国民党抗战片主角有个叫郑安国的是什么求片名女主角瑜伽

负荆岂尽愧疚意,却留生死一笑缘。  因日前本报(《新闻晨报》)在一篇悼念一位文化名人的报道中,误刊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照片,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携本报总编辑毛用雄一行于2月 27日晚赴南先生的临时寓所,登门致歉。耄耋之年的南先生,身穿中式长袍,目光清亮,神情如青春顽童。对这一常人难以释怀的事情,南先生却洒然一笑,神秘地掏出一张纸片,原来这是一幅自挽的对联:未免无缘意气却从身后见,不堪玩弄死生反被小儿嘲。南先生幽默地为后辈们解释此联,见误刊其照片的年轻编辑在一旁羞愧难当,战战兢兢,就慈爱地招呼她过来,朗声笑曰:合照留念。    南怀瑾先生资禀超脱,无论在抗战年代,倥偬戎马;或是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岁月,参禅修道;还是研习经史子集的日日夜夜,著书立说……南先生都不为物羁,谦虚地笑称自己是“一无所成、一无是处”的凡夫。他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但看到尊崇他的弟子听他讲学释道所作的笔记,却说 “言亡虑绝,事过无痕”,才是好玩。    南先生初向本报一行笑谈生死,记者作为后辈不禁心头一紧,其后,懂得了南先生流水行云永不拘的人生境界,才释然。他早年投笔从戎,踏上抗日征程,早把生死置之度外。谈及此,南先生仍是意气风发,一腔豪情,找出他为一部抗日记录片亲自撰改的主题歌,他的弟子马先生当众慷慨展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去后方,历尽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似这般寒云惨雾和愁苦,诉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谁识我一瓢一笠走他乡。    南先生意犹未尽,又说出一段生死趣事。前不久,他听说峨眉山报国寺的通永老法师为他在山上择地,预先筑藏骨之所。现年96岁的通永老法师,是南先生在峨眉山闭关3年通读《大藏经》时的至交。南先生不知这消息是真是假,遂于今年元宵去函劝告。南先生在信中写道:“万一我随时随地死去,最好有人将此残留污染之身,碎为微尘,洒下虚空大地,供养一切众生”,“哪里还有为生死事所困,更不要说还留情在死后的一堆朽骨了”。    由生死谈及人生,南先生旁征博引,拈提古今,幽默深邃。他说,他也做过报人,记者有孔的地方要钻,无孔之处也要钻,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南先生可谓一笑生死,念兹人生。据在座的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周瑞金先生、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先生介绍,南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为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全国三十几所大学发起设立光华教育基金,默默关怀贫寒学子;后又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捐款170多万元,支持新闻教学。他支持希望工程、继往工程、南水北调研究等等诸多公益事业,不一而足,却常以不能有求必应而感遗憾。他还支持自愿治沙者到内蒙古腾格里沙漠,治理沙尘暴源头,帮助当地牧民,建设生态家园。    南先生的寓所家具简朴,装饰清雅,墙上挂着他喜爱的元四家之一王蒙山水的复制品,苍茫浑厚,透出深深的历史感。正因为他念兹人生,他的客厅又是生动的,三四个客厅有不同的话题在尽兴交流,他们中有文化人,有科技专家。德高望重的南先生正是如此文化科技交流中的推动者。他乐滋滋地看着弟子播放沙漠中长出树林的DVD碟片,这些仿佛在他客厅里培育出的绿树,使他快乐。他像个生趣盎然的大孩子,白天休息,晚上长谈或彻夜读书。    南先生是可爱而自然的。正如他在讲学中所说: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做应当做的事。做过了,如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痕迹,不留纤芥在胸中。    ——日星期五《新闻晨报》B3版“文化新闻”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这个贴子太垃圾,是对张中行的侮辱.
  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          
还是三四年以前,我写《禅外说禅》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台湾有个老人物南怀瑾,学兼儒道释,著作不少,可以找来看看。这善意我同意,可是因为懒而兼忙,竟没有找来看。日前,以偶然的机会,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别裁》,为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据第十八版改排本,精装上下两册,定价26.80元。依旧习惯,看到没见过的书,总是急着翻开看看。而一看就大吃一惊。——不只一惊,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全书近千页,是用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的格调写的,这我不想说什么,因为论文也有如上饭桌,有人爱吃甜的,有人爱吃辣的。单说惊,一,再,三,都来自我略翻看的百页上下。不再往下看,恕我说句任性的话,是没有兴致再往下看。以下说一瞥的所见,或说惊的来由。想分为三个方面。      
其一,这部书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而意见却还是五四前后极少数人圣道天经地义、反对打倒孔家店那一路。孔家店应该不应该打倒,问题很复杂。化复杂为简单,我觉得,对于孔子的某言某行,评价,至少也要换用三副眼镜,而所见就未必一样。举例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戴上基本上脱离时代的心理学加社会学的眼镜看,所见也许有是有非;戴上所谓历史主义的眼镜看,也许竟看到对的一面;戴上古为今用的眼镜看,不说它错就太荒唐了。可是南怀瑾则只戴一副歌颂的眼镜,他在“再版记言”里说:“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真是这样吗?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论语·季氏》)为例,明朝早年曾高升为八股文的专用题,确是被看作“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至于数百年后,像我这惯于“攻乎异端”的,就不这样看,而是认为根本就没了这样的“有道”,因为天子之流,如果有力征伐,他对内的权力就会大到无限,其结果就必致为所欲为,多干坏事,而更糟糕的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反而要歌颂。孔子说“天下有道”,来由之一是幻想古比今好,之二可能是从俗,对于天子之流,不能不歌颂。想不到南怀瑾竟不折不扣地接受了这样的圣道,所以主张尊王、忠君、孝亲、等等。此外,人的思想总是成套的,所以他说,“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2页)这是为林琴南助威,反对白话。只是在这方面他未能贯彻始终,因为他这部大著是用白话写的。还是专说思想,可惊的是半个世纪之后,用自己反对的白话,宣扬几十年前少数遗老用文言宣扬的读经尊孔那一套。               
  其二,讲《论语》不能不牵涉到古事,专说小范围的典籍,南怀瑾的看法,都是《古史辨》以前,流行的信而好古那一路。借用桐城派的术语,是只要义理、辞章而不要考据。例如他说:“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15页)“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66页)不错,这看法可以在旧说,如《史记·孔子世家》中找到根据。不过,可以找到根据是一回事,可信不可信是另一回事。分辨可信与不可信,要有理的依据,这依据是古事的实况。专就《春秋》和《易》十翼说,有关的实况很复杂,五四以来,考证的文章不少,只说我认为可信的。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有史官,掌管记录重要的史事(包括国外的),这一点,连相信孔子作春秋的孟子也承认,《春秋》是鲁史,孔子没作过鲁国史官,有什么权力,甚至有什么能力,作鲁国的史书呢?至于《易》十翼,比如最典重的《系辞》,无论看思想还是看文风,都不可能是《孟子》以前的。我以为,讲历史,史识当然很重要,但史识要放在知识的基础上,不如此就成为架空说,价值就很有限了。关于古代典籍的编著情况,南怀瑾的说法还有更使人惊讶的,那是:“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案指小戴《礼记》)是不能不看的。”(47页)这也有根据,想是《孔子世家》的“乃叙书传礼记”,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可证,为抬高孔子的地位,连汉人戴圣编的史实也视而不见了。      
其三,更使人吃惊的是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指释文义,不是发挥义理),真是前无古人。这古人主要指汉人,马郑之流,笺注古书,虽然不敢保百分之百正确,却严守语文规律,或说训诂规律,所以绝大部分可信。也可以包括宋人,程朱之流。看宇宙人生,程朱有自己的一套,所以就是笺注古书,也难免借机抖搂自己肚子里的,但对于这机,他们也没有扔开语文规律的胆量。所以即如朱文公,讲《论语》,成书,称为“集注”,以表示没有数典忘祖之意。还可以包括陆王之流。陆更靠近禅宗,变理学为心学,但究竟出身于儒,为温良恭俭让所缚,羡慕禅师的呵佛骂祖而没敢说呵圣骂贤,只说“六经皆我注脚”。其实,这说法只表现一种重修持的自信精神,至于真讲六经,他还是不能不规规矩矩,比如“乾元亨利贞”的“贞”,他总不会讲成贞节的。南怀瑾则不然,而是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评论要有证据,以下举证。证据太多,想只举三处,以一斑代替全豹。    
  一处,见第34、35页,是讲《学而》篇的“无友不如己者”。这句,旧解都是“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欠圆通,因为都这样想,就不会有朋友一伦。不过意思圆通与否是一回事,某种说法应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前一事软,后一事硬,二者不能兼顾,即如孟子,也是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办法处理,因为后一事硬,不敢碰。南怀瑾不然,是碰硬的,即把通“毋”的“无”解释为“没有”。因而说: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案这一句费解),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你,……以下还有如此解的证明: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案这句更费解:一,《论语》是弟子所记,非孔子手写;二,作“没有”解仍是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是这个“毋”字。……过去一千多年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案如朱注说“友所以辅仁”,不知这“势利”从何处来),这怎么通呢?      
以下就看看南怀瑾是怎么通的。通有二义:一是古人的某一说法是否合理,合理为通,不合理为不通;二是古人的某一说法,后人有不同的理解,合原意为通,不合原意为不通。以此来衡量南怀瑾的讲法,前一种,牵涉意见分歧,人各有见,难得一言定案;后一种则可以一言定案,是必不通。理由不只一种。第一,“无”作“没有”解,南怀瑾的语文方面的理由是,作“不要”解《论语》都用“毋”,这是否认古人用字经常任意通假的情况。这里化面为点,只说《论语》,南怀瑾的作“不要”解都用“毋”,依逻辑是个全称肯定判断,可惜他忘了,就在同一书中,特称否定判断并不少,如“无见小利”,“无为小人儒”之类,也可以解为“没有”吗?第二,退一步,姑且承认可以解为“没有”,照文言习惯,“无”与“友不如己者”是动宾结构,“友不如己者”是修饰语后置,全译是“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思仍是“所有朋友都是高于自己的”,与原文并没有两样。第三,而南怀瑾则译成“不要(竟未译为‘没有’)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简直不明白这译文是由哪里飞来的。第四,“无友不如己者”这一节,着重说君子要怎样,不要怎样,如果“无”作“没有”解,就不成话了。      
另一处,见第44页,仍是《学而》篇,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看他怎么讲: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案为“志愿”或“心意”,不是“意志”)就是包括了思想、态度。……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      
“在”与“没”对举,连中学生也不会讲错,而这位南怀瑾竟解“在”为“在面前”,“没”兼在背后,“志”为“言行一致”,还吸收现代男女平等精神,“父”之外又冒出个“母”来,真是匪夷所思了。  
  再说一处,见第123页,讲《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还是先抄他的讲法: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头子,有君长、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有什么用,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像孔子在这里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      
原来他不信通假甚至不知通假,把通“无”的“亡”读为亡国的亡,于是“有君”就不得不同“亡(国)”对称,且不说义理,连行文,古人也不得不随着他滑天下之大稽了。      
写到此,会有高明的读者笑我费话太多,甚至多事。但语云,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再说几句,是对排印此书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排印之前,他们看了,有“出版说明”中的赏识语为证。这赏识语是:“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这在众多的《论语》章疏中是别具一格的。”人各有见,我说说我自己的。妙趣是否横生不好说,只说蕴意深邃和别具一格。先说意,我的想法,深浅事小,性质为何事大。这,作者没有隐瞒,是:“孔子学说的可贵,毕竟是万古常新,永远颠扑不破。”难道写赏识语的人也相信这个吗?如果竟至相信,推己及人,问题就太大了。再说别具一格,这说得不错,可惜这“别具”是建筑在不管原文、随口乱说的基础上。又是人各有见,也许有人正是从这方面发现了妙趣;至于我,算作杞人忧天也罢,顽固守旧也罢,总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听见下一代,由于读了这“妙趣横生”的著作,竟至发出“不如诸夏之亡(wáng)也”的书声。   
  中行老是神话的消解者:)
  哈哈,有趣有趣!在张中行先生的那本著作里有这篇文章?到要找来好好看看
    作者:1ongfellow 回复日期: 19:38:09   
    这个贴子太垃圾,是对张中行的侮辱.
  花非雾楼主转载的报道,文不对题是肯定了,应注明是纪念张先生错贴了南先生,文中并无张中行先生的干系。但文中所讲南怀瑾先生对后辈这个不大不小的失误的态度,长者之风尽显。尤其是“未免无缘 意气却从身后见,不堪玩弄 死生反被小儿嘲”一联,除了风雅和功力,我看不到一丝声色俱厉。  
而“1ongfellow”先生,首先您说该贴是对张先生的侮辱,是否戾气了些?我只从您引用的(应该是引用的吧,看内容不象您的原创)文章中看到学术的论证,没有张.南二位学术以外的冲突。因为一张照片用错了,我想即使张先生泉下有知,为人先不说,仅以其学养,不过一笑而已。  
再有,“1ongfellow”先生,我认为您应该把引用的大段文章标示清楚。张先生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您的引用大部分是张先生的文风,但有些我真要请教您了,真是张先生写的么?  
说明一点,我很喜欢张先生的文章。您应该和我一样,甚或过之,但张先生的平和,严谨。是否我们也学学?
  两岸密使一代高人传奇  文: 李令媛 27-7-2000    在中国的近代史,国共和谈每有学术界巨擘居中调停。最近两岸密使内幕被揭发后,关键人物南怀瑾亦是名扬中外的国学大师,此人虽隐居香港,但在两岸的知名度甚高,港、澳、台三地有许多政商界名流,均拜于其门下,包括香港亚视行政总裁封小平、澳门政商界名人马万祺之子和台湾前国民党「掌柜」刘泰英等,都要尊称他一声「南老师」。  本刊经过连日来的深入调查,走访过南怀瑾多位港台两地的弟子,从他们口中获得了珍贵的资料,他的弟子认为南老师是集儒师、道师、哲学师、禅师、医师、武术大师于一身,一个被形容为近乎神仙的人物,一生充满传奇。  素来行踪成谜的国学泰斗南怀瑾,在密使一事曝光后,没有出面解释,本刊记者曾到访其设在中环都爹利街的写字楼,接待处小姐拒绝让记者入内,先是表示南先生不在,后来又否认有此人,对所有南怀瑾的问题,一律拒绝作答,更增添南怀瑾的神秘色彩。    一手促成「汪辜会谈」  这位精通儒、道、释三家学术的南怀瑾(现年八十二岁(2000年)),被尊称为仅存数位国学大师之一,其人著作甚丰,有人说他一开口就可以写成一本书,此乃过誉,但他每演讲一次,演讲稿付梓,就成一本分量十足的书籍面世。  除在学术界举足轻重,他十二年前,曾为台湾前总统李登辉穿针引线,一手促成两岸的「汪辜会谈」,令李登辉主政的十二年,海峡两岸维持秘密接触管道,风云起伏的两岸关系,最终得以和平度过。  本来此事一直未有曝光,直至其弟子魏承思(香港亚洲电视新闻部总监),不忿南怀瑾被误会为李登辉的政治工具,所以才会撰文详细披露两岸密使秘辛。他强调老师事前并不知情,事后南怀瑾也只讲了一句:「大可不必」。    医卜书剑 无一不精  一九一八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的南怀瑾,来自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诸子百家经籍,少年又习拳术剑道等功夫。他一名台湾王姓弟子表示:「老师不但精通书法、医术、易经天文,他简直就是华佗再世,我亲眼见过一位姓郑的年轻人,本身是一名哑巴,经南老师治疗后,不久就会讲话。我自己试过患肝病也是南老师医好。」  但是,最令人啧啧称奇的就是他曾遍访名山大川,拜多位世外高人为师,学到了不传的法门。抗日期间曾在峨嵋山大坪寺闭关三年,遍读大藏经,二十五岁就悟道。  二十七岁时,南怀瑾远走西藏,钻研佛学密宗,经白教唝噶上师、黄教、红教和花教等印证,承认他为合格的密宗上师。离开西藏之后,他就到云南、四川一带讲学,直至抗战胜利后,就开始过着归隐闭关的清修生活,四九年远赴台湾定居。    港澳名人 拜师门下  抵达台湾之后,南怀瑾开始埋首著作,五五年第一部著作面世,加上他到文化和辅仁大学任教,声誉日隆,许多人慕名拜他为师,其中更包括不少政经界名人,据闻,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一名儿子,年轻时品行顽劣,马老于是将儿子拜于南怀瑾门下,希望他能得名师指点,重回正道;而亚洲电视行政总裁封小平亦在人前人后,尊称南怀瑾为师父,两人关系可想而知。  「老师的著作,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将纷乱的道家学术思想,作有系统地论述;之后所出版的《论语别裁》,重新将儒家的高深学术思想,以深入浅出和幽默风趣的风格诠释,大受当年的知识分子欢迎,几乎人手一册。」王姓弟子说。    隐居香江 访客仍不绝  四十余岁时,正值国内文化大革命期间,南怀瑾有感中国文化受到巨大破坏,于是成立了「东西精华协会」,发扬中华文化,当时正在台大任教的李登辉,亦在学生的介绍下,捐赠了五百元新台币给协会,此为两人结缘之始。在蒋经国(前台湾总统)时代末期,南怀瑾因台湾政治因素旅居美国,后辗转到香港定居,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虽然老师非常低调,但慕名而来的访客络绎不绝,因为有教无类,对于各阶层的人都一视同仁,老师每日都要接待到深夜才有时间读书,老师说过不可以一日无书读,因为一日无新的心得,这一日就会白过。」居于香港的冯姓弟子透露。    惠泽乡梓 人脉通京官  当李登辉上台之后,两岸接触逐渐频繁,南怀瑾开始返回家乡浙江,以他的名望成立多个基金会,筹集到大量资金,作出多项建设,包括其家乡的金温铁路、设立奖学金资助三十多所大学、为黄河断流成立「参天水利工程研考会」。  「老师在大陆的人脉关系愈来愈广,许多老干部都跟随他修禅,他也逐渐获得中国高层的重视,老师又不畏人言,成为沟通两岸关系的和平密使。」另一名江姓弟子说。  这名弟子续说,今次事件,虽然令南怀瑾受到某些人的误解,以为老师是一位贪名之人,但老师毫不介怀,并以其去年所作的一首诗,道明自己淡泊名利的心境:「徒负虚名去住难,谋身谋国两无安;此身犹似巢空鸟,只合穿云放眼看。」  
  南怀瑾写的东西的确很垃圾,比起前辈大师差了太多.在现在这个缺少真正大师的学术时代,就把南某拉出来充数而已,和章太炎,王国维这些真正大师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to 金色罗威:  
这个贴子的文不对题你也承认就好,楼主的转载文章中根本就没有直接提到张中行。间接的只有一个地方提到,使用的是“一位文化名人”。因为最近悼念的文化名人可以很容易的想到是张中行。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地方和张中行有关系。那么楼主是怎么把这样一篇捧南怀瑾的文章冠名为《南怀瑾先生和张中行先生的生死缘份》?  
另外,“花非雾楼主转载的报道,文不对题是肯定了,应注明是纪念张先生错贴了南先生,文中并无张中行先生的干系。”这是你的猜测吧?可惜的是你帮这说话的“花如雾”根本就是吹捧南怀瑾的。因为再你应答了我的帖子后,她或者他依然贴出吹捧南的肉麻帖子。  
作为“国学大师”只要有好态度就可以了骂?  
你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张中行写的,这个问题我的确回答不了,作为一个关心文化的普通人,我不能保证这篇我在网上看到文章一定是张中行写的。但是至今还没有看到张中行的家人否认这个问题,所以现在仍然应该认为这是张中行的文章。  
最后,我必须先和你说对错问题,至于“态度,器量”我也认为应该说,但一定要放在第二位。  
      to 金色罗威:     这个贴子的文不对题你也承认就好,楼主的转载文章中根本就没有直接提到张中行。间接的只有一个地方提到,使用的是“一位文化名人”。因为最近悼念的文化名人可以很容易的想到是张中行。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地方和张中行有关系。那么楼主是怎么把这样一篇捧南怀瑾的文章冠名为《南怀瑾先生和张中行先生的生死缘份》?     另外,“花非雾楼主转载的报道,文不对题是肯定了,应注明是纪念张先生错贴了南先生,文中并无张中行先生的干系。”这是你的猜测吧?可惜的是你帮着说话的这位“花如雾”根本就是吹捧南怀瑾的。因为你应答了我的帖子后,她或者他依然贴出吹捧南的肉麻帖子。     作为“国学大师”只要有好态度就可以了吗?     你有一个疑问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张中行写的,这个问题我的确回答不了,作为一个关心文化的普通人,我不能保证这篇我在网上看到文章一定是张中行写的。但是至今还没有看到张中行的家人否认这一点,所以现在仍然应该认为这是张中行的文章。     最后,我必须先和你说对错问题,至于“态度,器量”我也认为应该说,但一定要放在第二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正几个错字      
  题目不算错,搜索新闻晨报电子版所得:
  IE版本需6.0或以上   
  今日要闻  国际新闻  中国新闻  晨报热线  实用新闻  都市综合  视觉新闻  体育新闻  娱乐新闻  星期日晨报        
|娱乐新闻| 日        
  更正      ------------------------------------------     昨日本报14版《国学大师张中行昨逝世》一文,图片误刊,特此更正,并向南怀瑾先生致歉。 晨报文艺部
        
  我的IE版本就是6.0的.怎么搜索不到&新闻晨报&.我想看看这篇文章的作者和发表版面的编辑.
  这个消息我知道的,待有时间把相关报道贴出来!
  张怎么能和南想比呢?远不是同一层次的啊!    真是的,人间多胡闹事:)
  “饮水毋忘掘井人”——有感于两岸密使的穿梭    作者:周瑞金(作者系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继今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和平之旅”,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搭桥之旅”之后,7月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又进行“民族之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连战会晤达成5点共识,与宋楚瑜会晤达成6点共识,7月12日又与郁慕明会晤达成反对“台独”,维护台湾同胞权益的共识。尽管连、宋、郁三人都只是在野党领袖,然而他们的大陆行以及“胡连会”、“胡宋会”、“胡郁会”,毫无疑问推动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赢得台湾6成以上民众的支持,使得台湾的登陆潮持续升温,“反独、善意、和平、双赢”成为岛内民意的主流。         应当说,国共两党领袖睽违60年的首次握手,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实在来之不易。近日,读老友魏承思新著《两岸密使50年》,感慨良多。自1949年台海两岸分治以来,国共两党多次秘密接触,鲜为人知的形形色色密使,甘冒风险,为两岸沟通、和解和统一,穿梭往来,辛劳奔走。有蒙冤铁窗的,有无功而返的,有痛失时机功败垂成的,也有施欺骗伎俩终陷两岸于剑拔弩张困境的。直至今年3月29日,江炳坤正式以国民党副主席身份率团访问北京,国共两党才得以公开握手。50多年来,为改善两岸关系默默奔走的密使们,是功不可没,值得怀念的。         在两岸关系起起伏伏之中,上世纪50年代初,刚刚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就曾派密使李次白由香港转道上海,会见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试探中共到底有无攻台的准备与决心。50年代中,章士钊请缨出使,毛泽东、周恩来曾托传密函给蒋介石,蒋介石也派宋希濂胞兄宋宜山来大陆一探虚实,后来由于反右派斗争终止了进一步接触。50年代末,双方又通过香港著名记者曹聚仁互通信息,然未能促成会谈。至1975年春节,蒋介石再次动了与中共重开谈判的念头,曾命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向北京方面试探,欢迎毛、周访台以创两党合作新局。可惜没有等到回应,蒋介石在这年4月5日去世,翌年9月9日毛泽东也与世长辞,两岸统一会谈痛失一个重要历史机遇。         接着,大陆进入邓小平改革开放年代,台湾进入蒋经国时代。1982年中共对台工作负责人廖承志以个人名义给蒋经国写了一封以情感人的公开信,倡议国共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一个月后,台湾由宋美龄出面写了一封文情并茂的长信,作训诲式的答复。虽然两信针锋相对,南辕北辙,然而开了国共两党隔海对峙30余年后文字对话的先河。到了80年代中期,海峡两岸又开始有了秘密接触,担任密使穿梭两岸的是蒋经国的前机要秘书沈诚。1987年由杨尚昆出面致函蒋经国,经沈诚秘密转呈,邀国民党派代表到北京举行和平谈判。作为回应,蒋经国宣布废除台澎“戒严令”,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打开了两岸交流的大门。然而,就在两党谈判有望开启的重要关头,蒋经国于1988年1月溘然病逝,再一次痛失和平统一契机,令人扼腕。         李登辉接过蒋经国权力后,沈诚被“高检”以“涉嫌叛乱”罪名起诉,后虽被判无罪,却从此失去两岸传话人的作用。这时,大陆选定蜚声海峡两岸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为居中牵线人,在香港开辟新的两岸秘密沟通管道。         南怀瑾一生行踪奇特,常情莫测。抗战时投笔从戎,跃马西南,旋返成都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后与校长蒋介石政见不合,遂离军校遁迹峨眉山闭关学佛,遍读大藏经三藏十二部。后又入康藏地区参访密宗上师,经白、黄、红、花各教派上师印证,成为密宗上师。1949年初抵台湾设帐收徒,讲授中国传统经典,并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教授,先后创立“东西文化精华协会”、“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十方书院”等文化机构,门生遍海岛,在台湾思想文化界影响极大。台湾高层上将、中将,秘书长、主任,以及李登辉的儿子、儿媳和后来成为密使的三人,都成了“南门弟子”,可谓“冠盖辐辏,将星闪耀”。然80年代中,台湾发生“十信案”,蒋经国借机将一批党政军要人整的整,贬的贬,调的调,抓的抓,连南怀瑾也被怀疑为“新政学系领袖”。1985年南怀瑾不得已“避迹出乡邦”,离开了生活36年的台湾,到美国华盛顿隐居3年,直至蒋经国逝世后,才途经日本返抵香港定居。不想在香港刚住下第六天,南怀瑾当年在成都军校的老同事、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副主席贾亦斌突然找上门来,几个月后又介绍中央对台工作有关负责人杨斯德与南怀瑾接上关系。         南怀瑾这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隐士式人物,为什么会被选中作为两岸关系的传话人呢?一是南怀瑾与李登辉能够说得上话;二是他在两岸政治圈中有广泛人脉关系,了解两岸的政治和历史;三是南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威望。应当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南是唯一合适人选。为着民族统一大业和两岸人民的福祉,南怀瑾抱着“买票不入场”的态度参与其中,不久即应李登辉的邀请启程从香港重返台湾,与李当面商讨对大陆政策。从日开始,终于促成两岸密使在南怀瑾的香港寓所重开国共两党会谈。         第一次会谈结束后,南怀瑾分别给两岸领导人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及时抽身、乐观其成的心愿。信中说:“我本腐儒,平生惟细观历史哲学,多增感叹。综观八十年来家国,十万里地河山,前四十年中,如阴符经言,人发杀机,天地翻覆。后四十年来,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及今时势,吾辈均已老矣。对此劫运,应有总结经验,瞻前顾后,作出一个崭新好榜样,为历史划一时代之特色,永垂法式,则为幸甚!但人智各有异同,见地各有长短,一言兴邦,岂能望其必然,只尽人事以听天命而已。我之一生,只求避世自修,读书乐道了事,才不足以入世,智不足以应物,活到现在,已算万幸的多余。只望国家安定,天下太平,就无遗憾了。目前你们已经接触,希望能秉此好的开始,即有一好的终结。惟须松手放我一马,不再事牵涉进去,或可留此余年,多读一些书,写一些心得报告,留为将来做一点参考就好了。多蒙垂注关爱,宠赐暂领,容图他日报谢。”         两岸领导人并未让南怀瑾如愿。双方密使又陆陆续续在南的香港寓所会谈了多次,大陆方面的密使后又增加了汪道涵、许鸣真等人。一年半后,即日的一次会谈,南怀瑾亲笔起草《和平共济协商统一建议书》,一式两份,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建议书内容如下:“有关两岸关系未来发展问题,适逢汪道涵先生、杨斯德先生、许鸣真先生等与苏志诚先生等,先后在此相遇,广泛畅谈讨论。鄙人所提基本原则三条认为:双方即应迅速呈报最高领导批示认可,俾各委派代表详商实施办法。如蒙双方最高领导采纳,在近期内应请双方指定相应专人商谈,以期具体。如未蒙批示认可,此议作罢。基本三原则三条:1.和平共济,祥化宿怨;2.同心合作,发展经济;3.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具建议人南怀瑾敬书”。建议书发出后,大陆方面作了认真研究表示肯定,然而没有正式回复。而台湾方面由于苏志诚深知李登辉意图,竟私自将建议书压下了。从此,南怀瑾退出两岸密谈。两岸密使舍此管道,后来又在珠海、澳门、北京等地密会多次,最终由于李登辉访美,抛出“两国论”,致使两岸关系硝烟弥漫,再度紧张,并关闭了秘密沟通管道。         现在看得清楚,李登辉当初派出密使并不是为商谈两岸合作事宜,而是一个缓兵之计。李在执政初期,权力基础未稳,利用密使缓和两岸关系,取得大陆对其在台湾地位的认可,得以腾出手来将李焕、郝柏村、林洋港等政敌清除掉,巩固自己权力。后来李登辉干脆公开说那时会谈“我是在骗他们(大陆)的”,完全暴露了“台独”的嘴脸。         面对今天两岸关系展现的新气氛、新局面、新情势,回顾50多年来两岸为寻求改善关系,协商统一,有多少仁人志士在为民族利益、同胞福祉而辛劳奔走,奉献智慧。反对和遏制“台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艰难困苦的工作要做,我们需要发扬像南怀瑾先生这样的密使精神,只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有利于两岸同胞的利益,就要舍个人之安危得失,只讲耕耘不求回报,默默地知不可为而为之!相信凭中华民族的智慧、意志、毅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到那时候,我们真应该诚恳地道一句:“饮水毋忘掘井人!”
  张中行称一个人令人&哭笑不得&,称其作品为&垃圾著作&.一个编辑恰恰把其人的像当作张中行自己.任何一个学人怕不会一笑置之.就是张中行要笑也是&哭笑不得&吧?
  1ongfellow 兄,“国学大师”不是公认的职称吧?态度好,是指南先生就贴错照片一事的处理方式,您不妨想象,如果此事落在现今正活跃的某些“大师”头上,结果如何?
南老先生能有如此豁达,可以了。  
西方说:态度决定一切。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见笑了
  南先生的著作常被人诟病不够严谨,殊不知先生的著作多为演讲稿,且是即兴演讲稿,通过录音整理而成,完全保留了当时的口语风格,如果有人说像别裁这类著作我也能写出几部来,我还相信他一两分,但若要信手拈来即兴演讲那肯定就不行了。     南先生的著作多从义理角度出发阐述原著,从考据角度看它是有缺陷的,但从义理角度看它是完美的,正如金圣叹所说诺大的一部水浒其实就是一篇文章一句话,孔子门人深得孔子简则简从易则易得的精神,故论语其实就是一部书,完美的指导人生的书,南先生讲述论语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启迪后人,指导人生。例如“无友不如己者”,南先生解释为“没有哪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很多学者解释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从指导人生的角度来看前者无疑是正确的,后者是有偏颇的,后者导至的直接后果就是“学识越高,我慢越大”,这已经偏离了孔子的微言大义。     最后想说,如果觉得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人,那你会喜欢上南先生的著作。如果觉得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学术,那其他学者的著作无疑更适合你。
  有机会看我发在闲闲书话里的:    《麻省理工学院Claus Otto Scharmer访问南怀瑾先生(对话记录)》     《世界顶尖管理学大师眼中的南怀瑾先生》    及《两岸密使一代高人传奇》  《“饮水毋忘掘井人”——有感于两岸密使的穿梭》        南怀瑾先生不是国学大师,国学大师远不能概括南先生的行履和思想。  但评价南先生还是先生自己的话最贴切:一普通人,凡夫。
  上面所引文确实张先生写的,见《说书集》“《论语别裁》一瞥”。
  &我写《禅外说禅》的时候,有人告诉我&    那朋友是叫他看“禅海蠡测”,可是张先生误看了论语别裁,这叫不对机,如果他看禅海蠡测,禅外说禅就不会写了,“崔颢题诗在上头”,论语别裁是南先生的即兴演讲,就一个人坐那,身边什么都没有,下面是自己的学生,讲,讲完就是一本书,60年代台湾人手一册,大陆就不行了,张先生也不知道台湾的情形。    张先生只是学者,而南先生也不是什么国学大师,国学大师的帽子太小了,没见国学大师能一手促成汪辜会谈的,没见国学大师能让彼得圣吉来拜访称弟子的,没见过国学大师能让北京市长常常送礼的,没见国学大师能让何应钦将军称学生称南公的,没见过国学大师能当面骂在位时的李登辉的,没见国学大师能影响美国外交官协会主席的为人处世的,没见89岁的国学大师身子骨还强过年轻人的(今年89岁的南先生在上海为两岸三地传媒界人士演讲时,步履矫健,坐下连语四个小时而不露半点疲态,强。)
  没见过国学大师能让北京市长常常送礼的    ---------------  一筐桔子而已,别大惊小怪    --------------  王岐山先生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出身,常和南先生谈历史,很谈的来,所以送礼,问候,非典期间,王市长吃素了,他在媒体面前说南怀瑾先生叫他吃的,哈,这话言重了,原话是“南怀瑾先生说,历史上遇到这种灾祸,会禁止杀生,不吃荤,多吃素,特别是白萝卜汤。···”
  再有,“1ongfellow”先生,我认为您应该把引用的大段文章标示清楚。张先生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您的引用大部分是张先生的文风,但有些我真要请教您了,真是张先生写的么?    本文确实是张中行所写,首先发表在《读书》杂志上。可以去查
  作者:花如雾 回复日期: 08:50:57 
    南先生的著作常被人诟病不够严谨,殊不知先生的著作多为演讲稿,且是即兴演讲稿,通过录音整理而成,完全保留了当时的口语风格,如果有人说像别裁这类著作我也能写出几部来,我还相信他一两分,但若要信手拈来即兴演讲那肯定就不行了。         南先生的著作多从义理角度出发阐述原著,从考据角度看它是有缺陷的,但从义理角度看它是完美的,正如金圣叹所说诺大的一部水浒其实就是一篇文章一句话,孔子门人深得孔子简则简从易则易得的精神,故论语其实就是一部书,完美的指导人生的书,南先生讲述论语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启迪后人,指导人生。例如“无友不如己者”,南先生解释为“没有哪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很多学者解释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从指导人生的角度来看前者无疑是正确的,后者是有偏颇的,后者导至的直接后果就是“学识越高,我慢越大”,这已经偏离了孔子的微言大义。         最后想说,如果觉得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人,那你会喜欢上南先生的著作。如果觉得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学术,那其他学者的著作无疑更适合你。   ————————————————  南自己说过,他不是学者,也不是搞思想的。    不能用学术标准来看待南,但人出来总要有个称呼,故挂了个“国学大学”的帽子,不知仅“国学大师”岂能概括南的学问?如此未免太狭隘了,不得已了,满住了许多聪明人的耳目,引出了无谓纷争,可叹可慨。  
  看看这本书——————    书名∶ 怀师-我们的南老师  作者∶ 编辑部  内容简介    我们的老师南怀谨先生,从事教  化四十馀年,今欣逢怀师七秩寿  辰,海内外从学弟子们,共同编  辑了这本专集,其中包括修学心  得,以及各人追随怀师的经历实  录等。    ??但愿这个专集的发行,能够  素描出「南老师」平时教化的约  略轮廓。    ??然而,本集的文字,犹如汪  洋大海中的浮沤聚沫,又如何赞  叹南老师无量智慧与行愿之万一  呢?不过是藉此向世人透露∶「  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  麽一位众所景仰的大师,奉献心  力,继续著孔圣、释迦文佛以来  的伟大教化,薪火相传,永不止  息•••••••••。」           《怀师 我们的南老师》
  【作 者】 朱文光、洪文亮、刘雨虹、古国治等
  【出版社】 四川民族学院出版社
  【定 价】 ¥28元/本   【 ISBN 】
  【版次印次】 1998年10月第1版
1998年10月第1次印刷   【页 数】 598   【开 本】 32开   【装 帧】 平装        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么一位众所景仰的大师,奉献心力,继续着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薪火灯传,永不止息。他就是怀师
我们的南老师。      【作者简介】         【图书介绍】   
我们的老师南怀瑾先生。从事化四十余年,今欣逢怀师七秩寿辰,海内外从学弟子们。  共同编辑了这本专集。其中包括修学心得,以及各人追随怀师的经历实录等。但愿这个专集的发行。能够素描出“南老师”平实教化的约略输廓。  
然则。本集的文字,犹如汪洋大海中的浮沤聚沫。又何足以赞叹南老师无量智慧与行愿之  万一呢?不过是借此向世人透露:“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这么一位众所景仰的大师,  奉献心力,继续着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薪火灯传。永不止息。    
言    
这是一本前无古人的书,而在以后的日子里,类似本书的出现,亦非短期可见。  
乍一看来,这不过是一本学生祝寿师长的集子,像这类的专集,自古至今,到处都有,为何说这一本是空前的呢?  
是的,不论中外古今,有儒师、有道师、有哲学师、有禅师、有医师、有功夫师等等;但是,集所有之师于一身者,教化四十年者,从学人士上至显达,下至贩夫走卒者,影响海内外文化至深至广至巨者,除了本书中的老师外,大概是前少古人了。  
不仅如此,我们这位老师的教化,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他的教化,充满了智仁勇的精神,充沛着德智体的内涵,洋溢着真善美的至高无上。  
尤有胜者,老师与从学之间,并非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或普通的交往。老师与每个人之间,都存在有亲切的感受,和友谊的情份。如此的时代,如此的老师,如此的教化,如说世上少有,应非虚言吧!  
本集中的各篇,只是来自从学老师人中的少数。自于地区、工作、时间等,各种因素,使得篇幅未能更为广泛和丰富,引为憾事。  
在曾从学老师的人们中,有些现在隐世而修,有些是忙于文化的传播;有些是无时间写,有些是来不及写,有些是不能写,更有些是不敢写;而本集的这些篇幅中,本来多数是心得报告,以祝贺老师七十寿辰的,后来才想到公诸于世,希望对其他从学者,提供一些可能的参考。  
本集末后附录的两篇,是转载中外书报杂志,对老师有关的评介。曾分别刊载于美国SAMUELWEIS—ER公司1986年出版的GRASSMOUNTAIN一书,以及台湾幼狮月刊。  
本集的文字,犹如大海的泡沫,透过这些点点滴滴,读者也许可约略窥测:像大海一样的老师的片断消息。  
值此机缘,我们更恭祝老师,教化永恒无尽。        
  【目 录】    序言  
平凡不平凡  
——我所知见的怀师和知遇的因缘 …王启宗
随缘随笔 …唐树祥
不同的光阴…刘雨虹
经师、人师  
——我所知道的南怀瑾先生…闫修篆
想当年…孙毓芹
答客问…朱文光
敬礼南怀谨大师…趾VOLIEⅦNS
南老师……文颢儒
谈谈我的老师  
——南怀瑾先生…何
我认识了南老师…王海岚
一条孽龙…袁行廉
(253)  .杓水言海…蔡策
ia随怀师的岁月…李淑君
望向云深处…周勋男
天下第一翁…张尚德
以管窥天话怀师…陆健龄
我的学佛因缘…王徵士
白骨禅观…陈行夫
秋驾…周次吉
求学记…吴云腾
南老师充满魅力…夏翎
奇遇南师怀公有感随笔…詹阿仁
三草二木…释松岩
我的菩提路…释圆澄
合十………释圆观
浩浩烟云十三年……释禅定
感恩与忏悔…古国治
十年春雨…陈
空谷回音…洪文亮
(575)  编后记……编辑室
(583)  附录(一)  
草山禅七序…刘豫洪译
(585)  附录(二)  
别裁“论语”的传奇人物  
——南怀瑾先生…编辑室
(593)     
  得见他的据说是最重要的著作《论语别裁》  ----------------------------------------  “最重要”这话弄错了吧,南怀谨又不是搞这块的,他自己也从来没有承认过是国学大师。他的不少集子都是给别人开的选修课的讲义,实际上这种课都有点类似于兴趣班,他也是启发一下别人的兴趣而已,这个他自己也说得很清楚。不过有不少人自发为他出书倒是真的。不明白,难道要开始黑他了。  依我看,那篇文章的愤努有一部分是源自复旦大学出版社、精装,嘿嘿,我果然很恶意。
  我开头受了张中行老的影响,也觉得南怀瑾可能不行,但是看看他的书以后,觉得非常不错,谈话和学术研究写文章可能不大一样。所以,有一次看到方舟子还要让南先生重修文言文时候,我觉得方舟子太轻佻,不管怎样,南的文言文都应该比方先生好得太多,就因为南先生是那个文言时代浸出来的,是童子功。张中行先生可以这么说这句话,就是方先生不能说。而且我甚至恶意猜想:方先生一定是看了张先生那篇文章才这么说的。这也应该算是耳食,算不上一个严谨的学者该说的话。
    那朋友是叫他看“禅海蠡测”,可是张先生误看了论语别裁,这叫不对机,如果他看禅海蠡测,禅外说禅就不会写了,“崔颢题诗在上头”,论语别裁是南先生的即兴演讲,就一个人坐那,身边什么都没有,下面是自己的学生,讲,讲完就是一本书,60年代台湾人手一册,大陆就不行了,张先生也不知道台湾的情形。        张先生只是学者,而南先生也不是什么国学大师,国学大师的帽子太小了,没见国学大师能一手促成汪辜会谈的,没见国学大师能让彼得圣吉来拜访称弟子的,没见过国学大师能让北京市长常常送礼的,没见国学大师能让何应钦将军称学生称南公的,没见过国学大师能当面骂在位时的李登辉的,没见国学大师能影响美国外交官协会主席的为人处世的,没见89岁的国学大师身子骨还强过年轻人的(今年89岁的南先生在上海为两岸三地传媒界人士演讲时,步履矫健,坐下连语四个小时而不露半点疲态,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这位吹法螺的老兄,张中行写的&禅外说禅&不知道你看了没有.这本说谈禅是没有问题,但角度是&禅外&,所以起了这个名字.南怀瑾以信徒的角度谈禅没有丝毫相容之处,凭什么你就肯定如果张中行看了就不会写&禅外说禅&?以我看看了那本书更要写&禅外说禅&了.  
你看来真的没有见过什么了.一个骗子还能让皇帝不穿衣服满大街走呢,你没有见过也能想象吧.他先收了李登辉这样的骗子做学生,最后李欺骗了他,后来闹反了有骂李,这说明他本来就没有识人的能了.促成两岸和谈的毛时代有曹聚仁,这个人你也没有见过吧.你不能连书也不看吧.你估计没有见过章太炎,这个让很多学人称作老师的人,他也能在老袁的总统府门前大骂,这样的&有学问的革命家&岂是南怀瑾能比的.  
&国学大师&是你转的贴子里给南的帽子,你既然感觉太小就应该别换一个大点的帽子给你的南怀瑾.为什么没有呢?是没有能力,还是想蹭&国学大师&的光.  
一个被你抬成&国学大师&的人,在自己出的书几年时间后,还没有回应别人指出的错误.你等弟子或&贩私&(是fans之误)也不会出一本反驳张老先生的书.肯定这样的事情&大师&是不屑自己动手的.因为此大师一向都是弟子根据其演讲给出的书啊.  
要是南怀瑾不是什么&大师&甚至也不能算学人,就应该把你吹捧他的文章发到别的地方.而且不要整&南怀瑾先生和张中行先生的生死缘份&这样夸张和煽情的题目.(你不是赵忠祥或者倪萍的马甲吧?)
  对不起,又要改正几个错处了.     ==============================================     回这位吹法螺的老兄,张中行写的&禅外说禅&不知道你看了没有.这本书也谈禅是没有问题,但角度是&禅外&,所以起了这个名字.与南怀瑾以信徒的角度谈禅没有丝毫相容之处,凭什么你就肯定如果张中行看了就不会写&禅外说禅&?以我看,看了那本书更要写&禅外说禅&了.     你看来真的没有见过什么了.一个骗子还能让皇帝不穿衣服满大街走呢,你没有见过也能想象吧.他先收了李登辉这样的骗子做学生,最后李欺骗了他,后来闹反了又骂李,这说明他本来就没有识人的能力啊.促成两岸和谈的,毛时代有曹聚仁,这个人你也没有见过吧.你不能连书也不看吧.你估计也没有见过章太炎,这个让很多学人称作老师的人,他也能在老袁的总统府门前大骂,这样的国学大师&有学问的革命家&岂是南怀瑾能比的.     &国学大师&是你转的贴子里给南的帽子,你既然感觉太小就应该别换一个大点的帽子给你的南怀瑾.为什么没有呢?是没有能力,还是想蹭&国学大师&的光.     一个被你抬成&国学大师&的人,在自己出的书被人指出错误几年时间后,还没有回应别人的质疑.你等弟子或&贩私&(是fans之误)也应该出一本反驳张老先生的书.肯定这样的事情&大师&是不屑自己动手的.因为此大师一向都是弟子根据其演讲给出的书啊.     要是南怀瑾不是什么&大师&甚至也不能算学人,就应该把你吹捧他的文章发到别的地方.而且不要整&南怀瑾先生和张中行先生的生死缘份&这样夸张和煽情的题目.(你不是赵忠祥或者倪萍的马甲吧?)    
  说骂人,南先生不会呀    南先生也骂过当政时的李登辉,不过南先生文雅点:不要做历史的罪人。  
  你估计也没有见过章太炎    --------------  你见过章太炎?    我说了南先生自己的评价最适合:凡人一个    上面的文章都不是我写的,所以国学大师更不是我封的    -----------------------  不能用学术标准来看待南,但人出来总要有个称呼,故挂了个“国学大学”的帽子,不知仅“国学大师”岂能概括南的学问?如此未免太狭隘了,不得已了,满住了许多聪明人的耳目,引出了无谓纷争,可叹可慨。    -----------------------    这个还比较中肯,现在的媒体就喜欢扣帽子,没帽子感觉光光的不好意思见人似的  就个帽子而已,大惊小怪什么    还有些帽子更夸张,但都没必要,普通人,老师,够了,毕竟人家也是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的教授,比较国民党掌柜刘泰英还要叫他老师,毕竟叫他老师的人太多了。    
  通读四库全书的方法(附实例)      建议有志于复兴国学的朋友在有生之年能通读一遍四库全书。      四库字数将近10亿,通读四库有两个条件:理解力和阅读速度。     理解力:      五四以前的人读古书的障碍不是很大,很多名家都坦言可以像看白话小说一样读古文。现在的人因为儿时未受古文教育,如今读起来颇感费力,但是只要做到以下这点就可以扫清古文阅读的障碍了:如水银泻地般不假思索毫不费力的背诵100篇古文(不可过短,如古文观止或四书等),当然越多越好。这要下点功夫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现在有些人虽然能阅读古文却不能下笔如神就是因为没能不假思索的熟诵一百篇古文。     阅读速度:      如果能做到像看白话文一样看古文,这一点就相对比较容易了。我有朋友每天看几百万字的白话文,而且我也亲眼看到过有人能做到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还有我一老师看学生的论文从来都是只瞄几眼的,然后就能清楚的讲出哪不好哪怎么改。现在很多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发现自己学的非常吃力,而很多普普通通的美国研究生写论文时可以轻松的看完并引用100多种文献,这是因为全美在小学到大学都普及了“速读课程”,当然美国的教育问题还是很大,题外话不多扯了。其实速读是很自然的事,绝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南怀瑾先生说过只要稍微有点静定功夫的人,拿一篇文章在他眼前晃一下,他就可以立刻背诵出来,哪个字在哪里清清楚楚,并通晓他的内涵。所以我们可以在“速读”或“佛家静虑”或“理学家静坐”等任意一个上面下点功夫就行,不是很难的,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当然得吃点苦,能受天磨真好汗。      如果做到上面两点,用功点每天看100万字是没问题的,开始时可以不求甚解,等看多了,自然以经解经融汇贯通,最后融古今于一炉,炼去吧。      读完以后可以经世济用造福于民,也可以退藏于密做个书柜,这就看自己的喜好了。当然还得配合上世事的磨练。         举例:我一朋友说南怀瑾先生人还是不错的和蔼可亲,不过喜欢吹牛夸海口,竟然说自己看完了大藏经、道藏,四库也差不多翻遍了,牛都不知道吹哪去了。朋友就跟在南先生的屁股后面考察他,东搞一下西搞一下,后来发现南先生看书不是看书,而是在翻书,完事合上即可出口成诵,第二天讲课便能信手拈来。以前南先生给国民党老一辈上将中将们讲传统谋略,为此特地在很短的时间里面重新通读了一遍二十四史,边读边哭说是替古人担忧。朋友还特地钻进四库推敲各种版本,最后恍然大悟:“先生确乎于中国文化已臻入奴出主、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之境。”(此句为朋友原话)           祝大家好运。  
  台湾三大家         台湾确乎有许多东西值得总结。以治学为例,有三个人物非常喜爱,那就是柏杨、黄仁宇、南怀瑾。         有看官说黄仁宇严格意义上是美籍华人,不能归台,但我却总想让其归台,一是黄毕竟曾是国民党军中人士,二是黄毕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台退伍而赴美求学的。这似乎是远了。我说喜欢,像柏杨,9年零26天的蒋氏狱牢关白了头发,但喜爱异常的《中国人史纲》竟是在狱中完成,这让我倍感不可思议,这给从《红岩》中读到的显然对接不上。《中国人史纲》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史的,这同范文澜、翦伯赞教授们的相比,更多了汪洋恣肆,像个评传,更主要的是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当然这是用政治体制以外的眼光看。         关于黄仁宇自然是喜欢他的大历史观,那本《万历十五年》读了又读,尤其知道他同毛泽东夫人杨开慧家的渊源还有同廖沫沙年轻时的患难之交,再想黄廖两人的中年、晚年之对比,更是感慨万千,假若黄走了同廖一样的路,还会有大历史观的著述吗?当然生活毕竟是生活,不是假若。         至于南怀瑾先生,醉心于国学研究,“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诸子百家,中华文化的精髓浓缩,让人心生愿添门下“理纸研墨”之念。小小岛国,竟因此成为国学热中又热的中心,让当代的管理大师、学习型组织的始祖彼得圣吉之流也是心生敬畏,不揣冒昧问道于华夏智慧。有资料说南先生为接待客人,有一天夫人光为客人泡茶就用了一斤茶叶。固然门庭若市不是文人所愿,但来人均能奉茶一盏,确乎让晚辈浮想连翩。         乙卯年四月五日蒋公崩时,南先生有挽联两幅:         之一:         勋业起南天,北伐功成三尺剑。         神灵护中土,东方感德一完人。         之二:         留得剩山残水,最难料理;         际此狂风暴雨,正好收场。         两幅挽联,一誉一毁,一白一黑,可否折射当年台岛政治和政治下的一个饱学诸子百家的学者襟怀和人生态度?
  文章确是张中老的《&论语别裁&一瞥》。标题被好事之人改为《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就不雅了。
    你估计也没有见过章太炎        --------------    你见过章太炎?        我说了南先生自己的评价最适合:凡人一个        上面的文章都不是我写的,所以国学大师更不是我封的        -----------------------  
那北京市市长给南送礼物一定是你见到的了.张中行如果看了南怀瑾的&禅海蠡测&就不会写&禅外说禅&你也见了?&让何应钦将军称学生称南公&你也一定见过了?本来你那一段排比句很见气势,可是终究不是学人本色.这些&荣耀&里那个是学术荣誉?学术是要见真的,你举出证据说张中行错了,我立刻给你道歉.否则,不要用那样的排比句.我没有连问别人七个&见过没有&时,而不问自己到底几个.没有见过不奇怪,奇怪的是写在书上的东西有人假装看不见?还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口气大吹法螺.  
  作者:帮衬 回复日期: 11:53:32 
    再有,“1ongfellow”先生,我认为您应该把引用的大段文章标示清楚。张先生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您的引用大部分是张先生的文风,但有些我真要请教您了,真是张先生写的么?        本文确实是张中行所写,首先发表在《读书》杂志上。可以去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帮衬兄的指点.我的确不是从纸上读到的这篇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我是人间惆怅客 回复日期: 18:43:07 
    文章确是张中老的《&论语别裁&一瞥》。标题被好事之人改为《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就不雅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感谢这位兄台指点.
   出版社:不能用考据学的角度来批驳      《论语别裁》的责任编辑陈士强就张中行的批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南怀瑾的著作历来存在争议,曾有出版社出过一本书,对《论语别裁》逐句进行了批驳。但是,《论语别裁》是从义理的角度来发挥,借引申出来的问题来旁征博引,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原著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陈士强表示,对待南怀瑾的著作要客观评判,不能用现在的语境来苛求。《论语别裁》写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蒋介石还在台湾当政,在那样的文化氛围下传授中国传统文化,讲两岸和平统一已经很不容易了。      南怀瑾将深奥的东西通俗化,与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类同,无论什么样的翻译,都会有一些异议。像电视剧里面皇帝、大臣讲的都是现代汉语,与原话相差很远。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6种南怀瑾的著作中,他自己亲手写的只有三本,其余的著作都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课记录整理出来的。      针对张中行对出版社的质疑,陈士强辩称,南怀瑾的书绝不是垃圾著作。出版社收到过大量的读者来信,读者纷纷表示了对南怀瑾的敬意。当然,社会上的反应与学术界的争论不太一致,这也是正常情况。他认为出版南怀瑾的书并无不好。    -----------------------------------------    张先生只能算是知解之徒,用死的考据臆测古人.      无友不如己者,古人都这样解释    -----------------  错, 南先生的解释不是南先生的创的    古人早已说过,查去  -------------------    张先生的散文小品大抵清丽可读,学术积累也不可说不深厚,但却带着所谓新思想的有色眼镜菲薄古人。所谓井蛙不可语以海, 夏虫不可语以冰。    这就是差别  ----------------  大家自己都有判断力    
   无友不如己者,古人都这样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个古人?在哪个书中解释的?大家都不是不会查证,你能不能说明白一点?
  以下是李敖在他的电视节目“笑傲江湖”中将题为〈简单的书〉中的话。不知道有没有人对其回应。    ————————————————————————————-    我们看到所有的,几乎所有的易经的书,都不能够把它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直到有一个人出现,那个人就是李敖。现在我们看一看,我们目前最标准的解释易经的书,请大家看看,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这个是由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出钱请他们翻译的。当时这《周易今注今译》,南怀瑾跟徐芹庭注释的。    南怀瑾在我看起来,根本就是个骗子。我们看看,我们去看看他怎麼翻译这个句子。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看,先看看这个九三,我们看看九三这段话。你看我李敖的标点,&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他怎麼标点你看看,看看这个标准本,他们台湾标准本标点的,&九三,君子终日乾乾&,一点 ;&夕惕若&,一点;&厉无咎&,一点。他把&夕惕若&中间加一点,&厉无咎&加一点。我的标点看到没有,是&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他这么标点,我给它打个叉字,什麼东西啊,完全胡说八道。根本整个翻译都是错的,为什么错的呢?他连断一个句啊,都断不出来,换句话说,这个南怀瑾、徐芹庭他们跟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出钱搞的这个东西,连断句都断不出来……
    山 中 传 奇 云 深 不 知 处   两 岸 三 地 政 商 军 界 名 人 都 曾 在 香 港 半 山 南 怀 瑾 家   作 客 , 谈 笑 间 开 创 传 奇 。     南 怀 瑾 与 弟 子 会 面 的 地 方 位 于 香 港 中 环 半 山 坚   尼 地 道 的 一 个 公 寓 里 。 每 天 晚 上 , 这 个 面 积 逾  一 千 平 方 呎 的 公 寓 客 厅 里 总 是 聚 集 不 少 人 , 大  家 围 坐 在 圆 桌 边 , 或 听 南 怀 瑾 讲 课 , 或 畅 所 欲  言 , 大 家 无 拘 无 束 。     南 怀 瑾 虽 然 德 高 望 重 , 但 对 于 每 个 登 门 者 , 不 论   是 熟 人 或 生 客 ,不 论 是 高 官 或 平 民 , 不 论 是 富 豪  或 打 工 者 , 都 热 情 招 呼 。 据 称 南 家 每 天 晚 上 都 高  朋 满 座 , 每 天 晚 上 都 准 备 一 大 桌 的 饭 菜 , 招 待   众 多 的 食 客 。     南 怀 瑾 住 宿 的 地 方 不 在 坚 尼 地 道 的 公 寓 , 每 天 晚   上 十 时 多 , 当 众人 散 去 时 , 他 也 和 大 家 一 起 乘 电   梯 下 楼 , 回 到 居 住 的 半 山 麦 当 劳 道 。     数 十 年 来 , 南 怀 瑾 门 下 的 弟 子 无 数 , 包 括 不 少 台 北  政 军 界 名 人 。  南 怀 瑾 到 香 港 居 住 之 后 , 上 南 家 拜 师 者 或 聚 会 者 中 ,   更 有 不 少 香 港 富 豪 和 两 岸 驻 港 机 构 负 责 人 , 南 家 成   了 他 们 交 友 和 交 流 的 好 地 方 。 从 前 的 对 手 、 老 死 不   相 往 来 的 仇 敌 , 到 南 怀 瑾 家 之 后 , 都 能 「 一 笑 泯 恩   仇 」 。     据 了 解 , 南 怀 瑾 家 的 座 上 宾 , 有 不 少 是 香 港 一 些 大  公 司 的 老 板 , 更 有 不 少 来 自 台 湾 和 大 陆 的 官 方 人 士 ,  除 了 已 经 曝 光 的 两 岸 「 密 使 」 苏 志 诚 、 郑 淑 敏 、 许   鸣 真 、 杨 斯 德 、 北 京 全 国 政 协 常 委 贾 亦 斌 之 外 , 香   港 中 华 旅 行 社 前 总 经 理 郑 安 国 、 光 华 文 化 中 心 主 任 江   素 惠 也 都 是 座 上 宾 。     来 自 台 湾 的 官 员 与 来 自 北 京 的 官 员 在 南 怀 瑾 家 相 谈   甚 欢 , 比 如 江 素 惠 与 一 些 北 京 驻 港 官 员 在 一 些 公 开   场 合 认 识 之 后 , 在 这 里 进 一 步 成 了 朋 友 。 据 悉 , 到   南 怀 瑾 家 的 中 共 高 级 官 员 还 包 括 广 东 省 常 务 副 省 长 王   岐 山 。 王 于 今 年 春 天 访 港 时 , 还 特 别 登 门 拜 访 了 南 怀   瑾 。 由 于 王 岐 山 是 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出 身 , 因 此 与 南 怀   瑾 非 常 投 缘 , 两 人 谈 历 史 , 纵 论 古 今 , 王 并 为 南 送 去  了 一 大 篮 水 果 , 以 示 敬 意 ; 而 这 篮 水 果 , 当 然 也 被 南   怀 瑾 拿 来 给 众 弟 子 分 享 。 ( 郭 敏 )       
        无友不如己者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对“无友不如己者”的注解,古人大都从“交友”方面去解释,因而成了疑义。          [义疏]梁?皇侃曰:“凡结交取友,必令胜己,胜己则己有日所益之义,不得友不如己,有不如己,则有日损,故云:无友不如己者。”          [集注]朱熹曰:“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          钱穆在[新解]的白话试译中说:“莫和不如己的人交朋友。”          其实,关于交友,[论语]中自有论述。          孔子交友之道,在〈季氏〉篇中讲得很清楚:“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并非说不要不如己者为友。          〈子张〉篇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何况本节在前一句中讲的,“主忠信”做人以忠信为主导,交的朋友决不会离开这个原则。在“主忠信”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别的,且各人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应该彼此学习。          孔子在〈述而〉篇中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在〈里仁〉篇中说:“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联系下一句“过则勿惮改”,更可说明:“无友不如己者”是说没有一个朋友不及自己的,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就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缺点、过失就会不怕去改了。   
  以经解经
  千江水映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空。
  张中行先生和李敖先生都很博学,知识很丰富,但终归是知识丰富而已,离中国文化的核心还有距离,中国文化是讲应用的,但它的应用和西方不同,西方以物质世界为本,以人为客体,而中国以人为本,以物质世界为外在,但都不离应用,一种文化如果不能应用,只是嘴上功夫,喊几句冠冕堂皇的口号是远远不够的。  就说周易吧,李敖先生的解释不能说没真知灼见,但终归是知识层面的见解,周易贵在应用,周易分理象数,其中术数是易学的核心,如宋儒邵康节穷其一生之精力专门阐述发扬易学的应用,南先生也是个中高手,现在网上的流传的命理日记就是南先生弟子黄老师所写,大家有兴趣不妨搜阅看看,国际易学研究院的李守力先生是在易学应用上也非常知名,是人民网和凤凰网唯一易学专栏作家,大家也可以去看看。南先生的易学见解散落在各类著作中,时有所见。至于应用,请看下文:    杨硕英教授《圣吉·第五项修练·一些因缘》的摘录     2003年中秋由杨硕英教授口授於国立中山大学系统思考与组织学习研究室         ········1994年在苏格兰举办的国际系统动力学研讨会上我跟圣吉聊天的时候,他就问我说:「硕英啊,新加坡政府一直邀请我去,我从未去过亚洲,我去还是不去?」我就跟他说:「我只要说出一件事情,你一定会去的。」他说:「什么事?」我说:「你去亚洲,我带你去香港见南怀瑾先生。」他说:「真的吗?」然後马上对旁边的秘书说:「打电话到新加坡说我答应了。」我从1991年以後,每年大概都会和圣吉见面两到三次,只要有南怀瑾先生的书翻译成英文的,我一定就会送他一本。我也不晓得他有没有读,後来我才知道他都有读,而且非常渴望能见到南先生。所以当我这样子一讲的时候,他马上就答应去新加坡了。就这样1995年四月初圣吉邀请我和壳牌石油资深副总裁Arie de Gues(德格)一起到新加坡访问五天。圣吉既然到了新加坡,那么也就答应了天下杂志的邀请,顺道来台湾访问三天两夜。除了演讲与研习营之外,其间天下杂志也安排圣吉与赵耀东、马英九、胡志强、张忠谋、苗丰强等人聚会座谈。         1995年四月八日我带圣吉到香港向南怀瑾先生请益。我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1994年我与圣吉见面时,觉得他不像从前那般静定,而且常露疲态,我猜想这或许是他目前庞大的工作压力已超过他当时静定的程度所致,应再提升才堪负荷。圣吉此行在南怀瑾先生那里只停留四个小时,南先生说时间太短不足以谈禅宗,只是教圣吉一种静坐方法。至此以後,圣吉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多忙多累,每天早晚一定都依此各静坐一小时,数年不缀。         1996年我与圣吉见面时已经觉得他在静定功夫方面有所进步,但是由於那时他与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之间的矛盾日益升高,压力还是很大,於是请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令人钦敬的侯承业教授一方面先至麻省理工给圣吉一些指引,另一方面安排圣吉再度接受南怀瑾先生的指导。在侯承业教授排除万难的努力下,终於在1997年六月下旬在香港请南怀瑾先生为圣吉等人举办了一周的禅七,两岸三地只限三十人参加。这次禅七之後,我发现圣吉静定功夫大幅提升,精神也越来越好,我为他感到十分的高兴。         2000年九月初圣吉由波士顿专程前往香港向南怀瑾先生请益三天,我也跟著同行。1997年禅七之後圣吉在修炼方面更加精进,这时碰到了一个大的关卡,造成不小的困扰,他就专程来香港向南先生请教如何过关。南先生说这个问题凡是修行的人都会遇到,有些和尚、尼姑、神父、修女也来问过这个问题,但是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我自己近二十年的修行过程中也卡在同样的问题上,听南先生这麼一说才知道原来这不是一个小问题,难怪一直无法有效处理。2001年三月中正大学企管系的艾昌瑞教授介绍我一种最上乘的修炼法门,这个难题居然很轻易地就解决了,才体会到真正上层修炼身心的方法之殊胜与差距有多大。我最近也向圣吉升绍此一殊胜修炼法门,接著下来就要看他的缘份与悟性了。         2000年香港之行还有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圣吉当时向周遭的人介绍他最近写的一篇讨论三种预测方法的Paper,南先生在不远处听到了就笑了两声。第二天下午南先生约了圣吉和我天南地北地闲聊,其间南先生顺口提到:美国经济要走下坡了,下坡了还要再下坡。当时是2000年九月,是美国经济最好的时候,2001年初美国经济才开始走下坡的。还记得当时矽谷、网路产业是多麼的红,很多的专家学者都提到了新经济,可是南先生却在这个时候说美国经济要往下了。圣吉就说现在美国经济似乎越来越好啊?!南先生就说,大的事情他很少看错过。南先生还随口提了21世纪人类社会将会发生的几个惊人的巨变,闻所未闻,包括现代科学与宗教的哀微。这让圣吉和我很震惊,在回旅馆的路上一直谈论著。这也让我想起1991年我在香港第一次见到南怀瑾先生时,那次很多人都问他问题,有几位企业家问了一些投资的问题或是个人的问题。轮到我的时候我就说没什麼问题,可是他们一直怂恿我问,我就问他以後美国会怎样,他就说美国会下去。我又问欧洲呢?他说欧洲起不来。我问他台湾呢,他说很可惜。也问了他中国大陆以及日本会怎样,他都立即回答。後来这许多年观察下来,有些已应验了,八九不离十;有些就等时间来验证。南先生为什麼能够如此?不知被Fortune杂志誉为Big Thinkers之一的圣吉还记不记得2000年南先生当时的谈话?现在有些已经应验了,他的感想是什么?他曾认真面对这种超常的现象深思过吗?思考的结果是什么?还是也像许多学者一般以「不科学」回避它?我只是有点好奇。·····      大家拭目以待,看南先生的随口所说是否应验,张先生李先生恐怕没这个能力,因为易学不是知识,而是技能。易经有趣吉避凶的作用,大到宇宙,小到个人。  还有中国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是蒋介石搞的,南先生婉拒了。
  断句第二,原文第一,义理第一,考据第二,学术第二,学问第一。    如有破楞严者,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注:《楞严经》原文系“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            
  转个帖子:    我眼中的南怀瑾李敖余秋雨窦文涛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南怀瑾的书,看李敖、余秋雨和窦文涛的节目,对这四个人都非常喜欢和敬佩,仔细想来,他们四个人竟有很强的代表性,代表不同层次的人,这就是我的分别心吧。     窦文涛,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栏目主持人,聪明机敏,善良大方,勤劳认真,是个优秀的主持人,胸有大众恩怨,替大众说话,不掩饰自己的无知或粗俗,当然了,他算是很有知的人。看他的节目,总让我感到很亲切,很自然,很真实,也很佩服和喜欢了。   余秋雨,被广泛称为中国当代的文化学者,这没有错,他是个很好的学者,不是那种普通的教授,他的博学让人叹服,他对文化的研究非常深入,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他的《文化苦旅》散文集了,他为现代文化和文明的失落而忧心忡忡,他极力倡导和领导一种更加理性和健康的文化思潮,让我为之震撼而敬佩。   李敖,我称之为斗士,为中华的统一而斗,为中国的发展而斗,他几十年如一日与国民党斗,与台湾政府斗,要知道他从十几岁到现在七十多一直住在台湾,就好比生于虎穴而于虎养,却能坚定地与虎斗争,几次坐牢,坚强不屈,他能做到今天的这样实在让人服得五体投地而大呼奇迹了。正因为他是个斗士,所以他有着永远不变的“勇”,不为世俗的名誉、利益、观念所左右,似乎没有人能难倒他,没有人能斗过他,只能尽量避开他。一开始,我还觉得他是个自大狂,是个老不要脸,现在我要说这才是个优秀的斗士所应有的。当然,他的学识更是深不可测的。   南怀瑾,我说他是个圣人,是个活菩萨,是可以与孔子相媲美的,这不是信口开河,看看他的书,听听他的故事吧。南怀瑾说自己一生“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他精通佛、儒、道,用句简单话概括,他已经是个真正开悟的人,是个神通的人了。说他知识渊博只说到了表面,他对宇宙、对历史、对社会、对大众、对自己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他始终在一个菩萨的心肠在帮助人、教育人和感化人。如果说悟道的人没有烦恼,那是没有了自己的烦恼,却担负了众生的烦恼,南怀瑾先生便是如此。说到他时,我心中肃然起敬,无限崇拜,感觉根本不能用语言来形容他,形容我的感觉。     举个小例子,关于“盗版”问题,我承认我是个经常买盗版用盗版的人,我知道自己不对,我也不去辩解,我也不去改正,我就是该买就买,该用就用,一切有我的“自然”。窦文涛和大多数人一样,呼吁抵制盗版,同时呼吁政府和社会努力降低价格让大家可以便宜地使用正版;余秋雨多次在文章和言论中痛斥盗版,大骂盗版,使得我有一次买他的盗版时竟感到心中不安;李敖笑谈盗版,他说过自己的书盗版很多,也曾拿他的书的盗版版本在节目中作道具,但没有对盗版多说什么;南怀瑾先生从不提盗版,他曾明确表示自己将永远不追究盗版,这是怎样的慈悲胸怀啊,当然了,出版社追究南怀瑾书的盗版那是出版社的事了。   换一个比喻,窦文涛像家门前的小山,虽然我一直在山下,却也常常能爬上小山;余秋雨像是泰山,虽然不是不可逾越,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力量才能攀登;李敖仿佛是珠穆朗玛峰,我只有仰望的份了,根本不可能攀登,而世界上也不会有太多人能登上的;南怀瑾则是太阳,我们在感受着太阳的温暖和光明,谁会想去上太阳上去呢?况且这根本不是所谓勇气和力量所能及的,需要的不可言的智慧和机缘啊。   再换一个说法,我可以做窦文涛的朋友,可以做余秋雨的学生,可以做李敖的崇拜者,却是南怀瑾的信徒,正像其他南怀瑾的学生一样,南怀瑾如果告诉我做什么事,我会尽我所能去做的,即使我个人可能不同意这件事。
  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不离日用行藏外,直到先天未化前。    
  易经有趣吉避凶的作用,大到宇宙,小到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来你和那个南是一路的,和跳大神的也一路.我当你们是学人来跟贴争辩的.请原谅我事先没有看出来.我无话可说了.
  看来看去,想起另外一个人,他也很善于写出浅显而优美的文字,也很善于跟大人物合影,也很善于善待采访他的媒体    他的名字叫张俊以。
   原来你和那个南是一路的,和跳大神的也一路.我当你们是学人来跟贴争辩的.请原谅我事先没有看出来.我无话可说了.  ---------------------------  很抱歉,中国文化不是学术,如果是学术,中国文化早灭绝了,请看谭嗣同传,任公是搞学术的,而谭公是搞学问的,这里面有差别的,就像政论家和政治家,军事理论家和将军之间的差别。    学术是很简单的,看我上面贴的四库就知道,多读书,多点见解(不用管到底有没有用),再注重考据,就是学术大师,现在所有的国学大师几乎不出这个套路。    学问是很难的,所以中医的振兴任重道远,因为中医不是学术,什么五行,什么辩证,什么阴阳,嘴巴说说是没用的,会医死人的,请看孙思藐传,学术一样,也会死人的,所以马一浮先生要烧自己的著作,可张中行先生他们不懂,他们认为学术就是学术,桌面上的。
  中国文化是应用的    口说无凭  一试便知    关键:变化气质  口诀: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气质变化在于养气,气不是空气,养了便有体会,不能言表。  忘言,得意忘言,不迎不拒,不即不离  守,不易不移,专一用神,绵绵不绝。  降心,性静情逸。  为不为,无为而为,为无为。    很简单,按此行去,一天足已,必有效验,有诸己之谓信,必生信也。    
  南先生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从不在媒体前露面    除《大后方》及今年上海的演讲
  南怀瑾,我说他是个圣人,是个活菩萨,是可以与孔子相媲美的,这不是信口开河,看看他的书,听听他的故事吧。南怀瑾说自己一生“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他精通佛、儒、道,用句简单话概括,他已经是个真正开悟的人,是个神通的人了。说他知识渊博只说到了表面,他对宇宙、对历史、对社会、对大众、对自己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他始终在一个菩萨的心肠在帮助人、教育人和感化人。如果说悟道的人没有烦恼,那是没有了自己的烦恼,却担负了众生的烦恼,南怀瑾先生便是如此。  -------------------------------------------------------  顶
  赞成楼主的见解!: )
  作者:梅呢 回复日期: 11:24:03 
    赞成楼主的见解!: )    
+++++++++++++++++\\    :)
  人的根器不同,禀赋不同,兴趣指向不同,对同一人同一事各有看法,实属自然,不可取者的是,对所论缺乏真正了解,盲目反对或赞成,更甚意气用事胡乱指责.
  最近看了方舟子在&经济观察报&的连载文章,主旨是反中医,论证中医是如何的不科学,属于落后的医学等等,以前对他还是蛮有好感,甚至是敬意,把他当维护学术尊严科学真理的斗士,现在算明白方的脑子里全是&科学理性&那一套,全然不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故而就横加反对,可叹!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有收获
  张中行和李敖好眼力,南怀瑾就是一个冒充铁掌水上漂的“裘千丈”,搞花样,搞神秘,江湖巨骗,却骗不过行家的法眼,可惜受南怀瑾的骗的惑众还真不少,最可怕的是,这些人竟然象法轮功的门徒一样,以讹传讹,楼主就是其中一个了,不愧是南门下,“没见国学大师能一手促成汪辜会谈的,没见国学大师能让彼得圣吉来拜访称弟子的,没见过国学大师能让北京市长常常送礼的,没见国学大师能让何应钦将军称学生称南公的,没见过国学大师能当面骂在位时的李登辉的,没见国学大师能影响美国外交官协会主席的为人处世的,没见89岁的国学大师身子骨还强过年轻人的(今年89岁的南先生在上海为两岸三地传媒界人士演讲时,步履矫健,坐下连语四个小时而不露半点疲态”,甚至还把南的学历证书也搬出来了,简直要奠定南怀瑾的“国学大师”地位了!可是看看这些光环下,只有“形式”,一点内容也没有,哎,妖言惑众,叫雾里看花真是恰当不过啊。
  我承认南怀瑾懂易学。不然他就不会在他现在住的太湖大学堂里搞两个太极田。也不会让下面的人把工地的开工日期从08年7月18改为7月19。也不会有许多工程数据拿鲁班尺去量凶吉。换日期的结果是施工单位的材料商家里接连死人,在10月份,一个不太容易死人的月份。    好在南怀瑾没有说他懂工程,不然他真会被我耻笑。    有些事情,有些话,的确可以说的好。但是也要言行一致啊。  我个人的感受:南怀瑾,有学问,值得做学问上的老师。但是,于做人,则未必。  在太湖大学堂近半年的感受。
  踩一脚。
  南怀瑾这人太邪乎.天文地理,易经八卦.神神道道,特异功能.什么都懂.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肯定.倒真是值得研究.    
    南懷瑾此人搞雙修是怎麼一回事?我是很好奇的。真的想不明白一個開悟了的人竟也要抽煙吃肉。網上說此人還搞雙修,到底是不是真的???    
  哈哈。看到了一帮活宝出来现世。也看到一群智者收拾活宝。呵呵。  要看这世界有没有天堂地狱,六道轮回,看看这个帖子的留言便知。    这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那就是今生坚决不当学者,不搞学术。不附庸风雅,不装模作样,不当文人。  文化人和实干家,差距那叫一个大啊!!!
  南怀瑾,我说他是个圣人,是个活菩萨,是可以与孔子相媲美的。  -----------------  原来孔子那么贱。
  视频  http://www.shixiu.net/fjyy/nsmx/76.html  日 张尚德老师应东方道德学会的邀请在温州图书馆演讲。演讲内容:对人生的关怀    天下第一翁   http://www.dharma-academy.org/       
  古老的帖子
  首先不懂就别乱说  其次说不服人就别开口    南先生的话楼主确定都懂了么,听的人累,说的人更累呢
  北洪志 南怀瑾
<span class="count" title="1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抗战电视剧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