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重型木结构技术规范与砖石技术有何发展

相关文章推荐
隋唐五代时期的家具 木材圈
江苏木里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 400-096-0309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外建筑史简答题及名词解释
1、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
答:优势:⑴. 取材方便;⑵. 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⑶. 抗震性能好;⑷. 施工速度快;⑸. 便于维修、搬迁;⑹.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⑺.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缺憾:⑴. 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⑵. 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⑶. 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
2、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组合的特点。
答: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⑴.建筑群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3、中国古代建筑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的特点
答:儒家和道家――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长出一般的气质。历史上处理建筑与环境的手法主要有:⑴.
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⑵.
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⑶.
整治环境――不一味顺从环境,而是能动的改造;⑷.
心理补偿――采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唐长安的规划对其后都城规划的影响很大。
4、中国古代主要建筑设计著作
答:1.早在春秋时期的《考工记》一书中就论述了城市规划建与筑设计的原理2.五代,喻皓的《木经》3.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4.元朝,薛景石的《梓人遗制》5.明代,《鲁班经》、计成的《园冶》6.清代,工部《工程做法》 5.木构架建筑特点
答:1.).木构架是梁架框架体系,不同于承重墙体系.因此具有广泛性,即"墙倒屋不塌".①可以适用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②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③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④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可轻巧也可雄厚.
2).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①有斗拱的以材分制(宋),斗口制(清)为模数.②没有斗拱的建筑用檐柱的柱径作为模数单位.柱径d=6寸,面阔s =16.6d=一丈,③柱高h=12.5d.优点:易设计,易备料雇工,水平有保证,易建造,易普及.缺点:卡得太死,由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中国建筑发展迟缓. 3).达到了高度成熟水平(体系的衰老症).优点:体现了功能,技术,造型(审美)的三结合的理性精神,二者高度统一.缺点:当发展成熟的时候,没有跳到另一个体系里去.木构建筑中的好多构件都失去了原来的结构意义(如斗拱,雀替).由成熟期继续发展到烂熟期,其间除了延续建筑文脉以外,已没有结构意义了DD当从结构意义转化为文脉语义时,中国建筑开始走向衰落.
4).费工费料.如铺作中的转角斗拱构件有170多个.
5).木构架的技术局限.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和榀与榀之间缺乏联系,梁架和基础结合的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 6).耐久性差.怕火,怕水.
6.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以木构为主?
答: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的主流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
1)和平时间长,疆域大。也就是说中国核心地区,城市防备战争的需求不迫切,有一道石制的城墙可以满足一般需要。
2)城市规划和防火技术。唐以前大城市似乎只是政治、军事中心,城内按里坊制度划分区域。而木结构建筑本身,也通过使用砖瓦、山墙、在木制表面涂抹放火材料(泥巴?)
3)处于统一状态的时间长。木结构防火,应该是大城市才需要的技术。中国很早便有大城市(汉朝时洛阳地区据说人口百万),相关技术自然积累的更多;而有这些技术在,后人建房子自然不会用找取材难、加工不容易的石头之类。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总是要焚毁一些宫殿,重新建筑自己的宫殿。不仅要建造自己的皇宫,还得建好陵园和其它行宫之类的建筑。这么繁重的工作只有木质结构在短暂的执政时期才能完成,况且,除了皇帝,还有多少人在迫切地需要这样的政绩。 7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基本构成方式及构件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
答;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叉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8.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答:主要是指中国汉族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
⒈建筑造形:由屋顶、墙柱、台基三部分组成。
⒉中国建筑的间: 是两榀屋架所围合的空间,以“间”为基本单元, 不同的间组成一栋建筑,直到一座城市;这就是由间―栋―院―群―组群―街坊―城市的形式。
还可增加“又次间”“又梢间”,而成为九间、十一间殿宇。 ⒊用材:木为主,土、竹、砖、石为补充 ⒋结构:抬梁式、穿逗式、井干式、砖石拱 ⒌屋顶形式:抚殿、歇山、悬山、重檐、赞尖、单坡、双坡、平顶、硬山、风火山墙、囤顶、穹顶等等。⒍布局:
⑴.建筑以中轴组织群体,规则、有序、主次分明。⑵.园林则自然而无拘束,有构图重心而无程式布局。 ) 9.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优缺点:
答:⑴. 取材方便,加工容易;⑵. 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 ⑶. 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⑷. 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⑸. 抗震性能好;⑹.不耐火, 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
12.中国古代风景区中常见的几种意境塑造手法? 答:(1)空寂出世――宗教山林理景的意境。(2)涤我尘襟――登高及治水理景的意境(3)标帜意蕴――诗文题字追求的意境。 13.简述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答: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1.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2..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3
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4..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14.以北京四合院为例简述中国传统汉族住宅的特点。
da :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四合院里的绿化也很讲究,各层院落中,都配置有花草树木、荷花缸、金鱼池和盆景等。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15.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大致有哪四个阶段?
答:1:|.茅茨士阶”的原始阶段.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16.我国历代各朝宫殿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答:1.规模渐小。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17. 中国古建筑庭院布局的特点、原则。
答: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统一原则 均衡原则比例原则韵律原则对比的原则质地原则简单原则大众原则意境原则
18.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区别。
答:皇家园林比较大气色彩浓重 多用红色,黄色而私家园林比较注重个人喜好 色彩清淡素雅一,服务对象不同:北方皇家园林是为了建筑帝王服务;江南私家园林则属于家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园主人不同,各自要求不同二,规模与所处地域不同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大,占地广,多处于自然风景优美的山林,湖泊地区,江南私家园林规模小,多处于市井内。三,气候条件不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江南则较温暖湿润。 19.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二 )轴线的空间艺术.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20.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特点:
答:特点:
文学艺术综合表现
21.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点的形成原因:
自然地理论2
经济技术论3
政治思想论4
文化决定论5
综合推力论22.例说明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三种模式
答:1.新建城市。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3.在旧城基础的扩建。 23.我国古代建筑的三种结构形式及特点,优缺点: 答;【穿斗式构架】:①又称立帖式.②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③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④因此,它有时和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适用不同地势,基本构件,柱檩穿挑.
【抬梁式构架】:①(叠梁式)是一种梁架结构体系,水平构件为梁,垂直的为柱,梁是受弯构件,靠自重稳定建筑.②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檩.③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
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④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主要构件,梁,柱,檩,枋. 【井干式】: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24.《营造法式》及其成就。 答:《营造法式》,宋代重要建筑著作,是建筑专家李诫编著的。书中包含各种“作”(大木作、瓦作等等)的制度、工限、料例三个主要内容以及有关附图,系统说明当时建筑的分级,结构方法,规范要领,并按照“功分三等,役辨四时,木议刚柔,土评远近”的原则,规定劳动定额。书中一个重要之点是提出“以材为祖”的材份制,即以与建筑规模等级相应的某一尺度作为建筑的空间尺度及构件尺度的模数。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这种模数制度或比例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
《营造法式》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建筑学著作。本书内容除行政管理上“关防工料”的要求外,侧重于建筑设计、施工规范,并有图样,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学,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 25. 写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构件名称?
答:台基 、木头圆柱 、开间 、大梁,即横梁、 斗拱 、彩画 、屋顶(古称屋盖)、山墙
26. 中国建筑开间的特点。
答:我国目前大量建造的砖混住宅,住宅开间一般不超过3.3米。规定较小的开间尺度,可有效缩短楼板的空间跨度,增强住宅结构的整体性、稳定性和抗震性。 为了保证建成的住宅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住宅的进深在设计上有一定的要求。进深大的住宅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目前我国大量城镇住宅房间的进深一般都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扩大。在住宅的高度(层高)和宽度(开间)确定的前提下,设计的住宅进深过大,就使住房成狭长型 ,距离门窗较远的室内空间自然光线不足。
开间5米以上,进深7米以上的大开间住宅可为住户提供一个40――5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居住空间,与同样建筑面积的小开间住宅相比,承重墙减少一半,使用面积增加2%,便于灵活隔断、装修改造。
虽然小开间住宅存在着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因为开间小,在住宅建筑面积中,承重墙、柱的结构面积相对较大,增加了有效使用面积;同时由于开间小,房间分割过小,不适应家庭居住行为变化的要求,而且住房很难自行改造。
27.斗拱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什么作用,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斗拱先是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最早的是人字拱)。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就是斗拱经历了由主要作为承重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不断形式上的演化)――同时作为承重结构和装饰结构――完全作为装饰结构 28.简述风景建设按其性质和规模的分类。
答:1.邑郊风景名胜2.村头景点3.沿江景点4.名山风景区 29.穿斗式构架优缺点: 答案(要点):优点:1)以竖向的木柱来代替横向的木梁,2).以小材来取代大材,3).简化了屋面用料4).简化了屋檐的悬挑构造5).增加了构架空间的整体性;6).增加了构架的灵活适用性。,
缺点:1)密柱导致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2)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不能适应厚重的荷载。
30.中国建筑艺术的重大特点:
1.以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2.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或取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或为自由式,以前者为主 3.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
4.艺术性格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31.唐长安城特点是什么?
答:隋大兴唐长安城总体上是中轴对称的格局,设计时参考了邺城和汉魏洛阳城的布局城市建设过程中,还附会《易经》中“乾卦六爻”的说法,根据龙首塬分为六条岗地的特点,安排了功能不同的建筑。此外,在城市的边缘规划了园林区,既可美化环境,又可成为民众的游览场所,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一大创举。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32.我国佛教石窟的特点?
答;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型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费时也长;5.除石窟本身以外,在其雕刻、绘画等艺术中,还保存了许多我国早期的建筑形象。 33.佛光寺大殿
答: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剖面特点: ① 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大殿殿堂型构架的前提是内外槽的柱子一样高.分为三个水平层,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唐称内外槽,明清称檐柱,金柱,且檐
柱,金柱不等高) ② 分明螅罅讲悖髑宄屏海扑纬螅┟螅浩介(音
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螅海渥龉ぞ孪改澹η竺拦郏螅涸谄介,平ㄒ羝qi)上看不见的螅捎诳床患灾圃齑致裕淳魏我帐跫庸ぃ谱髁什荩食浦螅逼錾厦髟臁保床淮ヅ铮鄙霞堋钡牧海剩荩急┞队谑夷冢 ③ 运用了叉手托脚.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ぃ归荩┘湫敝玫哪炯胁媸郑怯美捶龀旨さ男背拧C髑灞徊鸬袅耍挠眉构现#ㄆ搅海禾Я菏焦辜苤凶钌弦徊愕牧海┩薪牛合乱徊懔旱牧和泛ぃㄩ荩┘湫敝玫哪炯K饕鸱龀珠莸淖饔茫迨浇ㄖ忻挥姓飧龉辜
5.隋、唐建筑特点
㈠、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㈡、建筑群处理成熟:㈢、木建筑群辟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问题,如大明宫麟德殿5000m2,面宽11间深17间;含元殿柱距达10m。㈣、设专司设计、施工职务,称“都料匠”。 ㈤、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如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有艺术性。(如:华硎滴哿)㈥、砖石结构发展,砖塔枋木,砖石工精细了。 36.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答: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㈠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长安城――里坊制㈡ 建筑群处理越来越成熟――宇文恺设计明堂,用1/100的图及模型送宫廷审查;大明宫的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以及利用地形建造乾陵等。㈢、木构建筑群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大明宫麟德殿㈣木构件标准化。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如南禅寺及佛光寺,构件受力作用明确,并富有艺术性,斗淼淖笆涡Ч芎谩" 设计和施工水平提高――设专门掌管建筑设计、施工的职务,称“都料”。㈥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砖石结构发展,砖石枋木,砖石加工精细了。㈦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37. 北宋东京城的特点
答:基本布局: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布局,基本上是继承隋唐以来的传统,是在一个旧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来的;城市设施: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的主要街道是通向各个城门的大街:从宣德门至南薰门;从宣德门外向东至土市子,再折向北经封丘门一直延伸到永泰门,从州桥向东经丽景门至阳门;从州桥向西经宜秋门至顺天门。城市发展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北宋初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基本上仍保留古代的坊(里)市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
其一,隋唐时期封闭式的里坊制度是政治高度集中的产物,但却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其二,开封“地平无山”,但北宋东京城却是军事防御色彩非常浓厚的都城。其三,北宋东京城作为一代名都,又是一座河道纵横、桥梁密布的城市。。
38.宋式建筑的风格特征:
宋代在建筑领域有重要的发展,其建筑风格虽不再有唐代的雄浑、阳刚之美,却创造出了一种符合自己时代气质的阴柔之美,建筑造型更加多样。此外,宋代的建筑技术、施工管理等也取得了进步,出现了《木经》、《营造法式》等关于建筑营造的专门书籍。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势的殿阁楼台,建筑装饰绚丽多彩,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建筑构建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现存宋代的建筑有山西太原晋调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博保国寺等。其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9、宋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答:㈠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废弃了“里坊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㈢建筑群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很大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并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㈤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v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建筑形式。㈥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40.宋代建筑特色:
答:㈠、城市革命,城市结构与布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商店、桥梁都有了新的发展。(2)《营造法式》总结并规范了古典模数,材制。使得古典模数的使用,延续于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中,利于建筑技术的发展。㈢、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层次深厚,主题建筑突出;屋顶的组合多变,总平面的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源于手工技术的提高和对生活享受的追求。一改唐代的直棂窗和板门,而多用格子窗、格子门,增强了装饰效果;一改唐以前朱白两色为主的做法,出现了“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解绿装”和“丹粉刷”等多种彩画;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普遍使用了垂足家俱。㈤、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高84m,开封佑国寺塔是最早的琉璃饰面建筑,泉州开元寺双石塔,仿木精细。北宋时所建的泉州万安桥长达540m ,331个船形桥墩,最大的石梁长达11m。㈥、
园林兴盛,出现了大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㈦、辽金建筑的汉化程度很高。
41. 宋代建筑上的特点和成就
答: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唐以前的封建都城实行夜禁和里坊制,由于手工业和商业要求,城市建设必然突破这种里坊制,不再实行夜禁了。 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 ;北宋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一书的完成与颁行。李氏的《营造法式》在理论上和建筑造型、规格定制之上,对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成就做出了一个完整的总结,使宋代的建筑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最高水平。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主体建筑;4.建筑装饰与色彩有很大发展。这和宋代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及统治阶级追求豪华绚丽是分不开的。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是的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宫室、坛庙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轴线上。 5)重视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绿化,引水入城,种植花木。
5.谈谈 《考工记》 “营国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答: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其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6.我国民居住宅构筑类型与主要分布地是怎样的?
答: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四合院 是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 北方木构其次是桥梁。6.园林兴盛。
42、明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答:㈠砖已经普遍使用于民居砌墙。㈡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㈢、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㈣建筑群的布置更加成熟――北京十三陵、北京故宫。㈤、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㈥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㈦明代家具文明于世。 4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理水的基本原则和手法。
答:造园学家陈从周在《说园》中说“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
这些均是园林理水地基本原则,十分重要而如何理水,尚有许多具体手法值得一说园中之水有旷、奥之分水聚则旷,有汪洋之感;水散则奥,有不尽之意
两者无所谓孰优孰劣,但最怕不旷不奥,不伦不类; 首先,要从水边之物做起,所谓“小中见大”,尺度问题是很关键地;
园中之水,须有活气; 水之形全在岸; 园林中地水面,应当作为“空间”来看待
园中空间,贵在层基本上有两种手法,一是做狭次: 第二种手法是造桥(或筑堤) 44.江南天井式住宅的特点。
答:减少了太阳辐射,又凉爽宜人,占地面积小,通风量大,采光效果好. 45.清式彩画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答:和玺彩画: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沥粉贴金。等级最高。
旋子彩画:画面用痢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等级低于前两种。
46、清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答:㈠ 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了极盛时期――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㈡喇嘛教建筑兴盛――外八庙㈢住宅建筑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㈣ 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论述题
2.论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木构架体系,“墙倒屋不塌”
木构架的主要类型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由此体系派生出以下特点: (一)重视台基
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抬高基座。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如王府的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汉白玉台基等。 (二)屋身灵活
可亭、可仓、可室、可厅 (三)屋顶呈曲线或曲面 (四)重要建筑使用斗拱
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成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 二、院落式布局
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等都属院落式。另外,院落式平房比单幢的高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 三、有规划的城市
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大多数都是外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 四、山水式园林
中国园林园景构图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与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文有共同的意境。与欧洲古典园林惯用的几何图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气氛,大异情趣。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特有的建筑观
视建筑等同于舆服车马,不求永存。从来不把建筑作为一门学术。崇尚俭朴。 3.试概述一下中国古代住宅形制的演变。
答: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有庭院组成,入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即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左右为厢;堂后为寝。2.汉代住宅形制,一种是继承传统的庭院式;另一种是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偶建角楼,略如城制。3.隋唐五代,住宅仍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4.宋代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城市住宅形制亦呈多样化。5.元代,住宅还是用工字型平面构成主屋的。6.,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的住宅,则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 4.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答: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和设计,这些制度对隋唐以后都城的规划布局产生很大影响。 2)重视城市的选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从战国到北宋初年,实行市里制度。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 4)采用
抬梁南方穿斗式2.竹木构干阑式
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3.木构井干式
东北、云南等林地
4.砖墙承重式
山西、河北、河南、陕西。5. 碉楼
西藏、内蒙古、青藏高原。6. 土楼
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东南沿海地7. 窑洞
豫南、晋中、陇北、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8.阿以旺
新疆南部。9. 毡包
新疆、内蒙古。
7.为什么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体系是较为成熟的建筑体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中国木构建筑的历史悠久,在材料选用、结构发展、平面处理和艺术造型等方面都有许多特点,在世界建筑中别具一格,并影响过若干国家和地区。具体体现在:①材料选用: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②结构类型: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③木构架特点:1)
以“间”作为建筑平面、空间和结构基本单元。?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既能适应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又能满足多方面的使用要求,组成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建筑类型。2)
结构特点:?基本采用简支梁和轴心受压柱的形式,局部使用悬壁出挑和斜向支撑。?采用斗拱,它不但可以承托一定距离的出跳重量,而且也是屋顶梁架与柱壁在结构和外观上的过渡构件。?节点使用榫卯结合,使屋架在承受水平力(地震和风力等)时,能有一定的适应能力。④设计施工的规范化、定型化: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模数制构件的定型化――宋“材”,清“斗口”。⑤单体、群体建筑形式、空间变化丰富。1)
单体屋顶变化2)
群体的变化组织(院落、轴线等)⑥建筑的装饰和艺术造型均很成熟,并有其特有的形式和风格门窗、家具、彩画等均有较高成就。
9.试述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10.唐大明宫的主要有成就和特点有哪些?
答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4.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
5.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6 . 大明宫遗址 12.宋代木构建筑对唐代的继承与发展。
答: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宋代的建筑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宋代的建筑受唐代影响很大,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寺塔的装饰尺度合理,造型完整而浑厚。苏州虎丘塔、泉州仁寿塔都是典型之作。昭陵的石刻、墓室的图案都具有刚劲、富丽之美,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在装修方面,这时期建筑上大量使用可开启的、棂条组合极为丰富的门窗,与唐、辽建筑的板门、直棂窗相比,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貌,而且改善了室内的通风和采光。房屋下部的须弥座和佛殿内部的佛座多为石造,构图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柱础的形式与雕刻趋向于多样化。柱子除圆形、方形、八角形外,还出现了瓜楞柱,且大量使用石柱,柱的表面往往镂刻各种花纹。同时,室内空间加大,给人以开朗明快的感觉。屋顶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于青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彩画和装饰的比例、构图和色彩都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因而当时建筑给人以柔和而灿烂的印象。
14.分析明十三陵的总体布局特色。
答: 1.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2. 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筑群的布局. 15.江南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
答:特点: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2.水面建设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3.修身养性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清高风雅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16.举例说明明清皇家园林的处理手法。
答: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蕴涵: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
之间;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物境表达主题意境;5文字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
19.论述明清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
答:总体布局:天坛位于北京城正阳门外东南,占地面积273公顷,是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由两个坛组成,南部是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整体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着天圆地方,其建筑特点可以用一组数字概括:“一、三、五、七、九”。
一条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昭亨门-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门。 三道坛墙:内坛墙、外坛墙、分割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的东西坛墙。五组建筑: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建筑群、牺牲所建筑群。七星石: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九座坛门:天坛西侧外坛墙上有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祈谷坛有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圜丘坛有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
天坛的总体布局蕴涵着中国古代规划设计大型建筑组群的杰出意匠:1)它以超大规模的占地,突出天坛环境的恢宏壮阔2)它以大片满铺的茂密翠柏,渲染天坛坛区的恢宏壮阔3)它以圜丘坛、祈谷坛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
总之,颐和园的布局在充分展示了造园主题的同时,又重笔点染了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的性格
1.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 答:(1)人本主义的建筑观(区别于中世纪):建筑尺度宜人;建筑合乎人体比例。(2)讲求比例的美学观(区别于东方):追求几何和数的和谐。3)柱式控制立面构图(区别于中世纪和东方)(4)空间透视构图与轴线图相结合(区别于单纯的轴线构图)(5)建筑与广场结合(区别与建筑与街道结合)(6)建筑与雕刻结合(区别与建筑与绘画结合)
2.古希腊与古罗马在建筑观念上的差异。 答:(1)建筑本体观:雕刻品/空间(2)建筑价值观:神庙/纪念性与世俗性并重(3)建筑审美观:希腊艺术形式的完美/罗马的大尺度(4)建筑空间观:内外,透视/轴线,对称(5)建筑环境观:希腊的顺应自然/罗马的改造自然(6)建筑技术观:艺术甚于技术/艺术与技术并重 组成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超大的坛区空间4)它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和丹陛桥,提升人的视点,拓展人的看天视野,显现天穹的分为开阔,造就天的崇高、旷达、神圣的境界5)它通过一些列数的象征、方位的象征、色彩的象征和“天圆地方”之类的图形象征,充分显现崇天的意识6)它还特意把皇帝居住的斋宫置于主轴线旁边的侧位,置于坐西朝东的偏方位,以皇帝低于昊天上帝的建筑体制,强调出“天子”与“天”的亲缘关系。可以说,经历明清两代扩建、改建的北京天坛,堪称中国古典范性的建筑组群。
20.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特点、艺术成就。
答:故宫建筑群是现在保存下来的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宫殿建筑。 整体布局:故宫始建于公元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
它的主要成就包括:1)规模宏大、布局严整。2)建筑群组合方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群体设计思想。3)辉煌的建筑单体艺术。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4)建筑色彩的巧妙运用 。
24.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在今天的建筑及城市规划学习中可以从哪些方面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及规划的精华?
答:人地关系视角下中国传统园林的“天人合一”观
如果说古代的苑囿园林最终都浓缩于古典园林设计之中,那么,可以说现代景观设计最基本的东西都体现在建筑设计当中。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已经很正式的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更为深入
传统建筑里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成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
25. 殿式彩画和苏式彩画的比较
答:殿式:采用程式化的象征画题.程式化即采用图案化.(旋子彩画可能出现局部写实的画题,说明并不够规范) 苏式:与殿式相反,采用写实的彩画,而次要的部位采用程式化的画题. 二,殿式尊重构件的结构逻辑.殿式每个构件的彩画不会延伸到相临的构件上,可清晰辨别每个构件的边缘轮廓. 苏式则突破构件的结构逻辑.突破了构件之间的界限(但并不是说100%突破.例,藻头布卡子时则遵守了各自的界限). 三,殿式严格地运用平面图案,没有透视感或立体感,图案平面化. 苏式则热衷于立体图案和退晕的效果.例如,回纹,连珠纹,烟云用立体的图案,但如卡子则为平面化的图案,所以也不是100%的采用立体图案.
殿式和苏式之间迥然不同的原因一.建筑不同性格对彩画有不同的要求.殿式建筑为庄重,富丽堂皇,要求彩画端庄,凝重,规整.而苏式园林建筑本身则轻松,欢快,对彩画要求是,活泼,风趣,丰美. 二,在创作方法上体现了”重理”和”偏情”的不同倾向,不同的创作思想.殿式彩画为”重理”的创作方法,为什么要尊重结构逻辑呢?反映实际需要,实际面貌.
苏式彩画为”偏情”的创作方法(浪漫).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反映其主观意愿. 三,建筑创作中存在着”二律背反”的现象.彩画现象即为其一. 26.颐和园:
答:-其前身是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占地290公顷.分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三大景区,其中78%为水面.是保留较完整的皇家园林.
清漪园在天然山水的基础上,结合治水建寺,因势利导地施展了大规模的地形整治,对全局山水地势作了一番除暇瑜的调度.一,疏浚西湖.往东拓宽湖面.二,修筑西堤,支堤,将昆明湖分成三个小域.三,整理前山,疏通后西湖,进一步密切湖山关系.四,紧依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园外借景.
宏观特点是,1,湖堤用岛式布局和堤式布局的综合形式,利用西堤,支堤将水面分成三个部分,又做出三大岛,三小岛,总体上,符合传统叠山理水的模式DD三山,却又不拘泥.2,山区特色概括为前山”寺包山”,后山”山包寺”.前山建筑左右布局烘托轴线,创造出仙山琼阁DD雍容华贵的境界.后山则创造出人间桃源DD山林野趣,淡雅幽静的另一番境界.3,宫廷区布局将庄重,肃穆,端庄,稳重的风格与园林的大环境结合的很成功.其构成要素,东宫门,仁寿殿,乐寿堂,德和园,玉澜堂及服务用房.4,前山区一主四从的轴线组织,主从突出,两侧退后的建筑,均衡却不对称.同时使用了3728米之最的长廊,提供了全天候的游览路线,形成过渡层次,并取得画框效果.5,后山后湖采用两山夹水.水窄山高,水宽山矮,形成了对比效果,突破了带形长河的僵直单调,取得化河为湖,开合多重的基本格局.达到真假难辨的”宛自天开”.
3.分析西方古代建筑结构技术的演变。
答:1)希腊――梁柱结构体系.2)罗马――券拱结构、穹顶结构与梁柱结构结合,出现肋架拱,交叉拱顶;古罗马建筑在结构技术上留下两大遗产;集中式的穹顶结构和长方形的券拱结构。前被拜占庭建筑所继承,后者被初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建筑以至哥特建筑所继承。
3)拜占庭――帆拱技术解决在方形平面上覆盖穹顶的问题;使集中式的平面构图同时在垂直方向具有了方向感,具有了纪念性和神秘性。4)罗马风建筑――通过集束柱和十字拱解决长方形平面上覆盖拱顶摆脱承重墙;但半圆形拱由于拱高和跨度上的一致性而使内部柱子粗细交替。5)哥特建筑――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肋架拱、飞扶壁,使哥特建筑结构达到古代建筑的颠峰 4. 社会环境以何种方式影响建筑?
答:地理、环境;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观念;艺术、审美;材料、工具、
6. 引起建筑发生变化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答:A 生产方式的变化
B 阶级关系的变化
C 国家形态的变化 7. 主流建筑风格是怎样产生的?有何特征?
答: A 产生:主流阶级→主流思想→主流文化→主流建筑文化→主流建筑风格 B 特征:独特性、统一性和稳定性
8. 何为主流建筑文化与非主流建筑文化?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A 主流建筑文化: 灵敏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和生产力的进步,代表着一个时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建筑史的主要内容。
B 非主流建筑文化: 对社会的变化和生产力的进步反映不够灵敏,长期间变化不大。
C 关系:相互影响―― 主流建筑文化对非主流建筑文化的影响在所有领域
―― 非主流建筑文化对主流建筑文化的影响仅在物质领域 可转移性―― 跨民族、跨地区、跨国家的历史性转移 10.玛斯塔巴主要模仿哪种建筑?
答:梯形坟墓,以卵石为墙基,用土坏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再铺上一层泥土,形象一座有收分的长方形土台. 11.古埃及建筑的特点。 答:(1)建筑材料与结构:古埃及缺少良好木材,房屋多以棕榈木、芦苇、纸草、粘土、土块建造,采用梁、柱和承重墙相结合的结构,神庙和陵墓用石材建造,古埃及人石材加工水平很高,形体准确,严丝合缝,石构件最大重达数十吨,长达数十米。(2)建筑与环境结合:建筑处理因地制宜,结合环境,下埃及沙漠边缘地区,建造形体简单的庞大金字塔,气吞山河;上埃及峡谷地带建造石窟墓,以岩峭壁与墓的外部浑成一体,壁立苍穹。(3)建筑布局:作对称纵深序列,神庙最前为一梯形石造的牌梯门,门前有一两对法老圆雕坐像和方尖碑,再前长达1km的两行密排的圣羊像或狮身人首像夹峙的大道,门内依次为回廊内院、桂厅和层层神殿。石窟墓于悬崖前由密排狮身人首像的石板路引向由坡道路而上的平台,平台前壁镶有柱廊,再后者是廊院、柱厅,最后是凿在岩石内的圣堂。4)建筑与雕刻结合:广泛采用与建筑结合的浮雕、圆雕和壁画,题材是战争史迹、法老生活和神话。盛产的纸草、莲花、棕榈和鹰、狮等动物以及象形文字均为装饰母题,并创造了以纸莎草花、莲花等为母题的束茎式、盛放式柱头的柱子式样。 12.简述埃及纪念性建筑型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原因。
答:1)埃及纪念性建筑包括陵墓建筑和神庙建筑。宗教信仰是纪念性建筑的思想基础。埃及宗教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来世,相信死后的永生、千年之后的复活,过着比生前更美好的生活。陵墓修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保存尸体,凭借特殊的气候和传统的技术,得以制成木乃伊;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给死者建造坟墓,或者在生前就建造坟墓。
2)陵墓建筑型制的不断演变,其动力之一就是更好地保护尸体不被阍。早期陵墓玛斯塔巴,以后来台阶形金字塔、折线金字塔、以及方锥型金字塔陵墓,地面以越来越高,地下结构越来越复杂,盗墓的难度就越来越大,安全系数相对就越来越高,到后来迁都上游山谷后出现的祭祀和陵墓分离的崖墓型制,对尸体的保护就更相对可靠。3)环境的是埃及陵墓从金字塔演变到崖墓的主要原因。古王国时期,埃及定都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带的孟菲斯。广漠的三角洲地带,金字塔这样形式简单、构图稳定、体重巨大、符合人们山岳崇拜的建筑形象与自然环境十分协调。而当中王国时期迁都尼罗河上游盆地第比斯后,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狭长盆地两侧的峭壁这样环境使金字塔的形象不再有典型的纪念性,只是作为一种惯性,还在曼特赫普墓中保留了金字塔的形象,但已经退化为配角的地位;到哈特什帕苏墓就彻底淘汰了金字塔。4)埃及社会变化引起的对国王神性崇拜的不断加强、外部自然环境变化的需要、技术的进步以及防范盗墓人的目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陵墓保存尸体功能与祭祀功能的分离,促进了作为祭祀专用的神庙
联系客服:cand5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木结构安全技术交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