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屁股长土豆网视频下载禅气功怎么办

我的图书馆
外气疗法拉线形导气拉线形导气是运用手式、意念、呼吸等导气方法,在两手之间或手与身外某点之间拉成一条外气的直线,使气感应于两点或
两点之间。其导气特点是:静则成线,动则往来。本气形是发功治病的主要导气方法。一、一指禅导气(一)姿势:中裆站桩式。左手提起,与肩同高,屈腕,食指自然伸直,余指屈曲,拇指与中指相结成环形,右手亦用同样
姿势,放于右腹侧,两手食指尖相对,在一条直线上。。(二)导气:自然呼吸,意守丹田,两手指尖以外气拉成一条直线,等丹田气机发动后,随即慢慢呼气,将气行至右手食指
尖,自觉气达指尖时(温热、粗胀感、似有物放出),将气发向左手食指端。感到两食指尖有气牵引时,即用左手食指点打
右手发放过来的气柱,两手有明显的气感;再将气导向左手食指,发气向右手,主动以气柱点打右手食指尖,有明显的气感
。再换势以右手在上,左手在下锻炼。(三)练功时间:每天1~2次,每次5~30分钟。二、对掌推拉导气(一)姿势:中裆站式,两手掌自然张开,右手自然伸向前方,左手屈肘在胸前,两掌心相对,在一条直线上(左右换手)
。(二)导气:自然呼吸,意守丹田。两手掌以内劳宫为中心,以外气拉成一条直线,待气机发动后,将气引至左手掌内劳宫
穴,发向右手内劳宫,边发边推掌。再将两手掌之气牵引住,顺劲慢慢拉回至原处,两手掌有明显气感(左右换手)。(三)练功时间:每天1~2次,每次5~30分钟。三、三点拉线导气(一)姿势:点燃一炷卫生香,放于桌上(或找一物代之亦可)。取中裆站式,右手掌自然张开,放在香头前,对准内劳宫
,左手成一指禅式,或剑指式、平掌式、在香头之后方,指尖对准香头。内劳宫、香头、指尖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二)导气:将食指尖、香头、内劳宫三点以外气拉成一条直线,自然呼吸,意念转向香头以意守住,持续发气,距离先近
后远,右手内劳宫有明显气感。(三)练功时间:每天1~2次,每次5~30分钟。四、腾跃爆发导气(一)姿势:站式,两脚与肩同宽,膝慢慢微屈,两手四指握拳,拇指屈压其上,成五雷指式,握拳收气。吸气意注丹田,
呼气跳跃,两手五指在胸前突然伸开,成探爪势,掌心向前。(二)导气:吸气意注丹田,提气于胸,收气于掌;呼气时意注掌心,气在内劳宫爆发而出,以意念导气,直达所模拟之点
。(三)练功时间:每日1~2次,每次24息或48息点射形导气是在练九九阳功的基础上,丹田之气震动自然后,再采用适当的手式,将丹田震颤之气,运达于手,使其外形在
意念的控制下做不同频率的震颤,内气亦随之震颤而发放于外。其特点是:静则成点,动则震颤,一点接一点的运行。一、合掌震桩导气(一)姿势:取中裆震桩式,两脚距离与肩同宽,两肘立掌合十当胸,指尖向上,腕肘相平,头如顶物,含胸拔背,膝胯放
松,舌抵上腭,两目轻闭。(二)导气:自然呼吸,意守丹田,自觉丹田气机发动(丹田发热,气在运行)。呼气时以意导气,经手三阴经达手掌至指
端;吸气时意念随气沿手三阳经返回丹田。当内气循环已通顺,再将意念存于手掌、指端,微微自然呼吸,自觉手掌发热,
指端粗胀发麻,运丹田震颤之气上达指端,使其微微震颤,似有物点滴而出。(三)练功时间:每日1~2次,每次3~10分钟。二、震颤导气(一)姿势:取平坐式(或站式),坐于床边,左手掌自然放于左膝上,右手伸出以俯掌放于床上,手掌周围接触床面,手
心腾起,肘微屈,沉肩垂肘松腕。(二)导气:先调匀呼吸,意守丹田,当丹田震颤之气机发动后,运腰微微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吸气时提气至胸,
内气震荡,点滴而上;呼气时沿臂达掌。由内气的震荡,推动手掌有节律的震动,其频率、力量随意念改变,反复练习。气
至掌指,充气于掌,形似按球,频频鼓荡。其点在内劳宫,聚而不散。使气动与体动触合于一体。本法多取坐势与站势,也可用中指伸直,余指屈曲,或五指尖触物等手式练习震颤点射导气。等右手在形体上能震动时,再
配合左、右交替练习。本法熟练以后可以进行不同频率、强弱与不同波峰的练习。(三)练功时间。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
圆旋形导气是以意念控制体内气机旋转,并导气于手掌、手指等手式上呈圆形或螺旋形旋转外放。其特点是:静则成圆,动
则旋转。一、三点求圆导气(一)姿势:取中裆站式。燃一炷卫生香放于桌上(或放一物),两手自然张开,两内劳宫与香头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以
三角形的中心为圆心求一个圆,导气时气充满此圆。(二)导气:用意念将三点求成一个圆后,自然呼吸,意守丹田,待丹田气机发动时,将气引至两手内劳宫穴,微微呼气发
向香头,使三点有相互牵引之感,两手似抱一球,顺气感应,一手牵引,一手顺推,反复练习(三点拉线,三点求圆等导气
方法也可对准树木、花草等练习)。(三)练功时间:每天1~2次,每次5~30分钟。二、螺旋形导气(一)姿势:取站、坐、卧各种姿势均可锻炼。以站势为例,取中裆站势,右肘屈曲,手掌向前,指端向上,立掌于胸前右
侧。(二)导气:运动丹田之气,使其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等意到即转时,以意念从体内经胸、上肢旋转上行至掌,使丹田与手
掌同步旋转。在丹田以脐为中心,在手掌以内劳宫为中心。初练速度宜缓,逐渐加快,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本法亦可伸
出剑指、中指等其他手式以同样方法练习。练时可以采用从大圈至小圈、小圈至大圈等不同形式的运动法。(三)练功时间。本法需充分利用站、卧、坐各种不同姿势,经常练习,方可掌握,不是一日之功
冷热导气主要是运用呼吸、意念使发气之局部产生冷或热的作用,以适应于临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一、热导气(一)姿势。取站、卧、坐各种姿势均可锻炼。以平坐式为例,按练功姿势的要求,平坐于方凳上,左手掌自然放于左大腿
上;右手自然伸出,放于床或桌上,手掌缘接触床面,掌心腾空。自然呼吸,两目微闭,舌抵上腭。(二)导气:先调匀呼吸,意守丹田,待丹田气机发动后,意想丹田之气似火热的太阳,烧遍全身,再收回丹田,形成光和
热。然后用意念导此气上胸达臂,上至掌指,在手掌或手指与接触物之间燃烧发热,并深透于内。(三)练功时间:于阳时,面南或面东练功。每次20~40分钟。二、冷导气(一)姿势:取坐、站、卧各种姿势均可练功。仍以平坐式为例(见热导气)。(二)导气:先调匀呼吸,意守丹田。吸足跟涌泉之气上胸达臂,至掌指,意想手与接触物之间冷似冰,以意守之,并用意
念导引向下渗透。此法不可意想周身冷似冰,或向自身体内运行,否则影响气机的协调。(三)练功时间:于阴时、面西或北练功。每次20~40分钟。五行导气是古代祝由科用五行配五脏、六字诀、时间、方位及掐诀等练功、导气、发气的一种方法。此法将所练之气分为木
(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五种,临证疗病,根据患者脏腑虚实,五行生克的道理选用不同的导气
方法。本导气法练习纯熟以后,可以与点、线、圆等其他导气功结合练习,组成复合发功式。一、导水气(一)姿势:站丁字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含胸拔背,收腹松膝,舌抵上腭,两目微闭,头如顶物。(二)导气:左手拇指先掐申、酉金纹(按地支流年图位置,右手持剑指或平掌等手式于胸前。然后从左手前吸气入腰肾中
,再会于丹田混合提起;左手拇指换掐亥、子水纹,呼气口出“吹”音,导水气从剑指或掌出(吹音自己能听到即可)。(三)练功时间:可于亥子时或申、酉时,面西、北而练。或在练其他导引功时配合练习。每次36息。二、导金气(一)姿势:同导水气。(二)导气:食指掐拇指中纹,意思胸前金楼玉室,如日方升,金光灼灼,以意引至腹部黄庭,中脘穴,胸中与鼻吸天然之
气混合。然后左手拇指掐申、酉金纹,呼气口出“呬”音,令气从右手剑指或手掌中出。(三)练功时间:于申、酉或辰、戌、丑、未时面西练36息。三、导木气(一)姿势:同上。(二)导气:左手拇指掐亥、子水纹。同时吸左手肘并胸旁肝气,提气于胸与呼吸之气混合;呼气时左手拇指换掐寅、卯木
纹,口出“嘘”字音,令气从右手剑指或手掌中出。(三)练功时间:于寅、卯、亥、子时,面东或东北方练24息或48息。四、导火气(一)姿势:同上。(二)导气:左手拇指掐寅、卯木纹,吸左肘并胸旁肝宫之气,入肺与下丹田升腾之气混合;呼气时左手拇指换掐巳、午火
纹,口念“呵”音,导气从右手剑指或掌中出。(三)练功时间:于寅卯或巳午时,面东、东南或南方练14息或28息。五、导土气(一)姿势:同上。(二)导气:左手拇指掐巳、午火纹,吸周身之土气入于中宫(中脘处),提气入肺与天然之气混合;呼气时左手食指掐拇
指中纹,口出“呼”音,导气从右手剑指或掌中出。(三)练功时间:于寅卯或巳午时,面南、东南或东方练10息或30息第一节 发功手式&五雷指式【手式】手四指(食、中、无名、小指)屈曲,握向手掌心,拇指屈曲自然压在四指的指甲处,做握拳状。【要领】四指屈曲微上顶,拇指下压与四指紧密结合,拳中空虚。运气蓄力于拳心。要经常练习其运气蓄气的功夫。【应用】本式是古代“勒符”运气蓄力的指法,当变式发气时,先呼一口气,五指突然甩出伸开变成平掌式,或探爪式或龙
含式。也可以食指、中指伸出变剑指式或中指独立式。当用以上手式发完气后,再吸一口气将五指收拢成五雷指式蓄气于掌
中。&金刚指式【手式】手小指屈曲,无名指屈曲压在中指的第一指骨背上,食指屈曲压住中指指甲处,拇指屈曲压在食指、小指的指甲上
,用力握成一团,然后中指自然压在拇指上。【要领】握好金刚指式后,主要是食指、无名指、拇指、小指用力握紧,蓄劲运气于盘起的四指之间;中指自然屈曲,不可
用力,但要使气直达中指端。【应用】本式是古代“勒符”运气发气的主要指法。发气前先呼一口气,四指搬动,运气于中指,伸开发气;也可变中指独
立式发气。收式时吸一口气,蓄气于掌,归于丹田。&一指禅式【手式】食指伸直,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屈曲,拇指屈曲轻压在中指、无名指背侧。【要领】食指伸直,气蓄中指与无名指之间,以拇指下压及中指、无名指外撑之力来调节食指的外气发放。【应用】本式是向穴位及痛点上发气的主要功式。多以线形、点形、螺旋、冷热、五行导气法导气,并通过推、拉、颤、引
等手法接触或离开治疗部位发气。&平掌式【手式】五指自然伸直,成平掌式。【要领】五指自然张开伸直,不可用力,以腕关节和五指的轻微屈伸、弛张,调节手掌的松紧度。【应用】本式是向经络、穴位与部位上发气的主要手式。以线形、点形、圆形、冷热、五行等多种导气,通过推、拉、旋、
颤、引、定等多种手法接触或离开治疗部位发气。发气时可先以五雷指式运气,变换为平掌式,气蓄手掌,掌周形成导气的
发功线,内劳宫为集中的发功点。用单掌或双掌同时发气。&剑指式(剑诀式)【手式】食、中指自然伸直并拢,拇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屈曲。拇指轻压在无名指、小指甲部。【要领】拇指紧压无名、小指指甲,无名指与小指并拢自然屈曲,用力外撑,三指形成环形,气蓄其间,以用力之大小调节
食、中指的紧张程度,运气于食、中指端。【应用】本式是古代“勒符”运气发气的主要手式。食指为肝木,中指为心火,两指并拢,木火同发,其气属阳,是运阳热
之气的手式。以线形、点形、热、五行导气法导气,通过推、拉、引、定等手法接触或离开治疗部位发气。发气时气蓄无名
指、小指、拇指形成的环内,以食、中指尖为发气点。&中指独立式【手式】中指自然伸直,余指自然屈曲,食指与无名指、小指自然贴于中指之两侧。【要领】腕关节自然屈曲或伸直,以食、无名、小指屈曲力的大小来调节中指的放松和紧张程度,控制气的运行。【应用】本式是以金刚指式变换而来,故发气时可先以金刚指式运气,然后变换为中指独立式发气。用线形、点形、热、五
行导气法导气,通过推、拉、颤,引、定等手法离开或接触治疗部位发气。&探爪式【手式】五指自然伸开,指间关节屈曲呈探爪势。【要领】五指自然伸直成平掌式,然后五指指间关节屈曲,掌指关节伸直,以腕关节和指间关节轻度屈伸,调节手掌与手指
的紧张与放松度。【应用】本式先以五雷指式运气,变平掌式,然后转换而成。气蓄掌心,发气于五指,当气发至受气点时,则形成直线。以
线形、点形、冷热、五行导气法导气,通过推、拉、颤、旋等手法接触或离开治疗部位发气。&龙含式(龙衔式)【手式】食、中、无名、小指并拢,或食、中指并拢,与拇指对称成龙含物状。【要领】五指伸开要自然,拇指与食、中指或四指对称似龙含珠,以拇指与其余的指间关节的轻微屈伸蠕动,调节对称指之
间气与力的大小。【应用】本式由五雷指式运气,变换而成。拇指与余指形成发气线,蓄气于对称指之间,以线形、点形、圆形、冷热、五行
导气,通过推、拉、颤、旋、定等手法接触或离开发功体发气。本式多用于针刺之针体或身体某些特殊部位,如肿块、指、
耳、肩等。&雀嘴式【手式】拇指与食指或中指或无名指或小指伸直对称,呈雀嘴状。【要领】五指伸直,拇指与其中一指对称,做雀嘴含食的样子,其余三指伸直上翘,以其紧张与放松来调节拇指与对称指之
间的紧张度。【应用】五指与五行、五脏相配,分别是:拇指为土配脾,食指为木配肝,中指为火配心,无名指为金配肺,小指为肾配水
。金与水合,为阴方,木与火合,为阳方。故食、中指相合代表阳,无名指、小指相合代表阴;而肾阳为阴中之阳,肝阴为
阳中之阴,故又分为阴、阳。拇指为土,属脾,和合于四指金、水、木、火四象,则成五行攒簇之气。所以拇指(土)与任
何一指,都可组成发气之手式,并可发出带有五行、阴阳属性之气。如拇指与中指合成雀嘴式发放的气,是心中之阳气,故
有益阳、调心之作用。本式是以龙含式变换而来,故先以龙含式蓄气于掌,变成本式的各种功式,再配合以线形、点形、圆形、冷热,五行导气法
导气,通过推、拉、旋、颤,引、定等手法接触或离开发功体发气。本式多用于向针体或身体某些穴位或部位发气。超距发功手法超距发功手法,是发功手式距离受功穴位、部位10~100厘米(根据发功者功力的大小酌定与受功部位的间距),运用适
当的导气方法来发放外气的手法。是外气疗法的主要发功手法。(一)推法:【手式】平掌式、一指禅式、剑指式、龙含式、雀嘴式等。【方法】选用适当手式,离开治疗穴位或治疗部位10~100厘米,用两点或三点拉线、三点求圆等导气方法,慢慢导气,
当有气感时,用内劲轻推,发气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应用】本法是打开患者受功穴位、或治疗部位,补气与激发其气机的主要手法。运用此手法,当医者感到手式与患者穴位
之间有气牵引或向外撑张之感时,患者也往往感到有一股无形之气在推动他,或有局部发热,凝贴、麻胀、气机活跃、运行
等感觉,有的患者可出现顺推方向的动态。本法多与拉、颤、引、旋等手法配合应用。(二)拉法:【手式】平掌式、一指禅式、剑指式、龙含式、雀嘴式等。【方法】选用适当手式,离开治疗穴位或治疗部位,用两点或三点拉线导气法,三点求圆等导气方法,慢慢导气,当有气感
时,用内劲轻拉,发气于治疗部位上。【应用】本法是打开患者受功穴位或治疗部位,驱邪外出的主要手法。运用此手法时,医者可以感到手式与患者穴位或治疗
部位之间有气牵引着,或感到有寒凉、燥热、麻重等不同气感的邪气从所拉引的穴位、部位而出。该法常与推、引、旋法合
用。如:推拉导气,能使患者穴位打开,使内外气机交流;与颤法合用,有激发患者气机,导气运行,诱导、激发出动象等
作用。(三)旋法:【手式】平掌式、龙含式、雀嘴式、一指禅式、剑指式等。【方法】选用适当的手式,离开治疗部位,用螺旋导气法,慢慢导气,当有气感时,手式慢慢旋扭,或左或右,使气旋转导
入,发气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或用三点求圆导气法,慢慢导气,当有气感时,用内劲一手轻拉,一手轻推,顺圆周运转,
发气于治疗部位上。【应用】本法是激发经气并导气上下、前后、左右运转的主要手法。以三点求圆导气法,用平掌式发气于肩髃、大椎、命门
等穴能激发出患者躯体扭转、摇摆等动象。本法有激发经气,调整脏腑,平衡阴阳的作用。若与颤法合用止痛作用尤为明显
。(四)颤法:【手式】平掌式、探爪式、龙含式、雀嘴式、一指禅式、剑指式、中指独立式等。【方法】选用适当的手式,离开治疗部位,用点形导气法慢慢导气,当有气感时,手式微微震颤,发气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
。【应用】临床用颤法发气,要调整手法震颤的频率,使其与患者气机的震颤同步,这时最易将其气机激发起来。故本法是发
气激发经气的主要手法。可与推、拉、旋、引等手法合用。(五)引法(导法):【手式】平掌式、一指禅式、剑指式、龙含式、雀嘴式等。【方法】选用适当手式,离开治疗部位,慢慢导气,当有气感时,发气于治疗部位上,并根据病情顺经或逆经,或左、或右
、或上、或下地导经气运行。【应用】当用其他手法将患者经络、穴位之气机激发起来以后,就要抓住时机用引法导引气脉,使其疏通、调整。故本法是
导引经气运行,调理偏盛偏衰,平衡阴阳,引气归原的常用手法。(六)定法:【手式】一指禅式、剑指式、平掌式、龙含式、雀嘴式等。【方法】选用适当手式,离开治疗部位,慢慢导气,当有气感时,采用一种或几种发功手法定点发气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应用】本法是将手式对准穴位或治疗部位,用固定的手法定点发气的方法。有打通穴位、激发气机,补虚益气的作用。如
:定点向命门发气能补肾壮阳;定点向丹田发气能补益真气等等。&推拿发功手法推拿发功手法是接触治疗部位的发功手法,是在某些推拿手法操作用“力”的同时,结合用气功的导气功夫,将内气运至指
、掌,在用“力”的同时发“气”,对患者机体进行“力”与“气”的调整,提高推拿手法的医疗质量,现代称之谓“气功
推拿”。但是手法接触与不接触患者体表,其气的作用是有区别的。离开患者体表发气容易激发气机,调整气的平衡,医者
,患者均有明显的气感。接触患者体表的发气,对气机的激发与调整不如前者,但它易于借助力的作用,加强对经络、穴位
的刺激,以疏通经络、调整阴阳。故临床对这两种手法的调整均不可忽视,应当结合运用,才能恰到好处,提高外气疗法的
医疗质量。现介绍几种容易与发气结合的推拿手法。(一)震法(震颤法):【手式】平掌式、一指禅式、中指独立式、龙含式、剑指式、雀嘴式等。【方法】选用适当的手式,轻轻放在治疗部位或穴位上,以腰为轴,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慢慢摇转,运丹田震颤之气
,经胸、上肢达手式之发气点,震动发气。【应用】根据患者气机与病情用意念、呼吸调整其震动频率、震动幅度、气形、性质和“力”与“气”的量。用平掌式时,
手掌周围轻着治疗部位,以内劳宫为发气点,使接触患者体表之手的震动力,与内劳宫气的发放融为一体,对激发、调整气
机有很好的效果。如用此法向百会发气,可升阳气;向大椎、命门发气,可激发督脉之气;向丹田发气,能激发、补助丹田
之气,并可引气归原;向中脘发气,能益气和胃、催眠等。若用剑指、一指禅等式发气,多是直接向穴位上发气,如中脘、
气海、精明、印堂等。用龙含式、雀嘴式等手法,多向刺入穴位的针体发气。以上手法发气时都要轻轻接触,或似触非触体
表,不可用力硬压,以免有碍于气的运行、发放。(二)揉法:【手式】一指禅式、剑指式、平掌式或以拇指指腹。【方法】选用适当的手式放在患者穴位或治疗部位上,使用冷热、五行、螺旋等导气法以意念配合呼吸,使气达于指掌,一
边用力旋转揉动,一边发气于治疗穴位上。【应用】本法所用螺旋导气的旋转频率要与用力旋转揉动的频率相配合,以脉冲率或呼吸的频率来配合应用最为容易。用力
可大可小,随病情的需要而改变。一般认为以力调为主者,用力宜重,以运气调气为主者,用力宜轻。本法常用于胸、腹及
四肢穴位处。(三)摩法:【手式】平掌式,或食、中、无名、小指四指并拢,用其指面摩。【方法】用平掌式或四指并拢轻轻放于穴位或治疗部位上,用震颤、螺旋、冷热、五行等导气法运气于掌或指面上,在皮肤
表面旋摩,同时发气于治疗部位上。【应用】本法是常与螺旋导气法配合发气的手法。一般手法接触皮肤施加压力不可太重。用脉冲或呼吸节律的频率操作。有
疏通经络,调整、激发气机的作用。常用于胸腹部及肢体肿痛部位。(四)擦法:【手式】平掌式,或四指并拢,用其指面。【方法】用平掌式或四指并拢放在治疗部位上,以冷热、五行等导气方法导气于手掌,在皮肤表面做直线推擦,同时发气于
治疗部位上。【应用】本法是顺经,逆经或在身体左右、前后、上下导引气机的手法。有通经活血、行气舒筋、平衡阴阳,导气运行等作
用。常用于头面、胸腹、背腰、四肢各部。(五)抑法:【手式】平掌式、一指禅式、剑指式、或用拇指指端及拇指、中指的指间关节。【方法】选用适当的手式,对准穴位或治疗部位,用螺旋、冷热、震颤等手法导气于指掌,用力按压,同时发气于穴位或治
疗部位上。也可配合拨动、揉动、点压等推拿手法。【应用】本法有开通穴道,解痉止痛,通经活络等作用,常用于周身穴窍上。&辅助手法辅助手法是一些常用的推拿手法,是作为发功治疗前后激发穴位开合、放松肌肉,解除痉挛,剥离粘连,滑利关节,通经活
络以及调理阴阳,导引气脉,调整收功等辅助治疗的手法。虽然这些手法是作为气功外气疗法的辅助手法,但对患者机体“力”的调整则是起重要作用的手法。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髓
核压迫坐骨神经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只用气的调整很难使髓核还纳或改变其位置,这就要靠按、板、摇等力调手法,使髓
核还纳,或改变其位置。但是本病由于髓核的突出必然导致气脉瘀滞不通或紊乱,所以还要通过气的调整,故在治疗本病时
是以“力”调为主,“气”调为辅的。(一)点法:用中指,或拇、食、中三指,或五指捏拢,轻轻点打经络穴位。(二)掐法:用拇指甲在穴位或治疗部位上掐压。(三)拍法:用五指自然伸直,成虚掌拍打治疗部位或经络、穴位。(四)击法:手握空拳,用手背或其他部位击打治疗部位或经络、穴位。(五)按法:用拇指端,或拇指指间关节、食指第一指间关节屈曲突起部,或用掌按压治疗部位或经络、穴位。(六)抚法:用一手或双手掌面,在经、穴或治疗部位上推抚。(七)拨法:用指端或指间关节屈曲之突起部在穴位上拨动。(八)搓法:用双手掌面,或拇指与食中指面挟住一定部位,对称用力,轻轻推揉。(九)摇法:用一手握住或挟住关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肢体,做屈伸回旋转动。(十)?法:以手背近小指处,附着于一定治疗部位上,通过前臂的旋转摆动,连同腕关节作屈伸外旋的连续活动,使产生
的力持续地作用于穴位或部位上。(十一)扳法:用两手分别固定关节的远端和近端,或肢体的一定部位,做相反方向的用力扳动。(十二)拔伸法:用两手分别握住肢体的远近端,做相反方向用力牵拉;或利用肢体自身的重量做反牵拉力,两手握住远端
,向上或向前牵拉。第三节 发功中的气形在发功治病过程中,根据病情配合不同的气形进行发气,是掌握发气治病的关键之一。根据练功与发气的体会,发功中气之
基本形有线、点、旋三种。掌握这三种基本气形,就可以临症随机应变,或一形发气,或两形组合,或变化出一些特殊的气
功气形,在运用这三种基本形发气时,还可配合冷热、五行等导气方法发气,成为组合式。&线形线形发气的气路是以纵波或横波的形式发气的。其基本功的锻炼方法是两点或三点拉线等导气方法及其他一些类似的导气方
法。一般用推、拉、定、引等手法发气。患者对线形的气路中纵波与横波的敏感程度不同,临症发气时更细心体会不同波形
对患者的影响。本形发气较平和,患者多有压迫感、牵引感、温热感、寒凉感、麻重感或出现动态现象。在导引经气中,是
补其不足、泄其有余和激发经气的基本形。此气形发功手式的掌握一般要稳而缓,或前后推、拉,或左右、上下移动,意念随手式运行。借助于深缓的呼吸发气。&点形点形发气的气路是呈疏密波或点点似连珠之形式。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发气气形。其锻炼方法是以震桩式及点射导气法为其基
本功。可与其他发气手法相结合,组成复合发功式,如线形纵波点射气路。以本气形发气,对经络、穴位气机的激发作用尤
为显着。是调动、激发气机的主要气形。患者多有震颤、热、麻、放射传导、气的运行、自发动象等感觉和现象。以此气形发气多取平坐或中裆站立式。呼吸自然而缓慢,以腰为轴;腹为泵,使自身气机震颤,并导引至发功手式,发气到
治疗部位上。其气落似滚珠,一粒接一粒的发出或疏疏密密,连续不断,意念随之,并给予一定的方向和部位的诱导。以本气形发气绝不可屏气,或利用强力肌肉之震颤催动肌肉之力震动。否则易造成气机阻滞,而出现胸闷、胁痛、臂似折、
肉似裂之弊病,应特别注意。要掌握好此发功气形,应当先将震法练顺,使内气自然而外发。一般要按练气(九九阳功)、导气(震桩)、手法的顺序锻
炼,持之以恒,3~6个月可望能基本掌握,但尚不能流利的运用于临床,可见此法掌握之难。&螺旋形螺旋形发气的气路是以左旋或右旋波的形式发气的。其锻炼方法是以螺旋导气法配合手法,导引内气以左旋或右旋的螺旋形
式发放。本形以气急深透为其特点。根据临床体会似有一种对气机特殊调节的作用。患者多有气的穿透感及光、电、声等感
觉。以本形发气要自然呼吸,旋形意念诱导。旋波先从丹田起,一环扣一环地走向发功手法,当自己感觉到手法处的旋转气流时
,再发向患者。本气形除以上功法的锻炼外,应当经常练习丹田运转,丹田与手法的同步运转法,要形成一个牢固的“条件反射”,即螺旋
气路,才能得心应手,应用于临床。有少数患者当接受治病或在旁候诊,接受到外气后就会头晕、汗出、心率加快,继而出现似晕针样昏厥现象。有的病人虽无
明显气感或动象,也会出现这种晕厥现象。晕厥时应停止发气,立即使其仰卧,松解领扣,医者用手法掐、点其百会、命门
、肩井、印堂,拿肩井、曲池、合谷、承山、太冲等穴,再发气顺任督两脉导引气机,引气归原,自可恢复。少数病人经外气激发,出现晕厥后,病机就会出现明显地好转。这时抓紧时机,及时给予调整治疗,可以收到更好的疗效。
不要因为出现气晕厥而不敢再为其发气治疗而失掉外气调整的机会。但也不可追求这种现象。在每次治疗中应密切观察,使
发气恰到好处,而不致晕厥为原则。医者当感觉到这种秽气的干扰时,要用适当的手法将其排出体外,相应调整自身的气机,如感到此气侵入手指,或侵入某一
经络、穴位时,随即用意念引气至穴位、经络、手指处,局部先放松、抖动,呼气排出。当这种秽气侵入医者时,应使其后不过大椎,前不下天突、缺盆,上不入风府、风池。使其在指、腕、肘、肩部时即能排出
,方为得法。假如医者,排秽气的方法不熟练,或内气不足,无力排放,当气从指上腕入肘时,或从身体其他部位的百会、膻中、风池、
印堂、涌泉等穴位侵入,逐渐在体内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收功,进行活腕、搓手、搓脸、摇肩等将秽气排出,至无不适
感为止,不可勉强发气。如仍不能排,则需练功调整气机和排除秽气。气功发气治病,除按中医基本理论,运用望、闻、问、切来收集临床资料,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疾病进行分析
归纳以外,还必须运用发气测病,来测定病人正气的强弱、疏密、方向以及邪气盛衰、性质等情况,结合四诊八纲进行全面
分析,明确诊断,定出治疗措施,决定发气的经络、穴位、导气方法、手式、手法、步骤等。一、测病方法 利用医者与患者气的相互感应现象以及特殊的功能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很多,如透视、遥感、手测、体察等。(一)平掌测试法(手感法):每个人身体周围都有“气场”,当其某一脏腑、组织发生疾病时在其体表相应区域的气场就
发生了改变。用平掌测试这种气场的变化来诊断疾病称为平掌测试法。其方法是:嘱患者站立,或正坐,或卧位,全身放松,意念专一,自然呼吸,排除杂念。医者以平掌式之内劳宫或指端,距
离患者体表10~100厘米,微微发气,利用推、拉、引等手法缓慢地移动,测试患者前面的上下、左右,后面上下、左右
,两侧上下、前后气的感觉;再测试内脏、组织在体表的相应区域,进行上下、左右、前后的对比,找出气感异常的部位及
其性质。再以八纲及爻象与人体部位、脏腑、邪正等关系(见第二章),进行分析、归纳,来推断疾病的发生部位、性质、
轻重等。例如在前面左、右两侧足阳明胃经的气感强弱悬殊,说明左右经气运行不平衡;若在胃脘部测得寒冷而收引的气感,则为脾
胃虚寒症。测气所得气感的部位、邪正、寒热、虚实等变化情况可以用六十四卦中的六爻表示。具体方法是:乾卦?表示男、腑、阳,
坤卦?表示女、脏、阴,以此分别表示其气机平衡之象。再以○表示周身体表及其周围的气感,在其中间加一横,则表示胸
腹部,横画表示膈肌;在其上方中点加一竖画表示头;再在其上下的两侧各向外划两画,共四画,表示上肢与下肢。它们分
别表示头三爻、胸腹三爻、下肢三爻、上肢三爻的爻位。再以男、女、脏、腑等字写在乾、坤等六爻卦的下方,以此代表这
一卦表示的男、女、脏、腑、部位等。用外气诊断方法测得患者气感变化的部位、邪正、性质等用六爻卦的变爻来表示。六爻的爻位表示具体部位或脏腑组织;阴
爻、阳爻表示邪正及阴阳的属性。再在○中加+、++、+++表示正气的弱、中、强;在○中加-、=、示邪气的轻、中
、重。以上符号画在变爻(测得有气感的部位、脏腑等相应爻位)的右侧,表示邪正及其程度。例如:测得男性患者体表胸部有中度密集、寒凉气感。因乾为男,五爻与胸部相应,故记录表示为乾卦?之九五爻变为六五
爻(寒为阴,阳变阴),则成大有卦?。再在大有卦下画一○表示是以整体分六爻记录的,在其六五爻右边画示中等邪气气
感。若测得该患者是中度密集、燥热的邪气气感,记录与方法相同,但九五爻不变,仍为乾卦,便知在九五爻这个部位是阳
邪(中度)。以同法可以记录上肢三爻与头三爻、腹胸三爻与头三爻、下肢三爻与腹胸三爻或左右、前后等六爻的测气结果
。再如:测得女性患者肝脏或有关穴位、部位有重度燥热、密集、酸胀气感(阳亢)。因坤为女,六三爻为肝,故记录表示
为坤卦?之六三爻变为九三爻的谦卦?;再在谦卦下写女字表示女性,在其九三爻右边划阳邪(阳爻)气感。(二)对应体感法:根据全息规律,患者极少的气都带有整体气的信息。当医者接受患者少量的气,散布于周身后,就可在
自身相应部位上产生异常感觉。可以此来判断患者发生疾病的部位和性质。其方法是:面对患者而立,以意发气于患者百会
,贯气于涌泉,再以己之涌泉引气而上,与患者形成统一场之气的循环。再散气于周身,细心体会。自身各脏腑组织有异常
感觉的部位及特点,就是患者的患病部位及其性质。方法熟练者,也可以一侧内劳宫穴发气向患者某穴,以另一侧内劳宫收
气,布于周身,再体会自身异常的部位与气感。(三)手、耳、脚穴诊法:生物全息论认为:人体部分包含着整体(包括部位、内脏、气、血等)的信息,通过部分可以再
现整体。人体手、脚、眼、鼻、耳、面等部位都包含着整体的信息。人体各部位、内脏等在这些部位上的反应点(面),称
穴或区。或分别称为手穴、脚穴、耳穴等。以手穴诊断法为例:医者先轻轻甩几下手或用一手轻拂一下测病的手掌,将感觉
处理均衡;然后,用意念引患者之气入掌,散布于手掌上(意念不要固定于一点),仔细体会患者的疾病在自己手掌部的反
应。在手掌部出现特殊感觉的点和不同感觉(胀、重、麻、热、痒、跳动等),这些部位(穴)与人体相应的部位,即是患
者的疾病所在;不同的感觉则与患者疾病的性质相应。另一种方法是:嘱患者调匀呼吸,排除杂念,受测之手仰掌放平,放松。医者以食指或中指端离患者手掌5~10厘米,在手
掌穴位上依次轻轻划动,出现特殊气感的穴(区),就是患者的患病部位;其不同感觉是其病的不同性质。其他如耳穴、脚穴等也可依上法诊病。也可在患者候诊或者诊病的间隙,以意引患者之气于自身的脚、耳、手等部位,再体
察穴位的感觉,来诊断疾病。(四)观气法:是用眼睛观察患者身体周围的气。方法是:嘱医者坐位或站位,全身放松,调匀呼吸,排除杂念,意想着自
身生病的部位。医者用眼睛观看患者身体轮廓周围30厘米以内的空间,同时意念稳定在上丹田,使神不外出。这时在患者周
围可以看到透明或不透明的气流或气团的分布疏密、颜色(红、白、黄、青、蓝、黑等),通过这些可以来判断疾病的部位
、性质等。(五)意感法:是以意念审察患者形象诊病的方法。医者先观看患者和整体形象,然后在自己脑子里想象出一个患者的形象
轮廓,进一步均衡的想象到其体内,这时想象中的形象之相应部位会出现黝黑、浑浊感,此处就是患者之病。此外还可以用嗅觉、味觉、直透、遥感等来诊断疾病。以上这些诊断部位的穴(区)也可作为发气或按、揉、针刺的刺激治
疗点。二、辨证 一般热蒸、松弛、汗出、烦躁等气感为阳证、热证;寒冷、紧缩、凝滞等气感为阴证、寒证;内收、疏稀、麻、
无力等为虚证;胀、污秽、外放、刺痛、密集为实证;酸胀为外伤肿胀;轻、浮为表;重、沉为里;顺经而秽,须防邪之传
里;逆经为邪气方张;稀疏为不足,密集为邪气集结或气滞;涩滞、阻滞则为气滞血瘀;乱而无章,则为气机紊乱;出现喜
、怒、思、悲、恐等感觉则为五脏之邪气感人等。不同脏腑的气具有不同颜色,心气色红,肺气色白,脾胃气色黄绿,肝气色青,胆气色蓝,肾气色紫。健康脏腑的气清彻、
透亮、干净,而患病脏腑的气是发黑、灰、混浊的。以此气色可以判断哪一脏腑有病及病的程度。外气诊病一定要与四诊、现代仪器检查互参,才能不误病情。这些诊病法也不过测知病者真气、邪气与疾病的大体情况,作
为诊断和外气治疗依据之一,绝不可故弄玄虚,贻误病情
补泻 补虚泻实是中医各科的根本治法。发气、调治疾病,必须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的原则
进行调气,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发气治病中补泻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呼吸补泻:医者发气时,以呼气或吸气发气来区分补泻的叫呼吸补泻。发气时,医者以呼气导引发气输入患者经络、穴位、脏腑组织者为补;而以吸气导引发气,引动患者之经气运行,或拉邪外
出者为泻。在医者运用吸或呼补泻治病时,患者同时要以呼吸配合之。方法是选好体位,排除杂念,全身放松,意想医者给患者发气之
部位,或指定的部位。医者以补法发气时,患者意想从此处吸气;用泻法发气时,意想从此处呼气。(二)迎随补泻:《针灸大成》说:“经云:随而济之是为补,迎而夺之是为泻。”按十四经之走向,以顺经发气导引为补,逆为泻。按经气的运行,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手之三阴从胸走手;足之三阳,从头
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故补泻时,可按十二经之走向来调其经气的虚实。任脉与督脉按练功中小周天循环的方向调
之。患者应选好体位,身体放松,排除杂念,意念要随医者发功手法进行的方向而移动,并调整呼吸,有意识的向病灶处呼气来
配合医者。(三)旋转补泻:从阴阳的属性来说,在人体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而具体男女来说在气血
阴阳的运行上有一定的差异,它的变化是男左阳右阴,女右阳左阴;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总之不管男女,均有上
下、左右、前后三组阴阳组合,这样在补泻时就有左旋,右旋之区别了。左右导气旋转补泻,总的以男左转顺阳为补,右转逆阳、顺阴为泻;女子右转顺阳为补,左旋逆阳,顺阴为泻。又因人身阳
气受于四未,阴气受于五脏,外阳而内阴,故导气从外而内为补,从内而出外为泻。二、调导 调是选用平补平泻的手法,用于虚实夹杂的病症,调其阴阳的盛衰。如气机上冲密集,当调气于下。左右气机偏
盛或偏衰亦用调法,或补后加泻,泻后加补等,均属调法之类。导是经络气滞血瘀或经气紊乱时用导引的手法来调理经气,疏通经络,使气机运行通顺,或引气归原。三、收功(一)给病人收功:发气给病人治疗,就象病人自己练功一样,治疗完毕,要根据实际情况,用点、拍、叩、搓、摇等手法
,给予放松肌肉,调顺气机,引气归原。(二)医者收功:医生发气治病完毕,要将气慢慢收归丹田,手式离开患者受气部位,适当调整一下自己的意念、呼吸、姿
势,使全身放松。若被秽气所干扰,还要按排放秽气的方法排出秽气,然后再进行调整。感冒【病因】(一)外感风寒:风寒多从肌表而入,因肺合皮毛,以致肺失宣降,毛窍闭塞而发病。(二)外感风热:风热多自口鼻而入,肺开窍于鼻,以致肺失宣降,皮毛疏泄失常而发病。【病状】(一)外感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流涕,声重,喉痒,咳嗽,痰清稀,舌淡苔薄,
脉浮紧。平掌测试检查:头部多有密集、寒凉、阻滞气感,身体上下,左右气感不平衡。(二)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有汗,咽喉肿痛,咳痰黄稠,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平掌测试检查:头部多有
密集、热麻的气感,身体上下或左右气感明显不平衡。【治疗】(一)发功:1.患者坐位。先按揉印堂、坎宫,拿曲池、合谷以开通穴位,疏通气机。再以平掌式,用推拉手法发气于印堂、太阳,并
用拉引法顺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向下导引气机直至两足,3~7次,使风寒或风热之邪气顺经下导,自足而出。2.再按揉风府、大椎、风门、肺俞诸穴。然后以平掌式,用推拉手法向大椎、风门、肺俞发气,并用拉引法顺足太阳膀胱
经自上向下导气,使气机平衡。3.最后按揉风池、大椎、风门,拿曲池、合谷,摇两上肢结束。加减:风寒者,加热导气法发气,向风门、大椎及顺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发气导引气机;风热者,加冷导气法,向肺俞、大椎
、风池及足阳明胃经发气导引;鼻塞不通者,加中指独立式,颤法在迎香、山根穴发气9息;咳嗽、胸闷、痰多者,加平掌
式或剑指式,以颤法在膻中、中府、云门穴发气各8息。(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太阳、曲池、合谷。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将气向合谷穴导引。(三)辅助练功:1.祛风解表导引功:患者正坐,全身放松,排除杂念,两目微闭,自然呼吸,然后做以下导引功。(1)推前额:以两手食、中、无名指并拢,用指面从两眉中点向前发际直推24~50次;然后再自前额中点向两侧分推24~
50次。呼气时用力推,吸气时略轻,意注指下。(2)揉运太阳:以两手中指按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揉运24~50次。(3)扫散胆经:两手四指微屈并拢,用指尖在耳上头之侧面,从额角顺胆经向脑后摩擦扫散5~10次。(4)洗皂:用两大拇指背,相互搓热。然后轻轻上下摩擦鼻之两侧,吸气时搓摩5次,呼气时搓摩5次。共做9息。2.攀脑发汗功:患者盘腿而坐,两手十指交叉,攀脑后风府、风池穴处,先搓摩脑后9次;再两手压头,弯腰、屈颈至于床
;再直起,复搓摩脑后9次;再弯腰屈颈,反复行功,直至汗出为止。&咳嗽【病因】(一)外感咳嗽:多由外邪犯肺所致。风寒或风热之邪束于肌表,伤及肺卫,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失职,发为咳嗽。(二)内伤咳嗽:除肺部病变外,多由它脏有病,累及于肺。如脾失健运,湿痰内生,壅遏肺气;或肝郁化火,上犯于肺;
或肝肾阴虚火旺,邪火犯肺等,均可使肺失清肃,气逆而咳。【症状】(一)外感咳嗽:因于风寒者,咳嗽痰多稀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因于风热者,咳嗽痰粘稠,咽痛口渴,身热,苔
薄黄,脉浮数。平掌测试检查:胸部两侧多有密集、寒凉气感或左右气感不平衡。(二)内伤咳嗽:因于痰湿者,咳嗽多痰,痰白而粘,胸脘作闷,苔白腻,脉濡滑,因于肝火犯肺者,气逆呛咳,面红咽干
,咳引胁痛,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平掌测试检查:在胸腹部多有密集、阻滞、麻胀的气感。【治疗】(一)发功:1.患者坐位。先按揉膻中、肺俞、中府、云门、风门穴。2.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手法向膻中、中府、云门、肺俞发气,各6息或12息;并从中府、云门顺肺经导引气脉至手,使上
下气机平衡。以平掌式,用震颤法向膻中、中脘发气14息,再用拉引手法顺足阳明胃经向下导引气机,使气机上下平衡。加减:外感咳嗽者,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按揉风池各24次。内伤咳嗽,脾阳不振,湿聚生痰者,加平掌式,用拉引
手法向中脘发气,并顺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气机至丰隆穴;再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中脘、丹田、穴发气24息。肝火犯肺,肺失肃降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肝俞、章门、期门发气11息;再用推引手法顺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
向下肢导引,使气机平衡。(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膻中、内关、合谷、肺俞。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导引气机,使各针体气感平
衡。(三)辅助练功:1.摩胸“呬”字功:患者站立或平坐。叩齿36次,搅津3咽,送入两肺之中,再送入周身皮毛,复还丹田。然后两手放于
同侧胸部,并慢慢吸气,呼气时口念“呬”字诀,两掌同时摩胸,做7息。有降肺气,清肺火的作用。适用于外感咳嗽。每
日练2~4次。2.服白气功:姿势及叩齿、咽津等同上。意想白气,并以鼻吸之满口,呼气时慢慢送至两肺,再充入周身皮毛,做7次;有
补益肺气的作用,适用于肺气虚者。每日练2~4次。3.理肺导引功:(1)拍捶背脊:右肢上举。将掌心贴在大椎穴处,以腕力轻拍9次,同时叩齿;再用左掌以同法拍击9次;然后用手握空拳
左右交互捶背部和胸部,同时叩齿9次。(2)宽胸理气:先以左掌在胸部从左向右推,从上逐渐向下,至心口窝为1次,推9次。再以右手向左推9次。(3)降气化痰:用两手掌平放在同侧锁骨下,逐渐向小腹部推9次。(4)理气通经:用左手掌从右胸部经右肩部,上肢内侧,推至指尖,再反转至手背,经上肢前外侧,肩上面推至右胸,共9
次;然后以同法用右手推左侧9次。用于外感、内伤咳嗽,每日练2~4次。&哮喘【病因】哮喘的发生,主要是肺脏痰湿停聚,一旦感受外邪,则气之升降出入失常、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博结,阻塞
气道,出现喘逆痰鸣,呼吸困难的症状。脾失健运则积湿成痰,上阻于肺,或肾虚不能纳气亦可造成本病。故本病的病因是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症状】(一)外感风寒:气喘咳嗽,痰多清稀起沫,兼有风寒表证,舌苔白滑,脉浮紧或弦滑。平掌测试检查:胸部气感密集、寒
凉,小腹及下肢气感稀疏。(二)痰湿壅肺:气喘咳嗽,痰多粘稠,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平掌测试检验:胸腹部气感密集、阻滞,上下疏密不
均。(三)肺脾气虚:喘促气短,自汗畏风,痰清稀,语言无力,倦怠乏力,食减便溏,舌淡,脉弱。平掌测试检查:胸部气感
稀疏,下肢密集。(四)肺肾阴虚:喘促气短,咽干口燥,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咳血音哑。平掌测试检查:胸
部、腹部、小腹部有密集、阻滞的气感。【治疗】(一)发功:1.首先点揉定喘穴(大椎旁开0.5寸)、天突、膻中、关元、肺俞。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体表定喘、肺俞发气14息或28息。然后手式离开体表,以推拉引手法顺督脉经及足太阳膀胱经
向下导气至命门、肾俞穴处,反复3~7次。3.以中指独立式或剑指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天突、膻中、中府、云门;然后手式离开体表,用引法顺足阳明胃经、任脉
经从胸部向腹部导引气机,使经气下行,上虚下实。加减:外感风寒者,加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扫散头部胆经。痰湿阻肺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中府、云门穴
,并顺手太阴肺经向指端导引,疏通经气,祛邪外出。肺脾气虚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气海、中脘、肺俞、脾俞穴发
气各9息或18息。肺肾阴虚者,加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关元、肾俞、肺俞穴各6息或12息。(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定喘、天突、膻中、内关、列缺穴;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并导气下行。(三)辅助练功:1.平喘导气功:患者坐式或站式。排除杂念,微闭双目,全身放松。先用食、中、无名、小指指面,从胸骨切迹下推至剑
突36次;呼气时,再用右手掌自胸部中线向左侧推5~10次,吸气时暂停,共10息;再用左手以同法向右推摩10息。最后
以两手平掌从两腋下向腹侧推摩10~20次。2.放松肺脏功:于哮喘发作时,取坐位或站位,排除杂念,先放松胸背及全身肌肉,再深吸一口气,意念“松”字,同时
意想两肺脏放松,使其气顺身体两侧下降于足掌。反复数次,至喘息逐渐减轻为止。3.肺气虚者,配合练服白气功;邪气实者,配合练摩胸“呬”字功(见咳嗽)。&胃痛【病因】(一)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失其调达,横逆犯胃,气机阻塞,因而发生胃痛。(二)脾胃虚寒:由禀赋不足,中阳素虚,以致寒从内生,每因饮食不慎,稍触寒邪,即能发生胃痛。【症状】(一)肝气犯胃:胃脘胀满,腹痛连胁,嗳气频频,或兼呕逆酸苦,苔多薄白,脉象沉弦。平掌测试检查:在胃脘部及两胁
肋部多有密集、麻胀等气感。(二)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恶凉,按之痛减,体倦乏力,苔白,脉虚软。平掌测试检查:在胃脘部有密集
或稀疏、寒凉气感。【治疗】(一)发功:1.令病人仰卧,全身放松,排除杂念,调匀呼吸;然后呼气时以意引气导向胃脘疼痛处。2.医者以右手揉阑门,左手与中指按鸠尾穴,以调法放通。3.医者以平掌式,轻按胃脘部,用震颤法发气14息;再以中指独立式,用震法在中脘、气海穴发气14息;然后分腹阴阳
、推腹、摩腹、揉腹。4.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手法,离开中脘发气14息,再用推引手法顺任脉向丹田导引经气,或顺足阳明胃经导引,使气感上
下平衡。5.患者俯卧位,医者以拇指面揉脾俞、胃俞、肝俞,并揉膀胱经及督脉。然后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脾俞、胃俞发气14息
,并顺经导之。加减:肝气犯胃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肝俞发气11息,并顺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向下肢拉导气机,疏散密集之
气,使左右、上下平衡。脾胃虚寒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热导气法,或导土气法发气于中脘、丹田、脾俞穴。(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脘、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使气机平衡。(三)辅助练功:1.放松功:患者静坐或站桩练放松功,以部位放松法,将头、胸、腹、背、腰四肢依次放松,再重点放松胃脘部,吸气时
意想静,呼气时念“松”字,练5~10分钟。2.服黄气功:静坐,自然呼吸、排除杂念,先叩齿36次,搅津3咽,送入脐上中脘处。再意想黄气,以鼻吸之满口,呼气时
慢慢送入中脘,再通融四肢肌肉,如此10次。适用于脾胃虚症。3.摩腹呼气功:姿势同上,并如上法叩齿、咽津毕,右手掌轻轻放于中脘部位,并慢慢吸气令满口;呼气时口念“呼”字
诀,右手掌随之向顺时针方向摩11息。适用于实证、肝气犯胃及胃中寒邪壅滞。4.理脾胃导引功:(1)推腹:两手擦热相叠(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放在右乳下,呼气时下推至小腹右侧,吸气时还原。再用同样方法
推中线及左侧,从上至下各10次。(2)摩腹:两手擦热相叠,放于脐部,内劳宫对准肚脐,以脐为中心旋转摩擦,左、右旋转各36次,以意领气,随掌转动
。【病例】1:吴××,女,48岁,1979年4月14日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2年,加重1年,胃脘部疼痛,引及背部,痛攻两胁,嘈杂泛酸,头晕失眠。经常服中西药物治疗,效不
显,求治于气功。体检:腹软,肝脾未触及,上腹剑突上偏右侧压痛,舌质红,苔薄根厚而黄,脉沉弦。平掌测试:上腹部有密集、麻胀、阻
滞气感,背部第8~12胸椎右侧有密集、阻滞气感。X线胃肠钡餐透视:十二指肠有刺激症状,局部压痛,充盈不良,在十
二指肠基底部大弯侧有点状(豆粒大)龛影。诊断:胃痛(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取穴:上脘、中脘、梁门、石关、肝俞、胃俞、脾俞。以平掌式,用推拉旋颤引定手法发气。隔日1次。治疗经过:经治疗2次,胃痛减轻,大便正常,睡眠好。经治疗15次诸症消失,X线胃肠钡餐透视十二指肠正常,痊愈。1
980年随访,再未复发,身体健康。2:高×,女,35岁,门诊号121651,1982年5月18日初诊。主诉:腹部胀痛8年,加重3个月。上腹部胀满疼痛,喜温畏寒,进冷食则痛剧,甚至看见冷食即腹部不适。头晕,目眩,失
眠,四肢不温,周身乏力,便溏。体检:腹胀,上腹部轻度压痛,肝脾未触及,舌质红,苔薄黄,脉象细弦。平掌测试:胃脘部及两胁部有密集、阻滞、麻的
气感。X线钡餐胃肠透视:胃位置下降,紧张力减弱,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线以下3厘米处。诊断:胃痛(胃下垂)。治疗:取穴:中脘、梁门、百会、脾俞、胃俞、足三里。以平掌式,用推旋引定手法发气;然后针中脘、足三里。以龙含式
,用推旋引手法发气于针体。隔日1次。治疗经过:发气时患者胃脘部有温热感并顺任脉与胃经运行。向针入足三里的针体发气时患者有温热气感顺胃经行至上脘。
治疗5次症状有明显的减轻。治疗20次后诸症消失。经X线胃肠钡餐透视,胃已恢复原位,痊愈。&呕吐【病因】(一)外邪犯胃:感受风寒、暑湿以及秽浊之气,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发生呕吐。(二)饮食不节:饮食过量,或食生冷油腻不洁之物,停滞胃中,不得运化,胃气损伤而上逆、发生呕吐。(三)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减弱,产生痰湿,胃气受阻,气逆不降而呕吐。总之呕吐多属胃,任何病因损及胃,导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均可引起呕吐。【症状】(一)外邪犯胃:突然呕吐,多兼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平掌测试检查:胃脘部多有寒凉或热或秽浊而密集的气感。(二)饮食不节:呕吐酸腐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得食愈甚,吐后脘舒,舌苔厚腻,脉滑。平掌测试检查:胃脘部多
有密集、阻滞、沉重的气感。(三)脾胃虚弱:饮食稍多即吐,面色苍白,倦怠乏力,便溏,舌淡,脉虚弱。平掌测试检查:胃脘部及周身多有稀疏、微
麻的气感。【治疗】(一)发功:1.先点揉脾俞、胃俞、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2.以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脾俞、胃俞,并顺膀胱经向下肢导引气机,使其上下平衡。然后以同法发气于膻中、中脘
、梁门穴,并顺任脉及足阳明胃经向足三里穴导引,使胃气下降。3.再以平掌式,用推旋引手法发气于神阙,并以神阙为中心向右推旋导引气机,以降其气。加减:外邪犯胃、饮食不节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从胃脘引邪气外出,或导向足三里排出。脾胃虚弱者,加平掌式,用
震颤手法向中脘、脾俞、关元穴各发气14息。(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内关、足三里、中脘。然后以龙含式,用拉引旋手法发气,导气达于内关、足三里。(三)辅助练功:1.和胃降逆功:先用食、中、无名指指面,从胸骨切迹下推至剑突部36次,再揉膻中穴36次;然后呼气时以两手四指或全
掌在腹部中线自剑突向耻骨联合推36次;最后以四指面自中脘斜向腹之两侧分推36次。2.胸腹胃放松降气功:卧位或坐位,自然呼吸,微闭双目,排除杂念,全身放松,先吸一口气想“静”字,然后呼气想“
松”字,自胸至腹放松14息。再以同法自胸内两肺,至胃放松14息,导引胃气下降。【病例】1:杜××,女,6岁,1979年8月22日初诊。主诉:呕吐5天,频繁呕吐,日吐10余次。呕吐黄水样不消化之食物,胸闷、口苦、咽干,近日不能饮水,饮后呕吐。精神
萎靡,烦躁,曾用庆大霉素、爱茂尔等药治疗无效。体检:腹软,肝在剑突下1厘米,脾未触及,手足心热,咽部充血,颈软,舌苔薄白,根厚黄,脉滑。体温36.9℃。平掌
测试:胃脘部有密集麻胀气感。诊断:呕吐(急性胃炎)。治疗:取穴:天柱骨、膻中、中脘、天河水、足三里、内关。发功:先以推、揉手法推拿;然后以平掌式,用拉旋引手法发
气并顺阳明经向下肢和上肢导引。治疗经过:第1次治疗后,患者当即能饮水200毫升。嘱给于流质饮食。治疗3次后诸症消失,痊愈。2.王××,男,35岁,工人,1980年10月27日初诊。主诉:呕吐半月余。因喝酒引起胃痛、呕吐。每于饭后胃脘部胀满不适,下坠疼痛,频频呕吐,肠鸣,矢气。无其他病史。体检:腹胀,剑突下压痛,肝脾未触及,舌苔厚腻,脉弦滑。平掌测试:胃脘部有阻滞、密集气感。X线拍片检查:食管粘膜与胃粘膜有交叉现象,胃大弯位于小弯之上,呈双胃泡双液面,幽门窦部的位置高于十二指肠球部
,垂直向下,使十二指肠球部呈倒吊状。诊断:呕吐(胃扭转)。治疗:取穴:阑门、右石关、梁门、气海、足三里、脾俞、胃俞、肩井。发功:先用推、揉、摩、拿手法推拿。然后以平掌
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每日1次。治疗经过:经治疗1次,呕吐、胀满减轻。经治疗5次,症状消失,饮食正常。于1980年11月17日做X线钡餐胃肠透视
,胃部正常。痊愈。&呃逆【病因】常因过食生冷,嗜食辛辣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喉间呃逆连声。【症状】呃逆连声,轻者不经治疗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自愈。严重者可昼夜不停,以致影响进食、睡眠,使病人疲惫不堪
。如久病、重症突然并发此症,则多属危象。应加注意。平掌测试检查:胸部多有密集、阻滞气感。【治疗】(一)发功:1.患者坐位或站位,面南背北,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医者先掐患者两中膈穴(中指屈曲,手第一指间关节挠侧纹头尽处
),按揉脾俞、膈俞、膻中、中府、云门等穴。2.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向膻中、乳根发气,并顺足阳明胃经向两下肢导引经气,将气机调顺;再以同法向背部脾俞、
胃俞、肝俞发气,并顺足太阳膀胱经向下肢导气。3.症状仍不减轻者,再以平掌式,推拉引手法向百会发气,并顺任脉向丹田导气。(二)辅助练功:患者坐位或站位,面南背北,两脚与肩宽,全身放松。用逆腹式呼吸,深吸一口气,呼气时以意引气下沉
丹田,转而至两足?趾之大敦穴处。3息或9息。【病例】刘××,男,36岁,1983年5月23日初诊。主诉:呃逆2天。因受凉后引起呃逆连声,每次持续半小时~1小时,每天10余次。影响睡眠,因呃逆而致胸痛,胸闷,胁
肋不舒适,上腹痛,周身无力,精神萎靡。体检:舌苔薄白,脉沉迟。平掌测试:胸部有密集、阻滞气感。诊断:呃逆(膈肌痉挛)。治疗:取穴:膈俞、胃俞、肝俞、膻中、华盖、云门、中府、足三里。发功:先按揉以上诸穴;然后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
法发气。治疗经过:经2次治疗而愈。&泄泻【病因】内伤于饮食,或外感不正之气,以致胃肠不和,尤其夏秋之间,湿热盛行,暴注水湿者居多。更有脾肾阳虚而泄泻
的慢性疾患,所谓肾虚则失其闭藏,脾虚则失其健运,此属内在的主要因素。【症状】(一)寒泻:肠鸣,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或如鸭溏,溲清不渴,脉沉迟。平掌测试检查:脐腹处有密集、寒凉气感。(二)热泻:泄泻黄糜,气秽,肛门灼热,口渴烦躁,小便短赤,舌苔黄,脉弦数。平掌测试检查:脐腹部有密集、麻胀、
温热的气感。(三)五更泻:由于肾阳衰微,不能蒸化水谷所致,故又名肾泻。每在五更天将明时洞泻2~3次。平掌测试检查:小腹及脐
腹部有寒凉、稀疏气感。【治疗】(一)发功:1.先点按脾俞、胃俞、大肠俞,以开其穴;再以右手中指按揉阑门,左手中指按鸠尾,开通此处之气机。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中脘、神阙及关元穴各发气11息。摩腹36次(虚补实泻)。3.以平掌式,用推拉旋法施于腹部,导气或左、或右旋转,并顺胃经向下导引气机。4.用手四指指面自龟尾推至第7胸椎下300次,并按揉两侧膀胱经及足三里穴。加减:五更泻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发气于命门、丹田、肾俞;寒泻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以热导气法发气于脾俞
、神阙、关元;热泻者,加平掌式,用冷导气法、拉引手法发气于中脘、天枢穴,并顺足阳明胃经向足三里导引邪气,排放
于外。(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然后以龙含式,用旋拉引手法发气,导气行至足三里、内关,使
各针体气感平衡。(三)辅助练功:1.热泻者,练摩腹呼气功;寒泻者,练服黄气功(见胃痛)。2.周天自转止泻功:患者仰卧,放松,入静,调匀呼吸,舌抵上腭。以脐为中心,吸气时提肛、收腹,以意引气,自腹左
侧向上右侧转;呼气时松肛,松腹,向右下左侧转,转一个逆时针方向的圆周,如此以脐为中心,由小圈至大圈,行81次
转至腹侧。然后,再以上法使其圆逐渐缩小行81圈转至脐。开始用腹肌及呼吸导引,熟练后只用意念导引。【病例】王××,女,38岁,1982年6月20日初诊。主诉:腹泻8年,大便稀,日2~4次,反复发作。大便急迫,完谷不化,腹部不适,喜温恶冷,吃微量冷食或饮料即引起肠
鸣、腹泻,甚或看见冷的食物即出现大便急迫,便稀之症状,小便清长,失眠,周身乏力。体检:消瘦,四肢不温,面色?白,腹软,肝脾未触及,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平掌测试:腹部有密集、寒凉气感。诊断:泄泻(过敏性结肠炎)。治疗:取穴:脾俞、大肠俞、神阙、关元、天枢、足三里。发功:以平掌式,用推旋引颤手法发气。治疗经过:当向神阙及天枢发气时,患者感觉腹部温热,并有一股热气顺胃经向两下肢流动。治疗1次后,腹泻减轻。经治
疗17次,诸症消失而愈。&便秘【病因】(一)实秘:多由素体阳盛,嗜食辛热之品,以致肠胃积热;或热邪内燔,津液灼伤,腑气不通;或因情志不畅,气机阻滞
,气阻而津不布,致传导失常,而成便秘。(二)虚秘:多由病后、产后气血未复或气血亏损,或因下焦阳气不足,阴寒凝结,肠道难于传送而成便秘。【症状】(一)实秘: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次数减少,3~5日或6~7日大便1次,便时努挣,不能顺利排出,身热烦渴,纳食减少
,脉弦或滑实,舌苔薄腻或黄燥。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阻滞、热、胀气感。(二)虚秘:大便秘结不通,排出困难,面色?白无华,神疲气怯,或腹中冷痛,喜热畏寒,脉象虚细或沉迟,舌淡苔薄。
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稀疏、寒凉、麻胀、阻滞的气感。【治疗】(一)发功:1.按揉大肠俞、肾俞、八髎,以开其穴;推下七节骨50次。2.以两手拇指和中指按揉阑门与鸠尾穴,以通为度。再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中脘、梁门发气14息;并用龙含式在两天
枢穴用震颤手法发气12息。再以平掌式,用摩法向右旋方向导引运行气机。3.以平掌式,用推拉旋手法向中脘、神阙、天枢、关元发气,然后用旋颤引手法向右旋方向导引气机。并以引法顺足阳明
胃经向下肢导引气机。加减:实秘者,加平掌式,用冷导气法、右旋颤引手法发气14息;虚秘者,加平掌式,用导水气法、震颤手法向丹田、肾
俞发气各8息或16息。(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天枢、支沟、上巨虚、大肠俞。然后用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调整气机,使各
针体气感平衡。(三)辅助练功:1.周天自转通便功:患者侧卧,放松,入静,调匀呼吸,舌抵上腭。以肚脐为中心,吸气时运动腹肌,以意领气从右腹下
侧,向上向左旋转;呼气时向下向右旋转,共81次。其圆自脐向外逐渐扩大,至腹侧为止。开始用腹肌的运动与呼吸导引
,熟练后用意念导引即可。2.实秘练摩腹呼气功;虚秘练服黄气功(见胃痛)。【病例】张××,女,59岁,1981年10月23日初诊。主诉:大便秘结10多年。大便秘结不通,3~4日大便1次,便时努挣,不能顺利排出,头晕,口干。有多年高血压病史。体检:面红体胖,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8.7/13.3千帕(140/1 0 0 毫 米 汞 柱 ) 。 平 掌 测 试 : 腹
部 有 密 集 、 胀麻气感。诊断:便秘(老年性便秘)。治疗:取穴:大肠俞、命门、天枢、神阙、大横、足三里。发功:以平掌试,用拉引颤右旋手法发气。治疗经过:经治疗1次后大便软而通畅。共治疗2次痊愈。1982年随访,大便正常。&痢疾【病因】(一)湿热痢:感受暑湿热邪,内伤饮食生冷,凝滞胃肠,积湿蕴热,邪积交阻,肠腑气血受伤而下痢。(二)寒湿痢:暑季贪凉受寒,恣食生冷不洁之物,致寒湿不化,滞积肠腑而成滞下。(三)休息痢:痢疾久延,邪仍未净,中气虚弱,脾胃运化失职,或伤及本元,肾气亦虚,正虚邪恋,则成休息痢。【症状】(一)湿热痢:腹痛,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脉滑数,苔黄腻,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沉滞、燥热
、重胀的气感。(二)寒湿痢:下痢粘滞白冻,喜暖畏寒,胸脘痞闷,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数或迟。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有密集、寒
凉、麻胀、阻滞的气感。(三)休息痢:下痢久延不愈,屡发屡止,倦怠嗜卧,临厕腹痛里急,舌质淡苔腻,脉濡细或虚大。平掌测试检查:腹部多
有稀疏,麻或密集而凉的气感。【治疗】(一)发功:1.先点揉脾俞、胃俞、大肠俞开通背部俞穴;再以右手中指按揉阑门穴,以左手中指按鸠尾穴开通此处气机,并按揉中脘
、天枢、关元等穴。2.以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法在中脘、天枢、关元发气各14息。摩腹36次(虚补实泻)。3.以平掌式,用推拉旋引手法右旋导气,然后再左旋导气,左右各导引81息。4.以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脾俞、胃俞、大肠俞发气,并顺足太阳膀胱经向下肢导引经气。加减:寒湿痢者,加热导气法;湿热痢者,加冷导气法;休息痢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丹田、命门、胃俞、脾俞发气
,并向下肢导引经气,使其平衡。(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合谷、天枢、上巨虚。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引手法导邪气从合谷、上巨虚出。(三)辅助练功:1.导气自转功:仰卧,放松,入静,调均呼吸,舌抵上腭。以肚脐为中心,吸气时运动腹肌,以意领气,从右下腹向上向
左;呼气时再向下向右,旋转81圈。圆圈自脐向外逐渐扩大,至腹侧为止。然后再以同法向反方向旋转,自腹侧至脐中81
圈。开始用呼吸、腹肌导引,熟练后用意念导引即可。休息痢照上法练,寒湿痢只左转81息,湿热痢只右转81息。2.涤秽功:坐式或卧式,全身放松,舌抵上腭,两目微闭,呼吸调匀。然后意想真气从胃口旋入,凭虚而行,将真气运归
大肠,驱动大肠寒热毒垢之秽气,由左绕右,迴旋九曲,将秽浊之气旋转送出谷道。然后吸气提肛,使谷道闭塞,再自右而
左,反方向九旋出胃口,共5~10次。做完意守丹田片刻,使真气收归气海,以还本原。再轻揉腹部收功。&胆道疾患【病因】胆道疾患主要有胆囊炎、胆石症和胆道蛔虫症等。中医认为前者属于“胁痛”、“黄疸”等范围,而胆道蛔虫症则
称为“蛔厥”。多因情志不舒,过食肥腻;或外邪侵袭,温热蕴结;或虫积瘦阻;或驱蛔不当,蛔虫逆上,引起胆气郁结,
疏泄失常所致。其三者虽病因不同,症状少异,而外气治疗和气功锻炼治疗方法基本一致,故合并叙述。【症状】本病发病较急,右上腹及右季胁部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寒战高烧,或见皮肤及巩膜黄染;若胆管完全梗阻,可
见灰白色粪便。吸气时胆囊有明显触痛。如系胆道蛔虫,剑突下剧烈绞痛,或呈钻顶撕裂样痛,病人疼痛难忍,冷汗淋漓,
伴有恶心呕吐。若蛔虫退出胆道,则疼痛可突然缓解,但可再度发作。若蛔虫体全部进入胆囊,则疼痛多呈持续性胀痛。亦
可出现黄疸、寒战、高烧等症状,剑突下偏右方向有深压痛。平掌测试检查:胆区多有阻滞、热、凉、密集、麻重气感。【治疗】(一)发功:1.患者坐位。首先按揉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胆囊穴(阳陵泉下2寸找压痛点)、均以右侧为主。2.以平掌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在患者前侧胆区发气24息或48息。再用拉引法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气机,
以疏泄胆气,宽中和胃。3.以平掌式,用震颤法在右侧脾俞、胃俞及肝俞、胆俞处发气各28息。再在前侧疼痛区发气48息。4.按压右侧胆俞穴12息。并以按揉法在背腰部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疏导气机3遍。加减:胆道蛔虫者,加平掌式,用摩法在腹部右旋摩揉81次.胆石症、胆囊炎多顺肝、胆经向下肢导引手法,并调整左右
、上下气机,使其平衡。(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内关、胆俞、胆囊、阳陵泉、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颤旋手法发气于针体,
使各针体气感平衡。(三)辅助练功:1.摩胸嘘气功:站位或坐位,两手平放于两胁下,慢慢吸气于两胁;呼气时口唸“嘘”字,同时两手掌轻轻旋摩胁部,做
10息或20息。2.肝胆放松功:坐位或卧位,先用部位放松法,吸气时想“静”字,呼气时念“松”字,自上而下放松头、胸腹、背腰、
上肢、下肢各部。再以同法放松肝脏、胆囊各14息或28息。【病例】赵××,男,43岁,1983年4月6日初诊。主诉:胆区疼痛2个月。腹胀,右胁肋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胃部有灼热感,恶心,嗳气,消化不良,进油性食物症状加重
,右上肢不适,曾服用中药治疗,效不显。体检:右上腹压痛及叩击痛,舌质红,苔薄黄。平掌测试:右上腹胆区部有热麻而密集的气感。超声波检查:胆囊膨大,收
缩功能不良。诊断:胆囊炎(肝气犯胃)。治疗:取穴:肝俞、胆俞、章门、期门、阳陵泉、梁门、足三里。发功: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旋引手法发气。治疗经过:第一次治疗以三点求圆导气法向左旋导气时,患者当即出现恶心、呕吐现象,随改用右旋导气,并顺肝、胃经向
下肢导气,腹部舒适。经治疗6次,诸症消失。再治疗3次,巩固疗效,痊愈。&腹痛【病因】(一)寒邪内积:多食生冷,寒自内生,或露宿不慎,脐腹为寒邪侵袭,寒性收引而腹痛。(二)脾阳不振:阳气素弱,消化机能不足,略受寒邪,或饥饱劳累即感腹痛。(三)饮食停滞:胃肠之消化传导功能失常,清浊相干,气机阻滞不通而痛。【症状】(一)寒邪内积:病情急暴,腹痛喜温,大便溏,苔白,脉沉紧。平掌测试检查:腹痛部位多有密集、寒凉、阻滞气感。(二)脾阳不振: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便溏,神疲、畏寒,苔薄白,脉沉细。平掌测试检查:腹痛部位多有稀
疏、凉麻气感。(三)饮食停滞:脘腹胀满,痛处拒按,恶食吞酸,苔腻,脉滑。平掌测试检查:腹痛部位多有密集、阻滞、沉重、胀之气
感。【治疗】(一)发功:1.开阑门穴,按揉脾俞、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按揉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3~5遍。以通其背俞穴。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再用推拉引手法,顺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从腹部及背
部向下肢导引经气,使两经上下气脉平衡。3.以平掌式,用推拉定手法,发气于中脘、天枢14息;再用拉引手法,顺足阳明胃经,向下肢导引经气,使其上下平衡。4.以平掌式,用摩法,以肚脐为中心,旋转摩运81息。加减:寒邪内聚者,加热导气法、导火气法;脾阳不振者,加热导
气法发气于脾俞、胃俞、命门;饮食停滞者,加平掌式,用旋拉手法发气于中脘、天枢、关元,开通上下之气机。(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拉旋手法发气于针体,使各针体气感
平衡。(三)辅助练功:1.腹部调气功:先以右手放于中脘穴处,向左、右各揉36次.再在脐部左、右各揉36次。然后,呼气时以两手四指在腹部
中线自剑突向耻骨联合推36次。最后两手重叠(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压在小腹中点,左、右旋揉各36次。2.导气自转功(见痢疾)。3.采日精华功:当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松静站立,调匀呼吸,排除杂念,面对太阳,两目微闭,但尚可望见柔和
微红的日光。以鼻吸气,意想吸光华之气,令满一口,闭息凝神,随呼气慢慢咽下,送至丹田为1次,如此9咽或18咽,适
用于脾阳不振,畏寒者。&惊悸【病因】由于病人平素气血虚弱,心气不足,突受刺激即心悸神怯而发;或因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发;或因痰火内动,心
气不宁而发;也有因心阳不振,饮邪上逆而致者。【症状】自觉心跳不宁,时作时止。心血不足者,兼见面色苍白,夜寐不宁,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脉细弱;痰火内动者,
则兼见烦躁不宁,恍惚多梦,苔黄,脉滑数;因水饮内停者,兼见胸脘痞满,眩冒吐涎,精神疲乏,苔白,脉弦滑。平掌测
试检查:心前区多有密集、阻滞、麻或稀疏的气感。【治疗】(一)发功:1.先按揉心俞、肝俞、膻中、鸠尾、阑门,以开其穴。2.以中指独立式或剑指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心俞、肝俞、膻中、鸠尾穴各6息或12息,然后导引气机收归于丹田。3.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发气于心前区;然后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导引经气达于指端,使气机上下平衡。加减:心血不足者,加平掌式,用推定手法向膈俞、脾俞发气6息或12息;痰火内动者加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向中脘、
丰隆发气,并用拉引手法从中脘向丰隆导气;水饮停阻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胃俞、三焦俞发气14息或24息,然后
顺足太阳膀胱经向委中导气,使上下气感平衡。(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心俞、巨阙、神门、内关穴。以龙含式或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发气于针体,使各穴气感平衡
。(三)辅助练功:1.服赤气功:坐位或卧位,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排除杂念。先叩齿36次,搅舌3咽,意念随之,送入丹田。再意想赤红
之气,以鼻吸之,令之满口,呼气时慢慢送至心脏处,再送至下丹田,使心肾相交,周身通融,做7次或14次。适用于心血
不足者。2.摩胸呵气功:姿势如服赤气法,先叩齿、搅舌、咽津毕,左手平掌放于胸部心前区处,慢慢吸气,再缓缓呼之,口念“
呵”字。做6息或12息。适用于痰火及水饮停阻者。3.理心导气功:站位或坐位,全身放松,自然呼吸,舌抵上腭。先在胸前轻合两手,入静片刻;再两手转掌向外,两臂顺
身体两侧分推至背后,手心向后,静止片刻。再翻掌向上,提至胸部两侧;然后两手平伸向前,劲在中指端;最后两手握拳
似拉重物状,沿身体两侧拉向背后;再翻掌上举至胸,合掌于胸前,收功。适用于各型惊悸病人锻炼。【病例】阎××,29岁,1983年7月15日初诊。主诉:心慌1年。自觉心律不规则,有间歇感,胸闷不适,周身乏力,夜寐不宁,头晕目眩,精神不振。检查: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平掌测试:心前区有密集、微麻气感。听诊: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心电图检查
诊断为室性早搏。诊断:惊悸(室性早搏)。治疗:取穴:颤中、华盖、大椎、心俞、膈俞、内关穴。发功:以平掌式,用推拉颤引手法发气。治疗经过:经治疗2次后心慌减轻,睡眼好转。经治疗15次诸症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痊愈。&癃闭【病因】癃闭,现代医学称尿潴留。多由湿热下注,水道闭阻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膀胱气化不利而致。【症状】小腹胀满疼痛,有强烈尿意,而小便不得排出。肾气不足者,兼见神气怯弱,四肢无力,脉沉细而弱;湿热下注者
,兼见口渴不欲饮,苔黄,脉数。平掌测试检查:小腹部多有密集、阻滞、麻重的气感。【治疗】(一)发功:1.推大腿内侧,自膝至大腿根300次,按揉八髎、关元、中极穴。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小腹隆起处14息或28息。再以推引手法向小腹部发气,并顺足太阴脾经向三阴交导引气机
。做6次或12次。加减:肾气不足者,加平掌式,用推定手法向肾俞、命门发气11息或22息。湿热下注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发气于中
极,并顺足太阴脾经向下肢拉引气机至阳陵泉,做11息或22息。(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极、三阴交穴。以龙含式,用推拉手法向针体发气;然后在三阴交穴拉引气机,使其气下行
。(三)辅助练功:先以两手掌在骶部自上而下推摩300次;然后以两手掌在小腹部相叠,呼气时自右向左旋摩,同时松肛,
松腹;吸气时微收腹,两手暂停。共做14息或28息。&遗尿【病因】多因肾与三焦气化不足,下元不能固摄,致使膀胱约束无权而成遗尿。【症状】在睡觉中不自觉的尿床,甚至一夜数次,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如成人遗尿或失禁,则表现为精神不振,形体瘦
弱。平掌测试检查:肾俞、命门及小腹部多有密集、凉麻气感。【治疗】(一)发功:1.先按揉脾俞、肾俞、三焦俞、命门、三阴交穴。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命门、肾俞、丹田各11息或22息。并用推引手法顺足太阴脾经与足少阴肾经向下肢导引
,使上下气机调顺。3.以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发气于丹田,并左旋导引气机。(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关元、中极、百会、三阴交。以龙
含式,用推引手法发气,并左旋导气,使各穴气机平衡。(三)练功自疗:壮肾固尿功:站位,两手握拳,抵住腰部两侧软肉处,以腰为轴向左转6圈,再向右转6圈;然后坐位,两手掌在腰部两侧自
上向下搓36次;最后以右手托兜阴囊,左手掌按于耻骨联合处,两手同时一托一兜81次,再以同法换手托兜81次。&失眠【病因】本病或因思虑劳倦,脾气受损,生血不足,心血亏耗,心神失养所致;或因房劳伤肾,心肾不交,神志不宁;或因
情志抑郁,心神不安;或因饮食不节,脾胃不和,均可导致失眠。【症状】本病以不易入睡为主证。但发病情况不一,有开始难以入睡的,有入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眠者。以病因不同,
各有兼证。如属心脾亏损,则兼见心悸怔忡,头昏目眩,汗易出,脉细弱;肾虚者,则兼见头昏、遗精,腰酸,舌质红,脉
细数;情志抑郁者,兼见脘闷不舒,嗳腐吞酸,舌厚腻,脉滑。平掌测试检查:心脾亏损者,周身多有稀疏、麻、凉气感;
其他型在头面,或两胁,或胃脘部多有密集、散乱、胀麻等气感。【治疗】(一)发功:1.揉阑门、中脘、关元、推天门、坎宫,揉太阳,点揉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足三里,按揉两侧膀胱经。2.以平掌式,用震法发气于百会、大椎、命门、中脘、关元各9息或18息;以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发气于中脘穴9息;
然后以平掌式,用推引手法离开治疗部位向百会、丹田发气,并顺任脉导引气脉。3.以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向头维发气,并顺足阳明胃经向足三里导引气脉,使其上下、左右平衡。加减:心脾亏损者,加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心俞、脾俞发气,并顺足太阳膀胱经向下导引经气。肾虚者,加平掌式,用推
颤手法,向肾俞、命门发气。情志抑郁者,加平掌式,用拉引手法向期门、章门发气,并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向下肢
导引经气;脾胃不和者,加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向中脘、梁门、足三里发气。(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脘、神门、三阴交、足三里穴,以龙含式,用推拉手法向针体发气,使各穴气感平衡。(三)辅助练功:1.放松功:坐式或卧式。按部位自上而下先注意一个部位,再默念“松”字,从头到肩、上肢、背、腰、髋、胸、腹、下
肢逐次放松,做3~5个循环,自然呼吸。2.周天功:坐式或卧式,调匀呼吸,意守丹田,排除杂念。当丹田部位有一股热流逐渐聚集增多,并向尾闾端冲击时。用
逆腹式呼吸,引气从尾闾端经督脉上百会,再顺任脉下降胸腹,再回至丹田,是为一个小周天。每次练完要意守丹田片刻,
再收功。【病例】孟××,女,22岁,打字员,1983年4月9日初诊。主诉:失眠1年,失眠多梦,心慌,精神不宁,周身酸痛不适,头昏沉重,口苦,眼涩,多汗,气短,四肢乏力。体检: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平常测试:胸、头部有稀疏、微凉气感。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诊断: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疗:取穴:天门、印堂、太阳、脾俞、心俞穴。发功以平掌式、中指独立式,用推拉引颤手法发气。治疗经过:患者接受外气后出现上体俯仰扭转性动象。经治疗5次而愈。&遗精【病因】有梦而遗者,多由相火过旺,而阴精走泄。或心阳暗炽,肾阳内烁,或烦劳过度,心肾不交,均能导致本病。若无
梦而遗者,则由肾关不固,精窍滑脱,比有梦者更深一层。【症状】(一)梦遗:是在睡眠中有梦而遗,或五六天1次,也有三四天1次者,兼有头昏眩晕,全身疲乏,腰部疼痛。平掌测试检
查:头部、腰、小腹部多有密集、麻、冷气感。(二)滑精:无梦而泄,或动念即遗,不拘昼夜,四肢无力,记忆减退,甚者经年不愈。平掌测试检查:身体上下、左右气
感不平衡,多有麻、稀疏、阻滞气感。【治疗】(一)发功:1.按揉肾俞、心俞、命门,点关元、中极、三阴交。2.以平掌式,用震法发气于中脘、关元、命门各12息。再以平掌式,用推拉颤手法向命门发气,并顺督脉向上引至百会,
复转顺任脉引归丹田。3.以平掌式,用推引手法向百会发气7息,并顺任脉引归丹田。加减:梦遗者,加平掌式,用推旋引手法向心俞、脾俞、中脘、鸠尾发气,并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胞经导引经气下行至
神门、大陵;滑精者,加平掌式,用推旋引手法,向肾俞、命门、中脘、足三里发气,并顺足阳明胃经导气至足三里,使上
下气感平衡。(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关元、大赫、精宫、神门、内关、足三里。然后以龙含式,用推拉旋手法向针体发气,使各针
体周围气感平衡。(三)辅助练功:1.倒阳功:夜半子时,阳正兴时,仰卧瞑目闭口,舌抵上腭,将腰拱起,用左手中指顶住尾闾,右手拇指掐子纹,握拳。
再将两腿伸直,两脚趾用力卷曲,提起一口气(吸)。心中存想脊背、脑后、上贯顶门;呼气慢慢直降下丹田,腰、腿、手
、脚从容放松,至阳衰为止。如阳未兴,则免强兴之,再行此功。或阳兴即行此功。2.回精还液功:遗精,小便带有粘液,当行此功。每于小便时,握拳(拇指掐子纹),屈趾,咬牙。当小便出一部分时;
猛吸一口气,缩回小便并从阴茎之龟头向内收,引气入命门。复归于丹田,手、脚、全身放松;再小便,当便至一部分再行
此法。一次小便反复行功2~4次。3.还阳功:侧身屈卧,戌亥之时,一手兜阴囊,一手按脐下,同时,用力上搓兜81次;然后换手再搓兜81次,或日行2次
。再两手擦热,擦肾俞穴,擦二足心涌泉穴各81次。&阳萎【病因】本病一般由于青年犯手淫,或房事过度而引起的为最多。其他如思虑劳精,或隐曲不逐,或惊恐伤肾,皆可导致本
病。【症状】阴茎不能健举,或见色流精,随即痿缩,或兼见腰酸腿软,头昏目眩,精神萎靡等症。平掌测试检查:小腹、骶部
多有密集、麻、凉气感。【治疗】(一)发功:1.按揉肾俞、命门、关元、三阴交穴。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在关元发气12息;再以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在中极穴发气12息。再以平掌式,用推拉手
法向命门发气24息。3.以平掌式,用推拉旋引手法向命门、丹田穴发气24息,并左旋导气。(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中极、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穴。以龙含式,用推旋引手法发气,使各穴气感平衡。(三)辅助练功:1.铁裆功:(1)推腹:仰卧位,两手重叠自剑突向耻骨联合推36次。(2)分腹阴阳:仰卧位,以两掌自剑突向腹两侧分推36次。(3)按揉脐:仰卧位,以两手掌按脐部左右旋揉36次。(4)捻精索:坐位,以两手食、中指与拇指对称在阴茎根精索部各捻动50次。(5)揉睾丸:坐位,右手握阴囊与阴茎根部,以左手掌心揉左侧睾丸50次;再以同法揉右侧睾丸50次。(6)搓睾丸:坐位,以两手食、中指与拇指搓两侧睾丸,左右各50次。(7)顶睾丸:坐位,以两拇指端向上顶同侧睾丸至腹股沟内3次。(8)挂裆:站立,以纱布(宽33厘米,长85厘米)环,扎活扣,将其套在阴囊与阴茎根部扎紧,下系纱袋(重1.25公斤
),前后摆动50次。(9)捶睾丸:站位。两手握空拳,交替捶击睾丸,各50次。(10)捶肾:站立。两手拳背交替捶击腰部同侧肾区各50次。(11)通背:站位。两手握空拳,肩、肘、腕关节放松,以腰的力量带动两手,一手以拳心捶胸部,一手以拳背同时捶击背部肩胛骨下方。左右各25次。(12)扭膝:两脚并立,以掌按膝上,左右旋扭各25次。(13)滚棍:坐位。两足穿平底鞋,踏在圆木棍上,前后滚动50次。(14)收功:两手自然放在大腿上面,静坐片刻,站起来自由活动一下,即可收功。2.强阳功:一手握阴茎,龟头露在外面,再努气用力,使气血上达龟头,反复数次,握力逐渐增加,不可上下滑动或摆动
。每日练2~4次。【病例】鲍××,男,29岁,1983年5月19日就诊。主诉:阳萎7年。有手淫、遗精病史,结婚后,阴茎不举,不能同房,夫妇不合而离婚。第2次结婚已3年,因阳萎而未生育
,精神苦恼,痛不欲生。伴有头晕目眩,失眠,记忆减退,腰膝酸软,精神萎靡,曾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医院用针灸、中
西药物治疗无效,而求治于气功。体检: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无力。睾丸及阴茎发育正常,无压痛。平掌测试:命门、肾俞处有稀疏、寒凉气感。诊断:阳萎(命门火衰)。治疗:取穴:丹田、中极、命门、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发功、以平掌式、中指独立式,用推颤定手法发气。嘱练铁裆功
辅助治疗。治疗经过:经治疗12次,阴茎可随意勃起,但不坚。经治疗30天而愈。1984年8月其妻生1女婴。&早泄【病因】本病一般由青年犯手淫,或房劳过度,肾气虚损,或肝经湿热而引起。【症状】每于同房时,因过早泄精,随后阴茎即软,不能正常性交为主证。肾气虚损者兼见腰酸腰痛,膝软,尺脉弱,平掌
测试检查:腰骶部、小腹部多有密集、冷、麻气感;肝经湿热者,兼见烦闷,口苦,小便黄赤,尿痛或阴肿阴痒,舌苔黄,
脉弦有力。平掌测试检查:小腹部、肾俞部有密集、阻滞气感。【治疗】(一)发功:1.先按揉肾俞、关元、三阴交。2.以平掌式,用震颤手法向肾俞、关元、气冲、归来发气各11息或22息。3.以平掌式,用推引旋手法向丹田发气,并向左旋转导气。加减:肾气虚损者,加中指独立式,用震颤手法向丹田发气48息;肝经湿热者,加平掌式,用推拉引手法向期门、章门、日
月发气,并顺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阳胆经向阳陵泉及太冲导气。(二)气功针刺:将毫针刺入关元、三阴交、太溪、太冲穴。以雀嘴式,用推拉旋手法向以上穴发气,使各穴位气感平衡,
肝经湿热者,将气导向阴陵泉及太冲,将湿热之邪气排出。(三)辅助练功:1.练铁裆功:(见阳萎)。2.强阳固精功:(1)击腰骶:有欲射精之感时,以两手握空拳捶击腰部两侧及骶部。(2)搓阴茎、睾丸:以两手合掌先搓揉睾丸36次;再以同法搓阴茎36次,有欲射精感者则行(1)法。(3)甩击阴茎:仰卧位,以左手食、中指夹阴茎根部将阴茎在左大腿内侧甩击36次;再换右手以同法向右大腿根部甩击36
次。然后以两手拇、食、中指挟阴茎根部向小腹部甩击36次。(4)捏挣:用一手食、中指放在阴茎包皮系带处,拇指放在冠状缘,对称从前向后捏挤;另一手握住阴囊和睾丸向下拉。
两手同时用力,动作协调,持续3~4息的时间突然放开,反复数次。(5)揉睾丸:仰卧位,以左手掌按睾丸阴囊上,掌根压在阴茎根部旋转揉81次;再用右手以同法旋揉81次。&眩晕【病因】本病的发生有因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扰清窍而发病;有因心脾亏损,气血不足,髓海空虚而发;有因脾胃
虚弱,运化失职,湿阻生痰,上蒙清窍而致。【症状】本病以头晕旋转,眼目昏黑,心中欲吐为主证。因肝阳上亢者,兼见腰酸神疲,面赤耳鸣,欲作呕吐,舌红,脉弦
数。气血不足者,兼见精神疲倦,少气懒言,不思饮食,心悸失眠,舌淡脉细。痰湿中阻者,兼见脘痞恶心,头昏头重,苔
腻脉滑。平掌测试检查:诸型皆见头顶、前额或整个头部有密集、凉、麻、胀、阻滞的气感。【治疗】(一)发功:1.按揉大椎、百会、太阳,推揉颔厌、率谷,点揉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劲一指禅气功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