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属于那个宗教?那么那个宗教强悍阳江在哪里属于哪个市?不要告诉我是生育,这个没谁比得过中国

宗教在中国
我的图书馆
宗教在中国
宗教在中国&景教——唐朝的基督教&西&安(长安)郊外有一个叫金胜寺的寺庙。从明代开始就已查明寺内有一个“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据传,此碑于明朝年间被挖掘出土,因是古碑而置金胜寺内。经&研究,此碑的确能证实基督教早于唐朝就已传入我国。景教是叙利亚基督教的一派,其教理、教条有别于传统正宗的基督教派。因其包容天主教会的异教内容。其教&主贤明长老--内斯特(Nestor)被教宗判罚出境,流落古埃及。于是,在西方几被禁止布教的内斯特派,传到了东方,在古埃及、波斯及中亚都有众多的教&徒。公元635年,即贞观九年,随着大唐与西方通过西域丝路交往的发展,内斯特派传入中国。唐太宗还特意命人为其建造一寺院。遣僧二十一人前去摘译教理教&义。后人称这座特殊寺院为波斯寺。由此可见,景教基本上是当时大唐的西域人群体也即波斯人的宗教。景教有别于琐罗亚斯德教,在内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信徒&从长安、洛阳到宁夏、四川,分布很广。然而,公元845年,景教因有诋毁佛教之嫌,终因遭到占绝对优势的佛教徒的抗议而被朝廷强行禁止布教及有关的一切活&动。其后,诸如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等也同样未能幸免。据传,当时来唐留学的日本僧人吉利支丹将景教潜藏并留给后人。到了明朝,景教只在西域局部地区、蒙&古草原等边疆被发现有信徒。&  清朝的学者于十九世纪开始研究大秦景教流行的中国碑。而二十世纪初,西域引起世人瞩目,无数国外学者、冒险家及别有用心的所谓“学者”&蜂拥而至。继而关于景教流入内地的新资料被陆续发现,且这些资料书籍多为汉字记载。可见,景教还是在内地被朝廷承认过的。至于在流入内地前,它是否已被波&斯文化同化,目前因文献不充足而难以定论。可它的确已完全被内地的文化所影响。这一点已经从景教文献及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及高昌一带的出土文物所证实。不&容否认,大唐文化的精髓已流入波斯撒珊王朝(Sassan)的文化血液中,并施以影响。不仅波斯,就连同时期的古希腊及恒河流域的印度文化也同样深深地受&着来自古丝路东方始点大唐文化的影响。&摩尼教从摩尼教的典籍的名称,可以看出这个宗教包容能力很强。《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生之福音》或《大福音书》)、《净命宝藏经》(《生命之宝藏》)、《律藏经》或称《药藏经》(《书信》)、《秘密法藏经》(《秘密书》)、《证明过去经》(《专题论文》)、《大力士经》(《巨人书》)、《赞愿经》(《诗篇和祈祷书》)、《大二宗图》(《图集》)。摩&尼(Mani。216年4月14日-约274年)是摩尼教的创始人。母亲满艳(Maryam)与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亲戚关系。摩尼诞生&于巴比伦(Babylonia)北部的玛第奴(Mardinu)。父亲跋帝(Patek)原住哈马丹(Hamadan)曾参加犹太派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这个教派以禁欲和实行烦琐的浸礼仪式为特点。摩尼从四岁起就被他父亲带到这个教派中生活。摩尼自称从小受到天使启示,他二&十四岁时(240年4月19日)受到神我(Syzygos)一次最重要的启示,涉及以后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义。他遂与厄勒克塞派决裂,如果没有他父亲的保&护,可能被杀。摩尼离开这个教派,来到泰锡封(Ctesiphon),只有两个追随者,后来他父亲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少数信徒曾在波斯北部传教,&后来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兰(Turan,在今俾路支地区)国王皈依摩尼教。从印度回来后,摩尼赢得了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卜尔(Shapur)的兄弟、呼&罗珊(Khurasan)总督卑路斯(Peroz)的友谊,通过他得以晋见沙卜尔。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了《沙卜拉干》(Sabuhragan)一书,概述&摩尼教的教义,题献给沙卜尔。沙卜尔给了摩尼书面文件,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国范围内任何地方旅行和传教。摩尼派使徒阿驮(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向罗马帝国境内传教,派末冒(Mar&Ammo)等向东方传教。摩尼教在不长时间内已&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宗教。瓦赫兰(Bahram)一世(273-276年)继位后,受琐罗亚斯德教主科德(Kirdir)的影响,改变了对摩尼教宽容的政&策。摩尼想去东方的贵霜(Kushan)地区,未被准许。他收到瓦赫兰一世的传唤,要他前往贝拉斐(Bet&Laphat)朝廷。摩尼已经意识到凶多吉少,但&是对信徒的关怀一如既往,在途中还访问了故乡高凯(Gaukhai)的摩尼教社团。他於274年1月21&日抵达朝廷,晋见瓦赫兰一世时,受到国王的指责,摩尼进行了抗辩,被投入监狱,2月26日死於狱中。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Mani&Codex)的发现,学术界掌握了关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一般承认,&摩&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如果要研究中世纪欧&亚大陆东西文明交流史,从研究摩尼教入手无疑是一个的极佳选择。  摩尼教文献&  &摩尼自己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宗教与以前的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其他宗教的创始者没有亲自写定经典,以致於继承者莫衷一是,&自己则在有生之年就写定经典,使继承者有所适从。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简称《仪略》)中列举了摩尼教七部大经及图,可以与《布道书》等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中的记载相印证:即《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生之福音》或《大福音书》)、《净命宝藏经》(《生命之宝藏》)、《律藏经》或称《药藏&经》(《书信》)、《秘密法藏经》(《秘密书》)、《证明过去经》(《专题论文》)、《大力士经》(《巨人书》)、《赞愿经》(《诗篇和祈祷书》)、《大&二宗图》(《图集》)。上述七部大经是摩尼亲自用古叙利亚文所写的,如今已经大部分失传,有的还能找到一些断简残篇。《大力士经》的残片较多,可以看出与&死海古卷中的《以诺书》有渊源关系。此外,在阿拉伯史料中,把摩尼用中古波斯文所写、题献给沙普尔一世的《沙卜拉干》也列为经典,它应该就是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的《二宗经》,关于世界末日的部分尚保存比较完整。  除了摩尼亲自写的上述经典外,摩尼教还遗存了大量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宗教历史性文献,类似基督教的福音书、使徒行传、信徒书,杂有关于奇迹的记载,但是仍然有信史的成分。&  第二类是教义阐释。&  第三类是诗篇。  第四类是关于教团组织和仪规的文献。&  第五类是文学性的布道作品。  传播 & 在西方,摩尼在世时,摩尼教已经传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公元3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埃及已经颇有声势,以致於哲学家里科普里斯的亚历山大觉得&有必要撰文与其论战。摩尼教又从埃及传播到北非和西班牙,从叙利亚传播到小亚细亚,再从那里传播到希腊、亚德里亚海东岸、意大利和高卢。这些地方当时均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摩尼教遭到政府的粗暴迫害。皇帝戴克里先於297年发布著名的诏书,命令非洲总督镇压摩尼教。基督教当时也遭到戴克里先的迫害,但是不&久即取得国教地位,将摩尼教视为最危险的对手,不遗余力地从教俗两方面进行斗争。执事马克(Mark&the&Deacon)写的加沙主教波菲里(Porphyry,&the&Bishop&of&Gaza)传中,记载了375年&波&菲&里与摩尼教女信徒、来自安条克的朱莉娅(Julia)的一场辩论。圣奥古斯丁(354-430)则记载了他与摩尼教徒福图那图斯、费利克斯的辩论。这些辩&论正是基督教与摩尼教斗争的典型例子。著名的希腊文教义之正式声明说明迟  至九世纪,摩尼教仍然在西方活动。不过1000年以后,在西方就不再看到关于&他们的记载了。欧洲中世纪出现过所谓新摩尼教,比如,7世纪亚美尼亚的保罗派(Paulicians)、10世纪保加利亚的鲍格米勒派&(Bogomilists)、和12世纪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Albigensians),都有类似摩尼教之处,可能曾受其影响。但是很难确定它们与摩尼&教之间的直接历史联系。  在东方,萨珊王朝时期(224-651)摩尼教在波斯本土不断遭到血腥迫害,它的主要力量逐渐汇聚到中亚乌浒水&(Oxus,今阿姆河)流域。粟特城市萨秣建(撒马尔干)和赭时(塔什干)成为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基地。六世纪末,中亚摩尼教团在撒特-奥尔米兹(Sad-&Ohrmizd)领导&下,与巴比伦的领袖分裂,以电那勿(Denawars)派的名称独立。这种分裂状态到八世纪初才结束,中亚重新接受巴比伦法王米尔(Mihr,约&710-740)的领导。七世纪中叶,穆斯林征服波斯以后,摩尼教徒的处境有所改善,伍麦叶王朝(661-750)让他们和平地活动,可能根本没有怎么注&意他们。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许多摩尼教文献被翻译成阿拉伯文,比如,伊本-穆盖法耳(757年卒)曾把摩尼的几本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比鲁尼和奈丁就是在一些摩尼教著作阿拉伯文译本的基础上,撰写摩尼教历史的。同时,阿拔斯王朝恢复了萨珊王朝反摩尼教的做法,谴责许多波斯血统的翻译者是&摩尼教的同情者。在麦海迪(775-785)和穆格台迪尔(908-932)统治时期,设立了专门处置异教徒(主要是摩尼教徒)的机构,无情地对摩尼教徒&进行迫害。967年前奈丁在首都巴格达亲身认识三百个摩尼教徒,但是,当他写作《群书类述》时,只有五个还留在首都,可见迫害之激烈。可能公元10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伊拉克就灭绝了。物裡看佛&佛教與中國的物質文化&前言 §今佛教雖然講究「四大皆空」,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宗教與物質文化的關係,密不可分;譬如:椅子,很可能是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清代朝廷官員胸前戴的「朝珠」,和印度的念珠一樣,都有108顆珠子…。 一般而言,我們不會把佛教和「物質」聯想在一起。佛教不就是提倡超越物質生活、達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嗎?佛經不是不斷地勸我們不要執著於紅塵中的財富嗎?根據佛教經典,出生貴族的釋迦牟尼,捨棄豪華的衣著與車輛,離家在外過著苦行的生活,最終成佛。佛陀的傳記很清楚地說明,如果當時釋迦牟尼沒有出家則無法成佛,因為富裕的物質生活與佛法是互相對立的。佛經中,闡述這種對立的文字相當多。除&了強調物質的享受為修行的障礙外,佛經更進一步指出:一切物質皆為不真實的幻想。阿含等早期經典常用「夢」來比喻物質的世界。此外,印度佛教的〈論書〉常&用「五蘊」的說法來說明我們周圍的世界只不過是幻想。大乘的經典也格外強調「一切皆空」的義理。根據這些說法,一切「物質文化」的基礎都是錯覺的產物。總&之,無論是經、律或論,從早期的經典到晚期的經典,佛教不斷地批判物質的世界。或許正是由於佛教這種恬淡脫俗的形象,以往學者探討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時,比較重視思想、信仰與儀式的層面,較少觸及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在佛教傳播發展的過程中,物品是非常具體而重要的媒介。塑像中國傳統文獻常用「像教」來指佛教,因為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佛像與佛教便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事實上,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塑像在漢人的宗教活動中並不重要。因此,現今塑像在漢人的佛寺或民間宗教的廟中如此普遍,應歸功於佛教。舍利子的崇拜與建立佛塔的習俗,也都是跟隨佛教被帶到中國來,並在中國傳播開的。雖然來到中國之後,這些佛教物品被重新塑造與詮釋,但各種宗教塑像及舍利都顯示著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念珠與朝珠 更有趣的是念珠的傳播歷程。念珠在公元第四世紀左右出現於印度的佛教中,稍後跟隨佛教傳到中國。在中國,念珠有了一些變化。其中,最特殊的是清代的「朝珠」。明代與清代的宮廷畫在服飾上最明顯的不同是,清代朝廷中的人物大都戴有項鍊,這種項鍊當時稱為「朝珠」。我&們知道朝珠起源於佛教的念珠,因為朝珠和印度的念珠一樣,每串都有108顆珠子。根據明末人申忠一的記載,他曾經親眼看見努爾哈赤「手持念珠而數」。因&此,清代朝廷使用朝珠或許可追溯到其皇族的佛教信仰。有學者認為清代朝廷使用念珠是受藏傳佛教的影響。無論如何,在清代的朝廷中,念珠非常普遍。然&而,有趣的是,我們在這些畫上所看到的念珠一般不是用來念阿彌陀佛,而是用來區別身分的。《清會典》對朝珠的使用有詳細的規定。例如,皇帝參加大典的時&候,要戴用「東珠」製成的朝珠。皇后有時候也可以戴東珠做的朝珠,但不能單獨戴;戴東珠做的朝珠時,同時要戴兩串珊瑚朝珠。貴妃可以用三條朝珠:一條琥珀&的和兩條珊瑚的。朝珠以及串聯朝珠的線的顏色,都可以反映配戴者在宮廷中的地位。由於這些規定,當我們不知道畫中的人物是誰的時候,專家可以按照朝珠來確定他的身分和地位。總之,清代的朝珠主要是地位的標誌,與其原來的功能已經沒有關係。書和橋樑研究朝珠使我們知道,雖然念珠和佛教的關係本來很密切,在朝珠的使用上卻看不到佛教的義理。中國的製書史和橋樑史恰好相反。書和橋樑這兩種世俗的東西都和佛教的義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近年來,研究中國製書史的學者指出,印刷和造紙的發展以及冊子的發明都與佛教的「功德觀」大有關係。大乘佛教的經典宣稱,信徒複製、傳播佛經可以積功德。從歷代中國佛經的題記可以知道,在中國的製書史上,這個觀念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樣的,從早期印度佛教以來,佛經便提倡造橋可以積功德。魏晉南北朝到清末的金石和地方誌等資料也充分顯示,當地方官要造橋時,往往依賴僧人與佛教的功德觀&來募款。當然,如果當初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中國人還是會造橋,也會發展印刷,但其發展的速度與過程可能會很不一樣。研究中國橋樑史和印刷史的學者,除了研&究技術的歷史之外,不可不探究佛教相關的義理。蔗糖和椅子 更稀奇的是,佛教也對一些似乎與宗教毫無關係的物品&有極大的影響。近年來,研究蔗糖史的學者發現,唐代較高明的製糖技術是跟隨著佛僧從印度傳到中國的。我們在敦煌發現了最早詳細說明如何製糖的文獻,其背部&則是佛教的陀羅尼,而且與敦煌其他文獻一樣,原來是當地寺院所收藏的。除了糖以外,也有學者指出,中國人之所以在中古時期逐漸放棄席地而坐的習慣,開始使用椅子,也跟佛教有關係。印度人早已使用椅子,而在中國,無論文獻或圖像,最早與椅子相關的資料都與佛教有關係。因此,椅子很可能是跟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顯&然,除了思想、信仰和儀式之外,服飾、食品以及傢俱等物品也都是佛教史中的重要課題。其實,中國佛教的傳播歷程及其與物質文化的密切關係並不奇怪。近年&來,研究天主教、猶太教以及伊斯蘭教的學者,也越來越重視宗教與物質文化的關係,他們逐漸體會到,正如其他領域一樣,在宗教的世界中,精神與物質是分不開&的。&中國圖像中最早的椅子西魏535-540年間美國Kansas&City,&Nelson-Atkins&Museum所藏&&&中国通史的一种读法——帝国组织的兴亡条件及其演变一、农民与帝国&  1、帝国是暴力竞争的产物& & 当掠夺性活动的利益高于生产性活动、并可以长期保持稳定之时,人类社会便出现了以暴力掠夺为专业的群体,出现了这种分工的社会表现形态——“暴力-财政&实体”[1]。暴力-财政实体内部有暴力赋敛集团和福利生产集团[2]。暴力-财政实体内部的各种正式关系,总是由最强伤害能力的拥有者规定或认可的。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权利安排,从政权到产权到种种人身权利,都是暴力保护下的某种安排的称谓。&有文献可证的中国文明史早期,井田制中的庶人在公田里偷懒。公田里草荒严重[3]。社会主要物质生产者难以监督和惩罚的大规模偷懒行为,造成了贵族和庶人&双方的损失,削弱了国家的整体实力,使之在暴力-财政实体林立的诸侯竞争中处于不安全的地位。这种困境逼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分田和土地自由买卖,公田上&的劳役也转变为“初税亩”中的实物。&  随着井田制的逐步瓦解,世袭贵族也逐渐被官僚所取代,郡县制开始替换分封制[4]。由秦国发挥到极致&的国君集权制度,下层有一个能“尽其民力”和“地力”的自耕农制度,中层有一个由号令赏罚驱动的官僚代理制度,上层有一个控制一切资源的血缘继承的独裁&者。凭借这个体制和奖励耕战的政策,秦国将作为主要物质生产者的农民的生产潜力激发出来,将各种人力资源的体力智力和勇气激发出来,并将激发出来的强大力&量聚集在专制国君手中,形成了集中使用的巨大优势。依靠这种优势,秦国在暴力竞争中淘汰列强,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秦帝国的建立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乱和半无政府状态,为社会确立了秩序,因而深受欢迎。但是,帝国制度在解决老问题的时候又造成&了官僚集团瞒上欺下追求代理人利益的新问题。同时,帝国无可匹敌的强大导致了统治集团不受制约的自我膨胀,导致了对被统治者的过度侵害,自耕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沉重的劳役和刑罚制度所取代,帝国的根基破坏了,秦帝国二世而亡。&  帝国制度是在多种暴力-财政实体竞争的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社会组织形式。这套制度调动资源的能力、战争能力和稳定程度接近了当时的生产和技术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化。这是一套经过上百个国家二十多代人断断续续的积累&和摸索,将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制度组合匹配而成的高效率的体系。这套体系高度适应草原地带游牧民族不断入侵的地理环境[5],高度顺应众多暴力-财政实&体争霸中原的历史演化路径,同时又密切对应着作为自身基础的小农经济。这套高效率的综合性适应体系[6],成为称雄天下两千余年的具有独立生命的历史活动&主体,占据了历史舞台的中心,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篇章。&  2、帝国的均衡与失衡&  西汉总结秦帝国的教训,确立了帝国内部暴力赋敛集团与福利生产集团的均衡关系[7]。& & 儒家学说比较完美地描述和论证了这种均衡关系。在儒家的理想设计中,千家万户自耕农每年向帝国交纳百分之十的赋税;国君通过多层次的官僚代理网征收赋&税,征集兵员,保护帝国及其臣民的安全,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学说将这套秩序描绘为天道的体现,被皇帝确立为独尊的官方&意识形态,并且成为中国社会普遍接受的对公平和正义的看法。&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在统治集团与被统治集团的基本关系方面,现实关系总是顽强地偏离儒家的理想和规定,偏离所谓的王道和天道,呈现出日渐堕落的总体趋&势。这种偏离均衡点的趋势,发源于官僚代理集团对代理人私利的不懈追求。最高统治者无力约束这种庞大的私下追求,弱小分散的小农阶级又无力抵抗各级权势集&团整体或个体的巧取豪夺,于是就有了现实的潜规则体系对儒家宣扬的正式规则的替代,就有了王朝更替和治乱循环[8]。王朝更替是对过度失衡的自我校正机&制。&  帝国不得不承担官僚代理制度的弊病。当官僚代理制度以郡县制的面目大规模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中国正在分封制培育出来的诸侯大夫的战&争中流血。官吏代理人对他治下的各种资源的支配和控制能力要比分封的诸侯大夫弱得多,短暂得多,与中央对抗的能力也就弱得多。对国君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控制的高效而稳定的制度。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官吏与其治下民众的利害关系更加短暂脆弱,就好像牧人受雇放牧别人的羊群一样,官吏代理集团比分封&的贵族集团更不关心百姓的死活。&  帝国制度下的农户是以一盘散沙的状态存在的。农民生活在里甲制度的严格控制之下,他们力量微弱,反抗官府&压榨的收益很微薄,却面临着杀鸡吓猴的巨大风险。在这种个体反抗风险远大于收益的利害格局之下,退缩忍让通常是农户的最佳生存策略。此外,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水平高,与外界交易的次数少、数量小,忍一忍也不是很要紧。&  小农经济对贪官污吏的耐受性很强,对帝国官僚制度的适应能力很高,直接结&果便是支持了帝国的统治方式——就好像耐粗饲的家畜品种支持了粗放的牧养方式一样,小农经济也支持帝国粗放迟钝的管理,并且间接抑制对帝国统治方式的耐受&性较弱的工商集团的发育。另外,小农经济对贪官污吏的承受能力又孕育了导致帝国崩溃的隐患。由于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比较容易得逞,这个集团的收入水平较&高,这就激励更高比例的人口加入贪官污吏的行列,激励压榨程度逐步升级,直到十羊九牧的生存危机出现,引发大规模的暴烈反抗。&  小农经济的&分散自给特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以两种形态交替存在:和平生产时期的一盘散沙状态与造反时期的集团状态。这两种状态对统治集团的利害影响在能力和方向上大不相&同,因而在相同的几大社会集团的构成格局中,产生了两种大不相同的社会秩序。对造反集团状态的敬畏决定了统治集团对儒家规定的正式秩序的敬重,对一盘散沙&状态的轻视又导致了鱼肉百姓的潜规则的盛行。王朝建立初期,农民造反集团的余威尚存,儒家正式秩序实现的程度偏高。承平日久,潜规则在软弱可欺的零散小农&的土壤上成长发育,儒家秩序的基本均衡被逐渐破坏。&  显然,上述失衡过程是一个势所必然的趋势,帝国的历史越长,这个趋势就表现得越分明。&在这个过程的末端,则是循环出现的帝国崩溃和随之而来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逐鹿中原的军阀混战。而在争夺天下的混战中,最终获得竞争优势的体系,又势必属于&驾轻就熟,无须冒险试验的帝国制度。这是战争效率最高,社会认同最广的制度。于是,帝国制度再一次出现在新一轮王朝循环的开端。&  在帝国承&平日久,人口增加之时,农业依赖的土地资源也日渐紧张,帝国各阶层对土地资源的争夺也日趋激烈。资源竞争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方面破坏了帝国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又把大量人口吸入了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官吏集团,加剧了帝国官吏集团膨胀和腐败的原有趋势,更大幅度地偏离儒家对基本&秩序的规定。最后导致秩序崩溃,天下大乱,人口锐减,直到资源相对充裕,掠夺的收益低于保护或从事生产性活动为止。&  帝国无法吸纳自身创造&的过剩人口,这是儒家认知框架无力分析也未曾认真看待的更深层次的危机。帝国秩序的破坏与人口压力增加的同步交织确实容易搅乱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但是,帝&国对儒家秩序的周期性偏离与复位,毕竟有别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人口与土地均衡关系的破坏与重建,尽管这两种失衡共同以王朝更替和治乱循环为常规的自我校正&机制。&  帝国制度轮回十余次而基本结构不改,根本的原因,是不能形成冲出农业文明的力量。因此既不能解决人口与资源关系的长期性问题,也不能形成构造新型政治均衡的社会力量,从而解决统治集团堕落的周期性问题。&  3、官营工商业与民营工商业&  欧洲形成了冲出农业文明的力量,那是民间工商业推动完成的。&  在中国历史上,工商业的形成和发展与官府的关系极其密切。官营工商业以强制手段直接占用和支配人力物力资源,从事工业生产和内外交易活动,满足统治集团对武器、祭祀用品、交通工具和衣食住用等生活用品的需要。&  帝国的官营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制造出了精美的产品和宏伟的建筑,创造出复杂的分工协作体系。帝国的代理官员是这套生产体系的直接管理者。&  但是官营工业生产体系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 帝国制度下的民营工商业也在缓慢发展,不过民间工商业的生存和发展总要受到许多外部限制。帝国的权力太大了,有利可图的领域一定会被它霸占和垄断,可是&行政管理的效率逐层递减特性又注定了它经营不善。经营不善的恶果又要以成本摊派和无偿征调的方式转嫁给民营工商业集团。于是,通过垄断和摊派这两种方式,&官营工商业既侵占了民营工商业的发展空间,又削弱了他们的发展能力。&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民营工商业,并不能发展为赋税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盛衰对帝国便不那么重要。在和平环境中,他们要求的发展和扩张条件很难得到帝国官员&的支持配合;在帝国的危机时期,民间工商业通常是一次又一次劝捐劝赈甚至无偿剥夺的对象。&  欧洲存在着类似战国时期的暴力-财政实体林立的&竞争环境,这虽然导致了市场的割裂和战争的损耗,导致了相对中华文明及其帝国盛世的落后,但也降低了暴力赋敛集团为所欲为的能力,同时还为资本抽逃提供了&去处。欧洲统治者的额外索取不能超过资本抽逃的费用,超出的部分,不得不以权力交换,否则就要破坏自身的财政基础和政治稳定。相比之下,中国的大一统帝国&却不怕资本飞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民间资本根本没有讨价还价不成时的退出的空间,只能被帝国按住脑袋萎缩在角落里。长此以往,当中国的农业型财政基础被&远方的工商型财政基础超过之后,生产能力和加害能力全面落后的大一统帝国,早晚要被版图小得多、暴力和生产力水平却高得多的新型竞争者打败。& & 在欧洲的封建割据环境里,民间工商业集团可以向相对弱小的暴力赋敛集团购买城市自治权,还可以凭借自身的财力组织武装或聘请雇佣军维护自治权。在英格兰&或以荷兰省著称的尼德兰北部等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中,相对强大的资本力量甚至有机会取得局部突破,建立起一套资本控制暴力的体制,从而为资本的运行和积累&提供更适宜的政治条件,促进更专业更高效的分工体系的演进,形成强大的工业文明。&  所谓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这样一个资本控制了暴力和劝说力&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有可能在欧洲产生,是由于农业文明时期的欧洲缺乏充分发育的暴力组织和官僚代理制度。那些小型暴力-财政实体在封建制度中星罗棋布,&整个欧洲四分五裂,即使最强大的国家,也难以像中国那样动辄调集百万大军捍卫帝国的秩序。同时,欧洲的暴力财政-实体又缺乏与意识形态组织的成功整合,独&立的教会削弱了国王的权威,国王的权威又削弱了教会的势力。最后,欧洲还缺乏相对隔绝的单一文明和单一民族的地理区域,难以像中国那样低成本地建立并维持&一个综合适应性极佳的大一统帝国制度。然而,正是由于这些缺陷,由于暴力和劝说控制体系中薄弱环节的存在,欧洲的乱世之失才给它带来了意外之得。& & 中国的资本并不缺乏控制政府制订法令的愿望,但是在大一统的帝国制度下,尽管有苏州和景德镇那样的工商业高度发达的城市,资本的利益仍是帝国治下的一个&局部的集团利益,其兴衰不过是帝国财政中一笔不难替代的数字。这样一个对帝国财政贡献有限的、在以农为本的社会里专营“末技”的、无力影响天下兴亡却要受&天下兴亡拖累的局部集团的利益,距离“主义”的地位实在太遥远了。由此看来,发育完善、控制有力、整合良好、力量强大的帝国制度,又给中国带来了意外之&失。&  所谓意外得失,指的是在这样一个被儒家和天主教轻视的“末技”牟利集团背后,竟然隐藏着一种全新的足以改变世界面貌的强大力量,一种&自发地在竞争中分工发育的文明体系。十九世纪中叶,在欧洲千百个主权国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的胜利者,在比春秋战国更丰富多彩的环境中经过数十代人的试错&淘汰脱颖而出的资本主义制度,在开辟自身发展空间的征途中闯入了清帝国的家门,为了合法销售毒品而对称雄两千余年的帝国制度大打出手。清帝国此时正处于传&统王朝循环的尾声,人口膨胀,流民遍地,财政危机,官场臃肿,军队腐败,管理效率低下,因而一触即溃。&  帝国的战败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暴力赋敛集团直接控制下的暴力,敌不过福利生产集团控制下的暴力。暴力赋敛集团支配一切的社会形态,在生存竞争中丧失了最拿手的优势。&  二、新思想与士阶层&  1、意识形态性的执政集团&  分封制之外的士阶层形成于春秋,昌盛于战国,定型于汉唐。就好像经理阶层依附资产阶级一样,士阶层依附国君。&  帝国制度一统天下之后,士阶层面对着皇家垄断的人才需求,他们讨价还价的地位大大下降。在诸多竞争性的学说体系中,董仲舒说服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家描绘的秩序为立国蓝本,儒家把这种秩序中最神圣最尊贵的地位赋予皇权,并献上臣民的忠诚和儒生的效力。&  儒家集团是一个意识形态性的执政党团,根据对孔孟之道的掌握程度,这个集团被不同级别的选拔和考试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授予相应的官职教职和特权地位。作为意识形态性的执政团体,儒家集团具有两重性:既是儒家道统的传承者,又是皇家法统的雇员。& & 作为法统的雇员,儒生出身的官员可能真心信奉儒家道统,更可能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手段。作为道统的传承者,儒家集团努力控制皇权,争取帝王的师友地位,&甚至暗藏着对尧舜传贤禅让制度的幻想。不过在控制皇权的现实竞争中,儒生集团并不比宦官集团、军人集团或后戚集团成功。儒家集团缺乏欧洲天主教会那样的严&密组织,其政治对手也不像欧洲那样四分五裂,因而难以摆脱对皇权的依附状态。&  2、解释变局的努力&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打破了帝国的隔绝状态,中国被拉进了一个广阔而陌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竞争环境。这相当于一次灾难性的环境突变,帝国制度对新环境的适应发生危机。面对这种新局面,儒家意识形态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对策。& &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对策,帝国延续官营工业的传统,在三四十年间建立了数十家以军火工业为中心的企业,但官营工商业照旧经营不善,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凸显了帝国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弊端。康有为用儒家的概念体系重新解释帝国的历史和处境,企图通过君主立宪的根本性变法赶超欧美。但是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康有为对国内各大利益集团的看法过于简单疏阔。&中国思想领域群雄竞起,士大夫集团在各地组织了数以百计的学会,在失去了传统指导的陌生环境中寻找行路指南。三民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源于西方的&学说纷纷登场,给出各自对历史和现实的解释,争取各自的信徒。三民主义开出了“驱逐鞑虏、建立民国”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药方,将汉民族各阶层的不满集中&于满清帝国的上层统治集团,瓦解了其所剩无几的威慑力和凝聚力,造成了“王纲解纽”之势。&满清帝国很快就倒台了,民国的旗号很容易就挂上了,然而帝国专制制度的小农基础和官僚代理体制、帝国的种种新旧问题,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在民国的旗号之&下。中国进入了专制帝国崩溃后军阀混战逐鹿中原的传统局面。&  中国需要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和周围的世界,需要一个对历史和现状的透彻解释。这时候,俄国十月革命引发了人们对体系庞大、逻辑严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注。&  3、被选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是以《资本论》为代表的对欧洲资本主义来龙去脉的历史与逻辑的分析性呈现。那是商品经济的逻辑展开,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发展及其导致的危机与革命的图景。& & 中国的弱小资本被军阀、官僚、地主和农民挤在社会的边缘地带,与马克思重笔描绘的核心图景相去颇远。在马克思关注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组织者&为自己选择和雇佣守夜人,资产阶级控制了合法暴力,使之服服帖帖地为自己选择的秩序服务。但在帝国秩序中,暴力赋敛集团的最高代表宣称自己拥有天下,本身&就成为各种生产要素名义上的终极所有者。暴力集团确立了最有利于自身的经济关系和政治体制,筛选并改造了为这套体系辩护的意识形态。正统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的强调,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甚至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划分,在解释帝国两千余年的停滞和治乱循环时颇为勉强。& & 不过,尽管中国和欧洲存在着巨大差异,马克思主义宏大锐利的眼光,特别是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仍然帮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找到了一套&关于自身使命的逻辑严密的说法。中国社会矛盾重重,战乱不断,阶级斗争的学说一定比和平宽容的自由主义更富于解释力。更重要的是,在马列主义描绘的世界历&史图景中,蕴涵了重大的利益分配方案,而这种利益分配,特别能满足中国社会的各种期待。&  中国一直是所知文明环境的中心和顶峰,这种历史地&位的急剧失落,造成了民族心理的巨大张力——恢复传统地位和民族荣耀的强烈渴望。按照列宁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薄弱的环节,一个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领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种理论隐藏着一种重排民族座次的分配关系:落后可以转化为优势,中国可以获得极其重要的世界历史地位。这&正是民族心理张力所期待的地位。&  按照马列主义理论,无产阶级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种理论隐藏着更富于诱惑力的利益分配方案:首先,一个特殊的意识形态集团,在关于自己的理论中扣留了最崇高的中心位置,他们将掌握国家权力,支配&一切,最后还要名垂青史。其次,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将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他们获得的是整个世界。最后,所有人类成员,最终都会在共产党人的事业&中受益,人类将进入物质极大丰富,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理想世界。&  上述利益分配方案,潜伏在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而科学的表述之下。中国的&读书人很熟悉这种路数。儒家的天道中就潜伏着重大的利益分配方案:皇帝至高无上,官僚集团代天子牧民,劳力者交皇粮服劳役。马列主义在重新解释世界和历史&的同时也重新进行利益分配,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利益的分配是否妥当。&  三、毛泽东思想&  1、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正统马列主义对城市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的强调,使共产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最初几步走得跌跌撞撞。&  毛泽东1926年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说:“中国因经济落后,故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人数不多。二百万左右的产业工人中,主要为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五种产业的工人。而其中很大一个数量是在外资产业的奴役下。”& & 如果更仔细地区分,还应该补充说:其中更大一个数量是在官营产业之下。大量工人在传统的官营企业里从事雇佣劳动,中国的官僚代替了欧洲的资本家[9]。&中国共产党在工人运动早期阶段,发动矿山和铁路工人罢工,争取工人的结社权并提高工资,其矛头所向,主要是官府委任的管理当局,而不是私人资本。中国工人&向专制政府争取权利的斗争,先后遭到镇压甚至屠杀,工人运动失败了。&  北伐成功后,蒋介石羽翼丰满,开始强化孙中山模仿苏联创建的党国体&制,大批屠杀对自身统治和党国秩序构成威胁的共产党人。共产党人仓促组织和发动的武装暴动,最初也像俄国那样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结果又遭到了惨重失&败。&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农民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9%[10],是产业工人数量的一百倍。中国又处于独裁统治与军阀割据并存的乱世,武力的强&弱决定着政治权力的大小。要在这片土地上打天下坐江山,无论正统理论如何说,现实的力量格局注定共产党必须继承两千年来反复验证的成功策略:组成一个武装&集团,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吃大户,发动农民战争,耗尽对手的力量,最后包围城市夺取政权。&  中国的改朝换代主要倚重农民造反,而马列主义对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评价甚低。马克思认为,与工业文明遭遇之际,农民企图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小农的政治影响则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一切。这样一个阶级显然不能代表未来。&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熟悉中国传统和现实力量的格局,他用马列主义的词汇和逻辑,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农民造反的意义,阐明了共产主义信奉者在中国夺取政权的道路、他们的敌人和盟友、斗争各阶段的目标和策略。这套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共产党领导农民搞土改。& & 马列主义的阶级分析眼光,帮助中国共产党看清了地主与农民的冲突。毛泽东认为,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是封建地主和官僚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联合专政,&贫下中农反抗地主剥削的阶级斗争必定导致与这种上层建筑的武装冲突,结果必定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  毛泽东勾画的历史和社会图景在凸显某些事实的同时也遗漏和淡化&了某些事实。毛泽东凸显强调了中国弱小的无产阶级及其作用,淡化了这个阶级主要雇主的国营或党营的性质。毛泽东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淡化了这&个组织由爱国知识分子创建又由农民战士充实的事实。毛泽东强调了历史上农民与地主的冲突,把这种冲突描绘为中国历代的主要矛盾,淡化了农民与官府的矛盾。&毛泽东强调了地主阶级和官府的共同利益,淡化了他们之间的差别和冲突,把自身利益鲜明的暴力赋敛集团降格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毛泽东强调农民战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而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却再三表现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呈现为帝国制度重建儒家秩序的自我调节方式。&  上述凸显和淡化是可&以理解的。共产党一旦成立,党派就有了自身的生命和利益,意识形态的建构和发展自然要受到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指引和影响。毛泽东建构意识形态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团结全党夺取政权,实现社会改造的理想。他预设了一个神圣正义的目标,围绕着这个目标挑选事实并展开论证,辉煌的目标吸引了他的视线,也造成&了他的盲区。神化了无产阶级,就可以合乎逻辑地神化其先锋队组织。不肯或不能指出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并导致社会崩溃的历史和现实,是因为共产党也要依靠行政&权力建立社会主义并实现工业化。强调地主与农民的冲突,不仅关系到公平的社会理想和实现工业化的良好条件,更直接关系到共产党的政治动员能力,关系到军队&的兵源、士气和后勤供给。&  以暴力方式剥夺地主的土地和财产,这是与政府对抗的武装集团独享的扩张策略。历代造反武装都可以吃大户,可以杀&富济贫。地主的财富集中,自卫能力却微不足道,采取这种后勤和人员补给策略的暴力集团可以高速扩张,直到较富有的社会成员被榨干吃尽为止。而且,这个策略&是任何合法政府都难以模仿的,造反者则可以杀鸡取蛋——壮大自身同时又破坏合法政府的财政基础。采用这种后勤补给策略还有一项意义重大的好处,就是动员分&得地主土地的农民加入共产党军队,为保卫自己的利益而战。&  帝国或党国与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理想的帝国基础是一盘散沙般的自耕&农,而地主阶级的重租和大面积占有土地造成了大量流民,影响了社会安定,降低了农村的整体购买力,这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和工业化计划都是不利的。因此,国&民党也有土改计划,到台湾后发动的和平土改也取得了成功。&  用阶级斗争理论将暴力方式的土改描绘为历史的必然,并将国民党统治集团与地主阶级的利益描绘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策略。这种论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共产党动员农民夺取政权的政治利益,而不是反映事物本身的真实关系。& & 综合而言,毛泽东提出的方针政策,很严格地满足了传统的打天下策略的要求,同时又用马列主义的语言和逻辑,为自身的活动指派了崇高的性质和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是1840年开始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延续,是无产阶级政党代替软弱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11]&  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有选择地将部分马列主义概念与中国的部分历史和部分现实结合起来,建构出最有助于共产党发展壮大&的理论,指出了共产党打天下的道路,指出了工人农民翻身做主人的道路,指出了全社会走向平等富裕纯洁的大同世界的道路。在这幅近乎宗教信仰的图景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前无古人的坚韧勇敢。&  2、新民主主义&  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下,帝国制度在一次&自身寿命循环的末期崩溃了。它企图找到新的自立框架。废墟上暴力集团林立的竞争环境,注定这个框架的支柱必定是一个强大政治军事组织。废墟中小农经济基础&的土壤,又决定了这个制度的基本结构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的结构。君临天下的行政权力企图把西方资本主义创造出来的生产和交换手段用行政手段硬搬过来,以公&有制的名义塞到官营工商业的框子里去。&上述特征充分体现在毛泽东设计的新民主主义秩序之中。在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秩序就是共产党领导一切。在经济方面,则是将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官&办,允许民族资本主义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限度内发展。在农村,则无偿没收地主的土地,将土地平均分配为农民的私产,同时允许富农经济的存在。对比帝国制&度,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中,“家天下”被替换了,儒家官僚被替换了,官营企业也被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替换了,土地兼并被限制在富农水平,其他因素则无实质&性变化。&  新民主主义秩序注定难以稳定存在,因为它多变的领导集团与多变的福利生产集团不能构成均势。领导集团稍微左一点,就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稍微右一点,就是历代帝国和前朝党国腐败堕落的老路。民间的经济力量逐渐增强,又会造成国民党在台湾遇到的局面,党国体制不得不面对风起云涌的&民间政治要求。&在跨越新民主主义秩序近三十年后,这种允许资产阶级和富农经济在笼子里发展的制度设计,又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名义登上了历史舞台。此时,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已经领导一个“晚发外生型社会”基本完成了模仿阶段的工业化任务,却没有建立充满活力并自发演进的现代化社会。无论是帝国还是党国的官&营经济和官僚体制,都不能提供这种活力。&  3、社会主义&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农业帝国的废墟上起步的。它要利用传统的行政优势,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完成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国共产党要根据自己的马列主义信仰,有计划按比例地搭建出一个工业化的平等社会。& & 在上述意义上,中国的社会主义试验,是传统的集权制度在更加集权的方向上竭尽全力的一跃;是挟立国之威,对西方工业化列强的冲击的激昂回应;是中华民族&在新环境中努力适应并争取优势的百年探索的持续;也是共产主义信仰激发的对理想社会的狂热追求。&在毛泽东时代,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主要靠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下达的行政指令进行。政府建立了农产品统购统销的垄断体制,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内,以低于市价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价格征收农产品。同时,国营企业按照政府规定的垄断价格,把工业品卖给农民。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形式,中国农民为建立国营工业体系做出了份&额最大的贡献[12]。&  在国营工商业内部,职工工资长期冻结在低水平上,政府以这种方式提高积累率,将职工个人的住房和养老积累转变为建立国营工业体系的资金。& & 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2年中国工业已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此时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过19.52%,1978年,这个比重上升&为49.40%[13],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粗具轮廓。这是持续了两千年多年的帝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件:帝国的小农经济基础,被中国共产党利用&小农的经济力量及其支持的强大行政手段彻底破坏并迅速提升了。高效廉能的共产党为这破天荒的一跃提供了关键性的组织和精神力量。&  但是,由&于中国的工业化与市场化脱节,与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脱节,计划经济及其选择的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造就了一个严重畸形的工业体系。大量投资被浪费掉,建成的&工业企业又有浓厚的军工色彩,且效率极其低下[14]。同时,农民——工业品的最大消费群体——又被吸纳劳动力能力较低的重工业优先战略排斥在工业化进程&之外。&  国营工商业体系延续了帝国时代的管理弊病。由于职工收入以固定的计时工资形式发放,企业管理官员和工人对福利最大化的追求,就表现&为在不受到行政惩罚的算计下对闲暇最大化的追求。对行政惩罚的躲避则主要表现为压低计划指标的讨价还价和谎报计划完成情况。怠工的后果无须自己承担,可以&转嫁给全社会。&  农村人民公社的所有制结构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社员偷懒的后果只能由本队的其他成员承担。农民无&法向生产队之外转嫁低效率的平等体制造成的产出损失,又不甘心泡在一起挨饿受穷,便开始了前赴后继的探索。最初的探索是拥有强劳力的农户拉牛退社,被压制&后转变形式,隐蔽为小包工之类的责任制,再变为包产到户,更进一步就是包干到户。当这一切都被批判后,剩下的便是集体土地上的怠工和对自留地的热情,以及&平等的贫穷和农产品严重短缺。&工农业生产全面的低效率,迫使政府强化非经济的激励-威慑体制。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理论”这一后期毛泽东思想的解释体系里,农民对自留地的热&情属于小生产者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多吃多占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和国营企业的管理官员属于官僚主义者阶级,后来进一步定义为党内资产阶级;偷懒怠工属于私有&制时代剥削阶级思想的残余;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坚持思想政治领域中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上述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体制在工业化初期的模仿阶段中成效可观,但在较长时段的国际比较之中,则既不如市场机制那样有效,又不如市场机制那样充满活力和创造性[15]。&  4、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毛泽东建立的体制承受着多方面的内部压力。一是农民对包含了巨大利益的自耕农制度的追求压力;二是工人和管理集团对利润挂帅和物质刺激的兴趣;三是领导&集团顺应上述压力向传统的管理方式复归的压力,这种复归是追求较低的管理成本和较高的代理人收益的自然过程,其中也包含了对农业自耕农制度和工业企业利润&挂帅与物质刺激原则的让步和推崇。毛泽东认为,领导集团的当权派性质决定了他们是毛式社会主义的最大危险,因为他们有选择制度改变道路的权力。作为对上述&图景及其内在关系的把握,毛泽东创造了“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概念。&毛式社会主义也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一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压力,二是苏联式社会主义的竞争压力。毛泽东坚信资本主义是垂死的制度,他更看重来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竞争压力。这是关系到民族和领袖本人的世界地位和历史地位的更加直接的竞争。由于苏联的官僚集团具有更显著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特征,毛泽东又有代替苏联为人类指明前进道路的宏伟抱负,国内反对“走资派”的斗争就成了“反帝”、“反修”的世界总图景的一部分,成了解放全人类的历史&总图景的一部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揽子方案。毛泽东参照帝国治乱循环的被动调节方式,试图建立一种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最高当局的控制之下制造小型&的治乱循环,每隔七八年来一次,利用民间“革命群众”的力量,监督官僚集团沿着毛泽东设计的道路前进。毛泽东坚信他设计的道路合乎人民群众的利益,文革就&是凭借革命群众力量建立毛式社会主义的根本制衡机制的努力。&在这种制衡机制中,毛泽东把劳动人民摆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这个人民又要由他根据历史规律予以定义。人民的根本利益必定也必须与领袖心目中的历史规律&一致,正是这项苛刻条件,成了最激烈的民主与最极端的个人专断的汇合点。文革的大民主就建立在这个微细的重合点上。&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体制的确出现了许多偏离设计的失衡,但最严重的失衡是由强大自信的最高权力引发的。这是历代帝国战功卓著的早期统治者经常造成的问题。&  大跃进是由最高领袖发动,由农民承担主要代价的最严重的失衡。刚刚建立起来的人民公社制度,将农民根据自身利益和小集体利益安排生产的权利剥&夺了,把他们与未收获的庄稼的利益联系切断了,人力物力被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控制着,调配到原始的大炼钢铁试验中,调配到设计粗劣的兴修水利工程中,造成&了荒唐而巨大的浪费。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试验加速了集体粮食储备的消耗。&  大跃进造成国内生产总值的急剧下降。毛泽东被迫放弃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高指标,降低了农业领域的集权程度,所有制单位由人民公社退到了生产队,一度还默许了包产到户的存在。& &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失衡,一方面是毛泽东的巨大权力直接侵犯了干部集团和平民百姓的合法权利,一方面是毛泽东制造的半无政府状态引发了对各种社会&集团的合法权利的全面侵犯。这两方面的侵犯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却没有建立文革发动者试图创建的治乱循环式的防修反修的制衡机制。恰恰相反,各个&社会集团对毛式社会主义的反感随着各自损失的增加而增加了。&毛泽东的去世削弱了对异己力量的清剿、压制和劝说能力,旧的权利边界有了恢复的可能。&  四、改革开放&  1、压力下的开放& & 当毛泽东紧闭国门试验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之时,人类社会正在各种群体的生存竞争中自发地开辟自己的演进道路。资本主义将人类社会拉入了一个新型的竞争环&境,所争的是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更充分地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的竞争,也是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竞争。竞争中的优胜者,在世界上拥有远&大于其人口规模和领土面积的影响力,而竞争的失败者,则日益沦为无足轻重的边缘国家。毛泽东身后的中国,与历代帝国一样,孕育着决定命运的三大趋势。在与&国外列强的关系方面,中国的相对实力越来越弱[16];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口过剩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国内关系方面,干部集团的规模日益膨胀,各个社&会集团的权利边界受到严重压缩,反弹的力量越积越强。邓小平顺应国内外各方面的压力,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泄洪闸。这是中国的体制调整自我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又&一次努力,相对人民公社制度,传统的自耕农制度中蕴藏了巨大的利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民追求这种利益的压力的让步,在扣留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仍然大幅度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不增反降,农产品短缺问题迅速得到解决[17]。&  相对计划经济和国营工商业制度,传统&的民间市场和私营工商业制度也蕴藏了巨大的利益。政府无力在国营工商业体系内安排城市剩余劳动力就业,无力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无力解决流通渠道不畅和&供应短缺问题,因而积累了越来越大的社会不满。政府不得不容忍民间商贩和城乡贸易市场,不得不容忍个体户、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存在和发展。结果,在政府&获得巨额税收的好处的同时,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在国营工商业体系之外获得了就业机会,一个在规模、产值和利润方面全面超越国营的民营工商业体系与市场一起迅&速壮大,各类商品由普遍短缺转为全面过剩。&相对封闭而言,向世界开放同样蕴藏了巨大的利益。中国短缺的资金、技术、设备、知识和市场,都可以在开放中获得至关重要的补充。开放政策一方面将国外产品&和企业引进了中国,一方面将中国的企业推向了世界市场。中国经济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踏上了分工和进化的良性轨道,并且逐步熟悉并接受了世界通行的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规则体系。&  在各个社会集团调整权利边界的同时,帝国时代官吏集团的老症状也表现得日渐鲜明。一套架空正式规定的潜规则体系逐渐扩张和强化,利用权力从各方面挤榨的油水,吸引并滋养了一个规模日益扩张的集团。&  2、前所未有的新格局&  四项基本原则约束下的改革开放,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新格局,一个帝国从未见过的、与欧洲的宪政诞生即资本控制暴力初期近似的政治经济格局。&  这个格局的基本特征,就是作为历代帝国财政基础的小农经济退居三线,作为国家财政基础的国营工商业正在退居二线,而民营工商业和非国有资本控制之下的市场经济企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和税收财政的主要支柱[18]。&  国有企业做出了顽强努力,但是屡战屡败。国有企业吃完了财政吃银行,吃完了银行吃股民,已经将数以万亿计的银行存款变成了呆帐坏账[19],正在将数以百亿计的股民资金变成垃圾股。& & 与上述趋势相反,民营资本正在中国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吸纳过剩人口、交纳各种税费、增强国力和推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等方面越来越举足轻&重。而且,民营企业集团与帝国依存了两千多年的小农大不相同,他们交易频繁,竞争激烈,交易费用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敏锐反应,影响他们的竞争能&力。他们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要求更加苛刻,同时又见多识广,善于比较。他们有愿望也有能力进行权钱交易,像他们的西方前辈那样为自己购买适宜的公共产品及&其产生机制。如果不能在公开交易中合法地买到,他们就会在私下交易中购买。事实上,局部性的私下交易已经大量存在。&假如公开和私下的交易都不成功,他们可以退出交易,这意味着资本抽逃,其结果便是税收减少,失业增加,社会动荡。中国人口规模的增长要求每年维持相当高的&经济增长率,劳动市场上的所有新来者,急需就业机会的工人,渴望进城就业的农民,已经成为投资者的同盟军。&  不能营造一个交易成本较低的制度环境,就要创造一个劳动力或其他生产要素更加便宜的环境。这就意味着降低土地价格,降低对劳动和环境的保护,以全社会甚至子孙后代的利益补偿高成本的制度环境,以维持对资本的吸引力,维持经济增长和政权稳定。& & 总之,千年帝国安身立命的小农经济基础,已经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业化成就破坏了;千年帝国生存的闭塞环境,已经被西方文明带来的竞争破坏了;帝国体&制解决自身利益分配失衡和人口问题的希望,已经被数十次徒劳的王朝循环破坏了。面对这些无法挽回的破坏,即使纯粹出于自身利益,旧体制合乎逻辑的最佳选择&也是自我改革,为福利生产集团创造一个可控制因而可靠可信的、低成本的、高效的政治法律环境,挽救社会母体于危难之中。不过,这个选择恰恰意味着千年帝国&的自我终结。&&三教起源——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一、三教共同教祖-亚伯拉罕与其一神崇拜教的诞生&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虽已离开人世间四千多年了,却从未消失;他的存在超越宗教、种族,曾经或是正在争斗不止的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均将他尊为教祖,&而这三个宗教拥有达三十亿的信徒;他在犹太教与基督教经典中先叫亚伯兰,后遵神旨改为亚伯拉罕,而在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他叫易卜拉欣;他与他的长子在&麦加修建的一间小屋成了全世界伊斯兰教徒顶礼膜拜的克尔白神庙,他在耶路撒冷的遗迹是中东心灵地震的震心,为冲突双方所竭力争夺;我们在谈到三教起源时不&得不提到这个人,他---就是古希伯人亚伯拉罕。&亚伯拉罕据说出生于公元前两千年的乌尔城,乌尔城位于现在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的南岸,始建&于公元前五千年。当时乌尔城是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都会,是幼发拉底河畔的港口城市,当时非常靠近波斯湾,但经过几千年来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冲积,海岸&线向前推进了150公里,再加上连年动乱与过度开发城市逐渐衰败,遗址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被发掘。亚伯拉罕在此渡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时期,从他拥有相当&文化而当时乌尔城居民很少识字的情况来看,他是在祭司或官员家里接受的教育,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曾受过苏美尔人文化的熏陶,《吉加美士史诗》中有关大洪&水、伊甸园、偷吃不死草的蛇的记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他传给了他的后人,并最终反映在《圣经》里,史诗里的神仙老祖应是诺亚的最初原型。乌尔&城当时流行多神崇拜,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私人神祗,亚伯拉罕很可能曾信奉过当时乌尔城的主神---月神。&亚伯拉罕成年后与撒莱成婚,&这对夫妇可算是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夫妇之一了,据&圣经&的记载他们都活过了120岁,这在当时是几乎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解释是亚伯拉罕与&撒莱是那段时期所有希伯来人部落领袖与领袖夫人的统称,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两个人,而是不同的几代希伯来人部落领袖夫妇。他们婚后一段时间亚伯拉罕的父亲&他拉带着家人远离乌尔城开始了新的游牧生活,随行的有亚伯拉罕夫妇、亚伯拉罕兄弟哈兰的儿子罗得等人。《圣经》里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他们要离开故乡,但犹太&人的一个故事说是当地的国王在观测星象时预测到有人将起来反抗他尊崇的宗教信仰,于是就开始迫害他认为可疑的人,导致亚伯拉罕一行人离开了乌尔城。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在两河源头的哈兰。哈兰位于两河起源的亚述地区,即现在土耳其南部的拜得赫河畔,离叙利亚边境不远。当时那里是草原地带,十分适于身为游牧&部落塞姆人一支的亚伯拉罕家族,亚伯拉罕大概就是在哈兰接过了家族管理权的,也可以说是当上了希伯莱人部落的领袖。&虽说《旧约·创世&纪》第11章第31节记载希伯来人原居于乌尔城,后来迁至哈兰,可关于亚伯拉罕的出生地也就是希伯来人的起源地还有不同的说法。美国圣经考古学者埃温斯·&赖特考证说希腊文《七十士本》中根本没有提到乌尔之名称,因此有些学者认为《通俗拉丁本》旧约中之乌尔并非文字上的错误,而是后加的,故初步可以认定希伯&来人的祖居地为哈兰,《旧约·申命记》第26章第5节就说明了其祖居地为哈兰。另外在哈兰附近还有一个叫山力乌尔法的小城,这里以前就称为乌尔法,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才是亚伯拉罕的出生地。山力乌尔法充满了有关亚伯拉罕的传说,有的说他出生在城南一个岩石下的山洞,他出生一天就有一个月大,过完第一个生日就&有12岁大了。当他因一神教信仰被国王施以火刑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水池将火浸熄,燃烧的木头变成大鱼救了亚伯拉罕,现在那个洞口有两个水池象征这个&奇迹,池里的鲤鱼是不能吃的,否则会眼瞎,这也是伊斯兰教徒尊崇鱼类的原因之一。现在当地每年都要举行亚伯拉罕庆典,大大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不管亚伯拉罕出生在什么地方,希伯来人曾生活在哈兰并从这里迁到其他地方和他曾受到苏美尔人文化的薰陶是确定不移的,亚伯拉罕也正是在这里接到神谕,提出了一神教的信仰,也正是在这里亚伯拉罕部落得以发展,为以后组成希伯来民族打下了基础。&一&神教的提出是当时私有制日益发展、部落领袖权力越来越集中的现实在宗教上的反映,当时作为基姆人一支的亚伯拉罕部落信仰许多神祗,耶和华只是其中的沙漠之&神与战神,因希伯来人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见得最多、给他们印象最深、同时威协也最大的是沙漠,再加上在游牧生活中不断地与其他部落发生战争,所以主管这两&方面的神灵就成为他们的主神。当时的权力主要是集中在祭司手中,哪个祭司所供奉的神影响大,这祭司权力也就大。所以亚伯拉罕为了在部落中保持强大而集中的&世俗权力就只有先在宗教方面集中神权、统一信仰,于是一神教信仰就被提出来了,亚伯拉罕由此成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精神始祖。&二、亚伯拉罕家族新的游牧生活为&了避开战乱、谋求部落更大的发展,亚伯拉罕称奉了天神圣谕要迁到迦南去,于是这个部落的部分人又追随亚伯拉罕开始了新的游牧生活,这一年亚伯拉罕75岁,&随行的有他的妻子撒莱和侄儿罗得。他们从哈兰出发经叙利亚,过大马士革最终到达了迦南。《圣经》中记述的迦南约北起叙利来、南达埃及,是一块流淌着奶和蜜&的好地方。这大概一是因迦南在当时确实十分肥沃,二是亚伯拉罕为了吸引更多的部民跟他游牧而制造的美好前景。迦南这地方现在正是近几十年中东战争的中心,&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约旦都位于这一地区,那里现在怎样大家可以从电视上了解,这里就不多说了。伽南人实际上就是腓尼基人,迦南是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沿地中海东岸北部兴起的一个由诸商业城市组成的奴隶制国家,迦南是它的古老名称,后迦南一个牧人的狗在海滩上咬到一个贝壳,嘴被染上了红色,这种贝壳被&发现后迦南人就用它来染布,成为这个商业民族的拳头产品。在公元前九世纪时希腊人将出产这种绚丽的紫红色的迦南称为腓尼基,意为“紫红色之国”。后来腓尼&基人又在北非建立了迦太基,迦太基的意思就是新都,迦太基后曾与罗马人长期作战,出了汉尼拔这样杰出的军事统帅。当时腓尼基是地中海边最为富饶的国家,对&于基姆人一支的亚伯拉罕游牧部落来说确实是一块流着奶与蜜的土地。他们到了迦南后就开始不断地侵扰那里的农业部落和城市,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迦南人把他&们称为希伯来人,意为“从河那边来的人”。现在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总在争论谁是那块土地的最初主人,实际上两边都不能算是那里最初的主人,就连迦南人也不&是。那里最早的居民是胡里特人,公元前三千年操塞姆语的迦南人进入那里,很快就与胡里特人融合,共同建立了迦南。而阿拉伯人更是走海路从欧洲迁来的外来民&族,时间更晚,所以争论谁是那里最早的主人真是没什么意思,后去英伦三岛的诺曼人与先到的撒克逊人最后不也融合了吗?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司各特的《撒克逊英&雄传》。如要按先来后到次序的话,在他们之前还有更早的凯尔特人,英伦三岛应是凯尔特人后裔爱尔兰人的,撒克逊人与诺曼人愿意吗?&亚&伯拉罕在迦南最先呆的地方是示剑,即现在的纳布勒斯,示剑建立于公元前2000年初。后来他又到了伯特利(现在的贝廷)东边的山上定居下来,在那里为耶和&华修建了一座祭坛,此前他还在示剑建立了同样用途的一座。这时耶和华已正式成为他所推崇的唯一神祗,但在他的部落里仍然存在多神信仰,这可能是部落领袖权&力集中过程中现实斗争在宗教上的反映。当时伽南奉行多神信仰,崇拜偶像,以活人献祭,再加上其强大的实力,对刚产生一神信仰的希伯来民族来说是一个威胁,&所以希伯来人又向南前进到了现在以色列南部的沙漠地区。这里现在是以色列的武器试验区,因滴水灌溉的推广当地还是以色列重要的农业区,不过在亚伯拉罕时代&那里可是一片干旱的沙石地,亚伯拉罕在那里遇到了旱灾,只好又向南前进,最后他们来到了埃及,吸引他们的是尼罗河与富饶的三角州。在到埃及之前,亚伯拉罕&对他的妻子撒莱说:“我知道你是容貌秀美的女子,埃及人必会抢走你,如他们知道我是你丈夫就一定会杀了我再抢走你,所以请你说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也因你得存活。”这时的亚伯拉罕已没了在伽南时开拓新的生存空间时的豪气,这可能是因为他的部落在沙漠时遇到的饥荒使其元气大伤,面对强大的埃及已&无力进行游牧部落式的侵扰,这次是去投靠以使部落休养生息的,不得不低头。这大概是犹太人历史上所受的第一次屈辱吧。果然,法老抢去了亚伯拉罕的撒莱,这&充分说明撒莱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众多希伯来部落领袖夫人的统称,否则以亚伯拉罕的年龄推算,她起码也60多岁了,就算是还健在也不会美到哪去。这件事&也有可能是亚伯拉罕为了全部落人的利益牺牲了自己妻子,总之这次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于是希伯来人就在埃及定居下来,在埃及期间亚伯拉罕靠一神信仰增强部&落的凝聚力,保证了希伯来人不被埃及人同化。经过休养,部落实力得以恢复,同时这次迁移与在埃及的见闻已使亚伯拉罕意识到要在天灾面前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这就是希伯来人由游牧部落转为农耕部落的开始。当希伯来人的实力得以恢复后,亚伯拉罕就不满足于妻子被占的事实了。他在青年时代就在&官员或祭司家学习过,又长期负责部落的祭祀,对于借助神谕处理世俗的事是十分清楚。他派人使了手脚让法老吃苦头,再加上当时也确实有一些天灾降在法老家&族,于是这使法老认为是他抢了撒莱得到的报应,就把亚伯拉罕叫去,说:“你这向我作的是什么事呢?为什么说她是你的妹子,以致于我将她取来作我的妻子?现&在你的妻子在这里,可以带她走了。”这话说得好像全是亚伯拉罕不对一样,真有水平。亚伯拉罕这时趁机提出要离开埃及回伽南,法老这时对希伯来人本就十分头&痛,他认为对希伯来人是同化又同化不了,想消灭吧他们又有神灵的保护,眼看他们的力量在一天天壮大,他真担心有一天希伯来人会为埃及带来动乱。亚伯拉罕这&时提出走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于是亚伯拉罕就带着部落积蓄的与法老赏赐的大量珍宝与牲畜离开了埃及,这是希伯来人第一次到埃及,来去都算是容易,以后可就不&是这样了。&当他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回到迦南后,亚伯拉罕成功地解决了一宗土地纠纷。纠纷双方一方是他的侄儿罗得的牧人,一方是他的牧&人。他解决纠纷的方法是让罗得自己先选择,最后罗得选了肥沃的约旦谷地,而亚伯拉罕则选了伽南,这也就是神谕中上帝一再提到要给他的应许之地。一场可能引&起部落分裂的土地纠纷就这样被他化为无形了,他在处理这件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公无私与长者风范成为西亚地区游牧部落心目中的楷模。为了表达对上帝的感恩,&亚伯拉罕在希伯伦建立了一个祭坛。亚伯拉罕在希伯伦的时候成为了一个活跃的军事指挥员,这大概与希伯伦人在当地开始扩张有关,毕竟在埃及他们的实力有了很&大的增长。这时传来一个消息,他所钟爱的侄儿罗得被四个部落首领活捉。他立刻率领318个战士去打败这四个部落救出了罗得,此举再次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使其在全希伯来部落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时他觉得可以加强一神信仰宣传的力度了,在凯旋的路上他来到撒冷,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耶路撒冷的前身,开&始了与上帝的对话,实际上就是借上帝之口宣布自己的主张,他宣传上帝答应他赐与他众多的子裔,将如同天上星子一般数不过来,这样的许诺在以生育力为信仰中&心的伽南十分有吸引力。&三、亚伯拉罕与撒拉的家庭生活&为了取得自己的子裔,亚伯拉罕在妻子撒莱的劝说下与从埃及起就跟随他&的埃及奴隶夏甲生育了一个儿子---以实玛列,他的出生预示了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出现的伊斯兰教找到了自己的先知代言人,因为他具有埃及血统,这对于阿拉&伯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他在《古兰经》中叫易司马仪,经中说他是先知的长子与新一代的先知,在主面前十分受宠爱。不过在夏甲怀上以实玛列后却因撒拉的妒忌&而受到了虐待,亚伯拉罕大概是因为觉得撒莱在埃及时为部落作出了巨大牺牲心中一直有愧于她,所以对此没有干涉。夏甲对于主人只是将自己作为生殖工具的作法&感到十分委屈,就出走打算回到埃及。在路上据说天使拦住了她,命她回到主人身边,并告诉她她将生一儿子,可取名为以实玛利,意为神听见了。当以实玛列出生&时亚伯拉罕已86岁了。当以实玛列13岁,亚伯拉罕99岁时,神告诉亚伯拉罕要选他作多国的父,还把他的名字从亚伯兰改为亚伯拉罕,象征这个新而崇高的地&位意义重大。他的妻子撒莱也被神改名为撒拉,并赐她一个儿子。当时亚伯拉罕俯在地上笑了,他认为已九十岁的撒拉怎么可能生儿子。这其实是亚伯拉罕在部落实&力得到增长后雄心万丈想征服其他国家而借助神谕表达出来。后来亚伯拉罕在十分偶然的情况下遇见了三位天使,他热情地招待了他们,神再次给他们夫妇以赐他们&一个儿子的神谕。不久撒拉就真的为亚伯拉罕生下了一个儿子,被命名为以撒,意为喜笑者,我们可以想象他的降生给亚伯拉罕与撒拉带来多大的喜悦。&没&过几年,撒拉为了保证自己的儿子拥有完全的继承权就向亚伯拉罕提出放逐夏甲母子的要求,亚伯拉罕再次同意。夏甲与以实玛列就到了沙漠地区生活,据说神下旨&意明确以撒的第一继承人地位,但同时提出要让以实玛列独成一国并受神的保护,这可能是亚伯拉罕迫于撒拉的压力而作出的折中处理办法。以后亚伯拉罕借神旨要&照顾以实玛列的为名多次去看望他们母子,克尔白神庙应就是这时修建的。另外据说在亚伯拉罕得子这段时间,据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诚心就命他杀死自己的&一个儿子来祭祀上帝,地点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山。杀的是哪个儿子却存在不同的说法,据《圣经》说是上帝选中了以撒,在亚伯拉罕要动刀时天使阻止了他,说是已&知道他的诚心;《古兰经》中则说是以实玛列,神答应亚伯拉罕以后再赐他一个儿子,也就是以撒。这个故事说明了三个宗教在争论本身的正统性,因犹太教与基督&教是通过以撒这一支与亚伯拉罕联系上的,而伊斯兰教则因以实玛列的埃及血统与长期生活在麦加而把他作为与亚伯拉罕取得联系的先知,而能被上帝选中作为供奉&上帝的祭品在当时被人认为是因上帝对其有超乎寻常的喜爱。&撒拉于127岁时在希伯伦附近去世。亚伯拉罕后又再娶基土拉为妻,她为亚伯拉罕生了六个儿女。亚伯拉罕于175岁时去世,以实玛利与以撒把他葬在麦比拉洞内撒拉的身旁。亚伯拉罕的故事因缺乏可信的史料多是根据《圣经。旧经全书》、各地的传说与科学家的考证得出的。&亚伯拉罕和他对一神教的信心成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信徒的楷模。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一神教理论,统一了人们的信仰,为世俗权力的统一集中作下基础,这对统一信仰,结束部落纷争建立统一国家、发展生产力是有好处的,属于历史的进步。&四、犹太教的诞生&犹&太教之于犹太民族就如同印度教之于印度民族,犹太教是犹太人几千年来增加民族凝聚力、共同抵御外敌的思想武器,正是犹太教思想使其虽失去国土一千多年却没&有失去民族的独立性。要说到犹太教的建立就必须紧接上文继续叙述希伯来人的历史。据《圣经》记载,以撒的儿子雅各与天使摔跤时胜了天使,上帝就将他的名字&改为以色列,由此看来改名可能是希伯来部落传递首领权力的一种形式,类似于国王的封号。以色列子女众多,可他最庞爱约瑟,因此约瑟受到兄长们的嫉恨,被他&们卖到了埃及。约瑟因能力出众而在埃及得到法老的重用,当伽南遇到饥荒时以色列派儿子们到埃及买粮,约瑟在证明兄长们已改过自新后就原谅了他们,并将父亲&全家都接来了。以色列有十二个儿子,他们就是以色列人的十二个支派的列祖。当法老去世后,埃及新任法老反脸无情,将这些希伯来人全降为奴隶,并执行种族灭&绝政策。有一家希伯来人生了一个儿子不愿按法老的命令杀死他,就把他装在箱子里放在河中,这小孩被法老的女儿救起,给他取名摩西,意为我把你从水中拉出&来。摩西长大后因救助一个希伯来人而打死了一个埃及人,为躲避法老的追杀他逃到了米甸,期间他与牧羊女结了婚。后来他在何烈山受神谕打算带希伯来人回迦&南,经过十分艰苦的历程他们最终回到了迦南,这其中的故事相信看过《出埃及记》的人都知道。这期间最重要的事是摩西为了约束众人,加强部落领袖的权力,在&出埃及满三个月那天,摩西在西乃山上与耶和华对话,领受了《十戒》,这可说是希伯来人的第一部法典,是希伯来人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摩西是以色列人历史上一位十分杰出的律法制定者与维护者。&公元前1200年时由于反抗腓力支人的入侵希伯来人各部落纷纷联合了起来从&而加速了国家的形成,到扫罗时期(公元前1040年-1012年)形成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公元前1012年-932年,在两个著名国王大卫和所罗&门的统治下,国家空前地统一、强大,这一百余年是以色列人的黄金时间。虽说他们的祖先亚伯拉罕大力提倡一神信仰,便到了这时以色列人仍就是多神信仰,他们&在信仰耶和华的同时还信仰迦南的神祗,这被后来的考古发掘所证实。所罗门去世后国家分裂为南北两个国家,北为以色列王国,南为犹太王国,两个国家连年争战&不休。公元前8世纪亚述强大后先后灭了两国。公元前7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兴起后,与埃及争夺迦南地区,于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大批犹太人被俘往巴比&伦,在巴比伦生活半个世纪,史称巴比伦之囚。在此期间,他们思念故国热切盼望重返家园,恢复故土。在宗教上出现了弥赛亚的观念,坚信会有救世主降临来振救&他们,由此产生了一神论的犹太教教义的萌芽,这说明犹太教是犹太民族在苦难深重时自我安慰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反抗压迫的精神武器。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消灭新巴比伦王国,为了建立一个进攻埃及的桥头堡,于公元前537年充许犹太人返回迦南地区。首批回国的多为犹太教祭师和穷人,他们真心相信这是唯一真神&耶和华使之得到振救,所以更加坚定了对耶和华的信仰。他们回到耶路撒冷后,着手修建圣殿、城墙,编订宗教经典,制定教规和礼仪,犹太教正式成立。&犹&太教的经典为《圣经》,基督教称为《旧约全书》。这是一部由犹太教祭司编著的希伯来人的历史、宗教、传说、神话、法律、诗文的汇编。犹太教的教义主要为以&下三点:崇拜宇宙间全能全知、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坚信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即上帝将他们选出作为子民;崇信弥赛亚将降临。其他教规有禁止偶像崇&拜、不吃猪肉、行割礼等,这些教规对伊斯兰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实不吃猪肉只是因为希伯来人为游牧部落并不养猪,且犹太人在这一点上似乎正在改变,基辛格&访华时就称赞烤乳猪好吃。&五、基督教的诞生&原始基督教是犹太教众多支派中的一派,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统治的群众运动的产&物,被称为拿撒勒派。拿撒勒意为持守某些教义教规的人,其先行者是施洗者约翰。全耶路撒冷的人都到约旦河接受约翰的洗礼,承认自己有罪,约翰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与野蜜。公元元年的一天,以色列人约瑟与怀孕的妻子玛丽亚来到伯利恒城,玛丽亚在一个马棚里生下了一个男孩,约瑟按天神的嘱托取&名为耶稣,由此看来耶稣真是一个苦出身。青少年时期的耶稣隐居于一个叫加利利的地方修行,耶稣先在约旦河受了约翰的洗礼,30岁时才出外传教,讲天国的道&理,传神国福音。约翰后因有反抗罗马之嫌而被当局处死。耶稣便接任教主并自称弥赛亚,在社会下层宣传其教义和政治主张,反对罗马和犹太上层的统治,其追随&者多为下层人民,其12门徒中的彼得、安德烈、雅各、约翰都是渔民,西门原属犹太教中的激进党奋锐党。据说耶稣在这一期间有许多神迹,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可以看看《新约全书》。耶稣的传教行动取得了巨大成功,这遭到犹太教祭司长和官吏的嫉恨,他们串通起来收买了耶稣的一个徒弟犹大。他们在逾越节前拘捕&了耶稣,罗马驻犹太总督比拉多判处他死刑,在他被钉死时三呼”以列亚”(意为我的神)后就死了。据&圣经&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第三天&复活,显现在众门徒前,第40天他的肉身升入天堂,他此时的肉身与死前肉身迥然不同,是一种神灵的活现,基督的显圣。耶稣去世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教。因当&时的犹太教当权派撒都派不承认耶稣为救世主,就将该教逐出了圣殿,门徒们便分散在各地宣传教义,逐渐在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教派,即原&始基督教。原始基督教初期的教义有以下三点:一神与选民,一神仍是耶和华,但选民的范围扩大了,不仅仅指亚伯拉罕的后代,而是指一切民族,扩大了其信徒的&范围,比犹太教的关门主义要高明许多,这是他在以后几百年能击败西方其民族宗教的主要原因之一;信仰基督降临与因信得救,宣扬只要信徒信仰基督降临就能得&到拯救与上帝的赐福,这一思想在宗教史上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它打破了原始宗教需要大量的繁多献祭才能赎罪祈福的传统,为穷人的宗教解脱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下层人民具有吸引力;改革仪礼,废除了犹太教各种仪式,只有洗礼与圣餐的仪式。&《新约全书》是基督教自身的经典,据基督徒宣称,犹太&人的《圣经》是上帝与犹太人订立的约法,由于他们不恒心守约已过时陈旧了,现在上帝与基督徒重新订立了约法,并由耶稣作中保,内容是“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基督徒遵崇耶和华的启示与约法,上帝保护基督徒,故称《新约全书》。原始基督教后来在以保罗为代表的基督徒的改进下逐渐成为西方第一&大宗教。如耶稣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话,他可算是一个出身贫苦的劳动人民,为了反抗外族的统治、争取民族的独立并为广大人民谋取更好的生活而终生奋斗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他是一个仁慈、博学、具有献身精神的古代革命家,他可能并不是如宗教画上那样英俊,但却一定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气由心生,拥有如此优秀内&心的人外貌是不会平凡的。&六、伊斯兰教的诞生&m&.阶颷淈&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穆罕默德(570-632年)出生于麦加&古来什族哈申家族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诞生时父亲阿不都拉已死。按阿拉伯人的习俗,母亲把他托付给一个贝都因妇女抚养。他6岁时丧母,8岁祖父去世。他&后由叔叔养大。他儿时失学,不会读写,曾为人牧羊,12岁时随叔父到叙利亚经商,这段时间是他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不但学习了知识,还接触了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教义,并对当时的阿拉伯半岛的社会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儿时与青年时期的生活使出身贵族的他拥有极强的与下层人民沟通的能力。25岁时他与麦加城一个富孀&赫底彻结婚,他们的生活十分美满,婚姻带来的财富为他未来的事业作了物质准备。赫底彻的堂兄是个基督教学者,他丰富的宗教知识给予穆罕默德很大的启发。&阿拉伯”莱麦丹月”末的一个夜晚,他正在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潜修默想。据说安拉派天使哲布利勒给他传来了启示。于是他开始了传教历程。他&的传教历程分为两阶段,先是麦加时期(610-622年),他在麦加秘密传教三年,主要的信徒为他的亲戚与朋友,还有受迫害的没落贵族与广大的下层人民。&初期传扬的教义主要是一神崇拜、未日审判、天堂地狱等,总之在很多方面与基督教教义相似。随着他的信徒日益增多,影响越来越大,他开始公开攻击当权的古来&什贵族。古来什贵族对他与他的信徒进行了各种迫害。穆罕默德只好辗转各地继续进行传教工作。公元622年7月16日,由于贵族的迫害,他不得不逃到了麦地&那,开始了通过政权与武装力量来传教与护教,他传教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了。他与信徒们在麦地那建立了清真寺并修订制度,他还建立了穆斯林公社“乌马”,以伊&斯兰教的共同信仰代替血统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宣布穆斯林都是兄弟。颁布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新宪章,对其他民族加以团结,提倡各民族平等,以团结更多&的力量反抗古来什贵族的反击。但犹太人支持古来什贵族反对他。穆罕默德所从事的实际上是顺应阿拉伯人民的意愿以宗教和武装斗争的形式来统一阿拉伯各部落,&可以说是一场以犹太教、基督教教义作思想武器发起的一次起义,所以刚开始时穆斯林做礼拜时面向耶路撒冷。但因为利益的缘故在阿拉伯的犹太商人非但不支持基&本上算是同一信仰的穆罕默德起义军,反而支持多神信仰的古来什贵族,这使穆罕默德不得不将其信仰与犹太教和基督教划清界线,以坚定战士们作战到底的决心,&所以穆斯林以后在作礼拜时就转向麦加了。同时他为了证明伊斯兰教的正统性,他在不能通过亚伯拉罕的正宗继承人以撒与亚伯拉罕联系上的情况下,就通过其长子&以实玛列,因以撒这一支后来发展为犹太民族,而以实玛列具有埃及血统并长期在麦加生活,亚伯拉罕与以实玛列在麦加建立的天屋被称为克尔白神庙受到阿拉伯人&的膜拜,以实玛列去世后与其母亲葬在麦加。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穆罕默德选择了以实玛列,通过他与一神教最初的倡导者联系上了。在统一思想后经过长期的苦&战,穆罕默德取得了胜利,他进入麦加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清除克尔白古庙的一切偶像,但克尔白庙仍被他定为圣殿,那块由亚伯拉罕与以实玛列拾到的陨石也被奉&为神圣的黑石保留了下来。他恩威并施使全阿拉伯民族几乎都团结到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了,公元630-631年各地的部落都派代表来向穆罕默德表示忠诚,这一&年被称为代表团年,这时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国家。公元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领11万信徒举行了第一次朝觐,这也是穆罕默德一生中最后一&次朝觐,所以它被称为辞别朝觐。在这次朝觐中穆罕默德发表了著名的辞别演说,总结了伊斯兰教教义的精神,指出众人的财产和荣誉都是不可侵犯的,穆斯林与穆&斯林都是兄弟,不应互相压迫,禁止高利贷,一个奴隶也可做长官等。他为信徒们留下了《古兰经》与圣训,他又在另一次演讲中宣布伊斯教成立。公元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去世。&穆罕默德作为阿拉伯人的第一个统一者为阿拉伯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是一个拥有坚定毅力、勤奋好学、崇尚平等的人,他提出的宗教教义并不排斥其他宗教,还强调其他民族的人阿拉伯人一样优秀,这才是他的本意。&七、后话&崕萟儒?&三&个宗教的起源都充分说明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是由生产力基础决定的,这并不是空话、套话。为了统一世俗权力、制止部落纷争,亚伯拉罕提出了一神信仰;为&加强民族凝聚力、反抗外敌压迫、争取民族的独立与发展犹太人建立了犹太教;为了反抗罗马人与犹太上层分子的压迫,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罗马帝国中包括耶&稣、约翰在内的下层人民建立了基督教;为了统一阿拉伯各部落、发展商业经济、并反抗旧贵族的压迫穆罕默德以宗教为武器发起了人民起义最终统一了阿拉伯。这&些举措在当时都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为社会更加进步作出了贡献,虽然后来的统治者为了各种私利使三大宗教陆续分裂,如基督教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伊斯兰教分裂为什叶派与逊尼派,犹太教也曾分裂,只是因其民族所受的苦难使宗教方面的分裂被很快弥补了。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分裂却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灾难,更别说两者的宗教战争了。其实,三个宗教归根溯源都是人类文明之树同一分枝的结果,苏美尔人的文化先影响了亚伯拉罕提出的一神教理论,犹太教在创立&时又继承了亚伯拉罕的部分理论,基督教本身就是犹太教一个分支演化而来的,伊斯兰受前三者的影响很深,这些从三个宗教的经典中可以找到证据。真不知三个宗&教的创立者与他们共同的教祖亚伯拉罕看到现在中东动荡的时局将是什么样的心情?最后以犹太诗人辛。夏隆姆的诗作结束本文”以实玛列我的兄弟,请听我的请&求:是天使联系了你和我。……时间已不多,让仇恨安息吧。让我们肩并肩将我们的羔羊聚集在一起。”&&犹太教的起源和形成&所周知,&中东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在那里,&早在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大约3800年前,&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已经趋于衰败时,&一位名叫亚伯兰(Abram)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Ur)经巴比伦(Babylon)、马利(Mari)、哈兰(Haran)迁徙到被称作迦南&(Canaan)的地方(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地方),&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Beersheba)。&据《圣经》的描述,&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要道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世记》12:1-3)。在亚伯兰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创世记》17:2-22)。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Abaraham)。&亚伯拉罕生子以撒(Isaac),&以撒生子雅各(Jacob)。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Patriarchs),&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亚伯拉罕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古时候信奉萨比教,&以日月星辰为崇拜对象,&其中太阳是最主要的神祗。传说亚伯拉罕曾与故乡的人们发生争执,&宣称比太阳更伟大的造物主才值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要告诉我丈夫4种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