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盘经白话文下载云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真实吗

大涅槃经---白话译文(之一)
研悟涅槃经&&&&生死自然明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以生存于二十世纪的现代人去研究二千五百年前释尊的生活、教理,当时印度的宗教思想及社会习俗等,因「去圣日远」,实非易事。且佛教之传入中国全赖翻译,因华梵语言的特殊结构,及文章体制的不同,一重繁,一重简,转梵为华是去繁就简。简之太甚则难免陷于晦涩,所以初期的汉译经典颇不易读;若无注疏则了解实难。其最劣者是有失原意,不为无益,反而有害,其较下乘者则为「有似嚼饭与人」使人呕吐。那是失其精神,只存糟粕。此可见□译之难,几乎至于不可能之境地。语言隔阂固为了解原始佛教的障碍之一,但初期来中国之译经传教者并非直接来自印度,而是展转从其他地区及其他国家,诸如安世高来自波斯,支谶来自月氏,白法祖来自龟兹,康僧会来自康居,以及其他来自中亚及西域南海各地。为了时间与地域的关系,及本地的宗教与外来的宗教因接触而起了变化作用,故自上列各地传来中国的佛教不能说是没有变质的、纯粹的原始印度佛教。这正如今日的日本佛教是不同于中国或西藏的佛教,甚至八、九世纪密宗盛行的印度佛教是不同于西元前五世纪时释迦佛所传的佛教。如此说来,这是一个历史问题,因佛教是因时因地而有发展与变化。如果我们只限定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域去说:「只有此才是佛教,其余皆非。」这颇有抹杀历史事实,难免「盲人摸象」之讥,因为佛教是错综复杂的。欲对之有深刻认识与了解,我们应当从研究佛教史入手。其第一步工作应为研究原始佛教的建立与其社会环境关系,及其开山祖释迦牟尼的生活与教义等。若能如此,则是脚踏实地,不落虚幻。说到佛陀的史传,中国各期所译的典籍如:佛本行经,佛本行集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十二游经,佛所行赞经Buddhacarita,神通游戏经Lalita-Vistara或普曜经,方广大庄严经等,多数系译自梵文,其成书日期至少是去佛入灭数百年之后。写成于此时期的作品对事实的真象或已不甚明皙,因而对佛陀的人格一部份已被渲染成「超人化」,「神化」或「神话」─因钦仰佛陀伟大的人格与崇高教理,其信徒们对之致最深敬仰;他们相信佛之地位是超出印度的梵神、帝释、天神等,并拥有如沙门果经所述的各种神通。此种用意并非不佳,但结果是使人们对佛陀的人格有「人神不分」之感。其影响所及,好的方面是一般佛教徒对佛陀有虔诚的信仰,敬之如神明,而坏的方面则是被异教徒斥为「迷信」。其实,历史的佛陀不是神话,佛教也不是迷信。这是治佛教史者所尽知,不待申辩。但今后我人甚希望学佛者多遵循史实途径以认识佛教。且尽量避免涉及「迷信」的嫌疑。若以此为目标,则南传大般涅盘经之翻译为汉文,对历史佛陀的认识应有相当助益。
「大般涅槃经」一名在汉译大藏中曾数次著录如二:一、佛般泥洹经,西晋白法祖译;二、大般涅槃经,东晋释法显译;三、般泥洹经,不载译人附东晋译;四、长阿含经卷二至卷四(游行经),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以及第五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除第五项外,第一至第四似乎是出自同一来源。它们均为佛陀将入涅槃前短期生活的写实,虽然说它们间互有差异,详略不同,将它们与巴利文原本对照,亦有悬殊之处,卒见其非译自巴利文,而是译自梵文。因此,本经从巴利文译成汉文是甚为重要与急需。此经系巴利长阿含经Digha-Nikaya三十四经之一题三名曰:Maha-Parinibbana-Suttanta,而译文所根据的原本英国巴利圣典会所刊行,其成书年代应在佛陀刚圆寂之后(约西元前四世纪左右),且与王舍城第一次结集有密切关系。本经曾提及于佛陀逝世之日有一弟子名苏跋陀。彼晚年出家,对佛陀之去世不但不表示悲戚,且公开向比丘僧众宣布,其大意为:当佛陀在世时彼等常被其告诫以去恶从善,烦扰不堪;今彼既已圆寂,彼等可以为所欲为而获得大解放!此种趋势若不加以制止,则佛陀之僧团与所建立的教法很有瓦解的可能,而佛陀的教理亦很可能被人误解。依照巴利律藏大品Maha-Vagga王舍城之第一次结集即为了纠正此种狂放思想而起。大迦叶认为苏跋陀之狂语会发生不良影响,故召开大会去共同讨论及记录佛之教言与所制的戒条,藉便大家遵守。在会议进行中阿难被询以何者为应舍弃的小小戒,即系根据本经的第六章第三节。准此,如吾人接受第一结集是在纪元前五世纪举行,则本经若干最原始部份亦应在佛陀刚去世之时完成,虽然说巴利圣典之被笔之于书是在纪元前四十三年于锡兰之阿鲁维哈罗Aluvihara石窟。但吾人应知古代印度圣典之保存流传方法,于利用纸笔或贝叶书泐之前,人们全凭口授。其遗迹仍明皙可见于佛经者为许多重复申述,不嫌繁赘之词;其作用是便于记忆与转诵。以现代人之立场去看,那颇为滞涩与笨拙,但在彼时、彼地,那是唯一传播文化的工具,实未可厚非。此经有若干关于佛教史的重要点,如教理、僧团制度、佛陀的生活写实,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今不妨分别讨论之。
在西元前五、六世纪左右,印度的宗教思想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欲离苦求乐,非舍弃家庭生活而度其离群独居,行乞习定的修道士生活不可,意在获得解脱Mukti。若我人观察印度教传统的宗教社会生活方式,那是将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如:一、梵行期Brahmacary二、居家期Garhastya三、森林期VanaPrasthya及第四出家期Sannyasa,换言之,每一印度人在其晚年必须谢绝尘缘,出家修道。当时的宗教思想与行持对佛陀有甚深影响,故彼于二十九岁时即舍弃其养尊处优的王宫生活而出家以追求真理。他究竟得成正觉。其后四十余年中彼所阐扬的主要教理为:四谛─苦谛,苦因谛,苦灭谛,及道谛。若人对此有深刻了解则「取欲已尽,有因已灭,从此不再受生。」。人们之所以「流转于生死长途」是「因不了解四圣谛之真实性」。基于现实生活如生老病死的苦痛,遂发展为十二因缘如:「无明缘行,行缘识……」业报、因果、来生等的教义。其行持方面是在持戒、修定、发慧。若人获取智慧「则心从漏得解脱─欲漏、有漏、见漏及无明漏」,再以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等的修行方法辅佐之,务期能证得圣果,即须陀洹至阿罗汉之四果,亦称为沙门果。若人证得四果中之阿罗汉果(Arhatship),则他是「诸漏已尽,万行圆成,所作已作,应办已办,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而遭受生死轮回之苦」。那可说是「佛果」的异名。在纪元前五、六世纪时,「佛」与「阿罗汉」都是对佛常用的形容词,毫无高低分别之处,此可见于佛之十号,如:「应供(Arhat),正遍知(Sammasambuddha)」的惯例。佛陀对此四果甚为重视,故当其向彼之最后弟子苏跋陀提及佛教之所以优胜于外道六师的理由,即因为「外道诸师之法皆空幻,无沙门果」及无八正道。当然佛陀之「中道」主义,施之于哲学、玄学及宗教行持,亦较外道之极端主义为优。此外,佛陀对「无常Anicca」思想亦非常重视。这虽然是因弟子们闻悉彼不久即将入涅槃发出悲戚之感,彼安慰他们而起,但佛陀对宇宙人生有彻底观察与分皙,透明其因果关系,及彻照真理,故彼之教理是:「万物实性如此,其与我们最亲近者将要与我们分别隔离。当一物既生而成形,即具分离必然性,不要其解离,此何可能,且必无此理!」。世间的万事万物皆由错综复杂的元素组成,如一部大机器,其数百种零件如:轮轴、引擎、车盘、汽油及司机等,须一一具备,始能发挥作用,它不是一成不变。有时机器发生障碍,须待修理。如果它的年岁太久,坏到不能修理的时候则只好抛弃之,那也可以说是机器的「寿终正寝」。人类的生命与机器相比较则殊觉短暂。人寿数十年,实际上是一转瞬间的事;荣华富贵也不过是南柯一梦。因为人类的生命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六根,及不计其数的各种细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骨节、皮肤、毛发等所组成,并由经常的饮食、营养、医药、衣著、屋舍等之供给与庇护,才能生存与发出种种活动。但这一部「活机器」的生命是有限的。上寿最多一百年,次焉者八、九十年,那已是「难能可贵」,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早为众所周知。平均以六十年计算,那也不过是一刹那的时间。因此,古昔诗哲如李白、苏东坡等哀叹「人生如梦」及「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诚不能以一瞬」;虽有秦皇、汉武之服食仙药以求长生,其结果实等于零。他们未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是因其违反佛陀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的真理。此「无常」思想与四谛中的「苦谛」有密切联系,因为「非永恒」即是「苦」。佛教的三法印:苦、无常、无我,本经已论及前二者。其第三项未见提及,或许是因其快将圆寂,无暇及此。又因关于「无我Anatta」之种种,他已早作详细讨论,且散见于巴利四阿含之若干经典内,那只好被认为「心照不宣」,勿庸赘述。
二、僧团制度与遗教
佛教之成为有组织的僧团,及后来成为世界伟大宗教之一,或许非佛陀本人所预料。据说佛陀于初成正觉之时,颇不欲以所证悟的真理公之于世。但既于鹿野苑转大法轮,以中道、四谛、八正道之教理向五比丘宣说,其后四十五年中他说法度生,席不暇暖;且命其弟子四出传教,远及边鄙,并用本地语言对人宣讲,藉谋普及。于西元前三世纪顷,阿输迦王之派遣使臣或传教士赴印度各处,迦湿弥罗,希腊以及西南亚洲各国传播佛教,未始不是由佛陀传教精神所感化。唯其如此,足见僧伽Sangha的重要性及其使命。但既有僧团━━那是集合多数来自不同家庭及社会背境而共同生活于一寺院内的僧众,龙蛇混杂,良莠不齐,在所难免,如提婆达多与六群比丘的行为即其先例─不得不建立戒律或宪法来共同遵守。其有违犯者或罚或摈,由全体僧团团员以民主式的精神与方式执行之。大藏经中以「波罗提木叉Pratimoksha」为首的律藏即为适应此需要而产生,那是僧伽的宪法、法律、以及若干共同生活,如传沙弥戒,授比丘戒,每半月诵戒经,坐夏,及安居后自恣等的礼仪。其在最初或甚简单,例如佛在世时,其「传戒」仪式是「善来比丘,须发自落」。(但笔者不相信那是不假借剃刀之助,而会自动掉下来!)。但为时既久,它们遂渐臻完善,而成为各宗卷帙浩繁的律藏(四分律、五分律等都是)。其实于佛去世之前,波罗提木叉的重要戒条如波罗夷Parajika,僧伽婆斯沙Sanghavasesa等应早已完成,而佛陀的最后遗教遂成为使僧团组织与礼仪趋于严密完整的前奏。从本经所载佛陀的遗教,我们窥见其对僧团前途的关怀,及其待人接物的仁慈态度。其伟大人格甚可钦佩。他虽为佛教创立人,但他不以「教主」身份自居。他说:「若人作如是念:『我将引导僧伽。』或『僧伽以我为依怙。』此人应对僧伽设立教言,但如来不作此想」。他教阿难以法为明灯,以自己为明灯,而不要依靠他人。他且明白表示「如来于法无秘密,吝而不传。」。那即是说凡他所知者皆已传授给弟子。他对恶魔说如果他之四众弟子尚未能精研教义及建立佛教,那他是不入涅槃的。不但此也,他恐怕于其去世之后,有人误解其教义,他特授以「四大教法」以资辨证。欲得梵教长住,他授弟子们以各种「兴盛法」。他苦口婆心劝诫彼等应一心一德和平共处及如何修行以进趣圣果。此诸种兴盛法之被提及,起源于彼明告摩竭陀大臣雨舍越祗人(Vajji)之不能被征服的理由,因彼等是事事依照越祗人古昔的法规,行为合乎道德标准。于该大臣离去后,彼即以多种兴盛法教诫其弟子。其内容虽略有变更,但他强调无论在家与出家众均应遵循道德与伦理的轨则,及举止行动合乎法度,如是则他们是只会兴盛,不会毁灭。如果他对佛教的前途是漠不关心,那他很可能不必因说越祗人的兴盛法而详细列陈比丘的兴盛法的。在佛陀将去世前之数小时,他曾以下列数事告诫其弟子,实际上可说是他的遗嘱:(1)僧伽对于妇女的态度,甚至不应当与她们交谈及宜自警惕。(2)外道皈依佛教欲出家者应试习四月。(3)于佛去世后,弟子们应以彼所说之法与戒为导师。(4)比丘间应有适当的称呼━━长幼有序,各得其体。(5)应向疆那比丘施行梵罚。(6)有疑当问,免致后悔。(7)「诸因缘法含固有毁坏,应自精勤证取道果。」上列的第七项是佛陀的「最后遗教」,因其后金口缄默,一代大师遂告圆寂。
三、佛陀的最后生活
如现代人欲彻底明了佛陀的整个生活的真象,从其降生至于圆寂,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若干「佛传」,无论其原文为梵文或其他语言,其成书时代至少是距佛去世有数百年的时间。于此时期佛教已奠下坚固基础,传播既广,皈信者亦多。为了某种原因,作传者非故事夸张以「神话」色彩渲染之,即系传闻失实,或二者兼有之;例如:佛陀是从右肋降生,生后自动行七步,并宣言「天上天下唯吾独尊」等。此种奇迹揆之常情似乎是不可能。若说人性的佛陀已被「神化」,或为一适当的解释。所幸者,本经所载关于佛陀的最后生活颇能帮助我人研究彼之晚年生活实况,虽然说间亦涉及「神话」。但若以此中历史的部份与神话部份相较,则是前者多而后者少。今略举数事以明之:一、当佛陀与其最后弟子苏跋陀谈话时,他自述于二十九岁出家,届时已逾五十一年,合计约八十年。又在此稍前,他告阿难说:「我今年已老矣,衰耄矣,旅程将尽,寿命将满。我行年八十,譬如旧车,方便修理,尚勉强可行。」。准此,则佛陀享寿八十,似无可疑。二、关于佛陀得病致死之事,本经有详细记载。最初他在□舍离附近的白鹿瓦村安居坐夏时,忽罹剧痛痢疾,几乎殒命。后来铁匠穷达以旃檀树耳Sukara-Maddava设斋供佛;饭后他「忽患严重性血痢,剧痛几濒于死。」。结果,佛陀竟因此一病不起,而在拘尸那罗入涅槃。根据此事,吾人很肯定相信佛陀是一历史性的伟人,而不是「神」或一则「神话」。因其遭受病苦,竟至于圆寂,是与常人无异。达穷所供的食物Sukara-Maddava应为一种菌类植物。此种菌类有时或含毒性。穷达所供者或非有毒之一种。但以八十高龄的佛陀,因年岁影响到他的健康;又因所食数量过多,以此致疾,甚有可能。不过,有一事令人不解者为其明白嘱咐穷达以全部□檀树耳供佛,而不要分奉给比丘僧众。他并令将剩余的部份掘地埋藏之。其理由为除如来外,非梵天、魔众及人类能对该物有良好的消化,如是,则佛陀在进食之前似已预知该物之特别性质。不幸的事是彼亦因此得病,竟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三、历史佛陀的另一面则为其待人接物的慈蔼态度。他常是慈悲为怀,循循善诱,例如当阿难想念及佛陀即将入灭,而他自己尚在学地未证道果,遂倚门自泣。佛陀即以善言安慰之,并表彰他的德性。当彼将圆寂之数小时前,游行者苏跋陀亟欲见佛以决其疑。阿难以佛病势严重数次拒绝之。佛陀得悉此事后立即命其进谒,并为之说法决疑,而成为佛陀之最后弟子。我人试想一垂死之人情况。但他不惜一切以接引发心者。此在常人殊为不可能之事。佛陀说法度人不择贫富贵贱,上自国王大臣,下至乡曲细民如歌女□婆婆梨,且接受伊之斋供与所献之园林。此在他人或有所顾虑,但佛陀则不如是。又佛陀所收之弟子是来自印度各个阶级,或为婆罗门,或为最低贱阶级。佛陀对他们不分高下,一视同仁,故有「四河入海,不复河名;四姓出家,皆为释种。」之名言。因生长在不良的社会阶级制度裹,佛陀深知其蔽。彼虽未能积极破坏之,但其所施之僧团者则为其反抗之表示,殆无可疑。如上所述,我人所见历史的佛陀是理智的,且他著重于道德伦理,事事皆合乎法度,其伟大人格与合乎人性的行为是出萃绝伦。若我们以「天神」或「神话」视之,则实际是侮辱及渎冒释迦牟尼佛!
四、佛陀入灭年代
历史佛陀的另一重要点则为彼之入灭年代,中西学者对此问题颇为关怀及多次为文讨论。至于今日,学者们已大致承认下列日期:佛陀降生:西元前五六三年佛陀入灭:西元前四八三年此结论系根据用巴利文所写的岛史Dipavamsa及大史ahavamsa。该两史籍基于古昔印度与锡兰的传承谓阿输迦王Asoka之祖旃陀掘多ChandraGupta以西元前三二一年即位为摩竭陀王,在位廿四年;其父宾头沙罗Bindusaro在位廿八年,此后四年无国君执政。阿输迦王继承其父于西元前二六五年登位,于其快将即位之前,佛入灭已二一八年,以此推之,其结果为:二六五+二一八=四八三(佛灭年代)四八三+八十=五六三(佛生年代)此外费长房历代三宝记所载之「众圣点记」亦与此推算相近。笔者于数年前曾以英文写稿名曰AStudyoftheDottedRecord载于一九六五年美国东方学会学报详论此事,并指出高楠顺次郎所定佛入灭为西元前四八六年之错误,请参考之。
五、神话部份
关于历史佛陀的生活,本经所贡献者已如上述,兹且论其涉及「神话」或「预言」部份:1.佛陀之渡恒河似以神通力而不赖船筏之助。2.佛陀之舍寿是因恶魔之敦请。彼曾数次给阿难以暗示谓修道者可以住寿一劫。但阿难不解佛意,未申劝请。故佛陀之舍寿,阿难遭佛谴责,谓咎在于彼。恶魔Mara一词有多种解释。若以心理或伦理立场视之,此或为我人之EvilDisposition邪念或邪欲之「人格化」。但一事滋人疑惑者则为为何佛陀必需弟子之启请始欲「住寿一劫」?揆以佛陀之年岁及健康情形(当时彼已届八十高龄)即使阿难会佛旨意恳请「住寿一劫」,佛陀是否即能久远住世,长生不死?此一问题虽非我人所能回答。但以其教理:「当一物既生而成形,即具分离必然性,不要其解离,此何可能。」观之,长生不死,殆不可能,且非佛陀所重视之事。3.本经述及佛陀时代之拔塔里村Pataligama即系后来阿输迦王之首都华氏城或波吒□子城Pataliputra(现时之Patna)。经过约二百年之时间,荒僻小村变城国都殊无足怪,但经中曾提及佛陀在该村住时以天眼望见数以千计的神祗在该处划封宅地,并谓:「此拔塔里子城Pataliputta将成为一大都市与商业中心……」。此颇含有「预言」意味。吾人固不当疑惑佛之先知或「神通」。但另一可能性则是此段暗示本经之某一部份是约在西元前三世纪顷完成而被添入。将该「预言」托之于佛陀之亲口,颇为该「未来」首都增色不少。4.当佛陀舍寿时有大地震,其圆寂时天雨曼陀罗华,而天神如梵天,因陀罗等曾以歌赞致敬。其后在□维时神祗等暗示其意向关于佛之遗体应由某方向出城入城,以及浊水忽然变为澄清等。上列诸点似嫌涉及「神话」,但如果编辑此经的弟子们至诚「相信」伟大的佛陀是应受「人天」礼拜恭敬。他是「天人师」,及「天上天下,唯佛独尊」。他们以不可动摇的「信仰」去打破现实与理想的界限,而认为「实有其事」。那虽是无法去证实,但也是无法去证明其非是。此种问题最好保留,不作定论,以待来者。
白话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遍知。怜愍众生覆护众生。等视众生如罗睺罗。为作归依屋舍室宅。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
&&&&这是我亲耳听佛所说的。一天佛来到拘尸那国(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磐的日子,这一天佛用神力发出宏大的声音:“今日如来应正遍知(佛的名号)怜悯众生,保护众生,把众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般,是众生的真正归依之处。如今如来即将涅磐,所有众生如果对佛法还有疑问,都可以提问。这是也最后的提问机会了。”
此声遍满整个世界直达有顶天(色究竟天),令一切众生都能听懂。
&&&&尔时世尊。于晨朝时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明杂色。青黄赤白颇梨马瑙光。遍照此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其中所有六趣众生遇斯光者。罪垢烦恼一切消除。
&&&&世尊在清晨日出之际,面上放出种种光芒,那七彩的光芒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以及十方世界。凡是遇到这种光芒的六道众生,他们到罪垢烦恼都立刻消除了。(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获得成就?这就好比太阳虽然普照世界,但却照不到洞穴里面。意思就是佛光普照,但我们因为业力因缘无缘佛光。)
&&&&是诸众生见闻是已。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呜呼慈父。痛哉苦哉。举手拍头捶胸叫唤。其中或有身体战栗涕泣哽咽。尔时大地诸山大海。皆悉震动。时诸众生共相谓言。且各裁抑莫大愁苦。当疾往诣拘尸那城力士生处。至如来所头面礼敬。劝请如来莫般涅槃。住世一劫若减一劫。
&&&&众生听到佛要涅磐的消息都非常忧愁,相继大声地哭泣,就像即将失去父亲一样。有的用手拍头捶胸的叫喊,有的身体战栗涕泣哽咽。此刻大地山脉大海都开始震动。众生互相传言:“大家先止住悲伤吧,我们应该尽快前往拘尸那城,在如来的面前行礼,劝说如来不要涅磐。祈求世尊多在这世上停留一劫吧,哪怕不到一劫也可以啊。”
&&&&互相执手复作是言。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不善诸业增长出世。仁等。今当速往速往。如来不久必入涅槃。复作是言。世间空虚。世间空虚。我等从今无有救护无所宗仰。贫穷孤露。一旦远离无上世尊。设有疑惑当复问谁
&&&&&众生又说:“世间空虚,众生福尽,种种恶业在这世间增长,贤者们,我们要尽快,尽快,如来不久就要涅磐。”又有人说:“世间空虚,从今以后我们就没有救护我们的人,我们也没有能皈依敬仰的人了。注定永远孤陋。一旦没有世尊,我们有疑惑还能向谁请教呢?”
&&&&时有无量诸大弟子。尊者摩诃迦旃延。尊者薄俱罗。尊者优波难陀。如是等诸大比丘。遇佛光者其身战掉。乃至大动不能自持。心浊迷闷发声大唤。生如是等种种苦恼。
&&&&有很多佛的大弟子,比如尊者摩诃迦旃延、尊者薄俱罗、尊者优波难陀。他们看到佛光后全身战抖以至于无法控制,心中非常痛苦迷茫,产生各种的苦恼。
&&&&尔时复有八十百千诸比丘等。皆阿罗汉。心得自在所作已办。离诸烦恼调伏诸根。如大龙王有大威德。成就空慧逮得己利。如栴檀林栴檀围绕。如师子王师子围绕。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一切皆是佛之真子。
&&&&有八百万已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心得自在不再烦恼。就像大龙王所具有的大威德,已经证得了空性,享受着智慧快乐。如同栴檀林四周围绕着栴檀,又如狮子王四周围绕着众狮子。这些罗汉成就了无量功德,是佛的真正弟子。
&&&&于其晨朝日始初出。离常住处嚼杨枝时遇佛光明。并相谓言。仁等速疾漱口澡手。作是言已。举身毛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花。涕泣盈目生大苦恼。为欲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为不断绝种种说法。为诸众生调伏因缘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在早晨日出之际,当罗汉们离开平常居住的地方洗漱时,遇到了佛刚才发出的光明。于是互相说:“贤者们,快些洗漱清洁吧。”说完这些,比丘们便热泪盈眶,心生苦恼,因为悲伤过度全身的汗毛都直立起来,并渗出了鲜血,看上去就像波罗奢花一样。他们为了利益安乐众生,为了成就大乘佛法第一空行,为了发扬如来之方便密教,为了不断绝佛法,为了给众生调伏因缘,大比丘们施展神通瞬间来到佛的身边,施头面接足礼,并且绕佛百千圈,合掌恭敬各自在一边坐下。
&&&&尔时复有拘陀罗女。善贤比丘尼。优波难陀比丘尼。海意比丘尼。与六十亿比丘尼等。一切亦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心得自在所作已办。离诸烦恼调伏诸根。犹如大龙有大威德。成就空慧。
&&&&又有拘陀罗女。如善贤比丘尼、优波难陀比丘尼、海意比丘尼、与六十亿比丘尼等。也已经都成就了阿罗汉果,心得自在远离烦恼。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举身毛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花。涕泣盈目生大苦恼。亦欲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为不断绝种种说法。为诸众生调伏因缘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在早晨日出之际,热泪盈眶心生苦恼,因为悲伤过度全身的汗毛直立并渗出了鲜血,看上去就像波罗奢花一样。为了利益安乐众生,为了成就大乘佛法第一空行,为了发扬如来方便密教,为了不断绝佛法,为了给众生调伏因缘,来到佛所,行头面礼,绕佛百千圈。合掌恭敬坐在一边。
&&&&于比丘尼众中复有诸比丘尼。皆是菩萨人中之龙。位阶十地安住不动。为化众生现受女身。而常修集四无量心。得自在力能化作佛
&&&&这些比丘尼中有些比丘尼,其实是十地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现为女身。常修四无量心,获得自在能力,能化作佛。
&&&尔时复有一恒河沙菩萨摩诃萨。人中之龙。位阶十地安住不动。方便现身。其名曰海德菩萨。无尽意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其心皆悉敬重大乘。安住大乘深解大乘。爱乐大乘守护大乘。善能随顺一切世间作是誓言。诸未度者当令得度。已于过世无数劫中。修持净戒善持所行解未解者。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于未来世当转法轮。以大庄严而自庄严。成就如是无量功德。等观众生如视一子
&&&&有一恒河沙数的菩萨摩诃萨。皆是人中之龙,果位已达十地,安住于不动位,其中海德菩萨、无尽意菩萨这些菩萨摩诃萨作为上首。他们敬重大乘,安住大乘,深刻理解大乘,喜爱大乘,守护大乘。善于随顺一切世间法。誓言让那些未得到度脱的得到度脱,曾经在过去无数劫中修持戒律,让不明佛法的人明了佛法。传播三宝,令三宝不至断绝。在未来世中将转动法轮。凭借佛法的庄严令自己庄严。成就这样的无量功德。把所有的众生看作自己的儿子,无差无别。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遇佛光明。举身毛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花。涕泣盈目生大苦恼。亦为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为不断绝种种说法。为诸众生调伏因缘故。疾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合掌恭敬却坐一面
&&&&这些大菩萨也在早晨日出的时候,也遇到佛发出的光明,身上全身的汗毛直立渗出了鲜血,看上去就像波罗奢花一样。菩萨们热泪盈眶心生苦恼,为了利益安乐众生,为了成就大乘佛法第一空行,为了发扬如来方便密教,为了不断绝佛法,为了给众生调伏因缘,大菩萨们立刻到达佛的身边,行头面接足礼,并且绕佛百千圈,合掌恭敬各自坐下。
&&&&尔时复有二恒河沙诸优婆塞。受持五戒威仪具足。其名曰威德无垢称王优婆塞。善德优婆塞等。而为上首。深乐观察诸对治门。所谓苦乐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实不实。归依非归依。众生非众生。恒非恒安非安。为无为断不断。涅槃非涅槃。增上非增上。
&&&&有二倍于恒河沙的优婆塞,皆受持五戒,威仪具足。其中,威德无垢称王优婆塞,善德优婆塞等作为上首。他们乐于观察这些毛病对治的方法:所谓苦、乐,常、无常,净,不净,我、无我,实、不实,归依、非归依,众生、非众生,恒、非恒,安、非安,为、无为,断、不断,涅槃、非涅槃,增上、非增上。
&&&&常乐观察如是等法对治之门。亦欲乐闻无上大乘。如所闻已能为他说。善持净戒渴仰大乘。既自充足。复能充足余渴仰者。善能摄取无上智慧。爱乐大乘守护大乘。善能随顺一切世间。度未度者。解未解者。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于未来世当转法轮。以大庄严而自庄严。心常深味清净戒行。悉能成就如是功德。于诸众生生大悲心。平等无二如视一子。
&&&&时常研究这些问题的对治方法。也喜欢听闻无上大乘佛法,听闻佛法后还能为别人宣讲。善持净戒,渴求大乘。不但满足自己对佛法的需求,也能充足其他渴求佛法的人。善于摄取无上智慧。亲近大乘、守护大乘。善于随顺一切世间。度脱未得度的人,让不明佛法的人明了佛法。传播三宝,令三宝不至于断绝。在未来世中转动法轮。凭佛法的庄严令自己庄严。心中时常深刻的体味清净戒行。能够成就这样的无量功德。对众生升起大悲心,把所有的众生看作自己的儿子,无差无别。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为欲阇毗如来身故。人人各取香木万束。栴檀沉水牛头栴檀天木香等。是一一木文理及附。皆有七宝微妙光明。譬如种种杂彩画饰。以佛力故有是妙色青黄赤白。为诸众生之所乐见。诸木皆以种种香涂。郁金沉水及胶香等。散以诸花而为庄严。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诸香木上悬五色幡。柔软微妙犹如天衣。憍奢耶衣刍摩缯彩。
&&&&&他们在早晨日出之际,为了火葬如来的肉身。纷纷携带了万束香木,比如栴檀沉水牛头香,栴檀天木香等。这些木材的文理和表皮都放出七宝微妙的光明,好像种种图画。凭借佛力而具有青黄赤白等妙色,能让众生喜爱。这些木材上涂以各种香料,如郁金沉水香和胶香等。上面又散布了各种鲜花显得特别庄严,有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等。香木上还悬挂着五色幢幡,柔软微妙的好像天人的憍奢耶衣和刍摩缯彩衣。
&&&&是诸香木载以宝车。是诸宝车出种种光青黄赤白。辕[车*鬲]皆以七宝[厂@则]填。是一一车驾以四马。是一一马骏疾如风。一一车前竖立五十七宝妙幢。真金罗网弥覆其上。一一宝车复有五十微妙宝盖。一一车上垂诸花鬘。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其花纯以真金为叶。金刚为台。是花台中多有黑蜂。游集其中欢娱受乐。
&&&&这些香木用宝车承载,宝车也同样发出青黄赤白的光芒。每个车辕都用七宝镶嵌,每驾车都配四匹骏马。这些骏马皆能飞驰如风。每辆车前竖立着五十七宝做成的妙幢,还有黄金和珍珠网覆盖在车上。每辆宝车还有五十个妙宝盖。车上都垂散着各种花鬘,有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等。这些花都是纯金做叶,金刚做花台。花台中有很多黑色蜜蜂,在其中游戏,非常快乐。
&&&又出妙音所谓无常苦空无我。是音声中复说菩萨本所行道。复有种种歌舞伎乐筝笛箜篌箫瑟鼓吹。是乐音中复出是言。苦哉苦哉。世间空虚。一一车前有优婆塞擎四宝案。是诸案上有种种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郁金诸香及余薰香。微妙第一。
&&&&又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宣说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宣说菩萨在因地修行之道。又有种种歌舞伎乐筝笛箜篌箫瑟鼓吹。这音乐中似乎在述说:苦啊苦啊。世间空虚。
&&&&每辆车前都有优婆塞举着四宝做成的案台。案上有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郁金诸香及余薰香,微妙无比。
&&&&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栴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六种味。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醎六淡。复有三德。一者轻软。二者净洁。三者如法。
&&&&这些优婆塞为佛陀和僧众办置各种食具,非常齐备。都是栴檀沉水香生的火,用八功德水之煮熟,味道甘美,具有六种味道,所谓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醎六淡。又有三种好处,所谓轻软、净洁、如法。
&&&作如是等种种庄严。至力士生处娑罗双树间。复以金沙遍布其地。以加陵伽衣钦婆罗衣及缯彩衣而覆沙上。周匝遍满十二由旬。为佛及僧敷置七宝师子之座。其座高大如须弥山。是诸座上皆有宝帐垂诸璎珞。
&&&&优婆塞们作出这些庄严的供具后,来到力士生处的娑罗双树间,用金沙铺满大地,用加陵伽衣,钦婆罗衣和缯彩衣覆盖在金沙上。围绕着佛遍满方圆十二由旬(长度单位,大概400里)。为佛陀和僧众敷置七宝做成的师子座。座位非常高大。座上都有宝帐垂满了璎珞。
&&&诸娑罗树悉悬种种微妙幡盖。种种好香以涂树身。种种名花以散树间。诸优婆塞各作是念。一切众生若有所乏。须食与食须饮与饮。须头与头须目与目。随诸众生所须之物皆悉给与。作是施时离欲嗔恚秽浊毒心。无余思惟求世福乐。唯期无上清净菩提。
&&&&周围的娑罗树上也悬挂着种种微妙的幡盖,种种好香涂在树身上,种种名花散布在树间。这些优婆塞心里想:一切众生如果有所缺乏,缺少吃的就把我的食物给他,缺少喝的就把我所喝的给他。缺少头颅的就给他我的头颅,缺少眼睛的就给他我的眼睛。众生所需要的之东西我都愿意给他们。并且在作这种布施时既没有贪欲,嗔怒,秽浊,恶毒的发心,也不是为了希望得到世间的福报,只求得到无上清净菩提。
&&&是优婆塞等皆已安住于菩萨道。复作是念。如来今者受我食已当入涅槃。作是念已身毛皆竖。遍体血现如波罗奢花。涕泣盈目生大苦恼。各各赍持供养之具。载以宝车香木幢幡宝盖饮食。疾至佛所稽首佛足。以其所持供养之具。供养如来绕百千匝。举声号泣哀动天地。捶胸大叫泪下如雨。
&&&&这些优婆塞等都安住在菩萨道中。他们想到:如来今天接受我供养的食物之后就要进入涅槃。于是因为悲痛身体汗毛直竖,身上渗出鲜血好像波罗奢花一样。大家热泪盈非常悲伤。纷纷用宝车载着各种香木幢幡宝盖饮食。赶到佛的周围,行头面接足礼。用各种供品供奉如来。绕佛百千圈。很多人忍不住大声号泣,捶胸大叫泪下如雨。
&&&&复相谓言。苦哉仁者。世间空虚。世间空虚。便自举身投如来前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世尊知时默然不受。如是三请悉皆不许。诸优婆塞不果所愿。心怀悲恼默然而住。犹如慈父唯有一子卒病丧亡。送其尸骸置于冢间。归还怅恨愁忧苦恼。诸优婆塞忧愁苦恼亦复如是。以诸供具安置一处。却在一面默然而坐
&&&互相说道:“苦啊,仁者们。世间空虚。世间空虚。”纷纷扑倒在如来面前说:“希望愿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世尊却沉默,没有接受。这样再三请求都没有得到佛的许可。这些优婆塞见到如此,只好忍住悲伤,沉默不语。好比慈父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却忽然命终。父亲将孩子的尸骸土葬之后,心中充满愁忧苦恼。这些优婆塞此刻的忧愁苦恼也是如此强烈。
尔时复有三恒河沙诸优婆夷。受持五戒威仪具足。其名曰寿德优婆夷。德鬘优婆夷。毗舍佉优婆夷等。八万四千而为上首。悉能堪任护持正法。为度无量百千众生故。现女身呵责家法。
这时还有三倍恒河沙数的优婆夷。受持五戒,威仪具足。其中寿德优婆夷、德鬘优婆夷、毗舍佉优婆夷等八万四千位作为上首。都能担当护持正法的任务。为了度脱无量百千众生,示现女身教化家庭。
自观己身如四毒蛇。是身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血肉筋骨皮裹其上。手足以为却敌楼橹。目为窍孔。头为殿堂心王处中。如是身城诸佛世尊之所弃舍。凡夫愚人常所味着。贪淫嗔恚愚痴罗刹止住其中。
&&&&把自己的身体看作四种毒蛇,被很多毒虫啮食。这身体如此臭秽被贪欲束缚,就像死狗一样恶心。这不干净的身体窍穴中总是流着肮脏的体液。这身体像一个城市,外围是血肉筋骨皮做的城墙,手足就像柱子,眼睛是窍穴,头是殿堂,心王在其中。贪淫嗔恚愚痴的罗刹住也在其中。这样的身城诸佛被舍弃,却被凡夫欢喜。
&&&&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泡芭蕉之树。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是身易坏犹如河岸临峻大树。是身不久当为狐狼鵄枭雕鹫乌鹊饿狗之所食啖。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这身体脆弱的好象芦苇,又像被伊兰水浸泡的芭蕉树,被无常左右,也从来没有宁静的时刻。就像电光瀑布鬼火一样。又如在水上画画,刚画开水又合上。这身体像河岸边的大树一样容易毁坏,不久又被野兽吞噬。聪明的人谁会喜欢这个身体呢?
&&&&宁以牛迹盛大海水。不能具说是身无常不净臭秽。宁丸大地使如枣等。渐渐转小犹葶苈子乃至微尘。不能具说是身过患。是故当舍如弃涕唾。
&&&&就算能用牛的脚印装下所有的海水,也不能说完身体是如何的无常不净和臭秽。就算能把大地团成枣核,渐渐转小直到像微尘一般,也不能说完这身体的坏处。所以应当象厌弃鼻涕唾液一样舍弃这个身体。
&&&&以是因缘诸优婆夷。以空无相无愿之法常修其心。深乐咨受大乘经典。闻已亦能为他演说护持本愿。毁呰女身甚可患厌性不坚牢。心常修集如是正观。破坏生死无际轮转。
&&&&因此这些优婆夷。用空、无相、无愿的方法修行自己的心。接受大乘经典,也能为他人演说经典,护持经典的真实意义。深刻的明了这身体的可恶且随时都能毁坏。心中总是如此观想。希望脱离生死无际的轮转。
渴仰大乘既自充足。复能充足余渴仰者。深乐大乘守护大乘。虽现女身实是菩萨善能随顺一切世间。度未度者解未解者。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于未来世当转法轮。以大庄严而自庄严。坚持禁戒。皆悉成就如是功德。于诸众生生大悲心。平等无二如视一子。
&&&&&他们渴仰大乘佛法,自己满足之后又能满足其它渴仰大乘之人。热爱大乘,守护大乘。虽然示现女人身其实是菩萨随顺世间。他们度脱没有得到度脱的人,能让不明佛法的人明了佛法。传播三宝,令三宝不至于断绝。在未来世中转动法轮。凭借佛法庄严令自己庄严。成就这样的无量功德。把所有的众生看作自己的儿子,无差无别。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各相谓言。今日宜应至双树间。诸优婆夷所设供具倍胜于前持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为佛及僧办诸供具。唯愿如来哀受我供。如来默然而不许可。诸优婆夷不果所愿。心怀惆怅却坐一面
&&&&&他们也在次日早晨日出的时候互相说道:“今日应该去往双树间。”这些优婆夷所设的供具比前面的还多一倍。来到佛前,行头面礼,绕佛百千圈。向佛进言:世尊。我们为佛陀和僧众置办了这些供具,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却默然而不接受。优婆夷们没有如愿,只好心怀惆怅的坐在一边。
&&&&尔时复有四恒河沙毗耶离城诸离车等。男女大小妻子眷属。及阎浮提诸王眷属。为求法故善修戒行威仪具足。摧伏异学坏正法者。常相谓言。我等当以金银仓库。为令甘露无尽正法深奥之藏久住于世。愿令我等常得修学。若有诽谤佛正法者当断其舌。复作是愿。若有出家毁禁戒者。我当罢令还俗策使。有能深乐护持正法。我当敬重如事父母。若有众僧能修正法。我当随喜令得势力。
&&&&又有四倍恒河沙毗耶离城中的离车(官府贵族),男女、大小、妻子、眷属和阎浮提诸王的眷属。为寻求佛法而受行戒律,威仪具足,能降服那些破坏正法的人。经常互相说:我们应该用金银仓库,让甘露一般的无尽正法深奥的宝藏久住于世。希望能让我们能够照此修学。如果有人诽谤佛正法,我们就斩断他们的舌头。又想:如果有出家人毁犯禁戒的。我们应该令他们还俗。如果有人能够护持正法,我们就把他们看作自己的父母。如果有众僧能修正法,我们就尽可能让他们得到势力。
&&&&常欲乐闻大乘经典。闻已亦能为人广说。皆悉成就如是功德。其名曰净无垢藏离车子。净不放逸离车子。恒水无垢净德离车子。如是等各相谓言。仁等。今可速往佛所。所办供养种种具足。一一离车各严八万四千大象。八万四千驷马宝车。八万四千明月宝珠。天木栴檀沉水薪束。种种各有八万四千。一一象前有宝幢幡盖。其盖小者周匝纵广满一由旬。幡最短者长三十二由旬。宝幢卑者高百由旬。
这些离车们乐于听闻大乘经典。也能给他人广为宣说。都成就了这些功德。有净无垢藏离车子、净不放逸离车子、恒水无垢净德离车子。他们互相说:“贤者们。今天要尽快去见佛。”
&&&&各种供具全都备齐后,每个离车带着八万四千头大象,八万四千驷马宝车,八万四千明月宝珠,天木栴檀沉水薪束,种种各有八万四千。象前都有宝幢幡盖,比较小的周匝四十里,幡最短的也长一千里,宝幢最低的高四千里。
&&&&持如是等供养之具。往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为佛及僧办诸供具。唯愿如来哀受我供。如来默然而不许可。诸离车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以佛神力去地七多罗树。于虚空中默然而住。
&&&&&带着这些供养之具。来到佛前,稽首佛足,绕佛百千圈。向佛进言:“世尊。我们为佛陀和僧众置办了这些供具,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默然而不接受。离车们没有如愿,心怀惆怅。凭借佛的神力离地七多罗树那么高,在虚空中默然而住。
&&&&&尔时复有五恒河沙大臣长者。敬重大乘。若有异学谤正法者。是诸人等力能摧伏。犹如雹雨摧折草木。其名曰日光长者。护世长者。护法长者。如是之等而为上首。所设供具五倍于前。
&&&&这时又有五恒河沙大臣长者。敬重大乘。如果有异学诽谤正法的。他们能像雹雨摧折草木一样摧伏之。其中日光长者、护世长者、护法长者这些长者而为上首。所置办的供具是前面的五倍那么多。
&&&&俱共往诣娑罗双树间。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为佛及僧设诸供具。唯愿哀愍受我等供。如来默然而不受之。诸长者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以佛神力去地七多罗树。于虚空中默然而住
&&&&一起来到娑罗双树间,稽首佛足,绕佛百千圈。向佛进言:“世尊。我们为佛陀和僧众置办了这些供具,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默然而不接受。这些长者没有如愿,心怀愁恼。凭借佛的神力离地七多罗树那么高,在虚空中默然而住。
&&&&尔时复有(应有六恒河沙)毗舍离王。及其后宫夫人眷属。阎浮提内所有诸王。除阿阇世并及城邑聚落人民。其名曰月无垢王等。各严四兵欲往佛所。是一一王各有一百八十万亿人民眷属。是诸车兵驾以象马。象有六牙马疾如风。庄严供具六倍于前。宝盖之中有极小者。周匝纵广满八由旬。幡极短者十六由旬。宝幢卑者三十六由旬。
&&&&又有六恒河沙那么多的毗舍离王以及他们的后宫夫人眷属,还有阎浮提内所有诸王(除了阿阇世王),还有城邑聚落的人民。如曰月无垢王等,各带四路兵卒来往佛所。每个王各有一百八十万亿人民眷属。这些车兵骑着象和马。其象长有六牙,其马行走如风。庄严的供具是前面六倍。宝盖之中最小的,周匝纵广有三千里。幡中最短的有五百里。宝幢低得有一千五百里之高。
&&&&是诸王等皆悉安住于正法中恶贱邪法。敬重大乘深乐大乘。怜愍众生等如一子。所持饮食香气流布满四由旬。
&&&&这些帝王都安住于正法中。厌恶邪法,敬重大乘,深乐大乘。对待众生就像自己的儿子,无差无别。所置办的饮食香气流布满一百里。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持是种种上妙甘饍。诣双树间至如来所。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为佛及比丘僧设是供具。唯愿如来。哀愍受我最后供养。如来知时亦不许可。是诸王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他们在早晨日出时,带着种种上妙甘饍来到双树间。向佛进言:“世尊。我们为佛陀和僧众置办了这些供具,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
如来默然不受。这些帝王没有如愿,只好心怀愁恼的坐在一边。
&&&&&尔时复有七恒河沙诸王夫人。唯除阿阇世王夫人。为度众生现受女身常观身行。以空无相无愿之法薰修其心。其名曰三界妙夫人。爱德夫人。如是等诸王夫人。皆悉安住于正法中。修行禁戒威仪具足。怜愍众生等如一子。
&&&&&又有七恒河沙诸王的夫人(除了阿阇世王的夫人)。为了度脱众生示现女身,常观身行。用空,无相,无愿的方法薰修心灵。如三界妙夫人,爱德夫人。这些诸王夫人,也都安住于正法中。修行禁戒威仪具足。怜愍众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无差无别。
&&&&各相谓言。今宜速往诣世尊所。诸王夫人所设供养七倍于前。香花宝幢缯彩幡盖上妙饮食。宝盖小者周匝纵广十六由旬。幡最短者三十六由旬。宝幢卑者六十八由旬。饮食香气周遍流布满八由旬。
&&&&&互相说:“今天应该尽快赶佛所。”诸王夫人所设的供养是之前的七倍。香花宝幢缯彩幡盖上妙饮食,宝盖小的周匝纵广有六百里,幡最短的一千五百里,宝幢低的有三千里。饮食香气周遍流布满三百里。
&&&&持如是等供养之具。往如来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为佛及比丘僧设是供具。唯愿如来。哀愍受我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时诸夫人不果所愿心怀愁恼。自拔头发捶胸大哭。犹如新丧所爱之子。却在一面默然而住
&&&&带着这些供养之具。来到如来所。稽首佛足,绕佛百千圈。向佛进言。“我们为佛陀和僧众置办了这些供具,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也不许可。这些诸夫人没有如愿,心中愁恼,甚至撕扯头发捶胸大哭。就向失去最爱的孩子一般。最后也只得在一边默默的坐下。
&&&尔时复有八恒河沙诸天女等。其名曰广目天女。而为上首。作如是言。汝等诸姊。谛观谛观。是诸人众所设种种上妙供具。欲供如来及比丘僧。我等亦当如是严设微妙供具供养如来。如来受已当入涅槃。诸姊。诸佛如来出世甚难。最后供养亦复倍难。若佛涅槃世间空虚。
&&&&又有八恒河沙诸天女等。其中广目天女作为上首。她们都说:“姐妹们啊。仔细观察,众生都置备了种种上等的供具,要供如来和比丘僧。我们也应该置备微妙供具供养如来。如来接受后就要涅槃了。姐妹们,诸佛如来来到这个世界非常难得,最后的供养更加难得。如果佛涅槃涅磐了,这个世间也就没有什么啦。“
&&&&是诸天女爱乐大乘欲闻大乘。闻已亦能为人广说。渴仰大乘既自充足。复能充足余渴仰者。守护大乘。若有异学憎嫉大乘。势能摧灭如雹摧草。护持戒行威仪具足。善能随顺一切世间。度未度者脱未脱者。于未来世当转法轮。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修学大乘。以大庄严而自庄严。成就如是无量功德。等慈众生如视一子。
&&&&&这些天女爱乐大乘,欲闻大乘。也能为人广为宣说。渴仰大乘佛法,自己满足之后又能满足其它渴仰大乘之人。她们守护大乘。如果有人憎嫉大乘。她们能摧灭就像冰雹催折花草。她们护持戒行,威仪具足。能够随顺一切世间。度脱世人,在未来世中会转动法轮。传播三宝,不让佛法断绝。她们修学大乘,用庄严的佛法庄严自己。成就这些无量功德。看待众生就像自己的儿子,无差无别。
&&&&&亦于晨朝日初出时。各取种种天木香等。倍于人间所有香木。其木香气能灭人中种种臭秽。白车白盖驾四白马。一一车上皆张白帐。其帐四边悬诸金铃种种香花宝幢幡盖。上妙甘饍种种伎乐敷师子座。其座四足纯绀琉璃。于其座后各各皆有七宝倚床。一一座前复有金机。复以七宝而为灯树。种种宝珠以为灯明。微妙天花遍布其地。
她们也在清晨日时。各自带着种种天木香。比人间所有香木都多。那些木香气能驱除人间各种臭秽。白色的车白色的盖驾着四匹白马,每驾车上都挂着白帐,帐的四边悬挂着金铃种种香花宝幢幡盖,还有上妙的甘饍种种伎乐。上面有狮子座,四角都是纯绀琉璃,狮子座后面都有七宝倚床。座前又有金几。有用七宝作的灯树。各种宝珠当作灯火,微妙天花遍布其地。
&&&&&是诸天女设是供已。心怀哀感涕泪交流生大苦恼。亦为利益安乐众生。成就大乘第一空行。显发如来方便密教。亦为不断种种说法。往诣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诸天女等不果所愿心怀忧恼。却在一面默然而坐
&&&&&这些天女备好了供具,为了利益安乐众生,为了成就大乘佛法第一空行,为了发扬如来方便密教,为了不断绝佛法,为了给众生调伏因缘,来到佛所。稽首佛足,绕佛百千圈。向佛进言。“我们为佛陀和僧众置办了这些供具,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默然不接受。诸天女们没有如愿。只好在一边默默的坐下。
&&&&&尔时复有九恒河沙诸龙王等住于四方。其名曰和修吉龙王。难陀龙王。婆难陀龙王。而为上首。是诸龙王亦于晨朝日初出时。设诸供具倍于人天。持至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是诸龙王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坐一面
&&&&&又有九恒河沙数的四方龙王。其中和修吉龙王,难陀龙王,婆难陀龙王作为上首。这些龙王也在清晨日出时。置备了供具,比之前人天的供具都多。来到佛所,稽首佛足,绕佛百千圈。向佛进言。“我们为佛陀和僧众置办了这些供具,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默然不接受。诸龙王们没有如愿。只好在一边默默的坐下。
&&&&尔时复有十恒河沙沙诸鬼神王。毗沙门王而为上首。各相谓言。仁等。今者可速诣佛所。设供具倍于诸龙。持往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匝。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许。是诸鬼王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坐一面
&&&&&又有十恒河沙数的鬼神王。其中毗沙门王作为上首。互相说:“贤者们,今天应该尽快前往佛所。”所置备的供具比龙王的还多。来到佛所,稽首佛足,绕百千圈。向佛进言。“我们为佛陀和僧众置办了这些供具,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默然不受。诸鬼神王们没有如愿。只好在一边默默的坐下。
&&&&尔时复有二十恒河沙金翅鸟王。降怨鸟王而为上首。复有三十恒河沙乾闼婆王。那罗达王而为上首。复有四十恒河沙紧那罗王。善见王而为上首。复有五十恒河沙摩睺罗伽王。大善见王而为上首。复有六十恒河沙阿修罗王。睒婆利王而为上首。复有七十恒河沙陀那婆王。无垢河水王。跋提达多王等。而为上首。复有八十恒河沙沙罗刹王。可畏王而为上首。舍离恶心更不食人。于怨憎中生慈悲心。其形丑陋。以佛神力皆悉瑞正。
&&&&&这时又有二十恒河沙金翅鸟王。其中降怨鸟王作为上首。
&&&&&又有三十恒河沙乾闼婆王。其中那罗达王作为上首。
&&&&&又有四十恒河沙紧那罗王。其中善见王作为上首。
&&&&&又有五十恒河沙摩睺罗伽王。其中大善见王作为上首。
&&&&&又有六十恒河沙阿修罗王。其中睒婆利王作为上首。
&&&&&又有七十恒河沙陀那婆王。其中无垢河水王,跋提达多王等,作为上首。
&&&&又有八十恒河沙沙罗刹王。其中可畏王作为上首。远离邪恶,不再吃人。从怨憎中生起慈悲之心。他们本来长得非常丑陋,现在凭借佛力都变得很瑞正。
&&&&复有九十恒河沙树林神王。乐香王而为上首。复有千恒河沙持咒王。大幻持咒王而为上首。复有一亿恒河沙贪色鬼魅。善见王而为上首。复有百亿恒河沙天诸娙女。蓝婆女。郁婆尸女。帝路沾女。毗舍佉女。而为上首。复有千亿恒河沙地诸鬼王。白湿王而为上首。复有十万亿恒河沙等诸天子及诸天王四天王等。复有十万亿恒河沙等四方风神。吹诸树上时非时花散双树间。复有十万亿恒河沙主云雨神。皆作是念。如来涅槃焚身之时。我当注雨令火时灭。众中热闷为作清凉。
&&&&又有九十恒河沙树林神王,其中乐香王作为上首。
&&&&又有千恒河沙持咒王。其中大幻持咒王作为上首。
又有一亿恒河沙贪色鬼魅,其中善见王作为上首。
又有百亿恒河沙的天上各娙女,其中蓝婆女,郁婆尸女,帝路沾女,毗舍佉女,作为上首。
&&&&又有千亿恒河沙的地上各鬼王,其中白湿王作为上首。
&&&&又有十万亿恒河沙等诸天子和诸天王四天王等。
&&&&又有十万亿恒河沙等四方风神,吹动树上的花,于是各个季节的花都开放了,凌空飞散在双树之间。
&&&&又有十万亿恒河沙主云雨的神。他们都这样想道:如来涅槃焚身的时候,我们要下雨,把火熄灭,把热闷化为清凉。
&&&&复有二十恒河沙大香象王。罗睺象王。金色象王。甘味象王。绀眼象王。欲香象王等。而为上首。敬重大乘爱乐大乘。知佛不久当般涅槃。各各拔取无量无边诸妙莲花。来至佛所头面礼佛却住一面。复有二十恒河沙等师子兽王。师子吼王而为上首。施与一切众生无畏。持诸花菓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又有二十恒河沙大香象王。其中罗睺象王。金色象王。甘味象王。绀眼象王。欲香象王等作为上首。敬重大乘,爱乐大乘。知道佛不久就要涅槃。纷纷拔取无量无边的妙莲花。来到佛前作头面礼,在一边坐下。
&&&&又有二十恒河沙的狮子兽王。其中师子吼王作为上首。给一切众生做无畏布施。带着各种花果来到佛所。稽首佛足,在一边坐下。
&&&&复有二十恒河沙等诸飞鸟王。凫雁鸳鸯孔雀诸鸟。乾闼婆鸟。迦兰陀鸟。鸲鹆鹦鹉。俱翅罗鸟。婆嘻伽鸟。迦陵频伽鸟。耆婆耆婆鸟。如是等诸鸟持诸花菓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复有二十恒河沙等水牛牛羊。往至佛所出妙香乳。其乳流满拘尸那城。所有沟坑色香美味悉皆具足。成是事已却住一面。
&&&&又有二十恒河沙等诸飞鸟王。有凫雁鸳鸯孔雀诸鸟。乾闼婆鸟。迦兰陀鸟。鸲鹆鹦鹉。俱翅罗鸟。婆嘻伽鸟。迦陵频伽鸟。耆婆耆婆鸟。这些鸟兽带着各种花果来到佛所。稽首佛足,在一边坐下。
&&&&又有二十恒河沙等水牛牛羊。来到佛所,带着美妙的香乳。乳汁流满拘尸那城。所有的沟坑色香美味无可比拟。做好这些事情,就在一边坐下。
&&&&复有二十恒河沙等四天下中诸神仙人。忍辱仙等而为上首。持诸香花及诸甘果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绕佛三匝。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许。时诸仙人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又有二十恒河沙等四天下中各位仙人。其中忍辱仙等作为上首。带着各种香花和甘果来到佛所。稽首佛足,绕佛三圈。向佛进言:“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默然不许。这些仙人没有如愿。心中愁恼,在一面坐下。
&&&&阎浮提中一切蜂王。妙音蜂王而为上首。持种种花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绕佛一匝却住一面
&&&&阎浮提中一切蜂王。其中妙音蜂王作为上首。带着种种花来到佛所。稽首佛足,绕佛一圈,在一面坐下。
&&&&尔时阎浮提中比丘比丘尼一切皆集。唯除尊者摩诃迦叶阿难二众。
&&&此刻阎浮提中比丘和比丘尼都聚齐了。除了尊者摩诃迦叶和阿难二人。
&&&&复有无量阿僧祇恒河沙等世界中间。及阎浮提所有诸山。须弥山王而为上首。其山庄严丛林蓊郁。诸树茂盛枝条扶疏荫蔽日光。种种妙花周遍而有。龙泉流水清净香洁。诸天龙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神仙咒术作倡伎乐。如是等众弥满其中。是诸山神亦来诣佛。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这时又有无量阿僧祇恒河沙的世界中间,以及阎浮提所有山脉,其中须弥山王作为上首。山脉庄严丛林蓊郁。大树茂盛,枝条扶疏,荫蔽日光。各种妙花,四处皆是。龙泉流水,清净香洁。诸天龙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用神仙咒术弹奏音乐。这些山神也来拜佛,稽首佛足,在一边坐下。
&&&&复有阿僧祇恒河沙等。四大海神及诸河神。有大威德。具大神足。所设供养。倍胜于前。诸神身光伎乐灯明。悉蔽日月令不复现。以占婆花散熙连河。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又有阿僧祇恒河沙等四大海神和河神。他们都有大威德,具有神足通。所带的供养比前面的更多。诸神身上发出光明,甚至遮蔽了日月。用占婆花散布在熙连河上。来到佛所,稽首佛足。在一面坐下。
&&&&尔时拘尸那城娑罗树林。其林变白犹如白鹤。于虚空中自然而有七宝堂阁。雕文刻镂绮饰分明。周匝栏楯众宝杂厕。堂下多有流泉浴池。上妙莲花弥满其中。犹如北方郁单越国。亦如忉利欢喜之园。尔时娑罗树林中间。种种庄严。甚可爱乐。亦复如是。是诸天人阿修罗等。咸睹如来涅槃之相。皆悉悲感愁忧不乐
&&&&&此刻忽然拘尸那城的娑罗树林全都变白了,就像白鹤一样。虚空中自然出现七宝堂阁。雕文刻镂绮饰分明。周围装饰着七宝。堂下有很多流泉浴池,美丽的莲花弥满其中。就像北方的郁单越国。又像忉利天上的欢喜园。这时娑罗树林中间种种庄严,非常令人欢喜。天人和阿修罗等看到如来涅槃的种种迹象,无不悲愁闷闷不乐。
&&&&尔时四天王释提桓因。各相谓言。汝等观察诸天世人及阿修罗。大设供养欲于最后供养如来。我等亦当如是供养。若我最后得供养者。檀波罗蜜则为成就满足不难。
&&&&&这时四天王和释提桓因(帝释天)互相说:“你们看各位天世人和阿修罗,设下这么大的供养希望得到最后供养如来的机会。我们也应该如此。如果我是最后供养的人,就不难成就檀波罗蜜了。”
&&&&尔时四天王所设供养倍胜于前。持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迦枳楼伽花摩诃迦枳楼伽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散多尼迦花摩诃散多尼迦花。爱乐花大爱乐花。普贤花。大普贤花。时花大时花。香城花大香城花。欢喜花大欢喜花。发欲花大发欲花。香醉花大香醉花。普香花大普香花天金叶花龙华。波利质多树花拘毗罗树花。
于是四天王所设的供养比之前的所有人的还多。拿着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迦枳楼伽花摩诃迦枳楼伽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散多尼迦花摩诃散多尼迦花,爱乐花大爱乐花,普贤花,大普贤花,时花大时花,香城花大香城花,欢喜花大欢喜花,发欲花大发欲花,香醉花大香醉花,普香花大普香花天金叶花龙华,波利质多树花拘毗罗树花。
&&&&复持种种上妙甘饍。来至佛所稽首佛足。是诸天人所有光明。能覆日月令不复现。以是供具欲供养佛。如来知时默然不受。尔时诸天不果所愿。愁忧苦恼却住一面
&&&&&有种种上妙甘饍。来到佛所,稽首佛足。这些天人发出的光明。以至于无法再看到日月。希望用这些供具供养佛陀。如来者是仍然默然不受。诸天不能如愿,只好愁忧苦恼的在一面坐下。
&&&&尔时释提桓因及三十三天。设诸供具亦倍胜前。及所持花亦复如是。香气微妙甚可爱乐。持得胜堂并诸小堂。来至佛所稽首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深乐爱护大乘。唯愿如来哀受我食。如来知时默然不受。时诸释天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这时释提桓因和三十三天。置备了更庄严的供具,超过之前的所有。所拿得香花也是如此。带着殊胜的堂阁合各种小阁。来到佛所,稽首佛足。向佛进言:“我们深乐爱护大乘,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仍然默然不受。诸释天不能如愿,各自心怀愁恼坐在一边。
&&&&乃至第六天所设供养展转胜前。宝幢幡盖。宝盖小者覆四天下。幡最短者周围四海。幢最卑者至自在天。微风吹幡出妙音声。持上甘饍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是诸天等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第六天所设的供养更胜过之前的。宝幢幡盖,宝盖小的能覆盖整个四天下。幡最短的周围也象四海一样宽广。幢最低者也能到达自在天。微风吹动幢幡发出绝妙的音声。带着上等甘饍来到佛所,稽首佛足。向佛进言:“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仍然默然不受。诸天等不能如愿,只好心怀愁恼的在一边坐下。
&&&&上至有顶。其余梵众一切来集。尔时大梵天王及余梵众。放身光明遍四天下。欲界人天日月光明悉不复现。持诸宝幢缯彩幡盖。幡极短者悬于梵宫至娑罗树间。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尔时诸梵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有顶天的梵众也都一起来集。这时大梵天王和其余梵众,放出的光明遍满四天下。以至于欲界天人间天的日月光明都隐去了光芒。梵王们携带着各种宝幢缯彩幡盖。那些幡中最短的也能从梵宫直接垂到娑罗树间。他们来到佛所,稽首佛足。向佛进言:“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仍然默然不受。梵天们不能如愿,只好心怀愁恼的在一边坐下。
&&&&尔时毗摩质多阿修罗王。与无量阿修罗大眷属俱。身诸光明胜于梵天。持诸宝幢缯彩幡盖。其盖小者覆千世界。上妙甘饍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而白佛言。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如来知时默然不受。诸阿修罗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这时毗摩质多阿修罗王和无量阿修罗大眷属一起来临。身上各种光明比梵天还殊胜。携带着各种宝幢缯彩幡盖。其中盖小的能覆盖小千世界。还有上妙的甘饍来到佛所,稽首佛足。向佛进言:“希望如来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如来仍然默然不受。诸阿修罗等不能如愿,只好心怀愁恼的在一边坐下。
&&&&尔时欲界魔王波旬。与其眷属诸天婇女。无量无边阿僧祇众。开地狱门施清冷水。因而告曰。汝等今者无所能为。唯当专念如来应正遍知。建立最后随喜供养。当令汝等长夜获安。时魔波旬于地狱中。悉除刀剑无量苦毒。炽然炎火注雨灭之。以佛神力复发。是心。令诸眷属皆舍刀剑弓弩铠仗鉾槊长钩金锤钺斧斗轮罥索。所持供养倍胜一切人天所设。其盖小者覆中千界。
&&&&&时欲界魔王波旬和他的其眷属,诸天宫女,无量无边阿僧祇众。打开地狱大门施放清凉的冷水。波旬命令魔民:“你们今天什么也不要做了,必须专心忆念如来应正遍知。这是建立最后供养的机会。能让你们在黑暗中获得安宁。”然后魔王波旬在地狱中,免除刀剑等无量的苦毒,用大雨熄灭炽然炎火。命令魔界眷属舍弃各种武器。魔王携带的供养比一切人天的还多。其中盖小的也能覆盖中千世界。
&&&&来至佛所稽首佛足而白佛言。我等今者爱乐大乘守护大乘。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供养故。为怖畏故。为诳他故。为财利故。为随他故。受是大乘或真或伪。我等尔时当为是人除灭怖畏。说如是咒:啅抧吒吒罗啅抧 卢呵隶 摩诃卢诃隶 阿罗 遮罗 多罗 莎呵
&&&&来到佛所,稽首佛足,向佛进言。“我们深乐爱护大乘,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无论是为了要供养,为了恐吓他人,为了欺骗他人,为了得到财利的原因,无论接受的大乘是真是假,我们都为了这人消除一切怖畏。于是波旬说出了这个咒语:啅抧吒吒罗啅抧 卢呵隶 摩诃卢诃隶 阿罗 遮罗 多罗 莎呵
&&&&是咒。能令诸失心者怖畏者说法者不断正法者。为伏外道故。护己身故。护正法故。护大乘故。说如是咒。若有能持如是咒者无恶象怖。若至旷野空泽崄处不生怖畏。亦无水火师子虎狼盗贼王难。世尊。若有能持如是咒者。悉能除灭如是等怖。世尊。持是咒者我当护之如龟藏六。世尊。我等今者不以谕谄说如是事。持是咒者我当至诚益其势力。唯愿如来。哀受我等最后供养。
&&&&&这个咒语,能让迷失的,怖畏的,说法的,不断正法的人,催伏外道,保护自己,保护正法,保护大乘。如果有人能持这个咒,所有恶象恐怖都能消失。如果到达旷野空泽等危险的地方也不会害怕。也没有水火师子虎狼盗贼等等各种灾难。世尊。如果有人能持这个咒语。能灭除一切恐怖。世尊。持这个咒语的人我会像守护自己身体一样守护他们。世尊。我今天不是因为谕谄才这样说。而是真诚的要为持这个咒语的人守护。希望如来,能接受我们的最后供养。“
&&&&&尔时佛告魔波旬言。我不受汝饮食供养。我已受汝所说神咒。为欲安乐一切众生四部众故。佛说是已默然不受。如是三请皆亦不受。时魔波旬不果所愿。心怀愁恼却住一面
&&&&&这时佛告诉魔波旬:“我不会接受你的饮食供养。但是为了安乐一切众生我已接受你所说的神咒。”魔王再三要求,佛也没有接受他的供养。这时魔波旬没有如愿,只好心怀愁恼的在一边坐下。
&&&&尔时大自在天王与其眷属无量无边及诸天众。所设供具悉覆梵释护世四王人天八部及非人等所有供具。梵释所设犹如聚墨在珂贝边悉不复现宝盖小者能覆三千大千世界。持如是等供养之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绕无数匝白佛言。
&&&&&这时大自在天王和他的眷属无量无边还有天众,所置备的供具能比所有人天的供奉还要殊胜。梵释所设的供具在大自在天王的供具前,就好像墨鱼聚集在洁白的贝壳边,显得毫不起眼。其中宝盖小的也能覆盖三千大千世界。大自在天众带着这样的供养来到佛所,稽首佛足,绕佛无数圈。向佛进言:
&&&&世尊。我等所献微末供具。喻如蚊子供养于我。亦如有人以一掬水投于大海。然一小灯助百千日。春夏之月众花茂盛。有持一花益于众花。以亭历子益须弥山。岂当有益大海日明众花须弥。世尊。我今所奉微末供具亦复如是。若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香花伎乐幡盖。供养如来尚不足言。何以故。如来为诸众生常于地狱饿鬼畜生诸恶趣中受诸苦恼。是故世尊。应见哀愍受我等供
&&&&&“世尊。我们知道,我们给世尊所献的这些微末供具。就像把蚊子供养给我一样不足道。又好像有人用一捧水投给大海。点燃一小灯像帮助百千日的光芒。春夏之月,众花茂盛的时候,有人拿一朵花放到众花之间,或者用一个芥子献给须弥山。这些行为怎么可能增益大海日明众花和须弥呢?世尊。我今天所供奉的微末供具也是如此啊。如果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香花伎乐幡盖供养如来仍然微不足道,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为了度化众生总是化身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恶趣中,为了众生承受各种苦恼。这种恩德无法报答,所以世尊。请您一定接受我们的供养吧。”
&&&&&尔时东方去此无量无数阿僧祇恒河沙数微尘等世界。彼有佛土名意乐美音。佛号虚空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尔时彼佛即告第一大弟子言。善男子。汝今宜往西方娑婆世界。彼土有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佛不久当般涅槃。善男子。汝可持此世界香饭。其饭香美。食之安隐。可以此食奉献彼佛世尊。世尊食已入般涅槃。善男子。并可礼敬请决所疑。
&&&&这时东方,距离这里无量无数阿僧祇恒河沙数微尘等世界(大概就是非常远的意思),有个佛土叫意乐美音。佛号为“虚空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此佛对第一大弟子说:“善男子。你今天应该前往西方娑婆世界。那里有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佛不久当入般涅槃。善男子。你应该带着我们这个世界最美味的香饭奉献彼佛世尊。世尊吃后就要入般涅槃了。善男子。你还可以去向彼佛请教你的疑惑。”
&&&&&尔时无边身菩萨摩诃萨。即受佛教从座而起。稽首佛足右绕三匝。与无量阿僧祇菩萨俱。从彼国发来至此娑婆世界。应时此间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种震动。于是众中梵释四天王魔王波旬摩醯首罗。如是大众见是地动。举身毛竖喉舌枯燥。惊怖战栗各欲四散。自见其身无复光明。所有威德殄灭无余。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即从座起告诸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勿怖。汝等勿怖。何以故。东方去此无量无数阿僧祇恒河沙微尘等世界。有世界名意乐美音。佛号虚空等如来应正遍知十号具足。彼有菩萨名无边身。与无量菩萨欲来至此供养如来。以彼菩萨威德力故。令汝身光悉不复现。是故汝等应生欢喜勿怀恐怖。
&&&&&无边身菩萨摩诃萨闻佛得教导,从座而起。稽首佛足,绕佛三圈,礼毕之后就带领无量阿僧祇菩萨,从彼国来到此娑婆世界。于是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种震动。大众见此地动,都汗毛直立口干舌燥,因为惊怖而几乎要四散了。众天神发现自己不再有光明,所有威德形象也都消失不见。这时文殊师利法王子,从座而起,告诉大众:“善男子。不要惊慌,不要惊慌。东方离这里无量无数阿僧祇恒河沙微尘等世界。有个世界叫意乐美音。佛号虚空等如来应正遍知十号具足。那里有菩萨名无边身与无量菩萨来至此供养如来。因为彼菩萨威德力故才使得你们身上的光明消失。所以你们应该高兴而不是惊慌。”
&&&&尔时大众悉皆遥见彼佛大众。如明镜中自观己身。时文殊师利复告大众。汝今所见彼佛大众如见此佛。以佛神力复当如是得见九方无量诸佛。尔时大众各相谓言。苦哉苦哉。世间空虚。如来不久当般涅槃。
&&&&&这时大众都遥遥看见彼佛大众,就好像照镜子一般清楚。文殊师利又告诉大众:“你们今日所看到的彼佛大众就好像看到我们的世尊一样清楚。凭借佛神力也能得见九方无量诸佛。”
&&&&大众感叹世尊神力,想到佛要涅磐便更是愁苦无比。互相谓言:“苦啊苦啊,世间空虚。如来不久当入般涅槃。”
&&&&&是时大众一切悉见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是菩萨身一一毛孔各各出生一大莲花。一一莲花各有七万八千城邑。纵广正等如毗耶离城。墙壁诸堑七宝杂厕。多罗宝树七重行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阎浮檀金以为却敌。一一却敌各有种种七宝林树花果茂盛。微风吹动出微妙音。其声和雅犹如天乐。城中人民闻是音声。即得受于上妙快乐。是诸堑中妙水盈满。清净香洁如真琉璃。是诸水中有七宝船。诸人乘之游戏澡浴。共相娱乐快乐无极。复有无量杂色莲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其花纵广犹如车轮。其堑岸上多有园林。一一园中有五泉池。是诸池中复有诸花。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其花纵广亦如车轮。香气馚馥甚可爱乐。其水清净柔软第一。凫雁鸳鸯游戏其中。其园各有众宝宫宅。
&&&&这时大众也看到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此菩萨身上每毛孔出生一朵大莲花。每个莲花各有七万八千城邑,每个城邑都好像毗耶离城那么大,都是七宝所成,有多罗宝树七重行列。人民兴旺安隐丰乐。到处都用阎浮世界的檀金作的楼阁。楼阁上有种种七宝林树,花果茂盛。微风吹动发出微妙的声音。声音美妙犹如天乐。人民听到这种声音非常愉悦。城中的河渠里妙水盈满,清净香洁好像琉璃一般。水上有七宝船。人们在上面游戏澡浴,共相娱乐快乐无极。又有无量的七彩莲花,如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花盘大小犹如车轮。岸上有很多园林,园中有五个泉池,池中也有优钵罗花、拘物头花、波头摩花、分陀利花,那些花盘也都如车轮一般大小,香气馚馥非常可爱。其水清净柔软无比,凫雁鸳鸯在其中游戏。园有众宝宫殿,
&&&&&一一宫宅纵广正等满四由旬。所有墙壁四宝所成。所谓金银琉璃颇梨。真金为向周匝栏楯。玫瑰为地金沙布上。是宫宅中多有七宝流泉浴池。一一池边各有十八黄金梯陛。阎浮檀金为芭蕉树。如忉利天欢喜之园。是一一城各有八万四千人王。一一诸王各有无量夫人婇女。共相娱乐欢喜受乐。其余人民亦复如是。各于住处共相娱乐是中众生不闻余名。纯闻无上大乘之声。是诸花中一一各有师子之座。其座四足皆绀琉璃。柔软素衣以布座上。其衣微妙出过三界。一一座上有一王坐。以大乘法教化众生。或有众生书持读诵如说修行。如是流布大乘经典。尔时无边身菩萨。安止如是无量众生。于自身已令舍世乐。皆作是言。苦哉苦哉。世间空虚。如来不久当般涅槃。
&&&&&宫宅方圆四八十里。所有墙壁用金、银、颇梨,琉璃四宝做成。真金铺路两侧栏楯。又有玫瑰铺地上面洒上金沙。宫宅中有七宝流泉浴池。池边各有十八黄金阶梯。阎浮檀金作的芭蕉树,跟忉利天的欢喜园一样。城各有八万四千人王,诸王各有无量夫人侍女,共相娱乐欢喜受乐。其余人民也是如此。各于住处共相娱乐。这里的众生只能听到闻无上大乘之声。诸花中各有师子座。其座四足镶嵌琉璃。座上铺着柔软的素布,布的材料的微妙超过三界。每个座上有一个国王坐着。用大乘佛法教化众生。又有众生读诵大乘,并按照经上说得如实修行。同时流布大乘经典。这时无边身菩萨劝告这无量的众生舍弃世间的快乐。于是众生皆说:“苦啊苦啊。世间空虚。如来不久当般涅槃。”
&&&&尔时无边身菩萨。与无量菩萨周匝围绕。示现如是神通力已。持是种种无量供具。及以上妙香美饮食。若有得闻是食香气。烦恼诸垢皆悉消灭。以是菩萨神通力故。一切大众悉皆得见如是变化无边身菩萨。身大无边量同虚空。唯除诸佛余无能见是菩萨身其量边际。尔时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
&&&&&这时无边身菩萨与无量菩萨周匝围绕,示现这样的神通后。携带着种种无量供具及上妙香美饮食。如果能闻这种香气,所有的烦恼诸垢皆悉消灭。借此菩萨之神通力一切大众都能得见这种变化。无边身菩萨,身大无边,如同虚空。除了诸佛无人能见此菩萨的身量边际。
&&&&&所设供养倍胜于前。来至佛所稽首佛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愍受我等食。如来知时默然不受。如是三请悉亦不受。尔时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却住一面。
&&&&&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所置备的供养比之前人的供养更加殊胜。来到佛所,稽首佛足,合掌恭敬,向佛进言:“世尊。希望您慈悲接受我们的供养。”如来仍然默然不受。再三请求也没有用。于是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只好在一边却坐下。
&&&&南西北方诸佛世界。亦有无量无边身菩萨。所持供养倍胜于前。来至佛所乃至却住一面皆亦如是
&&&&南西北方诸佛世界。也有无量的无边身菩萨。携带的供养更胜过其他人的供养。来至佛所最后都坐在一边。
&&&&时娑罗双树吉祥福地。纵广三十二由旬大众充满间无空缺。尔时四方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所坐之处。或如锥头针锋微尘。十方如微尘等诸佛世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及阎浮提一切大众亦悉来集。唯除尊者摩诃迦叶阿难二众。阿阇世王及其眷属。
这时娑罗双树吉祥福地。方圆一千多里坐满了前来供养的人。四方无边身菩萨及其眷属坐在锥头针锋那么小的微尘上。十方诸佛世界诸大菩萨也都来此集会。阎浮提一切大众全都到齐,除了尊者摩诃迦叶阿难和阿阇世王及其眷属。
&&&&乃至毒蛇视能杀人蜣螂蝮蝎及十六种行恶业者。一切来集。陀那婆神阿修罗等。悉舍恶念皆生慈心。如父如母如姊如妹。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慈心相向亦复如是。除一阐提。
&&&&&甚至依靠视线就能杀人的毒蛇和蜣螂蝮蝎以及十六种行恶业者也都一切来集。陀那婆神阿修罗等,都舍弃了邪恶的念头生出慈心,好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慈心相向也是如此,除了一阐提。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软。无有丘墟土沙砾石荆棘毒草。众宝庄严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时大众悉见十方如微尘等诸佛世界。如于明镜自观己身。见诸佛土亦复如是。
&&&&&此时三千大千世界,因佛神力,大地柔软,不再有丘墟土沙砾石荆棘毒草。众宝庄严好像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一般。大众都能看到十方如微尘数般的诸佛世界。就像自己照镜子一样清楚。
&&&&尔时如来面门所出五色光明。其光明曜覆诸大会。令彼身光悉不复现所应作已还从口入。时诸天人及诸会众阿修罗等。见佛光明还从口入。皆大恐怖身毛为竖。复作是言。如来光明出已还入。非无因缘必于十方所作已办。将是最后涅槃之相。何期苦哉。何期苦哉。如何世尊。一旦舍离四无量心。不受人天所奉供养。圣慧日光从今永灭。无上法船于斯沉没。呜呼痛哉。世间大苦。举手捶胸悲号啼哭。支节战动不能自持。身诸毛孔流血洒地
&&&&&此时如来面门放出五色光明笼罩大会,使得所有人的身光都不在显现,然后五彩光明飞入佛的口中。天人及诸会众阿修罗等见佛光明又入佛口,都很恐惧,汗毛直竖,说道:“如来光明放出又收回,是因为在这个世界该做得都做完了,这是最后涅槃的迹象了。多么的悲伤,多么悲伤。世尊一旦舍离四无量心。不再接受人天的供养。圣慧日光从今之后就永远熄灭了。无上的法船从此沉默。多么悲哀,世间最苦的不过于此。”于是举手捶胸。悲号啼哭。关节颤动无法控制,甚至毛孔流血滴落在大地。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毕
寿命品第一品之二
&&&&尔时会中有优婆塞。是拘尸那城工巧之子。名曰纯陀。与其同类十五人俱。为令世间得善果故。舍身威仪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悲泣堕泪。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这时会中有一个叫纯陀的优婆塞(现在我们叫居士),他是拘尸那城一个工匠的孩子。跟他在一起的同伴共有十五个人。为了得到世间善果,不再顾惜自己威仪的姿态,从座而起,露出右肩,右膝跪地,流泪合掌顶礼佛足,向佛进言:
&&&&唯愿世尊及比丘僧。哀受我等最后供养。为度无量诸众生故。世尊。我等从今无主无亲。无救无护无归无趣贫穷饥困。欲从如来求将来食。唯愿哀愍受我微供。然后乃入于般涅槃。
&&&&&世尊和比丘僧众啊,为了度脱无量众生,请慈悲接受我们最后的供养吧。世尊,我们从今往后就无亲无主了,无人保护无人解救,贫穷饥渴,为了从如来那里得到后世的食物,希望世尊接受我们的微薄供养后再入般涅磐吧。
&&&&世尊。譬如刹利若婆罗门毗舍首陀(印度四大姓)。以贫穷故远至他国。役力农作得好调牛。良田平正。无诸沙卤恶草株杌。唯悕天雨。言调牛者喻身口七。良田平正喻于智慧。除去沙卤恶草株杌喻除烦恼。
&&&&&世尊,比如刹利若、婆罗门、毗舍、首陀(印度四大姓,此处即是说一切人)中,有人因为贫穷而远赴别国,辛勤劳作,驯服耕牛,良田富饶,没有砂砾和野草,只求天降甘雨。
&&&&&驯服耕牛就是比喻身口意业(身三业:杀、盗、淫,口四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良田富饶比喻智慧,除去砂砾和杂草比喻去除烦恼。
&&&&世尊。我今身有调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贫四姓者即我身是贫。于无上法之财宝。唯愿哀愍除断我等贫穷困苦。拯及无量苦恼众生。我今所供虽复微少冀得充足如来大众。我今无主无亲无归。愿垂矜愍如罗睺罗
&&&&世尊,我现在也于那穷人一样,一切具备只求如来的甘露法雨。贫穷的四姓是说在无上法宝面前,我是如此贫穷,只希望世尊慈悲我们的贫困穷苦,也同样慈悲无量众生的苦恼。尽管我今天的供养如此微薄,但也希望尽力充足如来大众。我就要没有主人没有亲人没有归处,希望如来可怜我等,就像可怜自己的亲子一样。
&&&&尔时世尊一切种智无上调御告纯陀曰。善哉善哉。我今为汝除断贫穷。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汝今于我欲求寿命色力安辩。我当施汝常命色力安无碍辩。何以故。纯陀。施食有二果报无差。何等为二。一者受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受已入于涅槃。我今受汝最后供养。令汝具足檀波罗蜜。
&&&&这时世尊以一切种智、无上、调御(佛的不同名号)告诉纯陀:“善哉善哉。我为了让你不再贫穷,用无上法雨浇灌,让你的身田生出佛法之芽。你向我求长寿、相貌、辩才,我就给你永恒长寿、色相端正和辩才无碍。为什么呢?纯陀,布施食品有两种无差别的果报。哪两种呢?一种是接受了布施的人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另一种是接受了布施的人进入涅磐境界。我今天接受你的最后供养,让你成就檀波罗蜜(布施波罗蜜)。”
&&&&尔时纯陀即白佛言。如佛所说二施果报无差别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先受施者烦恼未尽。未得成就一切种智。亦未能令众生具足檀波罗蜜。后受施者烦恼已尽。已得成就一切种智。能令众生普得具足檀波罗蜜。
&&&&&这时纯陀向佛进言:“我不认为这两种布施像佛所说的一般,无差无别。因为第一种人没有断尽烦恼,没有成就一切种智。也没有能力让众生成就檀波罗蜜。后一种人烦恼完全断尽,得到一切种智。能让众生成就檀波罗蜜。
&&&&先受施者直是众生。后受施者是天中天。先受施者是杂食身烦恼之身。是后边身是无常身。后受施者无烦恼身金刚之身。法身常身无边之身。云何而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
&&&&&前者仍是众生,后者是天中之天。前者是吃五谷杂粮的烦恼之身,是有边际之身,无常之身。后者是无烦恼身,是金刚身,是法身、是常住不坏之身、是无边身。怎么可能两种果报没有差别呢?
&&&&先受施者未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唯得肉眼未得佛眼乃至慧眼。后受施者已得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具足佛眼乃至慧眼。云何而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
&&&&前者没有圆满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只有肉眼没有其余四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后者圆满六种波罗蜜,具足五眼。怎么可能两者果报没有差别呢?
&&&&世尊。先受施者受已食啖入腹消化。得命得色得力得安得无碍辩。后受施者不食不消无五事果。云何而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
&&&&世尊,前者进食后食物进入肚子要被消化,凭借食物的营养才有生命、容貌、力气、身体舒适和无碍辩才。后者根本不会真正的消化食物,也就不会有五种果报。怎么可能两者果报没有差别呢?
&&&&佛言。善男子。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常身法身金刚之身。善男子。未见佛性者名烦恼身杂食之身。是后边身菩萨尔时受饮食已入金刚三昧。此食消已即见佛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
&&&&佛说:“善男子,如来已经早在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无穷尽的时间数目)之前就没有食身、烦恼身、后边身(阿罗汉等有余涅槃),已获得常身、法身、金刚之身。善男子,没有见到佛性的人是烦恼身,是后边身。菩萨(即受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接受布施的食物之后进入金刚三昧,食物消化完毕立即得见佛性,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得到了常身法身金刚之身。所以我说两种布施没有差别。
&&&&菩萨尔时破坏四魔。今入涅槃亦破四魔。是故我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菩萨尔时虽不广说十二部经先已通达。今入涅槃广为众生分别演说。是故我言二施果报等无差别。
&&&&&菩萨破坏四魔(烦恼魔,五阴魔,生死魔,天魔),而进入涅磐也是破坏四魔。所以我说两者没有差别。菩萨虽然没有广说十二部经其实已经通达经典了。入涅盘者广为众生演说十二部经典。所以我说两者没有差别。
&&&&善男子。如来之身已于无量阿僧祇劫不受饮食。为诸声闻说言。先受难陀难陀波罗二牧牛女所奉乳糜。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实不食。我今为于此会大众。是故受汝最后所奉。实亦不食
&&&&善男子,如来之身已经在无量阿僧祇劫之中不接受饮食了。我对声闻大众说曾经接受了陀难、陀波罗位二位牧牛女所供奉的牛奶,然后证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实我根本没有吃过,我现在在这个法会上接受你的供奉,也不会真的吃。
&&&&尔时大众闻佛世尊普为大会受于纯陀最后供养。欢喜踊跃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希有纯陀。汝今立字名不虚称言。纯陀者名解妙义。汝今建立如是大义。是故依实从义立名。故名纯陀。
这时大众听到世尊接受了纯陀的供养,非常欢喜,一同赞叹道:“善哉善哉,难得啊纯陀。你真是名副其实。纯陀二字的意思是通达上妙的意义。你今天建立如此大义,跟你的名字相符,所以是名副其实的纯陀了。
&&&&汝今现世得大名利德愿满足。甚奇纯陀。生在人中复得难得无上之利。善哉纯陀。如优昙花世间希有。佛出于世亦复甚难。值佛生信闻法复难。佛临涅槃最后供养。能辨是事复难于是。
&&&&你今世得到如此大的名利,满足了如此大愿。太稀有了!生在人间又得到如此无上大利。善哉啊纯陀。就像优昙花出现在世间一样稀有。佛出世也是如此难得,供养佛相信佛法更难,佛涅磐前接受你的供养,这种难得简直是无法言表。
&&&南无纯陀。南无纯陀。汝今已具檀波罗蜜。犹如秋月十五日夜。清净圆满无诸云翳。一切众生无不瞻仰。汝亦如是。而为我等之所瞻仰。佛已受汝最后供养。令汝具足檀波罗蜜。南无纯陀。是故说汝如月盛满。一切众生无不瞻仰。南无纯陀。虽受人身心如佛心。汝今纯陀。真是佛子。如罗睺罗等无有异。尔时大众即说偈言
南无(皈依)纯陀。南无纯陀。你今天成就了檀波罗蜜,就像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样,清净圆满没有乌云遮挡,令一切众生抬头瞻仰。
&&&&南无纯陀,佛已接受你的最后供养,让你具足波罗蜜。所以说你如满月一样令人瞻仰。
&&&&南无纯陀,你虽然是人的身体却已经具有了佛心,你是真正佛的亲子,跟罗睺罗没有差别。这时大众就说出了如下的偈子:
汝虽生人道,已超第六天;我及一切众,今故稽首请
&&&人中最胜尊,今当入涅槃;汝应愍我等,唯愿速请佛
&&&久住于世间,利益无量众;演说智所赞,无上甘露法
&&&汝若不请佛,我命将不全;是故应见为,稽请调御师
&&&你虽然投生人道,其实已经超越了第六天。世尊就要进入涅磐。你应该怜悯我们,替我们请求世尊久住世间,利益众生。继续演说无上佛法。你若不请佛,我们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所以请你替我们向世尊请求。
尔时纯陀欢喜踊跃。譬如有人父母卒丧忽然还活。纯陀欢喜亦复如是。复起礼佛。而说偈言
快哉获己利善得于人身
蠲除贪恚等永离三恶道
快哉获己利遇得金宝聚
值遇调御师不惧堕畜生
佛如优昙花值遇生信难
遇已种善根永离饿鬼苦
亦复能损减阿修罗种类
芥子投针锋佛出难于是
我以具足檀度人天生死
佛不染世法如莲花处水
善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
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
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我今所奉食愿得无上报
一切烦恼结摧破不坚牢
我今于此处不求天人身
设使得之者心亦不甘乐
如来受我供欢喜无有量
犹如伊兰花出于栴檀香
我身如伊兰如来受我供
如出栴檀香是故我欢喜
我今得现报最胜上妙处
释梵诸天等悉来供养我
一切诸世间悉生诸苦恼
以知佛世尊欲入于涅槃
高声唱是言世间无调御
不应舍众生应视如一子
如来在僧中演说无上法
如须弥宝山安处于大海
佛智能善断我等无明闇
犹如虚空中起云得清凉
如来能善除一切诸烦恼
犹如日出时除云光普照
是诸众生等啼泣面目肿
悉皆为生死苦水之所漂
以是故世尊应长众生信
为断生死苦久住于世间
&&&&这时纯陀的欢喜就像死去的父母忽然转活一般,又站起来顶礼佛陀,说道:“我在人间得到这样的利益,让人无比快乐,远离三毒烦恼,永离三恶道。能够供养佛陀就如同得到无量宝藏一样让人快乐,再也不用害怕堕落畜牲道。
&&&&佛陀现世就像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般涅盘经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