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传奇时的诸侯局势

鸿门宴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2)张良出,要项伯()(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令将军与臣有郤()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沛公居山东时今义:山东省古义:________________(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古义:________________(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义:①出去、进来;②不相符古义:________________(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今义:副词,很古义:________________(5)而听细说今义:详细说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今义:河北(南)省古义:________________(7)再拜献大王足下今义:又一次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2)顾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计不知所出耳()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3)胜沛公不胜杯杓()刑人如恐不胜()予观夫巴陵胜状()百战百胜()(4)辞卮酒安足辞()大礼不辞小让()停数日,辞去()(5)道道芷阳间行()行军用兵之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废先王之道()(6)急良曰:“甚急!”()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大王必欲急臣()(7)为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窃为大王不取也()君王为人不忍()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1)沛公军霸上()(2)沛公欲王关中()(3)籍吏民,封府库()(4)范增数目项王()(5)刑人如恐不胜()(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8)吾得兄事之()(9)常以身翼蔽沛公()(10)项伯杀人,臣活之()(1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2)拔剑撞而破之()(13)此其志不在小()(14)素善留侯张良()(15)沛公今事有急()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大王来何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沛公安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吾属今为之虏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1)“距”通“拒”,“内”通“纳”;(2)“要”通“邀”;(3)“倍”通“背”;(4)“蚤”通“早”;(5)“郤”通“隙”。二、(1)指崤山以东;(2)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3)出、入是两个词,指出去、进来;(4)指意外的变故;(5)小人的谗言;(6)黄河以北(南);(7)两次。三、(1)接近/亲自/亲生的;(2)回头/拜访/但,不过/顾及,考虑;(3)承受/尽/优美的/胜利;(4)推辞/计较/告别,告辞;(5)取道/方法,措施/说,谈论/主张;(6)紧急/着急/逼迫;(7)动词,出,制定。读“wéi”/动词,以为。读“wéi”/动词,做,担任。读“wéi”/动词,是。读“wéi”/句末语气词,呢。读“wéi”。四、(1)军,名词作动词,驻军;(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3)籍,名词作动词,登记;(4)目,名词作动词,看;(5)刑,名词作动词,施刑;(6)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7)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8)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9)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10)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11)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12)破,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碎;(13)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14)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15)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五、(1)宾语前置句大王来时携带了什么礼物?(2)宾语前置句沛公在哪里?(3)判断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4)被动句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5)被动句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略201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手册(湖南专版)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答案
一、“距”通“拒”,“内”通“纳”;“要”通“邀”;“倍”通“背”;“蚤”通“早”;“郤”通“隙”。二、指崤山以东;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出、入是两个词,指出去、进来;指意外的变故;小人的谗言;黄河以北南;两次。三、接近亲自亲生的;回头拜访但,不过顾及,考虑;承受尽优美的胜利;推辞计较告别,告辞;取道方法,措施说,谈论主张;紧急着急逼迫;动词,出,制定。读“”动词,以为。读“”动词,做,担任。读“”动词,是。读“”句末语气词,呢。读“”。四、军,名词作动词,驻军;王,名词作动词,称王;籍,名词作动词,登记;目,名词作动词,看;刑,名词作动词,施刑;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破,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碎;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五、宾语前置句 大王来时携带了什么礼物?宾语前置句 沛公在哪里?判断句 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被动句 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被动句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相关试题作者:磨剑 发布时间:
内容简介:  刘邦大军兵临城下,秦王子婴献玺投降。随着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的到来,关中形势变得错综复杂、波诡云谲。子婴不甘心秦国就此亡国,秘密召集关外的秦军北疆兵团,企图反攻关中;项羽与刘邦因为争夺富饶、险要的关中而矛盾重重;另有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势力在暗中行动,影响着关中局势的变化,而操纵这股势力的人是吕雉的父亲、刘邦的岳父——吕公。吕公深不可测、神通广大,隐秘的身世连吕雉都不知道。在子婴的挑拨和操纵下,刘、项矛盾激化,为了平息兵祸,刘邦冒险前往项羽驻兵之地——鸿门,名传千古的鸿门宴开席了。吕公鼎力相助,夺回了被子婴劫走的虞姬,平息了子婴埋伏在民间的死士发动的叛乱,刘、项因此消除了误会,鸿门宴没有成为刘邦的断头台。为了遏制刘邦这个劲敌,项羽将他分封到巴蜀。吕公和吕雉重返关东,准备策应刘邦反攻关中、夺取天下。
馆藏&7125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鸿门宴》教学设计_中国教育出版网
教师频道:
客服热线:400-688-1789
您的位置: >
《鸿门宴》教学设计
附件名称:复件 (21) 9.doc
本站资源不支持下载工具下载
&预览&&|&&简介
《鸿门宴》教学设计 司马迁 & 学习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 了解作者及作品;学习“军、击、内、如、刑、活”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其、而、则、乃”等虚词的用法;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节起伏的结构特点。 & 2.过程与方法 & 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法。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本文叙述了鸿门宴上项羽、刘邦双方斗争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项羽和刘邦的性格特征,从而显示出这种不同性格对于斗争胜负所起的作用。项羽的自矜功伐和妇人之仁虽然预示着他在刘、项斗争中必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诚实、坦率在人格上却是高尚的;刘邦的能屈能伸和坚决果断虽然预示着他在刘、项之争中将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的虚伪狡诈在人格上却是不可取的。 & 学习重点 &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的主要特点。 &&& 2.概括文义,分析人物性格及人物性格对于双方胜负的作用。 & 学法点拨 & 1.本文篇幅较长,要在课前加强预习,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故事情节。 &&& 2.本文需掌握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较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类学习和积累。 &&& 3.本文是一篇叙事作品,要注意分析人物的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 4.对描写传神、对话精彩的片断要加强诵读。 &&& 解文题 &&& 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极为精彩的一节。这一节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从一个侧面描写了刘、项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表现了项羽胸无城府、缺乏远见、沽名钓誉和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 &&& 识作者 &&&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腐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尽10年艰辛,写成《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开创了我国纪传文学的先河。 &&& 知背景 &&& 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涉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项梁死,刘、项分别战于黄河南北,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入关,便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带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则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并屯兵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王关中。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 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现在“鸿门宴”一词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 & 悟主旨 &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样说,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必然以失败而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的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 品艺术 &&& 1.情节波澜起伏、富于戏剧性。 &&& 文章一开始就渲染了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曹无伤告密、范增说项羽,使形势如满弓待发,战马将驰,十分紧张,雨后项伯夜见张良和刘邦,回来说项羽“善遇之”,“项王许诺”,形势才稍稍得到缓解;“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又派项庄舞剑,欲“击沛公于坐,杀之”。顿时杀机四伏,使敌对的气氛又再度紧张,然而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冀蔽沛公”,局势再度趋缓;最后“樊哙闯宴”一段使情节再起波澜,直至项羽赐坐……由紧到松,又由松到紧,通过形势的张弛变化来表现主题。 &&& 2.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 项羽是这一部分的主要人物,作者不是直接地叙述他的性格,而是把他放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紧张斗争的场面来展现出他的优点和弱点,如开头部分,得知“沛公欲王关中”,“项羽大怒”欲“击破沛公军”,项羽的直率、鲁莽、自恃勇武、妄自尊大的性格跃然纸上;当刘邦来鸿门谢罪,自称为“臣”,尊称项羽为“将军”时,项羽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羽的憨厚宽容、坦率而少谋、麻痹轻敌的品格又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再如樊哙闯帐时,“项王按剑而跽”,又表现了他身为军人所特有的机警和敏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一系列表现,展示了他标榜仁义、沽名钓誉、有勇无谋、麻痹大意的性格特征,预示了其必将失败的结局,揭示出他悲剧的原因。司马迁在文中还着重描写了刘邦、范增、张良、樊哙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来刻画人物,在尖锐矛盾中层现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通过人物之间的鲜 明对照,项羽和刘邦、范增和张良、项庄与樊哙……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 &&& 析重点 &&& 1.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几件事? &&& 提示: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湾门宴的由来,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告密。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劝项羽“急击勿失”,这是火上浇油,使矛盾更为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了转化;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 2.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 提示:第二部分(第3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共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块、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 &&& 3.本文是如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 &&& 提示: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在这一系列的矛盾斗争中,课文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秦的主力被他击败,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舞“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等待他来处理,便放弃了进攻打算。更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锨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这种“不忍”之心甚至使他对樊哙采取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没有资格与会,本可以叱出,但他理解樊哙的心情,反而赐酒。樊哙陈词,虽有指责的话,但又把他看得比怀王更高,有“求赏”之意,都合乎他自矜功伐的心理,他内心有愧而“未有以应”,于是优礼有加,赐樊哙坐。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另外,刘邦的形象也写得很生动,他的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性格在与项羽的矛盾斗争中表现得都很明显。 &&& 4.本文是如何运用对照手法来烘托人物形象的? &&& 提示:本文善于用对照手法来烘托人物形象。例如,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刻大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顺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相反,刘邦听到项伯密报军情,马上紧急研究对策,第二天亲赴鸿门假意屈从,听项羽说出曹无伤之后不动声色,樊哙闯宴后,趁气氛稍缓之机托词离席,命张良留谢。不辞而逃,后又断然诛杀曹无伤。这一系列言行,充分显示了刘邦机敏精细、能谋善断的性格。此外,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互相映衬形成鲜明对比,形象栩栩如生。 &&& 5.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 &&& 提示:本文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例如,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突出个性。描写场景犹如目睹,例如樊哙闯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人,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紧张场面的描绘着墨虽不多,却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心情顿感紧张。又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三言两语,就把宴会上杀气腾腾的场面勾画得动人心魄。《鸿门宴》中的一些语言,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豪无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劳苦功高”等等,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而“鸿门宴”则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 & 攻难点 & 1.如何理解“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这句话? & 提示:对这句话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先破秦入咸阳者就在咸阳做王”,即在“王”后加“于”字,成为“王于之”,王,称王,之,代咸阳。另一种解释是“先破秦入咸阳者,我(指怀王)就使他(或封他)为王”,即把“王”当作使动词,相应的,“之”就理解为“先破秦人咸阳”的那个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现在一般取第一种说法。 & 2.古人在宴会上的座次是怎样的? & 提示: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西)向,幼者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 3.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 提示:(1)项羽:出身贵族,勇猛善战,一举消灭秦军主力,集中表现了自矜功伐的性格,具体体现为自大轻敌、沽名钓誉、优柔寡断、轻信无谋。他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就暴跳如雷,决定进击;一听刘邦花言巧语,又软化,内愧,甚至归咎于曹无伤以自解。他既自称“籍”以表谦卑,又反常礼“东向坐”显其傲慢。范增举块,他默然不应;樊哙闯帐斥责,他赞赏不怪。项庄舞剑,项伯翼蔽,他坐以观望;刘邦脱逃,张良代谢,他安然受璧,神情木然。由此可见, 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必败无疑。 &&& (2)刘邦:初闻项羽要打来,一时吓得慌了手脚,却能一再向张良求计。最后,宴会上虽已化险为夷,深知不可久留,便借故离席。他担心离席未辞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帮他拿主意,并采纳了樊哙的建议,抓紧时机,作了周密布置。又如,刘邦得悉项伯与张良的关系,断定项伯大可利用,于是百般拉拢。亲自鸿门谢罪时,先跟项羽叙旧情,再表白自己无半点野心,最后将“嫌隙”归之小人,加以一声一个“将军”,貌似十分恭顺,正表现其掌握项羽心理之细,用心之深。在宴会上看到杀机犹存,便借口“如厕”溜之大吉,为要张良代献礼物担风险,又改口称张良为“公”。以上可见刘邦的虚心下问、多谋机诈。这与他原先身处下层而又接近统治阶级因此深通人情世故不无关系。 &&& 4.本文在行文和选材上有怎样的特点? &&& 提示:记叙有条不紊,选材详略得当。 &&& 鸿门宴是一场矛盾错综复杂的斗争,本文却把它写得有条不紊,主要是抓住情节线索,使之脉络分明,前后呼应,详略取舍,恰到好处。 &&& 以项羽为例,其思想变化的过程也就是他从主动向被动转化的过程:决意发兵击刘一答应“善遇”沛公一听刘邦谢罪而自愧一见范增举块而不应一置项伯翼蔽于不顾一赐坐樊哙一安然受璧,脉络极为分明。刘邦极力拉拢项伯在前,遂有项伯拼死保护刘邦于后;前有曹无伤使人告密,后有刘邦加以诛杀,前后呼应,文章浑然一体。在材料取舍上,交代或简练自然,铺陈或淋漓尽致,各得其所。 &&& 5.本文是如何运用虚实这一表现手法的? &&& 提示:本文采用了以实带虚的手法。司马迁写鸿门宴,实写了项羽、刘邦等人,虚写了随项羽入关的赵、燕、齐、魏、韩等国的诸侯王及其将领。当时的鸿门宴应该是一个诸侯众将共聚一堂的热烈场面。他们虽没有被写出来,但通过实写人物的言行,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范增数目项王”,又举块示意,项王之所以“默然不应”,正是由于诸侯众将在座,项羽意识到了杀了自己的拜把兄弟、“戮力攻秦”的刘邦,无疑将失去人心;正是由于参加宴会的人多,范增也不敢贸然采取行动,只得派项庄以舞剑的名义择机动手;正是由于在座的人物众多,诸侯众将进出十分方便,范增、张良出帐“调兵遣将”才会如此“自由”,刘邦借“如厕”的机会脱身,才不会引起项羽等人的警觉。司马迁也正是运用了虚实相生,以实带虚的艺术手法,才把鸿门宴的故事写得更合乎情理。 & 6.如何阅读史传文? & 提示:本文选自《史记》。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学习此类文章既要“读史”,又要“读文”。 &&& 所谓“读史”,基本要求有三点:(1)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2)认识篇中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史家对人物和事件的态度。 &&& 所谓“读文”,对本文来说,可采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法,无论是项羽、刘邦,还是张良、樊哙等,都要抓住他们的言行细节进行推敲,在具体的语言材料基础上去分析挖掘其思想性格。例如项羽的“东向坐”这一细节,就很能表现其“自矜功伐”的性格,因为当时以西席(面向东)为尊位。
一周下载排行榜12345678910
Copyright&&&2005-&,&All&Rights&Reserved
新出网证(豫)字001号&|&豫ICP备&|&豫B2-&|&客服热线:400-688-178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鸿门宴发生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