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规划重要内要为什么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谋篇布局
加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扫一扫 手机阅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牛丹阳、袁媛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我国要打造自主先进的技术体系,强化战略性前沿技术超前布局,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努力实现核心技术创新系统性突破,成为全球网信产业重要领导者。
一、过去五年,我国在ICT领域取得的突破举世瞩目
信息产业收入规模稳步扩大。2015年,我国信息产业收入规模达到17.3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万亿元,软件业业务收入达4.3万亿元,通信业业务收入达到1.8万亿元。2015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3万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1.4%。彩电、手机、网络通信设备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
集成电路技术与产业双提升。华为海思芯片设计工艺达到16nm,基本实现与全球移动芯片设计工艺的同步,中芯国际在28nm关键节点实现突破,封测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长电科技跻身全球前三。受国内政策影响以及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加大,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15年销售额超过36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
平板显示迈入高世代建设周期。 2015年,大陆共计量产8条8.5代线,京东方将开工建设合肥10.5代线,华星光电计划建设11代线,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取得重大进展。并且,本土厂商竞争力不断提升,全球手机屏幕出货量前十中,以京东方、天马、龙腾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占据第2、7、8位,市场份额接近3成,且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网络通信设备实现全球领先。2015年华为在运营商网络通信设备市场份额首次超越爱立信,成为全球第一。其中,数据通信设备经历&10G模仿、100G跟随、400G并行、T级超越&的发展历程,在400G/1T超宽带时代实现领先,进入国际第一梯队。我国在数据通信设备核心技术网络处理器上,华为、中星微电子均推出了自研网络处理器,主要产品性能已达到或接近全球先进水平。
高性能计算保持连续突破。在我国&天河二号&蝉联超算排行榜六连冠之后,2016年我国完全自主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号&,成为全球最强超级计算机,取得两连冠,已有100多家科研单位、100多个大型应用在该系统上运行,涉及气候气象、海洋、航空航天、生物、材料、高能物理、药物、生命科学等19个领域。
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产业生态缺失仍严重制约我国技术发展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技术产业生态系统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为最大软肋和隐患。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上游核心器件受制于人。近年来,我国已经实现端、管、云整机设备领域全面布局,但上游核心器件受制于人的现象仍然存在。在通信网络设备中,以光器件为例,全球光器件市场分散,日、美厂商占据规模和知识产权优势,我国集中于中低端市场,40G以上速率的有源光器件、100G以上高速光模块等领域国产化水平低。在IT设备中,处理器、内存和硬盘三大核心器件均为国外垄断,Intel x86架构在服务器芯片领域收入份额高达80%以上,已建立起涵盖知识产权、规模成本、软件生态于一体的整个商业模式壁垒。在终端设备中,移动计算通信芯片进步明显,但传感器、存储芯片等仍存在瓶颈。
基础装备和材料严重不足。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涉及多种高端精密装备以及特殊材料。目前,高端光刻机及其所需的光学系统、精密控制等核心器件仍完全依赖进口;高纯化学试剂、电子气体等关键材料尚无法满足产业化要求。面板主要材料中,玻璃基板由康宁、旭硝子、电气硝子三分天下,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液晶方面,虽然我国企业已在单体、中间体领域站稳脚步,但混晶市场基本由国外厂商引领,国内企业有待突破;偏光片方面,日韩企业占据优势地位,我国深纺织、三利谱等企业进入该领域后盈利水平仍然欠佳,有待进一步调整。
自主核心技术生态有待建立。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时代,每个时代的核心技术发展都不是孤立的,依托于上下游软硬件配套,共同形成产业生态。Intel处理器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形成&Wintel&联盟主导了整个PC和服务器产业发展,ARM处理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双雄称霸。我国产业链各环节协作能力弱,未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在服务器和PC领域,国产自主CPU和基础软件力量薄弱且分散,未与应用开发形成良性互动,竞争力提升缓慢,从而制约了我国服务器和PC产业发展。在移动领域,我国大部分移动OS基于安卓二次开发,尚未掌握底层核心技术,无法自主掌握演进方向,只能基于安卓生态发展,无法构建自身的生态系统。
产业配套制度亟需完善。资本支持机制方面,我国核心技术研发缺乏灵活、及时的资金支持机制和风险资本有效退出机制,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在技术领域的合作模式仍需探索,政府投资与企业发展之间有待磨合。人才支持机制方面,国内高端人才纷纷流向互联网、金融等高薪行业或者同业外资企业,核心技术领域难以建立一支稳定的&专精特深&研发团队。
三、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大势,自主创新、超前布局、系统性突破、生态化发展,打造我国信息技术新实力
当前,全球信息产业处于技术变革前期,已经出现了PC、通信设备及互联网、智能手机三次发展浪潮,预计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第四次ICT发展浪潮将如期而至。集成电路尝试新结构、拓展新材料,进步超越摩尔定律;泛在网络进一步智能、融合,并向虚拟、弹性、软化的方向演进;移动通信向5G迈进,高性能计算进入E级阶段,传输路由演进至T级时代;多技术派系间融合趋势日盛。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深入分析形势,明确提出到2020年,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现系统性突破,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新一代网络技术体系、云计算技术体系、端计算技术体系和安全技术体系基本建立。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关键薄弱环节实现突破,5G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启动商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全球率先取得突破,成为全球网信产业重要领导者。为实现规划目标,我国技术产业发展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核心技术方面,强调体系化突破。持续加强高端通用芯片、核心器件、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研发,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同时,转变原有以单点技术突破为主的发展路线,统筹高端通用芯片、核心器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关键设备等软硬件发展,以系统思维构建新一代网络技术体系、云计算体系、安全技术体系以及高端制造装备技术体系,开展技术协同攻关,实现核心技术系统性突破。
前瞻研究方面,突出超前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要领域,选择一批代表产业发展趋势方向的前沿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夯实基础储备,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一方面加强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材料的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抢抓材料变革带来的赶超机遇。另一方面加强量子通信、未来网络、类脑计算、人工智能、全息显示、虚拟现实、大数据认知分析、新型非易失性存储、无人驾驶交通工具、区块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创新、试验和应用,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加强生态建设。一是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应用部署、标准制定与安全各环节联动协调发展,优化整合信息科技资源,打通科技与经济之间的通道。二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研机构、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产业应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动核心软硬件的适配测试与标准制定,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集群。三是探索完善资本支持机制,建立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为企业并购融资提供多样化支持,资本加速核心技术突破发展。四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在重大科研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联合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引进方式与结构,创新ICT人才激励机制。
编辑:赵晋
责任编辑:王敬东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移动看!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24小时点击排行当前位置:
无锡市“十三五”信息化规划
时间:&&&&&&浏览次数:
&&&&&&来源: 无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字号:[ 大 中 小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无锡的重要时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是以智慧城市支撑无锡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推进无锡市信息化建设发展,依据《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
  &十二五&期间,无锡坚持把信息化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着力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唯一IEEE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1.信息基础设施稳固提升
  &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无线无锡、光网无锡、宽带无锡、三网融合&四大工程&建设,在省内率先建成了全免费WiFi城市、全光网城市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至2015年底,光网覆盖率100%,城域网出口带宽超过3.44T,全市家庭宽带用户达到256万,平均带宽达到25M。全市4G基站累计建成超过16000个,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09万,免费无线WiFi热点累计超过46000个,公交免费WiFi全面覆盖。数字电视用户175万,高清电视用户90万,网络电视(IPTV)用户49万,多媒体电视用户53万。发布了《无锡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年)》,有效地规范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管理, [锚点] [锚点] [锚点] [锚点] [锚点] [锚点] [锚点] [锚点] [锚点] [锚点] [锚点] [锚点] 基站共建共享率达39%。
  2.新一代信息产业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无锡围绕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和云计算等产业的集聚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至2015年底,物联网企业达到2000多家,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658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基本形成了包括信息感知、网络通讯、处理应用、关键共性、基础支撑在内的物联网产业链,建成物联网各类公共平台53个,智能传感系统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江苏省唯一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企业达190家,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750亿元,位居省内第一、全国第二。全市软件产业保持了年均23.7%的增速,建成软件产业专业园区23个,国家级软件园1家,软件企业超过1500家,735家软件企业通过国家认定。云计算产业链已相对健全,全市重点企业达到160家,2015年产值达144.99亿元。
  3.两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发挥示范试点企业的引领表率作用,全市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量达到30家,试点企业数量达到219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103家,列入省两化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试点工程名单企业9家。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的实施意见》,加快提升全市智能制造水平,全市省重点智能车间建设项目10个,省示范智能车间18个。
  4.电子商务发展态势良好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成立全国首个&电商支行&,电商平台注册的无锡籍企业超过10万家。创建1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3家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创建5个省级电商村、3家省级电商培训基地,3个省级电商示范镇等一系列电商品牌。全市大宗商品年交易额达2.4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达470亿元,各类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3800亿元。
  5.电子政务应用持续深入
  通过服务外包,优化完善政务网络配置和性能,提升了网络的服务能力,建立了集中统一的政务数据中心,搭建了政务云计算平台,实现了基础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弹性分配。&中国无锡&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地市级政府网站绩效评比、政府网站国际化程度评比中实现了五连冠。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和人口、法人、地理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电子公文流转督办、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税保平台、信用平台、综治平台、政务信息平台等跨部门业务协同系统不断完善,国土、建设、财政、民政、人社等部门一体化业务系统建成运行,全市电子政务已走上了集约化、平台化的深化发展道路。
  6.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大力推进智慧无锡建设,出台了《智慧无锡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年)》,城市大数据中心和电子政务、城市管理、经济运行、民生服务四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汇聚了39个部门的业务运行数据,基本掌控了城市经济社会运转的全貌。智慧安防、智慧环保、智慧电力、智慧养老、智慧教育等一批应用提升工程建设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在社区建设、旅游服务、园区管理、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方面亮点纷呈,智慧无锡建设发展水平在国内连续四年位列第一。
  7.公共服务信息化取得突破
  积极推进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出台了《无锡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公共服务信息化网络体系已经形成。截止2015年底,全市累计发放市民卡636万张,布设POSS机8900台,应用覆盖了政务、商务、社会事业、交通、旅游等领域。无锡微信城市服务入口在省内率先上线运行,无锡市民网页展示了900多个公共服务项目,提供近30项在线查询和办理服务。智慧无锡民生云手机客户端汇聚了资讯、视听、互动、服务四大类30多个栏目,下载用户总量突破250万,活跃用户超过100万,成为无锡市民最爱用的APP。&无锡交警&微信公众号拥有70万粉丝,成为江苏政务微信第一品牌。&滨湖社区通&连接社区与市民,提供社区管理服务。
  8.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市、区两级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全市143个党政群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设立了信息安全保密主官和信息安全保密主管,政务数据容灾备份体系全面建成,国产软件已普遍在电子政务中使用,市法人数字证书一证通平台正式上线,为全市20万企业法人在国地税、人社等8个部门的应用中提供统一的认证服务。定期对全市重要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应急演练,推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开展对重要网站安全监测工作,有效提升了全市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
  9.发展环境日趋优化
  《无锡市促进信息化发展办法》的发布、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领导小组的成立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规章保障和组织保障,《智慧无锡三年行动纲要(年)》、《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的发布为城市信息化发展指明了道路,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等信息化相关资金的设立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超过600人的CIO队伍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信息化协会的成立成为城市信息化发展内生动力的催化剂,信息化发展环境日趋优化。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机制体制有待完善
  信息化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缺乏权威,难以统揽全局,是当前信息化管理体制存在的根本问题。还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在电子政务管理领域中较为严重,统筹推进与协调困难。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待提升
  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公众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能力不高,城乡之间、区县之间、部门之间、公众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同主体发布、获取、共享信息的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协同仍存在较大的障碍。
  3.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政府扶持的公共研发平台发展不快,软件企业研发成本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关键和核心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较少,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基本依赖进口。信息化国际合作交流不够深入,与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和企业开展信息技术协同研发的合作机制亟待深化。
  4.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整体上信息化应用水平还落后于实际需求,信息化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部分领域和地区应用效果不够明显。政府、企业、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亟需进一步提升,信息化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融合程度需进一步加强,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需进一步加大,重大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
  5.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需增强
  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意识仍需提高,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亟待加强。相关的信息安全法规、制度与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亟需增强,覆盖全市的应急响应体系、安全测评体系、密钥管理体系等基础安全设施亟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形势要求
  &十三五&期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全球信息化发展将加速向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方向演进,&互联网+&和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信息化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建设智能技术高度集中、信息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智慧无锡&,对城市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信息惠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城市信息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信息化手段缩小信息鸿沟,以&四众&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合力开展信息惠民服务,通过提供全面、及时、准确、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让城市信息化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是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是互联互通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信息化将发挥先行官作用,不仅要做到城市内和城市间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要做到不同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要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服务的协同性,以信息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动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三是信息技术是打造产业高地的重要引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快速演进,信息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互联网+&、大数据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连接一切、跨界融合&将持续催生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大大加深了经济社会运行对信息技术、产品和数据的依赖程度。要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创新发展,以打造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高端化的产业高地。
  四是共享开放是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法治建设,要求以信息化促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持续深化政务信息化工作,推动城市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应急处置等领域提高大数据应用能力,最大程度对社会开放政务数据,鼓励互联网数据与政务数据的融合应用,以全面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是信息安全是建设信息社会的重要保障。网络安全已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城市信息化已城市治理的组成部分,与国家安全、经济运行、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息息相关,城市内各行业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面临空前的威胁和挑战,要求全面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及监测预警水平,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城市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锚点] [锚点] [锚点]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时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施制造强市、互联网+、大数据战略,抢抓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机遇,以&整合、优化、共享、外包&为导向,以&智慧无锡&建设为主线,以大数据为核心,以物联网为平台,以互联网为载体,持续提升通信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全力拓展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融合深度和广度,促进信息化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绿色&的信息化体系,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无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支撑。 [锚点] [锚点] [锚点]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均等。建设全面覆盖、适度超前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应用,缩小技术鸿沟,让公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长期受益,真正体验到信息化给生活、生产带来的便捷,促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均等化和建设成果普惠化。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统筹兼顾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项目之间的协调发展,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确保信息网络互通、信息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运维。发挥政府政策导向,运用市场规律,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形成与无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深化应用,务求实效。深化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普遍应用,以应用效果作为衡量&智慧无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效的关键指标,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管理能力、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使我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区。
  坚持集约共享,规范安全。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和更新维护机制,整合软硬件资源,推进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集成建设,实现网络互连,信息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网络与信息监督管理水平,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坚持融合创新,产业升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深入落实&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业务流程,打造普惠全民的&互联网+智慧城市+产业&新格局。
 && 第三节 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确保无锡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信息化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同类城市水平,信息化与经济发展、政务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继续深度融合,率先迈入大数据时代,全面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把无锡打造成智能技术高度集中、信息经济高端发展、智能服务高效便民的&智慧无锡&。
  1.基础设施高速泛在
  建成新一代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若干个云计算中心和城市大数据中心,IPv6、物联网、M2M、云计算、IP多媒体系统等新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成为汇聚苏南、辐射全国的信息资源中心。城域网核心传输速率达到100G,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6T以上,宽带接入实现&千兆到户、万兆进楼&,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超过50M。移动4G网络实现城乡无缝全覆盖,voLTE全面商用,建成5G移动通信试用网络,WiFi实现室内全覆盖、重点区域室外全覆盖。
  2.信息产业集聚壮大
  全市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锚点] [锚点] 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成为具有一流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核心区。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建成智能交通、智慧健康、环保物联网、智慧体育、智能传感器等特色明显的5个国家级专业产业园,力争培育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物联网骨干企业2家、50亿元企业10家、10亿元40家,牢固树立无锡在全国物联网发展中的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软件业务总收入年平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实现收入超10亿元的软件企业达到10家。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内地位进一步提升,企业进入全国同业十强的比例明显增多,若干企业进入全球十强行列。云计算创新体系、应用体系、服务体系与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年收入上亿元云计算骨干企业达到50家,&专、精、特、新&的云计算中小企业达到1000家。
  3.信息资源深化利用
  完成无锡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政务和公共事业数据全面汇聚,形成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跨部门共享共用的信息资源利用格局,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取得突破,使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民生服务、经济运行、城市管理等领域推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实现准确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有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平普惠,提高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健全政府数据开放服务平台,不断扩大政务数据的开放范围,提高数据开放质量,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4.智慧应用普及惠民
  电子政务云得到高效利用,全市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群持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75%的政府部门业务和100%的跨部门业务实现平台化发展,业务协同水平明显提升,80%以上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查询和办理。基本建立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体系,安防、城管、环保、水利等城市管理领域体系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建立经济数据多维度获取体系和利用平台,实现对经济运行较为准确的监测、分析、预测和预警,提升城市产业发展、市场监管和信用建设效能。建成城市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与社会化服务力量的全面合作,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政府管理服务事项聚合化、渠道多样化、推送智能化。
  5.智能制造提质增效
  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升全市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重点推进250个智能制造重点项目、60个物联网应用工业示范项目,培育50个省级示范智能工厂(车间)、30家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制造重点骨干企业、10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到2020年全市大中型企业普遍通过互联网开展研发、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实现电子商务应用全覆盖,重点行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200台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制造,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以上。
  6.电子商务快速增长
  深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提升信息消费规模水平,重点打造知名电商产业园区、电子商务示范企业、互联网+商贸示范企业、电商物流配送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特色电商平台和电商城市门户网站,重点培育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重点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重点加强电子商务人才保障,奠定无锡在全国电商领域的特色地位。到2020年,全市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实现交易额超3.5万亿元,各类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5000亿元,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争取达到75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17%。
  7.信息安全可信可控
  政务数据容灾备份体系基本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安全防护、风险抵御、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灾难恢复、网络保密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90%以上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获得信息安全认证,信息安全的基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维护信息安全的长效机制,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市民信息安全意识明显提升,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监控与保护体系,确保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有效保障&智慧无锡&建设。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推进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打造区域枢纽
  按照&规划引导、共建共享、适度超前、服务高效&的要求,积极跟踪新一代通信技术和业务发展趋势,通过加快基础网络、功能平台、应用支撑等建设,着力提升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支撑服务能力,提高无线电监管水平,打造区域信息通信新枢纽,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1.推进基础网络升级换代。持续优化城市光纤宽带网络,核心骨干网传输达到100G,完成下一代互联网网络设备改造,IPv6用户覆盖率达到100%,城域网和IDC出口带宽分别达到6T和8T,所有通信运营商全面完成光纤到户改造,&千兆到户、万兆到楼&的光纤网络接入能力全覆盖,户均带宽超过50Mbps。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实现网络IP化,打造多网融合和多屏融合的广电新平台。推进移动通信宽带化,持续优化4G网络,实现全业务IP承载,4G网络面积覆盖率超99.5%,人口覆盖率超99.95%,适时引入5G网络技术,进行5G网络建设的试验并试商用。完善公共免费无线热点(WiFi)覆盖,实现重要区域室外全覆盖,适时启动LiFi(光保真技术)上网试点。
  2.推进三网融合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完善集成播控、监管和相关业务平台建设,支持电信、广电运营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积极推进IPTV、手机电视、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等融合业务发展,鼓励产业链各方的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推进高清数字电视、高清互动电视、高清全媒体应用、可视通信应用的普及,促进智能家庭、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全市IPTV网络电视用户数超过100万。
  3.推进数据中心扩展提升。积极利用无锡市各大通信运营商网络节点的优势,促进通信运营商互联网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完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扩展,全市通信运营商数据中心机架数量达到2万个;完成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建设,十亿亿次国产高效能计算机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存储容量超过20PB;加快曙光城市云计算中心建设,力争实现万台虚拟机的服务能力;积极鼓励和推动公安部交科所&视频信息云&、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影视云&、CNTV&视讯云&等一批专业云计算平台建设,使无锡成为华东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数据中心。
  4.推进感知网络建设部署。结合物联网和智慧城市重大应用工程的建设,推进电信网络与感知网络的对接适配,加强无线技术与自组感知网络的结合,广泛部署监控摄像头、汽车电子标识、RFID射频传感器及各行业专业无线传感器等海量多类型的信息传感设备,基本建成把控城市脉搏的智能化、泛在化的城市信息感知网络体系,为城市各行业提供广泛的感知数据。
  5.加强无线电管理服务能力。适应技术演进趋势,确立频率动态储备机制,增强频率资源承载能力;加强移动通信基站和室内无线分布系统的建设管理,集约化建设率达到100%;建成苏南无线电监测中心,形成网格化、分布式无线电监测网络,提升无线电干扰查处能力和水平,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规范,着力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的违法犯罪,共同维护城市信息安全。
  第二节& 推进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建设产业高地
  抓住国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紧跟国内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持自主创新,加强资源整合,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全面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带动信息产业规模化可持续发展,建设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新高地。
   1.推动集聚增效,形成有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把握好无锡作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的优势,以应用示范为牵引,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集聚国内人才优势,加强物联网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加强应用示范,完善服务平台,统筹和谋划示范区总体布局。
  (1)加强物联网技术创新。一是重点加强智能和微型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地理位置感知与导航终端、智能仪表等感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二是重点加强大数据存储、实时数据库、智能分析和决策、物联网应用中间件、高性能系统集成等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三是重点加强物联网体系架构、标识与寻址、频谱与干扰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产品标准测试等共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2)壮大物联网产业集群。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孵化培育中小企业;二是重点发展物联网硬件、软件和信息服务、集成及运营服务等核心产业,建设物联网核心技术产业集群;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微纳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微能源、新材料等支撑产业,完善物联网产业体系;四是发挥物联网大规模产业化和应用的带动效应,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消费电子产业发展及传统产业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3)完善物联网服务平台。一是建设物联网研发机构,加速国内外研发资源的集聚。二是建设集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于一体的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三是发挥无锡产业集聚优势,鼓励和支持无锡示范区内企业及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物联网相关标准制定;四是建设物联网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立并完善物联网专利库,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分析、利用等工作,为物联网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保障。
  2.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集成电路产业振兴。
  实施&优先发展设计业、重点培育晶圆业、优化提升封测业、积极扶持支撑业、发展特色园区&的战略举措,以重大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加快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高度,把无锡市打造成中国集成电路高地。
  (1)优先发展设计业。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重点,重点开发模拟集成电路、物联网、通信、数字电视、汽车电子、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等芯片,形成面广量大的产品集群。支持华润矽科、美新半导体(无锡)等一批重点设计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培养,进一步做大做强设计主业。集成电路设计业先进水平达16/14nm,不断提升我市设计业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重点培育晶圆业。重点培育和积极支持现有晶圆制造项目进行扩产与技术改造,鼓励代工与垂直整合模式共同发展。重视晶圆制造高端技术与特色工艺相结合,实施差异化竞争。加大晶圆制造项目政府战略投资力度,重点支持和帮助华润微电子晶圆扩产以及SK海力士扩产,晶圆业12英寸主流技术达到22nm,先进水平达到16/14nm,为建立无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优化提升封测业。大力发展先进封装测试技术,支持我市封测业龙头企业新潮集团等扩产增能、技术升级,鼓励和支持兼并整合,支持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先导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掌握高密度堆叠三维(3D)、数模混合SIP等先进封装技术水平,以提高封装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保持封测业国际领先水平。
  (4)积极扶持支撑业。以部分关键设备、材料为突破口,以支撑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积极扶持掩模版发展,支持中国电科集团第58所掩模工厂从0.13&m提升到65nm,积极发展无锡市集成电路配套支撑产品,扩大EMC、封装基板、高档化学品试剂等高端特色产品的生产规模。
  (5)发展特色园区。以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为突破口,高标准、高品位、高强度加快推进新吴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滨湖区国家集成电路(无锡)设计中心(中电科无锡基地)集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新吴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大型项目向以上园区集聚,使我市形成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齐备的格局。
  3.培育创新企业,扩大云计算产业规模
  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无锡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造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条,推进无锡市云计算产业的整体提升。
  (1)大力培育创新企业集群。积极探索云计算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一批信息服务重点企业向云服务方向转型。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兼并重组,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打造云计算产业链。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集中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各区积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引导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云计算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2)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全面跟踪、重点突破、前瞻布局,瞄准一批关键技术领域,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组织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以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平台核心中间件、大型网络安全、大型系统性能评测、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等自主研发为重点突破口,研发安全可靠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力推进云计算技术与新兴技术融合创新,积极发展云集成、云管理平台和云应用软件等技术。发展绿色IT技术,促进节能减排。
  (3)完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制定和完善云计算产学研应用和实施创新的政策法规、创新机制和管理机制,打造优越的创新制度体系;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引导力度,依托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和联合国内外主要云计算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集聚社会力量共同开展云计算关键技术与应用软件研发,打造国内领先的云计算自主创新平台;三是加强云计算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研究,综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等要素提升云计算产业的创新孵化与成果转化服务,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和集成再创新能力,打造完善的创新组织体系。
  4.推动融合发展,构建软件产业发展新体系
  (1)基础软件。积极参与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鼓励并重点扶持企业在办公套件、中间件、数据库、信息安全、三维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基础软件领域进行高端软件研发,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可以和国际主流供应商同台竞争的高端服务器CPU核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质量和层次,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2)工业软件。一是以智能制造为主线,面向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智能化、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推进虚拟仿真、数字模拟等关键研发技术应用,提高工业软件的自主性、通用型、稳定性以及持续服务能力,推进无锡市工业智能化进程。二是大力发展我市优势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式软件,快速推进无锡市&智能制造&进程。三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嵌入式软件上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出面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与工业设计、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加紧制定嵌入式软件应用标准规范,大力推进新型嵌入式软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建设无锡市嵌入式软件研发与产业基地。
  (3)安全软件。一是重点加强对云安全、大数据安全、工控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强化安全技术手段,增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能力,提高产品安全系数。二是面向无锡市重点行业领域,搭建信息安全专业服务平台,提高企业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建设信息安全数据库。三是为广大用户提供快速、高效的信息安全咨询、预警、应急处理等服务,切实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 推进信息资源深化利用,打造数据强市
  贯彻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以政府和公共事业数据整合共享为抓手,以数据开放为切入点,着力推动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挖掘数据价值,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数据强市,推动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推进政府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完成政务网络和政务云计算平台的升级改造,建成高速互联、纵向贯通、安全可靠的政务网络体系,为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互通打下网络基础。建设全市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系统,梳理市县二级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数据资源,厘清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明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建成市县二级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整合现有各类跨部门数据交换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明确跨部门数据采集、共享校核机制,提升政府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推进全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明确各部门数据的日常报送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及时,同时要加大对数据安全的防护措施。
  2.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深化应用。以大数据挖掘和应用为出发点,完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集中汇聚、存储部门重点主题数据资源,形成汇集人口发展、经济运行、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经济社会发展动态信息以及城市各类设施和生态环境信息的城市级大数据中心。基于城市大数据中心,持续完善电子政务、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经济运行四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多维分析和研判,充分挖掘和提升数据资源的价值,为科学预测、正确决策和快捷处理提供支撑。
  3.深化公共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建设。加强对政府部门、公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公共服务机构数据的统筹管理,并逐步探索推进市场化运用,优化无锡政府数据服务网。基于城市大数据中心,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目录,制定数据开放标准,建立数据开放接口,实施分年度数据开放计划,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推动水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公用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开放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数据资源。在保障安全和保护隐私的前提下,扩大数据开放领域,丰富专题内容和数据接口,保持市级层面数据开放在全国的领先优势。
  4.推动区域行业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在城市管理领域,重点推动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综合治理和行政执法大数据应用,加强相关领域数据的归集、发掘及关联分析,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融合社会化数据,探索以区域化、扁平化、联动联勤、政社互动为特征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在经济运行领域,整合共享各经济运行部门数据资源,强化互联网相关数据资源和政府管理部门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融合应用。扩大企业监测样本,深化行业分析,推动税务、财政、统计、金融等大数据应用,建立统分结合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实现对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监测预警,为政府经济调节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辅助信息。在民生服务领域,围绕民生服务普惠化,重点在社保、卫生、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推动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创新,利用大数据创新服务模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个性化、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5.打造大数据研发和产业发展新生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研究院联合创建大数据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加强数据感知、数据传输、计算处理、基础软件、可视化展现及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技术产品的研发,创新大数据应用新兴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培育示范应用企业,以应用带动大数据技术和产品研发。建立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引进和培育大数据产业咨询、服务、运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建立面向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区域大数据交易中心,支持成立大数据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加强与相关行业组织、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及专业投资机构的对接合作,促进产业链、资金链协同创新,激发数据市场活力,逐步建立完善政产学研用联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链。
  第四节& 推进智慧城市有序建设,打造新型城市
  以满足政府行政、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经济运行应用需求为导向,加快现有信息系统平台化升级改造,促进提升全市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业务协同水平,使得政府服务管理效能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居民生活品质日益提高,城市环境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助推新型城市建设。
  (一)推进政务信息化深度应用,提升电子政务水平
  1.推进电子政务云平台整合。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统一的云计算资源池,统一资源池分配,提升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完善市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体系,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全面、高质量、经济高效的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完成市政务云平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各部门新建应用系统均依托政务云平台建设,现有应用系统逐步迁移到政务云平台。各部门新建应用系统均依托政务云平台建设,现有应用系统逐步迁移到政务云平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市审计局与省审计厅及各市(县)区审计局之间通过架设防火墙建立了审计专网,在电子政务云平台整合过程中,需要考虑各部门与上下级之间通过架设防火墙设置隧道联通的技术方案。
  2.加强政务网络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内网、外网的建设和管理,为智慧政务建设提供网络保障。按照国家、省统一规划和部署,进一步理顺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建设和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外网网络平台和安全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市(县)区和市级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内网,满足政府内部管理需求;改造现有政务外网,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安全管控水平,满足市、县、镇、村四级公共管理服务需求;推动现有各业务专网理清边界、合理分类,分别向政务内网或外网迁移,逐步实现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网络应用模式,为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本级党政机关信息网络运营的技术服务保障,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
  3.提升政府网站服务水平。建设公共服务网上平台,汇聚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公共管理和服务事项,通过信息化手段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环节,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建设市民网页和市民邮箱,推进实名身份认证,为实名制用户提供个性化智能服务;完善信息公开平台,实现政府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同时推动公共企事业单位依法公开信息;打造互动交流平台,在政府网站上建立政府&发布厅&、&工作室&、&访谈间&,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整合区县政府门户网站,依托市级网站群推进集约化建设。
  4.建设政务信息平台。提供政务信息应用基础软件,搭建应用子系统和接入服务;集成外网电子公文交换、政务移动协同办公等系统,实现各级各部门电子公文在外网的交换,推动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府公务邮箱建设,满足政府信息安全需求;开发移动政务信息集成平台,实现电子政务应用的移动化,满足政府部门对移动办公的基本需求。
  5.建设&一办三中心&管理平台。根据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受理中心的体系建设要求,着眼政务服务供给侧改革,探索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信息化平台,实行常态化运行管理;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系统,构建统一规范、上下衔接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优化提升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信息系统功能,进一步畅通市民诉求渠道,提高政府热线答复响应和处置能力;努力将&一办三中心&建成政务资源集聚、政务信息共享、流程柔性再造、权力运行公开、民生诉求响应、公共资源交易的政务服务平台。
  6.构建市场监管信息平台。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加强和改进商事制度改革后续监管工作,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并联审批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全省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在办理登记注册后,工商部门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上传至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并通过平台提醒等方式告知审批部门及时接收;审批部门应及时下载需要审批的市场主体相关信息,主动做好行政指导,并将其纳入监管范围,各相关部门通过系统升级改造,实现相关信息在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和各部门业务审批系统之间的自动传递。
  (二)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提升城市管理能级
  1.推进城市设施数字化建设。深化数字无锡地理空间框架成果应用,推动智慧无锡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建设和整合多尺度、多时期、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提供矢量、影像、街景、三维等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发挥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载体的优势,融合政府部门各类专题数据,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城市公共安全、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基础设施、交通设施、文教卫体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数字化、虚拟化,为政府部门、市民提供更多、更全、更权威的地理信息数据和服务。
  2.推进城市管理网络化建设。建立完善以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数字城管平台,推动市、区两级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和各区部件及城市管理兴趣点的普查工作。建立道路、重点区域等样本信息库,逐步实现信息采集巡查监控区域全覆盖,推进全市范围内网格化、精细化管理;针对城市管理各类部件(设施)和事件问题的处置,建立巡查上报,案件分派、处置监督、统计分析、绩效评价等机制,并与市民服务热线受理系统衔接,汇聚各职能部门和市民群众的力量共同解决城市管理难题;分步实施与各区、相关部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完善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
  3.切实加快城市智慧安防建设。加快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特种设备、城市防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等公共安全领域的信息化监管能力;加快图像监控、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容,完善各类社会资源共享共用机制,加强重点区域监控,提高视频监控覆盖率;建设一体化智慧城市运行和指挥中心,实现公安、交通、消防、城管、邮政、卫生、国土、水利、气象、环保等物联网应用的跨领域、跨部门、跨系统的互联、汇聚、协同和联动,构建一个防灾减灾、平战结合、预防为主的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完善全市统一的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全面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提高全市综合治理水平和能力。
  4.加快城乡智慧交通建设进程。完善道路、车辆、换乘站、停车场等的传感和传输体系,建立基于城市数字化地图的流量监测、信号诱导、车牌识别等交通感知系统。监测交通事故、异常停车、车辆拥堵、车辆逆行、道路倒塌等异常事件,实现交通信息感知的网络化、数字化和可视化;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交通信息系统,实时提供道路交通信息、换乘信息、气象信息、停车场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建立统一的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信号调整、车辆诱导、道路管制、事故处理与紧急救援的实时智能化监管;推动建立车辆身份识别、新型动力转换、车内车外互联的车联网生态体系,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5.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建设无锡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建立污染源排放量清单,做好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加强环境污染源管理,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建立和完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和环境质量与主要污染物排放远程在线监测信息云平台;完善城市防汛抗旱、水环境管理及决策支持等系统,提高水利管理的综合能力。
  6.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智慧化建设。完善食品药品生产电子监管(食品药品、保健化妆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电子监管系统,电子档案系统)、流通餐饮远程监管(食品药品、保健化妆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远程监管系统,食品餐饮企业监管系统)、行政执法(OA、日常监管执法、稽查办案、执法监察、移动办公、移动执法系统)、企业信用、风险监控(食品药品检验实验室信息管理、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监管决策支持、应急处置系统)、公众服务(信息发布、数据查询、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推送软件等)六大平台建设,构建&环节可控、源头可溯、去向可查、风险可防&的食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日常监管信息的共享和公开力度,完善检验检测结果信息共享、安全风险监测、安全事件应急协同处置、投诉举报和信用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监管业务网络和食品药品安全数据库等基础设施,推进与省、市(县)、区监管业务系统、市政府信息资源库、市公用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的数据共享;面向社会公众发布和推送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各类信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和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7.推行智能化城市生命线建设。聚焦水、电、油、气等城市生命线,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提升管网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水平,拓展新的服务模式,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平稳、有序。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智慧照明试点,促进能源生产变革;深化智慧水网建设,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供水安全、防汛、水资源与环境生态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和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平台,提升对全市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的支撑能力。
  (三)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锚点] [锚点] [锚点] 1.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市民网页,聚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府服务资源、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和便民服务资源,依托城市大数据中心汇聚的数据资源,为不同群体提供协同性、综合性、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为市民提供&足不出户网上办事&窗口,实现公共服务事项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加强&智慧无锡&民生云手机APP公共服务模块建设,对接微信城市公共服务入口、支付宝城市服务和百度地图公共服务等互联网服务模块,形成多方位、全覆盖的市民融合服务。
  2.加强信用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更好地完善信用信息的记录、交换、共享和应用,为分类监管、联动监管提供服务,为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市场发展提供必要支撑。通过完善市公共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一个覆盖全市、数据全面、更新及时、安全可靠、功能完备、统分结合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平台。
  3.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动信息整合共享和社区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逐步完善并整合社区内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社区管理等应用系统,探索社区&一口受理&、&移动办公&、&网上办事&等应用,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完善智慧社区人口综合信息库,完善智慧社区服务公共资源库,为智慧社区应用提供基础信息支撑。探索推进智慧社区的融合应用,打造外联各类智慧应用、内接社区居民家庭和个人的智慧社区服务应用平台。完善智慧社区标准,创建一批全国领先的&智慧社区&,推动我市智慧社区建设整体水平。
  4.加快智慧教育建设进程。
  (1)完善互联网教育环境。加快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公共通信传输资源,构建先进、高效使用的数字化教育信息网络设施,实现宽带网络覆盖各类学校、教育移动终端普及各类学生;建设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教育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汇聚特色鲜明、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2)促进教育资源网络化。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需求,开发数字课堂、数字书包、线上教学、移动学习等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和学习工具。推动课程资源共享、学校学分互认、师资互动合作等教育模式创新,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3)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实施&学生金卡&工程,建立教育管理的信息采集、数字交换、应用共享等规范标准和工作机制,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纵向贯通、横向关联、全市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教育质量、招生考试、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等状况的有效监督,为全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提供教育管理及决策参考,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促进教育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加快推进教师教育内容的信息化,加大教育技术类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凸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师知能结构中的地位;建设完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形成以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知识、技能建构和共享的专业成长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网络环境下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建立教师自主选学机制。
  5.构建智慧健康新体系
  (1)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提升三级以上医疗机构医院信息化能力成熟度,促进院内系统从界面集成、系统集成、应用集成向数据集成转变,建立以病人为主索引的院内数据仓库。推动一、二级医院改造完善院内信息化系统并开展系统集成,提升医院信息化能力成熟度。改造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系统,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信息共享、业务一体。积极稳妥发展移动医护。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和云计算技术,形成诊所、门诊部及社会医疗机构等的信息化解决方案,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化全覆盖。
  (2)提升人口管理和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改造提升各级疾病防控、妇幼保健机构信息系统,建立基于区域人口健康管理信息平台,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控制综合管理系统和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提高疾病监测和预防控制能力,支持妇幼保健业务全流程控制和业务协同。改造提升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信息系统,建立卫生监管对象&一户一档&动态数据库。完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血液与血液制品流通、储存、使用全过程管理。完善院前急救信息管理系统,推动院前急救系统与医疗机构内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院前急救的针对性、快捷性。将人口管理和爱国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整合进入无锡社区行政事务信息平台,将服务延伸到社区。
  (3)建设医疗卫生大数据中心。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采集整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产生的个人健康数据,整合全市所有医疗机构日常业务活动所产生的临床和机构运营等信息,聚合全面、动态的公共卫生业务综合数据信息共享库,形成集健康档案、医疗和公共卫生管理服务信息的医疗卫生大数据中心,为城市健康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撑。
  (4)建设区域人口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基于医疗卫生大数据中心,搭建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两个基本资源库,根据区域实际,开发卫生资源、药品器材两个基本资源库,开发平台注册、身份识别、身份统一认证、通信总线、索引、标准、管理等基础功能服务,使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信息可共享、可交换、可监控、可统计分析的有机整体,实现全市居民一人一号一卡和一站式服务新模式,为人口管理、卫生管理、医疗协同服务等多方面应用提供支撑。
  (5)建设区域人口管理和医药卫生资源共享系统。发行并推广应用健康卡,依托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医疗和公共卫生数据中心以及区域人口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区域大型医疗设备共享系统、疾病监测系统、卫生应急系统、卫生资源配置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卫生应用和决策支持系统、卫生资源应用绩效管理系统、居民自助服务系统、物联网居家健康管理系统等,推动实现市域医药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区域人口健康管理信息平台与食品药品监管、医保结算平台对接,建立医保控费与药品全程监管系统。以信息化为载体,试点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通过无锡城市大数据中心和全市民生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人口、公安、社保、民政、国土等部门以及广大市民的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
   6.推进智慧人社高水平发展
  以&规范管理、安全高效、服务便民&为目标,推进&数字人社&建设。加强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遵循统一的信息和技术标准,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硬实力;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电子档案等新兴技术,建立&全方位、一体化&、&便民、利民、惠民&的人社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积极打造人社业务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模式,综合开发利用人社业务大数据,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业务统计一体化、业务经办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成&信息网络安全可靠、数据系统集中统一、业务经办高效协同、公共服务全面便捷、基金监管及时得力、宏观决策准确科学&的人社信息综合支撑平台。
  加快推进智慧健身建设。
  积极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智慧体育产业园&,以&e动锡城&智慧健身馆建设为抓手,为市民提供便捷、智能、科学、专业的健身设施,以及自助化体质测试、数字化体育锻炼、远程健身指导等服务。完成体质测试的智能化、健身指导的远程化、健身课堂的网络化、干预跟踪的长期化,实现居民随时、随地、长期获取个性化科学健身服务。完善公共室外健身器材的数字化监管功能。升级改造各类大型体育场馆,实现场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智慧化体育综合体。加强&智慧体育&手机APP服务模块建设,完善足球、游泳等各类体育场馆的预约、约练和约战功能。
  (四)推进行业信息化,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1.加快智慧物流建设
  (1)构建智慧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发挥互联网信息集聚优势,聚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鼓励骨干物流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搭建面向社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开展物流全程监测、预警,提高物流安全、环保和诚信水平,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构建互通省际、下达市县、兼顾乡村的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平台,建立各类可开放数据的对接机制,加快完善物流信息交换开放标准体系,在更广范围促进物流信息充分共享与互联互通。
  (2)建设智慧物流仓储系统。在各级仓储单元积极推广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以及库存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货物调度效率。鼓励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升仓储、运输、分拣、包装等作业效率,提高各类复杂订单的出货处理能力,缓解货物囤积停滞瓶颈制约,提升仓储运管水平和效率。
  (3)完善智能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有效降低货车空驶率,提高配送效率。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结合构建物流信息互联网络,加快推进县到村的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2.持续发展智慧旅游
  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度假胜地&总体目标,以大数据应用为重点,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先导,以服务游客、服务企业为中心,实现物联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无锡旅游行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构建无锡智慧旅游大格局。
  (1)建构旅游产品体系。从建设智慧旅游城市视角出发,树立&大旅游&发展理念,强化旅游产业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充分挖掘旅游业优势资源,积极吸引各类资本投入,充分激发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活力,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等融合发展。借助文化元素和科技要素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推动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文化体验为特色的新型智慧旅游产品体系。
  (2)智慧旅游信息集成。大力开展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与完善、网络信息采集、游客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GIS地理信息采集和展示、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综合处理与分析,完成无锡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继续通过&自媒体营销、大平台合作&的营销模式进行无锡旅游的智慧营销;构建智慧旅游管理平台,通过旅游诚信服务平台、旅游综合监测调度系统的建设及应用,全面提高旅游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大政府在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投入,做大做强智慧旅游集散中心、智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手机智能导览分析系统,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我市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在政府相关引导政策的支持下,积极协调和引进社会化资金参与智慧旅游运营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工作。
  (3)积极培育和推动本土新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积极培育和推动本土新型(CTC、BTC等)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以个性化旅游产品和精细化旅游服务为主要特点,和传统旅游电商平台进行差异化竞争,更好地满足广大散客对个性化旅游产品的需求,顺利对接网络化和散客潮双重时代的到来。游客可以通过PC端、手机端、呼叫中心等多个渠道,订购自己满意的旅游产品,为无锡旅游创造新的增长点。
   3.加快智慧农业建设
  (1)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围绕&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目标,按照无锡现代农业园区化发展、都市农业融合化发展、&互联网+&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化发展的&四大&主攻方向,以智能化为引领,加快提升我市现代农业五大体系,构建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信息产业链,培育一批物联网装备先进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农业电商平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提升现代农业资源整合能力。重点通过利用城市云计算中心,有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建设,提升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对农产品实施质量追溯,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完善市、区、镇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现涉农部门完整覆盖和上下有效联通,为各级涉农部门履行职能提供服务,为面向公众、服务农民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支持。
  (3)提升现代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打造&12316&三农热线、微博、微信、手机APP四大服务手段,为涉农人员提供生产和管理咨询,提高农业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鼓励通过互联网不断扩展农业服务功能,为管理部门、企业、农民之间搭建一个信息沟通的桥梁。建立网上政策法律咨询平台,为产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等咨询服务。
  (4)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资源,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进一步发挥智能生产示范推广作用。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规范用好农村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基于环境感知、实时监测、自动控制的信息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4.推进&互联网+&金融
  积极构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金融。支持持牌金融机构发展网上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申请有关业务许可或经营资质。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新型金融组织创新开展互联网业务。鼓励取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机构加大创新力度,探索开发新型的支付方式和支付工具。推动网络保险、P2P借贷、众筹机构规范发展。鼓励持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开展跨界融合,建立互联网金融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构建互联网金融产业联盟。发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优势,积极探索发展物联网金融,推进服务贸易新的突破发展。到2018年,培育一批业内领先、知名度高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形成一批交易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互联网金融集聚区。
   5.推进&互联网+&能源
  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建设覆盖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的智能电网监控管理体系;推广智能化变电站,建设适应DER(分布式能源)接入的主动配电网,推广安装智能电表,对用户负荷、电量、计量状态等信息实时远程采集;建设配电站所智能巡检系统,建设智能配电台区,实现智能调配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提高能源产业的效率和能源使用的效率,实现以供给主体为中心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转变,打造区域智慧能源示范区以及具有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特征的智能小区。推动我市电缆、风电、光伏等能源生产领域大型企业采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能源监控大数据中心,开展维修、节能等增值服务,向智慧能源系统服务商转型。加快推进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探索适应新能源发展的电网技术及运营管理体制。
   6.推进&智慧税务&建设
  以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技术在无锡税务普遍应用为方向,通过&一中心、三支柱、四平台&(一中心,即无锡税务大数据中心;三支柱,即智慧纳税服务、智慧税收征管、智慧人资管理;四平台即综合行政管理办公平台、绩效管理平台、涉税大数据应用平台、数据仓库平台)的建设,分阶段实现无锡税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努力将无锡税务打造成全省税务系统智慧税务建设示范单位。
  开展&智慧税务&顶层设计。遵循税收事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律,提升智慧手段在税务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实现应用架构统一、软件架构统一、数据架构统一、基础设施架构统一、运维架构统一,构建&分工协作、和谐共生&的智慧税务建设生态系统;优化决策机制,引入软件产品建设生命周期管理,实行各环节操作流程的规范实施,对存量和新建信息系统开展定期的分析、评价和绩效管理,构建科学有序的&建设、完善、升级和退出&的智慧税务闭环管理机制;全面做好原有各类本地业务、行政系统与省级集中框架内的金税三期工程的推广对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慧税务&根基。优化网络架构和系统配置,改善基层网络设备运行环境;推进互联网、外联网接入带宽扩容,提高互联网、外联网系统平台的安全交互能力和实时处理能力;加强计算存储资源池建设,以&云存储&理念为相关数据库系统分配主机存储资源,保障数据库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充分发挥服务器虚拟化池的共享、效率、节能等&云&理念的优势,规避服务器资源池资源集中引发的风险;加强计算存储资源池的运维和管理;加强基础设施设备运行监控、健康检查和风险评估,落实基础设施设备更新换代。
  整合管理资源,搭建&智慧税务&服务支撑体系。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云平台技术,实现税务基础网智能泛在的互联,实现办税方式渠道向多元化、极简式转变;建立互联网云数据接口标准规范,实现社会公共信息数据资源和无锡税务大数据中心的对接。对纳税人推送个性化涉税政策,实现主动涉税服务向个性化、精准式转变;构架综合行政办公管理平台,实现行政办公向协同化、便捷式办公转变;构建严密的全过程内控体系,转变原有绩效管理模式,实现绩效管理向规范化、分层式部署转变;发挥数据大集中和互联网优势,运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构建敏捷化的管理决策系统,实现决策管理向敏捷化、集中式统筹转变。
  第五节& 推动制造业融合创新,打造智造城市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计划,加强两化融合,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和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智能化,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加快提升全市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推进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1.加快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以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销售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和企业运营效率效益。优先支持本土传统优势制造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供应链优化等重点,在机械、电子、汽车、纺织、医药、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建设一批示范智能工厂(车间),以点带面,在其行业内加以推广,稳步提升全市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实现强筋健骨、提质增效。
  2.加快推进企业互动协同创新。大力实施制造业强基计划,加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共性技术基础等产品技术攻关。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开放创新交互平台,在线设计中心,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设计、众包设计、众创设计模式。鼓励企业扩大智能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引进消化吸收,组织攻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重点支持国产数控系统开发,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及系统集成,自动化控制和智能装备、关键智能基础件、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及转移转化,行业示范应用以及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智能制造研发、检测机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3.加快推进企业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大力推动数控技术和智能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进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面向汽车、电子、机械、食品、医药等行业,引导企业开发一批用于焊接、涂装、装配、传输、检测等功能的工业专用机器人(多关节机械手);开发一批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专用智能设备;大力发展智能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传感器、智能控制器、变频器、精密传动装置、伺服系统等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建设一批智能化生产线,加快发展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积极发展服务机器人、智能终端产品和可穿戴设备,拓展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消费领域产品的设计制造,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
   4.加快推进企业发展智能化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微电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与工业设计、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智能化的新兴产业,协同提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积极发展工业控制系统及工业软件,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成套智能装备,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技术突破。积极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智能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康复设备,以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智慧医疗产品。积极扶持工业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涡轮增压及后处理、轨道交通、燃气轮机、精密加工、新材料、智能仪器仪表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5.加快推进企业向制造服务化转型。大力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企业从工业产品供应商转向系统集成总承包、产品和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延伸企业服务链条。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鼓励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线下等创新模式,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大力培育&互联网+&经济,引导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提升以生产性服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和能级,全面提升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
   6.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培育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鼓励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形式。深化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在工业领域试点实施重大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模式,加快工业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拓展新领域,培育新业态,促进工业企业由主要提供工业产品转向提供工业产品和服务的转型。鼓励工业企业发展&BTB&工业品电商平台,培育制造业电商龙头企业。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推广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推广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采购、销售、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之间的协同。
   &7.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以国家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指导,积极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估、管理体系贯标应用工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提升两化融合水平,通过建立研发平台、智能化生产控制系统、ERP管理平台、营销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管理平台等,形成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及操作层全方位信息化、智能化营运管理系统。支持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经营管理,提升内部运行效率和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市场竞争新要求。引导和鼓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参评各级政府质量奖。
  8.加快推进构建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实施企业互联网化&企企通&工程,完善&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优化&工业云&、&企业云&、中小企业&e企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工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企业、管理咨询企业在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关键作用,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第三方支付等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为企业提供咨询体验、软件产品应用、&机器换人&和电子商务等服务的智能化应用平台和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智能工厂(车间)、智能装备制造、&机器换人&等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流程改造、装备开发、安装维护等专业服务,建立高效、快捷、创新的服务模式。
  第六节& 推进电子商务快速增长,打造特色优势
  融合我市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优势,深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提升信息消费规模水平,奠定无锡在全国电商领域的特色地位。
   1.打造电商产业园区。加强培育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以山水城电商园、崇安电商园、无锡软件园等重点园区为依托,按照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原则,明确园区各自发展方向,为电商企业提供培训实训、代运营、创业融资、生活配套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具有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和电商孵化器,大力引进全国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园区设立区域总部,形成集聚效应和示范带动效应。
   2.打造电商示范企业。重点培育和支持各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积极打造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发展各类电子商务服务业。结合无锡产业优势,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支持淘宝无锡馆、一号店无锡馆、京东无锡馆等平台建设。鼓励无锡市商贸流通企业深化应用电子商务,实现实体店和网上商店的有机融合,促进餐饮、休闲等传统服务业通过电子商务模式实现OTO升级。大力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支持农产品特色品牌建设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大力培育水蜜桃、紫砂、茶叶等本地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打造农产品电商品牌网站。
  3.培育电商城市门户。推进新设农产品、感知物联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积极探索交易模式创新,鼓励电子交易中心会员企业落户无锡,在本地开票销售。结合我市不锈钢、化工品、有色金属、电线电缆等产业优势,稳步推进各类垂直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紧跟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和智能终端普及趋势,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支持无锡城市电商门户网站建设,打造全市综合电商门户网站。
  4.打造物流配送龙头。加快提升发展电商物流服务业,鼓励引进知名仓储、物流、快递企业落户我市,合理布局建设区域性总部和转运分拨中心,鼓励我市重点物流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配送服务。构建现代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公共配送中心和城市配送3级节点建设,构建以&网店+社区店+连锁门店+自助取货点&为核心的城市电商物流服务平台。
  5.培育跨境贸易电商。建立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扶持政策,鼓励我市外贸企业利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实现转型发展。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打造一批跨境电商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我市跨境电子商务整体发展。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仓&,推进跨境电商体验中心、直销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支持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快件中心建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
  6.推动互联网+商贸发展。做好&互联网+商贸&与我市信息化、物联网、现代物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联动。结合无锡实际,在电子商务进社区、电子商务进农村、OTO线上线下互动、互联网+大宗商品、跨境电子商务等领域打造安全高效、竞争有序、跨界融合的商贸流通产业升级版,鼓励创业者在上述领域创新创业,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7.创新电商金融服务模式。打造电商融资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动产质押融资、订单融资、商业保理等金融服务,扩大小微企业和创业者融资渠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通过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及债权融资等各种手段和形式投向电子商务领域。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开发基于电商交易支付记录的免担保、免抵押贷款。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打造&智慧银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发挥互联网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8.建设完善电商保障体系。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诚信经营示范企业建设,构建电子商务可信交易环境。建立电子商务监测平台,加强对电子商务活动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有关违法活动。建立交易信息采集系统。探索认证模式,加强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维权机制建设,引导企业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电商人才保障,建设无锡市电子商务培训联盟平台,培养一批电子商务领域高层次管理人才、复合型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励知名电商企业人员来锡创业。
  第七节& 推进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提升保障能力
  适应城市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把信息安全摆在城市安全的突出位置,遵循&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原则,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安全防护、监控应急、综合治理、基础支撑四大能力,确保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1.加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安全理念,积极推进全市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提高安全防护能力,规范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密码技术的应用,开展重要信息系统主动防御体系建设试点,切实提高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能力。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严格安全管理。
  2.加强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严格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安全保密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准入机制。落实政府机关及涉密单位互联网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建立互联网及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配合调查和泄密情况报告机制。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全面实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查评估制度,加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管理,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强化涉密信息系统审查机制。
  3.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加强先进制造、石油石化、油气管网、电力系统、交通运输、水利枢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务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