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里面都有什么重要的理论?因果论 动画片!!!?对于现在有什么启示?现代哲学中有没有提到因果论 动画片!

佛教到底是什么? - 知乎1672被浏览225930分享邀请回答5504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85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佛家哲学之我见
已有 2424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佛家哲学
论佛家哲学
&&& 张载不知其道,胡说“佛以山河大地为病”,而山河大地本如来之身,造化之杰作,佛何以病之?而跛腿之学者,则将其一棒子打死,踩上一脚,曰:“臭老九,好唯心;无逻辑,好空虚。逻辑不如黑格尔,实践不如马列斯”。笔者也不信奉任何宗教,也不想为之正名,在此仅作学术叽喳而已,权当一家之言耳。
&&& 先强戴帽子,然后棒喝之,此乃学术匪徒之陋习也。而佛学者,本于心理,修以实证,外包宇宙,确有其博大精深之处,不可轻易否掉。历千年而学未绝,润众心而泉长流,必有精华,不可轻之。其精深之思维,可让现代科学玩味,如缘起论、微尘论、刹那论、泡影论、因果论、中观论、轮回论等;其理想之人格,可让未来人性借鉴,如独立、自由、平等、包容、博爱等。人类者,乃物种进化和社会异化之产物也。动天下之尘者,欲也;蒙天下之心者,言也。万物之权,执乎道纪;天下之心,难逃名利。平等破裂,遂倡导仁德;物欲横流,遂沉积阶层。熵增也,时势也,盗行焉,法治焉。故民为生活,官为功作,人为名死,鸟为食亡,无以逃之,茫然疲役,难得快乐。其病愈深,其治愈难;职业愈细,个性愈残;智巧愈强,泡沫愈多;人性愈伪,法网愈密。善中有恶,进中有衰也。而佛家则以净空而明,超脱而举,彻底空,空空,悟空一切,觉得本体,才是唯物辩证的,才是鲜活能动的。
&&& 或曰:“佛教其否定人生,而人乃动物,生活现实,食色也;精神之大厦,美则美矣,不过海市蜃楼而已”。此论无可争辩,然而要历史唯物主义地看待任何思想的产生、存在和延续、发展的社会背景,才能真正理解之。佛学首先是抚慰人类、解脱痛苦的心理解惑学,其次是理智认识学,再其次是大千世界哲学、超人格美学、超完美伦理,自由、平等、净空、包容、慈悲是主要特征,或可曰“准宇宙宗教”。
&&& 但佛家不等于佛教。何谓宗教?宗教就是设置永远不可达到之彼岸世界的思想体系。剥掉其神秘性乃近世俗之主义,远离其哲学性乃行实践之人道。然而历史看来,宗教多是因众人对精神的崇拜而绝地化、仪式化的产物,而统治阶级又善于片面利用、扭曲的结果。佛家因为过多地停留在知觉现象学层面探索各类问题,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大量地带有拟人化、比喻化的风格,虽然佛家已达到及其深刻的层面,本来也反对偶像崇拜,认为身体力行的实践才能检验正确和错误,但它终究不是科学,科学的最大特征是“实验+方程”。
&&& 请问世间,佛为何物?或可曰:“石头,生物,精神也”。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影响。愚人用它来驱除恐惧,文士用它来装潢言语,乱世或用来补救人道,盛世或用来平和心灵。全部佛学思想是以人生为中心,极大地高扬人的精神,倡导众生业力,共造新世界。但表面看来,佛教正如许多宗教一样反对暴力,不太注重劳动创造价值,似乎缺乏对现实的足够关注,实践上缺乏足够地力量,这是成为有些人的避难所,从而导致并未真正地拯救人,反而成了精神鸦片,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虽然在佛学家眼里,佛学却是破智障的明镜、抗压迫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某些禅宗化的佛教徒甚至将其现实化、世俗化,可惜总体上没有根本改变,因为它始终难脱离人自身投射的那个“虚幻的阴影”--佛陀,即人自身抽象出来的一种超越色界的超我、精神结晶的神性。相对于比世俗主义,它幻想得太多;相对于功利经济,它思考得太少。其境界太高远而失去民众,它似乎只为涅槃而思想;其体系太浩大而迷倒学者,它似乎只是精神之化身。
&&& 故佛学之用,或洗涤俗肠,或安顿灵魂而已。人乃社会之原子,为生存而奔波,因名利而装逼,纠缠外物太多,其身太累,其心太苦,呜呼!欢笑而含泪,得意而藏悲。无论历史的苦难也罢,现实的叹息也罢,生态的灾难也罢,人类的未来也罢,一切都是佛家关怀的范畴。过去的佛教多是对苦难世界的悲咒,对幸福世界的幻想。可是历史地看来,可惜这剂安慰药,恰恰多为统治阶级所用来缓和阶级矛盾,于是便蜕变为苍生灵魂的麻醉剂,束缚人民思想的缰绳,延续腐朽世界的海洛因;但来自民间的起义领袖,往往也借之凝聚民心,这时它是贫困阶级起义的外衣。一切皆与时俱进,而现代社会的佛学除了供人们探讨以外,正如其它宗教一样,佛教成为了文化遗产,而其文化意蕴则成为澄净现代灵魂的凉茶。
&&& 但佛学缺道家之风骨,无儒家之虚伪,彻底看透,于是放下。儒家汲汲于功名,而不知物理,道家沉醉于自然,而游戏仁义。佛家缺乏或摈弃权谋思想,而道家与兵家源远流长;佛家倡导平等,在修行上多导致寂灭,而道家倡导无为,在政治上多走向集权;佛家善于更精微的逻辑抽象,道家相对更善于直觉洞察;佛家难免俯瞰人间,道家喜欢仰望星空。佛家在心理学、认识学上超过道家,具有更广阔的宇宙生命意识和更平等的终极关怀态度,从这个角度看佛家哲学显得“更合理更气派”了。总体上,佛学是由各种派别及无数学者用心血凝结构建的,唯心主义的糟粕仍占不少比例,它对世界秩序的幻想甚至很有点“空想宇宙主义”,对宇宙真理的追求在人直接认识范围内(不通过科学仪器探测)几乎达到人思维的极致,其某些派别的唯物成分和辩证法内核,仍值得激赏,与道家共通和互补。
&&& 可惜,众神不过是文学的比喻,神话不过是历史的彩虹。
&&& 上帝已死,信仰崩塌,唯物之泡沫世界,正翻腾于艳阳天下,人类醉酣于世界的正午。
&&& 科学企图看透一切,让存在裸露,却测不准于量子;我们自以为很唯物,站得很踏实,却时感到空虚。&&
&&& 何谓宗教?何谓真谛?宗教之本质,或乃对未知之敬畏,对存在之信仰。阴阳叵测谓之神,实践可验谓之真。科学之异于宗教,乃精确实验也。
&&& 何谓物质?何谓定律?观夫庸俗唯物主义者,却自满得最唯心。众神本人脑之幻象,定律本自然之抽象。
&&& 科技之极限,乃宗教之渊薮;可知之边涯,乃物质之神话。
&&& 忽悠苍生者,苍生终毁之,而不可重生。于是科学驱逐了宗教,将金科奉于天堂,将原理尊为上帝。
&&& 请不要以堂皇的理由,而奴役人类自己;也不要以神圣的信仰,而愚昧群众心灵。但定律不应是符号化的诸神,科学不应是政治化的新神。
&&& 真正的科学,不迷信任何东西,不需要任何偶像,不需要设置终极目标,无限的自我否定和批判就是思想本身,将过程代替终极,将实证代替幻想,不断将自然之歌传递给人,不断将天体之美展露给人,然后一切依靠人、为了人、超越人自身。&&&
&&& 有一个古老的神,名叫精神,筑起美丽的巢穴,诗意地栖息于语言符号的丛林。思维是它筑巢的草茎,规律是它嬉戏的歌声。然而精神渴望飞翔,飞向更高之天宇,把握存在之太一。
&&& 精神最大的好奇来自人类征服的欲望,科学最大的奢想就是人类深邃的野心。从普罗米修斯将火种传向人间开始,它不断在探索、追寻,知道不可胜天,则想与天合一,可惜天太大,渺小的人总想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乘云驾雾、随心所欲。
&&& 于是宗教便将宇宙拟人化,以装点心灵之荒凉;科学将宇宙符号化,以把握本体之形式。艺术赋予科学以人性,宗教赋予科学以神圣。
&&& 佛学之于科学,如精神之于宇宙。其人文价值,岂能独享,故将百家论佛贴于文后。
博主最初发表于:
附录 百家论佛
&&& ※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
  □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许寿棠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毛泽东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
  □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沈家祯
  □我本人是科学家, 对科学很感兴趣, 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开悟,如佛陀的人所说的话,但不能引导我们到悟的境地。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杨振宁
  □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季同
  □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宇宙万有的本体,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佛教却是亲证。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而精密过西洋哲学好几倍。
  ※朱光潜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爱因斯坦(美籍德人)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尼赫鲁()杰出印度政治家
  □ 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它时,我们得按照佛陀的教诲,平平静静地,民主地去考虑它。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它时候比现在正身处苦难与心烦意乱之中的人类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启示了。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阳一样大放光芒。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人类两千五百年的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与真实性。让我们记住这永恒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来革新我们的思想和修正我们的行为。这样,即使是处在令人恐惧的原子弹时代,我们也会镇定自如地面对它,为促成正思正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 尊者W·罗睺罗博士
  □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所有的那些虚构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 弗朗西斯·斯托利
  □佛法的原则在今天就象在它最初表述出来时一样,并不受时间变化和知识爆炸的影响。无论科学知识的增长如何扩展人类心理的地平线,在‘法’的框架里总是有接纳和消化更多科学发现的空间,但它又不是靠依赖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来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并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 ※鲍罗登博士(英)
  □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学者渐多,实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要亦和佛法可通。况佛法有最甚深处、最广大处、最真实合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 哈兹拉特·依拉亚特·可汗
  □佛陀的使命性质非常特殊。因此它与世界其它宗教有着相当不同之处。佛陀的使命是让那些“理想主义的鸟儿们”飞得离大地更近一些,因为,滋养他们身体的食物毕竟来源于地球。
  ※萨拉乃浮夫人(美)
  □佛教在其长远历史中,无时不在向前迈进。它不但保持了它的与近代科学之并进,并且超出而立在科学的前面。佛教在今日,正如科学一样,崭新而适用。何以故?因为佛是以颠扑不破的真如之理为基础故。
  ※乔治·万雷(美)
  □现在世界急需拯救。 我以为只有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 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弗朗基博士(荷)
  □世界战乱的根源,是由于某些国家贪婪心太重,权利心太浓,恃强凌弱,称王称霸,以致发展成残酷的战争。摩西十诫已经提及,但道理没谈透,故没能收弭兵之效。独有佛说非常究竟,特别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假使能使佛教普及,则世界大同就可拭目以待了。
  ※曼特森夫人(德)
  □佛教的生活准则,能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净化与安乐,并使生活充实、美满而合理。佛教的思想能导致和平,使人类确知非正义战争是野蛮行为。佛教不强人盲从,而是引导人们深思,接受其教义。凡有智慧的人,就佛学的道理深思谛观,尽皆会达到心智开悟而感到心底光明。
  □佛之教义,不仅为东方人设,并为一切西方人所需要。凡能精研佛法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议之智慧及思想威力。今,时机已至,东方人应速将大乘佛教诏示西方,西方人应速起研求之。东方对世界文明之大贡献,盖即大乘佛教是也。
  ※克里柔夫人(英)
  □宗教与科学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能通融。这大半是由于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启示,它们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则。唯独东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了因果律和缘起法,能从事研究佛教和人生,并经得起科学的推理和验证。所以佛教是启人智慧的宗教,只有它可以与科学相提并论。
  □佛教所开示者,乃是一种使心和意共同满足的思想法则,其所含内容之高深,乃无与伦比者也!
  ※荣赫司鹏爵士(英)
  □我在东南亚国家旅游和佛教徒接触,最感动的是他们周围有一种庄严和安和的气氛存在;而且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种高尚、宁静、慈爱、端庄的姿态趺坐着,单是这种气氛和神态,已经将佛的基本特质深深印入我的脑海,而使我神往了。
  ※弗那多博士(斯里兰卡)
  □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们得到安乐,并使生活成为合理,至诚和平;使人类确知战争是野蛮愚痴的最良方法,无过于宣传佛教之道理及见解。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隆斯佩雷女士(法)
  □佛教意义的高尚,道理的纯正,对于法国很多意识纯正而好道的人,及不满意于宗教信条的人和真正的自由思想者,具有一种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既看到现在全世界的混乱与痛苦,又感觉到适用佛教的道理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那么,我们便可唤起人类,使注意佛教的这件工作是怎样的急切了。
  ※韦尔斯博士(英)
  □佛陀之法音,佛陀之根本教义,由今研究其原本所得,乃知极简单明晰,且与近世观念最相合,其为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之成功,盖不待辩也。
  □佛陀原始之教,只要稍加整理、涤清而发扬, 对于人类命运前途,仍大起作用而弘传于世。
  ※诺曼裴耐斯教授(英)
  □佛教是医治‘崇尚’摩登病的良药。在我们这个痛苦疲惫的欧洲,我们断然需要佛陀教理,这教理就是‘中道之教’。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觉悟,引导我们达到和平光明的大道,并能获得大智慧。
爱因斯坦也感叹:“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还说:“佛教是一切科学的源动力”。他在自传中还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
 & 佛教是与科学共依存的宗教。——爱因斯坦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所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符合以上所描述的那种宗教。--爱因斯坦&
&&& 我不能设想真正的科学家会没有这样深挚的信仰。这情况可以用这样一个形象来比喻:科学没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象瞎子。”------------《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82-183页。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揭示了宗教与科学的这种似乎很难理解的一致性与亲和性背后的深刻原因。爱因斯坦认为,与科学相冲突的宗教,无论是出乎恐惧,还是出于道德的需要,尽管本身有高下之分,其“所共有的是它们的上帝概念的拟人化的特征。”----------《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79-281页。
  但是,某些“具有非凡天才的个人和具有特别高尚品格的集体,……大大超出这个水平。……尽管它的纯粹形式是难以找到的,我把它叫作宇宙宗教感情。……宇宙宗教感情的开端早已出现在早期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比如在大卫的许多《诗篇》中,以及在某些犹太教的先知那里。佛教所包含的这种成分还要强烈得多”。《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79-281页。
  爱因斯坦对这种形态的宗教大加赞赏,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正是受到这种感情的激励,牛顿、伽利略等最伟大的科学家才有可能克服重重困难,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探索宇宙的内在规律。爱因斯坦满怀深情地说:“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然而这种感情的源泉却来自宗教的领域。同样属于这个源泉的是这样的一种信仰:相信那些现存世界有效的规律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理性来理解的。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 正统宗教虽然在最根本的世界观层次上,否认科学的真理性;但在实用的层次上,却都不否认科学的价值,甚至鼓励信徒研究科学。所以正统宗教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不会构成阻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甚至会有促进作用。&
  假使没有佛教因果律,宇宙就只有混乱。——世界几何力学之父威勒博士 &
  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英国著名学者克里&
  索达吉堪布说,佛法对心性、宇宙的揭示,对无方微尘、无分刹那的描述,以至最终揭示出的万法为空,这些理论科学界苦心钻研多年才能触及其一点皮毛。从浩淼宇宙、微粒夸克、生命基因,到千缠万结的社会网络、千奇百怪的人生况味,一切都可以在佛法的观照下豁然开朗。
&&& 阿诺德爵士则说:“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
&&& 英国的鲍罗登博士也说:“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教学者渐多,只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有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也要和佛法相通,况佛法有其最深奥、广大处,最真实适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 被很多人认为是无神论的佛教,受到如叔本华、尼采、马赫、罗素、荣格、爱因斯坦、海德格尔、弗洛姆等一大批西方文化精英的景仰。不少科学家、哲学家的思想,深受佛学启发。马赫因被引入对佛教的理解而欣慰自庆,其感觉复合说与自我说中不无佛学影响之迹,荣格自称其无意识说受藏密《中阴救度法》之启迪,海德格尔自称铃木大拙的禅,说出了他想要表达的东西。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对禅宗与精神分析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对禅的知识及实践能提高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技术,拓展和深化精神分析者的视野,帮助他们更彻底地洞察本性、把握真实。物理学博土F·卡普拉在其畅销全球的《物理学之道》中,将现代物理学新说与“东方神秘主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模型之间有惊人的相似....”----(陈兵《佛法与现代文明》)
&&& 巴帕特教授在《2500年的佛教》中说:“佛教的史册中,没有一页冒着宗教裁判所那种阴森森的火光;没有一页被燃烧中的异教徒城市的滚滚浓烟所笼罩;也没有一页被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所染红。佛教只佩带一把剑,那就是智慧之剑;佛教只认得一个敌人,那就是无明。这是历史的证言,是不容置疑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中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物理学中的因果论_参考网
物理学中的因果论
赵佳羿摘 要:经典的因果论是一种经验印象,但因果论却对大多数人们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中,也同样有着因果论留下深深的烙印。本文就着手从物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来谈谈因果论。关键词:因果论;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近代物理学Abstract: the classical causal theory is a kind of experience, but the causal theory has a mor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most of the peop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also left a deep mark has a causal theor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to talk about in the process of causal theory.Keywords: Causal theory, Classical physics, Modern physics, Einstein因果论也称因果定律或因果法则,是指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也必定是另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原因和结果是不断循环,永无休止的。而因果论该词则是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但是在西方哲学中很少讲因果,往往喜欢将因果割裂开进行研究,早期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详细分析了事物存在以及发生的原因。讲因果在佛教中却是普遍的。相信一提及因果论,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也一定不是陌生的。几乎每个人从小就在自己生长的环境中去了解因果性,甚至已经在潜意识中成为了因果论坚定的支持者。而早期许多的物理学家们的看法,和我们大家是一致的,都不曾对因果论产生过怀疑。特别是当牛顿发表了力学三大定律,确立了经典力学后,物理学家们就对因果论更加深信不疑。因为在这时,只要你为他们提供一颗炮弹的发射速度,风阻等一些所需数据,他们就能足够精准地计算出炮弹会击中哪里。多么地神奇!多么地伟大!仿佛他们自己已经成为了上帝。因为有着因果论,这个世界在物理学家面前仿佛变得有规律可循。这个时期的物理可谓发展到了巅峰;凭借着伟大的牛顿三大定律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座物理学大厦拔地而起并且坚不可摧,它发出的光芒是那么地耀眼,那么地令人神往至今還记得,当拿破仑问拉普拉斯为什么在你的演算中为什么看不到上帝时,他回答到:“我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然而,这么一个令人无限向往的“黄金时代”,终究随着那著名的“两朵乌云”而一去不返。第一朵乌云,主要是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和以太漂移说相矛盾;他所说的第二朵乌云,主要是指热学中的能量均分定则在气体比热以及势辐射能谱的理论解释中得出与实验不等的结果,其中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第一朵乌云后来导致了相对论的产生,第二朵乌云后来则导致了量子力学的产生。一提到这两个近代物理学上最伟大的发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不得不提及一位伟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只在1905年,他就在三个领域做出了四个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发表了关于光量子说、分子大小测定法、布朗运动理论和狭义相对论这四篇重要论文。就是这么一位伟人,最终却站在了反对量子力学的对立面。 爱因斯坦的挚友埃伦菲斯特都直言不讳地当着爱因斯坦的面发牢骚:“爱因斯坦,我真为你感到羞耻!想不到你居然也扮演了那些反对相对论的人的角色!”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思想开明的爱因斯坦要反对量子力学?是他对于因果论的坚持。对于因果性,爱因斯坦的理解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把作为指向理论的一个公设的因果性和指向可观察量的一个公设的因果性区别开来。后者这一要求始终得不到满足——经验的因果性并不存在——而且以后还将仍然如此。把因果性看成现在和将来之间时间上必然的序列,这样一种公式是太狭窄了。那只是因果律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惟一的形式。……在四维空间的世界里, 因果性只是两个间断(breaks)之间的一种联系。”他指出:“我一如既往地坚信,把自然规律加以几率化,从更深邃的观点看来,是个歧途,尽管统计法获得了实际上的成功。”然而,直到现在却有许多的事实在证明,他,爱因斯坦,确实错了。因果论真的在微观上是不存在的! 上帝真的就是在掷骰子!按动力学意义上的因果论说,量子力学的运动方程也是因果律方程,当体系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被知道时,可以根据运动方程预言它的未来和过去任意时刻的状态。但是量子力学对决定状态的物理量不能给出确定的预言,只能给出物理量取值的几率。在这个意义上,经典物理学因果律在微观领域失效了。其实有许多的物理学家都在对量子力学进行争辩。争论的本质是哲学的争论,即微观世界到底是否遵守因果律的问题,放弃因果律,本质上等同于承认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不可知的,而经典物理学家因为深信物质世界是可知的,才作出不断探索的努力。对于爱因斯坦在此的失败,我们真的只能感到非常的惋惜。他的失败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而更大的程度上是因为量子力学本身过于光怪陆离。量子力学真的非常神奇与让人很难理解,就像哥本哈根学派创始人,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说的:“ 谁如果在量子面前不感到震惊,他就不懂得现代物理学;同样如果谁不为此理论感到困惑,他也不是一个好的物理学家。 ”以至于让许许多多曾为量子力学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在后来又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像爱因斯坦,像薛定谔等。因果论,这个我们大多数人一直以来都深信不疑的观点,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开始受到了怀疑,甚至要变得“生”“死”难测了。近代物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玄妙,越来越深奥,在哲学意味上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但这,却也给了我们更多机遇和挑战,给了我们更多思考的必要;也使得我们对于物理学的未来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参考文献[1]李醒民 爱因斯坦的科学信念 [J] 《科导报》1992年第5期[2]崔维成 基于佛教哲学来审视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日
2016年12期
卷宗的其它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因斯坦因果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