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结天下仁人志士,弘扬广电精神中华博爱精神。

郝现军大夫思考中医微信集(58) ( 20:07:53)
我的图书馆
郝现军大夫思考中医微信集(58) ( 20:07:53)
微信1881十三香大料的具体的配方~“十三香”这个名字很长时间没有听人提起了。记得小时候见过走街串巷的挑担者边走边吆喝着买“十三香”那时也不知道“十三香”是什么,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其实“十三香”就是指13种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药物,包括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干姜等“十三香”的配比,一般应为:花椒、大料各5份,肉桂、三奈、陈皮、良姜、白芷各2份,其余各1份,然后把它们合在一起,就是“十三香”。分开使用也可,如茴香气味浓烈,用于制作素菜及豆制品最好;做牛、羊肉用白芷,可去除膻气增加鲜味,使肉质细嫩;熏肉、煮肠用肉桂,可使肉、肠香味浓郁,久食不腻;汆汤用陈皮和木香,可使气味淡雅而清香;做鱼用三奈和生姜,即能解除鱼腥,又可使鱼酥嫩相宜,香气横溢;熏制鸡、鸭、鹅肉,用肉蔻和丁香,可使熏味独特,嚼时鲜香盈口,满室芬芳。听老人讲,制作“十三香”时原料必须充分晒干或烘干,粉碎过筛,而且越细越好。每种原料应该单独粉碎,分别存放,最好将其装在无毒无异味的食用塑料袋内,以防香料“回潮”或走味儿。使用时并非用量越多越好,一定要适量,因为桂皮、丁香、茴香、生姜以及胡椒等料,它们虽然属于天然调味品,但如果用量过度,同样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乃至毒性和诱变性,所以使用时应以“宁少勿多”为宜。**(一)什么是香料?香辛料这一术语指的是广泛用于食品的物质;它们或有强烈的香气,或有刺激性的味道,或可用于着色,或可用于提高食欲,或有利于消化。概括地说,现通常所指的香辛料大都是香料植物的干燥物,它们可以是植物的根花蕾枝皮叶果等,它们能给食物带来特有的风味、色泽和刺激性味感。香辛料在中国食品和烹饪界可统称为香料。(二)香辛料的种类有哪些?1以芳香为主的香辛料,如大茴香、罗勒、芥子、黄蒿、小豆蔻、丁香、肉桂、芫荽、莳萝、茴香、肉豆蔻、洋苏叶等。2以增进食欲为主的香辛料:如生姜、辣椒、胡椒、芥末、山萮菜、花椒等。3以脱臭性(矫臭性)为主的香辛料,如大蒜、月桂、葱类、洋苏叶、玫瑰、麝香草等4以着色性为主的香辛料,如红辣椒、藏红花、郁金等。国家技监局于1991年公布的国家标准中规定了42种我国常用的香辛料的技术标准微信1882 藿香正气水的功效~天气渐渐热了起来,藿香正气水再一次成为了百姓家中的常备药品。藿香正气水是家庭常备的中成药,具有祛暑解表、化湿和中、扶正祛邪的功效,藿香正气水适用于恶寒发热、头身困重、胸闷腹满、恶心呕吐、泄泻等症。其实藿香正气水在治疗皮肤病方面效果也很明显(1)藿香正气水治湿疹: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处后,直接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每天3~5次,连用3~5天(2)藿香正气水治蚊虫叮咬:夏日若被蚊虫叮咬,可用藿香正气水外涂患处,半小时左右可减轻或消除瘙痒感(3)藿香正气水治外阴瘙痒:外阴瘙痒者,可将藿香正气水用凉开水稀释50倍后清洗外阴(男女皆可用),洗后不但瘙痒等症状缓解或消失,而且局部有清爽感(4)藿香正气水治慢性荨麻疹:口服藿香正气水10毫升,每日3次,连服2周为1疗程。若伴有喉头水肿、休克、发热者,近2周来曾用过皮质激素治疗者以及阴虚火旺者不宜采用此方法(5)藿香正气水治白癜风:藿香正气水有芳香通窍,促使气行的作用。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用法:每日用净布蘸藿香正气水涂擦患部,微微用力,反复蘸擦至皮肤微红为度一天两次(6)藿香正气水治足癣:将患足用温水洗净擦干,将藿香正气水涂于足趾间及其他患处,早晚各涂1次,治疗期间最好穿透气性好的棉袜、布鞋,保持足部干燥,5天为1个疗程,一般2个疗程即可见效(7)藿香正气水治小儿痱子:取藿香正气水1支按比例加凉开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稀释浓度为:不满3个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3;4个月~12个月者,药液与水比例为1:2;超过1岁者,药液与水比例1:1。用药之前先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擦干,然后用消毒药棉蘸稀释后的药液涂擦患处,每日3次(8)藿香正气水治疖:中医一般分为暑疖和多发性疖病,认为是内郁湿热、血热或外受风热暑邪而成,现代医学认为是葡萄球菌感染所致。而藿香正气水方中的紫苏等成分有抑制葡萄球菌的作用,方中藿香芳香化湿;白芷发表、祛风、胜湿,故能散郁除湿治疗疖及疖病。用法是用棉签蘸藿香正气水一日多次涂擦患部。除此之外,藿香正气水敷肚脐,对发热(烧)有很好的退烧作用微信1883陈亦人对于痞证的总结~痞证主要是指病人自觉心下(胃)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但不疼痛的一组征候。若心下痞硬疼痛则为结胸,而不属痞证;若仅觉心下妨闷,名曰支结,亦不称痞证。病位与病机“胃中不和”误下与否,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据。分类1热实痞证:三黄泻心汤,大柴胡汤2虚寒痞证:理中汤旋复代赭汤(兼有痰饮)3邪实正虚痞证:三泻心汤4其它痞证:瓜蒂散(痰食阻滞)五苓散(水蓄气滞)痞证和其他征候一样,都有寒热虚实之异,所谓寒热相结之痞,实际是正虚邪实。治痞证除了应遵循治病求本与因势利导的原则以外,约而言之,虚寒症治宜辛甘温益气温阳,实热证治宜苦寒泄热,代表方为理中汤和黄连黄芩泻心汤。至于半夏泻心汤证,实际上是热痞的兼变证,病机为“中虚热结成痞”其治“用苦寒以泄热,辛温以开结,甘温以补中”三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实际上是三黄泻心汤和人参汤的合方稍作加减而成。去大黄,是由于寒热错杂痞的下利;去白朮,加用半夏生姜,均可在经文的加减方中找到依据。理中丸下“吐多者,去白朮加生姜三两”;厚朴七物汤条下“呕者加半夏五合”及竹叶汤条下“呕者加半夏半升”三泻心汤的寒热夹杂痞证,为热痞兼中气虚,而非寒热相结(寒热如冰炭如何相结)及上热下寒(泻心汤也治热性下利)元代戴元礼概括“泻心汤诸方,取治湿热最当”叶天士更就药物的性味功能来分析作用,提出“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 胡椒的妙用兼谈蜀椒~仲景方中蜀椒不算常用药,只在五个方剂(大建中汤乌梅丸乌头赤石脂丸升麻鳖甲汤和白术散)出现,尤以前两方更能说明其功用。蜀椒辛热入脾肺命门,温脾胃而击三焦之冷滞,补元阳而荡六腑之沉寒。燥湿发汗,消食除胀,治肾气上逆,能导火归元,止呕吐泻利,消痰饮水肿,通血脉而消痿痹,行肢节而健机关,破症瘕,安蛔虫,虫闻椒即伏,蜀椒禀纯阳之性,乃除寒湿,散风邪,温脾胃,暖命门之要药《本草思辨录》“乌头赤石脂丸,邪在上焦,而用乌附干姜石脂中下焦之药,非脾肾有寒湿不尔;更佐以蜀椒,非引火下归不尔。白术散,尤氏谓治寒湿之剂,术芎与椒牡并施,意自在于温下。他如大建中汤乌梅丸,一为呕痛腹满,一为蛔厥呕烦。皆病在脾肾而阴中有阳,则其用蜀椒也,又岂有二道哉”椒目苦辛性寒少毒,善消水肿满定喘,可治耳塞耳聋,通关补肾。仲圣独具慧眼,创已椒苈黄丸治饮邪内结,腹满,口干舌燥者有殊效。但在日常生活中,川菜是很多人的最爱,里面那个麻麻的感觉让人舒服。现代生活人民压力太大,需要出汗,需要刺激,以通畅气血。另外一个跟花椒相近的则是西餐中常用到的胡椒,吃馄饨或作酸辣汤也少不了它。除了饮食上的用处,胡椒还有什么其他的妙用呢?赵守真《治验回忆录》里面大黄附子汤的案例中有如下描述:钟大满,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但痛发不常,或一月数发或两月一发,每痛多为饮食寒冷之所诱致。自常以胡椒末用姜汤冲服,痛得暂解。一日彼晤余戚家,谈其痼疾之异,乞为诊之。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吾曰:君病属阴寒积聚,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荡其积,是宜温下并行。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祛寒而不逐积耳!依吾法两剂可愈。彼曰:吾固知先生善治异疾,倘得愈,感且不忘。即书予大黄附子汤并曰此为《金匮》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果二剂而瘥,经方之可贵如是。刘炳凡的养生经验也有这样的描述:刘老的一生,不饮冷饮,不吃冷饭冷菜瓜果,特别注重温养脾胃元气,且白胡椒常带在身上,万一情况特殊,吃了一点生冷瓜果则立即嚼服几粒胡椒或干姜,以温散生冷瓜果之寒气而达到保护脾胃之元气的目的。生活处处皆妙用也...微信1884熊继柏用补肝汤经验~补肝汤出自《医宗金鉴》有别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千金翼方》中提到的补肝汤。《金鉴》歌诀云“补肝汤治肝虚损,筋缓不能自收持,目暗盳盳无所见,四物酸枣草瓜宜”组方为四物汤加甘草木瓜枣仁麦冬。四物汤养血柔肝,木瓜甘草酸甘化阴,麦冬枣仁补肝血滋肝阴。熊教授曾用此方治疗许多疑难病症取效明显。三则验案(1)一身及阴部麻木案:女,28岁。一身麻木,特别是阴部麻木并时作痉挛,且四肢有时疼痛。熊教授以补肝汤治之,半月而愈。两年后复发症状与两年前相同,患者唇色淡白,面色少华,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熊教授再用补肝汤合天麻虫藤饮治疗:当归10 g,生地10 g,川芎10 g,白芍20 g,枣仁20 g,木瓜20 g,甘草6 g,麦冬15 g,野天麻20 g,全蝎6 g,蜈蚣1条,僵蚕20 g,地龙10 g,鸡血藤15 g,钩藤15 g,海风藤10 g。进十五剂,诸症悉平。按:麻木是气血不运或风邪痹阻,以致经脉闭塞而成。本案患者的特点是阴部麻木痉挛。阴部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因此熊教授用补肝汤滋阴养肝补血,天麻虫藤饮祛风通络除痹,这样抓住了病变的关键,自然药到病除(2)指甲沟肌肉萎缩案女,64岁,双手指甲沟明显萎缩,年余不愈。询其时发心悸,口干,双目不舒。并见双腿酸痛,头部巅顶时痛,面色少华,情绪急躁,舌红苔薄黄,脉细数。熊教授用补肝汤加天麻川牛膝治疗。处方:当归10 g生地10 g川芎10 g白芍20 g枣仁30 g木瓜30 g甘草6 g麦冬20 g野天麻30 g川牛膝20 g。进十剂,巅顶痛已止,心悸显减。再进十五剂,诸症悉平。再进十五剂,双手指甲沟萎缩明显改善。按:患者指甲沟萎缩,心悸,双目不舒等均为肝血不足之证。“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而巅顶为足厥阴肝经所过之处,“不荣则痛”,腿痛亦然。熊教授用补肝汤滋阴养肝补血,野天麻平肝熄风,川牛膝强肾壮骨治腿病,自然疗效卓显(3)双下肢痉挛案女,50岁,双下肢阵发痉挛,病两年不愈,甚以为苦。兼下肢麻木,关节不利,面色淡白,舌红苔薄黄,脉细。熊教授用补肝汤加三虫饮治疗。处方:当归10 g,生地10 g,川芎10 g,白芍20 g,枣仁20 g,木瓜20 g,甘草6 g,麦冬15 g,野天麻20 g,全蝎6 g,僵蚕20 g,地龙10 g。进十五剂痉挛止,肢麻改善,再进十五剂,诸症悉平。按:患者双下肢时发痉挛是肝之病“肝主筋”肝血虚不能养筋,血虚生风而痉挛麻木,用补肝汤滋阴养肝补血,三虫饮舒筋活络祛风,药到病除。以上三个病案虽然病症不同,分别为“阴部麻木病”“指甲沟萎缩兼头痛病”“下肢痉挛病”但却为同一个“肝血虚”证。通用补肝汤养血补肝,此为“异病同治”正因为抓住了“肝血虚”这一关键,才取捷效。熊教授特别强调中医治病必须辨证论治,并且不断强调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我们只有加强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临证,务实刻苦,才能厚积薄发,在临床上提高疗效微信1885 蒲辅周姚国美,一人一方【1】江西名医姚国美治病,取法和缓,精于诊察,遣药不敢稍有疏慢。曾有医生趁着门诊繁忙的时候暗暗站在他的身后,考察他的用方,发现他“有一次连续诊察了十三个流感病人,即连续使用了十三个参苏饮,但方后加减两、三味药,令人毛骨悚然”充分反证了姚国美先生辨证论治,一定要从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特点。此与蒲老所言可互参亦。被周总理称为“高明中医,又懂辨证法”的名医蒲辅周有一句名言“中医治病有一个秘诀,就是一人一方。辨证论治的真谛是什么?是一人一方。善治病者,一人一方,千人千方。如一锁一钥,千锁千钥,务期药证相符,丝丝入扣。如见便秘即通之下之,遇遗精则涩之固之,见热退热,见血止血,执通套之方以治活人者,又岂能应临床无穷之变乎?”此语道出了中医治病的一大学问—因人制宜或说灵活性原则。蒲辅周认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在于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即针对具体病人和具体病情,相应的作出具体处理“病同,其证也同,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方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概以死方去治活人。学医的人不要去死记硬背几千几百首方剂。临床组方切记浮泛。方不在多,药不在杂,执一可以驭万,左右而可逢源。一首桂枝汤,能变化出小建中当归四逆汤许多方子,既治外感,又治内伤”西医囿于一种病因—一种疾病—一种治法,同一疾病可以千人一方,显得呆板。事实上西医大家张孝骞也说过“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两张脸是完全相同的”确实“人有千面,病有千变”与西医相比,中医治病更讲究因人制宜,有如量体裁衣,按锁配钥,有着高度的灵活性。清医家李冠仙就说“凡人有病,如锁错簧,医者治病,如以钥开锁。不善开锁,虽极用力而锁不开,甚且将锁损坏。铜匠善开锁,只须铜线一根,轻轻一拨,而锁自开。故不善治病者,虽用重剂,而病不解,甚且加增;善治病者,只须一药,即可得效。初学治病,当自审其能治则治,否则以待善治者,不可未识病情,孟浪用药,将人损坏,虽有善者,未如之何。夫锁可损也,人亦可损乎哉?《知医必辨》”其实蒲老的“一人一方”论,脱胎于清医家徐灵胎的“病同人异论”《医学源流论》徐灵胎说“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故医者必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之而定”徐灵胎从体质、年龄、心境、天时、地域等多方面详细阐明了因人制宜的道理。北京名医孔伯华十分推崇此语,谓“徐氏的这段论述是非常精辟的,凡学医者都应视为座右铭。这主要是把中医辨证的精神实质说得最简明、详细而具体不过了”蒲老由此“病同人异论”而悟出“一人一方论”似乎归纳得更经典,更通俗。他在临床中实施得也堪称典范。以肝炎为例,其病机总由湿热为患。然而患者不同,用药也有别。对过用苦寒药物的小儿施以甘草干姜汤为主;对气血两败者则投以金水六君煎;而对表现脏躁者却用甘麦大枣汤,均未采用清热利湿的套方套药,俱取佳效微信1886一人一方【2】总之“要根据病情,不可死守清利一法”活脱脱地体现了一人一方的灵活原则。他用当归四逆汤治月经不调、冠心病,用乌梅丸治头痛、失眠、痛经和慢性结肠炎…… 都是灵活用药的典范,一直为医皆所乐道。浙江名医范文甫也说过一段十分精彩的话,与徐灵胎观点可谓一脉相承“医之用药与大将用兵、文人操觚(写文章)无异也,随机应变,自抒机抒而已。看一病,立一方,有此用之而效,彼用之而不效;此用之而得生,彼用之而死者,何也?机抒不同也”范氏所谓“自抒机抒”就是教人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灵活的处治方法。不禁想到希波克拉底的一句话“知道什么人患病比知道他患什么病更重要”充分显示了这位西医鼻祖的先哲之光。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全面破译,现代医学已经提出按不同基因、按姓氏(相同姓氏有相同基因,反之则不然)用药的个性化用药理念,这与“一人一方”论似乎殊途同归,只是现代医学在绕了一个大圈后又回归于传统医学,古老的中医学又一次显示了它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一人一方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原则,诊病讲究细致全面,尤其着眼于病人的特异性,以增加用药的针对性。这正是辨证论治的优势所在。清医家曹仁伯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中有说不尽之妙。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大约工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工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硫球百问》。此话说得实在漂亮,值得后学玩味。这种“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的医学眼光与“一人一方”的治病秘诀可谓异曲同工,说到底讲究的是灵活处治的真谛,这或许是辨证论治的最高境界。下面举例加以证明:中国中医研究院名医冉雪峰以辨证精细“析入微芒”而为人称道。某年武汉流行霍乱,有夏性夫妇二人均受染易。同一天发病,症状都是大吐大泻,汗出,四肢厥逆,六脉俱无,腹痛转筋,症状相似,似乎病情相同。但冉雪峰细心诊查,发现一个是苔白、津满,不多饮水,喜热,吐泻之物不很臭。另一个则是苔黄、津少,大渴,饮冷不休,吐泻之物甚臭。因而考虑为一人偏寒,一人偏热。前者用四逆汤温补,后者用甘露饮清热。三剂后,夫妇吐泻均止,四肢转温,六脉皆出,二人均获痊愈。按:同是霍乱,夫妇一同发病,似乎可用相同治法。但冉雪蜂辨证“析入微芒”察出同中之异,寒热之别,因而同病异治,均获良效、尽显详察形侯,纤毫勿失功夫。这也正是中医治病不同于西医的高明之处。一人一方是否与通行的辨证分型、按型选方的路子相悖呢?不然。后者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性,灵活性却嫌不足,所谓既要知其常,更要达其变,既要规范,更要圆活。一者“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李中梓语)人为固定的几个证型绝不可能概括临床实际的千变万化,先贤云“执死方以治活病,强题就我,人命其何堪哉?故先哲有言曰:‘检谱对弈弈必败,拘方治病病必殆’”(清杨西山语)。二者,有成方没成病,孰能照方得病?人有千面,病有百变,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任何医书、教材都无法尽料的,学中医,搞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是最误事的。三国时马谡不就因为纸上谈兵而失守街亭误了大事吗?一人一方论强调了知常达变的灵活辨证精神,仔细品味,或许可以悟出中医治病的真谛,修炼出治病救人的真工夫微信1887从乌梅到《医门八法》【1】圣人察天则地而验之于人,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为基本概念建立了整个中医体系,其中就包括中药药性。中药性味功效源于天地之理,若能善于观察天地,则自有所悟。以乌梅为例:李时珍说“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叶天士说“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得少阳之气,非酸敛之收药”如此之类皆是中医格物的道理。年轻人学中医,心中一定要先建立一个系统的中医天地人理论模型,把河图洛书先后天八卦十二消息卦等理论有机地融入其中。然后用此理论来学习中医,则眼前豁然开朗,如暗夜明烛,细微具现。此文专论乌梅,同时推出清朝刘鸿恩《医门八法》一书,此书详发乌梅功用,识梅用梅,自认为“予亦可为乌梅之知已也,即自号为知梅学究以自誉”历代最擅长应用乌梅的大概要数清代名医刘鸿恩,他不仅喜用善用乌梅治疗内科杂病,还对乌梅倍加赞赏,情有独钟,颇多研究心得和临床经验。此书可认为是历代中医书中唯一的一本关于乌梅的专书。作者最富有特色的学术思想就是对乌梅敛肝养肝的灵活运用。他的理论来源实质还在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总结治疗肝虚证的重要治疗原则就是“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从此理中作者悟出了乌梅的功用。乌梅味酸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功能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其主要功能在于敛肝养肝。刘氏以乌梅化裁,目的就是直补受病之本体,同时收敛横逆之肝气,以防乘制脾土。刘不愧为活用乌梅的大家《医门八法》列病61种,涉及应用乌梅四物汤者占半数以上。刘氏认为该方是补阴生血,壮水滋肾之剂,用于真阴失守,虚火上炎之证,凡虚不受补之证用之尤宜。临证加减可应万变,寒象较着、气虚偏重、虚火上炎者及消渴、眩晕、腰痛、腿痛等病皆可加减应用。妇科之经、带、胎、产及产后诸证以虚证为主,故每以乌梅四物养肝补血而一方通治。乌梅不仅止渴,还能开胃生津,大多用于胃阴不足之证,相当于西医所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凡因胃阴受伤,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口干乏津,喜得甘酸凉润,往往见于热病之后及某些疾病经化疗或X光照射之后,出现舌苔光剥嫩红,舌不知味的病人,也可选用乌梅于养胃药方中,酸甘化阴,大能开胃进食如《千金要方》中的消食丸即用乌梅,宋代医家脾胃方中,亦用乌梅作为药引,清代名医叶天士更借此酸甘以养胃阴,这些都是乌梅生津养阴的功劳。刘详发乌梅之敛肝功用,成为其学术思想中富有特色的一个方面,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了乌梅有敛肝的奇特功效“数十年来凡遇阴虚血少,肝燥克脾之证,谓宜用归地以滋阴,方合虚者实之之义,无奈其虚不受补,更加胀满。因思肝木正在恣肆,施之以补,真不啻助桀为虐,惟有敛肝之法可以戢其鸱张……可惜无此药品耳,思之既久,忽得乌梅用以敛肝,应手辄效,推而广之,凡系肝经之病,用之皆效。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功效甚大,凡肝经病证用之皆效。乌梅毫无邪性,可以多用,可以独用,可以与一切补剂并用”治消渴病,用乌梅四物汤,上消加天花粉,中消加甘草,下消加麦冬。惟此能续阴气于垂尽,以此滋之补之”临床验证用独梅汤加味治糖尿病虚证腹泻有效,该病属非感染性腹泻,防治尚乏效方。辨治分两型,一为脾肾两亏型用独梅汤合四君子汤送服四神丸;一为中气不足阴血亏损型,用独梅汤合补中益气汤皆效。治咳喘久不得止重用乌梅,宜独参汤合独梅汤,当阴阳将脱之候,得阴阳交济之功”微信1888从乌梅到医门八法【2】治胃气痛用乌梅甘草汤往往一服即愈”还有一乌梅药膳方治心痛(此指胃气痛)歌诀“三个乌梅两个枣,七个杏仁一起捣,加上一杯黄酒饮,不害心痛直到老”该乌梅药膳方既防且治,屡用屡效。《医门八法》一书治杂病之方70%以上用到乌梅。治久痢体虚创用独梅汤(大乌梅五个煎汤白糖五钱为引冲服)愈病无数。主张治泄痢日久,气血已伤,病邪未尽,胃气垂绝,凉热补泻之药俱难入口时,宜诸药一概屏除,专服独梅汤以敛肝,惟独梅汤能舒胃气于独绝。借助乌梅酸涩收敛之性,用于泻痢之证,古今有之。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中曾说“乌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对脾虚久泻大肠滑泄不止甚至脱肛不收可用本品酸涩固肠以止泻《医说》“曾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不能疗,陈应之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一啜而安。大丞梁庄肃公亦痢血,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心土等份为末,茶调服亦效”《大明诸家本草》还有一法“乌梅合建茶干姜为丸服,止休息痢大验”“乌梅止痢是最常用的尤其血痢:乌梅肉白梅肉入乳香少许为丸,茶汤送下,治久痢不止,或用乌梅合黄连,治热痢诸药不效”刘鸿恩对乌梅的应用诀窍有五(1)治肝病:乌梅最能补肝且能敛肝,功效甚大,凡肝经病证,用之皆效。乌梅毫无邪性,可以多用,可以独用,可以与一切补剂并用(2)治久痢体虚者,曾经用独梅汤愈病无数,惟独梅汤能舒胃气于独绝(3)治消渴用乌梅四物汤,惟此能续阴气于垂尽,以此滋之补之(4)治咳喘久不得止重用乌梅,亦常奏效,虚喘甚者,宜独参汤合独梅汤,当阴阳将脱之候,得阴阳交济之功(5)治胃气痛用乌梅甘草汤。谈到乌梅,不得不谈到关于温病的治疗思路。彭子益在《圆运动古中医学》里对温病思想有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分析,并指出了《温病条辨》与《温热经纬》对温病理论的欠妥之处和药方可取之处,并因此提出了用乌梅的治疗思路:“彭子先论温病的病机,发前人之所未发,使百余年来温病理论之寒凉泻火思路为之霍然一清,实在可谓振聋发聩,余音绕梁。其曰:温病者,人身木火偏于疏泄。金气被冲,而失收降之令,水气被泄,而失封藏之能。水不藏则相火益事飞腾,金不收则风木益事泄动。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一年的大气运动,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春木之气,升动生发失其常度。则温气病焉。此乃人身本气之病,非中今年之温,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冬之寒,变为今春之温。不过虽是人身本气自病,必须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然后病成耳”此段话精彩绝伦,值得反复研读,熟读成诵,并奉为临证圭臬。提出温病的本气自病理论之后,彭继而提出了敛相火,收本气的乌梅白糖汤和乌梅三豆汤:人身荣卫。荣属木火,其性疏泄,卫属金水,其性收敛,主管表气,而根于里气。节令一交木气,大气降极而升,疏泄起来。中气不足之人,本身的荣气,即随造化的木气升动疏泄。乙木为风木。甲木为相火,里气的乙木升而甲木不降,则相火外泄。荣气与木火升泄,故发热。热由木火升泄,故发热而不恶寒。荣卫失和,故头痛身痛,相火外泄的多,故发热甚大。火泄中虚,故神智昏迷精神倦怠也。伤寒论立桂枝汤以治荣病之疏泄,立麻黄汤以治卫病之收敛。桂枝汤之芍药,全在收敛木火,乌梅三豆亦全在收敛木火。惟温病里气大虚,故不能用芍药之苦寒。乌梅三豆并补里气之虚。温病表里俱热,故不能用桂枝生姜以助热。不能用炙草红枣以补中微信1889从乌梅到医们八法【3】而乌梅三豆,却有补中之能……温病之荣卫病,表里之分不显,而全是里虚之病耳。乌梅白糖汤三豆饮治温病,下咽即能汗出病解。对于冬温,彭子照样提出了乌梅收敛相火的理论:温病若发现于冬季,病势极险。因温为木气疏泄的本气,春温为木气疏泄的正病。冬季寒水封藏不密,木气拔根,故冬温人死最多,惟乌梅白糖汤最能挽回。若冬温上热下寒,足冷如冰,速服桂附地黄丸救之。冬暖必起温病。继而彭子借阐发温病本气自病理论之余势,开始批判传统温病理论:《温病条辨》之银翘散竹叶牛蒡桔梗等药,破肺气伤肺液,连翘除湿伤津,疏散力大,温病大忌。肺气再伤,收敛更减,疏泄更甚。肺津再伤,水源枯竭,上焦更不能清降、相火更逆,木气更枯,则病重矣。本篇温病方中之乌梅三豆肾气三方,皆内伤之要法,皆事实上常有,前人书中所无。前人书中何以无内伤治法,只因王叔和将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二句经文的冬寒的寒字,认为风寒的寒字,谓冬日伤了寒气,登时病作为伤寒,登时不病,寒毒藏于肌肤,来春发作,化为温毒。遂认温病为毒气,所以用药皆以解毒清热为主。不知温病全由内伤也,更不知春温的温字,乃天人的生气也。知温病为天人的生气为病,自知设法以保其生,自不致将人治死也。本文一则推广刘氏此书,二则学习乌梅的理论与临床经验,三则,从乌梅的临床实践中深悟温病的本气自病理论。补充乌梅的一些资料-乌梅出自《神农本草经》《品汇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花将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将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随息居饮食谱》梅,生时宜蘸盐食,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以小满前肥脆而不带苦者佳。多食损齿,生痰助热,凡痰嗽、疳膨、痞积、胀满、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妇女汛期、产前、产后、痧痘后并忌之。综合历代论述乌梅的主治包括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各家有关乌梅的论述《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盂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渴,虚劳瘦赢,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用药心法》:收肺气《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王好古:乌梅能收肺气,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纲目》: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蛔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医说》载曾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不能疗,陈应之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庄肃公亦痢血,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即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本草经疏》:梅实即今之乌梅,最酸微信1890乌梅【4】《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浸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本草新编》:鸟梅,止痢断疟《本草求真》:乌梅,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涩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且于痈毒可敷,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筋骨湿热,收敛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症则不及也。但肝喜散恶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气,且于诸症初起切忌。历代与乌梅相关的方剂1乌梅丸《伤寒论》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久痢久泻等证5理中安蛔《万病回春》温中安蛔,治中阳不振,脾胃虚寒,便溏尿清,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蛔虫从口中吐出,或由大便排出3连梅安蛔汤《通俗伤寒论》清热安蛔,治虫积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则烦躁,厥逆,且有面赤,口燥,舌红,脉数身热等症4固肠丸《证治准绳》补益涩肠止泻5一服散《世医得效方》敛肺化痰止咳,主治肺虚久咳6玉泉丸《沈氏尊生书》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治虚热烦咳,多饮,多尿,烦躁失眠等症7治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本草纲目》8治一切疮肉出: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刘涓子鬼遗方》9治小儿头疮,积年不差: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太平圣惠方》在民众中,梅子作为零食,不时咀嚼一两个,颇能爽口开胃,增进食欲。但值得注意的是古人早有多食损齿、多啖伤骨”的告诫,读者应引以为训。此文可作为乌梅资料的总结,虽与《医门八法》有所偏题,但二者相结合,正好大家提供更为深刻的理解。再补:乌梅敛肝之用,是其酸味作用之体现。由此我想到了山茱萸,亦味酸,有敛肝气,收相火之功。张锡纯论之最详《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重用生山茱萸治险症之处甚多“其功用之妙,真令人不可思议也”张氏重用生山茱萸治疗脱证血证类中风证心腹肢体疼痛等经验已达当时的最高水平,对中医急症临床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所创重用山茱萸方剂20余首如回生山茱萸汤急救回阳汤既济汤来复汤薯蓣纳气汤固冲汤等仍为目前常用方剂。认为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浓,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神农本草经》谓其逐寒湿痹也。山茱萸得木气最浓,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以木性喜条达也《神农本草经》谓主寒湿痹,诸家本草,多谓其能通利九窍,其性不但补肝,而兼能利通气血可知,若但视为收涩之品,则浅之乎视山茱萸矣”张氏提供了不少自己的临床验案以发挥山茱萸的临床作用。历代以来能真正认识山茱萸者唯张氏一人而已。现代重视山茱萸的临床应用,张氏可谓其功甚伟。验案:一人年四十,外感痰喘,愚为治愈微信1891乌梅【5】但脉浮力微,按之即无。愚曰“脉象无根,当服峻补之剂,以防意外之变”病家谓病患从来不受补药,服之则发狂疾,峻补之药,实不敢用。愚曰“既畏补药如是,备用亦可”病家根据愚言。迟半日忽发喘逆,又似无气以息,汗出遍体,四肢逆冷,身躯后挺,危在顷刻。急用净萸肉四两爆火煎一沸,即饮下,汗与喘皆微止。又添水再煎数沸饮下,病又见愈。复添水将原渣煎透饮下,遂汗止喘定,四肢之厥逆亦回。邻村李,年二十余,素伤烟色,偶感风寒,医者用表散药数剂治愈。间日忽遍身冷汗,心怔忡异常,自言气息将断,急求为调治。诊其脉浮弱无根,左右皆然。愚曰“此证虽危易治,得萸肉数两,可保无虞”急取净萸肉四两人参五钱。先用萸肉二两煎数沸,急服之,心定汗止,气亦接续,又将人参切作小块,用所余萸肉煎浓汤,送下病若失。一人年四十八,大汗淋漓,数日不止,衾褥皆湿,势近垂危,询方于愚。俾用净萸肉二两煎汤饮之汗遂止。翌晨迎愚诊视,其脉沉迟细弱,而右部之沉细尤甚,虽无大汗,遍体犹湿。疑其胸中大气下陷,询之果觉胸中气不上升,有类巨石相压,乃恍悟前次之大汗淋漓,实系大气陷后,卫气无所统摄而外泄也,遂用生黄一两萸肉知母各三钱,一剂胸次豁然,汗亦尽止,又服数剂以善其后。友人田××妻年五十余,素有心疼证,屡服理气活血之药,未能除根。一日反复甚剧,服药数剂,病未轻减。田×见既济汤后,载有张×所治心疼医案,心有会悟,遂用其方加没药五灵脂各数钱连服数剂全愈,至此二年未尝反复。由是观之萸肉诚得木气最浓,故味虽酸敛,而性仍条畅,凡肝气因虚不能条畅而作疼者,服之皆可奏效也。山萸肉之性,又善治内部血管,或肺络破裂,以致咳血吐血久不愈者。山萸肉之性又善熄内风。族家嫂产后十余日,周身汗出不止,且四肢发搐,此因汗出过多而内风动也。急用净萸肉山药各二两俾煎汤服之,两剂愈。至外感之邪不净而出汗者亦可重用山萸肉以敛之。邑张×之子,年十八,因伤寒服表药太过,汗出不止,心中怔忡,脉洪数不实,大便数日未行。为疏方用净萸肉山药生石膏各一两知母生龙牡各六钱甘草二钱煎服两剂全愈。门生万×,曾治一壮年男子,因屡经恼怒之余,腹中常常作疼。他医用通气活血消食祛寒之药,皆不效。诊其脉左关微弱,知系怒久伤肝,肝虚不能疏泄也。遂用净萸肉二两佐以当归丹参柏子仁各数钱,连服数剂,腹疼遂愈。后凡遇此等证,投以此方皆效。山茱萸之核原不可入药,以其能令人小便不利也。而僻处药坊所卖山茱萸,往往核与肉参半,甚或核多于肉。即方中注明去净核,亦多不为去,误人甚矣。斯编重用山茱萸治险证之处甚多。凡用时愚必自加检点,或说给病家检点,务要将核去净,而其分量还足,然后不至误事。又山萸肉之功用长于救脱,而所以能固脱者,因其味之甚酸,然间有尝之微有酸味者,此等萸肉实不堪用。用以治险证者,必须尝其味极酸者然后用之,方能立建奇效微信1892心医(转载)【1】(一)上古心医(1)大禹治水。心灵医生的故事:早在上古就有医生了。尧舜禹时代的医生用的是心的力量(注:文章里的心都代表一种因心而起的能量,也叫潜能。不是现代唯心主义的心)人们的心都很纯净,纯净无私的心是有力量的。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但是大禹那个时代的部落人口是很少的,就几十万人。而且当时治水用的是最原始的工具,比如木锨或很多的石方等。有人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就是用挖掘机也不可能干那么快。这样的认识是可以理解的,因他不懂心的力量。但事实并不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当时的人们心灵非常纯净,能用一种心的力量去完成某些工程。我们这个世界是可以因心而转的,只是现在我们心的力量被物欲遮盖住了,所以把这种被遮盖了的能量叫潜能。而在那个时代,这种能力是显着的,没有潜藏起来。而对心的力量的修正就是上古时代的医(2)心灵感应:在大禹治水的上古时代,大家的心是无私的,心的力量相对很大。比如他们在说话吃饭时不像我们用很多的语言、很多肢体上的分别。当时他们的心比较单纯。一个人做好了饭,他只是发出一个很简单的单音符来比如说“噢啊”其他所有人的心就会立即感觉到了。那个时代是不需要语言的,因为大家心和心之间是相通的,只要你心里想什么,别人立即就会感应到《二十四孝》就记载孔子的一位弟子,非常孝敬父母,有一天他到山上去,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她母亲特别着急,就想让他立即回来。怎么办?她母亲就在家里狠狠地拧了自己一下,很痛很痛的。于是她的儿子在山上立即就感觉到心很痛很痛,立即就跑下山来了。这就是心的力量。再比如一对谈恋爱谈得心特别近的情人,就有心和心相通融的可能,只要这个情人心一动,遇到什么大的麻烦事情,那个人立即就感觉到了。双胞胎也是这样的道理。这也叫心灵感应。心和心之间是相平相融相通的。只是我们的想法太多,将其分散并挡住了。心是有力量的。在大禹治水的时候,他们大多用的就是心的力量将山分解,因为他们的行动是用自己心的力量化出来的。当然大禹治水的过程也是心力修行的一个过程(3)捕猎与冥想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上古时代描述原始社会的壁画,多数是狩猎的岩画比如好多人围着并追杀猎物等。现在有好多的人看到这个,就感觉到原始人真是风雅,那个壁画、岩画画得多好。但是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为什么原始人不画别的,只画捕捉猎物的时候?其实非常简单,因为那个时候人的身体力量非常弱,没有动物那么强壮,在捕捉猎物的时候,经常有好多的人反而要被动物杀死,内心充满了恐惧。但当时人心的力量很大,也可以说人们智慧的力量很大。于是他们就去祈祷,祈祷时,就到这些岩画前面,组成一定的仪式,从而战胜内心的恐惧,同时用心的力量,在内心中把这个动物给杀死、杀死。心与心是相通的,这种诅咒的力量,会把动物的思维相对禁锢。这也是冥想的力量,都来源于心的力量。祈祷后人们就增加了自己内心的必胜力量,克服内心的恐惧。他们在捕食猎物的时候,可以很简单地把野兽给杀死。这就是上古时代岩画的作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再去办某个事情就非常简单了(4)疾病与死亡:在那个时代若有一些小病头疼脑热等,不是危及生命的,就到他们的酋长或部落首领那里去忏悔,立即就好了(但到了真正得大病,要死掉的时候,那谁也挡不住)至于为什么,这是个很麻烦的问题,但主因就是心的力量。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故事:澳大利亚有一些土著大酋长,在死的时候,用意念把身体器管全都关掉就行了微信1893心医【2】比如说耳朵关死,听不见了;眼睛关死,看不见了;鼻子关死,不能闻了;嘴关死,不能说话了,然后一点点到心脏全部关死,最后这个人就死掉了。非常简单,关掉就行了。这是为什么?这个“关”的力量就来自于心的力量(二)奴隶社会的药医(1)私心的产生: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进入奴隶社会的时候,人们开始有了自私。在那个时代,治病是如何治呢?因为私心,就出现了中医上所说的外邪。当时的人们有病了,并不知道要去吃药,而只是去找巫师,给巫师磕头,然后巫师就哇啦哇啦地说一通。病就好了,外邪没了。巫师所称颂的是他们上古时代那些领袖们的心的力量,因巫师有一套修炼心的潜能的模式。但到了到了东周末年出现了“上古三经”之一《黄帝内经》这些书籍并不是在真正上古时代写下来的,因为上古时代的文字非常不健全;而是靠那些巫师们的积累,根据自己的传承与记忆,编写出来的。这是一种医学的传播。当然这里的巫师不是褒义词也非贬义词,只是个代名词。应叫他们神医(2)中医的初现:这个时候人们的贪心越来越重,开始从一种无序、无治、无为而治的状态,逐渐退化到有了智慧,有了私心,有了自己的东西田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就逐渐形成了。这个时代也出现了很多的文明比如说春秋时代。这时开始出现外邪越来越重,已没有办法完全用祈祷的模式去治病了。他们开始改向另外一个模式—针灸,同时一些有神通的医师们,可以开刀动手术了,麻沸散等也开始出现。这是最早的药物的出现。历史上欧洲出现过死掉四分之一人口的瘟疫与疾病,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发生过,这就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智慧财富的结果。药物并不是很久很久以前出现的。最早出现的只是针灸,用针扎和艾草灸人体穴道,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就是一个治病的模式。人们开始由心性治疗,转向心相的治疗了。有好多人长病了,就会发现他的脉、重要的穴位开始出现脓血等。这时如果到西医那里去检查,是根本检查不出根源来的,只能说得了某种皮肤病。其实这就是外邪入侵造成的,如没有办法用心的力量把它消掉,把它冲出体外,它到最后沉淀下去,日久成了实病。只有成了实病,现在的西医与仪器才可以有个正确的诊断,如得了什么癌症晚期等。严格说病早已到身体上了。这里具体的原理讲起来就比较多了,也是一个很大的系统。治病如抽丝,得病也如抽丝,只是人们心不静,心的力量变弱了,而感觉不到。那个时代的开刀治病跟我们现在也是不一样的。是类似一种催眠,根本没有任何的检测仪器。就是靠医生特别纯净的心,且心的力量很大(用今天的话说他们拥有很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感知到这个病人出现了某种情况。同时确定在哪个地方开刀等(3)针灸的功夫:从秦朝一直到明清时代这阶段,针灸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在针灸世家,针灸师是需要从小练针的。用一只很小很细的针,先去扎一种草,就是一种很厚的树叶,接着扎棉花……这个练用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气的能量(心力量)修正的过程。然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病体的部位,决定用什么样的针、什么样的力……对不同的病,练到要扎到几分、时间、扎几针、扎出个什么样……这一只针扎进去,必须一下就能扎出来。必须从小练起,没有十年的功夫,练不到这种程度。真正好的针灸大家,不像我们现在,教教就可以了,至少要有十年到二十年的功夫,直到把自己的腕力和对针的力量与心的力量全部融合在一起才可以,但现在很少有那样的医师了。当然包括那个艾草,在烧得时候也有不同的讲究(4)中药的力量:到元明清时代针灸虽然说很厉害,然而中药却用的越来越重。为什么?微信1894心医【3】因为这个时候人的执著也越来越重。但相对于现在来说,那时的人还是比较重视道德伦理观念的,对于物质的享受还是比较克制的,尤其表现在对肉体的放逸的克制。在这个阶段中,中草药的力量是很大的。因中药来自自然,是合理的非常对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很多次医书的总结,形成了很多好的医学书,非常难得(5)心医的衰落这个时候,人们也逐渐加大了对物欲的享受和追求,逐渐丢失了心的宁静,心的力量也越来越轻了。从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可以看出孙思邈这样医生的德行。这种德行才会产生心的力量。心医,本身就是品德的修养来的,任何的卑鄙、自私、无义之徒,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更不要说心医了。在今天,我们中华的医药开始逐渐走向退化,退化表现在心灵乱,德行差,心力弱。如孙思邈所提的,多含灵巨贼,不知修心,不知培德,现在人们的悲哀(三)现代物医(1)医物模式的兴起:到了清末尤其是洋务派的出现,才有了恭喜发财这样的提法,这时人们的人生观开始从心灵德行修养往金钱利益上转化,退化就开始了,心也越来越没有力量了。尤其是近100年中人类为了追求各种享受,开始用激素喂鸡猪甚至化肥农药,很多的东西,已经把我们的身体当成了一个药罐子,一个试验场,所有坏的东西在我们身体里面全部都留下来了。这时中药有很多就开始失效。并不是这些中药成份失效了,而是当时医生所制定中药的那些药方是针对当时时代的人,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吃了这么多毒药,本身就已经有免疫性了,所以才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高兴的是,现在有好多有才华的人,正在着手对中药做调整。真正的中医还是在民间。最近看到一个叫“民间中医”的论坛,里面就有良医。在这个时期,因为西医的出现,人们开始用仪器对人的肉体来做检查,已经抛弃了心灵,这是最不合理的。而这种模式已经违背了从上古时代一直到我们现在为止所采用的一种医心模式,即由医心的模式转为了医物的模式,走向了本末倒置,如同杀鸡取卵,从长远看得不偿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2)我们时代的特点1信仰的多样性:在上古时代,信仰是没有这么多的。一直到清末,信仰也没有这么多样。大家就是迷信,就算是信某某教的,也就只信这个某某教。但是现在有很多人这头信着基督,那头信着佛教,那头还拜着家里的鬼神,回头还连上道教。这样就会导致好多人身上带着互相矛盾的不同认知观念,无所适从,很快就会出现抑郁,严重的甚至神经崩溃。心的力量来自我们的对品德修正的信仰,而信仰的多样性让我们得到不同的认知,如果这个外面的认知来的不合理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作用和影响,会有很多的人开始出现不合理的举动2凡事用极:现在的生活比秦始皇还要好。秦始皇虽是贵有九州,但是没见过飞机,没看过电视,更不要说网络。但同时也告诉大家一个非常可悲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虽然福报大,接触的很多,但不知去修养品德,心也越来越乱,心力越来越差,消福报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因利益金钱享受放逸,被迫凡事用极、总是用极,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在古时候同样一件东西,可以用很长时间。但是当代人不是这样,物质变幻太快,物欲不断膨胀。有好多的小孩出生的时候,全身像玉做的一样,耳垂也非常大,面相各方面也都长得非常饱满,身体基础非常好;但不到二十岁就跌成平常人了;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一身的毛病,肝又长毛病了,胃又长毛病了……短短的这么四五十年的时间,这个人就老朽不堪了。这是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用极了,在肉体拼命的享受、放逸中,自己的德行与心的力量急速下降微信1895心医【4】太用极了,他不知道自己很快就被消耗掉了。内心的宁静与品德的修养是心灵力量的来源。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用一种无我的、博爱的慈悲,助人的慈悲,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心才会有真正的力量。这是一个无欲无求的境界。这就是心医。这也就是医心3用情心太重: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重情。这里的情是指男女之情。比如说男女谈恋爱的时候,尤其是年轻人,男的离了女的好像一秒钟就要死了,女的离了男的一秒钟就活不成。情用其极,也会很快用完的,很快就不爱了。情也是需要用心来保鲜的。这也是现代社会多不幸的婚姻,大都市多情感荒漠的原因。其实凡事太极,缘必早断。所以这个时代心灵错误最显著的特点——宗教多样迷信;凡事太极,无不用其极;错误的用情太重(四)欢迎你作心医:古人有一句话“不作良相,便作良医”今天再添上一句话:尤其做心灵的良医。心是有力量的,但这个力量来自于大慈悲与博爱的付出。在此非常感谢,代表所有你们能帮助的朋友感谢你们。你们建立这个心灵养生山庄会帮助很多很多的人,同时也坚信,未来我们会做得非常辉煌的。现代社会有心理问题的病人越来越多了,需要大量有德、有能力的心医来帮助他们。欢迎您作心医。附孙思邈《备要千金方/大医精诚》节录: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微信1896疾好治,病难医~气本来是人体内的一种正常能量,但若它被扭曲被压抑,宣泄不了“气有余”那就成邪火了。当您忧虑恐惧或愤怒了七情六欲失调了,就会上火,病也就因火而生。人慢慢岁数大了,最担心的就是生病。翻开厚厚的医学辞典会发现上面有几万种病。因为怕生病,很多人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尝,可真到生病时还得靠打针吃药维持着。这仿佛成了一种宿命。疾病应该是暂时的,有时来了,然后又去了,它不会伴随您一生。若老是怕生病,生病后一天到晚都要看疾病的脸色,那您的生活怎能有乐趣呢?但“水在源头自清”疾病的种类再多,只要找到病因且知道应对疾病的方法,也就不用害怕了。毕竟人活着不是为了跟疾病周旋斗争,而是要享受生活。疾是大自然朝你放的“冷箭”病来自于你的坏情绪:什么是疾病呢?它们是如何害人的呢?不妨从“疾”这个字谈起“疾”一个病字框里是一个“有的放矢”的“矢”这个“矢”就是“射箭”的“箭”它告诉你那些从外而来侵害你身体的东西,就像一个人朝你放的冷箭比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外来因素引起的不适就叫“疾”疾还可引申为疾驰疾速,由此可知“疾”来得快,去得也快,它是从外面来的,最后肯定还得从外面出去,只是个匆匆的过客。再看这个“病”字里面是一个“丙”在中国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在五脏里面,丙又代表心。故“丙火”又可叫“心火”心里有火,人就得病了。另外“心火”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被压抑的情绪,就是失调的七情六欲如悲伤忧虑喜悦恐惧愤怒…所谓七情六欲,就是人的一股气《黄帝内经》上道“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则气缓,悲则气消”说的就是人不同的情绪对应着气的不同走向和变化。气本来是人体内的一种正常能量,它但现在被扭曲压抑了,宣泄不了,结果越积越多“气有余”不就成邪火了吗?您忧虑恐惧或愤怒了,就会上火,病也就因火而生。若七情六欲能够正常地抒发,也就是“气顺”的话病就不会找到我们了。不同的坏情绪会伤害不同的脏器:从“病”这个字上来讲病,好像病都是心理作用造成的。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比如有人听到一句恐吓的话后吓得满头大汗,事实上他并没吃发汗的药,可还是出了汗甚至比吃了发汗药还厉害。仅仅因为听到一句恐吓的话就浑身开始出汗,就是因为他心里有恐惧这种情绪。所以人的七情六欲一旦不调,生理上必然出现不同的症状。心怀恐惧的人肾不太好,胆子也特小,常常会莫名地受惊;忧虑的人会气短,伤春悲秋,爱愤怒的人会得肝病,爱悲伤的人心脏功能都有点问题。比如三国里的周瑜心眼小,一受刺激就爱生气,结果怒伤肝导致最后吐血而亡。而林黛玉经常忧愁,结果“悲伤肺”把肺给哭病了。若一个人易受惊吓,肾气就不足,日常生活中,时不时有某某人因为一句话就吓得尿裤子了,就是“恐伤肾”总之不同的情绪会伤害不同脏器。像张飞得的病和林黛玉得的病就不一样,张飞永远也得不了林黛玉那种病,因为这俩人的性格迥然不同“一种思想对应一种疾病”但估计很多朋友听不懂或对此说法半信半疑,会说“难道我脑袋里有一种想法,身体上就会长出一个瘤子吗?”当然不是,一个人不可能有了一个不好的想法就长出一个瘤子,但他若经常被某些念头折磨着,反反复复地想,反反复复地恐惧,慢慢地身体某些器官受到的损害就会越来越严重,最后就真的可能形成瘤子了。如有人跟邻居吵架生了一肚子气,刚开始只是觉得头疼或肚胀,可他若经常跟别人斗气,这股气就会停滞下来,无法推动新鲜血液的运行,慢慢就会形成瘀血。当瘀血一点点地堆积下来之后,它就变成有形的病灶了。瘀血为什么会形成病灶呢?因为它相当于细菌病毒滋生的泥坑,人体内哪里有瘀血,细菌病毒就在这个“泥坑”里生根繁殖,时间一长就变成病灶!如果人体内的新鲜血液天天都运行正常,细菌病毒就没了栖身之地,这时人想得病都难&新微信1897西医中医第三大相同点—发现和利用人体自愈力防治疾病~西医与中医在长期的观察疾病和健康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人体和动物都具有自己愈合自我修复的功能,并巧妙地利用自愈力规律去使疾病尽快恢复。高明的医生就是最会利用这种自然现象来治病。医学并不像想象的高深莫测,它就是一个生存之道,看你怎么巧妙地使自己生存得更好1西医发现的人体自愈现象人体也有许多自然愈合现象如感冒急性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淋巴肿胀细菌感染性炎症大叶性肺炎等疾病发病后,经过一些不同阶段的自然过程,会逐渐好转一直恢复到正常健康状态。这种疾病自愈的现象与水自净现象相似,称之为人体自愈现象。人体自愈现象表明人类机体存在一种自愈力,它的运转过程称之为自愈机制或自愈系统。拿炎症来说,急性细菌性炎症的过程包括局部组织变质、血管反应和细胞增生。在炎症早期一般以变质和血管反应为主,后期则以增生为主,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构成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最终炎症完全消退,病变部位完全恢复原状。这个过程中自愈机制在起着持续不断的作用。若没有自愈系统对炎症的消除作用,在组织变质期病变组织发生的组织细胞的坏死就会弥漫到整个机体,或在血管反应期血管不停地渗出就会肿胀至极。没有自愈机制对疾病的抗争,人体遇到疾病就只能土崩瓦解,全部毁灭。再来看看感冒的过程。感冒多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这些病毒引起的症状在医学上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既然是上呼吸道,那就不只是鼻咽部症状如打喷嚏流清涕咽喉痛,还常有刺激性干咳。若继发细菌感染,侵犯气管黏膜,就是急性支气管炎。这时咳嗽就会加剧,还有黏痰或黄稠的脓性痰,气管有炎症存在时,痰不断产生,咳嗽不爽。患上感冒,许多人是不吃药的,无论吃不吃药,感冒大多最后都会痊愈。观察自己的感冒过程,就可体会到感冒就是一个自己愈合的疾病,自愈体系在感冒疾病中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若无自愈机制,我们就会一辈子流着清鼻涕或一辈子咳嗽吐痰。要做的就是保证整个疾病过程平安地按照这个自愈过程进行,不要偏离方向以免加重病情。否则即使是简单的感冒,也会迁延不愈,有的感冒病人甚至重至死亡。所有疾病的自愈过程都会受到来自不同的各个方面的影响。还有淋巴结的良性肿大-许多疾病包括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病和变态反应都会引起淋巴结的肿大。但由于人体自愈力的影响,淋巴结肿大大都会随着病因的去除,在一定时间内完全恢复。腮腺炎也是可以很快自我痊愈的疾病之一。正是由于我们机体存在自愈系统的积极修复与复原过程,所以我们的身体才能得以长期保持健康的状态2中医关于自愈力的名言“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汉书艺文志》这句话中的“中医”不是中医西医的意思,是中等医生的意思“如果我们得了病不治疗的话,就如同我们已经遇到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是宝贵的实践经验。我们患病寻医一般会遇到以下四种情形(1)遇到上等的医生治疗,病情得到迅速的好转(2)遇到中等的医生治疗,病情得到较快的好转(3)遇到下等的医生治疗,病情变得更加糟糕(4)不治疗,病情也会得到较快的好转,就像遇到了中等水平的医生。对于疾病并不是非得找医生治,要不就找最好的医生,要不就不治疗。因为不治疗的话有些病的病情也会较快的好起来。进一步分析,不治疗病情也会自己好起来的深层道理,就是因为我们机体本身就具有不治而愈的自愈力的存在。更深层的含义就是在上等的医生能够巧妙利用机体本身的自愈机制。显然古人早已发现了人体的自愈机制。民间把这种“有病不治”常常说成是“熬过去”就好了“熬”的过程就是疾病自愈的过程。养病依据的也是人体的自愈力。生病不药而愈,死病虽药莫救。中国古代早已形成了许多类似的这样经典的对疾病自愈及药物未必就能的论述和普遍认识新微信1898药物破坏人体自愈力~药物与人体自愈力的关系非常复杂,在更多的方面因其对人体正常功能的干扰和毒副作用,药物会不同程度地损害人体的功能活动和自愈力。人体的自愈力是药物取得治疗作用的基础,但是药物反过来破坏或者降低了人体自愈力。没有人体的自愈力,药物的作用也无从谈起。我们来看看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就会更多地了解药物与人体自愈力格格不入的相互关系了。也会更加重视中医按摩对人体自愈力的积极作用。我们知道,药物是用于人体以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药物是通过干扰或参与机体内在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而达到用药目的的。俗话说:凡药三分毒。药物一般都有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常用药物最为明显的副作用主要有胃肠反应、药疹、皮肤过敏等;并且药物大都对人体自然免疫机能有显性和隐性的损害。临床多见的发烧症状,本来是人体与病原体之间斗争的明显标志,是人体自愈力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如果滥用退烧药会明显推迟病情的好转过程,因为退烧药主要是控制人的温控中枢,但同时也降低了人体白细胞的抗病反应,适得其反的废置了白细胞对人体本身的“保护作用”,影响了人体自愈力的自愈过程,结果延长了疾病恢复的时间。抗酸药通过简单的化学中和反应使胃酸度降低从而达到治疗溃疡病的目的,但是,用碱性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和胃溃疡病,不仅不能使病灶愈合,反而会导致胃酸越发增多。西医的止痛药被滥用会严重干扰机体的正常机能。现在许多人止痛药剂量越用越大,使人体的抗病机能因药物干扰而逐渐变得迟钝。抗哮喘药虽然可以使哮喘症状暂时缓解,但哮喘的病理变化反而加重,并将酝酿着越来越重的复发。泻药用久了,能使胃肠功能部分瘫痪,结果便秘情况比使用泻药之前更糟糕。给身体补充营养要素本身并不是坏事,应该有利于人体自愈力的提高和稳固。但如果盲目补充,也会造成破坏效果。例如给身体盲目补充铁元素就是一例。即便是给身体补铁也不是都有益的,对于常见的缺铁性贫血来说,在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单纯大量补铁后,病情反而会更加严重。事实上药物对人体抗病机制的损害现在还很难被人们充分估计到。中药也并非因为其过多的自然属性就没有毒性了。古人都说过:药以治病,因毒为能。这说明中药是因为其具有的毒性而成为药的。对中成药来说,也可以说没有一种中成药无毒副作用。历史上中药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之说。只不过,中药的毒副作用一般没那么严重而已。除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我们还必须考虑药物的蓄积中毒现象,有的药物毒性很小,但是使用时间长了就有蓄积中毒效应。有的疾病病情较长,长时间服药容易造成蓄积中毒。对于重病和慢性病,长久服药治疗造成的蓄积中毒对病情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得了病就要用药物治疗这种根深蒂固的治病观念,应该改变。古人说: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人一旦生病了,药物只能在一旁助阵,药物的一些毒副作用相反可能损害机体,真正与疾病作斗争的,还是人体免疫系统本身。因而为维持健康,经常维护免疫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微信1899 中医的精华在于强调养生~《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开篇就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候的人,都能一百多岁而动作不衰;现在的人,活到50岁就衰老了。是世道变了呢?还是人不行了?”岐伯回答说古时候的人“懂得天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所以能够尽享天年;而现在的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所以活到50岁就老了。这一段开篇其实就点出了中医的精华:强调养生之道,健康长寿。在世界医学史上,只有中医有一套悠久而完善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养生之道。这种养生经验,强调生活方式要朴素,饮食结构要简单,它不仅让无病的人使用之后,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而且让不遵守养生之道而有病的人使用之后,也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强调养生,是中医至今不衰败的原因,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中医三条基本原理:① 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就是无病要养生。有一种高明的医生强调养生,还有一种庸俗的医生卖药治病。治病的技术再高明,也不如不得病②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就是饥饿感!人体的最大弱点,就是消化吸收能力很差。这也是人体最容易被伤害的功能;因此保持旺盛的饥饿感是求生的先决条件。得病之后,医生必需首先保障病人的生命,然后再去治疗病人的疾病。但是许多人不相信这个道理;甚至在病情危重的时候,依然选择损害胃气的治疗方法,导致人财两空。而保持胃气,保障生命,也必须正确的养生③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人的身体很好,抗病能力很强,疾病就无法肆虐。而人的抗病能力哪里来呢?来自于正确的养生。所以上面三条,说的还是同一件事:养生微信1900(转载)治病未必皆服药~内服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处,外治也是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辨证施治,用药通过经络而达于体内。调理身体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如果用各种方式来辅助调理,则身体恢复得一定更快。那次去江南,在江苏江阴有位网友约我一起吃饭,席间有位朋友让我诊脉。我诊完以后,告诉他要注意血糖,大家一听都很惊异,他们说他就是个糖尿病患者,血糖较高,大家都以为我是诊脉诊出来的,其实不是,我是看舌象看出来的,有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舌象很典型:舌苔薄白,舌质淡白,这是水湿之气困住脾土所致,这样的舌象很容易认出来。同时,他的舌下静脉粗大,说明他还有瘀血。我觉得他未必能够坚持吃药,可大家又要求我开个方子,于是我灵机一动,用了一个外治方法:泡脚。因为他有瘀血,我认为这可能是解决他身体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我开了桃仁红花鸡血藤等活血化瘀药,告诉他每天用来熬水,泡脚20分钟。并告诉他做饭时加一点薏米去湿。三星期后,这位网友来北京。他告诉我,几个星期下来,那位朋友的血糖已经正常,这次特别把舌象拍摄出来,说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把“舌头”带给罗博士再看看。这样的外治方式我经常使用,因为我发现,有的人脾胃虚弱,可是身体其他部位的病还必须服用某些药物,而这些药物对脾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怎么办呢?我就经常给他们应用一些外治的方法。有的老人血压不稳,可是脾胃也不好,吃多了药受不了,我就会让他们用药物泡脚,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有的人患风湿,可是很多治疗风湿的药物都药性猛烈,有的患者长期服药,结果把脾胃给伤了。以前我在读书学习中医的时候比较尊崇汤药,但是也经常遇到这些不大适合使用汤药的情况,最后向先贤学习,使用一些灵活的方法来替代汤药,效果非常好。那么,我的这些思路是向哪些高人学的呢?其中一位重要的人物,就是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吴师机(年)早年中举,后弃儒从医,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1853年太平天国战乱,吴师机避迁江苏泰州乡下,自制膏药为人治病,他的膏药疗法具有简便廉验的优点,又可避免内服药的副作用,特别是他发现“膏药多验于穷苦人家”是老百姓能接受的治疗方法,于是他大力推行外治法。除了膏药之外,吴师机还用各种外治的方法来治病。外治没有那么多的副作用,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吴师机对医学的一大贡献在于他将自己的外治经验著成《理瀹骈文》,取“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意。书中介绍了外治法的历史,阐述了外治法的理论根据,以及膏药的制法、用法和治疗范围、作用。该书最大的特色是打破了以往医生偏于药饵轻于外治的惯例,大力推崇外治疗法,其中突出膏药疗法。他在古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敷熨熏浸洗擦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近20种外治方法。吴师机认为内服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处,外治也是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辨证施治,用药通过经络而达于体内。他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在治法上喉症贴两腮,冲脉病贴脐下,带脉病贴腰间,以及上病下贴、下病上贴、左病右贴、右病左贴,也有一病一膏单用,也有两膏同用等,方法变化多端。在中医里面,吴师机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式的人物,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集为大成,但是,在他的身后,再也没有出现一位能够如此专注于外治的人物,我们今天所应用的,都是把他的某个思路,拿来开发应用一下。调理身体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如果用各种方式来辅助调理,则身体恢复得一定更快微信1901 过度诊治不可长~纵观现实医学从诊断到治疗,总是出现一些令人忧虑的过度现象,诊断上的过度检验措施,治疗上的过度用药几乎成为各大小医院惯用的形式,出现过度诊治的主要原因不难理解,现实医学管理模式在体制构造上决定了其普遍存在的现象,过度诊治能带来丰厚的利润,片面的逐利拜金的诊治过度行为是导致种种医疗乱象的主要原因。医生诊治过度者,除片面逐利思想引发诊治过度行为作怪之外,还有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狭义的现实医学思维观决定的短浅目光所局限,视病忘人“以病为本”而不是视人有病“以人为本”,离开诊断仪器成盲医,全赖仪器诊病是庸医。诊治伤风咳嗽必查血胸透在先,头痛脑热须脑电图多谱勒检查过关,胃有不适得胃镜检查,腹胀便秘得看B超,诸如这般凡有不适一进医院必须历经物理诊断与化学检验这一关,不经检查一般很难拿到处方取药。小病多因诊治过度越治病越多,病多了医疗费用就自然随之增大难于遏制,若患大病就麻烦了,如患肿瘤多是在反复检查确诊之后,在过度强调肿瘤的消除和癌细胞的杀灭,盲目地认为肿瘤没有了,病就好了,其结果往往是“肿瘤还在,钱没有了,人也没有了”癌症多是人体内循环失调引起的,如果致癌因素不清除,机体的生理和代谢没有恢复正常,即使我们有能力把肿瘤完全彻底地消灭,但病人机体内仍然处于“宜癌”状态,最终难以逃脱癌症再生或者复发的厄运。良医治病,面对患者望诊在先,知病之大小先别轻重,诊病求因适度处之,意属病家执简弃繁,合理用药中病即止,诊治有度彰显仁术。尚若居医自傲逐利忘义,无疑是乘人之危草菅人命的非善良之辈。医者不善,患者危矣微信1902钱学森: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1】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不仅对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中医学亦有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21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进而提出“中医的现代化可能引起医学的革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要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等观点,曾引起很大的反响。在此让我们重温他那句激励了无数中医人的预言—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开创祖国医学美好的明天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相继提出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三大科学思想体系,目光所向几乎涉及到当今自然科学的绝大部分领域。他以独特的睿智首先肯定了中医理论并发现了传统中医的特殊价值,发表极具鼓舞人心的预测“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因为中医的理论发生于近代科学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它也不知道什么是近代科学,更不知道什么是现代科学。所以它反而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和束缚,也就是不受还原观的束缚,因而中医的理论倒是系统论的,从整体出发的,它的长处就是它的整体观多层次观。钱学森在谈到中医理论对创建系统学的启发时说“对于系统这个概念,我们的认识在逐步深入,现在深入到巨系统。巨系统又分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叫简单巨系统,另外一种叫复杂巨系统。中医研究属复杂巨系统。人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和有意识的复杂巨系统。人体作为一个系统。首先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就是说,这个系统与外界是有交往的。比如通过呼吸饮食排泄等进行物质交往;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进行信息交往。此外人体是由亿万个分子组成的,所以它不是一个小系统,也不是一个大系统,而是比大系统还大的巨系统。这个巨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异常复杂的。所以是复杂的巨系统。因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必须重视意识对人体其他部分的反馈作用。当前对于如何处理复杂巨系统,在系统学中还没有成功的理论。我认为中医治病比纯粹的直观又进了一步,它是把经验的东西加上古代的哲学即古代人是怎么看周围世界的,所谓阴阳五行八卦等。这就形成中医医师看病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这种理论古代有文字记载,老师可依此教学生,学生也能学会。中医最大的优势即总体的辩证地看问题,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当然由于时代所限,它不可能像现代科学那么严密。但这样一些哲学思想结合实践,整理出了一套中医理论。学中医的学生尽管把理论背熟了,但要他独立行医,诊脉开方,还得老师在旁指点。所以中医要出师也不容易,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好几年的实践,看了许多病人以后,才能悟到将中医理论与实际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中医的经验和理论尽管是很宝贵的,但还不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所谓科学。中医理论是自然哲学,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怎么把它具体运用呢?要靠临床的实践。长期经验的积累,慢慢就会了。就像做文章似的,现在从来没有哪一个大文学家,是大学毕业得了学位马上就成了大文学家的。我们搞复杂的社会系统也是没有理论的,只能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要靠专家。假若我们把专家的经验也能像中医理论那样,整理成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和辩证的规律。那么有了这一套规律总比我们每一次都请一大批专家来参加“会诊”要好一些。也就是说,当我们处理像社会这种复杂巨系统时,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微信1903钱学森论中医【2】这种方法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把定性的直观的那一套东西,像中医那样,能够整理出一套思考问题的规律来,那也是很有帮助的。钱学森谈中医(摘要)中医的理论完全是宏观的、整体的理论,它没有分析,没有深入到人体的结构、各部位、细胞和细胞以下,所以它的优点是整体观,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因为它仅仅有整体,就整体论整体▲用人体科学这个观点,来吸取所有西医的这些成果,不是从前的所谓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来化中医,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而是反过来,用中医来化西医,把西医的结果全部拿过来,吸取到人体科学里来▲整理并用现代语言阐述中医理论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研究工作▲人体是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医理论不是现代意义的科学,却是经典意义的自然哲学。医学的前途在于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中医理论是思辨式的论述,或说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哲学”不是自然科学▲不能死抱着几本中医经典不放,闭关自守。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中外医学的好东西结合起来,用系统科学来促使中医现代化,即医学现代化▲中医理论是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还不能用物理学、化学等现代科学体系中的东西来阐明,中医自成体系,是前科学,不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现代科学▲回顾建国初年,国家当时就已明确了中医的重要性,而且又提出了中医要现代化的要求。但是怎么现代化的问题,后来好像变成了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那就是说,把中医看作是不科学的,要用西医科学使中医现代化。但是,这样一种方法能否取得成功,现在看来是值得考虑的。在几年前的一次会议上,我见到邝安坤教授,他是中西医结合的著名专家,那天晚上我们谈得很融洽,我当时就向他讲,中西医结合,用西医把中医科学化恐怕是做不到的,因为中医的指导思想与西医差别太大,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邝教授听我谈完后说,他搞中西医结合已30年,也感到有点走不下去了,所以他听到我提出另外一个方向,感到很高兴,这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也就是说,他搞了30年的中西医结合式的中医现代化,到头来感到很苦恼,这就说明问题不那么简单▲大家都说中医后继乏人,大有要消亡的危险,这又说明问题很不简单▲我们说的将来的科学革命,要从微观一直到整体,把它连起来▲一种人认为是中医自成体系,它是独立的,完全是科学的。这些人说中医的理论是宝贝,我也承认是宝贝,但是他们还加了一条,即这个宝贝是动不得的。也就是这些人反对中医现代化▲还有一种人,我们把他们叫做场论者,反正中医说不清楚,就制造一个场,什么人体场气场等。这些人制造这个场有什么根据?可能是凭想象,认为应该有这么个场……希望他们将观点转过来,不要用“场”的未知去解释人体的未知▲我们要搞的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21世纪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我一直宣传中国的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确实是我们的珍宝,但过去乃至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这与现代科学对不上号。实际上恰恰是我们祖国医学所总结出来的东西跟今天最先进的科学能够对上号……如果把西方的科学同中医所总结的理论以及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那将是不得了的~他中医现代化的观点曾引轰动:在祖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中,中医学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且包罗了传统文化中诸多的内涵,有许多至今仍然是解不开的谜微信1904钱学森谈中医【3】由于它的神秘性和封闭性,影响了人们对它的研究,也影响了它自身的发展。如何促进祖国中医学的研究,促进中医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使祖国这一医学珍宝大放光芒,是钱学森所关注的文化热点1980年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就中医学研究问题写信给钱学森。钱学森对这封信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于1980年8月份复信给吕炳奎。在这封信中,钱学森比较了西医和中医的两种不同的研究事物的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指出了西医研究中的弊病,大胆地提出了“医学的方向是中医的现代化,而不存在什么其他途径。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这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在中医学研究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钱学森提出中医现代化是祖国医学的发展方向,是有依据的。他认为1西医起源和发展于科学技术的“分析时代”在那时为了深人研究事物,把事物分解为若于组成部分,一个一个地去认识。这有好处,便于认识。但也有坏处,把本来整体的东西分割了。西医的毛病也就在于此。然而,这一缺点早在一百年前恩格斯就指出了。到了大约20年前终于被广大科技界所认识,要恢复“系统观”有人称为“系统时代”人体科学一定要有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所以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2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现有的中医理论尚不能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起来,而科学技术一定要联成一体,不能东一块,西一块。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中医现代化,实际上是医学的现代化.后来这封信在新华《内部参考》上发表了,竟然在医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对于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钱学森认真进行了思考。开始他考虑自己的话是不是太冒失了。但当他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传统中医文化作了反复的分析比较后,当他多次同中医学专家进行了探讨后,不但没有退缩,相反却更增加了他坚持这一观点的勇气和根据。在日由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举办的迎春座谈会上,钱学森发表了题为《用马列主义哲学阐述中医理论》的讲话。他向中医学界朋友们回顾了1980年给吕炳奎的信发表后听到的一些不同意见“唉呀!不得了,得罪了许多人!这一下倒是对我很大的帮助很大的教育。我才知道原来这里头真是复杂啦”钱学森还讲了他对中医文化的认识过程“原来是一股子热情,不了解情况,想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角度去阐述和解释中医,现在看恰恰相反。中医要是真正搞清楚了以后,要影响整个科学技术,引起科学革命,这些认识这几年我越来越深刻......现在我可以说,我觉得我一点也没冒失,我还坚持不改!但是我也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不能性急”为了推动中医现代化的研究,钱学森在百忙之中撰文,宣传自己的观点。他在《大自然探索》杂志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一文指出:中医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中医必须现代化,现代化就是科学化。中医现代化的第一步,应该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体系,去总结阐述传统的中医理论。这样才能使中医理论最后脱离自然哲学变成一部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唯象科学。这一见解是超越前人的。只有充分把握了现代科学体系的脉搏,才有可能提出这样的见解。这一见解,为中医文化在现代科学大厦的构建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位微信1905养心先问心~心正才能证菩提正道,心歪则万事皆空.宽心待人,人人自能相助;慈悲为怀,天地助你成功.心怀一念慈悲意,空静灵明入菩提.一个经常得到别人帮助的人,一定是一个经常去帮助别人的人.奉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友爱.这是做人的一种本能,一种美德.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是不平坦的,当然会有些波折,有了超脱的心胸和胸怀,才能度过困难和战胜一切邪恶.作为一个诚实的菩提弟子也好,或作为一个真正的气功高层次的修炼者也好,就要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心境.以静修身,以俭培德,以退处事,以让养心.人心何时知足,知足便足.人生何时闲,偷闲便闲.知足常足心,终身不辱人.知止常止心,终身不耻人.心足虽贫不是贫,心贪虽富亦是贫.平常人怀平常心,平常路迈平常步,知足人长说知足话,知足心常交知足客.每一个人,不管高低贵贱,都有取之不尽的财富.那就是爱心,当你付出你的爱心时,你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因你而变得更加美丽.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怀善良心,作善良事,一生无愧.怀平常心,作平常事日夜安宁.不忘人恩,不念人过,不思人非,不计人怨.心宽一分则云消雾散,让人一步则晴空万里.有缘相逢共一笑,从此再不论古人.相逢一笑即是养心第一良药,愁上眉梢即是自杀第一钢刀.贪心过海无足时,过眼浮云又笑谁?知足人方作富中富人,脱俗客堪称贵中客.无事人才是好人,平常心方算好心.浮生似梦,与谁为仇,云烟过眼,与谁结怨.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人生大舞台,荣辱皆是空.高人不作村夫,心中坦然;名人不作山人,一生平安.一笑恩怨随风去,人间何处寻仇敌.有事之心泰然处之.无心之心谨慎防之.睁只眼,闭只眼,人间何必太计较?省一事,少一事,生来不必太辛苦.万事大半天早定,何必三更费心肠.一生功名千生业,世间自取苦人多.饭饱更念人间好,衣暖更谢众生亲.今生不被声名累,权作西山一片云.不慕世间王侯贵,长思山中流泉声.相聚即是有缘人,相勉相携莫用心.好言一句能解千年积怨,一语不慎能结一世深仇.人生难得开怀笑,恩怨让它笑中了.莫向人前就恩怨,一忍二让由它消.平心似水伴日月,烦恼只为逞聪明.少事之心,淡茶粗饭总知香;多事之心美味佳肴如食蜡.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看淡人间烦恼事,只向心中觅清凉.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绥,寡欲则刚.长用谦退可保一生平安.长处安祥可事事顺心.待人宽容可得天下知已.处事洒脱可得一生快乐.人生烦恼时,切记忍耐.处事纷扰处,切记心静.人生失意处,切记看淡.聪明人时时动用心机,智慧人日日月月随缘.聪明人对命运怨天尤人,智慧人对命运守心问心.聪明人看重自已得失之处,智慧人时刻谨守得失之心.粗衣淡饭,皆生欢心,利人利物,平心养心.聪明之人,步步占先者是,智慧之人事事退后者是,我为人人,无私奉献,完善自身,贡献于民.只求我为人人,不求人人为我.人生就是一禅,就是一个禅定的过程,奉献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闭门念经,圆明心性,不易得到,真正得道是到人间以身说法,帮助人类解脱困难.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当你心里面真正装有一朵清净的莲花,一朵洁白芳香的莲花,你将一生无怨,幸福和安祥永远伴随你.微信1956蒙医独门技术-蒙古族的行医~蒙医,蒙古族医学的简称,蒙古民族逐渐积累的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和治疗方法。蒙医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也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医学科学。在诊治疾病中具有药量少、疗效好、经济简便等特点。蒙古族医学,早已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呼伦贝尔各地都有蒙医院,并还建立了专门培养蒙医人才的蒙医学校(1)蒙医基本理论:蒙医以“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的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谓“赫依”是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凡是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都受它支配。如果“赫依”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神志异常、失眠、健忘等“希拉”有火热之意。机体的体温各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都是“希拉”在发挥作用。“希拉”偏盛就会发生各种温热病,如口苦、吐酸、神情狂躁等表现。“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粘液状物质,具有寒性的特征。“巴达干”的功能失调,除了表现为一般寒性征象外,还易导致水液的停滞不化而出现各种分泌物增多的现象(2)放血疗法:在一定的部位,将浅部脉道(静脉)切开或穿破,进行放血,借以引出病血,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放血疗法多适用于由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如伤热扩散、骚热、疫热、疖肿、疮疡、痛风、结核病等热症。放血法分术前准备、正式放血两个步骤(3)拔罐穿刺法:此法是拔罐与放血结合的外治法:先固定某一部位进行拔罐,取罐后在隆起部位用三棱针或皮肤针浅刺几下,再行拔罐,吸出恶血与黄水,而达到改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法多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凹凸的部位进行。其特点是见效快,疗程短,简便易行,病人无痛苦,没有危险性(4)灸疗术:灸疗术是用灸草柱或灸草条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的一种疗法。灸疗术分蒙古灸、白山蓟灸、西河柳灸、温针灸(5)酸马奶疗法:酸马奶疗法是蒙古民族的一种传统的饮食疗法。具有强身、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尤其对伤后休克、胸闷、心前区疼痛疗效显著。据研究,酸马奶中有多种有益于身体的有效成分,如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较大,还有氨基酸、乳酸、酶、矿物质以及芳香性物质和微量元素(6)蒙医正骨术:蒙医正骨术是历代正骨医学家们所积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疗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一系列病症的疗法。蒙医正骨术分整复固定、按摩、药浴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等6个步骤进行,有解毒、舒筋和活血的作用微信1907中医祝由科【1】常有朋友问中医“祝由”是怎么一回事?问这个问题的人,出发点是不同的:有人出于好奇,对中医正统的理法方药已经司空见惯了,觉得都在情理之中,唯独祝由,这个被某些词典定义为“以祷告、符咒治病的迷信骗人之术”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弘扬广电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