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过神舟飞船飞行任务神舟九号飞船的航天员员现状

神舟十号飞船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宇航员的飞船。飞船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日17时38分,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和女航天员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神舟十号飞船任务进程
日,一院211厂测试人员与设计人员顺利完成发射神舟十号的长二F火箭测试后,对多媒体记录复查工作。
神舟十号飞船、长征二F遥十火箭等飞行产品自2013年3月底陆续进场后,与运载火箭吊装对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体。
2013年3月,飞船完成了出厂前的准备工作,顺利通过系统级评审。
2013年3月底,神舟十号飞船完成总装,进行出厂测试;F遥十运载火箭完成测试,进行出厂前准备;航天员训练正按计划进行;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系统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行正常、状态良好。
日上午,搭载神舟十号飞船的大型运输机从北京启程,将神舟十号运往,
神舟十号飞船
日,承载着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缓缓驶出载人航天发射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沿着1500米的无缝钢轨,以每分钟不超过20米的速度,安全转运至发射塔架。
日,历时20天的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场电测工作顺利结束。从4月16日飞船整船加电到5月6日,神舟十号飞船在发射场加电测试共进行了120多个小时,试验队圆满完成了各分系统的检查、专项测试、天地大回路话音图像检查、各种模式模飞,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判读。[1]
日,神舟十号飞船和长二F火箭发射试验队开始了火箭整流罩合罩工作。
日上午,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火箭系统、飞船系统的共同组织下,两个半罩被顺利吊装至飞船两侧的轨道上。随后,两个半罩在轨道上缓慢平移,稳稳对接,将神舟十号飞船完全包裹在其中。
日上午,神舟十号飞船、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组合体,已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标志神十任务正式开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定于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和组成,聂海胜担任。
日下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开始加注。
神舟十号飞船点火时间为日17时38分02.666秒。
日13时18分,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这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第3次与神舟飞船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神舟十号飞船于北京时间6月26日9时41分许,飞行乘组3名航天员、、,在内蒙古中部草原“神十”任务主着陆场结束为期15天的太空之旅,从飞船返回舱健康出舱,由太空家园返回到地球家园。
日,用于发射神舟十号飞船的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在发射场的各项测试准备工作。[2]
5月6日,长征二号F火箭已完成产品状态恢复、箭体交接等工作,开始进行吊装,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1]
神舟十号飞船飞船参数
高度:约9米[3]
重量:约8吨
直径:最大直径2.9米
组成:、和
发射时间:日17时38分02.666秒
返回时间:日8时07分
飞行速度:约每秒7.9公里,每小时飞行2.8万公里,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
飞行时间:在轨飞行15天,其中12天与组成组合体在太空中飞行
发射初始轨道:约200公里、远地点约330公里的椭圆轨道交会
对接轨道:距地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
乘组:、、
任务阶段: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交会对接任务,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定型阶段。 试验任务: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绕飞等。
神舟十号飞船飞船任务
神舟十号飞船任务概览
1.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进一步考核交
神舟十号飞船
会对接、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2.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
3.进行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器在轨维修试验和空间站有关关键技术验证试验,首次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学讲座科普教育活动等。
4.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
5.进行太空授课。[4]
神舟十号飞船主要任务
航天员聂海胜(中)、张晓光(右)和王亚平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将于2013年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展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神十”背负的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神十”将巩固和优化“神九”实现的载人交会对接技术,对“神九”和“神八”飞船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予以改进。根据初步计划,神舟十号将在太空飞行15天,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自动和手动交汇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实验舱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科学,并开展科普讲课等天地互动项目。[5]
根据任务计划,神舟十号飞船于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3名航天员驾乘飞船与在轨运行的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这次任务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一号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二是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三是进行航天员空间环境适应性、空间操作工效研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器在轨维修试验和空间站等关键技术验证试验,首次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太空科学讲座科普教育活动等;四是进一步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6]
除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巩固外,“神十”还对飞行时间、航天员工作程序、工作方式、科学试验项目编排上进行调整,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打基础。[7]
神舟十号飞船解密任务
搭载“神舟十号”飞船的大型运输机日上午从北京启程,将“神舟十号”运往。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表示,如果“神舟十号”各项任务顺利的话,将意味着中国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已经建成,未来中国航天将进入空间站时代。
神十航天员签名
航天科技集团神舟十号飞船总设计师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只是解决了天地往返运输这个问题,实际上再往后一个是建造合同运营空间站,解决人类长期在太空轨道上生存,应该说未来的任务和挑战还是十分艰巨的。
要建设,交会对接是必须跨越的技术门槛,只有两个航天器对接成功,航天员和货物才能在地面和空间站之间自由往返。、、神舟十号就是验证这一技术的关键。而接下来空间站的建设还将有更多的技术需要突破。
我们还要进行小规模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工作,同时还要进行货运飞船的研制工作。我们能够往空间实验室运送宇航员和少量的实验设备,我们还要运送更大规模的实验室设备。这些工作都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进行攻关、研制和验证。
中国已在研制中。他表示:“正式建造前还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在天宫二号上进行。在研制的阶段,天宫二号上可能要进行安排一些加注,就是给飞船、空间实验室进行(推进剂)加注这些实验,这样的话,可能需要新一代运载火箭作为它的运载工具。这样我估计在十三五可能会安排这些工作。”
神舟十号飞船飞行计划
神舟十号飞船飞行时长
神舟十号将在轨飞行15天。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先后与天宫一号进行1次自动交会对接和1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并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完成组合体飞行后,飞船撤离并返回着陆场,转至长期运营轨道。[8]
神舟十号飞船选拔人员
神舟十号中有三名航天员执行任务,乘组仍然由两名男航天员和一名女航
神舟十号航天员出征仪式
天员组成。[5]
“神十”航天员的人选是、、。[5]
神舟十号飞船保障措施
通过神舟九号任务,获取了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大量数据,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为了进一步提高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质量,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第一是完善了舱内生活垃圾处理。本次任务中增加了废物收集袋的品种规格和数量,方便航天员在轨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密封处理和存放。
第二是丰富了航天食品,针对航天员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增加了食品种类,而且通过改进工艺改进了食品的感官接受性。
第三是优化了航天员的工作程序和作息安排,增加了工作项目的时间余量。此外,经过为天宫一号更换地板、还有一些限位装置,可以使航天员的天宫生活更加方便。[9]
神舟十号飞船太空飞行
神舟十号飞船开展科研
日16时17分,神舟十号
13日13时18分,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自动交会对接。在完成一系列准备工作后,3名航天员进入神舟十号飞船轨道舱,脱下舱内航天服,换上蓝色工作服。经地面科研人员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内环境进行检查确认,向下达了进入天宫一号的指令。在的协助下,顺利开启天宫一号舱门,随后,3名航天员依次进入天宫一号,通过安装在舱内的摄像机镜头向地面科研人员挥手致意。
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组合体飞行期间,3名航天员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活动,为后续空间站工程建设积累经验。[12]
神舟十号飞船太空授课
航天员王亚平于6月20日上午10:04-10:55授课,担任指令长授课内容,为中国青少年演示讲解失重环境下的基础物理实验。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安排的实验项目,将展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为确保太空授课活动顺利实施,航天员们进行了认真备课,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将为太空授课活动提供全面支持和保障。[13]
此次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地面课堂活动,中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组织收听收看太空授课活动实况。[14]
  太空授课由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10时04分,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地面课堂开始上课,师生们共同观看了讲述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10时11分,地面课堂建立与天宫一号的双向通信链路,太空授课正式开始,在大约40分钟的授课中,航天员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并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有关专家称,太空授课活动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开展的教育类应用任务,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
神舟十号飞船手控对接
日10时07分,在航天员的精准操控和、的密切配合下,与飞船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
按照计划,三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进行相关科学实验。[15]
神舟十号飞船交会试验
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分离,神舟十号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方绕飞至其后方,并完成近距离交会,这是中国首次成功实施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这次试验将为后续空间站工程建设积累经验。[16]
神舟十号飞船顺利返回
北京时间日8时7分许,搭乘3名中国航天员的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上的“神十”任务主着陆场预定区域内蒙古四子王旗顺利着陆,返回舱目视烧蚀正常、外观良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顺利出舱,身体状况良好。
神舟十号飞船科研评价
总设计师介绍说,在承担的使命上,神九主要是进行载人试验,实现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而神十虽然还要继续进行与天宫一号的自动和手动空间交会对接,但是其重点转向对
这些技术的验证和应用。相当于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要进一步定型阶段,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一个天地往返的运输系统。在具体实验内容上,神十增加了绕飞,也就是神十飞船计划绕着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进行绕飞。这一实验的成功对建造空间站同样非常重要,因为空间站上可能有多个对接口,飞行器要从多个方向与它对接,这就需要对飞行器绕飞进行进一步考核。[17]
总结起来就是,在神九标志中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基础上,神十将进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神十发射并完成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后,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将完美收工,全面进入和研制阶段。[17]
神舟十号飞船任务花絮
神九航天员留给神十航天员的留下礼物
1、亲手编的中国结以及手写的祝福语“祝愿战友们每次任务都安全、顺利、圆满成功”。
2、亲手写的福字卡片以及祝福语“欢迎你们来到天宫一号”。
.中国网.[引用日期]
.网易.[引用日期]
.搜狐新闻[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和讯网.[引用日期]
.中国城市[引用日期]
.和讯网.[引用日期]
.中国日报[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凤凰.[引用日期]
.网易.[引用日期]
.网易.[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引用日期]
.凤凰.[引用日期]
.凤凰.[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它们吃的都是官粮,有的动物伙食标准比我们高得多。
从村民家借来梯子,司机才拿着手机爬了出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点击▲上面蓝字“东莞号外”一键关注!
东莞号外合作微信:
东莞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从小,我们都有一个梦想……
现在长大了,
这个梦想,
我们虽然实现不了,
可是,我们可以看他俩为我们实现
  在今天上午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武平说,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
  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今天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 遥十一火箭将加注推进剂。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陈冬
△今天上午进行的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
  据武平介绍,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
  期间,2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撤离天宫二号,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景海鹏:中国首位三入太空的航天员
  航天员景海鹏相信大家不会陌生,他曾经执行过神舟七号和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此次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是他第三次太空飞行,也是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陈冬:第二批首位飞赴太空的男航天员
  陈冬,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曾任空军某师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安全飞行15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2010年5月,陈冬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10月17日,他将和景海鹏一起驾驶神舟十一号飞船飞赴太空,他也是第二批5名男航天员中首位实现飞天梦的人。
  据武平介绍,目前,天宫二号运行在高度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上,状态稳定,设备工作正常,推进剂等消耗性资源充足,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为什么只搭载2名航天员?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早前介绍,受生命保障系统能力限制,为延长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只能减少人数。
天上的生活
  神舟十一号飞船任务中,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长33天,是我国迄今时间最长的一次航天飞行,体现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最新成就。
  针对本次任务要求和特点,飞行期间航天员将实行每周6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以及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航天食品包括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和功能食品等六大类近百种,非常丰富。飞行中他们可以通过骑自行车、太空跑台跑步等方式进行在轨锻炼;通过视频、语音和邮件等方式进行亲情沟通。总之,航天员天上生活丰富多彩、很有看头。
天上的实验
  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后,将开展多项有人参与的科学技术试验,凸显了人在载人航天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比如,首次开展我国航天飞行中的医学超声检查,可以实时检测航天员心脏和血管等方面功能;他们将参与应用载荷技术试验,更换空间材料制备样品,进行太空植物栽培试验等;还将开展在轨维修试验,进行人机协同验证。
天上的科普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组合体飞行期间,开展的科普项目也很精彩。随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的,还有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的3个获奖项目,即“太空养蚕”、“双摆实验”,以及“水膜反应”,航天员将在轨完成这些实验,帮助中小学生认识了解微重力环境中事物的状态变化。
  此外,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开展多项展示性的活动,比如“太空日记”、“家书载梦”、“挑战不可能”等,将会引起媒体和公众的兴趣和关注。
明天七点半
看航天英雄飞天
来源:央视新闻
关注公众号:东莞号外
ID:dgdb0769
有料,有用,有趣,有爱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神十一”安全返回 明年发射首艘货运飞船|航天员|任务|天宫二号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原标题:“神十一”安全返回 明年发射首艘货运飞船
  今天(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在内蒙古中部主着陆场,经确认身体状态良好后,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随后出舱。
  至此,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稳定运行、健康驻留、安全返回、成果丰硕的任务目标。
  中国载人办公室18日表示,此次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取得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成果,为我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告诉记者,“目前两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已顺利出舱,计划今天19点30分左右返回北京。”
  18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章轲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介绍情况。摄影/章轲
  2017年发射首艘货运飞船
  10月17日0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承载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10月19日03时3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圆轨道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06时32分,两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飞行期间,两名航天员在轨正常工作和生活,按预定计划开展了失重生理效应研究、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等一系列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成功释放伴随卫星,并对组合体进行了近距离观测和拍摄,伽玛暴偏振探测、空间冷原子钟、新型材料制备等应用项目也取得了丰富的数据和初步成果。
  11月17日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实施分离,尔后开展了快速变轨控制验证试验。
  11月18日13时11分,飞船进入返回程序。13时59分,返回舱顺利降落住主着陆场。目前,天宫二号已转入独立运行状态,继续开展空间应用和科学实验。
  王兆耀对记者说,2017年,我国将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进行推进剂补加试验,进一步验证掌握空间站建造运营相关关键技术,全面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之后,将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运营,同时还将积极谋划载人航天后续发展,持续提升载人航天核心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
  给景海鹏配了山西陈醋
  此次航天飞行,航天员身体状况如何?中国能否做到长期载人航天飞行驻留?这是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本次任务是航天员首次突破30天在轨驻留的任务,对整个航天系统来讲挑战是巨大的,这也是实现长期载人飞行承上启下关键的一步。
  “通过本次任务飞行的检验,证明了我们这些驻留保障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黄伟芬说,在整个飞行任务期间,航天员在轨的状态非常好,他们吃得好,睡得也好,工作得更好,而且他们生活得也很愉快。
  “根据统计的结果,2名航天员进食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黄伟芬介绍,为了这次长达33天的飞行,确实是尽了最大的努力,给航天员提供了百余种航天食品,对原来食品的感官接受性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同时对食谱的设计也做了优化和改进,还充分考虑了航天员个人的需求,选择的是他们喜爱的航天食品。
  “比如景海鹏是山西人,我们给他配了山西的陈醋,陈冬是河南人,也专门给他配了他喜欢吃的面条。”黄伟芬说,因为受到飞行环境条件的限制,航天食品不可能做到和在地面的膳食一样美味可口,这次飞行中,航天员也充分认识到了膳食营养对保障他们完成飞行任务的重要性,所以也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顿饭,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航天员的敬业精神,这也是航天员能够顺利完成驻留任务的一个基础。
  “我们还进行了天地远程医疗系统的验证,这是解决我们未来长期飞行航天员看病问题的一个关键技术。”黄伟芬说,还开展了植物栽培技术,还有脑机交互技术的验证。植物栽培技术验证了航天员在轨进行组装装置、播种、建苗、补水等一系列相关植物栽培的技术,同时也使他们心情愉悦,起到了心理调节的作用。时间证明,它也是非常好的、非常有效的一种心理调试的手段。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第三批航天员选拔的进展情况时,黄伟芬说,随着空间站工程任务的启动,未来的建造和运营需要中国航天员队伍有一个规模合适的、结构合理的一支航天员队伍。关于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选拔的总体方案,计划在2017年正式启动。为了满足空间站任务的需要,选拔的范围会扩大,不仅要从空军的飞行员中选拔出航天驾驶员,也要从航空航天相关技术的专业领域中选出工程技术人员,来担当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职责。
  5只蚕宝宝顺利结茧
  新闻发布会上,王兆耀介绍,这次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搭载了太空养蚕、水膜反应和双摆实验三个香港中学生的太空搭载方案比赛的获奖作品,这三个项目在太空实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太空养蚕试验,6只蚕宝宝中,5只顺利结茧了,水膜反应试验也顺利生成了薄膜,双摆试验也完成了运动影像的摄制。应该说,通过前期科学周密的方案设计和充分的准备,整个在轨实验进展得很顺利,取得了预期效果,并且这几个实验可以说受到了广泛关注。”王兆耀说,返回舱返回以后,研究人员还将对这些蚕茧、薄膜等开展一些科学研究,有可能还会发现一些新的科学成果。
  王兆耀介绍,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的同时,对科普方面教育工作也非常重视,也在挖掘这方面的潜力,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后续将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科普教育的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这里面就包括为更多的港澳青少年、全国青少年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提供更多参与载人航天、了解载人航天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精神和科学追求。
  就记者关心的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何时访问香港的问题,王兆耀表示,港澳同胞对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一直非常关注和支持,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以后,应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的邀请,工程代表团多次访问过港澳,也受到港澳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热情欢迎。应该说通过这种访问交流,港澳同胞也加深了对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了解,也使广大的人员感受到了一种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今天刚返回,他们这次在太空驻留时间比较长,他们身体的恢复要有个过程,等他们得到充分的休养,身体恢复以后,再来安排后续计划。”王兆耀说,现在对后续计划还没有最后确定。
  相关: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基本情况
  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批准立项实施以来,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圆满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突破掌握了载人航天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等基本技术,使我国成为具备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
  2010年,中央政府批准空间站工程立项,分为空间实验室任务和空间站任务两个阶段实施。空间实验室阶段主要任务是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根据任务目标,共规划实施4次飞行任务,包括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天宫二号飞行任务。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和天舟一号飞行任务。
  空间站阶段主要任务是:在2022年前后,建成和运营我国载人空间站,掌握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
  本次飞行任务主要情况
  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一步考核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特别是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在轨维修试验、空间站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着陆场系统参加任务。
  景海鹏、陈冬2名男航天员组成任务乘组,执行载人交会对接和30天驻留任务,飞行期间开展了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在轨维修技术、空间站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空间应用载荷包括空间冷原子钟、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等14项应用载荷,以及香港中学生太空科技设计大赛获奖的3个实验项目。
  神舟十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根据任务和产品研制需要,部分技术状态进行了更改,停靠天宫二号执行30天组合体飞行任务,具备独立飞行5天的能力。
  天宫二号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在天宫一号备份目标飞行器的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为满足推进剂补加验证试验需要,对推进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为满足中期驻留需要,对载人宜居环境进行了重大改善,具备支持2名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设计在轨寿命2年。
  长征二号FT2与之前的TI火箭、Y11火箭与之前的Y10火箭技术状态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与可靠性,进行了部分技术状态更改。
  酒泉发射场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主要技术状态基本不变。位于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承担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搜救和回收任务。
  本次飞行任务实施情况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分别于日和8月13日运抵发射场,发射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长征二号FT2火箭和Y11火箭于日运抵发射场,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于10月10日赴酒泉发射场执行任务。
  日22时04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后,经变轨进入了高度约380公里的运行轨道,随后完成在轨测试,开展空间技术试验。
  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承载着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Y11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准确进入轨道。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经地面远距离导引和自主控制飞行,于10月19日3时31分,在距地面高度393公里的近圆轨道上,与天宫二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6时32分,2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宫二号。
  飞行任务期间,共开展了4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航天医学、在轨维修技术等方面的实(试)验项目,以及科普实验和展示活动,成功释放伴随卫星并对组合体进行了伴飞拍摄和近距离飞越观测。2名航天员在轨生活状态良好,按预定计划完成了各项实(试)验任务,获取了丰富的数据和初步成果。
  11月17日12时41分,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实施分离。尔后,开展了快速变轨控制验证试验。11月18日13时11分,飞船进入返回程序,13时59分,返回舱顺利降落主着陆场。
  同时,天宫二号恢复至长期运行轨道,转入独立运行模式,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并等待参加天舟一号飞行任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舟飞船航天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