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 全文还需要优秀的技术工人吗

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青年人网教育新闻中心
青年人品牌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来源:青年人()& 18:07:11 & 【教育新闻资讯】
7月3日,现代电器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比赛现场,参赛选手正在紧张工作。(李鹏程摄)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间,承办校各出奇招对外展示各自的校园文化。图为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女生演出《千手观音》后休息。(本报记者 张国摄)
机器人舞蹈吸引了学生记者驻足。(李鹏程摄)
  青年人网讯 不管是备赛的艰辛,还是比赛时的专注,在10943名参赛选手中,江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臧清扬的故事,似乎都算不上是特殊。
  但比赛结束后,这位90后选手,开始思考一个和自己年龄不甚相符的大命题——中国制造何去何从。他发现,即便是在决赛现场,选手们所使用的部分机器,其核心技术也是国外的,这让他感到“心酸”:“对比国内外的核心技术,差距竟如此之大,我如果一辈子都做这一行,那么,一辈子都要用这样的机器,受制于人吗?”
  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最高赛事的现场,这样的提问,显得颇有寓意。
  今年5月,中国版工业4.0即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炉,让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制造业上,也把为制造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事关制造业改造升级力度的职业教育,拉回到一个本应该有的高度。
  现在,与之绑在一起的,还有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决赛赛场上的“臧清扬们”。毕竟,最终实现中国制造2025规划所提出的目标,还要依靠这些未来的大国工匠们。
  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准备好了吗?
  赛场上,不少细节都向外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处在进行时状态,并不断触动着职业教育的神经。
  工业机器人,被认为是智能制造时代的必需品,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工业机器人被列入要加快发展的十大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中。此次大赛一改以往使用的模拟仿真型机器人,全部换装工业级的机器人,让学生得到真刀真枪的磨练。
  然而,一道“智能”题目却把选手难住了。
  7月2日,高职组智能电梯装调与维护赛项加入了“互联网+”的概念,要求如下:比赛所用的两台电梯之间,需要通过通信来进行联系,两台电梯信息同时出现在触摸屏上,还要做到相互可以控制对方。
  看到题目后,有的选手开始变得手足无措,完成了基本的装配后,就不得不匆匆离场。
  该赛项裁判长张文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有学生只是背背程序应考,一旦遇到一些创新题型,自然就露馅儿了”。
  在他看来,当前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技能已比较扎实,但随机应变的能力仍有所欠缺,创新意识还较为薄弱,而这在高举数字化、智能化大旗的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很明显是跟不上潮流的。
  7月3日,在大赛期间举办的现代学徒制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当着与会的近200位职业院校负责人的面提出一个不留情面的问题:“面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究竟有没有准备好?”
  鲁昕列举了一组数字:近10年来,职业教育培养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年均新增的1700万就业人口中,职业院校毕业生约有1000万人,成为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在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等行业,七成以上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是来自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当前,在她看来,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生产生活方式,不仅需要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将大量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需要通过职业教育服务消费升级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而这,同样需要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兴会说,有一次,一位公司老总来学校参观,给出了一张人才订单——这家公司要在美国开设工厂,需要大量既有创新意识也有技术进步空间的高级技能人才。
  张兴会意识到:在中国人口红利式微,以及包括美国重返制造业巅峰、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一大波有关智能化、数字化的国家计划影响下,过去那种农民工经过简单培训便能上岗的粗放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制造业需要的是中职乃至高职毕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要打造现代化的工匠
  正如中国制造2025规划里所提到的,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这对职业教育来说是个机遇。
  7月2日,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比赛举行,比赛日程上的时间为9:30~13:30,但直到17:00,整场比赛还未结束。该项目总裁判长、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秦益霖教授说,不同于其他项目或考试,电气控制项目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且需要选手现场复原操作过程,解释设计思路,所以比赛时间与设计时会有出入。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插曲,在秦益霖看来,却是整个职业教育领域配合中国制造2025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通过比赛,引领整个职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技能人才。
  不过,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对技艺质量的追求并不矛盾。
  整个比赛过程中,秦益霖发现,有些选手的职业态度还有待改善,正如一位老师所说,比赛的结果是以得分的多少来衡量,赛场上,他得了90多分,可能就能拿一等奖,但是对于工匠来说,只有100分,99分也是一件废品。
  这让秦益霖想到了德国工匠:德国的优秀技工和中国老一辈的工匠,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即慢工出细活。
  在秦益霖看来,这种工匠精神,即便是到了讲究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工业时代,仍然很重要。他认为:对质量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规则意识——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职业作风。而创造力则体现了一名技能人才的整体素养。未来,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恰恰是动手能力既强又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现代工匠。
  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到了5条基本方针,其中两条是创新驱动和质量为先,前者提出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后者则强调,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这也给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出了一个信号。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当前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不少问题。比如,职业教育与企业、产业接轨还远远不够。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学院教授张伦玠举例:苹果手机很早就实现了金属壳的生产,这一技术对于批量化生产和效率的要求都很高,对夹具也有一定要求。但是,他调研多所职业院校的数控专业后发现,无论是教学还是实践的理念和设备,都还是传统的数控专业所学的知识。而很多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早已淘汰了这种模式。
  他问:“这样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企业会欢迎吗?”
  上海电子商务教育研究所所长宋文官对此也颇有感触,在他看来,职业教育当前一大致命问题,就在于校企合作的貌合神离,同床异梦。
  “学校希望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可是,企业为什么要给学校带学生,这既增加经营成本,又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宋文官认为,归根到底还是校企合作的机制没有理清楚。
  再看德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时间,学校和企业基本是1∶3。宋文官说,这是政府强制要求的。
  在现代学徒制国际研讨会上,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教育参赞Katherine Vickers说,澳大利亚一些职业教育学生经常向她“诉苦”:“我没考上大学,感到很失败,以后该怎么办?”
  她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劝告这些孩子说,“你没有失败”,却感到这样的“安慰”十分无力。
  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在张伦玠看来,未来10年,要达成中国制造2025的预期,破解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评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他说,传统观念和对学历的过分强调,以及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培养大国工匠。
  宋文官呼吁:我们常常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还要出台相关落实的措施。
  职教生应该成为社会的宠儿
  企业界十分认可在技能大赛获奖的职业院校优秀学生。深圳市德立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立鑫专程来到这次大赛的目的只有一个——“抢人才”。“如果我招人的话,会优先录取在技能大赛上获过奖的学生:他们经过严格的专门训练,都是拔尖的学生。”
  2013年,徐立鑫曾出重金招过一些获得大赛一等奖的学生,“普通一线工人工资是3000元,我给他6000元”,即便如此,很多职业院校的校长舍不得放走这些学生,他们千方百计把学生留下来做实训老师,指导后面的学生参赛。
  每年,徐立鑫都会找机会和一些职业院校的校长聊天。近几年来,这些校长告诉他,像焊接、数控加工这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实实在在培养一线工人的专业,招生情况每况愈下,每年都会少一个班。前几年还能招十几个班,现在只能招到3个班了。
  这种趋势需要警惕。徐立鑫说,这些未来的大国工匠,不应成为社会的弃儿,而是应该与白领拥有同样的经济待遇、职业尊重和社会地位。当然,他也认为,必须让职业教育得到国家实质性的支持,进而才能在社会舆论上“翻身”。
  “以后年轻人都去开网店了,都不愿意去工厂当一线工人了,那中国制造由谁来制造?中国制造2025怎么可能实现?”徐立鑫说。
责任编辑:刀刀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热门课程培训当前位置: >>
“中国制造2025”需要怎样的高端技工?
“中国制造2025”需要怎样的高端技工?
09:56:59&&作者:&&来源:
  最近,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的实操车间被重新布置:红色和绿色区域整齐排放着45台数控加工中——国产数控机床中的主流装备。机器旁,身着工装的年轻工人,时而聚精会神操作电脑,时而挽起袖子俯身调试设备。偌 ...
   最近,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的实操车间被重新布置:红色和绿色区域整齐排放着45台数控加工中——国产数控机床中的主流装备。机器旁,身着工装的年轻工人,时而聚精会神操作电脑,时而挽起袖子俯身调试设备。偌大的车间里,只有机器运转的隆隆声。
  10月12日至16日,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决赛在这里角逐。从各地层层选拔的170位技术工人,全部是来自企业一线。决赛第一名,将有资格按程序向全国总工会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前5名则由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时代呼唤我国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普通劳动者和一线生产工人,运用基本工具和工艺的技能和创造……”决赛开幕式上,全总领导在致辞中的一番话,表明了全总、科技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举办此次大赛的初衷: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培养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
  数控高手决战京城
  10月13日14时30分,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第四场实操考试正式开赛。
  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总裁判长金福吉,坐在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目不转睛盯着面前的监视屏。这是他第三次担任大赛的总裁判长了,“以前比赛一开始,场内先要安静很长时间,选手们要琢磨考题,然后动手操作。现在的年轻人一上来就能操作,说明他们充满自信,也说明对设备更熟悉了。”
  每次大赛都是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过程。此次大赛自5月启动以来,仅报名参加省级选拔赛的职工选手就达到5362人。其中,67.1%的选手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更有18人具有博士学位。
  大赛在设计考试题目时颇为讲究,以加工中心操作工为例,其考点有113项,涉及汽车、摩托车、航空航天等众多高新技术领域,考察选手设计、感官等能力。同时,命题组特意在比赛中加入了构造更为复杂、技术要求更高的多轴联动加工技术,这是加工圆锥、圆柱等空间平面零件最高效的技术,在航空航天和民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次大赛“高手”云集。大赛副总裁判长李永君是国内最早接触多轴加工机床的技术人员之一,许多参赛队的技术指导则邀请了全国劳模担纲。
  全国劳模潘春胜是吉林省代表队的技术指导。他并不特别看重队员们是否能取得第一名,而是更希望看到年轻技术工人们的进步。“加工一个组件,正常要8~10小时,但是比赛要求选手6小时内必须完成,效率提高了30%。比赛更考验选手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全总经济技术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大赛提前一个月公布了样题,以便让更多工人共同练习技能,同时,在高手如林的大赛中增加了试题解析环节,让选手了解自己的技能优缺点,并安排了论坛、讲座、参观等活动,为职工们提供切磋技艺、交流技术的平台。
  “比赛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竞技促进加工制造先进理念在一线操作工中的学习和普及。”从事裁判长多年,金福吉乐见选拔的技术工人成长成才的故事越来越多。
  制造强国需要复合型人才
  在大赛启动新闻发布会上,组委会负责人介绍了选择比赛项目的原则:突出引领现代工业技术发展方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关注基础性技能。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版“工业4.0”时代需要怎样的技术工人?
  “为高端制造业培养视野宽广、技术扎实的好技工!”全总经济技术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工中心操作工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非同一般,它们都是影响现代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而这方面人才也是十分紧缺的。
  “数控机床就像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它加工出的精细零件构成了装备的细胞。比如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国防装备的关键零部件,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加工难度,用普通设备和传统工艺无法实现,必须采用多轴联动、高速、高精度的数控机床才能满足要求。”李永君说起老本行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认为,只有拥有基础扎实的制造能力,才可以生产出先进的装备产品,实现高价值产品的生产。
  “什么是技能?技能就是操作的能力。”金福吉认为,技术工人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要通过实操培养动手能力,并在岗位上发现问题,通过创新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许多技术创新都来自工厂车间,而加工技术从手工操作到智能化、网络化,对工人的能力要求更高了。不仅要有操作机床的效率,还要具备工艺能力,比如加工参数、刀具的选用,以及编程能力。”李永君觉得,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工人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根据中央发布的一系列提高职工素质、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1.2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重27%。此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将达到6800万人。
  培育技术工人的核心竞争力
  在大赛现场,无论是裁判、领队,还是技术指导,最头疼的都是:人才缺口。
  据人社部2014年统计,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高技能人才仅3117万人,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
  “制造业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尤其是长期存在的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造成许多年轻人不愿当‘蓝领’。”裁判、上海电气李斌技师学院教师顾德仁在工作中注意到,待遇偏低、发展通道狭窄、社会认同度差等,使技术工人和技校学生都对学习技能“不感冒”。
  专家们认为,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植和社会环境支持,也需要搭建技术工人成长发展的平台。而技能竞赛是最佳平台之一。
  据了解,本届大赛各工种决赛前5名,将直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已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可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决赛6至20名,可直接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
  “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已成为加快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岳喜桥表示,许多企业都主动开展了岗位练兵,建立了对参赛职工的激励机制,是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一组数据印证了技能大赛的影响力:前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已累计吸引4000多万职工参加;带动各级地方、行业各类技能竞赛,2011年至2014年,有8953.68万人次职工参加了工会组织的各级技能比武。
  为工业强国培育“大国工匠”,需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引导全社会重视技术工人的生存状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完善技术工人评价机制,提高优秀技工生活福利,保护一线职工创新积极性,促进广大职工学技能、提素质……
  在这点上,代表北京出战的曹彦文便是受益者。2014年,在六部委举行的职业技能大赛上,因为表现优异,他刚一毕业便被中国航天科工283厂破格录用。“扎根一线,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成为‘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人才!”曹彦文说。
本文引用地址:
版权所有:智造网
京公网安备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10-如何看待先进制造技术和中国制造2025之间的关系_百度知道中国工业4.0有多远? “中国制造2025”遭遇现实挑战
  核心提示:国内机器人企业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正在缩小,关键要在人才建设和自主创新方面下硬功夫。
  《支点》记者 丁杰 特约记者 刘畅
  怎么理解工业4.0?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沟通,打造一个高度灵活的智能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给出的答案。按照规划,中国在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迈入世界工业强国的前列。目前,各界均将“中国制造2025”视为中国版的“工业4.0”,而智能制造则被认为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突破口,以及和“互联网+”思路的结合点。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一条有待奋力跨越的鸿沟。
  智能家居:工业4.0第一步
  工业4.0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客户、消费者而言,它又是一个强调个性和定制化的时代。
  美的与小米的“联姻”,便是为创造更加智慧的生活作出的一次尝试。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场口水战,莫过于董明珠与雷军的10亿元对赌。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则是美的与小米的牵手。去年底,美的集团郑重对外宣布其智慧家居战略,核心是实现家电产品的互联互通。
  美的、小米这两家公司,甚至还为将要开发的产品勾画了美丽蓝图:用小米手机作为中心,小米路由器作为连接,小米电视作为客厅终端,实现家庭互联互通。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使用美的和小米家电的用户,只要有小米手机就可以智能操控家电。
  用恰逢其时来形容小米丝毫不为过。由于其互联网属性的企业特征,雷军和他的小米始终处于媒体的聚光灯下。雷军表示,有信心把小米模式复制到100家公司里面。
  从2013年开始,美的已在所有变频空调新品中应用物联网智能技术,让空调变成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计划三年时间将50%以上的空调物联网化。这也为阿里巴巴等众多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间。
  美的集团家用空调事业部总裁吴文新表示,美的与阿里巴巴将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控制。未来,美的全系列产品都将接入这一平台,变成“Aliyun Connected ”。阿里云将提供计算、存储和网络连接能力,并帮助美的实现大数据的商业化应用。
  阿里巴巴一位工程师解释,用户对手机发出语音指令,通过手机网络传输到阿里云上的智能控制中心,经过计算分析处理,又通过光纤和wifi网络发送到空调的智能芯片中,空调就按照指令行动了。同时,空调也在记录着开关机、用电量、温湿度,将来甚至包括PM2.5等数据,回传到阿里云上的智能控制中心,随时向消费者“汇报”。
  5月20日,美的集团发布公告,美的向小米定增项目获证监会审核通过。此前,美的与小米合作推出的“i青春”系列产品已经在天猫公开发售,该产品可实现美的空调与小米手环智能交互。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强调,在”互联网+“背景下,美的希望利用移动互联的思维和技术,改造商业模式,实现整个价值链上下游的连接。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任何一位精明的企业家都不含糊,董明珠也不例外。
  事实上,格力也看到了工业4.0这步棋。如今“格力开创太阳能动力”的广告词人尽皆知。格力早就与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有业务来往,而且格力在新能源太阳能开发上斩获颇丰。
  传统制造企业转型潮
  4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福建泉州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考察时表示,中国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必须迈向中高端,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企业自身转变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继跨界童装、地产、白酒之后,娃哈哈打起了新算盘:涉足目前最热门行业之一――机器人。去年底,娃哈哈与航天科工三院就已达成合作意向,包括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但娃哈哈方面认为技术合作范围太窄,希望进行产业化合作。
  去年6月,娃哈哈研发中心主任楼向明等人专门访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双方就促进在特大型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深入交流。楼向明表示,一是出于对饮料食品的质量控制,生产设备的自主研发制造有利于保障产品质量;二是工业机器人能够代表机电行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被列为集团多种经营的重要领域。
  与此同时,国内传统企业向机器人产业转型,也成为一些制造业强省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
  2013年,佛山顺德成为国家首个“装备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试点”,同时还与广东省经信委合作建立“精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智能化、数字化也成为顺德装备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数据显示,自2010年产值突破千亿大关之后,顺德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每年均保持20%左右的增速。
  记者在顺德采访时了解到,当地一大批传统制造企业正进军机器人制造领域,希望用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生产。一来降低生产成本,二来提高产品品质。用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甄荣辉的话来说,就是“用更少的人,生产更少的废品”。
  作为注塑机行业的后起之秀,伊之密则收购了美国百年品牌HPM的全部知识产权和商标,保留原有HPM的技术团队,从而加速伊之密的中高端化定位战略并实现国际化。
  2014年年底,伊之密完成过会审核,今年1月在创业板挂牌。而随着IPO资金的到位,公司的很多新项目得以迅速启动。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公司产值有望翻一番,达到20亿元。
  尴尬的“弯道超车”
  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计划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然而,中国工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不少产业仍处在工业3.0,甚至工业2.0阶段,如机器人等核心技术还有待提高,技术路线和标准也有待统一制定。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也不乐观。他多次呼吁,中国机器人行业要避免重蹈汽车业的覆辙。
  曲道奎认为,随着制造业转型,去年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快速成长的市场,可能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本土汽车业却没有真正崛起。“市场发展很快,吸引全球机器人公司来到中国,留给中国企业慢慢成长的时间变短”。
  曲道奎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中国的机器人行业不如高铁国产化率高,中国作为机器人最大的市场,缺乏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存在严重瓶颈,国产机器人在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只有13%,在高科技的机器人领域,国内企业通常赚的还是组装的辛苦钱。
  如今,德国库卡、日本FANUC、瑞士ABB、安川等知名企业都已进入中国,意大利、美国、韩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经布局中国市场。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承认,国际先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并完成在国内市场的布局,的确给国内机器人企业带来严峻挑战。但他认为,国内机器人企业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正在缩小。“关键是在人才建设和自主创新方面下硬功夫,在应用方面做足功课,走在同行前面。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机器人产业难以“弯道超车”,反映出中国制造2025的尴尬处境。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当前,中国工业4.0战略的实施面临很大挑战。首先,中国的工业化过程还没完全走完。从制造设备到产品工艺都与其他制造大国差距很大,没有核心技术,劳动生产率低,只能停留在低利润的初级加工阶段。第二,急功近利。这是中国制造业目前的一个通病。
  在国际化进程中,国内企业不乏惨痛教训。TCL收购的汤姆森,豪言十八个月扭亏为盈,结果2006年累计亏损20亿人民币,2007年申请破产清算;再看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2012年沃尔沃全年亏损4.46亿人民币。
  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认为,国家制造业迈向高端,这个提法亟待从纸面走向现实。
  他表示,一些民营企业投入巨大,好不容易做出一些东西,在国内却得不到支持,被扼杀在摇篮中;同时,国内许多好产品和企业被外国人收购,而被间接地扼杀掉。他注意到,上海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做到前沿,突然一夜之间以3亿美元的价格被一家外国公司收购,收购条件就是这家公司退出这个领域。
  中国离工业4.0有多远
  工业4.0对任何国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中国来说,更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日前,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是未来10年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也是30年“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梦的第一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制造差距很大。”苗圩表示,目前,我国高端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高档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市场份额不到5%。
  统计显示,过去大约一半左右的机器人用在汽车行业。因而,汽车行业也被认为是中国工业向4.0切换的一个风向标,同时也为中德合作搭建了桥梁。
  不久前,中德签署《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提出将开展“工业4.0”合作,而汽车领域的合作正在成为中德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方向。
  近年来,大众、宝马、奔驰等德系车在中国猛然发力制造端“工业4.0”,更多车企则在车联网、售后应用等领域高调布局“工业4.0”,包括生产制造自动化、流程管理数字化、企业信息网络化、智能制造云端化。
  针对中德在以汽车业为代表的智能工业领域合作,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表示,中德合作并不是要“山寨”德国具体的产业政策和方法,而是学习德国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并因地制宜,打造中国自己的工业4.0体系。
  “回看去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德之旅,更像是一次中国政府主动出击的取经之旅。”杨建国告诉记者,中国应当学习德国产业发展的眼光,学习德国培育工业4.0的经验与过程,系统、科学地打造出中国自己的工业4.0体系。
  以美的为代表的佛山制造业,正处于模仿制造到创新制造转型的瓶颈期。2013年,佛山成立中德工业服务区,其重要作用就是引进先进的工业设计、能源、信息物流技术。
  去年,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举办“德国工业4.0”培训。与会的德国TUV NORD集团中国区的一位高管指出,佛山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总体而言,佛山制造业,乃至整个中国,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2.0阶段。
  这就是中国工业4.0的真实写照。
  实际上,对比中德制造业的差距,不难发现工业4.0任重道远。作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工业大国之一,首先,德国更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其次,德国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很高的能力水平,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有非常专业的技术。
  反观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属于粗放式发展,集中在中低端。虽然基础很大,可总体技术含量不高,这也是中国企业仅仅对“大”的追求的病态现象。
  中国现在很多生产设备能够国产化,但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比如在精密模具方面,还需要大量进口。
  此外,人才与研发差距也不容忽视。在挖掘新型工业化潜能方面,德国拥有先进的工业基础与大量的人才储备,还能在科研、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等方面,与欧盟其他制造大国进行更频繁便捷地交流。
  反观中国,制造业主体还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一线工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难以适应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控制。另外,中国周边形势导致中国能与邻邦在科研、管理、人才方面的交流十分有限。
  来源:《支点》杂志2015年6月刊 原标题《中国工业4.0: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作者:&&编辑:陈莉霖)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荆楚网(cnhubeigw)、最武汉(zuiwuhan01)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制造202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