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当年越战老兵恨许世友友下连队当兵时的指导员

1979年初,将军为保卫祖国的边防,保卫四化建设;十年动乱中,将军对林彪敌人帮倒行逆流,进行了坚决;“南京路上好八连”,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和“郭;我不要以我为中心,你才要以我为中心呢!”这是将军;“战士本色“表现了将军的侠肝义胆;农民出生的将军深知群众疾苦,同百姓血肉相连,职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这是将军与士兵在一起过年时的情;多;“世传智勇气,友赞忠友
1979年初,将军为保卫祖国的边防,保卫四化建设,不顾年迈古稀,在广西方向指挥边防部队,胜利地进行了自卫反击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人民再立新功。俗话说:人到70古来稀,70多岁的老人依然亲临战场,表现了将军宝刀未老的精神,比当年的抗法英雄冯子才还大8岁。这也是将军的最后一战。这个铜像是将军诞辰100周年时,由南京军区赠送的。
十年动乱中,将军对林彪敌人帮倒行逆流,进行了坚决抵制,他反对造反夺权,重视保持部队稳定,关心工农业发展,林彪四人帮视他为眼中钉,由于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才幸免遇难。林彪阴谋败露后,将军奉命迅速逮捕了林彪在华东的死党,为人民除害。1973年8月,在党的十大主席台上,将军坐在江青的右边,张春桥坐在江青的左边,新闻记者分段给主席团拍照,原来把将军和江青二人拍在一张照片上。江青审查时怒气冲冲地大叫:“我不要和许世友在一起!”以后就发表了她同张春桥并肩而坐的那一张。将军感叹道:“这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南京路上好八连”,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和“郭兴福教学法”,这三件法宝是将军在文革动乱前加强部队建设中引以为自豪的典型。1968年中国人自己设计的南京大桥建成通车,将军视察时的情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将军是在用坦克来验收这座大桥的。当时大桥通车剪彩时,中央拍有记录片。有一次将军到中央开会,张春桥阴阳怪气地说:“你的镜头很突出,你是要在华东搞以我为中心吧!”将军听后,把桌子一拍,不客气地予以回击:“放你的狗屁,
我不要以我为中心,你才要以我为中心呢!”这是将军在陪同农民副总理陈永贵及其家人的合影。
“战士本色“表现了将军的侠肝义胆。许世友是从战士成长起来的将军,他首先是战士,常下连队同战士们一块习武、打球、游泳、劳动......和战士亲密无间;他是将军,他指挥有方,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爱兵如子,对自己和部下要求十分严格。1958年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下连队当兵,与士兵在一起换岗,露餐,训练时的情景,将军平时十分关心战士,常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个展柜是将军下连队与士兵在一起的合影,将军拍着胸脯说“我是一个兵”表现将军十分怀念当兵的日子。当时他们穿的是苏联的老式服装。这张照片也是将军生前最为喜爱的一张,它一直挂在将军的床头,以前是黑白的,后来加了彩。
农民出生的将军深知群众疾苦,同百姓血肉相连,职务高了,地位变了,这种情怀不仅没有割断,反而成为他竭诚尽力于“国计民生”的原动力。他热爱劳动,始终保持着农民勤劳、朴素、率直的本色。他的个人爱好和生活习惯始终保持着普通农民的传统。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这是将军与士兵在一起过年时的情景,大家看桌子上已经没有多少菜了,但将军依然与战士举杯饮酒,将军常说“酒席酒席,无酒不成席。”将军还风趣的说“无论是士兵还是将军,都要有个好身体。”将军出身平民,深知百姓的疾苦,不论是称小麦,挖地瓜,还是扬场,表现了将军是干农活的行家里手,这是将军把300斤的小麦过磅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比关公的青龙大刀要轻得
“世传智勇气,友赞忠友义情”这副藏头对联是由著名书法家都本基题写,高度概括了许世友将军的一生.晚年时将军过不惯清闲的生活,于是将自己所住的中山陵8号改为一个农家大杂院,这是将军种的两个大地瓜,一个18斤半,一个19斤半,他非常的高兴,换上了一套新军装拍下了这张照片寄给毛主席,以报告丰收的喜悦。展柜里放的茅台酒是纪念将军诞生一百周年贵州茅台酒厂为将军特制的名将酒,柜里的枪、酒、钱是根据将军灵柩里所放的随葬品仿制而成的。
将军少年家贫,曾给少林游僧做过杂役,后到少林寺习武长达8年之久。这段特殊的经历对他特殊性格的形成以及后来成为一位传奇将军产生了重要影响。将军50多岁时给战士表演少林拳,60多岁时将60多斤重的铁锁举过头顶,还风趣的说:“水兵能举,老将也能举”。70多岁的时候,为战士演习少林棍术。所以将军在晚年回忆时常说:“我在少林寺习武八年,刀枪不入是假,飞檐走壁才是真,我比景阳冈的武松还要多学两年”。
红军长征期间,将军所在的部队曾经路过一个苗寨,当时这个寨主特别霸道,摆下了擂台,说:“打过的话,我就以礼相送,打不过的话,那就留下买路钱.......”将军听完之后非常生气,跳上了擂台,和寨主比武斗酒,寨主终于服输了,于是“红军中间有能人!”便从此传开。展柜里的石头就是将军在少林寺时所得的毕业证,在当时都是用石头代替的,这个石头前面一个孔后面两个孔,这就是学历的见
证,相当于现在的武术学本科文凭。
下面让我们感受一下将军的外交风彩。将军战功赫赫,驰名中外,与许多国际友人建立了深厚情谊,越南主席胡志明访问南京时,将军设家宴招待,苏联顾问格尼哥柯、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朝鲜崔庸建委员长等国际友人也给他留下深刻映像。这是将军在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瞻仰中山陵时的情景,我们看将军背着手大跨步走在前面,把西哈努克甩在后面,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亲王在陪同将军一样,再来看他的随从们都是和他一样的动作,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将带出什么样的兵,也可看出将军不拘小节的大将风范,这在目前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958年,将军下连队当兵时苏联顾问格尼哥柯去看望他时的情景。当时格尼哥柯对于将军下连队当兵这件事情有些质疑,所以就特地的跑过去看看。这是他们在田间地头跳友谊舞时的情景。
“活着尽忠,死后尽孝”这是将军生前恪守的人生信条。在母亲面前,他永远是孝子,他常为自己参加革命后,母亲遭受灾难和折磨而深感不安,也常为自己军务繁忙,不能孝敬老母而倍觉歉疚。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就是将军的母亲,这是1958年将军回家探亲时随行记者抓拍的,这也是许母一生中唯一的一张照片。将军曾有三跪慈母的感人之举,1932年西征跪拜母亲,1947年把母亲接到山东居住时跪拜母亲,1958年回家探亲时再次跪拜母亲,当时车还不能开到这个地方,就把车停在县城赶着马匹回家,回到家中见母亲不在家,他便凭着儿时的记忆的小路寻找,在半路上看到一位
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背着柴艰难的前行,将军当时还没有认出自己的母亲,还是母亲叫了声:“有伢子,你回来了!”将军当时不顾众人在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的对母亲说:“娘,我活着不能为您尽孝,死后要葬在您身边,为您守坟!”同时这也是将军强烈要求回老家土葬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上面是将军和夫人田普在南京长江大桥时的合影,将军夫人田普,原名田明兰,山东肇源县人,因为将军十分思念家乡便把夫人名字改为田铺乡的谐音,这位老太太现在已经87岁了,家住北京,据说身体还非常的好,一天还能喝几两小酒,抽上两包大中华烟。这是将军与部分子女在一起的合影,大儿子许光、小儿子许援朝、大女儿许莉、小女儿田小兵、孙子道昆。上面这张是所有照片中最齐全的一张,这是将军与田普夫人所生的6个子女,这个上面没有许光,因为当时许光在北海舰队学习。将军见到家乡人总是格外亲切,设家宴招待,他说:“家常便饭,越吃越甜;茅台连心,越喝越亲。”这是将军和新县部分县乡领导在中山陵前的合影。
日,将军与世长辞,他南征北战,未能很好孝敬母亲,成为一生的遗憾,为此他曾多次上书中央要求死后回老家土葬,也实现“生前尽忠,死后尽孝”的夙愿。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给出他特殊待遇,批准了他的请求,将军终于在久别家乡后魂归大别山,长眠于故乡的苍松翠柏之间。。上面这两张就是故居的原貌和现貌图,红箭头的就是我们一会儿要去的将军故居,门口的这个池塘是后来扩建的。这张照片是将军诞辰一百周年时的座谈会时的情景,这位是田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78许世友将军纪念馆讲解词等内容。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皖西烈士陵园)解说词 导游指南:概况介绍,旅游线路: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大别 山革命文化馆――辉煌历史――将军摇蓝――浩气长存――...  参观许世友纪将军念馆有感_初中作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学生参观有感 参观许世友纪将军念馆有感尹巧灵 2015 年 4 月 14 日, 学校组织我们参观许世友将军纪念馆...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词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许世友、洪学智、 陈锡联、李德生等 14 位大将、上将...  【 关闭窗口 】篇二: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词 ...许世友、洪学智、 陈锡联、李德生等 14 位大将、上将...  许世友将军故里游览区场地秩序及卫生责任区划分: 故居前休闲场地:许道焰 停车场:...教育后人 讲解词以许世友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 神界为核心,突出宣扬许世友...  邓小平土葬许世友将军_制度/规范_工作范文_实用文档。邓小平土葬许世友将军:棺内藏“三宝”社区公告:新军事官方商城&君品汇& 博冠新品迷你高倍望远镜 128 元 500 米...  许世友将军是我军的一员猛将,他性格的刚烈程度,在我军55年授衔的1600多位开 国将帅中,绝对是位列三甲。他暴烈的性格使他不轻易服人,别说是十大元帅十大 将他...  首先我们来到了将军(许世友)的故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 吞字大门,条石门框,...导游给我们讲解将军的生平事迹的时候,总是以“忠” “孝”二 字来夸奖他,而...  关键词:暂无1/2 相关文档推荐 唱响红色金曲 铭记建党...河铺村许家洼(原属红安县)参观许世友将军纪念馆。学员们通过听取各红色遗址和纪念场 馆讲解员的讲解,...许世友下连队当兵,他被一件事给惹怒了! - 今日头条()
许世友下连队当兵,他被一件事给惹怒了!接下来播放取消播放
这当兵的哥们好单纯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转载]毛泽东为何让许世友下连当兵(组图)
&&&&&&&&&&&&&&&&&&
毛泽东为何让许世友下连当兵&&&&&&&&
&&&&&&&&&&&&&&&&
1958年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发出“军队干部下连当兵”的号召。9月,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指示,把军队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1个月定为制度。解放军高级将领纷纷响应,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上将就是其中之一。
日下午,南京军区军人俱乐部礼堂内正在举行军区常委扩大会议。会议主持人突然宣布:“毛主席马上要来接见会议代表!”会场上顿时鸦雀无声,大家屏息静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不一会儿,毛泽东在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的陪同下,缓步进入会场。在一片掌声中,毛泽东握着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手,和蔼地说:“世友啊,现在地方上规定每个领导干部要有一段时间进工厂当工人,下乡当农民,你们部队干部可不可以下连当兵?可不可以做个决议?”执行毛泽东指示一向很坚决果断的许世友,立即不加思索地回答:“完全可以,坚决照办!”
&&&&&&&&&&&&&&
“我向常委报名,要求下连当兵!”
日上午,南京军区召开常委会议,讨论如何落实毛主席指示。许世友目光炯炯,他扫视着与会的将领们,大声地说:“同志们,主席的指示要坚决执行,要雷厉风行地照办。他提出干部下连当兵,这是促进领导机关革命化的重要措施,是新生事物,我个人表示坚决拥护,我向常委报名,要求下连当兵!”“我去!”“我去!”常委们争相报名,要求第一批下连当兵。最后,军区常委研究决定,批准许世友上将,张才干、肖望东、林维先、饶子健中将,龙潜、段焕竞少将等军区机关、省军区、野战军的主要领导人共30位将军,首批下连当兵。&&&&&&&&&&&&&&&&&&&&&&&&&&&&&&&
许世友要下连队当兵的消息不胫而走,具有爆炸效应,很快传遍了军区机关。大名鼎鼎的上将司令要下连队当兵,实在是稀罕。消息传出,苏军驻南京军区的顾问格尼哥柯跑到了许世友的办公室,耸耸肩,绷着脸说:“听说你要下连当兵?你们毛主席的花样真多,将军下连当兵,官兵混在一起,打打闹闹,像什么话?”许世友郑重地说:“顾问同志,我早就盼着这一天了。你不理解毛主席的指示,我向你宣传宣传吧。我们这些白发将军下连当兵,确实是闻所未闻的事。但是,我们的毛主席在人民解放军初创时期,就提出一条建军原则,就是官兵平等。军队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普通一员,在战争年代,我们官兵关系情同手足,心心相印。红军过草地时,干部帮助战士扛枪,战士负伤后,干部抬担架的事数不胜数。我们红军条件十分艰苦,就凭着官兵平等,上下一致,团结奋斗,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现在,军队干部下连当兵,是恢复和发扬老传统的一着妙棋。”格尼哥柯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转而又问:“你已50多了,下连当兵吃得消吗?”许世友把胸脯拍得咚咚响:“你放心,我的身体结实得很呢。解放后,长期在大机关工作,脱离了战士,和他们的感情疏远了,利用下连当兵的机会,和战士们联络联络感情,好处多得很啦!首先是放下了官架子,和他们同吃同住,学习他们的优点,了解他们的思想,就可以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我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拜他们为师,当好普通一兵,锻炼和改造自己,冲击掉自己思想上的特权和等级观念,更好地密切联系群众。”格尼哥柯竖起大拇指说,“哈拉索!许将军,你平日吐言如金,今天却滔滔不绝说了这么多,我已经被你说服了。”他伸出右手,握着许世友的手说:“好,半个月后,我去看你!再见!”
10月15日,军区常委会议室里笑声溢出屋外,许世友和即将下连队当兵的将军们聚在一起,座谈下连队当兵的意义、要求和计划。许世友心情十分亢奋,拍着胸脯保证说:“部队是大熔炉,连队是炼金炉,我决心做到六点:第一、明确下连当兵的目的,要准备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要放下架子,尊重领导,拜战士为师;一到连队就要以普通一兵姿态出现,改掉与连队生活不相适应的拖拉作风,走路、出公差,行动要迅速。第二、生活上要与士兵—样,不闹特殊,事事主动,开口闭口态度和气,礼貌周全。第三、要主动打扫卫生,特别要主动打扫厕所。第四、要模范遵守纪律,执行一切规章制度,外出请假。第五、主动接近士兵,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娱乐。处处关心他们,尽可能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想什么,有什么要求。第六、要愉快服从班排连长领导,接受士兵监督,发现缺点,立即检查,并迅速纠正。”许世友表了态,众将军们撸袖伸臂表决心,似乎又来了战争时代那股劲。
10月16日一早,许世友脚登解放鞋,肩背背包,一副战士打扮,整装待发。秘书拿了来一件毛衣,关心地说:“首长,马上就到深秋,天冷了,把这个带上吧!”公务员递上一包茶叶说:“首长,你忘了带茶叶!”许世友脸一沉,挥挥手,大声嚷嚷道:“不要不要,我现在是普通一兵,当兵的带这些像什么话?都给我拿走!”他在屋里走了两个来回,一面得意地对秘书和夫人田普说:“你们看看,我像不像个兵?”田普点点头说:“像,真像,就是老了点。”许世友边对着镜子整理衣服边说:“你们说像没用,战士是镜子,他们说像才真的像。”
&&&&&&&&&&&&“上等兵许世友前来报到,请分配工作!”
10月17日,许世友和下连当兵的将军们来到了浙江宁波的某部六连。这里是海防前线,营房就在山前的海边上。军区一号首长来到这里当兵,军内就如发生了七级地震,指战员们争相转告这件稀奇事。
这天一早,六连全体同志列队站在连队大门口,热烈欢迎这位特殊的“上等兵”,许世友十分感动。当连长慌慌张张地跑步来到他面前,立正、敬礼,向他报告人数时,他连忙摆手说:“你们搞错了,从现在起,我是一个兵,是你们连的上等兵。应该是我向你连长报告。”说罢,他举手敬礼,大声说:“报告连长,上等兵许世友前来报到,请分配工作!”许世友的军礼行得十分正规,俨然一个老兵。连长吓得一边还礼,一边回答:“首长,你被分配到二排六班。”许世友不高兴了:“你怎么还改不过来?我不是首长,是上等兵许世友!”许世友来到六班,向中士班长张吉水敬礼报告:“报告班长,上等兵许世友前来报到!”张吉水慌忙从许世友手中接过背包,一名下士递给许世友一杯开水,恭恭敬敬地说:“首长,请喝水!”许世友摇摇头说:“我不是首长,是上等兵,你还比我多一条杠呢!以后要多指教我,就像师傅带徒弟那样,行吗?”许世友一脸的诚恳,使连里的战士深受感动,大家原先那紧张、拘谨的心情缓和了许多。&&&&&&&&&&&&&&&&&&&&&&&&&&&&
稍息片刻,许世友便对张吉水说:“班长,我要从新兵动作学起,先学打背包如何?”张吉水点点头,开始做示范动作,许世友在一旁认真地学,打好了拆,拆了又打。几经练习后,许世友的背包打得蛮像样了。
吃饭的时候,班长和战士都争着替许世友盛饭舀汤,但每次都被他谢绝了。他对班长说“我在你们班当兵,你就是我的上级,就要大胆管教我,不要太客气了,让我拿下官架子。一个战士要班长盛饭,这还了得?”
许世友开始了战士生活。他和六班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一早出操跑步,训练齐步走、正步走、行进间敬礼等,与战士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从战士们对他的称谓逐渐变化上,便可看出他们之间关系的改变。开始时战士们还称他“首长”,接下来称“许同志”,后来称“老许同志”,最后索性称“老许”。个别胆大的竟叫他“许老头子”。许世友听了不仅不生气,还笑着说:“如果我不当兵而在家种田,老乡们就会喊我许老汉了。”从这些称谓的变化上,许世友知道自己像个兵了,心里甜滋滋的。战士们与许世友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在他们的眼里,许世友不再是大军区的首长,而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相互之间没有了隔膜,战士们主动地同许世友谈心,谈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愿望。
有个老战士在家乡找了对象,偷偷地将未婚妻照片拿给他看。许世友眯着眼睛看后,十分认真地说:“小伙子的眼力挺准,这姑娘长得俊,看样子人挺老实,别错过了机会,这同打仗一样,可要主动进攻啊!”老战士听了吃了蜜似的。
战士们知道许世友爱吃辣椒和面食,每次分菜时,大家总要多分些给他,或另外为他准备点面食。许世友知道这是大家对自己的关心,但他不愿意搞特殊,要真正做一个上等兵,便对同来当兵的军区保卫部长、上校赵一德说:“你去同他们说说,我是来当兵改造思想的,不能有丝毫特殊。搞特殊化,不是帮我,而是害我!”战士们见许世友很顶真,不再给他“特殊”了。有一天吃午饭时,许世友发现他的菜碗里有一大块肉,便东张西望,发现周围战士的碗里也有肉,他才安心地吃了。
一天半夜,许世友醒来,发现身上加盖了一件大衣,再看看窗外,豆大的雨点敲着窗户,不远处海浪拍打沙滩的巨大声音传来。他知道,夜里刮风下雨了,是班长怕他这位上了年纪的“上等兵”受凉,给他盖的大衣,心里暖洋洋的,深感大家庭的温暖,感到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突然想到,这几天新兵小王正感冒发高烧,也需要盖暖一点。于是,他起身将大衣轻轻地盖在了小王身上,自己才蜷缩着两腿入睡。但许世友清晨起来发现,大衣又盖回到自己身上。
连队生活确实比机关紧张多了,从早上吹起床号到晚上吹熄灯号,只有中午能休息一个小时。再就是训练当中还能有半小时的休息时间。每到休息时间,战士们便围着许世友转,请他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许世友讲的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大家听得入了迷,往往要他一个接一个地讲着听。
大家都知道许世友曾在少林寺当过和尚,武功那可是远近闻名,自然吸引了不少的战士。吃饭的时候,许世友经常拎起板凳来上几招,只见他左挡右砸,进退如风;课间休息时,他给战士们表演拳脚功夫,因此大受欢迎。很快周围的战士们都成了他的“徒弟”。传统武术中的“板凳功”被他改成了“板凳操”教给战士们练,一来二去,哪个战士提起板凳都能来几下,害得司务长直埋怨:食堂里的板凳老是缺胳膊断腿。
连里有个规定,每周—、三、五早上为长跑或爬山时间。每当长跑结束,许世友总爱和战士们一起高兴地唱起《游击队之歌》。一天,一曲终了,有个战士说:“我们请老许独唱一支好不好?”在一片掌声中,许世友大大方方地放开喉咙唱起《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一曲接着一曲,越唱越兴奋。许世友对班长说:“我同你们在一起,好像年轻了十几岁,走起路来浑身是劲,步履轻快。这种心情,是吃山珍海味都得不到的。”
“将军当士兵,真是一大新鲜事,可以上吉尼斯大全了。”
一天夜里,熄灯号响过,四周一片静寂,战士们很快进入梦乡,可是劳累一天的许世友却睡不着,思索着如何当好普通一兵。他觉得关键是要在“不特殊”三个字上下功夫。这时,哨兵换哨的声音惊动了他,让他若有所思:“怎么不叫我上哨呢?因为我的职务高、年龄大,所以不让我上哨。这不是搞特殊化吗?”第二天训练休息时,许世友对班长张吉水提出站岗上哨的要求。哪知晚上开班务会时,大家都不同意许世友站哨。许世友想发脾气,但还是耐心地说:“我下连当兵练的这一套,其实几十年前就练过的,只是后来当官时间久了都忘了。我下连当兵,就是重新过那种日子,包括站岗放哨在内。其实我年龄也不算大,姜子牙80岁还带兵打仗哩。再说了,我过一天就少一天当兵的机会了,你们年轻,机会多的是,还是让我多干一些吧。”许世友一席话,令许多战士感动。就这样,他终于争取到了站哨权。&&&&&&&&&&&&&&&&&&&&&&&&&&&&&&&&&&&&&&&&&
&&&&&&&&&&
一天晚上,连长来到许世友所在班,用征求意见的口气说:“老许同志,上级作训部门安排,我们连从明天起,要转入渡海登陆作战训练,主要训练课目是攀登、海上游泳、山地射击、夜间山地射击、海洋常识、全能射手、爆破铁丝网等。我们是海防部队,应该专门从事这方面训练,但这些训练课目紧张,体力消耗大,你如身体吃不消,就留在家里看门吧……”话音未落,许世友就急了,他说:“连长同志,首先要谢谢你的好意,但是,我不同意留在家里看门。毛主席号召我们下连当兵,不是要我们下连看门。而且,这些课目,全国解放那么多年,我都没有涉及过,说明已经滋长了官僚主义,已经特殊化了,现在下连当兵正碰上,是补课的好机会,我绝不应错过。”许世友落地有声的话,弄得连长无可奈何。
10月26日,已是深秋初冬的时节,天幕低垂,海边格外清冷,残败的野菊花在打着冷颤,海水扑打岩石飞溅的浪花凉气逼人。此时,六连开到海边进行游泳训练课目。当连长下达训练课目、大家正准备脱衣下海时,突然海面上传来“扑通”一声响,大家掉头一看,只见许世友的人头已从水里冒出来。连长见有的战士怕冷不敢下水,指着许世友说:“老许年龄比我们大一倍都不止,他不怕冷,我们这些小伙子难道不如他吗?”战士们一个个争着“扑通、扑通”往海里跳。
10月27日进行攀登绝壁训练。清早,太阳刚露脸,连长将队伍拉到大山下。战士们抬头一望,乖乖,只见这山又险又高,山顶缭绕着如烟似雾的云彩,怎么爬?这时,先来的战士已从后山上山,将一根根粗绳子甩下山。连长担心绳子不牢,要第一批战士先上去试试,许世友排在第二批。攀岩训练难度较大,搞得不好会出危险。因此指导员对许世友说:“你身体胖,爬山不方便,就不要爬了。”许世友就像没听见他的话,两眼盯着第一批战士。他发现一个战士有些胆怯,抓着绳子两腿直抖,便走上前,对那个战士说:“让我先试试。”话音未落,他便抓住绳子,双脚一跳,身轻如燕般扶摇直上,爬得又快又敏捷。正当他攀到半山凹处时,攀绳被后继战士拉紧,老将军突然脱手,身子悬空了!站在地面上的保卫部长赵一德顿时面色苍白。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老将军身子一斜,一手抓住攀绳,一脚蹬住了岩石,身子往上一窜,另一手又抓住攀绳,终于化险为夷,安然继续攀登……观者莫不惊叹!许世友上了山顶,挥着膀子朝山下喊道:“大家加油啊,大家加油啊!”
在返回的路上,许世友乐滋滋地对战士们说:“你们看到了吧,宝刀不老,姜还是老的辣嘛。稍微练练,就可以恢复当年的功夫,再练一段时间,就能行走如疾风,爬山如履平地了。”
10月28日,连队举行山地实弹射击训练。大清早,部队来到山脚下,连长讲了训练要求后,便开始射击。轮到许世友了,连长问:“老许同志,你是老兵了,山地实弹没有困难吧!)”许世友拍拍胸脯说:“进入和平年代后,很少使用步枪、机枪打靶。我岁数大了,眼睛也老花了,不过你放心,打地球我还是能百发百中。”大家被他逗得哈哈大笑。说归说,可真拿起枪来,许世友还是很严肃的。他一口气打了步枪、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4种枪,成绩很好。大家为他鼓掌,喝彩叫好。
11月5日,许世友碰到一件为难的事。这天上午9时,师部来电话说,苏军顾问格尼哥柯要到连队来看望许世友。许世友咂着嘴说:“他来的不是时候,我在连队当兵,连队各方面条件很差,怎么接待他呢?我现在是普通一兵,既不能麻烦连队干部,又不能怠慢了苏军顾问。”
上午10时,格尼哥柯的轿车来到了六连。正在同战士们一起操练的许世友走出队列,跑步来到格尼哥柯面前,举手敬礼报告说:“苏军顾问同志,上等兵许世“哈拉索,许将军当真过起了士兵生活。”他转身对许世友问道,“在连队苦不苦?如果苦的话,就坐我的车一道回南京吧!”许世友摇摇手说:“当然苦,不过,我很快就适应了。我原来就当过士兵,这次是来做一次以前做过的作业,轻车熟路,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这个苦我能吃得了。”
后来许世友返回机关谈体会时说:“下连队当兵期间,从内心讲是要真正当好普通一兵的,但是,思想如果麻痹,稍一疏忽,就难以做到不特殊。那时,我的脑子整天绷得紧紧的,时刻提防特殊化披上各种合理的外衣来迷惑我。”
许世友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亲自下连队当兵,雄风不减当年。他离开连队以后,还经常给所在六班写信,官兵们都深深地怀念和老将军相处的那些日日夜夜。由于高级干部带头,做出了榜样,全军上下很快掀起了一场各级军队干部下连队当兵的轰轰烈烈的运动。当时,除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以外,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等全国其他军区的将军们都纷纷带头下连队当兵,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等。据统计,自1958年8月至1962年底,全军下连队当兵的干部共计77万人次,其中有将军200多人。(摘自人民网)
&&&&&&&&&&&&&&&&&&&
&&&&&&&&&&&&&&&&&&&&&
&&&&&&&&&&&&&&&&&&&&&&&&&&
&&&&&&&&&&&&&&&&&&&&&&&&&
&&&&&&&&&&&&&&&
&&&&&&&&&&&&&&&&&&&&
&&&&&&&&&&&&&&&&&&&&&&&&&&&&&&&&&&&
&&&&&&&&&&&&
&&&&&&&&&&&&&&&&&&&&&&&
&&&&&&&&&&&&&&&&
&&&&&&&&&&&&&&&&&&&&&&&&&&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许世友为什么怕叶剑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