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藏的以信仰为话题的议论文的话题有哪些内容

藏文版《圣经》:讲述西藏盐井藏族信仰故事-福音时报--基督教资讯门户网站
近日,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官方对相关媒体透露,该地区芒康县盐井天主教堂发现了两部上世纪30年代的藏文版《圣经》和《圣母玛利亚传记》。昌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副主任谢洋说,8月25日,由昌都地区古籍普查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地区文物局局长永忠达瓦带队的古籍普查督导小组一行4人,在芒康县盐井天主教堂开展普查试点,发现了藏文版《圣经》和《圣母玛利亚传记》各1部。藏文版《圣经》成书于1931年,共45册(函);藏文版《圣母玛利亚传记》成书于1932年,有489册(函),两部经书均采用油墨印刷技术,保存较好。昌都地区古籍普查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表示,目前已经对这两套经书进行妥善保管,并正在申报古籍保护。
藏文版《圣经》正文(图:中国民族宗教网)
藏文版《圣母玛丽亚传记》(图:中国民族宗教网)
记者电话采访了盐井天主教堂的教职人员。教职人员证实了这一事实,并介绍说,鉴于芒康县盐井天主教堂为西藏境内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此次发现的藏文版《圣经》及《圣母玛利亚传记》应该为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藏文版天主教经书。自从盐井天主教堂发现藏文版《圣经》及《圣母玛利亚传记》的消息传出后,周边藏族教区都向教堂提出申请,要求重新印刷这两部经书。
盐井天主教堂位于澜沧江畔芒康县纳西乡上盐井村,国道214线旁,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在大多数人眼里,藏传佛教是西藏自治区藏族群众普遍的宗教信仰。但在上盐井这个小村子里,陪伴许多藏族同胞一生的神,不是东方的释迦牟尼,而是西方的耶稣。
据盐井天主教堂教职人员介绍,盐井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民族乡,分为上盐井村和下盐井村。虽然仅有一条沟相隔,两个村却存在不同的宗教文化。其中,下盐井居住的主要是纳西族同胞,他们通用藏语,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只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上盐井则不同,全村共有122户藏族人家,其中有75户信仰天主教,其余的信仰传统的藏传佛教。整个盐井乡不到1000人的村民中,信仰天主教的有600多人,小小的盐井成了西藏唯一一处信仰天主教的藏族聚居区。&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有许多信仰天主教的藏族同胞来到盐井天主教堂做弥撒,用藏语诵经、唱赞美诗,严格遵守着天主教的教规。这种习俗延续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盐井天主教堂教职人员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盐井天主教堂始建于1865年(清同治五年),当时规模很小。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在四川巴塘土司的资助下,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正式购买土地扩建教堂。其后,教堂经多次改(扩)建。如今的教堂是1998年由当地政府拨款和信徒自发集资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自1865年(清同治五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先后有毕天祥、丁成莫、吕伯恩、彭茂美、蒲德元、穆宗文、叶葱郁、杜仲贤等17人任盐井天主教堂的神甫。其中大部分来自法国、德国和瑞士,也有的来自四川康定、巴塘,云南维西、德钦等。
&这些神甫当时都很重视藏文版《圣经》的印刷、传播,很多还亲自翻译,留下了一些手稿。&文革&时期,很多珍贵典籍和手稿都被毁或被烧,这次发现的上世纪30年代的藏文版《圣经》和《圣母玛利亚传记》能够被保存下来,确实不易,非常珍贵。&盐井天主教堂教职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当年,西藏以及云南部分地区天主教堂的《圣经》并不是在当地刊刻印刷的,其来源有二:一是四川打箭炉(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二是香港。打箭炉是当时内地印刷藏文版《圣经》的主要基地。每一批经书印好后,由信徒们用马骡或牦牛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驮运到西藏、云南等地偏远的教堂,可以想见每一本《圣经》所花费的成本之高。
如今,盐井天主教堂有一位神甫、一名老修女、两名小修女和一位修士。平时他们主持宗教活动、看管教堂及周围园林,并时常组织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向信徒宣传遵纪守法、爱国爱民爱教的道理,并在如何使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方面做了组织性的工作。他们还经常深入社会,了解信徒及村中佛教徒的疾苦。教堂也经常出资为天主教信徒死者举行葬礼,或捐助佛教徒死者的家庭。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除了盐井天主教堂此次发现的藏文版《圣经》,在与盐井毗邻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庆县燕门乡茨中村茨中天主教堂,也曾保存着部分藏文版《圣经选译》和一些传教士手稿。目前,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都保存在德钦县图书馆。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cngospeltimes),微信(cngospel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更多版权声明)”西藏信仰文化研究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西藏信仰文化研究
&&详细介绍西藏信仰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西藏文化之信仰的魅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西藏文化之信仰的魅力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通灵佛教网&||||||
简论西藏泛神的信仰
简论泛神的作者:刘伟[摘要] 本文从最古老的原始“”入手,进而逐一对英雄祖先的崇拜、动物的崇拜、圣湖的崇拜和数字与六字真言的崇拜等现象,进行了方方面面的介绍和分析,从而揭示出西藏独具一格的民族信仰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特色和文化特色。[关键词] ;英雄祖先崇拜;动物崇拜;圣湖崇拜;数字与六字真言崇拜[中图分类号] B929.9+K2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X)(5-11西藏高原从一方面看,风景美丽迷人,这里雪山连绵,江河纵横,森林茂密,草原广袤。从另一方面看,是世界最高的一片地域,氧气稀薄,大部分地区地面作物物种稀少,生长期短,生活条件较差。长年生活在此的高原民族,千百年来适应了高海拔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信仰。西藏无处不在的宗教信仰活动,以及与山川大河共存的宗教符号、信物等,显示了西藏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宗教信仰特色和文化特色。西藏也是个泛神的地区。藏传的众多神只,有的来自印度教以及印度和尼泊尔体系中的佛教人物;更多的来自西藏本土宗教的神,这些神大都以动物、自然界的山、水、湖、风、雪、冰雹等形象出现,直接反映了西藏人对所生活的高原、湖泊、草原环境的爱护和崇拜。宗教在西藏的人间化,也是因为世俗观念和拜物信仰已深深地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实际上,西藏绝大多数民众所信仰的是藏传佛教,但这与佛教的本义已有不同,除了理论上还保持有佛教的特点外,在形式上,已完全“西藏本土化”。简单地说,藏传佛教是外来的佛教理论与本土的万物有灵的原始苯教仪式的结合,也因为这种结合,无论是在寺院还是在民间,广泛地存在着泛神的信仰。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简述。1、原始的信仰——苯教苯教,在藏区称为苯波,最早发端于雪域高原,伴随高原居民生产、生活而产生,天长日久已深入到高原民族的心灵深处,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行为之中。苯教确切的产生年代无从考。西藏的历史,尤其是古代历史,基本与宗教的传教史混淆在一起,充满了神秘和传说。1990年,笔者第一次去阿里的时候,曾收藏过一块刻满既像藏文又像梵文文字的石板,请教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的朋友后得知是象雄文字。有一本介绍西藏宗教流派的藏文书籍,汉译名为《土观宗派源流》,作者土观活佛在书中专门用一章介绍了苯教。他用诗一般的语言说:为了使佛教的红日,能够照射黑暗的藏土,辛派的黎明使者先来铺路,今即讲此号称苯教的历史。……在西藏,一般都认为象雄时期的辛饶·米沃且是苯教的创始人。传说米沃且出身象雄时期一个叫“辛”的王族,和佛祖释迦牟尼同一个时代。苯教记载,米沃且由一束白光产生。很早以前,宇宙中有一束强烈的光照射到人间的西方世界,那里是四大河流之源。一束白光照射到一座城堡,进入熟睡的杰本的身体,一束红光照射到杰本母亲头顶,这两束光照亮了三世三界。随后,又一束白光照入一个巨大的白海螺之中,汇合成红白绿三束光芒,苯教的祖师米沃且诞生了。据说,米沃且1岁时就能述说苯教的教义。8岁时被引荐给辛王族。辛王问这个聪明的孩子,父亲叫什么?米沃且说,“空”;又问母亲叫什么?答,“光明”。辛饶王知道了这是个来自上天的智者,于是将其收留并供养。米沃且和佛祖一样,不恋王子之权势声威和荣华富贵,而是潜心修炼法术。12岁就开始传授苯教教义,他的身边常常聚集了龙、神、人。青年时,娶了西方和北方各部落、小国大约360位女子,繁育的众多儿子,又到四方宏扬苯教教法,降魔伏妖。米沃且信徒极多,苯教的一些书籍记载他有外围信徒10亿多,中围信徒200万,内围信徒1万多,跟随身边的有360个弟子。后来在镇守苯教灵符“雍仲”的神山冈底斯山圆寂。西藏是个泛神的地区,苯教的神灵无处不有,天上有风神、雷神、冰雹神等,地面有山神、水神、家宅神等。春耕要请谷神,秋收要答谢土地神,等等。这个教派的许多祭神仪轨和宗教习俗,如煨桑、撒风马旗、祭神山、转圣湖等,不但仍在民间存在,也为藏传佛教所采纳。早期象雄时期的石刻,有明显的苯教风格,石刻以经文为主,大多分布在阿里。现在在农村和牧区还可看到一些石刻板,经文下刻有小蛇、狗等动物,这些供在路中或寺庙外墙的经石板,主要是用于祭祀死者亡灵,祈祷死者早日回到极乐世界。有的经石板上还刻有一盏小酥油灯,用来指点死者寻找光明之路。佛教盛行西藏以后,一些高僧活佛,留在石上一些经文,成为信徒崇拜的圣迹。明英宗年间,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在后藏大领主桑珠则的资助下,建造了扎什伦布寺。据说他时常坐在寺庙暖洋洋的平台上,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在薄薄的青石片上,刻下一些佛像。信徒得之,即拿去嵌在寺墙上。在甘丹寺外的转经山道,临拉萨河的路边,可以看到两座圆石上分别刻有一尊佛像,线条很细,属线刻。据说是当年宗喀巴在甘丹寺修行时,在山坡上面北而坐,心有所悟,随手用指甲在石板上刻下了两尊佛像。也有说法,辛饶·米沃且是西藏巫师的祖先。现在西藏民间巫师还很活跃。一些农牧民至今有些人生病不去医院,而是请巫师来家里做巫术,跳巫舞。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珞巴族信仰“万物有灵”,山山水水、树木草石皆有特属的鬼神。逢上生、老、病、丧、婚嫁和盖房、出猎、耕种、收成等,都要请巫师祭神或杀鸡看肝纹以占卜凶吉。“纽布”就是珞巴族中能与幽灵世界沟通的、亦人亦神的巫师。1985年4月,笔者在米林南伊沟的“纽布”亚崩家,亲眼看了亚崩跳神、做巫术的过程。在院子里,她身披红色毡袍,颈上戴着几串绿松石和小骷髅头项链,轻移步子,喃喃自语,后来还目睹了杀鸡看肝卜卦的全过程。珞巴人极信占卜,家人病了、婚嫁、死人、开春下种等,都要占卦。杀鸡看肝是珞巴人比较流行的占卜仪式。亚崩先是祭山鬼,将求卦者带来的小鸡,还必须是白鸡,以示纯洁和虔诚。用竹刀把小鸡一只只杀死,翻看鸡的肝纹,什么是吉祥的肝纹,只有巫师才知道。藏东的三岩寺庙主要是宁玛教派,也有原始的苯教寺庙。当地有三个大的寺庙,分别为察然寺、白日寺、瓦底寺。小的寺庙则无具体数目,当地佛教气氛不浓,但巫术却相当流行。三岩的巫师叫“莫玛”。巫师有男有女,平时是农民,但只要穿戴起巫师专有的服饰,就是介于人神鬼之间。至高无上的巫师可以看病,可以预言今年地里该种什么庄稼,可以预言家里的吉凶等。实际上,对巫术的信仰,也反映了西藏人对所生活的高原环境的依赖。从某种意义讲,巫也是灵魂的寄托,巫是特殊人,他们的神秘,在于可以与神界及鬼界通话,神灵附体,实际上也是普通百姓对一种信仰或渴望的心理暗示。过去,旧西藏每逢重大事情决断,都要通过跳神,请巫师与神鬼沟通,然后神断。包括历世达赖喇嘛亲政,重大政事、宗教事务是与否,都要请巫师神断。苯教是早期的宗教信仰。古代时,藏民族在漫长的时期里,形成了原始的拜物信仰,这是对以大山、大河、大湖、森林、雷电、风、雪,以及对动物的崇敬、依赖和恐惧的心理表现,慢慢形成信仰自然崇拜的苯教,有人甚至认为藏族的自称bod(蕃)和苯教的苯即bon字系同源。苯的痕迹已渗透到西藏人的日常生活和信仰之中,至今在西藏还处处可见。2、对英雄祖先的崇拜藏东三岩民间创世纪传说是这样的。远古时,来了一个男人,他从太阳落下的西方赶来一群大山,围在金沙江边,建起自己的家园。他的三个儿子称呼他为“帕罗扎”,帕就是父亲。大儿子吉觉玛,学会了父亲的巫术占卦,他后来成了三岩罗麦人的祖先;憨厚的二儿子加盖邦丹只会种地喂牛,他后来就是三岩雄松人的祖先;三儿子阿盖卡学勇敢好斗,他住在木协,以后就是三岩木协人的祖先。不知过了多少年,帕罗扎死了。儿子们相信帕罗扎的灵魂还在乃布神山上,在阿拉曲果神泉或者是马希果神泉和扎通曲果神泉,儿子们从那清亮的泉水中都可以看到父亲沉思的眼睛。儿子们,孙子们,代代繁衍下去,就叫做了帕族。许多民族都有创世传说和祖先崇拜的传说。汉族关于女娲补天和盘古开天地的传说,分别代表了汉族的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的特点。希伯来人早先的十二个部落源于雅各的十二个儿子,雅典人的祖先爱翁将四个儿子分成了雅典最早的四个部落,他们都有父系社会时期共同的特点,即崇父情结。而西藏比如部落的创世传说恰恰相反,没有父亲的影子,却带有明显的母系社会痕迹。但早期同父或同母的几个兄弟各自组成部落,而成为某一氏族血亲集团的发展史倒是相同。无论山地居民的三岩帕族人或是草原居民的比如人,观其社会发展史,有着相互印证的作用。西藏对英雄最广泛的崇拜对象就是格萨尔王。和西方的传说一样,英雄的祖先一般来自神界,具有人神的特点。格萨尔是西藏远古高原的英雄,是天神之子,也是传说中的战神,征战四方,降魔伏妖,拯救百姓,无往不胜。在拉萨市西郊,有一座山,山上盖有关帝庙。乾隆时期,福康安带兵进藏,驱逐入侵西藏的廓尔喀人,之后,清军在山上盖了小庙供奉关公,保佑清军作战胜利。汉族的关公武艺超群,义薄云天,也有战神之称。藏族人称关公为“汉格萨尔”,可见两个民族在对英雄崇拜方面有共同之处。从格萨尔名字看,就带有浓郁的藏传佛教信仰特点,格萨尔,源自佛教中的梵语,意即“花蕊”,或“精华”;藏语又有雄狮大王之意。格萨尔大王的精魂寄托在黄河上游最大的神山阿尼玛卿。在英雄史诗中,格萨尔王的母亲是龙王之女,龙女某日在梦中与一黄衣老者交合,后来生下格萨尔。那黄衣老者就是阿尼玛卿的化身。阿尼玛卿山神娶了黄河龙王之女,山神将一把金壶送给女婿做龙女的陪嫁礼。阿尼玛卿山神管辖着黄河源头的地区,也是黄河之神。他从龙王赠送的金壶中抓了一把金沙,丢进河源,黄河水于是变得金黄。山神祈祷说,我那些生活在河源的子民,将永远得到我的庇护,生活富足而美满。尔后,阿尼玛卿又娶了居住在附近一座雪峰上的多吉查姆杰女神。多吉查姆杰是天神之女,骑一头十叉犄角公鹿、手持钩命铁钩,她是女战神,与阿尼玛卿正好般配。半人半神的史诗英雄格萨尔,是西藏神话与现实相融一体的最典型人物。从他那征讨魔域、霍尔、门域、姜等地的英雄事迹中可以看出,格萨尔是统一雪域众多部落的藏族先祖的化身,也是收服众多魔怪的莲花生的化身。他身上有莲花生和松赞干布的双重性格,或者说,格萨尔是世俗之王松赞干布和神界之高僧莲花生合而为一的传说人物。像莲花生一样,格萨尔王一生都忙于降魔伏妖;同时,他的一生也反映了西藏高原部落的兴衰史,征战南北,驰骋雪域高原,正是松赞干布一统西藏吐蕃各部落的缩影。关于格萨尔的唱词传说,目前西藏就搜集了几十部,达100多万行诗,堪称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吐蕃王朝史上前后有四十二代赞普,其中功名最显赫的是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藏史上的“吐蕃三贤王”深得西藏百姓的厚爱,许多寺庙至今还供奉着三贤王的像。当然,以英雄事迹来说,影响最大的是松赞干布。在藏传佛教的传说中,藏王松赞干布被当做亲临世间的观音菩萨,就连后来的历代达赖喇嘛,也当做是观世音的现世化身。所以藏族人极信奉观世音:因为他们远祖身上流淌着观世音菩萨神圣的血液。3、对动物的崇拜藏族人的最初起源是和动物联系在一起的。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岩罗刹女爱上了受观音点化到贡布日山修行的猕猴,猕猴遵照观音的吩咐与女魔交配,生下一群小猴子。小猴们长大后,老猕猴把他们留在山下平坦的草坪玩耍,泽当即藏语“玩耍的草坪”之意。后来,随着猴子的日益增多,当地的水果越来越少,老猕猴从观音处求得五谷种子播撒于地,来年地里长出庄稼。群猴食粮,毛尾变短,遂变成人。有关西藏历史内容的壁画,在拉萨布拉达宫、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等地都有描述。桑耶寺“乌孜”大殿中西藏历史的壁画绘于明代,从泽当贡布日山猴子变人开始,到吐蕃兴盛、朗达玛灭佛、萨迦王朝以至帕竹王朝。笔者在布达拉宫和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也看到一些壁画,内容也是有关西藏人源于猴子变人的传说。人类各民族在原始社会时期,都有过原始拜物信仰的经历,汉族的万世之母女娲是蛇身人面,先祖黄帝也是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藏族的祖先源自女魔与猴子,蒙古族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人与狼交配而来,澳大利亚土着和美洲印第安人多以动物划分部落,如熊氏、狼氏、袋鼠氏、海狸氏等。对动物崇拜的痕迹一直延续到现在,如欧洲王公贵族以狮子等动物为标记的徽号,汉族的十二生肖崇拜等等。2003年,笔者曾在西藏噶举派祖寺楚布寺观看隆重的跳神舞。那是西藏保存比较完整的跳神仪式,仪式的整个过程十分漫长。在铿锵有力的鼓钹声中,舞者步履缓慢,气氛庄严。有的舞者身着色彩鲜艳的衣饰,装扮成护法神、天王;有的舞者头戴牛、羊、鹿、马,装扮成各种动物,跳神的内容就是天王、护法神降伏魔鬼后祭祀的过程。苯教徒重“物”,崇拜物,后来的佛教徒重“精神”,崇拜“佛性”。两者反差鲜明。早期西藏人大多过着游牧生活,牦牛是生活中最不可缺的,既是迁徙的工具,又是生活中肉、奶等必需品的主要供给者。因而,在西藏到处都能体会到高原民族对牦牛崇拜的热情,如高山路口供奉的牛角,寺庙跳神的牦牛舞,牛头人身的神只等。就拿西藏的建筑来说,主要分红白两色,红色代表宗教,白色代表世俗,民居多为白墙,寺庙多是红墙。红白二色正好象征了西藏社会政教合一的特色。再往上追溯,就能找到更多的原因。高原居民有极浓的游牧特性,即便是西藏的农区,也带有半农半牧的色彩。西藏崇拜红白色,还因为红白二色正好是游牧民族最不可缺少的两种生活物品的颜色:红色的牛羊肉和白色的牛奶、羊毛、糌粑。西藏对牦牛的信仰是十分深刻的。先说个寺名:哲热普寺,哲热普即母牛角之意。相传,藏传佛教噶举派大师米拉日巴曾在冈底斯主峰冈仁波齐的一个山洞里修行,他的弟子将山洞扩大,在外面崖石上加盖有铜质飞檐的屋顶,建起一座寺庙,取名“神变寺”。某日,弟子噶藏巴从克什米尔学经回来,到冈仁波齐见师父,正当大吹他学到真经的时候,面前打坐的米拉日巴突然消失了。噶藏巴正在奇怪,只听一个声音喊他,“噶藏巴,噶藏巴!”他四下一看,声音从一个牦牛角中传出。再俯身一看,米拉日巴竟变得如米粒一般大小,正端坐在牛角中间呢。噶藏巴悟到佛法无边,他惭愧地就在附近掘洞修行,领悟佛经的真谛。修行的地方就取名“哲热普”。再说个地名——比如,即母牦牛之意。藏北以前有39个部落,笔者在1990年采访过比如部落最后的头人索朗多吉。他告诉我,比如,藏语意即“母牦牛”。他叙述了比如部落神话般的传说:“很早以前,一群游荡的野牦牛经过怒江上游峡谷,在一块向阳的坡地上,一头母牦牛疲惫地倒下了。它遗留下的一对牛角在暖暖的太阳下晒了整整三年。有一天,从牛角里滚出了一个拳头大的蛋,一见阳光,蛋就裂开了,出来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子,因为他在阳光下迅速长大,就称为‘尼玛学’(藏语尼玛是太阳的意思);接着又滚出一个小一点的蛋,出来的孩子个头也小,就称为‘穷吉学’(藏语穷吉是小的意思);最后滚出的蛋掉下山坡,正巧挂在一株树上,在太阳的照耀下,蛋很快就裂开,出来的孩子称为‘龙举学’(藏语龙举是挂起来的意思)。这三个从蛋里脬化出来的孩子,后来各自成家,成为三个小部落的祖先,再后来,三个小部落合并成了比如”。西藏最大的神山冈仁波齐,山体上呈现的九道横向痕迹,正是苯教教义中对世界的解释,即世界的形象就是九叠雍仲,九个相叠的象征世界共有九层。苯教徒认为,冈仁波齐的山神古拉格措,是西藏群山的众神之王,最早以白牦牛形象降生于冈仁波齐峰顶上,尔后长“哞”一声,消失在茫茫的群山之中。这个山神,后来被莲花生大师收服,成为整个西藏高原的护法神:牛头人身大威德金刚。4、对神山圣湖的崇拜西藏的农民、牧人和城镇居民,有的生活在重重大山之中,有的生活在江河湖畔,因而藏民族敬仰高山,有山就有神,有江河、湖泊,就有水神。大凡形状奇特、外观雄壮的大山,在西藏都可能是某个神只的居所。每一座神山、每一个神湖都可能是某个神只的魂魄所居之处。千百年来,高原居民自然而然地滋生了对神山和神湖的崇拜。西藏人大多认为西藏有九大神山。在这九大神山之中,坐落在西藏西部阿里地区的冈仁布齐,是西藏所有神山的众山之王。这九大山神在西藏民间又被称为“世界形成之九神”。传说宇宙形成之祖有九个儿子,这九个儿子长大后各奔一方,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九个部落。到松赞干布时期,松赞干布征服了九大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这九个部落都有一座雄伟的雪山,九兄弟去世后,其精魂皆入九座大雪山之中,成为保护各自部落的山神。西藏山多,神山也多,许多大神山是兄弟,如冈仁波齐、念青唐古拉、阿尼玛卿、乃布、苯波山等,而这些神山的山神基本上还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传说中的高僧大德。拉萨河谷的三座小山布达拉、药王山、磨盘山,分别寄居着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的灵魂。在充满神话色彩的西藏历史中,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是莲花生在现世的化身,因而,念青唐古拉山既然是莲花生的精魂寄居之地,当然也是赤松德赞的精魂寄居地,念青唐古拉山神因此成为卫藏地区的大护法神。藏东横断山区,大山重重,江河纵横,当地的信仰自然也与山、森林、河流、泉水等有关。金沙江畔的三岩人敬奉雄壮险峻的高山为神山,清冷的地下泉水为神水。三岩的三个地方都有当地帕族自己信仰的神山神水。罗麦的神山叫夏日夏,有“阿拉曲果”神泉和“沙马堆龙”神泉;雄松的神山叫“日松”,神泉叫“马希曲果”;木协的神山叫“宗拉”,神泉叫“扎通曲果。”西藏的神山九兄弟之中,最小最调皮的认为是乃布神山,它就在三岩,是三岩四十七个帕族共同信仰的也是三岩最大的神山。每逢庄重的誓言,还有与外部落发生战争或械斗,男子出征前,都要去阿拉曲果。它在阴暗的一条山沟里,泉水终年见不到阳光,弥漫着寒气,一年四季冰冷彻骨,使来到泉边的人无不敛容,恭敬至极。木协的宗拉神山,住着一位好动的山神,在十二生肖年中,山神轮流住在他所管辖的十二座神山上,羊年住在云南的卡嘎波神山,鸡年住在山西的五台山,只有猴年住在宗拉山。冈底斯山脉主峰是冈仁波齐。冈,藏语意为雪;仁波齐,藏语意为宝贝、神圣的。冈仁波齐就是神圣的雪山的意思。西藏的阿里地区,高山重重,草原辽阔,湖泊众多,氧气稀薄,气候寒冷,冰雪风雹肆虐。这里的居民自古就对大自然格外敬畏。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高原居民主要信仰的还是崇拜万物的原始苯教。因而西藏有无数的神山、圣湖。西藏高原山峦起伏,高山成为西藏第一文化特征,也成为高原民族原始拜物信仰中的第一信仰对象。冈仁波齐不仅是西藏,而且是印度、尼泊尔乃至全世界佛教徒心目中最着名的神山。印度教认为冈仁波齐是宇宙和世界的中心。神山上有印度神话中的“湿婆神殿”,又是佛教传说中十六罗汉之一的“出支罗汉”居住地,佛陀常来此处讲经说法。在藏传佛教中,神山又是法力无边胜乐金刚的驻锡圣地,山顶有胜乐金刚的无量宫,五百罗汉在山上凿穴修行。冈仁波齐之所以成为西藏神山之王,原因是苯教徒认为该处是苯教的诞生地,山下的俄摩隆仁地方是苯教祖师辛饶的出生地,山上是苯教诸神的生活乐园,是该教派灵魂的所在;而佛教徒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将精魂寄居于这座大雪山;印度教徒则认为帝释天的灵魂寄居于此山上。民间另外一个说法与西藏原始拜物信仰的生殖崇拜有关。据说,牛首人身的大威德胜乐金刚,法力巨大,威猛无比。在冈底斯山区,居住着夜叉、罗刹、阿修罗等二十四个神魔,大威德金刚分赠给他们二十四个阳具,以提升他们的法力。但这二十四个神魔却时常杀生,以祭大威德金刚的阳具。杀生太多,非山神本愿,胜乐金刚一怒之下,把二十四神魔囚闭冈仁波齐山体之中,将二十四个阳具,集为一个巨大无比的阳具,化为冈仁波齐神山的外形,以示天神的无比威猛。后来,冈仁波齐就成为法力无边胜乐金刚的驻锡圣地,山顶有胜乐法轮宫,随行的五百罗汉在山上凿穴修行。冈仁波齐神山的外形传说很多。过往神山,人们可以看到,白雪覆盖的庞大的山体上,有一道明显的梯状痕迹,据说那就是天神下凡和得道修行者进入传说中极乐世界“香巴拉”的天梯。海拔6665米的冈仁波齐外观如一巨大的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是人工堆砌,而冈仁波齐则纯属自然造化。山巅终年白雪皑皑的冈仁波齐,守护山神也是狮身人面像,藏语叫“森格东钦”。“森格”就是狮子的意思,信仰者又叫做“森格噶莫”,即白色的狮神。西藏高原气候寒冷,没有狮子,虎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亚热带林区,但西藏的宗教信仰中,为什么有狮子的形象?这与印度的信仰有关。印度气候炎热,狮、虎猛兽很多,是人们日常生活惧怕的对象,也可以引起人们对力量的崇拜。在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的石窟中,众多的石刻神像中,不乏狮虎等形象的护法神像。这种对威猛型动物的崇拜,也随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进入西藏的宗教信仰之中。人们在西藏寺庙里都可看到,一些大活佛的法座下的幔布上绣着雪山狮子的图案。在笔者收藏的几十枚铜藏币上,也有狮子的形象。冈仁波齐还是四大江水之源。正北从狮口流出的是狮泉河,它是印度河的源头;东面流出的马泉河,是雅鲁藏布江的源头,而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是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直到印度洋;西面流出的象泉河,经印度萨特莱杰河也汇入印度河;南面的孔雀河则是印度最着名的恒河的源头。藏东南还有一座大神山就是扎日神山,位于朗县和隆子县之间,当地人称为“扎日萨巴”。不同的是,这是座佛教神山。远古时期,印度板块从非洲板块分离后,与北方板块碰撞挤压,古特提斯海退出后,青藏高原由此隆起。形成西藏高原众多的湖泊,而且大都是咸水湖。如同神山一样,高原的湖泊基本上也是神湖或称之为圣湖。圣湖大都居住着西藏的护法神,传说西藏有四大圣湖,一座是冈底斯主峰下的玛旁雍错,一座是念青唐古拉山麓的纳木错,一座是浪卡子县的羊卓雍错,还有一座是加查县的拉莫纳朗错。纳木错的守护女神是多吉玉珍玛。拉莫纳错是个不大的湖泊,在西藏却名声很大,是吉祥天女丹玛魂魄居所。丹玛原是古代西藏的战神,以前格萨尔王每次出征都先要祭祀丹玛,后来莲花生进藏时收服了丹玛,令其收敛杀气,做了佛教的护法神,所以,西藏高僧择选藏传佛教的大活佛,尤其是历代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更是必去拉莫纳错观湖,以求神示。5、 以佛教为中心旋转的世界在有关西藏神秘的传说中,香巴拉是众神居住的极乐胜境。通往极乐世界之门在冈底斯主峰的冈仁波齐上。这座西藏最大的神山,传说也是地球旋转的轴心,全世界万物众生都围绕其旋转。谁能接触并控制了地球的轴心,谁就可以主宰世界。西藏的中心是拉萨,拉萨的中心是八廓街,八廓街的中心是大昭寺,大昭寺的中心则是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如果放大了看,这就是整个西藏的圆心。围绕这个圆心,整个西藏都在旋转。西藏是个基本上整个民族信仰佛教的地区,所有佛教徒一生所向往的就是朝拜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围绕这个信徒心中的圣殿,条条道路都是转经路,来自西藏各地的、各民族的信徒,方式不同,或是坐车,或是骑马走路,或是用自己的身体丈量大地,三步一磕头,向着这个中心而去。拉萨有三条转经道。第一条在大昭寺内,围绕主殿的转经道藏语称为“廊廓”。大昭寺主殿殿内供奉着据说是释迦牟尼在世时等身制作的佛像,是西藏信徒心中最神圣的地方。在这条转经道上,紧靠殿墙,有一圈数以千计的转经筒。走在“廊廓”,除了虔诚的朝佛者,还有不少来自内地和国外的旅游者,不同肤色的手带着不同的心思和祈愿,拨动铜质的转经筒。第二条转经道就是围绕整个大昭寺的街道。7世纪时,大昭寺初建成,围绕寺庙先是有了一些朝佛者的帐篷,后来,慢慢多了一些经商的人,盖起了房屋,再后来,就逐渐形成了店铺和各种小摊密集的八廓街。这里现在仍然是西藏最具宗教和商业气氛的老街区,围八廓街走一圈,即朝了佛又可以买到许多东西。走过这条宗教与世俗、神话与现实交织的两公里长的“八廓”,就等于走过整个西藏。第三条转经道叫“林廓”,这条最长的转经道早先转绕整座拉萨城,由大昭寺、小昭寺、经过老城区,最后绕布达拉宫转一圈。但现今的拉萨城区已有巨大的变化,拉萨城区由50年代初的3平方公里,发展到目前近50平方公里。高低起伏的建筑覆盖了原先大片的河谷、树林、荒地、湿地和沼泽。扩展的街区早已淹没了早先的转经道。早晨起来,还可以看到络绎不绝的转经者,当然其中以长者为多。在西藏的寺庙,都可以看到转经筒,有木质的,也有铜质的,大的足有两人来高,小的也有二三十公分。每个经筒里都装了经书,大都是整部的经书,用手拨拉,转经筒转一圈,就如同念了一遍经文。在西藏还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崖壁和巨石上刻有藏文的六字真言,在山口、草原、路旁放置许多刻了六字真言的石块,表达对世间菩萨的敬意。在西藏,比较常见的就是转神山圣湖活动。有祈求就去转神山,祈求神山赐予力量,保佑所有的生灵避灾免祸。转山的人要在山道旁的树枝上,挂上经幡或是哈达,白羊毛、黑牛毛也可以,路上撒上一些自家种的青稞粒。转一圈神山或神湖,如同念了多年佛经。最盛大的转神山活动,就是马年转冈仁波齐。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属马,其魂魄居于冈仁波齐,因而这座西藏的神山之王也是属马。围绕神山走一圈,要大约三天时间。最大的转圣湖活动是羊年到纳木错转湖,围绕圣湖走一圈,大约需十天。转神山的日子里,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区,乃至印度、尼泊尔、不丹的信徒,千里迢迢,从四面八方汇集神山下。加之一些国内外旅游者,也赶赴冈仁波齐凑热闹,以往鲜有人迹的神山,一时间万人齐聚,场面十分壮观。纳木错湖属羊,羊年时,周游四方的湖神就回到纳木错湖,接受并赐福于转湖的信徒。还有,因为念青唐古拉山神和纳木错湖的湖神是夫妻,念青唐古拉山神在羊年也要赶到纳木错湖与妻子聚会。6、对数字和六字真言的崇拜藏族人立誓祀愿时,时常说“贡觉松”,藏语就是“向三宝保证”。藏族人大都信仰佛教,而佛教中很重要的是三宝。没有三宝,寺庙再大也没有影响。三宝即佛(佛像)、法(经书)、僧(念经的僧人),有了这三宝,佛教才有了生命力。因而藏族信徒对三宝是十分崇拜的。在苯教中,苯波认为世界有三重:天、地、地下。天,生活着神;地,生活着人和牲畜;地下,生活着鬼。神和鬼可以随意往来人间。西藏繁杂的神系中,众神大体分为三类:居住在天上为“赞”神,吐蕃第一代赞普就是拉着一条绳索从天上下来,降临雪域高原。“赞普”,藏语就是天神之子意思。居住于地面的为“年”神,居住地下的为“鲁”神,因水来自地下,鲁也是龙神。正因为如此,“三”这个数字在西藏最吉祥。而世间的人的生命要在“三界”轮回,一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二是天神界、地上人界、地下鬼界。在西藏民居的屋檐下有香布,大多是白底红蓝黄三色。藏传佛教中有“三世佛”的概念,即:过去佛(燃灯佛)、未来佛(弥勒佛)和现世佛(释迦佛)。在西藏,反映宗教生活最紧密联系的就是六字真言。这也是佛教与西藏本土宗教结合的一大特色。早期的苯教,体现高原居民的拜物信仰,而且绝大多数农人牧民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极低,繁杂的佛教经典很难推广,将庞大的佛教理论体系简化为六字真言,深入人心,人人皆可颂之,所以很快得到推广普及。这可能是世界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明最佳结合的典范。我们在西藏的每个地方,几乎都听得到信教者口中念颂这六个字。同时,无论在山村乡野、草原湖畔、山口路旁,还是大小寺庙,人们都能看到许多刻字石板。上面大多刻着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口语念就是:唵、嘛、呢、叭、咪、哞。同样,在西藏经幡最常见,这些五颜六色的布片上,印着一些佛、神、菩萨像,印的最多的还是那六字真言。这六个字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为:哦,莲花里的宝石!据说,观音在佛面前发下慈悲愿,到人间指点众生,普度众生,六字真言就是观音菩萨亲口吐露的佛教最核心、最崇高的咒语。一千多年以前,吐蕃大臣吞米·桑布扎从印度学习归来,在拉萨北郊一座小寺庙里,根据梵文创造了藏文字,并把六字真言献给赞普松赞干布。其含意是深远的:由于从佛教传入西藏高原开始,信仰佛教的西藏人就把历代藏王当做观音转世,而松赞干布就是观音菩萨的在世化身。这六个字从此成为西藏高原上最常见的文字和最常听见的声音。自从1653年清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确定了达赖喇嘛在西藏的政教大权地位,成为事实上的“西藏之王”,以至于后来把达赖喇嘛也当做那颗莲花里的宝石。念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每个音节,都表示一个祈愿。反反复复念六字真言,即是向观音菩萨祝福,同时也感受观音解脱人们的慈悲之心,可以脱离六道轮回,可以破除六种烦恼,可以获得六种智慧,可以修得六行般若,可以证得六大佛身,等等,其奥妙无穷。而在现实生活中,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得到一种心理的愉悦和精神的慰藉。西藏所有的寺庙殿堂外的墙上几乎都画有六道轮回的壁画。藏传佛教认为,生命的躯体随时可亡,但灵魂不死,往来轮回转世。藏传佛教认为,世界分为三个层次:天界,天神住的地方;人界,人和其他生命住的地方;非天界,鬼怪、龙王和精灵住的地方。在这“三界”中,又存在着六道,即: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所有的生命都在这六道中轮回,一个人一生行善或是作恶,都有因果报应,积善,可能来生转生到天道或人道;作恶多端,也许来生转生为鬼,或是畜牲。只有大彻大悟,修持得道,才可以跳出六道轮回。冈仁波齐的山神大威德胜乐金刚,是藏传佛教中法力无边的大神,胜乐金刚身躯驻锡冈仁波齐,声音在定日的拉钦山,意志在山南的扎日山。佛教修行讲究身、语、意。佛教寺庙之佛像为身,经书为语,僧人为意,有此三宝才算真正之寺庙。西藏有三个女神分别管理着胜乐金刚的身、语、意。冈仁波齐的森格东钦(狮身人面女神)管其身,珠穆朗玛峰下定日境内有座拉钦山,拉钦山神达东查姆(虎身人面女神)管其语,山南扎日山的山神帕巴拉姆(亥首人身女神)管其意。藏传佛教的信徒朝拜胜乐金刚,都要想法转这三座山,三座山都转过了,才算真正朝拜了胜乐金刚。西藏人最常说的“松竹骨”,也就是数字三六九,有数字巨大之意。在人们娱乐玩耍时,如打藏牌时,经常能听到这个喊声很洪亮的祈愿声。7、藏传佛教的流派经过千余年历史,藏传佛教教派林立,其主要原因笔者以为一是传承方式有差异,与地方原始宗教不同的结合而拥有各自的护法神;二是元以来西藏政教合一的特点,即宗教势力深深地渗透到地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文化活动之中,地方势力的支持和介入的力量大小,深刻影响到不同教派的发展及生存。在此消彼长之中,藏传佛教形成了四个较大的派别:格鲁派、噶举派、宁玛派、萨迦派。用通俗的叫法来说,格鲁派因头戴高大的黄冠,又称为“黄教”;噶举派僧人因穿白衣,被称作“白教”;宁玛派僧人因戴红帽着红衣,俗称“红教”;萨迦派的寺庙外墙上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种色彩,故称该派为“花教”。较早由印度进藏传播佛教的是莲花生和阿底峡大师。他们在传播佛教过程中都遇到了地方原始宗教和支持这些宗教的地方势力的阻力和排斥。聪明的是,莲花生和阿底峡都吸收了高原原始苯教的成分,将西藏苯教的神只,收为佛教的护法神,并大量采用苯教的宗教活动形式,因而使藏传佛教有了与外地佛教较大区别,形成独具一格的宗教特色。形式上体现了苯教的特点,内容上主要是印度西传佛教的经典。佛教大约在唐时,即西藏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进入了西藏。松赞干布迎娶尼婆罗赤尊公主和大唐文成公主后修建大小昭寺,分别供奉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和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767年,赤松德赞派人从印度和乌仗那请来佛教大师寂护、莲花生,在雅鲁藏布江边修建了第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同时也指派许多年轻的贵族子弟剃度入寺,跟随印度、汉地来的僧人翻译和学习佛经,其中七个青年成为藏传佛教历史上最着名的“七觉士”,佛教开始在西藏高原传播。吐蕃后期由于统治阶层对佛教十分尊崇,当时明令七户百姓供养一名僧人,僧人在社会上待遇很高,开始干政,成为特殊的阶层。后来,由于最后一代吐蕃王朗达玛的拆寺、毁经、驱逐僧人的灭佛行动,导致僧侣阶层勾结一些贵族反抗,吐蕃王朝瓦解。大概在1073年,宋神宗时,后藏有名的大贵族昆氏家族创立了萨迦派。这个家族原来是吐蕃王朝时期的一个大臣,昆氏家庭的第七代昆·贡觉吉布选中了阿底峡大师曾预言要兴佛的山地,在北岸形如卧象的这片山坡上,盖起了萨迦北寺。寺之所以取名萨迦,是因为这片山的土质呈灰白色状,藏语“萨迦”意即灰白土。萨迦寺因地而得名。萨迦派吸纳了西藏原始苯教的一些特点,注重密传,个人讲究练气养神。第一个在西藏获得统治权的藏传佛教教派也是萨迦派。1247年,萨迦派高僧贡嘎坚赞带侄儿八思巴到甘肃凉州,与蒙古王公阔端商谈西藏归顺蒙古的事宜。自此,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元中央政府将西藏划为十三万户,清查户口,设立驿站并驻扎军队,萨迦派由于中央政府的扶持并授权管理整个西藏地方事务,成为西藏最有权势的教派,西藏第一个政教合一制度也由此而发端,后来,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和萨迦法王的萨迦派首领八思巴,还为蒙古人创造了八思巴蒙古文。现在,具有元代城堡建筑风格的萨迦南寺仍然保存完好。寺里藏有元以来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西藏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经书就达数万余册。噶举派的形成大约与萨迦派同时期。云游僧人玛尔巴到印度学习密法回来,创立了噶举派。噶举,即口传之意,注重密法,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个教派内部的分支最多,十分繁杂,主要分为塔布噶举和香巴噶举两派,塔布噶举的支派又有四大八小,其中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有噶玛噶举、帕竹噶举等。噶举派神秘色彩浓厚,有相当浓厚的“巫”成分。如,自闭修行,吃草饮水,修炼法术等。早期大多是苦行僧。现在在西藏最有影响的是噶玛噶举派,其讲究繁文缛节已与格鲁教派不相上下。目前该派首领已传至第十七世噶玛巴。噶玛噶举是噶举教派的一个支派,由于其他支派日渐衰落,噶玛噶举在元明清三朝均很得势,活佛多次被皇帝召见,封过“大宝法王”、“大国师”等称号。1354年,元顺帝时,帕竹万户绛曲坚赞起兵推翻当时已势微的萨迦王朝,建立了帕竹政权。绛曲坚赞专门派人进京向元顺帝请封。元顺帝为稳定西藏局势,没有追究他推翻萨迦王朝的原由,当即册封强曲坚赞为“大司徒”,令其接替萨迦法王掌管西藏地方事务。这是第二个以教派为主、并以政教制度统治西藏的地方政权。格鲁派兴起于明末清初之际,在清中央朝廷和蒙古王公的大力支持下,逐步掌握西藏政教,噶玛噶举便成为在藏区仅有宗教色彩的一个教派了。当然,昔日显赫的政教地位使该教派在西藏信教群众中仍有较高威信。在藏传佛教中,宁玛派历史最为悠久,苯教色彩也最为浓厚,苯教的传统仪轨保留较多。宁玛,藏语意为“古老”。宁玛僧人自称是佛教大师莲花生的嫡传,代代相传莲花生大师的心法和教义。在莲花生从印度传佛教到西藏高原的过程中,传说收服了西藏苯教神只。莲花生在西藏传播佛教,大都是独自一人行走在雪域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与各种苯教徒、巫师、神汉斗法辩经。他的经历,充满了神秘色彩。因而,宁玛僧人讲究独来独往,精修显密两宗。该派寺庙也不多,多是由上师或家族人代代相传莲花生教义,以个人悟道为主,可以在寺里学习,可以在家里的经室独自修行;也可以娶妻生子,既耕种放牧,又在乡村牧区为人打卦、占卜、祈福、驱灾等,有很重的“巫”的成分。莲花生在西藏传播佛教,早期遇到地方势力的阻力很大,在与地方原始宗教交往中,莲花生埋藏了许多经典,藏传佛教称之为“伏藏”,所以宁玛派僧人以发掘伏藏为己任。宁玛派的传承也就是以伏藏的解读为主。对伏藏解读以“经典伏藏”和“心解伏藏”为主。经典伏藏,就是莲花生大师所埋藏经典发掘出来后的解读传承;心解伏藏,就是代代口传伏藏,没有经典印证。说神秘一点,就是佛教经典,有些是被上辈高僧埋藏起来,后人寻找出来后,可以潜心解读考证;而更多的佛教教义是伏藏在心中的,需要在独自修行时,冥思苦想,豁然开释,悟得真谛。这与内地的佛教禅宗流派的修行,有所相同。笔者理解,与萨迦、噶举、格鲁等大教派有皇家、王室、贵族等护佑不一样,宁玛派就如同藏传佛教的禅宗,个人的悟力,决定了个人的修为。这个派别和西藏其他热衷于与权势交往的流派不一样,既不与显贵交往,也疏远其他藏传佛教流派,颇有些清高。本来莲花生主持修建的桑耶寺应算是宁玛派的主寺,但由于这是西藏高原第一座佛教寺院,有吐蕃王朝赞普的支持,既是寺,又是佛学院,后来成为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同的寺院。现在宁玛派最着名的寺庙是建于16世纪的敏珠林寺,在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这个寺庙以研究天文历算和藏医而着名。佛教出自印度,但却在其他地区发扬光大。南传一支传到了南亚诸国,以泰国、缅甸、老挝为盛;北传一支在汉魏时期传到了中国中原地区,唐代兴盛,成就汉传佛教之势;北传另一支越过喜马拉雅山,来到西藏高原,很快融入进当地崇拜大自然的信仰之中。格鲁派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形成最晚,但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最有权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势力的支持。教恃政而兴,政因教而立。西藏发端于元代的萨迦派的政教合一制度,到格鲁派兴盛时,因直接受到皇室支持而达到比较完备的程度。格鲁,藏语原意为“善规”,要求僧人循序渐进学习佛法,严守戒律。14到15世纪期间,西藏一些教派的僧人沉溺世俗,追求权力,不遵寺规,不守戒律,有些人还敛财敛物。青海一个年轻的僧人宗喀巴到拉萨等地求佛学经,目睹这些佛门伤风败俗之事,提出僧人要遵守戒律,回归佛教正宗。他从学习方法和组织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发起传昭大法会,对广大僧俗讲经说法,接着,他和他的弟子又在当地贵族的支持下,先后创办了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这三大寺标志着格鲁派正式形成。宗喀巴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守戒也就是僧人修行之本,僧人所作为,要依律而行,循序渐进,先学显宗而后学密宗各法。宗喀巴对佛学的严格要求成为格鲁派后来遵循的规定:因明学学习五年,般若四年,中观两年,俱舍四年,戒律一年。经历了16年学习过程的僧人,就基本掌握了《甘珠尔》和《丹珠尔》。戒律学完之后,可以在传昭法会上参加辩经,通过考试获取佛学最高学位——格西。格鲁派最高宗教领袖是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特点。藏传佛教早在元时就有了活佛转世现象。最后形成制度是在清乾隆时期。1578年,宗喀巴的第三代弟子索南嘉措在青海传教,遇上崇拜佛教的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俺答汗敬仰索南嘉措的佛学知识和才华,尊为上师,封赠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这是多民族语言的结合。其中“圣识一切”是汉语,“瓦齐尔”是梵文,意为金刚手;“达赖”是蒙语,意为“大海”;“喇嘛”是藏语,意为“上师”。有了这个尊称,由此向上追认前两代宗喀巴的弟子为一、二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成为三世达赖喇嘛。这就是达赖喇嘛称谓的最初由来。公元1653年,五世达赖喇嘛进京朝觐皇帝,清朝顺治帝又赐五世达赖喇嘛封号“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喇达赖喇嘛”。从此达赖喇嘛这一活佛系统的称谓才被确定下来。也正是清王朝的册封和赐予处理西藏政教事务的权力,才使得以前在西藏仅有宗教上崇高地位的达赖喇嘛,获得西藏的世俗大权。乾隆时期,制定了钦定治藏二十九章程的法律性文件,从根本上完善了西藏大活佛从金瓶掣签到中央政府批准认定的制度。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教派,本意是传播佛教,将藏传佛教回归佛教经典,僧人远离政治和世俗,严守戒律,潜心学经。但格鲁派为清皇室和地方大领主出于政治需要而倚重,格鲁派集世俗权、神权、王权于一身,该派首领几乎都深深地介入到政治之中,其后来的发展,恐怕是宗喀巴大师始料未及的。班禅额尔德尼被认为是无量光佛的化身。1645年,驻扎青海的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向第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赞封赠“班禅博克多”。这个封号也是多民族语言的组合:“班”字是梵文“班智达”,意为通晓“因明五学”的智者;“禅”字是藏文“禅波”的缩写,意为“大师”;“博克多”是蒙语,意为“睿知英武的人物”。从藏传佛教来讲,班禅与达赖地位一样尊崇,但班禅没有达赖喇嘛的政务权,仅在管理后藏日喀则的政务,影响力相对达赖喇嘛要小。1713年,清朝康熙帝又封赐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额尔德尼”是满语,意为“宝贝”。现世班禅额尔德尼为第十一世班禅,1995年经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金瓶掣签、中央政府批准认定后,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正式坐床。8、现在西藏宗教现状西藏是以藏族为主的民族自治区,但生活着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回族、门巴族、珞巴族、察隅內恕⒅心岜呔城南亩腿说取2孛褡宕蠖嗍叛龇鸾蹋膊皇堑ヒ环鸾绦叛龅牡厍@写笮∏逭嫠拢了估夹磐接泻眉盖耍囟⒖迪氐哪晌髯逑缪尉刑熘鹘烫茫磐浇恕@褂泄氐勖恚∈庇勺ぴ鞑氐那寰藿āN鞑厣踔粱褂幸恍┢胀ò傩詹恍沤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律信仰为话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