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日记游泉州少林寺寺里面的石头龟的历史

南少林之谜:少林五祖历史真相|南少林|天地会_凤凰佛教
南少林之谜:少林五祖历史真相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千多年过去了,当年赫赫声名的南北两少林寺,只留下北少林依然屹立在嵩山之上,南少林寺两百年前突然消失殆尽的真相如何呢。
罗炤:我觉得这个西山杂志是应该进行非常细致的分析,然后再找旁证来印证,它的有关史料才能使用。而关于泉州少林寺的史料,应该说都是传说,没有根据。 莆田林泉院的&僧兵&石槽被有关专家否定;而泉州的东禅少林寺似乎充满着神话的色彩;然而,究竟谁能揭开这神秘的南少林之谜呢? 日,陈华光等人依据民国三十二年版,的《福清县全图》中所标注少林的位置,来到福清东张镇。 俞达珠:一到东张镇,当时的东张镇党委书记陈立齐,一说有,我们这里有个少林村,也有一个破庙,很破烂的庙,群众说是少林寺。 专家们惊讶地发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有不但有座少林寺,而且还有少林桥、少林溪。 俞达珠:当时的遗址里面看到了一些倒塌庙宇的断墙,还有一些好像是放生池,看到一些遗址的东西,确认是说古庙,看了一个上午,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有少林两个字的石刻。 眼看着中午到了,饥肠辘辘的专家只得回到村委会吃饭,席间,无意中遇到了村中的小学校长。小学校长说,自己曾在一座石板桥上看到有许多古代的刻字,其中似乎写有&少林&的汉字。 于是,他们迫不及待地赶到小学校长所指之处,果然,专家们看到石桥板上镌刻有:&少林院&等汉字。 俞达珠:那种心情呀,真是,我们三个说过去都说,什么叫一字值千金,没有深切的感受,今天才感受到了。确实一字值千金。 紧接着,人们在村西口处,又发现了一口大石盂。石盂上同样刻有&少林当山僧&的铭文。 谜底似乎揭开了,专家们有点不相信眼前的发现。海内外众多学者,争论多年的南少林遗址,难道就这么轻易找到了?为了更为科学的论证,人们决定申请探方考古。 相传,康熙十三年,清王朝突然下令火烧福建南少林寺。自此,千年古寺燃为灰烬。然而,当年赫赫声名的南少林寺究竟在哪里呢? 方金辉:林泉院就是历史上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南少林寺. 林少川:从民间世代相传下来的它就说南少林在泉州。 罗炤:泉州少林寺的史料,应该说都是传说,没有根据。 1995年7月,福建省和福州市考古队来到了福清少林院的遗址。他们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进行了,为时一年半的艰苦发掘工作。林果是此次考古领队队长。 林果:还一个是瓷器墨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应该就是说大寺院里面的,比如少林会司、少林天王、这些东西,应该来讲,它当时是在内部组织上有点区别。那你想,如果是说一个很小的寺院,就一个几个十来个的人,它就不需要比较严密的组织,越是大的寺院,组织阶层就比较清楚,等级制比较清楚。 此时,从出土文物的考证,史料的记载等方面来看,福清少林寺,无疑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专家们感到了万分的欣喜,他们以为找到了那座神秘的南少林遗址。然而,故事并未结束。 一篇《少林学者说&南少林&》的文章,却对福清少林院提出了疑义。 的一位大学教授-周伟良认为:他在福清并没有看到武术爱好者深入民间的现象,同时,也没有材料说明福清少林寺与武术的关系,现有的证据不足于证明,福清少林院就是&武艺出在少林中&的&闽中少林&。 诚然,少林寺能完全等同于&南少林&吗?南少林是以少林武功为核心内涵的,这也是南北少林与其他的禅宗寺院的根本区别。而福清这座少林寺里,究竟体现了多少&南少林&的内涵? 吴昌安:有寺无拳,那么也不成南少林寺,所以我们就基于这个工作,我以个人为首2001年就自己花钱,跑遍整个县每个角落,去拜访老拳师,那么经过这几年拜访发现这个高手的老拳师,几乎百分九十都逝世了。我们以为他们逝世没有留下武术,结果经过我们深入去采访,去拜师去调查研究,那么发现原来在农村里面各个乡镇里面偷偷摸摸习武的非常多,但是就不敢公开。 其实,福清的民间,并非没有习武之风。只是由于解放前,许多练武之人为了生存,成为当地恶霸的打手。解放后,人们不在以武功高强为荣耀,自然,乡村之间的武术文化日渐衰落。如今,由于众多专家对南少林遗址之谜的热衷研究,引起福清民间一些武术的兴起。 乾隆51年,台湾发生了反清的李爽文大起义,起义军几乎占领了全台湾。乾隆皇帝派出精兵强将,花费了将近一年的财政收入,才把这个起义镇压下去。清政府追根究底,原来,李爽文大起义是和天地会有关系,而观音亭就是此次爆发起义的策源地。 更为奇妙的是,在云霄的仙峰岩的山洞中,至今埋藏着少林僧人的几个骨灰罐,罐顶为狮子的骨灰罐,与天地会&会簿&中描写的形状居然一模一样。 看来,&会簿&中的记载,大部分是真实的。然而,此时的罗炤注意到另一个问题。 罗炤:所有的会簿几乎都有一个碑,这个碑上面是达宗和尚之墓,旁边是一个对联,受之长林寺,开山第一支。所以长林寺在天地会里也是一个特点的寺庙。而长林寺这个长字跟少林寺的少字,恰恰形成了一个少与长的关系,这里面是不是有些暗示。 93年初,泉州召开南少林研究会,席间,漳州曾五岳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在诏安二都,有一个长林村。这立即引起罗炤的注意。从地图上,诏安和云霄是临县。 几个月后,罗炤辗转来到了漳州市诏安县,却发现当地人都不知道诏安有个二都,更不知道这里有个长林寺。原来,历史上二都属于化外之地,那里的《县志》根本没有二都的记载。 找不到长林寺,罗炤心里充满了难以名状的焦急和失望,但他还是不死心。他将县文化局办公室墙上挂着的几幅县地图取了下来,从原二都的范围上仔细寻找。第一张,第二张,突然,在第三张上,诏安县的东北角,紧靠着云霄县的小弯处,发现了一个标有&长林&的标记。 长林村位于官陂镇,地处诏安、平和、云霄三县,福建、广东两省的结合部,又在万山深处,隐蔽,安全。 罗炤:在大雨中我们爬了三个多小时的山上去了。结果没有想到上去以后,做梦也想不到的一些重要的、原始的碑刻、匾额、石刻,全都发现了。 在罗炤到来之时,长林寺早已被拆毁,遗址的平场上横卧着一石碑,碑上刻着&长林寺记&。 &长林寺记&中记载,长林寺是顺治十年第五和尚道宗创建的。而天地会的会簿却记载,火烧少林寺后,逃出的少林五祖是和长林寺的主持达宗歃血盟誓,创建了天地会。然而,这碑文上的道宗和会簿里的达宗是不是同一人? 罗炤:村民们听说我们是要来了解历史文物,临时从小水电站挡水的闸门,取出来一个挡水的木板,拿来给我们看。结果一看,挡水的木板上面写着化莲堂三个大字,然后署名是永历五年,题字的人是(卢若骥),题的是长林寺开山僧道宗。 村民们拿来的&化莲堂&匾额,原来是挂在长林寺的大殿里,而题字的卢若骥是卢若腾的族弟。没有想到的是,这块匾与卢若腾的〈赠达宗上人&序〉可以互相印证,证实了达宗即是道宗。 更令罗炤兴奋的是,长林寺的碑记上记载着,郑成功和十二位大将的署名。 罗炤:这个长林寺记跟在这之前去东山县九仙岩看到的一个仙桥记言很接近的,就是郑成功的一二十位大将共同署名的这么一个长林寺记,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是&大台月藩府书拓奇迹&这么一句话。后来在以后,再仔细辨认这个大字应该是个天字,但是藩府,显然这是郑成功。因为当时福建只有郑成功是南平郡王,藩府是指王。紧接着是郑成功的一批大将来署名,藩属肯定是郑成功,这让我非常兴奋。 奇怪的是,这位神秘的长林寺开山僧-第五和尚道宗,究竟与郑氏集团有着什么样非同寻常的关系?致使郑氏集团的所有高级将领,接连捐银修建道宗两次兴建的寺院? 1993年6月,罗炤来到漳州市东山县的铜陵镇。 长林寺开山僧-第五和尚道宗就是古来寺的香花僧。 白文泰:明未崇祯七年,当时,道宗叫张木,是漳州市平和县人。道宗一开始在寺院扫地,想要出家,当时寺院里,有个瘸脚师傅,道宗想要拜他为师。瘸脚师傅问道宗,为何拜自己为师。道宗说,你虽瘸脚却横扫天地。而这位瘸脚师傅武功非常高强,能飞檐走壁。 如今,在漳州市东山县发现了一块明末的石碑,碑上刻有南少林时空和尚的铭文。据专家考证,这位南少林时空和尚就是道宗当年所拜的瘸脚师傅。 由于道宗后来创建天地会的缘故,古来寺的香花僧逐渐成为天地会对外的身份,成为清朝期间活动于闽南一带的秘密宗教团体,并以此作为掩护发展新的组织成员。 白文泰:香花僧是可以结婚,但是要一夫一妻制。香花僧的戒律跟丛林大同小异,但是,五条戒律里改动三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饮酒,五不妄语。其中改了三条,一要收口,秘密事情不能讲。师父教你什么不能讲,关于历史、天地会的事情不能讲。因为这在过去是杀头的。第二,家庭要和睦;三、香花僧的同门师兄弟都是亲人。 古来寺的香花僧人人都有一本秘密的手抄本,但是从不给外人出示。罗炤能如愿以偿看到《古来寺赞集》的原件吗? 罗炤:我想真正的火烧少林寺应该是没有,如果一定要联系的话,可能就跟康熙时期迁界,为了防止郑成功和大陆的联系,为了隔断郑成功的经济来源,所以在康熙时期几次把沿海几十里的居民,都迁到内地,在迁界的时候,东山全部被迁到了大陆。在东山铜陵镇发生过悲惨的故事,大概古来寺也就被烧掉了。也许这个火烧少林寺和迁界中古来寺被毁有关系。 明朝末期,闽南地区的十八位不同姓氏的兄弟,以&万&为姓结义成万姓集团。事实上,万姓集团里是以万礼为首,道宗为军师的一个秘密团体。后来,万姓集团投靠郑成功并屡建战功,很快成为郑成功反清军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一场著名的战役中,由于郑成功指导思想的错误,万礼的军队溃败,万礼战死。 罗炤:在这次战役失败中,万礼战死了,战死以后,郑成功回到厦门建立忠臣庙,本来是把万礼的牌位作为忠臣来祭祀的,后来听人攻击万礼,说万礼不是战死的,是逃跑,给淹死了,郑成功把万礼神位从忠臣庙里移出来了,这件事情是万姓集团和郑成功决裂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线,重要的转折点。因为把万礼的神位从忠臣庙移出来,这是一个极大的侮辱,对于万姓集团来说,道宗和万礼的结义弟兄们不能接受的。当时万姓集团是驻守在福建东山,这是郑成功的一个战略据点,结果道宗是主谋,万姓集团在万礼神位撤出忠臣庙之后,就叛郑降清了。 然而,当蔡禄和郭义降清之后,康熙却将蔡禄及其亲信全部杀害。这恰恰是康熙13年的事情,这样万姓集团又跟清朝,结下了新的仇恨,所以,道宗后来又出现在清朝和郑经的部队的战场上,为战死者收尸。此时的道宗又回到了反清的立场。 罗炤:反清、降清、又反清,这一段曲折的历史,和清朝新的仇恨,这个怎么能对外人明白的讲出来呢,就用西鲁的故事,用康熙皇帝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故事掩盖过去了 历史的真相是,国家民族的仇恨,胞兄盟弟的惨死之恨,促使道宗立志定要洗雪追报,但眼前的政治军事局势复杂多变,未来难以把握,需要激励徒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血仇,坚持反清,这就需要传下口头与文字的嘱托。于是以道宗为中心,前有万礼、后有蔡禄,这一曲壮烈而又曲折的历史悲歌。纳入九座寺的南少林僧人南下东山开辟古来寺、并且古来寺确在清康熙的几次迁界,被焚毁过的框架之中。因此,火烧少林寺、僧人南逃的故事便应运而生。 既然,&西鲁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人们又该如何界定被天地会广为流传的&南少林&? 罗炤:南少林是随着天地会的传播才传播开来的,而天地会的产生是跟香花僧有密切的关系,而香花僧秘典里明确地说仙游九座寺,有南少林之誉。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南少林的问题,这个南少林就是仙游九座寺。但是真正把南少林文化传播开来,应该是东山、云霄、诏安,甚至包括漳浦,这几个县和古来寺有关系的香花僧,是他们传播出去。 至今为止,福建出现六座少林寺,仙游的九座寺、东山的古来寺、诏安的长林寺、福清少林寺、泉州东禅少林寺以及莆田林泉院,究竟哪一座才是传说中的&南少林&呢? 人们注意到,《西山杂志》中提到少林寺建于泉州清源山麓,而《香花僧秘典》中的九座寺,位于兴化清源。福清少林院的所在地东张镇,在历史上也曾经被称为清源里。那么,三座寺院的所在地都曾经被称为&清源&,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再从地图上来看,福清临近莆田,公元980,清源里归兴化县管辖。仙游就在泉州的北边,公元742年,仙游隶属泉州管辖,当时的泉州名为清源郡,而原清源则改名为仙游。)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地域名称和管辖范围的变动,致使南少林遗址始终谜案重重。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那座神秘的&南少林&,应是福建多座寺院的化身。
[责任编辑:于发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泉州历史网
泉州儒道释寺庙(7划)
  寿宁寺、寿峰庵(南山庵)、
  妙庆庵、妙因宫(妙因堂。泉州府城西街曾井巷南口西侧。)、妙音寺(妙因寺)、妙果寺、妙华宫、妙峰庙(安溪县湖头镇妙峰山。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妙峰山为僧说。)
  佛祖宫、、
(紫帽山苏夫人姑庙[对山苏夫人姑庙。鲤城区江南镇常春村村南紫帽山南麓。苏六娘(苏夫人姑)。沿革。规制。]。孟衙巷苏夫人姑庙。)、
  宏博宫、宏祠宫
  孝悌宫、孝友宫
  护界宫(泉州府城敷仁巷、镇抚巷之间、后巷交叉路口南侧)、(乌石岩。安溪县龙涓乡内灶与鹤林村交界的乌石山顶[今属灶坪]。沿革。规制。)、护龙宫(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护海宫(彭城护海宫。惠安县东岭镇彭城港雅自然村大港湾腹部。沿革。规制。唐·林八及赴新罗国渡海处。)
  龟峰岩(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龟峰山南麓。沿革。规制[盟心堂—中岩。锺英庙—文庙。龟峰岩—武庙。])、龟峰堂(石堂宫。安溪县参内乡大厝村)、
  坑口宫(相公宫、田都元帅庙。南安县埔头十七都坑口乡[现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坑口宫自然村]。沿革。规制。相公墓。分炉谒祖之盛。)。坑柄宫、
、。安溪县长坑乡山格村大香山脉凤形山下。沿革。规制。、、吴山寺(化龙岩、吾山寺。安溪县桃舟乡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的吾岩山下。 沿革。规制。僧人习武成性。摩崖石刻。)、杉植院、阿弥陀佛宫、进贤宫(三官宫)、应魁庙、佑圣宫、芳德堂、岐山宫(浮桥岐山宫[鲤城区浮桥镇岐山村]。水口岐山宫[德化县水口镇八逞村])、角落公厅、赤土古庙、怀恩寺(天华堂)、(德化县盖德乡林地村)、豆(安溪县官桥镇上苑村后溪崎畔。大德禅师之祀。新建豆怼9ヅ诔呛头呕鹗ā#、应台亭(佛祖宫。晋江市新塘街道沙塘社区)
  位于晋江市安海镇西村东北。规模宏伟,曾是安海名寺之一。
  明?隆武三年(1646年)四月,郑芝龙被明朝收抚授官后,为表达忠于明朝,请建报恩寺,隆武帝亲赐“敕建报恩禅寺”匾额。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八月,清朝特遣仍貉叶成格、理事官阿山等人招抚郑成功。九月,郑成功派人迎清使于安平,会于报恩寺。郑成功在报恩寺周围列营数里显示军威。最后谈判破裂。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厉行迁界,俗称“辛丑播迁”,泉州沿海一带成为废墟,报恩寺被毁。康熙朝复界,因该寺曾为郑成功与清使谈判之所,无人敢为重修,遂致废丘。
  廿世纪末,西村华侨捐资重建。
  寺内有联:
  “报国志永昭日月,留芳千古;恩惠情广披乡镇,福泽万里。”
  “沧海变更檐宇再建留古意,星斗转换山门重开见新颜。”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海丝之路?迁界》)
  在南安三十九都。后周?显德中(955―960年),里人吕元亮建以荐亲。
  位于南安一都(今霞美镇金山村)。因在金溪之滨,又称金鸡报亲寺。
  《泉州府志》载,报亲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明威孙将军建,元?惠宗皇帝赐额匾后逐渐闻名。明?洪武(年)年间重修;隆庆(年)年间,贵州总兵张奇峰剃度为僧,法名广旭重修;崇祯三年(1630年),周维京(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周维京》)父子昆仲重修,后遭兵毁。
  《丰州志》:清?道光年间(年),僧昆源重建。
  明?黄凤翔(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凤翔》)《报亲寺》诗(《田亭草诗集》):
    “龙象依然在,轩楹半欲颓。荒阶秋草遍,古木著鸦回。
     僧去余清磬,经残草劫灭。游人饶逸兴,萧索却停杯。”
报亲崇寿寺
  报亲崇寿寺位于府治西,确址未详。北宋·开宝八年(975年)里妇赵氏为报亲舍宅建寺,因名。南宋·绍兴(;1162年)中泉州郡守连南夫重建。元·至正(;1368年)中毁,寻复建。明·天顺(;1464年)间修建。入清废。
  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卷77··泉州府·晋江县·报亲崇寿寺》:“报亲崇寿寺(府治西),宋·开宝八年里妇赵氏以其舅、姑及夫俱亡,舍宅为寺,因名。绍兴中郡守连南夫重建。元·至正中毁,寻复建。国朝·天顺间修建。……存。”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报亲崇寿寺》:“报亲崇寿寺,在府治西。宋·开宝八年里妇赵氏以其舅姑及夫俱亡,舍宅为寺,因名。绍兴中郡守连南夫重建。元·至正中毁,寻复建。明·天顺间修建,今废。”
  寿宁寺,五代末、北宋初建。早废。《八闽通志》云:“旧紫极观址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玄妙观·紫极宫》)
寿峰庵(南山庵)
  寿峰庵,又称南山庵,位于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
  《八闽通志》:“寿峰庵,在(永春)县南十二都(今属岵山)。(明)宣德元年(1426年)建。”
&&& 后周·显德元年至七年(954&#年)初建,一厅二房;北宋·庆历间(;1048年),添置外屋。未悉作何用途。
&&&& 南宋·咸淳元年至六年(;1270年),陈真v建琢莲花式石香炉一座,作为清水祖师 传烟敬奉于寿山庵中。石香炉有记曰:“ 山中之石,质坚不朽。琢为传烟,与山音久。福不唐损,得名得寿。谁其施之?陈君真v。”
  明·洪武廿八年至卅一年(;1398年),陈妙然修两廊及下厅作为诵经养老之所,左畔大房奉祀南海大士和乌髻岩乌髻观音。
  宣德元年(1426年) ,正式修建寿峰庵。庵址居南山脉,又称南山庵。
  嘉靖元年至五年(;1527年),浙江临海人柴镳(字仲和)知永春县。柴镳毁淫祀,改庙产为官田作社学田,全县寺庙仅存十六座。寺庙所有佛圣金身皆被毁坏一空,而小岵诸寺庙佛金身提前移往南山庵,得以保存一部分。迁入寿峰庵的佛圣金身有:上里宫张巡、马通天 文兴武安尊王,现为南山社境主;南林山顶(现属仙夹乡年湖村)释迦牟尼佛;仙崆岩赵大天君、保生大帝等。当时柴镳在小岵设办社学七处,南山庵即其一,后人称南山社。
  前清起,南山庵还增祀古平祖师、三代祖师。
&&&& 清·光绪年间,庭中添建中亭屋。
  原为土墙平屋。;2005年,逐年修缮,石柱屋宇,安金屋顶翻新建龙凤花草,水泥地面,添建戏台一座,面积180平方;原庵宫二座,合面积800平方。
  有联:“积善一身关寿峰,英灵千古镇南山。”
  妙庆庵,元·元统(;1335年)建。《八闽通志》云在府城永盛坊内(今新街一带)。明·宣德九年(1514年)重建。早废。
  妙因宫,亦称妙因堂,位于泉州府城西街曾井巷南口西侧,门牌368号。明、清时期,妙因境区域包括孝感巷、曾井巷、小督池、孝感新村、花棚下、大春巷、五塔巷北段、甘棠巷北段等,妙因宫是曾井铺妙因境境庙。
  妙因宫始建年代不详(或说宋季建),“妙因”地名因此。原坐西向东,面积120平方米。民国时期拓宽街道被拆部分,1980年又被退休之家侵占部分。近年重修。
  现妙因宫南向,面积仅存40平方米,面阔、进深各3小间,硬山顶,门檐上筑现代栏匾墙 1道,后有双孔井一口。门楣额匾楷书“妙因慈济宫”;门联:“曾井福地存圣迹,妙因古庙崇医神。”宫内有木雕八角重檐圆顶神龛,奉祀保生大帝·吴神像;龛上为“真人所居”匾,龛联:“妙手回春,济世颂帝德;因果报应,行善正人心。”(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
妙音寺(妙因寺)
  妙音寺又称妙因寺,位于鲤城区江南镇登峰村。始建于清,祀佛祖。
  妙果寺,在府治东,确址无考。始建未详,明初已废。《八闽通志》有载。
  妙华宫,在府城南俊巷内。西向,面对新府口。始建未详。祀赵天君,为中华铺妙华境境庙。已废。
  旧时宫中有一方明·天启六年(1626年)“颁行条约”碑,南俊巷拓改时为泉州海交馆收藏。
  妙峰庙,位于安溪县西北部湖头镇妙峰山,现在几乎已片瓦无存,只剩一片青石基,不到1米的高度,上面残留有当时的排水孔。已不存在的妙峰庙之所以引起注意,是涉及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的一段历史谜团。
  南明·隆武帝·朱聿键
  史载:朱聿键为明太祖第23子唐定王·朱J后裔,唐端王·朱硕孙、朱器子,系太祖9世孙。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破北京,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号弘光,史称南明。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军破南京;六月己卯(廿八日),朱聿键入闽,在建宁称监国;闰六月至福州,称帝,七月初一起改元隆武。
  顺治三年(南明·弘光二年,1646年)清·贝勒博洛进军福建,大学士黄道周“扁担军”一战全部覆没,朱聿键奔延平,准备冒险去湖南,为郑芝龙阻留。不久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其父决裂,率部南下,以致隆武朝廷门户大开。此时清军越仙霞岭直入福建,攻陷建宁,直扑延平。八月廿一日,朱聿键逃出延平,到汀州城外关帝庙时被清军追及,从后门逃入汀州城内。清军进汀州,俘朱聿键,押送福州,绝食死在福州囚处。
  永历五年(1650年),南明曾遣侍郎王命璇巡访隆武帝下落,永历十一年(1657年),确信隆武帝已死,上庙号绍宗,改谥号为“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关于朱聿键之死,还有其他三种说法:一说被清军乱箭射死在汀州城衙大堂上,一说潜至安溪妙峰山为僧、 寿终正寝,一说在汀州单骑逃跑,藏于乡民蒋氏家中,清兵去后前往大帽山。或许,这已成历史悬案。
  妙峰山为僧说
  著名史学家钱海岳《南明史》载:“上(隆武帝)之崩也,或谓建宁崩者为聿钊,汀州崩者为张致远,而上实潜逊为僧安溪妙峰山,法号参唯,崩葬山中。”
  妙峰山在安溪县湖头镇。安溪湖头民间也至今言之笃笃,妙峰山妙峰庙就是隆武帝隐身之处,还流传着众多关于“四太子”(隆武帝)的传说 。
  传说,隆武帝在汀州并没有被清兵抓到。他逃出福州时怕人识破,早就令一个和他相貌相仿的太监,穿着他的龙袍,镇守宫内。清兵抓到的隆武帝是假的,真的隆武帝连同几个大臣,由李光龙、李光护送出逃,带回湖头,在妙峰庙削发为僧,自号“南方僧”, 隐居下来,最后终老湖头。据乾隆甲子版《清溪陇西李氏家谱》所载,李光龙曾被封为翰林检讨,李光则为殿前侍卫,都是安溪湖头人。
  妙峰庙今已坍塌,庙前原有一个大水池,今也无存。1985年发现,原来在寺庙后方有一座“和尚塔”遗址,人称“四太子墓”,以三合土拌糯米灰构筑,平面八角形,塔身鼓状,中藏骨灰;多年前已毁。
  塔上原有一块长方形的石碑刻,被村人妥善收藏,保存至今。碑刻上款阴楷镌刻“曹溪三十七世”,中刻“参大师之塔”,下款“康熙戊申门人明净等同立”。“曹溪”是禅宗南宗别号;“康熙戊申”即康熙七年(1668年)。
  有人认为,这个“参大师”就是《南明史》所载的“参唯”,即隆武帝,但已无从考究。
  佛祖宫,在府城广平仓口梅花桥畔。北向。始建未详,今废。
  位于丰泽区北峰石坑村西侧佛迹山,已废。
  《闽书·卷6·方城志·泉州府》载:“佛迹山,唐·光启中夜现光,延彬使视之,见石山有巨人迹,因以名山。”
  《泉州府志·卷16·坛庙寺观》载:“佛迹寺在三都,唐·光启二年(886年)建,以寺有巨人迹故名。明·洪武年间僧侣初重建,明永乐间僧法界曾修。”
  巨人迹是佛迹寺建寺缘由和镇寺宝,今仍存于佛迹山果林中。巨人迹是一块天然石头,侧面有一处五趾印迹分明、脚后跟深浅得当、婉如巨人之足迹,惟妙惟肖。该足迹长48厘米,前端宽处30厘米,大拇指宽5厘米,小拇指宽约2.5厘米。
苏夫人姑庙
  紫帽山苏夫人姑庙
  紫帽山苏夫人姑庙,亦称对山苏夫人姑庙,在紫帽山(俗称对山,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山川·紫帽山》) 北麓,位于鲤城区江南镇常春村村南(古属晋江县三十三都常春乡)。1998年3月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苏六娘(苏夫人姑)
  苏六娘,明·晋江县三十三都常春乡(今鲤城区江南镇常春村)人,苏启能女。洪熙元年乙巳(1425年)腊朔生,正统六年(1441年)卒。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0·人物志·仙释·仙·明·苏六娘》载:
  “苏六娘,苏启能女,以洪熙乙巳腊朔诞生而神异,稍长端淑孝敬。料祸福多奇中。
  年十六不字,或劝之,曰‘对山可移,我志不移。’
  一日,拜别父母兄弟,曰:‘夜神人见召,明晨寅刻将辞世矣。’及期,祥云缭绕,天乐遥闻。六娘素不知书,时辄索笔留吟曰:‘溶溶月色浸清秋,鹤御翩翩此日游。一点灵光何处寄?万年烟火紫山邱。’
  因护柩至紫帽山麓,忽索绝坠地,雷电风雨骤至,众散归。诘朝往视,则蚁泥已封矣。自后累显神光。里老建庙于墓前,塑像祀焉。
  正统十四年(1449年),邓茂七作乱,侵泉州。太守熊尚初战死古陵坡。贼乘势长驱,军民鸟散。俄东南风急,白昼晦冥,有神兵从空而下,素旗飘扬,书‘对山苏六娘’五字。贼气大沮,走去。
  已而延平告警,授军有与前役者,乘风沙树六娘旗帜,遽蹂之,贼望旗溃,茂七歼焉。&
  事闻于朝,成化六年(1470年), 敕封护国卫生夫人,谥贞烈。
  万历(;1620年)中,太守邱浙大修坟、庙,建亭竖碑,复奏请加封‘衍圣崇福’四字,勒石祀之。
  国初(清·顺治五年,1648年)遭兵燹,里民鸠工重建。”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对山夫人庙》载:“对山夫人庙,在三十三都常春乡。祀明·苏六娘以显灵破邓茂七故。”
  明·正统六年(1441年),垒石为庙。
  成化六年(1470年),苏六娘被敕封护国卫生夫人后,地方官依制建庙。
  万历(;1620年)中,太守邱浙大重修,建亭竖碑,勒“衍圣崇福”四字留铭于庙,今存。
  清·顺治五年(1648年),遭清兵焚毁。
  光绪十六年(1890年)、民国年间均有过整体重修,民国辛巳年(1941年)捐资碑记尚存。其后,庙多有损坏,近代全面进行修茸。
  苏夫人姑庙分庙分炉50余处,遍布泉州各区、县、市,并随侨胞之奉祀,而名扬海外。
  庙坐南朝北,屏对山而朝清源,瞰晋江,的砂环水;东西宽22米,南北深16.8米,占地面积700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前殿、拜亭、天井、正殿、两侧护厝组成,即闽南传统的“一进三开间”建筑形式。
  前殿大门横匾“苏夫人姑庙”为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所题。
  正殿面阔三间7.9米,进深三间8.7米,抬梁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二进双护龙;奉祀苏夫人姑(苏六娘),配祀三夫人妈、月娘妈。
  增建梳妆楼,埕峙两阙,亭阁桥廊,轩轾错落。
  庙左侧为报恩堂,供奉苏夫人姑父母之神位 。
  庙右侧护厝为斋舍。
  庙前一石头俯伏,两涧奔流,堪舆家谓之“神龟拜寿”、“灵蛇戏珠”。庙前南环路边有近年修复的明·八角五层石塔1座,通高7米。
  庙后有苏夫人姑墓 ,俗称“蚁穴”,竖一无字石墓碑。数十棵古树呈半月形环拱墓地,撑成绿色屏障。
  庙后百米处的山坡上,有明·崇祯戊寅年(1638年)浮雕杨枝观音坐像1尊,高1.03米,宽0.93米,保存基本完好。
  孟衙巷苏夫人姑庙
  苏夫人姑庙在孟衙巷内、西门阮氏宗祠之南。北向。始建未详。祀苏夫人姑。1997年重修。
  宏博宫,在府城象峰巷北端。西向。始建未详。祀相公爷,为三朝铺宏博境境庙。已废。
  位于德化县浔中镇隆泰村,始建于明·洪武(;1398年)年间。
  今宫内尚保存有古钟一口和清·同治(;1874年)年间题刻的楹联。
  孝悌宫,原在府城泉山门楼边,后移前孝悌(又称“下孝悌”)巷东口,东向临街。始建未详。祀伍子胥,为清源铺孝悌境境庙。现已不存。
  位于泉州郡城窟仔池西畔(属开元街道),始建未详。面积45平方米,祀文武尊王。
  原名苦德寺,位于永春县达埔镇延寿村。建于宋代。
  相传南宋?端宗被元追赶南奔至此地,适逢生日,丞相陆秀夫率群臣为帝贺寿于此,因而改名延寿。明?林来鹏有《题延寿寺》诗记此事:
       “丞相行师过此邱,停车野寺祝千秋。
        祗园柳古藤萝织,说法坛荒草木幽。
        往事凄凉谈故老,残僧零落话新愁。
        涧泉不洗孤臣恨,空间门前尽日流。”
  为三进重檐歇山式土木结构。寺内存有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石水槽一口、明?颜廷榘(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颜廷榘》)撰写的楹联一副,并有“敕建延寿寺”金匾一块。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延陵村。始建未详,1985年重修,建筑面积60平方米。祀文武尊王。
  护界宫,称“登贤古地”,在府城敷仁巷、镇抚巷之间、后巷交叉路口南侧。始建未详,1992年重修。北向,面对后巷。面积30平方米,祀温星君。
护国岩(乌石岩)
  护国岩,原名乌石岩,位于安溪县龙涓乡内灶与鹤林村交界的的凤山右脉乌石山顶(今属灶坪),海拔1000多米。山因巨石乌黑故名。1985年10月列为安溪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康熙 《安溪县志·卷1·山川形势之一·舆域·岩·乌石岩》:“乌石岩(龙涓里),其石如屋,方圆十余丈。宋·释头陀居之,名护国岩。”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妙觉长老奉南海观音金身分炉凤山岩,又发现乌石山奇景天成,酷似南海香山紫竹林潮音洞,遂倡导善众捐资献力,开通半岭南殊至乌石山的道路,铺石级,砌围墙,安门窗,树石柱,盖岩顶,凿神龛,立石案,建禅院,雕石佛,不断完善岩中设施。在岩洞内的石梁、墙上,尚留有“乌石下保张利成舍钱五贯足”等多条刻字。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从凤山岩分炉安奉释迦牟尼、观音佛祖石雕像于岩内石龛中。传说神像安座时,岩内红光闪烁,异香弥漫,即尊释迦佛为定光佛。后来,住持高僧被敕封为三代祖师,圆寂后又雕像奉祀,因此岩中供奉有三尊石佛,其香火遍及安溪及南安、同安、长泰、华安、龙海等周边县市。
  关于乌石岩何时何故易名护国岩,不知所以。倒是民间相传,北宋末赵构南遁时,曾避难于乌石岩,并在此纳贤复国;三年后复国成功,赐名护国岩;又说,南宋末皇帝赵m南遁时曾避难于乌石岩,故易名护国岩。这些说法俱于史无据。
  宋代以来,邻近乡里的学子延聘塾师,相邀在炎夏季节选择护国岩这一天然洞府安顿食宿,潜心习文练武,以图功名。
  清·顺治四年(1647年),里佐(内灶)陈氏第九世孙陈尔芳曾在此兴学授徒,聚众起义,参与郑成功围南京、镇厦门、收台湾等反清复明活动。
  文革时,北宋雕刻的石佛遭毁。2000年4月重雕三尊石佛,并对屋顶、地板和道路进行整修,扩大仙泉容窟。
  护国岩坐北朝南,面临悬崖千仞,由两块巨大的天然岩石构成,上覆帽形巨石,并的岩洞。洞内分前、后两殿,仿木结构,两殿毗邻,建筑总面积约400平方米,面宽各五间、深三间。
  要上岩殿,须先经过建于洞外的两重城门,登上左侧悬崖峭壁之上的几十级台阶,再经过洞口的第三重城门,方可跨进甘露室石门,到达前殿。前殿是个经人工开凿拓宽而成的岩洞,长7米,宽3米,高2.8米。前殿依石壁凿有佛龛,安奉四大金刚神位。神位上方有一石横梁,左右两端各雕龙、凤,中间写有“天基永固 凤历弥增”字样。
  再经一条长5米、宽1米的岩石盖顶的狭长石长廊,便到后殿。后殿长7米,宽5米,高3米,头顶巨石覆盖,有石梁承托,人工砌起石墙。殿堂内立有四根梭形仿木石柱,覆盆柱础,柱上有联:“有道岩峰仙人境,信步凤国知石音。”殿正面安一石门,左右开窗,可观赏窗前景色和悬崖峭壁奇观,。后殿亦依石壁凿龛,安奉释迦牟尼(定光佛)、观音佛祖、三代祖师三尊石佛。横楣有阴楷“宝v丙辰(南宋·宝v四年,1256年)六月建造内殿”等纪年款,还有一副冠首楹联:“护太子发祥里佐声誉,国振兴启塑尊严神灵。”
  岩洞的一面石壁上有个小洞眼,竹竿都探不到底,深不可测,为传说中曾自涌米供和尚煮粥食用的“漏米洞”。如今洞眼有清泉汩汩外涌。
  洞顶帽形巨石有一个小圆孔,据云是旗杆洞,明末崇祯年间,内灶陈尔芳领导农民起义,在此竖起反清复明义旗,后成为郑成功部属。
  乌石山怪石嶙峋,高低错落,千姿百态,如平滑的试剑石、栩栩如生的石蛙、翘首t望的大海龟、敦厚的猪八戒等,让人浮想联翩,并引申出许多传说。站立岩顶,晴天还可远眺厦门鼓浪屿。
  护龙宫,位于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明建,现代修葺。1999年11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护海宫,亦称彭城护海宫,位于惠安县崇武半岛北部的东岭镇彭城港雅自然村大港湾腹部,由大觥⑿龆灾呕繁。1999年11月列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护海宫始建于明·嘉靖(;1566年)间,奉祀妈祖圣母,由湄洲祖庙直接分灵。以后几遭战乱,建筑大部分被毁,宫内大部分遭损。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晚年寓居泉州,1935年他挂锡净峰寺半年,与彭城后美村“敬心堂”主人刘清辉居士结下佛缘。大师六月间留住敬心堂7天,每天讲经弘法,期间多次偕刘清辉及其弟刘金枝前来护海宫瞻仰天上圣母·妈祖,留下“南无阿弥陀佛”、“三归清净,五戒庄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墨宝。(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弘一法师》)
  1943年,名僧理丰禅师在护海宫东侧建一厅堂,奉敬观世音菩萨;1947年题写“护海胜境”四个大字,墨宝现存。
  廿世纪90年代末重新修葺,再现妈祖金身。
  护海宫香火鼎盛由来已久,经久不衰。平时,祈福禳灾、求卜问卦、酬神还愿的善信络绎不绝,每逢妈祖诞辰和羽化日,更是人山人海。三年一度的湄洲祖庙谒祖进香,是以五刘十一个刘姓自然村为核心、遍及周边上百个村落乃至整个惠东地区信众的盛大节日。数以千计的谒祖车辆,几万人的迎神队伍,香烛如林,朝拜如潮,更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踩街,连台的梨园、高甲、南音演出,场面壮观。
  现护海宫庙区面积达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护海宫、3000平方米朝圣广场、梳妆楼、文物楼、妈祖巨型石雕及2000平方米瞻仰广场、2000平方米农民公园。
  护海宫所处为“水蛇穴”,背依荷山、宫山,面朝东海,门对牡丹屿和大霭司暗“白鹤升天”,小港酷似水蛇蜿蜒曲折环绕殿堂游入东海。不远处净峰、文笔山、青山从3个不同方向拱峙庙宇。
  殿堂内外雕龙画柱,镌刻诗联文学,精雕细刻花卉人物、飞禽走兽、石柱浮雕、云龙八仙、门前双狮,古风神韵。屋顶金碧辉煌,堆剪龙腾凤舞。殿前高悬匾额“功齐闽省”,据传是清·咸丰年间(;1861年)省府官员刘君正题献。内、外石柱镌刻清代“廉生”刘文元题联:“门对青山森虎踞,堂环绿水见龙翔。”“文笔武城齐拱寺,青龙白鹤尽朝宗。”还有“云匿青龙,山藏文笔;潮生白鹤,海涌武城”等。
  宫内立有两块海界牌,标明“大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六月立”字样,记载刘文昭和刘亮江不畏强权,舍身抗暴,为乡人争回港雅海域使用权的事迹。
  新建文物楼,收藏30件体现妈祖文化精神的明、清文物。重建梳妆楼、钓鱼台、曲桥、凉亭、拜亭。
  正殿东边辟妈祖文化广场,广场内有一座泉州市陆上最大的妈祖石雕像,由白色花岗岩雕成,连基座总高度为12.35米。妈祖手持如意,远眺台湾海峡。
  庙区内开辟了观潮听涛、八仙过海、太公垂钓、弥勒石佛、曲桥通幽、海门古渡、凤凰在山、妈祖后苑8个景点,还有海滨浴场。
  长1000多米、宽20米的景观大道对接沿海大通道,并横贯庙区;护卫庙区的2.3公里石砌海堤沿东海岸铺设到西埔村辜厝宫(供奉青山五舅父相公爷),可通汽车;新种植的100多亩红树林已生根发芽。
  在宫山余脉入海处的凤山之上,原有纪念刘厝先人的“永宽公纪念园”,现在改造为“农民公园”。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多次空袭大港湾,刘氏家族在凤山建碉堡、挖地洞以备防御;这些防御工程现保存完好,成为附近几个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唐·林八及赴新罗国渡海处
  在护海宫前彭城古码头,2001年立有并列比邻的两方石碑:一是“千年溯源、万里寻根”中文纪念碑。一是“唐邵州刺史蕴公玄孙、新罗(韩国)林氏始祖八及公渡海处”韩文纪念碑。日举行揭碑仪式,韩国林氏宗亲中央会会长林芳铉(前韩国总统府顾问、韩国宪政会政策委员会议长)、副会长林炳九率领的韩国林氏宗亲谒祖团一行22人,专程前来参加。
  林八及,林披第六子、唐末邵州刺史林蕴(唐九牧六房)的玄孙(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林披》)。林八及仕唐为翰林学士,天v四年(907年)朱温篡权,林八及见逐,为避难,由惠安彭城(今惠安东岭彭城村)浮海泊舶北上,在新罗国(今韩国)江华湾登岸,居平泽,为韩国林氏始祖。林八及后在新罗国任职,官至吏部尚书,以战功谥忠节。
  至今,林氏在韩国位列20大姓的第10位,传42代,人丁120万人,支派播及汉城、镇川、醴泉、安东、釜山和扶安等地,称“海东林氏”。他们按中国传统修谱牒、写族史,以忠烈公比干后裔为荣。
  韩国林氏《族谱》载始祖林八及于唐代来自“彭城”,千年来韩国林氏后裔一直在中国各地寻找“彭城”位于何处均无果,因虽找到数处“彭城”,但其地历史上都不傍海。现代中韩建交后,韩国佛心道文大法师·林允华又先后3次来华寻根未果。
  直至1995年5月,佛心大师在河南卫辉拜谒比干庙,了解到林八及属“唐九牧”后裔。同年6月8日,佛心大师等8名韩国客人应邀来泉州访问,在南安官桥内厝拜谒了比干古画像,朝谒莆田九牧祠,拜谒晋安郡王陵,并带回《九牧六房谱》。之后,经中、韩双方《族谱》对接、史料印证、审慎考证,印证了林八及与“唐九牧”六房林蕴的传承关系;特别是对彭城(又名港雅)滨海古码头唐代遗址的实地论证,确认“彭城”就是惠安东岭的彭城村,惠安彭城古码头就是林八及渡海往新罗的渡洋口岸。不久前,韩国林氏还特在江华湾平泽滨海,立起林八及铜像,与惠安彭城隔海遥望。
  龟峰岩,由盟心堂、文庙、武庙等庙宇组成,位于洛江区罗溪镇双溪村龟峰山南麓。1985年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月龟峰岩建筑群列为福建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龟峰山因山形似“灵龟汲水”而得名。堪舆家谶曰:“龟头出圣佛,龟尾出人物。”
  龟峰岩初名莲花庵,始建于北宋·开宝(968&# 年)年间,主祀观音菩萨。南宋·咸淳六年庚午(1270年),在莲花庵前别建新庙,奉祀三宝如来。
  元·泰定元年(1324年),吴世清由仙游移居罗溪开拓,其时罗溪已有几姓同时居住,时常为了水利、土地纷争械斗。泰定四年丁卯(1327年),吴世清邀集五大姓在新庙中结盟,誓不相侵,盟内有纠纷者则同入庙忏悔以解,盟外相侵则合力以抗。自此争斗平息,故名新庙为“盟心堂”。后来莲花庵旧庙塌圮,庵中观音菩萨亦 移入盟心堂与三宝如来合祀。
  明·洪武(;1398年)间,黄伯斋肇基罗溪,后裔称金溪黄氏。随着其他异姓陆续外迁,盟心堂即由黄 氏族人传承礼祀。永乐廿二年(1424年),金溪黄氏循祖宗遗愿,在盟心堂左、右畔增建锺英庙(俗称“文庙”)、龟峰岩(俗称“武庙”),自此三庙并立,左昭右穆,儒、释、道三教兼容,统称龟峰岩,成为金溪黄氏家庙。
  清·光绪七年(1881年),溪水师入龟峰岩主持,先后购置沙堀尾田2丘、岩前田3丘等,始有庙产。
  1935年,十九路军入罗溪,龟峰岩中除关夫子、田都元帅神像外,其余塑像悉数被毁。时隔3年,乡贤黄培礼 、诗礼、轩奕等于海外募资重修庙宇,重塑佛像金身。
  1940年,中岩(盟心堂)被民国政府罗溪乡公所据为“晋北粮仓”。
  解放后,龟峰岩被用作供销社;1958年作为农业中学校址,文庙作为乡政府办公室(辖前溪、中溪、后溪 3 个村);1975年在中岩创办纸厂。
  1999年,对寺庙进行整体规划,依次重修。2000 年秋在中岩后建3层式钟、鼓两楼。2002年拓宽庙埕,增建拜亭、戏台,增设南音室、停车场、管理房,寺后创建“桃源公园”。
  庙宇建在岩山临石崖上,背山面水,占地面积达6600平方米;盟心堂、文庙、武庙三庙并峙,从西向北依次排开,建筑面积580多平方米,独具三教(儒、道、释)兼容的泉州宗教文化特点。现存为清——民国建筑。
  盟心堂(中岩)
  盟心堂(佛教)居中,俗称“中岩”,宫殿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重檐歇山顶。
  东侧大门联:“青送八峰谈天有鸟,绿湾一水读月听鱼。”西侧大门联:“钟里清音称佛座,花前古镜照禅心。”
  正殿奉祀三宝尊佛、观世音菩萨、三代祖师、直符使者、哪吒太子,左厢奉祀地藏王、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右厢供祀檀樾主——金溪黄氏始祖原斋公、开基祖伯斋公、三民祖清隐公3尊神位。
  堂厅有联:“盟后同心归永好,心中无妄悟真空。”“佛家香火年年在,黄氏子孙代代兴。”&
  锺英庙(文庙)
  锺英庙(儒教),俗称“文庙”,宫殿式建筑,由前厅和主堂组成,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
  门联:“钟毓启千秋文运,英灵肇百世昌期。”
  殿内奉祀五文昌夫子(孔夫子、吕祖、朱衣神、魁星爷、北斗九皇星君)。
  锺英庙为罗溪、马甲、虹山三乡七甲(黄氏两甲、赖氏一甲、林氏一甲、杜氏两甲、彭氏一甲)文人讲学、联谊、交流聚会之所。每年中秋节,锺英庙文人墨客云集,设筵席祭祀五文昌夫子,同时咏诗作对、填词赋曲为兴。
  乡镇一级有此文庙,全国实为罕见。
  龟峰岩(武庙)
  龟峰岩(道教),俗称“武庙”,宫殿式建筑,亦由前厅和主堂组成,主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梁架,硬山顶。
  大门廊双龙缠柱,其雕刻艺术巧夺天工。大门联:“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如斯即圣人。”
  殿内供奉关圣夫子,配奉关平、周仓将军,右龛奉祀田都元帅;关圣夫子和田都元帅塑像系明代原物。据说明朝泉州同时雕塑3尊关羽塑像,泉州通淮庙的1尊和洪濑关帝庙的1尊均于文化革命“破四旧”时被毁,唯罗溪龟峰岩此尊仅存。
  庙柱联:“龟策数穷销赤伏,峰岩耸峙拍金炉。”
  龟峰岩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举行隆重的天香蘸会,宣经祝灯,祈求国泰民安、添丁进财;农历五月十三日、六月廿四日关圣帝君圣诞,也是香客云集,烧香朝圣,祈求佑安赐福,盛况空前。有联赞曰:“龟脊有文圣人乃解,峰岩无数此地最灵。”
  又名石堂宫,位于安溪县参内乡大厝村。始建无考,遗留柱础为明代形制。因年久失修倾圮,1988年重建。堂前西立一方1987年“重建龟峰堂志”。
  坐北朝南,单体结构,重檐式,堂前辟三门,出檐廊,宽深三间。神龛雕饰精致,屋脊剪瓷堆塑。祀保生大帝?吴。有联对多副:“保生救时救世封大帝,妙道医国医民号真人”;“坐龟翁对龟峰胜地千秋长泰,称大道封大帝威灵万古尊真”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吴》)
  坑口宫,又称相公宫、田都元帅庙,位于南安县埔头十七都坑口乡(现南安市罗东镇振兴村坑口宫自然村)前的小溪边,祀奉乡人、戏神雷海青。 (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雷海青》)
  《中国戏剧志·福建卷》(1993年出版)认定,南安市坑口村的田都元帅庙为泉南一带的戏神祖庙。现莆田、台湾等海内外寺庙凡供奉 田都相公 都发源于此。
  李辉良《南安寺观》(南安市宗教局编)说坑口宫“始建于北宋”,又说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即安史之乱的第二年,雷海青被安禄山处死于河南洛阳;到安史之乱平定后,“玄宗忧恤有加,赐迁尸骨回乡安葬,筑祠祀之。”此说应采自民间传说,叙述又有矛盾。安史之乱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才平定,而唐玄宗在前一年(762年)就已归天,不能为据。故坑口宫始建于何时,是唐?或宋?或其他朝代?至今尚无确切证据。
  坑口宫原称田都元帅庙 ,而“都元帅”一职的设置,唐、宋两朝均无,只有金、辽曾设。元代,在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府,有都元帅职位的设置。因此,如雷海青确曾受封“都元帅”,也当在元朝,而非唐、宋。如此,坑口宫(田都元帅庙)或许是始建于元代。晋江内坑旧街东福宫就始建于元代,奉祀田都元帅,是内坑街东福境五姓的境主神。宫中有联:“九天都院歌白雪,十八学士醉青春。”“文坛英名千古事,武威显赫一戎衣。”
  清·光绪廿四年戊戍(1898年),南安人戴凤仪(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戴凤仪》)曾为坑口宫撰写一副楹联,其《松村诗文集·卷18·楹联》(1997年重刊本)收录曰:“(坑口)宫在南安十七都,世祀田元帅,亦称田相公。戊戍年予游到此,见斯宫饶得山水胜概,低徊久之。乡中人请予以‘坑口’二字撰联,因执笔题于楹云:‘坑水环流,胜地好栖元帅庙;口碑载道,孩童亦识相公名。’”
  坑口宫 原为三开间硬山式建筑,比较简朴,大殿奉祀田都元帅及其从神大舍、二舍。
  1989年,坑口宫被损严重,印尼华人黄奕霞捐献5500元人民币给予修葺。
  2001年,该宫略有损坏,又由于规模较小,难以适应广大香客进香膜拜的需要,重新翻建。
  2002年,马来西亚戏神雷海青文化艺术研究会特地前来南安,订制200尊田都元帅神像,携往马来西亚供华侨华人奉祀之需。
  坑口宫坐南朝北,平屋,面阔3开间,进深2间,占地约300平方米;由大殿和拜亭组成。
  大殿单檐歇山顶宫殿式,盖琉璃瓦,屋脊燕尾形,装饰有剪贴的双龙和小塔。大门匾书“坑口宫”。
  殿堂内匾额高悬,雕梁画栋,流光溢彩。正殿靠山墙筑3屉神龛:中龛神帐横眉标“田都元帅府”,奉泥塑田都元帅神像,通高约0.8米,头戴插满金花的学士纱帽,衣着红色蟒服,正襟危坐;两侧分立侍神,左龛为金鸡(大舍),右龛为玉犬(二舍,狗舍人,灵牙将军)。 神龛前一副镌刻柱联:“九天都院歌白雪,十八学士醉青春。”此联与梨园戏神座对联“十八年前开口笑,醉倒金阶玉女扶”之句相映照。殿中另有柱联:“闻鸡声而坐化,坑口顿成胜地;登銮座以扬灵,相公堪谓名臣。”“殿内众仙参下拜,庙前两水朝中流。”
  侧殿称马房,存放信众供奉的色纸糊制神马。
  前廊竖立一对绿辉岩石的透雕蟠龙大柱,又装饰有许多精美的木雕和其他石雕,比原来显得较为堂皇壮观。
  殿前连接一拜亭,匾题“坑口田都元帅宫”双行7字。拜亭小巧玲珑,也是近年的建筑,为方形,单檐歇山顶,亦盖琉璃瓦,配燕尾形屋脊,剪粘的双龙和火珠。拜亭有柱联:“坑口化身参六相,宋代封位列三公。”
  大殿西侧小溪上建造一座花岗岩石单拱桥,名“海青桥”,近年台北艋舟甲行德宫在桥上捐建有三开间廊屋,故又称“大行德桥”。
  农历正月十六为雷海青祭日,因坑口乡无雷海青后裔,由林氏奉祀。泉州民谣:“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相公生。”泉州的高甲、梨园、傀儡诸戏班常在正月十六这一天结队到坑口祖庙进香,场面颇为热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文艺·高甲戏、梨园戏、木偶戏》)
  相公墓
  相公墓位于坑口村(振兴村)西的公路西侧,在宫左50多米处小丘上,中间隔着公路和小溪;堪舆家称为“龟穴”。此墓在文革中被毁,1988年重修,1998年列为南安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公墓始建于何时难以断定,埋些什么也不得而知,但至迟在明·万历廿八年庚子(1600年)已出现。雷海青死在河南洛阳,葬于何地未见记载,而民间传说不一,难以相信。 民间相传,雷海青在洛阳遇害后,尸骨无存,家乡父老找出他在家乡生活时穿过的衣服和帽子,建此“衣冠冢”,明代重修后一直保存至今。 学者认为,此墓应是雷海青的“衣冠冢”,或为崇祀雷海青而特造的象征性墓葬。
  相公墓坐西南朝东北,平面呈“风”字形,三合土构筑, 由墓区和墓埕组成,总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墓坟丘作龟行,面积约30平方米。其前头竖立一通长方形辉绿岩石墓碑(旧物),长42厘米,宽33厘米,雕制较粗糙;碑面中间阴镌竖排楷书“相公墓”三个大字,外加一阴刻单线拱形框,左边落款为阴镌竖排楷书“万历庚子立”(“万历庚子”为万历廿八年,1600年)五个小字。墓碑前还设有花岗岩石案(墓桌),上置一花岗岩石香炉,阴刻横排楷书“田元帅”三字。
  墓前并盖有一间花岗岩石构筑的小宫,高1.05米,宽1.36米,石墓碑、石案均在其内。此小宫的屋顶是用单块的花岗岩石雕成的,略似单檐歇山式,原有的已毁为数段,抛放在墓后,现所见是后来重新雕成的。
  1996 年,还在墓埕上筑一六角形重檐攒尖顶的墓亭。
  “相公墓”旁立着两块石碑,分别为南安市政府及南安文管会所立,碑上显示雷海青墓于1998年被南安市政府列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文字:“雷海青,南安罗东人,唐玄宗时宫廷乐师,‘安史之乱’中忠贞殉难,后归葬故里。”
  分炉谒祖之盛
  田都元帅信仰的广泛传播,是因为后来田都元帅不但是戏神,还逐渐演化为 挡境神(地方保护神),获得宽阔的社会基础。祀奉雷海青的祖庙,分炉遍及泉、漳、潮、汕各地, 并随闽南移民传播到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称雷海青为田都元帅、田公元帅、相公爷;同时,田公元帅也是民俗艺阵“宋江阵”的祖师爷,故又被称为“宋江爷”。
  南安坑口宫管委会董事黄廷琪《坑口宫祖庙分炉概况》(林胜利、李辉良主编《戏神雷海青信仰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2第一版)载:“据统计,台湾省各地有200多座宫庙奉祀 田都元帅,泉州市所属各市、区、县包括厦门市同安区奉祀田都元帅的宫庙有800多座。”其中仅泉州城奉祀或附祀田都元帅的宫庙达97座,超过关帝、妈祖、吴真人等著名神o,名列第一。(详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雷海青》)
  黄廷琪《坑口宫祖庙分炉概况》(林胜利、李辉良主编《戏神雷海青信仰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2第一版)载近年到坑口宫谒祖联系的有:
  南安市
  罗东镇:溪狮村山美宫,小罗溪村旧街会龙宫,小罗溪后幕田都元帅祠,刈柏山美宫,崇福后田宫,振兴村长房田都元帅祠,高塘村岭头水尾宫,高塘村岭兜宫,蔡厝村杏田鸿海宫。
  乐丰镇:罗山村(桃宅)草庵宫,福山村双西宫,福山村后幕际下宫,坑尾村山美宫,白叶村积善堂,溪坂 西山宫,卢中村洋中蔡阳宫,徐内慈云堂,潭边村田都元帅祠 。
  梅山镇:后洲境镇安庙,司公垅镇元庙,后洲详中大厝下厝宫,灯光村行落金山宫,鹅峰山鹿下宫,新兰村新美宫,新兰村演厝头盛德馆,新兰村演厝头新宅、顶新厝、瓦窑、东头等12座田都元帅馆,灯光村水福资安堂,灯光保姐秀高根庙,大口村田都元帅祠,灯光上坑关帝庙附祀田都元帅,上坑吉美堂,灯光村烤田宫,董山尾会龙宫。
  洪濑镇:镇头金斗境田都元帅宫,街尾福庆境,洪濑镇四都长新境,溪平爷宫,坝田相公宫,前峰相公宫,洪后(洪孝)金斗境,官田窑园田都元帅祠,五都象头纟普玄庙。
  洪梅镇:五都田边境,多心土寨边田都元帅祠。
  康美镇:园内田都元帅府。
  九都镇:凤墩村龙津宫,陈后石屈村相公宫,彭林村相公宫,南眉山村田都元帅宫,石寻(“石寻”合一字)隔村田都元帅宫。
  美林镇:白叶村白叶宫,大帽山下江厝村竹林宫。
  柳城街道:莲田村相公宫。
  码头镇:码头街厝尾西龙宫。
  官桥镇:立新街田都元帅宫,东山宫,曙光村田都宫。
  水头镇:大盈田都元帅宫,朴里元帅府。
  丰州镇:燕山长寿宫,宫下堡三王府田都元帅殿。
  石井镇:东村田都元帅宫。
  鲤城区
  义全宫、青龙宫、凤阁官、水仙宫、龙会宫、鲤洲宫、联魁宫、奉圣宫、五魁宫、宏博宫、高桂宫、凤池宫、昭惠庙、宜春宫,桂香宫,白狗庙、文胜宫、执节宫、进贤宫。石笋庙。金浦相公宫和新步的龙步宫。双坑南山宫、路边东宅宫、锦田相公宫 、寨仔相公宫,上村常春宫,新石保安宫、石龟相公宫、大房相公宫、樟崎相公宫、洋屿元帅官、亭店后坑元帅宫等。
  丰泽区
  北峰塔前元帅宫、坑尾康美宫、井山相公宫、杏后相公宫、西埔元帅宫、石坑忠显庙、埔任元帅宫、段湖西湖宫、下美相公宫,中保西明宫、石堆相公宫。乌洲相公宫、新庵相公宫、湖内相公宫、沟后元帅庙、东湖乌岸仁风宫、东禅东头宫、东海坂头宫、长坑相公宫、后亭北山宫、山后相公宫、后坑元帅庙、厨头聚峰宫、连按相公官、下保田元帅庙、云谷西殿宫、桃花村洋店宫、北星相公宫、东梅相公宫。
  洛江区
  城东:相公宫、芮山相公宫、杏宅相公宫、前林相公宫、吕埔相公宫、许店元帅庙、烧田元帅宫、室仔前宫、洪厝宫、古莲宫。
  河市:大河宫、小溪相公宫、溪山露明宫、五宅梧栖宫。
  马甲:二甲相公宫、莲田宫、南厅宫、土楼边宫。
  罗溪:双溪龟峰岩、双埔怀山庙、岭兜相公宫、翁山显应宫、建兴颍川祠、新土寨周全庙、鸭母朝西山宫。
  虹山:后溪坂元帅殿,溪园镇风宫、下坪风山宫、彭厝相公宫等。
  惠安县
  惠安城内:琼田铺留山宫。
  东园:后蔡村鲤宫,百崎加坑田都元帅宫,长烧盾田都元帅宫 。
  张坂镇:霞美村田都元帅宫,社内田都元帅宫,草片村田都元帅宫。
  螺阳镇:金山古湖境田都元帅宫,诗口村盘龙铺,普光铺松光村、楚滨村田都元帅宫,冷水村田都元帅宫,后田村田都元帅宫。
  土寨:正兜村田都元帅宫,陈厝宝湖境田都元帅宫,上村田都元帅宫,上梁田都元帅宫。
  山霞:山霞村田都元帅宫,丘内村田都元帅官,新塘村田都元帅宫。
  张坂:田都元帅宫。
  山腰:田都元帅宫。
  东岭镇:东岭村田都元帅宫,洋庄田都元帅宫,梅庄田都元帅宫。
  晋江市
&&&&磁灶官前田都元帅宫,青阳镇普照宫,陈埭横坂境田都元帅宫,陈坂沟美官,石厦乡施姓田都元帅宫,安海镇八都西宫,安海镇曾埭山灵宫,安海型唐龙山寺,内坑镇东福宫,深沪龙泉宫。
  石狮市
  厝山前、后厝房田都元帅宫,宝盖镇宝湖境田都元帅宫,宝盖唐后田都元帅宫,祥芝东埔一、二、三村田都元帅宫,新湖田都元帅宫,前廊田都元帅宫。
  厦门市
&&&&同安城东五甲村后河宫,同安城西城西宫,同安城南龙虎宫,同安马巷镇蔡浦宫,同安马巷镇陈头宫,同安新店汪厝田都元帅宫,大嶝岛18村落村村都有相公宫。
  漳州市
  南安山美水库建设,九都移民漳州市长泰县坂里镇,由坑口宫分炉建宫有:陈巷相公宫,祖地村相公宫,九洋村相公宫,后边村相公宫,鸡母寿相公宫等。
  台湾省
  台北市万华区雅江街艋{行德宫,台南市鹿港镇东围巷(车埕)玉渠宫。花莲县花莲宫。
  年,台湾鹿港玉渠宫、台北行德宫等先后来南安相公宫谒祖。行德宫还立《虔诚之心成里迢迢专程认祖缘起》碑于坑口宫前以纪其事:“本行德宫起源一九六四年间,设立于台北市万华区雅江街四十一号,奉祀主神三田都元帅,又称田都元帅。长久以来,来此行德劝善、净化人心、匡正恶念、救世为宗旨,故神威显赫,泽被四方,香烟鼎盛,信徒遍布各地。一九九六年五月间,本宫恩主田都元帅圣示,始进行祖团,由主持施见文带领,远赴福建寻根认祖之旅,经过无数之寻觅与奔波,终于在此地确认根源……一九九六年十月,经由坑口宫主持人以及全体委员相互确认肯定后,恩主田都元帅圣允,为增延福慧护佑台湾区善信,正式分灵本宫,为台湾区首例庙宇,期许慎思神迹,发扬光大,使香烟缭绕,延续不断为依归……”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华星村坑柄。始建未详,建筑面积20平方米,主祀八王府,配祀杨大帝、夫人妈。
  芦荻庙,在府城甘棠巷31号。
  原芦荻庙南向,始建未详,祀五文昌夫子,为铁炉铺芦荻境境庙。
  解放后庙毁,为民居。2005年于原址重建,西向。
  补陀岩,原名普陀岩,位于安溪县长坑乡山格村大香山脉凤形山下,列为安溪县第三批保护单位。
  补陀岩系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由古岩迁来,几经兴废。
  传说,补陀岩原名普陀岩。万历卅八年(1610年),晋江青阳人、著名书法家、少詹府少詹事张瑞图告假还乡两年;期间,张瑞图出游,曾由泉州经南安入安溪,路过蓝田岭头村,为白云亭题字“白云自在”;过进德桥亭,题字“津梁大千”;到蓬莱九峰岩,留下“真相”墨迹;后来路过长坑,恰逢古刹普陀岩修建落成, 乡老便请他题写“普陀岩”匾额。张瑞图历来对求字者有求必应,但这时却颇费踌躇,因为张瑞图早年曾到马甲仙公殿运梦问寿,仙公托梦:“瑞图瑞图,寿至普陀”,故他避讳,终生不敢游览南海普陀山,哪知在长坑这深山间却冒出个“普陀岩”。后来一想,就说:“天下一普无二普!”提笔题了“补陀岩”三字。从此,长坑“普陀岩”变成了“补陀岩”,一直叫到现在。(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张瑞图》)
  民国卅三年(1944年) 毁后重建。
  1966年“文革”遭毁弃。1980年修葺,1988年按貌重建。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各地善信络绎不绝,堂内香火鼎盛,场面极为热闹。
  补陀岩面对香炉形山,两旁山峰象凤翅将其环抱。左右两条小涧,于岩寺前汇合向东。凤形山后有一座山,一个天然岩洞,酷似仙人骑鹤。右边的山坳象马鞍,称马鞍格。
  岩寺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依山筑在高台上,“一字”形,十七椽结构,屋顶剪瓷彩雕龙飞凤舞,建筑风格独特。
  大门两旁有“ 国泰民安”四大字。大门下埕砌12级石台阶,阶下是1个半月形大庭。大庭内有放生池和花坛,花坛中种植月季花。庭前有1道5尺多高的围墙,围墙下隔路建有1座下楼。距岩寺数百米处,还有1座护界亭。大门前有1条丈余宽5间长“万”字形雕栏的长廊,连结两旁护厝,使整座岩寺呈“凹”字形结构。
  正殿重檐屋顶,抬梁架,面宽5间,进深3间,堂室深邃。前檐屋顶横筑19屏,堆塑人物故事图。正殿又分中殿和前后廊。岩宇当心间,祀显化大士观音(俗名施美瑛)以及施母。堂前覆船式长廊,椅座护栏。后廊祀一列释迦、阿弥陀、韦陀、伽蓝、十八罗汉等佛。
  附属建筑有护界宫、僧楼、山门等。
  补陀岩现存1个明代的青草石香炉、清代漆金辇轿、瓷香炉。青草石香炉雕四只虎脚,正面雕1个八卦、1个狮头,两边对联:“香燃北山环龙案,炉置南海莲花台。”
  补陀岩内还有一个清代的圣旨牌。传说,康熙年间长坑福春村官献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官献瑶》)少时在补陀岩书房读书,曾向内祀的观音许愿,若取功名,定当重谢。后官献瑶入朝为官,回乡时为补陀岩捐资铺筑1段石碣路,其长1公里、宽1.6米,中有两段石板桥。还题赠楹联:“水作潮音风引到,岩如鹫岭石飞来。”(或说还题写:“读书好,耕田亦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回朝后又申报,皇上赐此圣旨牌。
  位于安溪县城之南的永安里厚黄龙山麓的蓝溪之畔,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年)。
  清?乾隆《安溪县志》载:“汾衍庙,在黄龙山下,崇祀武德尊侯,祈祷有应。”庙后又增奉法主圣君、五谷真仙。因l临蓝溪,南宋?嘉定间陈宓(参见《泉州人名录?陈宓》)任安溪县令时,曾据此作消除不祥之祭的修禊之事。
  后由于溪岸向南崩溃,庙宇倒塌,庙地被冲刷得只剩下一块巨石。清?雍正年间(年),汾衍庙迁于虎形神地现址,后又夷为平地。1984年依原向、原基、原貌重建。
  重建后的汾衍庙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中间一方形藻井。
吴山寺(化龙岩、吾山寺)
  吴山寺,昔名化龙岩,又名吾山寺,系南岳临济正宗少林寺院,位于距安溪县桃舟乡政府所在地约1公里的吾岩山下,踞“狮型”之穴。吾岩山 三峰耸峙,登峰可鸟瞰桃舟全景,可眺望永春、漳平诸名山。
  清·乾隆《安溪县志·寺观》载:“吴山寺,在桃洲乡。昔名化龙岩……左有万叶庵、半月池。”这里“三峰耸峙,石壁嶙峋”,“茂林修竹,岩谷窈深,为蓝溪一胜概。”
  吴山寺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由南岳临济正宗月镜和尚募建。
  清·顺治七年(1650年)重光,后由临济正宗第35世法镜和尚佐募修葺。
  康熙(;1722 年)间,寺院全盛,时僧人达二三百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时已73岁高龄的李光地请假还乡,曾临吴山寺,作长歌一首并勒石为记,此石今已无处可寻。(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
  乾隆二年(1737年)后多次修新。
  编修于嘉庆(;1820年)间的桃舟《萧氏族谱》,记载了吴山寺和尚拔笋、砍木之事,并收录标有吴山寺及所在山峰图1幅,图上标有十多个和尚墓塔,可见当时吴山寺的规模之大。
  清末毁于战乱。
  民国期间,桃舟董事推八保会工重建,不久毁于火。
  岩寺在历次募修扩建中,曾三移其址,分外岩、中岩及内岩。现址为内岩。
  从吴山寺碑记和现存的历代和尚墓塔等文物中,见诸文字记载的僧人还有:锐锋和尚、法镜和尚(在一个墓塔构件正面刻有“皇清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法境和尚塔”文字)、晦潭和尚、居马和尚、艮斯和尚等。
  从现存遗址看,吴山寺原占地总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寺前曾有3个面积近千平方米的练武场,一旁还有一个400多平方米的半月池。主体建筑为三进式,土木结构,现仅存前面一进,长10多米,深约4米;后二进均已成为一片废墟,但四处仍可见印花砖瓦及石柱础,一旁还有两间僧房,部分已坍塌。
  门内地上平放1块大石碑,该碑已经龟裂成许多碎块,部分已经遗失,碑面上的字迹还可见该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
  有匾“人间第一”,系雍正五年(1727年)进士、安溪知县王植出巡至此时所题赠。
  岩寺原有诸多楹联,现仅存两副:山门联:“吾正吾门,为愿吾徒承吾志;山开山径,只迎山客访山僧。”寺柱联:“董事推八保,会工重建;连峰拱三台,紫气呈祥。(浙杭陈博修书)”
  清人黄志璋目睹吴山寺秀景及其兴衰,也曾撰有楹联两副:“尽日烟云从地起,终朝苍翠傍人凝。”“开山已不辨时代,遗构犹堪睹废兴。”
  吴山寺内原本供奉佛像众多,有蓬莱清水岩的昭应祖师、湖头泰山岩的显应祖师、长坑太湖岩惠应祖师等名僧,在安溪境内有很大声望,且在漳平、永春、大田等地也有较大影响。今寺虽已废,仍香火不断。
  院落中央露天立着一座“盘古帝王”雕像。
  山下一农家中存有一个石雕水槽,长107厘米,宽58厘米,高43厘米,槽体厚约8厘米,槽面上刻有“大明·正德五年僧月静□□”等文字。该水槽早于建寺2年,当时少林寺一般都有水槽,用于喂马或洗食物,可能是吴岩寺建寺时打造的。
  附近有很多和尚墓,还有一个看似舍利塔的组合石柱,样式较新,但字迹不清。
  僧人习武成性
  吴山寺的僧人不仅勤修禅理,且习武成性。
  清·乾隆《安溪县志·仙释》载:“僧锐锋,俗姓杨,少业儒,后披缁,居化龙岩,深通禅理,能文章,饶有勇略。著有语录杂作,李文贞公(李光地)为之传。”
  清·乾隆《安溪县志》又载:“康熙甲午、乙未间(;1715年),山寇林某聚众永春帽顶山,劫掠居民。锐锋与李日G谋,令其徒晦潭同乡众破贼巢,远近宁静。”
  其所述之事是,包括李光地在内的李家12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被山大王林日胜掳入山寨,特别是以年仅13岁的李光地作为人质,以此要挟勒索巨额赎金。后李光地的伯父李日G在吴山寺武僧及乡人计28猛士的帮助下,终于救出李光地及其家人。
  泉州在古代除了东禅寺、凤山寺外,多个地方也有少林弟子传衍,尤其是乾隆廿八年(1763年)秋诏焚少林寺后,少林寺滋无复敢修者。少林僧人及弟子即派隐于各县,在村里传授武术,代代传习。桃舟乡位于漳平、永春、安溪三县交界,当时极可能有一些少林寺和尚前往吴岩寺继续习武。现在,桃舟、感德、一都等乡镇民间仍有流传“台刂狮”表演,其动作明显源于少林功夫。(参见泉州历史网 《泉州儒道释寺庙·少林寺》)
  摩崖石刻
  石刻除岩寺古井上“圣泉”外,摩崖石刻有3方,据说是当时寺僧在山上练武时留下的:
  一方在吾岩山上,刻有“风斯在下”4个 0.4 米见方的阴镌楷书。从那块大石头可直接跳下到练武场。
  两方在吾岩山附近的一块高2米多的大石上,一面刻有“喝醒”,每字0.6米见方,颜体,书写大方,刚健有力,落款“乾隆癸酉立”;另一面仅刻有“仰止”两字,没有款识。两方文字虽为阴镌,然部分笔画却在阴镌之中带有阳镌,富有立体感。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杉植院》:“杉植院:在四十四都。唐·咸通三年(862年)僧无想建。今废。”
阿弥陀佛宫
  阿弥陀佛宫,在府城北门街阿弥陀佛巷内。清·康熙年间(年)有佛教徒许叔居此,每举动必称“阿弥陀佛”,后自焚化。里人葺其屋为宫祀之。早废,巷名犹存。北门街改造时巷毁。
进贤宫(三官宫)
  进贤宫,又称三官宫,在府城进贤巷东端(河岭巷门牌29—31号),为奉圣铺进贤境境庙。始建未详。北向,祀三官大帝、相公爷。
  旧宫解放后改为公产宿舍,1999年里人在其前重建新宫,面积80平方米。
  应魁庙,在府城龙头山南麓。始建未详。祀福佑帝君,为铁炉铺应魁境境庙。今废。
  佑圣宫,在府城新门街老先生巷北端。南向。始建未详。祀杨大帝,并祀刘星主,为胜得铺佑圣境境庙。解放后改为国家粮库。
  芳德堂,在府城玉犀巷内、镇雅宫后。北向。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2002年基督教泉南堂扩建,遂废。
  浮桥岐山宫
  浮桥,位于鲤城区浮桥镇岐山村。始建未详,建筑面积20平方米,祀顺正王。
  水口岐山宫
  水口岐山宫,位于德化县水口镇八逞村。
  ·(1406年)。。
  “岐山隐隐白云封,气势巍然灵秀钟。最喜当年鸣彩凤,还欣今日护东龙。岗峦峭拔三三经,体势峥嵘六六峰。锦绣一开文运启,后先济美耀华宗。”
  位于鲤城区浮桥镇东浦村浦口。始建未详,祀七大巡。
  位于鲤城区江南镇赤土村。始建于清,建筑面积80平方米,祀杨六郎、章大巡。
  怀恩寺位于泉港区肖厝村肖山西坡一道山坳间。
  怀恩寺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初名天华堂,取天女散花之意,由国学生肖大成、举人肖建标等人倡建。
  天华堂是一处亦道亦佛的宗教场所。《天华堂碑文》中有“星君辅世”、“得董祖师正法,立场渲教”的记载,并注明其始建“斋堂”的目的是为了使“持斋者”有一处聚集学道的场所,因此,天华堂似是道观。但是,在光绪十五年的《兰陵书院碑记》中,既称“壮哉此观也”,又记“皆崇奉佛天”。
  “文革”中被毁殆尽。1991年在原遗址上重建,彻底皈佛,改成佛寺,更名怀恩寺。
  寺前至山脚原是陡立的山坡,重修时以图案画的风格砌以高大石岸,配以平台石阶,点缀花草乔木。寺前从下至上有5层平台,台沿均有古城墙般的堞口。第二层平台宽阔,内侧是一堵石砌高岸,岸墙上嵌着“南无阿弥陀佛”6个各1米见方的大红字;上方是刻着“怀恩寺”3字的石匾。
  前殿屋脊塑两龙抢球。
  大殿二进,重檐歇山式,殿顶屋脊塑两条飞龙,反向朝燕尾脊,龙尾处的屋脊中间是一座小塔。大殿正门额“妙相庄严”4字,系赵朴初手迹。大门两侧有厦门大学庄景辉教授撰写的柱联:“蟹谷震潮音声通海峡,墩山显灵光泽被闽台。”大殿两旁的十八罗汉,不像其他寺庙那样囚于神龛中,而是塑成墙上的浮雕,并配上相应景物。
  大殿两侧有二层护厝,也是翘檐琉瓦,拱门花窗,雍容典雅。
  寺右一道雕石台阶穿过树丛通向山梁,山梁上点缀着一座玲珑别致的六角翘檐凉亭。
  寺后三面有苍翠的山坡围拱。
  ,德化县,德化,。与德化县
  ·元年。,,
,主祀五华寺陆禅祖师。
  “迎仙仙宫迎,仙宫宫迎仙。”
  “徒巴蜀,云游德化,新择五华圣地;自五华,锡驻上林,首开一栋迎仙。”
  “迎益迎芝迎诚意,仙到仙萃仙下降。”
  “迎驾陆禅图长报,仙宫恩主度慈航。”
  “迎佛诚意佛自在,仙到人间庆众生。”
  “卓载乾双蓬莱境,东西南北弟子情。”
  “一泓法水八方泽,五朵花开四海香。”
  “迎非诚意宫无佛,仙到人间景尽春。”
  “迎立三教儒道释,仙凤二者尊炎黄。”
  “迎厥祥来春同赐福,仙其萃止佛其流恩。”
  (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古桥梁·》、《泉州儒道释寺庙·五华寺》)
  豆恚挥诎蚕毓偾耪蛏显反搴笙橹稀
  何为“”?①解“跛”、“脊背骨骼弯曲”。②泉音“āng”,。③安溪泛指各种“神像”,如“”,“饭”“神像庙”。安溪有多处寺庙称“豆”,祀神各有不同。如此处祀大德禅师·杨延德;又如安溪县龙门镇溪内村乌荇山麓灵护庙也称豆恚祀隋朝的迁押官张纯。(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灵护庙》)
  大德禅师之祀
  传说,北宋年间某天,突发倾盆大雨,山洪暴发,蓝溪水猛涨,上苑村民临溪察看水情,突见 随洪水从上游漂来1座木刻香炉。此香炉随洪水盘旋,搁浅在蓝溪中金狮耳巨石上,后来村民又发现香炉旁镌有“大德禅师”字样。
  “大德禅师”即杨延浦(后改称延德),乃金刀老令公杨业的第五子杨五郎,曾任北宋殿前大将,为杨家军副帅。在“金沙滩”战役后步入空门,在山西五台山太平兴国寺出家,后被宋仁宗御封为“大德禅师”。&
  上苑村民感念杨家一门忠烈,便取回香炉,许愿若洪水退后未造成村里损失,就将其供奉起来。洪水退了,且两岸无恙。村民遂制1块木牌,朱书“大德禅师”神位,与香炉一起供奉在上苑村弥勒山下蓝溪南岸的1个石罅龛内,供奉之处即称豆怼
  为何石罅龛中“大德禅师”没有塑像只有香炉和神位?当地流传两说:①有村民曾梦见豆, 豆称自己原是杨五郎,武将出身,面容恐怖,不要为其塑像。②或说石罅龛中原来是有根据京剧里杨五郎出家后的形象为其塑像的,只是这一形象为“净”角,面部非常恐怖,村中小孩夜间经过 常受惊吓,后将塑像搬移。
  石罅龛顶有罅隙而不漏,刮风下雨也不会淋到牌位和香炉。石罅龛形如狮耳,在其内狭小的石缝中,居然长出了两棵十几米高的大树,一年四季常青翠绿,像两把巨伞遮着石罅龛。石罅龛四周原有天成的石椅、石桌、石橱等。原石椅左侧约5米处有两块巨石,上大下小,酷似狮嘴;而石罅龛前方约30米处的蓝溪深潭中,则有一块呈圆形的巨石浮出水面;两者构成一处天然奇妙的“雄狮弄球”之景。数年前,蓝溪防洪堤还未修筑时,洪水经常漫到岸上,但几乎都只漫到“狮嘴”石,从未淹没石罅龛。
  后来,香炉已佚,宋代刻的木牌位也被移出。
  新建豆庙
  2006年,上苑村民在蓝溪南岸后溪崎之畔修建新的“豆庙”。
  庙宇面宽24米,进深22.4米,建筑面积538平方米。庙的最顶端至地面高度达14.2米。四面是垂檐的屋顶;每重屋顶东西南北方各有1条大小不等的飞龙。大门前走廊上矗立着两对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青石网雕龙柱。内外三面墙裙镶贴着近百幅石图雕。
  庙内正中神龛内供奉着高2.18米全镏金的“豆”金身,是完全按五台山大德禅师塑像的尺寸、造型塑造的,连手里的兵器也无二致。
  攻炮城和放火狮
  上苑村还长期保留着与石罅龛“雄狮弄球”衍生出的攻炮城、放火狮两项民俗活动,寓意都是要把雄狮震醒。
  “炮城”用竹子扎成圆形骨架,周围环绕一串鞭炮,象征古代城垣。“炮城”制好后,悬挂在空旷处,约两层楼高。攻城时,炮手们将各自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对准“炮城”抛掷,谁触发城垣上的炮蕊,引发“炮城”大爆炸,就为胜者。据传,上苑村是安溪最早引入攻炮城活动的村落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岁时记·元宵》)
  所谓的“放火狮”,是用铜片制作出狮子的脸部,并绑上鞭炮,再用竹子扎出狮身,而后燃放鞭炮。让鞭炮敲打铜狮子的脸部,发出巨响。这种民俗的发源地已不可考,但上苑村民认为他们村是最早出现这种民俗的地方之一。以前用竹子扎的狮身很大,现在不断简化,有的只剩下狮子头了。
  应台亭,位于晋江市新塘街道沙塘社区,藏身于锡福堂后面的一条小巷上,两者几乎紧挨在 一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儒道释寺庙·锡福堂》)
  应台亭始建于宋代,乡人称为“佛祖宫”,奉祀崇德尊王、慈济明王、福寿星君、叶真人、忠佑侯、夫人妈、阎君公。
  应台亭外墙上,现存一方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大砂塘碑》。花岗岩质,长方形圭首,高1.2米,宽0.63米,碑额阴刻篆书“大砂塘”,碑文:“属晋江县聚仁里二十六都,周围一千八百余丈,深九尺,灌田六百九十二石。嘉定二年五月廿日立。”应是前人在确定当地水塘的面积、灌溉范围时所立。
  应台亭前还有应台亭球形石塔,以及梁式石板桥——应台桥。旧时,庙、塔、桥是连成一体的。
  应台亭球形石塔古朴别致,始建于宋,现部分构件为近代配补的。《大美晋江·晋江宗教建筑》载:“球形塔是一种塔身呈球形的小型实心石塔,球形正面大多刻出壶门形龛,龛内雕像。因塔球形,故名。球形塔大多是佛教寺院中庄严佛土的室外陈设品,闽南地区的球形塔多建于宋代。”这座应台亭球形石塔“其高约4米,自下而上共分8层;底层为八角形须弥座,其上为雕刻水浪纹的覆钵与浮雕双龙的彭形座;第四、五层都是八角形的柱身,柱身有倚柱,每面各刻佛像或力士像一尊;第六层是塔身的主体,外观呈略扁球形,正面刻壶门龛,龛内刻佛首。球形塔身之上为攒尖八角顶盖和相轮塔刹。”
  应台桥位于应台亭石塔旁,原名“T桥”,桥下是一条湍急的溪流。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城外附近之桥·应台桥》:“应台桥:在二十六都,宋·淳v二年(1242年)建。”廿世纪50年代更名“军民桥”,廿世纪末被用水泥填埋成路,桥已无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泉州少林寺新山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