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梳子做唐玄宗的定情信物物是哪个民族

更多公众号:shan007dong网罗山东最新资讯‘潮流情报、美食攻略,全方位的为您解读不一样的大!山!东!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古代的10大定情信物,哪个最浪漫?,本文由网友投稿产生,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中国人过“情人节”为何选择送“木梳子”?
文化中国-中国网 .cn  时间:
10:29  责任编辑: 侯杰
公历2月14日,为纪念罗马帝国违抗皇帝命令为勇敢为情侣举行婚礼的神父Valentin而形成的“情人节”。前不久,艾君接受了《香港商报》的记者采访。《香港商报》记者韦正风:“请教艾君老师,您作为民俗学家能否介绍一下木梳作为情人节的礼物在古代有什么民俗含义呢?”
以下为艾君对“西方情人节”在我国“发热现象”以及“木梳为情人节的礼物”等问题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西方情人节在中国年轻人心中的位置日益增高,呈现出上升趋势。同样,在商家以及一些民俗学家、媒体的炒作下。近几年,又出现了“中国版本的情人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把我们传统的“七夕节”改名换姓当成“情人节”来过,之后,一些商家以及学者也乱点鸳鸯,不尊重实际情况,编造故事和习俗,强行把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中秋节”也绑架为“情人节”。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不推崇自由恋爱习俗,因此何来情人节呢!
事到如今,已经在我国社会民间,尤其是在年轻人的心中的有了一定根基的就两个“情人节”:一个是西方的“情人节”,一个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于是,也就有了习俗共享,用“中国的方式过西方情人节”的民间风俗。
在西方“情人节”习俗中往往倾向于送“玫瑰、巧克力”等礼物,当西方的“情人节”传到中国后,一些年轻人也学会“文化嫁接”,用中国的方式过西方的“情人节”。
“用中国的方式过西方的‘情人节’”也就是说,在立足西方“情人节”的概念和思想主题不变的情况下,用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丰富补充西方节日内涵,来过一个“中国式的情人节”。这种文化共享和融合方式,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普及有一定的意义,是值得称道!在艾君看来,我们把西方的节日,融进去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元素,这有利于中西文化共享,对于促进我们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譬如,在近几年,“情人节”在中国年轻人中开始流行“送木梳”热,那么,木梳作为“情人节”的礼物在古代有什么民俗含义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人们为何会把木梳作为情人节的礼物的民俗含义”问题。
艾君个人认为,这看似是个简单的民俗问题,实际具有很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当今在年轻人心中有两个“情人节”:一个是西方的“情人节”,一个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众所周知,关于西方的“情人节”的礼物似乎是“送玫瑰”和“巧克力”等礼物,而 “送木梳”这一习俗却属于“中国的七夕节”中的一种局部地区和民族的婚姻习俗。也就是说,当今年轻人已把中国传统七夕节的习俗移植到“西方情人节”来了。用中国的方式过西方的“情人节”,这的确很有创意,也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范例。
“七夕节送木梳”这种习俗,从传统意义看,属于传统婚姻中的青年“男女私订终身”的体现,其实并非属于我国传统婚姻习俗中普遍盛行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包办买卖婚姻”的封建习俗。
其次,我们来看看,为何“七夕节送木梳”这种受到约束和禁忌的习俗被提到社会普遍性来认识了呢?
艾君个人认为,这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变革因素。
我们知道,实际上在我国传统民间习俗中,“梳子”的民间使用非常广泛,可以说“婚葬嫁娶”都有索配送梳子的习俗。而用在女子婚姻大事上,订婚、出嫁等都有配送梳子的习俗。譬如,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
而关于在七夕节“送梳子”习俗,艾君个人认为,并非中国汉文化传统节日“七夕节”的一种普遍得到社会认可并存在传承发展下来的一种带有民间普遍性的习俗。为何这么说呢?
我国千百年来受传统封建礼教影响,婚姻大事是由父母主宰,男女之间并非那样开放,送梳子属于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代表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有结发的意思,这属于私订终身的意思。而在传统婚姻中,青年男女私订终身,则被视为“大逆不道”、“有伤风化”,轻者受父母责骂、亲友唾弃和舆论谴责,重者受家族惩罚。妇女屈从“三从四德”,听天由命,“嫁狗随狗”、“嫁鸡随鸡”。即便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曾规定一夫一妻制,但末能彻底实施。官绅富豪蓄婢、纳妾,三妻四妾者不乏其人。穷苦百姓困于生计,大龄未婚和终身未娶的“单身汉”、“和尚户”多见。所以,艾君个人认为,“七夕送梳子”这种受到约束和禁忌的习俗,真正被提到社会普遍性来认识,并逐渐被当今社会认可,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中国人民政府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并立法保护。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因为受西方“情人节”的一些西方习俗影响,一些民俗学家才把“七夕送梳子”这种受到约束和禁忌的局部地区民俗习俗提了出来,让“七夕送梳子”这种习俗得以普及和发扬。
众所周知,“七夕节”在中国,俗称的“七月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后来又受西方“情人节”影响又被社会某些媒体或组织冠名“七夕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而当今社会,“七夕送梳子”这种曾受到约束和禁忌习俗被演绎成许多带有现实意义的内涵。有人说,若送“情人”代表要与其白头偕老之意;也有人说,送梳子,让梳子代表相思,代表着对方很想念很挂念你;还有人讲,梳子每天都梳理头发也代表着它与你的密切性,代表着白头携老,梳子还代表爱情,古代一般有做定情的意思;更有人扯出,送梳子,让梳子也代表健康、快乐,把烦恼一扫而过,把心结打开,而且梳头会给人精神,带给人自信!其实这都是被现代人演绎了的含义。
实际上,艾君个人认为,其实这里面只有两重意思:
一是作为定情信物,表明自己的选择和许下终身不移其志的意思。在中国古代,定亲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仅次于正式结婚的社会性的重要礼仪。定亲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却常有用信物来定情的做法;迫于礼教和社会压力,交换定情信物一般都是男女双方私下进行,他人无从知晓。一般地说,一方赠予信物,对方也应回赠。信物是一定要保管好的,更不能转送他人。信物丢失,预示着不忠。若是退回,则暗示情感破裂。
二是表明定情信物的价值和蕴藏的含义。其实,定情信物在我国民间有许多种,例如,戒指、如意、罗汉钱、红豆、凤钗、手帕、、鞋垫子、荷包等,或者是家中祖传的某种小物件、本人精心选购的某种纪念品等。不管信物为何、价值是否贵重,信物总会有一定来历或与自己有特殊的关系,其精神上的含义肯定是不能用物品是否值钱来衡量的。赠上了信物,犹如呈上了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将终身不移其志。
通过以上分析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么,为何有人会选择“定情信物”为送“梳子”呢?
艾君个人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梳子从古代到辛亥革命一直为最具实用价值的物品。古时候,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头发是残害身体,是不孝。曹操就有“割发代首”的典故。按照封建礼教的规矩“身体发束受之父母,不能自行随意处置”,所以,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可见,梳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场价值很大,送“梳子”不仅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而且也能代表“结发”后头发干净利索又无丝毫的损伤的希望,代表日子日久天长,幸福快乐。
其二是送梳子蕴含着愿做一辈子的结发夫妻之意。也就是年轻时结成的夫妻要永远坚贞不渝,永作原配夫妻。
那么,为何又要选择送“木梳”呢?其实问题很简单。古代的梳子主要是“木梳”,木梳子手感舒适、有保护发质等功效,尤其以“桃木梳”为佳。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为广泛的伐邪制鬼材料。桃木之所以具有这等神力,根植于古人认定桃树为百鬼所惧的神秘观念。古人还用桃枝洗澡,以为可避邪气,制成梳子理所当然,长期使用不但保护发质,还能提神醒脑,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当然,有些地方也有牛角梳子为佳品之说法。在我国文革时,也有送“红色塑料梳子”的习俗。这说明,民俗永远具有时代性,人们不可能守在古代的习俗中,去守护一些已经失去或者被时代文化淘汰的古人的生活习俗文化。(艾君 中国网专家博客)
注:中国网专家博客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 中国网文化中国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三定情信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