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我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例子与创新思维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
点击数:555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张家勇撰文强调,当前创新教育的实施阻力大,其根本原因是创新教育的实施阻力大,其根本原因是创新教育的新思想和传统文化巨大惯性之间存在冲突。他在文章中从几个角度分析了传统文化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
  (1)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共性至上”的群体原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独特个性;传统文化的功利思想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
  (2)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级别把人分成九等,上下尊卑、等级森严。过分强调划一,忽视了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当代人的学生观还是把顺从、听话、老实看作好学生的标准,当代人的尊师观依然是以师道尊严、崇尚教师权威为主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学生时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强烈的主人翁思想和创新欲望。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3)传统国民心理特点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传统文化中封闭保守的心理不利于学生开放、创新思想的培养。长期以来,中国人养成了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不重视信息交流,相信自己的经验感觉,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些都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学生独特的创造思维的培养。
  (4)传统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传统中国人的人格特征的少势表现在:顾虑他人褒贬,不尊重自我感受;性格优柔谦逊,不够独立自主,这些都限制了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
  (5)传统社会结构对创新教育的负面影响。传统的社会结构层层隶属,组织和个人失去应有的自主权和独立地位,整个社会缺乏主动精神。它不利于培养人的独立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不利于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本文共1页& 【发表评论】【】
文章录入:张后孚 责任编辑:张后孚 相关文章 主题词:&&
上海普惠英才进修学校地址:浦东新区商城路1986号二楼&&&& 电话:021-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沪ICP备号当前在线人数:1069;累计访问人数:973258中华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牛bb文章网
中华传统文化与创新思维
所属栏目: &
【内容提要】 创新是时代的强音,现代人对创新意义、性质、方法,实践都在不断提升与深化,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但是当前有些人认为,创新与传统文化无关,甚至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妨碍创新思维。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误点。故本文试从孔学、老子、周易几个角度在创新思维方面的一些论述,作些剖析。这似能对当代人们深化对创新思维的认识有所帮助。【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领导 创新思维【作者简介】 郑孟煊,广东省清远市委党校教授。【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02一、孔子对创新思维的意义给予很高的评价众所周知,“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其内涵把“故”与“新”辩证地联系起来,不仅强调了新的意义,而且客观地、历史地处理故与新的关系,明确了温故的目的在于求新。《老子》也指出,“洼则盈、敝(陈旧)则新”(第二十二章)。可见,传统文化对创新的这种哲理认识是很深刻的,是创新思维的基本问题。同时,孔学把学习与思维内在地结合起来,指出“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危怠)”(《论语?为政》)。只学而离开创新思维,必是教条主义,学思结合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孔子抓住这个根本,在《中庸》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都是对创新思维的描述,也指出了创新思维的基本条件与要求。“博学之”要求广泛地学习,知识面广了创新思维的空间才能扩展;“审问之”,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正如爱因斯坦讲的,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慎思之、明辨之”,是创新思维过程的要求;“笃行之”,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新知,使创新思维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可见,认为儒学(孔学)忽视创新性是不对的。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实践与成就就是传道解惑。因此,孔子对教育的看法必然也更具深刻性、权威性。他指出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不仅是他的切身体会,而且为教师定下了最基本的要求与标准,即当教师必须是一个“温故知新”者,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的人,才符合当教师的条件,才是个合格的教师。孔子作出这样的判断、要求、表述,说明了孔学对创新思维意义高度的肯定与推崇。二、老子对创新思维的开展作了精彩的论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学,对创新思维也作了深刻详尽的论述。这主要表现在《老子》(《道德经》)有关悟道的章节中。下面试作分析。《老子》指出“古之善为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认识把握道(规律)的过程又可称为“悟道”过程,与儒学讲的“格物致知(研究事物达到认知),意思相近。就是说,领悟与探求客观事物内在规律,是优秀的士者、道者(学者)的本能,其难度是很大的,处境是玄妙的,成果是深奥的。因而需要艰苦的思考,高级的思维。《老子》还进一步论述了为什么会这样的。老子认为,道(规律)有“夷”(看不见)、“希”(听不到)、“微”(摸不着)三者合一的特点,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惚恍”的模糊状态。因此,要认识它就要“执古之有,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运用已有知识,信息去把握当前的现实,要能从历史上,因果关系上去思考,才能认识客观规律)。(《老子》第十四章),这与儒学的“温故知新”意思是一致的。正如当代学者王蒙说的,要悟道,就必须“细心体察、深入感悟,活跃你的想象力,思辩力、感受能力,调动精神的敏锐……”这实质指出了,悟道、格物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老子》描述了创新思维的心理素质要求。指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第十三章)。就是说,人要悟道,展开创新思维,要有豫(从容)、犹(斟酌)、俨(庄重)、涣(舒展)、敦(朴实)、旷(开朗)、混(兼容)这七种心理气质。《老子》还运用充满想象力的形象思维,对这些心理要求作出描述:“像冬天跋涉江川”,“像对四邻的尊重”,“像接待贵客”,“像冰雪消融势态”,“像原木那样朴厚”,“像谷地那样低而开阔”,“像江河那样清浊兼容”(如楚辞的“水清可濯缨,水浊可濯足”)。从而把创新思维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讲得更形象更深入,更能让人触类旁通。使人明确了,在这样条件下去开展思维,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有创新成果。《老子》接着提出“静之徐清”,“动之徐生”,“夫惟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有版本为“蔽不新成”,任继愈先生认为,古代篆文“不”与“而”字形很相近,故可能弄错)(第十三章),这是对创新思维过程的一种描述。“静之徐清”,思考时要有耐性,切勿急躁,促使潜思维发挥,求灵感涌现;“动之徐生”和风细雨地反复思考,焕发生机,进入佳境。由于不求满盈(夫惟不盈),所以有无限的思维空间,从而在困惑中徐徐产生新的认知(蔽而新成)。三、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在《周易》中已有体现《周易》被誉为传统经典之首,国外学者荣格称之为“智慧宝典”,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它是二进制数学之始。当代学人鲁洪生(首都师大教授)是研究《周易》的专家,他认为,“类比联想思维与整体思维的互补,建构了《周易》的思维框架”而这正与创新思维有着内在的联系。《周易》的类比联想思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推天道明人事”,即以天事喻人事的思维特点。类比思维虽然逻辑性较弱,但思维空间广阔,给思维飞翔以无限性,这正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条件。举例来说,以“松树”为思维认识对象,植物学家以严谨的逻辑思维去认知,会得出,“是一种常绿乔木、叶子针形,花单性、雌雄同株、结球果”的认知。而我国传统以天喻人的类比思想,则能看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以从松树中感悟到伟人的品格。类比联想思维具有模糊性(朦胧)、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这正是创新思维所需要的。模糊性给想象力以广大的回旋余地;灵活性让思维的变通度大大增强;开放性突破禁锢与束缚,使思维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与诠释。这些传统类比思维的优点,也是开展创新思维的基本要求。从《周易》的整体思维特点去看,就是从整体出发,最后回归整体上来的思维方式。鲁洪生教授分析《周易》的整体性思维时,叙说了其时空的整体性,包括整体历时性与整体共时性,这都与创新思维相一致的。比如,整体历时性,可举出在《周易》卦辞中以“龙”为喻体的,有“潜龙”(静待时机)、“见龙”(开始活动)、“龙飞跃在渊”(活动增强)、“飞龙在天”(辉煌时期)、“亢龙”(飞得太高,过了头)、“群龙无首”(多元相对均衡时期)。这些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就有相应情景可能性和吉凶。而整体共时性,是指同一时间同一时段,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各种力量在同一时间形成合力。历时与共时的分析,把时间与空间关系辩证地结合与表达出来。《周易》的这种思维方式,鲁洪生教授认为是“生生同日新,与时变通的时中精神,是最高的生存智慧”(《周易的智慧》第12页)。就是一种“创新变通,时中智慧”。这亦是与创新思维的要求相一致的。对传统文化,一是要取其精去其糟;二是研究它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现代与未来,这些已是共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印证了创新思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因此那种把传统文化整体地误认为保守的,认为是妨碍人们创新思维的,笔者不敢苟同。责任编辑:赵春燕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精品: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文化创新 传统文化的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传统文化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刍议我国传统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传统文化刍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传统文化刍议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思想刍议--《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年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思想刍议
【摘要】:文化心理学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其核心思想即是将文化纳入到心理学研究中,考虑特定文化环境中人的特定心理现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举世瞩目的文化大国,所以在中国研究传统文化心理学思想是最适合的。本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通过对近年来传统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分析,发现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主要表现为:保守主义、集体主义、以和为美。其次,对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整理,主要有三个领域:"中庸"、"君子"、"仁"。"中庸"传达的是以中为美的思想,它是探讨传统文化是否在当代中国依然起作用的切入点;"君子"阐释的是"立人"思想,在儒家文化中被认为上乘人格,是圣人必经阶段;"仁"表达的是止于至善的思想,讲的是做人做事的一种至善之美。最后,讨论了三种比较实用的传统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分别为:语义分析法,项目分类法,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其中,语义分析法是通过分析汉字的丰富内涵来把握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该方法已被研究者广泛采用,比如:对"恋家心理"、"宽恕心理"的研究均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信效度。项目分类法是研究社会概念的新方法,它是基于概念的激活扩散模型,通过对核心词汇的自由联想和概念分类完成的。如:对"君子"、"仁"的结构研究,均表现了良好的效度。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融合了因素分析与路径分析两种技术,其呈现客观状态的数学模型能够很好地分析概念的结构,如对"君子"和"小人"的人格特质、"中庸"实践思维的研究均得到了心理学界的认可。未来研究可以采取文中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丰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思想。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05【正文快照】: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思想刍议@杨小钧$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
@王振宏$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
@罗云$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
@宋萍萍$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
@张慧$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文化心理学是近年来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孟凡臣;R·B·B;[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05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