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二胎的角度看中国实施创新驱动

||||||||||||||
当前位置:&&
创新驱动 中国别无选择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两个紧迫任务:一是控制和降低风险,二是培育新增长点。前者主要靠改革和政策设计,后者主要靠创新。因此,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强调指出&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创新驱动的紧迫性是显而易见的。从国际形势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以、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取得重大进展,并对相关产业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对我国来说,若抓住此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则会推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反之则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原来主要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而且有许多后遗症需要处理,唯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才是出路。
创新驱动可分为广义创新驱动和狭义创新驱动,广义创新驱动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模式创新等,狭义创新驱动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本文主要讨论狭义创新驱动。当然,几种创新是相互关联的,科技创新依赖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结果可表现为创业创新和模式创新。
客观说,多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如年全国R&D投入增长5.7倍,2013年R&D投入同比增长15.6%,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1.07%上升到2013年的2.09%,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超过了部分高收入国家水平,2013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的比重也达到76%。二是科技不断增加,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前列。年,全时R&D人员当量数从103.51万人年增加到288.3万人年,增长1.8倍;年,企业执行的R&D投入占全社会的比例从61%增加到74%,高于美、英、法等国,略低于韩国和;据人力资本测度结果,1990年以来中国潜在人力资本保持了1.55%&2.38%的年均增长速度,总体上高于就业总量0.40%&2.45%的增长速度。三是高新技术园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截至2011年年底,8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共有工商注册企业38万户,新产品比重为32.6%,高技术产品产值占园区销售额的92%,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1%,占全国企业R&D投入的34.7%。四是在一系列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航天登月、超级计算机、智能机器人、、超级杂交稻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然而,中国的创新驱动仍然问题很多,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首先,知识资本投入仍然不足。仅以R&D投入来衡量科技创新投入是不全面的,因为R&D投入仅占知识资本投资的10%&25%。近几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8%&20%徘徊,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费用增速则一直在20%附近的历史低位上下波动。其次,企业的创新活动还不普遍。2011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不到30%,平均R&D强度仅为0.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占12%,平均R&D强度只有0.71%。因此,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技术跟踪和模仿制造,以及低端加工制造和低价竞争阶段。再次,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重下降。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进口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品进口比重下降了3.6个百分点,特别是计算机及其他、仪表及文化办公用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进口比重下降尤为显著。同时,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平均产值增加值率不到美国的50%、德国的60%,约为日本的63%和韩国的86%;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平均产值增加值率大约是美国的84%、德国的97%、日本的76%和韩国的127%。最后,人力资本增加开始遇到瓶颈。随着总人口增长减缓和老龄化程度提高,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顶峰开始出现绝对值减少,人口红利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在迅速减弱。据预测,2025年以后人力资本将开始减少。
原因之一:政府主导经济的体制不利于创新。创新的真正主体是企业,因为企业必须在不断创新中求生存和发展。政府是垄断性组织,其主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稳定,本性不在创新,政府可以为创新创造条件,但不是好的创新主体。但是,中国政府的职能至今未真正转型,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仍然放在促进GDP、财政收入和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的增长上,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高度依赖于政府。而政府可以通过大规模投资(倒闭央行印钞票)、发债、造城运动等来实现增长,而不必费神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增长,这就形成了对科技创新的替代和抑制。
原因之二:经济泡沫化不利于创新。科技创新与经济泡沫之间有替代关系。如果经济可以通过印钞、释放流动性、高房价、发展影子银行、制造产能过剩等来实现泡沫式增长,必然会缺乏科技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因为短期看通过经济泡沫实现增长成本低、效益高、风险小,而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增长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泡沫化比较严重,企业、投资者、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等都比较浮躁,热衷于短期投资和投机,对科技创新则不甚感兴趣。
原因之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不利于创新。知识产权对于创新的意义自不待言。创新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源自社会对其创新劳动的承认,对其创新成果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老话题,但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法治建设滞后。权大于法、人情大于法的问题没有解决,司法独立性问题没有解决,使得知识产权保护也难以解决。
原因之四:科技管理体制不顺不利于创新。科技管理有三个焦点问题:重大共性技术的研发组织、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经费的分配。这三个问题都需要有一个好的科技管理体制来解决。但目前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源自计划经济体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集中体现在科技创新不能与市场需求对接、科技创新效率低、科研经费浪费严重等。
原因之五:思想不够解放不利于创新。科技创新离不开人,而人的创新源于思想。如果思想不能解放甚至受到禁锢,就谈不上科技创新。古今中外的历史已反复证明,思想活跃的时期也是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的时期。科斯所说的思想市场就富有启发意义。在新一轮全面改革启动时期,进一步解放思想仍然是一个艰巨任务。
一方面,要按照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的基本要求,一要紧扣发展,牢牢把握正确方向,跟踪全球科技发展方向,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二要强化激励,大力集聚创新人才,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三要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四是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另一方面,要针对上述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因素,推进相关改革,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货币金融制度、财税制度、土地制度、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消除经济泡沫化的制度基础;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改革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为科技创新插上翅膀。
本文作者:
(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
已有人评论 相关内容阅读
关注前瞻微信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有什么感想,您也来说说吧!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前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的发挥前瞻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前瞻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专家来稿。()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卫生总费快速增涨。根据...法媒:实现中国2015年经济转型 关键靠创新驱动
  中新网1月13日电 新年伊始,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揭晓,一批勇于创新的科研人才得到了奖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讲话中重申&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欧洲时报》13日评论表示,品析李克强数日前新年基层考察的首站,无论是行程的安排,还是其言谈细节,莫不传递出&创新为王&的强烈信号,为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第二年指路。而要实现2015年经济转型,关键要靠创新驱动。
  文章摘编如下:
  深圳前海,紧邻香港,且是第二批自贸区广东自贸区涵盖的三片区之一。在中国人心目中,深圳就是&改革&的代名词,象征着敢闯敢干、锐意创新。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邓小平南巡,或是中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上任后首次离京视察,深圳都是绕不开的&传奇&,正是它,向整个中国输送着源源的改革原动力。
  创新,就得拿产品说话,尤其是能展现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产品。如今,互联网正在改变世界,互联网思维也正在传统行业中植入新的创新基因。马云的阿里巴巴赴美成功上市,的确让世人惊叹于淘宝插上网络翅膀后的力量,但那还是浅层次的互联网应用,更高级的互联网应用、更深刻的行业变革还远未发掘。
  此次李克强南下考察的目的地之一,是中国首家互联网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他用&微众银行一小步,金融改革一大步&来评价这个&第一个吃螃蟹者&的历史位置,并见证互联网银行第一笔放贷业务。
  互联网银行&刷脸认证&、&大数据分析信用评级&这些既高效又利于控风险的技术创新,对小微企业的&特殊关照&,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压力辐射,无异于在中国经济&融资难、融资贵&这一板结之地掘开了一条缝隙,为下一步更有力度的金融改革积累经验。
  创新,更要啃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的硬骨头。产品研发、技术升级,这些有形的创新作品,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能开创新的生活生产空间,但如何激励这些创新之作源源不断出炉,如何保证这些创新之作的问世更少地被&拦路障碍&刁难?那就需要更深入骨髓的变革,向传统陈旧的机制、体制动刀。
  李克强此行,不论是赞许自主创新龙头企业华为创造性地建立&股权激励制度&,以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创造潜力和企业凝聚力,还是对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寄予改革探路的厚望,肯定其在简政放权、缩减审批方面的大步前进,都透露着对陈旧制度的&点杀&,那些管得过死、激励不足、束缚生产力、扼杀智力的企业制度,那些热衷于给企业使绊、爱摆谱的权力机构,都将在这场&创新的盛宴&中被终结。
  创新不是一两个科学家的使命,而是要靠天下万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力量。每个领域、每个平台,都需要创新,每个人都可以是创新的主体。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大到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小到对生活细节的优化、对消费需求的捕捉、对市场空白的填补,都是这个时代需要的,都是&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的贡献力量。
  感应操控一只机械手臂拿起桌上的手机,接受邀请成为&创客空间&的荣誉会员,李克强以亲身参与、乐在其中的姿态,表达了对年轻人&抱团&创业、让创意走入现实的支持。谁能说在这些年轻人中间,就不会产生像苹果创始人乔布斯那样的知名&创客&呢?
  纵观此次南行,中国领导人对2015年经济政策的一些着力点已是&草灰蛇线,隐现其间&。这样一次&创新&贯穿始终的调研,表明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的背景下,实现2015年经济转型,关键要靠创新驱动。各行各业、点点滴滴、你我他的创新集聚起来,谱成一首壮阔的&中国创新&协奏曲,成为2015年中国更加繁荣富强的新动能。
责编:李圣依
环球时报系产品
用手机继续阅读中国必须加快向“创新驱动”战略转型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十年以来中国国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  主要国家研发走势预测  数据来源:Source: Battelle and R&D Magazine  2013年中国制造研发强度远低于年发达国家水平  数据来源:OECD数据库  文眼  所谓新常态是指中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不能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和付出巨额环境与资源代价来获取。也就是说,以往的比较优势在消失,新的比较优势在哪里?综观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已把目光盯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之上。唯有创新才能找到出路,唯有创新才能加速中国经济的升级转型。  ――亚夫  中国正在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里,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供给效率下降。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创新来提升国家竞争力,摆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需要实施“创新立国”战略来重构国家竞争优势。  从全球发展大趋势看,国际经济秩序正处于新的转型期,各国战略力量的争夺焦点更在于主导权之争,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战略,近年来主要国家提出科技战略的频率之快、层次之高前所未有。主要发达国家创新战略出现重大调整。新兴经济体国家纷纷提出了本国的创新发展战略。  在全球愈演愈烈的创新竞争中,中国面临着多重风险与挑战。第一,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与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第二,中国国家创新强度普遍偏低。第三,中国技术创新的“追赶窗口”正趋收敛。第四,作为后发国家的创新“后发优势”并不突出。第五,创新核心资源――人才严重流失。  当今,全球经济体系正经历着重大重构,经济纽带正从全球生产网络向全球创新网络升级,创新已经从摆脱经济危机的一个政策选项,升格为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中的唯一战略选项。因此,中国必须全面实施“创新立国”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重构国家创新系统的效能。  张茉楠  当今,全球经济体系正经历最为重大的重构,经济纽带正从全球生产网络向全球创新网络升级,创新已经从摆脱经济危机的一个政策选项,升格为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中的重大战略选项,因此,中国必须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  传统模式难以为继:从“旧常态”到“新常态”  中国正在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一些有别于以往的发展新特征越来越明显。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供给效率下降。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创新来提升国家竞争力,摆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需要实施“创新立国”战略来重构国家竞争优势。  过去三十多年,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全球FDI、低要素成本等因素和优势支撑了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年,全球经济GDP平均增速为3.68%,同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速10.6%,几乎是全球平均增速的三倍。2014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0万亿美元左右。但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 低效益”的“旧常态”特征也尤为突出。  一是“高投入”:以资本投入为例,中国35年来保持较高的资本形成率,特别是2000年以后,资本形成率呈现快速上升势头,由1978年的38.2%上升至%,提高了11.1个百分点。与国际比较,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二是“高消耗”:中国单位GDP能耗尽管有所下降,但依然为高收入国家的1.8倍,中等收入国家的1.2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三是“低效益”:以边际“资本―产出”效率衡量,已经从1978年的3.7倍上升至目前的5倍左右。  然而,中国实施创新战略的道路并不平坦,不仅来自于内部压力,更来自于外部的新挑战。对TFP进行全球对比发现,创新能力强的发达国家TFP实现了强劲的复苏,对增长做出了可观的贡献。2011年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已率先走出TFP衰退困境。受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TFP纷纷下跌至历史低位。但经历3年的艰难调整之后,美国的TFP对增长的贡献已经在2012、13年分别回升至0.7%和0.4%。  中国经济增长的“追赶窗口”正在收敛,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供给效率下降,中国也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瓶颈,中国需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含金量”,通过转换增长动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每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的科技含量,单位产出的附加价值,以及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因此,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创新来提升国家竞争力,摆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中国未来增长前景势必取决于向以技术进步或创新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型的程度和速度,经济增长模式从原来的“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型势在必行。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调整创新战略方向  从全球发展大趋势看,国际经济秩序正处于新的转型期,各国战略力量的争夺焦点更在于主导权之争,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战略,近年来主要国家提出科技战略的频率之快、层次之高前所未有。主要发达国家创新战略出现重大调整。新兴经济体国家,如韩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都纷纷提出了本国的创新发展战略。  美国2008年出台《美国竞争法案》,2009年实施《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将创新作为巩固国家战略优势的关键。2011年推出新版《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将科技创新确立为制胜未来的关键。  欧盟2006年推出了《创建创新型欧洲》和《欧洲研究基础设施路线图规划》,2010年提出《欧洲2020战略》,提出未来十年发展蓝图。2010年《德国2020 高科技战略》、2011年《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ZIM)》、《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德国政府正积极推进以“智能工厂”为核心的工业4.0战略,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日本于2009年4月推出新增长战略,提出要重点发展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和太阳能发电等产业。韩国则在《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中提出:重点发展能源与环境、新兴信息技术、生物产业等六大产业,以及太阳能电池、海洋生物燃料、绿色汽车等22个重点方向。  为了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把握主导权和主动权,各国均加大力度,全球创新竞争手段更趋多样,且日趋激烈,包括人才争夺、高技术控制、隐性贸易壁垒等。  首先,世界各国几乎都制定有面向未来的创新性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争夺十分激烈。美国先后数次修改移民法,吸引全世界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到美国,四分之一的留学生到美国深造,大约一半的留学博士最终留在美国工作;欧盟2011年5月开始实施吸引杰出人才移民的“蓝卡工程”,吸引非欧盟国家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科技全球化形成全球创新网络。国际科技合作呈现新的方式和特点,共建大科学工程、开展全球性重大问题合作研发、基于互联网虚拟平台协作研究、从科学问题延伸至产业合作等成为新方向。跨国公司主导的研发全球化进一步深入,美国和欧洲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入比重已占其研发总投入70%以上,跨国技术联盟数量在近十年间几乎翻了一番。跨国合作产生的PCT专利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5.8%提高到本世纪初的7.2%。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高技术管制不断加强,美国、欧盟等已制定出一整套严密的技术监管体系,形成“创新挤出”和“创新控制”。  最后,全球贸易保护更趋隐蔽。在《美国创新战略》中,美国发起的清洁能源革命将进一步强化美国的技术领先优势,加剧已非常激烈的新能源竞争;知识产权政策将使中美知识产权纠纷进一步升级,并逐步成为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的“新借口”和“新手段”。  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中中国面临多重风险与  挑战  在全球愈演愈烈的创新竞争中,中国面临着创新强度普遍偏低,“追赶窗口”正在收敛,创新“后发优势”不突出,以及创新人才严重流失等多重风险与挑战。  第一,中国国家创新竞争力与经济实力严重不匹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评价结果显示,美国凭借雄厚的创新资源和优异的创新绩效,成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日本和韩国依靠突出的企业创新表现和知识创造能力,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4位,继续领跑其他亚洲国家,中国国家创新指数虽然比上年提高1位,但排名仍居全球第19位。  此外,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的《201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高收入经济体占据了今年排行榜的前25位,其中瑞士、英国、瑞典、芬兰、荷兰等欧洲经济体依次位居“最具创新力经济体”的前5位,在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尽管中国、巴西是创新领域的领头羊,但中国仍居第29位,与中国经济实力排名严重不匹配。  第二,总体而言,中国国家创新强度普遍偏低。美国制造业研发强度为3.35%。2013年中国制造业研发强度为0.88%,差距较大。数据显示,中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基地,2013年的制造业研发强度只有0.88%,而日本2009年已经达到4%,2008年美国已经达到3.3%,而德国为2.4%,中国制造业研发强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年的研发强度。  第三,中国技术创新的“追赶窗口”正趋收敛。全球各国展开战略创新竞赛。金融危机之后,主要经济体围绕新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展开了新一轮增长竞赛,纷纷推出各自的创新增长战略。全球制造业升级而不是回归。不论欧美发达经济体还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全球制造业正在向高端、高科技的更高层级迈进。特别是随着全球智能网络将继续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网络增值服务等产业快速兴起,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也出现了类似于传统产业那样的技术差距和技术鸿沟。  第四,作为后发国家的创新“后发优势”并不突出。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重要影响变量。从成功实现技术追赶的国家经验来看,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例均达到1:3左右,而中国在2009年为1:0.43,2011年为1:0.45,2012年反而为下降为1:0.397。关键行业的技术消化吸收力度均严重不足,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一比例为1:0.39,专用设备制造业为1:0.33,计算机产业仅为1:0.05,仪器仪表产业为1:0.26。这是以往注重投资于物化技术、忽视技术能力的必然结果。  最后,创新核心资源――人才严重流失。世界各国几乎都制定面向未来的创新性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争夺十分激烈,很多国家把目光放在下一代尖端人才培养争夺上。而中国创新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相关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其中科学和工程领域滞留率平均达87%。  实施“创新立国”的战略路径与政策取向  当今,全球经济体系正经历最为重大的重构,经济纽带正从全球生产网络向全球创新网络升级,创新已经从摆脱经济危机的一个政策选项,升格为新一轮全球经济格局重塑中的唯一战略选项,因此,中国必须全面实施“创新立国”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重构国家创新系统的效能。  一是构建产学研合作体系,进一步整合研发资源。目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面临着“需求与能力相矛盾”的尴尬,大学和科研院所虽集聚了大量科技资源和人才,但产学研之间基于利益驱动的自愿协同创新尚未广泛成型,衔接配合不顺畅。因此,建立共享基础设施,加快技术转移的激励体制机制,防止人为技术壁垒和行业垄断,推动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科技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的核心、关键以及共性技术进行攻关,通过创新链驱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创新链为引导,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传统企业集聚优势资源加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重塑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体系。实施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活用战略。特别是促进知识产权的转让和流通,使技术创造和研究开发成果产业化,政府采购向战略新兴产业倾斜,可以推出对战略新兴产品和服务的首购、订购制度,刺激市场更快的发展和培育,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四是加速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中国亟待建立有别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体系,而转向更加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科技金融体系应该作为国家的战略性金融体系,推进风险资本基金、成长贷款基金、创新基金,实施研发种子资本计划,建立科技银行,发行科技债券,加快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全方位地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五是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趋势日益明显,技术在全球流动转移日益活跃,可以说技术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快于货物贸易,而且也领先于其他的服务贸易。根据相关预测,未来10 年内技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40%。意味着更多的通过开放创新和合作创新的模式,接受全球的产业转移,并使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新兴的产业转移基地和研发中心。因此,在创新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必须积极构建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帮助企业链接全球资源和市场,以进一步扩大开放为契机,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筑从国家创新系统到全球创新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  点击进入参与讨论
(责任编辑:田欣鑫)
原标题:中国必须加快向“创新驱动”战略转型(组图)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