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族形式主义的危害害

有智慧的地方没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_凤凰财经
有智慧的地方没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汪丁丁 这是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中说过的一句话,我很喜欢,喜欢它的丰富涵义,就用它做了标题。书中的话是这样说的:&仅当我们有智慧的时候,民族主义才会连同它的危害性、它的苦难及世界性的争斗,一起消失。& 接着,在同一页,我读到了这句话:&当智慧存在的时候,作为一种愚蠢的形式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才会消失。& 早期的哲学家和立法者,例如洛克和边沁,列举过人类的数十种主要情感,其中没有&民族主义&情感,虽然这种情感在中世纪晚期或近代初期就已经萌发。民族主义是在才变得强烈起来的,伴随着&上帝之死&和&民族国家&的崛起。 为什么现代人会有民族主义情感?克里希那穆提的回答最为直截了当:&对那些觉得自我扩张是重要的人来说,与更大的东西认同,在心理上是一种必须&。因为你觉得渺小由此而觉得自卑,所以你自卑的灵魂要寻求与一个更大的&自我&结合,那就是民族和民族国家。 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哈耶克反对&集体主义&,因为就他的经验而言,从未有过什么&集体智慧&,在有集体主义的地方,只有普遍的平庸。许多学者认为,哈耶克的经验与判断或许可从日本人在1960年代以后的&奇迹&得到修正,虽然我对这一点持着怀疑态度。因为即便在日本人的经验中,创造性的源泉也仍然来自个人。对人类头脑而言,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重要的思想和总是在单个头脑里形成的。对话与社会交往对思想和理念的形成极端重要,但它们仍是外在的,它们无法代替单个头脑里发生的创造性过程。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集体主义&?我觉得,只要还有个人主义,就一定还有集体主义。在中文写作中,我不能认同任何一种&主义&。虽然,注意,在英文写作中,哈耶克鼓吹个人主义&&他在一本重要文集(《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的第一章,向我们解释什么是&真的个人主义&以及什么是&假的个人主义&。考虑到中文和英文在阅读和理解方面的重要差异,我不反对哈耶克鼓吹&individualism&就如同我不反对阿罗和布坎南提倡&方法论个人主义&一样。与英文不同,&主义&在中文里有更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个体性确实日益凸显,从最初发生的细胞群落,到植物(集体主义的原型),再到动物(个体主义的原型),最后到信仰更高级存在的个人。物竞天择,我们看到个体性越受到尊重,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就越可以成功繁衍,直到今天,个体性最受尊重的人类群体,已经覆盖了地球,开始向地球之外繁衍。与此同时,请注意,群体内的每一个体的智慧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级。这意味着,智慧程度与个体性受到压抑的程度之间呈现负相关性。 自由(freedom),最初的起源应当是另一个单词&&&自性&(autonomy),源自希腊。自性意味着独立和自治,因此与&个体性&(individuality)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在拉丁语传统内,自由就是个体性的解放,从受压抑状态中解放出来。惟其如此,&自由&才从&autonomy&转化为语词&freedom&&&解除奴隶契约,使其成为&自由人&。 自由了的个人,可以有更高的智慧。以上是西方人根据他们自身的经验能够告诉我们东方人的看法,或许也是最重要的看法。在我们东方人的经验中,事情总要被弄得更微妙也更复杂一些。 例如,我们对集体主义持有一种复杂的心情,这种复杂的心情让我们既不希望抛弃它也不希望鼓吹它。又例如,我们对个人主义持有类似的复杂心情。总之,我们被我们所处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未有之变局&所带来的各种力量搞得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是好。每当这种情形发生时,我们总要借助于传统智慧,寻求中庸之道。 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什么是中庸之道呢?这问题在西方人看来很愚蠢,因为,在他们的演化经验中,怎么会有人要寻求&智慧&与&愚蠢&之间的中庸之道呢?亚里士多德会嘲笑说:这句话本身就自相矛盾。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思想家,用英文向西方人布道,深得诸如赫胥黎爵士这类西方思想家的推崇。印度文化与我们中国文化之间,有维特根斯坦所谓的&亲缘关系&,于是一位如此受尊重的印度思想家的布道很难被任何一位中国人说成是完全来自西方文化的,虽然,我们也明白,印度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古代伊兰人占领恒河流域之后)仍属于&两河文明&,与另外两大古代文明分享同一起源。关于这一看法,我存有一丝丝怀疑,因为我喜欢想象,我希望将来考古学家能够,古代中国与两河流域之间的交往,曾经密切到不可忽略的程度。 不论如何,假如我对西方人的演化经验表示了怀疑的话,那么我更愿意相信克里希那穆提的经验。而他的经验之一,如开篇所引,就是他相信凡智慧程度足够高级的地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都不复存在。这一看法的等价表述是:当群体内的个体平均而言足够愚蠢时,就涌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 斯密和康德,先后表达过&世界公民&的理念。这一理念最初来自斯多亚学派&&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它是&基督教的舅舅&,以它自身的传承,它影响了斯密,以&舅舅&的身份,它影响了康德。 本文来自《串连的叙事》,三联书店,2009
[责任编辑:谭红朝 PF009]
责任编辑:谭红朝 PF00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nbsp&&&nbsp&&nbsp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923950
播放数:539042
播放数:464212
播放数:5808920
下列哪项不能防止电脑辐射?
对啦,马上看美图~
答对才能看美图哦~
不对,再猜猜呗~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简答题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其主要表现在:
一、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
二、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藏独&rdqu......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四是由资本主义宗教到社会主义宗教的发展
B.二是由&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发展
C.一是由&自发宗教&发展到&人为宗教
D.三是由&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到&世界性宗教&的发展
A.地方保护主义
B.暴力恐怖势力
C.民族分裂势力
D.宗教极端势力
A.民族利益
B.殖民主义
C.民族分裂主义
D.民族平等
A.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宗教本身具有麻醉人民精神的消极作用
B.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起过某些积极作用
C.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和为剥削制度服务的工具
D.宗教在任何历史时期没有起过任何作用概念/民族主义
俄罗斯民族主义大游行2.5万人参加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认同自身的为一个团体的稳定共同体。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型态,即以民族之名义作出文化与政治主张,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 在上,民族主义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或者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或者是对于民族利益、民族独立于民族统一的信仰或主张;或者是一种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政治运动。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最具有爆炸性的一种政治哲学,也是担待世界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它和爱国心结合,便成了宗教性的注意。政治上的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曾唤醒了被压迫民族要求解放和独立的意识,也引起过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优越主义及战争等罪恶。在上,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曾经利用过民族主义。任何制度和主义,只要适合于民族主义的要求,只要民族主义有利用的价值,都可以和民族主义携手并进并利用民族主义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形成发展/民族主义
国家 民族主义的回潮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政策,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就已存在,如封建社会中的封建君主制的民族主义。资产阶级在把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空前未有的高度的同时,也把民族主义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为了使商品生产获得完全胜利,就必须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夺得国内市场,使讲同一种语言的人们所居住的区域用国家形式统一起来,同时消除阻碍这种语言发展的一切障碍。Β.И.说,最深刻的经济原因,推动人们去实现这一切。这样,作为这一历史经济的反映的民族原则或民族主义原则,就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并成为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方面的主导思想。年的胜利和民族国家体系的建立,就是在这种历史经济条件下由这种思想推动和实现的。&民族主义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尽管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但也暴露了它的消极性、反动性。英国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成立民族国家以后,镇压了的,使成为少数几个被压迫民族之一。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出现了拿破仑以民族主义为旗帜的征服整个欧洲的侵略战争,产生了最富侵略性的“”。19世纪中叶,一方面有、、等国民主和民族革命的胜利,有和反对、反动统治的解放斗争的高涨,但另一方面又有和南方在卵翼下掀起的旨在破坏、为沙皇侵略服务的“”民族运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阶段。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激起了这些国家人民的反抗。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地区开始发展,于是在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了一系列运动。在亚洲中、西部一些信仰的国家和民族中,出现了与宗教合流的民族主义──;在、、、和诸国,掀起了反对英、荷、日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革命斗争;在中国有领导的,其指导思想是实行“”,民族主义即其内容之一。亚洲和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兴起,表明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具有强大的活力。&后,特别是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进一步高涨,并同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结合在一起,成为总问题的一部分。后,这一革命发展更为迅猛,、、绝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通过斗争,纷纷获得国家独立,有的国家,如、等,在无产阶级及其革命政党的领导下,不仅彻底完成了,而且还实现了。
性质/民族主义
危险的民族主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列宁说:“资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民主的民族主义,口头上承认,实际上则维护(常常偷偷地,背着人民)一个民族的某些特权,并且总是力图让‘本’民族(即让本民族的资产阶级)获得更大的利益,力图把各民族分得清清楚楚,力图发展民族的特殊性等等。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最喜欢谈‘民族文化’,并且强调把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分开,从而把各个民族的工人分开,用‘民族的口号’来愚弄他们。”(《列宁全集》第19卷第552页)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是由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阶级本性决定的。资产阶级的利益是建立在上的,其本性是贪婪地、不惜采取任何手段地去剥削、掠夺和追求利润。民族主义就是资产阶级的这种秉性在民族关系方面的表现。其他剥削阶级,例如地主阶级,由于在剥削和追求私利等方面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点,在民族关系上奉行的也是民族主义。
主要表现/民族主义
巴西油田竞标引发民族主义抗议①把民族分成“优等”和“劣等”,认为只有所谓“优等”民族才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前者奴役、压迫、剥削后者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优劣论被新老帝国主义者,特别是分子所利用,发展成一种极端反动的民族主义。起初,它曾是、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掠夺、奴役殖民地,进行和民族灭绝的依据;后来又成为、、法西斯主义者发动世界战争,妄图征服全人类的理论根据。&②极力抹杀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以掩盖阶级矛盾,以资产阶级的阶级私利冒充全民族的利益,从而把自己打扮成民族领袖、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用以欺骗本民族的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③把本民族(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为了谋求这种利益,不惜牺牲本民族工人和其他民族人民的利益。当本民族受侵害时,资产阶级有时也参加甚至领导反抗斗争,但有一定限度,一旦遇到因外来民族的强大进攻或本民族劳动人民的革命觉醒,而对其统治地位构成威胁时,它就会出卖民族利益,投靠另一个强大民族,并借助其力量来镇压、扑灭本民族劳动人民的革命运动。&④奉行和民族分裂的政策。资产阶级为了追求自己的阶级私利,总是要制造民族之间的矛盾,燃起民族纷争的火焰,离间和分裂各民族工人和劳动人民的团结。当着他们强大到能够欺压其他民族时,就力图把别的民族置于自己的压迫、统治或控制之下。当着他们处在弱小或受压迫的地位时,他们就力求用一道城墙把自己保护起来,实行排外和民族孤立主义。列宁说:“民族压迫政策是专制制度和君主制度的遗产,地主、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支持这种政策,是为了维护其阶级特权,分化各民族的工人。”(《列宁全集》第24卷第269页)&
事物联系/民族主义
民族与民族主义奥运下的中国民族主义要想了解民族主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认同自身的为一个团体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无从区分。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调民族共同体,而则着重于由国家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型态,即以民族之名义作出文化与政治主张,如今通常用以叙述英格兰;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民族主义的两种度量标准(与相异的方法论)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之《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Communities)以及利娅·格林菲尔德(Liah&Greenfeld)之《民族主义:现代化五途》(Nationalism:&Five&Roads&to&Modernity)。
民族主义者以明确的准则为基础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区别,并据以判定“孰为民族之一员”。其准则可包含共同的语言、文化、以及价值取向,但于今最主要者或为族群意识(ethnicity),即种族上之归属与跻身其中之地位。民族之“认同”与以上两者以及族群上之“归属感”皆有相关。民族主义者视民族性为排他且非自主,也就是不像其他自主性团体般可自由加入。
民族主义以民族特色看待人类活动。各民族有其民族表征(n·ationalsymbols)、民族特色(national&character)、民族文化(nationalculture)、民族音乐、民族文学(national&literature)、&民俗(folklore),甚至在若干例子中,尚且带有民族宗教(national&religion)。个人作为民族之一员,共享民族性价值体系与民族认同,敬佩民族英雄,进食民族性菜肴,从事民族性运动。
因民族国家已成为国家结构的主流,民族主义对世界历史和地缘政治影响巨大。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义上的─民族国家之中。“民族”(nation)一词常错误地被等同于这些国家政府(state)。民族国家之目的在确保民族存续,保持身份认同,并提供民族文化与社会性格(ethos)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国家大多诉诸文化与历史神话以自证其存续与“法统”(legitimacy)。
民族主义者认可“非民族国家”的存在,其实,早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是针对帝国,诸如奥匈帝国之类。梵谛冈是为了天主教的领导权,而非民族,所存在的主权国家;而伊斯兰教徒寻求于全球各地所建立的哈里发为另一个非民族国家的例子。
具民族认同,并以民族国家为法统之任何人皆可称之为“民族主义者”。依此理念,大多数成年人皆为“消极性的民族主义者”。然而,如今所谓之“民族主义”一词涉及以政治活动(或涉及军事)支持民族主义者的主张,其中或包含分离主义、民族统一主义(irredentism)、以及军国主义,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包含“种族清洗”。政治学上(以及媒体)倾向注意这些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正如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伊·雷日科夫在评价1990年发生在巴库的针对亚美尼亚人的极端民族主义时所说:民族主义——这不是对本民族的爱,而是对其他民族的恨。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首先要区分民族和国家的差别。民族不同于国家,因为国家的建立无须有共同的语言,一个民族可以组成一个国家,多个民族也可以组成一个国家,而民族必须有自己共同的语言,一个民族可以隶属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属于多个国家。国家主义是以国家至上(例:苏联),而民族主义是以民族至上。民族与民族共同体
民族共同体一词是空穴来风,民族共同体指多个民族在同一地域(既国家),同一政治经济生活下发展出的团体,而各民族之间没有过多的文化上的联系.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
不可否认民族也以血缘的形态呈现,但他们的差别太大,种族主义指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属于一种极端偏激的思想,也是掌权者对外族隔离压迫的工具.民族主义与民族观念
虽然民族主义的理论诞生于并不代表我国历史上没有民族这两个词.民族主义只是让民族观念系统化,理论化.语言与民族主义
共同的语言为民族的特征之一。例如说,在法国革命之前,法兰西当地说的是布列塔尼语和奥克语,两者彼此不能互通。标准法语通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且为主要语言,但在革命之前无以成为非法语区的民族语言,像布列塔尼就禁用凯尔特语命名。形成民族国家并在独立之后巩固自身,一般伴随着以政策限制、取代、或弃绝少数民族语言(minority&language)。由此加速社会语言学研究所注意到的趋势,即地位高的语言取代地位较低者。参见法国语言政策。
若干理论家相信,民族主义于19世纪成为显学是因识字能力(literacy)提高而使语言成为重要的统一工具。更多的人阅读报纸、书籍、小册(pamphlet)等等,阅读能力因印刷术广为散播而提高,首次于历史上得以发展出对本乡本土以外的广泛文化认同。语言间的差异也在同一时候固定下来,裂解为方言,不同语群之间并且相互排斥。
自爱尔兰至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者推广教学、保存、及使用凯尔特语、希伯莱语、北印度语等传统语言。参见语言复兴(Language&revival)。
美国向来是一个欢迎多民族移民的国家,对英语以外语言的歧视仍显而易见。其中,德语是个鲜明的例子,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于美国境内几遭连根拔除;而法语与意大利语也几乎从日常生活中绝迹。今日,西班牙语在美国很多地方是第二语言。有些政治人物,如帕特·布坎南(Pat&Buchanan),因害怕传统制度受侵蚀,曾有意的反对西班牙语兴起为美国的第二语言。
阿拉伯世界在殖民时期,曾依不同程度被强迫学习土耳其语、法语、西班牙语、以及英语。殖民时期结束后(大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过一段“阿拉伯本土化”(Arabisation)的过程,以复兴阿拉伯语作为一统阿拉伯国家并促进受泛阿拉伯主义(Pan-Arabism)所推动的广泛阿拉伯认同。阿尔及利亚与西撒哈拉从事大规模的阿拉伯本土化,各自由法国化与西班牙化转为阿拉伯化。
然而,阿拉伯世界中有些民族主义份子企图摆脱官方语言并以传统阿拉伯语为外语,与名义上的阿拉伯国家─政治上阿拉伯化,但在语言文化与人种上则未必见得─之文盲人口通常不能互通。这项政策由埃及学者兼民族主义人士Ahmad&Lutfi&al-Sayyid于20世纪中期于埃及境内推广,他称埃及官方语言为埃及人的母语。晚近的埃及语言学家兼埃及古物学学者Bayoumi&Andil以民族主义的角度研究他认为与阿拉伯话“无关”的“现代埃及语”。他主张,是继承自Coptic语的第四期古埃及语于句法(syntax)、形态以及音韵上,涉及阿拉伯语。
类似于强调少数民族语言与阿拉伯语言互不相关的是,努比亚语(Nubians)自埃及与苏丹中划分而出,较成功的例子为柏柏尔诸语言(Berber,又称Amazigh或Imazighen)自摩洛哥中划出。民族主义与极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在稳定的民族国家中,民族主义虽然对日常生活具多面影响,但却通常隐而不显。迈克尔·比利希(Michael&Billig)的“平实民族主义(banal&nationalism)”的说法认为,日复一日,越来越不引人注意的民族主义,日日影响居民的想法。在西方民主国家,仇外与移民团体经常自称为民族主义者,以避免种族主义(racism)这种贬义的称呼。持此立场之政党可能有众多支持者,并进入国会。光头党(skinheads)等小而知名的团体同样也自称民族主义者作为国家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cialist)或白人至上主义者(white&supremacist)的婉转称呼。其他国家多称其为极端民族主义者,带着明显的贬义。参见爱国沙文主义(chauvinism)与爱国侵略主义(jingoism)。
民族主义为包含法西斯主义等政治意识型态之要素,极端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此处。但简单地将法西斯主义表述为民族主义之极端型式并不正确。法西斯主义在一般义意上为始自意大利的种族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之结合,明显受纳粹主义之影响。对于阿尔道夫希特勒在地理政治学的志向,可能帝国主义是较好的形容,且纳粹德国治下的广阔地域中有许多在历中上并无德国人的踪迹。纳粹德国在与典型的欧式民族国家相较之下,自成一格(sui&generis)。
这也可称之为斯大林主义。约瑟夫·斯大林为民族主义专家,他对民族之定义广受引用。在其统治下,苏联于苏维埃共和国与各加盟共和国中定义并鼓舞民族认同。尽管如此,各共和国的主权仍遭否定,且俄罗斯化政策自相矛盾。于1945年遭苏联占领的东欧国家亦有类似的遭遇。其统治面临具强烈的民族主义特色却含义糢糊的“苏维埃”(实为俄罗斯)认同,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争论/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一般性定义极为广泛,其争议遍及古今。民族主义的例子极其多样,论及民族主义不时引致极端性的情绪,使得表述并定义民族主义极为困难。一个反复发生的争议是,人们以自身地区性的经验来定义民族主义。对布列塔尼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国家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争为论战焦点;对其他地区而言,其间的差异或无关紧要。民族主义的支持者经常担忧,因民族主义冲突所产生的负面结果、种族冲突、战争、与内政上的冲突,会归结至民族主义本身,导致旁人以负面角度看待民族主义的一般性观点。他们认为经由最负面的观点看待民族主义为扭曲原意。过份强调争端,定将对一般性争论的注意力转移至民族国家的特征等个案。民族主义者的运动不一定声称自己的国家优于他国。他们或者就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之原则。然而,这经常承受来自有不同身份认同与法统的“敌对阵营”作意识型态上的攻击。在以巴冲突中,双方皆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沙文主义(chauvinism)与极端爱国主义(Jingoism;主张对外实行战争政策)过份主张民族间的优越性;民族性的刻板印象极为常见,多具侮辱性。以上这些都是民族主义运动者抬头的现象,也值得注意,但不足以成为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理论基础。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首次对民族主义之研究为民族主义运动者的整体性的历史论据。马克思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在十九世纪末对民族主义运动所提供的政治性分析,后来活跃于中欧与东欧。民族主义大部分的社会学理论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若干的民族主义理论为民族主义者自身所顾虑之争议,如属不属于同一民族,以及“归属”一词的确切意义。新近的一般性争议专注于潜在性的争议,以及国家民族孰先孰后的问题。民族主义运动者自认代表现存之民族,与民族主义基本教义派相互一致,将民族─至少是族裔团体─视同两千年前的社会现实。
现代主义理论暗示,在公元1800年之前,并无人对居住地以外之处效忠。在欧洲,民族认同与国家一统为因应经济与社会现代化所需,自上而下所强加。据此,民族主义冲突为意料之外的副作用。较新的民族主义理论受后现代主义所影响,强调民族为社会结构现象。潘乃迪克·安德森将民族表述为“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communities)。恩斯特·格尔纳(Ernest&Gellner)评论道:“民族主义并非民族自我认知的觉醒:它只是在不存在民族的各处虚构出(invent)各民族。”(安德森与盖尔勒的“想像”与“虚构”等词为描述用的中性用法,并非暗示民族为虚构或者想像。)现代的理论则视印刷术与资本主义等事物为民族主义之所必需。
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Smith)则提出综合传统与后现代的观点。据史密斯所言,形成民族的先决条件为(现存或历史上的)确定的祖国、高度自治、具敌意的环境、争斗的记忆、宗教性的核心、语言文字、特殊的习俗、历史记录与想法。史密斯认为民族经由全体人民(非仅精英份子)、法制与政治体制、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国际承认、与划界等条件的汇聚,而形成。
种类/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的意识型态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型态上的言词加以表述。民族的自我定义用于区别民族主义的种类。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全然互斥,许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若干或全部的区分元素。民族主义运动亦可以范围与地区作为区分的准则。
若干政治学家主张,区分民族主义的型式为假议题。在任何型式的民族主义中,大众都相信自身拥有共同的文化,且文化也不能全然外于种族渊源(ethnicity)。例如说,美国的货币与效忠誓词(Pledge&of&Allegiance)上都有“上帝”,并明定出若干被认为促进文化偏向的法定假日。美利坚合众国具有身为美国人的种族理论(即本土主义,nativism),甚至在众议院中成立委员会(House&Un-American&Activities&Committee)以调查非美国人的各种活动。公民民族主义
公民民族主义(Civic&nationalism,又称civil&nationalism)为国家由公民主动参与,产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统(political&legitimacy)的民族主义型式。此论一般认为源于卢梭,特别是自其1762年的著作“社会公约”(The&Social&Contract)而得名的社会公约论(social&contract&theories)。公民民族主义来自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民族主义上与种族民族主义(ethnic&nationalism)相矛盾,因其认为公民国家(民族)之成员身份应从自决而来。公民国家(民族)理想化了美法等国之代议政治(representative&democracy)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种族民族主义
种族民族主义(ethnic&nationalism)以种族来定义民族。种族以先人的血缘世系为要素,也包含群体成员与其祖先之间文化共享、语言共享的观念。民族之成员身份为自遗传而来。国家政府因为是种族群体之祖国、有能力保护国内族群、以及促进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一体而取得法统。族裔观念极为古老,但现代的种族民族主义受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及提倡人民&(德语:Volk)观念的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德的影响极深。种族民族主义现为主要的民族主义型式,通常就被直接简化为“民族主义”。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使用“种族民族主义”一词当作非西方观点的民族主义,以对照出西方以地理范围定义民族的的观点。(此处的volk除一般意义上的人民外,尚有基于地缘与血缘关系上的意义,中英文皆无对等词汇,日译基础集团。浪漫民族主义
浪漫民族主义(Romantic&nationalism)(又称有机民族主义(organic&nationalism)、身份认同民族主义(identity&nationalism))为种族民族主义之一型,政府因自然("有机")结果与代言(expression)国内民族而取得法统。浪漫民族主义反映浪漫主义的理想,反对理性主义,强调符合浪漫理想的种族文化,民俗发展为浪漫的民族主义概念。格林兄弟受赫德著作之激励,创作出一连串理想化的传说,标明为德国人的故事。史家朱尔·米舍莱以之为法国浪漫民族主义者之前例。文化民族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以共享的文化定义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一员之身份既非自愿(文化无法倾刻而得),亦非遗传(民族成员之子弟若成长于其他的文化中,会被视为外族)。中国民族主义为文化民族主义之一例,部分是因为中国境内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中国民族主义者包含身处台湾内部,反对大陆政府的统治而主张反攻大陆的人士)。国家民族主义
国家民族主义为公民民族主义之变形,通常与种族民族主义结合,意味着民族为贡献于国力与国家主张者之共同体。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为最佳范例,体现于墨索里尼的口号中:“一切为国家;无所自外于国家;无可反对于国家。”。其与自由主义中,个人自由的观念以及自由民主之原则相左并不令人意外。雅各宾俱乐部(Jacobin&Club)之建立单一且中央集权的法国政府通常被视为国家民族主义之滥觞。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以及现代的凯末尔主义(Kemalism;土耳其民族主义)则为新近的例子。
然而,“国家民族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民族主义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分离主义运动发生于已建立的民族国家时。分离主义者的说法是,国家民族主义因较不可信与较不民主而败坏国家的合法性。法兰德斯(Flanders)分离组织称比利时民族主义为国家民族主义。巴斯克分离组织与科西嘉分离组织同样分称西班牙与法国为国家民族主义。反过来说,这些国家则称这些分离组织为恐怖主义。其间没有无可争议的准则来判定孰是孰非,而其结果通常为人民因效忠对象不同而分裂。宗教民族主义
宗教民族主义(Religious&nationalism)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民族。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其实,有些种族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在若干方面具宗教特征。宗教为群体认同的标志,而非主张民族主义之动机。爱尔兰民族主义与天主教教义相关,且近一百年来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们皆为天主教徒,但其早期的(18世纪)许多民族主义者则为基督教徒。爱尔兰民族主义从未如以神学区分宗教变体、圣母玛利亚的身份、与教宗的超卓地位等。但对北爱尔兰的若干基督教徒而言,这些宗教改革之前的学说实际上是爱尔兰文化的一部分。与之类似的是,尽管有犹太复国主义(Religious&Zionism)存在,其主流却较为世俗,以种族及文化为基础。自从英属印度分割后,印度民族主义即与印度教相关。在现代印度,现代印度民族主义(Hindutva)已明显地有包含印度人民党(Bharatiya&Janata&Party,BJP)与民族卫队(Rashtriya&Swayamsevak&Sangh,RSS)在内的追随者。海外民族主义
海外民族主义(Diaspora&nationalism)(或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所(diaspora)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两洲的黎巴嫩人[1]。安德森称此型的民族主义为,想要有民族连系,却又不愿离开寄居地者的“幽灵根基”("phantom&bedrock")。国内主义
民族主义运动者在达成建立民族国家之目的后,民族主义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成为国内刺激政党与政治运动的力量,通常以民族主义者或民族主义政治家形容之,使用国家主义(nationalistic)一词或较为精确。民族主义于此种意义上所从事的政治运动为:
巩固国家团结,包含危机出现时拯救国家的运动。
强调国家认同,受文化保守主义(cultural&conservatism)及仇外(xenophobia)情绪所影响,排除外来作用。
在民族的生存空间上限制他族,尤其是移民。在极端的例子中,成为种族清洗。
并吞其认为属于祖国之一部分的土地,通称民族统一主义(irredentism),源自意大利沦陷区(Italia&irredenta)运动。
经济民族主义,即以经济政策,尤其是保护主义(protectionism)与反对自由贸易,以促进国家利益。
民族主义政党与政治人物通常会极其强调国旗等民族象征。
民族主义一词也有延伸或隐喻性的用法,以描述某些促进群体认同的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在文化上用于黑人民族主义与白人民族主义。此种用法或与民族主义的古典义意重叠,如黑人分离主义与泛非洲主义(pan-Africanism)。
民族主义者对自己国家明显有正面看法,尽管这并不是民族主义的定义。情绪性诉诸于民族主义即使在稳定的民族国家中都清晰可见。民族的社会心理学包含民族认同(个人对群体的归属感)与民族尊严(与群体成功的自我连系)。民族尊严与民族文化与政经力量的影响息息相关,尽管其影响或言过其实。最重要的因素为共有的情绪。在民族主义与运动上,若国家队输掉比赛,全民会有共同的失落感。
情绪影响亦可为全然负面:共同的危机感可巩固民族。戏剧性的事件,如战败,可影响民族的认同。德国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凡尔赛条约的屈辱、以及经济危机与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产生极度仇外心理、复仇主义(revanchism,一种外交政策,主要动机要收回失土)、以及纳粹主义的兴起。1914年,之前以威廉二世为民族之父的坚实中产阶级爱国者,不再能有所作为。美国主义
九一一袭击事件在美国掀起一阵表达民族主义的浪潮。在国际上谴责暴行的狂潮及对美国的公开支持后,美国的民族主义变得令外人难以接受与理解。在二战后的西欧,尤其是法国、英国、与德国三国境内,许多美国人认为炫示国旗为过激行为。许多人相信这场民族主义的冲击带起美国国家政策上的许多重大改变。于日签署成为法律的美国爱国者法案(USA&PATRIOT&Act),虽(许多人表面上相信)是为反恐而设计,但被许多人认为系机构性地妨害公民自由(civil&liberties)。这场冲击可能也帮助乔治·沃克·布什的执政,导致美国入侵阿富汗与美伊战争。
跟其他所战争一样,冲突自身在任何国家都会挑起民族主义情绪,非仅止于美国。例如说,包含加拿大人在内的反美民族主义情绪自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戏剧性达到高峰2006&Liberal&Canadian&Press&Room。随着伤亡增加,反对继续占领并重建阿富汗与伊拉克的意见持续高涨,并使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促使美国自伊拉克撤军。2005年末的民调显示布什总统的声望为有史以来最低者之一,导因于高涨的反战声音。其他人认为这场“战争”已成为战后的占领,需要长期稳定的警政管理,以及阿富汗与伊拉克的民主化。这项由双方提出的主张有似于60年代美国卷入越战时的民心凝聚。其主要的差别在于美国于越战是逐步扩大规模,而未能完全驱逐北越的反西方政府。许多拥战者将反对这场战争与/或重建过程者视为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自以为是、伪善。反战者则引用对民心凝聚的争论,令人联想到美国于19世纪昭昭天命的观念。有些人指控反战者不爱国,甚至于叛国。若干拥战的评论员表示,觉得新闻对美国的负面报道因破坏美国军队达到反恐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助长敌人气焰。因反战者对此种指控感到愤恨,这项政治争端造成彼此持续对立。尽管军事主力在两国彻底获胜,持久自由行动(Operation&Enduring&Freedom)在改革阿富汗政治与重建伊拉克上进展缓慢。尽管两国于2006年一月迈出民主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朝向奠定长期和平、稳定、正义的基础Afghan&Parliament&Convenes,&Impending&Iraqi&Nationwide&Elections。许多在911后美国情绪高涨的民族主义者们拥护这些未完的改革与重建程序所可能带来的长期利益。在此缓慢的进程中,关于产生这场国家重建的军事行动的真正动机,与在伦理方面的争议,仍在持续,而关于民族主义的争议为此中关键。例如,美国所领导的军事行动究竟是否构成帝国主义,或为审慎互利的新型世界主义。这些争议的激烈程度与撕裂性或因媒体偏差(Media&Bias)导致恐惧的文化(culture&of&fear)而起。媒体朝向遮掩两国境内的暴力行为,尤其是伊拉克因反对外国占领者与“通敌者”所产生的暴动。许多反对美国与其盟国入侵伊拉克与阿富汗者将这些军事行动称为帝国主义,以“石油之战”之名提醒世人石油帝国主义(Oil&imperialism)之说。拥战者们认为这些主张荒谬,他们视这些军事行动为国际合作打倒阿富汗的塔利班与伊拉克复兴党(Baath&Party)等专制独裁政权;支持者们更认为这些入侵与占领为在所谓恐怖主义与护教圣战(jihad)猖獗之地改革社会政治背景的必要手段。论战于冷战期间的反共政策立场互异的鹰派与鸽派之间激烈展开,论战的中心为权衡美国及其盟国在民族认同、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上与其他国家之间孰轻孰重。因伊拉克与阿富汗两国社会政治的发展(选举、法制改革等)仍在持续,要历史学家评断孰是孰非或仍过早。支持两国战后重建者以现代西欧与日本的历史例示中东地区历经国际托管后可能的结果。尽管曾于二战后经历英裔美国人(Anglo-American)实质上的军事占领与重建达数十年(参见马歇尔计划),法、日、德等国后来自美国白人的占领下独立,今日已成为具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经济强权。种族主义
民族主义并不一定具有本国高于他国之信念,但实际上许多民族主义者的确这么想。偶尔会有认为他国可作为本国范例的情形,参见亲英派(Anglophile)。几乎所有的民族主义运动中都有某种种族主义的影子,通常针对邻国与种族团体。
种族主义亦为19世纪末大行其道的殖民主义之特征。严格说来,成立海外殖民地有悖于民族国家的原则,因殖民地所在并非该民族的祖国,而其后裔很明显既非其种族,也不说相同的语言,没有相同的文化。实际上,民族主义有时是欧洲自决与亚非殖民化之结合。
明确的生物性种族理论自19世纪末大行其道。民族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于20世纪前半常以此种面目出现。纳粹可说是史上与种族思想最相符合的思想,纳粹德国各方面的政策都受种族观念所影响。纳粹德国之败及其种族灭绝政策,包括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于1945年后大大地败坏种族理论与种族民族主义。
然而种族主义持续影响民族主义。种族清洗通常被视为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两者共同的特征。国家为民族而存在是民族主义的法则之一,但不是所有民族国家皆驱逐境内之少数民族。新近的种族清洗知名案例于1990年代的南斯拉夫战争期间发生;其他的例子有1950年代伏尔加德意志人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以及1915年鄂图曼帝国的灭绝亚美尼亚人。
反对责难/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为专断之意识型态,其主张广泛深远,甚至包含抹去一整个国家在内;所以招致强烈反对不足为奇。早期许多对民族主义之反对是有关其主张每个民族都应各有其国的这种地理政治学理想。19世纪,传统的民族主义者排拒欧洲当时各多民族帝国,导致这些帝国(多为专制)政府的严峻压制。分离主义、压制、与暴力等常规流传至今,但多变为大国压制小国(目前不会有国家自称帝国)。即使在早期,仍存有对民族主义批评,从而在西方世界衍生出各色反民族主义的型式。在20世纪崛起的伊斯兰教也对民族主义具有伊斯兰式的责难。自由政治传统常批评民族主义是一危险的力量,是造成民族国家间冲突与战争的原因。一般来说,自由主义者并不否认民族国家的存在,但也强调个人自由以平衡民族认同,因为民族认同难免倾向集体主义。和平主义者对民族主义的非难着重于民族主义运动的暴力行为、与军国主义结合、以及因爱国侵略主义(Jingoism)与沙文主义(chauvinism)而在民族间产生冲突。在某些国家,如德国,民族象征与爱国性的自负因与过去的战争相关而名声大坏。反种族主义(anti-racism)者对民族主义的非难则集中于其对他族之态度,以及民族国家为一族而存在以排拒他族之说;他们唤起人们重视许多国家中的沙文主义与仇外心理。有些作家─如《人权之敌友》(The&Friends&and&Foes&of&Human&Rights)一书之作者狄米区克里托─论断,民族主义因削弱人权运动,须为大多数的人权侵犯行为负责。对克里托而言,民族主义为人权之大敌;而民族主义之反面,即世界主义,有助人权。左派的政治运动者通常怀疑民族主义,但也不寻求消灭民族国家。马克思主义是否倾向民族主义曾有异议,19世纪有些马克思主义者则全然反对。对有些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世界革命暗示著世界政府(世界性无政府)大同,对另外的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各民族国家各有其革命进程。一个重要的事件为社会民主(social-democratic)与社会主义运动未能跨国界动员欧洲劳动者们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大部份,虽非全部,左翼团体接受了民族国家,视之为其政治活动之竞技场。西方世界中,所能替代民族主义的最广泛的意识型态为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世界主义与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ism)常被相互误解。国际主义按定义就默认著国家之存在。种族世界主义抛弃种族民族主义一条重要的原则:民族之一员较其他族裔者对本族负更多更大的责任;即抛弃民族认同与民族忠诚。反过来说,种族民族主义者也猜疑种族世界主义者的态度,视其为叛国。政治世界主义具有地理政治学方案以匹配民族主义:追寻某种世界政府(world&state,或world&government)。极少有人心胸开放且公开地支持建立全球性政府,但政治世界主义影响国际刑事法的发展,并侵蚀国家主权。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最广泛而深远的替代性主义之一来自激进伊斯兰主义,其否定基于伊斯兰教义以外事物为基础的国家之存在。对伊斯兰主义激进人士来说,团结于伊斯兰教之下代表地球上只能有一个伊斯兰王国(caliphate,或khilafa)存在。这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政府,所有现存的政府,包含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之民族国家在内,与这种理想皆不相容。仅有少数伊斯兰主义人士持此观点,而凯达组织(Al-Qaeda)的意识型态则包含建立伊斯兰王国在内。作为全球性宗教,伊斯兰教在名义上反对所有不具信仰者。伊斯兰教促进由穆斯林共同组成的乌玛(Ummah,意为群众或团体)。许多穆斯林毫无疑问对宗教团体具有强烈认同,说不定比基督徒(Christians)更深。斋月(Ramadan)与麦加朝圣(Hajj或Haji)等共有的仪节更加促进这样的认同。"Ummah"一词在字典上的意思为“回教国家”,但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饱受批评的美国的伊斯兰国家组织(Nation&of&Islam,NOI)认为,将伊斯兰与俗世意义上的国家相比为渎神。'Ummah'并不是伊斯兰国家('caliphate')的同义词,而是与伊斯兰历史(可参看阿拉伯帝国)上的伊斯兰王国相关的观念。无政府主义(anarchism)与此类似,反对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者一般提倡创建基于自由结合(free&association)与互助(mutual&aid)的互助性社会,不计种族之别。
历史影响/民族主义
历史上因民族主义而掀起的事件(非仅止于战争):
1789年至1799年的法国大革命(French&Revolution)。
1821年至1829年的希腊革命(Greek&Revolution)。
加拿大的1837年叛变(Rebellions&of&1837)。
欧洲的1848年革命(1848&Revolutions)。
皮埃蒙特(Piedmont)与萨丁尼亚(Sardinia)治下的意大利统一(Italian&unification)。
20世纪持续至今的以阿冲突(Arab-Israeli&conflict)。
爱尔兰独立战争,以及爱尔兰共和国(Republic&of&Ireland)与北爱尔兰(Northern&Ireland)的分离运动。
1912年至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Balkan&Wars)。
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6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叛变(Arab&Revolt)。
马耳他(Maltese)于Sette&Giugno的反英暴动。
巴勒维(Reza&Shah)于1921年堀起。
南非由荷裔南非人(Afrikaner)组成的南非国民党(National&Party&of&South&Africa)依种族隔离主义(apartheid)建立政府。
埃及与叙利亚共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United&Arab&Republic),后又解散。
1905年至1949年的印尼民族主义运动。
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抵抗运动(Nationalism&and&resistance&in&Algeria),为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Algerian&War&of&Independence)之前奏。
1960年代与1970年代,非洲的去殖民化(decolonisation)&。
前称罗德西亚(Rhodesia)的津巴布韦(Zimbabwe)于1960年代与1970年代反白人殖民者之统治。
加拿大的魁北克(Quebec)民族主义运动,以及魁北克解放阵线(Front&de&liberation&du&Quebec,FLQ)的暴力行为。
1987年斐济政变(Fiji&coups&of&1987)与2000年斐济政变(Fiji&coups&of&2000)。
西方国家1970年代的白人民族主义者(white&nationalist),或反移民暴动。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青海民族研究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2次
参与编辑人数:1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28:19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恐怖主义的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