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乡村地区乡村小中学民族学校是否要交伙食费

海南大学帮扶东方市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校改善教学条件&|&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容炜俊  为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校改善基础教育,8月5日,海南大学副校长刁晓平一行来到海南省东方市,深入板桥镇中沙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并为中沙少数民族乡村小学捐赠了50台电脑,以实际行动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改善教学条件。
  当天下午,中沙小学举行电脑捐赠仪式,海南大学为该学校捐赠了50台电脑。海南大学副校长刁晓平,东方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何先英及海南大学、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等相关负责人出席捐赠仪式。
  仪式上,何先英对海南大学帮扶中沙少数民族乡村小学改善教学条件的行动表示感谢,并要求中沙小学要充分利用好电脑资源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加强网络学习沟通,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了解,板桥镇中沙小学建于1953年,共有387名学生,21名教师。由于学校基础教育薄弱,技术水平有限,不能开展电脑相关课程。此次海南大学捐赠电脑将进一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给少数民族山区的孩子提供了现代知识的学习条件。
  板桥镇中沙小学校长林永岳表示,海南大学的教育帮扶捐赠活动,给我们少数民族乡村小学带来很大的希望,解决了信息教育的课程。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海南大学捐赠的50台电脑,满足了学校每个班级上课的需要,此举是雪中送炭,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为少数民族乡村基础教育构建了强有力的保障。
  (编辑:孙燕)[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
电子邮箱: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热点社团和院校
推荐社团和院校
最新社团和院校新闻民族县、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首批试点西海固26万农村娃午餐将免费
本报银川7月20日电(记者刘峰) “太好了!早上有免费的熟鸡蛋吃,中午还有免费的午饭。”当听说秋天开学后,能在学校吃免费午餐,红寺堡回民小学四年级学生马萍欣喜地说:“我回家就告诉爹娘,以后再也不用饿着肚子上课了!”
和马萍一样,宁夏西海固9县(区)的26万名小学生们,将在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在校期间每人每天都能吃上免费午餐。
据了解,2010年9月,宁夏启动实施了学生“营养早餐工程”,免费为南部山区1500多所中小学校的37.5万名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早餐提供一个熟鸡蛋。1年以后,这一地区将有32个农村小学纳入试点,1.8万名小学生将率先在学校吃到免费午餐。
记者从7月19日召开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农村小学生“免费午餐工程”试点工作会议上获悉:作为国家启动的民族县、贫困县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首批试点,宁夏西海固地区将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小学生“免费午餐工程”。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的32所农村小学先期开展试点工作,半年后,西海固地区的1400所农村小学将实现“免费午餐工程”全覆盖。
红寺堡区回民小学是宁夏“免费午餐工程”首批32所试点小学之一,校长马登俊告诉记者,“很多家长在外打工,早上做好全天的饭,中午孩子回家只能吃冷饭、剩饭,相当多的孩子午餐长年就是啃馒头、喝冷水。免费午餐工程的实施可以让孩子们中午吃饱、吃好,给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身体发育提供营养保障,家长们都很欢迎和拥护”。
目前,《宁夏西海固地区农村小学生“免费午餐工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公布。根据方案,宁夏实施西海固地区“免费午餐工程”每年将投入资金近3亿元,所需全部资金由中央和自治区承担,不再向各地分解。免费午餐将按照在校期间平均每天4元标准提供,每人每年按250天供应,若小于250天则按实际在校天数供应。供餐方式可根据各地各校实际,采取学校食堂供餐、中标企业配送和农户定点托餐等多种方式进行。
为保证食品安全,方案规定,各级食品药监、教育、农牧、卫生等部门与学校、供餐企业和托餐企业签订免费午餐食品安全责任书,并安排专人负责食品原料采购、餐具消毒、设备清洁等环节监督管理。建立48小时食品留样检测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坚决防止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和教学秩序稳定。
自治区主席王正伟说:“虽然只是一份免费午餐,但事关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大计,事关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事关贫困地区孩子的营养改善,所有资金必须专款专用,4元钱不包括人工、水电等其他费用,要全部花在学生饭盒里。免费午餐必须保质保量,要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采购新鲜的蔬菜和肉类,保证学生们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郭虎介绍说,免费午餐工程资金将统一纳入财政国库管理,实行分账核算,集中支付,绝不允许以金代物,也不得将经费直接发放给学生家长。学校还要实行经费账目公示制度,公布供餐企业名单,定期公布专项资金收支情况和食品采购价格,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作者:刘峰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没有相关新闻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1096436条
评论181120条
评论174129条
评论136346条
评论115847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可持续科学发展,建设一流窗口民族中学(组图)
校长李暾与前来考察的国外同行合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核心速读  云南民族中学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在省城昆明建立的唯一省属国有公办全寄宿制民族中学。学校现有36个民族的高初中学生2000余人,是居于全国中学生族别数第二的中学。多年来,学校坚持走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之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连续荣获“昆明市高考综合质量优秀奖”,综合评价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已跨越式进入云南省一级完中行列。2010年高考又创新高,参加高考的21个民族425人100%上线,本科上线率达92.5%。  云南民族中学坐落于省城昆明美丽的盘龙江畔,占地2.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在学校大门入口,矗立着棕红色仰天长啸的奔马腾飞雕塑,碑座正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腾飞”两个大字,碑座背面镌刻着韩愈的《马说》寓意伯乐相才,碑座侧面镌刻着校长撰写的《腾飞碑记》。腾飞雕塑集中反映了云南民族中学1987年建校,从乡村中学到高校附中再到省属民中的不寻常历程;记载了从无等级学校到1997年挂牌再到2004年进入一级完中行列的跨越式发展的腾飞历程。  2008年,云南民族中学高考总上线率首次冲破90%大关达92.01%,本科上线率达61.49%,荣获昆明市高考综合质量进步奖第1名;2009年高考总上线率98.49%,本科上线率67.84%,荣获昆明市高考综合质量优秀奖。2010年高考总上线率100%,本科上线率89%,再次荣获昆明市高考综合质量优秀奖。2011年又继续保持高考整体上线率100%,本科上线率92.5%。学校相继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中国和谐校园之星”,“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被云南省政府表彰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是什么促使了云南民族中学的腾飞?云南民族中学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云南省政府督学、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李暾介绍说,学校的成功,源于坚持了“立足各族学生发展,夯实民族人才基础,创建和谐民中品牌,科学发展民族教育”的教育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办学育人道路。  现代化教学  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云南民族中学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切入点,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工程”,提升学校现代化教育水平。通过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变,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变革。为了创建现代化学校,云南民族中学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贯彻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重点之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理念更新,促进质量提高,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技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为大力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学校为全体教职工发放了笔记本电脑,不断培训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进行多媒体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目前,云南民族中学全部教室均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已经基本能够自己编制课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进行课堂教学。由学校完成的国家级“十一五”教科重点课题《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深化与拓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综合课程中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教师解放了思想,让学生放开了手脚,有更多的机会,使学生独立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此外,信息技术还推广运用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首次引进电子阅卷系统,成为全省首家实现无纸化阅卷的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记录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笔试、面试、试讲考核过程;完成首届学校安全工作会议有关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支持、影像资料采集;在第十二届教书育人课堂教学大赛中首次启用音、视频双通道异地同步传输手段对信息技术课进行机房到报告厅的直播,拓展和深化了信息技术运用的新形式;完成全国“首届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青少年演讲大赛”的筹备、信息技术支持、摄影摄像工作,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科学化发展  彰显学校民族特色和魅力  校长李暾认为学校的科学化包含有多层意思,但最首要的是学校定位和发展思路和战略的科学化,其次才是管理、教学、育人等的科学化。云南民族中学是民族教育的大家庭,从立校以来一直坚持“立足各族学生发展,夯实民族人才基础;创建和谐民中品牌,科学发展民族教育”的教育思想,以及“育人为本,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突出特色;依法治校,教科兴校,全员为校,力创名校”的办校总体思想,在“质量就是生命线,发展才是硬道理”、“内抓质量、外争发展两不误”等发展和质量理念的指引下,学校形成特色明显的云民中教育思想、核心脊梁精神、学校发展总则、学校总体目标、特色建设要则、师资建设标准、德育指导思想、教育工作要则、面向学生要则、学生管理要则、校园管理要则、云民中人要则等等一系列云民中理念,并且体现为云民中“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集中为云民中“诚,礼,知,行,毅”的校训,最终凝聚为“诚正真爱,感恩奋进”的云民中核心价值观。  科学化发展还包括科学育人。云南民族中学主要面向全省各州市边疆贫困地区招收各少数民族及汉族学生,特别招收云南省人口较少的特有的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阿昌族、怒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颇族8个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进校时分数偏低,他们的文化知识、经济条件、素质基础薄弱,面对这一现实,为了使民族学生顺利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学校提出“紧抓"民族"扣"寄宿",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上目标”的学校特色建设思路。在教学上,学校坚持“攻坚攻尖结合,分层动态管理、育优化弱展特(即培育优秀、转化弱势、发展特长),个体整体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念。老师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许多老师放弃休息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基础差的同学进行辅导,还组织学习好的同学与学习差的同学结对帮扶。在紧抓“民族”突出教育教学特色的同时,学校还注重课外活动这一灵活渠道,每年举办“红高原”体育艺术节、“彩云现”艺术节,“5·20民族团结感恩日”活动,全校开学及毕业典礼,同时结合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组建了“彩云现”艺术团;由少数民族学生自己创办的滴水文学社成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出版专著6部,在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中占有一席之地;2009年,学校15名云南特有少数民族学生还应邀参加了国庆60周年彩车游行,和其他民族的孩子一道乘坐“团结奋进号”彩车通过天安门广场,展示了少数民族的风采,受到国家民委、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更重要的是每个民族学生都能找回自己的自主和尊严。  在当今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学校还依托“民族性”加强开放办学,扩大交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近年来,随着学校在民族特色建设方面工作的不断推进,成果不断显现,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学校先后邀请省教育厅、省民委等领导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国际巨星成龙以及台湾、澳门、广东、上海、深圳等地的爱心人士和团体也先后到学校捐资助学,这些活动使学生开拓了视野,用行动帮助、感化、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近年来,在学校组织学生赴北京、上海、深圳及英国、美国考察访问的同时,省内外和国外各种团体纷纷到校访问交流。学校先后接待泰国、缅甸、新加坡、乍得、博茨瓦纳、英国、瑞典、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亚、非、欧等30多个国家及国内代表团3000多人次,云南民族中学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云南教育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规范化管理  保证学校和谐发展  规范化管理是构建和谐学校的基石,而制度建设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日,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云南民族中学五年改革发展规划及十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施12项工程推动学校全面科学发展,其中第一项就是“管理体制改革工程”。根据学校是民族中学“民族性”的特点,学校不断充实校园管理内容。首先体现在加强了中学校长负责制,突出了校长的法人地位和中心决策指挥地位,以此保证学校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实行校领导和干部责任制,对学校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管理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进行制度规范,营造独具特色的云民中制度文化,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引领作用;三是建立和制度文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提供引领和保障支撑力,尤其是学校实行重大问题党政工联席决策制度、校长办公会制度、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有序、可持续发展。同时,学校坚持加强规章制度和注重情感投入的制度刚性管理与人本柔性管理并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制度建设的保证下,学校提出建设一支教育理念新、师德素质高、业务能力精、民族感情深、整体结构好(即学科、学历、职称、年龄、族别配置合理)的高素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有教授1人、特级教师8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人。学校还积极创新行政管理和教育服务,不断丰富校本文化内容,编印出版了《迈向依法治校规范化的民族教育云南民族中学育人教书管理服务指南》,分章节收录了学校管理理念、各项管理制度和各种规定138条,并发予教职工人手一册,以增强民主参与、科学管理的广泛性和透明度,成为云南民族中学各项工作迈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学校良性有序稳步发展,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云南省文明单位”,被教育部等部门授予“全国和谐校园先进集体”、“中国素质教育示范性先进学校”。  展望明天,校长李暾强调,学校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关爱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的热情关心帮助,更离不开全校各族师生的勤奋踏实拼搏。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十二五”期间“把云南民族中学扩建为一级一等完中”的重要指示,继续坚持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创建具有显著特色和示范作用,国内外知名的一流窗口民族中学,成为云南省振兴基础教育,重视民族教育的标志性工程。(责任编辑:Newshoo)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
高清影视剧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
数字之道:
搜狐论座:
慢画慢活:
搜狐侃事:
这样逛街图什么呢……
近期热点关注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现状和调整构想
九江市审计局局长
  九江市审计学会会长  胡伟华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农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和聚集,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不断减少,有的村小由于学生人数少,年级设置出现了“断层”,“撤点并校”也就成了必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共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2012年,根据国家审计署统一安排,从九江市抽查的6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审计调查情况看,经过3次大规模的调整,县级人民政府撤并了学生班额过小的村小和人数太少的农村中小学,做大做优乡镇中心小学,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优化了教育结构,薄弱学校“三破一暗”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使学校布局更合理,教育结构更优化,经费使用更高效。但审计调查也发现,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㈠宏观上顺应了农村人口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与2006年相比,2011年我市6县的县镇常住人口增加了4.7%,乡镇以下农村常住人口下降了6%,人口出生率下降了3.6%,中小学学龄人口数减少了6%,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招生数下降了5%。2006年以来,6县共新建学校12所、改扩建学校212所、撤并学校236所,建设了一批规模适当、设施相对齐全、师资队伍稳定的初中和小学,重点撤并了部分布局过于散小、生源及师资不足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顺应了农村人口逐渐下降的变化和城镇化趋势。
  ㈡总体上促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6年以来,我市6县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实施,统筹和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不断加强生源较为集中和相对稳定的乡镇及以下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等建设,共完成乡镇及以下农村地区学校新建校舍15.74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11.43万平方米、改造危房31.15万平方米,新增寄宿制学校32所,新建及改扩建学生宿舍6.56万平方米、新增体育场馆面积51.14万平方米,新增教学仪器设备9558台(套)、计算机8648台、图书1637806册。截至2011年末,这些农村中小学校舍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学生宿舍面积,分别比2006年增加15.32%、5.42%、70.49%,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计算机类固定资产增长了79.2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使得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逐步缩小了与县城所在地中小学的差距,对推进县域内城乡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㈢客观上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校师资结构的改善和优化
  与2006年相比,2011年我市6县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实有人数分别增加了0.78%、-2.71%,校均专任教师人数增加了3.8%,音体美专任教师总人数增长19.75%;初中、小学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分别增加117%、280%,本科学历以上的教师增加了156%,教师队伍平均年龄降低了1岁,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人均年收入增加了91%,进一步稳定了师资队伍,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㈣统筹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难题。布局调整前,农村小学成班率低,有的年级只有几个学生,按师生比例配给的老师根本不足,学校不得不自行另请“代课老师”,增加了学校的经费负担。新的课改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英语、信息技术课程等,要给每所村小都配齐这类学科教师,在短期内显然不可能实现,撤点并校后,这类问题也就基本迎刃而解了。
  ㈤显著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与2006年相比,2011年我市6县初中、小学校均班数分别增加了22%、6%,其中多个年级组成一个教学班的“复式班”减少了66%。6县结合布局调整,不断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室和教学仪器设备、专用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学制、规范课程设置,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部分县调整撤并农村学校工作不规范,造成撤并速度过快
  部分县为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单所学校办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投入效益,急于在短期内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目标,人为设定布局调整进度、学校办学规模指标,采取划定办学规模、制定撤并学校数量目标等“一刀切”的办法推进学校撤并工作,造成办学规模较小的乡镇以下农村地区学校和教学点短期内被大量撤并。与2006年相比,2011年我市6县乡镇以下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减少了32%,而同期乡镇以下农村常住人口数仅减少了6%,大部分乡镇以下学生只能到乡镇、县城所在地就读。
  ㈡部分县教育资源过度向县城所在地学校倾斜,造成新的结构失衡
  一是部分县将农村中小学建设资金集中分配到县城所在地学校。2006年至2011年,我市6县累计投入到县政府所在地的农村中小学建设资金占比达41.12%,而同期县政府所在地中小学数、在校生人数分别只占4.11%、31.05%。与2006年相比,2011年县城所在地学校校均校舍面积、宿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分别比2006年增长135%、24%、329%、206%,同期乡镇以下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校均校舍面积、宿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仅分别增长1.28%、-6.98% 、2.57%、9.79%,造成县城与乡镇及以下其他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进一步增大。
  二是乡村学校优质师资不断向县城学校流动,乡村学校师资建设滞后。与2006年相比,2011年末6县县城所在地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增长307%,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以上的教师增长63%;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本科及以上教师、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以上的教师分别增长97% 、7%;其他农村学校本科及以上教师、中学一级和小学高级以上的教师仅分别增长23.1% 、-6.56%。学历高、年轻的教师由基层向乡镇、县城流动,造成基层骨干教师短缺。
  ㈢部分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足、条件简陋、管理和服务不到位
  一是部分学校寄宿设施不足,与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学生宿舍面积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寄宿需求,有需要寄宿的学生得不到安排。
  二是部分学校的寄宿条件较为简陋。有的学校寄宿生的实际生均宿舍面积低于4平方米,最低的仅为1平方米,有的学校的学生宿舍仍然使用“大通铺”,有的学校的学生宿舍门窗设施不全,有的学校的学生宿舍内没有厕所、供水设施;有的学校的学生食堂设施配备达不到标准要求,条件简陋、生均食堂面积不足1.33平方米,有的寄宿制学校甚至未配备学生食堂等必要的生活设施,无法满足学生在学校就餐的要求。学生宿舍、食堂等硬件设施条件不足给学生生活造成不便,影响学生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     
  三是部分学校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随着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寄宿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校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外,还必须增强对学生集体活动、日常生活以及疾病、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一方面教职员工队伍结构不能满足管理和服务要求。2011年末,6县学校工勤人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U1597,工勤人员偏少,仅占教职员工的1.07%,造成专职负责管理学生课外集体活动、生活、医疗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管理、服务保障能力有限。抽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没有配备专职医护人员,有的学校没有专职宿舍管理人员、有的学校宿舍管理人员由授课老师兼任;有些学校将部分教师转岗为生活老师,但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存在低龄段(小学一至三年级)寄宿学生,增加了学校管理和服务的困难。调查发现低龄段(1至3年级)寄宿学生人数占比为8.27%,由于这些学生远离父母、年龄偏小、生活自理困难较大、自我保护意识差,受到意外伤害的几率较大,需要更多的专职管理人员和保育、心理辅导人员参与管理,保障其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但抽查的学校基本没有配备专业的保育、心理辅导人员。
  ㈣部分学生就学距离增加、交通安全风险增大
  一是学校撤并造成部分学生就学距离增加。与2006年相比较,2011年,我市6县初中校均覆盖学生人数增加了18.34%,校均服务半径增加了10.85%;小学校均覆盖人数增加了11.75%,校均服务半径增加了8%。校均覆盖人口范围的扩大及服务半径的增加,造成部分学生就学距离大幅增加。抽查的学校中,学生徒步就学单程为3-5公里的占2.33%、5公里以上的占0.17%;单程用时1-2小时的占1.93%、2小时以上占0.063%。学生就学距离过远,途中耗时长、体力消耗大,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能够用于学习、课外活动的时间也明显减少。
  二是部分学生乘坐的交通工具管理不规范,交通安全风险隐患较大。抽查的走读学生中,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车辆的占18.79%、家长自发包租车辆的占1.96%。包租的车辆监管难度较大,驾驶人员未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车辆安全状况差、超载的现象普遍,与乘坐政府配备的校车上学相比,安全风险更大,有学生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的现象。
  ㈤部分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增加、负担较重
  一是部分学生上学交通费用增加。走访调查原就读学校撤并后交通费用增加的学生情况发现,平均每名学生年交通费用472元,比学校撤并前增加了232元
  二是部分学生上学食宿费用增加。抽查寄宿生的食宿支出情况发现,有19%的学生住宿费应免未免,每名学生年均支出住宿费用1250元;有在享受政府对贫困家庭寄宿生的补助后年均仍需支出伙食费用765元;没有享受政府补助的,年均需支出伙食费用2195元。审计抽查发现,部分寄宿生年支付食宿费用最高的达500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67%。
  三是部分学生校外租房,家庭负担较大。抽查发现有少数学生因布局调整就学距离增加,上学距离在5公里至15公里之间,但因学校无法满足其住宿需求而在校外租房或由家长陪读,生均每年增加家庭支出8450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1.42%,负担沉重。
  三、布局调整构想
  客观地讲,随着农村学龄儿童的减少,“撤点并校”在所难免。学校合并后,师资力量得到了整合,年级设置普遍覆盖1至6年级,部分学校还设立了学前班,学校条件、教学质量都有了改善和提高。但“集中办学”后出现了新的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上学险和辍学率反弹的问题,这就违背了布局调整的政策初衷。一些人把问题的出现归咎于“撤点并校”,这种认识固然简单、片面,但“撤点并校”在短时间内盲目突进,简单化地“一刀切”,缺乏长远规划,后续配套服务跟不上,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如:学校食堂、宿舍的建设需要加大力度,生活服务、管理人员需要及时配备,安保、校医、心理指导等人员编制需要进一步明确,校车及交通安全问题需要引起更多重视等。从审计的情况看,教育主管部门对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问题也有清醒的认识,多次发文要求地方政府防止和纠正布局调整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偏颇现象,但目前未能从根本上刹住农村中小学的“撤并风”。如何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真正让家长、学生、学校、老师多方满意,这是一个需要各级政府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这次审计调查的情况,谈谈我的感受、体会和关于布局调整的构想。
  ㈠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是最基层、直接面对农民的工作,事关农民福祉和民族的未来。都说基层工作、农村工作难做,但只要各级政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民执政,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农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时刻把农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就一定能做好布局调整工作。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只要“认真”了,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也只有“认真”了,才能做好事情。
  ㈡要搞好调查研究,不能“一刀切”。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区)地理情况、单位面积居住人数、学校服务半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在同一个县乡镇之间的差异也很大,这就决定了学校的布局不可能是同一种模式。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要从动态中把握,只能对布局调整提出指导性原则,具体要由各乡镇依据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充分做好调查研究,统筹做好布局调整的一揽子规划。
  ㈢要做大做优县乡中心学校。这一点及以下是针对我所审计调查的我市6县而言。农村儿童大量到城镇学校就读的原因可归结为三点:一是行政区划调整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儿童随父母到城镇学校就读;二是经济发展了,农民手中有钱了,就到城里买房居住,孩子自然就在城镇就读;三是随着农村学校规模变小、老师减少,家长担心孩子学习氛围不浓,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了学生向城镇学校流动。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更多的农村儿童进城上学,生源会进一步向县镇集中,县镇学校就会出现大班额现象。因此,对县镇学校要有长远的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当地人口的长期变化趋势。即使眼前基于学生人数和当地的财力所限,学校规模不能一步到位,也要在规划上为学校留足发展空间。现在的情况是,每年都有资金投入到农村学校,但资金分散,形成不了规模,只够修修补补,原有的学校还是显得破烂不堪。当然,对那些有一定学生数量、多数家长反对撤并的学校,不能强行撤并,要予以保留,并对学校的建设给予一定的投入,给老师学生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以后一旦家长们觉得孩子还是在中心学校就读好,就可以顺当地去中心学校上学,而中心学校也因为留足了足够空间,不致因为增加学生而出现新的校舍等方面不足的矛盾。对那些可以预见过不了多久就要撤并的学校,就不要投入过多的资金,以免反复投入造成浪费。
  ㈣中心学校要做好配套建设。大量的学生撤并到中心学校后,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需要寄宿,这样就不仅要求中心学校建设足够多的教室,也要建设足够多的宿舍、食堂,避免需要寄宿而没有寄宿条件的现象发生。寄宿的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这就需要学校配备生活老师为学生服务,可以聘请有一定文化知识、善良、有爱心且已为人母的农村妇女,帮助指导学生生活自理,甚至为学生洗衣洗被洗碗,并整理床铺之类。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长年不在家,这些孩子实际上多为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尤其是缺少母爱,会让儿童发生心理问题,而这些生活老师的呵护也会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同理,食堂、宿舍的管理和安全保卫也需要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士。同时,学校也要配备校医,而且最好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
  ㈤善待寄宿生食宿。现在的情况是,对于因学校撤并而需要寄宿的学生增加的上学成本,全由学生家长承担,加重了这些农村家庭的负担,自然会引起这些家长的埋怨,这也成为他们极力反对学校撤并的一大原因。国家给予寄宿生的补助也因名额限制而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再者寄宿生补助通过一卡通发给学生家长也有一定的弊病。我们在审计调查时多次听到反映,有学生家长认为这笔钱是捡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不好好珍惜,而是拿到钱的当天就去大吃大喝一顿,或者拿去赌博,原来打麻将小一点,当天就打大的,不一会这点钱就赌没了。笔者建议这笔钱不予发放,而是记在该寄宿生的名下,充抵其食宿费用。从今年5月份开始,江西有17个县、约97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吃上了“营养餐”,由国家按每生每天3元、每年600元的标准提供营养膳食补助,享受到这个补助的地方的学生食宿费用就又可以解决一块。当然,即使这两块加起来,可能还是不够,建议当地财政应该克服困难解决一部分,一是因为各地经济都有发展,日子会越来越好过,二是撤并了的学校就不需要再行投入,可以从这部分挤出一部分资金,三是学校撤并了,是政府行为,学生因此增加的上学成本政府理应承担一部分,而且随着当地经济发展,政府承担的份额应该越来越大,在财力允许的时候全部兜底。有了这几块资金,农民自身只要出很少的一部分,因为负担加重的原因反对学校撤并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小了。
  ㈥择机配置校车,关注学生安全。我所审计抽查的学校都没有配置校车。学校撤并后,上学的距离远了,学生们上下学,有的是步行,有的是骑车,有的乘坐地方中巴车,或是家长包租车辆接送,安全风险大,家长不能放心安心,总是担惊受怕,学生在路上花的时间长,休息和学习的时间也就相应减少了。合并的学校必须配置校车接送学生,至于配置校车的台数,应该根据学校的覆盖范围和当地的财力而定,财力足够的,就按需配置,财力不够、配置的车辆不能同时接送学生的,学校可以错时休息,比如不一定要全部周六周日休息,可以以年级为单位,错开休息时间,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定的车辆,这些都要各方多动脑筋,办法总会比困难多的。校车司机的聘请,也要严格把关,不仅要求驾驶技术好,而且要开车稳、不酗酒、有爱心,脾气性格好,最好是已为人父的,这样的司机安全系数要大多了。
  ㈦优厚农村教师。大多数教师是撤点并校的受益者,毕竟在县镇生活要比农村教学点方便,大多数教师还可以因此能与家人团聚。尤其是对年轻的老师而言,更是这样。刚从学校毕业的教师不愿意去农村教学,也是源于自身的困难,有的在农村教学点婚姻问题都不能解决,还有的因为农村艰苦,条件差,不安心在农村教学点教学,于是就托人找关系往县镇调动,而县镇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喜欢从农村教学点调好的老师来任教,这会使农村学校的教育进一步失衡。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议提高拨款权重,按照生均标准拨款的2-3倍拨付;也可以以班级或科目为基准核定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编制,增加农村小规模学校编制;在教师工资、津补贴、食宿条件和职称评聘等方面提供优厚条件,以提高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吸引力。
  ㈧增加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始终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痼疾。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呈现“金字塔型”:在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一级的负担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一级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这种投入结构决定了基层有撤点并校的冲动,因为这会最大程度减少当地财政负担。从1993年起,中央政府两次庄严承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但两次都落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承诺要尽快实现4%的目标,但如果不改变目前教育投入的“金字塔型”结构,即便中央财政能够按照自己的份额实现配套资金的投入,基层落实起来也会动力不足。因此,调整目前的教育投入结构,让中央财政承担更多的教育投入责任,并保障教育投入足额到位,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撤点并校风潮。
  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战略,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国民教育的均等化,更好地发挥和挖掘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全民综合素质。“撤点并校”并不是相邻学校的简单合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一撤了之,更不能将孩子们集中起来上学就不管了,留下“半拉子”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如何兼顾社会效益、教育效益和农民的利益,把好事办得更好,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需要各级政府去深思、探索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措施,做好撤并的善后工作,真正实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初衷。
主办单位:江西省审计厅办公室
备案号:赣ICP备号
地址:南昌市叠山路209号赣审大厦八楼
联系电话:(35
传真:(11
电子邮箱:sjt_xxzx@
访问量:34334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甘肃的民族地区贫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