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地就播了陈禹蒙yy最后一次直播

  李风,央视综合频道新闻编辑部主任,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已有26年,多次参与央视新闻栏目的创办和改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央视新闻联播既熟悉又神秘。  固定的时间,同样的旋律,家喻户晓的播音员,还有那字正腔圆的表达和语态,但是,这些熟悉并没有消除我们的好奇。因为,在新媒体和碎片化信息潮水般涌来的时代,人们期待的不仅仅是新闻,更是权威新闻,而央视新闻联播无疑是中国最权威的新闻窗口。  最近几年,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个窗口更灵动了,坊间经常提到的“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只为多看你一眼”等等,这些表达让新闻有了温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与过去不一样的新闻联播。  事实上,我们最为熟悉的新闻联播并非一成不变,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审美的需求,不断地精雕细琢。每一次创新,都会成为电视新闻史上的创举。  本期专访央视综合频道新闻编辑部主任李风。他参与和见证了新闻联播这几年来的创新和发展,让我们跟随他,深度感受一个受万众瞩目的新闻节目是如何一步步推陈出新的。  新闻联播绝对关注量可能在降低,但影响力和权威性并没有下降  记者:现在评价一个节目的影响力,都用收视率来证明,新闻联播这方面的数据如何?  李风:从历史来看,新闻联播最受关注的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全国几乎有一半人都在看新闻联播。现在不一样了,一个节目在全国能达到1%的收视率,就已经是天量。2014年,新闻联播的收视率是7%,这个数据是遥遥领先的。当然,这个数据在新闻联播历史上是最低的。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会分流一部分观众,而且中央电视台本身也创办了新闻频道和多个新闻栏目,都会相对影响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不过,历年来,没有任何一个栏目的收视率能超过新闻联播,因为它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节目,更是传递权威信息的节目。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新闻联播绝对关注量可能在降低,但影响力和权威性并没有下降。  记者:现在年轻人看新闻联播的比较少,怎么说服更多的80后、90后收看新闻联播?  李风:的确有这样的现象存在,新闻联播的收视观众中好像有清晰的年代断裂,45岁以上者居多,45岁以下也保持一定量,但比较少。  如何改观呢?我们的一个感受就是多用接地气的话,多用家常话。这也是我们近年来一个重要的改进和追求。现在人们生活中的语言变化特别快,尤其是网络诞生后,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层出不穷。这一点,我们传统媒体不得不学习,也不得不紧紧抓住语言中的变化,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比如,有一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用了“给力”一词,这个词最初就是网络用语,人民日报在头版使用,当时是有轰动效应的,人们觉得既新鲜又恰当,似乎一个词语让人民日报突然间变得更新潮了。实际上,这几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有央视,会经常使用一些定性非常明确、又很活泼的网络语言,总的一个方向就是,用老百姓创造的最鲜活的语言、最家常化的语言,增加新闻的可读性和黏性。在这方面,其实新闻联播一直在努力创新。  用更轻松、更有人情味的表达来体现主旋律  记者:近几年,新闻联播创造了不少流行语,比如“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只为多看你一眼”等,这在以往的新闻联播中从未出现过,从您的角度看,这几年新闻联播的变化有没有主线,它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风:变化的主线其实就是集中在民生新闻上,具体来说,就是舍得给老百姓版面。我觉得“舍得”这个词用在这里很恰当。过去,我们想的都是快讯,一条快讯15秒,尽可能地挤出时间播放更多的快讯,认为信息量越大,受众越喜欢。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新闻的量大了,留在老百姓脑中的新闻却少了。  2012年,主流媒体纷纷刊登走基层系列报道,我们新闻联播也试着在节假日把时间留给老百姓,开始采用“重构现场”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比如,过节期间,领导同志深入农村探望村民,我们会在原有报道的基础上,再加一些新闻回访,从老百姓口中还原当时领导说话的神态、内容等等,这种采访方式过去从来没有出现在时政报道中,2012年就有了,播出后社会反响很好。因为从老百姓口中说出来的领导人的亲民形象,更鲜活,也更具有说服力。如此一来,新闻联播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就改变了,变得活泼起来了。再加上2012年新闻记者走基层的系列报道,让时政新闻更接地气了。虽然记者走基层不是我们的首创,但走基层的节目形态确实给新闻联播注入了新的含义。比如,我们播出的记者在新疆塔县皮里村的蹲点日记,如果不是用电视来表现,那种悬崖峭壁中接送孩子上学的情景就不能表现出来。还有我们播出过的“绿皮车里的爱情”,也是走基层中采访到的,关注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在新闻联播中给了足够的播出时间。针对民生新闻的时间长短问题,当时大家也是有争议的,但是,后来我们发现,真正留在观众记忆中的,还能被反复提到的,就是那些最感人的普通人的生活故事。  2013年后,我们又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就是“海采”。这个节目形态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但国外不是运用在新闻节目中。我们把它嫁接到新闻中来,这是创新。“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之后出现很多坊间流传的“神回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句问话,深入到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坎里。还有2015年春节期间的“说吧”,也是在新闻中首次使用,但是给观众的记忆却是非常深刻的。  记者:这些创意是怎么想出来的?  李风: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没多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其中一条就是“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而且,当时中央要求,没有特别重大的时政新闻,民生报道可以放在重要位置甚至头条位置。中央有这个要求,我们还和过去一样做新闻吗?那时候我们一直在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做我们新的走基层,怎么去表现新的关注民生的诉求,也就是说,我们怎么用更鲜活的方式既反映党的工作,又能贴近群众、贴近民生。所以,我们的海采话题更多关注的是当代普通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比如“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等,既反映主旋律,又能唤起现代人对传统文化、对自身心理、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家风”的话题。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南海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谈到: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家风”这个选题就是来源于习总书记的这次讲话。还有,2015年央视春节期间的海采话题“你想为谁点赞”,也是从总书记的2015年新年致辞中获得选题灵感的。这些话题播出之后,反响非常好,在引起共鸣的同时,让新闻联播更能扣紧主题主线,凸显出全国上下其实是在共筑“中国梦”。  另外,在新闻联播的结尾也根据节日的不同,呈现一些不一样的报道。比如2014年元旦那天,我们在新闻联播的结尾特意请主播康辉说了一段话,利用“1314”两个年份的交替,表达“新闻联播伴你一生一世”的良好愿望,那天成为网上网下最受关注的话题。所以,后来我们也将这个尝试常态化,每逢节日,都会在新闻联播的结尾做有创意的设计。这些创新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希望用更轻松、更有人情味的表达来体现主旋律。  新闻联播的播出标准是全行业最高的  记者:由于新闻联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要求它的每一次播出都是完美的,这样的岗位,工作标准一定很高吧。  李风:新闻联播的播出标准的确是全行业最高的,我们的台长曾经说,新闻联播的标准是电视新闻行业最高最严最有效的标准,这些标准也被称为新闻联播的“金标准”。  新闻联播的“金标准”有四大来源:第一是去国家航天团队学习。国家航天团队的质量要求是最严格的,到目前为止,没有失误过一次。我们和他们交流后总结了4个字,即“质量归零”。如果是发射卫星,总共有5大系统,如果是载人航天,有8大系统,每个系统,又有无数的质量控制点,但只要卫星准备发射,8大系统联测,从第一个到最后一个有可能上万个技术控制点,每一个点都要测试一遍,不管是哪一个点出现问题,都要在调整完善之后,回到第一个控制点重新检测,从头做一遍,这就是“质量归零”。我们现在就这样,如果字幕有问题,所有的制单、字幕机设定、呈现以及相关系统,都要重新操作一遍。  第二是去国航学习。国航是我们国家也是全世界航空领域中安全记录最好的公司之一,我们得出的4个字是“定期培训”。国航对所有的机师都有一个规定,每半年必须到指定的培训中心回炉,重新模拟出现各种问题的处理方式。不管机师多有经验,每半年就得培训一次,万一出现问题,马上就能想到怎么处理。新闻联播也是这样,定期培训,定期演练,有的内容可能编辑们都听过很多遍了,但照样重新过一遍,时刻绷紧那根弦。  第三是去气象局学习。每天新闻联播后都有天气预报,但有时气象局给我们提供的素材比较晚,原因是天气情况复杂,尤其是每到汛期,气象专家每天都需要根据数据“预判风险”。“预判风险”这4个字提醒我们,在工作的每个流程上,预判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预判,60%的风险可以避免掉。  第四就是我们30多年来的传统。我们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央视人总结出来的,我们非常重视这些经验总结,也会把这些定为制度,严格执行。  记者:在一个不允许出任何问题的岗位上,大家是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李风:新闻联播是1978年元旦开办的,历史长,压力也大,但是有一点很重要,政治觉悟高了,自然就能把握好安全度。现在我们新闻联播编辑部将近60人,是一个特别有战斗力的团队。从这几年新闻联播的变化中大家也能看出来,不管创新有多艰难,有志有才有情怀,就能引领这个行业的发展。  我觉得央视还是有创新基因的。我们最在意的是,某一种报道方式是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因为新闻好与不好,是有一定标准的。老百姓喜欢就是一个最大标准。另外,新闻人的敏感,会让我们更坚持。从1993年创办东方时空到现在的20多年时间里,在电视最辉煌的时候,央视人的确用自己的努力和创新适应了环境,引领了潮流,应该说没有辜负这个时代。所以,在我们的编辑室,情怀这两个字一直都被提起。我觉得情怀两个字高于很多世俗的东西。如果你认为你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引领者,不管你是不是,你都会努力去做。所以,即使到了现在,不管新媒体来势怎么汹涌,作为传统媒体,固有的阵地必须守住,而且,我们得有我们自己的办法守住,不是负隅顽抗,是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是自发的,作为新闻人,我们一直在捕捉这个时代到底需要什么东西。(本文节选自《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7期)  (责任编辑:王欢)
我有话要说……
欢迎,&&&已有0条评论中国为什么不敢再打一次像越南反击战那样的战役,每次看电视上重复的放这段历史,深深的感受到中国的吴能_百度知道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放的电视剧《中国地》之前是什么?_百度知道做完一次观众超过 2000 万的直播,Papi 酱应该后悔死了!
“2016 年第一网红,Papi 酱要直播啦!”这条“火爆”的消息前两天传遍了网络。
虽然只是一名刚从中戏毕业的研究生,Papi 酱再次“证明”了自己作为“网红标杆”的影响力非凡,首次直播便吸引来了 8 大平台(一直播、美拍、斗鱼、花椒、熊猫、百度、优酷、今日头条)支持。
同时也在 1.5 小时内刷出了以下数据:
全网在线人数突破 2000 万;
截止今早 8 点,累计观看人数 7435.1 万人次;
点赞数量约 1.13 亿个;
截止今天 12 点,微博话题 #papi 酱直播# 的阅读次数达到 3.9 亿;评论达到 5.3 万条。
当时的直播页面基本是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这堆的数字甚至已经不能用“华丽”二字来概括了。除了 Papi 酱本人之外,最开心的要数另外一大批“普通”网红了,毕竟标杆都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不是?
但在一片“欢呼声”中同样也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声音:“我女神的嗓音居然这么 Man?”、“直播的内容没有 5 分钟视频的好”、“好无聊”。
而直接的结果是 Papi 酱直播之后在几个直播平台甚至出现了“掉粉”的现象,就拿“一直播”和“花椒”两个平台来说,一度超过 400 万的在线粉丝,最终下降到不足 250 万。
一次新尝试,在一个平台上却“丢掉”了接近 30% 的粉丝,这件事 Papi 酱自己也许都没想到。
这是一次令人失望的直播?
用“失望”来概括昨天 Papi 酱的直播肯定不为过:
直播一开场,看到的是员工而不是 Papi 酱,在 Papi 酱入场之前还对其打造的视频平台 Papitube 进行了非常“详(duo)尽(yu)”的介绍,其中包括里面工作的各位员工。
当 Papi 酱一开嗓,很多观众就“懵X”了,因为 Papi 酱在直播过程中并未使用其标志性的变声器,将其声音变得更加尖细。
在长达 1 小时 25 分钟的直播中,主题“毕业季”被提及的次数两只手就数的过来;而直播间的网友更加关注 Papi 酱的个人八卦,包括 Papi 酱的显示生活、恋爱婚姻、甚至当初和老公的初次相识。
非 Papi 酱,图片来自
随后更在直播中跟其他主播一样,开始直播自己吃宵夜,同时在直播过程中数次安利制作食物的博主的微博和微信 ID。
在直播的过程中 Papi 酱还数次表示自己非常“紧张”,这两个字不仅挂在其嘴边,而且从其行为来看也的确如此。直播进行过程中她甚至还说出了“ 技术暂停 ”和“ 能换人吗?我不干了 ”。
相比平时“语速惊人”、“吐槽不断”、“谈笑风生”的 Papi 酱,简直判若两人。
就连一位平时喜欢看其视频的同事也跟我反馈:“昨天实在太无聊了,我刚看到 Papi 酱出来一会儿就关掉了。”
同一个 Papi 酱,为何表现差异那么大?
Papi 酱的爆火跟其“优质”的视频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先我们在爱范儿(微信号:ifanr)另外一篇文章《》中已经对其内容受欢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在信息爆炸再爆炸的今天,每个人每天所接受的信息量在不断增加,长度在 1-3 分钟的短视频特别适合观众在碎片化的时间中进行观看,同时在移动端还能获得非常明显的消费和传播。
虽然用户最终看到的只是一个 1-3 分钟的“半鬼畜”视频,但实际上 Papi 酱每次制作这些视频所需的时长都是几小时甚至大半天。她也曾在视频的末尾放上过自己录制过程中的 NG 画面,一句关键的台词甚至要说上 7、8 遍。
著名历史老师袁腾飞也登录了直播平台,图片来自
但这一切在“直播”的大环境下有了极大的改变——用户看到的都是主播的实时画面,主播因此也不存在“额外”的准备时间。
这就给主播发出了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你要以极短的速度给出超越一般人的答案、言谈、举止。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并不只有那种正襟危坐、教授大道理的知识分子,哪怕是贫嘴、互动、眼神、动作同样有其技巧所在。
在之前分答的发布会上,我恰好看到了由前著名主持人马东打造的“奇葩说”跟果壳 CEO 姬十三、鹦鹉史航等数位网红大 V 的精彩 PK。其中的对话甚至可以用“字字珠玑”来形容。
而这与是否“预先准备”关系并不大,重要的是上场的人基本都可以用“学富五车”来形容,“鹦鹉史航”之前在人物专访中晒出的书房照片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然我们也无法评估 Papi 酱究竟拥有多少知识,其能够抓住大部分观众的心这一特点必须值得肯定,但从昨天的直播来看,她自己很明显还没有做好“准备”。
尝试总要有,但继续玩直播就有点傻了
想要进入 2016 年最火热的创投风口“直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除了热度以外,还能跟观众直接沟通,从而维护网红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并且成为重要的变现渠道。
对于昨晚的直播,微博网友“请勿关注小二飞”发布了自己的“”:
如果我没算错的话……今晚 Papi 酱直播了1.5 小时,礼物折人民币 90 万。
虽然这个数字尚未经过各个直播平台的证实,但对于 3 月份融资 1200 万人民币,4 月份广告卖出 2200 万的 Papi 酱来说,一样不是个小数目。
但在 Papi 酱“愈来愈火”的路上并不缺少资本的身影。比如家喻户晓的罗胖,罗辑思维的核心人物罗振宇更是在投资 Papi 酱之后道出了当初能够说服后者接受投资的关键性建议:
马不停蹄、披星戴月地走一条更高维度的商业化道路。
而 Papi 酱做出“直播”这个决定的背后是否同样也存在资本的“推动力”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这次“直播”背后真的有资本的影子,这次的行动也许正在伤害 Papi 酱本身的价值。
而想要 Papi 酱自身学习并且掌握直播所需要的技能、运营策略,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事情,考虑到目前直播圈内的高强度竞争,其成功的可能性比现有的短视频还要低很多。
与其耗费精力、以“掉粉”为代价进行尝试,倒不如静下心来继续做短视频,以让每一个用户看完视频哈哈大笑为目标。
最后,引用一句今年 4 月我写在文章末尾的结束语:
但求“papi 酱”在直播(融资)之后勿忘初心,继续给我们带来欢乐。
有好的产品或者项目希望我们报道,猛戳这里
306文章总数
全新爱范儿 App 现已适配
Android 及 iPhone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爱范儿微信公众号
关注爱范儿微信号,连接热爱,关注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
想让你的手机好用到哭?关注这个号就够了。
关注玩物志微信号,就是让你乱花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unity动画只播放一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