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是怎么死的谈八层身体

您所在的位置: >>
>> 《季羡林谈佛》:第一部分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释迦牟尼(1)
&&&&释迦牟尼&&&&羡林按:&&&&这一篇论文本来是给《中国大百科全书》写的一个词条。既然是词条,就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能像平常的论文那样把引文出处一一标出。但现在既然要发表,它又成了一篇平常的论文。这是一个矛盾,我无法完全解决。我只能采取一种折中的办法,把必要的引文注明出处。这里或那里,再加上一点我认为必要的补充或者说明。结果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送到读者面前。我认为有必要在这里把我的指导思想说明一下。释迦牟尼,就是佛教信徒的“如来佛”或者“佛爷”,他是一个神仙。但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不是一个宗教信徒。我认为,释迦牟尼确有其人,是一个历史人物。因此我写这篇东西,就把释迦牟尼当成一个人,同世界上其他历史人物一样,他是我研究的对象。我必须把笼罩在他身上的那一团团神话迷雾,尽上我的力量全部廓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这是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如果说得不对,那是受水平的限制,我主观上并无意宣传什么东西。如果有一些话对某一些有信仰的人有点刺耳,那我说一声:“请原谅!”信仰与科学有时候会有矛盾的,正如鱼与熊掌不能得而兼有一样。&&&&一、释迦牟尼的名字&&&&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名字梵文是 kyamuni,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部落的名字,可见这不是他的真名。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乔答摩”或“瞿昙”,梵文Gautama,巴利文Gotama。有人说这是他的氏族名称,连一些百科全书,比如《大英百科全书》也这样说,但这是不对的。氏族一般都是外婚制,释迦牟尼的姨母名叫Gautam 瞿昙弥,可见他们不是外婚。此外,瞿昙还是一个婆罗门氏族名称,而释迦牟尼属于刹帝利种姓。瞿昙这个名字是按照当时印度贵族的一般习惯从古代《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中借用来的。Gautama就是V madeva。释迦牟尼的真名是“悉达多”,梵文Siddh 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译“吉财”或“一切义成”,梵文Sarv rthasiddha。&&&&二、释迦牟尼的家族&&&&他属于释迦族。当时在印度北部有16个大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度。此外还有四个独立的或半独立的共和国,释迦就是其中之一。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用首?的名字称之为劫比罗伐@堵国(旧译迦毗罗卫国),梵文Kapilavastu。这是一个小共和国,只能说是半独立的,承认萨罗为宗主国,辖地跨今天印度和尼泊尔。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今天尼泊尔泰来地区的梯罗拉柯提(TilauraKo)废墟,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县的比普罗瓦(Piprahwa)西北约10英里。这可能是历史事实。因为在释迦牟尼涅后200多年即位的孔雀王朝的大王阿育王曾在这里立过一个石柱,说明此处是释迦诞生地。《大唐西域记》卷六说:&&&&城东南@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忧王建焉……次北@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忧王之所建也。
定价:¥38.00 当当价:¥22.04
为这个书签标记颜色吧
小贴士:键盘左右键(← →)可以上下翻页,按回车(ENTER)可返回该作品目录。鼠标双击滚屏
数据载入中 ...
您可以复制下面的内容,通过MSN或者QQ发送给朋友。
一起来阅读《》吧!作者:
书籍简介:
当当网免费试读此书地址:/book_17465?ref=read-7-share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八:【涅】--学佛网
&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图八:【涅】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
释迦牟尼佛一生之化仪,可以「八相成道」简略说明。八相为:一、降兜率。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说法。八、涅。
世尊于入灭前三月,曾提示阿难三次:「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但阿难皆未请佛住世;尔时魔波旬,即来佛所,劝请世尊入于涅。世尊心知化缘已尽,便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是时中夜,语诸弟子:「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世尊如是慈悲咐嘱,而后寂然入灭。
每一尊佛皆示现「八相成道」之修证历程。而大乘之说法,有住胎,无降魔;小乘之说法,则有降魔,无住胎。此乃大、小乘「八相成道」之别。
释迦牟尼佛曾于法华会上开示大众:「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o劫。从是以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o国,导利众生。」故知,释尊早已成佛,然为度化众生,故于此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
释迦牟尼佛为觉悟真理之圣者,其证悟乃自身之精进修行所成就,非外物所赐予。从释尊示现于人道修行而至成佛,故当确信:「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为佛弟子,若能具足正见、正行,于日常生活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定能成就如释尊之果德,福慧圆满,普化群生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学佛网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传统文化)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释迦牟尼是哪个种族的? - 领群特、丈六金身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 十五言
释迦牟尼的种族问题在传统的历史暨佛教史研究领域并没有太多的争讼。他出身释种(即释迦族,Sakya),传统一般认为,释种出身刹帝利种姓,为雅利安人后裔。释迦族把祖先追溯到印度传说中的圣王甘蔗王(日种最初之王,又称善生王、日种王),从这个意义上,佛陀和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罗摩系出同源,是“根正苗红”的雅利安人。根据坟冢假说(Kurgan hypothesis;其中kurgan源自俄语курган|курган,意为“坟冢”,最早由玛利亚·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在1950年代提出,是有关印欧起源问题的假说之一,该假说认为印欧人起源于“坟冢文化”,即东欧大草原上亚姆纳文化——意为“坑墓文化”及其前身)等学说,印度的雅利安人源自高加索人种(Caucasian race),由西北方进入印度次大陆,逐步向东南拓展。
图为坟冢假说中,印欧人在公元前约4000年至1000年期间的迁移的情况。虚箭头表示的“安纳托利亚迁移”的路线可能经过高加索地区或巴尔干半岛。粉色表示的范围为假设的原住地(Urheimat,原乡,家园),包括萨马拉文化及斯莱德涅斯多格文化。红色表示的是操印欧语的族群在公元前约2500年可能已定居的地区,橙色表示的是前1000年左右的情形。
印度的雅利安人肤色通常比印度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要浅白,外貌差距较大,学者曾较为普遍的认为,印度婆罗门以自身种姓为傲,轻视低种姓和印度原有民族,是其自认纯粹雅利安人而对其他土著人种存在种族歧视。但是自19世纪开始,西方学者发现,现存婆罗门与刹帝利氏族的家族谱系有长久的伪造传统,低阶层婆罗门会为各地部落领导人伪造出身,让他们的氏族成为刹帝利种姓(马克斯·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许多刹帝利氏族实际上可能是由印度各地多元的土著部落各自发展出来的,并非单一起源于北方雅利安人。现代有学者据此认为,释迦牟尼佛或可能不是纯粹雅利安人。加上释迦族僻处雅利安人主要聚集区域的边缘,释迦族的血统应出身自印度东方土著民族即黄色人种(方广锠《渊源与流变——印度初期佛教研究》)。印顺法师根据《杂阿含经》记载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误认释迦牟尼佛为领群特,或旃陀罗的事例,认为释迦族与毗舍离vesālī人有共同祖先,正统婆罗门有种族上的歧视,轻视毗舍离人,释迦族因此也同样遭到婆罗门的歧视(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释迦族的血统近于喜马拉雅山脉土著人,如尼泊尔的克拉底人、内瓦尔人、廓尔喀人等或不丹人与锡金人,而非雅利安人(印顺《印度之佛教》)。事实上此种土著,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多次提及,甚至包括所谓的支那(Cina)人,其参加坚战的灌顶礼致送礼物或者参加难敌一方的雇佣军,这些都反映了疑似在西到印度东北部,包括缅甸以及经永昌道东到中国滇越一带(亦与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之路有关),历史上可能有复杂的人员往来和血缘混杂,此一问题与本文主旨关涉不大,暂不赘述(《摩诃婆罗多》第二“大会篇”47章,第三“森林篇”48章、174章,第五“斡旋篇”72章、84章,第十二“和平篇”35章等)领群特是佛教术语,为古印度的贱民阶级,不归属种姓制度四大种姓之中,被认为是比首陀罗更低的最低层的阶级。这个名词出现在《杂阿含经》(《大正藏》第99号)卷四第102经中,一位婆罗门称释迦牟尼为领群特,《别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100号)268经将对应的词汇译为旃陀罗(是位居首陀罗之下的贱民阶级。又作旃荼罗、扇提罗、旃提罗。意译严炽、暴厉、暴恶、屠者、杀者,或险恶人、治狗人)。相当于南传《小部》《经集》中的《无种姓者经》(一作《贱民经》,Vasala-sutta)中所称的无种姓者(贱民)Vasala。《杂阿含经》中相关文字如下: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晨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舍。时。婆罗门手执木杓。盛诸饮食。供养火具。住于门边。遥见佛来。见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领群特。慎勿近我门。婆罗门话语的意思就是:停下,贱民,不要靠近我的家门。后续佛祖一番开示的核心就是道德败坏、造业深重的才是真正的领群特,即依佛陀的解说,凡思想行为不道德者即称为“领群特”,而不是依据婆罗门教传统出身、血统来区分。这位出言不逊的婆罗门得到的启示是  如是大精进。如是大牟尼。不以所生故。名为领群特。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业故领群特。业故婆罗门。撇开宗教上的问题,可见释迦牟尼一开始被这位婆罗门认为是贱民,至少在外形上,他并非典型的雅利安种姓的样貌。
来自鹿野苑的笈多王朝公元四世纪的佛像,现藏于鹿野苑博物馆。
这个问题目前缺少直接证据可以证实,笔者试图从汉传佛教传说和文献文本的角度,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这个猜想主要是从丈六金身概念的分析和对释迦牟尼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中一些特征着眼。丈六金身指的是佛化身的长度,后来亦借指佛身。在中国正史中始见于《后汉书·西域传·天竺》: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记载丹素炫彩,金玉垂辉,摹写真容,似丈六之见鹿苑,神光壮丽,若金刚之在双林。范祥雍校注:“丈六谓佛身,《佛说十二游经》:佛身长丈六尺。”赵光荣《里湖纪游》诗云:“丈六放金光,神通极广大。”后人还有丈六仙的说法,清代黄景仁《大佛石》诗云:“山灵亦解沧桑恨,遣化西方丈六仙。“
摩诃菩提寺三十五岁等身像
丈六金身是佛的三身之一,指的是变化身中的小身,因其高约一丈六尺,呈真金色,故名。变化身就是化身,是相对于法身(自性身、受用身中的自受用身)、应身(受用身中的他受用身)而言的,指的是佛祖为利乐世间众生而变现之色身或其他种类之幻化身,换言之,丈六金身就是呈现在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的样貌。丈六金身很为高大无疑,但丈六尺未免太高。元 李翀 《日闻录》:“戏问佞佛者曰:‘佛,父母所生血肉之躯也,何为而有丈六金身。’”对此提出疑问的人古今不少。有论者以古今尺度不同为解,似亦难通。试解如下:关于东汉的尺度,史学界一般的认识是1尺相当于23.75厘米。一些度量衡的出土情况如下:1954年安徽合肥东汉晚期墓出土铜尺23.75厘米;1955年河南洛阳岳家村东汉墓出土骨尺23.8厘米;1956年山东掖县坊北村东汉墓出土鎏金铜尺23.6厘米;1957年湖南长沙小林子冲东汉墓出土鸟兽纹铜尺23.63厘米;1957年甘肃酒泉北稍门外东汉墓出土铜尺23.1厘米;1959年湖南长沙刘家冲2号东汉墓出土鸟兽纹铜尺23.39厘米;1971年湖南长沙子弹库1号东汉墓出土菱形纹铜尺23.45厘米;1973年广西梧州旺步1号东汉墓出土龙凤纹铜尺23.45厘米。从中可见一个情况,甘肃等西北地区东汉年间的尺度1尺23.1厘米与新莽年间的1尺相仿(1987年北京征集新莽始建国铜卡尺23.1厘米;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新莽嘉量根据刘复实测和推算23.1厘米),也许是因为地域偏远,没有及时按照新政改变(类似清代西藏地区乾隆六十一年通宝的情况)。但是即使按照这个最小的量度,丈六金身也要达到369.6厘米。如果这个尺是印度的概念又当如何呢?先要说由旬这个古印度长度单位,由旬是梵语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踰阇那、 踰缮那(如《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中)、瑜膳那、俞旬、由延。梵语yojana 乃‘附轭’之义,由语根 yuj 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就由旬换算拘卢舍(拘卢奢、俱卢舍)而言:印度之国俗系采取四拘卢舍为一由旬。于佛典中,亦有以四拘卢舍为一由旬者,如《方广大庄严经》(《大正藏》第187号)卷四”现艺品“、《摩登迦经》(《大正藏》第1300号)卷下”明时分别品“等;然佛典大多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如《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大正藏》第1545号)卷一三六、《佛本行集经》(《大正藏》第190号)卷四、《阿毗达摩俱舍论》(《大正藏》第1558号)卷十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藏》第1442号)卷二十一等所载皆是这样的换算方式。此外,近代学者富烈特(J. Flect)与弗斯特(Major Vost)二人,分别基于印度之一肘(梵hasta )为半码或少于半码来换算为英哩,故若依富烈特之说,并换算为公里,则旧传之一由旬为19.5公里,印度之国俗为14.6公里,佛教为7.3公里;若依弗斯特之说,则旧传为22.8公里,印度国俗为17公里,佛教为8.5公里。按照佛教最小的1由旬7.3公里,按照《方广大庄严经》、《摩登迦经》、《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中的换算得到印度的尺(大约为14指节或12指节)也在26厘米左右。由此可见,无论震旦(中国)还是天竺(印度),丈六金身都超过了正常范围的身高,还是在宗教意义的化身解释可能更适宜一些。丈六金身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到佛,历来强调的金身通常是所谓的紫磨金身,紫金是一种传说中的珍贵矿物,汉代刘桢的《鲁都赋》中有:“紫金扬晖于鸿岸,水精潜光乎云穴”句。《新唐书·西域传下·康》说:“南有钵露种,多紫金。”但撇开古典浪漫主义精神,在一般的冶金工艺意义上,紫金指的是赤铜和黄金的合金,其颜色和真正的黄金本色是有差异的。如果这个对应于肤色的的话,似乎可以确证指的是蒙古人种(Mongolia race)的黄种人肤色。——蒙古人种这一称呼从政治正确角度现代人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此仅在原来的意义上使用,对于以肤色划分人种与现代人类学前沿学说的差异和争议,本人缺乏相关专业训练,不做展开和评判,但欢迎指正和指教。如果我们考察佛身的所谓三十二相(佛祖生来不同凡俗,具有神异容貌,其中超越凡俗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又称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四八相)和八十种好(佛祖神异容貌超越凡俗之处的八十种微细隐秘难见之处,又称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也有旁证。三十二相第十相肌皮软细,尘土不著,谓皮肤细腻滑泽,不受尘水,不停蚊蚋;第十三相身金色相,如紫磨金,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也——就是丈六金身的另一个说法;第十九相师子颊车相 谓两颊隆满,如师子王也;第三十相大人眼色绀青相,佛眼绀青,如青莲花。——此处根据《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号)所列次序和内容,《中阿含经》(《大正藏》第26号)所列与此基本相同,唯次序和表述略有差异。八十种好第十六身肢润滑洁净;第三十六眼净青白分明;第四十双眉呈绀琉璃;第四十七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第六十四身毛绀青光净。这些相好虽然有宗教上的隐喻含义,但其原始的基础当非空穴来风,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从文本角度直接显示了佛祖释迦牟尼的体貌特征——即蒙古人种比较常见的黄皮肤、皮肤细致紧密、黑褐色眼睛以及黑褐色的头发和其他毛发等等。辨析释迦牟尼的种族,有各种思路,如用释尊思想倾向于沙门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想史角度来考察;用迦毗罗卫国位于东方雅利安人后达区域,释迦共和国可能是拘萨罗国的附庸而释迦族极可能是当地土著武士阶层,甚至现在尼泊尔自称释迦族后裔族群是黄种人的角度来考察;有以传闻中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富楼那尊者(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即满慈子)亲笔所绘的佛祖画像(这个已经被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证伪)的角度来考察;相较之下,基于文本的证据似当更为直接一些,虽然这仍然只是猜想,并没有解决提交直接证据的问题。衍生:误会产生的猜想那么,有一个衍生出来的问题,释迦牟尼高加索人种外貌形象的认知从何而来呢?按照一般公认的说法,佛教传播进入中国本土是在东汉明帝时期(公元28年-75年),而之前佛像的产生的地区和与中国接壤的输入地区主要是犍陀罗艺术地区。犍陀罗艺术(The art of Gandhara)的内涵便是创制以真实人体而且主要是白种人为模特的人形化佛像,这些佛像是所谓希腊化佛像(Hellenistic Buddha)或者就是直接的阿波罗式佛像。
犍陀罗艺术佛像
于是,中国最早接触佛教的信众看到的佛像是高加索人种(Caucasian race)的样貌,结合他们对佛教原生地天竺主体民族人种和佛教传播桥梁中亚、新疆地区民族人种(两汉三国时,外国僧人半数以上来自贵霜领地)的认知,他们可能产生了一个误读和误解。至于后世汉传佛教的塑像艺术中佛菩萨样貌的中华本土化,则是另外一个话题。而缅甸王室官修史书《琉璃宫史》中将缅甸王室的渊源上溯至甘蔗王族和释迦族虽然类似于前述婆罗门为各地部落领导人伪造出身,让他们可以成为刹帝利种姓的氏族这样的伪托,但在人种上居然歪打正着——一般认为缅甸王室是源于南诏国的军事贵族,与中国境内的彝族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作为汉传佛教寺庙日常功课的赞佛偈曰:“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特别揭出金身、白毫、绀目,虽然具有宗教学上的隐喻意义,但奇妙的是这在某个侧面揭示出了佛陀在体质人类学意义上的种族归属。
吴哥窟佛像
参考文献:1、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大正新修大正藏》,东京,大藏出版株式会社,1934年;2、【民国】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上海,佛学书局,1996年;3、【印度】蚁垤著,季羡林译,《罗摩衍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4、方广锠 《渊源与流变——印度初期佛教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5、印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6、郭良鋆,经集(巴利语佛教经典)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郭良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依据巴利文原典资料的南传佛教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陈佛松,《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9、【德】马克斯·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印度】毗耶娑著,黄宝生等译,《摩诃婆罗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3、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4、【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16、【缅】孟越萨耶道等编纂,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 ·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18、季羡林,《印度古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9、郭良鋆,黄宝生译,《佛本生故事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20、【挪威】巴特等著,高丙中等译《人类学的四大传统——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的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21、【美】科塔克著,庄孔韶编审,冯跃改编 ,人类学(第十二版)(高等院校双语教材·社会学系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8年。
收录了本文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
阅读下一篇
【布拉格】从波西米亚到伏尔塔瓦河
点击微信右上角,可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收录到我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鲁迅谈佛经:释迦牟尼真是大哲_历史频道_新浪网
鲁迅谈佛经:释迦牟尼真是大哲
鲁迅画像。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从民三开始,研究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他认为鲁迅的思想中受佛家的思想影响不少。有一次鲁迅对他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
  那么鲁迅究竟是怎样用功研究佛经的呢?鲁迅在他的文章里不大谈起,但在鲁迅日记上的记载却是最详尽最完整的。
  其实《鲁迅日记》中开始记载佛教书籍很早,从鲁迅日到达北京,5月24日日记:“梅君光羲贻佛教会第一、第二次报告各一册。”这是鲁迅阅读佛教书籍的第一次记载。梅光羲是中国佛教会及中国佛学会会员,同时也是教育部秘书,因此与鲁迅相熟。第二天,鲁迅就买了《观无量寿佛经图赞》一册,这是《鲁迅日记》中记载的第一本佛教经典。到10月19日,又是这个梅光羲“赠 《佛学丛报》 第一号一册”。第二年4月7日,友人许季上赠 《劝发菩提心文》《等不等观杂录》各一册,到9月16日就寄给在绍兴的周作人了。同年,他还买过《大唐西域记》(11月26日)和《释迦谱》四册(12月14日)。
  不过,这些还只是读佛经的“预习”,鲁迅真正投入大量阅读佛经,是从1914年4月开始的。
  《鲁迅日记》日:“下午往有正书局买《选佛谱》一部,《三教平心论》、《法句经》、《释迦如来应化事迹》、《阅藏知津》各一部。”第二天是星期天,他又去有正书局买《华严经合论》三十册、《决疑论》二册等多种。5月15日,鲁迅再往琉璃厂文明书局买 《般若灯论》《中观释论》《法界无差别论疏》《十住毗婆沙论》等,这些释经之书对于理解佛教的基本哲理具有重要的意义。31日,又往有正书局买 《思益梵天所问经》《金刚经六译》《金刚经、心经略疏》《金刚经智者疏、心经靖迈疏》《八宗纲要》。这里主要涉及《金刚经》和《心经》,同时也关注全部八个主要宗派。
  似乎一个多月的读经已经让鲁迅欲罢不能。6月3日,鲁迅“下午往有正书局买佛经论及护法著述等共十三部二十三册”,其中包括《大乘起信论》三种和《发菩提心论》《破邪论》《护法论》《折疑论》《一乘决疑论》等著名经典。仅过了三天,鲁迅又买了《心经、金刚经注》 等五种六册,《贤首国师别传》《佛教初学课本》各一册。这表示,鲁迅已经读完了前面所买的书。又过三天,他将6日买的《释迦谱》《贤首国师别传》《选佛谱》《佛教初学课本》 等佛教入门书籍寄回绍兴去。看来,在鲁迅的影响下,周作人也开始读佛经了。后来还有多次寄佛经的记载。
  7月4日,鲁迅又买了《四十二章经》 等三种合本、《贤愚因缘经》。这次距离上次买经已近一月,显示在泛读之后进入了精读。11日,又买“阿含部经典十一种”。仔细查阅鲁迅日记,可以发现这么一个规律:从这时开始,鲁迅以差不多每十天为一个周期,买上十几册佛经,细细研读。到年底,前后八个半月中,他已经购买了佛教书籍一百三十六种二百三十六册―――接近每天一册!鲁迅不但买经看,还向人借佛经来看。7月31日,他向许寿裳借《高僧传》一部。8月7日,还《高僧传》,又借《弘明集》。当时许寿裳也在读经。
  那么,鲁迅怎么想到要读佛经的呢?鲁迅在日本留学时,乃师章太炎就曾昌言佛学,不过那时鲁迅好像并没有马上对佛经发生兴趣。鲁迅读经的直接动因好象与挚友许寿裳(季市)的堂兄许季上有关。开始就是许季上送给他几本佛经,然后又多次借经书给他,还陪他上书店去买佛经。许寿裳也曾代他去书店买经。日,鲁迅上午拿了工资,下午就请许季上陪他去书店买经。
  买经、读经,这还不够,还出钱刻经。1914年鲁迅曾出资请南京的金陵刻经处刻了一部 《百喻经》作为母亲六十大寿的礼物。他还自己抄写佛教书籍。日,“从季上借得《出三藏记集》残本,录之,起第二卷”;到27日“写《出三藏记集》至卷第五,竟”了。鲁迅所藏佛经迅速积累。11月,许季上反过来向鲁迅借佛书看了。12月,鲁迅以“支那本藏经”中的“情”字二册赠送给许季上。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正当鲁迅三天两头买佛经、跟朋友谈佛经,甚至出钱刻佛经,入迷地钻在佛经里的时候,进入1915年,买经之举却戛然而止了!除了1月10日买《因明入正理论疏》,以后就基本上不再买佛经。这是很令人费解的。
  第一,全面。鲁迅读的经,包括了佛教所有主要经典,一般说的佛教八大宗派,鲁迅都涉猎了。
  第二,集中。鲁迅在读经时期,几乎不看别的书,埋头于佛经中,甚至日夜钻研。他买经的频率之高,数量之大,阅读之快,都是罕见的。
  第三,注重研究。相对于佛教经典来说,鲁迅似乎更注重阐发佛理的论著。正因为如此,他才需要买更多的佛教书籍,而不以经书为限。
(责编:邓玲玲)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泛突厥化、伊斯兰化”这类超国家、超民族的政治,号召以“圣战”的方式来推行其宗教理...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赌博最为盛行的时期,同时也是禁赌法律规定最为严厉的时期,这种矛盾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释迦牟尼是怎么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