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上海还有军队的抗战时期军统上海站工作站吗?

1945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民。与同盟国的军队同甘共苦,浴血奋战在莱茵河畔。希特勒的纳粹德
国,以尽无条件投降了。在南太平洋的战场上,美军麦克阿瑟上将。才取哇跳战术断送了,日本岛国的
战争潜力。美国海军尼米丝上将,在珊瑚岛中途岛海战中。以少胜多步步为营,浴血勇夺塞班岛硫磺岛
。破门曰本门护冲绳岛,美军的空中堡垒。b29b25b17轰炸机,进入到曰本本土的上空。对日本的飞机发
动轴承厂,对东京大坂广岛长椅。工农业交通重要设施,进行了毁灭性的大轰炸。特别是投制凝固汽油
弹,日本的建筑房屋一般。都是木制结构组的,房屋是冬暖夏凉容易修缮。城市里的军用本制厂场,在
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日本岛国的执政党们,是要粮没粮要钱没钱。曰本人以是穷途末路,日本军人死
到临头。还在作垂死的挣扎,国民用1亿人玉碎。来保卫它们的天皇,这就是曰本大和民族。曰本皇军的
尚武精神,曰本神风特工赴死队。就是日本人的神话故事,它同样也挽救不了。曰本的灭顶之灾,史迪
威将军指挥的。中国住印远征军,在孙立仁的新38师。廖耀湘的新22师,浴血奋战打通印缅公路。为输
血管大动脉的畅通,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蒋公先生和它的国民们。经历八年的苦难
岁月,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在1945年的中国大陆,正面敌后两大战场上。国府的军队进入到,全面性的
大反攻。奉血之勇摘掉了中国人,不尽打的历史耻辱。军统戴老板为执行,蒋公先生的使命。亲自组建
一支先潜特工队,由郑介民毛仁风精心策划。文强毛森沈醉亲自点将,成立了派往大上海。行动小组特
潜分队,徐楚辉和特工们。出生入死奔赴,大上海的沦陷区。为了不让曰本鬼子,在面临失败撤退之前
。把它们从中国内地,特别是大上海人手中。野蛮暴力掠夺来的,大上海的手工业机械制品。文物古迹
和诗画书籍,金融资产和文史档案。偷偷的转运到,曰本本土去使用。徐楚辉亲自参与了,这次行动小
组的任务。经历了千辛万苦,八千里路云和月。从重庆到达上海沦陷区,在上海抗日地下组织的配合下
。这里面包也括了,上海的黑帮大老们。还有弃暗投明的汉奸,周佛海丁默村的里应外合。特勤小组在
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安营扎塞。特别行动小组全体队员,是有486名优秀队员组成。分成3个执行任务
小组,笫一特勤小组的任务是。深入发动上海的民众,策反汪伪政权的汉奸。策反汪伪管辖的武装势力
,这其中就有孙良城吴化文的皇协军。进行武装起义,管探占领城镇和乡村。同时准备作好接В笊
海的预案工作。配合周佛海丁a村等汉奸,组建上海抗日先潜军。在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后,要维持大上
海的。社会制度和稳定,保持大上海所有得。金融市场继续繁荣发展,确保大上海的市民。生活能安居
乐业,决不让中共政权。人员和新四军部队,踏入大上海的半步。也更不能让日本人,在失败之前破坏
。大上海所有的,桥梁交通和共公设施。给国家和上海人民,带来不可诂量的损失。要组织工人武装力
量,看家护院纠察队伍。笫二特勤小组的任务是,进行抓补审理等准备工作。负责对汪伪执政时期的,
罪大恶极的汉奸走狗。抓捕归案接受人民的审判,决不让汉奸走狗卖国贼。潜逃到国外去逍遥法外,给
国家和人民有个交代。徐楚辉是分在笫二特勤小组,负责对汪伪汉奸的审理工作。笫三是经济行动调查
组,是由军统文职理工科。前西南s大的学生组成,学员们都是冈冈毕业。走出校门青一色的,知识面
广的大学生们。经过军统课目的专业性培训,机智勇敢责任感强得。能为国捐躯的男女同学,尽管它们
脸颊还保留着。一脸玩皮的书生气质。有的还戴着近视眼睛,身上背着层层的书包。同时还留露出一股
,书香门第的霸气。但是它们能在国家需要的,紧要关头时刻准备着。能挺身而出为国捐躯,死而无悔
决不退缩。用它们的生命和鲜血,去誓死捍卫中华民族的。上对领袖下对民的,军统人的神圣誓言。它
们执行的任务是,在大上海十里洋场上。环境复杂多样化的条件下,进化实际考察和现场评诂。了解上
海人的实际动向,考核上海人的生活水平。经济收入支出等情况,为安扶上海市的难民。作大量的后续
准备工作,它们不顾辛苦和劳累。深入贫民百姓家中,去实际了解沦陷区的状况。这就是军统经济学,
调查科女队员的职责。木土专业其中还包括,对大上海现有的名盛古迹。老旧城区的建筑房屋,损毁状
况的现有评诂。为大上海的战后重建。提供实际有效的依据参数,对中华文明文物古迹。保存修缮和护
理工作,追缴曰伪汉奸时期收藏的。国家保护文物古董和诗画,每幅作品都要核对清楚。然后才上缴国
库保存,决不让中华文明落入敌手。对曰伪汉奸大上海时期,经营的商行店铺厂矿企业。进行核对查封
和清理工作,核实后并贴上封条加以保护。经过细致的处理审核,重新纳税后才可开业。这就是戴老板
组建的,精英团队的军统组织。搞经济调查科的这里面,其实是有油水可捞钱得。再说在国民党政府部
门里,从财政部的孔祥熙到宋子文。从中央军队到地方性武装,从中统军统到地方性官员。普遍性都存
在着,贪污腐败等现像。这不是那一个执政党,都能解决得了的问题。中国有句古话,人不为己天柱地
灭。古往今来那个政党,打下来的江山业绩。不都是为了自己人而活着,血统论是它们的唯一统治者。
维护它们的个人利益,袭世垄断国有资本。权钱是执政党人的纲领,吃苦受难得不都是。普天下贫民老
百姓吗,徐楚辉心里是清楚得。它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徐楚辉是凭着良心去作事得。徐楚辉在大上海
,映入在眼帘里的是。沦陷区的上海街头,现场情景是恐怖和黑暗。沦陷区的人民生活贫困。在曰本鬼
子的八年铁蹄下,大上海市民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完没了的消禁戒严,给大上海的民市生活带
来不便。在上海的市区和街头,到处都是持枪实弹的。曰本宪兵和皇协军在守候,见人走过就要搜身检
查。市内交通主要道口,都设立了关卡哨所。市民出门要凭良民证,才能上街买东西购物。如果市民身
上忘记带良民证,那你就是小命难逃了。日本宪兵养的狼狗和刺刀,会把你活活给分尸不可。徐楚辉对
曰本兵的残暴行为,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不暴露自己的目标,只能是打掉牙往肚里奄了。还有路
过关卡哨的行人,非的要从日本宪兵的。架起的刺刀下面走出去,不然就不给走退回去。大上海的市民
,都害怕出门上街哎。特别是女性那就更害怕了,路上要是遇到日本兵。手无寸铁的良家女子。那就可
怕更悲惨缍衲槭薨愕娜毡颈2恢谏俣啵泄牧技遗印U庑┒窆崧脑槐颈牵罨
的人种就是。来之朝鲜族类的高丽棒子,它们如饿急的狼群。心狠手辣是无恶不作哎,在中国干下的坏
事。实在太多太多了,它们丧尽了人性和天良。有一次3名经济调查科,女特工队员们,在2名武装男特
工和3名。汪伪投城汉奸的隐护下,来到大上海静安寺门口。身上戴着照相机和记录本,实际调查评诂古
迹损毁情况,在静安寺通道大门口。被曰本宪兵阻拦不给进入。其实日本人对寺庙,还是挺尊重得。2名
汪伪投诚汉奸,出示了证件。曰本宪兵还是不让进。2名汪汉奸同5名曰木宪兵,发生了口角争议。双方
都拨出枪对治,曰本宪兵队军曹张牙舞爪。拔出闪亮的东洋刀,一把就架在1名持枪的。投城汉奸的膊子
上,口里还恶狠狠喊出。八格你们这些东亚病夫,趁我还没有反悔。你们还不快点给我滚蛋,要不然你
们统统杀杀迪。八格听清楚了中国杂种!那名投城汉奸被吓死了,身子一支不停在抽筋。虚弱奔溃的哀
求着说。皇军大人刀下留人啊,我上有老下有小。你就放过你我吧,下次小人再也不敢了。住手!在这
千钧一发之时,1名勇敢的军统女特工。充满自信的站在,曰本军曹面前。用一双锐利无比的目光,直射
出不屈服的霸气。日本军曹从中国,年轻女子的眼神中。看到了一只觉醒的大象,正向它扑面而来。把
它的肉体撕得粉碎,曰本军曹的目光终于。在中国女军统面前胆怯了,军统女特工。用一口流畅的曰语
,对曰本宪兵军曹说。你们的本土小曰本,城市乡村都在遭到。美军毁灭性大轰炸了,美国大兵都打下
冲绳岛了,你们亡国灭种的曰子。离你们以经不远了,你还能不能活着回曰本。还是一个大问题了,你
冈刀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作为呈堂证供,在上海日军投降后。你将会受到,中国人民的法律审判。
你现在悔过自新,还算来得及。话音刚落,不知道怎么搞的。有3名日本宪兵主动性得,放下了手中的38
大盖式步枪。其中有一个身上穿着,曰本宪兵制服先的到先开口了。妈哪个吧着得,都它妈3个月没发军
饷了。老子家里老婆孩子,喝西北风去啊。老子今天不干了,原来如此它是个中国人。东北纯爷们哎,
其它2位也相续跟着,离开了静安寺岗哨。曰本宪兵军曹,见大事以去也挺实象得。恢溜溜的放下了,占
满了中国人鲜血的屠刀。不动声色俏佾的,也跟着离开了静安寺岗哨。奇怪而纳闷得是,而那位日本军
曹为什么。没有马上回去去报信,这其中难道说有什么奥秘。可能是发之人性本能反应吧。都想活命不
想去死的吾性吧。那位被曰本军曹用刀,吓啥了的汪伪投城汉奸。扑通一声颠倒在地上,满身是被吓得
抽斗的虚汉。裤裆是被吓得,潮湿湿的小便。军统文职女特工,运用孙子兵法。不战之驱人之兵,避免
了一场你死我活。血淋淋的血醒刺杀,园满的完成了,实际考察调研任务。在这些曰本兵中,怎么会有
穿着。曰本兵军服的中国人,而且会说一口日语和中文的。军统特工困惑不解,难道它们是被抓壮丁的
。台湾人蒙古人和满洲人喃,军统人心里才明白。原来太平洋战争的暴发,人力物力短缺的小曰本。面
对美国大兵的攻势,失去了制空制海权。美军封锁了日军,岛屿之间相互的联系。日本人是江河日下了
,为了挽救失败的命运。只好从中国正面战场上的,曰军的精锐师团中。偷偷抽调出曰本军队,来南下
支援缅甸印度。南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去守岛作战。所以在中国内地,就出现了在沦陷区里。能够看
到了许多,身上穿着日本军服。会说一口曰语的中国人,它们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才被抓来作为,战争
的牺牲品。专门派往中国,沦陷区里去打仗得。但是它们的心里,还是充满着作汉奸的。罪恶感和自卑
感,因为它们自己知道。作汉奸没有一个,是会有好下场得。作了背叛祖宗,认贼作父的汉奸。它们个
个腰缠扑克枪,是贼头贼脑的担惊受怕。在曰本人面前整天是,一幅的汉奸奴才鬼脸。在大上海上到处
可以看到,它们狗屁不如的踪影。止从1944年11月的汪精卫,病魔缠身死于曰本东京。汪伪政权以是群
龙无首,陈公博走马上┖蟆T谠槐救丝煲鹜鲋荆粑闭ㄓ扇缟ゼ抑K拇ν兑窖罢彝寺泛蜕
后,以周佛海丁默村为首的汉奸。为了洗清它们自己,作汉奸走狗的罪孽。偷偷的投靠到重庆,蒋公先
生政权的名下。在徐恩曾戴立,精细的安排之下。重新组建抗日,先潜忠义救国军。呈多次为曰伪清乡
盗取了,有价值的情报资源。事先通知抗日地下组织,爱国人士的安全转移。还多次在军统中统,新四
军的配合下。顺利解救过美国的,轰炸机战斗机飞行员。拦击炸毁过曰本军列车,和仓库货运站码头。
巾帼英烈中统郑苹如,就刺杀过汉奸丁a村。英勇就义时年尽23岁,牺牲后连尸体都没找到。而中共的
上海地下特委,也与上海汪伪特务76号。李士群取得了联系,中共要潘汉年关露。通过策反李士群汪伪
汉奸,寻求得到曰本人的。战略物资和药品,关露对李士群说,老家妹妹想同你作生意。李士群是个明
白人,经过关露引导穿针引线。潘汉年会面了曰本人,住上海的特务梅机。机关长柴山将军,潘汉年于
1943年。去南京汪伪政权,戴着中共高层的口信。会见了汪精卫和冈村灵次,并签定了秘密口头协议。
只有知情当事人才能,知道口信内容的细致。其实事实真像就在,蒋公先生的曰记里写着。李士群后来
因,东窗事发而败露。被曰本住上海特务,梅机关大佐毒死身亡。潘汉年和关露,因汉奸丑闻被暴光。
成了曰本人的大汉奸,在抗曰战争胜利后。被国民政府立案侦察,在追捕在逃的汉奸各单上。徐楚辉并
参与了此次行动,到中共苏北解放区去。进行立案抓补审理工作,由于中共苏北解放区。才取不配合不
承认有此事,事情最终被搁置不了了知。吾在潘汉年的,简历资料中看到。潘汉年临终前,呈今对同监
狱人里说过。古今中外当特务的,没有一个是会有好下场得。毛泽东在1955年,呈今对中国的公安部长
。罗瑞卿大将说过,此人不可重用。难道说潘汉年,是触犯了什么大忌不成。止于关露的前途命运,那
就更加的曲折而悲惨了,肉体被淫辱一身未嫁。临死前身边倍伴着,是一个布娃娃。十来个平方的小房
子,写完了自己的回忆录。吃了安眠药后自杀身亡,吾在关露的简历资料中。找到了那首关露的诗句。
换得江山春色好,丹心不怯断头台。在大上海的外滩,吴淞囗码头上。停靠着没有燃料出海的,日本军
战舰和商船。码头上堆满了货物,大木箱打包的机器。钢材水泥棉y还有煤炭,堆积如山的空油桶。岸
上挤满了人群,都是想要登船得。日本经商者和曰本侨民,它们迫不及待的。想离开中国大上海,回到
生它养它的故乡去。舰桥舷围f上漂动着,曰本海军的太阳旗。码头上由日本海军,陆战队员来守护着
。为了不让曰本人,转运这些货物器材。军统特工多次,用加密电台呼叫。陈纳德的轰炸机飞虎队,专
门轰炸曰军进港商船,搞得日本人是焦头烂额。在上海闸北区域,还有被日本鬼子兵。管控关押的,洋
人法租界。集中营里的洋人们,个个是骨瘦如柴哎。一天到晚只供应,一个黑面包。洋人身材高大,消
耗量也大。一天一个黑面包哪能填饱肚子喃。同是天涯沦落人哎,在大上海的每一条。繁华的大街巷尾
,在每一坐洋房和门窗前。都要挂着漂动的,曰本国的太阳旗。商业店铺是排满了队,闹哄哄等待购物
的人群。歌舞厅妓院烟饭馆,站着店门口拉客。叫卖声的青楼女子,这其中就包括。日本人朝鲜人的,
慰安青年妇女们。为了能填饱肚子,挣点零化钱用。它们也放下身份,也同中国妓女们。一同去打俏骂
街,去拉生意卖弄风情。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出门在外。没吃没喝得,都也挺可怜得。在物资溃
乏的,大上海市区和乡镇。。扛包挑夫作小买卖得,拉黄包车得要饭花子们。在人群中川流不息,说起
来大家的生活贫困。过得那都不容易哎。由于国共双方的,抗日地方性武装。对大上海实行常期,粮食
物资的封锁。大上海的市面上,粮价是一天一个价格哎。尽管如此米行店铺门囗,还是人山人海。人只
要活着就要吃饭,排队的人群是。一天比一天多哎,有的人在哭喊着,我快要给饿死了。你们快行行好
吧,给咱一碗饭吃吧。路边还有随处可见,骨瘦如柴趟在地上抽筋。淹淹一息被因缺医少粮,露宿街头
冬死饿死的难民。一排排的趟在地上,死去发臭腐烂的尸体。那些来回不停奔跑着,穿着兑碌陌
车夫们。起早摸黑忙着淹埋尸体,也正够苦了它们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孽
。悲痛欲绝的情景,在徐楚辉的脑海里。实在太多太多了哎,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落后就要面临挨打
,血淋淋的惨痈痛教训。深深的埋隐藏在,中国人的内心里。是永远也无法,弥补不了的创伤。一轮红
曰从,东方旭旭升起。曰的早晨,徐楚辉如同往常一样。身穿马褂戴着眼镜,带领3名武装
特工。还有2名上海汪伪76号,投城起义的汉奸。到上海天蓝桥监狱里,去了解犯人关押人数情况。大上
海的早晨,传来了熟悉的叫喊声。上街倒马子娌来,从家家户户门洞里。涌出了大量的人群,都是倒马
桶的男女老少。顿时满大街臭气熏天,这是大上海人的习惯。一位年青的中国妇女,身上着蓝色旗袍。
手里提着红马桶,走在倒马桶的人群中。等着排队倒马桶。人们向大便屎车内,来回不停倒着大小便,
突然从小街巷口。窜出3个日本鬼子兵,身上穿着短衣短裤皮鞋。手上端着38大盖步枪,刺刀在阳光普照
下闪闪发光。倒马桶的上海人见此情景。个个胆战心惊都往后退,倒马桶女子脸都吓白了。笫一个反应
就是,扔掉手中的马桶。拚了命往家里跑,曰本鬼子是老奸巨滑。3个日本兵一起扑了上去,睹住了中国
女子的退路。它们一眼就看出了,倒马桶的中国上海女子。美丽动人性感逼吸,兽性大发的日本鬼子。
一把就上前扯,衣衫单薄的中国女子。是连拖带拉一下着。中国女子就被逼,靠近到墙角边上了。3名日
本鬼子,是左手扶着枪。右手使劲的来扯,中国女子身上。穿着旗袍裙的,中国女子在胆怯中。正面对
着3个,曰本鬼子兵。如野兽恶狠般的,日本鬼子兵恶狼。中国女子是,用出全身的力气。一边双用手紧
紧的,抱在胸前死不放手。两条腿使劲得紧锁着,口里还不停的在叫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向外界传
达出求救信号。说实在的中国人当时,织布生产工艺。还真够结实赖穿。日本鬼子费了好大劲,撕了半
天才撕开了。中国女子身上,穿的旗袍裙外衣。3个曰本鬼子兵,为了尽快想强奸到。中国上海年轻女子
,它们把右手中的。38大盖步枪轻易放下了,3个曰本鬼子兵。如几天没吃饿急的恶狼,兽性大发贪婪的
双手。伸入中国女子的,肉体身上和下身。到处乱揉捻着,一边看着揉摸着。还叽里咕噜说笑着。中国
女子在被揉捻中,痛苦和受耻辱的泪水。哗啦啦的往下流哎,求生的欲望。拚了命的呼喊着,中国女子
是多么希望。傍边倒马桶的,上海街坊乡亲们,能伸出手来解脱拯救她。可是谁都不敢靠近帮忙啊,还
有的人尽心怀鬼胎,站在膀边偷看女人。身上白花花肉体,上身下身凸凹的直生器官部位。中国人为什
么,打不过曰本人。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群人,吃里爬外贪生怕死的。中国的汉奸走狗们,和社会上的。
恶棍垃圾太坏了,它们整天心里想着。是自己人的快乐和权位,从来就没有考虑到。国家危亡匹夫有责
,身为中国军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徐楚辉终于听见了。见见虚弱的呼救声,他的笫六感觉就是。拿
出快刀马上去救人,徐楚辉快速冲了进去。2名汪伪投城汉奸,用一口的上海老话说。隆格让开让开,你
个小擦老。徐楚辉看见了,3个日本鬼子兵。正忙着脱上衣和裤口。两说没有说,一个键步冲了上去。徐
楚辉拍了一下,曰本人的头脑袋。背对着徐楚辉的,3个日本兵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个被碰的
曰本鬼子兵。反应过来一转身。徐楚辉下刀很准确,一刀着就刺在。日本鬼子兵的心脏上。上下不相差
,不足2mm左右。曰本鬼子从嘴里,心脏胞刀口上。喷出了鲜红鲜红的血液,喷在徐楚辉的脸上,衣褂上
都是血迹斑斑。哇的一声,日本鬼子兵。身子抽泣着,一头就重重倒在地上。膀边的2个曰本鬼子兵,发
现了有人偷袭。想回头转过身去准确,拿枪才取自卫还击。2名军统武装特工,眼角厉害出手快。两刀都
刺在要害部位,日本鬼子兵左动脉上。日本鬼子倒在地下,身子和腿脚抽动了几下。鲜血淌了一大遍,
被拯救的中国女子。衣衫不整白花花肉体,两个凸出白润润奶房上。还保留着被抓破的恒迹,被救女子
感激不尽。顾不上暴露无遗的身躯,有气无力哭泣着连声说到。谢谢老总们救下小女子,徐楚辉一边替
她遮掩身体。用一口浓厚的上海苹东说,小姑娌你不要害怕。我们是重庆方面来得,曰本人快要投降赖
。大上海马上就要光复,被救女子眼里顿时。充满了希望是的笑容,徐楚辉讲到这里。江苏句容少年犯
管教所,茶田外村子里老乡的大公鸡。咕咕咕叫呜声,打破了黎明前的黑暗。天快要亮了!
发表于:15-07-23 15:54
被系统删除于: 17:01:15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有心在写给怀专员的帖子后面接着闲聊,又恐有借名家之光的嫌疑,还是自己开帖吧。  闲读自然不用再说了,乱弹意为随便聊聊,水平自然不高,难合高手青眼,自说自话就是了。  先说近的。  去年底听说三联书店出版了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还听说三联和王先生联系大陆简体字版事宜也有一阵子了,颇不容易;后来又听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美国佬写的蒋氏传记,当然也应该说是引进(原英文版);于是一干写书做书读书者都感叹如今出版业(纸质书)的不容易,除了电子书和其他资讯的冲击,本土缺乏能震一震的资源也是一个原因,出版社很快就把余光转向海外,当然也是出版环境有所改善。  一亲友冒着四级风从城西北赶到三联图书中心买一套王鼎钧,事后让我一番讽笑:三年前孔网就可以买到原版,一年前淘宝也能淘到原版,引进的版本难免有删节,买它作甚。亲友一听认真起来,一定要我查看删节多不多。  昨天风和日丽,抽空到三联书店去看看,恰逢《邓小平时代》首发式刚刚结束,据说作者美国佬傅高义先生现场用流利的汉语和读者对话,书店里特为此书摆了一个书架,我翻看了一下,确如傅高义所言,此书是为美国人写的,当然,也为年轻的中国人写。  我的主要任务是翻看王鼎钧的回忆,在畅销书架上,第一、二、三卷还有样书可翻,第四卷《文学江湖》只有一本塑封好的摆着,不可翻。我看了看第三卷《关山夺路》,基本章节没有删,个别句子有失踪,这些失踪的句子往往是精辟的针砭,丢失了虽然不减全书风貌,毕竟缺了令人反复咀嚼的趣味。考虑到性价比,大体上说,大陆版还不错。  转到三联图书中心后面,去看望书话的资深网友素心MM,她正伏案忙活。问了问关于王鼎钧的书,素心说有细心的读者拿两个版本逐段对比,最后的结论是删节不多,这套书卖得很快,第一印有望售罄,是否有第二印,不知道。  然后说到《邓小平时代》,告曰傅高义曾任费正清创办的哈弗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此一说便令我起敬。因为我读过费正清1948年写的《美国与中国》 ,其中一句话对我有醍醐灌顶之效用:  “处于欧亚大陆的东端,在一个自给自足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农民-官僚式的国家。它奠基于农业而不是商业,由地主和官僚而不是商人和政客所统治。”  这句话中,“地主”和“商人”,“官僚”和“政客”,很值得细细琢磨。  前面提到, 美国佬淘涵写的《蒋介石与现代化中国》及《蒋经国传》,由中信和华文分享大陆版权,我问过曾在中信工作的一个小朋友是否值得购买,他也说删节不多,他读过一遍蒋介石,感觉很好,于是到亚马逊网购。  一般来说,我不进书店,实在是囊中羞涩,书价太高,但是一旦跨进书店大门,空手出来又感觉很对不起生产精神食粮的劳动者,《邓小平时代》我是不会买的,第一太贵,第二太厚(居家狭窄放不了那么多书),第三作为传主后半生的同时代人,知道的不少了。转来转去,买了一本《城殇
晚清民国十六城记》,是一个很年轻的后生所著,回家抽看了一篇关于北京的,感觉又像是城市的历史又像是散文,封面照片是陕西韩城党家村一座废弃的城堡,苍黄和凄凉掩不住昔日的精致与辉煌,总之,还算不错的一本书。  祝大家春节快乐!
楼主发言:34次 发图:0张 | 更多
  闲闲书话居然也要审帖,滑稽!  @怀乡病人  怀专员,此帖还可继续吗?^_^
  向大姐问安!  节后,会抽时间读一读《邓小平时代》,关于王鼎钧的书,未计划全读。其实有不少零零星星读过了。时间允许,很想写点和王鼎钧有关的非书评。  偶尔去三联,空手归是不允许的。
  问大姐好!  书店里的新书封了一层膜,不能翻阅,实在恨恨:)
  大姐,您可以继续。  泠烟,那层膜是可以揭的,勇敢一些,不可固步自封。
  如果有删节,出版说明或前言应该说明才是。
  却是可惜了那些删节句,突发一想:  若得有人专门收集引进版本中的删节文字,该会是怎样一种奇观啊?
  问好一萍!
  王鼎钧的回忆录,惦记一下,问候大姐。
  依萍版主,看来过得不错,要看不删节的,还是直接上网吧  
  问好大姐!  地主官僚说不错。
  各位好!三两天才有空登陆一次,很惭愧,不能一一问好了,问一下要命一条,从哪里冒出来的?  关于王鼎钧的书,我买的时候也不知好不好,起因在于他是天涯的老网友,2005年前后经常在关天茶舍和闲闲书话出现,网名“一勺金”,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的一条跟帖,不由跟说道:一勺金的跟帖真是一勺金。我从网上偶尔发现他的《关山夺路》,那时我比较喜欢看有关国内战争的个人回忆,就在孔网找到一家有售台版书的店,只买一本,很贵;读后想想,王老先生生于平安长于动荡,那关于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回忆,也值得一看,于是又找那家店主买第一、二卷;三卷读完,深感王老先生的文字了得,此书也做得很好,何不买齐了?于是店主笑话我了,你这买书的,真逗。没办法,台版书太贵,四册四百多元呢!  W大夫,地主和商人,官僚和政治,真有根上的不同呢,我现在对邓公说“中国特色”有比较深的理解了,当然不是现官僚们那种装口袋里随取随用的理解。
  《城殇》&的作者张泉82年生人,相比于走遍东南西北写下十六座”城记”的经历,算得年轻了,虽然不如王军的《城记》那般深(王军十年磨一剑写出《城记》过十年又磨一剑写出《十年》),不过还算有独特的视角,从这些城的某一面述说城的历史和历史中的人。提到北京古城,人们很快会想到厚重的城墙、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皇家园林,张泉选取了一座园的变迁:社稷坛——中央公园——中山公园;启动变迁的重要人物:朱启钤;还有这座园的变迁所映衬的风雨苍黄,朱启钤一生经历了晚清、北洋时期、袁世凯复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山公园如是。  中山公园里有很多值得记下的或大或小的史迹,有些记载于文字有些则仅记载于记忆,比如近25年前某段时间的临时占用,那里发生了什么目前只能口口相传,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就被遗忘了。  西城区档案馆有一份内部杂志《西城追忆》,我在朋友聚会时看到一本,觉得很有意思,朋友的先生就找了几本送给我,因为是内部杂志无处订阅,朋友的先生早已退休也不方便去索要,就这几本看看吧。  给杂志投稿的大多是久居北京的普通人,偶尔也会看到满清皇族后裔写的回忆或街坊四邻写的皇族后裔,有趣也在这里。最近读到一位作者回忆1951年之前的什刹海,那时不成为公园,就是一片水域,盛产莲蓬、莲藕、菱角和老鸡头,说起来,鸡头米倒是在商店看见过,老鸡头,长在水面上的新鲜的鸡头米我还从未见过,真孤陋寡闻也。  作者最后提到什刹海建成公园后,“水里再也看不见荷花的影子了,更不用说菱角和鸡头米了。没有荷花的大荷地(过去前海的别名)只好叫做前海,没有荷花的荷花市场也变成了一条沿河的南北通道。再想吃莲藕、菱角和鸡头米,只有到菜市场或超市里去买了,都是外地运来的,也有京郊的,就是没有什刹海里现采现卖的了。”这话说的很平实,呵呵。  还有一文讲述西城区的古桥,从最壮观的金鳌玉蝀桥(北海大桥)说起,我数了数,有二十多座桥,可知早年间北京的水道是如何从横交错,至今我们的公交车站或街路名称还和桥(可不是马路桥)连在一起,但是能看见的真不多了,大部分古桥因为水道改为暗沟而拆除。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圣彼得堡随处可见的桥,当然了,涅瓦河是无法变成暗沟的,所以桥呢,也就安然挺立。
  怎么还会审核?  王鼎钧会审核,一勺金不会审核:)
  Yiping老师知道西城社区文化中心吗?(新街口附近,地铁四号线新开胡同站西北口出口就是)因为离我家近,我回国时溜达过去,能看到不少文化信息。他们隔周的周六早上有关于北京(着重于西城)的文化讲座,我听了两次,一次是关于北京皮影(西城皮影德顺班第七代传人:路宏伟);另一次是“南锣鼓巷----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好的碧玉”,主讲人陈溥是位退休工程师,北京风土文化爱好者,他出了三本书了,总题:扫描北京,分为《西城 皇城遗韵》、《东城 紫禁逝影》和《南城 崇宣旧迹》。  这讲座听完,我还真想按图索骥地去探访南锣鼓巷来着,可惜没时间了(我朋友被我鼓动着去了:))。
  @yiping1914 12楼
16:09:08  还有一文讲述西城区的古桥,从最壮观的金鳌玉蝀桥(北海大桥)说起,我数了数,有二十多座桥,可知早年间北京的水道是如何从横交错,至今我们的公交车站或街路名称还和桥(可不是马路桥)连在一起,但是能看见的真不多了,大部分古桥因为水道改为暗沟而拆除。  -----------------------------  杂志上收有金鳌玉蝀桥的老照片么?那桥的两头原是有牌楼的,55年拆了。罗哲文先生主编的《失去的建筑》一书中收录北京不复存在的建筑才50余种。里面有金鳌玉蝀桥老照片。
  @深圳一石 14楼
23:09:01  怎么还会审核?  王鼎钧会审核,一勺金不会审核:)  -----------------------------  一石新年快乐!  闲闲书话现在和关天一样,有些帖子也要审核,当然有些不审核,换过来说,关天茶舍现在和书话一样,有些帖子不审核,当然有些还是要审核。  @故园遥望  新年快乐!西城区文化馆是不是以前挨着电影院?我几十年前到北京时一直住在西城,十多年前搬到东城,后来上班经常路过新街口和西直门大街,看着那里一天天的变化,以前常走的胡同都看不见了。不过,老北京人对传统生活文化的眷念还比较执着,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回顾。
  @鱼哥唱碗 16楼
02:06:31  杂志上收有金鳌玉蝀桥的老照片么?那桥的两头原是有牌楼的,55年拆了。罗哲文先生主编的《失去的建筑》一书中收录北京不复存在的建筑才50余种。里面有金鳌玉蝀桥老照片。  -----------------------------  鱼哥唱碗新年快乐!你这个ID有趣,呵呵。  杂志上有老照片,是一张从东向西拍摄的,标注是1870年的照片,因为老照片都是黑白的,再印到杂志上就不很清晰了,但是西面那座牌楼还能看到,名为“金鳌”,九孔龙门券上的龙头隐约可见,当然如果不说明看上去也就一疙瘩,拍摄点这边的云栱宝瓶看上去黑乎乎一团,不过形态依然可见;这张照片好像是冬天拍的,中海西面的老树枝丫光秃着,因为百年前几乎没有空气污染,水面上光影绰约,整个照片还能看出“巍峨壮丽”的旧影。还有一张1963年的照片,石桥展宽,桥堍加长了,不过依然是白石桥栏,这个我还留有记忆,但是“1974年,将白石桥栏全部更换成高墙式的铁栅栏,雕栏玉砌的瑰丽古桥从此消失。”
  这本杂志有很多文章回顾北京从民国到新中国初期的五行八作,比如杠房,1942年信成杠房应接伪满帝宫谭玉龄的丧事,用了八十人的皇杠,八十人抬一具棺椁,那是什么景象,那些抬杠的还不得事先训练个一阵子?想象起来还真是很壮观呢!  老北京的掏粪也是个行业,过去在南城就有很多粪场,大片空地上铺着炉灰,在上面晒淘来的粪,两样都是四合院里的“盛产”,晒干了就是值钱的肥料,所以过去进院掏粪居民是不用付钱的,逢年过节给点红包或小礼品即可。各个粪场都有自己固定的街巷,也就是掏粪专权,“不许旁人东,独家占有,可以继承转让。”“粪霸”这个词语大概是文革时出现的,反正我是文革时知道的,作者回忆说:“有些文章说那时粪霸的霸道,说掏粪工的苦难,有这种情况,但不是普遍现象,任何时代都有阴暗处。总的情况是大家都能过日子,不然五千年的历史没法延续至今,甭说还有灿烂的文化了。”  此一说比较中道。  还有一行叫做“毛厂子”,据说已消失五十多年了,叫做“厂子”,其实都是家庭作坊,业务就是收集宰猪退下的毛,加工梳理,产品就是猪鬃。我看了此文才清楚猪鬃和猪毛是两个概念,猪毛刷洗退去表面绒毛后,变成又黑又亮的猪鬃,由此可以想象这种手工活是如何的脏臭,而且家庭作坊,生活生产同院,这日子,可是还真有很多开毛厂子的是小康人家呢。  《西城追忆》不但追溯旧景旧事,也怀念故人,有很多回忆故交师长亲朋长辈的文章,作为本党领导下的一处机构,追忆党史当然也是分内之事。2011年的某期就有回忆李大钊的文章,不过我觉得关于李大钊的回忆已经太多了,如果再写一篇短文未必能写出什么新意,何况奉旨作文必得写的崇高宏大一些,难。  李大钊曾在北大安排毛泽东当图书管理员,旧北大那个图书馆我去参观过,名为“馆”其实更像个阅览室,毛泽东对那段经历的回忆以不愉快为主,但是后来也有关于“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一说,至于是不是关系深厚,深厚到什么程度,就我所看到的各种回忆,给我的印象是“语焉不详”。此文说,“但是,李大钊发现这个高个子年轻人身上有一种特殊的东西,不容人轻易忽视。他已经隐隐感觉到,这个年青人是必定会有所作为的。”毛泽东确实是有特殊魅力的人,但是1918年的李大钊心里如何作想,文章作者怎么知道的?特别是“隐隐感觉到”,如果李大钊自己不说,作者如何知道人家心里的隐隐感觉?  我想起有一本为蔡元培做传的书(非传主或家人邀请而写),蔡元培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至始至终没有退出过,而且是1727年国民党清党的发起人之一。关于蔡元培提出清党议案的动机啊,目的啊,他自己到底是如何想的,后来的文章(包括他自己的日记)貌似都语焉不详。“九一八事件”以后,依然任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长的蔡元培和宋庆龄等一起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救援了不少进步人士(坦率地说,就是左派人士),于是该书称此时的蔡元培已经成为中共的“亲密战友”了。  谬托知己!
  Yiping老师新年快乐!  这个西城社区文化中心是新修的,正对着赵登禹路的北口;您说的那个是以前的工人俱乐部,还要顺西直门内大街再往东更靠近新街口一点儿,电影院售票处的胡同口向北进去不远,紧挨着电影院,电影院坐北大门朝南,俱乐部坐东门朝西,我最早的录像片儿就在这个俱乐部看的。:)不记得这个俱乐部还在不在了。现在的电影院和西城少儿图书馆在一座楼里,电影院在顶层,图书馆在二层,我去看电影的时候就琢磨着顺带着办个图书证什么的,可惜用不上,不过我猜肯定有因为看电影而又跑来带孩子看书的。  我可喜欢那个社区文化中心了,每周每月甚至季度的半年的固定时段文化活动,看过他们贴的表,有电影(免费的),有戏曲,还有小展览什么的,再加上各种讲座……我都恨不得过退休生活,天天上那儿泡着去了。去听讲座、看电影,在一大群银发族里,我这头发刚发灰的,可扎眼了,自觉脑门上有四个大字“不务正业”。嗯,我就一“小”老北京,就喜欢懒散闲逸的玩乐日子。  很多事、物在消亡中,能够有机会回顾一下,在多一个人心里溅个涟漪,也是好的。听完皮影讲座那天,我就跑去西四胜利电影院楼上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去参观,那儿有个展厅,摆着些老北京的特色小玩意儿;走廊对过儿一间间隔开,有各种现场展示表演(如果赶上的话)。我去得不巧,大中午的,没有表演不说,连展厅都铁将军把门。厚着脸皮打扰了工作人员的午睡,开了展厅门,在灯光暗淡,展物蒙尘的厅里转悠,带的美国孩子半点儿不懂,也没兴趣,我也不得仔细看说明,心里还是有点伤感的。但往好处想,到底这儿有个实体的展厅,还有真人的演示,当初那个做决策并实行了的,也算功德一件了。(胜利电影院现在大概很不景气,电影放映业大概也讲究规模经济了;但这个我看了自己人生第一场电影、小学时几乎所有包场电影的影院,居然还在营业,怀旧者心理还是有安慰的。他们也搞特色经营,是黄梅戏演出专场。其实中国人口多,需求丰富多样,各种文化活动,只要不是死透透的,生存空间是有的,看如何找到目标市场并培养之。)  不好意思,跑题万里。再给Yiping老师道声新禧吧。:))
  谢谢故园MM,一点也不跑题,本来就是乱弹嘛。  我来给自己顶帖,以免被小7王子弄沉了,又开始捣乱,闹什么?不过今天一下子让我看见好多好多的老ID,仿佛也看到过去的岁月,也好。  拜年!
  我想起有一本为蔡元培做传的书(非传主或家人邀请而写),蔡元培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至始至终没有退出过,而且是1727年国民党清党的发起人之一。  =================================  问一平阿姨好。  1727是不是1927啊?
  象予独行者好,打错了,感谢指正,给你拜年!
  大姐,好好地细读了大帖,很喜欢;但是后面一段,心里小有不怡:)  无他(不受那些干扰的意思),此祝新年快乐!
  嗯,那帖子应该有引导作用,也许引导民众关心那些身边的事更好一些,经常会从报纸看到农民工喜迎十八大什么的新闻,或者环卫工人热心学习科学发展观之类的新闻,实在是过于离奇了。  
  写得好
  衣萍版主,我这一年又是经历不少的一年,基本没怎么上网,通过文字知道你过得很快乐,感觉很安慰,希望有机会去北京见你,一起爬爬香山看看红叶啥的,四十多岁的女人了,一定要注意保持体型,,。  
  @大陆之雪 25楼
19:20:14  大姐,好好地细读了大帖,很喜欢;但是后面一段,心里小有不怡:)  无他(不受那些干扰的意思),此祝新年快乐!  -----------------------------  雪MM新春快乐!  最后一段那一定是卢克安那句话,而且应该是“承受”这个词吧?我猜。  因为长时间的雾霾天气,我的过敏性结膜炎犯了,所以好几天不看电脑,不过月底写下那段话时,我也被动地大约看了一下版务处理,有些事情看出眉目有些真的搞不清前世今生,当然我也不想搞清楚。  卢克安说人的强大在于承受,这是他口头说柴静记下来写在书里的,我也想,他是什么意思?按照我们的习惯,可以用“承担”或“担当”来表达,那样就有了道义感和责任感,也许他就是要用这个词,也许他心里想的是“承担”但是没有表达清楚,还有一个可能,那就是德语和汉语之间是否没有完全匹配的词汇?我猜。  这里我想起阿伦特的一句话(因为我在读她的书),关于二次大战中犹太人惨遭种族灭绝,她说:“对我而言,这一切不只需要哀悼及谴责,更应该加以理解。”  在我们目前的语境里,“理解”带有褒义的成分,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理解万岁”,不过阿伦特所谓“理解”没有任何道德成分,她后面有个解释:“......总之,理解意味着不先入为主地、认真地面对并抗衡现实
—— 不管它可能是什么,或曾经是什么。”
  @要命一条 28楼
19:57:48  衣萍版主,我这一年又是经历不少的一年,基本没怎么上网,通过文字知道你过得很快乐,感觉很安慰,希望有机会去北京见你,一起爬爬香山看看红叶啥的,四十多岁的女人了,一定要注意保持体型,,。  -----------------------------  要命,你说我四十多岁,我应该理解成恭维还是讽刺?我觉得你说话太随意,在某个帖子里已经说了,你是东北人,东北是二人转的产地,二人转本来就是典型的带有色情成分的民俗小戏,所以你自己民俗一下没关系,但是网友来自东南西北,你不能要求别人也和你一样,天南海北网习俗不同,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就我来说,我比较喜欢你的性格,如果来北京,爬山在我是不可能的,喝一杯茶没问题。  顺便谢谢成康版主顶帖。
  回复第30楼(作者:@yiping1914 于
14:43)  @要命一条 28楼
19:57:48  衣萍版主,我这一年又是经历不少的……  ==========  唉,我就和微笑君扯个淡,他小子就生气了,不过他也挺好,没告发我哼(ˉ(∞)ˉ)唧。再祝依萍永远年轻,你当斑竹时,多有冒犯了。-_-||  
  一直在忙,一平姐姐这个帖子打开过两次也没看完,今天终于赶上了更新,分享这些读书感受真好,请继续!
  大姐新年快乐。前些天到北京时曾想打你电话,后来发现能挤出的时间偏晚,也就算了。王鼎钧的回忆录确想一读,可能也是缘于一勺金,在书话上曾就我的散文贴进行过讨论。只是现在没有很好的阅读状态,再等等吧。
  AAA好,春节快乐!
  一勺金对散文的点评很精湛,听说三联编辑写文称王鼎钧因为低调所以长时间在大陆默默无闻,这个貌似不准确,鼎公的书早有推介到大陆,首先是他的《作文七巧》,被很多中学老师推荐,其次也有散文集子出版,如果没有这些推介,我孤陋寡闻怎会想到去孔网购买他的书?三联的编辑这样说显得不大气,好像他们是发现王鼎钧的第一家似的。  布衣MM好,春节快乐!  我这些真的只能称为乱弹,和布衣MM充满哲理的思考比不了。  要命,我不是说你和谁谁吵架如何,吵架的事我不论,大家都是成年人,不需要伪家长;我是说你的发言太随心所欲了,说话嘴边没个把门的,你跟我说什么我都不会在意,因为我能从文字看出你的性格,我只是对你而言不涉及他人,但是你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所有的人都不在意你的随心所欲,你认为呢?
  问A和阿姨好!谈到王鼎钧先生,我是一点发言权也没有的。A的评论是在页面上以微薄形式看到的,也插一嘴。A也看过《巨流河》,我现在行将看完。里面齐女士也算台湾文坛中资深人士,屡次参与评奖、出版等事务。在伊提到的诸多作家中,还真是没有王先生身影。我没有拜读过王先生的著作,自知不适合说三道四,但是,捡一个侧面提一下,读作质疑,不妨视之为一个设问句。
  :(  只好接受。
  谢谢要命!  过几天再来。
  大姐,我已经不记得我当初是在说什么:)但是我已极其认同您的见解  我出门已久,请原谅我拜年姗姗来迟  恭贺年禧!
  王树增的《1911》比较好看,虽然我看的是《当代》杂志的节选,不过感觉全书应该写的好,总体感觉是有血有肉,叙述历史不枯燥;虽然历史学不是文学,但是如果要写给凡夫俗子们看,还是避免枯燥为好。  说历史其实就是史料的挖掘整理和编排,挖掘整理当然费功夫,但是编排更彰显功力。  读此书印象最深的不是孙中山也不是袁世凯,而是那些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 我猜想作者以最大努力搜集并列举他们的简短生平,从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乙未广州起义”被捕牺牲的陆皓东开始,一直写到英勇牺牲的新军官兵;他们中很多人出生于富家,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为“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而投身革命;那些起义失败被捕的志士在清廷官员面前多“直认革命不讳,虽叠受非刑,亦不供出同党”。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这是一个争论不休很难同一的命题,人们容易记住名人大佬,无数用血肉铺路的牺牲者很容易被遗忘,因此,王树增此书善莫大焉。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蔡锷的书写,作者写的细致丰满,从蔡锷的家世、成长经历,和梁启超的关系,到最后护国讨袁的艰难壮举,用了不少篇幅,而且注入了很深的情感,使其笔下的蔡锷更加感人,是我读过的关于蔡锷的最好的文字。
  雪妹妹过年好!
  沈昌文2004年有短文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三联书店出版业务开始独立经营的喜忧掺半,因为是独立的出版机构,没有部委罩着,自然就没有行政优势了。沈公说:  “三联书店的渊源肇自三十年代,不是有光荣传统可以凭借?此语不假,但等到我们这一代管事,细读前辈大作,深感这传统源于革命,即向反动统治者展开无情斗争。这种资源自然宝贵,但今天如何学习?愚鲁如我者,怎么也想不出如何把这经验加以‘活学活用’,除非生搬硬套,那只能犯错误。”  沈公此言有意思,光荣的传统学习起来也不是简简单单地,皆因这世界变化太快,我们追赶世界潮流的速度也太快,快得来——,顾不上细细整理千年的祖宗遗产,文化传统不是被打倒就是被复制,不是变成包袱就是变成彩色肥皂泡,……  春节长假,某友猫在家里攻读王鼎钧回忆录,问其读的是哪一版,说特地托人从对岸买来原版,并说删节过的书,即使丢失个别词句,读来也觉别扭;此人为真正的书痴,不但藏书近万卷(也许过万卷),而且多数通读过,尤爱政治军事历史书,我与其相较,无论藏书还是读书,均望尘莫及。对话之余,朋友特地告诉鼎公于四卷本回忆录之后还有后续之作《度有涯》,我立刻搜寻淘宝,果然,于是购之。《度有涯》等于是王鼎钧回忆录的美国篇,用日记体,或者说根据日记编辑,鼎公在美国教书,后退休专心写作,生活不再紧张,迁徙流浪、煮字疗饥和白色恐怖都甩在身后了,美国日记便是生活、读书、交友与写作的杂感,没有大风大浪,但也写的精致有深度,用朋友的白话:很好。  去年我还买过一本王鼎钧的《黑暗圣经》,很像一本职场警言,大部分是说如何弄懂、对付、或者(如果可能)搞定你的老板,语言幽默,说的是老板,也可以联想其他。春节在东方卫视看见一个小电视段子,名为《极品老板》,看后我说,编剧也许读过王鼎钧的《黑暗圣经》。  提到原版书和删节版,当然大部分读者希望看原汁原味的,现在出版社努力从港台引进大陆简体版,也不失为好事一件。以前想找本港台书看看,只好买盗版,曾经买过一本盗版熊式辉的日记体回忆录,那个扫描之差,许多人的名字前后不一,简直搞不清究竟说的是谁,我只好一手捧书一手拿笔,再对着电脑问度娘,一个一个地纠正,“在扉页上写点字”,可惜写的不是读书笔记。去年初久居香港的一个兄弟来电话问春节回京要带点什么?这才想起来,根本不需要如此费劲地读盗版嘛,于是托带一本正版,可惜香港的书做得就是不如台湾,印刷太浅,果然是商业气息浓厚,舍不得油墨!拿到正版书,再看看扉页上星星点点写着字的那本,忽然又舍不得扔了。  更久以前还曾经买过一本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也是边读边拿支笔纠错,等到读完全书,别字也都挑明纠正了,我又买到了正版,一样,看着盗版书扉页上星星点点的字迹,就算一笔烂字,也是自己一点一点留下的,舍不得扔了。读这本书时我还拿几张纸,上书:某月日,毛泽东讲话曰……,后面就是衮衮诸公的发言摘要,张三李四王二……;再,某月日,毛公又曰……,后面张三李四王二又发言;如此几番对比,发现只有朱德朱老总自始自终坚持善意的批评,不由得从心底里升起一丝哀意,为人性的脆弱!  提到“在扉页上写点字”,十几年前有一本书叫做《晚年周恩来》,还没上架就被封杀,但是多少有流出印刷厂的,于是市面上出现了盗版,不过后来盗版也被查禁,慢慢的这本书也许就被遗忘了。我倒没有非要找来一读的愿望,有个多年的朋友弄了本盗版的,也是边读边“在扉页上写点字”,读完就送给我,看来他认为读过就行了,那我就暂时不读也罢,我对秘闻之类的书兴趣不大,相较而言,还是喜欢读个人口述历史,而且这书做得很烂,到我手里后都快散架了,不愧是盗版书!但是朋友写得一手好字,是家传,所以我就收藏了。
  大姐勤读哉。
  专楼拜访——  看到《闲读乱弹》里的趣与深;也看到“在扉页上写点字”里的雅与真;还看到yiping老师浩茫连广宇的思与圣。
  也是边读边“在扉页上写点字”,读完就送给我,看来他认为读过就行了,那我就暂时不读也罢,我对秘闻之类的书兴趣不大,相较而言,还是喜欢读个人口述历史,而且这书做得很烂,到我手里后都快散架了,不愧是盗版书!但是朋友写得一手好字,是家传,所以我就收藏了。  -----------  额,我的留言被删了,再写一遍  大姐啊,那本书我认为值得读
  什么样的人读什么的书,希望有一天也可以这样闲闲读书,求真求实:)
  带一本书去苏州  关于苏州,几十年前所知甚少,一为评弹及吴侬软语,一为小吃,第三则是,上海人喜欢在“五一”节时去苏州玩,很早的节日放假,“五一”一天,一般也调休一天,这样,上海人就会抽出一天时间举家老小清早搭火车去苏州转转,傍晚再搭火车回家。我年轻时各处流浪,几次坐火车路过苏州,从未下车,倒是某次乘长途汽车到苏州一天,所见皆忘,模糊记得小吃很不错。  后来知道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知道了苏州的园林,更知道了苏州埋葬有一位女杰……天涯知名网友肉唐僧写他的故乡在沦陷,便是苏州;肉唐僧有一帖让我记得很深则是,从寒山寺其实看不见“到客船”,呵呵。  网友江南有紫衣从2009年开始在书话发表系列苏州话题,去年出版了《苏州名人故踪》,属于“人文苏州丛书”系列。这是的确是一本关于苏州的人文地理书,补充了我对苏州的了解——名士荟萃,而且可以作为苏州旅游指南。江南有紫衣的苏州话题大多已经发表,我这里不胡乱评说了。  2010年春天我以南京为据点,到扬州镇江和芜湖自助游一周,当时就计划第二年春天到苏州无锡南通游历一番,据点问题尚未想好,各种变化接踵而来,此计划始终未完成,不过也始终在计划中,希望某一天能实现,然后我就,“带一本书去苏州”。
  感谢怀学政嘉奖。  w君,此“在扉页上写点字”和君之“在扉页上写点字”实在不敢比拟,不过是字而已,感谢光临。  薛MM好,世上图书万万千,读过的少没读过的多,你读过的我没读过我读过的你没读过,皆因兴趣,感谢光临。  关粉儿,这么说,有时间应该翻看翻看了,谢谢。  阿仑,可不要现在就盼着读闲书,那不是年轻人的消遣,呵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2月汪精卫在越南发表“艳电”,公开投降日本,于是“国人皆曰可杀”。 戴笠(据称奉蒋介石之命)派军统干将陈恭澍执行刺杀任务,陈恭澍率小组潜入河内,于日夜行刺,机缘巧合,汪精卫当晚没有睡在自己卧房内,行动小组把他的心腹秘书曾仲鸣打死了。行动失败,陈恭澍率部逃回重庆,他没有如自己心理准备的被执行军法处置,只是被冷落一阵,几个月后被派往上海担任军统上海工作站领导。  汪精卫投降日本,想刺杀他的人估计很多,所以这也是个编历史剧的好题材,不论真实的汪精卫被刺杀过几次,编故事可以无限扩展,反复刺杀(而不死);比如某个人出于爱国激情单枪匹马去行刺,或者某组织经过策划派出孤胆英雄去锄奸,甚至为孤胆英雄配一个“河内邦女郎”也未尝不可,故事嘛,编就是了,当然有一条史实大家都知道不乱编,汪精卫最后是病死在日本而不是被刺死在哪里哪里的。  问题是还有一些基本史实,是不是也不要乱编?比如军统,戴笠只派出过一个人组织刺杀任务,就是陈恭澍,有传说汪精卫投敌后在上海也曾遇刺,但是从陈恭澍在军统上海站的工作笔记和“七十六号”有关人员战后的坦白交代里都没有读到这一传闻,汪精卫有无在上海遇刺姑且存疑,但是军统上海工作站没有策划行刺,这个基本确定。  第二,陈恭澍河内行刺失败后,戴笠没有下令灭了陈恭澍。不过据陈恭澍的回忆,戴笠确实有过制裁他的命令,执行任务的司机念旧情放过了他;抗战胜利后他被戴笠一纸命令逮捕入狱,最后也没有判死刑。这一切的原因却不是陈恭澍刺汪失败,而是他在上海被捕后和“七十六号”合作,“七十六号”还替他在报纸登载投靠声明。戴笠虽毒,对自己的下属尚不至于毒到滥杀,完不成任务多是批评,违反纪律也不过关起来教训教训。  还有一点,陈恭澍赴河内执行任务带领的小组传称为“十八罗汉”,人数是否确切我不知道,因为迄今为止,大陆引进出版陈恭澍的回忆录(工作笔记)独独没有《河内刺汪》那本,我想在淘宝搜寻台版也不得,可以买全套的《英雄无名》,太贵,遂放弃。可以确定的是,陈恭澍没有率领“十二金钗”去行刺,不要“十二”,一位“金钗”都没有。  这几点,事关历史上真实的人、事,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如今在各种百科类网站上都能搜索到,陈恭澍的《河内刺汪》虽然大陆没有出版,但是也可以在他的另外几本书中读到一二;总之,只要你想知道就能知道。唯独不知道编导长了什么脑子,把大众看成什么都不懂的史盲,于是给戴笠配了“十二金钗”,让她们头顶美式船帽身穿美式夹克( 这套行头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在上海刺杀汪精卫,行动失败后被戴笠下令剿灭,活着的“金钗”继续暗杀日本鬼子,最后被某党救援成了某军的金牌特工之花,不但如此,在金钗们面前,日本鬼子的蠢笨令人无法理解抗日战争何以持续了八年?  我说的是电视剧《血色玫瑰之女子特遣队》,我不经意间瞄了几眼,不禁脱口而出:买嘎den!这抗战剧,怎么看着就跟闹着玩似的!
  这个吾得说说
  早年看文强、还有个谁?名字嘴边竞忘了,的回忆录,及散碎军统资料  以为陈恭树是个身手敏捷头脑冷静的杀手,当时我还以为他叫陈恭彭,叫了好些年  后看了点陈的回忆录,很失望,他竟无缚鸡力,光长心眼。劳心者治人,  我特意查下字典,才知叫树不叫彭  不过我觉得叫陈恭彭更有威慑力,叫陈恭树则逊色许多
  戴笠是国家的功臣  国民党打仗不行,但与日本人捣鬼搞小动作,却不逊色,唯仰戴之力,这人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为中国搞出那么庞大的军情系统
  刚刚有点成就感的想起来,是沈醉  我是先想起“戴笠其人”的书名,马上也就想起沈了  我总感慨民国以降,近代中国的一切,都是白手起家,西医,军工,现代军事指挥、参谋系统,照相术,原子弹,石油…  多了,有那么多聪明人追随西方现代文明脚步,使得我们苦难的中国不至于掉队,没有这些有力之士,中国也成非洲了,可怕  我曾很爱看军统资料,戴对中国安保、军情体系的现代化建设的努力,可用艰苦卓绝称谓  他是个伟大的人
  问好一萍!
  问好吴小手!  戴笠,我目前只能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陈恭澍,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杀手,只称自己是军统特工。  问好zyppyzdyc(有冇打错)!
  根在哪里?  “听着,孩子,我来告诉你有关你祖爷爷的事。他是个非洲人,他叫‘昆塔.肯特’,他管吉他叫‘柯’,管河叫‘冈比亚.波龙哥’,还用非洲名字称叫许多东西。他说他正在砍一棵树,要给他弟弟做一只鼓,四个人走上去,从后面抓住了他。然后一条大船把他运过大洋,到了一个叫安娜波利斯的地方。他逃跑过四次,当他要杀掉捉他的人的时候,他们砍掉了他的半只脚!”  如果想感性地了解美国黑人的祖先从黑非洲被抓捕像牲口一样被贩运到北美洲等地的悲惨境遇,可以读读美国人阿历克斯.哈利根据自己家族七代人口口相传的历史撰写的《根》;如果想了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怎样逐渐走上和平抗争之路,也可以读读《根》;如果还想了解今天已经基本融入美国社会的黑人内心深处的感受,还可以读读《根》;总之,《根》是一部非常可读的作品,尽管已经出版几十年了,尽管今天在美国,种族歧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读一读,还是大有收益。  1980年我买了这套书(上下两册),按照习惯在正式阅读前先随便翻翻,正好就翻到昆塔.肯特第四次逃跑被白人打手和猎狗包围那一页,残忍的白人打手砍掉了昆塔的半只右脚……如此惨不忍睹的细节令我立刻合上书页,再也没有去读。以后每每整理书架看到这书,总有不忍卒读的感觉,所以,书是一直(而且继续)保留着,直到这个春天,又一次清理书,发送出去很多读过不打算留存的,这才用了几个晚上临睡前的时间读完它。  这是一部很好读,可以令人一口气读下去(只要你有时间)的书,如果要很学术评说文学价值,一则我不能,二则我之谓“好读”不在于文学性,而在于整个家族的历史很吸引人。   昆塔.肯特的第六代孙阿历克斯.哈利并不缺乏文学功底,他从业余写作开始成为专业作家;但是能够写成这样一部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畅销书,仅有文学功底是不行的,哈利继承了祖先的某种气质——决不放弃,就像昆塔.肯特决不放弃自己的非洲人身份,自己的非洲姓名,不放弃自己作为非洲人的尊严。哈利用了十二年时间为写这本书做准备,依据母亲、外婆及姨婆们讲给他听的家族故事,从三大洲五十多家图书馆、档案处和其他博物馆中查找资料深入研究,两次深入黑非洲冈比亚河流域,和当地的土族坐在一起交谈, 甚至亲身到从黑非洲港口开往美国的货船底仓住宿,以体验“被当做货物的人”的感受。  “每天吃完晚饭后,我就从一截截铁梯子爬下到这艘船的深而黑的寒冷的货仓里。我脱得只剩一身内衣裤,仰卧在一块宽阔而粗糙的,光光的垫货木板上,并且强使我在渡海的十天中天天晚上都睡在那里努力想象昆塔看到、听到、感到、闻到、尝到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昆塔,就得想象昆塔想的是什么。同昆塔.肯特及其伙伴和其他成百万被用铁链锁着、恐惧地躺在自己粪尿里所忍受的可怕折磨相比,我这次渡海不论从哪一方面说当然都是奢侈的可笑的。”  三联书店翻译出版《根》时请翻译家杨静远女士写了一个书评,那是1979年4月,还是阶级斗争至上的时代,尽管如此,杨静远女士的书评是却是中肯温和,比较客观的。  
  “抗战女英雄杨惠敏”  到百度上搜这几个字,会出现很多条信息,大部分都是说,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有一位勇敢的女童子军杨惠敏冒死泅渡苏州河给坚守在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送旗”。我最早看到这一名字是2005年在一本转为几年抗战胜利60周年的书里——《国殇》。  不过,也有一篇文章说法不同:“杨惠敏从茶叶大楼出发来到四行仓库以东的公共租界溜过西藏路,从西藏路新垃圾桥匍匐前进。因为租界军队的默许,杨惠敏得以顺利从西藏路东的租界来到四行仓库东侧,在到达东侧窗口时,已得到消息的守军用绳子把她拉进了仓库。”(作者,张磊)  曹聚仁在《采访外记.二记》中说到此事,说法又不同:  “四行仓库恰好在苏州河北岸,隔壁便是金城银行仓库,再隔几间房子,便通到一家烟纸店后壁,就可以直通四行仓库,内外联络,并未中断。副师长冯圣法,就曾从后壁进入四行仓库,和曾谢团长商议军事上的安排。那时,我们为了振奋人心,便商量叫人送一面大国旗进去;就叫那位野猫式的女童军杨惠敏,穿过后壁交给谢团长;这一来,这位女童军也就立刻成为民族英雄了。穿后壁送国旗,绝无冒险的意味;一般人可不明白这段经过,以为这位女童军真是了不得的;后来,她在汉口公开讲演的那些话,都是编造出来,不足信的。”  各种说法不知谁为真,不过,“泅渡”说对于从哪个方向泅渡到四行仓库,语焉不详, “匍匍前进”“溜”过去一说似乎又太逼真了,考虑到此说的作者并非亲历者,我又很喜欢读曹聚仁的书,因此难免相信曹公的,当然,这不表示我的倾向正确。  曹聚仁的《采访外记.二记》陆续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整理编撰于五十年代初,距今都有相当的时日了。在他的“记”里,除了这个女英雄,还有一些其他“秘闻趣事”和现今的主流说法不符。  过去有说曹聚仁在香港左右通吃,现在“左右通吃”的真相已经浮出水面,他五十年代从上海只身移居香港,做了国共两方的中间传话人;还有一说认为他的政治观点偏向所谓“左派”(我对于今天的“左”“右”派之说很莫名其糊涂),但是他在本书中有过这样的语言:  “所以国共之间这笔账是算不清的,依我这个吃加档的记者看来,国共两党,对于过去三十年的中国历史都有功,都有过,也可说是过大于功;因为这两党相互残杀,只是变相的争权夺利,并无积极的政治意义;所以,局外人对于他们的合作与分裂,都有点莫名其妙。”  “蒋介石之治中国,蒋经国之治赣南,和毛泽东之治大陆中国,方法是相同的,只是程度不相同而已。”  所以我读了他的书,感觉他于国共两方是基本中立的。这个两党都能接受的信使;因为抗战时在国军做战地记者,了解国民党及老蒋的阴暗面多一些,所以“外记”也好,“二记”也好,从中都可以读到很多有关国民党及各级官僚,军中将领的评说,针砭多一些,但是也有对具体个人的赞扬。  “东方的政治概念,跟西方的并不完全相同。东方的政治包括着’法治、术治、势治’三种意义,……。我们中国的政治家,只要在历史上有点成就的,有如鸡尾酒,总是以法家的底子,加上一点儒家、道家或佛家的成分。”
  本书的摘录,立秋后才完成电脑抄录,抄到这段话时,恰逢厚哥上法庭受审。厚哥有没有贪污受贿?我当然不知道,所以也不说“相信”“不相信”这类的话(我只不相信说他没有政治野心),甚至厚哥是不是真的崇拜毛老人家?我也将信将疑不知道。不过,把政治问题道德化一向是本土的传统(最近还有一案例把刑事问题也道德化),当然现在毕竟有所进步,再贴上经济标签,这样看起来比较理直,实际上好像也不那么气壮;法庭上说不清道不白,一个“耳光”事件都能反复询问,貌似清官力断家务事,难怪有网友讥讽为“狗血琼瑶剧”;网络上的薄粉薄黑们争来吵去,也脱不出道德的窠臼;罪焉、非罪焉?最后总不过是一盆浆糊,浆糊一盆。至于厚哥,照我看“法治、术治、势治”都有所欠缺,比他带领群众热情讴歌的毛老人家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他今后不论在哪里,一定要读读《资治通鉴》,读毛选是冇得用的!  
  看完不觉汗颜,原来大家的涉猎居然如此之多。仔细想来,我所读过的除了上学时因作文奇差而被迫看过的《初中生作文文集》、《高中生作文文集》外,有看过的闲书不外是读者知音故事会,不过却没有读出凤姐的水平,能读出水平,能投身美帝怀抱做闲人。  楼主所提的“地主+官僚”VS“商人+政客”,细细读来,颇有意味。  从地缘因素解读文化的走向,有道理,但说是主要因素,还是有待商榷。  从一本闲书看来的一个观点,我个人比较认可:我们的社会,犹如儒家的一张网,每个人受控于这张网,却又不断的为网提供养分,有试图冲破这张网者,要么陨命,要么投降,即便个别刚烈者,冲出一个大洞,后来者也会按照原来的样子修补。所以,即便历史车轮碾过,网破了又补,补了又破,本质和内容,却没有太多的变化。  地主+官僚的模式,曾经是世界通用的模式,至于为什么有的能转变为商人+政客,有的千年不变,也许是因为地缘,也许不是。  我更有兴趣的是推动转变的动力是什么。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工业化、产业革命我们一个不少;战争?能比肩我们战争次数的不多;地缘?与我们有相似地缘的也不在少数。  我能想到的是千年不变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掩盖的暴力和偏执。与其羡慕文艺复兴时西方贤者如流星雨般划过,耀眼且厚重,不如反思,我们的流星在哪里。  任何时代都不缺乏思想者,这些人犹如种子。我不惧怕一批种子发不了芽,只要因缘际会,终有一代种子能生长出来,以致参天,庇佑族群,我只是惧怕所有的种子都发不了芽。  在一个换了无数面具,却仍高歌某某唯一正确,演绎一统江湖、千秋万载的皮影戏,除了读读知音读者故事会,又能如何。  @yiping1914  胡言乱语,童言无忌,莫怪莫怪。  
  杨奎松
《忍不住的关怀》  我看到的一些对此书的评说,大多集中在对书中所谈三位知识分子49年以后的命运,我对此问题倒不是很关注,49年以后知识分子的境遇我们了解的很多,这三位(张东荪、王芸生、潘光旦)不过比较知名而已。  杨奎松在前言后语中谈到了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理解。对此我们经常看到说法大致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等等;杨奎松却说:“我们看任何人,不论古今或其地位如何,都应当首先把他当成普通人来看待,特别是要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和理解。尤其是研究历史,除非先做到充分理解,否则是不可能有所为客观评价的。”  我理解,研究一位历史人物以及围绕此人物的历史现象,不要一上来就先定性是不是知识分子,好像知识分子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一类。  “……知识分子要想保持独立的立场与批判的精神,通常还需要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经济独立,二是有言论空间。如果一家老小的饭碗掌握在别人手里,想发声又找不到发声的地方,无论是基于经世致用的幻想,还是基于普通人的利益心,要求知识分子守持定力,以无我之心冲破罗网,如何可能。”  另外,提起知识分子,人们还会想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继而把陈寅恪抬出来作为典范。身为芸芸众生者当然对陈寅恪也持敬仰之意,但是以他为标杆来批评49年以后的知识分子没有骨气未免苛刻。陈寅恪是靠了陶铸的特殊关照(我感觉也有毛泽东对他的宽容)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精神度过十几年自由思想之岁月,除此之外,还有几人能保持风骨到最后?。  当然,知识分子为什么总是不能彻底摆脱体制的约束,除了饭碗这一重要原因,还有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作者在前言里都有分析。  杨奎松强调研究历史须掌握第一手资料,避免主观先行,准确解读史料;第一手资料的内涵很广,档案记录,新闻记录,日记,回忆录——当事人及同时代者的……繁而杂;看了作者分析的三位知识分子49年以后的心路历程,真心认为做一个好的历史研究者(史学家、史学工作者)不容易。现今喜欢写历史说历史的人很多,庙堂的在野的,都有说不完的“那些事”,走进书店,摆在前台的除了励志养生,就数“说历史”为多。但是在我看很多人不是“胡说”历史,也是“书”说历史 ——把现成的历史书(即二手资料)拿来挑选重组,再说一遍。我这个评说也许苛刻了,总之我基本不读“说历史”类的书。
  王鼎钧
《度有涯日记——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域外篇》
爾雅出版社  我前面提到有网友介绍王鼎钧的这本日记体回忆,看题目就明白是移居到美国后的日记,从一九九六年4月到一九九七年三月。王鼎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美国西东大学教书,退休后移居纽约,度过了少年时的激愤,青年时代的跌宕,摆脱了五六十年代台湾的白色恐怖,此时的鼎公,生活简朴安稳,此时的日记,也显得安静祥和。鼎公不仅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也是自学成才的文学大家,曾有著名网友对我说,你没有读过中文系不懂文学理论,这个我折服;但是,鼎公呢,漫说中文系,他不过一抗战流亡中学的毕业生,他的《作文七巧》不仅风靡台湾,也早就被大陆中学语文教师列为作文辅导教材。这本日记体回忆,从身边的小事到世界的大事,点评精湛,语言幽默,充满了哲理。  本书按照月份分章节,每个月有独特的题目,如《海角也有四月天》,《当花信风吹过》,每个章节的前面附有照片,从最早的一张 ——21岁年轻的国军宪兵,到新世纪的八十白头翁,我认为最好的是一张九十年代在某个会议发言的留影。身着深色的中式上衣,头发已经泛白,面庞微胖,面容温和,带着神性的微笑,自称现在很爱发言,且认真准备,三分钟时间也要拟出讲稿,每篇讲稿事后都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杂文。  鼎公退休后关注文学和宗教,他是基督徒,同时研读佛经,但他不是狂热的宗教信仰者,他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倡与时俱进;对于海峡两岸的动向也时时关注,他曾是某党党员员,但是他对国共两党有独立客观的看法。他在某篇日记里提到台湾的“二二八惨案”,他认为,五十年代台湾枪决一千多名大陆特工也是一桩惨案,应该予以纪念。  “每一个重大节日,我们都会有许多生活的细节附在上面,我们用无限的回忆浸透它,所以形式虽然重复,滋味却是甘美,它像一个按钮,打开了人生的意义。”  ———— 王鼎钧
一九九六年圣诞节
  @yiping1914 64楼
08:32:26  杨奎松
《忍不住的关怀》  这几天天气难得地好,又见大姐读书的身影:)  大姐注意到的---另外,提起知识分子,人们还会想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继而把陈寅恪抬出来作为典范。身为芸芸众生者当然对陈寅恪也持敬仰之意,但是以他为标杆来批评49年以后的知识分子没有骨气未免苛刻。陈寅恪是靠了陶铸的特殊关照(我感觉也有毛泽东对他的宽容)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精神度过十几年自由思想之岁月,除此之外,还有几人能保持风骨到最后?----一种很朴素的关怀。  陈寅恪当然是一个很高的标竿,常人难及--风骨难及,际遇也难及。看看吴宓可能会比较有意思。我看了他49年后的部分日记,他近乎很纠结地在乎着这个问题---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或者说距离),具体到他经历的那个时代,更具体化为知识分子的风骨如何面对“改造”的问题。60年代初,他出川,从南游到北,见了一大批老知识分子,上述问题是他与人见面的时候一个最在乎的点,这一点,见之于他与人的谈论和日记中的评议。  可惜没买到他49年以前的日记,不然可看看他又是怎么处理与另一个党国的关系的,包括,如何处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与“救亡”之类宏大叙事的关系。
  @鱼哥唱碗 66楼
11:57:42  -----------------------------  鱼哥好!读书的帖子越来越少,我自己也越读越慢,主要也是上网时间越来越少,我不开微博,不加微信,自称决绝被手机绑架(我的手机是最低档的),如此才能静下来读点书,而读书的快乐也只有自己知道。  关于吴宓,从其他相关书里,我的感觉是他不想涉足政治,但是,中国的政治(不是单指49年以后)的裹挟力量巨强,犹如龙卷风,躲不可躲,论起来,今天已经大有进步了。
  《秘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美苏间谍斗争》  本书写于1962年,作者桑契.德.格拉蒙特当时是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群众出版社1964年曾翻译出版,翻译者贝金,我估计是作为内部书发行,1980年以后,很多内部书都放下身段面向百姓了,这部书也重新印刷公开出版。  作者讲述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大冷战巨头的间谍战,分析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成立、作用、业绩(成功和丑闻),披露以美国中情局为主的西方情报部门和苏联克格勃的所作所为。  美国的政客们认为,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存在种种危险,因此需要在国家安全、基本自由、对外政策以及情报活动等方面保持平衡;作为冷战的敌方,“苏联秘密警察和情报网的传统可以追溯于沙皇时代”,因此美国也需要有一个相应的组织来对抗苏联的情报网,中央情报局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它和联邦调查局的作用不同,运作方式也不同,并且,在美国人民及及世界各国的心目中,它的名声也很糟糕。  “由于中央情报局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进行工作的,因而它的缺点都暴露无遗。为了对付苏联的威胁,它已经搞得太过火,以致背上了既没有接受人民委托又不接受任何约束的‘无形政府’的恶名。恰恰与此相反,苏联的情报部门却始终没有由于本身的失败或过火而公开受到指责。甚至苏联在进行和彻底清洗时,秘密警察组织仍然保持本身的权力。”  “由于中央情报局卷在许许多多的阴谋中,因而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每一次国际动乱的嫌疑犯。不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每当一位首相下台或一个秘密军事组织得势,就立刻有人在墙上写出中央情报局这几个字。”  ————坦率地说,作者的这段话,在今天依然不陌生,我有一左派朋友,每次提到腐败对政党和国家的危害,总不忘附带提醒我,“中央情报局一直在企图颠覆我们”。因为他也算是一定级别的干部,所以自称言之有据,然而同样的话一再重复,我不免回问一句:我们为什么不也去颠覆一下他们?  本书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建制、日常功能及活动手段和苏联的克格勃(包括前军情局)进行对比,然后用较大篇幅描述了一些有关双方的具体事例,从窃取情报,发展线人, 颠覆和鼓动背叛,策反外交官和科学技术人才,乃至在东西柏林互相运用下三滥手段颠覆和捣乱。两大冷战巨头的秘密战争手段极其相似甚至相同,以至于“东、西德政府对非法行为发表的声明,内容经常大同小异,这些声明简直可以互相交换发表。”  不过,无论作者介绍的这些事例多么典型,都不可能像传说中007那样惊心动魄,那是想象的精彩,间谍工作基本上还是藏于“地下”阴暗之处,除非一个间谍被捕,大部分时候他的生活都是波澜不惊,美国也好,苏联也好,东西方阵营莫不如此。  鉴于国情的不同,美苏双方(乃至东西方)的情报工作也有一些不同,比如,克格勃发展线人窃取情报极有耐心,可以用一年两年甚至三年来等候,这倒是有传统了,当年的苏联军情局培训和发展国际间谍就是如此;而美国则不行,美国绝不可能把大笔的钱送给一个待发展的线人而长时间没有回报,这一点显然和两国的财政制度有极大关系。再有,从西方叛逃至苏联的人员,人们总是会在报纸(主要是《真理报》)上看见以他的名义发表的声明,甚至有个别人是被绑架而去的,人们依然会在报纸上看到他(她)关于谴责西方国家赞扬社会主义阵营等等的文章,但是真人则未必能自由行走;从东方叛逃到美国的人员,鲜有在报纸上发表声明的,但是大多必须出席国会听证会,否则也未必能获得真的自由。  本书中有一些细节的披露也很有意思,比如英国有没有新闻检查制度?作者在书中提到:  “英国有一种建立已久的制度,即在国家安全遭到危害时,报纸便同政府采取一致步调,以压制新闻的传播。这种制度是由所谓‘D’通知书来执行的,政府向编辑发出这种通知书要求他们不刊登某类新闻。这种官方要求保密的措施,要经过一个由二十名报纸和电视执行委员所组成的委员会——新闻与广播事业服务委员会——的通过。”  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它的源头我想应该出自本书所提到的苏联情报官员康斯坦丁.任岑柯,此君曾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1952年发觉自己已经成了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对象,便在合同期满前两年称病返回俄国。
  “他的一件轶事已经传了出去:有次有位记者对他说,谁都可以走进华盛顿的国会大厦高呼‘打到美国总统’,可是你们就不能在克里姆林宫这样作。  “我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走进克里姆林宫,高呼‘打倒美国总统’。”任岑柯回答说。  顺便说一点,本书虽然带有政治色彩,但是非常幽默有趣好看,翻译者贝金是老一代翻译家,我个人认为,但凡读一本外国人写的书感觉流畅有吸引力,首先应该想到翻译的功力。  自从去年斯诺登爆出美国棱镜计划(PRISM)一来,我们的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不遗余力地谴责,批判,那份义愤填膺的气概好像“监听”是一件刚刚听说的事,更好像我们自己真是纯洁的君子之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对此,我只能感到好笑。
  @草桥关 7楼
00:59:22  问好一萍!  -----------------------------  草桥关,你的问好一瞥而过,不好意思,今天忽然注意到,感谢。
  《伊斯坦布尔—— 一座城市的回忆》  随着奥尔罕.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呼愁”一词也经常被人们引用进自己的文章里,但是,我读了这本书总觉得,碍于地域、宗教、文化——总之,不同文明的隔阂,我无法很准确地理解这一词汇。  读这本书倒是读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忧伤 —— 但是作者不用“忧伤”而用“呼愁”(不知道我们的翻译家是如何选择汉字的),就意味着那不是单纯的忧伤或者怀旧;以及,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的眷恋和爱。  “但对我来说,有件事始终不变,博斯普鲁斯在我们心中占据的位置。和我童年的时候一样,我们仍将她视为我们的健康之泉、百病之药、良善之源,支撑着这座城市及城里所有的居民。”  “……晴天时,一辆面包车突然出现,演员、灯光师和“摄制组”蜂拥而出,十分钟拍完爱情场面后,又飘然而去。多年后,我碰巧在电视上看见其中一部黑白片,才发现影片的真正主题不是前景中的风流韵事,而是在远处闪烁的博斯普鲁斯。”  去年曾有朋友建议组团去两座城市游览,从博斯普鲁斯到雅典,我原想那应该是很有意思的旅行,然而,在帕慕克笔下,博斯普鲁斯古老的文明渐渐消失,代之以西方色彩的一座现代化城市,书中那些黑白老照片展现的悠远和宁静今天恐怕看不见,于是我又觉得未必有意思。  对于旅游,我的朋友中有两种看法,一说再精彩的照片也比不过自己眼睛带来的感受;另一方则认为,他人的笔下就是风景,就看你会不会读。  我的看法:呵呵。  (英)庄士敦
《紫禁城的黄昏》
  陈时伟等译
山东画报出版社印  高伯雨译写
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根据香港春秋出版社1968年初版重排  一看,就是两个版本,前者是六年前从网上书城购买,看了感觉很好,还推荐给朋友;上月到王府井书店替亲友觅书,按照我的习惯,实体书店一般不进(书太贵),但是进则一定购书一本。在进口书架看到了后者,价格不菲,看了看,冲着译者高伯雨的名字,还是买了。  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这个版本,其实是1989年直接从英文版由一群后生代翻译过来的(我很不厚道滴猜想,那是盗译),中间停留了几年,2007年重新修订出版(不知是否拿到了版权)。虽然是一群后生代(其实这也是我的猜想)翻译,我认为翻译的不错,能读出庄士敦这位向往中国文化的原基督徒性格中的的温和善良。高伯雨是台湾著名作家翻译家,也是民国时代的人,所以他的译写自有他的风格,但是他翻译此书只从第八章开始,高伯雨认为前七章所写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免读吧,这一来,他的版本就不是本书全貌,令我觉得有所遗憾。  前七章庄士敦叙述了他眼中的晚清变局及他对光绪皇帝深切的同情,认为光绪是中国近代政治及社会改革的首位殉难者。同时,作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拥护甚至崇拜者,庄士敦对张勋的复辟行为自然也是肯定的,特别是对张勋的人品褒奖有加。山东版还依照原版附录了张勋的一篇自述,坦率地说,读了这篇自述,忽然觉得轻率地把张勋定义为“复辟小丑”实在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对于晚清,末代皇帝,君主立宪还是共和,各类人有各类看法,庄士敦的看法也只属于他或一部分人的看法,这本身属于另外一个问题。一本书是否值得读,是否值得收藏,那又是一个问题。  山东画报版和香港版,各有千秋,还是都留着吧。
  《阿穆尔河的里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出版(内部读物)  根据民间的通俗说法,这是一本“白皮书”,江峨翻译。由于文革期间出版的白(黄、灰)皮书译者多为集体挂名,实则由被发配至干校的老资格翻译者劳动,所以,不知道“江峨”究竟是本名还是化名。  那时代的白(黄、灰)皮书都是有个前言的,一般也都是气势汹汹的大批判文章,本书因为描写的是沙皇俄国“开发” —— 这是他们的话,我们的话是侵占,强占远东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流域那片广袤的沃土,当然更不能缺少一篇批判前言了。牵扯到两国之间历史上的恩怨,批判则批判,但是批得是否到位又是一回事。白(黄、灰)皮书的前言一般不是那些资产阶级翻译权威来写,多是革命的写作班子操刀。本书的前言更是气愤填膺慷慨激昂,但是,恐怕没有几个读者会认真的,特别是文章中满目的革命领袖语录黑体字,马恩列都一个劲地谴责沙皇(斯大林就不谴责,他想起来一定还偷着乐呢),其中引用列宁的语录最多,谴责得也最严厉,令我奇怪的就是列宁同志领导革命胜利后执政几年为何不以实际行动落实他的谴责呢? 前言作者更是对这部小说“伪造历史”“颠倒黑白”大声“阿呸”!让我感到有点词穷,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这样说真
是有失厚道。  其实这部小说也不是完全伪造历史,那片沃土在我们看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土地,在他们看却是他们开发的处女地——“他们不要,也不让别人要”;只不过,小说回避了沙俄的武装强占,把侵占阿穆尔河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称之为“移民”。小说选取年这个时间段,以第十三边防营为主角,他们沿石勒喀河到阿穆尔河护送哥萨克农民移民(浮运)到新建点定居,并且一路建设新镇,最后在哈巴罗夫斯卡为俄国远东最大的城市建造了最初的房屋、街道、移民家园和港口。这之前的庙街惨案,之后的海兰泡惨案,都不在这个时间段里,可谓“选择性描写”。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都有史料依据,作者本身是历史学出身,又参考了史书,再用文学手法描绘出一幅艰苦卓绝的开发边疆之图,单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是一本好看的书,其人物、景物和事件的描写都很吸引人,哥萨克的吃苦耐劳,俄罗斯普通人的爱国传统,当然,翻译也是好的。   小说结尾写道:  “石勒喀河和额尔古纳河在遥远的乌斯特—斯特烈尔卡,汇合成阿穆尔河。这条大河浩浩荡荡一直流到鞑靼海峡,它是俄罗斯通往东洋的一条大道。阿穆尔河的里程,经过几十个新建的哥萨克镇,经过布拉戈维申斯克、索菲斯克、尼古拉耶夫斯克三城,经过哈巴罗夫卡和索菲斯克之间新建的一些移民村。迁来的农民为了纪念他们的故乡,给这些新村起了这样的名字:沃洛涅斯村,维亚特卡村,彼尔姆村,坦波夫村……  在第四边防营奠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军事哨所,在波谢特港的诺夫哥罗德哨所,在乌苏里江和阿穆尔河沿岸,到处都在刨树根、盖房子,到处都能听到俄国人的声音。  俄国已经屹立在她的东部边境上。”  我们把上面一段话里面的地名重看一遍:  布拉戈维申斯克 —— 海兰泡,晚清政府在1858年签署瑷珲条约时坚持海兰泡为中国领地,当时俄国同意,后来的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亦坚持这一点, 但是1900年沙俄利用清政府焦头烂额之际,强占这里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对中国居民的屠杀——海兰泡惨案。  索菲斯克——
扎里屯,明永乐七年这里设置了卫所,即扎岭卫。  尼古拉耶夫斯克 —— 庙街,明朝时在这里设有行政机构,1850年尼古拉耶夫率兵侵占庙街并屠杀当地土著居民(赫哲族和鄂伦春族),制造了庙街惨案,瑷珲条约划给俄国。  哈巴罗夫(斯)卡 —— 伯力,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之前,俄国就开始设置哨所并建镇移民(这就是本书的主要内容),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伯力和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大片土地划归俄国。  符拉迪沃斯托克 —— 海参威,《尼布楚条约》中明确规定为中国领土,《瑷珲条约》规定其所在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中俄北京条约》中划归俄国。  众所周知,晚清以来,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既不是老牌帝国主义英国,也不是军国主义的日本,而是沙俄。但是,十九世纪开始俄国派边防营护送哥萨克移民一路向东建镇,只见“一连串俄国移民镇,从乌斯特—斯特烈耳卡伸展到兴安岭‘峡谷’”,更有博物学者和测绘人员带着科考队深入到阿穆尔河口及乌苏里江以东考察、绘图,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只带着少量武装护卫,就在尚属于中国的阿穆尔河上游来游去指挥边防军踩点插牌规划阿穆尔河流域新镇蓝图;阿穆尔河左岸隔一段就是一片热闹景象,砍树建房种菜打猎炊烟袅袅人声鼎沸,河那边始终是寂静的山林一片又一片,这时,我们大清王朝的领导同志们在干什么?  所以,如网友所言:俄国人就靠着那么几千个哥萨克,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占据了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人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统上海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