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请德格印经院简介印刷的经文?

藏文经书是怎样炼成的 探访神秘的德格印经院
发布时间: 22:03:56
【导语】:德格在藏语中意为善地。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这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藏族居民占县总人口的96%...
德格在藏语中意为&善地&。德格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这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藏族居民占县总人口的96%左右。这里遍布高山大川,风景壮美,但交通不便,较为闭塞,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环境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德格县城。
德格印经院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建于公元1729年。早在1703年,德格土司就已出资雕刻经板、印刷经书了,每年用藏纸约50万张,除1958年至1979年间中断了20年外,印经历史接近300年。
工艺及印制流程
现在的印经工艺包括造纸、制版、印刷等程序。
1、造纸:德格印经院许多经文和画像的用纸,完全是德格印经院用传统手工方法自制出来的。但造纸原料却十分独特,是一种叫&阿胶如交&的藏药材--瑞香狼毒草的根须,含微毒。制作技艺属于浇纸法系统,独具特色。制成的德格纸,色微黄,较粗较厚,吸墨性能好,份量轻,久藏不坏,韧性好,不易碎,还可防虫蛀、鼠啮,有独特的价值。
阿交日交的根分为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作三种不同质量的纸。其中用中层制作的纸,质量最好,是当年德格土司的公文专用纸。如果内层和外层合用,则是二等纸,主要用来印刷。如果内、中、外三层合用,则是三等纸,纸质较厚,纤维较粗,但很结实,现在德格印经院用的就是第三种纸。1958年,德格印经院停止生产藏纸。2000年,印经院请一位80岁的老人教年轻人制造藏纸,初步抢救了这门传统技艺。
德格印经院的经版选用红桦木为原材料,微火烤脱水后在畜粪堆沤数月,再取出水煮,烘干,刨平,然后才能在上面雕刻文字或图画。红桦木经火熏、粪池、水煮、烘晒、刨光等工序后,可几百年不变形,最宜用来雕刻。印经院的经版文字雕刻很深,而且书法十分优美,适合反复印刷,在印制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技艺。
经版雕好后,前后还要经过12次严格审校。校改无误的印版放在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晒干,再用一种叫&苏巴&的草根熬水刷在经板上,作为防蛀的药水。晾干后,一块成品印版才算完工。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流程,至今仍然完全延续了传统的印刷工艺。整个印刷过程由三个人组成,一个人负责更换操作登上的印版,并且搬走印过的经版,搬来新的经版。一人刷墨汁,一人印制,真正在实施汉语中的&印刷&二字。
发展现状及传承意义
德格印经院现院藏典籍830余部、5亿多字,木刻雕版30余万块。这些珍贵雕版,兼收并蓄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代表性经典著作,包罗宗教、历史、科技、医学、数学、文学、藏文文法等藏族文化大、小五明学的各个方面,还珍藏了大量的古代亚洲文化思想史料,特别是还以收藏有一批稀世孤本而著称。如刻制于康熙四十二年(应该为宋代)的《般若八千颂》,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如早期藏医药名著《四部医典》,是研究佛教和医学最古老的唯一珍藏本。德格印经院的270万多块印版,深深刻下了雪域文化的记忆,为印经院赢得了&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的盛名。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明珠。
作为藏族地区三大印经院(拉萨印经院、拉不楞印经院、德格印经院)之首的德格印经院,因其广博的藏族文化典籍收藏、严格的勘校、精湛的刻工技艺和高质量的印刷,使得德格版经书在藏族地区及国内外的藏学界广泛流传,十分有名。出于对信仰的极端虔诚,德格印经院对每一道工序的处理都异常严格。
德格印经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藏书楼,它的雕版印刷从制版、雕刻、书写、制墨、造纸、印制工艺等,都基本保持了13世纪以来的传统方法,为已消失的世界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例证。就算到了印刷业比较发达的今天,这里仍然保留了古老的传统--手工操作。
人们都在努力留住这些珍贵的记忆,因为这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但是,目前由于制造的手工生产成本颇高,工艺复杂,藏墨生产工艺尚未恢复等问题都没有解决,加上活字版技术又被更先进的电脑照排所替代,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传承遇到了困难,亟待对此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实现传承,使这一中华民族的一个耀眼的文化遗产能够长留于世。
相关资讯推荐
全站资讯排行
中共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 蜀ICP备号
技术支持:爱知世元(北京)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俗网-探访德格印经院
中国民俗网欢迎各界进行商务合作,请致函:
点击次数:
近期热门文章
--探访德格印经院
探访德格印经院
探访德格印经院 □ 老刀 文/图光线暗淡的藏版库房。  “十一”期间,笔者和几位好友,租一辆三菱越野车,从成都出发,一路上由既当司机又做向导和翻译的泽巴、彭措两位藏族亲兄弟轮流驾车,经雅安、康定、道孚、卢霍……,一直西行而去。在近千公里的山路上,穿行于高山、峡谷、森林、草原之中,看不够美景如画、藏地风情。  德格县城坐落于金沙江的支流的峡谷中,县城依山而建。唐初随着“茶马互市”的兴起,德格成为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由于地处交通要冲,也使德格的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为藏族聚居区三大文化中心之一(西藏拉萨、甘肃拉卜楞、四川德格)。全国最大的藏文印经院――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县城中央的山坡上。德格印经院是藏传佛教印经中心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格印经院全名为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清雍正七年(1729年),第十二代德格土司却杰?登巴泽仁为发展佛教,弘扬佛法,传承文化,在其家庙贡钦寺内另建佛殿,刻版印经。前后经过4代土司,历时30年,建成了3楼1底的印经院,原名为德格贡钦寺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以其收藏文献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以及考究的刻版工艺和精湛的印刷工艺而位居藏族聚居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德格印经院雕造、收藏了大量藏文化五明学各科著述和藏传佛教各派经典(如红教《宁玛举布》、花教《萨迦干布》、白教《当波文集》、黄教《宗喀巴文集》以及苯教《鲁布》),包括在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和藏文、梵文、乌尔都文3种文字版本的《般若八千颂》等珍本、孤本。印经院所藏典籍文献830余部,涵盖了整个藏民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学科内容,包括了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及整个藏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德格印经院制版、印刷、装帧工艺精湛,堪称一流,工艺流程古老而完备,被称为“刻版印刷的活化石”。  印经院的整个建筑呈正方形,占地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红墙平顶,庄严古朴,具有浓郁的康巴藏式古建筑特色。红墙平顶上的金刚时轮、镏金孔雀和金幢经幡,远远地就能看到。对于藏族同胞来说,这里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据说围着印经院绕满1111圈就可算修行圆满,因此不管是开馆还是闭馆,都有无数虔诚的民众在印经院的墙下转经。成群结队的藏民虔诚地口念经咒,有的持转经筒,步行按顺时针绕印经院转经祈福,有的则虔诚万分地五体投地跪拜。  穿过印经院门厅,里边的院子并不宽大,举头看去,院内是一座3层的藏式碉楼建筑,色彩浓烈而显肃穆。向导带我们上了左侧的楼梯,让我们按顺时针方向参观,并告知有的地方是不能拍照的,特别是经版!到了二楼,再转向右侧的一个很陡的楼梯来到藏版库,版库如同图书馆的库房,版架很多,从地板直到屋顶放置的全是印版,多得难以计数。为了防止火灾,这里没有安装电灯,每个过道看到的两排版架间只有一扇不大的窗户,光线十分暗淡。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我们抽出了一块沉甸甸的印版,手柄光滑,木刻字迹清晰、乌黑。虽然看不懂内容,但笔者抚摸着承载藏文化这坚实的载体,心灵有着刹那的触动,这种感觉大概是来自于藏传佛教的博大精深和神秘。这些书版、画版多有200余年的历史,静静地躺在飘着酥油香的版架上,我们的心也莫名地感到沉重。  源于对宗教的极端虔诚,德格印经院把每一道工序都处理得严格无比,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印刷用纸由藏地一种富纤维、带毒性的草根皮(汉文学名叫“瑞香狼毒”)特制,纸色微黄,吸水性强,柔韧性好,而且防虫蛀、鼠咬,久藏不坏;用墨方面,重要经典一律用朱砂印刷,其余一般经书选用上等松烟。而说到印版,德格印经院的每一块印版都来之不易,从选材到刻版都有一套复杂、严格的操作规程。当地藏族同胞秋后上山砍伐刚落叶的红叶枫木,精选顺直无疤的木材,顺木纹截为长110厘米、宽70厘米的画版和长宽分别为66至70厘米、11至18厘米的书版,厚3厘米,顶端留10厘米长的手柄以方便印刷。德格印经院既是印刷厂更是出版社,所有经书都要经名家精心整理,反复校刊。雕刻人员根据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通常情况下,技艺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工作,而10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画版的单面雕刻。比如有213卷129024页的藏文大藏经之《丹珠尔》,印版达64512块,前后花了100余名书法家和500名雕刻巧匠5年时间,才算大功告成。  印刷经文的地方在三楼,地方并不大,大约100多平方米,我们看到有十几个年轻的印刷工在飞快地工作。印经时两人一组,相对而坐,印版就放置在二人之间的斜板上。高坐者刷色,矮坐者拿印纸,高坐者接纸的另一端放在印版上,矮坐者手持卷布干滚筒,自下而上双手推过,高坐者迅速揭起已印好的书页放在一旁。刷色、上纸、压滚、取纸……周而复始,十分麻利,如同机器,可以想见劳动量非常之大。我们看到的是用墨色印刷,印经用的纸张一般切割成10厘米宽、60厘米左右长,印之前适当湿润以便容易上墨,印好的经文要晾干,然后整理、装帧。  德格印经院从传统的藏式建筑到藏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画、雕塑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在当今世界上,完整保存27万余块印版,是绝无仅有的。至今仍保持着300年前的传统木刻印刷技术和工艺的德格印经院,在今日更加显得生气勃勃。它不仅具有藏族文化艺术的典型特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德格之旅,人文之旅,心灵之旅。
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
Copyright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民俗网 版权所有您当前的位置 :
走进德格印经院 揭开藏文经书神秘面纱
11:24 来源:凤凰网
&|&新闻热线:96677&|&
  德格印经院是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四川省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
  印经工人在每一次推动鬃刷的过程中都要深深地弯下腰,低头敬畏地看着自己正在印刷的经文,当一张经文印好之后,又会有个自然的抬头动作,周而复始,每印一张,便自然地向经文鞠躬顶礼一次。
  德格印经院
  两名印工一个负责上墨,一个负责放纸和印刷。刷墨要用力均匀做到字字清晰,否则必须重印。德格印经院的印经方式百年未变,印刷是整个流程中工人负荷最大、工序最多的关键环节。
  据藏文《德格世德颂》记载,印经院系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创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至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1729年,在八邦寺大喇嘛司徒?却吉穷乃()的鼓励下,却吉?丹巴泽仁在他52岁时决定修建德格印经院,到他61岁去世时,印经院尚未建成。他死后,他的儿子彭措登巴:索朗贡布和洛珠加措3人继承父志,继续扩建印经院,经16年才告竣工,后经历世土司扩建,终于达到后来的规模。
  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的经版所以刻得深是源于土司的奖励制度。印经院初建时雕刻《甘珠尔》,五年后完工时,登巴泽仁土司抓一把金粉撒在经版上抚平,陷入文字缝隙的金粉就是刻版工人的工钱。
  德格印经院
  印经院建院以来管理就极其严格,每一次印版和画版出入库,工人们都要签名登记。由于藏地气候寒冷,经版在低温中清洗容易冻坏,所以每年只有半年时间可印经。
  根据德格印经院的版藏目录,它的藏书之丰在我国藏族地区各印经院中首屈一指,有佛教经典、天文、地理、医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丛书或专著200多部,其中还有一些珍本、孤本。如该院收藏的《印度佛教源流》,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早已失传。国际上的科研工作者和佛教徒也得求助于它。《汉地宗教源流》一书,也是研究汉地佛教和考查历史上汉、藏关系的珍贵材料。有300年历史的梵文、尼泊尔文、藏文对照的《般若八千颂》经版,亦为世界所仅有。
作者: 编辑:董晶宇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简介 |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增值电信业经营许可证(ICP):黔B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营业执照:77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40824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黔)字001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格印经院拍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