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蒋介石行宫去西安带多少随从人员?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蒋介石报西安之仇杀杨虎城 为何不杀张学良
作者:周海滨
在我看来,蒋介石杀祖父多少有点报了他十三年前被扣在西安的大仇的意思。后来,毛人凤对沈醉谈到此事时说:&老头子(蒋介石)对于这件事干得如此干净利落,很感满意。&(沈醉:《杨虎城将军被囚和被惨杀的经过》,《文史资料选辑》第28辑,第17页)
那么,为什么蒋介石杀祖父不杀张学良呢?因为祖父知道西安事变的详细过程,西安事变是祖父策划的;同时,祖父始终不低头,蒋介石也不想祖父和苏联人有联系。
祖父是9月6号被杀的。9月27号,蒋介石在台湾给毛人凤和吴越祥一人奖励了一万一千大洋,为他们处理大陆事务有功。这里面包含不包含祖父的这个事件,不得而知。
两函连战和马英九为祖父平反
2005年5月,我致信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要求国民党为祖父&平反&。我在信中说:&一个忠党爱国的老党员,国家的二级上将,没有罪名,没有审判,就这样被秘密处决,殃及子女部属,岂有天理?岂能为党纪国法所容?&在信的最后,我写道:&您应为杨虎城同志平反昭雪。&
信函发出后,很长时间没有回音。
同年11月,我接到时任台湾中国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张荣恭的回函。张荣恭没有回应&平反&一说,而是在信中透露一个消息来安慰我们。他在信中说:&杨虎城将军的签名与照片在本党中央公开展示,乃六十年来之首次,应系今年(2005年)国共正式和解后的新发展。&
2005年7月,马英九当选为国民党主席,同年8月正式就任。
日,我从台湾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处得知,连战先生卸任国民党主席时没有将信函转给马英九继续处理,但马英九从相关渠道得知我写信一事,提出了两点疑问。
马英九向邵铭煌提出:一、杨虎城到欧洲访问,为什么突然回国?馆藏档案中有没有明确记载?二、1949年,蒋介石是否曾下令杀害杨虎城?并让邵铭煌在台湾国民党党史馆查阅相关档案。
但是台湾国民党党史馆并没有相关的历史资料。
日,我致信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希望中国国民党将为杨虎城将军平反昭雪的事情做好、做彻底(贵党应以文字形式对杨的爱国思想做出评价;对被非法长期监禁,遭到残杀并殃及子女的行为做出交代与道歉)。&
这封信发出至今,马英九及国民党一直没有回复。但是,关于他提出的那两个问题的答案,我正在逐渐在找,并不断有发现。
但是,在我看来,马英九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是毫无疑问的,首先,祖父的被害,无疑是蒋介石下令的。因为祖父被关押期间,蒋介石非常关心他的关押。开始是军统局,后来是保密局。在军统局的时候,戴笠给蒋介石都有单独的电报报告关押祖父的情况,电报我都找得到。戴笠死后,军统局改组叫保密局,保密局仍然给蒋介石专报对祖父的关押情况。1947年,祖父得胆结石做手术,在住院期间,保密局给蒋介石打了三份电报,连体温、手术情况及手术后的恢复情况都给蒋介石有专报。现在从台湾公布的和我发现的情况来看,足以说明蒋介石对祖父的关注。
这与蒋介石是否下令杀害祖父有直接关系,对这么一个人,他最后的处理,保密局不可能不给蒋介石通报。就连祖父发烧多少度、体温多少都要报告给蒋介石,这个会不报吗?1949年初,蒋介石下野后,曾专门召开一个会议,不允许执行李宗仁的释放张学良和祖父的命令。
蒋介石到台湾以后的宣传,开始讲祖父是在重庆撤退时被土匪杀了。不过,现在不这样说了,说是被下面的人擅自杀掉的,可下面的人和祖父无怨无仇,而且9月6日重庆是很稳定的,因为解放军还没有入川呢,所以根本不存在混乱局面和大撤退,他的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李静静]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
新闻早班车
山东热点城事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揭秘蒋介石情史:他生命中的四个女人(组图)_网易财经
揭秘蒋介石情史:他生命中的四个女人(组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两岸秘密档案讲述人:杨青 《两岸秘密档案》总制作人
《两岸秘密档案》见证人:周玉蔻 哈佛大学公共行政硕士、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资深电台广播主持人
《两岸秘密档案》见证人:邵铭煌 台湾中正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副教授
日,一架飞机匆匆降落在西安机场。飞机上一名雍容华贵的妇人交给随从一把手枪,嘱咐他如果一会儿军队要抓她,就一枪把她打死。这名妇人正是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这趟西安之行,她的目的是救出身陷“西安事变”的夫君 。
蒋介石先后共娶过妻妾4房,有人说他一生风流,最后情归宋美龄。他与4位太太的故事,如同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蒋宋近半个世纪的牵手 ,但翻开硬币的背面,却是其他三位女人的心酸和血泪 。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专访张晨光:《一九四二》与冯导合作求之不得
[导读]许多电视剧迷对于张晨光并不会感到陌生,作为在演艺圈红足三十年的“资深帅哥”,张晨光从过去的金钟视帝到现在的金牌绿叶,依然活跃于电视剧战场的一线。张晨光饰演张道藩---剧照腾讯娱乐讯 许多电视剧迷对于张晨光并不会感到陌生,作为在演艺圈红足三十年的“资深帅哥”,张晨光从过去的金钟视帝到现在的金牌绿叶,依然活跃于电视剧战场的一线。从台湾观众最熟知的《金城四少》、《日正当中》、《一剪梅》,再到近年来他在内地出演的多部人气佳片《奋斗》( )、、《千山暮雪》等。张晨光如今已经成为了荧屏上成熟版“高富帅”的典型,成功人物、商界富豪和偏执老爸这些角色的最佳人选。对于较少涉猎的他此次参演了()导演的年度巨作《一九四二》,饰演国民党军官张道藩。记者也因此与张晨光有了一次对话的机会。原本早年他就曾因为广播剧《回首碧雪晴》而接触过这个角色,他坦言这是一种特别的缘分。说起与好莱坞男星艾德里安•布洛迪的对戏,他评价他为人随和,没有排场。而谈到与冯小刚的合作,他更是表示冯导对每场戏的精益求精让他印象深刻。对于电影《一九四二》记者:您在《一九四二》里面饰演了一名国民党军官,当初这个角色的接洽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张晨光:剧组那边联络了我的经纪人,推荐了一个角色。冯导在影视圈是声名赫赫的人物,有合作机会当然是求之不得。然后我仔细看了剧本,很有感染力。和剧中张道藩这个人物也算有点缘分,早年我参加的一个广播剧《回首碧雪晴》里演张道藩。记者:电影中的这个角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您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是怎么样的?张晨光:我饰演的人物张道藩,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国民政府文化事业与政治宣传的策划者。张道藩在此时是中央宣传部长。代表了当时的中央政府或者说是掌权者的官方态度。记者:跟冯小刚这样的大导演合作电影,您虽然是久经沙场,但是您自己也说非常紧张。能跟我们说说吗?(包括当时的场面,还有冯小刚对这些戏的要求)张晨光:在拍摄现场时,冯导对我并没有要求。演了下来,他说了几个要点。我之前演的那个广播剧,那会爱情是重点,疏忽了他政治人物这个因素。冯导他是一个对片中每一个角色都非常有着深入了解的导演,他和我说张道藩是一个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是个非常有城府的政治人物,演绎这个人物讲话要干净、利索。他的每一句话都会有双重意义。记者:合作下来,对冯小刚的印象怎么样,用你的方式评价他一下。张晨光:冯导对自己的生活和态度是非常肯定的。他知道自己未来的工作要的是什么。不论是站在怎样一个高度,会毅然决然的去做他坚持想做的事情。记者:戏中跟哪些演员演对手戏比较多,谈一谈跟他们合作下来的感受?张晨光:能请到级别的演员,说明这部电影的故事魅力是很有吸引力的。我和布洛迪饰演《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有一些在一起的戏份。好莱坞来的也罢,内地、港台的也罢,我们这些人的本职工作是一样的:演员。布洛迪很随和,在演戏时和导演沟通,各种小细节。所有的表演都很到位,是一个很细腻的人。而且没有排场,陪他来中国拍戏的只跟了家人和经纪人两位。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什么?张晨光:冯导对戏精益求精。拿一场戏来讲,这一场戏,半个小时,蒋介石带着几个随从到西安寻求援助的戏。进了大门过弄堂,这时候在下雪。场景非常逼真,地上撇的是盐巴。只是一个过场戏,会一直拍到感觉对为止,会很精细的拍出来。关于电视剧那些事记者:您从2004年起就在内地发展,近几年让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奋斗》中的演出,包括《千山暮雪》、《如意》、等电视剧里面的角色,都是商界的大人物,成功人士的形象,自己对于这样的一种“重复”怎么看?张晨光:一些角色表面的身份类似,实则都有不同的人物性格。片方找我演,说明对我塑造过的角色有认可。每一个角色,我希望注入的是不一样的灵魂。观众不会为匠气的表演打动,一定是用诚心去演绎,用诚意才能获得感动。记者: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已经上档的电视剧《彼岸1945》,这是您第一次尝试这种题材的电视剧吗?张晨光:同时期还拍了一部《决战前》,是一部抗战剧。记者:剧中和的合作,你们算是台湾电视剧两代的偶像了,对这位初次尝试抗战题材的偶像有什么评价?张晨光:以前对周渝民的印象是都是演,谈情说爱的那种。他在这部戏是很好的一个成长与蜕变,有大突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演员的潜力和亮点。记者:您一直是演电视剧比较多,电影作品比较少。现在有没有想多尝试拍电影?张晨光:没有太多想。表演这个工作相较其他的事情,我更擅长些,经常在小荧幕上有所表现,也会被别人看到。做电影的认为我合适来找我,我很开心。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新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在这里,读懂娱乐圈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娱乐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娱乐”,获取更多娱乐资讯。
相关电影推荐: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izziechen]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当前位置: &
15:09:58 &史真 & &
“对于历史事实,最重要的是要确切,要完整,要弄清楚”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言行举止及其模范精神,首先具体地体现在对于宣传周恩来的诸多事情的处理意见和果断态度中,旗帜鲜明、身体力行地倡导了客观、唯真、求实地尊重和反映历史的正确文风。1976年底,在周恩来逝世一周年前夕,为慎重起见,《人民日报》将三篇悼念周恩来的文章呈送给邓颖超审阅。日晚8时40分,邓颖超给报社机要秘书室打去电话。时任《人民日报》总编室机要秘书室工作人员的温宪那时正在总值班室值班。邓颖超在电话中首先问道:“你是值班同志吗?”她在得到了肯定答复后,说:“我对送来的悼念恩来同志的三篇稿子有点看法,向你谈一下。”她请值班人员向总编辑转告对这三篇稿子的意见,要求对稿子中某些不实之处加以修正。对此,温宪当即作了认真详细的记录。邓颖超在电话中娓娓而谈。她说:“在谈看法之前,我先把一个认识谈一下,我们回忆历史,一定要遵循主席要实事求是的教导,要有严肃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对于历史事实,最重要的是要确切,要完整,要弄清楚。不能只要前半截,不要后半截,不能自己编造。不能为了吸引人,就哗众取宠,弄得那么神秘似的,什么神奇呀,传奇呀,这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要悼念恩来同志,但不能从中捏造。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不能胡说。”略作停顿,邓颖超说:“这三篇稿子我一篇一篇地说。第一篇是大寨大队党支部的,讲到周总理三次去大寨,我没有细看。总理三次去大寨,我只去了最后一次。我把我去的那一次中有两个地方的出入用笔划了一下。其它那两次我没去,我没有权力发表意见。”“另有一篇文章,讲西安事变后,恩来和蒋介石、张学良谈判时,说蒋介石抱头大哭,就根本没有那么回事!当时恩来同志是共产党方面的代表,还有张学良那一方面和蒋介石那一方面,恩来同志是和两方面谈妥以后,见了蒋介石一下,当时蒋介石根本没有抱头大哭!”“另外就是关于李少石被特务打死的说法。1945年主席到重庆去谈判。一天,突然听到李少石被枪杀。当时以为是特务要谋杀恩来。恩来同志知道后,指示要提高警惕,限期查清。第二天查清李少石并不是特务暗杀的。那一天,由于我们那个车要赶时间,有什么急事,走得很急。前面有一群伤病兵,车在超过的时候,碰了伤病兵,结果我们的车没停,一直跑。伤病兵手里有枪呀,他们就开枪。碰巧,那一天车上就坐着李少石一个人,子弹正中要害,死了。后来那个司机一看闯祸了,就跑了。以后,我们再也没看到过那个司机。所以这个事,开始我们以为是谋杀。后来一查不是。我今天还又问了童小鹏,他也说不是那么回事。原来有一个写恩来同志的单行册子也那么讲,总理曾当面进行过批评。我的意见,在这篇文章里,这事就不要提了。不说实话怎么行?!”蒋介石资料图“还有一处,就是关于长沙大火。1938年,那时候国民党对日本采取的是焦土政策。长沙着火时,正巧恩来从武汉撤到长沙。因为国民党当时就是焦土抗战,不能说是国民党搞鬼谋害恩来同志。那时全城都起火了嘛!不能夸大!其它的时间,个别地点上的出入,我就不说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您推荐:
扫描到手机张学良卫队捉拿蒋介石真相披露:基本兵不血刃|西安事变|张学良|蒋介石_新浪军事_新浪网
张学良卫队捉拿蒋介石真相披露:基本兵不血刃
西安事变前的蒋介石与张学良
& 关于西安事变华清池捉蒋史实问题,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种“史料”“回忆”众说纷纭,一直到现在,也仍有些材料甚至是一些教材中在讲到华清池捉蒋一事时,引用了不实的史料。
& 为了澄清临潼华清池捉蒋这一历史史实,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西安事变史编辑组,曾借纪念西安事变45周年之机,于日,在北京召开了 关于华清池捉蒋和二·二事件辩论核实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兼西安事变史编辑组组长张魁堂,工作人员邓宏达、吴福章、丁雍 年,原任卫队第一营上校营长王玉瓒、卫队第二营中校营长孙铭九、一○五师一旅一团团长张治邦、东北军骑兵第七团团长陈大章、原张学良的机要秘书郭维城、张 学良随从副官朱宗愈,张学良胞弟张学铭,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人员王秦(当场录音)等14人。我有幸聆听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座谈会。虽时 隔23年之久,但座谈会的发言情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会议由张魁堂主持。郭维城在会议开始时说:“大家都是当时的当事人,不管以前是怎么说的,还是登了报的,都不算数,由今天这个会起,大家要说实实在在的……”
  座谈会先由孙铭九发言,其内容大致讲述了他带队“捉蒋”的情况,随后由王玉瓒发言。
  王玉瓒说:“1936年蒋介石前后两次到达西安,其行辕均设在临潼华清池。而蒋介石自己只带了二、三十名贴身侍卫,所以只要首先把张学良当时派的是哪 个部队守卫蒋行辕驻地———华清池大门这个关键问题搞清楚,捉蒋的真实过程自然会弄个水落石出”。王玉瓒接着说:“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双十二’前临潼县城 和华清池附近没有一○五师的部队,‘双十二’拂晓6时左右一○五师一旅一团才进入华清池外围地带,但没有进入华清池,也没有到过骊山北坡。”王玉瓒问在座 的原东北军一○五师一旅一团的张治邦团长:“你团进入华清池没有?”张答:“你们完成捉蒋任务撤离华清池后,我团才进入华清池的。我们是处理善后工作的。 蒋介石的随从人员死亡17人(包括秘书萧乃华和蒋孝先)是我们给处理的。”接着王玉瓒讲了当时的实况:“1936年,蒋介石两次到达西安,都住在临潼华清 池。张学良两次派去守卫华清池的部队都是卫队第一营。我根据命令要求,派连长王世民率其步兵第一连负责守卫华清池头道门及其附近公路;派连长邵兴基率其骑 兵连驻十里铺,担任十里铺至临潼公路的巡逻警戒;又派排长金万普率其手枪排驻灞桥镇,担任灞桥镇地区的警卫任务。蒋介石到达后,由他自己带来的卫士负责二 道门以内和五间厅的守卫。蒋介石回洛阳过生日,卫队一营没有撤。12月4日,蒋介石第二次来西安是乘火车在临潼车站下的火车,其行辕仍驻节华清池,卫队一 营的步一连仍旧担任华清池头道门守卫及其附近公路的警卫,而蒋的侍卫依旧担负二道门以内和五间厅的守卫,这是铁一般的历史事实。在座的各位如有异议请提出 来谈谈。”这时,郭维城说:“卫一营守卫华清池蒋行辕是事实,我愿为证明,不需多讨论了。”这一关键问题被公认之后,王玉瓒问孙铭九:“你刚才讲的卫二营 捉蒋过程,都是你率领你营王协一连50人完成的,关于卫一营的300多人捉蒋情况,你一字未提这是事实吧?”这时,郭维城也问孙铭九:“你真的不知道华清 池内有卫一营捉蒋吗?让我无法相信!”王玉瓒又问孙铭九:“你说,‘你们刚到头道门,就被蒋的卫兵发觉,他(指卫兵)先开了枪,你们一个班长开枪还击,把 他打倒’请问你们打倒的是东北军还是蒋的卫士?因为头道门是东北军守卫的呀,打倒一个卫兵就能冲到二道门了?”孙铭九说:“我因等候白凤翔坐的第二辆卡 车,后到的,我没看见,是听王协一说的。”这时王玉瓒说:“你们卫二营到达华清池时,我们卫一营打到二道门已多时了。头道门根本就没有蒋的卫兵。华清池地 处偏僻的骊山脚下,蒋介石是当时中国第一号人物,其大门卫兵不会只配置一个人,至少也得配置岗哨四人,由一个班长带班。另外在大门附近还得配备一个班的兵 力,以防万一,这才是卫兵勤务的正常情况。而你们卫二营只打倒一个卫兵,不仅进了大门,而且也进了二道门,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接着王玉瓒讲述了他奉命捉 蒋的具体经过:“12月11日下午4点钟左右,张副司令同蒋介石谈完话出来,走到头道门时对我说:‘王营长,跟我回城里去……’
  张副司令在会客室里目光严峻地对我说:‘命令你把蒋委员长请进城来,你营是守卫者,应先行动,要和孙铭九配合好做好这件事……’
  12月12日凌晨二时许,我乘摩托车先到十里铺,叫醒骑兵连长,传达捉蒋命令;随后又赶到灞桥镇,命令手枪排长带领全排战士迅速到华清池参加捉蒋;接 着赶到华清池第一连,部署捉蒋事宜,命令一连连长派兵去缴住华清池西侧禹王庙宪兵的械,撤掉南大门的岗。”这时张学铭插话问:“那天夜里带班的排长是 谁?”王答:“马体玉”,张学铭点点头说:“对了”。王玉瓒接着说:“大约凌晨四点,我只见二道门一个蒋的步哨来回走动。我举起手枪,连打三枪,命令我营 战士开始进攻,并通知从灞桥镇前进的卫队二营官兵迅速前进。
  在枪声和手榴弹声响彻骊山山脚之际,我和一连连长等利用黑暗角落、廊柱,翻过荷花池,绕过贵妃池,跃到五间厅门前平台一看,蒋介石住的三号厅的门半开 着,我们就飞步闯进蒋的卧室发现,人去室空,被子掀着,我们意识到,蒋可能越墙逃到山上去了。即令我营战士从左侧上山搜查,孙营战士从右侧上山搜查。
  当天已微明的时候,躲在半山腰大石后面的蒋介石不时地窥视周围动静,准备翻山逃走时,恰被卫一营手枪排班长刘允政、翟德俊等人发现,并喊道:‘委员长在这儿哪!’我闻声跑去……”
  会上孙铭九还说是他同车送蒋去西安的,原东北军一○五师一旅一团团长张治邦立即插话说:"蒋介石的车上没有孙铭九。那天,我的指挥位置就在公路拐弯路边的坎上,看得很清楚。"
  通过一天面对面地辩论核实,澄清了临潼华清池捉蒋的真相。会后,当时的全国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兼西安事变史编辑组组长张魁堂同志在1986年第6期《文 史通讯》上,发表了题为"临潼捉蒋史实全貌已基本查清"一文。文中说:"战斗前华清池和大门岗由卫队第一营一个加强连守卫。王玉瓒于12日凌晨二时乘摩托 离西安,经十里铺调了骑兵连,经灞桥镇调了手枪排,进至华清池,缴了禹王庙宪兵的械。时值一连排长马玉昆(即马体玉---笔者注)带班守卫大门,发动进 攻。捉蒋是极其秘密的事,是由张学良将军亲自分头下达的命令,各部队事前是互不通气的。这是比较合乎史实的。"
  张魁堂副主任又在"临潼扣蒋的兵力部署和主要指挥官"(《文史资料选辑》第2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9月)一文中写道:"如果临潼华清池扣 蒋的部署真像孙铭九说得那样简单,带上几十人一冲了事,既不顾友邻部队,也不怕蒋突围逃跑,那将置张学良于何地?这样一件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就简单 地交给孙铭九一人带几十人去办,不是视同儿戏?哪里还像一位久经疆场的30万大军的统帅?经过编辑组反复查证核实,临潼扣蒋的主要情况和参与人员清楚了, 历史事实俱在,谁也不能改变。"
  如今,当年的当事人相继谢世,掌握第一手史料的人越来越少,有些史料难免会以讹传讹。笔者认为有责任澄清真相,故援笔为文,将历史真实留给后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蒋介石行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