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和敦煌艺术属于哪个教派派有关

九月九重阳节的传说与哪个人物有关?重阳节习俗
  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大概的意思是自己身处异乡,到了的时候不能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甚是想念。尤其是最后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自己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题目中的九月九日便是重阳节,而重阳节又被称老人节。在古代重阳节是什么节?重阳节的传说都有什么?重阳节的传说与那个人物有关系?  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重阳节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形成、演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紧紧围绕健康平安、洪福长寿、趋吉避邪这一企盼美好未来的主题,演奏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主旋律。重阳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民间故事】丹朱修建重阳店  据研究人员考证,西峡重阳店最早是由尧的儿子丹朱所建。丹朱为尧的长子,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曾统帅大军征伐强大的东夷诸侯而获胜,巩固了尧的地位,为建立陶唐王朝立过大功,具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  学家王大有在《时代》中介绍:尧欲指定王位继承人,大臣放齐说:“帝子丹朱开明,可登帝位。”尧认为丹朱“不守德,好争讼”,“不足以授天下”。那时,人们把孝德作为众德之首。尧认为舜有孝德,决定把帝位传给舜,并由舜代尧执政。尧怕丹朱与舜争夺帝位,派丹朱驻守丹江和汉水交接处的丹江口,并派舜领重兵驻于黄河北 岸,监控丹朱。为了防止舜从北方攻击,丹朱在丹江边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为国都,与国都配合,建九层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并在正北建朱阳关、紫荆关、重阳店,来保护都城丹朱城。  丹朱为什么要在重阳店建立要塞?为什么以“重阳”命名?重阳店在朱阳关和荆紫关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阳关和荆紫关只是它的侧翼,起辅助作用。古人重阳轻阴,阳的地位比阴高。最大的阳数是九,九代表万物之大、之高,因重阳店在战略上处于核心地位,在军事上有从旁边防卫紫荆关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视它,把它起名为重阳。  丹朱建重阳店的时间在公元前2240年左右,距今有4200年,说明重阳店的建店时间有4000余年了。因舜最后继承了尧的帝位,名声远扬,丹朱则慢慢被后人遗忘了,但丹朱在淇河上建重阳店是确无疑的。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公主与重阳店  重阳节文化迄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在西峡至今流传众多民间传说。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要数重阳公主的传说。  据《汉书》记载,安帝年间,宫中的李娘娘受闫氏所害,逃至洛阳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阳店。恰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李娘娘历尽艰辛,慢慢把重阳女养大成人。谁知一年秋天,此地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村里的百李娘娘都未能幸免。李娘娘临终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重阳女,并把安帝赠送的玉佩传给女儿,让她找机会状告闫氏,为她讨回公道。  李娘娘死后,重阳女到处拜师学艺,立志斩除瘟魔,为母报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精心传授剑法,并密告瘟魔的四个弱点:一怕红色,二怕酒气,三怕刺激气味,四怕高声,让重阳女来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现时见机行事,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这天,重阳女组织附近的百姓登上云彩山,女的头上插红茱萸,茱萸果为红色,叶子散发出一种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现就齐声高喊:“铲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见到红色,闻到酒气和怪味,听到喊声,缩成一团,重阳女一剑将瘟魔刺死。从此重阳店一带百居乐业,健康长寿。  此事传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来视察,见到了重阳女和玉佩,报知安帝。安帝召重阳女进京相见,父女拥抱大哭一场。后安帝贬黜闫氏,专门为李娘娘修了娘娘庙,封重阳女为重阳公主。安帝要留重阳女在宫中,重阳公主以母亲葬在重阳、逢节要去祭奠为由,执意回到重阳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后,都要带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顺便把当地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传入宫中。  重阳公主生在重阳,长在重阳,又在重阳结婚、生子,百岁而亡。当地群众为重阳公主修了重阳道观,年年重阳节前来朝拜。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提起司马衷,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有一句名言,大家肯定不陌生,那就是&何不食肉
  据记载,历史上的太平公主是一个模范孝女。根据《新唐书&公主传》的记载,她为了
  《三国》第49集里面,当关羽收复了长沙,刘备进驻长沙后在诸葛亮的组织下对以前
  世间盛传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后汉书》、《三国志》及《资治通鉴
  蔡文姬和曹操到底什么关系?最明显不过的就是男女关系,这点谁也不能否认。  曹
  《甄嬛传》的热播,在剧中宠冠六宫的&华妃&蒋欣,更是凭借精湛的演技征服观众,
  宸妃海兰珠的到来,庄妃布木布泰原本是很高兴的,当初也是她在皇太极面前力主的。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
  历史与演义中的赵云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下面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  记得曾
  欺骗历史赚得口碑的十大伪君子,你知道吗?赶紧和小编一起揭露他们罪行!首先说明
  关于刘备的托孤问题有许多争论,而我却坚决支持台湾作家陈文德先生的说法!  当
  我们形容绝世美女时,常用到这八个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八个字,代表了中国
  提到陈近南,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他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人物--天地会的总
  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被秦国扣留后,客死秦国。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即位,屈原
  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这两父子,在国家的治理上,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杨坚称帝
  唐伯虎一生仅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因难产而死,第二个妻子弃他而走。他的一生
  武则天第一次究竟给了谁?这虽然是千古之谜,但了解李世民的好色猎艳的秉性和武则
  李白自称&天生我材必有用&,他从不掩饰自己在政治上的野心。在《代寿山答孟少府
  唐高宗李治的女儿太平公主也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了。她十六岁的时候就结婚了,说
  唐太宗李世民可真正算得上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但说到他的儿子,这些贵胄绝大多
  关羽关二爷人称&武圣&,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武功盖世,义薄云天,常以一夫当
  隋文帝的次子晋王杨广与开皇五年率军灭陈,养成了很大的势力。杨广是一个很有野心
  火龙出水  火龙出水是我国古代的早期火箭,简直是火箭的始祖,所以在西昌卫星发
  在东汉末年,初期黄巾军起义的首领是张角,后来,黄巾军的老大在不断的换,当然,
  公元前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清廷战败,不得已与英国等在南京签订了屈
  姜维这个人在三国中出场比较晚,远没有五虎上将那么有名。众所周知姜维出身于曹魏
  朝鲜战争发生在我们建国之后没多久。我国正值方兴未艾之际,朝鲜与我国就是唇亡齿
&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铮铮铁蹄数列强瓦解。落后的社会制度,孱弱的民族
  陈仓之战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发生的一场规模比较大的攻城战。陈仓之战魏国的首功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的精彩桥段,诸葛亮的智慧在此得到最高表现。  司马懿带领大军
  周季历攻燕京戎之战  周季历攻余无戎之战  周季历攻始呼戎之战  周季历攻翳
  百团大战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这场战役的涉猎范围很广。在这场战役之中,共计有着
  &高高的白云山,矗立在朝鲜汉江南。麦克阿瑟要从这儿进犯,我们的英雄将他停止在
  去年的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当了秦国太后的芈月,因为与义渠君
  性贿赂的牺牲品&&西施  按有文字记载论,性贿赂起码在两千年前就有了。而史上
  武则天,名武曌,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14岁入宫时被唐太宗李世民册
  等了十年,这个《诛仙》改编的电视剧《青云志》真是太辣眼睛,毁了《诛仙》这部经
  中国的历史文化好比一条汪洋,我们知道的只是其中的一瓢,虽说古人不见得都是对的
  膑刑  1.膑刑又称 髌刑,古代肉刑之一,即剔去膝盖骨的刑罚。古代著名军事家
  这个人主要活动在蜀汉将要灭亡之时,这也是其人生上最光彩灿烂的时刻。他的父亲叫
  在《史记&秦本纪第五》以及《史记&穰侯列传》中,曾有对芈月的记载:昭王母故号
  三国作为男人的江湖,女子一般都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出现在这段历史中的,但是有这
  这决定了岳飞政治上的不正确。岳飞主张迎请二帝还朝,对赵构的地位是一种威胁。二
  大唐盛世,名将如云,要评选第一猛将,很多人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尉迟恭、秦叔宝、
  排名第十 小李飞刀  出处: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使用者:李寻欢  暗器
  武侠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一大流派。从宫白羽至杨叛,近百年武侠小说名
  苏武是西汉的大臣,他曾奉汉武帝刘彻之命出使匈奴,但因为匈奴与汉朝不合,被匈奴
  秦惠文王享年四十六岁,病逝于王位之上。相关史料表明,秦惠文王在位期间,为了壮
  刘秀是西汉宗室成员,为了表达重兴汉室的志愿,刘秀在推翻王莽政权之后,仍然以汉
  杨露禅是以为伟大的武术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推广太极拳事业。下面就来看看杨露禅
  成员介绍折叠一奇&袁方  袁方字显谋,豫州汝南郡汝阳县人,八奇之首。原创角色
  作品介绍  《火凤燎原》是根据《三国志》、《三国演义》为基础,附加原创剧情相
  许敬宗是奸臣吗,不说大奸大恶,但许敬宗和忠臣这两个字应该是没有什么关系了,许
  上古时期就有上帝之说,还有五方上帝,是指分管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的神,而上帝则
  收取青唐的背景是发生在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后,王安石
  四僧: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皆为僧侣,故
  清代画坛四僧之&朱耷  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
  清代画坛四僧之&髡残  髡[kūn]残()明末清初画家。清
  清代画坛四僧之&弘仁  弘仁,少年孤贫性癖,事母以孝闻。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
  石涛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清初,其父朱亨嘉企图称监国失败被
  画坛四僧,是指明末清初时期的四位僧侣画家,即朱耷、石涛、弘仁、髡残四人。在艺
  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纪念他,将此日设为端午节。其实,从文献记载来
  明四家说的是明朝时期四位在绘画领域取得过突出成就的画家。他们分别是沈周、文徵
  薛元超是我国唐代诗人,同时也是任朝中书令,辅佐太子处理国家大事。那么薛元超的
  中国禅宗六祖,是中国佛教最大宗门。达摩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汝坟贫女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重阳节与什么生肖有关?_百度知道有关重阳节的资料_百度知道黄小星的空间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和谁有关?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和谁有关?
重阳节的故事
1.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於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後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2.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3.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4.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孟学士)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词句时,忍不住拍案叫绝!王勃从此一举名震诗坛。
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和谁有关?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他家里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岸边很多村庄流行起了瘟疫,死了不少人。看到乡亲们不断死去,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回到家里告别父母和妻子,一个人上路去了。
桓景访遍了天下名山,才寻访到在东南方的山中有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的传说(7张)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今年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吧。“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名,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最新发布的日志散文网推荐文章您的位置: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与习俗
&&发布时间: 10:07:39&&来源:查查吧&&责任编辑:
重阳节是哪天什么时候?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2011年的重阳节是:日,刚好在国庆假期里面,可以放假啦。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喝什么酒?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无相关信息
高要:“警民同心
中共肇庆市青怡
高要:“警民同心
心连心义工户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金是哪个教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