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佛学院官网的戒蝶什么样

首届全球禅文化创意评选大赛
征集作品类型包括视频、音频、宗教景区介绍、特色文化介绍、主题活动介绍,符合“禅艺天下 文化全球”的视频、音频、文章等
投稿作品截止于日(以官方网站或授权合作单位收到作品时间为准)。
  全球禅文化创意评选大赛是为全球各地商家和爱好者提供的最专业禅文化交流平台,同时推出全球禅文化会员卡,主要为您提供:禅文化实践、禅文化修行、禅文化用品、宗教景区、禅学知识、养生禅文化、寺庙旅游、四大名山如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普陀山、西藏圣地朝拜等最新禅文化线路及举办禅文化研讨活动。
   打造全球禅文化交流,为合作者和社会大众实现最大利益,比如,禅文化环球卡、各大寺庙活动参禅、禅文化用品和禅学进修班和瑜伽太极养生等,能实现实体和网络上共同发展的战略.并进修和逐步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等文化、东西方智慧等.通过网络和禅文化二者完美结合,实现人间天堂和世外桃源不是梦想,同时增长大家共同精进的场所,实现财富和健康一体化. 有各位善知识的加持,相信一定结幸福正果。
上海诚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东江湾路188号空间188创意园D栋501室
电话:021-1-
QQ: && 企业微信:chenglvwenhua
您当前所在位置:
上海龙柱真相,高僧真禅法师园寂二十周年记
玉佛寺第十任住持。俗姓王,名鹤树,江苏东台人。童真入道, 1921 年在安丰镇净土庵依净修老和尚出家,法名真禅,字昌悟。 1931 年在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依德浩和尚受具足戒。先后入东台三昧寺启慧佛学院、镇江焦山定慧寺佛学院、镇江竹林寺佛学院、泰州光孝寺佛学院、上海佛学院、上海圆明讲堂楞严专宗学院、南京中国华严速成师范学院等院校学习,佛学造诣颇深。先后担任镇江竹林寺、苏州狮林寺等名刹住持,以及竹林佛学院院长,桃李遍及欧、美、港、澳、台等地。
延安路高架,在竣工前,最后1根柱子打桩机随便怎么打也打不下去。请来了1位老法师,老法师看了之后说:“我知道怎么解决,但是我不能说。说了以后我3天之内会死”。
政府花了那么多钱,就差这1根柱子了怎么可能不完成呢,据说政府给和老法师说,你死后我们会给你家人很多钱(这方面我不清楚)然后老法师同意说了,他说最后1根桩子打在龙背上了,所以打不下去,需要在打桩的地方烧三柱香即能打下。烧完后,桩子的确打下去了,老人3天后死了,现在去打桩的地方看,有1个根龙柱在那里。
以下是一位上海人的帖子被我转载到这里了:
死的那个法师是玉佛寺的真禅法师,他是我一个同学的师傅,圆寂的时候,我同学乱哭了。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政府在建造延安路高架的时候在下面打地基的时候遇到了流沙,很容易塌蹦,水泥灌下去一下子就没有了,然后真禅法师就泄露说应该有条龙,然后就在那个点上的柱子上造了一条很漂亮的龙柱子,因为泄露了天机,真禅法师没有多少天就圆寂了。
还有上海博物馆,就是人民广场上的那个房子,像痰盂似的那个建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真禅法师就画了一个这样的建筑,要照着这样的样子建造,所以就是现在痰盂装了,真禅法师泄露了太多天机所以很早就圆寂了。还有现在在建造的地铁4号线也遇到了流沙,房子都塌了一幢了,差点人民广场也受到影响,害我前段时间都不敢去那里。现在没有真禅法师帮忙了,现在的玉佛寺主持很年轻,听说是个博士,估计还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地铁工程明显搁置。
好象有些人不太相信,当时我的确听说过这件事,所以去网上找了这件事的相关资料转来给大家看下。
上海高架路的秘密:一连数天,专车走高架,一看究竟。在上海出门似乎都要经过高架路,车上高架路,总是会经过上海高架路交流的中心——延安路、成都路。凡经过此地的无一不被高架主柱上装置的精美龙纹所吸引,瞬间必然会一个出现问题:延安路、成都路高架主柱上为什么要独“柱”一秀,围上白钢,纹上龙饰?无论你是坐私家车、公家车、还是计程车,开车的司机会主动告诉你一个关于高架与龙的的故事,出于每个司机之口,版本不同,内容大同小异,充满着神秘和神奇。
九十年代中,上海高架路建设是申城重振雄风,跻身世界一流都市前曲,继内环线建成并通车以后,贯穿市区的成都路高架和延安路高架先后上马,形成贯穿上海市东西南北中的“田”字格局,从而彻底改变市区交通拥挤堵塞,从而完成上海高架最终的上出天、下出地“申”字形的大格局。
工程之初由上海市各级领导重视,上海市民的支持,工程技术队伍的拼搏,使得工程进展神速。沿途街景,一天一个样,半个月找不到旧街里弄。没料到,当工程进行到关键的东西高架路与南北高架路交叉联接的接口时,作为高架路主柱的基础地桩怎么也打不下去。
工程受阻,偏偏受阻在东西南北交汇点上,受阻在上海最高的高架主柱之下!翻阅上海地质资料,上海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并无过分复杂的地层状况。参与工程的市政设计院、上海城建设计院设计,上海市政和隧道等工程公司立即调集技术力量攻关,一而再,再而三,地桩就是打不下。谁能想到偏偏在这个关键的接口上打不下地桩,竖不成主柱。
工程暂时停顿,奋战在工程第一线的工人们食不甘,寝不安。不知怎的,一种说法在私下里悄悄传开:会不会是风水龙脉方面的问题?要不要请位风水先生或道士法师来看看呢?这种说法出现,立即受到工程技术专家的反弹,这简直是对技术专家的嘲弄!在科学空前发达的今天,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可上九天揽月,碰上一个工程难点就求神拜佛,岂不是对封建迷信底头?于是重新抖擞,广邀各路技术精英,汇集到这一接口上啃硬骨头。领导亲自坐镇,人心齐,泰山移!必须要将主柱的地桩打下去,保证整个工期不被延误。
技术精英汇集,高招、绝招过招,各显神通之后,打不进的地桩依然打不进!就是勉强打进一部分,却远远不符合设计的标准和工程的要求。这一下问题变得严重起来了,精兵强将已经一一上场较量,却还是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如果这个接口的主柱浇筑不起来,南北、东西高架路就无法联接,整个工程也不可能的按期竣。于是,先前的求神拜佛的说法又悄悄地传播在工地。纵观上海近代史,从带起上海现代文明的外摊高楼大厦到南京路上的“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公司,无一不在建造之初留下了风水的传说和故事,且华夏大地的历朝历代,无一不是敬天地而遵循自然生存法则,因地制宜。眼前时间不等人,有招好过无招,何况从玄学方面一试,即使不成也没有什么大的伤害。主管领导思想也终于出现了松动,经过一番暗访,请来了上海某著名寺庙的一位高僧大德。
大和尚来到东西高架路与南北高架路交叉联接工地细细察看后,闭目合掌,久久不语。众人问可有办法?大和尚沉思良久,然后开口说,已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的办法也是有的,但要行一番法事,请动神明灵物让出打桩的之地。大和尚说完,慨然长叹,言明他道破天机,恐怕自身在世来日已无多。许身报德,愿为上海信众造福,也为久居的上海建设尽一份心力。
大和尚默然择定吉日,众人循其嘱咐,一切准备停当。法师焚香祷念,一一行事,事毕叮嘱某时某刻后即可打桩,然后一去不返。工程技术人员虽然一头雾水,却也动心聚念,遵嘱照办。谁知如此这般之后,地桩竟然顺利打了下去,不偏不倚,完全符合设计标准,南北、东西高架严丝合缝。大和尚回到寺庙,不多日无疾而圆寂。大和尚作法的布置,只传数位领导和工程负责人,并再三吩咐秘而不宣,所以外人无从获知详情,唯一能看到的痕迹,就是在接口处地桩上浇筑的巨大圆型支柱周身围上了白钢并装上了龙型纹饰,作为对佑助打桩成功的神明灵物的祈敬。 上海司机所说完故事,又补充说,这个故事在上海流传很久,曾有该工程某技术负责人在报上辟谣说,全无此事,龙型的纹饰纯为市容美观而装置的。但谁也不领会这位工程技术负责人说明,原因若纯粹是为了美化市容,上海高架路有不下成百上千个支柱,无一例外都显露着水泥混凝土的本色,唯有南北和东西高架路相接处下一柱妆以龙纹,并且银底金纹的纹。
我在上海只住了五天,安排不出时间去相关工程公司以及寺庙去求证,若是真去求证,估计也不会获得真相。所以在离开上海的当天,以自身的体验,一求真相。南北、东西高架路与内环高架路相连,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形成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从上海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延安路、成都路被妆上龙纹的主柱并不是上海的中心,也不在传统风水的龙脉之上,但绝对是上海新动线——立体交通网络的中心和最高点。我在龙纹的主柱旁站立了很久,既没有体会到来自地气方面的异常,也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来排除建造之初打桩受阻和高僧作法,似乎这一切与风水无关。作为上海新动线的中心,聚中为尊,必然蕴藏这着其特别的意义,仰望层层高架,聚巧势而展形,从四面八方所带来的动力、能量,无一不交汇一点之中。突然,我从精光鎏亮的龙纹上看到了玄机,原来是《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图! 顿时让我想起《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蔗物,万国咸宁。”乾的元气是多么伟大!天下万物因它而产生,它统率着大自然。云行雨施,大自然的一切流布成形。太阳运行规律了昼夜和四季,乾卦六爻根据时间形成,阳气按时犹如乘坐着六条巨龙驾御天下万物。乾是大自然有规律变化的表征,确定了万物的类别和寿命,保持这种均衡生息的状态,才有利于占卜。天道循环,万物复苏,天下康宁。而"飞龙在天"恰在乾卦的第五爻,与四层高架相加为九数,九五之尊,当为上海新动线的中流砥柱,成为上海一跃成为国际第一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的守护神。揭开了延安路、成都路被妆上龙纹主柱的玄机,我转身前往浦东国际机场,一路上浮想联翩,充满着对上海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变迁的信心百倍,因为"飞龙在天"为精明、天赋、才华、勤奋、机遇、阅历、见识、斗志和创造力一样也不缺的上海人注入了阳刚,为阴柔浪漫的上海市注入了阳刚,为上海新格局注入了灵魂。
在返回美国的飞机上,我在纸上再次画出上海高架路"申"字形的动线图,竟然是如此等玄妙。"申"字形的动线展铺申城,气贯阴阳,汇道禅于一炉。立体交通动线为人口拥挤、建筑密集的上海构成了新的高低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动静阴阳的对比,其灵动之纯熟,心智之高迈,气度之雄伟,无不令人目动心惊,拍案叫绝!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西藏中路268号来福士广场办公楼51楼
电话:021-1-0-038-1877
&chenglvwenhua
您的称呼:
联系方式:全国最好的佛学院是哪家?_百度知道通灵佛教网&||||||
--(710)[] newsbody
浅谈受戒学戒持戒
浅谈受戒学戒持戒内容提要:现在僧团中有许多僧众,不懂戒律,不按威仪,时常出现犯戒等不如法之事,要想此等事情不在僧团中出现,我们必须在受戒的基础上去学戒和持戒。所以,本文就“受戒、学戒、持戒”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和说明。把这三个要点来进行分段为受三归、五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学戒、持戒等。关键词:三归、五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学戒、持戒。所谓戒律,是指佛陀制定的戒条法规,也即是我们僧人必须遵守与实行的僧团律法。通常而言,戒有防非止恶之义,即不能这样做或禁止这样做;律有法律之义,即应当这样做,必须这样做。道宣律师云,戒律有三名:“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亦名为戒。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即是戒律。[1]”一、受戒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2]”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即在于佛教弟子们对于戒律的尊重与遵守。[3]”所以,凡为佛弟子,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三归与五戒等。首先必须受三归,三归者,归依佛法僧三宝之意,亦名“三归依”故三归亦有名为三归戒者。“在这里,有三点要说明的。有人以为,三归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实,三归也是戒,因为,戒是禁止的意思,三归之后,也有三种禁止:第一、归依佛、尽形寿不归依天魔外道。第二、归依法、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典籍。第三、归依僧、尽形寿不归依外道徒众。所以,归依三宝的本身,就含有一种戒的特质。[4]”“弘一大师把三归看作是求解脱的前提。归依佛,能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归依法,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归依僧,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归依三宝,可求得现世、后世乐,由此而得到涅盘寂静的究竟乐。三归是众生的无上智慧,发于内心,见之于外,自然是与戒法等四戒不可以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5]”受了三归的僧人,虽然不能达到菩萨比丘的戒行,却没有一个菩萨比丘是不受三归的。以此可知,三归仅是引导入门的方便,菩萨比丘才是进入佛门的最后身份。“三世诸佛在人间成佛,也都现的比丘相。因此,凡是受了三归的僧人,应该继续发心,求受沙弥十戒,受了沙弥十戒的僧人,应该再进一步,求受比丘菩萨大戒。[6]”受了三归的人,如果想进一步求得学佛的实际利益,必须求受五戒,才算是学佛所学、行佛所行的开始,受了三归,仅是入佛门而已。五戒者,一不杀生戒、二不偷盗戒、三不淫戒、四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前四戒属于性戒,后一戒是遮戒。什么是性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等四戒,持之属于本性之善,犯之属于本性之恶,不论受戒与不受戒,犯之均得罪。什么是遮戒?就是受此戒者不得违犯,未受此戒者饮酒无罪,所以是遮戒。一不杀生戒。“杀戒以杀人为重戒,杀旁生异类为轻。杀生以具足五个条件,成不可悔罪:1、是人——所杀者是人,而非异类旁生。2、人想——起人想、非想其它木石等。3、杀心——起杀对方之心念。4、兴方便——运用杀人的方法。5、前人断命——被杀的人,断定已死。[7]”若受不杀生戒者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意杀,乃至一切有形蠢动含灵,皆不得加害。二不偷盗戒。“盗戒的毁犯,也有轻重之别,具备六个条件,便成不可悔罪:1、他物——他人的财物。2、他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自己之物。3、盗心——起偷盗的念头,亦即存有预盗的心念。4、兴方便取——假借种种方法,达成偷盗目的。5、值五钱——所盗之物,价值五钱。这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陀国的国法而制定。国法偷盗五钱以上,即犯死罪,所以佛也制定佛弟子偷盗五钱以上,亦成重罪不可悔。五钱究竟有多少价值,殊难衡定,唯据明末见月读体律师考核,相当于三分一厘二毫银子;又据藕益大师研究,则为八分银子。6、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举离原来的位置。但此中包括移动位置、变动形态、变更颜色等等。凡是以盗心应用盗法使物主之财物离开本来位置,皆称离本处。[8]”若受不偷盗戒者,一切有主物不得故意盗,乃至一针一草、一米一谷等,若人不与,不得自取。三不淫戒。淫戒以具备四个条件,成重罪不可悔:1、是正境——男二道、女三道。2、兴染心——有淫欲之心。3、起方便——做种种方便办法。4、与境合——接触犯重、非处行淫。若受不淫戒者,皆不得与之行淫。四不妄语戒。“妄语戒在佛教中说,分为三类: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最重要的是犯大妄语罪。大妄语具备五个条件,即成重罪不可悔:1、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2、是人想——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生等。3、有欺诳心——蓄意要使对方受欺骗。4、说大妄语——自己未证圣果圣法,而说已证圣果圣法,乃至说见到天人来、龙来、神来、鬼来等。5、前人领解——对方能领解所说的内容,如对方是聋人、痴人、不解语人、及向非人、畜生等说大妄语,不犯重罪。[9]”若受不妄语戒者,此有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之别。大者,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觉言觉、觉言不觉,不闻言闻、闻言不闻。“小者,如果不以大妄语骗人者,一切欺诳,皆属小妄语。方便者,若为救护众生,菩萨可作方便妄语,比如有醉汉要杀某人,实见某人而骗醉汉言未见某人者,无罪。[10]”此妄语戒并摄两舌、恶口、绮语,不可不知。五不饮酒戒。饮酒戒是佛教的特胜,自五戒乃至大乘菩萨戒,无不戒酒;小乘比丘,不戒肉食,但无有不戒酒的。“不过,必须具足三个条件。始成可悔罪。1、是酒——能醉人的饮料。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饮料。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咽一咽,犯一可悔罪。[11]”若受不饮酒戒者,一切能醉人乱性之酒,皆不得饮,乃至不得一滴沾唇。酒是放逸根本,是引发其他恶行之缘。如《毗婆沙论》云:“昔迦叶佛时,有优婆塞,受持五戒,精进不犯。后于一时,为渴所逼,见一器中,有酒如水,遂取饮之,便犯酒戒。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杀而啖,复犯杀盗二戒。邻女寻鸡来入其室,强逼交通,复犯邪淫戒。邻家告官,讯问抵赖,复犯妄语戒。如是五戒,皆由酒戒。[12]”《僧祗律》云:“一切果浆,令人醉越。”也就是说烟草、鸦片等皆不得用〈药用除外〉。小乘戒以五戒为根本;一切戒条,均依五戒而立。杀、盗、淫、妄在戒律上属于性罪,饮酒若触发违犯杀、盗、淫、妄失智慧种。五戒为做人之根,七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同遵。五戒亦为修定之根本,学习者必持。这五戒不仅是出家人应尊守的戒,而是一般佛教信徒应尊守的戒,不过后来却把五戒、与出家的戒律对比,而认为它是佛教徒之戒。其实正是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和菩萨戒的基础。真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能生一切诸善法。沙弥出家之后,就要谈到受沙弥十戒的问题了。“沙弥戒虽然以十戒为主,但却先必须受了三归五戒,然后再受沙弥十戒。《五分律》与《十诵律》都说:“先与五戒,后授十戒。”也说:“先以五戒,调伏身心,信乐渐增,方授十戒。”若不受五戒,直受十戒,僧得小罪。因为七众戒是渐次戒,应该依次第而受戒,不得一进佛门出家,便受沙弥十戒,这在受者的心理上,恐怕准备不及,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13]”沙弥十戒是未成年的出家人——即是沙弥所受持的戒,沙弥十戒,共有十条如下:一不杀生戒、二不偷盗戒、三不淫欲戒、四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戒、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戒、八不坐卧高广大床戒、九不非时食戒、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戒。虽然已经剃发染衣而现了出家相,但是,未受比丘大戒就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大僧。所以,出家修道者都应该深知戒的重要;戒乃三学之首,为无上菩提之根本。受戒也是学戒,受戒中必不可少的勤求忏悔,至诚发愿。我们要忏悔的是什么?乃是无始以来所造诸恶业。正因为于前之因,故今生受六道轮回之苦,因娑婆世界的芸芸众生,由于贪嗔痴三毒的引发,导致诸烦恼的应运而生,令生活苦累。在忏悔的同时亦要发勇猛精进之誓愿。发何愿?身为释迦弟子,当然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念佛往生,同生极乐。如地藏菩萨立誓愿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忏悔发愿皆重要,然后皆得落实行动上。再重心的忏悔和宏大的誓愿,不付之于行,亦只是空话,行为的基础即是持戒。“凡是做一个比丘、比丘尼、都应该要受持戒法。比丘、比丘尼、戒条数由于各部律藏的不同;在具体数字上也各有不同,《四分律》是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和三百四十八条戒〈比丘尼〉;《五分律》是二百五十一条戒和三百七十条戒;《巴利律》是二百七十条戒和三百十一条戒;《十诵律》是二百六十一条戒和三百五十四条戒。[14]”“菩萨戒也称大乘戒、佛性戒、一心戒、心地戒、方等戒、千佛大戒等,是修大乘菩萨道者所应受持的戒律。其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项,菩萨戒、本虽有多种,基本上可以分为“梵网戒”和“瑜伽戒”这两类。由于菩萨戒关系到成佛这个根本问题,所以一直为修持者的重视。不过,因为戒条简略,初学者往往不容易把握其中要领,难以明别一些细微差别,更谈不上配合经论来学习,故而常常容易产生种种似是而非的看法。[15]”大乘菩萨三聚净戒的意义。就是发广菩提心,上求如来的觉道,下化法界的有情,以大慈悲,饶益众生,离苦得乐,如观音、地藏、文殊、普贤等大菩萨一样,各随所愿,有求必应,感而随通。菩萨在因地之中累劫修行菩萨之道,就是三聚净戒来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什么是三聚净戒呢?一摄律仪戒:菩萨修行,以戒为本。总摄一切戒律、一切威仪,也就是无恶而不断,不论大大小小种种恶事恶行、恶言恶语、恶心恶念、统统都要断得清清楚楚。古人说:“一念不生,众戒具足。三业清净,无恶不断,自净其意,是诸佛教。[16]”凡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大乘菩萨戒法的人,最主要是收摄一切戒律断除种种罪恶。摄律仪戒,也包括大小乘之一切戒律而护持之,使一切诸恶,都能断绝。二摄善法戒:菩萨修行,不但要断除诸恶以自利,更要普度众生以利他,那就总摄一切诸善功德,广植善根,深培德本,无论是大大小小,一丝一毫的善事善业、善言善语、善心善念、统统都要精进勇猛,努力去做,但又有利益无不兴从。千万不要以为小善而不去做,更不可以为小德而不去培植。要知道积小善能成大功,下点种必得果实。三饶益有情戒:又名摄众生戒,菩萨修行,不单是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广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也就是无一众生而不度。正如地藏菩萨所发的广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伟誓愿。出家众弟子,要进修大乘菩萨大戒,一定要受持大乘三聚净戒。这也是根本戒法,人人都要受持慎勿放逸。佛陀所制定戒学,分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一戒法:指佛陀所制之律法,乃是佛弟子所应遵守的轨范。也就是佛陀针对弟子们,在僧团里共同生活中所违反的那些情况而制定的许多律法、法则,即是五戒、八戒、十戒、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等戒条名相,通称戒法。二戒体:受戒法之后,受者体中,得到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也就是受戒弟子,正当在律师为他传授戒法时刻,他心中一念虔诚清净之心,万缘放下,一心专精,而领纳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力量,称为戒体。三戒行: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正是受戒弟子他在得到戒体之后,所发挥出来不可思议力量,对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严谨如法行持,丝毫不得有犯,所谓:“守口摄意身莫犯。”称之戒行。四戒相:“就是佛弟子在受戒以后,在修持戒律方面;在外身行动方面;在语言讲话方面;在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凡行住坐卧处,都要遵守僧团的清规戒律。正是佛门弟子威仪济济,道貌堂堂,行路就象一阵清风,所谓之行如风。住下就象一棵青松一样雄伟庄严,所谓之住如松。坐起来就象铜钟一样稳健着实,所谓之坐如钟。卧下去,就象一把弓箭一样,所谓之卧如弓。这是一个多么庄严的佛门弟子,是值得信仰佛教的道友一心顶礼诚恳恭敬的良好楷模。即是通过持受戒法而显发出一种清净庄严威仪的外相,就叫做戒相。如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叫马胜一样庄严;也象佛未出家前做悉达多太子北门时所见的那位比丘一样庄严,深受人天的尊敬。凡是我们受戒的佛弟子都要具足这种优越条件。[17]”二、学戒受过戒后,首先要学戒。“受戒,固然不能没有受戒的仪式,或在师僧之前,发殷重恳切之心而感发戒体;纳受戒体,或在佛菩萨形象前,礼拜忏悔,见到好相,如见光见华,见佛菩萨前来摩顶,而得受戒。但是,受戒者,只是一个佛弟子身份及其阶段层次的开始,绝对不是其身份阶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后,必须学戒。四宏誓愿的“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什么法门呢?无非是学佛所学,行佛所行,以期证佛所证。佛教的戒律,便是教人学佛所学,行佛所行,而至证佛所证的广大法门。[18]”三归与五戒是佛戒之中最简单的项目,但五戒也是一切佛戒的根本,故称五戒为根本戒。无论是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乃至菩萨戒,无有一戒不是根据五戒引生的,所以一切戒中,以五戒为重要,五戒学不好,一切戒都将无从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它的戒,也就容易持了。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见到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弘一大师是近代的高僧,并以学律持律闻名,但他自验,他非但不够比丘的资格,也不够沙弥的资格,甚还不够一个五戒满分的优婆塞的资格。我们试想,一位持律谨严的高僧,竟还不感以满分的五戒净人自诩,降至一般而下的人们,谁还敢以五戒清净自居呢?在此,必须明白,弘一大师的自验,绝对不是因他破了根本大戒,而是说五戒的微细部分,无法顾得周全的意思。以此可见五戒的重要性其严重性,因为五戒是众戒的根本戒,众戒多由五戒开出。有一点,希望受了戒的人,切实注意,不要心高意狂,以为自己已是清净佛弟子了。但是,受而不学,那就不会知道戒律的严正和神圣。[19]”《十诵律》云:“佛制比丘五夏已前专精律部,若达持犯,辨比丘事,然后乃可学习经论。”[20]佛陀规定比丘在受戒后的五年里,专心学习戒律,明白了僧尼行为准则,能在僧团中独立生活之后,才能学习经论。《十诵律》又云:“诸比丘废学毗尼,便读诵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呵责,乃至由有毗尼佛法住世。[21]”受戒后要先学戒律,如果先学经论,就会废弃戒律,所以世尊呵责这种行为。学习戒律,才懂得如何持戒,也不会违犯所受的戒法。社会上不懂法律的人称为法盲;在佛教中不懂戒律即是戒盲。一个人尽管不懂法律,但如果犯法,照样受到法律制裁,同样,不懂戒律,如果犯戒,也会受到因果的报应。《四分戒本》云:若比丘!说戒时,作如是语:“大德!我今始知是法是戒经,半月半说,戒经中来。”若余比丘,知是比丘,若二、若三、说戒中坐,何况多!彼比丘无知无解,若犯罪者,应如法治,更重增无知罪。大德!汝无利,得不善,汝说戒时,不一心思念,摄耳听法,彼无知故,波逸提。这条是九十波逸提中的第七十三条,称为恐举先言戒。一个比丘耽心被别人举罪,申言自己对戒律无知,以为不知者不为过,其实不是这样。对戒律无知除了清算戒罪,还要加上一重无知罪。有的出家人受戒后,不但自己不学戒持戒,对别人修学戒律,也持反对态度,这也是犯戒的。《四分戒本》云:若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作如是语:“大德!我今不学此戒,乃至有智慧,持戒律者,我当难问,”波逸提。欲求解者,应当难问。这条是九十波逸提中第七十一条,称为拒劝学戒。有的比丘不学戒律,人家劝导他,他不但不接受,反而职责劝导者。《四分戒本》又云:若比丘!说戒时,作如是语:“大德!何用说此杂碎戒为?说是戒时,令人恼愧怀疑。”轻诃戒故,波逸提。这条是九十波逸提中第七十二条,称为毁谤毗尼戒。毁别人学戒说戒,是犯戒的,如此戒条应当学,应当守持每一条戒。通过上面所引的戒学资料来看,受过戒后,如果不好好地去了解、去学习,那受戒又有什么意义呢?三、持戒受戒和学戒的目的,是在持戒,如果受而不学,那是懈怠愚痴;如果学而不持,那是说数食宝。佛陀制戒,是要佛子去遵行践履的,不是仅让佛子们增长见闻,而是完善人格的基础。诸经论中赞戒不绝,三业的守护,六根的清净皆由持戒而得。如一人戒体毁犯,不仅是前功尽弃,还必将遭受业报,求受不是目的,更不是形式,求受是为更好地学戒持戒,是为日常中更加精进勤修六度万行,以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而早得佛果。如果所有的佛弟子,人人都能学戒持戒,那犯戒的人,固然少了。有人说:“受戒容易持戒难”这句话。自古至今确实如此,对于出家人来说,持戒确实是很难。如果不持戒那来的精进呢?你如修定,也是因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断烦恼,才能解脱。一个真正持戒的人,他是不希望自己犯戒的,也更不希望他人犯戒。如果见他人犯戒,他只有向那个犯戒的人劝告,使他不要在犯戒,假若不听,“在此只好作羯磨法,若羯磨法行不通的话,只好内心为他悲痛;否则的话,可在布萨诵戒之时,为之举罪,由大众秉公处断。绝不可以随见随说,见人便说,不分场合,不拘时间,也不管对方听者的身份。要不然,他说他人犯戒,如果说的是真话,他自己便犯了说四众过戒,如果所说不实,更加犯了妄语戒,如果被说者是出家人,他即犯毁谤三宝戒;这三条戒,都是菩萨的重戒,无论是谁也好,都犯了波罗夷罪。[22]”波罗夷罪是失去戒体,所以一个人持戒谨严的人,绝不会轻易说他人犯戒,如果常常爱说他人犯戒的人,他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常常犯戒的人。佛弟子应当要“以戒为师”才能清净。戒为佛制,尊重戒律,即是尊重佛陀;凡为佛弟子,皆尊重戒律,唯有“以戒为师。”综上所述,可知戒律在今天是很重要的。但戒是佛陀亲制,我们应当去学它、持它,不要去犯它。而我们学习戒律,严净毗尼,即能使正法久住于世间,佛法才能得以延续。戒不但能防非止恶、规范行为,净化身心。戒是佛法的实践基础,由戒才能生定,由定才能生慧,所以戒学与定学、慧学共称三无漏学。我们通过受戒、学戒、持戒,即可达到了脱生死求证涅盘的学佛目的。注释:[1]《法音》一九九零年总期第七三期20页[2]《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18页[3]《华严经贤首菩萨品第八之一》东晋佛陀跋陀罗译[4]《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19页[5]《闽南佛学院学报》一九九九年第一期110页[6]《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20页[7]《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73页[8]《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77页[9]《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84页[10]《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85页[11]《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87页[12]《浙江佛教》一九九三年第四期179页,但我查《大正藏》光盘版中间没有找到这段话[13]《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164页[14]《佛法概要》上海圆明讲堂印315页[15]《闽南佛学》二零零二年第一辑136页[16]《佛法概要》上海圆明讲堂印323页[17]《佛法概要》上海圆明讲堂印322页[18]《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20页[19]《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22页[20]《法音》一九九三年总期一百零二期5页[21]《法音》一九九三年总期一百零二期5页[22]《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东方佛学文化资料丛书22页参考书目:1、《佛光大词典》2、《四分律比丘戒本》3、《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4、《戒律学纲要》圣严法师着5、《佛法概要》明阳法师敬述6、《闽南佛学院学报》一九九九年第一期7、《闽南佛学》二零零二年第一辑8、《法音》一九八九年总期第六十一期9、《法音》一九九零年总期第七十三期10、《法音》一九九三年总期第一百零三期11、《浙江佛教》一九九三年第四期12、《台州佛教》一九九三年第七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佛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