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新产品上市推广方案需要什么条件

农药企业开发新产品十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发布日期: 9:42:07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  在谈农药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常见误区之前,不妨先来看看我们国内农药企业目前是如何开发新产品的。
  笔者通过调研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一是一些企业登陆“中国药信息网”查询,看看国内优秀的农药制剂企业正在登记试验哪些新产品,他们也就选择开发哪些产品。
  二是从业务员和客户那里了解情况,什么产品好卖,希望增加什么产品,于是这些企业就上什么新产品。
  三是一些企业通过走访市场,看谁家的产品卖得好,回去自己也进行研究开发,紧跟市场潮流。
  四是一些企业紧跟国际上的次新化合物,进行开发登记。
  客观地评价,我们绝大部分国内农药企业都是按照以上四种方式开发新产品的,一路走来,磕磕碰碰,跌跌撞撞。也有很多企业眼光很好,做得不错,抓住了很多有利机会,拥有很多销售得不错的产品。但是,如今我们又明显感觉到,开发新产品不难,但新产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概率越来越低,机会越来越少,投入产出比大大降低,很多钱都白白浪费,交的学费也越来越多。
  成功的案例和方法固然可贵,但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也很难得,因此,我们总结了国内农药企业在开发新产品过程中常见的十种误区,包括多个热点化合物的分析,仅供业内同仁们参考。
  误区一
  以高含量单剂为主
  对于大部分农药制剂企业而言,要尽可能避免单剂产品,除非可以通过剂型优化而降低成本,更不需要为了差异化而盲目追求高含量,含量并非越高越好。
  原因很简单,和原药厂家竞争单剂产品,制剂企业没有成本优势,业内这样的案例很普遍,原药厂家一般都是单剂产品做的好,制剂厂家一般都是复配产品做的好。
  所以,农药制剂厂家的主要优势还是制剂的复配,建议加大对复配制剂的研发和开发,争取拥有剂型和应用专利。
  误区二
  证件越多越好
  为了占据资源和满足市场需求,企业一股脑地登记和开发新产品,眉毛胡子一把抓,新品上市密集,年年推新品,业务员也不知道该卖哪一个,聚焦不了大品和资源,结果自然是证件的利用率很低,企业陷入依靠年年上新品来实现增长的怪圈,产品越来越多,销售额却迟迟不见增长。
  对于年销售额预计达不到50万元的新产品,笔者建议慎重开发,没有一定的把握,就不要盲目地上新品,没有充足的准备和对产品的了解,就不要急急忙忙推出新品,控制新品上市节奏,做好规划和布局,做一个保证成功一个,严格把控企业品规数量,做好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误区三
  一味节省登记费用
  这几年次新化合物很多,国内农药企业的通常做法是先登记单剂产品,再登记复配产品,表面上看,这样混剂可以节省10万元左右的农药残留试验费用,也多了一个证件,可是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混剂产品晚了半年到一年上市,失去了产品领先一步的先机,错过了大品操作的良好时机。
  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习惯性一窝蜂上新品、以非专利产品为主的行业背景下,领先一步显得尤为重要,某些战略性产品抢先上市才能占得先机,甚至可以说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在产品开发上,国内企业需要具备战略投资眼光,而不是以登记产品多少为目标,登记产品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从这几年的次新化合物来看,如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领先一步上市的农药企业,哪怕是通过外企授权合作,提前半年到一年抢先上市,产品往往占得先机,其销量和品牌优势明显。
  如标正顶妙(苯甲?嘧菌酯),因国内其他企业在水稻上登记使用,需要半年时间进行环境评估,这样就延迟了半年获得登记证,顶妙因登记在番茄上使用提前了半年上市,占得先机。龙灯的福连也是最早使用戊唑醇与多菌灵复配的产品,竞争优势明显,销售情况很好。瑞德丰绿琦(吡唑醚菌酯),通过巴斯夫授权合作,提前了近一年时间上市,抓住了机会。
  误区四
  盲目跟从潮流
  看到别人什么产品卖的好,立马回去自己也登记一个,问题是等到两年之后登记下来了,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还有多长?是不是还很好卖呢?是不是就具备竞争优势呢?
  一些企业开发产品时把现在流行的当做未来流行的!把现在好卖的产品认为未来也一定有前途。
  如呋虫胺,属于第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登记,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优异防效,具有超高效、广谱、用量少、持效期长、对作物无药害等优点,2013年进入中国市场,日在中国的专利到期,一度非常火热,很多农药企业看好这个化合物。
  然后,大部分农药企业都选择了跟随潮流,登记防治对象为蚜虫,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跟随是非常盲目和冲动的,呋虫胺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表现优异,对蚜虫却效果平平,而且原药价格未来如何、后期性价比如何也难以预测。显然,这些农药企业对有一定前途的产品应用前景、发展潜力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有限,产品经理没有充分调查和研究,企业也没有认真仔细地进行评估。
  再如联苯肼酯,该药是联苯肼类杀螨剂,2008年在我国获得登记,登记作物和防治对象为苹果树红蜘蛛,2012年专利到期,不少国内农药企业跟从登记,大部分都登记了苹果树红蜘蛛和柑橘树红蜘蛛,然而从联苯肼酯实际应用来看,其对苹果树红蜘蛛和柑橘树红蜘蛛效果并不显著,性价比也不高,但其对蔬菜叶螨和草莓红蜘蛛(以二斑叶螨为主)效果显著。有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那就是国外公司该产品在中国市场为什么一直只有5毫升的包装规格在销售,原因何在?其主要推广在苹果树、柑橘树区还是蔬菜种植区?
  误区五
  对政策风险把握不够
  有时候,政策影响对产品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当今环保压力趋紧的情况下。
  最惨痛的案例就是氟虫腈的禁用,防治水稻二化螟和卷叶螟效果很好,一度成为国内“第一杀虫剂”。专利临近,国内农药企业一窝蜂地登记(2009年氟虫腈及其复配剂正在办理登记手续的估计有3000多个证),盲目跟进,结果因为氟虫腈对蜜蜂等有益昆虫和鱼虾等水生生物毒性太大而被禁止使用,导致一些大型制剂企业直接损失一千多万元,中小型制剂企业损失也有三四百万元,而国内某些原药企业损失非常惨重,代价不菲。
  再如吡唑醚菌酯、铜制剂、虫螨腈等因对水生生物毒性问题,因此登记水稻作物存在潜在风险;噻虫嗪、吡虫啉等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毒性高,未来在蜂源作物上(如苹果和柑橘)的登记也存在风险,未来前景如何无法估计。
  误区六
  对化合物识别不清
  一个化合物有没有未来,不是看现在登记热不热门,是不是炒得很火,而要看这个化合物的本身性能、国内外应用价值、原药工艺和价格趋势、应用性价比(与现有同类化合物相比有没有竞争优势)等。
  如茚虫威,是由杜邦发现、开发和生产的兼具f二嗪结构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专利到期后,当年国内农药企业也是一股脑儿跟着登记,对这个化合物本身的认识和了解并不深,也没有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准确评估和判断,结果因为其作用速度慢、性价比低,如今大部分成为烫手的山芋。
  再如氟环唑,是一种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对一系列禾谷类作物病害如立枯病、白粉病、眼纹病等十多种病害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兼具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治效果很显著,然而,氟环唑虽然在国外推广和销量很好,但因为性价比低,在靶标作物上有很多可替代的化合物,加上安全性低,因此在国内一直推不开。
  最近几年到期的专利化合物很多,还有一些国内农药企业没有开发的非专利化合物,这里要郑重提醒农药企业,切莫盲目跟风,为了差异而登记,一定要识别清楚化合物的市场前景,以长远的眼光和多种视角来看待化合物本身特性,比如联苯肼酯、氟虫双酰胺、唑虫酰胺、氰氟虫腙、啶氧菌酯、氟啶虫酰胺、乙虫腈等新产品,我们认为需要慎重识别、研究、验证和评估后再开发。
  误区七
  坚持选择老剂型
  有一家国内农药制剂企业认为可湿性粉剂(WP)比水分散粒剂(WDG)成本低,更有价格优势,因此将企业相关产品全部都登记为可湿性粉剂(WP)。可是市场潮流无法逆转,专家和媒体都在宣导水分散粒剂(WDG)的优势和趋势,企业都在大力推广水分散粒剂(WDG)甚至干悬浮剂(DF),此时企业如果还坚持选择可湿性粉剂老剂型,最后只能被淘汰。
  市场趋势和潮流不可阻挡,需要产品经理和农药企业高层领导具备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准确的趋势判断,才能跟上行业的发展和步伐,起码要做到不固步自封,例如错误地坚持选择一些老剂型。
  误区八
  为了专利而专利
  有些国内农药企业申请专利,不是真正的考虑设置市场门槛和竞争壁垒,而是为了拿政府补贴,而国外农药企业的专利往往是一剑封喉,让其他进入企业难以迅速跟进和模仿。
  误区九
  对剂型研究不透
  因为对化合物的剂型研究不透,没有摸清楚,造成登记下来后,产品生产质量不稳定,这个在业内也相当普遍。
  如某些国内农药企业盲目登记高含量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悬浮剂、咪鲜胺悬浮剂、80%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40%吡虫啉悬浮剂等,结果证件下来了生产不出来,或产品稳定性太差,非常可惜和遗憾。
  误区十
  战略性产品布局不够
  目前产品经理开发新产品的工作主要从取得登记证开始,基本是属于盯着眼前的。实际上,一个产品的开发应该从立项开始,对未来战略性产品要有一个很好的布局。
  企业现在的地位是由三年前的产品立项和研发决定的,而三年后的企业地位是由现在的产品立项和研发决定的,最优秀的产品经理,决定的不是企业的现在,而决定的是企业未来1~3年的发展。
  产品经理是产品的总经理,应该具备前瞻性投资眼光,把握公司未来产品战略布局和应用前景,捕捉化合物将来的价值机会。
  业务员知道什么产品好卖,可是不懂这个化合物的寿命,不懂这个产品的前景;研发人员懂配方,可是不懂登记政策,不懂市场和竞品。因此,企业要想拥有一个有价值、有前途的产品,就需要产品经理去统览市场全局,既要懂市场,又要懂研发。
  对于客户而言,在你的公司报告里面,永远都少不了一页PPT:未来1~3年你公司的产品布局和产品线!
  对于曾经一度登记火热的化合物,如烯啶虫胺、醚菌酯、嘧菌酯、敌草快、苯嘧磺草胺、茚虫威、氟啶胺、稻瘟酰胺、恶唑菌酮、氟啶脲、醚菊酯、恶霜灵、丁醚脲、虫螨腈……如果自己的公司曾经开发和生产过,你能从自己公司的销售数据和行业现状得到什么感想?能够总结出什么呢?是否能从中获得一定经验和规律?
  总而言之,衷心希望国内农药企业能在新产品开发上吸取教训和经验,少走弯路,早日迈上新台阶!
好农资网微信扫一扫,天下农资尽在&掌&握
&&关键词:&&&
&?&?&?&?&?
????????????????
&?&?&?&?&?&?
&?&?&?&?&?&?
&?&?&?&?&?&?
&?&?&?&?&?&?
&?&?&?&?&?&?
招商合作:&&客户服务:
招商热线:&&电话:1&&农资营销群: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编号:
本站所有页面设计、数据、版权均归好农资招商网所有,任何抄袭、仿造、镜像均属侵权行为,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好农资招商网由郑州中原区须水法律服务所做为法律顾问富美实收购科麦农
  2014年9月,富美实与丹麦Auriga公司达成协议,斥资18亿美元收购Auriga子公司—科麦农;2015年4月,富美实宣布完成对科麦农的收购工作。
  由于2014年全球20强榜单尚未出炉,姑且参考一下2013年的数据。2013年,富美实以21.46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全球第八;这一年,科麦农实现农药销售额11.0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十三。如果计入科麦农的销售额,那么2013年富美实的农药销售额可达32.47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杜邦公司的全球第七大农药公司。
富美实未来5年的CAGR突破7%
  据富美实预测,其年农药业务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7%~11%。公司指出,这将高于全球农药市场中等个位数百分比的增长预期。富美实农业解决方案业务总裁Mark Douglas先生在今年5月11日召开的投资者会议上说,年公司农药业务的增长率可能要慢一些,但从2017年起将加速增长。
  2014年,富美实农药业务的增长率为1.3%,实现销售额21.74亿美元。2016年,其销售额有望达到32亿~35亿美元。公司希望通过普通市场的增长,收购科麦农、提高市场准入后的协同效应,以及新产品的上市等来实现年7%~11%的高增长目标。其实,据Douglas先生介绍,这一增长率仍低于先前预计的至2016年达16%的复合年增长率目标,因为市场扩张慢于预期,市场基数在增加。而且,公司也在缩减第三方产品的范围,尤其是巴西市场的第三方产品,从而降低了公司的销售额,但其利润率得到了提升。收购科麦农提高了公司进入高利润率的市场准入,但欧洲和北美市场增长缓慢。
  2014年,公司农药业务的营业利润为4.98亿美元;2016年利润有望达到6.35亿~6.85亿美元;预计年利润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14%。从科麦农的整合中,富美实有望增加利润1.20亿美元。由于地区组合的变化,也将对利润产生积极影响。Douglas先生指出,欧洲市场占公司的份额将大幅提升,该地区将提供新的直销市场准入,提供更高的利润率。收购科麦农将使富美实在欧洲市场的身份由分销商转变为直销商。
  在收购科麦农之前,欧洲/中东/非洲(EMEA)地区市场仅占富美实农药销售额的7%。如果将2014年富美实和科麦农的销售额合并,那么EMEA地区市场占公司农药总销售额的21%。Douglas先生说,富美实尤其为科麦农欧洲除草剂组合而感到兴奋,这将使富美实的产品组合更强大、更广泛。这些产品在谷物等大市场特别重要。公司也已经看到树木、水果和蔬菜等领域的市场增长潜力。
  在拉美市场,富美实的杀虫剂、除草剂和杀菌剂都得到有力补充,市场准入提高。Douglas先生指出,科麦农的多个杀菌剂用于防治亚洲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加上一个除草剂,它们都加盟到富美实的产品队伍中。公司也看到了大豆和棉花市场的增长机遇。在收购前,拉美市场占富美实农药销售额的52%;但如果将2014年的销售额合并,则该地区市场占公司总销售额的44%。
  2014年,亚太地区市场占公司农药业务的16%,两公司合并后,该地区市场份额为17%。公司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产品组合更加强大,提升了公司在大农场作物的市场地位。收购科麦农也加强了富美实在亚洲重要作物,如水稻、谷物、水果和蔬菜等市场的地位。北美地区市场占富美实农药销售额的26%,合并后所占份额降为18%。
  收购科麦农,使富美实的产品组合更趋多样性,杀虫剂和杀菌剂更是如此。收购前,富美实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和其他产品所占份额分别为:44%、42%、8%和6%。收购后,对2014年销售额进行形式上的合并后,各产品类型所占份额分别为:杀虫剂42%、除草剂38%、杀菌剂12%、种子处理剂和生物制品占3%、其他产品5%。
  富美实希望,收购科麦农能在2017年底产生至少1.50亿美元的净收入协同效益,营业利润增加3,000万美元。科麦农在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英国开辟的直销市场将在2016年产生附加利润,2017年法国市场也会带来利润增量。在巴西,富美实将利用科麦农的产品组合,借助其在巴西南部的分销商和合作网络,提升在许多作物上的市场份额。在亚洲,两公司业务合并将有助于提升富美实在高价值水果和蔬菜市场的地位,扩大印度和澳大利亚的直销市场准入。在北美,富美实将通过其现有的网络销售科麦农的杀菌剂。
  富美实希望在2017年底从收购中获得约1.20亿美元的成本协同效益。约9,000万美元来自于成本的节省,其中大多数源于裁员。公司已经确定了500~550个裁减岗位,并将在今年完成75%以上的裁减任务,截至2016年底,完成95%以上。近期采购节省将达3,000万美元。由于产品登记的调整,另外6,500万美元的采购节省将产生于2017年之后。
  尽管由于收购科麦农获得了其生产和加工工厂,但富美实的生产仍然采取“资产轻减”战略。Douglas先生指出,科麦农的4个制剂加工厂补充了富美实的地区供应链战略,提供了欧洲和亚洲市场的供货能力。他说,丹麦和印度原药生产厂的增加并没有使公司的总体模式产生实质性改变。丹麦生产厂被认为是世界所用重要有效成分的来源。然而,富美实将持续评估“双重采购选择”,那将使丹麦和印度生产的农药原药没有区别。这个过程将延续5年时间,期间,富美实将持续降低科麦农工厂的生产成本。富美实将执行混合生产战略,将自己的生产与代工生产相结合。Douglas先生说,公司希望通过代工生产或从第三方收购提供90%以上的农药原药。
研发管道布局了16个新产品
  收购科麦农丰富了富美实的研发管道。富美实现有16个新产品即将在未来的7年里上市,其中包括9个化学农药和7个生物农药。这些产品将产生至少15亿美元的峰值销售额。在新有效成分中,有3个产品来自于科麦农。杀虫剂精高效氯氟氰菊酯(gamma-cyhalothrin)和除草剂pethoxamid将靶标全球市场的许多作物。这两个产品预计于年上市,其峰值销售额均可达1亿美元左右。科麦农的阔叶杂草除草剂计划于2022年上市,其峰值销售额也约为1亿美元。
  富美实研发管道中的其他新有效成分包括:广谱杀菌剂F9650,预计2017年上市,年峰值销售额约为1亿美元;杀菌剂valifenalate,预计2018年上市,年峰值销售额为5,000万美元;新颖杀虫剂F4260,预计2018年上市,年峰值销售额为1亿美元;广谱杀菌剂fluandapyr,预计2020年上市,年峰值销售额为3.50亿美元;具有交叉防治谱的除草剂F9600,预计2020年上市,年峰值销售额为3亿美元;广谱除草剂F9960,预计2022年上市,年峰值销售额为3.25亿美元。
  杀菌剂fluandapyr可有效防治小麦上由壳针孢属(Septoria spp)病原菌引起的病害,有效防治巴西亚洲大豆锈病,以及世界范围内谷物和葡萄上的其他病害。富美实公司指出,fluandapyr具有长残效,对锈病具有“顶尖”防效,其用量比对照产品更低。除草剂F9600收购于组合化学,具有触杀作用,可用于许多作物,尤其靶标欧洲谷物市场。据富美实公司介绍,该除草剂比市场竞品性能更好,用量更低,将为抗性管理提供新标杆。
“生物解决方案”管道包括3个生物刺激素,预计年上市;一个“高价值”生物杀菌剂和一个种子处理生物杀菌剂,预计2017年上市;还有一个种子处理生物杀线虫剂和Nemix HL种子处理剂,预计2018年上市。
(文/来源:现代农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信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新品开发】2014年登记或上市的农药品种(详细版)
【新品开发】2014年登记或上市的农药品种(详细版)
【新品开发】2014年登记或上市的农药品种(详细版)
农药快讯杨吉春等
2014年全球新登记或上市的农药品种共41个。其中杀菌剂8个、杀虫剂10个、除草剂8个、生物农药及其他15个。 1 杀菌剂氟吡菌酰胺(fluopyram)是一种独特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可用于防治70多种作物如葡萄树、鲜食葡萄、梨果、核果、蔬菜以及大田作物等的多种病害,包括灰霉病、白粉病、菌核病、褐腐病,拜耳公司预计最高年销售将达到2.9亿美元。氟吡菌酰胺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拜耳公司的其他杀菌剂混合使用都能产生“低施用率高效率”的作用,它适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效抗性管理成分”,于2012年分别在英国和美国获得首次登记。2014年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商品名Luna Privilege(氟吡菌酰胺,500 g/L和Luna Experience(氟吡菌酰胺200 g/L+戊唑醇200 g/L)登记用于葡萄、水果及蔬菜等。在智利和墨西哥登记了Luna Experience。 Valifenalate是Isagro开发的一种氨基酸类杀菌剂,对各种霉病有较好效果,已被批准登记用于高价值经济作物,如葡萄、西红柿及其他蔬菜等。其于2007年取得首次登记,2013年Belchim从Isagro与科聚亚荷兰的合资公司ISEM处收购了该杀菌剂产品,主要以Valis为商品名进行销售,后又将该产品的部分销售权卖给了FMC公司。2014年在欧盟取得批准。 Isofetamid(试验代号IKF-5411)是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开发的SDHl类广谱杀菌剂,是一种局部内吸杀菌剂,能有效地控制子囊菌纲和半知菌纲真菌,具有预防和治疗性。2014年在加拿大获准可用于防治葡萄、莴苣、油菜籽、矮生浆果、高尔夫球场及草皮农场上草坪等多种灰霉病和菌核病害。 种菌唑(ipconazole)是美国科聚亚公司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玉米苗期的茎基腐病和丝黑穗病。2014年在欧盟取得批准使用。 吲唑磺菌胺(amisulbrom)是日本日产化学公司创制的三唑磺酰胺类杀菌剂,结构新颖独特,其最早于2003年报道。主要对卵菌和变形菌类有效。其持效性强,耐雨水冲淋,对多种病害有稳定的效果。2014年在欧盟取得批准使用。 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试验代号SYN545192)是先正达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对小麦叶枯病、花生黑斑病、小麦全蚀病及小麦基腐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小麦白粉病、玉米小斑病及灰霉病有特效,且可以与多种杀菌剂复配,无交互抗性。2014年先正达先后在巴西和阿根廷登记上市了Elatus(苯并烯氟菌唑+嘧菌酯)用于防治大豆亚洲锈病和花生叶斑病,且该药不会与甲氧基丙烯酸酯和三唑类成分产生交叉抗性。 氟唑环菌胺(sedaxane)由先正达开发,SDHI类杀菌剂,市场定位是用于种子处理。2012年在澳大利亚上市,随后在美国、欧盟取得登记。2014年先正达在智利以商品名Vibrance和Vibrance Integral(氟唑环菌胺+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登记上市,用作玉米种子处理剂。 噻唑菌胺(ethaboxam)是LG生命科学公司(原LG化学有限公司)开发的内吸性杀菌剂。对疫霉菌生活史中菌丝体生长和孢子的形成2个阶段有很高的抑制效果,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葡萄霜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等。2012年其销售权被住友化学株式会社购买。2014年作为种子处理剂以商品名Intego Solo在加拿大获批同时在美国上市,用于在谷类作物、豆类蔬菜和油籽作物中防治由卵菌引起的主要种子和苗期病害。 2 杀虫剂氟噻虫砜(fluensulfone)是Makhteshim chemical Works公司开发的用于防治水果和瓜类蔬菜上根结线虫的杀线虫剂,使用剂量2,000~4,000 g/hm2。2014年以商品名Nimitz在美国及加拿大取得批准作为非熏蒸杀线虫剂。 灭螨醌(acequinocyl)是由日本AgroKanesho公司开发的触杀性杀螨剂。无内吸活性,适用于果树如梨、桃、柑橘、黄瓜、蔬菜、葡萄防治螨类危害。2014年获准在欧盟使用。 丁氟螨酯(cyflumetofen)是由日本大冢化学公司开发的杀螨剂,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对叶螨的卵和成螨均有效,对若螨的活性更高。2007年以20%悬浮剂在日本获得首次登记并销售,用于果树、蔬菜、茶树等农作物和花卉防治寄生于植物的主要螨类。2014年以商品名Nealta及Sultan在美国登记上市,可用于坚果(杏仁和开心果等)、葡萄、草莓、苹果和梨等。同时也以商品名Nealta获得加拿大有害生物管理局(PMRA)批准登记,用于防治仁果、葡萄、草莓、西红柿作物中的苹果红蜘蛛、棉叶螨和蜘蛛螨等。 氰氟虫腙(metaflumizone)是德国巴斯夫公司和日本农药公司联合开发的一种全新的化合物,属于缩氨基脲类杀虫剂。氰氟虫腙的作用机制独特,本身具有杀虫活性,不需要生物激活,与现有的各类杀虫剂无交互抗性。氰氟虫腙可以有效地防治各地鳞翅目害虫及某些鞘翅目的幼虫、成虫,还可以用于防治蚂蚁、白蚁、蝇类、蟑螂等害虫。2014年在欧盟获得批准登记。 Flupyradifurone(BAY102960)是拜耳公司开发的用于防治蔬菜、果树、坚果、葡萄及一些大田作物中的蚜虫、粉虱、叶蝉、西花蓟马等,而且具有很好的内吸活性,对抗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害虫效果特别好。使用剂量50~200 g/hm2。有望替代吡虫啉。2014年以Sivanto Prime为商品名在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哥斯达黎加获得批准上市。另外以Sivanto 200 SL为商品名在加拿大获得批准,在美国以Sivanto 200 SL及BYI
FS为商品名获得批准。 氟虫虫酰胺(flubendiamide)为德国拜耳公司与日本农药株式会社共同开发的,几乎对所有的鳞翅目类害虫均具有很好的活性,不仅对成虫和幼虫都有优良的活性,而且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2007年以来已在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智利、印度、日本、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等登记上市,登记作物主要为玉米、葡萄、水果、棉花、茶树、蔬菜、大豆等。使用剂量25~90 g/hm2。2014年在欧洲获得批准。 乙基多杀菌素(spinetoram)是美国道化学公司开发的多杀菌素类杀虫剂,能够有效控制果树和坚果上的重要虫害,尤其是果树上的一种棘手的主要害虫——苹果蠹蛾。2014年在欧洲获得批准。 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是杜邦公司开发的鱼尼汀受体抑制剂类杀虫剂,对鳞翅目的夜蛾科、螟蛾科、蛀果蛾科、卷叶蛾科、粉蛾科、菜蛾科、麦蛾科、细蛾科等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还能控制鞘翅目象甲科,叶甲科,双翅目潜蝇科,烟粉虱等多种非鳞翅目害虫。2004年开发以来已在50多个国家上市登记。2014年杜邦在巴西以商品名Dermacor登记上市一款种子处理剂,用于棉花和大豆作物中棉铃虫防控。另外还能防控草地贪夜蛾、烟草夜蛾幼虫、大豆尺蠖等害虫。 Momfluorothrin是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开发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2014年在加拿大获得批准可用作飞行和爬行昆虫杀虫剂,能杀灭蚂蚁、蟑螂、数种飞行昆虫、叮咬昆虫和蜘蛛等。 三氟甲吡醚(pyridalyl)是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开发的二卤丙烯醚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不同于现有的其他任何类型的杀虫剂,对蔬菜和棉花上广泛的鳞翅目害虫具有卓效。2014年在欧洲获得批准。 3 除草剂氟酮磺草胺(triafamone)是由拜耳公司研制的磺酰胺类水稻田除草剂,可防控狗尾草和禾本科等多种主要杂草。2014年韩国批准登记了拜耳作物科学的水稻田除草剂Council Complete(氟酮磺草胺+tefuryltrione),成为首个批准登记该产品的国家。 噻酮磺隆(thiencarbazone-methyl)是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玉米田除草剂。2008年在罗马尼亚首次登记,随后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获得登记。2014年在欧洲获得批准。 溴谷隆(metobromuron)是Belchim作物保护公司开发的除草剂,可用于防除马铃薯作物田中的杂草。2014年在欧洲获得批准。 l,4-二甲基萘(1,4-dimethylnaphthalene)是DormFresh开发的植物生长调节剂。2014年在欧洲获得批准。 氟氯吡啶酯(halauxifen-methyl)是道化学开发合成生长素类除草剂。2014年在国内以Quelex锐超麦(10%氟氯吡啶酯+10%双氟磺草胺)为商品名取得临时登记,用于防治冬小麦田中的阔叶杂草。登记有效期至日。在加拿大以商品名Paradigm(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和Pixxaro(氟氯吡啶酯+氯氟吡氧乙酸+解草酯)获得批准使用。可有效防除小麦和大麦抗性杂草。 啶磺草胺(pyroxsulam)是道农科公司开发的谷类作物除草剂,商品名称Simplicity,于2007年在智利获得全球的首次批准。2014年以商品名Tricea在巴西取得登记。Tricea为芽后选择性除草剂,用于小麦作物,具有广谱除草功效,对阔叶类和窄叶类杂草如野莱菔和金蒿麦有较好的防除作用。 氯氨吡啶酸(aminopyralid)是由道化学开发的吡啶羧酸类新型除草剂,广泛用于山地、草原、种植地和非耕地的杂草防除。2014年取得欧盟批准。 S-诱抗素(S-abscisic acid)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2014年获得欧盟批准。 4 生物农药及其他铃夜蛾属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zea ABA NPV)是由AgBiTech公司开发,在2014年以商品名Heligen在美国取得批准登记用于多种作物,包括甜玉米、大豆、高粱和西红柿,可防除铃夜蛾属及实夜蛾属害虫,如棉铃虫和烟草夜蛾幼虫。 瑞士生物农药公司Andermatt开发的生物杀虫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elicoverpa armigera NPV)于2014年在澳大利亚以Helicovex为商品名获得登记,可用于蔬菜、耕地及观赏性植物等。 爱利思达生命科学公司开发的杀细菌剂春雷霉素(kasugamycin)于2014年在美国以商品名Kasumin 2L登记上市,用于防治或抑制温室和大田种植的果菜、仁果及胡桃上的细菌性病害。 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爱利思达生命科学公司开发的微生物杀虫剂,2014年以Pirates GR为商品名在日本上市,用以防控牧草虫。牧草虫是一种难除害虫,出现在茄子、黄瓜、青椒等多种作物中。可利用水稻粒为载体,稻粒从土壤中吸取水分,为绿僵菌的生长提供营养来源。这样,即使在不立即接触牧草虫幼虫或蛹的情况下,绿僵菌仍然可以存活和繁殖下去。 坚强芽孢杆菌菌株I-1582(Bacillus firmus strain I-1582)是拜耳公司开发的可用作种子处理的杀线虫剂,2014年在意大利以商品名Flocter登记上市,可用于胡萝卜、西红柿、茄子、小胡瓜、甜瓜及烟叶等。 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QST 2808是拜耳公司开发的生物杀菌剂,2014年在欧盟取得批准。 FuturEco BioScience公司开发的生物杀菌剂利迪链霉菌菌株WYEC 108(Streptomyces lydicus strain WYEC 108)于2014年在欧盟取得批准。 烟草轻绿花叶病毒U2病毒株(Tobacco mild green tobamovirus strain U2)由BioProdex公司从培植材料中分离而来的生物除草剂,通过触发内吸性致死高敏植物反应来杀死热带刺茄。2014年以SolviNix LC为商品名在美国获得批准。 Koppert生物系统公司(Koppert Biological Systems)的生物杀菌剂哈茨木霉菌菌株T-22(Trichoderma harzianum strain T22),2014年以商品名Trianum WG和Trianum G在加拿大获得批准用于抑制土传病害。T-22是一种有益真菌,能与植物病原菌竞争空间和营养,在病原菌感染之前根植于植物根部。Trianum产品能抑制温室作物、大田作物、温室观赏作物中由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腐霉菌、瓜果腐霉等病原菌引起的多种根部病害,同时还能减少草坪中的币斑病(Sclerotinia homoeocarpa)和微座孢属斑病(Microdochium nivale)。 美国生物农药公司MBI(Marrone Bio Innovations)开发的Burkholderia spp strain A396以Venerate为商品名于2014年在美国取得登记上市,其具有广谱杀虫效果,可应用于多种作物,如耕种作物、水果、蔬菜及观赏性植物等。 虎杖提取物(Reynoutria sachalinensis extract)是美国生物农药公司MBI开发的生物杀菌剂,2014年其以商品名Regalia Maxx在秘鲁获得批准用于水果和蔬菜防治细菌和真菌病害。对葡萄白粉病有特效。 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galleriae)是美国生物农药公司Phyllom BioProducts开发的生物杀虫剂,2014年其以商品名GrubGone!Granular、BeetleGone!Tlc及BeetleGone!Ag在美国取得登记,可用在草坪及观赏作物上控制白蛴螬。 互生叶白千层提取物(Melaleuca alternifolia extract)是Stockton集团公司(STK)开发的生物杀真菌剂。2014年在美国以商品名Timorex Gold取得登记。Timorex Gold基于一种互生叶白千层植物的提取物,登记用于草莓和香蕉作物。Timorex Gold对叶斑病表现出极好的预防和极强的治疗效果,在病害最恶劣的条件下也具有非常好的控制作用。这种独特的生物杀菌剂不仅能有效用于香蕉作物,同时也能用于控制许多叶面病害,如草莓的灰霉病。 细菌萤光假单胞杆菌菌株D7(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train D7)是Verdesian生命科学公司开发的生物除草剂。2014年在美国以商品名D7取得批准用于谷类作物、牧草及非作物区防除旱雀麦。D7可以2 g/英亩的低量使用,并可灵活地以沟施、空中喷施或作为种子处理剂应用。该产品预计于2015年商业化上市。 Vestaron公司开发的基于活性成分GS-omega/kappa-Hxtx-Hvla的生物杀虫剂Versitude在美国获得批准,可用于防控观赏作物及数种粮食作物中的粉纹夜蛾。(杨吉春 王秀丽 刘长令)
热门微信号
最新微信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产品上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