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睢宁到吴江桃源镇镇观音堂

官山镇地处睢宁县南部,位于东经117°52′至28.26″,北纬33°43′至59°28′,南与安徽省泗县隔河相望,东临邱集镇,西毗李集镇、桃源镇,北与睢城镇接壤。最大纵距12.5公里,最大横距15公里,面积125平方公里。为原官山乡、黄圩乡2000年合并而成,镇政府驻官山街道,距县城中心区20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151个自然庄,20367户,总人口80652人,其中男41772人,女38880人。耕地面积108713亩。
官山,古今皆为本县西南门户要冲,更是上有洪水走廊之称。腹部地区虽层峦耸翠,蜿蜒如画,仍不免有穷山恶水之谓。地瘠民贫,十年九涝,是人们对官山的共论;“满天日光,遍地汪洋”,也是官山人无奈的趣谈。“一唱雄鸡天下白”,官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扒河治水、疏通沟渠、建闸修桥、绿化造林,狠抓“八字宪法”的第一个字“水”大做文章,经几十年艰苦奋斗,第一步实现了农田水网化,继之旱改水,才得以使昔日盛水不漏,蛤蟆尿泡尿就淹了,官山全境摆脱了历史造成的困境,变成今天旱涝保收的米粮川。
【历史沿革】原官山乡在元、明时属子仙乡湖山社,清初至光绪十二年,睢宁行政区划承袭明制,清末宣统年间改制,官山隶属王家庄寨、冯家集寨。民国元年,经临时县议会决议:改为4市13乡,官山隶属湖宋乡。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为湖山乡,民国十九年(1930年)官山改为四区(区政府设在邱花园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官山镇,王化矩任镇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二月设保甲制,建立官山新政权,区委书记李辉,区长蔡西贤。1946年国民党还乡,官山为第四区(李集区),区公所在邱花园区长胡国栋(楼张人),解放后被镇压。官山区辖一镇六乡:官山镇、大吕乡、刘庙乡、二庙乡、吊桥乡、三烈乡、黄圩乡。1957年撤区并乡,称官山乡。1946年国民党还乡,官山为第四区(李集区),区公所在邱花园,区长胡国栋(楼张人),解放后被镇压。日,李集区辖的荆赵乡,邱集区辖的吊桥乡、三烈乡部分划归官山乡。辖26个社,126个生产队。1958年6月,成立官山人民公社,1983年7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官山人民政府建制,2000年并入官山镇。
原黄圩乡在官山南边,元、明时分属子仙乡,湖山社、李庄社。清代承袭明制。民国时属四区忠烈乡,乡公所在楼台张庄北边。1948年4月,建立中共新政权,成立黄圩乡人民政府,首任乡长杨儒松,指导员张达仁,下辖6村:黄圩村,大蒋村、立位村,陈桥村、楼张东村、楼张西村。1957年撤区并乡,刘庙乡、二庙乡、三烈乡并入,成立黄圩乡。1958年6月改称黄圩人民公社。1983年7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人民政府建制。2000年并入官山镇。
官山镇建于2000年,辖官山村、大吕村、汤集村、吴桥村、魏楼村、龙山村、窦庄村、岳店村、赵山村、张山村、张洪村、荆山村、宋山村、田李村、楼张村、水张村、张集村、黄圩村、杨怀村、灯塔村、联合村、曙光村、三烈村、前黄村计2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官山村。
官山镇境内大部分为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西北向东南徐缓倾斜,为黄泛冲击平原,地面的高程一般在海拔20米左右。西北部群山连绵,多分布在龙山、官山、张山、窦山、赵山、荆山、宋山等几个村,由于黄水泛滥影响,土山、湖山等小山多被近代黄泛冲击物覆盖淹没,已无山形。赵山最高海拔73米。
【自然气候】 气温:官山位于黄淮之间,东距黄海180公里,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温湿度变化较为平均,年平均气温为14 ℃。7月最热,平均为27 ℃。以日为最高,高达41.2 ℃;1月最冷,平均为-8℃,以日为最低,降至-23.3℃;35℃以上的高温天数,平均约为十一天,最多的是1967年,长达34天。-10℃的低温天数,平均约六天,以1956年冬为最长,总计十八天。
风向:官山地区在正常情况下,春季多东风,有时刮偏南风;夏季因地处大陆热气压与太平洋高压的边缘,有辅合线,风向偏乱,但仍以偏东风为主;秋季多为东北风,时有阴雨天气;动机因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北风及西北风较多,风速以春季最大,界于每秒3——4米之间;秋天风速最小,界于每秒2——3米之间。
霜期:官山地区全年无霜长达208天。正常年景,平均初霜日为3月26日——4月7日。最早初霜日为9月29日——10月15日,最迟终霜日在4月14日——5月4日(均指阳历)。
雨量:官山地区每年6、7月份多为阴雨天气,即所谓雨季,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类似。其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天气闷热,降雨集中,常有暴雨出现,易造成洪涝灾害。同时,偏早或者偏迟的雨季,都可能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从历年情况看,官山地区雨季开始时间多在6月底,最早的是6月3日前后,最迟的是7月8日左右,雨季的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36%,且有暴雨出现,易造成河沟倒灌,农田受淹,损失重大。
四季:官山地处中纬度地带,具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过渡,特点因而四季分明。在气象上,我国以五天为一气候,全年分为七十三候,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上时为冬季;候平均气温在22℃以上时为夏季;界于10℃至20℃之间的是春季或者秋季。按上述标准,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本地区四季可做如下划分:从3月27日期至5月25日止,共60天为春季,其特点:气温日较差较大,降水量较少,多大风天气,常有干旱现象。温度在10℃——20℃之间;从5月26日始至6月12日止,共110天为夏季,其特点:气温较高,雨量较多,常有高温和暴雨出现,温度通常高于22℃。从9月13日始至11月6日止,共55天为秋季,其特点:天高云淡,气候宜人,但时有秋雨连绵现象,温度回降至10度以下。
日照:官山地区日照比较充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444.1小时。以六月份最多,在258.2小时,五月次之,为242.5小时;三月份最少平均为160.2小时。以上数字可从二十四节气日出时刻表证之。
【自然资源】 粮食:建国前,此地种植小麦、大麦、梗麦、荞麦、白芋、高粱、玉米、黄豆、绿豆、红小豆、豇豆、爬豆、谷子、稷子等。解放后,稷子、谷子已绝迹,高粱、爬豆、豇豆、荞麦、大豌豆、小豌豆基本淘汰,优良品种小麦、玉米得到普遍推广。1966年实行“旱改水”后,引进水稻,逐渐推行稻麦轮作。稻、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
油料:建国前,官山地区以黄豆、花生、芝麻为主。自1968年起,油菜种植连续多年,因土壤不合适,产量不高而停种。目前黄豆种植面积亦不大。
蔬菜: 以前,主要是萝卜、大白菜、小白菜、腊菜、青菜、苋菜、韭菜、芫荽、莴苣、茄子、黄瓜、冬瓜、南瓜、北瓜、丝瓜、地瓜、辣椒、香椿芽、葱、姜、蒜、蚕豆等。1960年以来,西红柿、洋葱、包菜种植面积增加,近年来,食用菌种植得到推广。2006年,官山镇食用菌产业发展面积达25万平方米,各类大小种植户、专业种植合作社达300多家,从业人员3.8万人,年销售食用菌达15万吨。全镇食用菌产业一项人均增收300多元。
2012年5月,招商引来甘肃“天水众友兴和食用菌公司”,投产后,可生产优质食用菌,将成为中国最大、亚洲一流、世界先进的十大食用菌产业项目之一。
瓜果:此地出产桃、杏、梨、枣、李子、葡萄、石榴等。1985年后,推广种植优良品种的苹果、梨、银杏等。
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指棉、麻之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面积广,近年来很少有种植,面积较小。
林业:建国前,以桑、槐、榆、柳、椿、楝为主。建国后,泡桐、刺槐、意大利杨树、水杉等树种有很大发展,形成特色。当年造林5.3公顷,植树11.6万株,木材采伐量4167立方米。年末农田林网面积7260平方米。
畜牧及养殖:建国前后,农户多养马、牛、驴、骡等大牲畜。近年来,养马、驴、骡者较少。家畜以猪、羊、兔居多。农户养鸡、鸭、鹅。近年来规模养殖蓬勃发展,养殖大户多,形成规模。成功引进徐州永浩奶牛厂,投资2亿,饲养奶牛3000头;开启牧业种鹅厂,投资3000万元。
水产:鱼类过去主要有鲤、鲢、乌、鲶、鲫、鳝等。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黄鳝、甲鱼(鳖)已经形成规模养殖。
水生植物有芦、苇、莲藕、菱角等,红草、茴草已近绝迹。
矿产资源:官山镇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盛产石灰石,地下蕴含着含锶元素矿泉水。
物产资源:官山镇农业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黄豆为主。
【文化艺术】解放前,官山地区通常是冬春尘土飞扬、夏秋一片汪洋,十年九涝,“发大水”成了人们心中的忧伤和无奈,能挪窝的都背井离乡、另觅生路,致使官山越来越荒凉、贫穷。解放后,土地改革分田产,耕者有其田;镇反肃反,清楚匪患,安居乐业;兴修水利,扒河修渠建闸,根治水患;旱改水,让贫穷的官山荡变成高产稳产的鱼米之乡。官山人有了盼头,有了梦想,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共产党的惠农政策使官山变得繁荣、兴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大队都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学唱语录歌,跳“忠字舞”,学唱“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人人都能哼几句。电影放映也是:“摘不完的苹果、看不见的战线,挖不完的地道,打不完的《南征北战》”反复放映,群众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贫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群众所喜爱的传统戏剧和文艺活动逐渐恢复,许多流行歌曲为群众传唱,电影事业日益繁荣,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繁荣起来。近年来,“舞动乡村”像雨后春笋,各村的舞蹈队斗艳争奇、百花齐放、快乐身心、促进和谐、张扬正气。黄圩社区老年艺术团,八年来坚持自编自演、热情讴歌睢宁的新人新事。党的惠民政策深受广大干群好评。
【教育事业】
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以前,本地就有群众自发办的学堂(又称学屋),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先后有40多个村庄由地方人士开办的私塾。每所塾馆学生10至15人不等,一般以10个月为一馆。
民国十六年(1927年)官山、荆山、黄圩三地办有学校,群众称之为“洋学”。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先后有龙山、大吕、朱宅、汤集、水张、楼张、王环等地办起了初级小学,平均每班学生30人左右。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寇入侵,睢宁沦陷,本镇区学校因战乱停办。到民国三十五年(1947年)各地私塾馆又相继开课,任教者达200多人次。1948年下半年官山街办起了1—6年级三个复式班,被称为完小。
解放前,各个不同时期的学校办学形式,即为私塾者居多,后来办有洋学堂,教材为:论语、幼学、百家姓、弟子规、法程、四书等。教学方法死板,填鸭式,硬性灌输,体罚严重,注重古文学习,忽视其他课程。私塾师水平高低不等,悬殊较大。经费来源几乎都是学生负担,也有以庙地收入供养教师,还有富户办义学,但为数极少。
党组织:教师队伍中的党员很少,仅有一两个党员都编入镇机关过组织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参加所在村党支部活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积极在教师中发展党员,1979年在官山中心小学单独成立党支部,全镇教师中党员统一在小学党支部活动。
团队:1952年在官山小学建立少年儿童团(后改为少年先锋队)组织,同时设立团支部(原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支部书记兼任少先队总辅导员,负责全镇的少先队工作。1982年成立团总支,各校少先队大队部统一在团总支的领导下,开展少先队活动。加强少先队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从1983年全国第一个红领巾月(10月),入学儿童全部带上红领巾。
工会:1951年成立教育工会基层委员会,组织教职工学习和发扬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工会经常组织成员进行各种形式体育活动比赛,并建有图书屋,以供教职工阅读。
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和演变:1949年镇政府设有文教助理(称文教股长),负责全镇文化教育卫生工作。1953年又配备一名社会教育中心校长,负责农民业余教育,主要是扫盲工作。各小学设有完小校长。教导主任。
1960年撤销文教助理,其工作由中心小学校长兼做。1964年专设小学中心校长,并配备一名农民教育干部。1977年从中心小学选派一名教导主任兼任业务辅导员,协助中心校长做好全镇的业务活动和教师的文化进修。
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镇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下设教育办公室,撤销小学中心校长并配备一名文教助理,负责协调全镇四个中心教学工作。(四个中心即:中心中学、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
2000年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撤销镇文教助理,改设官山镇中心小学校长至今。
【城镇建设】官山镇小城镇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年,县政府实施土地整理,汤集社区抢抓机遇,率先实施小涂组、南李组土地整理,顺利搬迁了两个村庄173户。目前,汤集集中区已入住600多户,小区内绿树成荫,夜晚路灯闪亮,道路宽敞洁净,农民们如同过上了城里人的幸福生活。
黄圩社区全力投入“人口集中居住”工作,“名门世家”小区已开工,面积11300平方米,回迁房年底可入住。小高层商品房也正紧张施工。
同时进行龙山、官山、张洪等村的建设工作,龙山小区被评为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官山小区被评为县级新农村示范村,先进做法均被作为优秀的典型进行推广。
【惠民工程】 卫生:自2003年开始,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当时每人缴纳10元参保费,住院报销比例可达40%。2009年开展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当时每人缴费30元,住院报销比例可达60%。2013年每人缴费70元,住院报销比例可达80%,参保率达98%。
教育:2007年秋季,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免收学费,大大降低了失学率,同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税费:2000年费改税,农村取消合同统筹款提留,改征农业税,大大减轻农民负担。2005年取消农业税,农民免税种地,提高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2006年开始,农民种地,国家实行种地补贴,俗称“地补”。
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从2005年3月开始办理。当年入低保的困难群众475户,680人。此项惠民工程实行动态管理。到2013年2月,全镇低保救助对象达到1294户,3250人。草危房改造及救灾建房,自1998年至2013年的16年间,一般的房屋修缮补助除外,共为全镇的优抚对象及社会特困户及困难户草危房改造及救灾建房648户,投入资金254万元。
社会养老保险:2010年,全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60岁以下每年缴费一次,到60岁可以领取养老金,60岁以下老人不需缴费,每月可领取60元养老金。2012年起,数额逐年增加。
农村公路网:2006年以来,农村铺设水泥道路、乡道22条、村道37条,总长度为11公里,总投资235万元,实现村村通公路,形成农村公路网,覆盖全镇,方便群众出行。
改水改厕:我镇从2009年起至2012年,在县爱卫会支持下,免费完成改水改厕任务,95%以上的群众用上了自来水和新型厕所,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
本镇有一座敬老院,总面积35.8亩,建筑面积2850平方米,居住老人80人。
【乡办工业与经济发展】1978年,有综合厂、农具厂、砖瓦场、采石厂、水泥厂、建筑站、运输站、拖拉机站等乡镇企业31个,总产值234万元。2005年,主要工企有中森木塑制品加工厂、华鸿彩印公司、先立铜材,横道木制品、龙头山酿造、金都水泥、振兴板材、陈洋米厂、李培志采石厂,万润服饰、黄淮食用菌、鑫源牧业、开户牧业、永浩奶牛、海兰克纺织、宏骏服饰、艾菲尔服饰、百信电子、众友兴和食用菌等,总产值45000万元,销售收入40960万元,实现利润1324万元。
镇板材行业发展较快,吸纳了大量的周边的剩余劳动力。龙头山酿造厂通过扩建,引进先进技术,产品质量过硬,是信得过的绿色产品,畅销苏、鲁、豫、皖,年产值650万元。
外出务工:该镇的建筑大军阵容壮观,上世纪八十年代仅有百人去大庆油田施工,随着改革大潮的到来,每年都有数千人外出,木工、钢筋工、电工、泥工、壮工。许多中青年妇女也随丈夫或亲人外出打拼,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俗称613899部队(61指儿童、38指妇女、99指老人)。
招商引资:2011年12月,官山镇招引落户企业20多家。2012年,双喜临门,官山迎来了两个超亿元的农业大项目——投资1.2亿元的徐州永浩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的天水众友兴和食用菌项目相继落户。
【民俗风情】
时节: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七巧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祭灶。
【交通运输】104国道纵贯南北,省道有睢—灵公路,县道有官邱公路、官桃公路、官朱公路和黄李公路。公路村村通,交通十分方便。
【生产生活方式】官山地处官山荡,土质肥沃,繁衍栖息在这儿的人们,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结束了“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真正达到了“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收种不用愁,不用推磨起五更”的优越水平。现在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发展,80%以上农户置有拖拉机、小拖车,自耕自种不求人,每庄都有几台联合收割机,可收割麦子、水稻、玉米、黄豆,可谓多功能。每逢收获季节,人们只须带足口袋,在地头等着运粮食回家。彻底结束了“黄金铺地老少弯腰”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收种的辛劳。此地老百姓沿袭了千百年来吃煎饼的习惯。家庭妇女每天三更半夜就得早起推磨或拐磨,磨煎饼糊子,天亮前得用鏊子把煎饼烙好,不能影响下田劳作。近年来,富起来了的农民已经没人再自己动手磨面粉、面糊了。平日吃的煎饼、馒头都是买现成的,甚至饺子、汤圆也到超市买,挂面、大饼之类商店都有。妇女们解脱了繁重的家务,其乐融融。
近年来,“舞动乡村”活动在我镇蓬勃发展,各村都组织了舞蹈队。“我活动、我健康”、“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已成百姓共识、每晚天一黑,就忙忙地赶往集中点跳舞。跳跳舞、唱唱歌、一天劳动的疲劳没了,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回家睡个好觉、舞动乡村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健康身心,促进邻里和谐。
【民族宗教】镇区人口总数中以汉族为主,占99%,土家族、苗族、毛难族等少数民族,占1%。
建国前,较大些的自然庄都在庄头建土地庙,祈求土地神保佑人口平安、五谷丰登。早年佛教比较兴盛、寺庙较多,如:官山有兴隆寺、仙乡寺,龙头山上有石墩寺、清云寺;赵山上有云居寺;荆山有真古庙和观音堂;窦山有会堂庙,窦山东麓有周堂庙;宋山有普济寺;有的村以庙名代村名,如二郎庙、三皇庙;有的庄以姓氏代庙名,如:许庙、刘庙、傅庙及南庙等。因经历战乱、自然灾害的破坏,香火渐衰,至解放时,各寺庙都破毁不堪,以至荡然无存。
本镇现有基督教会堂点13个,即官山教堂、立位教堂、新庄教会、杨圩教会、荆山教会、武宅教会、黄圩教会、水张教会、张集教会、楼张教会、联合教会、二庙教会和三烈教会等,共有信众3000人,多为中老年妇女。
官山境内消失的古迹:寺庙和祠堂全部消失,境内十三座山现仅张山、赵山、宋山、窦山尚有山形,其余已成平地或洼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桃源镇人民政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