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家姓陈的名人出家名人

古代姓陈的有哪些名人_百度知道全真派的俗家弟子和出家弟子都有什么区别呢?_百度知道高僧书法作品欣赏(之十)
芝峰法师& ()字象贤,人,清二十七年(一九○一年)出生,天资颖悟,卓然不群,惟以家境贫困,只读了数年私塾。十四岁,在他的家乡剃度出家。在寺中,诵经礼佛。过了两、三年(大约在民国六年即一九一七年),宁波观宗寺谛闲老法师六十寿辰,弟子们给老法师祝寿,要求老法师传一堂戒。芝峰以到受戒的关系,就留在观宗寺的「观宗研究社」学习。
芝峰法师的著作,散见於《海潮音》、《现代僧伽》、《现代佛教》等杂,未结集行世。他从日文翻译过来的《唯识三十论讲话》、《禅学讲话》等,甚受欢迎。
能海法师(<font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6F—1967)。俗姓龚,名学光,字辑熙,绵竹县人。是民国时代在汉地弘传密教的代表人物。幼年出家,为隆启法师大弟子。能海法师曾在徐州市民宗局和佛教协会以及众护法居士,热心市民的支持下,依次增建了东山门、南门,藏经阁,念佛堂,接待室、斋堂和僧舍等,重新塑造了自在观音像、千尊观音像、滴水观音像、千手观音壁雕、大悲图像壁雕、五十三参壁雕刻等。重修的大士岩寺焕然一新,建筑更加符合佛教的传统特色。
能海法师是中国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一直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职务。他一生译述的著作共有六、七十部之多,弘法讲经所写的讲义也不少。为了翻译藏文佛典,接住近慈寺后就创设译经院。院中有蒙文、藏文经版不少,又培养了一批译经人才,其中有通法语、日语、和、蒙语的弟子多人。他的目标是要把汉藏佛教经典双方互缺的部分,互译刊印补足,以供佛学研究参考。此外,能海还计划把汉文和藏文的主要经典译成各种外文,进行国际交流。亲自撰写一副对联:“通圣言而遍环宇;导世界以趋大同。”挂在译经院门前,表示他的决心与宏愿。1967年,能海法师在五台山碧山寺圆寂,享年81岁,遗骨塔建于善财洞侧宝塔山麓。
()俗姓殷,名建亳,甘肃安西三道沟人,生于日。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博学广闻。精通老庄儒学,并具非凡程度。文笔精湛,书法敦厚脱俗,但不喜外露。于26岁时(即1942年)在甘州大法幢寺(即古佛寺)依法幢初祖心道法师披剃出家,赐名融照,号持航。次年5月,于兰州大法幢寺受具足戒,从此深入经藏,深索奥义,触类旁通,颇得心道法师的赏识,并在几年后得法脉于心道法师,为法幢正宗第二世。1944年,应四川重庆居士之请,前往讲经宏法,孰料被当地国民党政府监禁达九月之久,法师于困苦中随遇而安,坚贞不屈。1945年正当抗日战争进入最后胜利的决定性阶段,法师以重病之身积极参加了中国会灾区救护团酒泉分团,四处奔波发动人们捐资捐物。并在太虚大师的支持下,在《海潮音》、《佛化新闻》、《狮子吼月刊》等佛教报刊发出倡议,号召全国佛徒积极响应,发起并完成了“佛徒号”献机运动。同年,安西县佛教会成立,法师应邀参加并任理事长,主持该地宗教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甘肃省佛教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于1980年春在兰州召开,融照法师前往参加被选为常务理事,同年,出席中国佛协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代表会议,当选为理事。次年,出席酒泉县政府三届一次会议,被选为委员。因无活动场所,法师要求落实政策,清退佛教房产。1983年4月,酒泉县念佛堂成立,融照法师任主持。至此,停顿了近二十年的肃州佛教,又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随后又成立了酒泉县念佛堂管理小组,法师被推选为组长。1984年,法幢寺建立,受请为主持。1986年10月,酒泉市佛教协会成立,法师当选为会长,连任至1995年。同时,当选为甘肃省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法幢寺主持,以及肃州区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等。
  1994年5月,年近80岁的融照法师因为佛事长年奔波,不堪劳累而患病住院,次年元月中旬,自谓时日无多,要求出院,回寺静养。2月17日(农历正月十八日),兰州佛协融开法师委托理慧、理如前来看望法师,并代表僧俗四众弟子特请劝其保养身体,以住世弘法。法师说:“感谢兰州佛协,感谢融开法师对我的关心。”对大众的供养,法师说:“不要供养了,我准备要走了,要供养佛、法、僧,严持净戒,才是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次日中午12点,法师召集大众,告诫说:各自珍重。于12月19日(农历正月二十日)0点30分安祥圆寂,世寿80岁。火化时送行者数千人,并建塔于肃州、嘉峪关、肃南文殊山、故乡安西等处,乃禀先意。
  法师淡名薄利,少欲知足,不求名闻利养,以慈悲济世的高尚情操,弘法为家务,利生为本事,为政府分忧解困,积极参与各种救济灾荒、社会福利公益活动,几年来省吃俭用,捐资助款近万元之多。法师崇高的爱国爱教精神,渊博圆融的学识,儒雅而通俗的谈吐,矢志不渝,不畏艰险的优良品格,俭朴的生活,谦虚谨慎、平等待人、彬彬有礼的作风举止,赢得了社会各界交口称赞,深受群众诚心敬仰。
常惺法师&&
(<font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 FonT-siZe: 20px" COLOR="#6F-1940)俗家姓朱,法名寂祥,字常惺,嗣法於泰县安培和尚,法脉名优祥,自署雉水沙门。他是如皋县人,生於清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年)。幼年丧父,赖母贤淑,抚育成人。母氏且亲为课读,而常惺聪明过人,勤读不懈。学龄入塾受学,塾师授以、,辄忆诵不忘。性格沈静,常学出家人礼佛模样。十二岁时,依本邑福成寺自诚长老出家。自诚长老独具慧眼,以常惺为可造之材,并未使他落发易服,使他就读於如皋的省立师范学校。常惺勤奋向上,考试每列前茅。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常惺十七岁时,於如皋省立师范学校毕业。民国二年(一九一三年),月霞法师在上海创设华严大学,常惺负笈上海,考入华严大学就读。
到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春间,常惺法师三年住持届满,以辛劳致疾,辞南普陀寺住持及佛学院长职,养肺病於上海。秋天回到泰县,应泰县佛教居士林之请,讲了一部《维摩诘经》,与泰县缁素结缘。这时中国佛教会的理事长是圆瑛法师,会址设於上海觉园,会中推请常惺法师出任中佛会秘书长。多年以来,中国佛教会有太虚法师与圆瑛法师两派,太虚派主张革新,圆瑛派主张保守,加以沪上一些名流居士从中播弄是非,两派势如水火。常惺法师性情温和,无领袖欲,与新旧两派皆有交谊,他希望调和两派,促进佛教团结。他奔走於两派之间,舌敝唇焦,辛劳备至,致使旧有肺疾复发,医疗无效,而於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元月十四日圆寂,得寿仅四十四岁。
常惺法师思想新颖,学通性相,融会空有,而不滞於宗脉观念。因而主张平等研习各宗学理,以实现大乘救世的精神。他於《因明》、《圆觉》、《起信》都有独到的见解。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在安庆迎江寺讲《圆觉经》,成《圆觉经讲义》一书。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在云南弘法,成《佛学概论》一书,後来在北京讲《大乘起信论》,成《讲要》一书,又以在闽南佛学院讲因明学,成《因明入正理要解》一书,这些著作都收在《常惺法师集》中。常惺法师著作颇多,而以&佛学概论&一书最为佛教界所重视。
心道法师()湖北荆州松滋县人,俗姓李,生于1905年农历正月初十日,父讳明洲,母罗氏,师年十五父殁,深悟人世之无常,欲求了生脱生,遂于十八岁时,毅然依本县岱辅庙师祖天园老和尚剃度出家,取法名源福,号心道,时1922年农历四月初八日,是年冬,从钦命方丈净月老和尚受戒于江陵章华寺。次岁沿江而下,游江西庐山,朝安徽九华。年住江苏镇金山寺习禅,1925年住常州天宁寺学戒。1926年依上海兴慈老法师听经,年住浙江宁波观宗寺宏法社研究天台宗。1929年至福建厦门求学。1930年毕业于闽南佛学院,任该院助教。继任教授、督学及教务主任于福州鼓山佛学院,1933年讲法华经于沙市章华寺,后半年住武昌佛学院,任净土宗讲师于汉口正信会。1934年,受净月老和尚与韩大载居士等资助,赴青海学密宗。路经陕、甘时,讲信解行证于陕西佛华社,讲金刚经于平凉佛教会,讲佛学概论于兰州甘肃省佛教会。后即住西宁塔尔寺,从蒙藏族诸大德研究藏文显密经典。未几,法音外传,全青海居士纷纷请师出寺讲经宏法者甚众。并先后成立的佛教团体组织有西北佛教居士林,西山堡佛教居士林,青海省佛教会,湟源县佛教会,西宁佛学会等二十余处。闻法皈依者约千万余众,依师剃度出家僧尼二十余人。1936年福州鼓山佛学院复请师办学,遂离青东下,是年有《心道法师西北宏法记》在上海道德书局出版。1937年,承太虚大师发动南京中国佛学会请师讲法华经于中国佛教会所在地之南京万寿寺。中国佛学会请师为讲演主任,以期常川驻南京宏扬佛法。二次赴西北宏法学密,在甘肃三次传戒。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法师为江西佛教代表,出席中佛协成立会议。1956年中佛协召开第二届全国佛教代表会议,法师又出度参加,被选中佛政协委员及南昌市佛教协会会长。1968年在南昌佑民寺圆寂,世寿六十三岁,僧腊月四十五。
  法师生前遗作有《西北宏法记》、《佛教与抗建》、《心经浅说》、《二时课诵冠注》、《游敦煌日记》。惜于“文革”时期皆散失无存。
守培法师&( )俗家姓陈,出家後法名印光,字守培,别号敏道。他是人,清十年(一八八四年)甲申岁出生。
守培父名陈学贵,母亲韩氏,在农村中耕作维生,生活十分艰苦。守培出生未久,父母相继去世,他依赖兄嫂生活。因家贫无力入塾读书,就帮兄牧牛割草。十岁那年,到邻村姑母家中吊丧,见僧侣做佛事,经声梵呗,心有爱好,僧侣中有三乘和尚者,对守培友善,守培因求三乘和尚带他出家。三乘徵得其兄同意,带他到小庵中为之剃度,并送他入私塾读书,同时也在庵中读佛经、习唱诵。
  守培十三岁时,三乘和尚往焦山参学,他一人在庵中独守门户,前後数年。光绪二十九年,三乘和尚於参学中回庵,带守培到焦山,从普净和尚受具戒。圆戒後仍回泰县小庵中守门户。光绪三十年(一九&#9675;四年),守培二十一岁,复往焦山,听通智法师讲&阿弥陀经疏钞&。听讲数日,不解经中义理,郁郁而归,深感不解佛法,愧为出家人,因在庵中发愤阅经。光绪末年,到镇江金山寺,从青权禅师参禅,历时三载。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年二十八岁,到镇江超岸寺,协助圆觉老和尚弘传戒法,受到圆觉老和尚的赏识,为之传法受记,成为圆觉的法子。继之行脚参访,朝礼五台、峨眉诸山,参访耆宿。又行脚到长安,在卧龙寺挂单。是年中秋节前,武昌起义,西安风声亦紧,他偕同道侣二人,入终南山西河滩茅篷潜。一九一二年(民国元年),他自终南山行脚到四川成都,朝礼宝光、文殊各大寺院,再登峨眉,直登山顶。然後由重庆乘轮顺江而下,返抵镇江,回到超岸寺,出任监院。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他请普照法师到超岸寺讲&盂兰盆经&。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请霞山法师讲《金刚经》。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传戒,戒期後圆觉老和尚退居,他继任超岸寺住持。
  此後数年,守师朝礼普陀山及宁波阿育王寺,礼佛舍利塔,听兴慈法师讲《弥陀疏钞》。此次再听《疏钞》,对经中要义,均能理解,了然於心,与十年前初听时迥然不同。一九二一年(民国十年),他在超岸寺传戒,戒期圆满後退居,闭关自修。并於此时开始撰述&金刚经研究&,表诸法实相,正空宗名称。
  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守培法师应镇江定福寺之请,讲《金刚经》及如来应化事迹。这时,国内政局南北对峙,再革命风潮弥漫全国,而佛教则益发没落衰微。守师考虑如何振兴佛教,提高僧侣素质,培育弘法人才。於是在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间,在超岸寺创办玉山佛学社,招收青年学僧,延聘名师,讲授佛学及儒家四书、诸子之学。这是民国肇建之後,镇江最早创办的僧侣教育机构,造就了不少人才,直到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日寇侵华,始因战争影响而停办。
  一九三八年(民国十七年),守师应苏州西园戒幢寺之请,讲&维摩诘经&。一九三&#9675;年(民国十九年),讲《大乘起信论妙心疏》。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著《佛教本来面目》,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著《唯识论新旧两译不同之意见》。一九三四年(民国二十三年),在超岸寺再讲《金刚经》,作《唯识三十论释》。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在镇江太平寺讲《阿弥陀经》,并作《瑜伽真宗义品略解》。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参加宝华山「仁王护国般若讲经法会」。是年七月日寇侵华,我国对日宣战,冬十二月,镇江沦陷,超岸寺的佛学社停办,寺众星散。守培不忍放弃千年祖庭,独居寺中留守。
  翌年,他的剃度师三乘和尚在泰县示寂,他返回故里,为师治丧,守灵三年,以报三乘对他的培育之恩。一九四一年(民国三十年),他守制期满,葬师灵骨,建塔完毕,又返回超岸寺。此後他往来於镇江、上海之间,常在上海玉佛寺、居士林及庄严寺等处宣讲经论,法筵极盛。当时,社会上把印光、兴慈、守培合称为三大师,可见其道誉之隆。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是他六十寿诞之年,他的弟子震华法师,任上海玉佛寺住持,为他出了一分祝寿特刊,对他赞仰备至。在宣统末年,为争取设立僧学堂而大闹金山寺的仁山法师,曾为守培写〈祝寿诗〉五古一首&#8758;
  钦哉守培翁,僧中之大雄,金山力参学,超岸随弘宗。
  开办佛学院,学者从如风,诸方闻教化,德重望亦隆。
  著书而立说,理精辞且丰,发人所未发,决不苟雷同。
  末世为指南,长夜作洪钟,我佩其卓识,人惮其辞锋。
  愿师永住世,警而振聋,不由斯英俊,谁称象与龙?
  今秋年六十,俚句祝我公,福寿绵绵永,等佛无有终。
  此後十馀年,他多在上海弘化。其间历经日寇投降、国府退迁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他讲经撰述如旧。一九五五年舍报往生,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有三。他遗留的著作,有《大乘起信论妙心疏》、《楞严经妙心疏》、《唯识三十论释》、《唯识论新旧两译不同之意见》、《瑜伽真宗义品略解》、《不与万法为侣之禅宗论》。此外,还有一篇颇具争议性的论文&#8758;〈新八识规矩颂〉。
高僧书法作品欣赏&(之五)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出家,俗家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_百度知道姓陈的历史名人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台山出家的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