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让人惊艳的微观经济学模型型

有哪些让人惊艳的经济学模型?
有哪些让人惊艳的经济学模型?Reinhardt Jin卖空限制( Short-sell Constraints )+ 异质信念( Heterogeneous Belief )=投机性泡沫( Speculative Bubble )这个模型是 Harrison 和 Kreps 1978 年提出的。两位作者认为,假定不允许卖空,那么持有某项资产的投资者可以从这项资产上获得两种价值——资产基本面( fundamental )的价值,以及将资产转售给其他投资者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后者可以看做一个转售期权( resale option )的价值。由于转售不一定能获利,故被看做一个投机行为。转售期权的价值也被看做投机性泡沫。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介绍这个模型。原模型对于广泛的读者来说稍显晦涩,在此用熊伟老师 2013 年一篇综述里的例子来阐释。下图同样也来自这篇综述。考虑如上图所示的资产。该资产共存续 3 个时点。在时点 0 发行,在时点 2 实现收益。在时点 1 时,资产等可能地处于状态 u 或状态 d 。处于状态 u 时,有 80% 的可能性实现 100 元的收益,有 20% 的可能性实现 50 元的收益。处于状态 d 时,有 20% 的可能性实现 50 元的收益,有 80% 的可能性一分钱不值。容易发现,这个资产相当于在时点 2 以 40% 的概率实现 100 元收益,以 20% 概率实现 50 元收益,以 40% 概率实现 0 元收益。其期望收益为 50 元。下面考虑两个风险中性的投资人。易知该项资产的基本面对于两个投资人来说都是 50 元。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信念分别是什么。
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打出“重拳”——东北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正式落地。2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来源:网易新闻
从1999年中国第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视美乐”算起,互联网创业的火苗在中国大地上已经燃烧了整整17年,这期间不少曾经备受追捧的明星公司...
&来源:一点资讯
传统的燃油环卫车,虽然是为市民公众服务的,但是自身的排放依然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一想到环卫车的时候都是想到了脏、臭...
&来源:天桥噱车客
点击播放GIF/116K今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6586,上调66点。而在昨天,人民币大跌441点...
&来源:财富宝典
特普朗当选美国总统?是否会变成现实,即将揭晓。笔者/搜寻:风云解盘 美国总统大选终于进入白热化阶段...
&来源:汇金网
8月22日,李克强赴江西考察。当日,李克强连续搭乘飞机、火车、汽车,辗转江西赣州市区、瑞金两地,密集考察行程10个多小时。
&来源:政事儿
在期权市场押注人民币走软的成本降至近两年低点后,交易员增加了看空头寸。三个月期人民币认沽期权价格相对于认购期权的溢价在过...
&来源:金融界
随着近三十年通货膨胀的侵蚀,“万元户”只得成为历史概念,那么现在多少财富才相当于以前的“万元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的...
&来源:微看点
8月11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央行在2015年的这天进行了汇改,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本日公布人比民汇率兑美元为6.6255...
&来源:经济帷幄中
大盘指数连续调整了6天,这最后两天的杀伤力太大了,很多股票在这两天跌幅超过10%...
&来源:东方红陈晨
导读:月入上千元,要多久能实现百万大计呢?相信很多人都觉得万元户离自己很遥远,但是存够万元真的有那么难吗?今天,我们就计算下每月存千元...
&来源:935理财
出口摩洛哥的纯电动公交车下线
出口摩洛哥的纯电动公交车
纯电动公交车上驾驶室是封闭透明的
文图/本报记者孙珺...
&来源:武汉晚报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有哪些让人惊艳的经济学模型?
【冯晗的回答(119票)】:
Edgeworth Box
很简单。最早的版本在19世纪就被提出了。与一个无生产交换经济的一般均衡有关的几乎所有现象和性质,都可以用它来表示。
一般均衡相关的东西原本都是很繁琐而不直观的。通过这个简单模型,很容易就可以对一般均衡的概念有初步了解。它迄今仍是高级微观讨论到一般均衡时几乎必然会提及的模型。
假设一个双人,双商品的无生产纯交换经济。两种商品分别为X和Y,两个人分别为A和O。初始两人分别拥有
当我们讨论这个经济体的一般均衡时,我们其实就是想问,给定两人对两种商品的偏好和初始禀赋,他们会如何交换彼此手中的商品?当两种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或者说交换比率被定在什么水平的时候,两个人对两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恰好可以被互相满足?
。那我们可以画一个矩形来表示这个经济体,这个矩形的高和长分别是X和Y。这样的一个矩形当中,任何一个点都代表了一个初始禀赋安排。这个点以左下角为原点的坐标,是经济中个人O的初始禀赋,而以右上角为原点的坐标,则是经济中另一个个人A的初始禀赋。显然,矩形中任意一点都是可以通过恰当交易所达到的点。假设零弃置成本,那么我们就可以只考虑所有商品都被完全分配的情况,而这些情况都可以用矩阵中的某个点表示。如下图所示。
图片来自wiki, 图片来自wiki,
初始禀赋可以用矩形中的点表示,而价格和预算集,则可以通过经过这个点的相应斜率的直线表示。
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 2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 2
基于两个原点,还可以画出经济中两个个人的无差异曲线。
对个人来说,这就是一个给定预算约束下最大化自身效用的问题。也就是寻找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切点的问题。给定初始禀赋,随着价格变化,这个效用最大化的点也会移动。
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 5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 5
对比初始禀赋点和效用最大化点,经济中的个人将在市场上卖出多余的商品,而买入尚有额外需求的商品,这就构成了对两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同的价格水平将对应不同的供给和需求水平。
在某些价格水平下,会存在商品的超额需求或供给。此时市场无法出清。
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 6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 6
而在另一些价格水平下,市场会出清。
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 7a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 7a
此时两条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相切于一点。市场上所有商品都不存在超额需求或供给。这个点,就是所谓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点。还可以证明的是,只要偏好是连续、严格凸而强单调的,那就必然存在这样的点。
在这个简单模型下还能做一些福利分析。
显然,无差异曲线所有切点所代表的最终分配方案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这条由所有切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就是所谓的帕累托集。
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12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12
设那个黑点w是初始禀赋点。显然,帕累托集被经过这个点的两条无差异曲线包围起来的部分,除了满足帕累托最优外,还满足另外一个条件:在这些点所代表的商品分配中,双方的处境都不差于初始情形。这段曲线也被称作契约曲线。
很容易证明的是,这个模型中的任何一个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点,都必然落在契约曲线上。这其实就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任何瓦尔拉斯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也可以在这一框架下描述。
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13图片来自 Andreu Mas-Colell, Jerry Green, and Michael Whinston,Microeconomic theory第15章 Figure 15. B.13
假设经济中有个计划者,那他就可以通过事先的财富或禀赋转移,来移动预算约束线,从而移动事后的均衡点为止。同样可以证明,只要偏好是连续、严格凸而强单调的,那帕累托集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事先转移和随后的市场交易达到。
/**********************回档好多次……好蛋疼啊**********************/
【晓风残月的回答(66票)】:
说几个对于经济学初学者来说不那么有名的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后面列出的材料(基本上学过微积分,线代,概率论的都能看懂)。
1.Myerson,Optimal Auction Design。
想象一个垄断者要出售一件不可分割的商品,垄断者不知道每个潜在买家对这件商品的估值,决定举行一场拍卖。那么穷举所有的拍卖规则,哪种规则可以让垄断者得到最大的期望收益呢?(这个模型推广一下就变成了:设计一个博弈的规则使,得均衡解对设计者来说是最优的)。
Reference:《Myerson,1981》或《Advanced Microeconomic Theory》,JR,chapter 9.
2.Gale&Sharpley,Deferred Acceptance Algorithms。
假设“婚姻市场”上有M个男生和N个女生,每个男生对女生们有个偏好序,每个女生对男生们也有一个偏好序,我们现在要设计一个算法给男生们和女生们牵线(假设我们只考虑一夫一妻制,且不考虑同性恋)。我们的目标是根据我们的算法,最后的匹配是“稳定”的(稳定指:1.不存在有人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和现任配偶这种情况。2.如果有一男一女,相对于各自的现任配偶更喜欢彼此,他们就可以“私奔”,稳定匹配下不存在有一对男女有动机私奔)。DA算法给出了找到一个稳定解的方法。(这个模型不仅可以刻画婚姻市场,所有的双边市场都可以刻画。)
Reference:《Two sided matching》,Roth,Chapter 2
3.Spence,Signaling。
考虑企业在一群应聘者之间招人。应聘者有些是高能力的,有些是低能力的。企业不能观测应聘者的能力,只能观察到应聘者的受教育情况。假设教育对增加一个应聘者的能力没有任何作用,企业任然会招高学历的人!这是因为受到良好教育相当于一个“信号”,告诉企业“我是个高能力者”。虽然未必每个受过许多教育的人能力都比没怎么受过教育的人能力高,但统计意义上是对的。
Reference:《Contract Theory》,Bolton,Chapter 3
4.Ballester,Game on Social Network。
考虑一个地下犯罪团伙,每个犯罪分子在团伙里有好朋友也有关系一般的人,每个人犯多少案不仅和自己的“内在效用”有关,也和自己的朋友犯多少案有关(朋友犯案多,自己也犯案多)。现在政府要设定一个指标,来判断谁是头号危险分子。Ballester告诉我们怎样去设定这个指标,有趣的是这个指标和Google怎样对网页的重要性(Page Ranking)的指标是类似的。
Reference:Ballerster,,etc,2006,Who's who in networks.
5.Rubinstein,E-mail Game。
压轴出场。原模型比较抽象,我讲一个有趣的简化版。
想像两个将军准备合力攻打一座城,一个将军在城的西边,一个在东边。假设只有两个将军同时带领各自部队进攻的时候才能攻陷城池。再假设他们事先没约好什么时候进攻,且两个将军都是极度风险厌恶者,只有百分之一百确认对方会进攻时自己才会进攻。假设当时是冷兵器时代,且两个将军的唯一通讯方式是派个通讯兵穿越敌人城池来到实现。
这场战役会怎么收场呢?答案是两个将军根本不会进攻!
直觉是这样的:
城东的将军决定次日早晨进攻,他派了一个通讯兵去城西通知城东的将军。此时城东的将军不会在次日早晨进攻,因为他不知城东的将军有没有收到通知(因为通讯兵穿越敌人城池的时候可能被抓住)。
假设城西的将军收到了通知,他派那个通讯兵回去通知城东的将军自己收到通知了。此时城西的将军不会在次日早晨进攻,因为他不知道城东的将军知不知道他已经收到了通知!
继续这样推理,只有当每个将军知道对方知道对方知道对方知道......(无限个对方知道)次日早晨进攻的消息才会进攻,这意味着通讯兵要跑无穷次!
Reference:《A Course in Game Theory》,Orsborn&Rubinstein,Chapter 5
(个人觉得大刘的《三体II》中的黑暗森林理论idea就来自此处。)
【SimonNg的回答(16票)】:
没有什么模型本身是惊艳的。因为模型不过是将日常生活,家长里短的锁事形式化。
令人"惊艳"的通常是模型产生的反直觉的分析结果。这其中确实有一部分捕捉到了现实行为和交互中暗藏的曲曲折折,不过更多的其实只是捕捉了模形构建本身的问题。
【今晨的回答(6票)】:
蛛网模型……谁都忘不了第一个
【YenanWang的回答(4票)】:
There are several amazing models in my mind (I only talk about micro since I don't know other areas) such as: Rubinstein Bargaining Game, Rubinstein Email Game, Agree to Disagree by Aumann, No Trade Theorem and etc.
【blade的回答(4票)】:
Solow Model
Nash Equilibrium
【王也的回答(3票)】:
最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是Randall Wright首创的Money Search Model,解释了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如果只能以物易物,那么交易达成的必要条件是双重匹配:你需要我的东西,我也需要你的;假定交易者随机地和另一个交易者相遇,交易达成的可能性将是非常低的。然而如果存在货币,每一次相遇都可以进行一次货物与货币的交易,得到了货币的人没有拿到想要的东西,却保留了在下一次交易中实现梦想的希望,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因此而得到了提升——从这个角度讲,这个冷冰冰的经济学模型倒有一丝浪漫的成分。Randy这一工作影响甚广,可以说开启了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新天地,华人经济学家石寿永的主要贡献就在这方面。当然,这个模型背后的思想并不复杂,但如何用优雅简洁的数学语言把事情说清楚,就需要极为深厚的功力了。
【刘鑫的回答(3票)】:
计划经济的数学模型
将各种生产要素通过计算量化,再加上各种约束条件,以运筹学的方式将整个经济运行完全数学化。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位数学家设计的精密机器,可惜的是算尽了所有的火柴棍甚至是女工人的生理周期,最终还是没有把人性计算进去。
第一次看周小川关于计划经济的一篇文章,震惊的说不出话,人类的智慧居然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一种真正的试与天公欲比高!不管怎么样都无法掩饰卑微的人类欲将高贵的上帝取而代之的野心。
以上特指东欧与苏联的计划经济。中国的话,那个时代应该和秦国的后商鞅时代区别不大。
【赫赫的回答(2票)】:
我现在还记得大学一年级读课外书,第一次读到胆小者博弈模型的时候那种惊艳的感觉。自己文笔枯涩,直接转发果壳的文章好了。
这个问题对我有些特别。高中来自小地方,根本不知道大学什么专业是做什么的,这是第一次让我有了强烈的想要学习一个学科的愿望。我到现在还认为,如果当时的我有重新高考的机会,我一定会报经济系一定要报经济系。但是我不是大神,当然没有如果。
好在学校有修很多双学位的机会,混了一个经济的双学位,也算学过了。不过数学太差,很难有机会继续学习做这方面的研究,我和经济学和她的模型们缘尽于此。当然地理学也是极好的,我以做地理为荣。
答不对题,折叠我吧。
【YanHe的回答(1票)】:
第一次感觉到经济学模型令人惊艳,来自大三国金老师给的一道作业题:
考虑紧缩性贬值,重新推导DD-AA模型,并且分析新模型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还记得那天晚上赶作业时推导出的结果非常匪夷所思,然后想各种添加限制性条件看模型的其他结论——
事实证明最后是老师出错题了。
如果把金融学也纳入广义经济学的范畴的话,另一个会让我觉得惊艳的就是BSM模型,behavioral finance的DSSW模型之类。
不过大部分经济学模型assumption过于严格以至于往往让自己觉得只是纯粹的思维训练吧。
【李剑心的回答(0票)】:
个人觉得,斯旺的政策搭配图解,说不上很惊艳,但是确实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唐云磷的回答(0票)】: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信息不对称。事实上,高能力的人反而在求职市场会是弱势,低能力的人很容易冒充高能力的人,所以高能力要做出额外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高能力,比如说读个博士,这样才能把自己和低能力的人区分开来。这个在其他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也表现的很明显,比如说保险市场。那个数学模型我就不贴了,要受过点经济学训练的人才能看懂,当时这张图的两个曲线密集得我画了一整张纸才区分出来,其实高能力的人就要找那个很小的阴影部分来凸显自己,可悲的是,有些市场根本没有这样的区域,这样你只能被那些拖累均分的人拉低工资待遇,这个在车险市场也适用。
【陈小树的回答(0票)】:
最惊艳那当然马克思,劳动力是唯一生产要素,更惊艳的是堂堂号称top3的学校本科第一学期在教这东西
【文花花的回答(0票)】:
可悲的是,有些市场根本没有这样的区域,这样你只能被那些拖累均分的人拉低工资待遇,这个在车险市场也适用。
【文暧昧的回答(0票)】:
事实上,高能力的人反而在求职市场会是弱势,低能力的人很容易冒充高能力的人,所以高能力要做出额外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高能力
【石昊天的回答(0票)】:
期权定价的BS公式
提出者获得1997年炸药奖,他们还创立了史上最成功的对冲基金(不过倒了)
据说可以用12种不同的方式推导
近乎完美,即使用Levy过程似乎可以更精确地描述,业界还是喜欢布朗运动
【ver小夏夏夏的回答(0票)】:
囚徒困境,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
【陆凡的回答(0票)】:
推荐一本书:中央财经大学 张苏老师的 《宏观经济学》。看了这本书之后,相信你一定会对经济学模型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毕竟,中国能将宏观经济学讲通的老师不超过五个啊!
【黄里的回答(0票)】:
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就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个是很经典的模型,我的一些分析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实务方便应用太强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经济学论文一般都使用哪些模型
经济学论文一般都使用哪些模型
09-10-22 &匿名提问
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你自己再按情况选一选,应该就可以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谷贱伤农的道理十分简单,文化水平不高而且不知经济学为何物的农民也会解释:因为粮食太多,卖不上价钱,粮食多和粮食少的年份收入相当但是投入却大得多,不划算。  这么简单的道理到了经济学中就变得神秘兮兮,属于大学本科的水平才能了解的东东了。    下面是摘自《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57)的一段专门讨论“谷贱伤农”问题的论述:  “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以图2-24具体说明。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1下降到P2。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和OP2E2Q2的面积之差。The picture is:  类似地,在歉收的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价格数量的减少幅度将小于由它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导致农民的总收入量增加”。下面对此段论述进行一个评论:  描述的事实对象“谷贱伤农”,其前提是蕴含的“丰收”,如果不是丰年,谷贱也会伤农,但大家认为正常。所以丰收是这个话题的特定前提。  丰收,到底在供求理论看来应该意味着什么?显然,应该是“供给量”增加了。但是我们奇怪的是,农民是粮食的供应商,供给量增加引起的问题为何不用供给的价格弹性来解释却要用需求的价格弹性来解释?同时,我们从“谷贱伤农”和隐藏条件“丰收”,根本无法得到需求量如何变化的信息,如果使用需求曲线就必然要增加其它条件,但这已经不是题中之意了。此乃其一。  其二,上面说“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这就非常奇怪了。根据课本前面的叙述,需求线平移是价格不变时其它因素变化造成需求量的变动,这个其它因素包不包括供给量则闭口不谈;而供给线的平移却是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变化造成的。单从文字表述就显然缺乏对称性,道理上更是胡扯八道。为何需求线的平移不是在供给不变时需求量的变化造成的?为何供给线的平移不是在价格不变时其它因素变化造成的?丰收是供给量增加的意思,供给量的变化为何不是点在一条供给线上的移动,却变成了供给线的平移?如果供给变化会导致供给线平移,那么供给线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情况下它才是点在线上的移动?  如果需求不变时供给变化会造成供给线平移,反过来说,就是需求不变供给也不变时供给线就不动,那么我们要问:供给线究竟是反映什么变化的?供给和需求都不变时岂不是只剩下一个价格因素了?一个因素还谈什么曲线?  可能有人会说:你没有弄懂需求变化和需求量变化、供给变化和供给量变化的差异。非也。这是个学术阴谋。在极易混淆的概念之上,完全应该将供求变化另起一个称谓,比如就叫做“需求线的移动”和“供给线的移动”就明明白白,对于三个变量Qs、Qd、P,我们利用三维图形,很容易讨论三者关系和线、面的移动,没必要将注意力陷在人为的概念区分上。这种“A的变化不是A的量的变化”的弯弯绕逻辑不过是为胡扯八道找一个方便而已。据此逻辑,我们可以造出更多所谓“知识”:劳动变化了不是劳动量变化了、价值变化了不是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了、价格变化了不是价格值变化了、高变化了不等于高度变化了……让博士也难以毕业的!  其三,文中说“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这种表述的含义就是曲线D就是一条缺乏弹性的曲线。但是我们可以证明,对于任何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上都同时有三种弹性存在。证明如下:  需求的价格弹性e=-(dQ/dP)×P/Q,将需求函数Qd=α-βP代入,就可以得到              e=α/Qd-1  令e=1,即α/Qd-1=1,即Qd=α/2,代入需求函数,得到P=α/2β,即在此点上是单位弹性的。  同样有,e>1时,P>α/2β,富有弹性,而e<1时,P<α/2β,缺乏弹性的结论。  这在图形上表示为,在Qd的取值范围(0,α)的一半之处的弹性为1,此点向左则为富有弹性,此点向右则为缺乏弹性。但是无论怎样,任何一条直线的需求曲线按照其价格弹性的定义,必定同时存在三种价格弹性。(其实教材中p42页图2-13a已经给出了这个三段图,但是不知道为何前面讲解时却要列举几种不同弹性的线形。要知道不存在只有一种弹性的需求线)  那么,再看回上面的论述,我们怎么知道两个均衡点E1、E2所在的位置都是处于缺乏弹性的区段呢?从图中看它还恰恰是跨越单位弹性点的,这只能说明作者本身脑子里根本没有“任何需求线都是三种弹性”的概念。  如何产品,如果可以画出需求曲线,必然同时具有三种弹性。“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无稽之谈。  其四,丰收时如果谷一定贱,显然依据是“物以稀为贵”的反面即“物以淫为贱”。但是“物以淫为贱”的数学表示恰恰是供给线是负斜率的,而非正斜率的,其形状应该和需求线相同才能描述“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即和供给定律是矛盾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见解是物以稀为贵和物以淫为贱都是对的,而与之矛盾的供给定律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倒因为果。但是总是有人认为可以倒因为果或者说供求和价格可以互为因果。那么不妨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的根源何在。  或许能够推翻“物以稀为贵”之说?俺可是将这五个字称为经济学第一定律呢。  其五,至于“在歉收的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价格数量的减少幅度将小于由它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导致农民的总收入量增加”之说就更加不敢苟同了。俺是农村长大的,知道农民都希望丰收,没有希望歉收的。  高教授应该向国务院解释这件事:是否要通过减少粮食产量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国家一方面要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增加粮食产量,这种想法是否一厢情愿的自我矛盾或者是违背经济学规律的。  其实,谷贱伤农的“贱”不是价格一般的降低,而是指降到低于成本的水平。价格的波动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在成本之上,就必有利润,只要有利润,就是产量越大越好,这就是农民总是希望丰收的原因。如果贱是指价格低到成本之下,那么“谷贱伤农”的道理不仅仅是对“谷”适用,而是对一切产品都一样。  现实中的谷贱伤农多是由于政府强行以低价征购粮食对农民造成的政策性硬伤,此中没有太多经济学的道理好讲的。                          
摘自作者见下,希望对你有帮助~~呵呵生活中的经济学——初学《宏微观经济学》有感01秋工商管理专业 吴 浩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到了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分析方式也已经由最初的定性分析过度到定量分析。初学《宏微观经济学》教程,密密麻麻的数学模型和推导让我这样的初学经济学的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其实经济学来自生活,经济学的原理渗透了日常生活、生产的每个角落,经济学原理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的法则。比如商品的价格问题,就和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企业生产成本、盈利问题紧密相关。  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但是,不同的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大,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小;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幅度小,而需求量变动幅度大。弹性理论正是要说明价格的变动比率和需求量的变动比率之间的关系。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商品的需求量(对企业来说是销售量)变动率与其价格变动率之比。它反映了商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程度。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的比值就是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即 需求价格弹性的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即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Ed=(△Q÷Q)╱(△P÷P)=[(Q2—Q1)╱Q1]÷[(P2—P1)╱P1]它所表明的是:当价格上升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减少的百分数,或者当价格下降百分之一时,需求量所增加的百分数。当│Ed │<1时,称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度;当│Ed │>1时,称需求是富有弹性的,此时,需求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度。   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它的需求弹性的大小与价格变动所引起总收益的变动情况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总收益等于价格乘销售量,价格的变动引起了需求量的变动,从而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所以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是不同的,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当该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减少。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每公斤2元,销售量为1000公斤,该种商品需求弹性系数为2.5。如果该商品降价至每公斤1.8元,总收益情况如何变化?已知:P1=2 Q1=1000 Ed=2.5 P2=1.8,设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为X。则由Ed=[(Q2—Q1)÷Q1]÷[(P2—P1)÷P1] 2.5=X×2.0÷(1.8—2.0)得X=0.25,即价格下降后销售量增加25%,所以Q2=1000×(1+0.25)=1250公斤。总收益情况:TR1=P1×Q1=2×元TR2=P2×Q2=1.8×元 TR2—TR1=250元。所以降价后商品的总收益增加了250元。这就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则情况相反。如香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因为上了瘾的烟客不会在乎价格的高低,所以价格的高低对香烟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再如:中国有句古语叫“谷贱伤农”,意思是丰收了,由于粮价的下跌,农民的收入减少(见下图)。其原因就在于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也就是说,人们不因为粮食便宜而多吃粮食,由于丰收了而造成粮价下跌,并不会使需求量同比例的增加,从而总收益减少,农民蒙受损失。不仅如此,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也小,也就是说,人们收入提高了并不因此而增加粮食的消费。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时期出现把粮食和农产品毁掉的作法,究其原因也在于粮食这种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降价不会增加需求量的大幅度的增加,只会减少总收益,所以资本家把这些农产品毁掉反而会减少损失。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将会学习到更多类似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应用了的经济学规律,并且我们可以应用这些规律解析其中的深层原因。
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面有现成的答案如没有该书跟我联系
首先,粮食是一种缺乏弹性的商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为认真贯彻《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三考”工作方案〉和〈2007年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基层执法质量服务队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指导全省森林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基层执法服务工作,云南省森林公安局制定了《2007年云南省森林公安机关基层执法质量服务队工作方案》,自5月底至9月底全面实施执法服务队工作,第一批服务队工作时间为5月底至7月中旬,第二批服务队工作时间为8月中旬至9月底。省森林公安局法制处及各州、市森林公安机关认真做好服务队人员的选派和服务点的选定工作,将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民警组成基层执法服务队,选择执法基础薄弱、执法任务重、林区治安状况较为复杂的基层单位和对口部门作为服务对象,开展执法服务活动。省森林公安局成立以法制处赵青云处长为组长、1名法制处业务骨干为成员的专门服务队,分阶段前往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命名的“森林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曲靖市森林公安局会泽分局开展服务工作。各州、市森林公安机关也都结合当地的实际选好服务点,派出精兵强将,积极开展基层执法质量服务队工作。  5月底至7月中旬,全省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共组织执法质量服务队20支40人,进驻服务单位30个,参与办理各类案件143起,接处警209次,解答执法问题144个,举办讲座27次。基层执法质量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提高机关干部自身素质和服务基层执法工作能力,帮助基层民警苦练执法基本功,推动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的目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经济学模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