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规划雾看花避免破财之后会不会有好运是什么意思

雾里看花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雾里看花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摘要:  雾霾肆虐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常常听说的那些因素,而是因为环境监管体制存在各式各样的漏洞,企业节省成本,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等废气污染治理设施停止运行(尤其是夜间的偷排、直排!!!),导致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量与理论排放量比较,成十倍几十倍的增加,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我净化和扩散能力。  正文:  第一部分 前言  上网搜了一下,浩瀚的网络世界中关于雾霾的文章真不少。认真仔细地看完后,只能叹息,心中更是苦闷。对于一个涉及亿万人切身利益的事情,居然找不到几篇全面透彻、实事求是的文章,满眼都是片面、脱离实际、误导、哗众取宠的文章。  有次去医院,刚好那几天雾霾很重,看着那些咳得小脸通红的孩子,心如刀割!自责不已!有时爬山,站在山顶看着城市上空那一层灰灰的大罩子,好几次眼泪夺眶而出,我们的人民不应该呼吸这种空气,我们的孩子不应该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因为这不仅仅是环境的治理,更涉及民心的凝聚。  雾霾肆虐,民众对环境的满意度会断崖式下降,对政府的掌控力产生怀疑。这真的应该让我们警醒!  仔细看网络中雾霾的文章和大家的评论,都不去讲述真相,关系到亿万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任凭他人忽悠,被错误的观点左右。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如果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主要原因都不清楚,又怎么能对症下药?   正如许三多所说,人啊总是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笔者长期从事环保工作,过了这么多年,我想环保也是我唯一的专长了,要不我也不敢来写雾霾的文章了,毕竟是要接受各方专业人士的审核的。今天认认真真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系统全面真实地讲出来,让大家能拨开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  以前看过《穹顶之下》,讲了一些浅层的原因,可惜不全面,很遗憾没有讲到最真实的原因。如果说它揭露了10%,我这篇文章揭露的就是剩下的90%。  雾霾的成因涉及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施工扬尘、气象等很多方面,文章有点长,考虑到大家的专业背景和文化程度,不想写得太晦涩,尽量避开专业的讲述方法,通俗易懂。鉴于这涉及到方方面面,讲述会有些唠叨,还请大家耐心地看完。全看完了,你也就明白了,至少在雾霾问题上谁也忽悠不了你了。  写这个文章有很多目的,一是扫盲贴,担心大家被错误的信息所蒙蔽;二是希望政策的制定者能予以借鉴;三是在心灵深处,我可以对自己说,我尽职尽力了。  有很多人问过我雾霾是什么,我马上会说一大堆专业术语,比如说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等等各种化学物质。可是一般人往往听不懂,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懂了。  大家知道地球几十亿年前的空气啥样吗?告诉你,就是北京雾霾最重的时候那个样子,空气中充满了硝酸盐等各类化合物,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大量的活跃化学分子被排放到空中,就和现在一个样,当然具体成分会不同。地球的生态演变花了多少亿年,才造就如今的山清水秀,我们花了几十年就重温这个星球的初始阶段,一声叹息啊!   雾霾的来源主要有四个:  1、燃煤;(分类属于固定源)  2、工业排放(燃煤已单列,不在其中);(分类属于固定源)  3、机动车;(分类属于移动源)  4、扬尘。(分类属于固定源或移动源皆有)  除了上面四个原因,当然还有外部输送的因素,这个也是波动的,跟气象等有关,或大或小。  其它还有一些较小的因素,比如说:  1、加油站的油气,就是加油时闻到的汽油味。当你加油时,油箱液位上升,原来油箱中的上层空气排出,含有一些汽油。  2、家庭厨房和餐饮业油烟,占比不多。前几年看过一篇报道,把这个写成主因,网民无尽调侃。确实有叠加影响,但不是重要因素。  3、燃气热水器,快速燃烧时很多天然气没有充分燃烧,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还有一些老式的燃气热水器工艺水平差,更是不行。  4、家庭装修的油漆。其中的稀释剂是用以稀释涂料的挥发性有机液体。是不留在家装表面的,全部挥发到空气中的。  5、农村面源。居然有人老提这个,在排放量上和工业相比,简直是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有的城市工业一天烧几十万吨煤,老百姓那点煤连零头都不到。  6、秋冬季节农村秸秆焚烧产生的烟尘。  7、城市中固定的柴油动力设施。  8、化学原料的跑冒滴漏,这些东西中如果属于挥发性的,就全部到大气中去了。  9、部分天然气品质差,含硫高。这个因素知道的人不多。  小的因素太多太多了,这种光化学反应太复杂,很多因素科学家都还不知道,不过好在上面这些小因素占比很少,也不是本文的重点讨论内容,更不是现有雾霾肆虐的主因。  第二部分 雾霾肆虐的第一大原因  提到主要原因之前,先讲一些铺垫,以便大家拓宽视野。  说到雾霾的主因,各种报道皆有,主要如下:  1、中国消耗了世界极高比率的矿石燃料,雾霾很正常
忽悠指数:★★★★★(五星最高)  2、汽车快速发展,私家车排放导致 忽悠指数:★★★★  3、城市餐饮排放 忽悠指数:★★  4、交通拥堵 忽悠指数:★★★  5、油品不佳 忽悠指数:★★★★  6、城市化 忽悠指数:★  7、工业发展 忽悠指数:★★★★  8、房地产 忽悠指数:★  当然还有其它一些搞笑的报道,大家笑笑就行了,别当回事。  实事求是,上面这些因素中有的看上去确实像是主因,一般人真会弄错,可惜实际中并不是如此。下面让我仔细剖析。  我曾经做过测算,把华北所有公开的大气污染物核准排放总量除以365分配到每天(冬天偏高些)。再和华北的雾霾数据做比较,总是发现存在数量级的差距。考虑到氮氧化物计算的复杂和来源的纷繁,我取了硫氧化物中的硫做指标来衡量,发现依然如此,原因是什么?  有人就问你怎么算的,说来听听啊,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  以华北某省的数据为例子,该省2014年环境公报数据二氧化硫 118.99万吨。  平均每天3000多吨,考虑到总量统计不能涵盖所有数据,冬天偏大,将它修正为4000吨。两天理论排放二氧化硫0吨。  然后取该省某天大风之后PM2.5只有几十的基本值。该省两天内PM2.5升到了500甚至更高(全省平均值),减去几十的基本值。  再拿雾霾的区域(十几万平方公里),乘以雾霾的厚度(这个和气象、地形有关,200-500米不等,甚至更高一些),结合环境的自净功能和气象的扩散功能各种因素,乘以一定的系数(转化率、气溶胶中硫酸盐含量、扩散和自净因素等等),计算出其中实际的硫酸盐含量,总是比理论排放多一大截。  上面这种算法有点傻瓜式了(便于大家理解),实际公式要比此繁杂很多,当然数据更精确。  这样写只是直观地告诉大家,那个118.99万吨肯定不对!  因为这个涉及环保部门总量口子的工作,下面我就从机制上系统地讲讲不对的原因。  一个省或一个城市环保部门负责总量工作的科室,有的叫污防科(处),有的叫总量科(处)。他们的工作是如何实施的?如何计算总量的呢?  刚才说过假设该省两天排放二氧化硫8000吨,经过环境的稀释、沉降、吸收、净化,真正转化为停留在空气中的灰霾也只是部分,即使转化成灰霾,也在沉降、扩散。  为什么我们算来算去实际数据都大大超过理论数据呢?问题就此提出,下面听我详细剖析。  继续查环境公报数据,该省二氧化硫在2002年就是127.9万吨。疑惑的数据出现了,到了2014年,居然少了几万吨,但实际灰霾天数和程度却剧增了。  为什么出现这种数据?原因很简单,总量考核制度。  环保部这些年重点推进总量考核制度,要求每个地区新批项目所排放的总量要在原有企业中平衡(甚至削二增一),每年要削一点。初衷是好的,可是现实中却是两码事。  每个地方都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要上项目啊。可是总量哪里来啊?也没那么多老企业啊。一句话,各显神通,于是就会有以下怪现状:  1、一个砖瓦厂居然成了香饽饽,因为它原来烧煤,有总量,自然要借点来;  2、某个倒闭的企业立即被冠以淘汰关闭的名义,他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立刻满血复活,到处使用;  3、翻翻环评,居然有一个企业的总量被好几家新增企业反复使用;  4、某个企业原来有100吨二氧化硫总量,只排放10吨,于是马上可以拿出90吨给别人。结果数据上看一样,实际排放却增加了90吨。  不说了,太多太多了,反正有不少的总量来源就是文字游戏和数据游戏罢了。如果有心人去翻翻自己城市的一万本环评,做个调查分析,会发现早些年的总量数据真是禁不住细细探究的,这几年相对好一些了。  在这种制度下,增加一个区域的排放总量是不可能的,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自己想办法了。  那么大家又要问了,这个总量的数据是哪里来的?答案是:大部分是环评中确定的。  下面听我详细说:  一个企业如果烧N吨煤,这些煤炭一共产生1000吨二氧化硫,脱硫效率设定为95%,那么最终就应该排放50吨。那么环评中这样写了,环保部门审批通过了,50吨的排放就合法了。那么这个合法的50吨就会计入全区域的总量数据。  大家就要问了,如何从制度上保证企业只排50吨,而不是排1000吨呢?这可是二十倍的巨大差距啊!  为此环保系统设置了一系列的防线:环评编制——专家审核——环评审批通过——企业建设期间三同时检查——验收监测——验收并移交环境监察部门(负责现场执法)——通过在线监控予以监控——每年抽查——信访投诉现场检查。  看上去很完备吧,居然有这么多道防线。  其实从“环评编制”到“验收并移交环境监察部门”,其目的只是保证企业具备达标排放的能力而已,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让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最佳,确保验收通过,企业从此可以正常合法生产。  因此这个阶段 只是体现了“设施安装并具备能力”而已。  当然设施装了不代表会天天用啊,毕竟这也是要钱的,电费、药剂费、维护费、人工费等等。  现在假设王老板想上一台锅炉,环评审批通过了,锅炉建好了,除尘、脱硫、脱氮设施全部建好,环境监测站来监测了,排放达标,不错,验收通过了。移交到环境监察部门管理了。  环境监察部门第一步就是查看在线监控设施装没装,已经装了赶紧联网;没装的自然要马上装。  王老板发现,这个负责在线监控安装和维护的居然是个企业在做。  王老板只能心中窃喜,这个监控居然是个企业在管,还用担心吗?  假设每天设施运行费用3000元,除尘不能打主意,一关除尘设施烟囱黑乎乎的,立马老百姓投诉了,环保执法人员上门,没事找事做。  王老板盘算了一下,除尘只能继续开,晚上天色昏暗,也可以不开。  剩下就是脱硫和脱硝了,这个太好糊弄了,老百姓又看不出烟囱有没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就那这块省钱,至于在线监控吗,早就篡改好了。  于是除尘达标,老百姓不举报;二氧化硫(脱硫)和氮氧化物设施(脱硝)关闭,每天省了2000元,一年就是几十万啊,都是利润啊。  可是恐怖的是,这个企业的50吨二氧化硫实际成了1000吨,可是我们的统计中还是50吨,统计数据和实际排放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二十倍啊!  写到这儿,大家肯定问,这个是你自己编的吧,下面举例说明:  6月17日环保部开出史上最大罚单,19家企业因脱硫设施存在突出问题,被罚脱硫电价款或追缴排污费合计4.1亿元。除了罚款,环保部还要求这些企业在30个工作日之内,编制完成烟气脱硫设施整改方案,并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整改任务,逾期没有完成的还将依法从重处罚。  这个是新闻摘录的。大家就要问了,19家企业罚4.1亿,一家平均2000多万,怎么算得啊?我可以告诉你们,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时间段,如果罚这么多,这个企业必须很长时间不开脱硫,才能算出这么多罚款。  假设一年不开,这种大型企业,至少几千吨二氧化硫被排到了空中,触目惊心吧!  网上随便一搜,到处是:部分电厂脱硫设施未正常运行 罚款共计5.19亿元   其实啊,这些企业都是大企业,很多是国企,环保盯得紧,面子上的工作还是要做的,可怕的是小企业,那简直是一塌糊涂。  环保部、省里一般不会去这些企业,压力自然小,排放自然更是自由。  以前去外地出差,那个地方盛产建材,有上百家企业。那天傍晚去爬边上一座小山,在山顶上,天色刚灰暗一些,远处就腾起一个直通通的黑色烟柱,笔直地冲向云霄,到了几百米高空后就停了下来,平铺扩散,接着一个又一个,一会儿时间居然上百个黑柱。所有的企业一看天黑,居然不约而同全部关闭了污染治理设施,加大煤量,加快建材进窑速度(提升产量)。我后来还去打听了一下,有特例的企业吗?很遗憾,几乎没有。  这一辈子我都忘不了那个场景,永远忘不了。有人告诉我,这个镇肺癌患病率比其它地方高好几倍。心中滴血般的哭泣!   写到这里,总结一下,灰霾肆虐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有了不用,尤其是在夜间非法偷排,导致实际排放量远远大于总量考核量,甚至十倍二十倍的增加,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还是拿刚才那个省说,一年120万吨左右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理想的排放量,实际偷排后远远大于此。  这些年企业增加很多,工业产值增加很多,总量数据却未增加甚至减少了(在数据上)。  120万吨是一个一个污染源相加的结果,在环评报告上白纸黑字的数据。可是如果污染设施不用,实际排放就远大于此,500万吨、1000万吨甚至更多。这么大的污染量,环境根本稀释不了,净化不了,尤其是在冬天(气象扩散条件差)。  因此,数据可以假,可是老实巴交的老天爷不会跟着作假,假数据在真排放前面,一切都变得苍白无力!   这么大的偷排量,其它的什么机动车、餐饮、扬尘、农村面源,早就被稀释了,成了百分之几,根本上不了台面。  夜间的直排偷排,白天的部分设施停运,使巨量的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被排放到空气中!让亿万百姓承受这种苦难!   我私下测算过,如果所有的企业正常达标排放(设施都有,只要打开电源,添加药剂就可以了),华北的PM2.5一般不会超过100,极端恶劣天气不会超过160。  因此灰霾越来越严重的最主要原因不是煤炭烧多了,企业多了,汽车多了,而是很多的污染治理设施被弃用了!   有人又要说了,怎么样才能像国外那样,每天PM2.5只有10-20。  很遗憾,现有的排放强度,达标排放后,冬天一般情况下,也得50-100多。如果要降到 10-20,那是需要所有的因素全部整治到位,这个至少要10年才能。    说到现在,大家就纳闷了,看来就像我的笔名那样——蓝天白云终可期,不远啊。  确实也是啊,只要肯做,那些治理设施三天就能开起来,三天见效,不用等多久啊!  可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没人在做啊?!   穹顶之下那个记录片中,老是去找环保部的人。人家环保部怎么会说雾霾根子在自己监管体制上,当然要引到其他的调查方向上了。  这也难怪,那个妈会告诉女儿的男朋友,说自己女儿晚上打呼噜声音吓死人。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还有那些因素增加了我们的排放总量?  好多个,挑十个介绍一下吧。  原因一:大气监管难度大,取证难。  大气这东西,除了烟尘(焚烧产生)、粉尘(物理方式产生)肉眼可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都看不到,老百姓也不会举报。  即使举报了,等执法部门到了厂门口,人家电机一开,立马运行了。这东西又不像污水生化设施有微生物死活的问题。  即使你到现场了,这个数据使用还是问题,监控数据假的,自己监测设备都没有。这玩意不像水,污水可以拿个瓶,装回家测。大气没那条件。  原因二:在线监控居然由企业维护,机制设置存在问题。  建议如下:  政府统一采购,产权在政府;  设备、探头严格固定安装,企业仅提供电源,实在不行自己用太阳能板(配电池);  可以视频监控;  数据不要走数据线(避免干扰),直接在里面装个手机模块,发数据回监控中心;  维护由环保部门的监测站实施,其实也没多少人,安装外包给企业,日常数据由环保负责,定期数据核实校验。  数据异常严肃查处。  原因三:监管人员不足。  一般一个省,几千个环保执法人员,企业数则是成百上千倍。  这些执法人员,大部分在忙信访,一年信访十几万件,件件要答复。  还有去收排污费,去开展各种检查,水、总量、气、固废、噪声、辐射、处罚。  真正把精力在大气的,十分之一就不错了,按人头算,1人负责成千上万个企业的大气污染,我估计他就是不睡觉也管不了百分之一。  所以就像红绿灯只能靠自动监控,不能靠交警。大气监控只能靠准确可靠的自动监控系统,不能靠执法人员。  最近国家层次提出了“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垂直管理”,说明有人想到了这个——监管体制。  大家就要问有用吗?我预测,有点小用,但用处不大。垂直的部门多了,没见谁一垂直立马工作水平暴涨的。  原因四:大气污染企业来源广泛。  说到工业排放,可不是仅仅指燃煤企业,还有很多其他工业排放。比如:化工、喷漆、油墨、印染等等的废气。  现在假设某个城市,黄河市。参考同类城市,黄河市有燃煤电厂(以及供汽)30家,燃煤量自然惊人。  但是黄河市还有1000台小锅炉,也在烧煤。  此外黄河市还有1000家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企业(当然这里面有重复,有的企业有小锅炉,也有车间排放VOC)。  后面两种就是小苍蝇了,2000家啊,这个废气排放可真是多,有的企业只有一个排气筒,有的企业有100个排气筒。  现在拿出黄河市的一年上万件信访投诉来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很多反映的是后面两种企业。  原因很简单,老百姓也看不出电厂烟囱脱硫没脱硫,老百姓举报废气主要是两类:冒黑烟;有异味。  偷排自然有异味了,现在最扰民的就是夜间异味了,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很多时候夜间都不能开窗,空气中味道太大,这些企业可是源头。  有的城市一到夜里到处是一股怪味,黑夜居然成了污染的护佑。污水偷排只是影响小部分的人,废气偷排通过空气的输送,不论你在城市的那个角落,都无法躲避!  1000台小锅炉+1000家VOC排放企业,也是要有废气治理设施的。  这些企业特征如下:  1、治理设施简陋,处理效率本来就不高。  2、很多小企业根本不装设施,如果你去看,车间墙上有个两个大风扇,使命往外吹。不吹车间味道太大,工人也受不了。  3、有的企业为了省成本(夜间电价便宜),主要生产在夜间,排放也是不小的;当然不排除有的企业就是为了排污方便,才夜间生产的。  4、烟囱这东西越高越飘得越远,企业边上闻不到,下风向很远才闻到(最大落地浓度),老百姓又不懂,举报只能说有味道,问他味道哪里来的,都说不清楚。  5、以前企业居民混在一起,老百姓义不容辞监督企业排放。可是现在流行工业园区,一个工业园几百家企业,周围居民都没有,排放更是没有顾忌。有举报了,那么多企业,晚上黑灯瞎火,真不容易找。  6、有的企业生产工段好多个,没污染的白天生产,有污染的晚上生产。  7、排气筒多的企业,有的有味道,有的没味道,全部在厂房顶部,一个个找过去,真不容易找。想爬到房顶上去,通道都找不到。  这种检查需要极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对地方每个企业的细致了解。水平不够的,根本找不到异味源头。  找不到咋办?只能回复老百姓说:对不起啊,我们找了很久,没有发现,谢谢你的来电。  举个例子吧,某企业生产晶圆片。大家手机、优盘、电脑,里面都要有这个。  这个东西在生产过程中,要用到几百种化学品,超乎你的现象。  这些东西留在产品中吗,当然一丝一毫都不能留下,全部要到三废中去。  水里有,固体废物中有,当然了,废气中更是有!   环评考核,有时会把去除率定在99%(我还见过99.9的),如果直排,那是一百倍的排放!   再说大型造船厂。  有人就要说了,这也和雾霾有关啊。  造船可是一块块钢板啊,要打磨吧,要磨得光溜溜才行,粉尘排放。  要喷漆吧,那个可不是你家的刷漆,那个喷漆车间大的吓人,用的量可是惊人的,废气也是惊人的。  再说制药企业和化工企业。  有的化工企业还好,100吨原料出99吨产品,这种企业对废气收集很认真,好歹收集的废气就是原料,也是银子啊。  有的制药则相反,100吨原料出1吨产品,剩下的99吨全是废物,这东西味道特重,要人命的,自然不少跑到大气中去了。  有的制药厂,一爬上污水处理设施的曝气池,差点能把人熏晕。仔细一探究,居然就靠曝气把水中的化学物质吹脱出来,怪不得这个企业附近每次经过总是一股味,原来在此。  有人就要问了,那么这些工业的排放和燃煤相比,那个是大头呢?每个城市都不同,有的工业排放多,有的燃煤比例大,这个和产业结构等有关,只能说,平均来说,两者对雾霾的贡献差不多。  我研究过全国各城市的源解析数据,一般大致如下:  燃煤 15--30% 上海就15%左右,石家庄 30%左右  工业排放(不含燃煤) 15-30% 广州15%左右 上海 30%左右  机动车(船舶、飞机等也在内) 15-30% 石家庄15%左右 北京30%左右  扬尘 10-30% 广州10%左右 天津 30%左右  其它成分一共10-15%(个别城市高点,那是特例,不是普通现象)  马上有人说了,你这个数据看上去,和你的结论不符合啊。  原因很简单,这个数据很大程度是参考了总量的理论值,而不是真实的排放值。这些研究数据从来没把偷排考虑进去!  在这个数据中,燃煤、工业、机动车都涉及尾气治理,如果这三大类全部偷排直排,那个排放是惊人的。  从这一点看,我们看到的很多数据是不真实的,这个数据体系大厦的基石出问题了。基石出了问题,由此衍生出的很多东西都不真实了。  我们来算一下,假设二氧化硫污染物总量是X,每个企业排放按一样多计算(好计算点),如果10%的企业偷排,设定环评脱硫效率95%,那么这些企业的0.1X就变成了2X。二氧化硫污染物总量就变成了 2X+0.9X=2.9X,接近三倍的排放啊!   实际中偷排的企业数何止10%啊。如果20%的企业偷排,就成了4.8X了。  如果是前面说的那个镇,晚上集体偷排,按时间段算,50%的偷排比例,就成了10.5X了!十倍啊!  冬天更惨,因为黑夜时间长,偷排时间也更长了。  原因五:未批先建、批建不符。  现实中有些项目未审批。也就是这个项目根本没有环评,在我们的总量统计中根本没有包括它。这个企业天天在排放,居然所有的统计中不算这个排放。  大家肯定要说了,这个估计也是少数吧。不好意思,你错了,这种项目在一个省内,成千上万个!   有人就要问了,为什么批不下了?原因很简单,环评系统审批门槛极高,重污染项目根本不可能审批。国家的产业政策经常调整,被列入限制类,自然没人敢批。  现在大家明白了吧,除了部分企业主是不懂环评所以未报批。剩下的要么是限制审批的项目,要么是有问题的项目。  这些项目污染不小,环评不批,企业又自行建成了,自然很多不符合环保排放要求。  这些企业的污染排放全都被我的数据忽略了。  地方保护主义,为了图点税收,居然也就让建了,既成事实,建完就关不了。这种项目大家网上搜搜,到处都是。  有的大企业,有的项目存在十多年了,居然还是没通过环评审批。这个企业还是全国知名企业。  另外还有很多种情况,关于批建不符,举几个例子:  1、整个项目有一个工段不符合产业政策,比如电镀等。其它工段审批通过了,电镀不许建设,但企业建了。  2、环评审批要求企业用电,或者轻柴油,或者天然气,企业居然用了煤炭或重油,污染翻了几十倍。  3、原来批了一个锅炉,企业建了两个,嘴上说我是一用一备,排放还是一个的排放。实际上,两个锅炉天天同时开,排放翻倍。  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每天就在大家身边发生。可惜污染排放总量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总量了。  去年很多省都自己调查了,那么多的项目没通过环评审批,污染物总量没被统计,咋办?   不管以后咋办,人家可是天天在排放啊,这可是真正的、不可忽略的排放啊!
楼主发言:8次 发图:0张
  每帖不能超过10000字,下面继续
  原因六:煤炭含硫率造假。  好的煤炭,一要热值高,二要含硫率低于0.7%。  不过这种好煤价格不低,如果一个巨无霸企业一天用上万吨煤,一吨便宜几十元,那可是几十万啊。  于是热值高是必须的,含硫率就算了,实际用的甚至大于1%甚至更高。  可是很遗憾的是,我们的环评中可是按照低硫煤算的总量,你用了高硫煤,初始排放量就暴增了。如果偷排,不开脱硫,那简直就是惊人的巨大排放啊。  实际情况中有吗,很多很多。煤炭检测单造假。给执法人员看的煤炭是好煤,实际不用。如果监察人员采样带回去,就能过关。  大家都为了自己企业的效益,谁管环境质量的好坏啊!  有的企业脱硫剂不正常添加,举个例子,氢氧化镁脱硫法要用到氢氧化镁Mg(OH)2,这个东西和二氧化硫反应产生硫酸镁。  仔细查账务,就行了,这个企业生产了多少天,应该用多少氢氧化镁,一查就能查到。  如果账务造价,查入厂磅单。再不行查对方企业的出厂磅单。实在不行,你查次生产物——硫酸镁的产量也行啊。只要认真查,绝对有漏洞,就看你怎么查了。  你去厂里转一圈也是查,你蹲财务室三小时也是查。可惜现实中有几个,能如此尽心尽职啊!  原因七:审批后验收率低,很多要求未落实。  项目通过审批了,是否就证明这个项目符合环保要求?  当然没有,纸上写的东西谁信谁傻瓜。  实际建成后,环保部门会去核准试生产(现在取消了),并组织监测和验收。  结果一测,根本不能达标,自然验收不下去了。  大家就要问了,这个比率高不高?我只能告诉大家,一般来说一个城市一年成千上万个项目审批后的验收率只有30-45%。当然不排除个别地方管理水平高,验收率高。  有些项目不验收是企业主不晓得,不懂这些流程。还有的则是验不下去啊!  麻烦的是我们统计的还是他环评的理论排放量,实际排放未统计。  翻翻这些环评,很多不可思议的审批意见,比如:  1、该项目必须使用天然气,结果这个企业门口根本没有燃气管道,无法落实;联系燃气公司,开口就是几百万。企业不愿意,先烧煤再说。  2、新设备投运,老的设备要淘汰,美其名曰“以新带老”。结果这个产品销路好,企业舍不得拆除老设备。我们的统计中早就删除了老设备的总量,人家还是天天排污。  3、项目投运企业边上的老百姓要拆迁。几百户啊,谁出这拆迁费?结果是企业天天排污,老百姓天天吃灰。  4、脱硫要求人家95%,脱硫设备有问题,测来测去才60%。自然没人敢签字验收。  5、VOC要求尾气治理用活性炭吸附装置,一开始效果很好(崭新的活性炭啊)。验收完了那个活性炭一年也不换,早就没有吸附废气的作用了,所有废气只能排放到大气中了。  6、要求企业的化工残渣送到专业企业处置。结果这个企业居然把化工残渣扔在锅炉的煤炭里,那些残渣好多没分解就挥发到大气中去了。  7、要求企业烘干产品用烘干设备,并废气处理。结果这个企业居然就在厂里晒晒,用阳光烘干,自然废气全跑到大气中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告诉大家,即使严格审批过的项目也是一大堆问题。可惜我们的统计数据还是盯着环评那些漂亮的总量数据,实际的真实排放早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了。  每年看到环保部来我省考核总量,为了一点点总量算来算去。我站在边上,心中总是想,你们天天算计这些纸面上的数据有什么用啊!人家一晚的偷排就把一个城市的总量削减全部干掉了。缘木求鱼徒劳无益啊!  总量考核制度夸张到了何种地步,告诉你们不可思议的数据,很多企业的排放总量是按公斤计算的,因为根本没有1吨的排放量给企业。  有的企业一年才0.03吨二氧化硫总量,一天不到100克。一个小时只可以排放几克。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严苛的审批制度,夸张的总量考核,早就超越了真实的需求。结果就是很多企业根本不符合要求。你批我一天100克二氧化硫排放量,我排我的。验收时符合,验收完了,早就没人再去考核了。   还是那句话,文件、数据可以假,老实巴交的老天爷不会作假,你排放多少,老天爷就给我们多少脸色。  其实啊,老天爷是最公平、最实在、最厚道的了。  现实中,很多企业效益很好,不缺这点钱,照样偷排,因为别人都在夜间偷排,潜规则如此。很多外企刚来还不错,过了几年居然有不少企业也学会了这招,叹息!  原因八:环评编制质量问题。  很多人听说过环评,但不了解咋回事,听我慢慢说来。  如果王老板要生产一个产品,先要去走立项,立项好了就得各个部门跑了。  比如国土局批土地。比如规划局,盖车间得规划同意。比如消防、安检等等,一大堆。  这里面有个重要的手续,就是环保审批。  环保审批先要请环评单位做个环评,复杂的做报告书,一般的做报告表,费用几千到几十万不等,甚至超过100万。  其实还有一种环评,叫登记表,是企业自己填写的,不花钱的。可是实际中能享受此待遇的却不多,企业也不懂,还是花钱去做了报告表。  这个钱是王老板给环评单位的,王老板精明,他挑了个好说话的环评单位。  这个环评单位拿人钱财,自然要替人消灾。环评描述时会想法设法,既要看上去合理,又要保证王老板的项目通过审批。  这里面太复杂了,不细说了(光这个里面的东西能写十本书)。  反正就是根据审批的条件一条条套,死的也得说成活的,长的得说成短的。  很多东西估计只能在理论世界存在,现实根本做不到,居然也写进去了。  环评最后总会来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本项目可行。  最后环评审批部门一看,处理效率很好,不错;总量居然这么低,不错。盖个公章,发个批文,这个项目就通过了。  可是遗憾的是,这个环评的结论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啊。  糟糕的是,我的大气理论排放数据就是来源于这本环评。  说到这儿,大家就要问了,这个环评谁写的。  假设这个环评单位总部在北京,名气很大,中华最牛环境保护技术公司。  中华最牛环境保护技术公司老总在黄河市有个大学同学李小二,想借证。  于是李小二在黄河市租了个二手房,请了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  这两个大学生啥经验也没有,只能网上东抄一段,西抄一段。  写完了,让中华最牛环境保护技术公司盖个章(费用不低哦),就拿去报批了。  专家评审,自然一堆问题,改来改去、磨来磨去,最后大家都头疼了,算了吧,通过。  于是我们所有的管理依据全是根据这份漏洞百出的环评,又怎么具备实际操作性?   原因九:执法依据太弱。  首先大家看新环保法六十三条:  第六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其中第三种情况,处理根本没有震慑力度。  一个企业偷排,篡改在线监控数据,居然就罚款,简单处理一下“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一个大企业,不开脱硫,一年排放上千吨二氧化硫,抓到的概率本就很少很少。抓到了就简单处理一下,关上几天。一声叹息!  因此,从法律角度,偷排应纳入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的行为。  第三百三十八条 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可是大家一看,根本套不上,这一条很难适用啊!  所以说法律还是要完善,法律的层次一定要严厉。  大家买东西,确定品质后,总喜欢花最少的钱买下商品。企业主也是这样,能花一万解决的绝对不会花十万。  讲这些就是告诉大家,如果让全国所有的企业主都明白,大气偷排成本是不仅巨额罚款还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话,估计一般人真不敢了。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提升企业违法的成本,让企业明白花了十万,是为了以后不损失几百上千万甚至人身自由。  原因十:环保治理技术粗放,难以达到设计要求。  这一点涉及整体环保产业工艺水平,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变的。除了借用国外的技术,自己的工艺发展也是关键。这一块内容太多太多了,涉及多个领域,不细说了。  除了这十个原因,自然还有其它因素,不一一说了。  补充一句,如果你能看到这儿,可见你是个认真的人!在这个浮躁的网络世界中,有多少人能认真看到这里?
  第三部分:雾霾肆虐的第二大原因  下面说机动车的因素,除了燃煤和工业排放,机动车是雾霾的次要因素。  抄一段话:“环境保护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重型车保有量仅占机动车总量的4%,但NOx(氮氧化物)和PM(颗粒物)排放量在机动车总排放量中的分担率分别高达78%和82%。单辆重型柴油车排放的NOx和PM远高于汽油小轿车,一般相差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为什么抄这句话,因为是实话。所以以后不要说私家车是雾霾的主因了。这么说的人是想转移视线!  机动车对雾霾的影响原因如下:  1、油品质量不佳,这个很多人已经知道了;  2、发动机工艺落后,这个涉及国家制造工艺水平了,难以一步到位;   3、交通拥堵造成的额外排放;  4、尾气治理技术的落后(有的根本没有;有的装了也不用)  首先从柴油营运车辆说起,这些年增长速度明显小于私家车。私家车增长速度在7-15%之间,每年不同,每个城市不同。私家车的增速大于柴油营运车,且柴油营运车中的黄标车淘汰力度增加,所以说两者的污染占比也在逐步改变。不过,至少在现在看,私家车仍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一小部分。  我就拿发达国家很多大城市来说,车辆数超过北京,也没见人家有啥雾霾天啊。  最近的低油价对我国是个好事,可以将价格空间用在油品提升上,即使油价多了几毛,也能从国际油价的下跌中找回来。我认为根据现在的国际油价,我们应该可以做到,当然这要涉及国家层面政策的制定了。我认为现在的形势下,提升油品不难。  至于国产发动机燃烧技术的提升,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当然我们的政府应该逐步提高标准。  城市的拥堵也是汽车尾气排放增加的因素,各式人等曾提过很多建议,在此一一列举,这些建议有好有坏,我也不全赞同,写出来,大家自己评判就是:  1、错峰下班,这个分好几类,错峰时段可长可短,说白了,就是稀释车流密度  2、行政机关、学校等远离市中心  3、初中普及住宿,减少接送车辆  4、城市外围换乘系统  5、单双号限行或者号段限行(最粗暴的一种,可惜被用的最多)  6、运输车辆错峰上路  7、小学落实校车制度  8、鼓励拼车  9、雾霾重的时候公交地铁等打折甚至免费制度  10、城市主干道快速化改造,上天入地均可  11、过境国道无红绿灯快速化改造  12、物流企业合理布局  13、交通指挥系统人工智能化  14、拥堵路段手机提醒,避免大家扎堆  太多太多了,这些都涉及公安、教育、交通、发改、经信、规划,这是个综合工程,充分体现政府的管理智慧。也许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措施会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关于汽车,前面这些都是一般因素,最最重要的就是尾气治理。  还是那句话,废气排放不怕,就怕未经治理的废气排放!!!  有车的朋友以前肯定去验过车,其中有尾气检测。大家就不懂了,这个检测公司到底是咋回事?  要想做这个生意,先要租块地,最好的是要挨着公安检验场地,生意更好做。地租好后要买设备,反正全国就那几家提供设备。租完土地,上完设备,就要逐级上报了,这个权限以前是在省一级环保部门的。省里会组织专家看现场,这儿就有点复杂了,涉及城市尾气检测规划、设备运行正常、与公安交通检测点是否配套、交通组织是否合理。  最后方方面面都可以了,省里就会发个证书,那台设备就可以开机挣钱了,比较大的城市,一年几百万还是稳当的很。  这里和大气的在线监控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企业获得行政权力,在这种效益第一的管理模式下,其作用会难以有效发挥。  那么尾气检测点也是如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尾气检测的作用不大了,这道防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个防线失效了,还有别的防线吗?法律上还真的有——路检。  此路检不是查酒驾的路检,是专门检测尾气的路检。不过环保部门没有公路执法权,所以每次路检要带上交警。让交警拦车,环保检测。  大家就要问了,这道防线在用吗?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几乎没有!  说到这儿,关于尾气治理,可以说所有的行政防线都效用不大。我们尾气治理的管理政策漏洞太多,可以钻空子的地方太多。  以后汽车可以异地检验,木桶效应会发挥作用。有些有问题的车子会集中到管理最松懈的地方去,这也是异地检验最大的副作用。  很多城市的环保和公安为了治理汽车尾气,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划定年限,2005底前生产的不能转到本城市,本城市也要淘汰,一刀切。一辆车后面是一个家庭,司机作为父亲,老婆孩子的生活费就在这辆车上,所以很多人会上访,这可是生计啊,1万辆车涉及1万个家庭,1万个孩子。结果多出一屁股维稳的事情。  其实这些柴油营运车,那可真是尾气治理的重灾区了,数量只有私家车的十几分之一,排放量远超私家车。想想也简单啊,人家车子重啊;国产发动机又不咋地;好多车子尾气治理设施也是没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某城市机动车尾气为例,一天有三个高峰,早上上班、晚上下班、夜间一两点,前两者是小汽车集体出窝活动的原因,夜间是运输车辆活动原因。早高峰、晚高峰的排放量居然没有夜间运输车辆的多。原因很简单,一辆大卡车抵得上几十辆小汽车,个别年代久远的黄标运输车尾气排放一辆抵得上100多辆小汽车。  讲到这儿,可以小结一下,雾霾肆虐的次要原因是因为柴油营运车尾气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有的根本没有),导致污染物排放成数量级(十倍、几十倍)的增加,其排放的污染物积极参与其它污染物质的化学反应,加剧了雾霾的生成。  第四部分:其他因素  说完上面这些,再提一个城市排放清单或者叫源解析的话题,听上去很复杂,说白了就是上面说的那些因素谁是老大的问题,每个城市不一样,每个城市的每个季度,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各个时段都不一样。这里具体不详细说了。  此外,还有扬尘。一个小土块,从渣土车上掉下来,在马路上被汽车反复碾压,变成细微的扬尘,可以污染几百甚至上千平方的区域。这就是扬尘的威力。  其实扬尘的监管很简单,工地固定源扬尘控制,运输车辆移动源控制。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很多城市也管不好,尤其是晚上,那个一路飞舞的扬尘啊!叹息!  关于北方冬季供暖,提供下列信息,大家自己分析一下:  1、生活条件好了,房子大了,供暖量大了,燃煤量增加,大的城市一天几万吨煤;  2、供暖的煤很多是最差的煤炭,原因不想说,大家自然能想到;  3、每个城市供暖的几万吨煤也只是工业中的一小部分。某省全省一年消耗煤炭近3亿吨。大的省辖市有几千万吨煤炭一年。每天几十万吨,供暖只是增加一小部分燃煤量。  对于气象的扩散因素,夏天或者风大扩散都好些。不想列举那些繁琐的公式,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设扩散能力为X,PM2.5产生为Y。X是变化的(一般来说,夏天比冬天大),Y相对稳定在一个区域内(和气象因素也有关系。因为偷排,可以肯定的是晚上比白天大)。当X非常大(比如风大),Y都被扩散了。可是如果我们治理雾霾要靠风吹的话,还要环保部门干嘛?直接拜拜雷公风神就行了。  写到这儿,大家往深了去想,会发现上面所有因素集中反映了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诚信操守,不论是企业,还是监管者、从业者,方方面面的缺位才会导致如今污秽龌龊的天空。人心不干净了,天空也干净不到哪里去!
  第五部分:总结  有时我常想,总书记、总理等肯定都期望着自己任期内雾霾能得到控制,这可是货真价实、人人称道的政绩啊!这可是世上最最宝贵、最最无价的民心啊!  不光他们,每个人都期望如此。可是,现存的模式太顽固了,就像一个池塘,每人都在这个池塘边,都要喝水,都想这个池塘清洁,可是看到别人都在吐痰,心想自己扔点脏东西也没事,时间久了,这个池塘早就污秽不堪了,可是大家还得继续皱着眉头喝,总不能渴死啊。  我们的空气也是如此,在这个顽固的模式中,不管是何角色,每个人都是受害者!   写这篇文章,就是想改变这种模式。诚然,我们已经在治理雾霾。但如果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错误了,没有抓住主要原因,又如何能消除雾霾?治理雾霾找到主因是关键——那就是改革环境监管体制,遏制企业直排偷排。  研究雾霾时间长了,居然也有职业病了。有时总是胡思乱想,总是担心类似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在我国发生。太可怕了,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后果不堪设想。那将是所有环保人一生的耻辱!  内行人不站出来说实话,外行人永远是雾里看花。 我上面讲的这些雾霾肆虐的因素,是一个工作多年环保人的经验所谈、肺腑之言,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本人也没有任何私心,我只是想说,作为一个底层的普通公务员,人民养育了我,“为人民服务”真不是一句口号,我要对得起这份工资!  我想,如果我能在这种环境监管体制的改变上发挥一些作用,为老百姓做些事情,这辈子也算没白学这个专业了,自己也总算尽到了义务,自己的人生总算有了些许价值,等老了也能和孩子说说自己当年的事了。  我不是什么名人,只是个平凡的小人物。我没有话语权,只能在网络世界中一声声嘶声地呐喊。我在好多论坛上发言,很快就沉了,多发几遍就被封、被删了。我在扣扣群里宣传雾霾治理,被警告,被踢出群。至于报纸、杂志、电视等,更是不敢奢望。有时想想真的好苦,在这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单靠我自己一个人去做这些雾霾公益宣传真的太累太累!   但是我依然不想放弃!我坚信,在大家的心灵深处,这个社会依然充满正能量。一个人呐喊太累,期待你帮我一起喊。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发出了声音,自然效果非凡。  如果你看到了这里,我渴望你的支持!拜托大家帮个忙,点点你的鼠标或手机,朋友圈、微信、扣扣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真相。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你的参与,将会使蓝天白云更加可能!  特别说明,此文的目的不是针对任何个人,或某一个企业,或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地区,更没有阻碍经济发展的意图,而是为了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想通过大家一起的努力和呼吁,最终导致——大气污染环境监管体制的完善和改变,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消灭偷排直排,大大减少燃煤、工业、机动车的尾气排放,从根本上减轻雾霾的污染!让我们的空气变得更好!让我们的孩子扔掉口罩,可以自由地呼吸!  没有你们的帮助,此文将永远沉在网络海洋的深处!  如果你转发了此文,请务必告诉我一声,我会衷心地感谢您的携手支持,并送上一份真挚的祝福!谢谢你!  在此稽首跪拜,拜托各位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开心每一天!  蓝天白云终可期 日夜
  只能感慨,目前真的各种乱象,实话真的想整顿治理,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本号密码是h-02-18 05:50:16  只能感慨,目前真的各种乱象,实话真的想整顿治理,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  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是个俗人的世界,不能指望所有人都一下子大彻大悟,总是要一步一步改革。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耐心,不忘初心地走下去。
  良心贴,赞!
  支持楼主  
  我也做不了什么,就帮楼主顶顶帖吧,虽然帖子真的好长好长,但多顶几次,总能遇到几个愿意看到底的人吧  
  还有楼主,你要不把帖子修改一下吧,看得出您是一个严谨的专业人员,可是很少有人愿意看这么长的数据帖的,您可以删除部分数据,每部分直接呈现结论就好,精炼一下。哦,做一下标题党也无妨,您的标题太沉重了,要吸引人气嘛,比如“穹顶之下有什么牛的,隔靴搔痒而已!”咳咳,我只是举个例子啊。。。就是这么个意思  
  说到底,国家监管失效,太腐败,没人下功夫管,大领导整天忙着出国,小领导贪污腐败,谁管啊
  讲真,这可能是我在天涯见过的最长的非故事类帖了。。。再顶一次。天涯貌似早上九十点人比较多,明天再说吧  
  顶  
  说得在理
  一早来再顶一次。可是八卦真不是谈这些的好地方,还是整理下内容换个标题比较好。。。。  
  你不说我也知道,我们这里一条河里经常是恶臭的五颜六色的废水,大家都知道是染整厂偷排,举报后监管部门人是来的,每次都说是生活污水,你倒是排个五颜六色的生活污水给我看看?不外乎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  
  一声叹息啊  
  理想狠丰满,现实狠残酷啊
  @蓝天白云终可期 想问你一下楼主,情况是否属实呢?
  唉,就算是真的又能怎样呢?楼主是好人,原谅我的消极。我们那也有污染企业,是别的地方淘汰了,我们这当宝贝招商引资回来的。环保设备都有,可人家晚上不开,那未经处理的废气可真刺鼻啊,小半个市区都能闻到。当地居民去环保局举报,环保局出具了排放在合格范围的文件。
  楼主是真调查研究了的。
  顶楼主! 这和我们见到的一致!晚上在新区工厂区走的话,时不时会闻到白天闻不到的各种臭味,怪味!
  今天(2月19日),环保部下属的《中国环境报》第3版针对我上面这篇文章专门刊出了一篇反驳文章,题目为《应科学客观理性认识大气污染治理》,针对我提出的各项问题逐一描述了,具体不评判了,大家自己分析吧!  日夜  《应科学客观理性认识大气污染治理 》  去年入冬以来,受不利气象条件和供暖期污染排放的影响,我国华北及东北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雾霾成因到底是什么?引发雾霾的大气污染物是否得到有效治理?排污企业是否受到有力监管?近期,与雾霾相关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近日所谓的“雾霾真相”的言论,对公众的认识造成了误导。笔者认为,对大气污染防治和雾霾治理的措施与路径、进展与成效,必须有科学、客观、理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  造成采暖季节雾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大气十条”实施两年来,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哪些进展?  雾霾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病、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病、无序扩张的城市病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薄弱等的综合反映。过去10年,我国每年增加城镇化率1%、机动车2000万辆、粗钢5000多万吨、煤炭两亿吨、水泥2.5亿吨等,220多种工业产品列世界第一。尤其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炭消费量达18亿吨,约占全国50%;火电装机3.1亿千瓦,占全国35%;钢铁产能5.5亿吨、炼焦产能3.3亿吨,各占全国的50%以上。大量的能源消耗造成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大,远远超出地区环境承载能力。  这种能源和产业结构以及布局,导致大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加上不利的气象条件,使雾霾的产生成为高概率事件。根据气象统计资料,自新中国成立到2010年,冬季北京达到一周左右时间的静稳天气只发生过5次。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3年当年发生了7次,2014年5次。2015年入冬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3次大范围重污染天气,分别是11月26日至12月1日、 12月5至14日和12月18至24日。北京及周边地区风速平均约1.9米/秒,较常年同期偏低5%;空气相对湿度有较大增加,较常年同期高21%;混合层高度偏低,最低在100米~200米左右,远远低于正常1000米~1500米的高度,使得大气扩散条件变差,污染物进一步累积。  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十条”,从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等10个方面提出了35项防治措施。近两年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已取得了一些成果。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2015年与2013年相比,PM2.5平均浓度下降23.6%。2015年,全国338个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4年下降7.4%,比2013年下降了9.3%;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比2013年分别下降29%、20.9%和27.7%。  但影响PM2.5环境质量的因素众多,目前列入总量减排范围的指标还不够。各地源解析逐步弄清了原因,既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问题,也有未纳入减排体系的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的原因,还有城市环境管理滞后因素影响,如料场料堆无棚化仓化措施、露天烧烤和秸秆焚烧屡禁不止、建筑和道路扬尘等现象还较为普遍,大量的城中村、棚户区、城乡接合部原煤散烧问题突出等。另外,不利气象条件也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原因。我国年平均风速只有约2米/秒~3米/秒,大气扩散条件不佳,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加强,冬季大气混合层降低,湿度增加,加剧了雾霾程度。  总体看来,“大气十条”实施以来,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均按期实现。这充分说明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方向、对策是正确的、有效的,减排的目标、重点是明确的、有针对性的,一定要坚定信心。发达国家治理雾霾的路径与我国基本相同,我国乌鲁木齐、兰州、太原等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说明了这一点,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改善、APEC蓝和阅兵蓝更进一步从实践上验证了治理的正确性。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的紧迫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有战略定力,不为各种偏狭观点左右,继续狠抓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大气十条”的要求,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不懈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改善空气质量,让人民群众满意。  当前,大气污染物总量是怎么核算的?是否科学准确?  环境统计的排放量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统计的结果,而环评批复量只是要求企业的允许排污总量,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为此,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等部委印发了《环境统计管理办法》《“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并在2010年进行了动态更新,大范围调查统计企业的排放情况。  为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可靠,环保系统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方法,要求对工业企业的排放量根据企业经济活动水平(煤炭消耗量、原料消耗量)、在线监测数据、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中控系统历史记录等综合判定,通过物料衡算、排污系数或监测数据等核定企业实际排放量,尤其是对1.3万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实行全口径逐一调查统计。自“十一五”以来,环境保护部每年组织两次大规模总量减排核查核算,派一批技术骨干和经验丰富的执法人员到现场,通过调查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调阅企业中控历史数据(要求至少存储一年以上)核定企业实际排放情况。  当前,还存在一些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的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属违法企业,但只要这些企业的产品产量、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进行了统计,污染排放都会根据国民经济统计口径核定排放量。理由很简单,这是根据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水平统计污染物排放量的,而非区分守法企业和违法企业进行污染统计。  以二氧化硫为例,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基数是2007年。这是最全面、最权威的数据,得到全世界和全国广泛认可。2007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468万吨,煤炭消费量为29亿吨。2008年以后全国大规模安装脱硫设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只能比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结果低。  现有的环境监管机制和管理程序在杜绝企业偷排漏排现象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  当前的环境监管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对企业偷排漏排形成了制约。以燃煤电厂脱硫系统为例,有3套程序决定了电厂脱硫设施的连续运行。  一是脱硫工艺不允许擅自停运治污设施。目前全国80%以上火电机组脱硫设施已取消旁路烟道。旁路烟道主要是在启停炉或脱硫系统异常时开启,烟气不经过脱硫设施直接进入烟囱排放,不对主机运行产生影响。取消旁路后,若机组运行却停运脱硫设施,将对脱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严重的几亿元环保投资化为乌有。因此,取消旁路后,企业脱硫设施与机组同步启停。脱硫设施出现故障,机组也必须同步停运。否则将对脱硫塔内防腐内衬、除雾器等部分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危及机组安全生产,对于企业来讲得不偿失。由于脱硫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直接影响到发电机组的连续运行,发电企业已将脱硫系统的运行管理纳入主设备范畴。这一套联动程序已经通过复杂的逻辑指令在电厂中控系统进行了设置,确保自动运行,这是整个电力行业都明确的问题。如果夜间停运脱硫设施,那么将对脱硫系统造成严重损害,需要更大的投入去维修。  二是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简称CEMS)提供保障。为确保CEMS数据真实可靠,一般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交由第三方监测企业负责维护。每个季度环保部门对设备进行有效性审核,数据与环保部门联网,实时传输到环保部门监控平台。  三是分布式控制系统(以下简称“DCS”)实时监控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DCS中除保存CEMS主要参数的历史数据,还保存环保设施主要运行参数(如脱硫系统的增压风机电流、供浆泵电流、浆液循环泵电流、浆液pH值等)的历史数据,且能在同一画面内调阅多个参数的历史趋势曲线。如果脱硫设施不运行又修改了CEMS参数,那么DCS各参数之间必定充满矛盾。  从环境指标分析,2015年全国74个城市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按照新的环境质量标准评价,达标城市比例为96%。而2005年,达到当时二级标准(60微克/立方米)的城市仅占77.4%。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酸雨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全国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基本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这些都是二氧化硫总量减排最直接的成效。  近年来针对大气污染监管不到位现象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企业往往追求短期利益,将违法排污作为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的捷径,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我国,执法权越放到下面,受地方保护主义势力的影响也越大,受“位子”、“票子”的影响,往往造成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也存在环境执法力量弱、执法能力差问题,造成监管不到位。  。。。。。。
  为什么这样的帖子会沉下来?  
  在腾讯上看到的!良心帖!怎么后来找不到了?
  顶起来
  顶楼主,写得太好了,作为一名公务员,敢发表这样的文章勇气令人佩服,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你比太多所谓的官强了??  
  谢谢楼上的支持
  环保部首次回应“偷排是雾霾主因”网帖:不能主观臆断   17:16:14 来源: 澎湃新闻网(上海) 分享到: 0   (原标题:环保部首次回应“偷排是雾霾主因”网帖:不能主观臆断)  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直排、偷排?一篇长达17000字的网帖《雾霾的真相》近期在网上盛传,帖子称,雾霾的主要原因并非不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而是因为环境监管体制存在各种漏洞,企业为节省成本直排、偷排所致。  2月24日,环保部宣教中心就此回复澎湃新闻()称,雾霾问题的分析和治理,需要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持,不能主观臆断。  环保部宣教中心回应称,雾霾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病、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病、无序扩张的城市病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企业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薄弱等问题的综合反映。中国能源和产业结构以及布局,导致大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加上不利的气象条件,使雾霾的产生成为高概率事件。  2月17日,网帖《雾霾的真相》出现在天涯社区等论坛上。帖子称,雾霾肆虐的主要原因并非人们常听说的能源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而是因环境监管体制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企业为节省成本直排、偷排,导致大气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比理论排放量高出几十倍,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所致。  网帖作者“蓝天白云终可期”自称为东部某市一位基层环保公务员,大学就读环境专业,在环保系统的各个岗位都待过。出于各种顾虑,他不愿意在公开媒体中暴露自己的名字。  他告诉澎湃新闻,之所以写这篇帖子,“并没有任何私心”,“作为一个底层的普通公务员,我要对得起这份工资”。  他在帖文中列举了雾霾的各种认识“误区”、分析了几种致霾的原因、列举了企业直排和偷排的各种手段,包括环保部门监管的各种困境和种种潜规则。  不少环境领域的专家也注意到这篇帖子。广东省环保厅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告诉澎湃新闻,监管不到位会使环境监测信息不真实是事实,偷排、漏排确是整个工业链污染的重要因素,但不可能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因素。  环保部宣教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同等气象条件下,若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一定会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有关;相反,若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同比增加,而空气质量还有小幅改善,更说明减排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功不可没。  环保部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中,2015年与2013年相比,PM2.5平均浓度下降23.6%。2015年,全国338个城市PM10平均浓度比2014年下降7.4%,比2013年下降了9.3%。  上述回应承认,中国存在环境执法力量弱、执法能力差、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但2014年开始实施新环保法以来,按日计罚、环保约谈等制度逐步完善,强化了环境执法力度。  对于网帖中提到的企业偷排现象,环保部宣教中心的回应中写道,我国的环境监管机制在相当程度上对企业偷排、漏排形成了制约。并以燃煤电厂脱硫系统为例称,有3套程序决定了电厂脱硫设施的连续运行:一是脱硫工艺不允许擅自停运治污设施;二是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简称CEMS)提供保障;三是分布式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风起霾散 风停霾起 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呼吸这样的空气!这是看到关于雾霾的最佳文章 谢谢 虽然多年不上天涯了 但我会经常来顶!
  学习了
  认真看完,顶帖。  
  @蓝天白云终可期   感谢楼主辛苦普及!楼主ID亮啦!
  顶,不仅仅是空气污染,还有好多
            用中央新风机来解决吧
  决战雾霾!我们用行动证明,我们改变不了政府可以改变自己。加入我们一起奋斗。
  微信bobi9986
http://www.t-x-t.net/about/
  向雾霾宣战!后米空气净化器---你身边的健康专家!某宝后米电器工厂店直售。
  顶  
  要对环保局无语了  
  想想APEC蓝,原来治理这么简单!  
  我真是没长性啊,就顶了几回帖。楼主的文章看来影响不小,环保局都特意出文反驳了,楼主的心愿还是不能实现啊
  帮顶。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色钱包真的破财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