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立章是蒋介石的外孙是不是不性蒋

蒋介石日记中的毛泽东:不好对付 逃不出蒋掌心_凤凰历史
蒋介石日记中的毛泽东:不好对付 逃不出蒋掌心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他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他说,毛泽东这个人阴阳怪气、绵里藏针,不好对付。但是蒋又写,我料定毛不能成事,他不会逃得出我的掌心。
核心提示:飞机把毛送走了,蒋就在重庆的官邸林园里散步,他就想,他这件事做得怎么样,然后他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他说,毛泽东这个人阴阳怪气、绵里藏针,不好对付。但是蒋又写,我料定毛不能成事,他不会逃得出我的掌心。像这些,都是蒋的内心世界,通过日记我们才能够发现这个秘密。毛泽东与蒋介石合影 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杨天石,原题:杨天石:告诉你所不知道的蒋介石,节选蒋介石的日记从1915年开始记日记,一直记到1972年,一共是记了57年。我曾经问过有些朋友,我说世界上各国的领袖里有谁留下了57年日记?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丘吉尔、苏联的斯大林、法国的戴高乐,他们谁都没有日记。我也曾经问过一些朋友,我说在中共领导人里,有没有谁留下57年日记?毛刘周朱都没有日记。我所知道的,中共领导人里只有两位有日记留下来,一位是杨尚昆,一位是汪东兴,但是很遗憾,他们的日记都不到57年,时间都比较短。所以像蒋介石这样的一个人物,他能够留下57年日记,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研究历史,常常可以看到政治家的公开讲话,他在政治舞台上的&表演&,这些我们都好研究。但是,我们最大的困难是不了解政治家的内心世界。就是说他在做公开演说时,他的内心想什么,这个我们无从知道。同时,政治家在公开的活动之外,还有许多是横向操作,是幕后的活动。这些历史学家、社会公众也是看不到的。蒋介石的日记好处就在于,他帮助我们解决了两个困惑,一个帮助我们了解蒋介石的内心世界,他内心的秘密。另外,帮助我们了解政坛的许多内幕、许多奥秘。我随便举一个例子,1945年抗战胜利了,蒋介石给毛泽东打去了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家大事。毛泽东去了,蒋介石考虑要怎么样接待毛泽东,他开始决定的是,四个字方针&诚恳、忍耐&。就是说,要很诚恳地对待毛泽东,而且蒋估计到毛会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他说要&忍耐&,毛到了重庆以后,通过周恩来表示了中共方面的意见,第一条,表示中共要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第二,承认蒋委员长现在在全国的领导地位。这两条蒋介石当时看得很舒服、很高兴,但是毛还提出其他的一些条件,蒋介石很生气,觉得毛要求过高,觉得毛是狮子大开口,所以马上转变了接待方针,转变另四个字,大家想不到,是&拘留、审判&,蒋想借毛到重庆谈判机会,把毛扣下来,然后用法律去审判他。蒋就想,如果把毛扣在重庆的话,美国人可能不答应,因为当年是美国人保证毛的安全,毛才到的重庆。但是蒋想,美国人不答应好说,蒋还估计到,苏联可能不答应,为什么?因为本来毛不想去重庆,是斯大林连续打了几封电报给毛,说你一定要去。现在把毛扣了,蒋估计有两个可能,第一,苏军(红军)当时占领了中国东北,有可能苏联拒绝撤兵,另外一个可能,苏联红军可能占领新疆,打中国的西北。蒋想我把毛扣下来,即使苏联采取这两个举动,也没关系,也值得。想来想去,蒋还是不踏实,最后蒋又决定了新的四个字的接待方针,大家更想不到,第一,&授勋&。抗战胜利了,国民政府、国民党给抗战有功人员每人发一枚&抗日战争胜利勋章&作为嘉奖。蒋介石决定给毛泽东授一枚抗战胜利的勋章。第二,&礼送&,派飞机,派张治中为代表,彬彬有礼把毛送回延安。也就是毛在重庆那几十天之内,蒋的决定有两个180度的大变化。这种变化那是任何人都不知道的,我想,包括宋美龄在内都未必知道。我们从蒋的日记里才能看出来。飞机把毛送走了,蒋就在重庆的官邸林园里散步,他就想,他这件事做得怎么样,然后他在日记里写了一段话,他说,毛泽东这个人阴阳怪气、绵里藏针,不好对付。但是蒋又写,我料定毛不能成事,他不会逃得出我的掌心。像这些,都是蒋的内心世界,通过日记我们才能够发现这个秘密。有听众可能会问,蒋的日记可靠吗?他是不是在作秀呢?是不是说假话在骗我们?我研究了蒋50多年的日记,我觉得蒋的日记有相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不是为了发表,不是为了作秀,证明是两条,第一条,蒋喜欢骂人,蒋在日记里边大量记载了他骂人的话。例如,孙中山先生的少爷孙科,蒋介石在日记里骂他是&阿斗&,说孙科这个人不仅卖党,而且卖国;孔祥熙是蒋介石的连襟,蒋介石在日记里骂孔祥熙是&无耻之由&,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小舅子,蒋介石在日记里骂,说宋子文这个人嚣张跋扈,绝不可用。国民党有一个人叫周子荣(音译),他说周子荣这个家伙我枪毙他十次都不够,可能大家都问,他骂不骂老婆?我告诉大家,在蒋介石的日记里他也骂,无非是骂得婉转一点,好听一点。那是1972年,那时蒋介石已经病重了,我发现他的日记连续好几天都有一句话,叫&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是我们孔老夫子的话,是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不好伺候的,一种是女子,一种是小人,我就在研究蒋介石干嘛在日记里,有几篇都写这句话呢?他骂谁呢?我研究的结果是&女子&他骂的是宋美龄,小人他骂的是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为什么呢?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222413
播放数:516590
播放数:210690
播放数:201851
灯谜猜猜猜,“元旦过生日”,打一城市名称?
对啦,马上看美图~
答对才能看美图哦~
不对,再猜猜呗~蒋介石是不是独裁者? |蒋介石|独裁_新浪新闻
蒋介石是不是独裁者?
蒋介石是不是独裁者?
  文/羽戈
  蒋介石一生背负骂名累累。其中最昭著的一则,当数“民主无量,独裁无胆”。这八个字的主人到底是谁,历来众说纷纭。不过大抵都归于中共领导人头上,一说是周恩来(吾友梁由之兄力主此说),一说是毛泽东。就我所见,似乎后者更为流行。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和谈,与民主人士聊天,称蒋介石“搞民主无量,搞独裁无胆”(据司马璐回忆,老毛平日说话,喜用“搞”“操”二字),民主人士对外转述,九转十八弯,“搞”没了,只余下八字真言,一字一杀。
  话说这八字,我只能同意一半。对执政者而言,放权于民,还权于民,推行民主政治,普及民主精神,正关乎其眼界与胸襟。所谓胸襟,便是量。蒋介石的肚量,一向不够大,他的把兄黄郛曾劝他:“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弟于‘毅’字之一字,已足够足够,今后只当在‘弘’字上多下功夫。”言下之意,即斥他胸襟褊狭。对比之下,其子蒋经国的量显然要大一些。这二人虽为父子,却分属两个时代:一人死于威权时代的结尾,一人肩起民主时代的闸门。相比同时代人的政治局限,民主无量,也许并不足以构成蒋介石的巨大耻辱;民主有量,则是蒋经国的无上荣光。
  进一步讲,民主不仅是一个量的问题,还是一个质的问题。这里的质,不是指民主的品质,而指执政者对民主的认知。台湾作家王鼎钧曾对比二蒋,说蒋介石“把专政当本钱,把民主当利息,本钱充足的时候,不妨拿出利息来让你们挥霍一下,可是雷震后来要动他的老本,那只有鱼死网破”,蒋经国则相反,“民主自由才是本钱,专政才是利息。这一念之转善果累累,他在利息耗尽以后保住了老本”。这一比,高下立判。
  至于“独裁无胆”,我以为,独裁从不关乎权力者的胆识,只关乎其能力。换言之,问题在于能不能独裁,而非敢不敢独裁。能独裁,哪个权力者不会独裁呢。我常常引用美国历史学家芭芭拉?塔奇曼的一句名言:“行政权力永远都是饥肠辘辘,扩张与强夺是它挥之不去的本性。”权力者永远如一头饥饿的老虎,独裁源自其掠食的本性。只是并非每一种食物,都愿化作虎口美餐;并非每一个民众,都愿化作供独裁机器驱使的螺丝钉,所以独裁者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如豺虎肆虐,暴戾恣睢。以前我们常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过来讲,哪里反抗多了,哪里独裁就少了,若无反抗,若遍地都是奴隶,若满眼都是太监,独裁政治必将大行于天下。
  纵览蒋介石一生,他从未成为独裁者,并不代表他无意搞独裁,无胆搞独裁,只是没有搞成而已。这说到底还是能力的问题。此中原因,可一分为二。其一,蒋介石所领导的政党国民党,虽屡经改造,并借鉴苏联的政治经验,然而由于历史与阶级局限,只能实现“弱势独裁”。“独裁政党亦有强弱之分。……国民党虽然具有强烈的一党独裁和政权垄断意识,但其‘党力’相对于中国的国家规模而言并不强大。党机器长期处于派系纷争和软弱涣散状态,其离散而有限的‘党力’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它‘训政’的力度。国民党只是一个弱势独裁政党。”(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在党国体制之下,执政党的“弱势独裁”决定了政治的“弱势独裁”。
  其二取决于蒋介石执政时期的政治形势。在蒋介石之前,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孙中山等,毕生致力于统一中国,却无一人如愿以偿。到蒋介石手上,终于九转功成:1928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降下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升起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至此,南北合流,中国统一。然而这种大一统,仅仅具备一个炫目的外观,其实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倘将此时的中国比作一颗臭鸡蛋,蒋介石的势力范围,大抵不会超过蛋黄。
  唐生智的部下龚浩,曾回忆当时之局面:“在平汉路方面的北伐军主力是桂系和冯军,因此造成了冯桂的联合,所控制的地盘包括两广、两湖、山东、河南、河北南部及西北各省,蒋先生所有的只有福建、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五省,有如当年的孙传芳。”布赖恩?克罗泽《蒋介石传》指出:“冯玉祥称雄于北方,同时又是有名的西北王,控制了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以及宁夏等省。而蒋的对手阎锡山则从他那坐落于山峦起伏的山西省的大本营中向河北、察哈尔、绥远等省发号施令。在南方,李宗仁控制着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中国实际上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差不多可以算得上是诸侯割据……蒋介石只在长江下游的五个省里享有无可争议的权力。”偏安东南一隅的蒋介石,可比者,如东晋、南宋,说白了,都是小朝廷。
  1930年代初期,针对瓜分鼎峙的政治局势,有些学者提出了“武力统一论”与“专制建国论”,随之爆发了一场民主与独裁之争。蒋廷黻、钱端升、丁文江等主张独裁,胡适、常燕生等主张民主。前两年,我与梁由之兄谈及此事,我说,现在来看,这场纷争,胡适完胜。梁兄则道:胡适完败。尽管立足点完全相反,不过我能理会梁兄的意思,大概在他看来,如果当时中国实现了独裁,蒋介石大权在握,那么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能够强硬一些,历史也许就此改写……由此一事,恰可从反面证明,蒋介石欲独裁而不得。
  独裁与统一绑在了一起。从1928年到1949年,这二十年来,蒋介石一直为实质上的大一统中国而煞费苦心,奋斗不息。然而,自始至终,国民党政府都是一个局部政权,哪怕在其权力最鼎盛的时期(1946年前后),中国依然外有美、苏压迫,内有共产党虎视,港澳被殖民,云南属卢汉,广西属桂系,西北属马家,东北名存实亡,西藏、蒙古政局晦暗不明,所谓统一,遥迢似海市蜃楼。
  同时,就连国民党内部,都是派系林立,山头丛生。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一书,写蒋介石与胡汉民、汪精卫艰苦斗争,最终问鼎党权。但是,纵然蒋介石成为了“最高领袖”,党内还是有孙科这样始终屹立不倒的掣肘者,以及凭借枪杆子而虎视眈眈的李宗仁、白崇禧等军头,甚至陈伯达所虚构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都非一心,在蒋介石赴台之后,终告分崩离析。
  我们说独裁,当指一种乾纲独断、挥斥八极的政治能力,独裁之下,以万物为刍狗,视万民如草芥,予智予雄,予取予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由此而论,蒋介石谈何独裁,在他治下,国未统,党不一,这种形势,要搞独裁,哪里搞得起。王霸雄图,尽归尘土。
  1949年后的台湾,有一段历史被冠以恐怖之名。这是距离独裁最近的时刻,不过究其实质,还是称不上独裁,只能名之曰威权(蒋介石在台湾推行地方自治、市场经济、土地私有化改革等,皆为独裁者所不取)。于今回溯,这犹如黎明前的黑暗。一言以蔽之,终蒋介石一生,终究与独裁无缘。独裁于他,更像是黄粱一梦。他到底有无梦过,我们不惮以最大恶意来揣测;不过,梦中狂热的暴君,落入冰冷的现实,即刻沦为束手无策的纸老虎。
  旁观者清,如曾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及驻中国美军指挥官的美国人阿尔伯特?魏德迈所言:“(蒋介石)委员长远不能算是一个独裁者,事实上仅仅是一帮乌合之众的首领而已。他常常难以保证推行自己的命令。”“这个政府对个人的干涉太少,而不是干涉太多。他(蒋介石)最后失败的原因是未做应做之事,而不是做了不应做之事。”
  回头再说这句名言。这些年来,它被提起,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反而在海峡对岸,它的运用,近乎原滋原味,成色如旧。李敖在台湾骂蒋介石、蒋经国“民主无量,独裁无胆”,骂了半个世纪,直至被骂者纷纷魂归西天,犹不解恨,只恨不能掘墓鞭尸,起亡者于地下,再战三百回合。后来的陈水扁及民进党政府,被他称作蒋介石的“徒子徒孙”,依然“民主无量,独裁无胆”。其实,李先生多虑了。陈水扁们能容忍李敖的骂战,已经证伪了“民主无量”。“独裁无胆”云云,更是虚妄。有胆如何,无胆如何?因为这本来就不是胆量的问题,而是能力的问题。你把有此贼胆的穆巴拉克或卡扎菲放到台湾,再借他十个虎胆,他也搞不了独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扶蒋反共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这是战后美帝国主义主要的政策之一。为了这个罪恶目的,美帝国主义用支持国民党打内战的办法,企图独霸中国。而国民党也只有得到美国的支持,才能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美国和国民党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勾结起来,积极部署反革命的内战。
扶蒋反共扶蒋反共政策
当抗日战争尚未结束而法西斯败局业已注定时美国就派赫尔利为驻中国大使魏德迈为驻华美军司令他们目后来在1949年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中美关系”白皮书中曾明白地供认说:“一、阻止国民政府之崩溃二、支持蒋介石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及统帅三军之委员长三、协调蒋委员长与美统帅之关系四、促进中国军用物资之生产并阻止其崩溃五、统一中国所有军事部队以达成击败日本之目”1945年赫尔利公开宣布:美国“只与蒋介石合作不与共产党合作”要帮助蒋介石武力“统一”中国魏德迈也训令一切美国在华军官“不要帮助那些不属重庆政府个人或团体”美国又继续以大量物资援助蒋介石并装备了20个师国民党作为抢夺人民胜利果实准备
在美国支持下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与中共斗争无法妥协今日之急务在于团结本党建立与中共斗争体系即创造斗争条件与环境”这就说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方针就早已确定下来
上述情况表明:随着中华民族同日本帝国主义矛盾解决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在这样国际国内条件下中国开始了由抗日战争向国内战争转变
扶蒋反共具体演变过程
扶蒋反共由扶蒋联共到扶蒋反共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开始共同对日作战,出于动员中国人力对付日本和扩大在华势力的目的,美国执行一条援蒋抗日的路线。政治上,罗斯福承认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日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把中国同美、英、苏并列于签字国之首。经济上,美国于1942年2月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货款。军事上,1941年后,美国不惜代价又开辟了一条从印度到昆明的“驼峰”空中援华运输线,以保障中国战区的作战物资的供给。
但是,罗斯福实施援蒋抗日政策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蒋介石认为,“现在美国人将接过同日本人作战的重担,他就可以集中力量准备与共产党进行战后不可避免的殊死斗争了”①。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国民党军事上屡屡失利,战斗力急剧衰减;经济上通货膨胀,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政治上坚持一党专政,拒绝任何改革,反共军事行动接连不断。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令白宫决策者感到失望。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经受住了日伪大扫荡和国民党军队封锁的考验,到1944年初,已发展到47万,根据地15块,抗击了134万敌伪军中的21.4万多人②。中共所领导的军民已成为抗日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中国两个战场如此鲜明、强烈的对比,使得史迪威和高思、戴维斯、谢伟思、范宣德、艾奇逊等一批美驻华使馆的外交官们对国民党深感失望。特别是他们在和中共驻重庆代表周恩来等人的接触中,逐步认识到中共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有成功希望的力量,从1943年起,便不断地向华盛顿提出改变对华国共两党政策的具体建议和他们的设想。
史迪威、高思等人的建议和设想,促使罗斯福动摇了传统的无条件支持蒋介石的政策,转而逐步形成了一条较为现实的扶蒋联共政策:一、对蒋介石政府由无条件地支持变为有条件地支持,要求国民党政府自身改革;二、与共产党进行官方接触和联系,以至联合共产党部队进行对日作战;三、对国共双方都给予支持,促进两党的合作。美国采取这种有弹性的立场,无论战后哪一方占统治地位,美国都能与其建立起正常的外交关系。这是一条最符合美国利益的路线,否则国共势力的对垒将会引起内战,不但阻碍对日战争,还会迫使共产党奔向苏联的怀抱,最后可能会牵涉美苏,引起美苏冲突③。
扶蒋反共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罗斯福政府援蒋联共继续进行有效的抗日战争的政策,必然要与蒋介石政府消极抗战、保存实力、准备反共的政策发生矛盾以至冲突,因而最终导致了史迪威事件的发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陆军中将史迪威被罗斯福任命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其使命是贯彻执行美国援蒋联共政策,并监督和加强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战斗效能”。日,史迪威第一次正式向蒋介石提出要武装和使用中共部队对日作战④,但遭到蒋的拒绝。随着中国战局的日益恶化,国民党军事瓦解的征兆开始显露。为应付危局,罗斯福于日正式向蒋介石提出了由史迪威来指挥包括共产党军队在内的中国所有地面部队的要求⑤。这更遭到了蒋介石的极力反对,“决心以缓和处之”⑥。于是,蒋介石先以派政治代表来协调为借口、后以明确史迪威职权范围为托辞,一缓再缓。因而引发了罗斯福9月18日措词强硬的电报⑦。蒋介石借口有损其人格,不能与史迪威合作,坚决要求将史调回⑧。
为调解史蒋矛盾,日罗斯福派赫尔利来华。经过一个月的磋商与调解,赫尔利以“如果你在这场争议中支持史迪威,你就会失去蒋介石,也就很可能失掉中国”为由⑨,建议罗斯福撤换史迪威。出于中国战场的作用随着战争的进展日益减少的考虑和苏联答应出兵中国东北以及忙于总统竞选,10月19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事件是美国改变援蒋联共政策的标志,从此美国对华政策开始转向扶蒋反共。
史迪威事件后,赫尔利积极推行扶蒋反共政策。他介入国共关系的“调停”,并在“调停”中“无条件地支持中国的国民党政府和将委员长”⑩。清洗主张联共政策的美驻华军政人员,先后将谢伟思等十一人调出中国,并以泄密罪于日将谢伟思等六人逮捕;坚决反对日毛泽东和周恩来通过延安美军观察组提出的访问华盛顿的建议,从而关上了中共与美合作和发展关系的大门。在取得罗斯福的支持后,日,赫尔利在华盛顿美国国务院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抹杀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粉饰国民党反动统治,把中国统一的障碍说成是中国共产党;并公然声明,美国政府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共产党合作⑾。赫尔利这一扶蒋反共的演说,是抗战以来美国第一次官方性质的反共声明,表明美国对华政策已完全转向扶蒋反共。
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的根源
抗日战争后期,促使美对华国共两党政策的演变,并最终确立扶蒋反共、与中国人民为敌的反动政策,固然与赫尔利坚决反共的态度有重大关系,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仍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深刻原因。
第一,美国政府的帝国主义政策是美国确立扶蒋反共政策的根本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盟国,中美之间就有了既是帝国主义与半殖民地、又是战争中的盟国的双重关系。在战时,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有可能与积极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友好合作,军事形势越紧张,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美国在援助中国蒋介石政府的同时,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渗透,逐步控制了蒋介石政府,使其有可能在打败日本后而取代日本,把中国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使中美关系回到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关系上去。而且,还可以彻底排除苏联的在华势力。美国政府这种企图,导致它在抗日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选择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第二,抗战后期美国国内反对共产主义的势力逐渐增强。当此时,在美国舆论中,冷战已经开始,而中国政策是一个集中的焦点⑿。赫尔利日的不与共产党合作的演说得到了美国国内反共分子的欢呼。谢伟思等六人被捕后,更形成了一个恐共运动。美国反动派恐惧而且仇视中国共产党,不希望共产党统治中国,在这种气氛下,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也就越来越带有反共色彩。同时,美国一些新闻界宣传蒋介石政府属于自由世界,而蒋介石本人又是基督教徒,所以,对蒋介石政府“大多数美国人仍然依赖它或对它寄予好的幻想⒀”。出于这种意识形态上的考虑,美国政府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第三,美国政府缺乏远见。在中国的将来属于谁的问题上,美国政府把赌注押在了蒋介石身上。尽管副总统华莱士认为:“蒋介石……没有治理战后中国的才能和政策力量。战后中国领导人要么从演进中产生,要么从革命中产生。现在看来更有可能从革命中产生。”⒁尽管高思、谢伟思等人也曾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终将掌握中国,美国与中国共产党进行战时合作以便在共产党取得政权后能保持正常的外交关系,是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的,但美国政府却接受赫尔利之流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如果得不到苏联的支持,将不足以与得到美国援助的蒋介石政府对抗⒂。日,赫尔利“告诉大元帅(指蒋介石),然后,他的美式装备的军队将会轻而易举地战胜共产党”⒃。无疑,这一观点影响了美国政府。再加上美国当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对中国问题的考虑缺乏远见,其对华政策确定为扶蒋反共也就顺理成章了。[1]蒋家第四代从政记:蒋万安被赞有蒋介石后人架势
来源:南方周末
原标题:蒋家第四代从政记
“我要成为以民意为根据的立委。”蒋万安说。 (蒋万安图/图)
  作为年轻一代的政治人物,蒋万安不光利用最新的社交媒体,时刻与民众积极互动,还全天候更新自己的每日行程。
  “蒋万安虽然拥有蒋家血统,但他凭借很平民的作风和很专业的努力被选民认可,这是非常不简单的。蒋万安的从政代表了蒋家在台湾的另一个兴起。”
  迷倒无数少女的蒋介石曾孙蒋友柏,前不久出席了一场活动。活动现场他穿着随意,T恤配一条迷彩裤,露出的肌肉更是大得吓人,这与全场的黑西装形成鲜明对比。
  蒋友柏在蒋家后人中算不上另类,他只是选择了一条搞设计的人生道路。不过这却苦了那些蒋家的支持者们,台湾第一政治世家的后人们,怎么会没有一个人愿意搞政治呢?好在等来等去,今年总算有了一个。
  近一个月前,蒋友柏的堂弟蒋万安代表国民党正式登记,成为台北市第三选区的“立法委员”参选人。从外形上看,蒋万安年轻、帅气,而且拥有美国十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履历。当他作为蒋家传人投身政治时,会产生怎样的连锁效应?
  “很沉稳,很优秀”
  蒋万安1978年出生,今年刚刚37岁。蒋万安的父亲蒋孝严是蒋经国庶出的儿子,曾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现已淡出政坛。
  蒋万安在台湾念完大学后,便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宾州大学法学硕士和法律博士学位。随后,他又在硅谷当律师长达七年之久。
  台湾资深媒体人周玉蔻很早就认识蒋万安,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就认识他,这个孩子从小显示出的气宇就不太一样,很有蒋介石后人的架势,很沉稳,很优秀,有吸引力,然后他也很内敛,有智谋。”
  其实,蒋万安小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与蒋介石有什么关系。蒋万安第一次听到他的爷爷是蒋经国还是在小学。当时他的一个老师偷偷跟他说起这件事。但是当时他年纪小,老师没有明讲,他自己也没当一回事。直到他翻看周玉蔻写的《蒋经国与章亚若》一书,才确定自己的血缘来自蒋家。
  “一直到我大学前,我们在家完全不谈身世问题,我的成长过程其实跟我其他同学比较类似,过去从未因蒋家身份得到任何好处,也不是在那个家庭环境长大。”蒋万安在对媒体提及自己的蒋家后人身份时说,“蒋家第四代就是一个后来才贴上来的标签,在外界看来是光环、头衔,但对我来说,有时候反而是个压力、阻力。”
  但是,蒋经国却非常清楚这个孙子的存在。蒋孝严曾回忆说,“我儿子万安的名字,是经国先生取的。万安出生后,王升先生就跟经国先生报告,经国先生听了之后很高兴,思考了几天告诉我,孩子就取名为万安,他说孝严、孝慈在(江西省)万安吃了很多苦&&经国先生借着儿子的这个名字告诉我,记得你小时候经历的辛苦岁月。”
  他有自己的“两岸政观”
  与外界想象的不同,蒋万安步入政坛并没有跟父亲商量。
  “我参选的决定,是到我宣布参选的前一天才跟我父亲说的。”蒋万安曾经对媒体披露,父亲一开始有点惊讶,没想到自己会选择走这条路,“他后来只跟我说,这条路很辛苦,但尊重我的决定。”
  今年3月底,蒋万安甫一宣布参选,便立刻利用年轻人喜欢的互联网来拉近与选民的距离。他马上设立了脸书个人主页,并写着:
  “我是蒋万安,&立委&要倾听民意,推动&立法&解决人民问题。 我以理性问政、创新&立法&、重建台湾竞争力为参选诉求,特别关注幼儿、教育、就业、创业、科技、老年六大议题。恳请您的支持!”
  作为年轻一代的政治人物,蒋万安不光利用最新的社交媒体,时刻与民众积极互动,还全天候更新自己的每日行程。
  这些活动形式多样:比如一杯咖啡的系列座谈,会制定不同的议题,有关系青年创业的,也有提出关爱老年人,为很多子女不在身边的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送餐;还有“万安共乘车”,由蒋万安开车,邀请民众当乘客,也会有记者采访随行;“万安故事屋”,则是请专门的儿童剧场来给小朋友讲故事。
  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两岸政观”,并将其简化为“三心二意”:大陆对台湾应该要“真心”,两岸关系要有“耐心”,双方要有“同理心”,两岸间的互动必须要有“善意”与“诚意”,才能维持稳定发展。
  “蒋万安在国民党内初选获胜说明,新生代的面孔是受选民热爱的。”周玉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蒋万安的强项是基层走得非常勤,以及他的现代感和专业能力。”
  今年5月,当面对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邀约时,蒋万安在电话那头如同台湾任何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一样,非常谦和且有教养。
  “由于初选刚过,很多大选前的准备目前都在如火如荼展开,所以最近都在忙于筹备相关事宜。是否可等到晚些时候我们的竞选组织都准备好,且有具体政见后再进行访问?”蒋万安在给南方周末记者的邮件里说,“我想届时访谈的内容也会相较更为丰富和多元。”
  “蒋万安靠自己就够了”
  从初选到如今的半年时间里,蒋万安的表现已经说明他是个十分勤奋的人。光是看他脸书上的行程,就看得出蒋万安几乎每周都会有下基层的活动。
  蒋万安在社交媒体上的种种表现,显然经过精心打磨。有时候,他像一个邻家大哥哥,晒出自己小时候的萌照。为了打选战,蒋家亲朋好友齐动员,就连蒋万安的姐姐也给他画了宣传海报:祝大家万事平安、蒋万安讲晚安。
  遇到早上、晚上或者周末,他还不忘给民众打招呼:各位乡亲晚安,今天是周六,好好轻松一下。特别为大家献上“太极拳之万安从零开始”,祝大家周末愉快!
  过了几天,他又说话了:各位乡亲朋友早安!今早我在新生公园和运动的民众们一起活动筋骨。提醒大家,今天天气湿冷,外出时注意保暖、记得携带雨具,不要感冒了!
  蒋万安这些亲切诚恳的形象,与给周玉蔻的感觉非常一致。“他的作风还是蛮亲和的,像他来接受我的访问时,走的时候都是坐计程车。”周玉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认为蒋万安可以打破一些阶级上的成见,会让这些“官几代”在台湾都进入一个平民竞争的状态。
  对于蒋万安身上的这个“蒋家”名头,周玉蔻认为,它当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他需要很警惕、很微妙地来运用他的蒋家身份,要防止炒作过度,不要让大家有反权贵从政、政四代从政的情绪。”
  今天大多数台湾年轻人,对1988年去世的蒋经国已经没有太多记忆。虽然身为蒋经国的儿子,但蒋孝严手上可供蒋万安利用的政治资源和关系也不多。
  “民众对蒋家是有回馈的。但现在蒋孝严已经离开了国民党副主席的位子,国民党大佬和蒋孝严就是泛泛之交,蒋万安靠自己就够了。”一位非常了解台湾政治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蒋万安虽然拥有蒋家血统,但他凭借很平民的作风和很专业的努力被选民认可,这是非常不简单的。蒋万安的从政代表了蒋家在台湾的另一个兴起。”
(责任编辑:王吉 UN652)
&&&&&&</div
韩流要为中国男生“娘化”负责吗?[]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中正为什么叫蒋介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