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工资指导线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革指的是什么

若文字为链接,鼠标移动到链接处,便可放大;若文字为纯文本,请用鼠标选中需要放大的文字
政府信息公开
市政府办公室公开目录
洛阳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中原经济区洛阳建设纲要的通知
洛政〔2012〕5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洛阳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各有关单位:
现将《中原经济区洛阳建设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 洛阳市人民政府
&&&&&&&&&&&&&&&&&&&&&&&&&&&&&&&&&&&&&&&&&&&&&&&&&&&&&&& 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 &&&&&&
中原经济区洛阳建设纲要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精神,落实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部署,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有担当,谱写福民强市新篇章”的大局要求,根据《指导意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和《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一、背景及意义
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河南省委、省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提出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并于2010年发布了《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11年9月29日,国务院下发了《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对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省九次党代会深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对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2012年1月,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新纲要根据《指导意见》和省九次党代会精神对原纲要进行了修改,在发展思路上有新的提升,具体内容上有重要拓展,为制定《中原经济区洛阳建设纲要》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和规划政策依据。
洛阳是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实力、“天下之中”的区位优势以及通贯四方的交通条件,制订和实施《中原经济区洛阳建设纲要》是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区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和核心带动作用的需要;是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和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的需要;是强化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的需要;是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传承弘扬河洛文化,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美誉度、影响力的需要;是借机借势借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福民强市总目标的需要。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福民强市”总目标,探索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建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切实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务实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进一步创新体制、扩大开放,充分发挥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作用,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调整,着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着力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河洛文化传承弘扬两大品牌,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城市和文化旅游龙头城市,争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
(二)战略定位
――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持续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产业竞争能力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努力追赶郑州,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城市。充分发挥产业和地区性交通、物流枢纽优势,主动加强与毗邻城市的合作共建,逐步形成以洛阳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大豫西城市发展合作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地位和影响力。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在加快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中同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基点着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率先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以加快洛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转型振兴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提升做精特色产业,培优扶壮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工业产业的高新度、集中度、集群度和综合竞争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围绕牡丹文化、根亲祖地文化、遗址文化、儒释道文化等主题,弘扬发展河洛文化,增强河洛文化的影响力,使洛阳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整合文化和山水风光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的战略突破,将洛阳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旅游龙头城市。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城市。发挥大工业集中和科技实力雄厚优势,大力推动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题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军融合发展,构建创新联盟,全面提高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将洛阳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城市。
――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依据山水形态条件,加大环境保护和市内河渠水系综合治理,构筑绿色生态网络,搞好牡丹花都建设,提高文明城市建设水平,全面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三)发展目标
发展总体目标为“福民强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将洛阳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名副其实的副中心城市、与中部地区省会城市比肩发展的经济强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板块。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不断满足群众的生活富裕新要求、精神愉悦新追求、安定安全新期盼、环境友好新希冀,提高群众幸福感指数。具体分两步走:
“十二五”跨越发展:到2015年,在综合竞争力、科教文化发展水平、社会和谐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全面走在中原经济区前列,进一步提升在中原经济区中的竞争力与辐射带动力。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中部和中原经济区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达到46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5500元,城镇化率升至52%,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三化”发展协调性显著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在工业产业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提升的同时,服务业强劲增长,成为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三农”问题得到实质性改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趋向合理,“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文化产业逐步培育为支柱产业,河洛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力资源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全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
――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农民人均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增速高于GDP增长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就学、就医、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得到更好解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降低17%。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显著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全省第二的地位不断巩固,新型工业基地优势、科技创新优势、交通物流优势、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彰显,对周边城市的产业带动和要素辐射作用明显增强,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板块,走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前列。
十年实现崛起: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走在中部城市前列。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成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引领城市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板块。
(四)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把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正确处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互动互促,在发展中求协调,在协调中促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动力,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坚持节约集约,把实现内涵式发展作为基本要求,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作为强大动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先行先试,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形成有利于“三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总体布局
按照核心带动、圈层发展、节点提升、联动周边的思路,努力构建开放型、板块式区域发展格局。
遵循“一中心三板块五组团四支撑”总体布局,突出增强核心优势,着力打造板块增长格局,形成圈层扩散发展态势。依据“三板块”空间形态规划和“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组团发展、生态宜居”的中心城市定位,全力打造中心城区的洛阳新区、洛北老城区、偃师城区向西对接三大板块,实现南北对应、东西对接、古今辉映、产城融合,全面提高中心城市现代化程度、人口承载和社会服务功能、文化传播和要素集散水平,形成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核心增长板块。按照向心发展、组团发展、优势互补、功能共建的要求,加快紧环中心城市的吉利、孟津、新安、宜阳、伊川“五组团”县(区)与中心城市统筹规划链接发展,着力打造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和要素辐射功能强、城镇和产业发展密集、服务中心城市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能力突出的城市集群增长板块,形成新型城镇体系的组团发展圈层。按照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理念,发挥汝阳、嵩县、栾川、洛宁四支撑县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为特色的县域中心城镇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打造支撑力强的绿色增长板块,形成中心城市的外围辐射圈层。加快县城提升改造和产业集聚区与县城的融合发展,促进人口大镇和经济强镇发展成为特大镇或小城市,打造放大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节点。
依托重要交通要道,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提升洛阳市地区性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和商务、金融中心功能。以市区为中心,构建市区通往五组团的6条快速通道和市区与五组团之间快速环线,完善境内高速公路体系,形成市区到五组团半小时、到(除栾川以外)其他县城1小时通达的经济圈、通勤圈。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两条亚欧大陆桥通道和郑少洛高速、310国道,打造郑洛三工业走廊洛阳装备产业密集带和市域核心发展轴;依托二广高速和207国道,打造石化、有色、建材产业密集带和纵向发展轴;依托洛栾高速、郑卢高速,打造旅游产业密集带和生态经济发展轴;依托黄河水路通道,打造文化、风光及湿地生态旅游经济带。利用通道联系,着力培育特色节点城镇,形成开放型城镇网络格局;强化与毗邻城市的合作联动、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强与郑州的呼应发展、对接发展、协同发展。全方位深化与三门峡、济源、焦作、平顶山、南阳的交通一体、产业链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同治,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努力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豫西城市融合发展区,提高在中原经济区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和与中西部城市群对接互动的中坚作用。
三、战略任务
(一)坚持中心带动内涵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按照新型城镇化的总体布局,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梯次推进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实现组团发展、内涵提升、基点突破,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与周边对接融合的开放性城镇体系。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1. 高标准提升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三板块”核心增长极
依据城市规划和特色定位,扩大并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打造洛北城区、洛阳新区、偃师城区向西对接三大板块,以新区建设带动中心城市改造提升,构建洛阳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增长极。
按照建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河洛文化旅游精品区、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现代复合型新区和对外开放示范区的“一极五区”目标定位,高起点、高规格、高速度建设洛阳新区。以洛龙产业集聚区、洛阳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伊滨产业集聚区、龙门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园和南兆域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为载体,按照集群化、集约化、集合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形成全市产业升级的示范区。遵循“六个一体”要求,依托五大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和龙头。加快中心商务功能区规划建设,抓紧完善核心区金融、商贸、信息等现代服务功能,突出商务中心地位;加快伊滨新区行政副中心、总部经济密集区等商务副中心功能建设,高标准建设伊滨生态文化休闲公园和水系、绿地系统,使新区彰显产业、服务、承载、生态等功能复合共生、花园城市风貌鲜明的现代城市新形象。
突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宜居城市主题,大气魄、大力度改造提升洛北城区。按照打造“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河洛之根”四张名片的要求,以隋唐城“一区一带”整体活化、恢复老城明清历史街区和e河丝路起点特色建筑群为重点,积极实施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工程,凸显以神都气象为主的古都历史文脉;按照打造牡丹花都的总体要求,全面园艺化改造提升市区牡丹观赏园,大幅度增加牡丹栽植规模,广泛应用最具洛阳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牡丹元素符号,全面提升牡丹花都品牌形象。统筹考虑文明城市创建、服务功能提升和人居环境建设,大力度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和旧城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特色商业区、大型商圈、大型城市综合体和公建配套、环境优美的居住社区;加快建设涧西现代物流集聚区和沿现状310国道的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发挥涧西区、西工区和高新区科研院所集中优势,积极发展研发经济和创意、动漫等文化信息产业。贯彻“水系为韵”理念,全面开展洛河、涧河、e河、中州渠、邙山渠等城中水系的净化和美化,加快恢复水系生态,彰显山水宜居城市特色。
立足于构建大洛阳中心城区,加快偃师城区向西对接、洛偃一体化发展。适应中心城市“带状”拓展要求,按照“基础先行、双向对接、一体发展、加快融合”的思路,加快偃师行政中心向首阳山西进搬迁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以行政中心迁建带动工业、服务业产业布局向西集聚、生产要素向西集中配置、基础设施向西与洛阳主城区对接、人口向新的城区集聚转移。加快实施洛偃(夹河)快速通道打通、中州路和九都路城市快速干道向偃师东延、洛河市区段治理与偃师对接联动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速偃师西进、洛偃融合进程。
2. 加快县城改造提升,实现“五组团四支撑”内涵式发展
把县城内涵式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增强县城承载承接功能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力推动环中心城市的孟津、新安、宜阳、伊川、吉利五组团县区向心发展,构建以市区为中心、组团发展格局明晰的城市密集区。进一步强化五组团与市区产业配套联动、链接互补发展,重点承接市区产业和要素扩散转移,加快孟津空港、洛新、新安、宜阳、伊川、石化六大产业集聚区集群发展,放大城市群产业功能。按照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中心城区与五组团基础设施建设相向对接、共建共享,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社会管理同城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同推进生态工程和环境污染共建同治。汝阳、嵩县、栾川和洛宁四支撑县要按照建设重要节点城市的要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尽快建成具有南部山区特色的生态产业带,实现由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向内涵创新型发展模式的转型,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成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全面加快县城的城市化提升改造。高标准、特色化规划建设县城新区,突出现代城市理念,注重内涵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加快中心商务功能区、特色商业区规划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区公建配套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高质量的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以城中村改造和管网等功能性基础设施改造为主,大力推进县城旧区改造,提高承接产业发展功能和现代化水平,实现与新区完美对接、有机融合。县域产业集聚区要按照“三规合一”要求,与县城发展统一规划、相向互动、对接融合发展。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撤村并城和居住社区建设,构建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和产业服务体系,形成县域城市新区或新的城镇,实现以产兴城、以产带城、依城促产。
3.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力支撑新型城镇化
积极搞好县域中心镇建设,提高产业支撑、市场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尽可能多地吸纳周边农村人口转移集聚,形成新型城镇化的坚实节点。紧密结合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建设,优化市域范围内小城镇空间布局,重点提升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和人口规模较大、发展势头强劲、承载和带动能力强的中心镇,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工业强镇和特色产业镇,努力将一些重点镇培育成特大镇或小城市。
4. 加快新型农村社区集聚式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完善城镇体系的基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三个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六个一体化”(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创业就业体系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农村社区、城市标准、政策先行、规划引领、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多元投资、分类推进、群众自主、以点带面、以乡促城、城乡一体”的原则进行科学运作,试点先行,分类推进,最终达到就地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就地实现生产积聚集中、就地实现农民转移转换、就地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全市2996个行政村、15217个自然村合并为688个社区,除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产业集聚区、中心镇等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整合为333个城市社区外,共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55个。2015年前开工180个、建成50%以上,2020前全部启动建设。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危房改造,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建设质量,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和农村沼气建设,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建设特色明显的全国重要新型工业城市
坚持“调整、提升、融合、倒逼”原则,以产业集聚区建设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突出优化结构、自主创新、承接转移、集约集聚和龙头带动,改造提升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有色金属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硅光伏、新材料、轴承三大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制药、信息技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产业强势发展、特色产业异军突起、新兴产业蓄势崛起的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硅光伏及光电产业基地、中西部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促进洛阳制造向洛阳创造的跨越性转变。至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3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达到14000亿元。
1.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按照科技创新、改造提升的总体思路,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企业的兼并、重组、上市与集群发展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提升、品牌建设、集群发展等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制造工艺和产品的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鼓励优质资本、优势企业跨行政区并购和重组,加快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做大做强、做特做精现代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石油化工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三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推进洛阳动力谷和郑洛三工业走廊装备产业密集带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壮大整机产品规模,推动基础部件和配套产品集群化发展。重点做大做强做优大型成套装备、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装备、轴承及基础件5大领域。实现由零部件生产为主向成套制造为主转变,由产品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由企业、产品单体优势向产业集群优势转变,把洛阳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有色金属:加快优势企业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推进产业链条延伸。支持骨干企业实施煤电铝及铝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依托伊川县产业集聚区和新安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铝精深加工产品,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铝工业生产基地。依托洛钼集团、龙宇公司、钼都矿冶等企业实现钼钨矿产品就地转化,发展钼钨精深加工型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钼钨深加工基地。提高海绵钛清洁生产技术水平,推进新安县钛深加工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高精度电子铜板带材,提升铜加工能力。2015年底,有色金属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
石油化工:以建设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为目标,全力推进中石化洛阳分公司1800万吨/年炼油扩能改造,并做好PX、PTA等配套项目工作,扩大石油炼化规模,大力发展非纤用聚酯、特种工程塑料等市场前沿产品,延伸现有大宗化工原料产业链。加快推进乙二醇、硝酸硝基复合肥等新型煤化工项目及下游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吉利―孟津纺织工业园,完善和壮大纺织产业链条。大力培育精细化工产业,建设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的精细化工特色产业园。2015年底,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其中中石化洛阳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2.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以骨干企业和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硅光伏、新材料、轴承三大特色产业,围绕特色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和链条化的生产经营群体。提高骨干企业研发及产业带动能力,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形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
硅光伏:光伏领域以光伏电池为龙头,以多晶硅为支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生产工艺水平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打造洛龙产业集聚区和偃师高新专业园两大硅光伏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两高两低”(多晶硅副产物循环利用水平提高和光伏电池转化效率提高,多晶硅生产综合能耗降低和光伏发电成本降低)发展,形成国内产业配套能力最强、集群优势明显,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硅光伏产业基地。光热领域以太阳能热利用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大太阳能热转换率和应用功能方面研究,提高市场占有率。2015年底,硅光伏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0亿元。
新材料:加快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依托科研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外引内联、突出重点、突破关键,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特种功能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做大做强高强轻质合金材料、能源新材料、新型耐高温材料、化学新材料4个优势材料领域,培育提升金属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高端玻璃材料、硬质合金材料4类具备发展基础的材料领域,努力在先进膜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光热敏感晶体材料4个具有发展前景的材料领域实现突破。
轴承:增强大型、特大型轴承优势,扩大性能优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档轴承产品比例,提高高附加值和高端轴承的市场占有率。重点发展大型风力发电轴承、航天航空轴承、高速列车轴承、数控机床精密高速轴承等,建设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洛龙产业集聚区、伊滨产业集聚区、洛新产业集聚区、宜阳县产业集聚区6大轴承产业集群,实现从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打造“轴承之都”。2015年底,轴承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以上。
3.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现有产业及科技研发优势,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信息技术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坚,突破重点领域技术瓶颈,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和一批科技重大项目,壮大一批发展势头强劲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节能环保:推进节能减排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装备和产品设计制造,开展节能减排环保工艺工程咨询设计和建设。优先发展余热利用系统、大气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统、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系统等节能环保系统及装备设备、高耗材装备轻量化制造以及LED外延片、芯片及配套器件、绿色照明产品、节能家电、节能材料等节能产品,建设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基地,打造“中国节能&洛阳装备”品牌。2015年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
信息技术:。光电子领域以技术和产业化为突破点,重点发展电子玻璃基板、镀膜玻璃、触摸屏玻璃、显示器、光电连接器件、硅抛光片、硅外延片、红外探测器及其应用产品等。应用信息技术领域以面向本地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工业智能和机器人产业、信息通信与互联网业、信息服务外包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意产业和数据中心产业,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2015年底,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
新能源汽车:做大做强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大力发展超级电容器、电动汽车线缆总成、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器等关键部件,打造“中国锂电池之都”。以锂离子动力电池为核心,积极发展纯电动车和油电混合动力车产业,力争在城市公交客车、经济型电动轿车等整车方面取得突破。2015年底,电动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农业、天然植物单体提取等生物技术领域,促进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争取在关键技术和领域取得突破。建设洛阳生物医药产业园。2015年底,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4. 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
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思路,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为重点,着力明晰主导产业,强化关联企业配套和配套企业链条式发展,使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铝及精深加工、硅光电、轴承、三轮摩托车等产业率先实现集聚发展,深入推进水、电、路、气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质检、信息、物流、创新、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要素平台建设,创新发展机制,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全方位承接国际、沿海和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以产兴城、产城互动,使产业集聚区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主要载体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速度和水平
以扩张总量为主线,以城市区、服务业园区(集聚区)、企业和品牌为载体,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加快形成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
1. 做大做强旅游业
依据“国际洛阳、文化洛阳、旅游洛阳、名城洛阳”建设总体战略,实施八大旅游行动计划,推动洛阳旅游产业的战略突破。加快推进市级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旅游标识提升等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优化城市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休闲度假高端旅游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度挖掘、整合名城历史文化和伏牛山、黄河山水生态资源,加快旅游园区建设,培育龙头旅游企业,打造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节、关林国际朝圣大典等节会品牌,重点开发以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玄奘故里、大遗址保护工程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积极推进洛河、伊河、黄河三河生态景观走廊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体验、山水度假、都市休闲、乡村休憩、保健康复等旅游新业态,形成以文化为中心、山水休闲度假游和黄河风情游为侧翼的旅游新格局。推进文化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文化、文物、旅游和城建、生态的融合,积极申报和建设全国文物旅游示范区、全国智慧旅游城市,动员全社会力量,把洛阳建成历史文化彰显、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宜居宜游”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世界级古都文化休闲目的地。2015年底,旅游总收入实现1200亿元。
2.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重点服务业,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创意设计、会展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
建设区域物流枢纽。加快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城东、西出口、关林、伊南、城北、保税等综合物流园区和吉利化工物流中心,着力抓好轴承、三车及零部件、花卉、食品冷链、建材、医药、邮政、石化等八大行业物流建设。支持物流企业“走出去”,建立网络提升企业竞争力,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先物流企业,形成结构优化、业态先进的物流群体。鼓励企业采用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对接和互通,把洛阳打造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物流枢纽。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按照一个基地、四个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加快信息产业园建设。加大软件园区、呼叫产业园区及服务外包园区建设的推进力度,加强信息传输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中部声谷”、中西部信息产业基地和“无线城市”。下功夫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推动软件业和电子商务业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引导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研发服务、创业服务、知识产权交易等科技服务,推进科技成果加速就地产业化。筹建国家中部质量检测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辐射中原的科技服务中心。
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引进外资或股份制金融机构在洛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推动保险业创新发展,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试点,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3.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改造提升商贸、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水平。重点培育发展大型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连锁品牌店、专业市场四大商贸业态,着力打造西工、涧西、老城、新区4个综合性商业中心,加强新区商贸业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商贸业态融合发展,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推动大型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加强住宿餐饮业品牌建设,重点扶持本地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住宿餐饮企业上规模、创品牌,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建立总店、发展分店,开展连锁经营。精心打造餐饮特色街区,促进餐饮业集聚发展。
发展壮大健康产业、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家庭服务等新型业态,培育和扶持新型业态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龙头企业向网络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坚持固本强基惠农,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农产品竞争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打捆一起做”,促进一产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2015年底,农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 200万吨以上,50家以上农业企业达到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
1. 积极推进“三篇文章”一起做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继续抓好粮食生产,扩大山前平原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种植,重点抓好伊川、孟津、宜阳、洛宁粮食核心区主产县建设,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和特色精品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重点推进以牡丹为核心的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实施“牡丹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专项,大力发展牡丹盆花、鲜切花,扩大牡丹食用油、精油、食品、保健品深加工等商品化生产,提高附加效益,着力打造牡丹花都产业示范园,打响“洛阳牡丹”产业品牌。抓好新一轮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果、烟草、中药材和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加快林果、蔬菜、水产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推动畜牧产业化发展,重点发展沿黄滩区绿色奶牛、西南浅山区高档肉牛、伊洛川区优质生猪和林下特色家禽等优势区域,加快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和良种繁育体系,不断提高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向规模化生产、优质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业经营者或公司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田园生态旅游业。重点依托林业生态、森林公园、水库生态景观、农业休闲观光园、特色种养基地发展“三大系列”(观光休闲型、果蔬采摘型、渔业垂钓型)、“两大板块”(县域旅游线、特色旅游区)等旅游产业,打造生态旅游知名品牌。
2.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农业发展理念和经营方式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变,大力发展专业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扶持壮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试点建设,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强化“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注重发展设施农业、订单农业、都市农业、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循环农业基地。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3.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并充分用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关键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发挥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格局。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产品可追溯制度,确保食品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农业风险防范机制,有效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强供销、邮政等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村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发展农资连锁店和农产品超市网络,推动农超对接。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重大控制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大中型灌区建设,增强抗御水旱灾害能力。重点完善陆浑灌区、龙脖水库灌区设施,加快小浪底南岸灌区、前坪水库建设步伐。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解决规划内新增96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搞好伊、洛、e、涧等骨干河道及其小流域治理。加大水保生态治理,建设全国水保示范市。推进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强化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争取上级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项目方面的更大支持。
5. 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落实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支持粮食主产县提高财政保障能力。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规模和良种补贴范围,继续实施花生、生猪良种补贴,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增加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进一步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和重点治理。全面推进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坚持内部挖潜与外部拓展相结合,创新农民增收机制和增收方式,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五)大力推进产学研军融合发展,建设产业创新中心城市
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新兴产业推进四大创新工程为抓手,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作用良好、企业主体地位突出、科技中介体系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密切联系的自主创新体系,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城市。
1. 大力推进产学研军融合发展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驻洛部队和军工科研部门等各类科技资源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完善产学研军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按照“经科融合、联动发展”的产学研军融合理念,加强彼此间联系协作、协同发展,促进各类科技资源以产定研,以研促产,有效整合技术创新链,开展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和军品技术民品化,增强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努力创建军民融合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 &&& 2.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促进民营科研企业发展,培育民营科研队伍。积极扶持企业申报专利、注册商标、登记版权和取得行业技术标准的制标权,鼓励企业申报名牌产品及驰名、著名商标。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研发中心的研发能力和水平,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科技攻关和开发,重点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自主创新平台。3. 推进机制创新,繁荣公共文化事业
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多途径、多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有序推进运行管理社会化。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县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公益性文化惠民演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社区公益电影放映活动等惠民活动。
4. 弘扬“洛阳精神”,巩固全民思想道德基础
“包容开放、创业创新、实干争先、负重奋进”的“洛阳精神”是兴市之魂、立市之本。把大力宣传弘扬“洛阳精神”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真学真干的舆论氛围,培养思想过硬、理想坚定、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市民素质,为“福民强市”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持和素质保障。
(七)加强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水平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
1. 构筑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完善航空、铁路、公路、水路、运输枢纽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提高通达能力,强化与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覆盖城乡、连通内外、安全高效的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进一步提升改造洛阳机场,扩充航线,增开航班,到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60-180万人次,逐步把洛阳机场建成国家中部地区的重要干线机场、通用航空机场和全国主要的飞行训练基地。积极推进栾川通用航空机场建设,以小型客、货运输服务为主,兼顾政府应急救援体系服务和旅游开发功能,实现与民用航空机场的有效衔接。建设新郑机场至登封至洛阳、焦作至济源至洛阳至平顶山城际铁路,改造洛阳铁路枢纽和县级场站。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加快连霍高速洛阳至三门峡段改扩建、洛栾高速、武西高速尧山至栾川段、郑卢高速洛阳至卢氏段等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四扇一环”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大干线公路新、改建力度,提高G310等洛阳境内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技术等级,建设“三横二纵”国道网和市区至邻近县(市、区)的放射状快速通道。大力推进汽车客运场站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的“零换乘”。提升小浪底大坝至三门峡航道等级,开辟客货运码头,促进洛阳至三门峡、巩义及山西、焦作济源黄河北岸的客货运输,完善洛阳市水上交通支持保障系统。
2. 提高能源保障水平
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建立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继续实施火电机组上大压小,结合工业园区和城市发展需要,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现代输配电网。加快西部500千伏变电站建设,南部电网形成以500千伏嘉和变电站为支撑向周边辐射的电网架构,巩固北部以“市区双环网”为核心向周边县域辐射的220千伏为骨干输电网络;积极推进县区220千伏输电网建设,改造完善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保证城乡电力供应。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力度,提高现有资源接续能力。
3. 加快城市配套、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城市整体功能的配套衔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城市道路网,加快城市立交桥、高架桥等立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市政道路及桥梁建设,完善骨干道路系统。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加强停车场等城市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引黄入洛和引陆(浑)入洛等水源工程、城市备用水源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城市供水管网、热力管网、燃气管网改造建设,确保供水安全,提高供热覆盖率和天然气使用普及率,建设“气化洛阳”。
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光纤接入网建设和普及延伸,适度超前建设光缆网。鼓励发展无线宽带,促进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实施重点领域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为城市居民、企业等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信息服务,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
(八)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利用“三废”做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重点抓好结构节能、工程节能、管理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结合主体功能定位,统筹安排农田保护、城镇建设、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建设应用以多层为主导的标准厂房,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大力开展工业节水,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大矿产资源保护力度,实行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加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大对尾矿和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
加大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力度,实施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积极推动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坚决淘汰电力、水泥、煤炭、钢铁、化工、玻璃、电池、铁合金、有色金属、铸造、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加快发展节能高新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大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落实与考核。
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打造钨钼、铝、煤炭、农产品、再生资源5大特色循环链,推动工农业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
2.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建设“三位一体”,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努力保障发展需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加强对区域内森林、水源、湿地、珍稀物种等保护力度,重点生态功能区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禁止开发。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危险废物管理,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继续实施重点领域、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污染综合整治,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次级河流污染整治等项目建设,逐步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项主要污染物排污权、碳排放有偿使用和交易。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环保设施稳定运行机制,加强伏牛山国家和省级生态示范区、黄河滩区湿地生态带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九)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群众幸福感指数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着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1. 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构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一批农村教师周转宿舍、乡镇幼儿园等项目,提升基础教育能力和水平。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构建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继续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力争成为全省职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办学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建设好新区职教园区,将其建成中原一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职业教育示范区。创新教育办学体制,引导民办教育以发展非义务教育为重点,形成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公益性医院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优势医院倍增发展计划,均衡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建立完善医疗急救网络,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县级中医院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竞技体育,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2.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促进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相结合,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全民创业工程,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交流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孤儿保障制度为基础,以临时救助、城乡医疗救助、法律救助、司法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为补充,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
3.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财政补助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积极完善劳务输出政策,鼓励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或外出务工,增加劳务收入。切实落实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制度,保障农民合理收益。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农业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社会捐助,帮助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不断扩大互助资金、连片开发、彩票公益金扶贫、科技扶贫等试点。
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更加注重服务为先、依法管理、源头治理、社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健全多元投入和运行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公平司法、公正司法,建立健全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探索建立人口均衡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改革和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一案三制”工作机制,完善应急指挥系统、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系统、应急队伍装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和运输保障系统,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事件的处置能力。深化平安洛阳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技防体系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安全、稳定。
(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全方位、宽领域深化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改革、大发展。
1. 加大“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先试力度
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着力探索建立工农城乡利益协调机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机制,率先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建成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统一交易平台,实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量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量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量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城定居量挂钩,建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有效破解“三化”协调发展用地矛盾。探索土地变更所得级差收益对农民的补偿机制。创新农民进城落户的社会保障、住房、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子女就学等制度安排,探索建立农村人口向城镇就地就近有序转移机制,妥善解决农民工流动中的社会问题,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鼓励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和知名大学入驻城市新区建立分支机构或合作机构,提升医疗、教育服务水平。
2. 推进各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供销社体制改革,设立农村金融改革实验区,搞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继续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入推进改革。加快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步伐,完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大骨干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推动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促进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深化国有资本的重组整合特别是与央企、世界500强、国内行业排头兵企业的战略重组,推进国有企业融资上市。深入搞好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和技术、管理、机制三个创新,调整优化存量资本结构,激活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全民创业工程,扶持和培育一批骨干民营企业,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民营经济总量扩张,增大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和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投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公共服务领域,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合理流动。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强化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发债直接融资。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开放,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推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民营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深化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权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构建事业单位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推进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产业化运作。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拓展社会公用事业服务职能的实现途径,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以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为主体的转移支付体系。落实国家各项税制改革措施,用好中央赋予的税政管理权,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建立地方税收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公益项目的支持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改革。拓展各种金融业务,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发展完善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资源税税率。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开展大用户直供电试点。
3.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积极构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发挥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的载体作用,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对外开放的主平台。支持各产业集聚区创建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申报和建设洛阳出口加工区,申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深入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突出产业链条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园区招商和垂直整合一体化招商,不断拓展外资利用范围,调整外资利用结构,扩大外资利用规模,实现引资金、引项目和引理念、引人才、引技术、引管理、引机制、引品牌、引市场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项目库、商情客情库、政策法规库、土地储备和标准化厂房库、劳动用工及人力资源库建设,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提高引资项目的质量和洽谈成功率。通过重组整合、项目合作等形式,建立健全与央企的长效合作机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华人华侨为招商引资及战略合作重点对象,着力引进有利于拉长产业链条、填补产业空白的项目。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主动对接中心城市郑州,加快推进郑洛三工业走廊建设,实现协同合作、优势互补,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通过“规划统筹、交通一体、产业互补、旅游同网、环境同治”,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巩固洛三济焦区域在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太原城市群对接互动中的中坚作用。支持吉利区发挥石化优势,辐射带动孟津、济源、焦作,形成国内领先、中西部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支持四支撑县加强与鲁山、南召、西峡、卢氏等县开展区域合作,构建伏牛山区生态旅游发展区;支持孟津、吉利、新安加快与孟州、济源、渑池和山西垣曲的区域旅游协作共建,形成北部黄河文化旅游产业风光带和生态涵养经济带。
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扩大出口规模,加快培育一批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知名出口品牌,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劳务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和境外加工贸易。坚决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采取直接投资、合资、并购等方式开展跨国经营,建立资源供应基地、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加快口岸建设, 提升完善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和公路口岸功能,形成豫西地区出入境旅客集散中心和集装箱进出口集散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县(市、区)领导分级分包落实责任制和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分块落实责任制,逐级分解任务;转变领导方式,多深入、多调研、多运作、多谋划、多服务、多督导、多现场办公、多求实求效;完善并强化督查机制和激励机制,以福民强市目标考评为龙头,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办法,完善绩效评估制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建设中原经济区、振兴洛阳的各项工作形成合力,加速推进。
(二)强化攻坚破难。各级、各部门要把“六加一”攻坚战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洛阳板块的主战略和主战役,不断强化、不断持续、不断提升。根据发展形势选择新的攻坚点和突破口,丰富攻坚内容,创新攻坚方式,细化攻坚措施,强化攻坚效果。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和查找问题,有前瞻性、针对性地制定攻坚策略和方案,不断提高攻坚水平,使“六加一”攻坚战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洛阳增长板块建设的强大力量。
(三)强化项目带动。要牢固树立“项目带动”的战略意识,把领导精力、部门责任、基层热情和区域发展规划、年度工作思路等集中在项目上,把“六加一”攻坚战的任务、“一个示范、两个品牌”打造和所有国家、省赋予的基地、示范试点建设的使命落实到项目上。通过精心高效的项目谋划、精细扎实的项目运作、坚定有力的项目推动、持续不断的项目提升,促进更多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用项目建设带动改革开放,带动转型升级,带动政府职能作风转变和运作效能提高,带动文明城市、和谐社会建设,带动优越的、富有竞争力的投资环境的形成。
(四)强化环境创优。
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和作风建设,深入推进“两转两提”,简化行政审批,提高工作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推行政务公开,强化执法公开,完善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推行公开服务承诺制,坚持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定制度,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增进执法的严明性、公正性和廉洁性,提高为民服务的自觉性、规范性和高效性。深入推进环境创优工作,开展“作风转变年”活动,切实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亲民爱民惠民情怀、求真求实求效意识、负责担当奉献精神和公廉果决快捷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制度,规范引资工作流程,创新行政服务形式。整肃税费征管秩序,整顿市场秩序,净化社会环境,努力为企业排忧解难,为项目推进扫清障碍,营造“亲商、优商、安商、扶商”的社会环境。
版权所有:洛阳市政府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联系电话:(6 电子信箱:webmaster@
建议使用分辨率,IE7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网站维护:洛阳市人民政府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太极信息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号&&|&&访问量:[统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