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当地物种地产局啥时候派发当地大队名额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大连人。与当年绝大多数大连人一样,祖籍山东。六十多年前,山东一省连续数年大灾,没了生计,爷爷奶奶领着几个孩子闯关东来了关外,几经漂泊,游历了大半个东北,后来解放,东北遣返当时在东北无产无业的山东人回山东老家,我家也在其中。在大连准备随最后一批遣返的船回山东家的时候,我三叔意外丢了。因而我奶奶死活不肯走,非要找到孩子,政府承诺找着孩子给她送回去,也不行。就这样错过了最后一班遣返回老家的船,留在了大连。那时政府不允许社会上有盲流,所以给我爷爷安排了工作,也分了个能遮风避雨的简易房,后来我三叔也被找了回来,就此我们一家也就算在大连安下了家,有了大连户口,成了那个时代普通的大连人家。若干年后我出生于大连。
  未完待续
楼主发言:68次 发图:
  我小时候的大连小的可怜。站在劳动公园的绿山上一望,一座小城尽收眼底,真可谓巴掌大的地方。以青泥洼桥为中心,到寺沟儿就没路了,往北到周水子桥就过了市政界了,往西到黑石礁就到头了。过了马兰子就是一望无际的菜地。八四年我家搬到李家街,车只通到春柳,往上都是土路,一直到火车道。过了火车道就是现在的绿波和锦绣,那时叫王家大队和石家大队,都是庄稼地。
  小时候大连人住的都是老式日本房和中式大杂院。厕所和水龙头都是全大院公用的,厨房也是几家用一个。邻里关系也都很和睦,一到夏天,大院里的人都在外面乘凉,一家看几家的孩子,平时小孩子也是张家跑李家串,谁家做点好吃的也是邻里邻居挨家尝尝。除了远亲不如近邻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一个大院里住的基本都是山东老乡。那时在大院里你能听到烟台话,青岛话,牟平话,日照话,潍坊话..........总之都是山东一省的话。虽说是离乡背井,但大连就像个小山东,并不给这些山东老乡们太多的陌生感和过多的乡愁。  未完待续!
  以前住老式日本房,小的时候总担心上厕所时会掉下去。
  期待楼主续。
  小时候的大杂院那叫一个热闹,不但人热闹,六畜也兴旺。养鸡的,养鸭的,养鹅的,养狗的,甚至还有在大院角上围个圈养猪的。大街上跑的都是驴车,马车,骡车,偶尔大院外面停辆解放牌大卡车也能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爬上爬下。虽然能吃饱,但也都是粗茶淡饭。日常的饮食主要是苞米面子,大饼子,两参饼子,煎饼,苞面儿糊嘟,苞面儿地瓜咸饭。偶尔蒸次馒头,趁热沾着猪大油,撒点盐,我草,血受儿,儿了。那时,俺姥娘家人口少,工作好,生活相对富裕,我要改善生活就得去我姥家。不但有余钱,主要手里有余富票儿,合社儿来啥就能买啥。像我奶家那一大家口,那几张票儿不到过年是不敢动的。在我姥家,只要和社儿棒子一响,来肉敢买肉,来鱼敢买鱼,来豆腐敢买豆腐,来鸡蛋敢买鸡蛋,因为买这些都得有副食品票儿。有票儿就是任性,比现在有钱任性。
  好好的一篇文章竟让恶心人给搅和了,楼主,此版已不适合写正常的文章了,还是换别的论坛吧。  
  封  楼主继续,大连出版了一套好象叫大连记忆,全是老大连,建筑、街道、商铺,历史人文,非常不错,对我们这些新大连人来讲更是需要不断了解。
  各位看官莫笑,水至清则无鱼,哪个地方没有几个这样的臭狗屎。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的赖在家里恶心恶心爹妈也就那么地了。一旦放出来,去了外地,还是在这样的公共平台上,恶心的就是大家,败坏的就是大连人的名声。大连人向来不低调,包括臭狗屎。所以大连的骂名也就这么宣扬出去了。大家莫怪,大连人自悲哀。
  请楼主继续写,凡是写大连的帖子就喜欢,无论是新老大连人,甚至是游客。  谢谢楼主。
  楼主继续。  几个苍蝇、几个货螂子、几个地域喷子,阻挡不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之路,只能暴露他们的愚蠢和无能;  尤其可笑地是:他们竟模仿起纳粹,搞起了“纯大连人的血统”……真是乐死个人
  好贴,楼主继续  
  请楼主集中精神别受干扰。不打不闹不热闹是吧?等下文。
  书接上文。  时光进入了八十年代,大连那时还叫旅大市,大连人迎来了自己的好日子。第一个我能叫出名字的市长魏福海执政旅大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大连人。紧接着第二年,中央圈定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位列其中。魏福海市长是我第一个能记得住名字的大连市市长,也是一个我们应该要记住的父母官。随着改革开放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发展与要求,大连从此迈上了快速城市化的快车道。  城市化大连的第一步。市内去五畜。那时的政策都很温和,市政府先下发通知,大连各大报纸、媒体宣传,为了城市环境和发展的要求,所以必须怎样怎样,所以要怎样怎样。然后给出期限。记得给的期限还挺长。在期限以内各家各户自行处理,逾期不处理的,各个街道,派出所将采取强制手段。所谓强制手段,就是来人帮你把鸡舍鸭舍拆了。鸡鸭鹅狗挨个放血。弄完啥人家也不拿走,木头还留给你烧火,鸡鸭鹅狗留给个人自己炖炖吃了了事。那时候的老百姓也都听话,没有几个来等政府强制施行的,基本都在限期内自行收拾解决了。那段时间,比过年都敞亮。大院里天天飘着炖鸡炖鸭炖大鹅的香味。最残忍的是杀狗。有点良心的都找乡下或是城郊亲戚朋友家送了。但也还有很多人家把自己家从小养大的狗都杀了吃了。大街上也是天天能看见杀狗的。鸡鸭好说,但杀狗不是人人都会杀的,所以在街上能看见各种各样的杀狗方法,有灵的,有不灵的。看的人心惊肉跳。我也恰恰是那个时候深深的爱上了狗这种动物。因为杀狗的大部分都是自家人,不论怎么下狠手,致死狗不会咬主人一口。我旁边邻居就杀了自家的一只大土狗。他把狗叫到自己眼前,一闷棍敲在头上,狗痛的嗷的一声窜了出去,满脸是血。但主人再叫,狗犹犹豫豫的惊恐万状的,还是往主人身边走。我想它当时的脑子里一定在苦思冥想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误,主人要惩罚自己。嗨,不能说了,每每想起,我还想掉眼泪。而且据我所知,虽说杀狗时想的挺好,炖炖吃了,但真的自家的狗成了一盆肉端上桌后,能吃下去的还是少数。大多是“易子而食” 了。看到这怕是很多现在的爱狗人士要受不了了,莫喷莫喷。年轻的不了解那个时代。
  大连市内去了五畜,畜力车不得随意进入市区后,渐渐的大连有了一个城市的面貌,干净整洁了起来。随即魏福海市长在大连率先实施了菜篮子工程,彻底终结了副食品凭票供应的时代。大连的农副产品市场快速的丰富了起来。从那时起,大连人不仅能吃饱,而且能吃好了。物质生活提高了,魏市长开始着手丰富大连人的精神生活与文化生活。逐渐的,大连这张名片上又多了两个标签,“槐城”、“服装城”。五月份的赏槐会,九月份的服装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大连人本来就好穿好浪。苞米面肚子的时候,还得从嘴里省下苞米面,好轧条的确良裤子。何况吃饱了肚子,守着个服装城。虽然八几年的中国已经不是全国上下一片绿了,但各个城市的着装还是以灰、黑、蓝、黄为主。但是大连人穿的那叫一个花枝招展,大街上一看,五颜六色。很多衣服别说外地人不敢穿,甚至都不敢看。还记得相继兴起了什么王子裤、喇叭裤、萝卜裤、牛仔裤等等等等。现在想想有些造型真是挺彪的。比如穿个大喇叭裤,三角头皮鞋,里面一件白衬衣,外面披件大风衣。一头披肩卷发,带个蛤蟆镜,对,就齐秦那个形象。那个时候,那个样子就叫帅。
  讲的有点散,想到哪写到哪。诸位莫怪,权当我自娱自乐。如若有啥话刺激到什么人了,咱就事论事,尽量装成一个有素质的人,莫要谩骂。
  魏福海市长时期创办的,但影响力并不行。后来薄市长发扬光大的。其实很多大连发展中好的点子和好的政策,始作俑者都是魏福海老市长,但他个人的能力,最主要的是上层关系和后来的薄不可同日而语。但为大连以后的长足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底子,所以后来薄上任后, 有了良好的底子,强大的中央支持,雄厚的财政实力,大连发展因而突飞猛进。
  很好啊楼主,咱就想到哪说到哪,咱就不打草稿,咱就乡里巴巴原汁原味的就当唠嗑最好。多谢楼主。
  天涯又犯病了。怎么一下子就回了那么层楼?
  好贴。提醒某些人不要上蹿下跳四处打扰好帖子的氛围,烦躁。
  大连没有历史,旅顺才有  
  关于旅顺的最早记载是在汉代,明代开始叫旅顺口,清代是北洋水师基地,后期甲午战争爆发,经历了旅顺大屠杀,日据时代之后,又被俄占去了,同时被占的有达里尼,再之后日俄战争了,再后来二战胜利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旅顺还是被划给了苏联,一直到建国后好几年才被归还,和大连(达里尼的音译)合并为旅大市。80年代才有了你口中的大连,旅顺被划为了区  
  再加一句………旅顺和香港,澳门一样,是七子之一…以上,完毕。  
  讲了这么多我记忆中的七八十年代的大连,稍作休息,记叙待续。转而我想与众多老乡与看客们聊一聊那时的大连与大连人。不去说复州城,不去说旅顺口,也不讲金州卫,咱单单表的是以青泥洼为中心衍生出来的现在的大连市及这个大连四区里的人。    在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上面显示的就是这些东西,“相关推荐”。十个推荐的相关贴里六个是写怎么区分大连人。这些帖子多半我也看过,甚至有的帖子我也跟贴表达了一点我的个人看法。这些帖子有个共同的问题,不论是在帖子里的正方还是反方,有一个概念是模糊的。那就是大连人和大连市区里的人。大连人是金州人、旅顺人、庄河人、普兰店人、瓦房店人和大连市区内人的统称。而金州、旅顺、庄河、普兰店、瓦房店人的主要组成是世辈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被当年大连市内人统称为“此地巴子”。而大连市区内的人主要组成是山东各地闯关东留在大连的流民,被本地人统称为“山东棒子”或“海南丢”。要说复州城、金州卫,那大连的历史远了去了,春秋战国时期这块土地就已经是化内只地了。而要说大连市,那就没神马历史可言了,屈屈100来年。1999年还迎来了个建市百年庆典。百八十年以前,大连的原住民可以说都不惜的往青泥洼这个所谓的大连市跑。人家在家有土地,有集镇,有三姑六婆,亲戚里道,祖坟都在那。大连有老毛子,有日本鬼子,有好地方都不是让人进的。直至百八十年以后,大连成了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连的原住民,也就是金州、旅顺、庄河、普兰店、瓦房店的人才兴冲冲的奔赴大连市内,而那时的大连市内已经基本被山东人占领。那是大连人的第一次融合,其中的碰撞与冲突也是波澜壮阔。所以说,金州、旅顺、庄河、普兰店、瓦房店这些地方的人文,习俗、性格是故有的。而大连市内的人文、习俗、性格是新萌发的,未成熟的,不稳定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旁观者清。用诗人话来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我93年到大连工作,老薄也是从93年开始执政大连,打出了建设北方香港的口号。按老薄话讲,大连有不可替代的地理优势,经济优势就会展现,关键是人文优势。那时的大连美丽都是文字性的东西,文化素质恐怕在辽宁要排到后几名。你走在马路上,楼上就能随时落下垃圾袋。,所以在出租车上搞了一个监听,主要监听出租车司机的“大连骂”一句脏话50元,立马见效。  大连人性欲强。男人女人讲究性福,所以有“炮房”,这就是彼时的开放。据说那时的CCAV那个啥萍一星期飞一趟大连,和老薄幽会。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可能和吃海鲜有关,我单位有一美女和单位所有男性都有一腿,大家心照不宣,几年后原单位哥们聚会,酒过三巡开始“大连吹”敢情大家都是亲戚。  老薄执政理念确实。又有其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大连日新月异。收入不高但胆气很壮。但据说老薄做了三件错事,所以在大连干了14年挪不了窝:  1是错喊了一个号。建北方香港,香港是啥,是一国两制的“制”你建北方香港,搞独立吗?据说,老江始终耿耿于怀。  2是错建了一个“表”星海湾的华表。华表是啥?是天子的象征,而却比北京的华表大几倍,我靠!野心大大的要坏了。  3是撵走了一个人,谁?曹伯纯。大连市委书记。曹何许人,据说和江是党校同学,关系不一般,愣是给撵走了,谁知人家升了,升广西书记了。
  4是错误的走进了 “炮房”, 认识了楼上 。  嘻嘻。
  书接前文。  世间万物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就人而言,大到东西方差异,小到个体与个体的差异,虽说都是人,但区别或多或少普遍存在。如今不管有的人愿意承认,还是不愿意承认,现在只要说到“大连人”,那所指的一定是指大连市内的大连人。也就是以山东移民为主体,融合了大连市周边本地人,而逐渐形成的区别与大连市外所属区域的本地人所产生的独立人群。(之后本文中凡指“大连人”就是指大连市内的这一部分人。其他切莫对号入座)  人由于人种的不同,所处地域的不同,历史文化的不同,历史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微妙的,在文化、语言、性格上的不同。即使同根同种,阡陌相连。在这一点上,大连人尤其特殊。
  蹭个前排,涨涨知识~~
  大连人为什么会这么特殊,捋一捋前面的历史成因,略加分析,差不多也能品出个一二。大连人是以山东移民为主体,杂糅了河南、河北,及一部分当地原住民聚居而成的一群人。由于当年闯关东条件的艰苦,几乎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而能最终到达关外的,可以说都是身强力壮,身体素质很棒的人。所以大连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涌现出了大批的体育健将。闯关东是被迫的,没有生计的社会最底层人民。山东的高门望族,地主资本家,但凡有些产业的社会上层及精英人群,很少有选择闯关东的。因而大连初始人群文化底蕴低,整体素质差,是不挣的事实。所以大连几十年中鲜有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名人。当年在一百年间闯关东的有好几百万人。而几百万人撒在了东北的辽阔土地上,也就是沧海一粟。其中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民被当地人逐渐同化。而当年创关东的大连人聚居在了刚刚建市不久,而当地人又少的大连市(那时还不叫大连市)落脚。不但没有被同化,甚至于排挤了当地作为少数的原住民。这里插一段。所谓“此地巴子”在山东土话里是有很强列的歧视性的。甚至几十年前祖籍山东的大连人家庭嫁女儿是不允许嫁“此地巴子”的。而作为旅顺口、金州卫、复州城的当地人来看,大连市里住着的就是一群叫饭花子,一群流民,一群文盲、老卡儿。
  建国以前,大连人没有土地,都是做工的。而那时做工也就是给老毛子,给日本人做工当苦力。虽说都是山东人聚居在这里,但这里又有别于故乡山东老家。对于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和抗争的情怀也没有东北其他地方的人民强烈。这也正是被大连市区以外的本地人所不耻的地方。建国以后,大连人的境遇迅速提升,一下子变成了第一等人,产业工人。似乎会有穷人乍富和翻身的农民比地主还狠的情怀。大连是东北离山东老家最近的地方,来往便利,头儿晚上上船,第二天早上就到地方了。所以在所有来东北的山东人里,大连的山东人回老家和山东老家亲戚来大连探亲的频率是最高的。山东人讲究穷家富路,讲究衣锦还乡。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全国都困难的时候,为什么对大连人有了“苞米面肚子,的确良裤子”的形容和评价。由于要常回老家报喜不报忧,就要翻着花样的给老家的人介绍自己在大连的生活怎么怎么好,混的怎样怎样明白,上到市委书记,下到贩夫走卒,没有不认识的,牛逼自然就越吹越大,吹到自己都认为自己很牛逼,吹到把牛逼刻到骨子里。
  身后不远处 那些因现况窘迫 而羞于开吹的 只能对前面吹漏下的人 不停的打着唿哨儿~  而远方 滚滚而来的 车 船 飞机 早已坐满了 跃跃欲试 口型准备得当 随时期待 冲锋陷阵的人群 ...   为使市民 免遭吹力伤害 市政府 紧急发布红色预警 并迅速出台应对措施:
凡不达标准建筑 市场摊位 烧烤大棚 全部拆除
若需出行 电瓶车重量至少需达20公斤以上 方可上路 {可抵消吹力 7级}
  好贴好贴,静等更新。
  如今,大连人的特殊是如何体现的呢?  
  的  
  楼主写出了历史的真相。但是有人并不喜欢历史真相。  以zhlfmel、shenshiwoshiwo为代表的地域喷子,已经指出楼主“不是大连人,是冒充大连人的东北人”。  因为在他们看来,大连人是海南丢、都是从海上来的;而从山海关过来的山东人,是闯关东一派、是现在的东北人。  海南丢来大连后,接受了外国的先进教育,成为高素质人群;而闯关东一派被东北人同化,养成了土匪习气变成了“盲流子”。  地域喷子甚至仿效纳粹,提出了“纯大连人的血统”……  @嗔目说禅
  嗨!一声叹息。  诸位看官,没有办法,此贴只能至此而至了。  写了一下午的东西被删了个干干净净。  难道他真的成了一个谈论的禁区?  但要谈大连怎么能不谈他,大连的历史,大连的今天,乃至很长时间内的将来,他都是大连不可逾越的印记。不谈他就没法谈大连,起码描述不出一个完整的大连。  即使一个人真的后来罪大恶极,真的腐化堕落,但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所谓的过而抹杀其所有的功。今天谈论林彪,即使说他反党叛国,也不能抹杀他解放三分之二个中国的功绩。  不知这样的操作是ZF的操作还是版主的操作。如果是版主的操作,我最后还是希望能还我那一段文字。本人,大连人邱云鹏一人做事一人当,在什么地方都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
  zhlfmel: 你就别分析了,不管是什么情况,请楼主都不必太“悲伤”,我几年来的感受是天涯很不错了,天涯里面呢“连版”也是相当好了,几位版主对好贴可以说是保驾护航了。不信的话你就去其他版面试试。  希望楼主再接再厉咬咬牙捡起来,就像zhlfmel说的那样挺好,懒得修改就跨过去吧,继续唠。咋样?
  没想到会涉及政治敏感,本想就此放下,但既然大家还有兴趣听我唠叨下去,再推辞就是俺矫情了。单单写写花园广场,还是不至于删我帖子的,我尽可能的把删掉的部分还原给大家,也为使自己对大连及大连人的表述尽可能完整。
  大连不如以前了  
  书接上文,前回说到风雨数十年,大连从一个刚开埠的小渔村,历经沙俄、伪满、解放、改革开放逐渐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真正的城市,大连人也从盲流、苦力而逐渐变成了这座城市真正的主人,城里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进入了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跨过了第十个年头,在中国这次改革开放攻坚时刻的浪潮之中,大连迎来了其发展提升的黄金时代,三公子主政大连。  大连人熟知三公子不是因为他是开国元勋的三公子,而是因为他在入主大连之前已在金州主政数年。而也就是那短短的数年,他把一座原本沉寂在历史烟云里的金州卫脱胎换骨而成了全国知名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的腾飞始于开发区的建设。  “不求最大,但求最佳”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建设理念。每一个地方官主政一处都会对辖下之域进行一番建设改造。但建设与建设是不同的,为公为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一味的标榜政绩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还是为造福一方百姓造福一方水土,着眼点和下手处是截然不同的。  大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越性,北方第一大不冻深水港,自然而然不可选择的成为东北最大的原油进出口码头。“油头化尾”是任何有一点常识的从政者都知道的快速蹿升GDP的不二法门。但三公子却傻缺般的不知道。摒弃了所有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化工企业递来的橄榄枝,并严令所有化工企业不予审批。原本在东海头(也就是今天的海之韵)的大型国有企业大连化工厂也被他远调城郊,搞的几近破产。与此同时,陆陆续续大连市内所有的重工业企业全部被发配出了大连市。三公子给人的初始印象,温文尔雅,风流倜傥。但大连人对他还有个评价,这个biang的是真狠呀。治理完厂矿,接下来他把手伸向了棚户区改造和所有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那时的中国人在ZG的多年领导下,还没有钉子户这一说,虽说不像是文化大革命时让大炼钢铁能把自己家的锅都砸了,门板都卸了的程度,但还是很听政府号召的。可是也有很多因诸多原因不愿配合动迁改造的。ZF在多次协商未果后,三公子痛下杀手,首开中国强拆先河。寺沟儿红房子,工人村等大连极大棚户区全部铲平。对于违章建筑及占道经营,大连有破天荒的脑洞大开,成立城市联合执法,史称中国城管第一军。瞬息之间,道路变宽了,城市变干净了。为了保持这一干净的环境,之后的维持更是惊悚,大街上吐口痰50(那是人均工资不到800),一个月的工资吐不上几口痰。如果你在青泥洼大街上抽根烟,或是吃根雪糕,带着红袖箍的老太太能从青泥洼一直跟到你友好广场,目的只有一个,看你是把烟头或是雪糕棍扔垃圾桶里还是地上。谁说中国人的素质低,那是没人管。几年的时间,习惯成了自然,行为约束成了道德准则。看着干干净净的市容市貌,谁也不好意思去人为的破坏他。三十多年前的老大连人应该都记得坐公交车上下班的经历。大连是个丘陵地,自古自行车也没在大连大行其道过,而是公交车成为大连最普通便捷的交通工具。三十年前生活在大连,早晚上下班坐公交车那就是一场生死的较量,老弱病残幼必须退避三舍,扒车扒门的,推搡谩骂的,离近了都怕溅身上血。不知哪一天,大连市所有公交线路集体亮剑,不把队伍排好,任你喊破喉咙车门也不开。记得那时中央电视台还隆重介绍了大连的公交车秩序,大连的文明礼让成了全国的楷模。  之后大连的建设更是离今叛道,连大连人当时都说这位三公子不务正业。不建高楼广厦建广场,不去招商引资,而满世界去买草皮。挖了一个天坑,填平了一个海湾。竟挖出了一个建筑面积近15万平的底下商圈,还能兼做三防公事。填平了一个近两百万平的巨大露天垃圾填埋场。两大神来之笔变废为宝,造就了大连如今两处引以为傲的地标,胜利广场,星海广场。滨海路、棒棰岛、劳动公园等等所有的地方不准露土,全部铺上了从全世界悉心找回来的适于大连生长的草皮。青山、碧海、蓝天成为大连靓丽的注脚。那时的大连还用低三下四的去招商引资吗?不用,不但不用,我们还有很高的准入门槛唻。因为我们要建设的大连是以金融贸易为中心,旅游及第三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发达城市。不是你啥世界五百强就想进就能进就能进得来的,要来你不但要强,还要符合我们的发展理念。虽然说那时也有巨大的烂尾工程-金鼎大厦,盖歪了的电信大厦,但毕竟瑕不掩瑜。  大连在大力发展物质文化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也是可圈可点,战果辉煌。大连万达甲A联赛56场不败战绩至今仍是中国足球史上不可逾越的神话。国字号战队里11名大连球员。何等的辉煌,何等的骄傲,不客气的说,中国足球看大连。大连国际服装节吸引来了全世界各地的时尚名流,服装设计生产企业。服装节期间的大型晚会和巡街表演成了辐射整个东北亚的一大盛事,成了大连人真正的一大节日。  那个十年是大连与大连人最辉煌的十年,最骄傲的十年,最幸福的十年。那时,谁不说咱家乡美,谁不夸咱素质高!!
  翻开那时大连靓丽的名片,密密麻麻瑰丽的标签:槐城、服装城、足球城、文明卫生城.........
  那时咱大连要评啥文明卫生城还用突击治理,加强整顿吗?那时候甲A联赛谁得冠还有悬念吗?(主要脑力去分析大约能提前几轮)
  这个大连版里以zhlfmel、shenshiwoshiwo为代表的原住民派和以853763、春平候为代表的新大连派,你们的争论和互相指责谩骂能不能停了。如果愿意看俺继续唠下去那,咱表示感谢、欢迎。咱就事论事,希望大家帮俺指出其中的不足及扭误,咱们也尽可能的站在公正、理智的立场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愿看那,那好办了,不看也就是了。请各位自重,不要再在这里发表与此不相干的立场看法。
  强人政治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维继,特别是这个国度,目前看好像没一个做好的。  强人貌似有道理,但破坏力可能更大。  不做过多解读,历史给答案吧!  
  一口气看过来,好贴
  嗔目说禅:你俩就真的叫不停了吗?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俩谁能真把谁骂服了是怎么着?能动手尽量别吵吵,论年的互相骂有意思吗?管你是东北人还是大连人,能有点溜儿不?   ---------------------------------  应该指出的是:对于地域之间的谩骂,我并没有参与,而zhlfmel却是绝对主力。  因为我对地域之争早已表明了态度:  1. 大连是个移民城市;  2.“大连人是不是东北人”是个伪命题;  3. 海南丢并非大连原住民,也是移民。  也许我上述观点伤害了几个地域喷子的玻璃心,小z首先向我发难,进行葫芦搅茄子式的纠缠,并多次造谣我拿钱发帖,简直像癞蛤蟆一样……  他们不是也骂你“无耻”、是“冒充大连人的盲流子”么?你能说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昨日对酒当歌,今朝人生几何。改革的第二个十年注定波澜壮阔,注定风起云涌,也注定痛彻肌肤。历史的车轮推进到了97、98年,也就是后来称之为“中国经济软着路”的那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是软着路了,而大连人是脸着路了,摔的头破血流,哀嚎遍野。为什么这么说?中国的工业看东北,东北的工业看辽宁,辽宁的工业看大连。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除了天上飞的不在大连造,其他都在大连。大连造船厂、大连机车厂、大连柴油机厂、大连冷冻机厂、大连橡塑机厂、大连轧钢厂、军工523厂.........等等、等等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在大连。大连2/3的人是这些企业的国有职工。改革深入到了体制改革阶段,中小型企业及集体企业大量倒闭,转产,私有化,国有大型企业虽然破产的不多,但也2/3下岗分流。那时的大连人家,小家夫妻至少一方下岗,大家族内兄弟五六个,至少三四个下岗。那时的大连人是惊恐的,无助的。街头巷尾,饭桌上,谈论的都是下岗,都是分流。五六十的人不怕,他们搭上了社会主义的末班车,十几二十的也怕,要不没参加工作,要不也只不过进厂工作了五六年。惶恐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三十开外,五十五以里的人。老大连人还记得以前是怎么称呼自己单位的吗?说的自己单位就是“俺家”怎么样怎么样,对方单位称“喃家”怎么样怎么样。“家”,他们称单位为“家”。那时的厂也确实可以依赖,可以称之为家。厂里有食堂,有电影院,有医院,有幼儿园,有学校,有澡堂子,有宿舍,结婚生子的,工作一定年限的给分房子,总之因有尽有,你只要有个厂了,一生就安稳了,就高枕无忧了。突然有一天,这个“家”没了,不要你了,让你上大街上自谋生路去了,那种失落,那种无助,那种惶恐,不知今天的人们能有几分的感受。这种情绪不是在一两个人身上,而是在当时0普遍的大连人身上,今天想想也还是心有余悸。三四十岁的人,不但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更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要续交自己的保险,要供孩子上学,还要预备下钱给老人养老治病,哪里敢坐在家里等政策。时势造英雄,被逼无奈的50后、60后们不得以二次创业。有技术,有能力的产业工人及技术人员很快的在私企,在外企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甚至于待遇远远高于之前的国有企业。有关系,有头脑的下海经商。如今大连的富豪大多是批量产生于那个时期,正如淮南子说塞文失马,安知非福。  吃大锅饭的年代,各大厂矿单位都有几个当时让人眼热的部门,人事处,保卫处,供销处。他们的特点就是待遇好,工作轻,时时追随厂办,吃香的,喝辣的,迎来送往。还有个特点就是眼高手低,身无一技之长。下岗之后,私企不收,外企不要,如果再没有胆识去下海经商,那就只能在家打溜溜了。即便是市政府在各大广播电台,电视,报纸上公开承诺,“不挑不拣,保证三天上岗。”这些人也没有掉下过自己的“份儿”去工作。为什么?在他们眼里,去刷盘子,去扫大街,去当门卫、服务员,那是刚进城的“下等人”干的,他们是不屑于为五斗米折腰去干这些工作的。那时他们的生存状态就是这干两天干不了不干了,那干两天干不了不干了,东游游西荡荡。明明去应聘个看大门的活,也是穿个皮娄,叼着万宝路,胳肢窝里夹个小包一摇三晃的去。实在没事干了,泡泡澡堂子,找人喝个几十块钱的小脏酒,吹嘘着自己当年怎么样怎么样,他都认识谁谁谁,这种人俗称大连逼溜子。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一些当年在单位里混日子拿工资,什么技术也没好好学的很多厂矿混混。大连人的丑恶形象,初始于此。
  各位看客,如果是老大连人,脑中可以勾勒出个画片:  梳着锃亮的小背头,身穿皮娄,脚蹬老人头,一根皮带只勒在xx毛稍微往上一点的地方,嘴叼着万宝路,胳肢窝里夹个包,走路用前脚掌蹭,脚后跟不离地,故意弯弯个腰,腰上别个大汉显,脖子上不管是啥材质肯定挂点什么玩意,手上大方戒指,好好一句话,非得磕巴着跟你说,不操不说话,谁都是个彪子,张嘴闭嘴我朋友咋咋,张嘴就是几十万的生意他都不愿意搭理,说到国家领导人也是用小名,就像都和他光着腚长大的似的。  要是俺描述的准确,望能博诸位一乐。
  即使是千人单位 您说的那些部门 全加起来 撑死也就十几人 先不谈够不够资格做反面代表
其他人呢?
要知道 :“一家五六个 下岗四五个啊”
葛然回首 岗位也不是没有 只是他们已不再重要
如今各大厂矿
何处不见农村合同工的身影 保险也不用给交
什么逻辑?  曾经 有一种荣誉 叫停薪留职 当老领导悲痛欲绝 再三表示 无力挽留 之时 他们只有面向社会
任凭着浊浪冲刷
接受这历史洗礼   忽然有一天 他们良心发现 当初带链子穿皮篓的都已出国 当年的岗位被几万乃至几十万的价格拍卖 他们应该痛心疾首 因为当年错穿了 三节头皮鞋?  ------------------------------------------------------  还是好贴
  工业是大连的根,产业升级一旦错过,再没机会(这也不是大连独有),所以后来大大连是必然,除了大大连,已经没别的办法。  但我们把精力都放到了面子上。
  旅游城市,却没有旅游产品,季节是硬伤。  如果没有化工,今天的大连不知要破落成什么样?但化工却是大连人居住之殇。
  直至今天,大连的豪车(好车)的比例在全国也是最高的,这就是文化。
  伴随着时代的光辉与改革的阵痛,大连与世界一道迎来了千禧年。千禧年到来之际,大连的整体建设新格局已初见规模。2000年的大连,以一个地级市的弹丸之地创造了GDP全国第九的辉煌业绩。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城市面貌都有了跃进式的改变与提高。城市扩容,东拓西进。向西城市延展过了黑石礁,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世所瞩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城市商业区东移,在西南路建起了大连第二个商圈,另开辟了山东路至华南新的商业区。最大的露天垃圾填埋场变成了亚洲最大的广场,兴建了大连会展中心。星海会展中心是大连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之所以兴建这座场所,就是要以此来强化沿海中心城市的功能,把大连建成信息中心、贸易中心,进一步促进大连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对外交流。大连市进而形成了以石化、船舶、现代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四大优势工业为支柱,以物流、金融、旅游、软件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产业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至此大连摆脱了第一,第二产业的束缚,成为以清洁型产业为主的新型城市,成为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作为一个城区面积仅有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小城镇能发展到这个水平,取得这样显著的成绩,怎能不令每一个大连人感到骄傲。
  另附一句,2000年以前大连建设的主体人群就是我们大连人,连所有工地上的施工人员前期都是大连一建至大连七建的国有职工,后半段是金州一建至金州五建的施工队。(三公子的嫡系队伍,入连后挤垮了大连一建至大连七建及各安装公司。)所以那个时候大连人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这个美丽的家乡是我们自己建设起来的。
  2000年初我去了日本,一待就是六年整,期间一次也没有回来过,直至2007年的元旦才回到大连。想写点关于大连和大连人的东西也是在日本期间萌生的想法。为什么萌生了这么个想法那?原因是在日本时一次中国人的聚会。那次聚会是去了日本很多年了,从一开始没有任何朋友,没有一个生活圈子,到后来陆续的结交了很多朋友,当然中国人占绝大多数,而且是全国各地的,逐渐的形成了一个圈子。那次聚会时过年聚会,十几二十号人,记得有北京的,有天津的,有上海的,有福建的,有哈尔滨的,有石家庄的,还有内蒙的,好像除了新疆、西藏及一些西南省份,中国大半东南省份快凑全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也都喝开了。从一开始纷纷戏说各种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奇闻异事,最后自然而然的落到了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上。然后大家就讨论开全国各地的人。比如说,上海人崇洋媚外,同是中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明明是和中国人说话也是用日语;北京人怎么好吹牛逼,什么国际国内的,啥事外地人都是不懂,他们看的最透,看的最懂;东北人特殊,遇见十个东北人,八个是日本遗孤,没有啥拒签、遣返的危机,本身也好好勇斗狠,说动手打人就动手打人,几年的工夫,一个新兴的东北帮把历史悠久的上海帮、福建帮都打靠边站了,甚至山口组都不愿招惹东北人;河北人怎么忘恩负义,苏浙人怎么愿意斤斤计较,广东人说的都是鬼话,不配个翻译根本交流不了,所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广说官话。”等等、等等。大家聊到最后,得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中国人里,大连人最坏!!  初闻这一言论,简直把我造蒙了,不知这么个结论从何而来。但这个结论简直是由满屋子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人瞬间一致达成的。先是由一个人说了件以前他们同屋的事,一共四个人住,一个是大连人,起先挺好,后来这个大连人就不断的和同屋的人闹摩擦,先是联合两个人排挤另外一个,排挤走了那个人后,又联合一个人排挤另一个,最后本应四个人承担的房租两个人承担不起了,那个大连人连个招呼都不打,突然自己找了个新地方搬走了。这个故事一讲完,大家忽的一下全都激动起来,一致同意,瞬间达成一致,有大连人的地方就不得安宁,大连人最坏。  最后大家总结出大连人的一些所谓罪证和特性。受不了大连人似乎不知所谓的傲气(或者说是牛逼哄哄的),北京人也是牛逼哄哄的,但外地人能忍受得了,或者说是能容忍得了。为什么?因为北京人自古就这样,千八百年的古都,皇城根下历来牛逼哄哄的。人家有牛逼的资本和牛逼的历史。但全国人民不明白大连人怎么能牛逼成那个样子,一个新兴城市,统共加起来百八十年的历史,能被人熟知的也就那么十年八年,发展再快再好,也没好过北上广深,所以大家觉得大连人牛逼的莫名其妙。  大连人都是段子手,有大连人在的地方,一定时不时的能把大家逗的哄堂大笑,但大连人的段子肯定是诋毁或侮辱、贬低另一个人的段子。大连人愿捉弄人,愿取笑人。不一定 有什么恶意,但大连人特别愿显摆,愿当众拿别人取笑、开心。只要是几个人在一起,一定会拿其中一个人插科打诨,逗的其他人哈哈大笑,一句脏话没有,还把人调侃的够呛,然后自己自鸣得意。偶尔为之可能别人不会在意什么,但经常这么干,哪怕不是受害人,哪怕是一直听段子被逗的哈哈大笑的,时间长了也会得出一个结论,大连人贱。  有大连人在的地方就会有是非。大连人爱拉帮结派,爱挑拨离间。不管是三五个人的小团体,还是十几二十个人的单位办公室、车间还是三四十人的班集体,大连人就是愿搞小团体。没有个对立面,大连人好像就不知道该怎么生活。大连人似乎总能挑出别人的错,而且得理就不饶人,并且还极具煽动性,似乎每一个在日本的中国人都有过被大连人排挤的经历。故事的发生轨迹基本一样,就是大连人今天排挤这个,明天排挤那个,后来大家反过味来,集体孤立了大连人。  听了所有人的叙述和惊人一致的观点,作为一个当时在座的大连人,真是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后来据了解在国内,大学里和军营里大连人被揍的几率很高,原因不外乎以上几点。反躬自省,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这样?也许或多或少有之吧?
  楼主棒棒哒,可是看得我好累呀  
  此贴写到这里怕有的人会感觉我是不是有危言耸听之嫌,我是不是在哗众取宠。可能会有人对大连人不满,对大连人有意见,或者会有人说大连人坏的,但会不会像我前文所说的,全国其他地方人会公论大连人“最”坏?  也许那次我在国外的中国人聚会,酒后大家的议论不一定具有普遍性,那么一个结论的得出只是出于一次偶然。但我可以保证这件事的真实性。初闻这一言论,我是惊愕万状的,也是不愿接受的,可我又没有语言去反驳。因为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自身或是说我们同乡身上,真的或多或少是有他们所说的那些问题,而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存在。那次之“最”可能是偶然,但之所以成为了“最”,我想是有道理的。因为别人所指出的我们这几点毛病可能是我们中国人中普世价值观、道德观里最不能容忍的毛病。  我们的傲气,或者直接说是牛逼哄哄的,可能是我们真的觉得我们很不错。我们在那么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绩,我们的城市建设,我们的市容市貌,我们的文明程度,我们走哪赢哪得万达足球队...,谁都说咱好,谁都夸咱大连。而咱只有那么短短十几年的飞速发展,咱没有沉淀,咱没有根基,咱漂漂然了,咱有点不知道咱自己是谁了。咱真的眼里只有咱自己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咱祖辈机缘巧合的聚集在了这个小小的半岛上,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的没有被当地同化。看看咱每一个人的户口本,户籍大连,祖籍山东。咱既不说自己是山东人,也不承认自己是东北人,地域认同感不强,文化认同感也不强,而短短百八十年的聚居也难以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根脉。我们讽刺“此地巴子”,我们嘲笑“刚下船儿的”,我们也看不上北面的“虎逼”。我们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又接受了比内地多的现代文明,我们成了“没有文化的文明人”。所以我们可以不带脏字的讽刺,去挖苦,去嘲笑。没有坚实的基础,沙丘建塔难免轻浮。  咱没有东北人的豪放,咱也没有山东人的朴实,干的再好也当不上省会,但却发展的又那么快,那么好。总想着能代表谁,总想着能主导啥,但咱却谁也代表不了,啥也主导不了。是不是越没有归属感的人,越渴望有一个归属感。想想我们从小在学校里,长大在单位里,是不是每一个大集体里都会有一个小团体。我们是不是都为能进入那个小团体而自豪?没进入小团体的,除了说葡萄酸以外,心里是不是也特别渴望能进入那个小圈子?没进入圈子的渴望进入圈子,进入圈子里后又不希望更多的人再进入这个圈子。有能力的会自己建立一个圈子,没能力的也不愿永远游离于各个圈子之外。别的地方的人我不知道,至少我们大连人肯定是这样的。或者说都是这样的,可能大连人尤为突出。中国人都说中国人窝里斗,中国人也最烦中国人窝里斗,如果真的是大连人这个特点略微突出的话,那就不难理解外地人为什么反感大连人了。
  如果大连心态再开放一些,思想再多元一些,会走的更远。  如果说小团体,其实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比较突出,其他地区也小团体,但相对开放。  其实大连并不排外,这可能与大连本身就是移民城市有关,但大连本身自豪感是相当的突出。对于外地所有落户大连的,都会告诉你终于选择了好地方,然后就会把大连各种小护士、售货员、国企小职员介绍给你,说以后找个大连的老婆,再也不用愁吃愁喝了,身边那些无依无靠的外地大学生们也前赴后继加入找个本地媳妇的大军,再后来,男人发展好的,相当一部分离婚了,男人发展不好的,在家再也没有拥有地位,而一些本地媳妇,在后来时代的变革中也有相当多继续下岗再就业了。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其中我一个朋友,至今家里所有生活必须由丈母娘说了算,前些日子哭闹着非要让他给媳妇换台奥迪,说别人的媳妇都开奥迪了。  这些话,如果是本地人说,可能不会引发争论,但一个外地人说,一定会被争议。没有开放的心态,如何前行?
  其实大连的人才流失不是现在开始的,现在不断流失,是开始选择时很多人说放弃了大连,原因不多说。  在当年分配的年代,多少放弃户口、放弃人事关系流失走掉的人,无论是收入还是发展空间还是文化环境,让有想法有机会的人跑掉离开。  一个城市只有能达到吸引人才不断净流入,才会真正发展,未来城市竞争不过是人才竞争。
  大到一个民族,小到我们每一个个人,只有有了自省的能力,才能不断的发展、提升。反之如果我们失去自省的能力,我们就难免自大、肤浅。与其让人指指点点,不如自己时不时的把脑子里、肚子里的糟粕扒出来晒晒,之所谓说破无毒。我们只有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去改正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胸怀越大,我们的眼界才能越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批评与批评不同,善意的批评,恶意的诋毁,毫无建设性的指责谩骂区别很大,得到的结果也肯定不一样。同样说一件事,比如说说大连现在脏。善意的批评会说:“大连远不如前了,为什么大连人不如以前那么爱干净啦?是不是城市放松管理啦?”事实在那摆着,不容任何人狡辩,听着也不让人反感,除非个别有病的可能会说那都是外地人干的,正常人不会对这样的批评加以指责。  恶意的诋毁也行会说:“大连人素质最差,就是一群猪,给他们个花园城市也能让他们造得跟猪窝似得。”这样说谁谁也接受不了,肯定得和所谓的批评者掰扯个子丑寅卯来,最后肯定要引入到到底是谁污染了这个城市,骂战也就不可避免了。最后一种也是大有人在,上来就是骂,带大连就骂,带大连人就骂,谁维护这个城市他骂谁,谁维护大连人他骂谁,疯狗一样的存在,这种毫无治愈希望的,不安乐它还得什么?  佛说善巧方便,恒顺众生,随缘度化。锣鼓听音,听话听声,批评者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批评,被批评者就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接收。希望我们都能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平和的心态共同探讨这个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共同把他建设成为我们理想的家园。
  853763:
07:54:23.257
评论  自由派不是强调:对抹黑中国的言论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么?怎么在这里换了一副腔调?  对于这句话,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有着改之无则加勉”所对的被接受方的胸襟,做到做不到只关乎其胸襟的大小。但对于抹黑方只能说是人品问题了。胸襟可大可小,当然我们尽量大些,但要抹黑那肯定是个坏人了。
  难得的好帖,可想,若干年后拥有这种胸襟的大连人越来越多,以至于狭隘的群体被冲淡到几乎感觉不到时,大连必将有大作为,能够起到振兴东北引擎的作用,这样有活力的城市,需要他的人民(最早来的,后来的,再后来的)拥有包容性。
  我家也是山东来连的不过那都康熙年间的事儿了??????  
  楼主接着整,难得一见关于大连的好帖,也不枉我关注大连板块近10年。
  2007年的元旦,我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飞机临近大连机场上空盘旋的时候,我奋力的把脸贴在窗玻璃上向下张望,只想哪怕快一秒看见大连那柔美的身姿。可直到飞机着落我也没确定是回到了大连,一切灰蒙蒙的,啥也看不清楚。下了飞机,出了航站楼,原来机场对面在建小区,整个一个大工地,铺天盖地的黄土。我家那时就在李家街,离机场很近,所以也没让任何人来接我,下了飞机到出租车站点排队等出租车。上了出租车,放好行李,我说去李家街。“操”,就是大连给的我第一声问候。之后这一路开的这个没有好气,短短十来分钟的道,超车不下十余次,几乎是一路打着喇叭开到了绿波小区。中途我问他,我说,大连市内不是有规定,机动车不许打喇叭吗?司机没好气的回了我一句“你说的那都是哪年的黄历?”绿波离我家就隔条铁路,要是开车还得兜一大圈子,而且他这车我也是坐的够够的了,因此我也就在绿波下了车。结果新的问题出现,那时候绿波那还没建过街天桥,绿波那条大马路,左右八排道呀,不远处还有个引桥下桥口,车速那个快呀,目测咋也得有个五六十最低,而且没有红绿灯。当时那个糗呀,我在马路对个,足足站了半个多少小时,愣是一步也没敢跨出去。最后到底是让在家等我的朋友过来把我护送过了马路,我才心有余悸的回到了家。
  毕竟七年没有回过家,初回大连这个不适应,甚至于比当年初去日本还不适应。都说日本干净,但当年我刚去日本,落脚在兵库,之后定居在大阪,我当时对所谓日本干净这一说法是嗤之以鼻的,因为真没觉得比我们大连干净。尤其是一早一晚,马路上,桥洞里,由于有很多流浪者,所以报纸、塑料袋什么的垃圾也是漫天飞舞。后来知道,原来所谓的日本干净是指关东,而关西的卫生一直比关东差。而且确实是不如2000年前的大连。日本还有个特点,不够一定驾龄的,出过重大事故的,肯定不允许开公交车和出租车。所以日本的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基本都是满头白毛的老头,而且肯定是马路上开的最慢的车。而且日本有规定,机动车必须让非机动车,非机动车必须让行人,所有车出路口必须停车。刚到日本也不适应,看见车来了就站在道边等车过,结果车也停下来等你过,就这么大眼瞪小眼的互相看着,最后是司机示意行人先过,才敢过。所有也养成了过马路只看灯,不看车的习惯。乍一回到国内,多少年的生活习惯全颠覆了,马路上开的最猛的肯定是出租车或是公交车,行人过马路根本没有车会给你让行。毫不夸张的说,回到国内,就过马路这套技能,我足足重新学习加适应了半年多,才敢从容应对。回到大连最让我想不到的就是大连的市容市貌和卫生状况。第一回去青泥洼桥溜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有公交站牌上,电线杆子上,凡是能贴东西的地方都贴满了小广告,就连地砖上也是贴的到处都是小广告,有的还是拿黑笔写的。真的是令我很惊讶,难道大连已经无政府啦?市中心如此,可见一斑。
  支持楼主好帖,这个帖子发了多日,一直没能好好关注,这几天细细拜读了一下,还真是构起不少回忆。楼主提到车只通到春柳,那应该八十年代初期以前的事情,我是86年来的大连,那时是在春柳下的8路(现在的411路公交车)车,终点站是李家街,马路只修到李家街,再往前就是荒地,还有就是铁西路线了,铁路线南面是王家沟(现在的绿波小区),王家沟和石家沟(现在的锦绣小区)在那时我们经常去玩,全是一片片棚户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生活艰苦可想而知。  
  公司老板发了一个关于龙湖地产质量门的帖子,忽然间看到这篇文章,真是受益匪浅,我是一个外地人,但是真的深深的喜欢这个城市,尽管来了已经快7个年头了,但是很多地方还没有去过,听楼主这么介绍完,一定选个时间挨个去走挨个去看,感受这大连的一草一木,但是现在的大连说实话都没有我落后农村幸福,不讲理,站着人坑不拉屎、各种黑社会、当官的各种贪污腐败真的让人生气,大连没落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不过希望楼主快点更新,写的真好!
  83/84年左右吧,那时候是8路车,终点站就到春柳,道能修到现在隧道口那么个位置。那时候八路车还分段售票,到鞍山路以前下是五分,到动物园是一毛。后来涨到五毛,最后涨到一块。李家街现在车站这个位置还是个山岗子,一个小树林,我记得那还有口井。山岗子侧面还有一个大洞,不知道什么人掏的,特别深。里面凉飕飕的,地面上一直是湿泞的,我们谁都不敢往里走太深,所以一直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那是我们同年的天堂,在那能找到一切我们想玩的东西。
  说到王家沟和石家沟那故事可就更多了。那时候铁路就是城乡的分界线,铁路东面就是城市,铁路西面就是纯纯的农村。那啥时候还叫王家大队和石家大队,从铁路到石门山全是菜地。从石门山上还有几条小溪一直汇入到春柳河,那水那个清凉干净。我们这些淘气的孩子经常组团去王家沟石家沟偷人家西红柿,茄子啥的,还有刚长出来的苞米杆,可甜了,和甜杆一个味。有一回俺楼一个小子还叫王家大队的老娘们追的掉粪坑里了,还幸亏人家不远的老农民不计前嫌弄出来了,拎地当间儿一桶一桶井水好顿泼也没去了那身臭味,大夏天的,那小子被井水泼的冻的直打战战,嘴唇都冻紫了。据说回家又叫他爹好顿削,第二天又在学校间操的时候让校领导好顿点名批评,说是人家老农民告到学校里来了。石家沟更神秘了,大连监狱和武警支队还有警校都在那,一般人不让进。我好朋友他爹是大连监狱辉绿岩厂的狱警,全家返城没有房子,单位就在大连监狱大院里安排了个简易房住。所以俺们经常能进去玩。跟武警小哥要枪玩,还能弄着子弹,去他们打靶场挖子弹壳,还挖出过蛇来,叫俺们一顿乱棍把头打的细粘,扒了皮烤烤吃了。看似现在的小孩们衣着光鲜,吃香的喝辣的,手里不是手机就是平板,要不就是守着个电脑玩,好像挺幸福,其实真没有我们小时候玩的高兴有意思。
  我一直以为大连建站百年,这么看,才几十年啊。
  2000年-2007年,这期间的大连对我是个空白。2000年大连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文明卫生城,是54场不败的足球城,是北方香港、东方巴黎的服装城,是有着碧海蓝天槐香四溢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我是顶着大连的荣耀和作为一个大连人的自豪奔向了外面的世界,在那七年里我所有的网名都叫一个名字,“梦返滨城”。  2007年我怀着对家乡无比的思念回到了大连。而面对那时的大连,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还是我那个魂牵梦绕的家乡吗?小区里,楼道里,公交站牌上,人行步道上到处都是贴的、写的小广告。随处可见的垃圾,有的老旧小区周围都有不知几年没有清理过的垃圾山。山东路老的居民区里常年粪水横流,据说都那么溜了两三年了。真是不知该问谁,我们的大连怎么了?一到开春就开始铺天盖地的宣传要争做全国文明卫生城,大连主政的是谁呀?这都是哪来的鳖孙?想当年俺们大连人没有去所谓的争创过文明卫生城,俺们大连就是全国文明卫生城的标杆。不是像你们这些鳖孙那样搞突击搞出的文明卫生城,不是用那么一两个月时间做点表面文章把主干道两侧临时清理清理,搞的驴屎蛋子表面光去糊弄糊弄上面人的政绩工程。公务员不够用干不了那么些活你们要再成立城管,有了城管还不够用,反过来又要给警察配协管,财政拨款一笔不够再拨一笔,到最后啥也没人管,你们这一群一槽的鳖孙管的有当年小脚老太太们管的好吗?都没有一群小脚老太太管的明白,你们这群披着狗皮的鳖孙还有什么脸面拿我们大连人的工资。小鳖孙们不作为,大鳖孙们胡乱为。城市也好,国家也好,要可持续性发展就要有可持续性的政策。作为发展规划的政策要能长期的坚守贯彻。主体思想朝令夕改,一时一变那就难免出现盲目性和混乱性。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只要一个方向坚定不移走下去, 必然会达到预期的成果。大连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发展规划是当年得到从上到下一致认可的,是被大连人民所接受的。你孙春兰是谁?我不知道。你执政时期俺不在大连。但俺看见了连的所谓成果。你以为你是谁?你以为你比谁都聪明?你有什么资格来改变大连既有的发展规划?还是你的新思路真的把大连建设的突飞猛进更上一层楼了?都没有,那你凭什么一升再升?就算要建大大连,你想好了吗?时机成熟了吗?你的能力能达到吗?所谓大大连,我的理解就是以大连市为中心,全力带动周边乡镇共同发展。前提是大连市这个太阳有足够的附着力,有足够的光和热。不是你孙春兰举着个灯泡就能造出个太阳系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不着力把大连打造成一个金融、服务、高新产业、港口运输等核心产业强大的中心城,而去盲目的扩大你所能掌控的土地资源,你是奔着卖地捞金去的吧?抛出一个光怪陆离的概念,把大连造成了一堆乱摊子,你拍拍屁股走人了。你让大连人怎么能不怀恨你,怎么能不骂你,豁上一身剐我的得骂你这祸国殃民得婊子。你能升迁,还能步步高升,中国现在的民意就这么不值钱吗?大连是你第一个主政的地方,问一问大连人吧,哪个觉得你该升迁?  走了个孙春兰,来了个夏德仁。据说你还至少要算半个大连人。07年回大连,你可让我赶上了。就你可千万别说你是大连人,半个也别说是。大连人受不了这个埋汰,大连人豁上断子绝孙也不能拉出你这么个玩意。你的夏氏经济学就是中饱私囊的经济学吧?你是和大连人有仇吧?好好个星海湾,亚洲第一大广场,叫你围了个水泄不通。老市长告诉你星海湾的地不卖,不做为商业开发用地,你不知道呀?三五年的时间,大连从平均2600/平的房价一路让你炒到了一万多一平,你何等丧心病狂。尤其西安路改造,堪称再造新城,如果作为一个长期的城市改造计划,我们双手欢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需要城市的相应设施的改善,所有的这一切也要看大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是,我们望眼现在,自从经济危机开始,人民生活每况愈下,私营企业相继倒闭,开发区外企更是大规模倒闭裁员,就业难,失业人员扩大,出口严重下滑,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如此情况下,你不首先改善和保障老百姓的生活,而是以各种方式逼迫百姓,流离失所,加重生活负担,城市拆迁改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城市整体形象,是为了人民能够更幸福地生活,现在,老百姓连温饱都拘谨、难以保障的情况下,我们不需要面子工程,我们现在很不幸福,我们不需要拆迁,你现在还这么做,就是在反人民,你的真正目的是腐败,是捞取个人金钱利益和政治资本,夏德仁(市委书记),你的哥哥夏德礼(夏德礼,男,汉族,1957年11月出生,1976年9月参加工作,198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现任西安路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兼沙河口区非公企业党工委副书记。)现在就是主管西安路拆迁改造工作的吧,这么重要的岗位、这么肥的缺为什么是你的哥哥在指挥那,大连700多万人口就没有别人再比他合适的了嘛?还是为了捞钱方便,拆迁就是个无本的暴利行业,见效快。大连的房价之所以这么高,根本就不是什么外地人买房多,不是大连地少没地方盖房,不是土地成本高,不是土地成本高,不是建房成本高,不是海滨资源成稀缺资源?如果这些决定房价因素的原因都不是的情况下,请告诉我们,到底什么原因?我来告诉你,外地人在大连买房,同样也在大连投资在大连消费,不但没有给大连增加成本,反而使大连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房子不怕卖的多,卖的多就盖得多,成本反而下降;大连的城区基本上都是90年代的房子,都是也可拆迁改造的,您现在也正是这么干的,这些房子都拆了,那大连就是一座空城,可以重新规划建设,过去的房子都是6层左右的多层建筑,建成高层的建筑可以容纳3倍以上的住户,怎么能说大连没有土地那?谈起保障房、经济适用房,大连人真的很心酸,以前的市长,虽然被人称为小草市长,但是,不管从面子工程也好,还是为了大连百姓做了一些实事,泡崖经济适用房、泉水经济适用房,老孙头(大连新型房地产集团开创者,已去世)从一个房管员成为大连房地产界的一代枭雄,值得敬佩,但是几个儿女不成器啊,各自成立房地产公司,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巧取豪夺,令人不齿。这些经济适用房是实实在在解决了大连老百姓的实际住房困难,人民不会忘记的,可是自从夏德仁上台后,运用他那经济学博士的理论,使大连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被逼流离失所。好不容易给盖个经济适用房,你竟然能让福佳给盖在棉花岛回填海区(是原大连化工厂化学废料填海区,有严重化学污染),名称叫(福佳新城),我真愤怒,你真是要害家乡父老吗?,众所周知,那个地方全部是几十年的化学废料填海造成的陆地,表面覆了一层掩盖土层,这个地方绝对不能建住宅居住的,将来填埋的化学废料对在此居住人员是致命的伤害,这一点你不知道吗?你知道,你为了捞取更多的私人利益,有那么多靠近市内的土地你不建保障房和经济适用房,把老百姓赶到毒气坑中,你比法西斯还坏,丧尽天良啊,老百姓们,睁眼看看吧,我们没有被日本鬼子的毒气熏死,2010年的今天,反而被大连知府领导赶到了大连最大的毒气坑,是何居心啊。大连人不会忘了你,你能不能告诉告诉大连人,喃家祖坟埋在哪呀?
  核心的问题来了,多说无益。。  
  15年的持续衰败,大连结结实实的脸着路了。大连人吹牛逼怕是也只能吹想当年俺们大连怎样怎样了。槐城没有了,据说槐花太香了,招来的飞虫、蜜蜂之类的太多,所以能砍的都给砍了,换栽所谓更适于城市绿化的树种。做出这个决定的领导,你对这个城市有一点了解不?大连一直被誉为“槐城”知道不?就像俺们春柳,现在也没有了柳树,说是绿树春天飘絮。足球城没有了一线的球队,大连万达没有了,大连实德也没有了,现在大连阿尔滨也退出了甲级联赛,给大连人无数回忆的老体育场让位房地产给扒了,新体育场至今也没接过啥像样的赛事。服装城的服装节也取消了开幕式,取消了巡游表演,和老百姓也一点关系都没有了。服装节呀,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多少回忆。每年的服装节开幕式都有大连各个学校组织的方阵表演,一个暑假一个暑假的排练就为能拿到几张开幕式的入场票。如今也只能成为我们的美好回忆了。  斯大林路扒了,胜利路扒了,西安路扒了,寺儿沟扒了,二七扒了,青云街扒了,葵英街扒了.....。大连人去了三道沟,泡崖子,泉水,南关岭,后盐....。大连是政府代表大连人民敞开胸怀,不设入籍门槛,开着专车大客奔往黑吉辽蒙接看房团。把从原大连人手里巧取豪夺走的好地块翻着筋斗的往天上炒。搞的黑吉辽蒙凡是手里有点钱的都在大连买房子,先是为住,后是为炒。能说大连人不命苦吗?本来改革开放三十年,大连人就是勒着裤子搞建设,富了这个城市,而还没享受到这个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如今又要拿着一辈子积攒下来的这点钱为了这点钢需和全东北的有钱人抗衡买房子。然后还要说,你们大连人胸襟要大点,不要那么多牢骚,你们大连人有能力也不是不让你们买。乖乖,这是让大连四百万平民去和四省的有钱人挣底盘呀。
  说了那么多,只是想剖析一下所谓的原大连人,也就是2000年以前大连市里的大连人如今为什么会这么失落,心理反差为什么会这么大,甚至说有一点点扭曲和变态也不为过。因为我们缺少历史和文化上的底蕴,不是厚积而薄发。我们是在短短几十年里蹿升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而后又迎来了这十五年的逐渐沉沦。如今的大连人很多还盲目的沉浸在往日的荣耀中,找不着发展方向,不知该往哪走。有悲凉,有失落,有牢骚。  再说说新大连人。新大连人可以分为两波,一波是2005年以前移居大连的,一波是2005年后至今移居大连的。前一波是全东北的有钱有势一族,奔着大连宜居城市来的,在大连有套房在东北绝对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来消费的。而05年后来大连的很多怕是被忽悠来的,是打算来大连发展的,捞金的。除了北上广深,全东北所谓知名的大城市那怕是就要数上大连了。凡是想离开家到大城市发展的,如果不考虑北上广深,东北的人怕是首选就是大连。大连虽然说从2000年开始就不再发展了,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但在外的威名未减,在很多没来过,没在这生活的人心里,这还是个易居城市,是个传说中的碧海蓝天,绿树成荫的花园城市,是个外企最多,发展机遇最多,商贸发达城市。来了才知道,生活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大连已经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了。三线城市的收入,一线城市的消费,二线城市里数一数二的房价。真正有才华的,在大连没有什么羁绊牵挂的,头也不回的直奔北上广深了。学历不高,资历不高,又没有太大闯劲的,还不好意思就这么回老家的,还有一部分来连就东拼西凑在大连买了房的,就这么被困在了大连。找个公司当个小职员,一个月三千来块钱工资,五险一金的,算是好的。要在大连买套房成家立业咋也得奋斗个十年八年,再在家里借点钱够交个首付买套房。剩下的混迹于各个工厂流水线,餐饮服务行业,也是一个月那么三四千块钱,无险无金,如果想在大连买房成家,简直成了遥不可及的事,只能过一天算一天的混日子。现在大连的年轻人有本事的也都外出找出路了,以前大连本地人不屑于干的工作,由于生活的压力,没什么大本事的本地人也和外地人一起在抢夺这些岗位。去了北上广深混不出来愿自己没本事,在大连的有本事也难以混出个人样。于是怨言自然而然都就越来越多了。早知来大连这样不如老实在老家待着,有吃有喝有依靠。要是早知来大连是这样,不如开始就义无反顾的选择去北上广深,何苦来大连浪费这个时间,这个精力。混到三十好几,磨没了当年的棱角,丧失了年少轻狂的斗志,又没有了再回老家的勇气,除了对自己的恨,剩下的就只有咒骂这个耽误了他的城市了。
  大连的问题不仅仅大连独有,全国各个城市都存在,就看你转不转身。  我说些故事(案例),大连人本来是不排外的,因为大连本身就是移民城市,但大连人的自豪感是存在的(每个城市的原住民都有),这很正常,在上世纪,这种没有经历社会大变革前,一切社会进程都不快时,这种矛盾并不突出,但有一个事实已经出现,各位看看在你们身边是不是存在。  那个年代许多外地人(东北人居多)是来大连闯天下的,所以你会看到,2000后许多单位中高层中操着东北口音的人越来越多了,如果按人口比例,外地人做领导的人口比例远远大连本地。我以前分析过原因,因为外地这些人没有依靠,只能自己拼搏,在那个还相对靠能力发展的年代里,许多外地人慢慢上位了。而越是新兴的行业(企业),这种情况越突出,老板也许是大连人,但手下去越来越多的外地人,特别是中高层,大家看是不是有这种情况。  后来住房改革了,2000后,你发现贷款买房的,外地人居然是主力,我身边许多年轻人那时一结婚就贷款买房了,因为没有办法,他们除了自己买房,没有别的办法,但市内的许多人有依靠,反而在买房上没有外地人那么积极(或不需要),2000头十年房子疯了一样上涨,而这个过程中今天30岁以上的外地人许多已经完成了第二次置业,但有依靠的本地人,却不得不慢慢被动迁的大潮中被边缘化了。  再看看身边,是不是许多家在本地(或父母在本地)的家庭,孩子们啃老的越来越多,不管条件好与不好,没有上进心的人越来越多,我不想举具体的例子,看看身边就行,一个月拿着的工资,但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不是遍地都是(各行各业),而外地的人没有依靠,除了富二代官二代,是不是更多的只能靠自己的人更努力,不努力他们明天可能就没饭吃。  上面说这些,不是大连独有,看看东北各个城市(无论大小),是不是都能对得上这种现象。  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不是大连人如何外地人如何,而是社会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而人口的流动更是解决了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因为不拼搏许多人无饭可吃,大家都从讨生活开始,到做事业而终。  如果真的想改变什么,那仅仅抱怨那些与事物本质无关的表象是无用的(大连外排斥外地人认为外地人挤占了本人的空间),在你抱怨的时候,这些更努力的外地人继续挤占(更快的速度)越来越小的空间。其实香港之于大陆,巴黎之于非洲,都是一样的,这是整个世界城市的通病,而这种整个世界(社会大背景下),大家能做的是什么,说都没有用,东北经济走的今天,怨天尤人一点用没有,要不移民,要不改变,改变不了社会,就改变自己,按社会正常发展规律去改,而不是改回到老路,因为不会再有救世主。
  中层非本地口音的人越来越多的问题,不是一个懒与不懒的问题。我以前已经说过了,属于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当然,不是说外来的是劣币,只是一个类比而已。前面也举了钳工的例子,招工的时候,本地钳工需要月薪2000加三险一金,外地来连钳工,需要月薪2000不要三险一金(临时工性质,要几险几金没意义),那么作为用工单位,一般在技术差不多的情况下,都会选择相对便宜的外来工。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需要从基层钳工提拔几个做基层管理人员,外来钳工因为人数上的优势,被提拔的概率就要高,又经过一段时间,从基层管理人员中提拔做中层,因为基层管理人员多是外来的,提拔出来的中层是外来的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这种情况,如同楚贝勒所说的,越是新兴企业,这种情况越是明显。  其实这个情况在软件行业表现的最明显。软件现在多是在中国、印度开始编译,然后传送到各个跨国大公司总部所在地,并不是说中国、印度的软件水平就是比日本、美国强出太多太多,而是单纯的一个出于资本考虑。就跟上面说的钳工问题一样。  而贷款买房,虽然看来很多外地人结婚就贷款买房,而本地人则要啃老,实质上是一个要求高低不同的问题。两个外地人结婚,因为需要一个固定住所,所以首套房多是小户型(大户型的话,以现在大连的工资房价比,银行都不可能贷款);而本地人结婚,出于面子问题也好,出于将来考虑也罢,至少要从中型户型开始(本地人结婚新房如果建筑面积60平,实用面积只有40平左右,估计女方家多半不会同意),这个负担就要大不少。而房价的飞速高涨和工资的缓慢增长,让好多人的希望破灭,只能过着看起来好像“混日子”的生活了。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本地人身上会越来越明显,因为晋升的路越来越难了。十年前努力了可以直接从基层管理开始,现在要努力的从中层开始才行了。  解决这个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冲突,我认为是要将所有的人放在同一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下才有解决的前提。
  张维迎教授有一个经济学观点:市场的逻辑。用市场的逻辑解读市场。  1、劣币驱逐良币。  且不论是不是真的劣币驱逐良币,当从上面例举的钳工问题。钳工需要是有技术含量的工种(不论含量高低)。  户口政策封闭时期,人才结构系统是内部培养解决,结果造成90年代以前那些真实现状,没有竞争压力造成混日子人越来越多。  市场开放后,竞争机制引入,同样的老板会引入可以替代劳动力从事原有行业,于是勤快的、吃苦的、有技术的人慢慢成了主流,而相反的,被淘汰。这是良币逐劣币的过程,是市场的选择。企业需要生存,生存需要利润:收入-成本。如果认为这些钳工能力不如以前的钳工,老板不会干,因为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收入会下降,市场是有竞争的,最终选择的是合格的物美价廉产品。  所以人才价格由市场决定。  低端市场如办公车司机,以前很牛的,因为私家车没进入市场时会开车是技术,所以收入会高。但私家车入户后,司机职业变得越来越小了。  高端市场如外语人才,10年以前或更远,懂外语的人很少,外贸行业内只要懂外语,那收入与提升是很快的,但10年后,外语普及,外语人才慢慢回到专业领域而其它领域人才本身就已经懂外语,从此外语人才没落。  这是市场的选择,与你原来是谁不发生关系。是市场不需要你了,不是外来人员把你挤压了。如果与外来人员竞争,只能自己去做的比外来人员更好,但很多人没有。所以很多行业最后被外来人员垄断了。
  2、购房与排挤问题。  表象上,是大家市民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挤出城区,这有政府土地置换的因,我们不究,这与外来人员无关。没有外来人员,土地财政的背景下这件事也会发生。  看我们能看到的可以改变的那部分:  外地加入新城市后需要住房,这是刚需,本地人结婚也需要,也是刚需,如我前面所言,同样刚需的背景下,外地人压力很大,所以为了房子只能贷款(二代除外),这就有了泡崖的外地口音集中区,那时泡崖本地人有多少愿意去?绿波绵绣都很远,于是第一次是外地人先在周边生存下来。本地人留在城里。  时代在2000后快速发展,绿波绵绣从边缘进入到核心,泡崖也不再远,而主城区动迁开始了,孩子结婚需要房子了(注意,是“孩子”结婚需要房子了,外地人是“我”结婚需要房子了),房价也进入疯涨时期,这时本地人开始起买房子,第一批在上述地方买房子的人已经开始二次转置业,2005年前,许多外地人开始置换或直接第二套住房了。  而在土地再度疯涨的环境下,本土人再想买房,越来越难了。但是不是所有本地人都这样呢?错,大批有远见的本土人早早加入到这一轮住房改善过程,大量市内核心小区中,本地人的比例都是大于外地,因为本地人口基数远大于外地,但没赶上这一波的人口,更多。  所以,城市房子真是被外地人排挤的吗?理性思考很重要。
  3、环境是不是不公平?  市场的逻辑下,环境是公平的,特别是企业(特指真正的企业,那些非市场环境下的企业、部门不在此例)。  这个观点都不会过多说明,无论本土人外地人,老板最终都是要赚钱,想拿高收入少干活,那只能去上面那些不在此例的地方。  我身边有太多不求上进的本市啃老的孩子,没有压力,下班回家吃饭,没有房子压力没有吃饭压力,不用做家务包括不用管工作(父母安排),如果你是官二代富二代也罢了,你就是个普通家庭普通人,就这样心安理得的过着这样的日子,一说话就是对富二代官二代的不满。同样外地的孩子,有租房压力有明天吃什么的压力,一切靠自己,他们也抱怨,但之后抱怨还是没用,只能自己努力改变这一切。  我认识一个人,同期工作同期结婚的外地人已经二次置业换大房子了,他还在和父母同住。  环境不公平吗?
  核心的问题,不是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冲突,而是不同思维不同能力人的冲突。
  @楚贝勒  1、劣币驱逐良币  以我上面举的钳工为例,我有一个前提,是在技术差不多的条件下,公共单位必然会选择对薪资要求低一些的工人。本地人的生存压力必然不会有背井离乡来到外地找工作的外地人大,而且出于面子也好,对未来的保障也罢,本地人对薪资的要求相对外地人来说很可能要高一些。而外地人,可能只带了很少的金钱出来,如果这个工作岗位没有得到,生活就可能陷入困顿之中,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一些本地人不太能够接受的薪资条件。  企业需要利润,因此会尽可能的压缩成本,在技术差不多,基本工资要求差不多的条件下,一个要求三险一金的本地人,和一个不要求三险一金的外地人,会选哪一个呢?在这种情况下,本地人想要竞争过外地人,有两条路,一是也不要三险一金,一是在技术上要比外地人强出不少。不要几险几金,对本地人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麻烦。而要是在技术上超出外地人很多,对本地人来说则相对的不公平,因为同样的薪资岗位,外地人计数值达到5可以胜任,本地人则需要达到6才能得到,对本地人来说,既然技术达到了6,为何不到更好的城市去竞争更好的职位,谋取更好的工资呢?最终技术好的本地人去了北上广当外地人了,这不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楚贝勒自己也说了“如果与外来人员竞争,只能自己去做的比外来人员更好”,这样对本地人来说公平吗?当年北京这一点上不能说做的很好,但至少很照顾本地人的情绪。同一个大学同一个班级的成绩差不多的毕业生,去同一个单位应聘,有北京户口的工资明显要比没有北京户口而要求单位解决户口的要高出不少,除非无户口的成绩好出太多。虽然这一点受到了好多外地人的非议,但至少平衡了一些。
  2.购房与排挤问题  城市房子是否有外地人排挤的因素,可以以房地产开发同样火热,但外地人涌入比较少的城市做参考。或者做一些假设性的条件来考虑。  假设以静态的眼光来看,以大连原有人口平稳发展,那么目前的房地产开发量,都不用说城市外扩,单就是从原有核心区域原来的老式的日本二节楼、八十年代的6层楼的地皮上开发的一栋栋三四十层高的高楼就已经足够覆盖大连人口自然增长所产生的“刚需”了,而且还应该有富余。那么大连原有核心区域房子的富余量被谁消耗了呢?自然是外来人口消耗掉了富余量。在消耗完富余量的时候,新的“刚需”产生,则只好往城市外围扩展。那么新“刚需”是被谁挤到了城市外围呢?  再说房价的疯涨。房价疯长,诚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的土地政策所致。但房地产商敢拿地,敢喊高价卖,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必然能够卖的出去。建房子的时候,覆盖住了回迁户,多余的如果只是卖给本地人,那必然会造成本地另外地区的房屋闲置。空白还是会被补上的,那补上空白的人是哪里来的?还是外来人口。其实就拿身边的沈阳为例,房地产开发好像也曾经如火如荼,但由于外来人口没有像大连一样,房价并没有涨到大连一般的水准。  那么说大连房价高涨,年轻人买房都要往城市边缘考虑,是有外地人的原因,应该没有什么错误吧。
  3、环境是不是不公平  前面1里已经说了,本地人需要比外来人做得好才能与外来人竞争,这对本地人来说,已经是从起点便开始不公平了。  不光是企业,甚至说非市场环境下的企业、部门都已经被外来人占据。本地的官二代、富二代就那么多,跟非市场环境下的企业岗位要比想干这些活的二代们多,而至少省内不少二代们多往大连聚,他们靠关系安插进来。你也可以看看这些部门中,有多少占着岗位不怎么干活,工资不少拿的是操着外地口音的。  你可以说身边有好多不求上进在家啃老的孩子,但实际上,有多少努力的本地人被挤到北上广了呢?付出的多才能和拼命的外地人竞争,那还不如自己去当外地人,到更好的城市发展。  而且外地人来本地工作,相对本地人来讲,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无所牵挂,或者说无所顾忌。就像收停车费的人,本地人相对温和好说话,外地人则蛮横很多。不是说北边的人习性如此,而是本地人如果起了冲突,还要考虑以后怎么办;而外地人不怕,打起来了最多换个地方,拍拍屁股就能走人。  在企业也是一样,本地人和外地人遇到同一个成王败寇的机会,本地人会考虑,万一失败了,被开除了,家里人面子上会过不去,于是会采取稳妥一点的办法;外地人会考虑,成了就发达了,败了最多换个公司再干。这也是导致不同的结果的产生。
  再谈竞争。  过去我们想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最多是行业办的竞争。  但新互联网化时代,你不知你的竞争对手是谁了,开商店的竞争对手变成了开网店的,开网店的竞争对手是玩微商的,你的同行已经不再是你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变成了过去你听都没听过的行业。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还守着外地人抢了本地人饭碗的思维,已经不仅仅是可笑了,因为狼早都来了,变革时代(大潮),以个人力量改变(阻止)得了吗?而变革中社会不断在进步,阻碍社会进步(如今天移动互联大潮)只能被淘汰,所以万达也转型了,海尔也裁员了,这是一个哪天马云都不知道哪天怎么死的时代。出租车行业竞争不是死在更大更牛的出租车公司上,而是死在专车出现,出租车司机再闹,也挡不住出租车行业的变革,因为客户有需求。  不用说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还在抱着外地人抢本地人生活空间,现在早来的外地人如果变成墨守成规的本地人,一样会被新的外地人取代,而这一波不仅仅是外地人,还有紧跟时代潮流的本地人。  说白了,这个城市从来不是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竞争,而是具有变革能力与不具备变革能力的人之间的竞争。
  市场的逻辑会在动态中取得新的平衡,就如本轮全球经济危机一样,谁能快速找到方法走出危机,谁就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取得机会,没有人会等你。
  市场以外,就是国家(公民)利益导向,这事在当前没啥可能,所以未来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总之,这种竞争与本地人外地人没关系,下一步的竞争是人类和机器人的竞争,这个现实能改吗?就如你出租车司机再闹,专车也不可能走回头路一样。美国码头拖车司机也闹,好了,现在搞无人驾驭拖车,已经开始在用。没有回头路可走,今天新闻,60台机器人干650个人的活,顺德的事。
  你这还纠结着是不是外地人抢了本地人的饭碗,新技术已经带动新的商务模式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五年前打破头公考,现在进去的都抱怨,抱怨有用吗?当时为什么不去看大势。十年前买个商铺就等养老,现在商铺一堆一堆的转让出租,年轻一代早都习惯网购。  谁给你补偿?
  带我们回到过去,也补习了很多。谢楼主心意
  大连现在变了,大连人也近乎绝种了,从念大学到后来工作10年了吧,几乎没有碰到过大连人,全是外地人,连整个楼的邻居都是。我很不喜欢这样,感觉自己像个外来者。  
  我服楚贝勒。有理!有力!有节!这么清楚的论点,地域歧视有何意义?大连人?外地人?目前不都是活在大连,居住大连。城市好了,大家才是真的好。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连理工大学保研名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