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有没有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现实的表现?

佛法不是叫你逃避现实,而是让你面对现实--学佛网
佛法不是叫你逃避现实,而是让你面对现实
& 12:29:00&&&nbsp
热度:6665 &&
经常听到有人说:佛法就是逃避现实。还有人说,学佛法,就是什么也不能要,不能吃肉,不能结婚,不能当官,不能发财,去过清心寡欲的生活。更有人说,学佛法的人,大都是受了重大挫折,无法承受,所以干脆出家逃避现实而已。通过学习佛法,发现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佛法根本没有叫你逃避现实,而是让你面对现实。比如,一个被老公抛弃的女人,如果没有学习佛法,就会觉得很痛苦,很绝望,很伤心,很烦恼,很怨恨,很愤怒,很孤独,很无奈,等等,严重的会产生报复心理,甚至自杀。假如这个女人学习了佛法,首先就会认识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是无常的,在变化中的,没有一样是永恒的,当然也是不可靠的,只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一个假象,就是一些因素、物质临时拼凑起来的假象,包括她的老公,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就算陪她过十年、三十年,再长点五十年,最终还是要各走各的。至于一段爱情,也是一些因素造成的,根本没有真实可言。所以用不着执著。就像一台电脑,天天给你使用,你对它也很有感情,但是总有一天,它老化了,不能用了,或者被人偷走了,你只能放下它,重新去买一台新的。你用不着为它自杀的。你看,佛法只是叫你不要那么执著。你见过一样永恒不变的东西吗?或者,你真正拥有过一样永远也不会失去的东西吗?我看没有,你的钱,你的房子,你的车,你的爱情,你的地位,你的名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就是你自己的身体,到最后你也带不走。那么,有什么值得你那么执著呢?佛法,并没有叫你不要去赚钱,或者把自己的钱分给别人。也没有叫你别去当官,别去出名,别去寻找爱情,别去吃、喝、玩、乐,你想干什么,照样可以去干,而且,该承担的责任,也一定要继续承担,并不是说四大皆空了,你什么都不管了,你的生活、学习、事业、爱情、家庭、婚姻等等,你照样可以继续打拼,继续享受,佛法只是提醒你,这些都是暂时的,不是永恒不变的,拥有的时候好好珍惜就行了,千万不要太执著。不要以为目前拥有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永远属于你的。某一天一定会离你而去的。让你提前有个心理准备。你看,你学佛法,什么也不会失去。佛法只是让你勇敢地面对现实,知道你所追求的一切,所拥有的一切,其实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有所觉悟。这样,你就可以少一些执著,然后又少一些烦恼,让你的生活过得自在一些,幸福一些。当然,你也可以继续好好地爱你的爱人。珍惜你所拥有的爱,要爱得忠诚,爱得持久,但是,你的爱,不要有太强的目的性,不要有太多的占有欲。爱,只是一种温暖,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那么,你就不会过于执著,即使对方发生变化,你也会理性你处理好一切问题,而不会走极端。而往日的爱,也可以化成一种美好的缘。佛法很深广,同时,佛法也很实用。学了就可以拿来用的。最直接的用处,就是帮助你对付心中的烦恼,而且不会让你失去任何你所喜爱的东西。只是让你有所觉悟而已。这下放心了吧?有时候,说错一句话,可能会对一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毁掉这个人的一生。这是最近在修习佛法时的体会。回想自己在经历之中,有时因为自己的偏见,有时因为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生气、愤怒、怨恨、烦躁之中,为了图一时之快,就出口伤人。给对方的心灵造成很深的伤害,可能就会对方的命运,如果对方再遭遇到其它方面的恶缘,说不定一生就被毁了。佛法讲:这就是造口业。所以,用宽容的心态、柔和的眼光对待一切有缘的人,无论这人对我是好是坏,都好好善待人家,爱护人家,决不加以任何伤害,而以慈悲心、平等心面对,应该成为我努力的方向。至于以前造成的口业,和已经对人造成的伤害,既然已经发生过了,比较理性的做法一是诚实地忏悔,记住自己的过错,是为了今后少犯错,不犯错。二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弥补,同时为对方念佛,祈祷对方平安幸福,早日宽恕我的罪过。而真正要做到的是以后不造口业。 众生畏果不畏因。菩萨畏因不畏果。一个凡人,往往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怕的,无论是在做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可能会去做。但是,对于即将到来的结果,往往非常重视。好的,就强烈期盼,坏的,就怕得要命。而菩萨则刚好相反,做每件事情之前,都会考虑到后果,所以对每一个因,都很慎重,至于即将到来的果报,倒是坦然受之,无论好坏,都不会畏惧。这就是众生和菩萨的区别。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么我们每说的一句话,其实都是一个因,因的后面是有果的。所以在说出这句话前,一定要先想想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说。能够记住几条一定会受用:一、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你再怎么搞,都是不可得。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因为你追求的所有东西,都是一个虚假的相,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二、活在当下。不要活在过去,也不要活在未来。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看任何事物,都像是映在镜子中的影子,来来往往的影子而已,不要执著。 三、随时放下,不要牵挂任何事物,任何人,因为一切都是虚幻的、无常的,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只有内心的清静是原本存在的。四、总是问自己:又如何?他有一千万,又如何?他是总统,又如何?她是美女,又如何?她不爱你,又如何?不断地问,遇到什么都问一声:又如何?100年后,这些东西在哪里?五、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属于你的,生没带来一件,死了也带不走一件,连身体也是临时给你用一下的,很快就老了,病了,死了,烂了。所以任何东西你都没有拥有过,也没有放弃过。六、不起分别心,什么善呀,恶呀,好呀,坏呀,爱呀,恨呀,美呀,丑呀,统统不分别,让它们去,都是镜子中的影子。不执著。七、柔和地面对一切,处理一切。柔和,就是慈悲。看待一切人,一切众生,都平等,都柔和,不分别,让自己的慈悲心不断升起。总之,要随时训练自己的放下。遇到什么放下什么,不执著。当然,到最后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东西需要放下。这是需要时间来验证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还是佛祖好啊 
说的好!说的真!人生确确实实是这么会事儿!阿弥陀佛!出家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
人生,最痛苦者莫过于生死。出家,顾名思义就是剃烦恼丝,出生死家。因为,烦恼是生死的根源。出家有多种:有出世俗家的,有出烦恼家的,有出无明家的,也有出生死家、出三界家等等。然而,让心灵出尘才是最真实的出家。有人说“出家”是在逃避现实生活。可是,现实生活到底是什么呢?人之一生,谁都不能逃避的现实生活就是:生、老、病、死、苦。在这五欲横流、利欲熏心的业识茫茫大海之中,有多少人不为物所累或者为情所困呢?您难道没看到: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决定了一秒一秒地接近死亡吗?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所以“生死”这个大问题、大现实是任何企业家、艺术家、音乐家以及科学、政治家都不能够逃避与解脱的问题。正因如此,所以出家,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出家,是追求清高的人格思想,淡泊宁静的生存方式和典雅的文化品位,进而去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的积极人生又怎能说是在逃避现实的生活呢?出家,是人生重大的选择问题。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不一样,但如果一个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选择了出家的话,那么,他就应该为自己的人生选择负责,把一个出家人做好。人生目标与选择确定了,首先就是一个信仰的问题,如果一个连信仰都没有的僧人,他的出家生活就像一株缺乏营养的花朵而少了朝气。因为一个没有信仰的出家人,就像一个生物老师在黑板上教学生种田一样,又怎么能收获“道”谷呢?出家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那么,出家为僧的真实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出家,对于自我的身心而言,它是一种全新(离欲)生活的实践。常有人问:“你们出家,又不能抽烟,又不能喝酒,还不能娶老婆,丝毫没有一点人生的享乐,这不是太痛苦了吗?”可非得要吃喝玩乐才算是快乐的人生吗?非也!五欲,它只不过是剧苦之外的短暂麻醉。出家,是要深深认识与体会荣华富贵的虚幻不实,而由世间的五欲之乐,放任率性、愚痴我慢和刚愎自用等改为知足少欲、进退有度、三业严谨和柔和谦下的生活;从吃喝玩乐的声色犬马中回过头来,回归内心的清净与祥和,进而积极地去面对现实生活,净化我们的心灵世界。我们身心得到了净化,才能真正在未来长期的出家生活中,面对种种境界的诱惑与考验时,不迷惑、不颠倒,进而可以解决人生许多的难关。也唯有如此,在面对困难、挫折与磨难时,以此借境练心,将它化成庄严人生内容的必备条件。那么,困难、挫折就已不再是障碍了,而是迈向成功的砺石!因此,我认为说“出家”还不如说“回家”更合适!回归自我的清凉之家。其次,对于佛教来说,佛法的衰亡有人说是因为时代的不同;也有人说是因为不依王法所至;还有人说是因为缺少善知识的弘扬,这些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以出家人中僧才的缺少比较严重。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说佛教的兴盛需要三个重要条件:第一、培养僧才;第二,培养僧才;第三、还是培养僧才。可见,僧才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的存在体现在有三宝的住世,其中僧宝为能持,更显重要。住持三宝中,佛法全赖于僧人的弘扬,僧才有了,自然有法,一个道场只要有法,那么佛教自然就能兴盛。可以说,僧宝的存在决定着佛教命脉的兴亡。再者,对于社会来说,无非是希望社会安定与世界和平。其实,“僧”就是和合义,佛教的教义就是和平与安定的最具体的表现。那么,要怎样才能使人心安定、世界和平呢?那就需要佛法的弘扬与甘露的滋润,使人心向善,心灵纯洁。有了善良与仁义,社会自然就能安定。因为,外在的安定与和平须要来自内心的宁静与祥和,正如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所云:“从古政教并行,政以济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万物得以安宁,而天下太平!”由此可知佛教教民的道理是从新开始,从心开始的;正信佛教是向仁出发,向人出发的。然而,法赖僧弘,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出家人的肩上了。因此,出家为僧起到了促进社会安定与世界和平的作用。出家,不仅美化现世生活,对世界也是充满着憧憬,对未来的国土也先行设计了蓝图。所以说出家的生活是富有意义,更充满生机的! “身为佛子,当行佛事!”众生与社会是一个车站与码头,我们出家为僧就应做好车站与码头的“服务员”。将此深心奉尘刹,但愿众生得离苦,以此实际的行动来证实佛教所包涵的无量妙义,让和平的呼声充满着宇宙的每一个角落,直到——处处总为安祥地,无有一处不和平!是故,世间最自在者,莫过于——出家。附诗一首:出家好!出家好,百花不随身,幽奏无生曲,何处不乾坤。出家好,名利不经心,静坐消炎暑,道友品香茗。出家好,两袖生清风,夜睹中秋月,朗朗一轮明。出家好,宏誓如高山,梅花雪月处,心同太虚宽。出家好,生为人天师,空王佛子弟,戒定化贪痴。普愿离尘垢,同共证真实。(文:释来浩)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airyzha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经典语录专题相关内容
经典语录专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逃避现实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