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慈悲济世待世的含义

究竟圆满的慈悲济世?
究竟圆满的慈悲济世?
1 我们是凡夫,一天到晚在造业。善业里面生贪爱,恶业里面生嗔恚,换句话说,见色闻声,你生烦恼。烦恼是什么?喜怒哀乐、七情五欲。你被业所系缚,不得自在,这是凡夫,业系凡夫。
2 佛教给我们放下万缘,就是放下业系苦,使自己在生活里面,无论处顺境或者是处逆境,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身心清净就是在一切法里面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不打妄想。为什么?这些都不是真实的。
3 佛放下了,佛劝菩萨放下;菩萨放下了,菩萨劝一切众生放下。不但理上放下,事上也要放下。这个话初学同修不能听错,事有自己分内事,有自己分外之事,分内的事要做,本分以外的事情放下,决定不做。不是说事放下了,本分之内的事情也放下,那就错了。
4 如果说本分之内的事情也放下,佛又何必辛辛苦苦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普度众生,是佛分内之事,他做得很认真、很圆满;分外的事情,佛连边都不沾。商人经商,工人做工,各个行业,在他们是本分事情,在佛是分外之事,分外事情不沾,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5 那我们要问,佛法除了教学,要不要做社会救济慈善事业?社会救济慈善事业都包括在教学之中,不是离开教学,但是特别去搞社会慈善事业,那你又错了。佛法的慈善救济,是从根本上救起。哪是从根本救起?根本是教你转恶为善,这从根本救。
6 一切众生的灾难,种种不如意,从哪里来的?从恶业来的。佛做慈善救济工作,不是从枝枝叶叶,是从根本,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7 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是世间人所讲的,他没有衣服穿了,去做几件衣服送给他,没有东西吃了,去送一点粮食给他,这是救一时,不是救永久。
8 诸位一定要晓得,最严重的、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是六道轮回,是三恶道。佛讲经说法帮助我们觉悟,脱离六道轮回,这是慈悲救济到了极处!佛的教诲,是救我们永久,也不疏忽一时,由此可见,佛做的是究竟圆满的慈悲济世!
---------------净空法师 《轻松学佛法》系列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慈善与佛教的渊源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佛陀于过去生中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于现世为彻底解决众生生老病死苦,出家证道,弘化十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药师佛为众生除病消灾;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地藏菩萨教化地狱等等。诸佛菩萨的慈悲愿力,深深影响佛教的慈善事业;千百年来,佛教团体或默默住持普施,或积极救世济苦,实不亚于慈善机构,尤其佛教更注重文教事业,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这才是最究竟的慈善事业。
佛教主张悲悯众生,提倡布恩施惠。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哪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佛教是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佛教认为人世充满痛苦,但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人们必要的物质生活。他只是要人们不要迷执于物相,沉溺于物欲。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著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一个迷执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个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茫然的人生。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目。
佛教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慈善事业固然重要,但教育、文化更重要。除了财物的布施,佛教还协助教育受难者的道德、品格,从旁辅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努力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作为修行人,我们更应该发挥宗教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的功能,救急不救穷,做好佛教六度圆融的慈善事业。
慈善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惟有奉行三归五戒,四摄六度,自净其意,引人向善,乃至最终圆成佛果,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谈到佛菩萨,讲到观世音,就自然想到菩萨的慈悲善良,戒杀放生。观世音菩萨与我国老百姓缘分,真可谓源远流长!反过来也说明菩萨慈悲,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的痛苦烦恼问题。有这样一句话,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开方便法门!毛泽东同志讲的为人民服务,在修行佛道高境界来讲,就是菩萨境界,就是大开方便法门!就是行菩萨道落实到实处。也就是讲,观世音菩萨在众生危难的时候,能够帮助彻底解决问题!
  修行成就了,就是帮助众生,利益众生!为人民服务就是普度众生,救度众生!修行不能没有良心,菩萨的慈,就是给众生快乐,菩萨的悲就是拔去众生痛苦!为人民服务就是活着的菩萨,为老百姓办实事!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快乐开心为人民服务,就是行菩萨道,真正的佛弟子,就是具有金刚般若智慧,就是佛菩萨在人间的活着的化身!
放下、看开 不否认事实
有些人对佛法不了解,自认为学佛的人就必须要看开。‘唉呀!学佛要看开!’‘赚那么多钱是带不去的,辛辛苦苦有什么用呢?’这种见解是不合乎佛陀意思的。佛陀没有跟我们这样说,这叫做消极,不符合佛陀对在家居士的教法,也不符合佛陀的意思。这是对佛法的‘空’不了解,对‘放下’不了解,对‘看开’不了解的缘故。佛教所谓的看开,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对世间一切物质及一切亲情不可以把它否认掉,但是叫你不可以‘执著’,因为这是因缘生,因缘总归也会消灭。
法是自然的。什么叫做法?法就是自然。‘缘起’就是‘自然的’,东西有生就有灭,这生灭的自然法则,我们无法去左右,也无法去控制,假使我有个很好的徒弟,你叫他不要死,或是我徒弟希望师父不要死,都是不可能的。妻儿,夫妻等等都是一样,有因缘生起就有因缘消灭,但是不能消极,认为这是假的,不需要亲情,不需要现在物质的生活。如果有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不了解佛陀‘中道’义的人犯这种错误是难免的。因缘和合相总有一天会消失,这是事实的真相。但是现有的情形,我们就必须要惜缘、惜福,感恩,积极的努力。不管是物质,也不管是经济或感情,都要尽职,并尽力去争取培养互相关爱,它不是消极的一面。这样的做法是真正的看开,真正的放下,绝不是旁人所说的消极。
下面所说的这一类就不同了,那就是自认为学佛的人,有能力去赚的钱,却不去赚,自己家中子女眷属无法建立和乐关爱,而认为自己就是在修行,这种就是对于看开已经没有尽责了,也已经产生一种错误观念,对佛陀中道义不了解,也等于产生一种消极。看开是认清缘起缘灭的真相,终有一天必会分开,必会分离,不能永远不变的存在,对这真理,对这自然,自己要清楚,一定要了解。到了那一天,心爱的人分开了,而我的心还是很自在,我的命失去,我还是很自在,确实了解这是无常。现实的东西目前在一起,说不定下一秒钟就分离了。现实的人、事、物就是这样,有聚合的一天,就有分散的一天,这叫做真正看开了。身心自在,了解一切都是无常,一切都是因缘的生灭,所以不会再去沾粘,对现实自然生灭,你已经彻底了解‘放下’,简单说就是放下贪、放下嗔。能放下贪、放下嗔(嗔恨的嗔),那么你就没有愚痴了,对一切愚痴,对一切执‘我’的执著舍掉。那么这叫做放下。不要应该做的事情放下不做,那么这种并不是放下,它叫做愚痴。家中经济我们要负责,子女眷属的情爱我们要建立,夫妻感情要建立,对社会关爱要建立,你都放弃叫做断灭,这种不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就是放下我们的贪嗔痴,放下我的执著。并不是放下当下的因缘,这一点要明察,并请记详细!不是放下我们当下因缘及亲情和事业,弃家庭不顾,这种是消极的态度,是误解佛教所说的放下。真正放下的人,他对一切诸恶以及消极行为都放下,反过来积极去尽自己本份利己、利人的事。所以真正看开的人他的生活是有规律的,他的生活是有责任的。责任和执著我们要认清楚,在‘慈莲月刊’中,我曾说过一个法语:责任和执著两项,看起来虽然是一样,但是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要误解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放下’当作消极,将‘积极有责任’当作是执著,这不一样,各位要分清楚的。
对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透视它认识的相当清楚,做事不违背道德,以及违反大自然的法则,处处积极把握当下,但对一切,内心没有生起沾粘执著,积极面对一切,负起责任,而没有将宝贵时间以及空间,浪费在消极的行为上。也可以说做事不对,我们可以重来,事情做错了我们可以重来一次,但是呼吸、生命是不能重来的。因为我做不对的事,可以改过重新做;但你的生命死后,时间过去之后,你就不能重来了。要不我死去,明日再重来,这怎么可能呢?了解无常必须更加积极,而不是消极放下。看开一切都是假的,这是一种没有责任的断灭说。我们要了解缘起甚深法,要不你就误解什么都是假的,你就变成消极了,你会抹杀掉现有的事实,佛教没有否认现有的事实,假若它否认现有的事实。那么这佛教对自己没有帮助,对别人没有帮助,对社会也没有帮助,等于变成是一种消极。真有如此的消极做法,如何成就缘起甚深的佛道呢?
信门就是只是相信或信了就发愿成佛的念佛之人,信了就死心塌地的念佛,念到得定就会与佛感应道交,就会成就,就会成佛,这样的念佛人大多都不一定开慧,但他们可以坚定一念,直至预知时至,往生成佛。这样的念佛人是下下根人中的净慧根人,其人之心中无好丑,无善恶、无分别,无不信,心理面净到啥都没有的程度,一点智慧都没有。所以:他们不用看破,不用放下,他们原本就啥都没有,心里纯纯净净,所以他们信了,念了立刻成就。他们虽然信了也成就了,但他们并没有悟道,也没有开智慧,他们直接进入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马上悟门自开,立刻见性,融于自性,成为自性。做自性佛。所以他们是净慧根人,就是常人修学到最高境界后的境界,就是常人真的达到了最高境界后,看破放下了的境界。所以,我们不如他们,看似最孬的人,甚至有些傻的人,实在讲,他们已然证得了念成就的必备条件。他们与常人修学的最高境界也有区别,区别在智慧上,常人修到一定境界就会得到智慧,才会真的明了,才会看得破,才会放得下。也就是说,常人得到智慧才看破放下的,放下后具足智慧。净慧根人,无看破,无放下,无智慧,但决定是常人看破放下的最高境界。因净慧根人没有智慧,就不会悟道,就不会见性,所以,他们不会言自性,更不能言自性。只是信佛而不学佛的人更不会有悟处,所以更没法明心见性,所以不能言自性。假使信门中人有言自性的,也只能是听懂了而已,并非真的证得自性,所说只能是表面理解而已。英语翻译【兹心非彼心,乃慈悲之心.】此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妙妙系列69BA0
楼主是不是都看得眼花了.应该是说我们三界的众生用的是虚妄之心,因为我们充满了欲望和执着和贪念;佛度众生,念念为众生,一心一意为众生服务,用的是真心、慈悲之心.就算世间的大善人用的慈悲之心也是有爱欲或指着的虚妄心,而大不同于佛的大觉之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开祥法师开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含义
编辑:foolbear 来源:竹林寺 发布时间: 19:44:00 阅读次数:
  各位善知识,据佛教史上记载,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吉祥日,今天我们在释迦世尊的佛光庇佑下,一起自在的聚集于嘎玛迦如佛教中心,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在《阿弥陀经》中说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我们今天的聚集,也可以说这是大家大福德,大善根,大因缘具足的缘故,所以开祥很高兴能够在这个祥和的日子,和大家一起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之中,在今晚的讲座中,开祥将把学佛中的点滴心得供养给大家。
  在修学佛法的路上,以修菩萨道为最得力,也就是上求下化。勤修无上智慧,是上求佛道,实践无边愿行,是下化众生。不过,当我们开始上求下化的时候,首先必须具备无量的慈悲,然后才可展开弘法工作,建立利益众生的事业,以完成佛弟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最终达到学佛、成佛的目的。而在佛教典籍当中,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最能代表慈悲含义的大菩萨,当属观世音菩萨。因此,今晚要供养给诸位的内容,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含义’。
  我们信仰观世音,祈求观世音菩萨保佑,加持,赐福,依佛经上说,只要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虔诚称念观世音圣号,菩萨便会寻声救苦,给予救济。大家也许不了解观世音菩萨是什么人,是依什么法门而修行证果。但是,如果我们能理会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本怀,了解观世音菩萨修行的经历,有这样的认识,肯定会增强我们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心,更加欢喜的学习并发心弘扬观世音菩萨的伟大慈悲精神。
  民间有句古话:“家家弥陀佛,人人观世音。”这一句古老的话,至少代表了两个重要的含义。第一个:观世音菩萨与娑婆世界的我们非常有缘份,这主要是因为观世音菩萨悲愿宏深,随处寻声救苦,渡化有缘人,例如大德的赞词中所说“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这种大慈大悲的伟大精神,是所有佛门弟子所应学习的好榜样。
  另一个则是,信仰观世音菩萨,学习观世音菩萨伟大精神的人非常多,在印度、西藏、中国,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一直是佛教徒学习的好榜样。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乃至将来,观世音菩萨将继续寻声救苦,为大众的消灾免难,并且成为大众永远学习的模范。
  观世音菩萨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观世音菩萨的修持法门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想,如果能进一步地了解与介绍,能够让已信仰观世音菩萨的佛弟子们更加虔诚、更有信心,而那些尚未信仰与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人,必定会生起恭敬心,进而发心学习菩萨的伟大精神。以下,将概要性的向大家做个介绍。
  一:信仰观世音的利益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间,佛法中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也就是,众生可以忍受这充满苦恼逼迫缺陷的世间。其实,我们也许都明白,我们无时无刻都在面对无常所带来诸多的烦恼与威胁。因为,在这浩瀚的宇宙中,人类犹如沧海一粟。而宇宙的奥妙,人类的无知,使我们在面对天灾人祸时,往往会感到无限的悲伤与无奈。当战乱爆发时,苦难发生时,我们都希望有人能及时伸出援助的手。在妙法莲华经里,佛告诉无尽意菩萨,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时,只要专心虔诚的称念观世音圣号,菩萨将听其声音并立即给予救济。所以,信仰观世音菩萨的第一个利益是,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与生机,给我们必需的力量。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发生、任何苦难降临,不管其严重性多大,最重要是看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要保持平和的态度并对困难作出合理的应对,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由于无明的缘故,蕴藏著贪欲、嗔恨、恐惧与冲动的情绪,所以没有办法心平气和的面对问题。观音菩萨又名施无畏菩萨,能在我们紧张,无助的时候,给我们安定的信念和理智的抉择,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并且持名称念,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心,在危险与困难面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使我们能更积极地面对现实困难的种种挑战。所以说“心态决定一切”。
  《普门品》中说,信仰观世音能改变我们的因缘与命运,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自己身心对菩萨的虔诚恭敬,可以净除内心的污染,忧虑和恐惧,加上坚强的意志与外在因缘的成就,便能激发一股潜在的强大力量,进而改变即将形成的困难,创造出奇迹,帮助我们渡过难关。若我们能常常虔诚地称念观世音,我们也就能有效地清除内心的忧虑,恐惧,迷茫。保持一颗清醒之心,可以理智的判断和抉择。这样,在顺境里便能掌握最佳时机,不因喜悦而蒙蔽平和的心态;在逆境里则能将危机转化为生机,不因凶险困难而迷失理智的判断。也就是说,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仰,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与光明。所以,信仰观世音菩萨的第二个利益是,能启发我们更积极自在的生活,引导我们无所畏惧的精进学佛。
  佛经说:“心是一切行为的前导。”又说:“心是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要得到信仰观世音菩萨的种种利益,那么生活中的坚强信念,是接受利益的先决条件。要获得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是必须要以虔诚与恭敬之心去祈求的。
  二,观音菩萨的性别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svara),在华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竺法护译为「光世音」,鸠摩罗什的旧译为「观世音」,玄奘的新译为「观自在」,华人世界通用的则为罗什的旧译。而华人好求简约,一般略称为观音。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圣观自在」、「圣观音」等。可能在座有人疑惑观世音是男性还是女。唐宋以前,观世音菩萨多是比丘相,现在中国五台山雕塑的观音菩萨像也是男身。宋代后期,慢慢才有女性的雕塑像。而以女性化身的出现,则是慈爱最崇高的象征。事实上,菩萨修行到圆满境界后并没有男女之分。此非男非女之相并非阴阳人,而是超越男女相的局限,可以随缘示现,应化无穷。法华经普门品上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楞严经卷六也说,观世音菩萨可以化现三十二种应身以适应各种不同根器与类别的有情众生。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说法是天方夜谭,是神化故事。可是,世间上的确到处都有以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空间,作悲天悯人的菩萨事业,为人类的清净安乐而奉献。他们都是观世音菩萨化身千百亿的慈悲精神显现啊。好像大家所熟悉的台湾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却肩挑起现代佛教最成功的慈善事业之一,这就是观音菩萨的化现啊,这种精神就是华严经中说的“勇猛丈夫观自在”啊,还有天主教的特里萨修女,长期救济那些濒临死亡的人,那种利益人类的精神,就是观音菩萨广度一切众生的思想所在啊。所以,依据佛理来说,观世音菩萨还是生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永远在娑婆世间传扬。
  所以,观世音菩萨不但是遍满十方世界,永恒存在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劫数,而且还以其大慈大悲、不可思议的行愿,无条件地、永不休止地在为所有轮回中的有情众生,救苦救难。若我们能接受这简单且明了的道理,那关于观世音的身份问题,就不会疑惑了。
  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观世音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众生,助佛教化,现菩萨身,何止在极乐世界。释尊在印度示现成佛时,观世音菩萨,亦同时垂迹娑婆,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众所周知而又能受持读诵的大悲咒,是当日释尊驾临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时,观世音菩萨于释尊前说的。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如是我闻,一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尔时如来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故,……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刹土,及三千大千世界……。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而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增长一切百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悲听许……。’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如来随喜,诸佛亦然。’于是观音菩萨在释尊允许下,说出无量忆劫前,千光王静住如来,授其大悲咒的经过。及其授持大悲咒的功德。
  在经文中提到的补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译补陀落迦山。也翻译为海岛山,小白华山,或光明山。因此山位于海岛,岛上满布小白华,清香美丽,观音菩萨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门示现,因而得名。据传统的说法,补陀落迦山有三处:
  (1)印度补怛洛伽山
  在《华严经》中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在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中,观音菩萨是第二十八参。
  唐三藏玄装法师之西行游记中记述:‘株罗矩吒MALAKUTA南方海滨,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的东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径危险,岩谷崎岖,山顶有池,其水澄清如镜。有大河绕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测有石天宫,观世音菩萨往来其间。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险,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见菩萨,则菩萨或现自在天身,或现涂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愿……。这是佛经和玄奘大师西行游记中对观世音菩萨在印度道场的记载。
  (2)中国普陀洛迦山
  在中国浙江省定海县,舟山群岛之一的普陀山。岛呈狭长形,岛内崎岖,其中最高是岛北的白华顶,又名佛顶山。岛之东南有一小岛,名洛迦山,合称为普陀洛迦山,后人渐将普陀及洛迦分成两个山名。
  普陀山之所以成为中国四大名山之一,而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其原因在普陀山志记载:谓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实行不问自取,欲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大士像离舟登岸,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而普陀山就成了观音菩萨应化中国内陆的道场。
  (3)西藏的布达拉宫
  西藏的POTALA,是座位于玛鲁赫里,(MARUHOIRI)大岩山顶上的达赖喇嘛宫殿。俗称布达拉宫(亦音补陀洛)。兴建年代,大约在西历581年,于十八世纪重建成今日所见雄伟庄严的布达拉宫。据说,在布达拉宫佛殿的灵塔中,上段安置纯金的观音圣像。圣像内部封存有藏王松赞干布从印度迎回佛陀时代留下的观音圣像。相传西藏的佛教徒,都认为他们的民族是由观音的化现所生,在西藏历史上的名王及高僧,也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现在的达赖喇嘛,仍被信为观音的权现。藏传佛教史介绍,世界如一朵莲花,西藏的拉萨为莲华的中心,为观音的净土。所以将达赖喇嘛的居所,命名为布达拉宫,是由梵文的补怛洛迦而来。可以说,西藏民族文化,就是佛教文化;也可进一步说,西藏的人民离开了观世音菩萨,那么佛教的信仰,便不能算完整。所以,西藏的人民,只要信仰观世音菩萨就足够了。大家知道,我们修持的六字大明王咒「嗡嘛呢叭弥哄」,现在全世界都很的盛行,为时并不太遥远,它是中国元朝时代随著蒙古人的信奉喇嘛教,而由西藏传遍中国内地的,这就是西藏民间家喻户晓的观世音菩萨六字陀罗尼。在西藏,所有人都认为持诵六字真言的功德,可以大得不可限量,故在每逢节庆,大家就持诵不息,平时遇到困难,便持诵真言。现在我们嘎玛迦如佛教中心,由尊贵的香巴仁波切的主持的嘛尼法会,就是诵持观音六字心咒,回向法界众生,这是很难得稀有的盛会,大家如果因缘具足,就可以一起来参加,这可是非常殊胜的法会。
  上面所说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在娑婆世间道场的事迹。而事实上,菩萨悲心救苦,不舍任何众生,有机则应,无感不通。所以,凡是供养观世音菩萨圣像的佛教寺院,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都是补陀洛迦山。凡是在受苦难灾患之处的苦恼众生,如果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无不寻声救苦,令得安乐。可谓圣迹处处,并不限于印度,中国浙江或者西藏的补陀洛迦山。嘎玛迦如佛教中心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我们竹林寺供奉滴水观音,毗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修持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在谈过观世音菩萨的简单介绍后,我们接着来了解观世音菩萨的慈悲。
  三、慈悲的意义
  什么是慈悲?慈悲,是佛教的专有名词,也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佛教的大乘教义及利他的行为,皆以慈悲为本。而慈悲又本自人性的平等。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凡有生命的有情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因此,诸佛菩萨,从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二无别的观念中,对被众苦逼迫,还未成佛的一切众生,流露出无限的慈爱,愿意给予一切众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产生深切的悲悯心,愿意的拔除一切众生的忧悲苦恼。所以大智度论说:‘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这种拔苦与乐的大慈大悲,原是人类本具的天性,但是我们因为固执的自我主观意识,妄想伸延自我主张,结果,被自我所蒙蔽,困扰,无法冲破自我所编织的烦恼圈套,无法跳出自我所制造的私欲陷阱;致使慈悲心丧失,悲悯心隐藏。人与人相处,各私己利;于是,高尚的慈悲心,沦落为卑鄙的自私心,博大的悲悯心,变为狭小的占有欲。于是给人类制造无穷的灾难,给世界带来无尽的斗争。
  而诸佛菩萨的无条件,无止境,无限度的慈悲,正是大乘修行者济物利生的资粮,也是大乘佛教拔苦与乐的基本功能。菩萨历劫修因,广行四摄六度,饶益有情,是基于慈悲;而释尊降生娑婆,八相成道,四处转法轮,说法利生,更是慈悲心的缘故。可以说,释尊的心,是慈悲心,释尊的行,是慈悲行,释尊的一生,正是大慈大悲的总汇;离开慈悲,既无菩萨道可修,也无佛道可成。所以法华经说:‘如来室者,慈悲心是。’大涅槃经亦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悲为本。’据此可知,慈悲,正是建立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基石,是大乘教义的核心,是大乘菩萨的精髓与灵魂。
  四、慈悲的代表
  佛教的慈悲心的表现,有许多印证。例如:佛教徒处处修忍辱,是基于慈悲的精神。历代高僧,内修忍辱行,对治嗔心以自利;外则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以利他,也是慈悲心的表现。弥勒菩萨,历劫修慈,将来成佛,禁止杀生,也然是推展佛陀的慈悲;而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无乐不予,更足以代表佛教的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与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世人心中,约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他慈悲为怀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素以仁者爱人的教化相融会,已成为家喻户晓,男女老幼无所不知的人生守则;以慈悲心而济世利物,以牺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怀抱实行救苦救难的精神,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已有1500年的历史。而远在1300年前左右,在中国唐代初期,观世音菩萨的精神与教化,同时随著中国佛教文化而传播到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地,至今已达千余年之久,所以他又是东方精神文化的座标。远在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尚未创建佛教,及开始创立佛教的阶段,观世音菩萨的教化精神,在印度固有的宗教的婆罗门教中,已经存有典范。所以佛教的大乘经典中,释迦牟尼佛指出观音菩萨在远古以前早已成佛,名号为「正法明如来」。他与密宗的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为世人所尊仰,几乎具有相等的悠久历史。他又是密宗莲花部的本尊,例如:马首明王、准提佛母、四臂观音、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等等,都是他的分身所现。由此看来,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教化的精神,不但在人类历史上,早已成为亚洲文化的中坚信仰,同时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多方面的荣耀。因为东方文化的慈悲与仁义,与西方文化的博爱,虽然只有在名辞的涵义与解释的内容上,意义略有深浅的差别,但是,在为指出人性本有善良而光明的一面,并无太大的差异;这与观世音菩萨化身千百亿的意义,正好相互吻合。
  现在简单的举出观世音菩萨「慈悲济世的精神」这个要点,稍加说明:
  慈悲济世的精神:在中国大乘的佛教思想里,慈悲二个字,虽然是一个名词,但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所谓「慈」:是具有父性的慈爱,它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范围中,含有威德庄严的意义;譬如太阳,它可以有利于世人与万物,但有时候也会让你望而生畏。所谓「悲」:是具有母性的慈爱,它具有包容抚育万物而不辞其劳的作用。譬如月亮,总是在黑夜中,默默的放出宁静柔和的光芒。而母性慈爱的悲心,如果能够彻底扩充,也就发挥了人类母爱的伟大。事实上,女性在人类中,虽然付出了无比崇高的母爱,但是,所遭遇到人生的痛苦与灾难,也比男性更多、更大,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认识与了解;这也就是在东方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圣像,经常以女性的化身,站在茫茫苦海中救人济世的深长意义。此外,我们更要了解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世利物的精神,不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慈爱,而且在慈爱悲悯众生的时候,又不失威德。因此佛学中解释「慈」与「悲」,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慈」,就是无条件、无要求的慈爱一切众生。「同体悲」,就是无时间、无空间的悲悯一切众生。
  因此,佛教把观世音菩萨作为无限慈悲的代表者。
  五:学习观世音的慈悲
  在传统的佛教艺术雕刻上,观世音菩萨的各种姿势与形象,其手中的法宝均有特别的意义。脚下的莲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象征著修习观世音法门的行者,生长在这充满污浊的世间,不应被物质与环境所迷惑。这样才能拓展人类本性原有清净的智慧。
  净瓶与甘露,表示修行者应常学习菩萨的信愿,先落实于自我心灵的提升,后亦净化他心。佛经上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而其国土净。”如果我们能培养良知、净化心灵,理想的社会、清净的人间净土是绝对有实现的可能。
  千手及千眼,象征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力与大智慧力,纵然所有的众生在一时间同时祈求,菩萨也将善巧方便地,不分彼此,同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予救济,从来不望回报。这是“三轮体空”的布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显现。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由于我执我见的缘故,往往只顾虑自己的要求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观世音菩萨慈爱世人,并不是因为我们能为他做些什么,而是因为他悲心真切地要救度有情众生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力行布施等慈善事业,却无时无刻地盼望回报,这不是真正学习菩萨的慈悲精神。因此,当你在帮助他人时,心里若还隐藏著一丝为自己著想的动机,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到处宣说自己也在寻声救苦,是学习菩萨伟大的慈悲精神!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无条件、善巧方便地救渡有缘人呢?菩萨的修行究竟如何呢?楞严经上有这样的记载:“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尔时有佛出现于世…我于彼佛发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即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楞严经卷六所说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持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之性。这样如实地观察、分析内心声音之虚妄假象、不受所动而证得清净大解脱的境界。
  用简单的话来说,观世音菩萨常听自己内在声音的呼唤。因为观世音菩萨是依修音声法门而成道的,所以,在本身修行的因地上说,观世音这个称呼最为适当。那么在悲华经中则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世音自修自度而言,悲华经则是依观世音的度他而言。这也意谓著我们学习观世音法门,必须要学习菩萨的“自觉觉他”的大慈悲心。
  依音声修持而证菩提的观世音,“耳根圆通”,能澈悟万法根源,十方世界来去自如;贯澈三世、无不自在。所以,观世音菩萨又称为“观自在菩萨”。这一名词,是唐朝玄奘大师的翻译,出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第一句。太虚大师曾经说过:“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是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自、有他、有人、有我。要是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则能以众人苦难为苦难,这样才能成就无我的大慈悲,建立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发挥救苦救难的菩萨行力。另外,观世音菩萨是显密两教共同重视,且特别尊仰的一位大菩萨。在众多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中,《法华经》中的二十五品(普门品)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特别受到普遍的宏扬和诵持。《普门品》的内容,着重在观音菩萨的化迹示现,是对凡夫众生现实生活及实际苦难中的救济。《心经》则为说明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从观照人生宇宙的缘起性空,而证入究竟理体,发出大慈大悲的救世精神。
  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不能无条件,善巧方便地救度他人,主要是因为我们常执着假相为真实,所以产生颠倒梦想。在贪、嗔、痴的心魔作祟之下,一切行为造作皆以“自私的假我”为出发点。如果我们能学习观世音菩萨慈悲的精神,长养智慧心,我们便能济世利物、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如果我们要更进一步去了解观世音的修持法门,学习菩萨的悲心与愿力,自觉觉他、自利利他,那么,当我们落实慈悲行时,就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如何“用心”倾听自己内在声音的呼唤,时时起“观照”。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照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情感与智慧才会有所突破并臻于圆满成熟。
  大家请记住,能够聆听自己的心声,是智慧成长的特征,能够倾听别人的心声并给予真诚的帮助,是慈悲行为的显现。
  总之,如果我们在自度度他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若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必会得到菩萨的救济。
  总结:& 诸位善知识,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宏愿;观世音法门的殊胜微妙,观世音菩萨的威德自在,都能够有基本的概念和明了的认识。
  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修行者,无论是出家或在家,都应该学佛菩萨的智慧,愿行,慈悲。以佛菩萨的智慧,激励自性的觉悟,而后认识人生,把握人生,不致迷失自己。以佛菩萨的愿行,鼓励自己,精进向上,而能热心慈善事业,善与人同,以免自甘堕落。以佛菩萨的慈悲,净化自己身心,改善劣行,而能仁慈爱物,平等施予,不致悭贪成性,凶残暴戾。
  末法时代,特别是苦难与时并进,与日俱增的现代,众生愚痴,烦恼无量,贪婪无尽。更需要用大智慧来开导愚者转智,用大愿行来促使懈者转勤,用大慈悲来感化恶者转善。因此,希望在座各位,由信而解,由解而行,携手并进,像观世音菩萨一样,以无上的智慧,来唤醒世人,出离迷惘;像观世音菩萨一样,以实践无边的愿行,来激励世人,精进向上;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运用无限的慈悲,来寻声救苦,爱护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那么,世界将有美好的明天,人类将有幸福的前程。
  最后,祈愿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诸位善知识,身心健康,福慧增长,同成佛道。同时,谢谢诸位的光临。
  南無观世音菩萨!&
佛历2551年佛诞日&&&&&讲于新加坡噶玛迦如佛教中心
NO.817 Bukit Batok West Ave 5
singapore 65908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