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5周年大阅兵7o周年阅兵下台的部队军长

2015年70周年阅兵全体军官的名字_百度知道33岁上尉阅兵训练批少将军长:请把腿抬高点
来源:新华网
作者:白瑞雪 李宣良 王经国 王玉山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 邓志平请人从侧面拍了张照片――不错,背还算直。然后,他撂下电话和待签的文件,站了一个半小时军姿――还行,站得住。
  将军领队受阅的命令抵达第14集团军的4月10日当晚,副军长邓志平在给自己做了两项小测试之后决定:上。
  “刚开始有顾虑,不知身体能否受得了,也担心夫人不同意。”接下来,邓志平用两句话说服了妻子――第一,将军也是战士,战士能去的地方我们就能去;第二,既然是战士,训练与作战需要付出汗水甚至生命,不愿、不敢付出的话,就不配当将军。
  5月22日凌晨,邓志平和他的方队一起进入阅兵训练基地。第二天是他的52岁生日。一大早,为将军领队们特设的强化训练开训。
  9月3日胜利日阅兵中,将军们将率领徒步和装备方队通过天安门,空中梯队也有多名将军执驾长机。“阅兵首次由将军担任领队,体现我军高级指挥员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责任担当和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良好形象。”阅兵联合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将军领队50多人,平均年龄53岁,最大的58岁,都是担任现职的中将、少将。训练他们的主教官一人,33岁――军衔:上尉。
  这位让将军们头疼的上尉叫冯开春。“有的首长怎么稳不住?”“刚刚吃过饭,踢腿怎么没力气?”这些都是他的口头禅。他甚至会直接点名:“14军的邓副军长,请把腿抬高点!”
  “我好歹是个将军,面子往哪搁?我们集团军的面子又往哪搁?”下了训练场,邓志平找到冯上尉,“您的批评能不能委婉一点?”
  然而,此后训练的严格程度与批评的直接程度,并未有所降低。在阅兵联合指挥部的要求下,原计划每周5天、每天5个小时的训练时间,增加至每周52个小时。
  “将军们几十年习惯了的摆臂、走路姿势纠正起来不容易。他们不仅普遍年龄偏大,多人还有伤痛。”冯开春告诉记者。
  “刘老庄连”英模部队方队领队、第54集团军副军长夏俊友少将膝盖有伤,“攻坚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领队、第21集团军副军长周建国少将患高血压,武警部队抗战英模方队领队、武警北京总队副政委苟春燕少将心肺肥大,正处于从工作了30多年的西藏调入内地后的身体调整期。
  邓志平的脚痛也发作了。一年前的云南鲁甸地震,他作为鲁甸责任区指挥长率部连夜赶赴震中,在飞石与暴雨中徒步急行军20多公里,脚痛得钻心。拍片子一看,脚后跟藏了一根鹰嘴一样的骨刺。
  如果早一点想起医生的建议――“减少运动量”,邓志平也许就不会来阅兵训练场了。他找到了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每次训练开始之前,拿尖锐物品狠狠地刺痛脚后跟,直到麻木。这样一来,至少能挺两个小时。
  40天强化训练结束,邓志平体重下降7公斤,腰围减了12厘米。阅兵联合指挥部的总结中这样写道:“他强忍右脚跟长骨刺的病痛投入紧张的领队训练,经常腿疼得上不了楼梯仍不下火线,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艰苦努力,阅兵动作进步很大。”
  往14集团军组建的“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英模部队方队前面一站,平时分管集团军作战、训练与装备工作的邓志平已经是一名动作标准的领队,并在久违的队列训练中印证了自己对军事技能的理解――
  “任何一项军事技能,只有通过上万次的训练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神枪手、神炮手无不如此。杨利伟太空飞行中沉着、熟练操作飞船,也是上万次训练的结果。我们能在阅兵场上把一个动作重复练到极致,就能在其他的军事训练中达到最高标准。”
  对于将军领队们来说,阅兵训练也是与基层官兵一连数月同训练、同吃住的难得机会。“我更加了解战士们的生活和想法了。”邓志平会在训练间隙与年轻的战士们聊天,为炊事班示范怎么炒出正宗的四川回锅肉。
  官兵一致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一大批将领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将军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兵。”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刘庚群少将认为,从俄语翻译而来的“司令”在中国被称为“司令员”,体现的正是这一理念:高级指挥官与战斗员、炊事员一样,都是军队的普通一员。
  在他所率领的反舰导弹方队中,战士们甚至会就部队某些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向他直言不讳地抱怨。
  “共同受阅密切了官兵关系,有利于未来战场上的融合度。”刘庚群说。
  阅兵训练基地所在的北京南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中国军队在南口地区与以飞机、坦克、大炮武装的强敌连续血战20多天,迟滞了日军西进南下的计划。
  “战争是军事实力的对抗,也是军人血性的较量。”作为另一场距今天更近的战争的亲历者,邓志平认为,将军与士兵在阅兵场上共同磨炼意志,本身就是战斗力的组成部分。
  这次受阅的多名将军有作战经历。上个世纪80年代,邓志平先后两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二等战功、三等战功各一次。
  “我们相信,我军的高级领导干部不仅能在阅兵场上当先锋、打胜仗,也能在战场上带领官兵冲在前、打胜仗。”王舜说。
(责任编辑:沙洋波)
原标题:透视将军领队受阅的背后
&&&&&&</div
军事热点推荐
令计划的独生子令谷在车祸中当场死亡…[]
军事历史精品
社区热帖推荐
皮卡丘:我过气了吗?……[]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专题报道_腾讯新闻_腾讯网
您好, []|
展开全屏模式
[老兵方阵] |
[徒步方阵] |
[装备方阵] |
[空中梯队] |
[阅兵花絮]
09-07 03:53
09-06 03:23
09-06 03:03
09-06 09:56
09-06 09:55
09-05 13:17
09-05 13:08
09-05 11:11
09-06 16:28
09-06 16:28
09-06 16:28
09-06 16:28
09-06 16:28
09-06 16:28
09-03 15:26
大型军事阅兵不仅是一个国家展示国力、彰显军威一种的方式,也是提振军心、凝聚民心的有效方法。…
此次阅兵除展示兵器外,展示反法西斯阵容的力量、致敬抗战老兵意义重大。…
开国少将之子认为今年安排日本老八路参加,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阅兵过去是以陆海空三军为编排,现在是作战编组,从最初的古罗马式阅兵到拖拉机和拉榴弹炮的运用,从机械化到信息化。…
“夺岛战役”全景展现中国军力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参与游戏互动|||||||||||||||||
&>>&&&&&正文
65军军长张海青少将成抗战阅兵唯一军长领队(图)
  “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张海青。新华社图
&&&&&&&随着9月3日抗战阅兵活动临近,各受阅方队的将军领队备受关注。
  据《解放军报》法人微信消息,在此次9月3日的阅兵活动中,我军共安排含中将指挥员、少将指挥员在内的50多名将军领队受阅,其中包括北京军区第65集团军军长张海青。
  在出任第65集团军军长前,现年56岁的张海青曾任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参谋长、北京军区装备部部长等职。
  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作为“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方队的领队,张海青与其他战士有30岁的年龄差,但他加班加点训练,每天绑着4公斤绑腿练军姿、练步幅、练体能。
  另据中国网资料称,“狼牙山五壮士”英模部队的前身是由毛泽东亲自缔造和领导的红1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目前为陆军第65集团军某机步旅。
  上述中国网资料介绍说,1941年秋,侵华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大扫荡。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班长马宝玉和战士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接受了阻击日军的任务,登上狼牙山棋盘陀主峰,日军以三千兵力猛扑狼牙山。
  马宝玉等五位战士,凭借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与拥有飞机、大炮的敌人展开顽强战斗。敌人接连发动三次冲锋,均被他们击退,胜利完成牵制敌人任务。但这时,战士们也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他们以石块为武器,狠砸冲上来的敌人,作殊死的拼搏。
  最后,五位壮士面对步步近逼的敌人,毫无惧色地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狼牙山五壮士位列其中。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78年华国锋背着邓公偷偷阅兵内幕: 差点出大事
(文摘精选)
78年华国锋背着邓公偷偷阅兵内幕: 差点出大事
& & &&& 风起东海,云落西山,北京的五月。& & 红墙金瓦,老树新绿,迎下落日余晖放射出瑰丽的颜色,稍不留意便悄然黯淡下去,渐渐浸入一片幽蓝的朦胧中。
苏振华(),湖南平江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次要创建者之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华国锋烟瘾不小,一枝接一枝吸,心中潮起潮落:红墙有幸亲风雨,岁月无情疏旧侣……
& & 粉碎“四人帮”惊心动魄,亢奋之感尚在情绪的极峰上明光闪烁,却已回黄转绿又一春。
& & 一九七八年的春天,日子一天难过一天。门外与俄罗斯对峙,门内有“西单民主墙”和党内路线之争,真是“边寨惊烽,萧墙掣电”,案头卷宗无日不盈尺。他鲜明地感到一年前所享有的“极高声威”,正在急剧坠落,每前行一步都不得不环顾周围;心事重重,疑虑丛生……
& & 有一条是明确的:站在“你办事,我放心”对面的,是“思圆行方”,“人才难得”,“柔中有刚,棉里藏针”。
& & 须得拨冗静思,便想起邓小平当面的一句凌厉表态:这是一种较量……
& & 怎样的一种较量?
& & 老人家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举动。老人家去世不足一月,粉碎了“四人帮”,仿佛得到了天条,各种思潮和“理论”登时泛起。
& & 华国锋和汪东兴忙祭起“两个凡是”的法宝:“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一直不渝地遵照。”
& & 邓小平尚未正式出山,便针锋绝对提出:“两个凡是’不行”,“毛泽东同志说,他本人也犯过错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地方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 & 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毛主席生前在一封信中所写:他料定死后一些人将拿起他讲过的一些话,另一些人将拿起他讲过的另一些话,互相斗法。
& & 令人尴尬的是,这封“为要打鬼,借助钟馗”的信是写给被华国锋囚押起来的江青女士的。
& & 这一回合,邓小平下去就占了自动。由于他提出了“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主席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也就是“残缺地精确地理解毛主席思想”。
& & 老人家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要说“四人帮”拉不走军队,与邓小平较量则大不相反。& &&邓小平出山后,立刻抓军队整理。把杨成武、梁必业、黄玉昆叫去谈军队建设,谈整理的方针和情势。杨成武将此事报告叶剑英,叶剑英指示:“你把小平同志的说话整理一份记录送我,我看当前还要送给华主席。”& & 杨成武向黄玉昆、梁必业传达叶帅指示,将记录整理出来,签名后送达叶剑英。叶剑英阅后批四个字:“送华主席。”他吩咐杨成武:“记录先送小平过目,如果精确,即送华主席。”& & 杨成武将叶帅指示再次转达黄玉昆及梁必业,然后送邓小平过目。1979年,邓 小 平检阅人民解放军三军部队& & 这份记录再没退回来,华国锋也一直未见到。& & 华国锋不甘放手军队。& & 一九七八年四月,南海舰队一艘导弹驱逐舰在湛江爆炸沉没,这是中国海军建军以来最严重的事故。事故发生后,掌管军委工作的邓小平严峻批评了海军司令部和海军第一政委苏振华上将。& & 苏振华不满,向华国锋告状。华国锋正不甘放手军队,借此机会抚慰苏振华,并决定五月上旬访问朝鲜归来时,在大连检阅海军,以示对苏振华的支持。这次检阅拟动用一百二十艘军舰,八十架飞机……& & 这时,杨成武已调福州军区任司令员,由罗瑞卿大将出任军委秘书长,掌管军委日常工作。他获悉海军调动的音讯,当即向邓小平汇报:“他们现已调集了七十艘军舰,二十多架飞机。这么大举动,未经军委,是华国锋私自决定,并且有可能在国际上形成不利影响……”& & 人民解放军首要的政治准绳是“党指挥枪”。只要军委能代表党,任何个人都不能替代。& & 邓小平下令中止这次检阅,并严肃处理直接责任者。& &“这是一种较量。”邓小平当面对华国锋讲,这事就发生在几天前。华国锋当时的尴尬可想而知。他明白,军委是站在邓小平一边的。& & 老人家还说过:“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要素。”中共地方组织部部长胡耀邦上任后,夜以继日,批一万多封来信,先后为六千多名高级干部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这六千多名高级干部走上工作岗位意味着什么?& & 五月多事。检阅军队一波未平,《光明日报》又发表了《理论是检验真理的独一标准》的评论员文章。这是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走的一步棋。& &汪东兴下令:“《红旗》不表态。”& &华国锋首肯:“就是不表态!”& &招呼打到各省各部门,听招呼的却只要一个湖南省。年轻时代的华国锋& & 湖南是华国.锋长期工作过的地方,湖南也是出干部的地方。粉碎“四人帮”后,湖南省的担任人是捧着“英明领袖华主席”的肖像回省作传达,在“两个凡是”的成绩上也是坚决站在华主席一边……(本文摘自权延赤《中国纪事文丛――龙困与微行》中国文联出版社)&&& & & &&& 51年仅是县委书记的华国锋如何得毛主席青睐?&&& &&& &&核心提示:1951年6月出任中.共湖南湘潭县委书记——成了毛主席家乡的“父母官”。由于这一历史的机缘,他得以结识毛主席,惹起毛主席的留意。&&& 本文摘自:《“四人.帮”兴亡》,作者:叶永烈,出版:人民日报出版社&&& 华国锋是山西交城县南关街人氏。1945年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1949年南下。1951年6月出任中共湖南湘潭县委书记——成了毛主席家乡的“父母官”。由于这一历史的机缘,他得以结识毛主席,惹起毛主席的留意。& &&就在毛主席对邓小平的信作了批示后的二十多天——日,毛主席从上海调回一个年轻人,说是来京“学习”,连此人本人也一时闹不清来京干什么。& & 此人只要三十七岁,标准的“少壮派”。在“文革”中,他靠造反起家,成了“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的“司令”。后来,成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在上海,他排名于主任张春桥和副主任姚文元之后,是那里的第三把手。& &毛主席非常看重这位年轻人,称他是“工农兵”干部——工人出身,在农村干过,又当过兵。早在中共九大时,王洪文便跃升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还作为上海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在大会上发言。时任军委主席的华国锋&&& 毛主席还从湖南调来了一位中年人。此人五十一岁,名唤“华国锋”。其实他本姓苏,单名铸。1938年参加游击队时苏铸取了个化名“华国锋”——取义于“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后来他以“华国锋”这一化名出名于世,致使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苏铸。其实,如今他的子女,仍用苏姓,并不姓“华”。& & 华国锋是山西交城县南关街人氏。1945年任中共交城县委书记。1949年南下。1951年6月出任中.共湖南湘潭县委书记——成了毛主席家乡的“父母官”。由于这一历史的机缘,他得以结识毛主席,惹起毛主席的留意。& & 1958年,华国锋任湖南省副省长。翌年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1968年8月,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 1969年,当中共九大召开时,华国锋与王洪文一同进入大会主席团,同时被选为中共地方委员。& & 1970年12月,华国锋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湖南军区第一政委、广州部队政委、湖南省革命委员会代理主任。& & 1971年2月,华国锋除了仍任中共湖南第一书记外,还兼任国务院的一些工作,与农业、财政、商业方面的领导,表明他开始迈上天方。& & 毛主席还看重李德生。李德生比华国锋大四岁,河南新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他在1930年参加红军,1932年参加中共。李德生是“打”出来的,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逐级提升。解放和平时,他已是第二野战军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副军长。回国后,升为军长,进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仍任军长。因掌管总结“郭兴福教学法”惹起广泛留意。1968年后,升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北京军区司令。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他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 & 从江西调来邓小平,从上海调来王洪文,从湖南调来华国锋,从南京调来李德生,这表明毛主席在考虑中国政治舞台的新规划。由于在迸发“九·一三”事情之后,他要召开中共十大,以对林彪、陈伯达成绩作出决议,对林彪、陈伯达以及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倒台所形成的政治局内的空缺,作出组织调整。& & 当然,毛主席也在考虑,从陆续调到地方的邓小平、王洪文、华国锋、李德生四人之中,选择接班人。& & 不过,在邓小平、王洪文、华国锋、李德生四人之中,起初最受毛主席青睐的,还是王洪文。& & 对于王洪文来说,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 王洪文坐飞机离开上海,前往北京。随行的只要他的秘书廖祖康。& & 是中共地方召开地方委员会议?不像,由于徐景贤、王秀珍、马天水都在上海。& & 是出席别的什么会议?也不像,由于去开会带个小包就行了,这一次他带着箱子。& & 下了飞机,轿车直抵北京钓鱼台九号楼。从此,王洪文和廖祖康住进了二楼的侧楼。& & 九号楼二楼,住着两位“大人物”:一上,那里住的是姚文元。往里,则住着张春桥。& & 从这一天起,王洪文成了张春桥、姚文元的邻居。九号楼二楼,成了“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一、二、三的大本营。& & 最后,就连王洪文本人也闹不清楚调他进京干什么。当时,张春桥给他挂,听说是来北京学习。学习什么?不得而知。& & 一到北京,王洪文对那种昼夜颠倒的工作工夫表很不习气。无法何,张春桥、姚文元是那样工作的,他也不得不“同步”进行:每天不再是早上六点起床,而是下午三四点钟起床。起来后,看看文件。吃过晚饭,出席各种会议。略事休息,从午夜起开始办公,处理文件。直到清晨,吃过早饭,拉上窗帘,遮住那明亮的阳光,开始睡觉。& & 这是毛主席的工作习气。张春桥、姚文元不得不与毛主席“同步”。王洪文呢,也只得随之“同步”。这品种似于上海国棉十七厂的日班工人的工作工夫表,使初来乍到的王洪文感到疲惫不堪,不住地抽烟。& & 在上海,王洪文的“小兄弟”们你来我往,热热闹闹。进入钓鱼台,王洪文好像变成了垂钓老翁普通需求平心静气:“地方文革”办公室给他送来四卷《毛主席全集》,还有烫着金字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文集。这些都是他来京学习的课本。& & 一是读书,二是开会。七机部的,关于河南的会议,关于湖南的会议……一个一个的会,要他去参加。他只是一个列席者而已。只带耳朵,不带嘴巴。坐在那里旁听,如此而已。他来京的项目。各种各样的会场,成了王洪文的“课堂”。& &&这种“旁听生”生活,也是王洪文感到困惑,感到寂寞,他不知道调来北京究竟干什么。真实闷得慌,他只好给马天水挂,听听上海音讯。自从他离开上海之后,张春桥指定由马天水掌管上海的日常工作。上海仍然是“三驾马车”,只是由“王、徐、马”变成了“马、徐、王”。如今的那个“王”,是王秀珍。她成了上海“工人造反派”的领袖人物。& & 王洪文并没无认识到,他的邻居——张春桥,正用嫉妒的目光凝视着他。& & 张春桥只是对王洪文说,地方调他来京是让他来学习。至于学习的工夫多长,为什么来京学习,张春桥都没有明说。& & 张春桥的心中,一清二楚。& & 林彪的自我,陈伯达的下台,使排在张春桥之前的两个名字勾销了,张春桥从第七号人物递升为第五号人物,即毛主席、周恩来、康生、江青、张春桥。& & 林彪是当时中共地方独一的副主席。林彪来了个“嘴啃泥”之后,副主席空缺了。& & 张春桥的眼睛,盯着那空了的位子。特别是毛主席下令筹备中共十大之后,张春桥以为机会来了,正在谋算着怎样才能成为中共地方副主席。& & 张春桥借助于种种去中南海的机会,尽力去接近毛主席,企求着伟大的垂青,以便谋得“接班人”的地位。& & 一天,在中南海,谈竣工作之后,毛主席忽然问了张春桥一句话:“王洪文会不会写文章?”& & 毛主席的话,使张春桥感到不测。他答道:“王洪文也能写写。当然,比起姚文元来,要差得远。”& & “灵敏度”极高的张春桥,立即从这一句问话中,窥见毛主席心中的奥妙——他,正在留意着王洪文!& & 回到,张春桥揣摩着毛主席为什么问起王洪文。他认识到,毛主席正在考虑中共十大的人事安排。毛主席忽然问及王洪文,莫非他看中了王洪文?& & 他当然无法启唇问毛主席。他,求助于江青。& & 江青如今与张春桥已是有着多年的“战役友谊”,无话不谈。她告诉张春桥重要的动向:“前几天,康老跟主席说话。康老说,他过去不断是搞运动的,所以很关怀‘文革’中涌现的各地的‘工人领袖’。他对主席说,的工人运动搞得很不错,王洪文是一个值得留意的……”& & 张春桥一听,脸色登时变得惨白。他明白,康生在背后耍弄着伎俩,想方设法限制他的权力的进一步膨胀。& & 果然,几天之后,毛主席更详细地向张春桥讯问王洪文的情况。但是,毛主席没有阐明意图。&&& 毛主席终于明确地提出,让王洪文到北京来。& & 日,王洪文奉命来到了。就连王洪文本人,也不知道来北京意味着什么。& & 毛主席的召见,使王洪文深感不测。& &&在书房里,毛主席紧紧地握着这个三十七岁的年轻人的手。七十九岁的毛主席,自从“亲密战友”林彪的反叛,使他的心灵蒙受了很大的打击,老态明显地添加了。& & 召见之际,张春桥在侧,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 & 毛主席对王洪文问寒问暖,显得很热情,问他念过几年书,当过几年兵,称赞王洪文集“工农兵于一身”——当过兵,务过农,做过工。& & 毛主席犹如考官普通,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成绩,要王洪文谈观点,说见解。& & “你在北京多看点马列的书,多听听各种的意见……”临别时,毛主席对王洪文说了这番话。& & 毛主席没有阐明调王洪文来京的缘由,张春桥又不便点明,王洪文在北京住了上去,闷得发慌。& & 厚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王洪文翻了几页就索然无味。& & 没有小兄弟可以吹牛,他觉得寂寞极了。& & 他望着桌上的,打电话到上海解闷。& & 马天水的上,有一段当时王洪文的电话记录:& & “到北京当前,太寂寞了!有时,一整天开会,又累得很!这几天,一连出席七机部的会、河南的会、湖南的会。下午三时出去,夜里三时回来。我看不进书。调到下面来,真不习气,恨不得早一点回上海……”& & 也就在这个时分,张春桥向毛主席反映了王洪文想回上海去的念头。&&& “他怎样能回上海去呢?”毛主席笑了,“我想提议他当副主席呢!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还没有经过政治局讨论,你不要传出去,也不要告诉王洪文。”& & 张春桥的旁敲侧击成功了。他终于巧妙地从毛主席的嘴里,得知了意图。& & 张春桥的心境是矛盾的:王洪文这个国棉十七厂保卫科干部,是他在“事情”中一手扶植起来的,成了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成了中共九大地方委员。如今,王洪文坐上了“火箭”,从他的部属跃为他的下属,抢走了本来注定属于他的副主席的位子,这使他大为不快。当然,也有使他觉得宽慰的,由于王洪文毕竟是他的人,王洪文来到地方,加强了他的权力。王洪文不论怎样样翻跟斗,也翻不出他的手心。& & 醋意和欣喜双重对立的感情,在张春桥的心头交错。
& &&至于毛主席为什么会看中王洪文,或许是王洪文在中共九大发言时留下那美好的印象,或许是日那千钧一发的傍晚王洪文所表露的忠实之心……张春桥没有问,也不敢问。& & 于是,毛主席下令,调王洪文进京学习。& & 最后,确实只是学习。毛主席几次找他说话,了解他,观察他。& & 王洪文进京近两个月,日下午二时三非常至六时四非常,张春桥在上海康平路小礼堂接见了上海工会代表大会的部分委员(内中大都是王洪文的“小兄弟”),在说话中泄漏了关于王洪文的重要信息。& & 现把张春桥讲话记录中触及王洪.的部分,摘于下面:& & 老王到北京已好久了,快两个月了(王秀珍:9月7日走的),哦,马上就两个月了。我听到有的人说他是犯了错误,到北京去办学习班的(众:没有听到这个反映)。你们没有听到,音讯比我还不灵!我听到外地都在传,有人说,由于有人要解放陈丕显,王洪文不赞同,所以犯了错误,所以到北京去办学习班。……& & 洪文同志在北京,主席同他谈了几次,问他的历史,提出各种成绩,听他的观点,这样协助、教育他。& & 洪文同志在北京焦急了,一个是要看很多很多的书,一个是联系群众困难。& & 洪文同志与马老通电话时,说很寂寞。……& & 洪文同志还会回来的。地方考虑要培养同志,调一些年轻同志到地方参加工作一段工夫,然后回原来的单位。这次,参加地方,包括政治局的活动,第一名就是他。当前还会从各地再调一些,如今先叫他去。当然,洪文同志将来不回来,也有这个可能。& & 洪文同志的好处是做过工人,当过兵,当过农民。主席说,你、我两个,要搞调查研讨,他(王洪文)本人做过工了,当过兵了,这方面洪文同志比我优越,我还需求调查研讨。……& & 往常剑戟森森的张春桥,嘴巴是很紧的,大抵是“小兄弟”们急切向他打听王洪文的音讯,他才说出了毛主席关于王洪文的“最高指示”。& & “毛主席称赞洪文同志是‘工农兵干部’!”& & “是毛主席点名调洪文同志到地方工作!”& & “老王不简单,如今在北京参加政治局会议!”& & “小兄弟”们飞快地传播着“特大喜讯”——由于王洪文是他们的靠山。& & 经过一段“见习”,王洪文在北京崭露头角了。&
TA的最新收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国35周年国庆大阅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