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县人民政府华峰乡五福涧村危房改造款发放情况

您所在的位置:
身边这条大黄河
时间:日 08:53
身边这条大黄河
——河东八县散墨
□记者 郭瑞倩
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 祖祖辈辈留下我&&& 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 还有身边这条黄河!&&& &——西北风经典歌曲《黄土高坡》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奔流不息、至海无悔的江河哺育着人类,孕育着文明,滋养着文化。&&& 没有哪一条河流,能像黄河这样亲近河东,没有哪一条河流会像黄河这样眷顾运城。&&& 100万年的岁月坚守,近8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5464公里的长途奔徙,黄河母亲唯将她的这个儿子,紧紧地揽于臂弯,贴于胸口。也许正是这个儿子的诞生,让她感受到了最为强烈的阵痛,同时也开启了她异常壮美的辉煌岁月。&&& 距今6700万年前的新生代,因为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急剧抬升,而山西高原也产生了两条近乎平行的大断裂带,形成了狭长的槽谷,槽谷的南端正连接着同期形成的汾渭盆地,北来的一股流水在此聚集成古汾渭湖。距今100万年前后,中国中西部高原继续抬升,由于流水的下切侵蚀作用,原本独立的河段或水系被连接了起来,古黄河初露端倪。不过,她的东端尚止步于浩淼的三门古湖,因为中条山脉的东段阻挡了她东归于海的道路。上游来水大量涌入,以致湖水水位高出三门地垒,向东漫流并不断下切,直至切穿了三门峡,母亲黄河由此得以新生,继续了她风雷激荡的赴海之旅。&&& 我们不清楚,当黄河母亲被囿于中条山一带长达百万年之久,她有没有注意到,中条山西西侯度“人疙瘩岭”夜晚冲天的火光与日间袅袅的炊烟。&&& 从内蒙古河口镇到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黄河中游河段总长1206.4公里,其主干流环绕运城市境西、南边缘计395.5公里,大约是中游全程三分之一的样子。&&& 黄河在河津市寺塔偏西处入境,之后便一路南下,出龙门,掠汾阴,摆西滩,漫蒲州,至风陵极折向东,又经永乐,过茅津,劈三门,击砥柱,浪拍中条山东部崖壁,席卷一十九座险滩,最后由垣曲县碾盘沟出境进入河南济源。&&& 这将近400公里的流程,我们可根据地貌特征,将之切分为各有特色的四段:&&& 禹门口以上的11公里,属大北干流,居于晋陕峡谷南段,河宽约1公里,常水期深3米,秒流速2米,有下化沟、凿开河两条小支流汇入。&&& 禹门口至风陵渡段称小北干流,河长143公里,地质上位于汾渭地堑,此段河宽水缓,流势散乱,主流左右游移摆动频繁,汾水、涑水由本段入河。&&& 风陵渡至三门峡大坝一段,全名三门峡库区潼三段,河长113.5公里,主要行进在中条山、秦岭之间,河宽3公里~8公里,北岸的芮城、平陆,有多条涧水归附。&&& 三门峡大坝以下至垣曲碾盘沟,为三秦段,河流在中条山与崤山间的晋豫峡谷穿行了128公里,河床只三四百米宽,水深9米~17米,洪水期更是深达17米~25米,汇聚了中条山区平陆、夏县、垣曲多条短小湍流,现全段已尽归小浪底库区,呈现出河道型人工固定水面的模样了。&&& 再温顺的母亲也有暴戾的一面。从与母亲河相伴相行的那一刻起,河东儿女对黄河的治理便一直没有停止过,远古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汉唐以降历朝历代的局部修护,从遗存的蒲州旧城石堤、蒲津渡镇河铁牛等仍可管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治黄事业掀开了崭新的页面。小北干流和三门峡库区的近40处护岸防洪导控工程保证了相关河段的岁岁安澜,沿河大中型万亩以上扬水工程达16处,农业灌溉面积超过300万亩。如今沿河车行,各工程段坝顶平展,坝坡规顺,根石平整,备石充裕,且树木成荫,绿草如毯,好一派亮丽的新河图。&&& 更让人振奋的是,从2004年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河津连伯滩开展的放淤试验总计运行576.5小时,淤积粗泥沙570.85万吨,其中粒径大于0.025毫米的粗沙淤积比例达到40%以上,初步实现了“淤粗排细”的关键目标,对于减少三门峡、小浪底入库泥沙,降低潼关高程,减缓下游河道淤积有着重要意义,是黄河泥沙探索治理的新途径。&&& 不仅如此,正在建设当中的北赵引黄二期(东扩)灌区工程、小浪底引黄工程、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二期)等项目,可发展和改善灌溉面积136.35万亩,这使得我市不靠黄河的盐湖、稷山、新绛、绛县、闻喜五县(区)均将实现大面积受益。根据《运城市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市黄河水有效灌溉面积有望达到500万亩。过去,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利用三五丈深的浅水井绞水浇田,三个人汗湿井台将胳膊摇肿,一天一宿也只能浇透一亩庄稼。相比之下,这500万亩该是怎样的一种飞跃与提升呢?&&& 为你哭为你笑、因你死因你生的黄河哟,你遗传给了河东儿女坚忍勤劳的基因,更给了这块不甚规则的三角地带实实在在的涵养与滋润。&&& 其实,奔涌的黄河早已突破了她的自然属性,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主源之一。黄河虽然唯一,但并不孤独,陪伴她一路前行的,还有时间之河、文化之河、生命之河、心灵之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其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所发生、所经历的过往,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去不复返呢?&&&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对于黄河,是中华儿女当然心慕神往,为炎黄子孙必定魂牵梦萦。黄河流淌了多久,被淘洗的岁月就有多久;黄河绵延了多长,被卷走的历史就有多长。面对着亘古不息的流水,聆听着万世不易的涛声,我们又能采撷下几朵浪花,钩沉出几段往事呢? 
【河津章】 龙门断想
黄河在县治西十五里,西北出乡宁境,距县治二十五里,西南入荣河境,距县治四十里,隶县境袤七十五里。& 《释水》云:河千里一曲一直。& 河从积石北行又东乃折而南,计应三千里,然后至龙门而为西河。    ——《光绪河津县志》    龙门是万里黄河这部大书最为经典的章节,因为先贤大禹的治水奇功,禹门口的现用名似乎还要更响亮一些。&&& 这里是晋陕大峡谷的南口,横跨两岸的龙门山耸立对峙,确如刀斫斧劈一般,绝非人力所能,也正因于此,民间方有禹王化身为龙,由北向南,在70公里的范围,接连穿凿出孟门、石门、龙门这一门险似一门的黄河“三门”来。&&& 有读者可能会问,此“三门”与三门峡大坝坝址处的人门、神门、鬼门相比又将如何呢?我想说的是,各有各的精彩吧。人门、神门、鬼门类似于宫阙的正门与侧门,并排分列,给人的是一览无遗的气势与震撼,而此三门,恰如侯门深宅的回廊套院,不深入进去,你永远无法知晓那一座座照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险峻奇绝。更何况,彼三门已随大坝的崛起永远地封存于历史深层,而此三门的精彩还正在鲜活地上演着。&&& 入龙门逆水北行约5公里即为石门,历史上曾归属乡宁,今亦为河津治内。滚滚激流由此被缚成一束,从60米宽的峡谷中喷射而出,其声如雷激虎啸。继续上行60公里,便抵孟门,此时已是吉州地界,再穿过十里龙槽,眼前便是举世无双的壶口瀑布了!或许,以深邃富丽著称的晋商大院正是从“黄河三门”这天地造化中借鉴到的建筑美学思想。&&& 黄河河水泥沙含量高,磨蚀力强,壶口瀑布溯源侵蚀的速度非常惊人。《尚书·禹贡》(公元前770~前477)记载壶口瀑布与孟门山相连;唐元和五年(811)《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瀑布已后退1000步(约合1500米),年均退后约1米;瀑布现距孟门山4200米,1200年里又后退了2700米,年均达2.3米;更有学者计算,壶口瀑布自1958年到2000年,年均后靠1.79米。&&& 在此我们不妨作一个大胆的猜想,孟门距龙门约65公里,设若瀑布早年溯源侵蚀后退的速度每年以1米计,那么,六七万年以前,壶口瀑布的位置当在龙门一带,名字也一定该称为龙门瀑布了。如此说来,最早见于《三秦记》中的“鲤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对古龙门的地理环境应当有着较为客观的反映。按照当地百姓的说法,龙门以上河段称为“山河”,而以下的小北干流叫“平河”。“平河”行船不易,“山河”走水更艰。且不说经过壶口瀑布上下的货船“水里冒烟、旱地行船”的奇观,单说本地运煤的船只,先是要肩扛人拉将煤从矿上运到船窝码头装船,行船十余公里再到禹门口转运,光过石门S形水道一关,再好的船工都会腿肚子转筋。
行船难,行船难,行船最怕石门关,石门如同鬼门关,十个艄公九个寒。
空船返航也不容易。东岸石壁上钉有一排铁环,上行船需数名艄公各执搭钩钩环,你钩他放寸寸维艰。过去只能走牲口驮炭的梯子崖道,如今已被龙虎公路代替,当地摇橹人的后代也都弃船上岸玩上了方向盘,但隐藏于县志的两条史料已然成了河水也冲刷不去的记忆:&&& 康熙四十一年(1702)冬,制铁索560尺,重1100公斤,固定于河岸东崖,供逆水行舟。&&& 乾隆三十年(1765),加固铁索,增铸铁桩4个。&&& 还有两组数据,也值得一载,至少我们可从另一个角度感知先辈们商途之坎坷、航程之凶险:&&& 光绪二十九年,清涧湾黄河水运码头粮食吞吐量年达百万斤以上,煤炭28400吨。&&& 民国十五年,禹门口黄河水运码头年输出各种货物71种,煤炭25706吨;民国二十四年,输出煤炭8.5万吨。&&& 龙门是过往苦难的记录者,同时又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见证人。很长一个时期,千古龙门所现的钢丝桥、公路桥、铁路桥三桥并驾的壮景,一直为当地民众及官方所津津乐道。去年岁尾,修于1949年夏的钢丝桥被拆除,唯有铁路公路二桥相守了。但让人欣慰的是,在距此偏南不远处的苍头村,早于2006年建起一座全长4566米的高速公路斜拉桥,龙门天堑因此更为通畅。&&& 汉代辛氏《三秦记》载:“河出龙门口,其广不及八十步,舟楫往来,一移刻而可济。凡河之流无有便于此者。”好一个“无有便于此者”,自古即为秦晋交通要冲的龙门更成为兵家必争之险要。从李渊起兵反隋,到李世民屯兵柏壁,从明崇祯的李自成义军,到清同治的张宗禹捻军,兵来将往旌旗变换,坚强的龙门多历战火烽烟却不动声色我自岿然。英雄代有其人,但龙门还是那座龙门! &&& 日,驻荣河日军炮击对岸芝川镇佯装渡河,在河津却暗结兵力,以七、八联队藤田大队为基干,辅以伪军贾子庚、马子平等部计四五千人,企图偷袭禹门渡口,进而强渡黄河进犯西北。12月25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向一营阵地发起猛烈攻击。日军踏着积雪,身着白色伪装,分两路突进:一路攻禹门渡口,一路攻东龙门山云中寺高地。我禹门渡口驻守的一个加强排以密集机枪火力阻击,驻防王村的野炮营亦发数十炮给予支援,打退敌人多次冲锋。该加强排官兵在激战中全部壮烈殉国。敌另一路猛攻东龙门山,以山顶云中寺为攻击目标。我守军居高临下,步步为防,处处阻击,打退了日军的十次进攻,自身伤亡超过百分之七十,阵地也一度失守。因师长赴西安参加军事会议,国军新八师参谋长、副师长朱振民命令二十三团两个营,由师家滩渡过黄河,从东龙门山侧翼向日军发起攻击,于12月30日重新收复了禹门渡口及龙门山阵地。六昼夜的激战,新八师共有290名官兵阵亡。此次战役不仅给日军以重创,更粉碎了其进犯大西北和扫荡阎锡山晋军根据地的企图。据当地老百姓回忆,激战过后,日军在河津城隍庙焚化士兵尸体就用了五六天之久。&&& 大敌当前,战事紧迫,未及喘息的新八师当即又奉命开赴晋东南沁水、阳城地区,参加对中条山日军的四月攻势,仅将全体阵亡将士白绸裹尸匆匆合葬于龙门山南麓,墓碑都没能树上一块。1993年4月,河津人民政府在此特意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碑,借以缅怀禹门口战役阵亡的全体将士。&&& 历史之所以生动,就在于它时时处处都会给人以意外。&&& 也许你对新八师的番号并无太多的印象,但著名的花园口决堤事件,想必你是知道的。那么,让我来告诉你,执行花园口决堤任务的就是新八师;此前几个月奉命爆破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的,也是新八师;手执“焦土抗战”密令随时准备焚毁郑州的还是新八师。这支由黔军改编的部队更由此三宗“罪”,赚得了“破坏之师”的骂名。这对于新八师而言显然有失公允,因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责任当然应当由该负责任的人来负。&&& 如果说,这炸桥、扒堤是无奈之举的话,那么,禹门口一役当是新八师的重生与正名之战了。290位血染黄河长眠于禹门口的黔贵儿男,用他们的生命能洗刷所背负的“骂名”吗?&&& 如今,在禹门口东侧石崖上,仍留有一批巨幅石刻,皆由国民党军政要员题书。右边为“陆军第六十一师阵亡将士千古”。中间正文石刻最上一行为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气壮山河”。中间并列五行:首行“精神不死”,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所题;其他依次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题写的“伟绩千秋”,国民党元老、时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常务委员的于右任题写的“成功成仁”,时任国民党第34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题写的“制抑扶桑”,以及国民革命军90军军长李文题写的“气壮龙门”。&&& 长期以来,今人多将这些石刻误读,而与1938年年底激战禹门口的新八师联系在一起。但真实情况是,这是打响“八一三”淞沪抗战第一枪、时隶属90军的61师师长钟松驻防期间,为纪念该师自“八一三”以来,对日作战阵亡的共计22400位勇士而刻制,时间应是1939年的夏季。日,钟松后人曾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亲临禹门口现场拜谒。&&& 其实,就算没有刻字,龙门两岸遍洒勇士鲜血的峻峭山体依然是最壮观巍峨的丰碑,这丰碑同时也坚实地矗立在我们每一个后来人的心中!&&& 从历史照片可以看出,龙门东西两岸的山岩上,皆建有大禹庙,据说首建于汉代,唐元明清几代数度重修。东西禹王庙建筑雄伟,依山而立,亭台楼阁,险峻秀雅,雕梁画栋,绚丽异常。令人扼腕痛惜的是,这苦心经营了千余年的建筑瑰宝,躲过了冷兵器时代的屡次兵燹,却不幸毁于东洋鬼子侵略的火炮。
【万荣章】 汾阴歌风
黄河在县西龙门而下由河津入境,行县境八十里,其西岸为陕之韩城合阳,南入临晋县境。    & ——《乾隆荣河县志》       汾阴,字面意思是指汾水之阴,即汾河的南岸,而作为县域名称使用,则始于西汉。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此县又有了荣河县的新名字。而现在的万荣县即是日,由荣河县与万泉县合并而来。单论年龄,唐代方设立的万泉要小800多岁,荣河和万泉算是老兄幼弟了。&&& 就是这么一个居于河边的小县,却享受到了无上的荣光。据志书记载,仅汉、唐、宋三朝,就有8位皇帝24次亲驾巡幸。汾阴之所以久负盛名,皆因一字一神。&&& 一字即“脽”,音shui,阳平,《辞源》释义有二:一曰臀部,二曰丘类,即小土山。很多时候,这个字的使用都和汾阴紧密相连,史书典籍中便有“汾阴脽上”“汾阴脽”“汾脽”“脽上”几种常见的称法。此脽上位于汾水入黄河处之南,其实就是因两水冲积而形成的狭长河洲,南北长四五华里,东西宽二三华里,如高丘隆起,就像一个趴着的人突出而健硕的臀部。此处气候温和湿润,草木繁盛,相传就是人类得以最初繁育之所在。&&& 一神即后土圣母,传说中较炎黄更为早远的原生始祖,也是以至上权威掌管土地、佑护人类的极尊之神。历代帝王“建邦国先告后土”,给诸侯分封土地亦须“先告之”,后土圣母就是天下的主宰,百事皆管。&&& 最早亲临脽上祭拜后土的是轩辕黄帝。大约5000多年前,各氏族部落间因为扩张相互征战。在这场争霸兼并过程中,黄帝部族迅速崛起,经过在河东中条山、盐池一带的阪泉大战和涿鹿之战,战胜了炎帝部落以及由蚩尤率领的东夷集团,结束了中国上古史氏族林立的局面,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开启了一个纵贯五千年、绵延至今天的全新文明时代。为了平抚战争创伤,进一步安定天下,轩辕黄帝来到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祀后土,以表钦敬,以祈福祉。自此以后,尧舜时期专门确定了八位大员行管祭祀后土之事;夏、商、周三代,更是每年都要举办祭典。&&& 进入汉朝,对于后土圣母的祭祀形成了更高的规置。汉文帝时于汾阴置庙(公元前179)。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刘彻在雍州(今陕西、甘肃一带)祭祀毕天帝,深有感触地说:“此番天帝我亲祭了,然无祠祭拜后土圣母,这祭礼便难称完备啊!”于是拟定礼仪,在脽上立后土祠。8年之后的元鼎四年十一月,有化育万物之神功的后土圣母,终有了与之配飨的后土祠。立祠之后,刘彻在余下的26年里,每3年亲祭一次,达八九次之多。&&& 后土祠即将落成之时,时值深秋,44岁的刘彻离开帝京长安,抵雍地的五畤原祭罢天帝,经由夏阳(今陕西韩城),从芝川渡口乘双层大木船东渡黄河,到汾阴亲祭后土神灵。船越河溯流而入汾水后,秋风飒飒,浪起云涌,君臣于楼船上排开盛宴,举酒畅饮,兴致极高。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有感于后土圣母掌管大地、化育万物的丰功盛德,又喟叹白驹过隙、人生苦短,而自己开疆拓土、平定匈奴的宏愿未竟、壮志未酬,遂心吟口诵,挥笔自作《秋风辞》名篇:& 秋风起兮白云飞, &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兰有秀兮菊有芳, & 怀佳人兮不能忘。 &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说:“武帝词华,实为独绝。当其行幸河东,顾视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缠绵流丽只是其表象而非本真。全辞从汾黄交汇处之景物起兴,由远及近转而注目于兰菊之上,借兰菊之芳华,颂后土圣母居功至伟,并进而将这种对女性或母性的赞美,延展至以后土为代表的秀丽如兰、芳馨若菊的所有女性身上。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素有雄心大志的封建帝王,能穿透眼前的种种繁华,参破从“极乐”到“哀情”的相生转换关系。&&& 感叹人生短暂,未必就是惧怕老之将至。我们宁愿相信,这是刘彻对自己的一种自我警醒,是他要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成为一代明君圣主这一志向的直观表达。唯有这样解读,全辞才更见其严谨的逻辑性,才更加具有气韵上的贯通感,才能与汉武大帝的行为、心思与境界更为匹配。这种柔中透刚、绵里包骨的艺术手段,恰是《秋风辞》传之千古而不朽的内在真谛与意义本质。&&& 如今,脽上这块风水宝地因为崩溃坍塌,早已被湮没于万荣荣河镇广袤的汾黄滩涂之中,很难确定其具体方位。历朝历代时有扩建的后土祠建筑群,也曾于清代两度移地靠后重建,退至庙前村高高的塬畔上。&&& 以现代生态的眼光,我们从辞中还可还原当时汾黄交汇处的基本概貌。那时的黄河比现在要窄,水应当更清也更深,民间有“十八扁担”之说;而汾河的水量要比现在丰沛得多,可行双层的豪华楼船。在晋陕豫一带,由汾黄渭三河而连接起来的航道,让人们尽享舟楫之利。古老的汾阴见证过的岂止是多位帝王的巡幸与礼拜,春秋时期著名的泛舟之役一样在她的注目之下,呈现出别样的景致。&&& 晋惠公四年(公元前647)冬,晋国遭遇饥馑,惠公便遣使向秦国乞求籴米。秦穆公虽为晋惠公的亲姐夫,但因小舅子前番为复国答应割让河西五城却最终食言,显得犹豫不决。有大臣晓以利害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是为行道义,必有福报。”加之夫人穆姬的苦苦相劝,秦国国君最终还是想通了,我这个小舅子可恶,但他的子民却是无辜的,于是便决定救济。接济的漕粮从陕西凤翔起运,装船沿渭河东下,由潼关入黄河,再溯水北上至汾河口,由汾河逆水行舟运至今新绛县,再转陆运运至晋国国都。一时间,三河之上艨艟连翩,舟楫如林,运粮船自凤翔及绛州相继。如此大规模的“光彩行动”旷古绝今,场面相当感人。&&& 无巧不成书,翌年秦国也遇灾年,而晋国丰产,便向晋国的小舅子乞求买粮。晋惠公此时全然忘记了姐夫的慷慨援助,对秦国之灾无动于衷。臣子庆郑大声疾呼力陈道义:“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尽失,何以守国?”甚至对晋国的未来作出了“无信,患作;失援,必毙”的清醒判断。&&& 晋惠王这事确实做得过分了。于是,秦国举兵伐晋,大获全胜,直接将惠王俘虏,并欲杀之以祭天。出于政治考虑、不谈爱情的联姻,势必将国事家事搅在一起,乱麻一堆,理也理不清,事情再往后发展,就更显热闹甚至有点狗血了。&&& 晋惠王的姐姐穆姬闻知弟弟被俘,自知娘家兄弟背信弃义把事情做得太绝,也不好明着向丈夫求情,只能脱下华袍裹上丧衣,再叫上几个孩子,手举火把,站在由柴薪堆成的高台上,让下人捎话给丈夫:如果晋君被丈夫杀害祭天,那么,明年的今日也将是他们母子的祭日。夫人的此举让秦穆公左右为难,只好着人将晋惠公释放,以国君之礼好酒好肉相待。&&& 穆姬夫人之所以导演这一场闹剧,她给出的解释是:“吾闻‘仁者虽怨不忘亲,虽怒不弃礼’,如果晋侯被杀死于秦,当姐姐的我也是罪不可恕啊。”&&& 人说春秋无义战,父子相争、同胞相残的事举不胜举,而穆姬夫人何以能够以自己与孩子的生命作赌注,决意以德报怨保全那个蹂躏养母、追杀手足、欺骗姐姐姐夫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呢?&& 答案应当不止有亲情充盈这么简单,其中更有一种承袭自后土圣母的博大、宽容和如水的韧性吧。&&& 世事吊诡,人生幽微,难道因为后土圣母的缘故,汾阴注定便是女性绕不开的精彩舞台吗?我惊异地在《万荣县志》大事记中发现了这样的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王昭君奉命和亲,自汾阴东渡黄河北上。&&& 昭君出塞是汉匈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汉书》《后汉书》中皆有所记。我们不清楚王昭君经过汾阴时有没有在后土圣母像前为自己祈求一份未来的幸福,但漫漫黄沙掩不住《出塞曲》最重最厚的乡愁。她和此前的穆姬,此后的文成公主等一样,婚姻大事只是政治棋盘中的一粒棋子,但她们都以较为从容的心境,坦然面对命运,为故国的和平安宁,为丈夫的宏图霸业,凭借自身的温婉和宽容,还有如水样的母性柔德,背负起该担或不该担,承得起或承不起的责任。&&& 在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的关系。从这个意义出发,西汉末年的和亲是成功的。但至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边疆自然又是战乱迭起。&&& 亲眼见自己换取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67岁的王昭君在幽怨凄清和绝望中死去,徒留“青冢”在大黑河南岸,从此对故国故都的怀恋,都只能托付流水寄入黄河带回……
【临猗章】 血色长河
黄河自荣河入临晋,
在县西三十里,行县境四十里。   ——《光绪续修临晋县志》   人们常常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比喻事物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其形成基础,就是黄河河道的游荡特性。黄河在龙门、潼关间的小北干流河段广袤的河滩,正是这句民间悝语的原产地。临猗县与对河的陕西合阳县就像是这一河段的腰身,是最容易出彩最能见风情的。&&& 土地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一直就是国家战争、民间争斗的重要导火索。远至春秋战国的争界之战,秦晋两国围绕河西五城的夺与守是最重要的内容;秦一统天下后,天堑黄河又成为郡县的天然边界,但河流的宽幅又使得这样的界限带有模糊和不精确性,继而形成争议。&&& 西汉至明代前期,此河段两岸不时会有大面积滩涂摊出,但多为官方加以开发利用,从西汉汾河口的“河东渠田”,到明代河津荣河滩的“军营牧马场”,抑或是明朝封居蒲州的王爷将河滩地占为王田屯种,平头草民少有虎口拔牙与官家夺利者,因而山陕间未曾见大的滩案与界争。&&& 随着农耕文明带来的过量开垦,黄河上中游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河流的不稳定性上升,小北干流至有清一代迁徙摆动日甚,淤积速度也大为加快,侵岸夺垣的程度也更加剧烈,官方豪强对滩涂的控制也日渐放松。&&& 临晋潘侯村以西滩地,永乐年间由晋府借出为军方草场秣马其中,后逐渐被改入民籍的营兵与沿河村民分耕。这一段史料,无疑是供“龙王展腰”的广袤河滩复归民间的鲜活缩影。人们甘冒风险,在河滩播种下希望,希望在,梦就在,有种无收又有什么关系呢,一切不过是从头再来!&&& 有此想法的,河东人有,河西人也有,居上游的有,处下游的也有。于是乎,近一二百年以来,东西双方、南北两头,争棉夺草、拳殴械斗,轻者失血、重者殒命,虽经地方协商调停,仍未彻底绝迹。&&& 黄河冲刷了两岸的地形地貌,更雕塑了沿河儿女躁动火爆的性情与风格。无论是河津之耿、荣河之直,抑或是临晋之执、风陵一带长旺匼河之烈,都摆脱不了地缘之影响。你见过这一带河流独具的“揭河底”奇观吗?那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之势,是多年蓄积后的瞬间爆发。淤积在河底的泥沙板结,卷地毯般被翻滚的水流整片整片掀起,像一堵墙,又像高高迭起的一排浪,时而露出水面,时而又跌落水中,河床几小时内便可以被冲深数米。这种爆发,是黄河自我的疏导与修复。&&& 这一带的黄河儿女也从母亲河那里继承了血性,甚至于这种周期式的爆发。《民国临晋县志》总结其乡民习性云,“尚气节,黜浮华”,体现出“惟劳苦忍耐”的特性。想这亦是沿河村落村民之共性特质,否则的话,这些能将长河都染上血色的诸如扎马嚼、血故事、背冰亮膘等重口味的民俗社火,怎么会如此集中产生与沿袭在这狭长的河谷地带呢?这便是他们性格当中的周期性爆发。用这种爆发,他们排遣苦难、驱赶贫穷、平复怨愤。&&& 如今,沿河地带有多处提水灌站可让水往高处走,但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出了河滩上土崖,人和庄稼都只有望河兴叹、靠天吃饭的份。能等来雨便等,等不来雨便求。但这一带儿女的“求”却不是唯唯诺诺的哀讨,而是一种见肉见血、软硬兼施的强索。&&& 扎马嚼也称上马嚼,应当是源于上古时期用于祈雨的祭祀形式,就是由精壮男子将筷子粗的钢钎从嘴里刺穿面颊,类似于给马牛安上嚼头。相传尧王在位某年大旱,祈雨以解民苦,需巫师纵马绕城一气驰骋数十圈。为激发马力,巫师给马嘴扎上铜钎。结果只差一圈时,神马体力不支。眼看前功尽弃,情急之下,尧王将铜钎从自己面颊扎过,代马驮巫师跑完最后一圈。霎时阴云蔽日大雨如注。从此,附近的子民开始效仿尧王扎马嚼以求雨。&&& 现在,扎马嚼已单纯成为正月社火的民间表演,带上了祛邪祈福之意味。而且,大多数人更愿意称之为扎马角。可不是么,敢上钢钎的勇士们,这一天绝对是全村及周边最红最耀眼的角儿!&&& 扎马嚼分上马、逗马、回马三个阶段,时间会持续数个小时,而且隔个把小时还要再含冷水,将钢钎抽动几下,防止血液与钢钎凝结。按照原始的做法,接下来要去黄河取水了。事先选定的属龙的青年,着龙袍挂龙须,扮成龙王模样,在马嚼如蒜辫样麻鞭的胁迫下,被剥了衣衫鞋袜,打着赤脚,扛着链锁,怀抱瓷瓶,无可奈何而又可怜兮兮,像被押解的囚犯,在火铳的导引下,浩浩荡荡直向河边。一路上,马嚼还要对龙王进行言语的威慑及行动的恫吓,龙王则唯唯诺诺完全配合。沿途一旦发现有人戴草帽,马嚼定是挥鞭就抽,毫无商量的余地。大家这番折腾,为的就是祈雨,而你居然还遮雨,你不挨鞭谁挨?&&& 到了河边,领头的马嚼会喝令龙王将瓶灌满背上,于瓶口插上柳枝,又呼啸着返程。这时龙王和水瓶便金贵多了,相当于一级保护,防止水洒或沿途村庄抢水。直到自己的地界,又经过全村人盛大的欢迎,这才将水徐徐浇进田间。
其他地方何曾见过如此霸气的祈雨,全程不烧一炷香,不磕一个头,不上一点供,倒更像是一场造反。这一带流行的《祈雨歌》,估计全天下也独此一份:&&& 龙王爷,请你哩,不出三天要雨哩。&&& 厦上瓦片晒红啦,房檐骨朵火着了。&&& 锄田哥哥渴死啦,八十岁婆婆饿死啦!&&& 金刀子,银刀子,下雨就在今早起;&&& 金香炉,银香炉,下雨就在今晌午;&&& 金柜桌,银柜桌,下雨就在今后晌;&&& 金灯盏,银灯盏,下雨就在今黑间;&&& 金板车,银板车,下雨就在后半夜。&&& 一点一马勺,两点一池泊,&&& 三点一黄河,下他个,&&& 七天八夜九后晌,转天早起可续上。&&& 井水要连井口平,池泊不满你别停。&&& 雨水能渗三尺地,我给你唱三天戏。&&& 龙王爷,你听着,你不下雨小心着,&&& 拽你胡子扳你角,要你龙王做什么!&&& & 你服不服?黄河滩的儿女就是这么奇葩!黄河边的子民没钱也这么任性!在他们面前,任何的指指点点都显得矫情,因为只有他们才最懂,怎样去做这片土地最称职的主人!&&& 扎马嚼虽然足够刚烈,但因为有冷水的冰激和事先的准备,一般见不到血。而同样源于上古祭祀的社火“血故事”,则是另一番淋漓。“血故事”单就形式而言,类似别处的“高台”或“抬阁”,却添注了“血”这个核心。其基本程式为神鞭开道、锣鼓随行、“高台”表演、火铳护卫,最后是由小丑自由发挥的“故事尾巴”,所展示题材由古到今,选择的标准除了足够血腥惊悚外,必须是惩恶扬善的主题。“血故事”演进变革至今,主角们已不再通过自残自戕的方式来获取真血,也少用禽兽之血替代,而是采用现代影视惯用的道具血,求得逼真耐久的效果。如果说普通的社火热闹追求春风化雨、寓教于乐式的正面教化方式,告诉人们“不能恶”的话,那么,“血故事”便是期望用血腥场面的还原展示,让恐惧和战栗驱除人内心时隐时现的恶念,达到“不敢恶”“不想恶”的自我约束。在“血故事”原始设计者看来,这种反面教材式的警示或许更有张力也更为管用。而且其程式的总体把控,也能见其心思与智慧,有科学成分在其中。比如最终的“故事尾巴”,用小丑淘笑的滑稽与幽默,将观众收到的凝重压抑感用轻松稍加稀释,这就类于现代心理学范畴的“心理疏导”了,免得过犹不及、盛极而崩。&&& 有黄河与黄土塑造筋骨,因而强悍不屈;由沉重与激荡砥砺精神,所以桀骜不驯!&&& 大河滩的汉子哟,你在黄土地里汲取了沉默与忍耐,又从黄河浪头感染到疯狂和宣泄。&&& 大河滩的汉子哟,不是你不知道疼痛,而是你更渴望那几分快意,所以你们才总让人感觉到一种——痛快!痛快!!
【永济章】 蒲州梦华
凡河带县西北绕县境西南,行县境二百余里,东达芮城。&——《光绪永济县志》
“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势,壮关河之气色。”这是光绪版《永济县志》对当地形胜的精辟批点。&&& 由于当代行政区划的变动,黄河今过永济境不到49公里,而在光绪年间,乃至追前往后一个较为久远的时期,境内流程通常要超过两百里,足见其之异乎寻&&& 常。而蒲州二字,更成为这一地区地位显赫、实力雄厚的地缘标记抑或人文符号。这座因黄河湿地蒲草丛生而得名的城市,承继了蒲草柔韧易养的天性,无论其初创勃兴时,抑或是鼎盛巅峰期,甚至于中落衰败直至废弃,那份自信从容、儒雅广博却从来没被削减过。所以,在中国历史漫漫征途,不论哪一个阶段,都能在记忆中翻检出有关他的履痕,也算是史不绕笔的代表了。&&& 一座城池也像一个人,不同阶段会有不同阶段的影像,但人们通常愿意在盛年锦时留存一张作为标准像,那么,既通上古又接当代的蒲州名城的标准照必然来自于唐朝。&&& 蒲州得名于北周,在此前后一直是军事重镇、交通要冲。唐立国后,作为隋地的蒲州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凭借山河之险,居然固守了三年,以至高祖李渊无奈地做出“放弃河东谨守关西”之决策。是李世民拂违上意,付出高昂的代价,才攻陷蒲州,在河东拓开局面。来之不易方倍加珍惜,至开元盛世时,全国共有四辅、六雄、十望、十紧30座重要城市,蒲州与同属河东地区的绛州一同荣膺“六雄”,仅次于“四辅”,用现代的眼光看,当然是响当当的一线城市了。开元九年,蒲州升格为河中府,成为与东都洛阳、北都太原比肩并驾的中都,达其鼎盛。&&& 没有了蒲州的河东是庸常寂寥的;不环抱蒲州的黄河会丢掉太多的才情韵致;不倚重蒲州的李唐王朝更会抱憾终生稍逊风骚。我们之所以敢这样讲,全因为诗歌!&&& 那时的蒲州城周二十里,布局完整,规模宏伟,楼阁寺庙星罗棋布,街巷交错,铺面林立。往来长安的车马行人皆由城西门外蒲津浮桥渡河,这座桥仅结链为缆、铸牛做墩,就耗去全国当年所产五分之四合计八千吨的生铁;城西南角有鹳雀楼,文人雅士常于此登高望远骋怀赛诗;城南上风上水,多居官宦,门外有西海、河渎两座神祠;城东门外还有繁华的商贸区。“州人仪容闲雅,服饰鲜丽”,是有名的“仕宦之乡”,向以“人文称盛”(《祝氏志》),全域之内儒、释、道并举,圣、神、人谐和。&&& &&& 不仅如此,城内城外寻常可见的羌人胡姬,给蒲州城平添了大都会才有的“国际”范儿,使之更显现出兼收并蓄的包容气质,所以类似葡萄酒、胡旋舞这些带有异域风情的潮头元素怎么能不给儒雅的蒲州再加高分,勾引得普天之下的风流才子、文人墨客竞相而至呢?更何况,那里还有表里河山之壮美,有千古文脉之绵长,有独步诗坛之巨擘,最不济也要带一点桑落美酒、蒲笔蒲纸,提升提升自己的文心诗意。如果非要给盛唐时的蒲州加一句广告语,那一定是:“没到过蒲州的文人,算不得真正的文人!”&&& 我们随便进入蒲州公元八世纪哪一天的清晨,随着西门吊桥的嘎嘎落定,那位骑一匹瘦马由浮桥进城的才子,说不定恰好就是归乡省亲的“诗佛”王维;或许在城内哪一家茶楼酒馆行令投壶的,便是哪几位诗名甚盛文风正健的青年才俊;更或许,那位经过城楼门洞正欲出城查访的老者,就是于此处写就“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的蒲州刺史颜真卿。&&& 险峻之河山激发灵感,丰厚之人文涵泳精神,发达之交通传诗扬名,蒲州就这样一步一步被游历者与原住民托举上唐诗巍峨的高山,成为最奇绝瑰丽的尖峰。蒲州州府治县,民间能作诗解诗者甚众,虽耕者亦不废诗书;至于士子一类的读书人,也喜欢游历交友,从现存诗歌来看,于蒲州尽地主之谊与友人迎送酬答之作甚多;即便官场幕府,职下同僚也多诗词同道,相互切磋唱和几为常态,地点也多在府衙内被称为“绿莎厅”这个专为“诸书记、从事趋府宴会”之所。&&& 绿莎厅这座带有私密性质的文化沙龙对文学界的影响,也大大超乎我们想象,宋代诗人王禹偁《送柴谏议之任河中》不仅提及,更驻笔加注:蒲津名郡得名公,谏纸盈箱且罢封。红药阶墀曾吐凤,绿莎厅事旧鸣蛩。下车首谒重华庙,入境先经五老峰。见说丘门诗版在,应教回也继遗踪。&&& 他在自注中这样言及绿莎厅:“故事,河府院有绿莎厅,唐来治平时,好事者尝加浇溉,兵兴之后,为不好事铲去之。公好事者也,可复此景,故云。”晚清名臣林则徐更将之奉为典故入其联作。&&& 请相信我们说蒲州代表着唐诗的尖峰并非信口开河。有唐一代最精华的八律诗、十绝句,出自蒲州人之手的竟占其五;自然而然形成流派的“大历十才子”群体蒲州人独享其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凡二百七十余人,将近二十人原籍或占籍为蒲州;我们也不难想象,卷帙浩繁的《全唐诗》两千二百多诗人、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应有蒲州多重的分量,其间的蒲人自不待言,慕名以访将蒲州风物入诗的,何其多哉?&&& 文化的影响岂止当代,它可以穿越千年而不朽。无独有偶,2011年,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著名学者王兆鹏首次用计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历代的唐诗选本、评点资料和研究论文等数万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推出《唐诗排行榜》,排具了最具影响力的唐诗“前100强名单”,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排名靠前的诗篇,更是视作品在传播中的影响力而定。&&& 位列前十的诗篇作者半数是河东籍诗人,而其中的四篇都关联着蒲州:&&&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列榜单第二)《登鹳雀楼》王之涣(列榜单第四)《登柳州城楼》柳宗元(列榜单第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列榜单第九)
在造纸术、印刷术产生之前,除甲骨、竹简之外,人们还会在蒲草上刻字记事。当这种芬芳在《诗经》中的植物,这个在文明传承中连接着简与纸两个时代的中间替代角色,不经意间成为一个区域名称的时候,是否已神秘地预示了这一区域的未来走势与发展方向?&&& 蒲州人文之盛来自于自身久远的沉积,更兼有时代波澜壮阔的助推。蒲州的繁华紧紧依附于大唐王朝的繁荣兴盛,而且在黄河文明达到鼎盛沸腾的大背景下展开。但当这份繁盛渐行渐远,这份鼎沸复归平静,蒲州便注定会铅华尽洗。&&& 自宋以后,经济中心东移南下,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一直在或南或北的地区摇摆,黄河文明不可遏制地跌入迟暮岁月。纵是蒲津桥头总重600吨的铁牛铁人铁山铁礅铁柱也挽它不住。&&& 挺过了金、元战乱的蒲州,在明王朝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农历乙卯年腊月十二)夜半子时的八级大震中,元气大损,城廓房舍尽倾,死伤难以数计,民间更称之“天塌蒲州”;次年,重修城墙以土筑之;明隆庆元年(1567年),加大石铺底,城墙内外以大青砖叠砌,虽又显威武,但比之唐时,仍大为逊色。之后清代的数次局部修葺终未见显效。&&& 1946年秋,黄河又涨,河床已高出城池;次年,永济县城迁至赵伊今址,蒲州城内居民多有迁出;1959年,三门峡水库兴建,蒲州古城划入库区,居民全迁,旧址遂废,河水四面而入,泥沙湮城,空留一片残垣断壁向夕阳。&
【芮城章】 永乐飞彩
县境东西广七十里。西南至蒲州府永济县界杜村三十里。黄河在县南二十里。&——《乾隆解州芮城县志》
现在,黄河东岸的接力棒该由永济向芮城交接了。交棒的是长旺村,接棒的是匼河村。其实早在之前隔一个章节的《血色长河》中,就草蛇灰线地埋下了这两个村庄的伏笔。两村都以敢在正月仅着短裤头巾赤身背负冰块碾盘铡刀以示强悍的“背冰”社火而赚得声名,从而让儒雅的蒲州有了“百炼钢成绕指柔”的刚毅洒脱,把门户撑得更为硬朗。中条山南夹于黄河间的狭长地带,河道虽较少有改,但区划却时时迁变。今年你可能还在纠结你到底是平陆人、芮城人抑或是永乐人,那么后年你就会更深陷于晋人还是豫人的困惑。自汉以来,该区域行政区划较大的变动多达三十余次,直到日,永济山南三个人民公社划归芮城,才大体固定为现今的区域框架。所以,直到今天,平、芮二县的老百姓间还常说是一县人;而县东县西人在很多时候却显得泾渭分明。乡关依旧在,归属最伤情,这几十次的变动,哪一次都不会让芮城缺席,这或许便是芮城人“言事难及细致,从来只说概略”的性格密码?名不正则言不顺,说不清你还爱乱问,况且你问的这些些又干卿何事?胡应付一下你去逑!不知是嫌短拿不出手,还是变来变去难讲清,芮城老版县志均未言及黄河过境流长。但1994版的新县志不仅给出了答案而且还讲得够清:自匼河南流至凤凰咀,直角折东,经枣树巷弯向北至大沟南,东流进入平陆县洪阳,环流边境80.3公里,沿途计12条沟涧出山入河。小涧水都交代得这么清晰,应该是有深意的。那么,我们不妨费点笔墨先来关照一下它们。从西往东说,先是一条安家涧,长12.7公里,在匼河村北西入黄河;再就是田峪涧、阳祖涧、东焦涧、江口涧,再偏东一点,是饮马泉涧和临泉涧,再东越孙家涧、寒谷涧,便是永乐涧。其下稍大的涧水还有大王镇的白龙涧、葡萄涧,陌南镇的恭水涧、洪沟涧、浢水涧。单纯从现在的名字看,我们看不出这些涧水有什么文化含量,但如果我告诉你,这安家涧应当便是雷水或雷泽,饮马泉涧、临河涧更古的名字叫做妫水和汭水,而永乐涧又极有可能便是出自“渠潴之山”的“渠潴之水”,你又会作何感想呢?这些散见于《山海经》《水经注》中的古老名称,如此集中齐整地排列于我们眼前,你即便不愿意为之感到骄傲,也一定会由衷地生发惊叹!地名往往是对一地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之赋予,客观上具有描写自然景观、记叙人文历史、寓托思想感情的功能,那么这些山沟溪涧间撒落的这一个一个小村,又会让我们联想到些什么呢?我愿意不厌其烦地再罗列一下它们的名字——这一带极其平常甚至很不起眼的村落:窑上、上田、尧村、东尧、西尧、王坪、侯封、华望、古贤、东历山、西历山、见帝。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清代诗书大家吴雯一定惦出了这块土地的分量及含量。永乐涧周边,清流绕径,桃李夹溪,翠竹盈列,烟霞染空,南掬一河帆影,北枕漫山树花,“人比之武陵源”。这两位大才巨擘,一个移家永乐,长住三年,自探典籍,敦实学识;另一个干脆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奉母携弟举家迁临,还赋诗向友人力推永乐之宜居:自卜条南旧隐居,明星玉女对摊书。门前万里昆仑水,千点桃花尺半鱼。但永乐最具权威性的代表还是土生土长的吕岩吕洞宾。吕岩,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生于招贤里水竹墟,曾祖曾做过河东节度使,祖父授礼部侍郎,父亲也官至海州刺史。官宦人家、书香门第的吕岩虽聪慧过人,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却时运不济,64岁才中进士,做过江西浔阳的县令。短暂的仕途之后,自觉无望的吕岩即弃官从道,成为对道教之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被后世尊崇为全真教师祖。在民间传说中,吕洞宾被奉为八仙之首,但现实中的吕洞宾,准确讲应是唐朝末年的道学家、医学家、养生学家及书法家,从励志角度出发,他亦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作为新兴道教的思想领袖,吕洞宾一改传统道教丹铅黄白之术,主张以自己身体为丹炉,以自身的精气神为药物整体修炼,他甚至进一步指出道德修养在修炼中的巨大作用,要求人们弃恶、扬善、改过,保持天真自然的本性。在吕洞宾“性命双修”的思想基础上,宋代咸阳大魏村人王重阳顺应潮流创立了具有完整意义教制的新道派全真教,在黄河南北卓有影响,声名显赫。金元时期的社会动荡,促使全真教迅猛发展,走向鼎盛。与此同时,蒙元势力日强,逐步扩张到北方和中原广大区域。政治与宗教此时此际最容易达成一种默契,政治需要借助宗教来影响民众,进而实现统辖并巩固政权;而宗教亦想依附政治这驾马车,走得更顺跑得更远。全真教高层与元朝统治者之间经过前后数次接触,终达成意向开始了全面的合作。道教祖庭永乐宫便是这种合作的直接产物。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元朝,我们今天很可能就会与这座被人们誉为“东方画廊”的艺术宝库失之交臂。吕祖仙逝后,乡贤即在其故宅建吕公祠以祀;继而又扩为道观,有了日常性的布道活动。1231年,吕公祠毁于大火,经全真教首领提请,元太宗敕令“升观为宫”,晋封真人吕洞宾为“天尊”,同时着派专人修造“大纯阳万寿宫”。这项元朝时期的国家重点工程于1247年正式动工,一路伴随着元代的兴盛乃至覆灭,工期长达110年之久。当绘制重阳殿壁画的民间画师描完最后一抹色彩,历史的车轮已碾进了明洪武年。除洛阳勾山画师马君祥及其子弟、门人,襄汾画师朱好古及其门人,更多的木匠、瓦工、石匠、雕工、塑匠、画工都没能在这件瑰丽的作品上签署自己的名姓。而他们中间一些人,穷其一生,也可能只拥有这一件作品。更或许,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迫于生计,只是认真做了自己的份内,且领到了应得的酬劳,从不曾想过什么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但他们却真真切切创造了世界,留下了精品。宫内曾有石碑载文:“当其时,名挂天府,奉敕建宫。鲁班匠手,道子画工。”得如此评价,亦不负此生了。永乐宫,中国建筑艺术的奇葩,园林艺术的典范,造型艺术的样板,更是壁画艺术的极点!兴亡存废本是历史的铁律,代表着一种必然,但偶然性的客观存在,却常常意味着还有峰回路转的重大拐点。三门峡水库的兴建,是新中国成立后,黄河中游发生的最为深刻的事件。按照最初的规划设计,最高水位要达到海拔350米高程,离河岸两公里远的永乐宫海拔大约330米,和前文叙述的蒲州古城一样,都处于淹没范围。相比之下,永乐宫更像是一个幸运儿,它不仅没有像蒲州古城那样被废弃,反而因之更放异彩,又创造出一连串的奇迹来。尽管因为泥沙问题的误判,库区高程后来大大降低,这两片土地最终都免于沉底露出水面。此时的永乐宫,已在风霜雨雪中屹立了七百年,人为的、自然的破坏使得梁柱腐朽、殿基下沉。宫里已经没有了宗教活动,镇里逢集赶会,摊贩们就在大殿门前支摊子,墙边有生火的、宰杀的。大殿曾是村里的小学堂,因为满墙的壁画让娃娃们害怕,村人就凑钱在大殿里又裱了一道假墙遮挡,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壁画的作用。时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国家勒紧裤带,批拨了200万元,要将这一文化瑰宝整体搬迁至芮城县城正北两公里的古魏城遗址内。这样的迁建式保护,在我国属首次,即便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可资遵循借鉴的经验。请来揭搬壁画的洋专家开口就是千万元费用,配套需盖专家楼修柏油路,而且还不敢保证成功。迁建之事最终惊动了周恩来总理,他定下了由中国人“自己搞”的方向与思路。很快,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云集黄河岸边,组成了迁建委员会。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青年专家群体,将带领当地四五百民工为神仙搬家,他们要将这座700年的宫观原封不动、完好无损地再现于20多公里外。勘查测绘的工作早已于1954年展开,但搬迁所用图纸要更为翔实精准,每一处细节都须顾及,见诸档案;每一步拆卸都须记录,以备日后复原。壁画的临摹,是由文化部直接安排中央美院及华东分院师生结合教学,轮流合作,原状摹绘。从理论上讲,这项工作并不复杂,但师生们心疼这些宝贝生怕因接触而磨损,便舍弃了惯常的贴壁拷贝法,而是先拍照制出幻灯片,再打到临摹画纸上勾描,最后再比照壁画原作进行细部修改。为了尽可能接近原色,买临摹用颜料的老师,居然把北京的颜料店、古董店翻了个底儿朝天。也正因此,临摹不到一千平方米的壁画竞足足用去7个月时间。揭取泥皮壁画,是整个工程的难点与核心。永乐宫四座殿内壁画,皆以人物画为主,群像排列,人物密集,上下重叠四五层之多。大家反复讨论试验,最终采用了锯取与拆墙揭取相结合的方法。为最大限度保护壁画利于复原,工人们使用了“不均分”切割法,将壁画切割成341块,原则是按照人物头部边缘和衣冠边缘切,尽量不伤及画面精细处。这样必然加剧了切割难度,以及包装运输上的繁琐。拆解之后的运输也是个大麻烦,新址旧址间未通公路,整个晋南区政府机关甚至没有一辆可供装运的汽车。途经的村庄集镇便组织村民接力修路,短时间就平整出一条5米宽的黄土道。运输实验先由小平车开始,十多人就拉一块壁画千谨慎万小心,来回步行近百里,一点一点踩线勘查。这样的实验重复了7次。直到时任山西省省长卫恒亲自批示,从太原调过来4辆苏产“嘎斯”,效率才大大提高。汽车运输更有详细的工作守则,壁画不能直接放在卡车上,而是上下捆好弹簧,将壁画连包装卡护在弹簧中间;实载时,车胎要放出一部分气,时速应保持在10公里左右。资料显示,仅壁画完成转运又用了整整40天。每一次搬运,都像是过节,车头前挂着领袖画像,车箱两侧悬着标语,群众夹道迎送敲锣打鼓,迁建委员会负责人亲自随车押运。那情景令当年参与其中的建设者们至今回想起来都激动万分。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被拆割成一件一件的珍贵文物,在长达8年的拆迁移建中,未发生一起丢失或损坏。谁都没有现成的经验,遇到问题就开“神仙会”集体想办法,晚上收工后在工棚,仍然会点着马灯总结、争论。谁也不会轻易去否定谁,但凡有想法都先做试验让实践事实来说话。工地上为数不多的妇女同志,不仅身兼数职,吃完午饭也要放弃休息,到附近村子打包装用的草绳。就是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博工作者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在填不饱肚子、又不通电的条件下,凭借沿袭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用加工改造过的普通农具、原始工具土法上马,创造了足以彪炳世界建筑史的神话与传奇。这是“小米加步枪”取得的伟大胜利在文博领域的续写。历史精彩之处,在于它的不可知、不可逆,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机缘巧合。几乎同时,遥远的非洲,也遭遇了同样的难题。上世纪50年代末,埃及和苏丹政府决定建造新阿斯旺高坝,许多重要的古建和遗址将葬身水底,其中包括最著名的阿布辛贝神庙。消息瞬时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有51个国家分别作出反应,24个国家的考古学者参与了实地勘察或制订方案,22座庙宇古建最终被原貌迁建至安全地带。阿布辛贝神庙在联合国的大力支持下,由瑞典专家拿出切割拆卸重装方案,后移180米,抬升65米。劫后新生的阿布辛贝神庙以3600万美元的代价赚得“古代和现代双重奇迹”之美誉。这当然是人类为保留共同的文化遗产跨界协作的成功案例。而独立自主的中国人民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举目无援靠单打独斗也同样大获成功!尽管这一份精彩无人喝彩,这一道明媚只是“墙内开花墙内香”,但是,重放异彩的永乐宫终究要作为人类共有的财富融入世界的怀抱。日,永乐宫正式对外开放。当各种肤色的国际友人面对这世界美术建筑史上的杰作惊叹不已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迟到的喝彩或许才更见真诚。近些年来,流行于网络、形形色色所谓的“中国式”,无一不包含着否定与诟病。其实,早在50多年前,永乐宫就以他所经历的传奇,朗声告诉世界,什么是中国式气节,什么是中国式勇气,什么又是中国式智慧!永乐宫的整体成功搬迁,开创了我国大型古代建筑及壁画搬迁保护的先河,是新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中国数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道,展示着这个由黄河哺育滋养着的民族,血脉中喷薄涌动着的、舍我其谁的自强与自信!&
【平陆章】 故城在水
(县境)东西广二百三十里。黄河县南三里,自河津龙门至蒲州南至于潼关折而东至芮城。逾平陆东至于砥柱,又东过垣曲下孟津。&——《乾隆解州平陆县志》&&&  我来黄河水初放,旧城在水新城迁。圣人涧上起楼阁,井字街头车马喧。山区竟有新乐府,伶官男女皆如仙。动人一出《火焰驹》,鼓舞人民争先鞭。这八句诗选自文学泰斗田汉50多年前的诗作《旧城在水新城迁》。日,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田汉由运城抵平陆参观了三门峡工程之后,在平陆县城作了短暂的停留。其时,三门峡水库开始拦洪蓄水投用已近4个月,刚刚完成了由老城向新城迁移的平陆新县城里外三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63岁的田老,听了地方上的县情介绍,又在新建的人民大礼堂观看了平陆蒲剧团新排的《火焰驹》,深深被这火热的新场景、新生活感染,即兴为平陆赋诗一首,以志纪念。老人用诗句抒发了他对这片盛产实诚的热土美好前景的期冀,“何当明年再来访,三门电站晋豫连。生产生活并改善,跃进不已恰如飞马腾云烟。”全诗结句更表达了这位文学戏曲巨匠对古虞儿女独特、真挚的祝福:“黄河最宽三公里,人民幸福乐无边!”这的确是一片实诚的土地。为了祖国的重点工程建设,为了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平陆不计代价不讲条件,沿河被淹没4个乡镇、42个行政村外加县城,计6.6万亩耕地,移民4329户,22220人,拆房屋12784间,毁窑洞10295孔,过去累建的引黄水利设施及水浇地,悉数化为乌有,仅吃水或灌溉水井就有1493眼被吞没淤埋。我们暂且不说库岸坍塌滑坡带来的危险和损失,单纯出行上的不便就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建库前,三门乡群众进县城走沿河公路,也就十多公里的样子,当天来回没有一点问题;蓄水以后,需绕道条山半腰,来回100多公里。受此困扰的何止三门乡一处,全县统共被淹没公路130公里,而县境从东到西只是67.5公里,相当于影响了一整县的人。平陆属深狭谷河段,自古就不见什么河滩地,但建库以后有近6万亩的好地成了滩地。再大的损失,平陆人认了;再多的艰难,平陆人也认了。其实,在整个运城地区,平陆人从来都以实诚而为人称道。再困难的时候,就算自己饿得前胸贴后背,给工作队给下乡干部给娃娃老师做派饭,也是鸡蛋浇面让你端起碗来都要顶住额头;再有钱再能行,去运城也是说我下去了,邀请你做客还是说你上来,毫无忌讳地公开承认咱就是地地道道的山里人。不实诚的人谁肯这么干呢?突然就想到了“假虞灭虢”的典故。有人说是傻,但说到底还是实诚吧,不只是民间老百姓实诚,连国君都实在得出格,没闹清“唇亡齿寒”的弯弯套套,结果遇人不淑,美美上一大当。虽然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可谁家翻盖院落动手拆毁正房堂屋会不带一丝伤感呢?那里留有祖先熟悉的气息,可让后人安神;那里刻着新辈长成的印痕,总叫前人欣慰。堂屋是后辈的精神脐带,也是先祖的魂灵感应,是无字的家谱,更是有形的根脉。而县城,理应是全县人的堂屋!平陆老城创自金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共存742年,立城4年后即为解州州治所在地凡40年。老城历明清至民国,经15次扩建修补。城分内外两重,翠竹环抱,涧水萦绕。内城周二里五十步,城墙高两丈许,厚亦两丈许;池浚深一丈余,阔亦一丈余。外城东门之大观楼,五楹两层,颇为壮观,烟雨迷蒙,景色尤奇,“虞城烟霭”古景指的就是这里。以上文字摘要自平陆县人民政府日立于老县城遗址的碑文。这段补记于26年后的公文,居然能让人读出难以割舍、醒牵梦挂的情愫。但无论怎样,平陆与平陆人都作出了历史性的抉择——一切皆为大局,迁一家而利万家!日第一次研究新县城地址,确定在张店镇至前后滩之间建新城。月间,省政府会议研究将新址更改为圣人涧村至东韩窑村之间,距离老城17.5公里。不论选址怎样变更,但三门峡大坝1960年9月拦洪蓄水的时间却不能改。留给平陆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平陆县从各部门抽调精锐组成新县城筹建委员会,在国家补助20万元的基础上,发动各单位自筹资金,充分利用旧料,多快好省建新城。仅仅一年多时间,至1959年8月,平陆新县城破壳而出,所有机关单位均完成搬迁,足足比三门峡大坝落闸蓄水还提前了一年多的时间。实诚的平陆人又一次创造了奇迹。但因为要赶工期,新县城路管网方面的配套便形成了历史性欠账:街道是碾压后的渣土路,吃水得到圣人涧担挑车驮,排水主要靠深宽各半米的明渠。但一城人都不叫苦,勒紧裤带逐项改善。1964年有了水厂水塔自来水;1973年硬化街路铺柏油;1978年开挖了排洪道;30年间起楼两百多,县委大楼放眼四顾从此不再心茫然。平陆县全境过河85.2公里,三门峡库坝将其分为西东两段,大坝以上至芮城陌南镇小沟南村和常乐镇大坪村交界处,计47.2公里;大坝以下至曹川镇老鸦石出界入夏县祁家河乡,长38公里。三门峡水库建设前后,黄河三门天险一带聚集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但在此之后,人们更多地把赞美捧给了因工程而借名立市的三门峡市,似乎连本地人都几乎忘记坝址北岸那个古来就被叫作三门的穷乡僻壤。三门之南紧挨着最著名的黄河人门、神门、鬼门分河处,以及砥柱中流奇观之所在;北望可见的中条山腰,葬着巢父、许由两位上古高士。甚至,连平陆县名来历,也都和三门有扯不断的关系。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陕州运使李济物疏浚三门峡漕运河道时,得古刃一柄,其上铭铸篆文“平陆”二字,随后便将大阳县改为平陆县。明代的“驴友”、金石学家都穆来此游历后作《砥柱》以记:砥柱在陕州东五十里,黄河之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贡》谓导河东至于砥柱,即此。癸酉五月,道陕,会佥宪段君文济饮间言及,跃然欲与之游,以使事不果。十月,予回至陕,则段君已先我游,遂决意而往。乙卯,知州事颜君如环命州学生熊釜、张崇勉从予,离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门集津。三门者,中曰神门,南曰鬼门,北门人门。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滥,禹遂凿之为三。水行其间,声激如雷。而鬼门尤为险恶,舟筏一入,鲜有得脱,名之曰鬼,宜矣。三门之广,约二十丈。其东北五十步,即砥柱。崇约三丈,周数丈。相传上有唐太宗碑铭,今不存。蔡氏《书传》以三门为砥柱,《州志》亦谓砥柱即三门山,皆未尝亲临其地,故谬误若此。又按《隋书》载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数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无土木,而河之广仅如三门,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数十里之远?盖距河两岸皆山,意者当时或崩,人遂以为砥柱,而史氏书之也。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有以哉!&&& 在此之所以将这篇精短游记全文照转,不仅是想让读者感知这份天赋的奇崛瑰丽,更体会到抵之不易、游之所艰。明代达人空手游玩尚且如此,那么,汉唐时期满实满载的漕运船队,又该如何通过呢?1997年,为配合小浪底水库工程建设,省考古研究所对三门峡大坝以下平陆、夏县、垣曲三县的黄河栈道遗迹进行了详细考察,发现古黄河栈道遗迹40余处,累计5000余米,位于平陆的计32段、4032余米。这一成果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6年,黄河栈道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河栈道是一部凿刻于山崖上的史书,掀开它也就掀开了自秦汉以来直至上世纪中叶两千多年的黄河漕运史。可以说,三门黄河漕运,一头连着长安的粮仓,一头扯着江南的盐罐,它为西北吞进江淮的稻米,也向东南输出解池的盬盐。郦道元的《水经注》云,“自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势连襄陆”“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对于五户这个地名,郦道元当时也知之未详,只说是滩名,世谓五户将军,已找不出其具体位置了。按其所状,此“五户”应当就是今垣曲县五福涧村临河原址,小浪底水库蓄水后,五福涧村已远离了黄河迁移至华峰乡。《垣曲县志》村名来历称五福涧过去名五虎涧,系为纪念五兄弟于此合力打死一只猛虎。不知道此系郦先生误记,还是老百姓讹传。但这一段峡谷水路真是比老虎狠猛得多。唐朝的漕船经过砥柱多会覆于河中,以致稍东的一座山就被称作米堆山。东晋后赵武帝石虎迁都邺城,从长安出发的满载图书典籍的船队于此无一幸免,皆沉河底,成为文化的一场浩劫。三门之凶险,还倒逼出一个绝无仅有的特殊职业——门匠。在别处,这行当叫篙工,而在三门一带被尊称为匠,充分说明了这项工作巨大的技术含量。他们是能带行船顺利通过人门的大师级人物。门匠只有平陆人能做、敢做。运船进入晋豫峡谷,“雇平陆人为门匠,执标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新唐书·食货志三》)。而在右边高出河面两米到十米的长空栈道上,“皆一纲船夫并牵一船”“河流如激箭,常有波浪,日不能进一二百船,一触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漩涡,更不复见”(《邺侯家传》)。按史书所载的漕运总量及通行周期计,平陆靠河吃饭的门匠、纤夫,应该是极为庞大的一个群体,他们一根又一根的船篙、一条又一条的纤绳,指挥、拖曳着一艘又一艘漕船,同时也牵引着历史、伸展着岁月。我们无法数清楚他们身上累累的疤痕,然而栈道拐弯处突出的石岩石壁上数道绳磨槽痕,最深的竟达30厘米,似乎能印证一切。此地有谚语曰“古无门匠墓”,讲的是这一行当的风险,意指门匠从来就没有寿终正寝留下坟头的,全都溺水而亡顺流而下,哪里还能再见尸骨?每有纤夫门匠坠亡溺死,报丧的通常也只说是受不了苦逃走他乡了。也许惟有如此,才是对罹难者父母妻子最好的宽慰。选择当门匠其实就是选择了死亡,门匠最终的归宿只能是黄河!行路难,开路更难。我们无法想象在漫长的岁月里,先民们怎样烧石沃醯、切岩削山,又如何钻孔铺道、连桥起阁,但我们知道,是他们以生命和身躯为代价,餐风饮雨累月经年,才打通铺筑了这条险之又险的水上通道,写就了我国古代交通史上最为悲壮的奇迹!历任有良知的地方长官也曾试图改变这种凶险的运况。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陕郡太守李济物组织人力在人门半岛上开凿了一条长三百多米,深宽各六米多的人工运河,以助漕船逾岩险之地,史称“开元新河”。想不到的是,黄河水大,运河水更湍急,黄河水小,运河河道干涸,船只仍须过人门旧道。突然一下子明白,李济物当年掘得古刃后,为什么非要将大阳县更名为平陆县。现在看来,在这位封建王朝官吏的心底,安全生产的意愿也是极为强烈的,“平”寓安定而“陆”能避水,这大阳县不改称平陆真就是辜负天意了啊!大唐王朝对三门水路一定是大伤脑筋的,而李济物的名字真的让人浮想联翩。外放其到此任职,先为太守,又为运使,想朝廷也必有其深意并寄予厚望的。但无论李开凿运河,或是更改县名,均未让三门之险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观,舟船漕运经此仍然多覆。那么,李济物将面临着怎样的前途命运呢?果然,我们从史书中发现,到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时,李济物已被贬到湖北竟陵做太守了。就是此间,他发现并推荐了形貌丑陋、謇(口吃)而善辩的茶圣陆羽。于本文而言,这自然是闲话了。倒是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接办漕运的转运使刘晏采取“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的分段漕运方式,“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创造了黄河漕运的奇迹。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特点各不相同,应依据各自的便利条件,分别造船,有针对性地训练兵卒,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河口,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且各地段之间都沿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杜绝了翻船事故,从此,年运送谷物常能达到一百多万斛,且无斗升沉覆。也难怪当第一船漕粮到抵长安时,皇上欣喜万分专门组织乐队到渭桥迎接并加以盛赞,“你真是我的萧何啊!”后刘晏官至宰相。浪起潮落寻常事,荣辱功过皆既往。科学技术及社会发展的洪流才是最势不可挡的。纵横发达的铁路与公路最终将黄河漕运挤出了时代的边框;三门峡、小浪底的蓄水已然将航道、栈道的苦难与悲壮悉数吞没沉底;气势如虹的各式桥梁也迅速将沿河的行船渡口武功尽废。没有人会为此心存不甘、向隅而泣。但我们必须在记忆的长廊,镌刻下一切与之相关的鲜活、生动、立体的影像!
【夏县章】 河山多殇&
本县黄河段全长12.7公里,已成为小浪底库区。上游是平陆县,下游是垣曲县。山峰奇险秀丽,两岸高山翠绿,有“北方三峡”之美称。&——《夏县志()》
中国历史朝代脉络歌向来有多种版本,但近年网络上有鬼才仿周杰伦经典歌曲《菊花台》所作一版,倒更见新奇有趣:岁月漫长,历史中流淌;夏商的事悠悠,开来继往。周朝太长,一分成了双;春秋在竹简上,战国忙打仗。秦灭六国,长城曾辉煌;就因为那暴政,二世而亡。汉在远方,西元前后伤;随风飘散,“新”(指王莽新朝)的模样。三国残,两晋殇,胡人模样已泛黄;北方人断肠,天苍苍,野茫茫。吴晋偏,宋齐梁,陈的江山被剪断;六朝胭脂粉,在何处成霜。 隋朝太短,唐落了灿烂,凋谢的丝道上,五代不堪。宋朝渡江,南北拆两半,怕辽金上了岸,江山在摇晃。元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明朝的戎装,呼啸沧桑。清军入关,轻声叹;一声巨响,如此难堪。  历史书,满是殇,你的容颜已泛黄;读书人断肠,伤心事,静静淌。北风乱,夜未央,二十五史剪不断;徒留我孤单,落下泪两行。但无论哪种版本,必以夏朝首开。而夏县,正是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定都建立的地方。也正是从此处开始,原来的部落联盟首领高傲成了奴隶制国家的君主。夏县在公元前21世纪被称为安邑,自秦始置安邑县,汉魏晋因袭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县城被东迁7.5公里,更名为夏,这便是夏县得名之始。如果忽略掉历史上泗交、祁家河两乡镇经平陆、垣曲,为黄河输送了5条大的河沟支水,夏县与黄河的直接联系则是近五六十年的事。1956年4月,平陆三区的七泉乡、窑泉乡共33个自然村划归夏县,夏县才直接濒河,成了真正意义的沿黄县。现黄河过境全在祁家河一乡。黄河出平陆老鸦石村进入祁家河的旗杆岭村地界,曲行近13公里,自瓮口村东出境入垣曲。细雨霏霏中,站在旗杆岭村一个不知名的山峁上,对面是葱葱郁郁的河南渑池县鸡鸣山,身后是莽莽苍苍的中条山诸峰,岭下及周边的山沟峪口便是黄河水,但完全不是固有的样子了——小浪底大坝把原河面提升至275米,依山形地势蓄出来一个巨大的湖泊,青青的、平平的、静静的,“激流拍崖风掀浪,同船人语不相闻”已经成了传说,历史中的漕船,倘再开到这里,也只能当画舫游船了。夏县全境的海拔极高点与极低点都集合于此,最高的金楼山顶海拔1666米,最低处是侯家山村的瓦石滩,海拔230米。如今,站在群峰并峙、林木茂盛、绿水镶嵌的祁家河,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静谧沉寂原生态的美,也能预见其生态旅游前景之不可限量,但70多年前的炮火硝烟、腥风血雨、残垣焦土,也不断在脑海中闪回!自抗战爆发以来,黄河以北国土相继沦陷,包括祁家河在内的中条山地区成了中国军队在华北正面战场上的唯一据点。为保卫中条山,蒋介石任命卫立煌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负责这一地区的军事防务。当时的中条山局势复杂,除中央军以外,还有不少的地方武装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日,从抗战大局出发,本为中共死对头的卫立煌接受参谋长郭寄峤的建议,专程取道延安再绕回中条山防区。自此双方在中条山一带互通情报密切合作,颇有战果。1938年至1940年,为打通西犯潼关、南通洛阳的军事通道,日军对中条山地区发动了13次大规模进攻但均告失败。屡遭碰壁的日寇不得不暂停对中条山的成规模进攻。中条山一时成为全国抗日青年最神往的地方之一。暂时的胜利使得中国守军蔓延滋生出骄傲懈怠的情绪,甚至觉得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就是坚不可摧的“东方马奇诺”。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蒋介石不仅将有着“中条山铁柱子”之称的孙蔚如第四集团军调防,就连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都被调离,换上了对中条山防务一无所知的国民党军政部长官何应钦在洛阳坐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蒋公如此的人事安排皆因孙、卫二人及部属与中共过从甚密。日,华北日军调集6个师又3个旅共十余万人,向中条山地区发起第14次大规模进攻。战斗尚未打响,日军却早早完成了对我守军防务的详细侦查,而且把特种兵部队空降至中国守军指挥部附近。这场闪电战的首要目标,就是瘫痪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之后便是集结优势兵力,分别从西线、北线、东北线,兵分多路同时发动猛攻,将沿山中国军队分割包围,同时占领黄河北岸所有渡口,切断国军后勤补给和退路。完全控制战局主动之后,日军各兵团分头在各线反复进行了三次篦梳式扫荡。丧失了斗志的国军纷纷溃散,失败已成定局。第一战区长官部自觉无力回天,最终下令各部化整为零,分散突围。抗战以来中日两军最为激烈的较量——中条山战役,最终以国军失败而告终,国民政府由此失去了黄河以北最后一个军事要地。对此,国共两党均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痛心疾首”: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在《对于中条山战役失败之检讨》中,承认中条山兵败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而毛泽东也评价说,此次战役的损失,“为上海战役以来最大损失”。战后,据日本《中国事件陆军作战史》记载,是役日军战死679人,负伤2292人,而中国军人阵亡4.2万人,被俘3.5万人,仅战死的将军就有数十人之多,包括誓不当俘虏而饮弹自尽的第五集团军第三军军长唐淮源,以重伤之躯仍大呼杀贼最终拔剑自刎的中将师长寸性奇。祁家河一带位于敌人进攻之西线,战事发生时,不少青壮都还在为运送粮食等军用物资奔忙,哪里能够想到仅仅数个小时,国军的防线便土崩瓦解,只一两天时间,家园即遭遇沦陷。为了报复此前十几次的进攻失利,日军对中条山军民实施了野蛮的屠杀与迫害,制造了无数起惨案,平陆、夏县、垣曲、济源百公里多的黄河沿线,纵深十多公里成了“无人区”,房屋尽被焚烧,居民流离失所。一时间青山成焦土,黄河染血色。难民逃亡近的在河南、陕西,远的达甘肃、新疆,还有的辗转流落到四川、云南,而且一去就是三四年、五六年,甚至长达十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平陆、夏县、垣曲三县直接死亡人口达7463人。仅祁家河沿黄河或靠近黄河的16个小村庄,日据4年间,被杀害、非正常死亡、失踪人口接近300人,而这些村子当时总人口还不到3600人,被日军掠去大牲畜1200头、羊560只,被抢粮食124万公斤,焚拆房屋1865间。大山大河塑造了这一带山民不屈的性格。抗战前,沿山沿河的村子筑堡垒造山炮,一次一次打退渡河而来的土匪的侵扰;抗战中,守军将士英勇作战、喋血沙场的气概也让他们变得更为坚忍。河边草,青又青,太阳落山一片红。长河水,身无影,从早放牛到晚上。无衣无食到处受凄凉,何年何月才能回故乡?恨不得牛群变成马,长鞭变刀枪,号角吹起进行曲,驱走敌人收回故乡。这是流传在当地的一首抗战歌谣,先是由布防的守军教给了学堂里的娃娃,进而便在民众间传唱开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血与火激发了人民的觉醒。赶着牲口运送军事物资支前,主动向守军报告敌情,掩护救助国军的伤员,逮住机会就消灭鬼子。山民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日军的奴役和压迫。槐庄村王张旺带家人逃难偶遇日军施暴,便用石块将日寇砸死,后遭追杀全家四口惨死;招庄村张英治路见不平,拾起枪支欲击毙凶顽,却被把风的日军打伤,并招致全家三口被刺杀;槐庄村周张林与外乡人“老鲜”在后沟将一单独活动的日本兵打死并藏尸;西北庄段成全将一个搜山的日军士兵打死,后被日军抓去迫害致死;寺沟村一孙姓老人,将要找花姑娘的日军士兵领到悬崖边,趁其不备将其推下山崖摔死;马村马云鹏一家冒着生命危险收留兵败的第五集团军司令曾万钟养病,随后又由水磨河的李天才、甘金沟的李根德护送到瓦石滩渡口,再交由小堆村张水德用羊皮筏送其渡过黄河……经鲜血浇灌的土地,最适宜盛开英雄的花朵。中条山战役之后,先后有数百名祁家河儿女投身各抗日阵营及解放大军行列,特别是1945年祁家河解放之后,更出现了三次参军高潮,“父送子、妻送郎,兄弟抢着上战场”,七泉联合村两度组成“七泉排”,马村联合村也送出了“马村排”。这些祁家河子弟,从中条山出发,南征北战、纵横驰骋,由晋南而晋东南,再到晋中,打完运城打临汾再打太原,打下了大半个山西;又从山西转战河南、陕西、甘肃,翻越秦岭、岷山,打到了四川和西康;跟随陈赓四纵的子弟,更是跨过了黄河、长江和珠江,直打到两广、贵州和云南,打下了大半个中国;还有部分子弟,跨过鸭绿江,饮马于朝鲜半岛的汉江边上。为了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祁家河共有84位儿女英勇献出生命。正因为有他们这些勇敢而优秀的儿女,祁家河这片苦难的土地,又成为英雄的土地!1945年春,祁家河早早迎来了解放,中共太岳区三地委为纪念晋南党的创始人及主要负责人嘉康杰烈士,特在祁家河一带包括平陆、垣曲与之交界的山地为主,合并成立了康杰县。这个县治虽然只存在到当年年底,但却为周边各县的全面解放奠定了基础。血写的历史不容遗忘。祁家河籍在外人士、中央党校教授杨圣清,祁家河初中退休教师郭发亮等一批祁家河老人,不顾年事已高,不怕山高路远,以步当车,背负干粮,为整理发掘祁家河的血泪史、英烈传、风情录,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给祁家河、给祁家河的后人捧出来超过一百万言的史料实录。郭发亮2009年曾经访问过一位叫杨小年的老人。这位时年已87岁的老人就坐在黄河边的岭头上,悲怆地望着河水,忆及当年兄长惨死眼前的情形仍然是放声痛哭。87岁的老人一边哭一边讲,60岁的老人一边记一边哭。亲身经过的最疼!植入记忆的也疼!但从未经历,也没有记忆,甚至毫不知情的,还会疼吗?!
【垣曲章】 商城密码
黄河在治南一里,自平陆瓮口入垣,历县境七十余里抵济源界于禹贡,在砥柱孟津之间。&——《光绪垣曲县志》
如果要评选运城最美县域,我会毫不犹豫地将选票投给垣曲。这块三面环山、南面临河的风水宝地,向以神奇、险峻、清新、静幽著称。在这里,山是绝对的主人,全境72%以上的面积是山地,而1999年10月以后,这里的水域随小浪底水库的封闸也开始了迅猛扩张,已超过全县总面积的4%。黄河河面最高被抬升达275米,向北向南铺摊开来直入两岸腹地,形成一个巨大的水泊,就像群山之间坠落一颗明珠,嵌入一块玉镜。垣曲人自豪地说,小浪底库区全长130公里,咱垣曲一刀切走近半(60公里);全库区水域面积约270平方公里,咱垣曲县独占六成,就连雨水都多了快两成。有山有水如此,占尽奇光异彩,想不夺魁都难。垣曲是地质的公园,新生界、中生界、古生界、元古界、太古界各地质年代皆有出露;垣曲又是考古的展馆,仅古文化遗址就达19处之多。人类的进化漫长而曲折,而对于人类起源的探索研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剥茧抽丝的过程。而近一百年的垣曲,就像一部名为《发现类人猿》的电视连续剧,一集堪比一集精彩。以下略择其要:1916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在垣曲寨里村附近的土桥沟找到了中国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1921年,瑞典籍地质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在垣曲盆地进行始新世哺乳类的发掘,他的专著让垣曲闻名于世。1983年,美国卡奈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道森还是在土桥沟发现了一种新的先炭类头骨化石,这种先炭兽后被命名为道森先炭兽。1994年,中国科学院专家学者在寨里村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曙猿化石;次年5月,在垣曲发掘出的一对几乎是全牙的曙猿下牙床,而且其下颌联合部体现了高级灵长类该部位“陡峭”的重要特征。这种曙猿被取名为“世纪曙猿”。1997年,世纪曙猿的一些跗骨化石再被发现,证实了曙猿是灵长类从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过渡性成员”。2000年,中美科学家在英国权威科学期刊《自然》发表论文称:世纪曙猿的发现,证实了人类的远祖起源于垣曲,从而彻底推翻“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可以说,寨里村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掀开了人类起源说研究的新篇章。在此之前,距今约3500万年的北非法尤姆高级灵长类动物化石最为古老。世纪曙猿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而到达4500万年前。这是截至目前发现的最为古老的猿,而垣曲自然成为迄今为止最早的人类发源地。根据专家考证,曙猿是生活在距今450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主要活动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温暖湿润的林地里,是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最小的灵长类动物。它是低等灵长类动物向类人猿进化的过渡阶段,兼具二者的部分特征。曙猿善攀缘,喜欢在树上用四足行走,它的食谱广泛,既能抓食虫子,也能剥吃树果。这些发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4500万年以前的垣曲盆地气候湿润,湖泊相连,树木丛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非常适宜曙猿的生存繁衍。当时的曙猿已具有许多高等灵长类动物的特征:门齿小、犬齿大,下颌角圆、下巴前缘直立等。新发现的曙猿跗骨表明,它们已经像高级灵长类家族中的现生猴类一样,能够在树枝端部用四足灵活行走。而低级灵长类为了适应环境,只能更多地依赖跳跃和攀爬垂直树干的能力。这表明,曙猿是一个十分原始的高级灵长类家系成员,这个家系延续、演进,逐步形成了猴类、猿类以及人类。近一个世纪以来,古人类考古学就像被调换成了垣曲频道,或者是进入了垣曲时间,中外专家已于此发现了11目27科6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如果你是古生物学家,而且你又愿意走近垣曲,这块古老的盆地便不会让你失望,垣曲已然成为古人类学家眼中的“麦加”!《光绪垣曲县志》沿革部分对垣曲有这样的介绍:唐尧时分九州,垣在冀州之域;虞舜肇十有二州,垣仍在冀州;夏禹复九州之域,垣在冀州;商为侯国地(无考)……无从考证么?这不应该的。有巍巍条山拱卫,赖滔滔黄河滋养,这方土地定会一路伴随着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继续创造神奇,文明不应当在既是宝地又是福地的垣曲盆地发生断层或是断代,它可能只是暂时被历史的浮土虚掩,有待我们后人在不经意间发现、开掘。果然,仅仅在这一版县志编修百余年后的1984年,垣曲商城遗址在古城镇南被发现,成为继河南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湖北黄陂盘龙商城之后商代早期城址的又一重大发现。古城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古老,但在垣曲地名学家族中却是一个50岁的“小字辈”。1959年,国家拟建黄河小浪底水库,有撤销垣曲县治组建皋落市的动议,与此同时,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亦开建于东峰山一带。出于就近矿山与皋落之目的,县城被迁至刘张今址。县城都迁走了,再称城关就很不合时宜了,1965年,古城这个地名便正式介入垣曲的版图。完全可以想象到,为古城镇拟名的人一定是深谙垣曲历史的,这里作为县治所在始自北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1409年的城史当然够长够古了,叫古城绝对实至名归。可是谁都没想到,20年后一座十分完备的商代城址的出土,又将此处的筑城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当时,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正在古城镇实施发掘东关遗址,配合工作的县博物馆馆长吕辑书在古城镇稍南点的洪庆观村调查时,发现了一条无法判明时代的夯土城墙。从1985年至2003年,省考古研究所会同国家博物馆、垣曲县博物馆、北京大学文博学院等单位联合进行了多次发掘、考证,确认这是3500年前的商代古城遗址,遗址包括仰韶晚期、二里头晚期、二里岗下层和上层以及宋代的遗存,同时还出土了铜器、陶器、石器、骨器、卜骨等商代文物数千件。这是一座以层层夯土修筑、由四面城垣合围的方形城堡,北城墙蜿蜒起伏,露出地面,其余三面均埋没于土。城址东西约350米,南北约400米,周长1470米,总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中南墙明显已被黄河冲为四段。四面城墙应该都有城门,东北两门很可能系为生产与生活设置,而西南两门主要是出于军事防御需要而设。城址内中部偏东为统治者居住的宫殿区,占据着城内的最佳位置,宫城围墙呈长方形,周长约320米。城内东南部为一般居民区,是平民进行生产与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分布着大量储存物品的窖穴和堆积废弃物的灰坑。其间散布着少量房屋基址,房址有圆形双间半地穴式和方形半地穴式两种,室内有中心柱洞,地面及穴壁涂有白灰面防潮,出土有陶鬲、陶罐、石刀、猪、羊等动物骨骼及水生动物螺壳等。房址周围的灰坑发现有数百个,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生产用具以及大量兽骨。有少量灰坑是祭祀坑,埋有完整的猪骨,应是宗教祭祀活动后埋入的牺牲。城址内西南部为制陶手工业作坊区,发现了多座制陶窑址。考古工作者推断,垣曲商城的始建年代为商代前期的二里岗下层时期,并延续使用到二里岗上层时期,与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年代大体相当。关于垣曲商城的性质,学者意见不一,有学者推断这是商汤居亳而建的最早的亳都;有学者持军事重镇说,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卫城;也有人认为是武丁时期见诸甲骨文记载的小方国亘方的都城。而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部分所引用的阅读材料,则认为此应系商人翻越中条山灭夏朝的一个进退据点。《光绪垣曲县志》载有这样的考辨:“世传垣曲即汤亳都。”按《广舆记》说的,垣曲有汤誓师处,周围百四十余步,至今民不敢耕;《韵府》也称:垣曲有亳,原汤尝誓师于此。之后,修辑人员引用了《史记》《正义》《括地志》等正史的说法与观点予以批驳,甚至于最后还激动地说:关于汤都亳一事,历史早已有定论,“与西河之垣何涉?不信正史而旁引他著”,真真是糊涂到家了。在此,我想说的是,县志编修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完全是基于“无考”这一基本县情,如今,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 (0次打分)
【已经有0人表态】
[感动最多的]
[路过最多的]
[高兴最多的]
[难过最多的]
[搞笑最多的]
[愤怒最多的]
[无聊最多的]
[同情最多的]
&&&&运城日报、黄河晨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周点击排行榜
山西运城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运城新闻网的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追究
授权法律顾问:山西庆新平律师事务所 蒲先革
新闻热线: 广告合作电话: 2233273 Email: 业务合作QQ: /
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登记证编号: ·晋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垣曲县人民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