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七都庙港悦府发展前景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太湖之缘 七都庙港是其家园
来源:姑苏晚报
原标题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太湖之缘(组图)]
南怀瑾生平  南怀瑾,1918年生,浙江省乐清南宅殿后村人。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离藏后赴昆明,相继讲学于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  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  1988年寓居香港,成立香港国际文化基金会。  1992年投资兴建金温铁路。  2000年创立东西精华农科公司。  2006年在七都(庙港),开办太湖大学堂。  2008年倡建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  日,于太湖大学堂安详辞世,享年95岁。  [缘起]  这里是他真正的家园  “七都庙港,是南怀瑾先生真正的家园。”查旭东说。  1998年11月,南怀瑾第一次来到庙港的太湖边,徜徉在绿树成荫的湖堤上,极目气势开阔的远山近水,他说:“将来,到这里来骑着小驴子读书修行,一定非常好玩。”  2000年,时年83岁的南怀瑾先生,决定将实现自己浓缩东西精华、传播国学文化心愿的场所,定在这个坐拥一片大水、历史底蕴深厚、却含蓄低调的滨湖小镇,学堂起名太湖大学堂。“在他之前的70年人生中,先生曾在四川、台湾、美国、香港等地生活过,但对他而言,这些地方只是寓居,而庙港,才是真正的定居。”查旭东说,太湖大学堂在筹建过程中,从选址、踏勘,直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南怀瑾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足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  2006年,太湖大学堂建成。学堂占地280亩,绿荫环绕,低调庄严。日至7日,89岁的南怀瑾在大学堂首次开讲,内容是禅修与生命科学,他纵古论今的学术视野和拉家常式的平易风格,吸引了各方人士。此后,南怀瑾一直定居于此,以九旬高龄,6年来50次公开授课,受教者无数,而每天晚上,他都会抽出一个多小时为身边的弟子授课;一年365天,读书修行育人,从无怠懈。“因为南怀瑾和他的太湖大学堂,七都庙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之地。”  [缘定]  “太湖庙港,中国文化的"太庙"  “南怀瑾先生出生于浙江,入过川、藏,在重庆得见虚云和尚,对这些地方都有感情。然而文化认同以及缘分注定,使庙港成为他最终的选择。”  查旭东介绍,曾有很多人问过南怀瑾为何要将庙港定为自己最后的归宿,他以玩笑的口吻说“七都有个庙港,太湖边的庙港可不就是"太庙"中国文化的"太庙"。”  南怀瑾定居七都庙港,对于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十分重视。太湖浦江源国家水利风景区,是七都镇利用自身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资源实现转型发展的依托,南怀瑾对此极为支持,以94岁高龄亲笔题写景区名希望借由这个景区的建设,能将七都(庙港)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整理,使其在现实中得以传承与发展。  庙港之所以称为“庙港”,是因为历史上这里宗教文化昌盛,寺、庙、庵、亭遍布全镇,尤以沿湖塘一带的庙、庵、亭为多,有“一港有庵,一港有亭”之说,赵朴初先生以“太湖禅林”来概括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庙港历史上众多庙宇中,老太庙是香火最盛的一座,此庙供奉的是出生于庙港的邱老太爷,明万历敕封平沙侯,后加封平国王。在庙港百姓心目中,邱老太爷是他们的守护神,相传船入太湖,遇大风大浪,只须呼喊几声邱老太爷的小名“邱癞痢”,即可安然无恙。可惜这座庙宇于1958年被拆除,今仅存古银杏1棵。  2012年,七都镇政府决定建设老太庙文化广场,南怀瑾对此鼎力支持,他不仅捐出18亩土地指标作为文化广场核心区建设用地,亲笔为老太庙题词,同时还发动太湖大学堂同仁共襄盛举,为广场建设捐资350万元。其中100万元是南怀瑾自己的稿费,他说“这是读书人心血换来的干净钱,虽然不多,但希望为此地人民的福祉与文化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查旭东告诉记者,老太庙文化广场的恢复重建,从起意到规划设计直至最后破土动工,都凝聚着南怀瑾的心血,他特命自己的学生国际知名建筑师登琨艳,为文化广场做义务建筑设计。  日,老太庙文化广场奠基,他又派学生出席并致贺词“这是张扬人文正气,在新时代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大好事。”  [缘续]  “但愿此情长久,  哪里分地北天南”  日,太湖大学堂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95岁的南怀瑾端坐台前,与30位6年级毕业生面对面。在这个小学里,他的理念被坚持和应用。学生们在这里接受生活教育,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延伸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012年7月,查旭东最后一次与南怀瑾见面,那时他刚从外地接受培训归来,临走时他对南怀瑾说“过一段时间还会再来拜访您”,他没有想到,这次见面竟成他俩的诀别。“我一直想请老先生给七都当地的企业家上一堂课,给他们讲讲如何做一个有文化、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先生也一口答应,但现在……”  与查旭东见面后的两个多月中,南怀瑾一直在闭关,后来因为感冒于9月14日去上海中山医院接受治疗,19日回到太湖大学堂进入“入定”状态,29日下午,台湾、香港、上海三地的医疗专家会诊后宣布南怀瑾辞世。南怀瑾生前曾说过“什么叫做幸福?就是在生前和身后都不要给别人添麻烦”,遵照他的意愿,在他辞世后,太湖大学堂没有及时对外发布公告,而是搞了一个小范围的告别仪式,30日晚上,按照佛教的传统举行了遗体火化仪式。“南老先生不仅留下一座太湖大学堂,更留下了一种理念和精神,在太湖国际实验学校的毕业典礼上,他教育学生们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查旭东说,南怀瑾给他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他学会“出世做人,入世做事”的原则。“南怀瑾虽然已经离去,但我们要继承和实践他的心愿,把太湖大学堂建设成一个弘扬国学文化的基地。”查旭东表示,七都镇已经向吴江市政府提出申请,将太湖大学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而南怀瑾留下了30万册藏书,其中不乏善本和孤本,这笔文化瑰宝,目前原封不动地珍藏在他生前生活的太湖大学堂一号楼内,今后也将以电子图书的形式陆续整理对外公布;在太湖大学堂的周边,也将逐步发展文化产业,让七都太湖岸线成为一个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地方。  查旭东介绍,老太庙文化广场是南怀瑾生前资助的最后一个项目,以南怀瑾儒、释、道三义的文化精神为依托,包容并蓄吴太伯低调谦让、勇于创新的文化精神,曾隐居于此的商圣范蠡的文化精神等等,同时,将设立南怀瑾纪念馆,为世人提供缅怀、追思的场所。在文化广场外围,将运用国学修身理念,规划和开发集研修、教化、旅游、饮食、医疗、养生于一体的国学养生产业。借助先生的国学文化,推动全镇产业的转型。  南怀瑾有一首题为《聚散》的小诗:  桌面团团,人也团圆。  也无聚散,也无常。  若心常相印,何处不周旋。  但愿此情长久,哪里分地北天南。  但愿此情长久,哪里分地北天南。
(责任编辑:居颖玉)
苏州社区热帖
苏州创意地铁 来苏州必须体验一下……[]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庙港∣春秋“吴越战”_太湖七都-爱微帮
&& &&& 庙港∣春秋“吴越战”
点击标题下「太湖七都」可快速关注 & & & 庙港与震泽相隔一个长漾,长漾北滩是七都镇的丰民村和光荣村,南滩便是震泽镇的三扇村、众安村和庙头村等,丰民村的罗坝桥为两镇的分界处。罗坝桥北面有一个小村庄,名叫吴越战。其名字的来历与它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密切相关。 & & & 地名的来历要从春秋战国说起。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周朝君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同时,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相互间争夺霸主,兼并与争霸的局面不断出现。处在吴头越尾的七都,成了吴越争霸交战的重要之地。& & & &吴国到了阖闾时代,进入全盛时期。阖闾任用伍子胥为谋主,大军事家孙武为将军,不断向外扩张。吴国东南面的越国,文化比较落后,原是吴的属国。吴得晋助,成为楚国的劲敌。楚派文种、范蠡二人到越,助越攻吴。越君允常与吴王阖闾作战,结成仇怨,互攻不休。允常死后,子勾践继位。阖闾十九年,吴国起兵攻越,阖闾战败受伤病死,其子夫差立志要为父报仇。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使越国屈服,虏越王勾践。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三年后,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告,释放勾践回国。勾践归国后,不忘前耻,卧薪尝胆,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美人计”。几经寻觅,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勾践将西施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吴王得西施后,中了越王勾践的美人计,从此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不但听信谗言,命伍子胥自杀,而且不顾练兵治国。而越国却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的国力渐渐恢复强大起来。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在夫差率大军到黄池会诸侯,与晋国争做盟主之时,越王勾践趁虚而入,于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年)灭了吴国。“吴越战”的故事就在那个时代。& & & &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的养精蓄锐,不断扩大军事力量,转弱为强。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派范蠡征讨吴国。越军攻占湖州以后停了下来,被太湖挡住了去路。太湖的南岸有重兵把守,湖北湖面宽阔无遮无蔽,易守难攻。湖南的吴军驻地,河荡密布,尽是沼泽,遍布芦苇、蒿草,虽然适宜偷袭,却因水道复杂,容易迷失方向。范大夫先派小股越兵侦察敌情,摸清湖南吴国驻军情况,寻找进攻水道,确定进攻方向和策略。当完全了解敌情和湖南的地理形势后,范大夫利用迷雾的掩护,将一部分水兵藏匿在吴军驻地——小清河(开弦弓村所在地)东西两个荡的芦苇丛里。当吴军发现越军主力接近时,准备应战。埋伏在芦苇丛里的越兵潜水接近敌船,将多艘敌船凿沉,吴军大乱,越军乘胜夺取了小清河和吴军造箭的地方——箭浜(丰民村的一个小村庄燕浜),缴获了大批弓箭、战船。残余的吴军仓皇退回吴国边界东太湖(吴江城西郊)御守。这一战范蠡为越国收复了南太湖沿岸全部失地,并为灭吴扫清了障碍。为了鼓舞士气,庆祝胜利,范大夫将帅帐中仅有的几甏酒悉数取来,兑了水,让大家喝。可是还不够,范大夫命手下将空甏搪一搪,将搪甏水分给没喝到的将士。那搪甏的漾荡因此得名“搪甏漾”,漾边吴越交战所处的那个小村庄得了个“吴越战”的村名,开弦弓村小清河东西两个藏兵的漾荡也就称为“东藏荡”、“西藏荡”。在丰民村有好多关于当年吴越争霸的民间传说,这些小地名当地老百姓几乎都知道它们的来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庙港曾出土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这些都是当年吴越两国交战的实物见证,而吴越战这个具有特殊名字的小村子则一直印记着吴越春秋那段激越慷慨的历史。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关注太湖七都,可以随时知晓七都最新旅游信息及相关客服咨询,太湖七都将竭诚为您服务。欢迎您来到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并蒂,古老而年青的七都,我们正畅开胸怀,热情地迎接每位宾客的到来。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七都镇(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_百度百科
?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
(江苏苏州吴江区七都镇)
七都镇是苏州市吴江区下辖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西南端,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的金三角地区,古有“吴头越尾”之称。南临沪苏浙高速、318国道,西接苏震桃一级公路,中有230省道横贯全镇,七都镇已纳入临沪一小时经济圈,地理座标东径120°23′,北纬30°57′。[1]
截至2012年7月,七都镇总面积102.9平方公里,人口6.1万,下辖3个社区,21个行政村。七都镇是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
2008年初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1]
七都镇建制沿革
七都双塔桥浮碧庵
据弘治《》载,七都系古代行政区域名称,自宋朝始沿用至今(今七都辖区实是古六都、七都两地辖区)。[3]
又据《乌程县志》载:“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乌程县(今湖州市)十四区东邻七都因渎村、吴溇村”。证实七都在宋时已经建置。
《》载,明代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政体改革,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都,都以下设图、里,七都属震泽乡辖。
四年(公元1726年),吴江县析为吴江、震泽两县,七都属震泽县震泽乡辖。[3]
元年(公元1912年)一月一日,震泽、吴江两县合并,仍名吴江县,设立市、乡制,吴溇为七都乡镇。
民国十八年(1929年)八月,调整区划,吴溇恢复为镇。原七都辖区析为九个小乡,属吴江县第十区辖。[3]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吴江县自治,把10个区合并为8个区。吴溇设镇,归第五区辖,区公所设在震泽。
民国二十九年(1942年),吴溇镇改为吴溇乡。[3]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吴江县乡镇撤并,全县乡镇大改组,撤吴溇乡,建溇读、善耕、方虹三乡,辖区有变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撤乡并乡,又恢复七都乡,属震泽区辖。
日,七都解放,成立七都乡人民政府,属震泽区辖。[3]
1950年2月,扩区分乡,七都乡析为吴溇乡、七都乡、菱荡乡、方桥乡、属大庙区辖。
1956年3月,并区并乡,吴溇乡、七都乡、菱荡乡、方桥乡重新并成七都乡。撤大庙区,将其并入震泽区,七都乡属震泽区辖。
1957年8月,全县撤区并乡,重新组建七都乡。[3]
1958年9月,成立七都人民公社。[3]
1983年7月,恢复七都乡建制。[3]
日,撤乡建镇,成立七都镇。[3]
七都镇行政区划
七都镇区划沿革
旧六都与七都相毗邻,明、清以来,行政区域时分时合,多次变动。据明代弘治《吴江志》载,七都辖区在今七都镇稽五漾(金鱼漾)及天到桥港以南地区,其东、南、西与浙江接壤,六都辖区在今庙港镇五界亭港以西,金鱼漾及天到桥港以北地区,西接浙江胡溇,北濒太湖。[3]
清雍正四年(1276),吴江、震泽分治,六都领图18,七都领图12,属震泽县辖。[3]
宣统二年(1910),吴溇建镇,长浜、半浜划归八都辖,旧六都儒林、叶港两村建儒林乡,其余村与旧七都全部村归吴溇镇辖。属震泽县。[3]
民国元年(1912),吴溇撤镇建乡,名七都乡,辖区不变。[3]
民国十八年(1929)8月,吴江县划分10个区,原儒林乡、七都乡析为大家港乡、蒋家港乡、张叶港乡、隐读村乡、沈家湾乡、菱荡湾乡、方家桥乡、桥下乡、和喈兜乡等9个乡。[3]
民国二十三年(1934)8月并区后,撤张叶港乡和沈家湾乡,吴溇镇辖34闾、75邻;蒋家港乡更名为儒林乡,辖40闾、209邻;大家港乡辖23闾、115邻;隐渎村乡辖30闾、148邻;菱荡湾乡辖23闾、112邻;桥下乡辖25闾、127邻;和喈兜乡辖21闾、144邻;方家桥乡辖37闾、192邻。同年11月,废闾邻,推行保甲制,吴溇镇辖10个保。[3]
民国二十九年(1940),区乡调整,吴溇镇改为吴溇乡,儒林乡、大家港乡、隐读村乡、桥下乡、和喈兜乡、菱荡湾乡、方家桥乡均属第五区辖。[3]
民国三十五年(1946),儒林、大家港两乡合并,建成大儒乡,隐读、菱荡湾两乡合并,建成耕读乡、桥下、和喈兜两乡合并,建成大善乡,方家桥乡不变。同年9月,撤吴溇乡,大儒乡不变。原吴溇、耕读、方家桥、大善四乡撤并,组建成溇读、善耕、方虹三乡,辖区有变动。[3]
民国三十七年(1948)2月,溇读,善耕、方虹三乡合并,组建成七都乡,辖三乡旧地。[3]
1949年5月,七都乡人民政府成立后,沿袭旧制,自北至南,亘绵十五里皆为七都乡辖区。[3]
1950年2月,改组乡村政权机构,重新划分辖区,建立七都乡、吴溇乡、方桥乡、菱荡乡。七都乡乡政府设在隐读村,吴溇乡乡政府设在吴溇,方桥乡乡政府设在方家桥,菱荡乡乡政府设在菱荡湾。
1956年3月,撤方桥、菱荡两乡,七都乡辖区扩大,乡政府设在双荡兜。[3]
1957年8月,撤区并乡,七都乡除原辖区外,又从吴溇乡划出沈家湾村、行军村两个行政村归七都乡管辖。
1958年9月,政社合一,建立七都人民公社。大儒乡也划入七都人民公社。公社驻地在吴溇集镇。[3]
1983年7月,实行政体改革,人民公社改为经济联合委员会,恢复七都乡建制,乡政府仍设在吴溇镇,原光明大队析为叶港、染店浜两个行政村;原胜旗大队析为钮家兜、双荡兜两个行政村;并增设渔业村、捕捞村(本乡渔民陆上定居的,定名渔业村;1983年12月,吴县太湖公社火箭大队划人七都乡,定名捕捞村)。全乡共辖28个行政村。[3]
日,撤乡建镇,成立七都镇。全镇辖勇联村、双石港村、蒋家港村、叶港村,染店浜村、李家港村、行军村、吴溇村、薛埠村、沈家湾村,勤丰村、建勤村、焦田村、丁家湾村、永明村,方家桥村、长村村、横塘村、长渠港村、双荡兜村、钮家兜村、前浜兜村、文义兜村、桥下村、菱荡湾村、邱田村、渔业村、捕捞村等28个行政村及吴溇集镇。[3]
七都镇区划详情
截至2012年7月七都镇下辖3个社区,21个行政村,政府驻地:吴江区七都镇人民路10088号。[1]
辖七都社区、社区、渔村社区3个居委会,东风、望湖、、环湖、沈家湾、隐读、丰田、长桥、、菱田、吴越、群幸、陆港、爃烂、盛庄、庙港、联强、节制闸、开明开弦弓、光荣、丰民22个行政村。
七都镇人口
七都农民住宅小区
七都镇1999年全镇有8803户、人口32224人,平均每户约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00人。其中男性16221人,占总人口的50.34%;女性16003人,占总人口的49.66%。男性与女性的比为100.36∶100。[4]
截至2012年7月七都镇有人口6.1万人,民族为汉族。[1]
七都镇地理环境
七都镇位置境域
七都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区西南部,距吴江区政府所在地33.5公里。东与吴江区港镇、毗邻,南与浙江隔河相望,西与浙江漾西乡接壤,北临太湖。地理座标东径120°23′,北纬30°57′。七都镇总面积为49.6平方公里。镇区面积为4.6平方
七都镇地质地貌
七都镇自北而南,星罗棋布,纵深8.4公里。七都镇地势低平,地面高程为吴淞基面3.1~3.7米,自北向南缓缓倾斜,北高南低,相差0.6米。地耐力为每平方米8~12T。七都镇地区古时为沼泽地,苕溪水夹带泥沙东流,日积月累,形成冲积平原。1970年因燃料紧缺挖掘乌泥时,发现地下深处(1~3米深度)埋藏着变质的树桩、树杈、树根。[5]
七都镇土壤
七都镇的土壤,大致分为两类:南部为湖荡平原,北部为滨湖圩田平原。[5]
七都镇北部土壤含腐殖质较多,土质疏松,水肥容易流失,属小粉土,俗称夜潮泥,适宜种植果木、块根植物。桥下村、文义兜村、前浜兜村一带,有少量田块土质较差,属灰土,含少量盐碱。[5]
七都镇水文
七都镇又是水网地区,水域面积19317.3亩,占总面积的28.43%。然而河荡阻隔,影响陆路交通。如邱田、倪家墩、黄洋墩等自然村三面围水,形成内陆半岛。七都镇太湖塘路之北,旧时有大片高亢旱地,宽处约四五里,狭处约一二里。由于成年累月被太湖风浪冲刷侵蚀,旱地面积逐渐向南缩小,现在宽处仅剩74米,狭处只有4~5米。1983年12月,七都乡人民政府配合环湖公路工程,筹集资金,组织人力物力,沿塘路筑了防风大堤,东起东丁家港(庙港镇辖村),西至薛埠村,全长5317米,高7米,底宽7米,起了拒风浪、保土地的作用,有效地遏止了太湖风浪对土地的吞噬。[5]
七都镇境内河道纵横,漾荡众多,有6条较大的主河流和十数条支流。其中东西走向的,有横沽塘河、中塘河、北塘河,南北走向的有蒋家港、叶港、吴溇港,纵横交织,将七都全境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十二块陆地。3条东西走向的河流,汇集苕溪之水,经古楼塘港,流入京杭运河。3条南北走向的溇港,均通太湖,水流注入稽五漾,起着调节内河水位的作用。[5]
七都镇气候
七都镇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225天。日照较长,年平均日照为2071.1小时。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降水量1062.5毫米。[5]
七都镇自然资源
树木类 :桑树、、柳树、泡桐树、水杉,楝树、香樟树、椿树、柏树、松树、皂荚树、鸟臼树、杨树、银杏树、黄洋树、檀树、骨树,槐树、刺槐树、。药草类 枸杞、、车前籽、甘草、黄芪、金钱草、女线包草、艾、百合、仙人掌。[6]
花草类: 月月红、月季花、、、一串红、牡丹、桂花、玉兰花、白兰花、洛阳花,蔷薇花、寿香花、山茶花、玫瑰花、君子兰、含笑花、牵牛花、鸡冠花、凤仙花、水仙花。玳玳花、腊梅花、茉莉花、珠珠花、盅子花、美人蕉、蝴蝶花、葵花、海棠花、大理菊、芍药。牛筋草、老鸦藤、千年韭、稗草、鸭舌头、瞎眼头、篦箕草、茅草、臭梧桐、紫云英、。[6]
水产类 :鳊鱼、白鱼、、鳜鱼、青鱼、鲢鱼、、鲶鱼、黑鱼、鲈鱼、鳗鱼,河虾、白虾、龙虾、甲鱼、银鱼、螃蟹、河蚌、蚬子、螺蛳、鳝鱼、鳑鲏鱼、汪丁鱼,草鱼、斑鱼、河豚鱼、鲫鱼、鲈鳜、?鲦鱼、玉柱鱼、土鱼、黄绍鱼、梅鲚鱼、田螺、泥鳅。[6]
七都镇交通
七都镇位于吴江区的西南端,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的金三角地区,古有“吴头越尾”之称。南临沪苏浙高速、318国道,西接苏震桃一级公路,中有230省道横贯全镇,七都镇已纳入临沪一小时经济圈。[1]
七都镇经济发展
七都镇综述
2006年七都镇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28亿元;工业销售10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超10200元。
2013年,七都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亿元,同比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6亿元,同比增长1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5.67%;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65.8亿元,同比增长10.5%;文化产业投资5.13亿元,是2012年的两倍,文化产业营业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137%。6个区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9.8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09%。[7]
七都镇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57.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1亿元,年均增长9.4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3.0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84亿元,年均增长9.93%。工业总产值从191亿元增长到362亿元,年均增长7.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0.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469万美元。到2015年底,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达34家,亨通集团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德尔家居于2011年底成功上市。[8]
七都镇第一产业
2015年申报“江南”牌“香大头菜”和“胡萝卜”两只为绿色食品,已获得“”认证,申报“七都”牌“”、“江南”牌“菠菜”和“萝卜”、“”牌也已获得无公害产地认证证书;“庙港”牌、“庙港”牌湖羊无公害基地获得认证和认定。
2003年,七都镇粮食总产1830万公斤,产茧11564担,水产品4720吨,蔬菜、瓜果面积达6100亩,新扩展花卉苗木160亩。一年来投资400多万元,用于大洋、东方红、新风、苗木场、开发区、焦田、勤丰等闸站建设,加高加固外河圩堤150公里,直立墙河驳10公里,大大提高了我镇的防洪能力,全面完成了北排工程建设,河道“双清”工作全面开展,建立了河道保洁长效管理机制。[9]
七都镇第二产业
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2亿元,同比增长14.36%;完成工业开票销售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3.39%;[8]
2013年,七都镇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65.8亿元,同比增长10.5%。[7]
七都镇第三产业
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35.8亿元,提高1.03个百分点,达到39.4%。文化产业营业收入6.95亿元,同比增长3.02%。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1.7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17%,产业升级成效逐步显现[8]
2003年,全镇民资批准投入额14.4 亿元,比上年增长42%;完成工作量10.31亿元,比上年增长35.5%。新增民营企业 110家,村级民资投入迅速增长,群幸村、双塔桥村民资投入突破5000万元,联强村、节制闸村羊毛衫产业全面提升。[9]
2003年是七都镇去年全镇共引进外资项目13只,新增注册外资3046万美元,同比增长50%,新增合同外资5568万美元,同比增长75%,到帐外资584万美元,同比增长11%。[9]
2003年,全镇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5亿元,其中木材交易额达1亿元,房地产开发面积达4万平方米。[9]
七都镇社会事业
七都镇科技
2003年,七都镇有25个高新科技项目(产品),发放奖金39万元、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项,省高新技术产品5只,省民营科技企业
3家,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4只,项目3只,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2003年4月,建设部、科技部把七都镇苏南水乡高科技工业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列为建设部2003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科研攻关项目(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项目为国家级项目,在中国只有15家。[9]
七都镇卫生
亨通别墅群
解放前七都地区缺医少药,境内仅有私人开业医生16人、药店5家。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民间医务人员建立联合诊所和卫生院。之后镇村及企事业单位亦逐步建立医疗保健机构,先后实行公费、劳保、合作医疗制度,形成防治结合的医疗网络。妇幼保健和卫生防疫工作日趋完善,传染病流行得到控制,人民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第一节 卫生机构一、私人诊所民国年间,七都先后有16人开设私人诊所,其中西医2人、中医14人,另有走访郎中、民间土医等。境内以隐读村陈子敏妇科和亭子港曹青儒喉科较有名。[10]
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镇复审,22个行政村高标准通过省级卫生村复查。积极实施公厕、户厕新建改建,年内完成20个村(社区)321个点建设任务,开辟3处法治宣传阵地。[8]
七都镇教育
清末时期,七都仅有私塾教育。民国元年(1912年)始设初级小学2所,翌年发展到7所乡立初级小学。1921年吴溇初级小学增设高小部,成为完全小学。民国34年(1945)吴溇小学改名为吴溇中心国民学校。至1948年,境内有乡立小学16所。1950年七都地区有公立小学19所、私塾7所。1952年9月又设隐读村中心小学。1958年8月创办农业初级中学。1968年8月创办七都初级中学,1970年增设高中部。七都的扫盲教育始于50年代初,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七都的青壮年非盲率达92.8%。之后,逐步开展业余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1986年9月成立成人教育中心,该校多渠道、多学科、多层次开展成人教育。90年代后,全镇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和成人教育在巩固的基础上,深化教育改革,运用教育现代化手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1]
2003年七都中学与苏州立达中学继续联合办学,开通远程教育,七都中学是江苏省示范初中,庙港中心小学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七都中心幼儿园为江苏省示范幼儿园,七都中心小学成为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庙港中心幼儿园成为苏州市示范幼儿园。[9]
七都镇文化
2015年,创成苏州首个省级对台交流基地。“第三届太湖国学讲坛”成功举办。南太湖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申报省级示范园区。南太湖文化产业集聚区、国家音乐产业示范园区获评苏州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木偶戏(提线木偶)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举办3次大型迷笛音乐节,不间断举办数次中小型活动,接待乐迷和游客约8万人次,形成音乐产业品牌,带动了周边餐饮业、酒店业的发展。。[8]
2003年,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庙港太湖螃蟹节”及“湖风艺韵文艺演出”专场;成功举办了七都杯江苏省青少年航海模型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市九运会,并取得优良的成绩;对传统文化洪福木偶昆曲进行了保护和恢复。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和社团文化蓬勃开展,亨通集团建立了企业业余文化团体,社区、中小学、幼儿园建立了相应的文化团队,有线电视普及达71%,镇文广中心宽带网已全面开通,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性精神文化生活。[9]
七都镇基础设施
2003年,全面完成了环太湖公路的改扩建工程;庙震公路、八七公路拓宽改造工程基本结束;临湖经济区东区1.5公里的中心大道、临湖经济区中区12座桥梁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创新路绿化工程、吴越路、八七公路、环湖路亮化工程已全部完工;西环路建设和太湖正在紧锣密鼓建设进行中;群幸村的新农村规划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经济区按照“政策优惠、服务优质、设施优越、环境优美”的指导思想,努力完善经济区的整体功能,不断提升档次,重点孵化、研发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临湖经济区和临浙经济区两大区,其中临湖经济区分东区、中区和西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已启动面积15平方公里;临浙经济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已启动面积7平方公里。
2013年列为苏州“美丽城镇”建设示范点后,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实施“美丽七都”建设十项行动计划,完成望湖路、新村一路、二路、富家路、庙港水街、环湖路等老街改造,环湖路、庙震公路等主干道全面升级。城乡生活污水管网体系不断完善。“太湖七都”标识系统在全镇广泛应用。功能配套更趋完善。新建七都公交枢纽、“平安七都”指挥中心、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庙港公交枢纽、老太庙文化广场、安息堂扩建等一大批实事工程,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功能配套不断提升。全镇绿化总面积达3万余亩,覆盖率超过24%。完成22个点的农村生活污水连片整治。年村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02万元,增长到万元,隐读村进入千万元村行列。[8]
七都镇历史文化
东庙桥坐落在横塘村,建于南宋绍定(年)年间。梁式三孔,东西走向。全长21.5米,中宽2.1米,堍宽2.75米。中孔跨度4.6米,高4.31米。全桥除民国年间增置花岗岩栏石、望柱之外,其他均由武康石构筑,完好无损。该桥底盘石和排柱浑厚稳重,排柱与横系石平接严密,受力匀称。三孔桥面架设六根石梁,石梁间铺置石板。每根石梁都是两端为31厘米,中间增厚至51厘米,外侧又凿成弧形,这不仅可增大压力,减少受拉力,而且使得整个桥面略成拱形,造型美观。中孔石梁中间刻有“绍定”两字,次孔石梁边端又分别镌刻四组流云图案,形状各异,飘然生动,刻技精工。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2]
广福桥 在勤丰村,跨江、浙两省,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重建。现桥为天启元年(1621)由江苏吴江县和浙江乌程县合建,耗银九十九两四钱。单孔拱形,由武康石、青石和少许花岗石构筑。总长17.4米,顶宽2.34米,堍宽2.64米,矢高3.17米,跨度6.9米。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法砌置,这在吴江250余座石桥中为仅见,是由明向清过渡时期的特殊作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桥共有8处题刻,除了捐银题记,还有莲花图案,尖角嫩叶、含苞待放,雕刻精细,层次丰富,不但富有“引渡”的佛教意义,还较好地体现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本洁之性。1995年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2]
洪恩桥 位于染店浜村,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全桥除桥面石级已改为花岗石之外,其余均由青石构筑。单孔拱形,东西走向,总长13.31米,顶宽2.24米,堍宽2.5米,矢高3.05米,跨度5.6米,矢跨比大于二分之一,属水乡常见的陡拱桥,利于船只通行。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法,每道券石之间有榫卯相接,上下错缝,券石横向则用铁匾担或腰铁连接,以增强券石之间的整体性。拱券内共有二处募缘建桥名单题刻,计捐银72两。长系石(俗称桥耳朵)端面精刻有“吸水兽”图案,为宽鼻、突眼、阔嘴。上部阴刻眼圈,两侧刻双耳。阔嘴以弧线勾划,弧线下以小三角表示牙齿。额上刻曲线须毛,腮边则有两爪。为传说中龙子之一的“?嗄”,这不仅显现了厌胜的意义,而且对桥梁起到了艺术装饰的作用。1995年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2]
七都镇著名人物
孙兆奎(),字君昌,号犹文,七都染店浜人,明崇祯九年(1636)中举。[13]
(年),字文玉、泗滨,吴江七都人,明末清初光学仪器制造家和奠基人。他是中国民间最早制造望远镜的人,还研制出察微镜、放光镜、夜明镜等七十余种光学仪器,并总结制镜经验,写成《镜史》一书,在中国乃至世界光学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明末清初科学巨人”。[14]
谢炎,字化南,北宋端拱元年(988)进士,谢涛之弟。祖籍阳夏(今湖南太康),祖先谢懿文当盐官(今属浙江海宁)知县,葬富阳,遂为富阳人。父崇礼担任中吴军(今苏州)节度推官而迁徙吴江,居七都东洚(今长渠港村)。他敬慕韩愈、柳宗元的文章道德,与杭州卢稹齐名,时称卢、谢。中进士后,调补昭应县(今陕西临潼)主簿,迁伊阙县(今属河南洛阳、伊川),升湖南华容县、湖北公安县知县。卒年34岁,有文集。[15]
,字师厚,北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绛长子。中进士后,授大理寺评事知越州余姚县(今浙江余姚),筑海塘防水患,民赖以安业。[15]
谢涛,字济之,北宋淳化三年(992)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炎之兄。涛14岁能讲解《左氏春秋》,20岁时文章受到吴县知县罗处约、长洲县王禹称推崇,名冠吴中,讲学阳山白莲院。中进士后,为梓州(今四川三台)榷监院判官。在镇压李顺农民起义中出谋划策立功,升观察推官权知益州华阳县(今属四川双流)事。[15]
谢绛,字希深,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涛之子。少有才名,15岁任秘书省校书郎。中进士后,授太常寺奉礼郎知颖州汝阴县(今安徽阜阳),迁光禄寺丞。绛喜论时政,上书论四民失业,经翰林学士杨亿极力推荐,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仪院判登闻鼓院。仁宗即位(1023),迁太常寺博士。[15]
.苏州吴江区七都政府[引用日期]
.沧州市政府[引用日期]
.苏州地方志[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中国网江苏[引用日期]
.吴江区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吴江区人民政府 [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七都镇[引用日期]
.七都政府[引用日期]
.七都[引用日期]
.苏州方志[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都庙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