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是怎么回事。是买菜和卖菜难买菜贵吗?

小台子村老满夫妇今年种了一亩半白菜,销售已经收尾,他说剩下的白菜两三天就能卖完。
许多菜农到宁远蔬菜批发市场门外卖白菜,而不再进城卖菜。首席记者 周石 摄  历年秋菜难卖,今年竟然秋菜难买——连日来,在鞍山市区,许多大爷大妈发现,不仅大白菜价格贵,而且还难买,一些市民甚至开车到郊区去买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调查显示,鞍山近郊种植面积及产量下降,是我市今年遭遇“大白菜荒”的主因。
  开车到郊区买白菜
  “可算找着卖菜的了!”昨日傍晚,在宁远蔬菜批发市场门前,家住城里的一女士,特意驱车到那里去购买大白菜。该女士介绍说,自己在市区转了好几天,也没遇着运大白菜的车,昨日从单位同事那里打听到,宁远批发市场这儿有卖菜的,就赶紧开车过来了。虽然靠近产地小台子村,但那里的大白菜零售价并不低,达到0.4元—0.5元/500克。
  事实上,目前在小台子村,大白菜的地头价也已经涨到了0.3元—0.4元/500克,比去年高出两三倍。而18日前后大白菜刚上市时,市区零售价还普遍在0.3元—0.35元/500克之间,目前则涨到了0.4元—0.5元/500克。
  眼下像该女士一样,开着车到处买白菜的市民并不在少数,除了宁远,也有不少城里人驱车到大孤山和旧堡等近郊购买大白菜。
  原因一
  产量少抬高白菜价
  昨日傍晚,宁远镇小台子村,菜农老温从自家地里起出500公斤大白菜,并码放到三轮车上,准备今日上午到宁远蔬菜批发市场上去卖。老温家的菜地里,只剩两垄菜还没起,约公斤,预计还够卖三天左右。
  宁远镇的小台子村及东鞍山镇的中所屯村,是鞍山市区内两个大白菜的主产地,目前80%左右的菜都已经上市销售了,地里还没起的菜,所剩无几。
  “今年菜比往年少老了……”老温说,他家今年种了两亩大白菜,比去年少种了一亩,不仅如此,大白菜还减产了,“往年一亩地怎么也能出7500公斤的菜,今年6000公斤顶天儿了”。小台子村及东鞍山村的不少菜农均反映,近两年大白菜“始终卖不上价”,尤其是去年,大白菜卖到后来才0.1元多/500克,因此今年种植面积普遍缩小了,幅度能在30%左右。“种点能出钱的菜不比种白菜好啊?”老温的邻居菜农老张介绍说,今年他家少种一亩半地的大白菜,改种了头菜。而受天气因素影响,今年大白菜的亩产量也普遍下降20%左右。气候不好,不仅产量下降,菜的品质也一般,“你看这菜松踏踏的,包心包得也不好”。
  原因二
  菜农中意就近卖菜
  菜少不愁卖,因此今年鞍山本市的菜农大多选择就近卖菜,能省下运费不说,离家近也省不少事儿。
  小台子村靠近宁远蔬菜批发市场,村里多数菜农都到那里去卖菜。昨日傍晚,批发市场大门口还聚集着七八辆满载大白菜的运菜车,买主也络绎不绝。正在卖菜的几个菜农介绍说,到那里买菜的大多是企事业单位和酸菜加工点,“团购”居多,菜卖得快,还省去了进城卖菜挨家送货的麻烦。老温家地里的菜,80%也都走了“团购”。东鞍山镇的菜农,大多就近在旧堡和大孤山等近郊卖菜,菜价跟城里差不多,还能省下可观的运费。
  原因三
  城里人挑剔吓走菜农
  昨日上午在铁东湖南地区,一辆运菜车上还剩500多公斤大白菜,却有十多个人抢着要,见有人掰菜帮,车主立即严辞制止,并向对方直言“就这菜,爱买不买!”今年大白菜不愁卖,菜农的腰板儿也比往年硬。
  事实上,现在菜农们不爱进城卖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嫌城里人买菜太挑剔,菜的损耗高。“好好的菜,扒来扒去,还掰菜帮子,损耗自然就大了”。一些菜农抱怨说,卖秋菜本来挣的就是几个辛苦钱,看见城里人使劲儿掰菜帮子,特别心疼。
  @wangerna(新浪)
  秋菜集中上市期间,鞍山市场的大白菜主要来自近郊的千山区及周边的台安、海城等地,眼下鞍山闹“白菜荒”,台安、海城地区的大白菜哪儿去了,本报将继续关注。
9月24日上午,由东北报业协会主办,鞍山市委宣传部,鞍山报业集团承办的2013《报业发展与城市经营环境》高端论坛在我市召开。您好,欢迎来到渠道网!
卖菜卖出致富路
时间: 来源:渠道网
点击:1711次
描述: 爆爆椒香辣虾,时尚美味,让你百吃不厌,健康营养,好吃看得见!投资爆爆椒香辣虾,大品牌,好商机,让你轻松投资,致富未来!爆爆椒香辣虾
创业者火热推荐项目: &&
不管做什么事情,头脑一定要灵活,创业尤其要如此。生活中有很多致富的出路,只是我们没有充分发挥我们的脑力去搜寻,在普通事物身上发现不普通的商机才是大智慧。
2005年2月,在重庆市壁山县团堡村,来了一个从成都来的水果收购商,他一下子承包了30亩地种起了红薯。红薯是当地农民再熟悉不过的农作物,经济效益也不怎么好,这个叫做方进鑫的成都人种这么多红薯干什么?更让人们想不通的是,那些红薯苗根本就长不出红薯来。 一开始,方进鑫打开市场靠得是占领市场空白,当遇到市场竞争之后,方进鑫凭得则是产品的品质和口碑。从一招鲜到用细节取胜,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优,现在方进鑫的红薯藤不仅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而且成为了一个品牌。
这里是重庆璧山的红薯种植基地。方进鑫有7个像这样种红薯的地方,面积一共1100亩,一年四个月采收期,销售收入达200多万元。每天有三四百个农户给方进鑫打工,每月能赚上千元。可当初方进鑫刚来这儿种红薯时,这些农户们并不看好。
大姐:“觉得他脑壳有病。”
记者:“那种红薯就种红薯,为啥说他有病啊?”
大姐:“那个红薯藤只有拿来喂猪,怎么晓得这个红薯藤喂人。”
原来,方进鑫种红薯,要的只是红薯上的一根藤。每天下午6点,正是农户收工、结账,方进鑫开始忙碌的时候。
方进鑫:“今天这车是4500斤,这个基地是130亩,是拉到重庆的杨家坪蔬菜批发市场。”
记者:“每天大概发多少货呀,就指着这一辆车啊?”
方进鑫:“四辆车,一天发四辆车,大概就是2万多斤。”
记者:“什么时候运去?”
方进鑫:“就是马上装上车就运走,9点钟就运到重庆的批发市场,一般半夜12点钟左右就批发了,第二天早晨就进入到各大市场,各大超市的柜台,所以说能够保证它的新鲜度,保证消费者能够吃到最新鲜的蔬菜。”
为了客人买回家时保持鲜美,蔬菜必须在早上4点抵达终端市场。每天下午6点收菜,方进鑫开始了他一天之中最忙碌的10个小时。可当初第一次采摘时,方进鑫差点连这第一个小时都没熬过去。因为他卖的,是人人都看不上眼的,红薯藤。
璧山县地处山区,距重庆主城区30多公里,当地农业以水稻,莲藕和水果种植为主。2004年,成都水果商方进鑫在进货时发现,璧山县政府借新修的高速公路优势,要打造重庆的蔬菜基地。
璧城街道主管:“蔬菜基本上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可以运到主城区进行销售,所以说这个鲜活蔬菜对璧山种植户来说,是一个最大的优势。”
方进鑫知道,卖水果要新鲜,但更讲究新鲜的是蔬菜。璧山有地理优势,当地政府又扶持,每亩地补助300斤水稻钱,方进鑫觉得来这儿种菜比卖水果更有赚头。
方进鑫投资4万多元,租了30多亩地,把经验丰富的父亲从成都请来管技术,他四处找项目,一种在农博会上发现的改良红薯藤,让他喜出望外。
红薯藤,川渝人又叫它红苕尖,是一种绿叶蔬菜。种植红薯时,为了让营养更多的流向红薯的块状根,要把过多的叶子和分枝去掉,也就是“打尖”。可打尖下来的红薯藤,只能挑着最嫩的吃个新鲜,长老了并不好吃。”
父亲:“它这个叶背面的茎红的,它每个都是红的,它这个杆杆也是红的,这个也是红的,跟绿色的感官上就不一样,看到吗?”
记者:“吃到嘴里有什么不一样?”
父亲:“有绒毛,有绒毛口感就不好。做出来的汤是黑的,它这个叶绿素产生了一种别的成分,它这个就不一样,它这个全部是绿的,它这个出来的汤是白的。”
方进鑫想要引进的,是这种颜色更鲜绿的改良红薯藤。它根本不长红薯,却可以一茬又一茬地长嫩芽,能采摘4个月。方进鑫索性把30多亩地全种上了这种红薯藤。
方进鑫:“当时算吗,一亩田产得到4000斤,就是卖1元钱一斤,就是卖4000元钱一亩,卖得到10多万。”
可2005年6月,终于到了收获季节,方进鑫却发现,他请不来采摘工人了。
原来,当地自古就种红薯,一亩地卖个几百块钱,利润本来就不高,何况方进鑫种的,说是红薯,又不接红薯,农户们根本不知道他赚得是什么钱,更不愿意来给他打工了。
农户:“这个红薯本来是很贱的,管不了钱的东西,我们来说是很管不了钱的东西,万一他折本了,跑了,你去找哪个拿钱吗,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请人,方进鑫跑遍了周围村庄。平常工钱是每公斤五毛钱,他多加一毛,才有七、八个农户愿意来。30多亩地,人手不够,方进鑫只得把他60多岁的父亲也叫来帮忙。
心疼老父,方进鑫想着,赚到了钱,一定得好好报答父亲。
方进鑫:“当时我还是跟他说的,反正我赚了钱,还是会分他一部分,然后让他老年以后回去到处耍一耍,自己有钱,也自己可以花一点。”
第一天采摘,方进鑫和父亲早上5点就起来。新的一天刚开始,方进鑫的心里却在倒计时。原来,人手不够还不是最大的压力。他最大的压力是采摘下来的菜。
一天有24小时,可摘下的绿叶蔬菜必须十小时卖掉。不然的话,红薯藤就会失水过多,不嫩不好卖了。
方进鑫:“第一天采收的又高兴又不高兴,高兴是能够开始上市了,它不高兴就是,就不晓得今天情况如何。”
怎样让蔬菜在最新鲜的时候被客人买走,方进鑫心里七上八下,开车向重庆杨家坪市场赶去。
蔬菜采购商范忠像平常一样到重庆的杨家坪市场采购,在市场里,他发现有人用卡车,装了300多公斤红薯藤来卖。如果是重庆人常吃的空心菜、小青菜,装上几千公斤都没什么稀罕。可这么多红薯藤,还是头一遭。
范忠:“以前没有他们这种红薯尖的时候,都从当地的,一般都是白色的那个,那个筐子装起来,那种量不大,一天可能有两三百斤。”
方进鑫特意让人把菜筐依次排开,把规模亮出来。先声夺人之后,他又开出更诱人的条件。
范忠:“买10斤送5斤,1元钱一斤吗,开头来的时候,一算起来便宜了,少了0.2元钱一斤。”
当时,在杨家坪市场,最常见的空心菜也要2元多钱一公斤,可红薯藤买10斤送5斤,算起来不过1块多钱一公斤。不仅是价格便宜,这种红薯藤和普通红薯藤比,看着不太一样,而且更鲜嫩,采购商兴趣大增。300多公斤红薯藤俩小时内卖完,虽说才卖了不到500元,但热闹抢手的场面让方进鑫信心大增。
第二天,方进鑫再次来到杨家坪市场。这一次,他不着急卖,而是问了范忠一个问题——批发去的红薯藤在零售市场卖得怎么样。
范忠:“拿回去,个个看到这个东西要得,他就买呀,个个看到这个,又嫩又浅,稀奇吗,他拿回去个个这个也来买,那个也来买。”
方进鑫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他决定,今天不再打折了。
方进鑫:“他们第二天,来的时候,原来要一筐子,第二天都要三筐两筐的。当时有的就是说了,昨天的打折,今天为什么不打折了,我说今天拉的少,大家都要的多,货都没有了,还打什么折呢。”
原来,第一天打折,红薯藤的知名度扩大,第二天,方进鑫不再赔本赚吆喝,而是用原价1元钱,摸索市场能不能接受这个定价。
采购商一下子不能接受,甚至有的采购商,就是听说打折,奔着这个来的。但盘算着,之前批回去的红薯藤确实卖的不错,而且2元钱1公斤也有得赚。第二天的300多公斤红薯藤也被采购商一抢而空。
方进鑫靠着头两天的两炮开门红,把客户和价位都稳稳抓住。供货渠道稳定,方进鑫继续扩大规模,到2006年底,种植红薯藤700多亩,销售收入上百万元。农户听说方进鑫赚钱了,主动给他打工。摘一公斤7角,一个月赚一千多元,这让农户很高兴。
大姐:“又有大车,又有小车,在重庆还有洋房子,赚大钱了。”
采摘不缺人,卖货不缺客,早晨5点到下午6点,200多个农户,在700亩地分散采收,方进鑫则变着法儿的休息。可这样的舒坦日子很快到了头。
2007年,刚进采收期,市面上突然多出七八家批发红薯藤的人,方进鑫赶紧到市场去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
方进鑫:“他们呢,主要是整理的不是那么规范,但是人家的价格比较便宜。有些中间商也借此来压我们的价。”
原来,红薯藤的种植难度不大,市场上很快有了同样的菜。可种菜的是附近散户,自己种自己卖,价钱要的低,也影响了方进鑫的菜价。
价格波动是市场决定的,方进鑫干着急使不上劲。眼看着利润缩水,方进鑫走遍了重庆的各个市场,想找出好法子,让自己红薯藤更有竞争力。这时,超市里发生的一幕,让方进鑫想到了下一步该怎么发展。
售货员:“上午一开门,就是老百姓买蔬菜的基本上都是上午来买,因为早晨吗,锻炼了之后,然后进入卖场,他们认为早晨的菜比较新鲜。”
老百姓最认新鲜菜,自己能打下这个市场,也是因为在最新鲜的10小时把菜卖出去。给菜洒水,尽快赶路,尽快上市,菜还能再怎么新鲜,方进鑫犯难了。这时,做了一辈子菜农的父亲给他支了一招。这一招,靠的是一把刀。
父亲:“你去摘的时候用劲,那个细胞已经坏死了。新鲜蔬菜要放点水,一放水它有细菌,比方说有细菌,它就要侵蚀了,就烂了。”
以前的菜是手工掐断之后,就直接打包装车,父亲发现这样摘,菜的创口大,沾水容易烂。
父亲:“用这个刀子给它切一下,它这个刀很快的,一切它就没有,没有用力,它的细胞活的还好一些,它就不容易侵蚀,它就不烂,拿去给消费者跟经销商,他们都能够接受,他拿去是新鲜的。”
在父亲的建议基础上,方进鑫给红薯藤搞检测,注商标,做包装,可这一回,父亲不乐意了。
父亲:“就那个条条加的那个袋,那个无公害标志,那个无公害标志这点大,就3分多钱一个,我想你拿给消费者一看,有什么事呢,本身就要让利给消费者,你还要强加给他。”
方进鑫:“他的观念反正只要能够用就行了,只要能够拿到市场上,反正能够卖就行了,他不在乎有没有品牌,我的意见是,反正搞一点时间看吗,对不对,好坏咱们走着瞧吗。”
做包装花了20万元,父亲担心成本高,儿子觉得这钱到底花得值不值,过段时间就能看出来。
售货员:“以前苕尖根本就不是菜,但现在很多人就追求的是无公害,追求的是绿色,所以说慢慢的也走进了千家万户了。”
品牌、包装让更多人认识了方进鑫的红薯藤,虽然要为此多花两小时,但方进鑫的10小时还是没耽误。因为随着品牌的打响,方进鑫租了七个基地,买了四辆卡车同时送货,效率提高了。2007年底,方进鑫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200万元。
黄昏将至,又一个十小时到了,方进鑫和他的货车队伍,再次走上了通往财富的大道。
通过方进鑫的创业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原来创业是需要自己灵活的大脑和勤恳的精神,只要具备这些,就不怕你创业不成功!
创业者火热推荐项目: &&&&&
行业分类: &&&&&&&&&&&&&&&&&&
编辑:好渠道网独家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让更多人知道该信息:
最新加盟项目
加盟排行榜请问一亩田农业网是真的吗?_百度知道一亩田农产品商务平台是真的吗?_百度知道一亩田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到底如何?
农产品行业,电子商务产销对接平台。最近很多报道,有热捧的,也有质疑的。见:
昨天晚上在微博看到了楼上@西门静引用的文章,存疑,于是开电脑搜索了一下,正面负面的都看了下。个人认为,很好的创意,很烂的推广!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今天上午查询了一亩田的工商公示信息,仔细看了一亩田的官网页面,联系了一亩田的客服QQ,拨打了一亩田的400电话和济南门店的联系电话。公司信息如上文所说,原本是11年一家注册资金仅为100万的小公司,上个月中旬增资至一亿。新公司法将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这个注册资金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官网页面咱看不出什么,只说说我看的出的。本人来自山东烟台,全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产区,但是点击首页的“红富士苹果”类目,却没有一条烟台的供应信息。门店和办事处栏目下,山东省只有莱阳市沐浴店一家实地供应商供应“苹果”。于是我拨打了页面上济南门店的联系电话,一上午均处于占线状态,再联系,也无人接听,这可不太像一个日成交额数亿的交易平台。作为北方果品中很重要的一类水果,苹果在整个北方的水果交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一个全国性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上面,苹果中最大的品种红富士竟然在烟台仅仅一个供应商,我不说,我就呵呵。
转载自:谣言终结者最近几天,创客君的微信朋友圈突然被一家农产品B2B电商平台“一亩田”刷屏了。在同时间密集的媒体报道上,我们看到的是“奇迹”、“每个月价格都涨”、“一万亿”等等劲爆的词汇。根据南方周末撰写的文章,红杉资本为了抢“一亩田”,不签协议直接打了几百万美金。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上,我们还看到这样一段表述:“一亩田交易规模今年底将突破1000亿,而阿里巴巴去年的农产品销售额是480亿。到明年底,一亩田至少能达到5000亿,或将冲击一下10000亿。”嗯,和朋友圈大部分小伙伴一样,创客君看到这些数据,下巴都快掉地上了。和很多传奇故事一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格外年轻,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出生于1985年,他曾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中说道:“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伴随着“一亩田”的刷屏,创客君发现朋友圈里对于媒体公开数据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去年一个月只有50万交易额的“一亩田”称自己现在每月交易额突破100亿,平均每日3亿。这样的增长速度简直让人羡慕嫉妒恨。当然,创客君并不能因为自己的疑惑就断定“一亩田”在数据上动了手脚。我们还是靠事实说话,来看看高手们是如何列举一亩田的一些疑点的吧:“一亩田”是谁?根据一亩田百度百科介绍: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国内领先的农产品诚信交易平台,拥有国内最全面的农产品交易大数据。主要产品包括一亩田网站、一亩田手机APP、三位一体的网店(PC端、移动端、WAP)以及与百度合作的一亩田直达号。服务对象是全国农产品生产、流通、批发、经销的从业者,帮助买卖双方完成农产品产销对接。一亩田目前是国内最大的农产品诚信交易平台。从2014年7月到日,一亩田平台累计完成交易超过100亿元,每日峰值交易突破2.8亿元。在这个平台上,每天有110万农产品买卖双方使用一亩田,每天有30万条由各地农民、农业合作社、经纪人发布的1.2万种农产品供应信息。根据全国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信息,一亩田法人主体是: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日,注册资本金为1亿元人民币,注册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6号锦秋国际大厦7层B03室”。根据公示信息,该公司前身为“易村通达(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来的注册资本金为100万元,在日刚刚变更为1亿元,并将公司名称改为“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根据一亩田网站资料,一亩田的创始人(兼CEO)为邓锦宏。从工商公示信息来看,该公司的执行董事兼经理是联合创始人刘志嘉,邓锦宏的身份是监事。投资人的登记信息在日也从原来的“邓锦宏、刘志嘉”变更为“邓锦宏、刘志嘉、周密”。日交易破3亿的平台?是真的么?2015年6月中旬完成了公司名称、注册资本金、投资人信息的变更,仅仅一个月后,新闻宣传就铺天盖地的到来,而且几乎是一夜之间爆发的。一亩田对自己近期的业绩是这样评价的:去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目前活跃在我们平台上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供应方,包括散户、大户、合作社、经纪人、龙头企业(如新希望),另一类是采购方,包括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批发商、饭店、超市、深加工企业和出口型企业。从网站“采购部分来看”,最近的数据里翻找多页后才能零星找到几个报价数据。而近期成交动态里的数据,仔细看的话也有些诡异。——“6小时前刘老板采购了999.999吨毛桃。”谁那么精准,非要购买999.999吨毛桃?——“9小时前老板采购了5吨的洋葱。”该老板没有名字也就罢了,107万吨洋葱是什么概念?要知道,盛产洋葱的西昌,洋葱年产量也不过30多万吨!这是哪个种植大户种出了107万吨的洋葱,还一口气都卖出去了?!这一切像是一个日交易额破3亿的平台么?!在上面这张官方公布的产量表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昌洋葱全年的产量。107万吨的单笔销量实在是夸张得让人有些想笑。突然、密集的报道背后是什么?让人疑惑的除了“一亩田”网上公开的销售数据和信息以外,还要算上这一次的媒体爆发事件。通过搜索我们发现,媒体对于“一亩田”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近10日内,其中由南方周末刊登的《一亩田:4年20倍增长,估值1月1涨导致很多VC错过》一文传播最广,而其他媒体关于“一亩田”的报道也大多集中在这两天。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一亩田”可能是一个精心包装过的故事,项目优秀无疑,但宣传的文本上夸张的部分应该也不少,从整个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上看,也不太像是自然传播的。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和其他冷静客观的媒体同行一样,持续关注“一亩田”的发展状况,做出最真实的报道。我们也呼吁更多的创业者与媒体们能踏实前进,拒绝浮夸的游戏。毕竟,夸张与欺骗其实只隔了一层纸。文 | 张小逸来源:创客公社谣言终结者 微信号 itpiyao一位有着狂热考据癖的资深网虫,专注揭露网络中的各种谣言、假新闻。直击真相,一切谣言都将在这里终结,再不认真我们就输了。
引用某媒体记者的邮件内容:我今天在北京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走了一圈,也联系了他们APP上许多发布信
息的商家。但对方均表示有一亩田人员上门,也听说过相应信息。但他们只是借助一亩田发布相关信息,具体交易方式还是传统的面对面现金结算。这一点我很怀
疑,他们所公布的手机APP一个月99亿元成交额,到底从何而来?我走访了北京新发地近20家不同种类的大规模批发商,对方均表示未使用,这个就很值得怀
疑了,它们北京的公司连北京批发市场的商户都搞不定,创始人何来脸面说“北京20%蔬菜就是一亩田”提供的?网站上不停刷新的交易数据究竟从何而来?一亩田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前度出现的不合理的采购数据为公司测试数据。那么为何在号称紧急修复系统后,网站上的动态交易数据与用户信息中的成交单数严重不匹配?用户信息中的成交单数几乎为0,而动态交易数据则每隔10分钟就冒出来一个交易。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询问网站上还在不停刷新的供求信息从何而来,一亩田负责人解释说来自于一个源头数据,公开结果不同而已,并强调他们真实交易量是商业机密不会公开。
看来一亩田除了着急地给那些闹笑话的数据定性为测试数据外,还真是没想好怎么深度应对数据上的漏洞。退一万步,一个放话要做全国最大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公司,网站上竟然长时间混着测试数据,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出现公关危机后,四处强调自己工作有多辛苦,员工有多敬业,公关软硬兼施要求删稿,却不去走那条最简单的辟谣道路:公布真实交易数据。平台开发和公关都是水平堪忧。疑问二:APP上的数据从何而来?是谁录进去的?一亩田应对质疑时主要解释就是:我们90%以上交易是在APP上完成的,我们不太重视网站端。作为一个主打农产品交易概念的平台,竟然对外界说我们APP和网站的数据不统一。你们的胆子真大… 那问题又来了,你APP上的交易数据又是怎么倒腾倒网站上,然后活灵活现地显示出来的?你们到底数据统一还是不统一,给个准信儿。
一亩田要面对的领域,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欢迎非常有志于帮助农村发展、改造升级农业的青年,加入一亩田。简历可发 liuyanqin#
( 请把#换成@ ),必定转相关同学/HR。目前公司高速发展期,诚求PM、fe ~对农业有了解加分 ~百闻不如一见。聪明的人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你去搜索耳中的一亩田,不如直接来面谈,看看真实的一亩田。欢迎来西土城赏脸吃饭面谈。______分割线_______农业这个领域,很少有几个人能沉下心来摸索。一亩田已经在这个领域摸索了5年。他给这个领域培养了很多新农人,也进行了一些宝贵的尝试。在碰壁的过程中,找到了可以发力的切入点。一亩田目前依旧是国内领先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它面临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的各种问题,也迎接着信息化带来的无限机遇。做农业还需更接地气、更有耐心、更懂生意。一亩田内部不讲情怀、不灌鸡汤,但确实在公司有我非常尊敬的一些人,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非常靠谱。在这里,你会真的沉下心来学习农业,了解传统的农产品生意,参与一些领域的升级改造。这对个人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对一亩田来说,这5年才刚刚开始。评论别人总是容易的,但我们选择的是践行。
农粮B2B平台一定不是一亩田这样做撮合、搞地推、做挂牌就可以做成的。农粮B2B平台的成功,一靠大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二靠低成本资金融资,三靠和期货盘联通的中远期现货电子盘。没有这三样,那就不是农粮B2B平台,最多也就算个天猫生鲜。然而三个KSF里一亩田一样都没有,所以,就算一亩田的数据是真的(三亿日流水),那最好的结果,就是一亩田被阿里/京东收了,成为天猫/京东生鲜的性奴。BTW,P2P倒是一个不错的盈利点,但我还是怀疑一亩田做不起来。很简单的原因,能力不够——你能指望跑地推的人去做信托或者P2P吗?如评论下面的兄弟说的,跑快递的能做京东白条吗?
同行表示这是以数据来博取眼球进而宣传的作死做法。简称:“传销”
看了各种角度相关的报道,对于数据的解释也是行得通的,测试数据是这样的。对于一亩田这样的公司,如果在产销对接方面做出成绩有所贡献,那一定是值得鼓励的。看了前面开黑之王的答案,我也是认同他的回答的。我对一亩田的认识是产销对接、物流运输、农业大数据、供应链金融是已经做的、准备做得、未来会做得几个业务。产销对接应该只是基础或者是为未来业务做铺垫形成规模的幌子,物流运输不是投点钱、招千把人、买几百辆车说做就坐起来的,我估计一亩田的核心目标是农业大数据和供应链金融,尤其是供应链金融,玩儿钱生钱的游戏是目前创业者、投资人的最爱,也是最热衷的发展结果。如开黑之王所说,BTW和P2P不是一亩田能坐起来的(个人观点),之前有人做,以后还会有人做,我公司利益相关的企业也有人在做,和一亩田手法一样,只不过是没有那么拽的投资人、没有那么多噱头、没有85后创业这种故事等等。说白了,产销对接,在产地的推广难度不是很大,技术门槛不是很高,招人也不是特别难,大规模的游击队嘛。做地推就是辛苦,非常辛苦,我朋友那个公司也在做,而且是一个重点品种的重点产区的依次做,APP装几率不高,所以一亩田200万AP装机量水分不会很低,还有活跃度度。举例子并不能代表成功,2500个的一线员工、200万装机量,能出一个新疆一个农户卖了500吨苹果的单子,还不是很正常吗?我朋友公司没有APP,单靠地推跑,每天几十车也是有的。像一亩田这种的,目前做的产销对接,其实就是类似于天猫、京东的生鲜B2B一样,不要说得那么高大上,这一环节最难的是产地、业务最不好做的也是产地。农民是最难打交道的群体(我没有丝毫贬义),涉及农民、农业的事,在中国不仅仅是产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以前去内蒙古的乌兰察布考查马铃薯业务的时候,见过类似做产销对接的,解决问题不大。马铃薯算是耐储存耐运输的农产品了,一个难点就是商品标准,其他农业品也一定存在这种问题。不能验货,交货时毁约率很高,扯皮赖账的事儿时有发生。后来解决的问题就是靠地推人员来当中介人验货,但是可信度呢。所以问题种种,根本不是你搞个互联网、搞了APP、搞一堆地推就解决的了的。一亩田是不是骗子公司,我也不敢肯定,但是目前国内创业公司,我接过一些,掺水分、过分的装扮自己、吹牛装逼的,几乎每一个都有这种行为。而且你有黑点,媒体黑你还不正常。你有业务上的差错,让人抓住小辫子了,别叫冤枉。企业野蛮生长期,都会玩儿点小手段,都知道怎么回事儿,就别装清纯小处女了,最反感现在国内某些投资人、企业家、创业者,除了挣钱,还TM要当圣人、当导师、当精神领袖。你TM老老实实挣钱就得了,装TM什么比啊。这股风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兴起的。还有别动不动就扯什么极客公园之类的自带光环的圈子,要做好农业相关的生意,至少去跑100个县、200个乡,踏踏实实的蹲在村里住个两三年。不是一帮什么几克、互联网人士卡个局交流几下,丁的一声两个灯泡就冒出个点子。不要以为挂了互联网就高大上了,无非就是把以前的实地跑摆到互联网上,起个名字叫电子商务了。如果真真给以后要做供应链金融,那就去扎投资人的钱,不要来祸害农业。还有提醒创业者,靠媒体吹起来的,早晚有一天让你死在媒体手里。还有告诉各位观众,国内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创业公司,你看他好像是做这个业务的,但其实他根本就不是考这个生存,或者根本目的压根就不在于此。撅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如东莞的酒店一样,你以为他是靠酒店住房业务挣钱的,但其实他是靠小姐团队挣钱的。当然我也希望一个踏踏实实做业务、能创造就业机会、让人有钱挣的公司能够发展壮大。别瞎蒙,你骗得了媒体和大众,你还骗得了业内人士啊?(上班手打,逻辑混乱,如有过激,见谅)
我收回上次说的话裁员这次真是坑惨我了首先员工刷单进行虚假交易其次公司默许刷单再次裁员其实是想进行内部整顿无奈用错了法律流程最后 一个巴掌拍不响希望一亩天撑得过去----------------—---------不靠谱分割线-----------------我相信一亩田是被黑的。
查到的流量,日均 IP 是9000。 他们称自己日交易额3亿元。同学们可以继续分析。。。去年7月,我们一个月只有50万元的交易额,现在一个月已经达到100亿元。日交易额突破3亿元。这条是官方资料。如果删除,我再放截图……
最近几天在关注这个平台,看得出来里面不少员工对这份事业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不过现在的这种撮合模式,没有线下供需双方的现场再接触,对产品达成更多细节上的一致,根本无法完成交易。如果是这样,一亩田平台的功能更像是个大号的群,谁缺货了,出来喊一声,接上头再细谈,平时自己拉着熟人做就得了,对平台的依赖度不够。一亩田的平台建设还远不到可以承受这样关注度的时候,农产品标准化,食品安全,数据接入,信息质量,资金安全各方面做起来都是大问题,前路漫漫啊。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卖菜老人被骗276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