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电视剧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浅谈古希腊与春秋战国不同政治制度的形成原因
> 浅谈古希腊与春秋战国不同政治制度的形成原因
浅谈古希腊与春秋战国不同政治制度的形成原因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 要】古希腊城邦时代与春秋战国大致处于同一时期,二者的国家形态颇为相似:古希腊各城邦处于独立发展状态,最后由于马其顿的征服才被迫结束这种状况;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后因秦的兼并战争实现了统一。然而,二者却建立了了不同的政体。探究同一时期两个地域形成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民主;古希腊;城邦时期;春秋战国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进入城邦时期;而在欧亚大陆的东方,中国正处于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大致处于同一时代的两种文明但却创造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古希腊城邦自古风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出现民主制度,并在其后的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达到全盛;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是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完善的时期。本文将对二者不同政治制度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究。
  一、自然地理环境方面
  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衰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可否认,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明。
  &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古希腊半岛的地理特征是&多山&,大大小小的山脉将整个半岛分割成三百多个城邦;再加上岛屿众多,造成了各地交通的不便,不利于彼此交流,更加剧了城邦林立,各自为政。古希腊的另一地理特征是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其本土实际上是诸海环绕的半岛。希腊多数城邦都有直通大海的便利,航海业极为发达,而开放的环境激发了希腊人勇于开拓的民族性格。而中国的地理环境则更适合也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幅员辽阔,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邻,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上都易于统一。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属于大河文明。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这条河在历史上却经常爆发水患,&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要想保证国家稳定,就必须先保证农业发展,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来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
  二、经济发展方面
  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政治制度的特征。从资源看,由于耕地不足、土壤贫瘠,希腊人在古风时期就已开始通过海外殖民来解决农业问题,这无疑加强了古希腊的对外联系。另外&多山&的条件使适合在山区生长的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再加上丰富的大理石和陶土资源,都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而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的产生,无须与外部进行交换也可保证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希腊得天独厚的海洋环境优势为古希腊人的航海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贸易使希腊各邦经济发展快速。古希腊人不断扩大对外交往,通过广泛的密切的贸易联系进一步扩大了海外市场。广阔的活动天地在政治方面对希腊城邦的影响是很积极的,有助于公民集体的稳定和城邦制度的巩固,随之出现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壮大也加强了平民阵营的力量,有助于民主政治的建立。与之相比,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无疑抑制了商品资本的自由流通,统治者还不断利用政治权力对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垄断,这种官营工商业大大抑制了民间力量的发展。
  最后,古风时期逐渐确立起来的土地私有制在晚期得到法律保护,其成熟使得传统家庭的经济自给能力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这种经济自治性使专制权力缺乏成长的稳固基础。而春秋战国时期虽也已出现土地私有制,但土地最高所有权实际上依然属于国家,而且农民的土地经常为贵族、官僚和地主所兼并,他们不得不向强有力的国家集中权力寻求保护,这间接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由此看来,经济形态的不同导致了二者政治制度的不同。
  三、文化方面
  文化对于政治制度具有反作用。众所周知,古希腊文化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到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哲学上争论的问题从自然领域转移到社会领域。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及其决定意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使希腊哲学发生了转变,将哲学家的注意力从自然世界转向人本身。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促使人们意识觉醒,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如追求安定环境的观念及&家国一体&的宗法制官本位思想,这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虽然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并未形成民主思潮。另外,战国后期,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圣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创造出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理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文化差异影响了政治制度的差异。
  古希腊民主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在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政治制度也对经济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使古希腊各城邦与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但不可否认,两种文明都创造出各自的辉煌。以政治制度为切入点,对相同时期希腊与中国各具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化对于东西方文明差异的认知度,从而让我们以更加开阔的视角和更具包容性的胸怀去探寻当今这个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世界。
  [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7版)[M].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 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A].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3.
浅谈古希腊与春秋战国不同政治制度的形成原因相关推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_百度文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专题主要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具体有: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按照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后经历了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共经历了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奴隶制度趋于瓦解。我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开始,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五个时期,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共经历了2300多年的历史。
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如果从社会形态来说,可以划分为奴隶社会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如果从政治体制来说,可以划分为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如郡县制);如果从权力系统来说,可以划分为血缘集权统治和政治集权统治。就其产生与演变而言,有三次大的创新:(1)禹传位于启,开始“家天下”的国家制度;(2)西周确立起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使中国历史由“方国联盟”走向“天下共主”,走向血缘集权统治时期;(3)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各种标准化和官僚制度的建设,中国历史从此摆脱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单纯政治集权统治时期。本专题的四目课文,第1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讲的是古代中国早期阶段即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叙述了国王“家天下”制度、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内容与影响。第2目“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着重叙述君主专制政体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形成。第3目“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阐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发展与帝王权力的逐步强化。第4目“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主要阐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强化。联系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从而说明清朝的统治者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最后对晚清政治改革进行简要介绍,为古代政治向近代政治的演进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为讲述下一个专题“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埋 1
贡献者:lc591102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摘要: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不是,下列关于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商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3篇最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范文,欢迎参阅!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14:25:57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1.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A.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B.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C.实行了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D.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
2.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不是()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B.阶级对立的产物
C.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D.历史的进步
3.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
A.远古传说 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 D.古代地名
4.下列关于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B.它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
D.确立于公元前12世纪
5.《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了 ()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6.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7.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 B.生产力的发展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的变化
8.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9.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改国王为皇帝,权力至高无上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C.地方实行郡县制,防止割据 D.采用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
10.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的根源是()
A.巩固皇权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地方割据混战D.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13.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下列哪项最接近史实()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14.“生男慎勿举(举,生育),生女哺(喂养)用脯(干肉),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这首民谣说明了()
A. 秦朝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B.长城是秦徭役繁重的见证
C .秦朝兵役繁重法律严酷D.大泽乡起义酝酿已久
15.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D.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
17.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突出措施是()
A.不给武将实权B.扩大尚书台权力C.推行察举制D.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18.宋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B.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C.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D.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19.元朝时,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是()
A.中书省B.枢密院 C.宣政院D.行省
20.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时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21.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
22.清初,掌握军国机要的机构是()
A.内阁 B.六部 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
23.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24.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A.秦朝实行郡县制 B.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 D.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25.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①秦朝三公九卿制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三司使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经过夏、商的演化,到西周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贵族的大宗和天下的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诸侯,诸侯对于周天于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宗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推,按血缘关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室规定同姓百年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为兄弟,异姓多为甥舅,这样整个西周国家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材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1)据材料一,结合西周的史实,分析西周宗法制的实质。
(2)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泰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谈谈你的分析。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三、 问答题: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后来又是怎样被破坏的?
2、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75)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你同意孟德斯鸠的观点吗? 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D2C3B4D5A6A7B8D9A10B11C12B13D
14B15B16A17B18D19B20C21A22D23C24B25B
二、材料解析题:
26.(1)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形成以王族为主体,联结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形成的政治制度。
(2)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
27.(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三、问答题:
1、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冲击着旧有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2、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14:26:00 |
一、选择题:
1.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端的主要依据是( )
A.夏朝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朝代B.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C.实行了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D.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
2.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不是()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B.阶级对立的产物
C.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D.历史的进步
3.山东省简称齐鲁,起源于()
A.远古传说 B.西周分封C.甲骨文记载 D.古代地名
4.下列关于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B.它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
D.确立于公元前12世纪
5.《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讨伐)。”这段材料反映了 ()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6.在汉语中“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7.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 B.生产力的发展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的变化
8.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9.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改国王为皇帝,权力至高无上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C.地方实行郡县制,防止割据 D.采用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
10.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1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的根源是()
A.巩固皇权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地方割据混战D.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
13.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下列哪项最接近史实()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14.“生男慎勿举(举,生育),生女哺(喂养)用脯(干肉),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这首民谣说明了()
A. 秦朝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B.长城是秦徭役繁重的见证
C .秦朝兵役繁重法律严酷D.大泽乡起义酝酿已久
15.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D.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16.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
17.汉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突出措施是()
A.不给武将实权B.扩大尚书台权力C.推行察举制D.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18.宋初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政府的官俸和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A.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B.机构改革必须增加财政开支
C.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扩大政府机构和军队 D.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
19.元朝时,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是()
A.中书省B.枢密院 C.宣政院D.行省
20.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时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21.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④
22.清初,掌握军国机要的机构是()
A.内阁 B.六部 C军机处D.议政王大臣会议
23.清朝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基本上完成于()
A.顺治帝时 B.康熙帝时C.雍正帝时 D.乾隆帝时
24.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A.秦朝实行郡县制 B.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 D.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25.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①秦朝三公九卿制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③北宋设三司使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二.材料分析题:
2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时代,经过夏、商的演化,到西周最后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即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是同姓贵族的大宗和天下的共主,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周王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诸侯,诸侯对于周天于是小宗,而诸侯在自己国内又是同姓的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嫡长子的兄弟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宗的各分支中又是大宗。依此类推,按血缘关系不断分封下去。由于周室规定同姓百年不婚,所以诸侯国之间同姓多为兄弟,异姓多为甥舅,这样整个西周国家就由宗法关系联结起来。
材料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历史纵与横》
(1)据材料一,结合西周的史实,分析西周宗法制的实质。
(2)据材料二,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泰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泰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一一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 请回答:
(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是什么?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谈谈你的分析。
(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1、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后来又是怎样被破坏的?
2、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75)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你同意孟德斯鸠的观点吗? 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参考答案
1D2C3B4D5A6A7B8D9A10B11C12B13D
14B15B16A17B18D19B20C21A22D23C24B25B
二、材料解析题:
26.(1)宗法制的实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亲疏关系实行分封,形成以王族为主体,联结许多旁系、支系贵族形成的政治制度。
(2)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
27.(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郡县制是适宜的。秦、汉、唐的过失不在于郡县制
(2)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专制。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三、问答题:
1、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冲击着旧有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2、同意,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测试题 14:26:55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测试题
班级:姓名:座位号: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商时期在国家最高权力的上都实行()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C、民族推选制D、嫡长子继承制
2、西周实行宗法制,根本上是要()
A、保证嫡长子一系的特权 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C、封邦建国,拱卫王室 D、保证王权的稳定
3、秦朝以来,直至清朝前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最突出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激烈 B、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相交替
C、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 D、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益激化
4、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是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雍正帝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宰、相之名,封建社会初期形成了宰相制度,封建社会末期宰相制度被废除。请回答5~8题。
5、中国古代,在中央设相的官职以参与国王决策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
6、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 ④名义上掌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到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①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不能参与决策 ②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 ③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④设平章政事,缩放仪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8、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根本上是()
A、因为宰相胡惟庸“谋危社稷”B、地方上设三司后,宰相职权扩大
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D、宰相之职可以由六部替代
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请回答9~12题。
9、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贵族势力在地方上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10、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
11、唐太宗时期,依山河形势,把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
A、州 B、道 C、路 D、府
12、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封建社会一些著名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都注重政治体制的改革。请回答13~16题。
13、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有() ① 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 ②形成“中朝”“外朝”体制 ③建立对地方高官的监察制度 ④确定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4、唐太宗的哪一措施增强了三省六部制的功能()
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B、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C、创立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D、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
15、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上有相同之处()
A、极大地削弱相权B、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
C、地方上高三司分权 D、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
16、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高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A、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重视文人敷衍文雅 D、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回答17~20题。
17、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实质上说明()
A、楚庄王已成为中原霸主 B、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C、分封制的崩溃 D、宗法制已不能维护王室特权
18、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A、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B、民族矛盾的激化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 D、境外势力的煽动
19、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王莽改制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变法
20、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上以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各种军政大权。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不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为此他( )
A、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C、设立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D、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二、材料题:
材料一 汉哀帝曾经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
材料二 唐太宗曾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 清高宗(乾隆帝)曾说:“昔程子云: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F冗者而言。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
谁为乎?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1) 上述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7分)有无本质的区别?(3分)
(2)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4分)
三、问答题:
1、地方割据不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什么?(2分)
(2)西汉出现了王国问题,其历史原因是什么?后来是怎样解决的?(3分)
(3)有人根据上述思考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古代的地方割据都是因为实行分封制的结果。
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4分)
单项选择题:1~10:BDCDBCACAB 11~20:BBBCBDCACC
(1)①态度: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的局限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权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但是大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的。
②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重视宰相的作用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
(2)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得不偿失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问答题:
(1)分封制度下诸侯势力膨胀,超过周王室。 (2)历史原因:西汉初分封的王国权力很大,其势力发展日益威胁中央。解决措施: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3)分封制不是造成地方割据的唯一原因,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因为地方节度使势力的膨胀。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势力发展得不到有效控制。
内容:回帖功能已关闭
相关帖子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政治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