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和二保家仙供奉方法后又不供奉了有什么影响

一、“合学文化”的理论渊源
&“和合”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而“和”与“合”二字的历史更为悠久。据已有的文献看,甲骨文中已见“合”字的使用,而“和”字最早见于金文(又作钟鼎文,年代约在商代中期到秦灭六国之间),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
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儒家作为百家之首,无论是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还是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可以看出儒家是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的“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再次诠释了道家以“和”、“合”为世界之基。
如果到百度里去搜“和合”二字,在百度百科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意思:传说,
话说住在寒岩的寒山子和在国清寺食堂执炊的拾得,亲逾兄弟,不巧同时爱上了一位女子。为了成全拾得,寒山子出走苏州,结庐修行,拾得得知实情,非常感动,就不远千里寻兄。他在枫桥畔折取一枝带叶的荷花作为赠礼,寒山子则捧着斋饭盒出迎。两人久别重逢,相视而笑,边歌边舞,并就此募化建寺,剃度出家,这就是寒山寺。由于“荷”谐音为“和”,“盒”谐音为“合”,后人就称他们为“和合二仙”。   大约在明代中叶万回绝祀之前,民间和寺观就已供奉和合神像。  明清之际,出现了异性的和合二仙塑像,均系成人,一样的擎荷捧盒;有的则分别穿着红绿衣服。它已经作为好事成双、喜结秦晋的象征而存在,是“夫妻和合”的形象表现。
说:“和合二字虽是自家体贴出来,但实实在在地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活生生的灵魂。”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面临着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和合学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以化解此五大冲突和危机。和合学系统中,首先论证了和合学的定义、和合学“三界六层”、“八维四偶”的逻辑体系、整体结构、和合精神的追寻、和合源流的考察,以及21世纪人类文化的战略构想。其次则旨在启动和合学原理,从和合学之“体”转化为和合学之“用”,使和合学贴近社会、贴近百姓日用。
二、“和合教育”的理论解读
根据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多校区的办学形式,通过多次开会、讨论,最后确定了以“和合教育” 我校的特色转型,并且成为九届一次教代会学校特色转型讨论主题”,就是这一个方案,大家可以打开细细研读。今天我再简单介绍一下我校的
五、和合教育的发展目标
六、和合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和容管理
主要包括:
1.阳光管理&&&&&&&&&&&&&
2.开放管理
3.智慧管理
(二)和怡环境
5、耕乐园重建生态
(三)和润德育,注入活力
1.实施“三化教育”,融突和生
(1)模块化教育润童心
(2)故事化教育润童真
借助晨间故事会的时间,进行故事宣讲、交流,在故事中传承和发扬感受故事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套餐化教育润童行
2.开展融合教育,友好和处
本地和外地学生的融合管理。
3.进行体验教育,协调和达
比如:食尚小实践、耕乐小种植、目澜小讲堂、气象小观察、生活小课题、一日小当家等。
(四)和乐课程,激扬生命
(五)和调评价,促进发展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和合教育主张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学生间相互融合促进的措施,肯定学生身上隐藏的潜能,不以成绩将学生进行好坏的分类。注重学生人际关系的培植,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普遍发展。另外,和合教育对学生的评价观,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协调发展的评定,在充分培养、展示特长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学的各类知识、各项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评定。
对于教师的评价,和合教育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的成长,将教师的师德表现、业务能力、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不以偏概全,充分调动教师的自主发展动力,投身教育改革热潮中,积极探索,勇于超越,打造一支有追求、乐奉献、高素养、精业务的教师队伍。
08:31:26 09:46:56 10:33:03 11:48:22 11:42:37 09:34:45 21:18:25 16:01:55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 & &和合二仙,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说,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和美团圆之神。因此和合二仙是民间最受欢迎的神之一,他们在寺庙供奉的不多,而多见于年画和门神画中:画中的和合二人是两个胖胖的仙童,一个穿红缎子衣物,一个着绿缎子衣物;一人高举一朵绽开的荷花,一个手捧一个篾盒。二人都扎着丫角髻,露出兴高采烈的神气。有时,和合又作为配祀的神,与财神、福神等一同出现,象征福气、财气和欢乐。在《周礼·地官》中,有“使媒求妇,和合二姓”,意为和合二仙,是主婚姻之神,因而,和合二仙图也常悬挂于婚礼上,以示夫妻和睦、幸福美满。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大吉大利。实际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寒山的诗写得很美,而脾性又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傻笑而去。他在国清寺曾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们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其处,他慈悲为怀,把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并起名“拾得”,在天台山国清寺将他受戒为僧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到国清寺,但拾德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俩真谓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寒山、拾得皆为唐朝贞观年间人,二人佛法高妙,更兼诗才横溢,佛门弟子认为他们分别是文殊、普贤菩萨转世。《寒山问拾得对录》记录了一段现在广为流传的对话: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意思是: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傅问得很好,拾得师傅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也就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所宣扬的“清净无为论”中的“少私寡欲,不去争斗”。很明显,这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而不是一种救世的学说。但对人的修行来说,“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确能给人以极大的解脱。每个人身边总有些不快,这种不快很多是别人对你的嫉妒、诽谤、讽刺、攻击甚至迫害所造成的。怎样对待别人的恶为(或善意的恶为),怎样摆脱身边的这些烦恼,是我们经常为之头疼的事。于是,有的人明中争斗,结果争的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有的人暗中生气,结果气的七窍出血,永世窝囊。“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种处世方法,既不明争,也不暗斗,而是不斗气也不生气,正起眼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这两位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好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至清代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仙“终成正果”之处,其间的寒拾殿中至今供奉着寒山拾德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寒山寺大雄宅殿的后壁嵌有扬州八怪之一的大画家罗聘所绘的寒山拾得写意画像石刻。佛殿的后壁嵌有寒山诗31首,每年的除夕之夜有大批的日本客人到寒山寺听钟声,拜和合二仙。如需转载此文章,请在转载前与我们联系,并注明出处。欢迎交流合作,微信:&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复古怀旧收藏(gh_531ddf4d2f3c)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谈及我国茶文化历史,不得不提及爱喝茶的朱元璋。听说,他坐拥天下之后到福建视察,发现茶农特别辛苦,同时赋税繁重。同为穷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体恤茶农的疾苦,决定免去茶农的赋税,让茶农不再压饼茶,而是让其制作散茶。梁启超(1873年~1929年),男,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留下的著作有1400多万字。母亲是我们红尘中最大的菩萨。母亲其实就是我们红尘中最大的恩人。母亲给了我们身体,没有母亲辛苦乃至有危险的孕育,这个世界基本上和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生于1585年,1645年卒,字启美,系籍长洲(今江苏苏州),为晚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曾孙。擅琴艺,书画颇有家风。其传世之作《长物志》被选入《四库全书》,同时这也是晚明时期书写家具篇幅最多的书籍,是家具研究的必读之物。此外,和合二仙,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说,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和美团圆之神。因此和合二仙是民间最受欢迎的神之一,他们在寺庙供奉的不多,而多见于年画和门神画中:画中的和合二人是两个胖胖的仙童,一个穿红缎子衣物,老家具一眼望去,風塵仆仆,清秀、簡明,純粹,卻從不缺乏審美意趣,歲月形成的色澤與包漿使其更是風味獨具。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家具都是可以品評、鑒賞的雅玩,它們身上附著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解读古画,我以为有三个体验层面:
(1)视觉上:内容;
(2)气息上:观赏者与作者的内在心理感应;菖蒲,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吕氏春秋》:“冬至后五十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于是始耕。”此处菖即菖蒲。根据明代李时珍的说法“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这大概就是菖蒲名字的由来。gh_531ddf4d2f3c与您诉说光阴的故事;与您分享收藏的乐趣;与您找寻青春的记忆。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531ddf4d2f3c与您诉说光阴的故事;与您分享收藏的乐趣;与您找寻青春的记忆。当前位置: >
> 农历六月二十四寿星诞,农历六月二十四和合二仙诞
农历六月二十四寿星诞,农历六月二十四和合二仙诞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教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传说中的大部分神仙几乎都是出自道教,而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可以说神仙就是人们普遍的信仰,在遭遇不幸时人们几乎都是通过祈求神仙来得到安心。为表达对神仙的敬意,人们以节日的形式来表示对神仙的敬仰。神仙众多,几乎1年365日都有神诞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什么神诞日吧。
农历六月二十四,又叫农历六月廿四,这一天分别是寿星诞,和合二仙诞,王灵官诞。
农历六月二十四寿星诞,农历六月二十四和合二仙诞
农历六月二十四寿星诞
寿星,即南极仙翁,又名南极长生大帝,为元始天王九子,全称&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简称神雷玉府。传说经常供奉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这位仙神就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
农历六月二十四和合二仙诞
和合二仙神职:中国喜神、婚姻之神&
和合的本义,系指《周礼&地官》&使媒求妇,和合二姓&之句,意思是作媒求亲,将两姓男女,撮合在一起,和睦生活。谁知&和合二仙&深受广大民众欢迎,与福寿等神,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已大大超出婚姻和合的意义。
和合二仙据传是任县留垒、双蓬头村人。邢台任县双蓬头村在唐朝前称双凤村,是因地形得名的。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此村出了&哼哈&二仙,从不梳头,村名也以双蓬头传开来,沿用至今。&
据传,当时留垒村有一名孤儿叫石德,家庭贫穷,给地主放牛拾柴火。偏巧,正南三里的双蓬头村也有一位与石德命运相同的孤儿,叫寒山。他们俩经常一块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亲如兄弟。&
那时,这一带是大陆泽南端,经常发大水,河流纵横,长满荷花。寒山石德吃不饱,饿了就挖莲藕、摘莲子、捉青蛙,然后高兴地抱在一起哈哈大笑。每当他们开怀大笑时,就会刮起一阵旋风,聚来一堆柴火。他们用柴火把那些东西烧熟,就痛痛快快地大吃起来。&
地主觉得此事稀奇,很想看个究竟,就带着几个人向他俩走来。他俩以为地主又来打他们了,于是就拿起莲蓬、白藕和青蛙,向东南方向跑走。他俩越跑越快,脚下竟升起一朵彩云,载着他们上天去了。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他俩跑过的小路称作&神仙路&,并为他们修庙塑像,称&荷蛤二仙&。又因他们常在一块开怀大笑,所以又称他们为&哈哈二仙&。 一说诞辰是六月二十九。
农历六月二十四王灵官诞
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王善,是宋徽宗(年)时候的人。曾从师于西蜀萨天师受道符之法,为林灵素的再传弟子。道教有五百灵官之称,五百灵官中有四大护法灵官,又称四显灵官。王灵官为总灵官,故又称都灵官。明朝永乐皇帝封萨守坚为&崇恩真君&时加封王灵官为&先天大将火车王灵官&、&玉枢火府天将&及&隆恩真君&。为道教的第一大护法灵官。又据《列仙传》卷八说:王善是湘阴(今江苏淮阴)城隍庙的城隍。
凡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为灵官殿,殿内供养着王善的法身。因为王灵官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纠察天上人间,除邪祛恶,不遗余力,于是老百姓赞其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道观内多塑有王灵官之像,红脸,满髯高翘,开口,露獠牙,披甲执鞭,正对山门。额上有火眼金睛,能辨识真伪,护镇山门。
因此,王灵官之职当是道教护法监坛之神灵。
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以上诸神圣诞,拜得神多,神庇佑。
农历六月神仙诞大全
农历六月初一 韦陀护法诞
农历六月初三 韦驮诞
农历六月初六 天贶(赐赠的意思)节
农历六月初六 杨四将军诞
农历六月初六 崔判官诞
农历六月初六 泰山诞
农历六月初六 翻经节,寺院晒经,信女翻经&转男身&
农历六月初六 九天李恩师圣诞&
农历六月初十 刘海仙师诞
农历六月十一 田都元帅诞
农历六月十二 彭祖诞
农历六月十二 井泉诞
农历六月十三 鲁班诞
农历六月十四 文殊菩萨诞、
农历六月十五 王灵天君圣诞
农历六月十五 无极老申娘寿诞&
农历六月十六 鲁班节
农历六月十六 雷神诞
农历六月十六 南极大帝圣诞
农历六月十六 先天王天君圣诞
农历六月十八 南鲲池二王爷千秋
农历六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诞,成道日
农历六月廿三 马王诞
农历六月廿四 关圣帝君圣诞
农历六月廿四 火神诞
农历六月廿四 王灵官诞
农历六月廿四 和合二仙诞
农历六月廿四 西秦王爷千秋
农历六月廿四 雷祖大帝圣诞&
农历六月廿四 南极大帝圣诞&
农历六月廿六 杨真君诞
农历六月廿九 天枢诞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其他测试程序
属鼠人的性格
属牛人的性格
属虎人的性格
属兔人的性格
属龙人的性格
属蛇人的性格
属马人的性格
属羊人的性格
属猴人的性格
属鸡人的性格
属狗人的性格
属猪人的性格
O型血与性格
A型血与性格
B型血与性格
AB型血与性格
白羊座 3月21-4月20
金牛座 4月21-5月21
双子座 5月22-6月21
巨蟹座 6月22-7月22
狮子座 7月23-8月23
处女座 8月24-9月23
天秤座 9月24-10月23
天蝎座 10月24-11月22
射手座 11月23-12月21
魔羯座 12月22-1月20
水瓶座 1月21-2月19
双鱼座 2月20-3月20
安康网团队亲自开发设计|软件欢迎使用
内容仅供娱乐2008年建站是目前最好的起名网站 站长邮箱“天台三圣”与“和合二仙”考
您所在的位置 :
“天台三圣”与“和合二仙”考
作者 : 周琦
  “天台三圣”与“和合二仙”考  周琦  --------------------------------------------------------------------------------  寒山子虽失其真名,但正因为失其真名,千余年来,才引起古今中外学者的浓厚兴趣,考证其人、其诗、其事之作,有如汗牛充栋。笔者试从“天台三圣”到“和合二仙”进行略考。  一、寒山子“头陀行”考  “寒山”为天台“寒石山”与“寒岩山”之简称,始见于南朝宋孙诜的《临海记》:“(天台)寒石山,石室前有立室,参差五色,远望如绶带,旧传为绶带山”;次见于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11?竺昙猷传》:“(赤城山)神曰:弟子夏帝之子,居此山二千余年。寒石山是家舅所治,当往彼住;寻还山阴庙”。 这是天台“寒石山”与“寒岩山”地名的最早记载。  无独有偶,作为寒山子的故乡唐代国都长安亦有寒山,梁释慧皎《高僧传?卷11?释僧周传》:“释僧周,不知何人。性高烈有奇志操,而韬光晦迹,人莫能知;常在嵩高山头陀坐禅。魏虏将灭佛法,周谓门人曰:‘大难将至。’乃与眷属数十人,共入寒山。山在长安西南四百里,溪谷险阻,非军兵所至,遂卜居焉。”  寒山子,陕西长安人,据杜光庭《仙传拾遗》载:大历(766――779年)年间隐于天台县西七十里之寒岩时70余年,因自号“寒山子”,与国清寺僧丰干、搭得结为挚友。会昌(841――846年)由天台山道士徐灵府编纂成集并为作序。其诗或善戒恶,或讥讽时态;或寄情于草木虫鱼、山水胜景;或流露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之态;或写贫民疾苦,或斥权贵贪婪。语言通俗,风格多样,现《寒山子孙诗集》存诗316首(含新近辑佚)。  天台寒山与长安寒山区位环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方位相同,均在城邑西南方;二是地名相同,两地同名寒山;三是环境相同,同是“溪谷险阻,人迹罕至”之地。天台山素有“佛窟仙源”之称,国清寺与桐柏宫分别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中国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寒山子既不于国清寺受戒,又不在桐柏宫持斋。而是“独居”于远离天台县西南70多里的寒岩,耐人寻味。寒山子选择天台寒岩作为隐居地,隐姓埋名,以山为名,恐非偶然,至少是寄托着对家乡长安的“思乡之情”。  寒山子独居天台寒山,除“思乡情结”外,惟一的解释就是佛教的“头陀行”。“头陀行”是佛教“少欲知足”的一种常见的修持方式,天台智者大师解释为“一心一意行,数息在禅定,是名‘头陀行’(《童蒙止观校释》,中华书局,1988年版)”。据《十二头陀经》,头陀意即苦行,有“抖擞精神”之义。“头陀行”即“苦行僧”,据《佛光大辞典?十二头陀行》载“即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之十二种梵行”;可大致归纳为“衣食住行”四方面:&&&&&&   (一)衣:提倡穿“百衲衣”,反对穿着鲜丽;若贪新好之衣,则多损道行之追求。  (二)食:提倡常行乞食(不生好恶,随缘而食)、次第乞食(不择贫富,次第行乞)受一食法(日仅一食,多则妨修)、节量食法(节制食量,多食妨修)、过午不食(午不食浆,食浆妨修)。  (三)住:提倡远离闹市,山林僻野,独居静处。  (四)行:提倡山林僻野,露天静坐,求道行禅,严戒苦行。   隋代,天台智者大师曾在天台山华顶峰苦修“头陀行”,昼夜禅观;揭开了中国佛教天台宗僧众在天台山苦修“头陀行”的序幕。此后,历代天台宗高僧多有苦修“头陀行”的行历。寒山子独居寒山,过着“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的“头陀行”出世生涯。从其传记、诗歌,可以反映出寒山子“头陀行”。  (一)寒山子衣:寒山子所穿衣服,是典型的“百衲衣”。唐代台州刺史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按:虽为托名,仍是唐代记载寒山子的最早史料之一)载:寒山子“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又据北宋高僧赞宁《宋高僧传?寒山子传》载:寒山子“布襦零落,而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唐代诗人徐凝《送寒岩归士》诗“不挂丝纩衣,归向岩前栖”。 寒山子诗云:“我今有一襦,非罗亦非绮;借问何作色,不红亦不紫;夏天将作衫,冬天将作被;冬夏递互用,长年只如是。”  (二)寒山子食:寒山子食物来源,主要是靠天台山国清寺的“残食菜滓”:“有拾得者,(国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负之即去(《宋高僧传?寒山子传》)。”  (三)寒山子住:寒山子离群索居,独居寒山。寒山子诗云:“我居山,勿人识;白云中,常寂寂”。“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风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寒山子,长如是;独自居,不生死(《寒山子诗集》)”。  (四)寒山子行:寒山子居住在天台寒岩,其洞空旷,可容千人,洞前有一“宴坐石”,即寒山子露天静坐,求道行禅之地。此外,拾得也精修“头陀苦行”。据元代高僧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15?寒山子传》载:“(拾得)既长,头陀苦行,精敏绝伦,甚为丰干、寒山所器。与之偕游,三人者相得欢甚。”  寒山子虽独居天台寒山,行其“苦行僧”的“头陀行”;但其绝大部分诗歌却多以“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的入世伦理,来讽喻社会的负面现象。这也是寒山子和合“出世修禅、入世化俗”的“世出世间法”!  二、“天台三圣”考  “天台三圣”,又名“天台三贤”;是天台寒山子与天台山国清寺僧丰干、拾得三人的并称。自托名唐代台州刺史闾丘胤的《寒山子诗集序》,在晚唐风行佛教内外后,经宋元而历明清,遂定于“一序”。自民国至今,经数代众多学者不同角度考证,才还其“庐山真面目”。尽管如此,在晚唐就开始流传的“天台三圣”民间传说,仍不失为可贵的 “天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进行梳理与研究。  在晚唐,题咏寒山子、丰干、拾得三人的诗已经出现。最早题咏寒山子的诗是唐代诗人徐凝的《送寒岩归士》诗:“不挂丝纩衣,归向岩前栖;寒岩风雪夜,又过岩前溪。” 据《唐才子传》和《唐诗纪事》载:徐凝为中唐诗人,唐睦州分水柏山(今桐庐县分水镇柏山村)人,生卒不详。徐凝曾于杭州开元寺题《牡丹诗》,受到白居易、元稹赏识。诗名振于唐元和年间(806――820)。白居易于长庆年间(822――824)为杭州刺史,曾称徐凝为“徐处士”。后因功名无着,归隐乡里,诗酒以终。徐凝曾游览过天台山,赋有《天台独夜》诗一首“银地秋月色,石梁夜溪声;谁知屐齿尽,为破烟苔行(《全唐诗》卷485)”。  1987年至今,笔者已七次游历过天台寒岩与明岩。入寒岩必经“岩前溪”,“岩前溪”前有村名“岩前村”。寒山子有“我向前溪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磐石”;“今日岩前坐,坐久烟云收,一道清溪冷,千寻碧蟑头”等诗,题咏“岩前溪”(见拙作:《试论寒山子的生活年代》,载《东南文化》,1990年第六期)。徐凝《送寒岩归士》诗,是时人唯一题赠寒山子的一首诗,弥足珍贵。次见晚唐诗僧贯休(832――912年)《送赤松舒道士二首》,其一句云“子爱寒山子,歌惟《乐道歌》”。次见晚唐咸通(860――874)年间诗人李山甫《山中寄梁判官》诗句云“康乐公应频结社,寒山子亦患多才《全唐诗》卷643”。从上诗句看:至晚唐,寒山子已成诗人题咏对象。  题咏拾得的诗亦见于贯休所作的《送僧归天台寺》诗:“天台四绝寺,归去见师真;莫折枸杞叶,令他拾得嗔;天空闻圣磬,瀑细落花巾;必若云中老,他时得有邻(《全唐诗》卷832)。”  “天台三圣”并称,始见于《寒山子诗集》;因其《寒山子诗集》附录丰干与拾得的诗歌,故名;或名“天台三贤”。最早是寒山子自选本:“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篇”;“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后相继由天台山高道徐灵府、禅僧曹山本寂,分别编成《寒山子诗集》与《对寒山子诗》。当时,丰干与拾得诗应编入其中,因为至晚唐五代,“天台三圣”的民间传说已经成型,且广为流传。“天台三圣”并称,当从此始。  北宋禅僧善昭(945――1022),在《南行述牧童歌》第15首诗中,首次提及“天台三圣”:“往往笑寒山,时时歌拾得;闾氏问丰干,穿山透石壁(《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大正藏》第47册)。”  北宋初期,天台山国清寺内已建起纪念丰干、寒山、拾得的“三贤堂”。据《国清寺志?大事记》(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版)载:“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日僧寂昭弟子念救,又捐资重建国清寺,并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 念救为日本天台宗高僧寂昭(?――1034)弟子,曾与寂昭于1003年8月入宋求法。在1015年重建天台山大慈寺时,曾任“知识使”(负责筹资的职务),一度返回日本。在得到日本左大臣藤原道长等人的捐赠后,又重登天台山。  宋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十三日,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1011――1081年),以62岁年逾花甲之年,至天台山求法。翌日,成寻参礼天台山国清寺“三贤院”。其《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所载天台山国清寺“三贤院”,是最早的“三贤堂”史料:  “三贤者,丰干禅师、拾得菩萨、寒山菩萨,弥陀、普贤、文殊化现。禅师傍有虎,二大士是俗形也。三贤,唐太宗贞观年中,相次垂迹于国清寺。  丰干禅师,先泊于寺大藏西北隅庵居。乃一日游松径,赤城道侧见一子而啼,可年十岁。问无家亦无姓,师引归寺库收养,号为‘拾得’。  复有一贫子,从寒岩而来,遂号为寒山子。贞观十七年,朝议大夫、使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问丰于禅师曰:‘未审彼地,当有何贤堪为师仰?’师曰:‘见之不识,识之不见,差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寒山文殊,遁迹国清,拾得普贤,状如贫子。’  刺史遂至国清寺,厨中灶前,见二人向火大笑。刺史礼拜,二人连声替刺史,自相把手,呵呵大笑,叫唤,乃云:‘丰干饶舌,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二人乃把手出寺,急走而去,二人更不返寺。  刺史至丰干禅师院,乃开房,唯见虎迹。乃问僧实德、道翘:‘禅师在日,有何行业?’僧曰:‘丰干在日,唯切舂米供养,夜乃唱歌自乐。’丰干诗:‘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委旨在传录。  寒山在天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岩。国清寺大门前过一町,松林东在拾得岩……次礼丰干禅师存日斋堂,中有数体小佛;后一角,各有木像‘三贤’,烧香供养。”  从成寻所记“三贤院”情况看,已与托名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中所说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寒山子诗集序》所说仅是“虚拟的传说”,而成寻所记的“三贤院”,则已成为“既成事实”。  成寻不仅最早向日本介绍了寒山子的事迹,详细描述了天台山国清寺三贤院(供奉寒山、搭得、丰干)的建筑与台州刺史闾丘胤求贤国清寺的经过。而且还将国清寺僧禹所赠《寒山子诗一贴》传入日本,开后代日本僧人携归《寒山诗集》之先河。  《寒山子诗集》何时传入日本,中日学者均以为“不得而知”。因日本藏书家通宪之道(1106――1159年)在藏书目录中已著录《寒山子孙诗一贴》,故推定为南宋以前。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载:熙宁五年(1072年)五月二十二日, 国清寺僧禹送成寻《寒山子诗一贴》。翌年一月二十三日,成寻在拟定书籍分送“有关部门”时,嘱弟子回国后,将《寒山子诗一贴》“进(日本)上治部卿殿”。  同年六月,其徒赖缘、惟观、快宗等携回佛教经典及其它书籍400多卷,《寒山子诗一贴》也随之传入日本,故通宪之道的藏书目录才有《寒山子诗一贴》这书目。因此,最早将《寒山子诗集》传入日本的就是成寻。随着成寻将《寒山子诗集》传入日本,“天台三圣”并称,亦随之东传日本!  三、“和合二仙”考  随着寒山子诗歌的传播,其意境空灵的山水诗,自我怡然的隐逸诗,通俗明快的谕俗诗,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青睐。其传说与画像,自晚唐五代起,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合二仙”的原型寒山、拾得,成为高僧大德、文人雅士的作画题材。  北宋诗人张景修(1067年进士)《三贤堂》诗云:“如是国清寺,宜乎天下闻;水声常夜雨,山气即朝云;古今三贤隐,仙凡两路分;唐人书画在,明日更殷勤(《天台续集》卷中)。”  北宋著名思想家吕祖谦的伯祖吕本中(1084――1145)《观宁子仪所藏〈维摩寒山拾得唐画〉歌》诗云:“君不见寒山子,蓬头垢面何所似?戏拈拄杖唤拾公,似是同游国清寺;君不见维摩老,结习已空无可道;床头谁是散花人,堕地纷纷不须扫;呜呼!妙处虽在不得言,尚有丹青传百年;请公着眼落笔前,令我琢句逃幽禅;异时净社看白莲,莫忘只今香火缘(《东莱诗集》卷三)。”  张景修称天台山国清寺“唐人书画在”;吕本中称宁子仪所藏“尚有丹青传百年”的《寒山拾得唐画》;这说明:自晚唐起,随着“文殊、普贤”以及罗汉信仰的兴起,以寒山、拾得为题材的《寒山拾得图》,早已广为流传。这既是中国佛教“罗汉画”的兴始,又是中国“和合二仙”图的滥觞。  据浙江师大陈耀东教授统计:宋元明清以及当代珍藏“寒山拾得”各种画像,总数可达近百幅(《寒山子版本研究?第十章?艺苑书坛画寒拾》,世界知识出版社)。当然,这并不包括海外的藏品。  明代田汝成(1503――1557)在《西湖游览志馀》卷23中称:“宋时,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其像蓬头笑面,身著绿衣,左手擎鼓,右手执棒,云是‘和合之神’。祀之可使人万里外亦能回来,故曰‘万回’。今其祀绝矣。”杭州以“神僧万回”为“和合神”,其它地区未必尽然。因为文化历来是多元化、多视角的。寒山、拾得形象,从“寒山拾得”到“和合二仙”的流变,亦是如此。其流变主要分雅、俗两大途径:  (一)在“雅途径”上,包括佛教界与士大夫阶层,寒山、拾得多以大士、隐者形象出现。  从现有资料看:寒山、拾得以大士、隐者形象出现,要早于民间艺术中的“和合神”形象。无论是晚唐五代《大士罗汉画》,还是宋元明清的《寒山拾得图》。其主基调分两类:  第一类为狂放型:南宋禅僧绍昙(?――1297)《天台三圣图赞》云:“满地埃尘弗扫除,无端商校泼文书。灼然拄杖能行令,不到丰干放过渠。”绍昙在《天台三圣图赞》中描述“天台三圣”形象:“寒山两手执卷,拾得一手握,一手指点,相顾作商量势。丰干倚杖立其傍(《希叟绍昙禅师广录》卷七,《续藏经》本)。”在天台国清寺三贤堂与苏州寒山寺寒拾殿,前者塑有丰干、寒山、拾得三像,后者塑有寒山、拾得像;但两地无论是“天台三圣”,还是“和合二仙”,形象十分相似。尤其是寒山子形象,多为“状如贫子,形貌枯悴,桦皮为冠,布裘破弊,木屐履地”;折射出的超脱物累、狂放不羁的精神,奠定了后来寒山子形象的基本气质。  第二类为禅意型:南宋著名画家梁楷的《寒山拾得图》中,寒山、拾得神情舒展,意态自若,人物面部手脚均用细笔勾勒,衣履则以泼墨粗笔挥洒,比例夸张,表现出重内在轻灵的禅画特色。  最负盛名的禅机画,是元代画僧因陀罗所作的日本国宝级文物《寒山拾得图》,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图为纸本、墨画,在画面最左边,题有元末高僧楚石梵琦(1296――1370)写的赞:“寒山拾得两头陀,或赋新诗或唱歌。试问丰干何处去,无言无语笑呵呵。”  此画描写寒山与拾得,席地坐于一株古树下,背依石丘,相对谈天说地,逍遥自若。寒山、拾得蓬头光脚,笑颜可掬。一人双手相握,一人俟身向前。画面线条玲珑,浓淡衬托有力。虽寥寥数笔,但傲笑自若的禅僧形象,已跃然纸上,流露出一种超脱物累、大智若愚、狂放不羁的精神。  这是一幅隐含机锋的禅机图。画家用了多种笔法来表现这一充满静谧禅机的场面:以吹墨法画头发,使之有蓬松自然之感;以阔笔焦墨画襟带,使之有临风而动的飘逸感;以渴笔画树石,使之有苍劲古逸之感。画意深邃,画风简约;既拙朴木纳,又活泼诙谐。  (二)在“俗途径”上,即在民间艺术中,寒山、拾得多以“和合神”形象出现。  在民间艺术中的“和合二仙”形象,要晚于“雅途径”的文人“大士画”与“寒拾图”。目前所知仅明代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年间的“和合二仙”作品。明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馀》说杭州以万回为“和合神”,其实此时在今上海嘉定一带,已出现“和合二仙”作品。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上海嘉定出现了著名的“三朱”竹雕艺术世家。“三朱”即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代竹雕艺术世家,或称“嘉定三朱”,或名“竹三松”。尤其是朱小松、朱三松对天台山文化情有独钟,分别留下了不朽的以天台为题材的名作。  1964年4月,在上海宝山县顾村镇明代万历年间朱守城夫妇的墓中,出土了一件竹刻香熏。上有阴文“朱缨”和阴刻方印篆文“小松”款识。香熏刻有一幅栩栩如生的《刘阮天台弈棋图》。用平刻、浮雕、透雕和留青等多种手法,描绘刘晨、阮肇入天台与二仙女对弈的情境:女的举棋欲下,男的注目沉思,另一男子在旁托颐观局,洞边另一女子则手执芭蕉扇,似在呼唤鹤鹿同来助兴,给人以清幽飘逸之感。此件艺术珍品今藏上海博物馆。  朱三松除了擅长于运用高浮雕、浅浮雕、深刻、镂雕等技艺外,还善于以圆雕法雕刻“和合二仙”。他不仅体现出“和合二仙”同舟共济的主题思想,而且还突出了“和合二仙”和睦相处的和谐精神。  朱三松“和合二仙”同舟共济竹雕作品,以竹根为材,高5.2厘米。雕刻寒山、拾得同坐于一叶莲瓣舟上欣然共济,寒山高高坐于舟头,足踩舟沿,双手紧握扫帚代浆划水;拾得坐于舟尾只露出上半身,双手托持一把破蕉扇。两人身披袈裟,神情天真憨稚,笑容可掬。人物头顶之发痕,则借竹材断面簇聚之丝纹,点点来状写,巧夺天工。莲舟外侧刻“三松”二字款。此件艺术珍品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朱三松另一件“和合二仙”竹雕笔筒,直径9.1厘米,高15.2厘米。笔筒中寒山、拾得两人,蓬发露面,勾肩搭背;,一人手持扫帚,一人手握蒲扇;长衫赤脚,悠闲洒脱。人物造型,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特别是左边人物的雕刻,即典型的高浮雕兼圆雕的处理手法,而且局部还进行了镂空透光处理。在光线的照射下,轮廓分明清晰;人物头部等部位,体积感很强,虚实空间互补,使作品频添了和谐的情趣。此件艺术珍品今藏四川省博物馆。  从明代“三朱”竹雕艺术世家所雕的“和合二仙”艺术作品看,至迟在明中后期,“和合二仙”就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并融入民间艺术生活之中。又因寒山拾得的“和合传说”在唐、宋、元、明广为流传,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帝出于稳固政权,“和合”满汉文明的需要,他在编辑《御选语录》中,收录了寒山子诗127首,并亲自作序,御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清代汪汲《事物原会》载:“和合神,乃天台山僧寒山与拾得也。”  清代翟灏《通俗编》(无不宣斋本)卷十九《和合二圣》条亦称:“今和合以二神并祀,而万回仅一人,不可以当之。国朝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 “和合二圣”即“和合二仙”,从此“和合二仙”就正式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象征;天台山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和合文化主要发祥地!  日再改于天台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奉狐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