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国记者对杭州小记者网评价

您所在的位置:
我们的责任——写在第十六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 06:40:51
雨后,天色清朗,一如记者们的初心——坚守责任,弘扬正气。
11月5日,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国际会议厅,我省新闻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即将到来的中国记者节。
我们为什么做记者,我们怎样当好记者?一走进会场,视频里展现的一位位新闻工作者的风采和话语,令人动容。
10多年来,跟随拍摄细菌战民间维权人士王选等人,用镜头记录下风风雨雨,他叫邵全海,中国新闻摄影年赛金奖获得者、浙报集团记者。他说,因为不认真记录下来,后人就看不到时代的印记,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担当。
浙江日报社原编委秦秋谷已经百岁高龄,提起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记者职业,满头白发的她说,新闻工作是神圣的事业,“如果我还年轻,我还要去一线采访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事。”说着,她仿佛回到了执笔记录时代的记者生涯,一脸自豪。
“当好记者不容易,一辈子当好记者更不容易。”浙江日报高级记者、85岁的徐永辉所说的话,让现场新闻工作者深思。
浙江飘萍奖获得者、金华广播电视总台教科频道总监童咏雷说:“记者做得怎么样,就看你鞋子上到底有多少划痕,粘着多少泥土。”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浙报集团佳友民情工作站站长俞佳友说:“做一名好记者,一定要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
作为资深新闻工作者,他们的话获得现场同行的点赞。
有太多的理由,让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坚守在岗位,哪怕前路艰辛、风雨兼程,“因为我们是记者”。
钱江晚报执行总编张亮荣获浙江飘萍奖,他说,从业23年,他至今都无法忘记,刚工作时得到前辈周荣新老师的帮助。周荣新是浙江日报记者,身患癌症20多年,依然坚持在一线采访、调研,直到去年离世,才放下手中的笔。现场的记者,纵然见多了人间百态,但听到同行的故事,无不流泪感慨。
记者从来都是幕后英雄,讲述别人的故事。“好记者讲好故事”现场演讲比赛的优秀选手代表走上讲台,讲述记者们自己的故事。
桐庐县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部副主任潘晓炜讲了一个故事。桐庐市民张大爷70岁时,用自己积攒的5000多元钱为敬老院几十位老人买了棉衣和围巾。潘晓炜采访后,为深化主题,在结尾加上了“要把好事做到80岁”。以后,每年张大爷都要求潘晓炜报道他做好事。潘晓炜开始以为老人作秀,谁知老人为了践行报道上的“承诺”,每年坚持做好事。
在曝光黑臭河的现场,在“三改一拆”的前线,在“最美浙江人”的宣传一线,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们用脚丈量民情,用笔书写民生,为时代记录、为时代放歌。未来躬逢伟大时代,新闻工作者必将不忘初心,肩负责任,弘扬正气。来源:浙江日报&&&&作者:记者 张丽&&&&编辑:郑海云&&&&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杭州广电研讨“记者形象”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杭州广电研讨“记者形象”
||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版权所有 & 中国网·东海资讯 监督电话:025-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法律顾问: |
|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8月2日,由百余名记者组成的中央及部分省市主流媒体采访团走进杭城的大街小巷,来到弥陀寺路改造工程、馒头山整治工程、三堡排涝工程、西湖志愿服务微笑亭、东山弄社区等地,亲身感受杭州市民迎接G20峰会的热情。杭州靓丽的山水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人文环境,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上次来杭州是12年前,那时自己只是一个游客,当我以记者的身份再度来到这里,感觉这座城市更有‘国际范’。”新华社记者王卓伦说,通过筹备G20峰会,杭州进一步发掘了文化内涵,迎来了向全世界展示自己魅力的最好机会。走在杭城的大街小巷,能感受到一种怡人而优美的环境。这座城市中每个普通市民的东道主意识和期待峰会举办的热情,更是给人以深刻印象,杭州真的已经准备好了。“这不是我第一次来杭州,却是我在杭州接到筹备G20峰会任务后首次来这里。”法制日报社国际部记者吴琼此行最大的感受是,杭州更有韵味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所独有的特色风貌并未改变。晚上漫步在西子湖畔,吴琼发现,得益于亮化工程,夜晚的西湖比前几年更美了。不仅游人如织,而且饭后休闲散步的一家三口、围绕西湖夜跑的青年随处可见。“在筹备峰会期间,杭州把服务保障峰会与推进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结合起来。8月2日下午,我跟随采访团来到上城区馒头山社区采访。看到的是古香古韵的房屋,居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吴琼说。“以前来杭州,多是围着宁静精致的西湖风景区绕圈,这次住在了钱塘江畔,江水滔滔,对面新城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让我见识了杭州的另一面。”扬子晚报记者仇惠栋说,杭州上半年的经济数据,让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杭州速度”。杭州在城市建设管理上也再上台阶,走在大街小巷,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美丽的杭州。“杭州的文化一直是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所喜爱的,由于和南京相距不远,我们常常会来过周末。”江苏广电广播传媒中心记者丁凤云说,最近在杭州,她看到路边的一些小区经过整治后,陆续树起了仿古牌坊,更添了精致。丁凤云说,杭州的基金小镇让人印象深刻,国际医院里的全科医生一脸温柔,附近的居民在医院大厅自由“拉家常”,位于物业办公楼里的“出入境业务办理窗口”,让人感受别样的出入境服务。与其他人不同的是,福建日报记者林蔚是第一次来杭州。8月2日,她踏访了西湖区弥陀寺路改造工程,见识了杭州大伯大妈学英语的热情,她禁不住连说“厉害”。“工作人员、志愿者们、普通市民,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人们都在为迎接G20杭州峰会认真做准备。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笑容。”林蔚说,这座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迎接G20峰会的过程中正一天天蜕变出更美丽现代的容颜,静待一个月后惊艳全球。记者 翁浩浩 刘乐平 徐建国 吴振宇 阮西内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使用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把网页分享到朋友圈。
您举报的是:
请选择举报的类型(必选):
色情广告假冒身份政治骚扰其他
您可以填写更多举报说明:
新时空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20杭州峰会记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