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伯伯种地种地决产了国家给多少钱呢

如何解决“谁来种地”难题?
时间:日12:47 来源:青岛早报
原标题:如何解决“谁来种地”难题?
  张文明所在的河南司寨乡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  调查显示,河南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  在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根本上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扶持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块短板。  髴谁在种地?  大多数仍是分散经营,留守老人和家庭妇女是主力,年轻人不愿种、不会种。  玉米价格下跌,没有让张文明放弃种粮,“一麦一秋,玉米不行还有小麦背着。况且咱这年纪,不种地还能干啥?”  无奈之中,这位65岁的庄稼人担忧:“按现在的行情,往后我干不动了,谁来种地?”  “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延津以优质小麦闻名全国。全县103万亩耕地,小麦种植面积95万亩,其中优质麦50万亩,种子销售辐射大半个中国。这里谁在种地?  张文明所在的司寨乡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  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张文明刚浇完麦田。全家五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孙子,10亩地全靠老张一人打理,“不指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  村民李成,74岁,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下地的,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  平陵村村民为啥不愿流转土地?肖洪生说,村里都是种子田,繁育省农科院的优质小麦良种,1斤比普通小麦能贵两毛钱。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按现在的粮价,租不出去。另外,庄稼人有土地情结,家里种着地,一年口粮、吃菜都不用花钱了。  与平陵村不同,僧固乡东史固村80%的土地进行流转,租给龙头企业新乡新良粮油有限公司经营,“1700亩地,合同15年,村里只剩400多亩不连片的地了。”村支书李民夫说。  东史固村民为啥愿意流转土地?李民夫说,一是村子离县城近,打工方便,村里成立了3个建筑班,吸纳300多人就业。二是地租高,一亩一年1200元,和农民自己种收入差不多。  “从全县看,像东史固村这样的毕竟少数。”延津县农林局农经股贾勇介绍,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8.49万亩,占比38.5%,但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面积仅6.7万多亩。调查显示,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  记者在山东章丘调研的情况同延津类似,全市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经营。  章丘市农业局副局长刘勇说,别看外出打工的多,老百姓可不舍得让土地撂荒,这几年地租上涨快,能流转的基本都流转了。流转不了的,粗放些也种着。“拿眼前这片麦田来说,如果能再浇上一两水,增产一二百斤没问题。”但现在打工一天收入80多元,农民请几天假回家浇地不划算。  髵谁能种好地?  留守老人难支撑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优势明显,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快。  靠留守老人、妇女能否撑起现代农业?  记者了解到,从粮食单产水平看,普通农户并不比规模经营主体低。  以平陵村为例,小麦平均亩产1100斤,玉米1300斤;而东史固村龙头企业基地,小麦平均亩产900斤,玉米1100斤。  “一家一户精耕细作,大户、企业很难做到。”肖洪生说,虽然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浇水能不能浇到,农民种自家的地,肯定比给别人干用心。  然而,现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高产丰收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  “地越种越馋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难减下来。”延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郭培荣说,现在推广科学施肥,一亩小麦施25斤化肥就行,但普通农户怕施肥少了,产量上不来,往往要上50斤。  “现在种地轻松多了,但技术要求更高了,靠老把式恐怕难跟得上。”郭培荣认为,延津小麦十几年进行了4次大的品种更新换代,每个品种啥时种,啥时打药,怎么扶苗,各有各的讲究。比如,农药打到小麦基部效果好,但许多农民使用喷壶,洒在了叶面上。  对此,肖洪生深有感触。2005年村里推广优质小麦,他拉来5万斤种子,挨家挨户去送,很多农户就是不愿种。眼看要错过时令,他一着急,带着村干部把别人的地拔了,硬给种下去。育种要求纯度高,统一品种,6个耧,一人看一个,生怕其他种子混进去。第二年大家看到收成,才没了情绪。“要是现在,不敢这么干了。”他说。  相比之下,规模经营主体优势明显。  新良粮油公司流转办主任闫希战说,1700亩地统一经营,新品种、新技术很快能到位。现在打药用飞机“打工”,喷施一亩地只需几分钟,只要15元,比雇人便宜10元;肥料集中采购,一袋肥也能省10元;订单收购,价格每斤能高一毛到一毛五,比普通农户更有市场话语权。  “想挣钱必须有规模。”在章丘市万新村村支书沙树星看来,“一亩地挣500元不好挣,但挣100元总可以吧,规模上去了,收益能放大很多。”他自己有一个“放羊理论”:四五只羊也得放一天,一次放四五百只羊也是一天。  “不冷不收,不热不插。”大葱种植是体力活儿,也是技术活儿,为此万新村成立富硒大葱合作社,小麦、大葱轮作,流转200多亩地,入社社员30户。“凡是种3亩以上,严格按标准化种植,不乱施化肥、农药的,才能成为社员。”沙树星说,合作社种的大葱品质更稳,价格更好。  在延津县,有1710家合作社,入社社员2.3万户,市级龙头企业19家;在章丘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多个,家庭农场有300多个。  农业后继乏人,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快速成长的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  髶新型主体的新困境  粮价走低,大户种粮亏本,土地流转速度放缓。期盼调结构政策早出台。  调查发现,玉米价格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  “1斤少卖几毛钱,风险集中在大户身上,压力难以承受。”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郭卫峰坦言。  前些年政策鼓励大户种粮,郭卫峰和三户农民联手租了300亩地,一季种麦,一季玉米,到2014年流转面积发展到600亩,托管土地800亩。为适应规模经营,他们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几十万元的农机具。“粮价好了两年,去年一大跌,赔进去9万多元。本来准备再流转900亩,地都说好了,可是不敢租了。”他说。  经营压力加大,土地退租苗头出现。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流转速度明显放缓。僧固乡乡长刘向辉说,前几年经常有人来租地,一开口就是“有多少流转多少”,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没人来找地了。  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更加收紧,让新型主体日子更难。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  “现在银行一听是种地,想贷款基本没戏。”郭卫峰坦言,大户最头疼是付地租时候,一下要拿70多万元。先交钱后用地,没办法,只能借高利贷,1分的利,再高我们也受不了。  在经营困境中,不少人在反思:“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  “一亩租金12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根本赚不到钱。”僧固乡种粮大户陈长海给记者算了笔账:种小麦、玉米两季,每亩总生产成本875元,小麦打1000斤,每斤1.1元,玉米1100斤,每斤0.75元,刨去地租,每亩要赔150元。据了解,延津县农户间小规模流转,每亩租金600—800元,但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流转,每亩租金要到800—1200元。  在章丘市,2007年地租每亩不到500元,现在平均达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章丘市农业局法制科科长张治水说:“规模经营能提高效率,但是要警惕地租涨得过快。”  髷流转,还是不流转?  发展托管、代种带动普通农户,也能实现规模经营,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补上社会化服务短板。  土地流转遇冷,以后是流转好,还是不流转好?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认为,土地流转要顺其自然,要适度,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业相适应。到底多大规模算“适度”?县里做过调查,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规模500—1000亩最理想。“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只是土地流转一种方式。”罗鹏说,现在看,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土地托管、代种等方式,也可以带动广大普通农户,既能发挥一家一户的“精耕细作”,也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粮食价格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根本上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扶持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块短板。调查中,大户们对粮食直补政策意见最为集中。“不管种没种粮,都能拿到补贴,似乎成了一种"福利",而真正在种粮的却没补贴。”他们认为,“谁种粮、谁受益”,这才是国家补贴的初衷,建议设立种粮大户专项补贴资金,按照种粮面积发放补贴。  一些合作社反映,补贴发放不及时,有点不赶趟:“今年的农机购置补贴还没下来,春季购机时间已经过了。补贴数额也不足,去年全县玉米收割机才有280台指标,许多人申请不上。”  在制度层面,希望落实金融支农政策,安排一定额度农业信贷资金,缓解新型主体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  规模种粮怎么挣钱?2014年,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宋家埠村全村的1200亩土地整体流转给了联庆家庭农场,去年玉米价格下跌,对于种了700多亩玉米的宋世连几乎没什么影响。“我们全部以青储玉米卖给了养殖场,每亩产出3吨半,一吨卖到475元,综合下来一亩地能赚1200元。”据他调研,目前秸秆回收市场大,去年他还收购了600吨秸秆,一吨能赚50多元。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谁来种地”的难题才能找到答案。  本版稿件据《人民日报》、新华网
本文相关推荐
16-05-3016-05-3016-05-3016-05-2916-05-2916-05-23您所在的位置:
江苏种地农民平均年龄58.6岁 老龄化困境亟待解决
邹建丰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引人注目地提出了种田农民老龄化、农业后继无人这一令人担忧的问题。“21世纪谁来种田”成为继“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之后,又一令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省农科院专门作过调查统计,全省种地农民平均年龄58.6岁,以老年人为主。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副省长徐鸣专门提出这个问题,要求引起高度重视。
“6038部队”(老人、妇女)种田现象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转移,这一问题愈演愈烈。去年,我省农业取得粮食总产九连增,但辉煌掩盖不住尴尬:去年我省水稻平均单产561.9公斤,仍低于1998年的588公斤,也就是说已经14年没有打破纪录。对此,专家指出:其实现在新品种、新技术多得很,农业生产完全可以取得更高的产量。但是,要让“点上产量”、“专家产量”变成“面上产量”、“农民产量”难度很大。就以植保为例,水稻灰飞虱防治时要同一时间喷药,尽管农技人员反复讲解要求,可在许多地方仍然是张家今天喷药,王家明天喷药,李家没有劳动力干脆不喷药。结果虫子飞来飞去躲避,防治效果自然不好。
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缘于务农收入低。很多人认为务农收入低的原因是农业效益低,其实中国的农业效益一点也不低。专家介绍,我省年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比比皆是,而美国农民种粮每亩只有几美元到十几美元的利润,但他们一人种几千亩田,加上政府补贴,收入就超过了二三产业员工收入。所以,我国务农收入低的根本原因既不是农业效益低,也不是农产品价格低,而是农业经营规模过小导致的劳动生产率低下。
责任编辑:林洪熙
【字号 大 中 小】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6][ 03-06][ 03-0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白天),010-(夜间)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种地补贴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