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互相投毒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许锡良的博客--凤凰网博客
在这里读懂中国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 1997719966—111631824331003001042&&“”“”“”“”“”“”“”“,;,”“”“”“”“”&&& “”“”“”“”“”“”“”&& &&“”“”“”& &&&&&& & “”&&2008109&& &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华中师大德育研究所兼职教授,凤凰网十大洞察力博客,现供职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特别声明:所刊载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报刊、杂志、书籍、音像出版使用必须经过作者同意,并付稿酬,否则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联系方式:QQ:,电子信箱:,地址:广州市新港中路351号,邮编:510303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转载]许锡良:&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许锡良:&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 07:07:29)
<img ALIGN="absmiddl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15" HEIGHT="15"
ALT="[转载]许锡良:&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TITLE="[转载]许锡良:&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转载&#9660;
&许锡良:之所以把五年前的一篇旧文重新拿出来,是因为最近中国的学校频频出现投毒案件,我也懒得再写文章评论了,写得太多了,嫌啰嗦重复。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黄洋被疑似为同宿舍的同学投毒害死。多么可怕的事件。但是,人们只会一味地谴责,却不知道这后面蕴藏了多么可怕的文化价值观。
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 1997年7月,我研究生毕业来到广州工作,第一次从电视里看广东新闻就看见了广东省高要市大规模投毒事件。我从电视上看到一个叫杜润琼的中年村妇,一脸冷漠,同时似乎也是一脸正气地为自己的投毒事件振振有词地辩护。原来她自1996年6月—11月,高要市金利镇三要管理区陆续出现大面积人畜中毒死亡的情况,163人(次)因中毒入院治疗,其中死亡18人;其中死亡的人中,有不少是少年儿童。另有243头猪、3100只鸡、300尾鱼、10头牛中毒死亡。这一特大投毒案经公安机关侦讯,系村妇杜润琼所为。这个年仅42岁,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村妇,在长达半年时间里,带领自己的儿子一起在村子里投毒。破案后,她被捕了,但是这个村妇平时并不是一个十分刁蛮的人,而且还特别喜欢小孩子,只要有小孩,她都喜欢拿点点心给孩子吃,孩子们平时也很喜欢她。面对记者的采访,当时她在电视上有一番宏论,大意是:现在社会太可怕了,贫富差异大,人口这么多,生存很艰难,富人没有心肝,她要为无产阶级贫农复仇。现在,国家在搞计划生育,投毒的目的就是减少社会人口,为国分忧,减轻社会压力。一个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村妇,却满口是报效祖国,为国分忧的高调,但是她报效祖国的方法就是配合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消灭人口。当时我感觉非常困惑,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村文盲村妇,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思想政治觉悟?把自己的恐怖行为,上升到报效祖国,为国分忧。&
现在想来,杜润琼的语言里明显是带有那个时代的政治宣传色彩,她的小学三年的读书阶段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个时代的教育与她后来遇到的计划生育宣传形成了一种扎根深处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现在看来就是:灭绝人性的仇恨教育。中国人的阶级斗争,仇恨教育,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传统根基的。其实我们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思想理念,与“文革”时兴起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也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诛心论”,“腹诽论”,“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厥执中”,都是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幽暗意识。这种幽暗意识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实也是一致的。其实有“害人”,才会有“防人”,前一句,只是一种生存策略,后一句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表明了中国人对人之间的高度不信任,为什么会高度不信任?这里面的原因也是很复杂的,因为“文字狱”的存在,因为因言获罪可能性极大,还因为人的生命安全是没有法律保障的,人治社会,害人与防人就是生存之道。&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幸福观是建立在追求不平等的基础上的,幸福的指数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来源。第一,通过刻苦努力,然后超出他人,达到“做人上人”的目的。其实,超越他人,是相对的。也就是如果你在努力,他人也在努力,最终你虽然也“进步”了,但是,没有人家“进步”得快,其实这种“进步”也就等于失败了。第二,如果自己实在无法“做人上人”,那么就剩下了另一条路,就是希望别人倒霉,希望别人倒霉的方式与方法有搞阴谋诡计,设置障碍与陷阱,互相投毒,甚至无端报复社会性杀人,总之是要让他人倒霉。这种希望别人倒霉的心理,其目的也是抚慰自己被残害的心灵而已。一个人如果感觉自己走投无路,只有一死,那么他就容易铤而走险,倒行逆施。把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文化价值观其结果只能够如此。因此,翻开中国的历史书,充满的都是阴险狡诈毒辣残酷与欺骗,所做的事都是为了让自己出人头地,让别人倒霉,以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别人倒霉了,幸福指数下降了,自己的幸福指数自然上升。更要命的是,中国人所谓的“做人上人”的途径,就是官本位社会下所谓的“仕途”,而这个竞争本身就是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的。也就是官位数量有限,有强烈的排他性。这就更加增强了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与彼此防范。因此,中国的官场,自古以来就非常容易沦为黑道,有时其险恶程度远在黑道之上。因此,李宗吾先生才会著有《厚黑学》一书问世。&
这种希望别人倒霉,并且设计陷阱,让人别人倒霉的幽暗心理,正是中国社会互相投毒的心理机制。而且,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残酷的争斗中失败的人,或者沦为社会最底层的那些弱者,最容易找到这种报复方式,以泄心中的不满与仇恨。中国历次的农民起义,都是通过煽动这种仇恨情绪,来达到暴动的目的的。在平时,这些弱者,因为受到歧视、践踏、冤屈与侮辱而无法有一个公正的说法,同时又找不到具体的复仇对象,因此,就将自己无法解释,也无法弄明白的悲惨命运,全部发泄到社会中去。这就形成了一个公共的投毒心理氛围。马加爵事件,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投毒心理。这些小孩从小就在人为的制造出来的不平等的环境中受到歧视教育与仇恨教育,他们在课本里学会了仇恨,在社会中,学会了追求“做人上人”,这些学生一进校,学校就根据听话、服从及考试成绩,及家庭背景等等因素,被分成了好、中、差,几类人。连上学才几个星期的幼儿园孩子,都分出了高低,有的被评为了“好孩子”,有的被评为了“坏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后,又被分成了重点校与重点班之类。长期作为差生的孩子,或者处境不利的孩子,内心里是容易产生仇恨与报复情绪的。尤其是这种歧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一个孩子在儿童时期,如果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如果长期在受歧视的气氛中成长,就容易埋下仇恨的心理。长大后,心中没有爱,只有充满复仇的冲动。因此,一个孩子,在幼小的时候,不分家庭背景,不论学习成绩,给孩子一种无差别的关爱与温暖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人道主义教育所必需有的。只有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埋下善良的种子,营造公平的环境,培养正义感与爱心,才能够为他成长之后结出善果。&
另外,一个社会只有是追求公平与正义的时候,才能够从根子上减少这种投毒的行为,减少这种仇恨心理。那些投毒的人,常常是长期被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们被侵害,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生活,久而久之滋生仇恨情绪。其实人的本性或者万物的本性,都具备有抗击的本能反应。即使一块石头受到打击,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反弹回来。一只动物长期受到虐待,也会作出反抗与报复行为。人,作为有理智、思想、情感的特殊动物,更是如此。&
投毒行为,其实就是弱者的一种报复行为。三鹿毒奶粉事件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因为,投毒的参与者,常常不是什么坏人,而是一个社会中最为普通的那些人。这些人投毒,并不完全是为了什么增加蛋白质测试指标,更是故意的一种侵害行为。我在农村时就曾经听到一些平时很善良的农民,把打了最多农药的稻谷卖做公粮,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回答是,让吃这些粮食的城市里的人早点去死。问为什么希望城市里失早点死?回答是,城市里的人盘剥农村,让农村的人贫穷。他们这些农民的观念是十分朴素的,他们讲不出多少道理,但是,他们明白他们在这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之低下,身份之低贱,已经没有退路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农民都做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类似这样阴暗心理确实是普遍存在着的。这些农民,绝对不会把有毒的稻谷给自己村子里的人吃,但是,他们会给那些陌生人的城市人吃。当然,城市里生产的奶粉也毫不客气地添加毒物,然后转销农村,去毒害农村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家境贫穷,而只能够吃这些有毒物的奶粉。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就这样悄然产生了。&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三纲五常六纪”的基础上的,也就是爱有等差,其实这种爱有等差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带有浓厚的偏见与歧视的假爱。因而在这种文化价值观下,最容易产生的是仇恨与歧视心态。在熟人的圈子里,中国人一般还会讲点信用,一旦进入陌生人的环境中,便什么都做得出来。而且等级制度,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充满着被压迫残害与歧视的境遇。这也是产生仇恨的根本原因。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是因为有平庸的恶在,而平庸的恶是因为各种仇恨或者其他身份歧视造成的。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失败的阴影下,完全在一种人生幻灭感的情绪感染下,他们因为长期缺乏关爱,长期受到歧视,而产生社会仇恨心理,甚至会以杀人的报复方式来同归于尽,这是人的自然反应。因此,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关爱并敬畏一切人的生命,不要用阶级,也不要用户籍,更不要用身份与性别等外在因素来衡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用这样的教育观来教育下一代,就显得十分迫切。只有这样,才会在这个问题上产生良好的作用。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一般来说,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相对会少得多。造成社会中互相投毒的现象是长期不公平不正义造成的,公平、正义、平等、自由,博爱,人被作为一个人来尊重与关爱,是消除这种投毒现象的关键。&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敬畏社会敬畏社会篇一:《敬畏与社会压力的应对》
敬畏与社会压力应对
2011级心理2班
人的分类方式有多种,但不管怎么分,世界上却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相信神灵存在的人,叫有神论者,另一种是否认神灵存在的人,叫无神论者。我是无神论者,对于孰对孰错,我也只能“子不语怪力乱神”了。一个正常的人不管你信不信神灵的存在,你都要有敬畏之心。
敬畏,是人类对待实物的一种态度。“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畏”指慎,谨慎,不懈怠。敬畏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真理,敬畏生命,敬畏道德,敬畏人心,敬畏爱情。只有有了敬畏的心为人做事才会有所顾忌,不做伤天害理之事,才会有方向,不误入歧途。一个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一个没有人性的人,一个没有底线的人,一个迷茫的人,是无知败类。
人,是群居动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单独的人的生活状态与群体中的人的生活状态有联系却也差别甚多。每天一睁眼,人们便会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由于关系的复杂,角色的多变,人们便不由自主的受到社会压力的驱使从而做出多种多样的行动。我们有时需要随波逐流,有时也要与众不同,有时需要人云亦云,有时也要鹤立鸡群。一个人的敬畏之心放在社会的秤盘上多少显得有点不够分量。两个人的
敬畏之心碰到了一起往往其中一个会淡化消失,只保留一个。许许多多的人的敬畏之心碰到了一起往往也只会保留一个。这就是社会的巨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个人的存在,突出集体的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社会压力在作祟,足以见这社会压力的强大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高了群体的力量,也高了众人的敬畏之心、道德之心。你可能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地方——安乡,但你会为这发生的事而感动鼓掌。宁乡光明爱心会是一个以“扶助弱势群体,积极开展互助”为宗旨的爱心组织。今年5月1日,该爱心会由老粮仓镇人喻冬霞、刘惠南、朱果红、喻建明等发起成立,并获得了众多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在成立之初的半个月时间内,其会员就达到了20余人。至6月1日,其会员数量超过了80人,来自县内10余个乡镇及长沙、邵阳、张家界等地,来自农民、企业家、学者、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不同群体。该爱心会在招募爱心人士募集善款的同时,注重爱心活动的开展。成立的第一个月,便在回龙铺、黄材、流沙河、老粮仓等乡镇对13户特困户进行了走访慰问。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小社会中一个人敬畏爱心、奉献、个人价值去做力所能及的好事,他会唤醒别人的敬畏之心,带动别人的敬畏之心,众人拾柴火焰高,一点一点的力量汇聚起来就可以成为一股社会力量。这里面也有对社会压力的一种适应,如果别人都奉献爱心,唯独你不这样就会显得你不合群,没有责任感,没有发挥个人价值。这往往会唤醒群体
中每个人的道德良知。其实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发起者会感到荣耀,自豪,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继续给社会奉献一份力量。那些跟随者会慢慢地享受这个过程,慢慢地提高自己修养素质,在以后可能也会继续奉献,甚至成为另一股社会正能量之风的发起者。幸甚至哉!
天下乌鸦一般黑,黑了群体的力量,也黑了众人的敬畏之心、道德之心。朋比为奸,一丘之貉,同敝相济,同恶共济是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比如说,但昔日既与叛逆结盟,究非安分之辈。今名登黄榜,将来出仕,恐不免结党营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回)他告诉我们一群人怀着恶意聚集在一起,慢慢的大家的敬畏之心都淡化了,无恶不作,为非作歹。 再比如东汉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更成为一种牢固的观念。于是,与皇帝结亲的大多是将相功勋和世代公卿巨族的家庭,当他们的女儿姐妹甚至姨姑成为后妃特别是皇后或太后时,靠着这种裙带关系,他们会得到更多的恩宠,获得更高的权力和地位。并且,临朝的太后们,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一般都会召父兄入参大政,掌握军政大权。外戚中当权者们为了长期掌权的需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并笼络住皇帝,拥立幼帝即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结党营私较为著名的是严嵩,他为官专擅媚上,窃权罔利,喜欢拉关系搞亲友团并大力排除异已,还吞没军饷,废弛边防,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严嵩误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以自己为中心结党营私,笼络了很多官员为他办事,
他保他的党羽荣华富贵。不可否认,他的党内有一些人本就无恶不作,丧尽天良。但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惧怕他的权力而归从于他,但慢慢这些人的敬畏之心泯灭了,跟随坏人为非作歹,身不由己。他们刚开始受到社会压力的驱使而进来,却也由于社会压力出不去,最终成了朝廷的佞臣,历史的罪人,就更不必说那原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的人的历程了。天下乌鸦一般黑,一点一点的罪恶聚集起来变成了一条污流,污染了千年中华,弄脏了浩浩史册。呜呼哀哉!
若翻开中华这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似这等污秽之事真真是多若繁星,它们的罪恶影响也是昭然若揭。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不够开放,言行受到封建礼数及阶级压迫等方面的多种束缚,人们思维低迷,唯命是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现状容易造成严重后果,一旦封建领导者处事不力,领导无方就会让罪恶的种子快速发芽,破土而出,贻害无穷。我们现在步入了先进繁荣社会主义家庭中,要比封建社会文明的多,进步的多,人们思维活跃,言行自由。但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社会的文化水平不算高级,不够充分丰富,也容易让邪恶有可趁之机,必须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提高紧惕。
上面所说可知,社会压力对人们的驱使有利有弊。人们为了应对社会压力而做出相应的举动,有相同愿望的人聚集在一起慢慢地人们的敬畏之心变趋于统一。是好是坏完全取决于统一后的
敬畏之心的有无高低。有敬畏之心的形成一股股社会正能量之风,引领社会风尚,让和谐之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没有敬畏知心的形成一片片社会糟粕之叶,在秋天惨淡的飘落,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受到世人的鄙视。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只是信仰的不同,无关社会安定繁荣发展,而有无敬畏之心的让你或集体确实道德与法律上的完全对立,它与社会安定繁荣发展息息相关,真真是损人不利己。一旦站错了阵营,便是善恶的区别,好坏的对立,高尚与破败的划分。
所以面对复杂社会的压力的包围,我们应学会理智应对,从容解决。有时确实需要从善如流,但有时也要呐喊出自己的声音,不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算是社会压力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也有时刻拥有一颗敬畏之心,请相信,总有拨开云雾见日出的一天!
敬畏社会篇二:《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 22:18:48)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系作者2004年 提出),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8226;里克尔在《恶的象征》一书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阈分析了伦理的起源:“经由害怕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由于它已经是伦理的畏惧,而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害怕,因此所畏惧的危险本身是伦理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委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敬重、遵循与认识,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与人生命攸关的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规范警示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之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称之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之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朱熹在对《中庸》进行诠释时,特别强调对“道”和“天理”的“敬畏”:“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大佛顶首楞严经&#8226;卷四》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正是“君子之心”难得的“常存敬畏”、正是人类明智的“狂性自歇”,才使得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能够普照大地,人类也才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因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的家园。
和谐社会的建构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淑新 王建华)
敬畏社会篇三:《关于“敬畏”的资料》
关于敬畏的资料
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近年来,粗暴地掠取自然资源、毁烈士陵园、不敬师长、生产有毒食品、暴力拆迁,,,,各种丑恶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数千年来被世代中国人奉为神圣的天地、神灵、君亲、生命、历史文化、民心民意,在当代社会似乎统统被打倒。国人的胸腔充满了破坏后的自信和践踏式的快感,除了对钱眼热、对权畏惧,还把什么放在眼里?&&&
吃回扣的医生没愧疚反有荣耀感
“德不孤,必有邻”,是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一个人要是有德行,必然不会孤单,因为会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到他身边。可是在山东滕州,一位只是不愿做亏心事的医生却被孤立了。
“个别人不能团结合作,造成矛盾滋生,必须清理才能有利于医院发展。”说话的是山东省滕州市中医院的一位领导。最近,滕州市中医院的医生杨国梁因为拒开回扣药和单位的同事发生冲突,同时还举报医院里回扣成风,于是杨医生不仅遭到了同事的孤立,被领导批为不团结的个别人,还被怀疑有人格障碍倾向。
“医者仁心”,善反成恶,真不知中国的医疗系统,尊崇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思维意识主导下,医生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敬畏患者的生命?
良心成为食品安全的最后盾牌
这是个互相投毒的时代。
在食品领域,良心、自律、诚信不是供人欣赏的奢侈品,它们直接影响食品安全。论坛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司司长徐景和把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分为“天灾”和“人祸”,而食品生产者不讲良心酿造的“人祸”,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大风险。“个别食品生产经营者违背法律,故意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和有毒有害食品,我认为是当前巨大的风险。我们仔细盘点这几年国家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可以盘点国外食品安全事件,主要问题是个别生产者突破道德底线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我们都不曾亲眼见证,一盘青菜是怎样从农田走到餐桌。法规与监管,不可能如天网般网住食品安全的所有漏洞,只有良心才能照亮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
“良心”――听起来不靠谱,无奈它却是食品安全最后的盾牌.
网民评论:
神就是爱!敬畏神是道德的起点,一切教育的开端。敬畏爱国,尊重历史;敬畏爱人,尊重百姓;敬畏爱己,尊重生命;爱人如己!耶稣是爱的化身,敬畏耶和华先知意味深长。 敬畏权力,不敬畏法制,这是真实的,更是最要命的
看到此文,一些官员会以为迂腐而窃窃私笑;一些文人会以为帮闲而嗤之以鼻;一些读者会以为空谈而不屑一顾。我明知如此而仍重申之。何故?因为我深信,会有更多的民众珍惜权利,会有更多的学者怀抱理想,会有更多的官员敬畏民意。民意所向,有如潮流所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信然!
在民本政治下,民意只是工具;统治者重视民意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在民主政治下,民意才成为价值,执政者重视民意,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益。
如果大多数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人民就有权收回委托给执政者的权力。 天大地大,民意最大。民意是什么?民意就是民众的愿望,民众的需求,民众的评判,民众的心声,民众的舆论,民众的信任。古今中外所有理性的统治者几乎都极其重视民意。但在传统政治下,统治者把民意当作工具,他们重视民意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所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是也。在民主政治下,执政者把民意当作价值,他们重视民意是因为民意是其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是其执政资格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作自己的宗旨,把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视作社会主义的生命。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人民的利益应当是其根本的价值追求,民意则是其执政的唯一合法性基础。“权为民所用”。党和国家的所有权力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是政府服务人民的工具。权力本身不应当是官员的目标,公民的利益才是权力所要实现的最终价值。
要实现这种价值,就必须了解人民群众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希望;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痛恨什么。简言之,政府的政策必须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上,必须反映民众的心声,满足公民的需求。要使政府的政策体现民意,要用好人民群众给予的权力,就需要一整套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制度。
例如,公平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立法和政策的听证制度、政府与公民的协商对话制度、权力的监督和分工制度,以及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没有这些民主的决策制度,公共政策就难以真正体现民意,“权为民所用”就会流于形式。“权为民所赋”。党和国家的所有权力源于人民,都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谁是人民?人民将权力授给谁?人民如何将权力授予政府?这些都是民主政治的基本问题,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民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而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须臾离不开民意。
谁是人民?我们每个人都是人民,但每个人又不是人民。人民是一个集体的、政治的和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含义。很难对人民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也是为什么在人民的名义下可以做好事,但也可以做坏事的重要原因。
在民主政治条件下,人民应当就是拥有合法权益的公民。所谓民意,就是公民的意向。“权为民所赋”的基本前提,就是掌握国家权力的党政官员应当是公民的民意代表。国家应当有一套公平公正的程序和制度,确保政府官员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成为广大公民的民意代表。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选举制度、代表制度和罢免制度就是最重要的授权制度和限权制度。
“权为民所有”。公共权力之所以要由人民赋予,之所以要代表民意,根本原因在于人
民是权力的主人。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才是国家主权的掌握者。“人民当家作主”或“人民主权”,“人民统治”,这是民主的真实含义,也是与“民本”的实质性区别所在。
在中国传统的民本政治条件下,最高权力属于帝王或其他统治者;人民是臣民,而不是主人。在中国现行的民主政治条件下,最高权力本来就属于人民;人民是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民本政治下,民意只是工具;统治者重视民意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在民主政治下,民意才成为价值,执政者重视民意,是为了维护公民的权益。只有民主政治,才能为自由、平等、人权等公民政治权利提供基本的制度环境。离开民主去谈论自由、平等、人权,就像离开市场经济去谈论自由贸易一样不得要领。
如果大多数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人民就有权收回委托给执政者的权力。能否从制度上保证民意的向背成为执政者权力去留的决定性因素,是“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赋”和“权为民所有”的试金石,也是民主政治的试金石。
敬畏民意!这应当成为民主共和政治下所有官员的基本态度。人民至上!这应当是党和国家全部政策的根本原则。民意是钢铁长城,它可以坚强地捍卫人民的政权;民意是洪水潮流,它可以决开一切专制的裂口。然而,如果没有健全而合理的政治制度,民意就可能被阻挡,被遮盖,被扭曲,被滥用,被不适当地代表,有时甚至变得软弱无助。敬畏民意,就要崇尚法治,法律要以民意为基础,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离开法治对待民意,就有导致民粹主义的危险;离开民意对待法治,则有导致精英主义的危险。
敬畏民意,就要敬畏公民权利,敬畏法律制度,敬畏公众舆论,敬畏公共责任,敬畏社会评价。敬畏民意,首先就要倾听民意,通畅民意渠道,广开自由言路,虚心听取公众对政府的意见。敬畏民意,更要认真对待民意,要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善于将公民的需求转变成政府的政策。简而言之,敬畏民意,就要大力推进民主法治!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
关于“敬畏大自然”的争论
何祚庥: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无须敬畏大自然
《环球》杂志专访何祚庥: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
《环球杂志》
敬畏社会篇四:《拯救社会需要十个敬畏》
拯救社会需要十个“敬畏”
敬畏,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底线。正是因为有了敬畏,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
当前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安,重要原因就是部分人没有敬畏之心,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人才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可以说,“敬畏之心”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是民主、自由的前提,是拯救社会溃败的良药。让“敬畏”成为社会的一种准则,整个社会必须树立“十敬畏”。
大自然是世上万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载体,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敬畏感。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日渐减退,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勇气,在人定胜天的口号中削山填海、围湖造田。人类变得为所欲为,以巨大的力量摧毁自然,无节制地从大自然中掠取各种资源满足自身的贪欲,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吃,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功能消退,森林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温升高、海水上涨、冰山融化、沙漠化蔓延、物种灭绝,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接踵而来。这就是人类对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带来的苦果。不敬畏自然,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使得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彷徨无措。
生命是神圣的,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世界因生命存在而美丽,因生命而生气勃勃。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论语〃尧曰》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小人”“不知命”,对人的生命没有敬畏感,于是就肆无忌惮地视生命如草芥。在我们的社会中,交通事故撞伤人后反复碾压、见死不救、漠视生命的“小悦悦事件”等,就是缺乏敬畏生命的后果。
人之发肤,来自父母,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里记载的都是古人感激父母养育之恩,以各种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事迹。敬畏父母,就是感恩父母的倾力付出,是对自己、对亲人的尊重。父母之爱,直白、宽厚、无私。人类万千年生命传承至今,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敬畏父母,人们就会更好地孝顺父母,就能够达到推己及人,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老爱幼的美德,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祥和。
所谓“畏法度”,是指敬畏法律而遵纪守法,熟知法律而循规蹈矩,避免法律惩罚而不越雷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国家要乱套。法律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砥柱。不敬畏法律,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失衡。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普遍的对法律的敬畏,后果将是非常危险的。但是,现代社会中目无法律的人仍然比比皆是。有些人因为无知而没有法律概念,肆无忌惮地违法犯法;另一些人懂得法律,深究精髓,但却调戏法律,知法犯法。法律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就将形同虚设,人人自保,每一个公民都将丧失社会责任感,更甚,一切都会分崩离析。
敬畏百姓,就是要敬重百姓,既要把百姓当作衣食父母,更要对百姓有忠诚感恩之心。“天地之间,莫贵于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尤其对当权者来说,权力、地位是老百姓赋予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些佳言名句体现了封建士大夫敬畏百姓的朴素情怀。共产党人和老百姓是“鱼水”关系,毛主席将共产党人和老百姓比作“种子”和“土地”,“种子”离开“土地”就无法生根、发芽,因此更要有敬畏百姓之心,必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敬畏百姓,就会时时事事想到百姓的疾苦,多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少一些花架子。
科学是对自然、社会内部运行规律的揭示和探索,是对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解释。科学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插上了一双飞翔的翅膀。敬畏科学,就是尊重科学,办事、思考问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这样就会避免拍脑袋决策,减少失误,杜绝所谓的长官意志,就会少一些“拉链工程”、“首长工程”、“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敬畏科学,才能摆脱愚昧,对客观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有益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敬畏科学,就会端正学风,避免在科学研究中出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实验结果等不端行为;敬畏科学,就会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就会提升整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历史是一面镜子,敬畏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与教训,所作所为经得起后人的评判,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减少自己的失误;敬畏历史,就会在做人做事时,具有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时时事事以“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来要求自己,鞭策自己;敬畏历史,就会增添人生的阅历,抒发出一个民族的厚重感。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人就像戏台上的“角儿”一样走马灯似的轮换着,转瞬之间就会像过眼烟云随风而逝,什么都不会留下,唯有历史长存,它高悬在星空,唯有敬畏,才不怕自己“百年之后”无颜与先祖相见。
人言可畏,敬畏舆论就是要懂得,只要你当了官有了权,就得在众目睽睽的监督下学习、工作和生活,做人做事在阳光下,时时有千万双眼睛在盯着你,这样就会更小心用权,更认真做事;敬畏舆论,就会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使自己少走弯路;敬畏舆论,才不敢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不敢胡作非为无法无天,不敢罔顾廉耻低级下流肮脏龌龊。舆论犹如一把利剑,敬畏它,让人变得更加真实、善良,更加纯洁、高尚。
贤哲者,是指那些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智慧之士,他们为国分忧,为民除忧,推动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的精英,民族的脊梁。敬畏贤哲,不但要敬畏今天的、中国的钱学森、李四光、袁隆平,也要敬畏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古今中外的先贤,要敬
畏孔子、老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要敬畏达尔文、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敬畏贤哲,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道德风尚,激励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向贤哲学习,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前进。
信仰不是迷信,每一个民族的人们都有一种宗教作为信仰,作为图腾,作为心中的偶像,尊敬她,敬畏她,崇拜她,把她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信仰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精神需求、精神创造,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复杂的内在机制。信仰具有形而上学性、超越性和神圣性。神圣性是信仰最本质的要素和最合理的内核。没有神圣和世俗的区别,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任何现实的信仰。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信仰,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为之奋斗,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仰,才有了雷锋、郭明义这样普普通通高尚的人的存在。敬畏,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底线。正是因为有了敬畏,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
敬畏社会篇五:《带着敬畏之心上路》
敬畏社会篇六:《对人类社会公理的敬畏》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敬畏社会”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敬畏社会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复旦投毒案社会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