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本质 宗教 佛法的本质是追求“空”还是“有”

佛教、基督宗教对生命本质和社会参与的比较思考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 >> 宗教与社会
文章标题关键词文章作者&
佛教、基督宗教对生命本质和社会参与的比较思考
作者:徐文明
&宗教&社会&&
&&&&&&&&&&&&&&&&&&&&&&&&&&&&&&&&&&&&&&& 李平晔
 & 佛教与基督宗教是香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两种宗教。佛教之影响不完全在于香港有100多万信众及遍布山林的香火,还在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血脉相传,深置民心。基督宗教的强势在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及对精英阶层的影响,网状的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系统对香港社会方方面面影响举足轻重。佛教强烈的出世精神与基督宗教强烈的入世色彩,二者在学说、教义、礼仪、组织体系方面的差异,使二者在社会参与及影响民众的方式上大为不同。但二者和谐相处,成为香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人心稳定的重要元素。本文以香港为例,探讨佛教、基督宗教在生命本质和社会参与中的异同。
& &&&&&&&&&&&&&&&&&&&&&& &&&缘起的同一和终极目标的相异
  各宗教虽然外在形态千差万别,但缘起、精神、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缘于人生的困惑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着力于以人心为本解决人自身存在的困境,提升生命质量以达致社会和谐。
  佛教与基督宗教都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苦。佛教说,“有此身故有是苦”。苦是佛教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基督宗教也认为,痛苦一词“看来是特别属于人性本质的。”教会“在人痛苦的道路上与人相会。”这不仅在说痛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而且在说,因为人生有痛苦,有生命的困惑,才有对超越的追求及宗教的沉思。
  归根结底,佛教与基督宗教都认为,人的欲望、贪婪使人生有痛苦。故而佛教的菩萨戒与基督宗教都有心动念起即是罪的学说。人要脱离痛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当致力于克服欲望以及由欲望而生的罪恶对人的束缚、捆绑,从而达到超越与解脱。  
  若说佛教与基督宗教在论及生命本质为苦及苦的缘起的观点比较接近的话,那么,二者在论及如何认识痛苦,如何获得解脱,以及人生的终极追求等问题上,则越走越远。
  佛教将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身心解脱、修成佛道定为人生终极目标。佛教认为,人的命运受控于业力,业力受控于人心。人生之苦是自身的业报,非由他力,乃在自心。“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因此,解除痛苦,达到人生目标之道在于明心见性、内向修行。
  佛教认为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因为人的本性与本心与佛的本性无本质区别,“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教没有超越的创世者,释迦牟尼不是神,是人,是人中的觉悟者。人人有佛性,人人可以修炼成佛,只需“识心见性”,便可“见性成佛”。这是一个不依赖于社会或他人,不信赖于神或其他超自然的力量,“不依他力”,全靠自力,自己的觉悟,自己的修行,“自贵其心”,“自净其意”就能完成的目标。
  基督宗教认为,痛苦神圣意义在于,痛苦着即是参与着基督的救赎工作。人不能在自己人性的层面发现痛苦的意义,而是在基督痛苦的层面发现意义。基督是在十字架上完成自己的使命,被钉十字架是痛苦,也是付出,而且是为他人付出,是一种大爱的表现,是救赎的恩典。十字架将爱与痛苦,将个人与世界融为一体。基督把自己的苦难对人开放,人如果分担基督的痛苦,也即是分担所有人的痛苦,从而也是承担人类的救赎工作,完成基督的救世工程。痛苦带来救赎,痛苦具有拯救人类的意义。这些内容和意义丰富了人世的痛苦,于是,人在此世所必须承受的痛苦,又因着信仰基督、参与基督的救赎工作而具有神圣的意义。圣化痛苦就是圣化生命。基督宗教呈现的以苦为乐,与佛教脱苦得乐形成巨大反差。
  &&&&&&&&&&&&&&&&&&&&&& 对现世的回应和参与之比较
  佛教的世界观大大强化了其不执着于世间万物的出世态度。佛教认为世间万物本质是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世间一切现象的生住异灭都是因缘的聚散而已,“一切诸法,因缘所生”。所以,佛教的创始者佛陀与基督宗教不同,对于世界与人类、灵魂与物质、永恒与瞬间、有限与无限等问题涉猎甚少,几乎没有作出正面回答。
  佛教一定程度上予现实世界以价值的否定,故而国学大师梁漱溟不无偏激地说,“佛教是根本不能拉到现世来用的”。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偏偏有人要把佛教拉回到现实世界。太虚大师开创的“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法师也是力倡“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融通真俗二谛,成就自他两利”。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认为,“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当代“人间佛教”的弘扬者星云法师要求众僧“人在山林,心怀社会”,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至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即便是积极入世的太虚大师也认为,宗教的主要功能在人心,救心重于救世,救心先于救世。他说,“人心的改善,确是一切问题的先决问题。”一个国家的建设不外于政治与宗教,政治与宗教是互补的,但“政治齐其末,宗教植其本,宗教种其因,政治收其果”,提出“问政而不干治”的佛教政治原则。星云法师认为,佛法与政治是一致的,政治仅凭强力手段惩治罪恶,无法涉足人心,不可能解决人世间的根本问题。宗教可以劝化、感化、教化人心来补充政治之不足。“国家需要广大的佛教徒投入行列,以佛教高超教理来净化人心、改善风气,为社会提供心理建设、精神武装,给予社会大众苦难时的安慰,失望时的鼓励。”太虚、圆瑛、赵朴初、星云等倡导“人间佛教”的佛学大师,终身致力于形成一种佛化的风气,佛化的社会。他们认为,净土非由神创造,而是由人心造作而成,苦中求乐,常乐我净;心净则人生净,则国土、社会、世界净;清净己心当下即是人间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觅净土;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当仁不让、直下承担。使佛教具有入世的色彩。
  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缅甸等东南亚佛教文化圈中,不时可以听到佛教徒对于自由、平等、公义、和平的吁求。印度圣雄甘地说,“凡是有人说宗教与政治没有任何关联,那他就是没有弄明白宗教的真正意义。”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先生认为,“佛法的理想必须是属于现实的,在现实社会里能得以开展且去予以实现的。尽管如此,佛教的出世色彩还是大大浓于入世色彩,一袭黄袍袈纱隔断了它与大千尘世的缘渊。
 &&  佛教并非、也不可能完全不关注现实世界和他人,并非、也不可能完全不参与世事。佛教讲弘法利生、大慈大悲,大量的慈善事业紧随寺庙经幢。佛教讲有容乃大,“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论我是你非、我正你邪;见到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佛教讲四众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和欺寡凌弱,主张以非暴力抗衡社会的不公义。佛教讲报三宝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在历史上,极少看到佛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争战,极少看到佛教与世俗权力的暴力抗衡。佛教强烈的报恩意识,尤其是报国家恩,认为国家富强、政治清明,佛教才能兴盛;有了国家的保护,才有佛法的弘扬,强化了它对世俗政权的依附性和从属性。这一方面道出了佛教对世俗政权的依附心理,同时,也可从中看到佛教在处理政教关系、弘扬佛法方面的极大智慧。
 &&  与佛教浓郁的出世色彩不同,基督宗教从初始起就有强烈的入世情结,并对现世持强烈的批判态度。二元的世界观强化了基督宗教的入世性和批判性。基督宗教认为,世界万物是上帝创造的,是美丽的,值得欣赏的,具有神圣的性质。但是,这个世界也是二元的,充满善恶的对立与冲突。只有上帝才是真善美的体现。属世的必然是欠缺的。
  20世纪60年代基督宗教界提出入世的神学思想,重新肯定教会在世上的使命以及肩负的推动社会公义的责任,这是基督宗教发展到当今的必然取向,入世性和参与性再次成为其突出特征。在提出天主教会与政府机构划清界限的同时,提出“来世的希望并不削弱人们对现世应有的责任感。”要“关心世俗事物”,“积极参加尘世的建设”。这为天主教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神学基础,注入了新的动力。
  基督宗教是执着的宗教,富有挑战意识和殉道精神的宗教,组织系统严密的宗教,讲政治的宗教,不妥协的宗教。基督宗教自认持守着绝对真理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视痛苦为与上帝同在的理念,以及强烈的参与意识,在为社会公义奋争、为弱势群体代言的同时,也会有排他、偏激趋向,甚至形成巨大的反叛力量。历史上基督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其他文化、其他宗教,乃至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冲突、磨擦、争战时有发生。历史上的翻云覆雨暂且不论,上世纪东欧巨变、菲律宾政权更迭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政治事件中,都可见天主教的影响力。
 &&&&&&&&&&&&&&&&&&&&&&&&&&&&文化的多元、互补及包容
  世界的存在是多元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每个宗教都有存在并按其宗旨行事的理由。各宗教发展到今天已远非初创时的面貌,加之教中有宗,宗中有派,各宗派对其经典的解释和认知差距甚大,所行所为自然也是天壤之别,很难说哪个宗派是正宗,哪个学说是正理。本文不是价值判断,无意评说孰优孰劣孰正孰邪。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之所以有色彩、有争执,但总体上仍是和谐的,就在于文化的多元、互补及包容。如果少了佛教,会显得过于喧嚣;如果少了基督宗教,又会显得过于寂寞。佛教之柔韧与基督宗教之刚烈互补互衬,与其他文明共同维系着社会的平衡与发展。
  如果说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那么世界确实是需要监督的,权力是需要监督的,当权者是需要监督的。这个监督必然包括宗教团体的监督。
  (作者系香港中联办协调部副部长)
&&&&&&&&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报电子版-宗教周刊-理论()
&&&&&&&& )
【把文章分享到
二、为什么要修订?
三、政策法制化的经典文本
四、所有宗教团体平等受…
日下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了国家宗教局报送的关于《宗教事务条例修订…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四月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
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宣布,「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与朱维群商榷
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结束以后,有许多官员、学者纷纷发…
普世二维码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欢迎投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Pu Shi Institute For Social Science
声明:本网站不登载有悖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公共道德的内容。&&&&
&&京ICP备号&&&&技术支持:北京麒麟新媒网络科技公司佛教与科学北京《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 净空法师的日志,人人网,净空法师的公共主页
有信有愿,在极乐世界就已经报名注册了。现在我们欠的是行的功夫,行着重在清净心、断恶修善、舍己为人,就没有障碍了,就得自在了。
共5366篇&&
北京《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北京《竞报》: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转自北京《竞报》期&&&第N21版,《竞报》是由《北京日报》主办
圣贤教育系列丛书(《智慧教育》《道德教育》《人生教育》《生命教育》)&
&&&&&&&&&&&&&&&&&&&&&&&&&&&&&&&&&&&&&&&&&&&&&&&&&&&&&&&&净空法师口述、王海峰、施景培编
&&&&&&&&&&&&&&&&&&&&&&&&&&&&&&&&&&&&&&&&&&&&&&&&&&&&&&&&&&&&&&&&&&&&&&&&&团结出版社&&&
2012&年,八十六岁的净空老教授泼墨疾书:&安身立命,教学为先;创业齐家,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义之邦,教学为先;稳定和谐,教学为先;国丰民安,教学为先;太平盛世,教学为先;长治久安,教学为先;诸佛报土,教学为先;极乐世界,教学为先。&十个&教学为先&,指出以上所有,&皆以教学功德成就者也&。教学为先,讲的是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人;教学为先,讲的是对领导者和群众都要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圣贤教育,威力无穷。教学为先,能解决一切问题。&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佛教原本是来自异国的外来文化,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亦对中华本土文化的丰富、成长与升华,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今天中国社会人群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比如烦恼、颠倒、作业、忏悔、觉悟、如实、实际、平等、法宝、净土、彼岸、现行、刹那、因缘、胡说八道、不可思议等,皆从佛学经典中引用、点化而来。又如心猿意马、天花乱坠、当头棒喝、唯我独尊、皆大欢喜、昙花一现、清规戒律、天女散花、醍醐灌顶、拈花微笑、借花献佛、痴人说梦等文学成语,亦是在佛学经典的翻译流通过程中,添入我国文学宝库。佛教禅宗思想,亦促进了后世儒家理学与心学的发展,盂兰盆会、吃腊八粥等风俗亦渊源于佛教。&
  虽然佛教几乎是一进入中国就立刻受到皇室极致推崇,甚至一...
阅读(3611)|
南无阿弥陀佛 顶礼上净下空老恩师 祈愿老恩师法体安康 长住世间 教化有情 普度众生
祈愿国家和平安定 风调雨顺 灾难不临 人民安乐 众生康宁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佛教的本质不是宗教而是真理和教育
旦曾久美仁波切
佛法让人懂得真相和真理(资料图)文:旦曾久美仁波切很多人觉得佛教是一种宗教,是世界上很多宗教派别中的一个,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那样的。还有很多人把佛当成一个迷信的对境,像神话故事里面的神一样有超能力,当然多数信仰佛教的佛教徒也不例外,非常迷信,觉得佛菩萨是在某一个遥远的地方、或者在天空中才能出现,佛菩萨和我们离的非常远,总之觉得我们跟这个佛菩萨的差距很大,我们只能向他们求救,根本不敢想自己也可以是佛菩萨的。这个问题如果大家能够用心认真地研修佛法就会明白,其实我们自己也是菩萨,自己也可以比昨天更快乐、更慈悲,可以完全地改善自己,只是平时我们没有尝试过而已。佛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宗教,但它的本质不是一种宗教,它的本质是真理,而且它有很多方法,佛法里讲的法门或窍诀这些都是一种教育形式。这些教育让我们能够明白自我,明白真相。具体来讲,佛法里讲的成佛不是你一下子就不愁吃、不愁喝、可以飞、可以变化多端等这些事,成佛的本质就是让我们明白自我、让自己的本来面目发掘出来,懂得一切法的真理,这个时候就是成佛了。也许在这里你们就会想: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呢?难道平时自己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或者现在的自己不是自己吗?还有别的东西吗?其实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应该是现在这样糟糕:有贪欲、自私、嫉妒、傲慢、愚痴、迷茫等这些混合的自己。这些在佛法上讲,就叫烦恼障。如果自己这些烦恼没有了、清净了,那时候自己善良的那一面就会发掘出来,那个挖掘出来的心就是自在的慈悲心,是佛性。佛法里讲这个就叫如来藏。就像一个透明的水晶球本来它是透明发亮的,如果泥巴等脏东西遮住它时就看不出它是一个透明的,它就是一个染污的、混浊的泥巴球。但是那些脏东西擦干净了,它的本来面目透明的那一面就显露出来了。就像这样,如果我们学会擦这个不干净东西而且把它擦干净了,那我们就会得到真正的佛果。也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为什么说佛法是真理呢?首先,从外在的物质上来讲,佛法里面经常讲到一切法是无常的、虚幻的、空性的等等这些境界,那么这些境界是真正的真理,还是和别的一些宗教一样,是一切造物者的安排?或者我们的苦难和幸福等一切都是上帝给予的信念那样?佛法里的这些境界、概念也是佛陀为他的弟子创造出来的?还是自己幻想出来的?或者根本不存在那样的一种境界?首先,我们说一个例子,佛经《中观论》里面讲到一个非常清楚的例子,佛法里面轮回中的一切众生归纳为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这三个道为上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这三个叫下三恶道,一切轮回中的众生都归纳在这六道里面。那么来源不同的六道众生对同一件事物上的认知或看法以及判断是不一样的。比如水它是不是真正的水呢?这个问题也许大家都觉得很可笑,水怎么可能不是水?当然我们所有人都会回答,它当然是水。但是这就不一定了,因为在别的众生眼里它不一定是水。《中观论》里面讲到,天人的眼里它不是水而是甘露,人道眼里看到的是水,在饿鬼道眼里它却是脓血水,而地狱道的众生看到的是滚烫的火汁等,不同道的众生,眼里看到的不同。旦曾久美仁波切(资料图)还有对我们人类来说水是用来喝的、洗澡用的等等,而对于鱼儿来说,水就是它们的家园。那么清澈的水对我们人来说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它是污浊的脓水,或者它是一个家园。而饿鬼道的众生也无法看到它是清澈的水。那么哪个众生所看到的是正确的呢?是恶鬼道看到的正确,还是人道看到的正确?如果从认同的众生数量来说,那人就输定了,因为饿鬼道众生远比人道众生多很多了。还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道理,现代的我们无论有信仰或没有信仰,我们都相信科学接受科学道理,那么科学上所用的显微镜下的水是什么样子呢?它其实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根本没有水的影子,但是对我们而言水就是很清澈的,根本看不到那些微生物。就像这样,科学也证明了我们所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还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得了胆病的人他看到的海螺是黄色的,没病的人会认为他是得了胆病所以看到的是黄色,海螺肯定是白色的不可能是黄色的,但是对那个病人来说怎么看都看不到白色的海螺,再怎么描述海螺是白色的他也无法看到白色海螺,在他的世界里根本没有白色的海螺。那么海螺是白色的还是黄色的呢?如果所有人都得了胆病看到的海螺是黄色的,那所有的人都认为海螺就是黄色的。那海螺的颜色是谁说的对呢?谁也没有一个很好的逻辑来证明它的颜色。佛经里讲到对于众生来说,海螺可以是黄色当然也可以是白色,是我们众生给了它一个定义是白色或者黄色而已,其实根本不存在它的颜色。因此,佛法里讲的是真理,而不是释迦牟尼为了增加追随他的信徒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概念。释迦牟尼他修行成佛了,了悟一切的真相,得到了究竟的快乐和自在,而我们众生原本也具备同样的能力,也可以拥有究竟的快乐和自在,但却被业力污染遮盖住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发无量的慈悲心,想尽一切办法让众生能够明白这个真相而得到究竟的快乐与自在。所以他讲出来的都是真谛与无上的教育,也就是佛法。佛法里所教授的各种各样的道理和方法,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最终明白这个真相或感悟到这个真相。因此佛法不会把我们带到迷信的迷宫里面,反而会让我们的慈悲与智慧发挥出来,懂得真正的真相和真理。腾讯佛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号:rushidao_qq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walterga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佛教与科学有什么本质的差别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和佛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