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失业率影响因素水平的决定因素

您的位置: &
当前中国的失业状况及其理性判断
优质期刊推荐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对各种网络宣传手段、宣传工具运用,有网络推广的丰富经验,从事移动互联网推广及应用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就业与失业的决定因素
下载积分:3500
内容提示:就业与失业的决定因素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6:18:4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就业与失业的决定因素
官方公共微信影响失业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失业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08-12-15 &
失业率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在美国,失业率每月第一个周五公布,在台湾,则于每月23日由行政院主计处公布。失业数据的月份变动可适当反应经济发展。大多数资料都经过季节性调整。失业率被视为落后指标。 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而它又是每个月最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失业率指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 如何解读该指标 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会否构成加息的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另外,失业率数字的反面是就业数字(The Employment Data),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非农业就业数据。非农业就业数字为失业数字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要统计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位变化情形,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当社会经济较快时,消费自然随之而增加,消费性以及服务性行业的职位也就增多。当非农业就业数字大幅增加时,理论上对汇率应当有利;反之则相反。因此,该数据是观察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和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造成失业的原因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失业可分为: 1.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使失业者能确实掌握就业机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节性失业: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特别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4.残余性失业:因无就业能力而失业者。 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偏好改变等等因素,社会上总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就长期而言,景气循环带来 的失业情形常会消弭无踪,社会上只留下自然失业现象,&自然&的定义并不明确,没有人能明确的指出一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它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变化,以台湾地区而言,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介于1.5%~2.5%之间。 你的第1个问号---大学生就业率 newsfile/108/1213.htm 05中国大学生就业率70% 高出官方预期 &据了解,国务院针对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是,确保就业率不低于2004年同期水平,即70%的就业率。& ttp://.cn/html/34/6773.html gwy_zxst/2852974.html 其他相关资料 newscenter//content_3045991.htm show/content?groupid=153:30150&st=&sc=&messageid=6252&gpc=0&ggpc=0 问号2---&刚毕业就感叹等于失业& ----大学生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 市场是僧多粥少,学生是眼高手低. 而今日的大学生也已远非当年那样吃香 硕士满街走,本科懒得数 大学生再想仗&大学生&的名义轻轻松松获得高薪工作不太现实. ----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混日子&,就等着毕业后揣张证书出来&走江湖&,结果四处碰壁,连遭失业命运.因此,某些大学生自身不努力也是他们失业的原因之一. ----客观上,如今许多公司都希望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职员,但这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来讲的确有些困难.虽然不少学生有在校打工或是参加社团活动的工作经验,但对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占就业主动地位的公司来说,这些经验太不够了. 对此,我想一方面企业学校学生加强合作,扩大在校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适当转变观念,接受更多零经验员工,进行企业自主培训成材,而到将来,这群学生就将成为企业的自主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更高,同时他们和企业在业务上,文化上的认同感也会极大加强,办事效率更高,这十分利于企业和员工个人发展. 刚毕业,不等于马上失业,学生放平心态,找准定位,以己所学所长应聘恰当的工作,从基层做起,从普通员工做起.加上市场企业和教育系统高校的共同完善,我想,大学生的就业率会有所提高,而且是有效率地提高,学生们也不会大吐&毕业=失业&的苦水了. 面临空前就业压力 劳动力供需矛盾如何缓解 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长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表面上人人有活儿干,实际上大量的过剩劳动力以隐性失业形式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换,隐性失业逐步显性化,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失业压力明显加大。199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2002年达到4%,2003年上升到4.3%,2004年预期失业率为4.7%。 失业率的不断攀升,使我国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痛苦,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失业率被称作“痛苦指数”。 需要指出的是,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的失业率并不算高,可为什么说我国就业压力巨大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我国失业率的特定内涵。首先,我国政府向社会公布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既然是“城镇” 失业率,就不反映农村的失业问题,就是说它只反映我国一部分失业问题,而西方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是既包括城镇又包括农村的全社会失业率;所谓“登记”失业,是指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要求就业而无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如果无业,但没登记,就统计不进去。西方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是调查失业率,而调查失业率的真实性高于登记失业率。其次,我国失业统计的年龄上限过低。我国规定,失业登记的年龄范围是男16~50岁,女16~45岁,而职工退休年龄规定为男60岁,女55岁。国外通常对失业者只规定年龄下限,退休以后继续寻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仍计算为失业人口。再次,我国把下岗与失业区分开来,下岗不算失业,下岗人员不进入失业统计,而2003年我国下岗人数达600多万人。 ? 中国的失业率到底多高? 中社科院劳动就业专家冯兰瑞教授 ?2003中国失业率接近30%?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那个中国失业率27·78%的数字已经够吓人的了。你提出的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目前过去了吗? 冯兰瑞(以下简称冯):当前中国的第三次失业高峰并没有过去。我指的是公开失业、隐性失业和农民失业。我现在说不出这方面的具体的数字,2001、2002这两年达到了失业的最高峰。 记:十六大说,现在中国就业情况已经非常好了,有一千多万的下岗职工重新上岗了,而且,统计局的城镇登记失业率4%。 冯:我的那篇文章你看过吗。我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第一个,它把农村抛开了,光搞城镇;第二,只统计去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去登记的没有,没有合同单位的不算,去登记的只有很少数的那么几个人。有的人失业后不一定去登记,甚至有人都不知道到那里去登记,这是劳动保障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实事是,2002年虽然有1000多万失业者重新找到了工作,但失业者却比就业者多得多,同时,还新增加了许多劳动力,比如中等、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和年龄达到十八岁者,农村中失去土地的劳动力。 我们经常看到国家媒体上发表这方面的文章,但是,我国的准确失业率都不是很清楚。 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不是失业率也要相对的高一些呢? 冯:这种说法也是不科学。 记:您认为现在比第三次失业高峰时的27·78%还高,有这方面的依据吗? 冯:当然有根据。没有任何材料证明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过去了。当前中国的失业率缺少一个公正的、客观的和科学的评价。现在我还不能得到这方面的准确数字,可能很少人能拿不到这个数字。城市的隐性失业率,大量农民的失业率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记:能否达到30%?你说的比从前预测的还要高,是不是接近了30%。 冯:我的统计方法是包括公开和隐性失业。现在有的地方下岗安置办还没撤,下岗办准备搞三年的,现在已经五年了。 ?? 中国经济减速论? ??? 中国城市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劳动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根据对国内学者和官员的问卷调查,认为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达到7%,近两年有增加的趋势。其中,官员的估计较低(接近6%),学者的估计较高(高于8%);而中国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估计2001年的真实失业率会突破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根据抽样调查并综合有关数据推算,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真实失业率在10%以上,其中1997年和1998年的真实失业率达13%至15%。 ??? 美国卡托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多恩估计,到2002年底,中国城市和农村的总失业率可能达到10%,失业人数在3000万至4000万之间。其中,农村的失业率在10%至15%之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000万至5000万人,他认为,我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 ?? 中国失业率的统计口径及一点观点 ??? 从比较粗糙的角度来看,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计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 1、没有将农村纳入,因为农村中存在巨大的隐性失业,所以中国的估算很大的低估了。 ??? 2、仅考虑有城市户口,没有将广大在城市中工作而没有户口的流动人口统计进来,这样就很大的高估了 ????3、没有将各国有企业中名义上没有工作而实际上失业的下岗职工统计进来,这样就低估了,在中国的统计数据中下岗均未包括在失业部分之中(其实我觉得这样统计比较讽刺,下岗和失业有什么区别嘛?) ??? 以上三点是与西方不同之处 ??? 4、没有将自我雇佣、家庭劳动者、地下劳动者和临时工作(part time job, not temporarily)这一部分包括进来,这样就高估了。 ??? 第四点在西方的统计中也没有包括进来,但是考虑到中国处于转型期间,所以这一部分在比率上可能大大高于西方市场经济, ??? 目前中国对第四部分没有一个直接的统计数据,而是首先估算中国的地下经济和家庭经济的规模,然后再估算可能的雇佣比例,但是这样通过几次反复的估算是否还具有准确性,我表示很怀疑! ??? 我个人对目前中国的失业状况的观点是:从整体上说,中国的就业率应该是远远高过OECD国家,虽然在很多方面低估了中国的失业率,但是同时在很多方面也高估了中国的失业率,而且所谓的就业弹性降低,我个人认为,在受到巨大的技术冲击时,%B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是下岗员工“走出中心”后转化为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全部进入市场显现了出来;三是入世后的一些承诺期限快到或已到,一部分企业将真正面向市场,青年的失业会增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人均资源短缺与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是我国现阶段一个基本国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并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已构成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尖锐挑战。本文对我国的失业现状和特征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失业;城镇;失业率 一 在国内诸多的相关著述中,对我国失业现状的评估存在较大的分歧,其基本原因在于所引用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目前,我国针对失业现状大体上有三种统计口径。 (一)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16岁以上,男50岁以下,女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为什么失业问题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作为研究工作者是否应该转换一下思路,调整一下视角。例如,失业问题的中外论著大多是在宏观层次上进行分析,单纯宏观分析及由此制订的政策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那么,从微观角度考察失业是否也是一条有价值的路径呢?宁光杰博士的论著《失业问题研究——一个微观分析框架》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积极尝试。 从理论的发展来看,自19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宏观经济学需要有微观基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派是新凯恩斯学派。受此启发,作者认为,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也应该有微观基础。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和发展既有的失业理论。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西方学界对失业进行微观分析的工作虽然已经开始,但远没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够将已有关于失业微观分析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补充,力图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般规律,从中提取对解决中国失业问题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那么,失业的微观分析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本书强调微观分析可以是寻找失业的微观原因,例如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局内人对工资的影响形成工资粘性,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失业。也可以是宏观原因的微观基础,例如总需求不足的微观基础是微观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单个工人的消费行为。更可以是微观主体对宏观变量变化的反应,例如当实行货币扩张政策时,企业如何根据预期调整价格和工资。 因此,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失业问题研究的微观分析框架,相信这种微观分析会使失业问题的解释更丰富、更清晰、更准确。但本书的分析及观点并不完全是结论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观分析失业的一种思路,一个框架。强调微观分析的意义并不是说微观分析可以解释失业问题的全部,我们仍不能忽视失业的宏观原因,微观分析必须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业理论。 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业的原因。本书的微观分析在前人形成的失业理论基础上进行,并有所发展、突破。在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设前提下,作者分析了厂商和劳动者在企业内部及市场上的行为,包括工资确定和变动如何形成工资粘性,企业的投资需求为何不足,企业的技术选择以及各利益主体对技术变革的反应,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寻找行为,以此为基础,对传统的古典型失业、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等进行了解释。但又不仅限于此,该书的失业原因分析及对应的失业类型都不同于传统理论。例如古典型失业认为失业的原因是工资过高,作者则认为是工资粘性。凯恩斯型失业只强调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还包括消费需求和厂商垄断。在第四章分析失业的结构性原因时,包括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人技能不匹配、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内容。传统的摩擦性失业没有深入分析寻找成本的根源,作者认为寻找成本不仅来源于信息不充分,也来源于制度阻碍。 以传统失业类型为基础,本书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出发,分析企业内部工资的确定、投资需求、结构性原因和劳动力市场摩擦,且都围绕着工资展开。分析在不确定条件下工资水平高低如何与企业主利润最大化产生矛盾,如何与企业资本积累、投资需求以及技术选择相联系,如何影响消费需求,如何促使劳动者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流动,最终影响失业。以体现本书强调的失业的两个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碍。 由于信息不充分与企业内部各方的利益冲突,工资不能正确反映劳动力的供求,企业只能求助于数量调节劳动力,从而带来失业的变动。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市场结构都会影响企业的工资决策、投资需求、技术变动以及失业的结构性问题。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充分与否、是否存在制度阻碍决定着摩擦性失业的多少。同时,无论在产品市场上还是劳动力市场上都会出现协调失灵,即交易成本会使个人的理性行为给整个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 这里的信息问题包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对称等。这里的制度是很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基本的社会制度,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也包含一些非根本性的制度,如失业保险制度。既有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制度关系,也有资产阶级内部和无产阶级内部各自的制度关系(前者如厂商的垄断,后者如企业的局内人—局外人关系)。在这两大原因中,制度的影响又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由于微观分析深入到企业内部,因而可以更透彻地看到:基本的制度关系(劳资关系、收入分配)对失业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是本书在理论探索上的创新意义,这一理论上的分析建立在对现实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并将对现实经济中失业问题的治理产生指导意义。 作者尤其关注失业的微观分析对解决中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意义。因此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在进行理论分析和以西方国家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之后,都有专门的部分分析中国的失业问题,而且是在微观上进行。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与微观主体行为是分不开的,例如国有企业的工资缺乏灵活性、国有企业投资需求的盲目性、企业技术选择与要素价格之间的错位、企业用工制度与下岗者的寻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说,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或国有企业改制等可以简单回答的。近年高经济增长率和高下岗、失业率并存的现象成为困惑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的难题。这是否与微观行为有关呢?如果在企业雇佣行为和劳动者行为上进行协调、引导,就业会更加顺畅,失业率也会得到有效的下降。 在最后一章,作者综合地阐述了失业微观分析的政策含义及对中国的借鉴。失业的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他提出的建议更多的是面向微观,如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引导,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扶植中小企业,提高市场中介的功能。宏观的财政货币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须取得微观主体的配合。这些观点都具有参考价值。考虑到国企改革因素,产权问题解决不好会带来微观投资的失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僵化的雇佣制度、劳动力市场的低效率。而推动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一个塑造微观主体的过程。 总之,本书在微观分析失业问题上进行了努力的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对策上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注重实证检验,例如对战后美国的失业率进行计量分析。 本书研究了基本的失业理论,并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紧密联系中国的失业现状。因而该书既有理论内涵,又贴近现实经济;既把握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失业问题的脉络,又注重解决中国失业问题。它是一本耐读的经济学专著,也是一本有价值的政策参考书。 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为什么失业问题一直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作为研究工作者是否应该转换一下思路,调整一下视角。例如,失业问题的中外论著大多是在宏观层次上进行分析,单纯宏观分析及由此制订的政策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失业问题。那么,从微观角度考察失业是否也是一条有价值的路径呢?宁光杰博士的论著《失业问题研究——一个微观分析框架》就是在这方面做出的积极尝试。 从理论的发展来看,自19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宏观经济学需要有微观基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派是新凯恩斯学派。受此启发,作者认为,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也应该有微观基础。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可以丰富和发展既有的失业理论。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西方学界对失业进行微观分析的工作虽然已经开始,但远没有完成。作者希望能够将已有关于失业微观分析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补充,力图使之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一般规律,从中提取对解决中国失业问题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那么,失业的微观分析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本书强调微观分析可以是寻找失业的微观原因,例如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局内人对工资的影响形成工资粘性,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失业。也可以是宏观原因的微观基础,例如总需求不足的微观基础是微观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单个工人的消费行为。更可以是微观主体对宏观变量变化的反应,例如当实行货币扩张政策时,企业如何根据预期调整价格和工资。 因此,本书的重要意义在于提供了失业问题研究的微观分析框架,相信这种微观分析会使失业问题的解释更丰富、更清晰、更准确。但本书的分析及观点并不完全是结论性的,更多的是提供微观分析失业的一种思路,一个框架。强调微观分析的意义并不是说微观分析可以解释失业问题的全部,我们仍不能忽视失业的宏观原因,微观分析必须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业理论。 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是探究失业的原因。本书的微观分析在前人形成的失业理论基础上进行,并有所发展、突破。在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设前提下,作者分析了厂商和劳动者在企业内部及市场上的行为,包括工资确定和变动如何形成工资粘性,企业的投资需求为何不足,企业的技术选择以及各利益主体对技术变革的反应,企业与劳动者双方的寻找行为,以此为基础,对传统的古典型失业、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型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等进行了解释。但又不仅限于此,该书的失业原因分析及对应的失业类型都不同于传统理论。例如古典型失业认为失业的原因是工资过高,作者则认为是工资粘性。凯恩斯型失业只强调企业的投资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还包括消费需求和厂商垄断。在第四章分析失业的结构性原因时,包括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人技能不匹配、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内容。传统的摩擦性失业没有深入分析寻找成本的根源,作者认为寻找成本不仅来源于信息不充分,也来源于制度阻碍。 以传统失业类型为基础,本书从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出发,分析企业内部工资的确定、投资需求、结构性原因和劳动力市场摩擦,且都围绕着工资展开。分析在不确定条件下工资水平高低如何与企业主利润最大化产生矛盾,如何与企业资本积累、投资需求以及技术选择相联系,如何影响消费需求,如何促使劳动者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之间流动,最终影响失业。以体现本书强调的失业的两个重要原因:信息不充分和制度阻碍。 由于信息不充分与企业内部各方的利益冲突,工资不能正确反映劳动力的供求,企业只能求助于数量调节劳动力,从而带来失业的变动。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市场结构都会影响企业的工资决策、投资需求、技术变动以及失业的结构性问题。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充分与否、是否存在制度阻碍决定着摩擦性失业的多少。同时,无论在产品市场上还是劳动力市场上都会出现协调失灵,即交易成本会使个人的理性行为给整个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 这里的信息问题包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对称等。这里的制度是很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基本的社会制度,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也包含一些非根本性的制度,如失业保险制度。既有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制度关系,也有资产阶级内部和无产阶级内部各自的制度关系(前者如厂商的垄断,后者如企业的局内人—局外人关系)。在这两大原因中,制度的影响又是更根本、更重要的。由于微观分析深入到企业内部,因而可以更透彻地看到:基本的制度关系(劳资关系、收入分配)对失业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是本书在理论探索上的创新意义,这一理论上的分析建立在对现实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并将对现实经济中失业问题的治理产生指导意义。 作者尤其关注失业的微观分析对解决中国当前失业问题的意义。因此在第二章至第六章中,在进行理论分析和以西方国家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之后,都有专门的部分分析中国的失业问题,而且是在微观上进行。中国当前的失业问题与微观主体行为是分不开的,例如国有企业的工资缺乏灵活性、国有企业投资需求的盲目性、企业技术选择与要素价格之间的错位、企业用工制度与下岗者的寻找摩擦等等。也就是说,失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或国有企业改制等可以简单回答的。近年高经济增长率和高下岗、失业率并存的现象成为困惑许多人包括一些学者的难题。这是否与微观行为有关呢?如果在企业雇佣行为和劳动者行为上进行协调、引导,就业会更加顺畅,失业率也会得到有效的下降。 在最后一章,作者综合地阐述了失业微观分析的政策含义及对中国的借鉴。失业的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他提出的建议更多的是面向微观,如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引导,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扶植中小企业,提高市场中介的功能。宏观的财政货币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须取得微观主体的配合。这些观点都具有参考价值。考虑到国企改革因素,产权问题解决不好会带来微观投资的失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僵化的雇佣制度、劳动力市场的低效率。而推动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是一个塑造微观主体的过程。 总之,本书在微观分析失业问题上进行了努力的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对策上都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注重实证检验,例如对战后美国的失业率进行计量分析。 本书研究了基本的失业理论,并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紧密联系中国的失业现状。因而该书既有理论内涵,又贴近现实经济;既把握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失业问题的脉络,又注重解决中国失业问题。它是一本耐读的经济学专著,也是一本有价值的政策参考书。 2006年,中国存在巨大的就业缺口,将有1400万需要工作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失业问题得不到缓解是否会引发社会动乱?是否会威胁中国的经济增长? 中国国家发改委关于2006年就业形势分析报告指出,2006年,中国劳动力总量的供过于求的问题将更趋严重。报告预测,2006年,16岁以上的人口增长将达到高峰值,新增劳动力1700多万。全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总量为2500万人。但是,预计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100万个,而需要工作而又找不到工作的人数将高达1400万人。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高辉清博士指出,中国第三次失业高峰正在到来。他所说的第一次失业高峰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第二次是指上个世纪90年代大批国企工人下岗。高辉清表示,当前的第三次失业高峰将比前两次更加严重。主要原因不仅是需要工作的人数之多前所未有,而且面临产能过剩的严重局面。前几年在经济高涨中所形成的新增产能达到空前的规模,使得增加就业的工作更加困难。 这一波凶猛的失业洪峰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应对是否会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环境呢?对于这个国内外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旅美独立评论人士方觉对记者表示,失业问题存在已久,老百姓对此已经麻木,不大可能因此而闹出大事。 他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在中国起码已经存在10年以上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严重,1400万人找不到工作,这个数字是很大的。但由于它存在的时间很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失业者或者潜在的失业者有一种麻木感了。” 曾经长期在中国大陆从事经济工作的方觉表示,中国的失业问题一部份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现像,比如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向城镇。但方觉指出,还有一部份是政府政策造成的。 另外a href=&unpan1.un/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18593.pdf& rel=nofollowunpan1.un/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18593.pdf/a参考资料:a href=&unpan1.un/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18593.pdf& rel=nofollowunpan1.un/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18593.pdf/a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失业率的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