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力舟曾经宋仲基参军部队的部队

军人优待,落实起来有多难
核心提示:有人曾说:“一个不尊重军人、不重视国防的民族是危险的,不能等到发生战争、抢险救灾时,才想起军人。”事实上,有关军人优待政策的落实,只要合力解难,便难事不难。
方 汉绘&&&&&&&&&&&&&&&&&&&&&&
【核心提示】
☆军人优待是《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军人享有的一项合法权益。但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军人优待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口上优而实不先,纸上优而实不待&等现象?
☆应该说,军人优待落实得好,能增强部队官兵的荣誉感,鼓励他们安心军营;落实得不好,则会在一定程度挫伤官兵的感情和工作积极性,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有人曾说:&一个不尊重军人、不重视国防的民族是危险的,不能等到发生战争、抢险救灾时,才想起军人。&
☆事实上,有关军人优待政策的落实,只要合力解难,便难事不难。
编辑同志:
节日前夕,某市火车站迎来客流高峰,售票大厅排起一串串&长龙&,写有&军人优先&的售票窗口,也被围得水泄不通。
第一次探亲休假的某部下士小张一看这阵势就愣了:回家的火车每天只有一班,而且距离开车的时间不多了,前面还有好几十人,怎么办?于是,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掏出士兵证,往售票窗口挤去。没想到,身边的人都瞪大眼睛看着他。一名中年男子嚷道:&干什么?别插队!讲点道德好不好?&甚至,连售票员也满脸不悦地说:&排队排队,军人更要遵守纪律!&小张收起证件,难堪地退了回来&&
【现象扫描】
军人优待是《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军人享有的一项合法权益。近日,笔者通过实地采访、军网问卷等方式,对部分省、市(县级市)的汽车站、火车站、旅游景点和部分现役军人的优待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感觉是:军人优待的相关政策大都落实得不错,但也有一些地方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政策连线)《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的承包地(山、林)等,应当保留;服现役期间,除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缴纳有关税费外,免除其他负担。
(官兵讲述)某部班长、下士王&&,2007年12月入伍,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我家在浙江的一个小乡村。当兵前,按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承包了两亩农田。这几年国家政策好,不仅不交公粮和农业税,每年还发放补贴。入伍第三年,我选取为下士。母亲突然打电话告诉我,村里进行土地调整,我承包的土地要被收回。我打电话向村里询问,他们给出两条解释:一是承包本村土地必须有本村户口,我的户口已从当地派出所迁到部队;二是村里只为参军入伍人员保留土地两年,两年后不再享受此待遇。因协商未果,我承包的土地被收回。但据我了解,一位与我同年入伍的山东籍战友的土地就没有被收回,安徽和河南等地也都为初级士官保留了土地。
(政策连线)《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经军队师(旅)级以上单位政治机关批准随军的现役军官家属、文职干部家属、士官家属,由驻军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办理落户手续。随军前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驻军所在地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接收和妥善安置;随军前没有工作单位的,驻军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安置;对自谋职业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有关费用。
(官兵讲述)某部营长李&&,1996年12月入伍,两次荣立三等功&&
我是陕西临潼人,爱人以前在家乡的县医院工作。2008年,我为爱人办理了随军手续,之后我多次向干部部门反映爱人工作安置的问题。经协调,地方人事部门以&目前暂无合适岗位&为由,请我爱人再等等。后来,相关负责人又以安置压力大、部分副团职干部随军家属的工作还未安置为由,让我们继续等待。就这样,我们一等就是两年。因为孩子要上学,家里的经济负担较重,爱人只好应聘了一家超市的营业员,业余时间看书学习,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
(政策连线)《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享受优待,具体办法由有关城市人民政府规定。残疾军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工具。
(官兵讲述)某部副班长、下士姜&&,2007年12月入伍&&
我们部队所在城市规定,市区公交车对所有现役军人实行免票乘车。一次,我穿便装外出。上公交车后,我出示了士兵证,司机看了我一眼说:不行啊,小伙子。我问:为什么?不是军人免费吗?司机说:必须穿军装并且出示证件才行。这时,车上的乘客都用异样的眼光在看我。我没多解释,马上投币付钱&&
(政策连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官退出现役安置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退出现役的士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作转业安置: (一)服现役满10年的; (二)服现役期间荣获二等功以上奖励的; (三)服现役期间因战、因公致残被评为二等、三等伤残等级的; (四)服现役未满10年,符合本办法第二条第(四)项情况的; (五)符合退休条件,地方需要和本人自愿转业的。
(官兵讲述)魏&&,某部士官,1997年12月入伍,2009年12月退伍,曾在部队荣立三等功1次,获嘉奖4次&&
我家在河北省一个县城。2009年12月,我服现役满12年,选择了转业安置。回家后,民政局告诉我,我面前有3条路:一是自谋职业,可以领一笔自谋职业费;二是进县里的企业,会很快落实;三是等待安置到事业单位,但几乎不可能。第一条路我不想走,因为自己没有经营头脑;第二条路我不能走,因为县里几家企业的工资待遇都很低,养活自己都困难;第三条路走不通,负责人告诉我,目前县里转业士官多、岗位空缺少,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当我把立功证书和获得的荣誉拿出来时,他说,先放在这儿吧。现在一年半过去了,一直没有消息&&
【原因透视】
调查分析发现,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军人优待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口上优而实不先,纸上优而实不待&等现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政策刚性不足。部分军人优待的相关政策规定得不够具体详细,落实起来有较大弹性空间。另外,优待能否落实也缺乏相应的监督。
地区差异明显。由于经济发展不够平衡、拥军传统有所不同等原因,优待落实情况的地区差异还比较明显。在一些地区,军人立功受奖有物质奖励,家属随军安置也有保障,而另一些地区则做不到。
有意抬高门槛。有的地区规定军人在乘坐公交车、参观旅游景点时必须着军服并持有效证件方可免费,而这与部队条令&军人非因公外出应当着便服&的规定相矛盾;有的地区一些优待项目仅对本地驻军实行;还有的地区在解决军人家属随军问题上,规定达到一定级别的干部(如副团职以上)家属随军方可按当地规定办理。这些做法都无形中抬高了军人优待的门槛。
国防意识淡薄。由于长期和平、利益调整、观念变化等种种原因,部分地方领导和群众国防观念不强,在军人优待问题上存在不认同、不作为的现象。有一些地区和城市进行军人优待的随意性较大,比如在&全国双拥模范城&评比前,突击落实优待,之后却大打折扣;对官兵立功受奖喜报的送达不认真;对军人优待金的发放不及时不规范;安置随军家属就业政策&一年一个样&,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等。
【影响聚焦】
军人优待落实得好,能增强部队官兵的荣誉感,鼓励他们安心军营;落实得不好,则会在一定程度挫伤官兵的感情和工作积极性,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影响安心服役。训练场挥汗如雨,演习场冲锋陷阵,默默奉献青春和热血&&这是军人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官兵们无怨无悔。但因优待难以落实而造成的&后顾之忧&,则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安心本职。以干部张某为例,已任正营职的他工作出色,一心想在部队发展,但在家属随军的问题上犯了难。他的家属是家乡一所学校的骨干教师,如果不随军,两人将继续过牛郎织女的生活;如果随军,按照驻地的安置情况,工作问题无法解决。为此,张某不得不考虑何时转业的问题。
淡化军人荣誉。优待难以落实,会淡化军人的荣誉感。兰州军区某部的一名大学生士兵,入伍一年半,先后参加过玉树抗震救灾和舟曲特大泥石流救灾等重大行动,并因此落下伤病。一次在火车站,因为归队心切想优先购票被群众指责的事让他很感慨:&难道我的选择错了?我们不在乎一个月的津贴有多少,但我们需要尊重和认同。&
引发社会误解。由于对军人优待缺乏宣传,致使不少群众将军人正常享受的优待误以为是&搞特殊&。
降低入伍热情。部分地方政府落实优待政策不力,不仅不利于现役军人安心军营,也影响地方适龄青年的入伍热情。四川省某高中一名学生说:&我的叔叔和堂哥都是军人,但看到他们理应享受的一些优待得不到落实,我还是决定不考军校了。&
【对策探析】
有人曾说:&一个不尊重军人、不重视国防的民族是危险的,不能等到发生战争、抢险救灾时,才想起军人。&
事实上,有关军人优待政策的落实,只要合力解难,便难事不难。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某部政委林晓平说,目前相关优待政策存在较大弹性空间,各地还存在优待不统一、不平衡、不落实的现象,建议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切实维护军人的合法权益。
自觉维护军人形象。某部下士陈红昌说,军人在享受优待的同时,也应注意维护军人形象。例如在购票时,没有急事尽量不插队,确实情况紧急时,可以耐心向周围群众说明原因,争取理解;在外出时,当地方管理人员要求出示证件时,应积极配合,态度端正,展示军人的良好形象。
军地协力做好优待。某部上士周宗前说,当地方的一些优待规定与部队的条令条例相冲突时,部队可以出面协调地方相关部门予以解决。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temp/1122290.shtml
四月网声明:专栏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云海瓦罕走廊历史上的反侵略战争与边防战备
西南政法大学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副院长
关键字: 瓦罕走廊军事斗争
地处帕米尔高原南缘的瓦罕走廊自古就是一条重要的交通通道,这里是丝绸之路经过之处,也是张骞、法显、玄奘等历史上进行文化交流的大师们走过的地方。当你身处瓦罕走廊,向南走向伊斯兰堡或者是向北走向喀什,其实是差不多的距离。这里是中华文明、中亚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等文明的交汇之地。自古就是各种势力争夺之地,也是世世代代英勇斗争保卫祖国的故事的发生地。
民间文化中的爱国主义
瓦罕走廊地处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这是一个塔吉克族自治县。相信很多人了解塔吉克族,了解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通过1963年拍摄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特别是其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部在1963年拍摄的反特电影说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塔吉克族自称雄鹰的民族,塔什库尔干县是在中国的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地。&塔什库尔干&在塔吉克语是&王冠&的意思,在维吾尔语中是&石头城堡&的意思,在清朝是色勒库尔回庄的治所。全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面积2.5万平方千米。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户,从此帕米尔东部的各东伊朗语部落和中国历代朝廷保持了隶属关系。唐朝开元年间,在塔什库尔干设立了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的&葱岭守捉&,直接派兵驻守。今天的塔什库尔干县辖区,在清朝中期到后期称作&色勒库尔&,在清末到民国称作&蒲犁&。
虽然这里是各类文化交汇之地,但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塔什库尔干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表现在世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和民俗习惯之中。
塔吉克族流传的四行诗歌唱道:&祖国的土地就像所罗门王的宝座,在埃及时做帝王时的豪华,祖国的每棵树都像紫罗兰的花朵&&它富庶、繁荣,就像克什米尔(塔吉克人传统上认为古克什米尔是富足、繁荣、美丽的地方),我在这里多欢乐,从来没有哀愁。&
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谈到,当时统治瓦罕地区的羯盘陀国王对他说,本国王室的始祖母是&汉土之人&。玄奘写道:&然其王族,貌同中国,首饰方冠,身衣胡服。&
塔吉克族民间传说中的《斯坎德尔国王和他的继承人》故事,说一位帕米尔古代国王将王位传给辛劳数十年的守门人,而这位守门人就是汉人。还有《秦公主的传说》,说秦公主来到帕米尔,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到这里,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塔吉克族民间谚语有&不让狼群糟蹋我们的青稞,不让外寇玷辱我们的山河&、&与其在异乡拾黄金,不如在祖国捡牛粪&、&祖国是家,高原是床&等。
传说在一次外国侵略者入侵塔吉克人的山村时,牧民陷入绝境。此时,一只雄鹰要求牧民将自己杀死,用翅骨做成笛子。牧民忍痛按雄鹰的要求做了,笛声悲壮激越,穿石裂云。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救援自己的同胞,无数雄鹰也加入战斗行列,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数百年来,塔吉克族人民扼守中国国土的最西端,在日常生活中融合了军事因素,传统体育中有&骑马射击&的项目。在七八米高的老树干上摆上装满水的茶碗或茶壶,射手从远处驱马而来,边跑边开枪,如能击中,将获得众人称赞和奖赏。新中国成立后,这项运动与民兵训练结合在一起。
民族英雄库尔察克苦战侵略者
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过程中多次出兵帕米尔地区。清乾隆24年(1759年),乾隆帝还下令在帕米尔高原的苏满塔什(今属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平定回部敕铭伊西洱库尔碑》(1891年被入侵的俄军劫走)由乾隆帝用汉、满、维吾尔三种文字亲自书写。清朝政府在塔库什库尔干建立色勒库尔回庄,由叶尔羌办事大臣管辖,实行伯克制度。
19世纪初,清朝开始衰落,中亚浩罕汗国利用流亡那里的和卓后裔,多次侵扰新疆,瓦罕走廊是新疆的西南门户,自然是首当其冲。清道光七年(1827年),清军讨伐浩罕支持的张格尔叛乱时,张格尔窜入帕米尔地区,清军跟踪追击,杨芳、常遇春、郭维昌等分兵进入色勒库尔等处。这次平叛中,包括塔吉克人在内的布鲁特各部(清朝政府把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统称为&布鲁特&)积极配合清军,他们或者协同作战,或者给清军带路,探报敌情。&军营出力,经各大员奖赏翎顶者&,就有16人。
在抗击浩罕的战斗中,最著名的塔吉克英雄名叫库尔察克。
库尔察克出生于塔什库尔干,因家境贫寒,从小给人放牧牛羊,13岁时遭匪帮劫持,被作为奴隶卖到中亚的布哈拉汗国。他日夜思念祖国,逃跑多次,终于历尽艰险返回家乡,加入清军,投入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战斗。
日,道光皇帝在上谕中提到&库尔察克等带领回兵(穆斯林士兵)二百名&,前往黑色热巴特军台地方堵截贼匪,他们见&骑兵、步贼约有四百余人往东而来&,&库尔察克等开枪毙贼三名、马两匹、生擒贼一名,夺获贼马四匹,余贼皆败向西逃。查该五品军功库尔察克左眼带矛伤两处&&可嘉之至&。
1831年,库尔察克被朝廷调任色勒库尔回庄的副长官,后又升任阿奇木伯克(色勒库尔的最高长官)。1836年6月,浩罕军数百人入境侵扰,抢掠牛羊,库尔察克率塔吉克人奋勇抗击,杀敌20多人,夺回牛羊,驱逐了入侵之敌。
1836年11月,浩罕的胡什伯克率领2000多侵略军,进攻塔什库尔干城,用大炮轰开城墙,库尔察克&杀贼数十名,因胸部中枪身死&,他的&次孙英提巴哈沙在山庄防守,亦被枪身死&。在塔什库尔干人民中至今流传着库尔察克的英雄故事。据说,浩罕军队进犯塔什库尔干,给库尔察克送信威胁。库尔察克非常气愤,对送信人说:&色勒库尔从来就是中国的土地,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什么时候成了浩罕的地方?你们快滚回去!只要我活着,你们就休想占领我们的土地&。他率领塔吉克人击退了侵略军。后来,浩罕大军入侵,将库尔察克所部包围在瓦尔西德村,要他投降。部下劝他:&你赶快突围吧,我们掩护你。&但库尔察克不忍丢下同胞一个人逃命,他将自己的盔甲留给战友,然后冲向敌阵。
今天,塔吉克族长篇叙事诗《太洪》中还传唱着库尔察克的英雄事迹。
反抗阿古柏入侵
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趁新疆动乱之机入侵南疆,占领色勒库尔。由于当地塔吉克人不断反抗,阿古柏将当地大部分居民当作罪犯,流放到喀什和莎车境内。
后来,阿古柏在民众压力下允许被流放的人返回色勒库尔,但还是强调他们居住在塔什库尔干和提兹那甫两个城堡内,类似20世纪70年代美军在越南搞的&战略村&。塔吉克人遭受浩罕侵略者残暴的压迫、掠夺和侮辱。原色勒库尔回庄阿奇木伯克艾里布不愿做亡国奴,带领一些塔吉克人流亡国外,在坎巨提、瓦罕、巴达克山、布哈拉(今天的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地流浪7年。
1877年,左宗棠的部下刘锦棠进军新疆南部,当清军抵达莎车时,艾里布组织群众回到家乡,发动起义,杀死阿古柏的爪牙阿山夏,收复色勒库尔。1878年,刘锦棠任命他的兄长阿布都勒哈山署理色勒库尔阿奇木伯克,并在色勒库尔设立了兵站和卡伦哨所。1879年,流窜中俄边境的阿古柏残部3000多人进犯色勒库尔,9月窜抵苏巴什,阿布都勒哈山率军民镇守此地,阿古柏残部走小路翻山直扑色勒库尔城。城内的塔吉克族人民坚守了7天。匪军因强攻不能得逞,派人到城下诱降。守城的明伯克(千户长)素唐夏将计就计,把贼首诱到阵前击毙。贼军恼羞成怒,攻城更急。正在危急时候,刘锦棠率领大队马步兵从喀什赶来救援。贼军撤围,被追击的清军彻底歼灭。
抗英抗俄反击分裂势力
19世纪90年代英国俄国私分中国管辖的帕米尔高原大部分地区之后,瓦罕地区成为抗俄抗英的边防前沿。1896年,许多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青年,应募组成&色勒库尔绥远回队&,由驻防当地的马队旗官兼任管带,阿奇木伯克兼任总哨。1895年,有64户牧民自愿到热斯坎木附近各边卡&垦牧守边&,1898年又有50户迁到明铁盖等处放牧,守卫边境。1902年,清政府设立&蒲犁分防通判厅&,行政上隶属于莎车府。
但是,由于当时清朝政府的软弱腐败,不仅萨雷阔勒岭以西的帕米尔被俄英瓜分,英国和俄国侵略势力也侵入了色勒库尔,在邮站驻扎军队。英俄商人不给中国缴纳任何税收,英商还大肆出售毒品。对于英俄侵略者,当时蒲犁&官民均视为眼中之钉,欲拔不得&。
1933年11月,英国支持下的沙比提大毛拉占据喀什,成立&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沙比提大毛拉派军队和宗教头目侵入蒲犁,对当地人民实行中世纪式的黑暗统治,他们滥杀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还企图强迫塔吉克族改变教派,引起强烈反抗。1934年,这个帝国主义的傀儡政权被摧毁,沙比提大毛拉逃向蒲犁,中途被俘。不久,长期流窜中亚的玉素甫江匪帮,又趁新疆南部混乱之机,侵入蒲犁,逐村洗劫,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塔吉克牧民们忍无可忍,集合起来埋伏在明铁盖附近,当匪徒们饱掠撤走时,攻其不备,击溃了这股凶恶的惯匪,夺回数以千计的牛羊。
抗日期间中共党员领导塔县边防
从1933年起,中国共产党与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结成统一战线,派遣党员在新疆工作。
1938年到1940年,两位中共党员许亮和胡鉴来到塔吉克牧区工作,担任蒲犁县长和边防大队队长。边防大队驱逐了英国侵略势力的代表&商总&和宗教领事等,整顿防务,严禁走私,逮捕越境的外国特务,限制英国&侨民&和&信差&刺探信息。蒲犁边防大队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骑兵队巡视边界,确定修建哨所的地点。他们大多是塔吉克族人,历尽艰险,整整走了两个多月,行程1000多公里,终于巡查了整个帕米尔国境线,其中就包括瓦罕走廊,确定了设立哨卡的地点。途中,骑兵队曾遇到外国武装土匪入侵,连长马德尤夫剿灭了土匪,将夺回的牛羊送还塔吉克牧民。1939年和1940年,县政府保送一部分学生去喀什和乌鲁木齐学习,培养出第一批塔吉克族青年知识分子。这些学生和边防大队中的一部分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熏陶下,接受了进步思想,以后成为蒲犁革命的骨干。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四师十一团一连在胡鉴团长的率领下,进驻蒲犁县城,把五星红旗插到帕米尔高原上。
中苏关系紧张时期的战备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先是在东北和新疆边境挑衅,再支持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然后入侵占领阿富汗,这给与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三国接壤的瓦罕走廊地区提出了重要的战备任务。
位于边防前沿的地区进行了战备建设。196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团开工改建国道314线(中巴友谊公路国内段),1969年完工。
日,南疆军区批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成立边防领导小组。日,新疆、喀什专1区战备领导小组批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成立战备领导小组。日,自治县县委、步三团、人民武装部、驻县单位联合成立重新划定边境调查小组,对自治县边境管理区重新踏勘。日,根据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调整高原部队固定伙食费标准的通知》精神,部队干部不分职务、级别,凡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驻地的一律每人每月发营养补贴费20.40元;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另加罐头、清油、沙子糖三项补贴,每人每月4元。当时县武警中队已交地方公安机关管理,但仍享受此待遇。
此后,中苏关系逐渐缓和,原来的边防前沿,现在成为了全面对外交往的前哨。日,中巴两国举行了红其拉甫口岸开放仪式。1986年,红其拉甫口岸对第三国开放。2004年5月,根据中塔两国协议,卡拉苏口岸正式对外开放。2011年,中塔两国最终解决了沙俄时期遗留的边界纠纷。
瓦罕地区的历史说明,只有强大的祖国,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才能有安定的边疆与和平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一代代各族人民为捍卫中国帕米尔地区的领土主权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值得全国人民铭记和敬仰。
链接:巡逻在瓦罕走廊
王宁吴国东赖涛彭况
当我来到克克吐鲁克边防连时,齐大军,这位从陕西延安来这里当兵的战士,也刚刚从前哨班回到连队,他在上面已经待了一个月了。
&感觉挺好的。&齐大军对我说,&刚上来嘛,连队对我们都挺照顾的。&
克克吐鲁克,这是标注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的一个地名。不过,这里所属的地区,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瓦罕走廊。
自从&9&11&事件之后,阿富汗这个内陆国家突然间被放到了世界媒体的聚光灯下,和阿富汗一切相关的资讯也被一一拿出来仔细分析,包括中阿边境这段仅仅92公里的国境线。突然间,人们才发现,原来中国才是阿富汗所有邻国里最大的一个。
那么,驻守在这段边境线上的中国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真正的世界屋脊
能在瓦罕走廊里当兵,有一点是肯定的,自身的素质一定差不了。原因很简单,这里的自然条件实在是太差了。
瓦罕一词,来自&瓦罕帕米尔&,这是帕米尔高原&八帕&中最靠南边的一个。帕米尔不像青藏高原,他不是一整块高耸的平地,而是一条条山脉间夹杂着一个个山谷,整个高原,就被这些山峰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八个狭长地带,这就是&八帕&的由来。
帕米尔高原的位置很特别,是整个亚欧大陆的地理中心,周围的各条山脉,天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纷纷在这里聚集,和青藏高原相比,这里更称得上是&世界屋脊&。而且,这里的海拔从4000米起步,不比青藏高原低。并且由于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形,这里的气候、植被状况,要比青藏复杂得多。
每年分到这里的新兵都要先在山下的团部里训练、适应4个月,然后才会分到各个连队,齐大军告诉我。
这种方式,和进藏部队一样。
变出来的战略通道
说来,&瓦罕&原本只是一个地理上的称呼,如果不是政治原因,根本不会变成一个地缘政治名词。
很多资料都会提到,当初英国和俄国各自扩张,相遇在中亚,这两个列强为了避免直接冲突,私自在这里划分了势力范围--这样的描述,其实并没有道出他们当年心中想要的是什么。
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获得出海口&几乎成为了沙皇俄国孜孜不倦的目标,向西一路扩张到波罗的海还不算,还一直向东打到了黑龙江。俄国的北面是北冰洋,这个没人跟他争;向南,一路通向印度洋,成了大俄罗斯帝国最终未了的心愿。直到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个梦都还没醒,更别说1865年的沙俄了。
所以,当年的俄国扩展到中亚时,根本不惧怕在南边的大英帝国,某种意义上讲,心里还巴不得挑起一些冲突,只是限于国际环境,没精力一口吃个胖子。而英国这边,印度(包括现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是经营了多年的殖民地,肯定不让,而阿富汗是在掌控之下的附属国,作为缓冲地带倒也不心疼。
双方在这样心态下很有耐心地拉锯了30来年。这30年中,清政府从洋务运动的同治中兴走向了甲午海战。
中国的衰败,这是英俄瓜分帕米尔的前提。
瓜分的结果,现在大家都看到了,阿富汗的地图在东北角上多出了一个狭长的小块,其目的就是为了把俄国和印度(现在的巴基斯坦)隔开;而俄国趁机从中国拿走了大部分帕米尔的领土,在它看来,这也是额外的收获,如果以后真打算南下,可用来进攻的面又多了不少。
瓦罕走廊,这片被英俄瓜分剩下的领土,从此成为了连接中国与阿富汗唯一的通道。
驴呜四国的边防部队
帝国主义在中亚的边境线上留下了复杂的局面,但显然,这样的局面不会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障碍,而且,恰恰相反,这成为了驻守在这里官兵所独有的自豪。
杨文,克克吐鲁克边防连连长,说起他的连队来,那是一脸的兴奋:&领导把这么重要的连队交给我,到高海拔的连队来当连长,感觉很骄傲。我们这里是全团规模最大的单位,能在这里带一个整建制连,能把这个连带好,心里很欣慰。&
杨连长在这里上任其实才3个月,在这之前他在中塔边境的木吉边防连当副连长,再往前,是考学进入军校的战士,从2002年底当兵到现在,边防部队的各个基层岗位已经转了不少了。
克克吐鲁克是瓦罕走廊里走得最远的一个边防连,距离中阿边境只有21公里。它隶属于卡拉其古边防营,这是全中国为数不多的同时面对三个国家的边防部队。西面是阿富汗,北面是塔吉克斯坦,南面是巴基斯坦。在内地,有些省与省交界处的村子,被称作是&鸡鸣三省&,这里海拔太高,没有鸡,只有驴,因此,被官兵们戏称是&驴鸣四国&。
虽然只有三层楼,但连队的营房在这里绝对是最高的建筑,旁边破旧的平房是以前的旧址,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在继续使用,也许改成仓库了吧。连队后面的山坡上还有一个小的碉楼,据说是国民党时期留下来的。
走上巡逻线
边防官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巡逻边境线。在我到达克克吐鲁克的当天下午,我就登上了巡逻车,随同战士们一起踏上了例行的巡逻线路。
配发给边防连的巡逻车,从外表上看很像一个轻型的装甲车,或者,一个大号的越野车。底盘之高,上车得踩踏板,像登梯子一样。
大城市里有不少人喜欢玩越野,还喜欢自己动手来玩改装车,但当你身处帕米尔,站在这样庞大的巡逻车前,你才能亲身感受到自然的力量究竟强大到什么程度。和天地共处的官兵究竟伟大到什么程度。
由于连队的位置已经非常靠前,所以,巡逻的路线并不是很长,询问杨连长得知,即便是最远的巡逻路线,当天也能往返,就是那天早上得早点出门。
10月的瓦罕走廊早已大雪连绵。巡逻车在雪地里平稳地飞驰而去,一问驾驶员,时速已是70公里。坐在巡逻车里,视野很高,别看速度快,还是看得很清楚。
巡逻的任务主要是检查边境设施是否完好,相关区域周围是否有不该出现的痕迹,是否有啥突发情况,等等。
来边防连之前,曾经询问过其他连队,是否见过有人搞破坏?答曰:有。被谁?回答:&羊&。
&有次巡逻,发现碗口粗的界桩居然断了,周围的铁丝网也被移开了有七八米。&当我听布伦口边防连的指导员王光辉介绍他的巡逻经历时,我第一反应是究竟谁这么大胆子。
&就在铁丝网的不远处,一个硕大的盘羊倒在一边,肚子已经被铁丝网划烂了。&指导员说,&我们在那安装的可是带刺铁丝啊,能把这样结实的铁丝网拖出去七八米,那得多大的劲儿啊。&
对于身处牧区的边境线,处理越境的牛羊牲口,基本上成为了那些边防部队在日常工作里最常遇到的事儿。
说来也怪,周围环境最复杂的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已经好久没出过任何意外情况了。西面的阿富汗自不用说,先是10年的反侵略,然后是10年内战,然后又是10年的反恐战争,最近这30年,就一直没消停。北面的塔吉克斯坦自苏联解体之后也是动荡不断,政治、经济也不是那么稳定。但是,周围国家的这些动荡局面,对瓦罕地区倒是啥影响也没有,这里就像暴风眼一样,平静。好几年了,巡逻在这里的官兵,就连陌生的牲畜脚印都没发现一个。
这次巡逻的带队干部是排长赛买提,来自新疆哈密,维吾尔族。
在连队驻地周围,大约有几十户牧民,他们大多是塔吉克族或者柯尔克孜族,与他们之间的联系工作,那就是杨排长的任务了。
塔吉克族牧民天吉在这一带放牧已经20多年,如果从他父亲那一辈算起,已经45年了。
&这里的牧民跟解放军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天吉对我说。
除了放牧,天吉还担任了连队的护边员,如果发现什么可疑的情况,天吉的任务就是赶快报告给连队。
&我们在这里放牧到10月份,天冷了就转到下面的塔县去,对边境线上情况我们都很熟悉,如果没有军队的支持,想在这里安安心心放牧那是不可能的。&天吉说。
如果牧民的牲口&私自越境&,他们自己是没有办法去亲自&抓捕&的,只能找连队通过会晤站解决,走外交途径。
天吉担任护边员已经5年了,他说,只要他还在这里放牧,他就打算继续把护边员做下去。
&我们热爱这条边境线。&天吉说。
部队大家庭
这个连队的官兵大部分来自西北五省。今天这次巡逻的队伍中,甘肃的兵占了一小半,其他战士,有的来自宁夏,有的来自新疆本地,还有一位来自河南。
来自甘肃天水的樊定定在连队中担任班长,是连队里的骨干,当兵已经5年了,一直都在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在这次巡逻之前,他刚刚去西安参加一个培训,两个月,才回来不久。
&边防连队比较杂,什么都有。&樊定定说,&所以事儿也不少,要学的也挺多。&
他们掰着指头给我数了-下边防连队的&八大员&:油机员、油料员、卫生员、报务员、驾驶员、给养员、炊事员、军械员。一个边防连队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各类设施都需要配备,还得保证它们运转良好。
连队里另外一位排长杨小强是国防生,去年7月从兰州理工大学毕业,学的是信息系统与管理专业。&分到这里专业上挺对口的,能用得上,&杨小强告诉我,&我们学校在我这一届毕业的国防生总共有100多个,这些同学里面只要是分到新疆的,都给分到边防部队了。&
在眼下中国人的观念里,&出国&这个概念,已经基本默认等同于&出洋&了。如果不是坐上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漂洋过海来到异国他乡,好像就不算出&国&
但当你走在这高山上的边境线个界碑走向另一个界碑时,踩在脚些真实的土地会提醒你,另一个&国家&,就在你的对面,就在你触脚可及的地方。
汉字里的&国&,中间的&或&(繁体字的国)有的说来自于&域&,有的说来自于&戈&。看来老祖宗在造字的时候,心中想到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军队,二是疆域。所谓&国&,指的就是有军队驻守的一片疆域。
正是这些驻守在高山上的边防官兵,让我们成为一个国家,成为了一群共同奋斗的人。
你的父母家人支持在这么艰苦的地方当兵吗?我问樊定定。
&当然支持了,&他回答,&我妈在家种地,我爸在外做工,家里还有个姐姐,他们都很支持我当兵,在他们看来,如果在家,不还是在做同样的事情。&
能在最艰苦的部队当兵,透露出来的不是艰难,而是骄傲。
一天的巡逻照例结束,巡逻车飞奔着回到连队,各位战士各自回营,连队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山里的光线异常透亮,透过相机一看,这里的光线强度能比城市里高出一倍,照在雪山峰顶,感觉很是梦幻。只是这里的战士们早就习以为常,也不管周围风云变幻的是自然气候还是国际形势,只顾着处理好自己手上的事情。让全国人民也能如此安静祥和地过日子,想来就是这些边防战士所期望的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石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