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乳山口码头到连云港码头运石子运费多少钱一吨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_甜梦文库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
青岛市志之水产志水产志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概 述 青岛近海,水域广阔,宜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青岛外海渔场为黄海南部主要渔 场之一,是鱼类越冬洄游产卵的主要海域。 青岛渔业历史悠久。从胶州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5000 年前的黑鲷、梭鱼、鳓鱼 和蓝点鲅 4 种鱼的鳞骨证明,那时青岛一带居民就喜食鱼类,且有一定的捕鱼技能。春秋时 期兴渔盐之利,渔业得以发展,渔船渔具和捕捞方法已有相当水平。秦汉以后的漫长岁月, 青岛沿海渔业发展较为缓慢。明清时期,青岛沿海自北而南,渔航两业逐渐发展,金家口、 女姑口已是泊船集中港湾,颜武岛、沙子口湾为筏网集聚之所。至晚清时,青岛村已成为渔 船集中的港口,村内居民多业渔;会前村居民也以捕鱼为生。 德国侵占青岛后, 因城区产业结构变化, 市区居民改从他业者渐多。 青岛沿海土地瘠薄, 大部分居民以渔业为主,形成沙子口、阴岛(今红岛) 、董家口等渔业区,船网渔具有所改 良,渔业发展较快。渔船登记、征税收捐等关、卡逐步建立。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 , 设胶海关,沙子口等港设分卡,征收船税,办理渔船进出港登记等事项。 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以后, 为谋求渔业之垄断地位, 侵入青岛近海和胶州湾的渔轮达 100 艘,大肆掠捕真鲷、黄花鱼等资源,进而在青岛开设水产组合,使青岛渔业经济大部分 为日本人控制。同时,也成为日本在华北实行渔业经济侵略的基地。此时,青岛民间渔业的 传统封闭式生产方式仍未改变,渔业技术也依然处于落后状态,生产难以发展。 1922 年北洋 Gov 收回青岛主权以后,山东渔业警察厅在青岛、金口设分署,负责办理 护渔、管理渔业资源和设置航标等事项。1925 年青岛设渔航分局,征收渔船捐税、检查费 等。1929 年 7 月,渔民曾因反抗苛捐杂税,将渔航局捣毁。此年以后,青岛市社会局管理 渔业行政事务。1932 年 10 月,冀鲁区海洋渔业管理局在青岛成立,置巡逻舰艇 2 艘,负责 海上护渔。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的五六年间, 20 青岛渔业经济虽未完全消除外国势力的控制, 但因军政当局采取制止日本侵渔的具体措施, 抵御外侮的力量增强, 青岛渔业曾被认为“有 一线曙光”。青岛渔业商界成立股份公司、鱼市场,在渔港交易中与日商水产组合抗争,鱼 行、鱼商在水产品交易中的地位日显重要。私人资本购买发动机渔轮,以求改良渔业技术, 青岛港私营渔轮增至 80 艘,居山东之首。民间帆船渔业增大船网工具,水产品年产量上升 至六七千吨,比 1928 年前增 2 倍,运销上海、厦门、汕头、香港的鱼货,每年达万吨。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 青岛渔业经济完全陷于日本侵略势力范围。 日本在青岛设有 水产统制机构多处,日本渔轮常年横行于青岛近海的南北渔场,年掠夺量超过 2 万吨,还有 大量海带等海产品从日本输入青岛倾销。海上屡有匪寇为患,渔民视出海生产为畏途,生产 下降。这期间,青岛渔业归于伪社会局经济科管辖,而渔业经济则长期由日本人经营的“青 岛水产统制组合”操纵。 南京国民 Gov 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 青岛市政当局不仅没有发展渔业的实际措施, 而且 还对民船海上生产实行封锁禁运。数年间,渔业生产力未有明显恢复。私营渔轮虽然一度复 苏,但因通货膨胀,海上生产困难,到 1948 年末,仍有 2/3 的渔轮停业或转港。官商合办 的水产公司也因亏损甚巨而陷入困境。此时,水产行政事务由青岛市社会局管辖,青岛市鱼 行业同业公会与青岛市渔会受市政当局指派,办理渔船登记、发放船证,协助渔村成立合作 社等项事务。1947 年,虽成立过鲁青渔业复兴委员会,但却有名无实。青岛渔港交易萧条, 秩序混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水产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 建国初,青岛市人民 Gov 实行渔业贷款扶持,优待渔业用盐,尽快恢复渔业生产,保障 渔民生活。 1952 年, 到 青岛辖区群众渔业生产力, 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 渔捞产量已达 7000 多吨,比 1949 年增加 1 倍。1950 年私营渔轮出海 30 艘,生产趋于正常,随后实行联营, 经营状况好转。国营山东水产公司(现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于 1950 年建立,到 1952 年渔轮 增至 60 多艘,7500 马力,为公司建立时的 10 倍,国营渔轮业在青岛奠定基础。1954 年, 青岛渔港水产品交易量达 3 万吨,比 1950 年增加 1 倍。渔港管理委员会组织鱼商、鱼贩联 购联销,保证水产品流通,外销量增大。国营水产商业力量逐步壮大,鱼商的剥削行为受到 打击,鱼价稳定,水产品市场秩序迅速好转。青岛渔港的贸易中心作用重新得到发挥。在机 构设置和管理上,水产行政业务由青岛市建设局主管。1950 年春,建设局设渔业科,崂山 郊区办事处设水产科。是年 8 月开始,青岛工商管理局主管水产行政,由青岛鱼市场代行部 分水产行政事务。1953 年 11 月,组建青岛市人民 Gov 水产管理处。1954 年 3 月,“青岛市 人民 Gov 水产管理处”成立。是年春,成立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1956 年 6 月,青岛市 人民 Gov 水产管理处改为青岛市水产管理局, 负责安排渔业生产规划, 整顿巩固渔业生产合 作社。对国营水产企业实施产、运、销计划平衡,加强水产行业对私营企业的改造和水产品 市场管理,审批渔业经营权,负责渔船管理工作,并协助管理中央和省驻青水产企业的行政 事务。渔民经过互助合作和国家经济扶持,渔业生产力增强。到 1957 年,船网、劳动力均 有较大幅度增长,群众渔业产量达 1.25 万吨,比 1952 年增 78.57%。 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渔民开始试用机动船,“丢掉橹把子”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渔 民捕捞作业海域由东部转向南部,扩大到吕泗渔场,世代沿袭的传统作业方式逐步改变。60 年代初,经过调整、稳定渔业体制,群众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国营渔轮开始向舟山外海 渔场探索,扩大生产领域。私营渔轮业在实行公私合营后,已并入国营渔业公司统一经营, 省属青岛海洋渔业公司综合经营海洋捕捞、 渔轮修造和水产品加工, 水产联合企业已成规模。 60 年代中期,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渔轮增至 60 多艘,年捕捞水产品达 1 万吨,市属国营水 产捕捞企业已有初步基础,与省属渔业公司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个时期,青岛国营水产 供销企业力量加强,鱼商、鱼贩已组成公私合营,水产购销业务也实行统一经营,但因渔场 外移,渔船收港量减少,水产品市场供应一度出现紧张。与此同时,海带养殖在水产事业中 也占有一定位置,渔业生产单一捕捞的历史逐步改变。1965 年至 1966 年上半年,青岛群众 渔业机动船增多, 形成“春流秋拖”的基本作业方式, 机动船生产已处于主要地位。 这期间, 机构也有一些变化。1958 年 1 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机构调整。是年末,即墨、胶县、胶 南 3 县划归青岛市,渔业比重增加,青岛市水产管理局行政编制也有所增加。市内沧口、四 方、市南、台西,由区 Gov 有关部门兼管渔业,水产行政事务多由市水产局直接办理。是年 12 月,青岛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改建为青岛市水产研究所。1959 年 2 月,青岛市水产管理局 改称青岛市水产局。是年 4 月,成立青岛市渔业生产指挥部,由市水产、商业、海运、交通、 粮食等部门和驻青海军负责人组成。统一组织指挥群众渔业生产,发布渔情预报,直辖市渔 港码头管理,水产品运销和渔需物资供应等事项。1960 年,青岛市水产委员会和青岛市水 产局政治部,机构编制均有所增加。 “文化大革命”期间, 青岛市水产局机关受到冲击, 职能部门大部分正常工作被迫中断。 1967 年 3 月,青岛市渔业生产指挥部,吸收昌潍地区水产负责人员参加。是年 3 月,青岛 市水产局成立革命委员会,4 月成立生产指挥部。5 月 26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支工”代表 进驻青岛市水产局及所属单位, 参加市水产局及所属各单位革命委员会领导工作。 1968 年 6 月,成立青岛市水产局领导小组。此时“工人宣传队”进驻局机关及下属企业,原机关工作 人员多数下放劳动,行政管理工作基本停止。1970 年 2 月,青岛市水产局革命委员会机构 调整,局机关设办事组、生产组。1971 年 4 月,成立青岛地区渔业指挥部,吸收昌潍、惠 民等地有关水产单位负责人参加。 1972 年 11 月, 青岛市水产局设政治部和生产指挥部。 1973 年 4 月, 按省、 市革命委员会指示, 青岛市水产局生产指挥部及所属各单位生产指挥部撤销, 重新组建行政职能科室。9 月 27 日,进驻青岛市水产系统的军代表全部撤出。1975 年 7 月, 青岛市水产局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机构合并,统一成立青岛市水产局革命委员会。合并后, 仍保留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名称,原经济核算体制不变,对外挂两块牌子,实行“政企合一” 的管理体制。这期间,渔业生产尽管受到很大的干扰,但在某些方面却有着较大发展。70 年代初期,借南部渔场的有利条件,以青岛港为作业基地的流刺网船增多,收港卸鱼量达 4 万吨以上,最多达 8 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到 70 年代中期,其他渔业码头和供销设施逐 步完善,收青岛港卸鱼的船只渐少。1975 年以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增加大型渔轮,舟山 外海、温州外海渐次成为主要渔场。县、区渔业机动船生产也有较快发展,但渔捞产量却并 未随船网增加而相应增长,青岛水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的水产业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9 年,青岛市所辖 渔区范围虽然与 1959 年相同,社队渔业劳动人数也均为 2.7 万人左右,但渔业机动船却增 至 1471 只,并主要使用机动船作业,帆船作业已处于从属地位。水产养殖业趋向发展,海 带养殖曾达 3 万亩,产量 2 万吨。时逢对虾养殖兴起,且迅速发展。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渔轮 生产以闽东、对马海峡为主要渔场,并向钓鱼岛渔场发展。青岛海藻化工生产也发展迅速, 70 年代后期的胶、醇、碘生产能力分别为 2400 吨、1000 吨和 50 吨,比 70 年代初增加 70%, 在全国、全省居首位,成为青岛渔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80 年代初,原“三级所有”的 渔业经济体制,由联合经营、专业经营和个体经营等生产方式所代替,渔民购船、增网势头 极高,五年内,小机动渔船增加 2400 只,比改革开放前的总数还要多。木帆船增至 4300 只,达到历史最高船数,再度成为近海捕捞渔业的重要力量。为适应生产,保护渔业资源, 加强了“拖改流”措施,群众渔业形成以流刺网为主的作业方式。1986 年捕捞产量达 7.7 万吨,比 1980 年增 1 倍以上。1984 年,山东远洋渔业公司在青岛成立,开始对阿拉斯加、 毛里求斯、冈比亚海域进行探索,渔轮远征西非海域,并取得捕鱼成果;青岛市远洋捕捞船 队的建立,使海上捕捞开拓了新领域。根据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机构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1978 年 12 月,青岛市水产局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机构分设,组建了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水产 局, 局机关行政编制 85 人。 1980 年 1 月, 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水产局改称青岛市水产局。 1982 年 7 月,青岛市渔港管理服务站成立。1984 年水产局机关行政编制 50 人,事业编制 20 人。 1985 年 10 月,局机关调整后,设办公室和渔业、渔政、养殖、科技、计财、企业、劳工、 组织、宣传、保卫 10 个科。恢复渔业技术推广站,编制 13 人。另有物资站、渔港管理站等 事业单位。在此期间,崂山、胶南、胶县、即墨、黄岛等县区,也先后恢复或成立水产局。 莱西县水产综合公司、平度县水产服务公司,则兼管水产行政事务。 随着贯彻执行“以养为主、 养捕并举”的方针, 青岛水产业“重捕轻养”的观念开始改 变。到 1987 年,青岛对虾养殖出现高峰阶段,沿海港湾养殖水面达 11.7 万亩,产量 7200 吨,产值 1 亿元,已成为青岛渔业经济的大项和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70 年代后期至 80 年 代初,青岛所辖县、区渔业基地设施逐步完善,形成各自的鱼货集散重点港口。国营水产商 业利用自身优势,增强竞争能力,水产供销、加工、冷藏设施与渔业生产基本适应。水产市 场活跃,供需矛盾开始缓解。 年,青岛市出口对虾 7460 吨,创汇达 1.15 亿美 元,在青岛对外贸易额中属大项。海藻化工产品 5 年出口创汇 2000 多万美元,占全国同行 业之首。 改革开放后的数年间,青岛水产业收到显著成效,捕捞、养殖、加工开始向渔工商一体 化方向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时期的增长速度。青岛水产业不仅发展前景广阔, 而且一定能够尽快地在经营规模、 生产效益和增长速度方面, 与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所处的沿 海经济优势相适应,为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一章 海洋渔业环境第一节 海湾、岛屿 青岛沿海北起丁字湾,南至白马河口,海岸线 730.64 公里,所辖海湾多属天然渔业港 湾,主要有丁字湾、鳌山湾、崂山湾、沙子口湾、胶州湾、黄岛前湾、唐岛湾、薛家岛湾、 灵山湾、琅琊湾等。海岸北部以基岩质为主,中部主要为沙质,西南部沙质和基岩各占主要 部分。沿岸有 20 余条河流入海,近海水域肥沃,有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优良条件,形成近 海良好渔场和养殖生产海域。青岛近海与渔业关系较大的海湾有 10 处。 胶州湾 位于胶州市东南部,是山东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湾。湾口宽 2.5 公里,水域面积 560 平方公里, 底质以泥沙为主, 最大水深 40 米, 中部水深 10 米, 浅滩区占海域面积的 1/3。 沿岸有大沽河、白沙河、城阳河等 10 余条河流入。湾内营养盐高,饵料充足,为鱼、虾、 贝藻生长繁殖的优良海域。沿岸多渔村。30 年代以前,阴岛、黄岛是湾内的两个岛屿,以 后逐渐成为半岛,形成两个渔业集聚点。80 年代初,国家将胶州湾划为海洋资源研究开发 保护实验区。 崂山湾 位于崂山东部,南起崂山头,北至★山头,水域面积 115.5 平方公里,沿岸为 基岩底质,湾长 30.6 公里,平均水深 8 米,底质泥沙。从崂山头向东南至潮连岛海域为近 海主要渔场之一。 丁字湾 位于即墨、莱阳、海阳三县交界处,东至丁字嘴西至栲栳头,湾内平均宽 6.4 公里,主流水深 10 米,海湾面积 130 平方公里。有五龙河、白沙河、店集河、莲阴河流入。 湾内盛产泥蚶、菲律宾蛤等经济贝类,近岸性鱼虾资源较丰富,属沿岸优良渔场。 横门湾 东北至三平岛,西北部包括泊子滩,东至赭岛,南至田横岛、驴岛与★山湾相 接,面积约 45 平方公里。湾东部水深 9 米,为小型渔船的主要作业区;东陆戈庄至太平港 一带,滩涂平缓,多为沙底质,面积约 6000 亩,适于贝类养殖的面积约占一半;山东头至 驴岛和田横岛至白栏一带各有 2000 亩泥沙滩涂,可养殖贝类。 鳌山湾 位于女岛及鳌山头之间,湾口宽 11 公里,水域面积 150 平方公里,水深 10 米。 自七沟至前海东一段,滩涂平缓宽阔,面积为 1.6 万亩,泥沙底质,可养面积 5000 亩;抬 头至黑子一段,北部高潮区很陡,底质为粗沙,中低潮区平缓,水质浑浊;南部泥沙底质, 受风流海潮影响较大,滩涂养殖条件较差。 小岛湾 系崂山湾之一部,东南以小管岛为界,东北至鳌山头,西至野鸡山接崂山湾, 面积约 40 平方公里。盘龙庄至马山前一段,滩涂较平缓,面积约 3000 亩,可养面积约占一 半。 黄岛前湾 位于黄岛与薛家岛之间,北至黄岛东嘴,南至向阳嘴,呈喇叭形,面积 24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4.5 米,最深 6.2 米,泥沙底质。60 年代以后逐渐成为重要养殖基地。 唐岛湾 位于薛家岛西南,湾口在鱼鸣嘴与炮台嘴之间,面积 14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5.3 米,最深 7.4 米,硬、软泥底质。60 年代以后逐渐成为重要养殖基地。 薛家岛湾 位于薛家岛中部,黑孤石与显浪嘴连线以南,东至象头,西至向阳东嘴,面 积 13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1.6 米,最深 4.8 米,岩礁砂砾底质。60 年代以后逐渐成为重要 养殖基地。 灵山湾 位于鱼鸣嘴与大珠山嘴之间,湾口向东南,宽 23.4 公里,水域面积约 107 平方 公里,鱼类资源较丰富,为近海优良渔场。湾内水深 5~12 米,泥底,海湾北临唐岛湾,湾 口以灵山岛为屏障,避风条件好,为小型渔船作业的重要基地。 青岛沿海共有岛屿 50 余个,分布在北部海域较多,南部较少。据《胶澳志》载:“黄 岛,潮满则宛在水中央,潮退则接大陆,岛上居民多业渔盐”。阴岛(今红岛)是胶州湾内 大岛,是青岛沿岸渔业集聚点。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两岛逐渐成为半岛,渔业及其他经济 均很发达。竹岔岛自 70 年代末,逐渐成为海珍品养殖基地。灵山岛附近海域,历史上一直 为青岛近海的重要渔场。 田横岛附近海域适于海参及石花菜等藻类生长繁殖。 其他如长门岩、 千里岩、大公岛、潮连岛等岛区水域,均为近海优良渔场。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一章 海洋渔业环境 第二节 浅海、滩涂 青岛沿海 10 米等深线以内海域为 578.03 平方公里,86.7 万亩。青岛前海及胶州湾临 近市区部分 4 万亩;胶南和即墨两县浅海水域各有 30 万亩,可利用养殖水面以即墨为多; 崂山区浅海水域约 15 万亩,以沙子口湾、麦岛湾、仰口湾、青山湾海域为主,可利用养殖 的水面 2 万多亩,少于胶南;黄岛区浅海水域主要在黄岛前湾和薛家岛湾,可利用水面在 2 万亩以上;胶州市沿岸浅海水面 2 万多亩,未列入可利用水面。浅海水域可供筏式养殖的面 积共 14 万亩,70 年代末藻类养殖面积达 3 万亩,尔后海带养殖面积下降,80 年代中期浅海 水域利用率仅占 1%。 50 年代末,对青岛浅海养殖区的海情进行勘察得知:马兰圈、沙子口、团岛湾、道关 嘴等海区风浪小、流缓,较安全;田横岛、仰口、太平角、贵州路、四川路沿海,黄岛、小 口子、琅琊、★口等海区多季风,受外海急流影响大;太平港、鳌山、浮山湾、四方、积来 崖等海区,长浪或卷底浪较多,急流道较宽,流速快,犯多面风,属不安全海区。 1960 年对市区沿岸养殖区水质进行勘察表明:太平角嘴以东海区水质含氮量低,流大 且急,犯西南风,海水透明度大;太平湾风浪较大,湾西部含氮高;汇泉湾至小青岛以东海 区风浪大,水质最贫;小青岛以西至栈桥以东海区,湾内风平浪静,水质不肥,小面积海带 养殖生产尚好;栈桥以西至团岛以东海区,有污水管道出口,水质较肥;团岛以西至棉花石 为最肥沃海区,海带生长甚佳;棉花石至五号码头海区水质较肥;五号码头至湖岛以南海区 水质较贫。 沿岸滩涂总面积 375.35 平方公里,56.3 万亩。近期可开发利用的有 11.1 万亩,按底 质状况可分三种类型:沙滩 1.6 万亩;泥滩 3.85 万亩;半沙半泥滩 5.65 万亩。滩涂含有机 质较富,底质粒度组成适宜于菲律宾蛤、泥蚶、文蛤、竹蛏、紫彩血蛤、牡蛎和光滑河兰蛤 等生物繁殖生长,水产增殖条件优越。菲律宾蛤主要滩涂在胶州湾,约 3 万亩,泥蚶较丰富 的滩涂主要在丁字湾、唐岛湾、棋子湾等,面积 2 万多亩。 即墨县境内丁字湾,有五龙河、白沙河、店集河、莲阴河流入,水质肥活,饵料丰富, 低潮水深 5.9 米,湾内潮间带属即墨县部分有 5 万亩,历来盛产贝类,养殖条件优越;鳌山 湾可开发养殖滩涂面积有 5000 亩; 横门湾滩涂可开发养殖面积 3400 亩; 小岛湾滩涂可开发 养殖面积 1500 亩。黄岛区潮间带滩涂面积 6.47 万亩,分布于各海湾和北大坝之间,半数为 盐场和养虾场,适于贝类增殖的滩涂面积 1.8 万亩,主要在唐岛湾。 胶州湾潮间带有适宜养殖菲律宾蛤的滩涂 2.8 万亩,属市区沿岸有 1.2 万亩,黄岛区 9000 亩,崂山县 5000 亩,胶南县 6000 亩,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 胶州市沿岸有盐碱荒滩 8 万亩(其中盐场占用 5.2 万亩)潮间带滩涂宽 3~4 公里,面 积 2.8 万亩,浅海区有 2.7 万亩,有大沽河、洋河等注入,水质肥沃。胶南县滩涂总面积 9 万多亩,可供养殖的有 3 万亩。沿岸底质,自东北向西南依势为缓坡、平坦、沙泥质、陡坡、 沙砾石和泥沙质。有吉利河、白马河、潮河、横河、甜水河、胶河、巨洋河、风河、洋河、 错水河等河流入,近海滩涂水质肥沃。适于菲律宾蛤、泥蚶、文蛤、竹蛏、牡蛎、光滑河兰 蛤等贝类生长繁殖。平度境内,胶莱河下游临海处有盐碱地滩涂万余亩,可开发海水养殖生 产。 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二章 海洋水产资源 第一节 近海资源 青岛沿海水产资源素负盛名。据 30 年代初调查,因有暖流经山东高角折向东北,故暖 流性鱼类洄游至胶州湾及邻近海域, 春秋两季产卵索饵的鱼类有近 100 种, 形成丰富的水产 资源。常见的主要鱼类有黑鲷、真鲷、牙鲆、高眼鲽、木叶鲽、舌鳎、鲅鱼、鲐鱼、鳓鱼、 带鱼、小黄鱼、黑裙鱼、鲈鱼、★鱼、★鱼、花尾胡椒鲷、鳗鱼、鲳鱼、鳕鱼、黄鲫鱼、针 鱼、燕鳐、红娘鱼、梭鱼、鲻鱼、黄姑鱼、青鳞鱼、鲨鱼、沙丁鱼、银鱼、黄鲼鱼、鳐、虾 虎鱼、河豚等。虾蟹类主要有:对虾、鹰爪虾、站虾、梭子蟹等。软体动物主要有章鱼(蛸) 、 乌贼等。贝类有菲律宾蛤、泥蚶、红螺等。海参、鲍鱼、扇贝、海蜇等在青岛沿海也有一定 数量。藻类主要有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等。 青岛近海至海州湾的真鲷资源曾闻名遐迩。但在 20 年代初,却因日本渔轮大量掠捕, 开始衰退,至 30 年代由原年产四五千吨下降为 1000 吨,50 年代初仅有 100 吨。胶州湾黑 鲷、牙鲆、黄姑、梭鱼等资源,自 50 年代后期开始,因过度捕捞和污染危害,从年产三四 千吨降为二三百吨,唯菲律宾蛤在 1985 年前维持在 5~10 万吨。 青岛临海各县、区地方性水产资源丰富。 崂山县沿岸主要有斑★、青鳞鱼、牙鲆、黄姑鱼、舌鳎鱼、墨鱼、鲈鱼、鳗鱼、光鱼、 梭鱼、鲻鱼、面条鱼、蠓子虾、站虾、虾皮虾及海蜇等。石花菜主要分布于港东、难抓锚、 麦岛及小黄山至东嘴、下长岭至青山等一带沿海,面积 1200 亩。港东至峰山西,泉下岭至 小黄山,难抓锚至兰壁山及东嘴、三亩前、泉岭、石老人、麦岛等沿海有海参、鲍鱼分布, 资源面积为海参 1300 亩、鲍鱼 600 亩。黄岛沿岸适于海参、鲍鱼生长的浅海水域约 5000 亩, 优于其他海域, 尤以竹岔岛为盛。 胶州海域以鲻鱼、 梭鱼产量为佳; 即墨沿岸以黄鱼 (六 线鱼) 、黑裙鱼、鲈鱼、虾虎鱼、对虾、鹰抓虾、海蜇为多。近海岩礁、岛屿有海参分布, 石花菜分布面积有 3200 多亩,在青岛沿海占首位。胶南县海域的黄鲫、星鳗、鳗鱼、石斑 鱼、鲈鱼、短鳍红娘鱼、河豚、宽纹虎鲨、团尾鳐、孔鳐、扁鳄、针鱼、乌贼、章鱼、海蜇、 梭子蟹等,较其他海域为多。 青岛沿海几种主要鱼、虾、蟹、贝类资源状况及洄游路线: 真鲷,又名加吉鱼,属名贵鱼种。5 月上旬在海州湾产卵后,群体向东北方向索饵洄游, 青岛近海 5 月下旬为盛产期,以后逐渐游向渤海湾,9 月开始南移,10 月分布于千里岩、潮 连岛东南部海域,形成秋汛,尔后南移越冬,翌年 3 月下旬北返。 带鱼,春季产卵,群体自大沙海域经连青石南部北上进入海州湾,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 产卵后,在海州湾东部至青岛外海索饵洄游,形成汛期。30~40 年代沙子口外海和董家口 外海为带鱼的集中产区,50 年代后期资源明显衰退。 蓝点鲅,4 月中旬南部海域的鱼群向北洄游,4 月下旬进入海州湾及青岛近海产卵、索 饵,时间较长。灵山岛东南及近海水深 20~40 米水域广有分布。鲅鱼因适温性强生长快, 近海资源较稳定。 鲐鱼,沿海分布很广。3 月初开始北上生殖洄游,5 月初进入青岛外海及石岛外海,渔 汛在 5 月中旬及 7 月上旬,青岛沿海及海州湾渔场资源较好。 鳓鱼,又名白鳞鱼。4 月下旬开始进入青岛近海及海州湾,5 月中旬为旺期,6 月下旬 向北游至渤海湾。青岛外海的鳓鱼为过路群体,停留时间不长。 燕鳐,青岛近海分布在千里岩、潮连岛、灵山岛海域,春季随鲐鱼游向沿岸产卵。燕鳐 在青岛近海资源量不大,停留时间不长。 远东拟沙丁鱼,属沿岸中上层鱼类,4~6 月份青岛近海、海州湾 20~60 米深海域均有 分布,生产旺季在 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系 80 年代初开发利用的资源。远东拟沙丁鱼适温 最高为 21℃,6 月下旬青岛外海即不多见。 ★鱼,俗称鲅鱼食,属温水性中上层小型鱼类。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洄游至胶州湾及青 岛近海索饵产卵,常有★鱼集群,为定置网具的重要渔获资源。 鲆、鲽类,胶州湾及邻近海域较丰,主要有牙鲆(牙片) 、偏口油鲽(油偏) 、黄盖鲽(沙 板) 、木叶鲽(鼓眼鱼) 、舌鳎(牛舌头) ,以牙鲆产量最高。鲆、鲽属近海温水性或冷温性 底层鱼类,4 月中旬鱼群向浅水区产卵洄游,5 月份资源增多,捕捞盛期 7~8 月份,此时浅 海水温增高,移向深水海域,直至越冬场。60 年代开始,鲆、鲽资源衰减。70 年代后期, 海洋水产科研部门在胶州湾作牙鲆鱼放流增殖。 黄姑鱼,属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鱼类。5 月上旬开始进入海州湾和青岛近海,渔期在 5~7 月,秋季随水温降低,逐渐游离青岛沿海向深水区转移。 梭鱼,近岸浅水鱼类,是胶州湾和沿岸港湾的地方资源。在水温降至 6℃以下时,由近 岸游向深水处越冬,密集成群,渐处半冬眠状态,故有经验的渔民常有“打垛鱼”网获数千 斤乃至数万斤之幸事。至 3 月中下旬,梭鱼游向沿岸,4~5 月间群体到近岸浅水区产卵、 索饵,形成近岸捕捞旺汛。 鲻鱼,属近岸浅海半洄游鱼类,多分布在河流入海口“两合水”处。胶州湾所产称“沽 鲻”,因产自大沽河口得名。沽鲻出产不丰,唯“出沽河者佳”,为胶州湾特产。60 年代 以后因大沽河下游生态环境改变,鲻鱼资源逐渐减少。 东方★,亦称河豚鱼,俗称廷巴鱼,已知有红鳍东方★、假晴东方★等 10 多种。青岛 近海资源量较少,多为条纹东方★。河豚鱼味甚美,唯内脏含毒,误食可使人致命,故须善 为加工,血液肝脏断不可食。 对虾,因个体大,又称大虾,属名贵海产品。青岛近海春秋两季均产,一般年产 100~ 300 吨,因其生长快成熟早,资源较稳定。80 年代初开始在胶州湾、丁字湾实行对虾放流增 殖,为青岛近海主要资源之一。 鹰爪虾,学名鹰爪糙对虾,俗称立虾。青岛近海分布很广,产卵区多为沿岸海湾或河口 附近海域。 挂子网等定置渔业以此为主要捕捞对象。 沙子口沿海用鹰爪虾加工的海米, 名“金 钩海米”,颇享盛誉。 三疣梭子蟹,因其甲壳呈布梭形,中部有赘疣得名,繁殖力强,生长快,个体重 250 克左右者为多。青岛近海资源量较大,以初秋为盛。 菲律宾蛤,又称蛤仔。胶州湾水质肥活,有利于蛤的生长繁殖,资源量稳定,为青岛近 海渔业资源优势。 海胆,系棘皮动物,俗称“刺锅”。青岛在 80 年代初,开始用以加工海胆酱出口,始 得采捕利用。崂山湾资源较多,沙子口外海、胶州湾资源尚丰,年产约数十吨。 海参,产于青岛近海的为“刺参”,属海参之上品。沿海分布面很广,但数量较少。青 岛前海大黑栏、小黑栏、太平角湾、竹岔岛、斋堂岛等海域资源较集中。1960 年调查,大 小管岛、兔子岛、狮子岛、马儿岛、女儿岛等海域均有,但数量甚少。鲍鱼岛、大福岛深水 海域有海参、资源量亦不多。 石花菜,生长在低潮线下,水深 8~12 米水清流急的岩石上,青岛市区、崂山、即墨、 胶南沿海均有分布。50 年代以前资源较好,年产数百吨,60 年代以后因过度采捞,资源渐 衰。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二章 海洋水产资源 第二节 滩涂资源 青岛沿海,潮间带和潮下带生物资源种类甚多。据 1958 年 8 月调查,胶州湾和沿海滩 涂贝类资源,主要有菲律宾蛤、文蛤、红螺、竹蛏、泥蚶等 10 余种。李村河口两侧菲律宾 蛤密度大,平均 800 个/米,但大量幼贝被采捞;小岛湾文蛤、四角蛤、西施舌等资源较多, 但被严重损害;登瀛、麦窑沿海的泥蚶、竹蛏、牡蛎等资源也亟待保护。
年,青岛市水产局进行潮间带生物资源调查时,采集到生物标本 300 余种。 其中经济贝类主要有菲律宾蛤、泥蚶、大竹蛏、长竹蛏、缢蛏、文蛤、紫彩血蛤、西施舌、 魁蚶、褶牡蛎等;低值贝类有光滑河兰蛤、四角蛤蜊、扁玉螺等 10 多种;双壳类种类多, 生物量高。其次为单壳类。四壳类占第三位,主要有布纹滕壶、虾蛄、大眼蟹、日本关公蟹、 蝼蛄虾、鼓虾等。 多毛类种类多, 但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低。 其中优势种是长吻沙蚕、 巢沙蚕、 多齿围沙蚕等,稀有的黄岛长吻虫、多鳃蛇形虫划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潮下带主要经 济生物有海参、鲍鱼、石花菜、马粪海胆、毛蚶、菲律宾蛤等。泥滩优势种主要是泥蚶和四 角蛤蜊;沙滩优势种主要是西施舌、紫彩血蛤、文蛤、大竹蛏和长竹蛏;沙泥滩优势种主要 是菲律宾蛤和光滑河兰蛤;岩礁滩优势种主要是褶牡蛎等。另外,藻类生物量相当高,优势 种主要有孔石莼、浒苔、萱藻、鼠尾藻、江篱等。 崂山县沿海菲律宾蛤分布于胶州湾潮间带和潮下带, 滩涂资源面积为 2.3 万亩。 文蛤分 布于土塞附近滩涂,资源面积 2000 亩;长竹蛏分布于河套沿海滩涂;光滑河兰蛤分布较广, 沿海滩涂资源面积共 2000 亩。即墨县沿海滩涂有贝类资源 40 多种,藻类 20 多种,蟹类 20 多种。贝类主要有泥蚶、四角蛤蜊、杂色蛤、褶牡蛎、文蛤、西施舌、紫彩血蛤、毛蚶、鲍 鱼、宽壳凿穴蛤、缢蛏等 10 多种。泥蚶多分布于北芦村至栲栳头低潮区的泥沙滩中,面积 1.2 万亩。60 年代初,年产量 500 吨,80 年代初降至 100~150 吨。1981 年测定资源量有 2600 吨,平均密度 68 个/米。杂色蛤和缢蛏分布于丁字湾一带滩涂,70 年代以前资源甚丰, 以后因受污染等原因,资源衰退。胶州近海潮间带贝类资源,80 年代初有 20 余种,蕴藏量 大的有菲律宾蛤 4000 吨,镜蛤 300 吨,凹线蛤 75 吨,光滑河兰蛤 1000 吨,虾蟹及其他生 物 20 种。胶南县沿海潮间带和潮下带生物资源有 203 种。其中,双壳类 45 种,甲壳类 44 种,单壳类 35 种,多毛类 16 种,棘皮动物 10 种,其他(腔肠、多孔、头足、腕足动物等)25 种,藻类 28 种。已开发利用的有 40 多种,经济价值高、分布较广者有菲律宾蛤 6000 亩, 泥蚶 2000 亩,文蛤 6277 亩,西施舌 2250 亩,光滑河兰蛤 6217 亩,长竹蛏 393 亩,刺参 4000 亩,皱纹盘鲍 1250 亩,石花菜 3400 亩。还有四角蛤蜊、褶牡蛎、马粪海胆等多种。 潮间带及潮下带滩涂主要资源品种状况是: 菲律宾蛤, 主要分布在红石崖、 前湾、 后湾、 女姑山、红岛和市区大港以北以及丁字湾区域,总分布面积为 6.1 万亩。生物密度,胶州湾 东岸平均 250 个/米,西岸平均 30 个/米。泥蚶,主要分布在丁字湾、唐岛湾以及胶南尧头 一带中、低潮区泥滩,面积约 2.5 万亩,资源密度多者 300 个/米,少者 13 个/米。竹蛏, 多分布在沙滩中、低潮区,面积约 6000 亩,密度较稀。文蛤,主要分布在红石崖和小场沿 海,丁字湾、横门湾及崂山湾的潮间带中、低潮区,面积约有 1.6 万亩,区域较广,但资 源密度很小。紫彩血蛤,分布于丁字湾内沙滩,面积约 4000 亩,平均资源密度 16 个/米。 西施舌,主要分布在胶南小场沿海低潮区沙滩,面积约 5000 亩,密度较稀;崂山湾、横门 湾也有少量分布。低值贝类,以光滑河兰蛤为主,主要分布在女姑山、红岛、河套、王台、 红石崖沿海和大沽河口中、低潮区泥滩,面积共约 1.6 万亩,生物密度多者 6 万粒/米,少 者 3 万粒/米。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三章 淡水渔业资源 第一节 淡水水域 1985 年,青岛市辖境河流流域面积在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33 条,较大的大沽河流域 面积 4631 平方公里,胶莱河、小沽河、泽河流域面积均在 500 平方公里以上。崂山县境内 多季节性河流,水源不丰。 青岛淡水渔业水域有:产芝、尹府两座大型水库,可供养鱼的水面分别为 3.25 万亩和 1.35 万亩;中型水库 19 座,水域面积 5.6 万亩;小型水库 334 座,水域面积 3.6 万亩;湾 塘 7523 个,水域面积 5 万亩;河道 2000 亩,总共 19 万亩。另有可建淡水养鱼池洼滩地近 100 万亩,以及地热水、工业余热水资源有待于充分利用。崂山水库属城市供水基地,自 60 年代中期不作养鱼开发水域。 崂山县,有水库 38 座,其中库底较平坦、水源较充足的有上藏、东李村、沙沟、丹山、 黄埠、夏庄、山东头、朱家洼、枯桃、付家埠、金沟、毕家村、沟崖、石家庄、宋哥庄、王 哥庄、龙口 17 座水库。全县适于淡水养殖的水库和塘坝有 340 个,总面积 1.35 万亩。境内 大小河道 24 条,多发源于崂山及其支脉的季节性河流,较大的白沙河全长 32 公里,流域面 积 209 平方公里;张村河全长 21 公里,流域面积 69 平方公里;李村河全长 16.7 公里,流 域面积 38.6 平方公里。有 20 条河流在境内入海,海域水质肥活,水产资源丰富。 黄岛区,内陆有可供养鱼的小型水库 11 座,水域面积 1725 亩;湾塘 193 个 673 亩;大 口井 131 眼 227 亩,水资源总量为 5497 万立方米。 即墨县,有王圈、宋化泉、石棚、挪城 4 座中型水库,总库容量
万立方米, 可供养鱼水面 8659 亩,自 60 年代初开始养鱼。小型水库 45 座,坑塘 339 个,可供养鱼水 面 6000 多亩,水资源不丰。 胶州市,内陆水域水源较丰。有大小湾塘 506 个,水域面积 6000 亩,占总水域面积的 30%;中小型水库 45 座,塘坝 23 座,可供养鱼水面 1.2 万亩。主要河流有大沽河、南胶莱 河、桃源河、胶河、墨水河、洋河等,多为季节性河流,淡水养鱼潜力很大。 胶南县,从 50 年代后期开始建中型水库 4 座,小型水库 136 座,丰水年总水面达 3 万 多亩,可供养鱼面积 2.4 万亩。有湾塘等其他水域 800 多处,水面 7000 多亩。淡水水域受 降水量影响,主要保农田灌溉用水,养殖生产不稳定。 平度县,淡水水域有大、中、 小型水库 16 座, 水面 2.6 万亩。 尹府水库水面 1.35 万亩, 库容量 1.6 亿立方米,属大型水库。有湾塘 2463 个,水面 13411 亩;塘坝 765 座,9830 亩; 平塘 605 个,2118 亩;旧河道 95 条,3143 亩。淡水水域总面积 5.5 万亩,可供养鱼的水面 约 3.6 万亩,1985 年养鱼水面达 68.3%。 莱西县,境内大沽河水系北南贯穿,大小支流 61 条。小沽河、大沽河、朱河、五沽河 等,水域资源广阔。有大、中型水库 4 座,水面 8 万亩。其中,1959 年建成的产芝水库, 水域面积 5.67 万亩,库容量 4.02 亿立方米,为青岛市蓄水量最大的水库;小型水库 52 座, 水面 8000 亩;湾塘(池)1086 个,水面 6400 亩;平塘 479 个,水面 2450 亩;塘坝 92 座, 水面 2018 亩,各类水域总面积近 10 万亩。养殖条件较好的水面占 50%,是青岛市淡水养殖 基地县。第一篇 渔业环境与资源 第三章 淡水渔业资源 第二节 淡水资源 60 年代以前,青岛内陆水域自然生长的生物资源品种有鲤、鲫、鲶、乌鳢等数十种, 但产量很低。自 50 年代末开始,从南方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培育苗种。放养成 鱼后,渐次移殖团头鲂、罗非鱼等品种,经济价值有很大的提高。1985 年,动物类主要有 鳗鲡、青鱼、草鱼、白鲢、鳙鱼、鲤鱼、鲫鱼、泥鳅、团头鲂、乌鳢、鲶鱼、尼罗罗非鱼、 莫桑比克罗非鱼、虹鳟青虾、中华绒螯蟹、泥螺、褶纹冠蚌、甲鱼、福寿螺等 57 种;植物 类有菱、聚草、香蒲、小眼子藻、芦苇、藕、浮萍等 32 种。水库浮游生物比湾塘少,水域 中底栖生物有水蚯蚓、无齿蚌、田螺、河蚬等,可为淡水鱼类饵料。崂山特产仙胎鱼远近闻 名,但资源已不多见。1985 年在八水河、白沙河有少量发现。即墨县利用温泉越冬鱼种较 其他县多,引进红尼罗罗非鱼属特色品种。胶州通海索河洄游鱼种有梭鱼、鲻鱼及沽河毛蟹 等。沽鲻和沽河毛蟹属胶州特产。胶南淡水鱼移殖品种较多,有草鱼、鲢鱼、鳙鱼、尼罗罗 非鱼、南昌红鲤、长沙高背鲤、散鳞镜鲤、鲂鱼等。尼罗罗非鱼海淡水驯养成功。莱西县有 淡水鱼类 32 种,分属 5 目 9 科 23 属。鲤鱼科鱼类是最大种群,有鲤、鲫青鱼、草鱼、鲴、 鳙、鲢鱼和团头鲂等 22 种;鳅科 3 种;★科 1 种;鲶科 1 种;鳃科 1 种;鲡鱼科 2 种(尼 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 ;虾虎鱼科 1 种;鳢科 1 种;鳗鲡科 1 种。湾塘水库的水生动 物,1962 年在产芝水库及店埠乡湾塘取样测定,有浮游动物 4 大类 67 种,每升水含量
个,浮游植物 6 门 101 种,升水含量 50~200 万个,鱼类的天然饵料较丰富。水 生植物是草食性鱼类良好的饵料资源,芦苇、蒲草、莲藕等经济植物亦较丰富。另有贝类、 甲壳类水生动物和甲鱼等。平度淡水鱼类资源主要有草、鲢、鳙、鲤、红鲤、镜鲤、团头鲂、 长春蝙、三鱼鲂、圆吻鲴、细鳞、斜颌鲴、日本白鲫、鲫鱼、翘嘴红★、中华★★、麦穗鱼、 棒花、马口鱼、鲶鱼、黑鱼、泥鳅、花鳅、大★付泥鳅、鳗鲡(白鳝) 、虾虎鱼、尼罗罗非 鱼、莫桑比克罗非鱼、青虾、秀丽白虾、中华绒螯蟹、褶纹冠蚌、田螺、甲鱼等 30 多种, 与其他邻近县淡水鱼类资源大体相同。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一章 帆船机帆船捕捞 第一节 渔 民 青岛原为渔村,临海居民多以渔为业。青岛建置后,因城镇产业变化,部分渔民则改从 他业。更因日本渔轮袭入青岛近海,致使帆船渔场资源备受侵扰,青岛渔业不振。1915 年 阴岛有渔船 330 只,渔民有 1300 人;沙子口渔船 300 只,渔民 1200 人。1925 年前后,青 岛辖区有渔船
只,渔民 8000 人左右。1932 年,阴岛、沧口、李村、北九水、 薛家岛、灵山卫共有渔船 1594 只,渔民 7123 人,4301 户。1944 年,青岛市渔区包括沧口、 浮山、沙子口、黄岛、薛家岛、灵山卫、阴岛、即墨二、三区、张村、高峪等区,渔民总数 16773 人,常年渔民 8830 人,城郊沧口、浮山区渔民多兼商贩营业。之后,因海上不靖, 渔业极衰,渔民逐年减少,到 1949 年,青岛辖六个渔区,渔民仅 3000 人左右,比 30 年代 相同辖区减少一半。 建国初期,青岛市渔业恢复较快。1949 年市内台西、市南、沧口、四方区有渔民 371 人,到 1955 年,市内共有渔户 752 户,渔业人口 4010 人,渔民 890 人,比 1949 年增加 1 倍多。市区渔民 80%以上从事挖蛤蜊、钓鱼及小型网具生产。崂山郊区 1949 年有渔民 2370 人,到 1955 年增至 3658 人,比 1949 年增加 48%。1956 年,渔业实行合作化,渔业又有发 展,青岛市及所辖县、区渔民人数达 3741 人。1959 年渔民人数增加到 27501 人。其中,捕 捞劳力 23371 人,养殖劳力 3648 人,淡水养殖及其他劳力 482 人。1961 年,即墨、胶南、 胶县划出,原属即墨县的阴岛、河套、马哥庄、棘洪滩公社划归崂山县。渔业生产结构有所 调整,压缩海带养殖,捕捞渔业稍有回升,有渔民 9532 人,养殖劳力 397 人。市区渔业生 产者 471 人。其中,捕捞 245 人,比 1959 年少 101 人;养殖人员仅有台西渔业社 226 人, 市南、沧口已停止养殖生产,捕捞人员比 1959 年亦有减少;四方区捕捞、养殖生产均停止, 渔民改从他业。1963 年,沧口区西流庄公社捕捞队归崂山县领导。1965 年市南浮山公社捕 捞队并入台西渔业社,年末,捕捞业有 153 人,养殖业 160 人;崂山县捕捞业有 10003 人, 养殖劳力 310 人,渔业劳力达到 1957 年水平。 1966 年以后,沧口区西流庄水产捕捞队转为街道工业,原有数十名渔民渐次改营轮胎 翻新等手工业;台西渔业合作社于 1969 年并入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渔民改为国营养殖 工人。至此,青岛市区群众渔业消失,渔民已不存在。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中期,崂山机动 渔船虽有增加,但受粮食供应等条件限制,渔民人数一直停留在 1 万人左右。这时期,海带 养殖业渐兴,放养面积由数百亩逐渐增至六七千亩,劳力由 1965 年的 160 人增至 2000 人。 1979 年 5 月,即墨、胶南、胶县、黄岛划归青岛,青岛市的渔区范围与 1959 年相同。 1980 年,渔业劳动力共计 27913 人,渔业专业劳动力 22119 人,兼业劳动力 5074 人。养虾 事业方兴,渔业机械化有发展,从事捕捞的劳动力 19691 人,比 1959 年减少 3680 人;养殖 业劳动力 7276 人,比 1959 年增加 3628 人。1983 年 10 月,平度、莱西县划归青岛市,两 县淡水渔业劳动力共计 2233 人,专业淡水养鱼劳动力 600 多人。1985 年,沿海渔业专业和 兼业劳动力总数达 46266 人,比 1980 年增加 19073 人;专业劳动力 39291 人,比 1980 年增 加 17172 人;兼业劳动力 6975 人,比 1980 年增加 1901 人。专业和兼业劳动力中从事捕捞 的 40213 人,比 1980 年增加 20512 人。参加养殖业 5372 人,比 1980 年减少 1904 人。1980 年以后,沿海群众从事捕捞并致富者颇多,5 年间劳动力增加 1 倍。其中,海带养殖业劳动 力比 1980 年送还长 26.2%。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一章 帆船机帆船捕捞 第二节 帆船捕捞 据《二十二年来之胶州湾》称:“从前住在胶澳旁的居民,渔业很为不少,都是半农半 渔性质,一年中捕鱼三四个月,农忙和天冷时将渔具搁置起来,所用渔具长期沿袭旧法,无 力改良”。20 年代,青岛沿海的渔具种类,主要有圆网、流刺网、挂子网、沿边拉网及各 种延绳钩等。这个时期,青岛的民间渔业以圆网为主,捕获鱼类主要是黄花、带鱼、对虾。 生产能力低下,每船平均年产量 2000 公斤左右。1920 年,民间计有各种不同的渔具 2219 只,从业人员 8725 人,获鱼量为 4265 吨。 在此期间,渔业受渔税重压更趋衰萎,渔船须缴纳四项捐税,即渔船税、航船税、注册 费和旗帜费。帆船捕鱼捐每年征收一次,按船网分为八等。花鱼网、大网、柞网、风网、裤 裆网年捐 8~26 元,其余小木筏的钓钩船,每船年捐 2 元、4 元不等。其收税法分渔、航两 种,一年内捕三四种鱼须纳三四次税。大小渔船兼纳二重船捐的居多,渔民不堪重负,流离 失业者甚多。1929 年 7 月青岛市渔民愤起抗缴渔税,捣毁渔航局,迫使市政当局免除渔税, 渔民勒石立碑以纪其事。 自 30 年代初开始,渔业渐有复苏,青岛商界创办渔业公司,购置渔轮,设金融部,便 利渔业贷款。1932 年帆船渔业的生产条件与 10 年前比较变化不大,渔获量由 4000 多吨增 至 6000 吨。这个时期帆船作业渔场主要是近海的灵山岛、崂山湾、潮连岛等海域。1932 年, 青岛有渔帆船 1500 只, 总捕鱼量为 6890 吨, 为前后数年的一般水平, 每只渔船捕鱼约 4500 公斤。所捕鱼以鳓鱼为主,约占总产量的 1/3,次为黄花鱼,鲅鱼仅占 8%左右。 1934 年渔业丰收,阴岛区的圆网船到海阳县大埠圈、辛家港捕获鳓鱼、带鱼 500 多万 尾,唯鱼价太低,每 100 尾仅售 2.5 元,薛家岛 渔民亦因鱼价太低,致生计维艰。圆网船 每组 6 人,网价值约 120 元,船租金 60 元,除伙食费外,渔民须出资本 200 元以上方可免 致负债。灵山岛圆网渔业,鱼产较丰,亦因鱼价太贱,每 100 尾带、鳓鱼仅售 4 元(往年 12~13 元) ,又兼渔盐缺乏,渔民获鱼辄卖,鱼贩乘机压价,渔户赔本者甚多。1935 年,青 岛地区的阴岛、沧口、李村、九水、薛家岛、灵山岛帆船渔业出海船数共有 1594 只,仍以 圆网为主,流刺网略有增加,其次为站丝网、拉网、定置网、钓钩等。1938 年以后,因海 上日本渔船滋扰,海匪为患,青岛帆船渔业极为衰败。1939 年青岛渔业产量仅有 3646 吨, 比 30 年代初减少 50%。鱼产品中带鱼 1800 吨,占第一位;黄花鱼 1080 吨,居第二位;加 吉鱼、鳝鱼、鲈鱼、★鱼、黄姑鱼、片口鱼等占有一定比重。 1943 年,青岛渔业区扩大到即墨、胶县共 14 个区,渔船和渔户比原来青岛渔业区增加 1 倍。11 个区的渔业产量约 6000 余吨(缺崂东、营海、灵山岛 3 个区) ,相当于 1935 年水 产品产量的 1/3。1946 年 4 月,青岛市恢复渔会组织,共有渔会会员(渔户)6470 人。其 中,青岛区 382 人,四沧区 151 人,浮山区 153 人,李村区 548 人,崂东区 946 人,崂西区 874 人,夏庄区 436 人,阴岛区 1630 人,薛家岛区 1350 人。渔会对战时渔业遭破坏损失情 况进行调查,协助渔民贷款。1946 年,由农业银行办理贷款 1.6 亿元(月息 3 分,期限 3 个月) 。是年,渔会在青岛地区成立青岛市渔业生产联社和小港二路、沧口、阴岛、沙子口、 港东村、石老人、女姑山村、浮山所等 8 个渔业生产合作社。为谋求渔业经济发展,改善渔 民生活,渔业社曾向 Gov 提出放宽渔业贷款期限,培训渔民技术人才,改良渔业生产工具等 主张,唯当局未肯体恤民艰,恢复渔业措施乃成画饼。南京国民 Gov 第二次统治时期,帆船 渔业每况愈下。1947 年尚能出海的渔船仅有 1496 只,渔民 5578 人。战时损失及无力修复 的渔船约有 1300 只。这时,圆网、流网渔业减少,乌鱼网、拉网、丝网等岸边作业增多, 生产力低下。青岛所辖各区渔业
年年产量为
吨。 建国初期,青岛市人民 Gov 为恢复渔业生产,保障渔民生活,解决渔民资金困难,由人 民银行于 1950 年 1 月给四沧、浮山、李村区 13 个村 367 户渔民发放渔业贷款,折小米 3 万公斤,扶持春汛生产。1950 年帆船渔业产量 4400 吨(不包括阴岛、 薛家岛两区) ,比 1949 年增产 16%。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发放渔业贷款修复和新造船 156 只,增添新网 1.8 万条,钓具 3000 筐;供应渔盐 5896 吨,支持群众渔业加工运销,解除渔民盐贵鱼贱之苦, 保障渔业收入。渔业生产网具增加较快,鳓、鲅、带等鱼类占总产量的 60%以上。1952 年, 春汛投入生产的各种渔船,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流网渔业为主要作业种类,4~6 月的渔 业产量达到 4260 吨, 接近 1950 年全年的产量。 1953 年 12 月, 青岛市人民 Gov 水产管理处, 组织干部和渔民一行 9 人赴舟山参观学习钓鲨技术。1954 年 3 月已有 19 只船购置钓鲨工具 投入生产, 3~4 月间高产船可达 4000 多公斤。 1955 年青岛市区和郊区的帆船渔业均有发展, 流刺网渔船 196 只,定置网船 190 只,岸边拉网船 20 只,敷网类船 40 只,延绳钓船 323 只,挖蛤船 185 只,其他作业船 40 只,各种作业船的生产能力增强。渔民开始扭转世代因 袭的陈规,流网探索新渔场寻找鱼群,挂子网移动渔场,流网兼钓春鲨等项均获增产。自 1953 年开辟胶州湾蛤蜊采捞,渔获颇丰。崂东区海蜇丰产年高达 100 多万公斤,海蜇资源 旺发时市区渔民也参加捕捞。1955 年市南区产海蜇成品 7000 公斤。是年,帆船渔业捕捞量 8520 吨,较 1954 年增产 20%。 1957 年,帆船渔业流动渔具仍以流网、圆网、钓钩等作业为主,船数占 50%以上。市区 及流亭区几种主要渔业有较大增产,流刺网船 93 只,平均单产 7500 公斤;延绳钓船 106 只,平均单产 5250 公斤;拉网船 10 只,平均单产 2.56 万公斤;插网船 25 只,单产 1.68 万公斤;挖蛤蜊船 125 只,单产 2.36 万公斤;花鱼张网船 2 只,单产 4.6 万公斤。崂东、 崂西区挂子网、坛子网船 159 只,平均单产 2.32 万公斤。 年帆船渔业产量基本 平衡, 流动网具、 定置网具和贝类采捞三类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 18%、 40%和 42%。
年,强调船只集中出海作业,违背渔时汛期,船网工具颇多损失,高指标大计划,一时成为 推动生产的一种手段。1958 年上报的 2.18 万吨产量中,约有 1/3 是以低质贝类、杂藻类充 数,经济鱼类比上一年减少 1/3。1961 年开始调整渔业经济,船、网及渔业产量逐渐回升。 流网、圆网仍为帆船渔业的主要作业手段,挂子网也受到重视。胶州湾的蛤蜊资源,这期间 得到充分利用,有上千只船采捞杂色蛤,年产数千吨至万吨。1964 年,帆船渔业主要有流 网作业船 447 只,大圆网船 410 只,小圆网船 193 只,钓钩船 419 只,挂子网船 153 只,拉 网、床网等其他种作业船 741 只。大流网比上一年增加 58 船。大圆网因带鱼资源衰退,比 上年减少 47 船,流网渔船远航吕泗渔场作业增至 263 只,大圆网仍以海阳、乳山渔场为主, 钓钩作业则分布到连云港、董家口和浪暖口各渔场。在胶州湾及青岛近海作业的船,占帆船 总数的 50%。崂东产成品海蜇 85 万公斤,为这一时期的高产年份。帆船渔业产量比上年增 产 19%。是年,群众渔业机帆船增至 38 艘,渔业管理重点逐渐转向机帆船渔业。1964 年, 青岛市群众渔业总产量达 12718 吨。其中,鱼类 8226 吨,虾类 3087 吨,贝类 699 吨,藻类 709 吨。1965 年大圆网渔业因严重减产,致使赴海阳、乳山渔场捕鱼的历史即告结束,捕捞 力量多转向胶州湾采捞贝类和流刺网生产,贝类产量比 1964 年增加 1.65 倍。是年挂子网、 延绳钓有较大幅度增产,唯海蜇仅产 1 吨,资源急剧衰减。从事捕捞的木帆船共有 2046 只, 其中台西渔业社 50 只,崂山县(包括浮山、西流庄)1996 只。机帆船 58 艘(台西渔业社 7 艘)3895 马力,其中 60 马力的占多数,机帆船产量 1937 吨,部分机帆船经营状况不佳。 帆船渔业仍为群众渔业主力。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帆船渔业向小型机帆船发展,20 马力机帆船逐渐增多。1973 的已有小型机帆船 110 只, 4448 马力, 木帆船 1800 只, 从事帆船渔业的渔民约占总数的 90%。 流网船多远航吕泗渔场与机动船在同一渔场作业。 挂子网等定置渔业保持稳定, 采贝船增多。 1979 年青岛市辖区扩大,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已有 1471 艘,渔业劳力主要投入机动船生 产。木帆船尚有 1732 只,多是近海小型渔具。帆船渔业在整个渔业中已退居从属位置。渔 业经济改革开放,沿海居民从渔致富的要求渐高,出海捕鱼的木帆船、舢板迅速增加,虽有 限制,但有禁不止。至 1983 年木帆船增加到 3468 只,1985 年竟达 4299 只,平均载重 1.5 吨。绝大部分是小船,以崂山县最多,即墨、胶南县次之,再次为黄岛、胶县。一些早已停 止的捕捞作业又有恢复,从事采贝的船占多数,钓钩、插网、挂网、坛网、墨鱼网、八蛸网、 小丝网、旋网、锚流网、 蟹子网、 捞石花菜等种类繁多,再度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捕捞力量。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一章 帆船机帆船捕捞 第三节 机帆船捕捞 青岛市群众渔业使用机帆船始于 1952 年。 其时崂山郊区双埠村终立江渔业互助组由 Gov 拨款购 15 马力小机帆船 1 艘,至 1954 年增至 4 艘。由立成渔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流网、钓钩 生产试验。 1959 年群众渔业机帆船共 11 艘,以后数年发展缓慢。1961 年台西渔业社、浮山公社、 西流庄公社开始经营机帆船 4 艘,崂山县增加到 10 艘,并开始进行机帆船底拖网作业生产 试验。是年,群众机帆船渔业产量 171 吨,占总产量的 1.7%。1962 年市区及崂山县 60 马力 以上的机帆船 9 艘,大部分从事底拖网生产,对船年产量最高的 64 吨,最低的 3~6 吨,经 营状况不佳。青岛市水产局随即组织机帆船进行尼龙胶丝流网捕捞试验,经济效果良好,机 帆船渔业遂有转机。 1964 年群众渔业机帆船崂山有 31 只 (3240 马力) 台西渔业社 7 只 , (655 马力) 。机帆船亏损状况开始扭转,渔获量已占群众渔业捕捞量的 8.1%。1965 年,群众渔业 机帆船增至 58 艘,常年放流网的船为多,一部分船春流秋拖,少数船开始参加秋季渤海湾 捕对虾(高产的对船产虾 18 吨) ,机帆船产量在总产量中占 14.2%。 1966 年,群众渔业机帆船增至 68 艘,台西渔业社(1967 年改为东方红养殖场)仍为 7 艘,崂山县 61 艘,因鳓鱼、鲅鱼资源逐渐衰退,部分 60 马力以上的船多有亏损,无力经营 者甚多。 年群众渔业减少机帆船 20 艘,占总船数的 33%,马力数减少 54%,卖 船风一度很难制止。70 年代初,国营渔业公司把部分小渔轮处理给崂山县经营,群众渔业 大马力机动船再度增加,12 马力、20 马力的小型船亦有发展。1975 年崂山县机动渔船 343 艘,9620 马力,1977 年达到 726 艘,15754 马力。原有的一部分 60 马力、80 马力的船逐步 淘汰,所留大马力船多为 135 马力,以底拖网作业为主;12 马力、20 马力的船 675 艘,多 以流网为主兼营拖网,少数船专营流网或拖网。是年,群众渔业捕捞总产量为 2.7 万吨。
年,每年递增
吨,主要为机动船所增。 1979 年,青岛市辖区群众渔业共有捕捞机动船 1471 艘,3.7 万马力,年渔获量 2.85 万吨,占捕捞总产量的 70%以上。60 马力以上的“大马力”船 134 艘,年产量 1 万吨左右, 约占捕捞总产量的 1/4。大马力船渔民占渔业劳力总数的 9%。这批船多数因主机质量差、故 障多,技术水平跟不上,获渔率低,部分船仍有亏损。
年, 青岛市调整渔业生产结构。 为加强水产资源繁殖保护, 采取“拖改流” 的措施,减少底拖网,压缩定置渔具,发展流网、围网、钓钩等渔业。国家 4 年拨给网具改 革费 173.8 万元, 与自筹资金共增加流网和锚流网约 4 万条, 一部分小马力船由以拖网为主 改为流网为主, 马力船一律不准拖网作业。 12 1980 年, 优质水产品及流网产品的比重比 1979 年各增加 3%。崂山县 1980 年流网渔获量 4973 吨,占县渔获总量的 34%。即墨、崂山渔业管 理部门发挥本地区流网作业技术优势, 分别在千里岩、 沙子口、 连云港等港口设生产指挥组, 掌握渔场渔情, 加强对流网生产的指导。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初, 70 青岛市机动渔船在吕泗、 大沙、海州湾渔场作业的拖网船保持在 40~50 对,流网船 850 艘左右,年产量 1.1 万吨, 流网渔业产量逐年上升至 7000 吨。1980 年县区各种渔业产量总计 3.49 万吨。1981 年县区 海洋捕捞产量中,优质鱼虾 1.28 万吨,占总产量的 39.04%,优质鱼比重微弱上升。当年流 网产量 7824 吨, 占海捕量的 22.42%; 钓钩产量 119 吨, 占海捕量的 0.57%; 定置网产量 8615 吨,占海捕量的 24.68%;拖网产量 11164 吨,占海捕量的 31.99%;其他网具产量 7431 吨, 占海捕量的 20.34%。1980 年以后,推行流网捕鲳鱼和锚流网捕虾生产,为机动船渔业开辟 新的生产领域。1981 年青岛市群众渔业流网、锚流网机动船 1160 艘,比 1980 年增加 143 艘。在捕虾生产中,锚流网产量占总捕虾量的 61%,开始超过拖网捕虾的产量。至 1982 年, 全市 544 艘 20 马力船,已有 520 艘常年从事流网作业。春季流刺网捕鲅鱼、鳓鱼、鲳鱼, 秋季锚流网捕对虾,成为青岛市海洋捕捞生产的主力。 年,在吕泗和连云港外 海渔场试验鲳鱼流刺网取得极好效果。1981 年春汛参加试验的 5 艘 20 马力船,平均单产 18922 公斤,比鲅鱼流网船高 37%。江苏沿海春季鲳鱼资源稳定,青岛近海和山东南部沿海 6 月份以后鲳鱼资源亦甚可观。1982 年鲳鱼流网 174 船,平均船产 1.56 万公斤,为春汛流 刺网单产最高量。1984 年,鲳鱼流网船增至 400 艘,成为流刺网渔业的主力之一,鲳鱼总 产量达 4082 吨,经济效益甚佳。1985 年,从事鲳鱼流网的船增至 615 艘,但因鲳鱼资源锐 减,产量仅 3573 吨,渔场向南推进 50 海里,达舟山北部海域。 1972 年开始,部分小船用锚流网秋季到止锚湾近海捕对虾,取得成功,以后逐年发展, 为机动船锚流网捕对虾打下基础。1980 年开始,推行机动船锚流网捕虾取得好效果。群众 渔业绝大部分船改用锚流网捕虾,拖网捕虾的比重明显下降,仅 67 对,锚流网 525 艘,渐 次成为捕虾主力。 年期间,机动船春季使用流网,秋季使用锚网已成为捕捞作 业的主要方式。 1983 年从事底拖网作业的机动船尚有 200 艘, 占机动船总数的 12%, 1979 比 年减少一半。1984 年大马力锚流网船秋汛捕虾平均船产 3500 公斤,盈利 1.74 万元。1985 年到渤海湾锚流网捕虾船 622 艘,拖网船减少到 20 对。是年秋汛,南北两个渔场共投入锚 流网船 2044 艘,拖网船 63 对,捕对虾总量 2705 吨,比 1984 年增产 1 倍,锚流网船的产量 占 92.8%。一些大马力船改拖网为锚流网捕虾以后,经营状况普遍好转,锚流网捕虾的比重 逐年增高。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一章 帆船机帆船捕捞 第四节 捕捞组织形式 互助组 1952 年春,流亭区“张立江渔业互助组”成立。是年 5 月,青岛市工商管理局 为引导渔民走向集体,提出渔民互助合作发展计划。9 月,郊区成立渔业互助组 3 个。年底, 市郊渔村已有渔业互助组 70 个,参加的渔户 420 户,占渔户总数 14.12%。1952 年在渔业集 中区成立渔业供销合作社 3 处,有社员 2150 人,股金 10750 万元,供应渔民生产、生活资 料,推动渔业生产。1953 年,台西区有 33 户渔民成立 6 个互助组,尔后市南、台东、四方、 沧口的渔民逐步组织起来。1954 年,互助组分初级、中级两种类型。初级组多以同类作业 船结合组成,一般以 3~4 只船为一组,工具、劳力划分入股,劳动所得按股分红。中级组 多为常年互助组,实行渔船、渔具公有或私有公用,渔民将船、网具作价投资入股,劳力按 技术高低定分入股, 生产收益按股分配, 并从纯收益中提取 20~30%作为公共积累。 是年末, 全市有中级互助组 53 个,参加者 583 户,初级组 94 个,参加者 716 户,参加互助组的渔户 占总渔户的 40%。其中有市区互助组 12 个,参加者 135 户,占市区渔民户的 23.7%。互助组 实行工具统一使用,合理调配劳力。1955 年,多数互助组渐次转为渔业生产合作社,年底 互助组只剩 11 个。 渔业生产合作社 1953 年冬,流亭区双埠村开始试办“立成渔业生产合作社”,有 9 只 船 26 人参加。1954 年崂西区建国渔业合作社成为试点社。1955 年,县区渔业合作社发展到 8 个,参加渔户 1630 户,占渔户总数的 49.9%。1956 年基本实现合作化。市区组成台西渔 业合作社,市南湛山渔业合作社,沧口胜利渔业合作社,四方联社。年末全市渔业合作社有 19 个,参加合作社的渔户 2779 户,占渔户总数的 94.11%。1955 年初,青岛市渔业生产合 作社有 11 个,以工具入股分红的 7 个,工具折价计息不分红的 4 个。对卫国渔业社、爱国 渔业社投资情况调查,共有社员 1019 人,投资额 23.12 万元。至 1955 年末,渔业社经过整 顿,合并成 8 个高级渔业社,有渔户 1657 户,占总渔户的 61.12%,规模大的社 300 户以上, 小的 100 户以下,渔业社实行工具折旧入股不分红。股份基金按劳力平均摊纳,每个社员交 股金 150~250 元,股金总数约占工具投资额的 50~70%。渔业社的生产收入一般比同等生 产条件的互助组收入高 32%,比个体渔民的收入高 43%。但有 2 个社领导无力,经营管理不 善,社员生活困难。1956 年,青岛辖区渔业生产合作社总收入 141.11 万元,比上一年增长 4.45%,社员实际分配 73.2 万元,占总收入的 51.87%,社员个人所得高者 500 元,一般 300 元,低的 150 元。沧口胜利、台西、港东和四方先进等渔业社分配水平较高。1957 年,经 过整顿合并有渔业社 12 个,社员 2258 户,渔农结合社 6 个,社员 450 户,农业社渔副业 10 个,社员 171 户。台西、市南、女姑山、沙子口的少数渔民,以及大小管岛的渔民,共 有 307 户未参加合作社。渔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增产,群众渔业年总产值 217.58%万元,渔业 社占 91.3%,个体渔民和农业社渔副业分别占 6.16%和 2.54%。是年上半年,社员分配平均 320 元,比上年同期增 70 元。渔业生产合作社初期,郊区曾强调渔业专业化,渔户不经营 土地。1956 年欠农业社口粮款的渔民有 800 人,渔农矛盾增加。1957 年对 12 个渔业生产合 作社进行调整,有 2 个改为渔农结合社,4 个社实行以渔为主,以农为副,渔闲时渔民参加 农业社劳动,有 3 个社专营渔业;市区 3 个渔业社无土地,除渔业外兼搞运输等副业。1957 年,渔业社推行“定额包工,固定消耗,以产值定工计酬,超产奖励”的生产管理制度,渔 业增长速度很快。与 1949 年比较,渔船增加 42%,渔业劳动力增加 73.5%,水产品产量增加 3 倍。 1958 年上半年,青岛市有渔业生产合作社 12 个,渔农结合社 6 个,农业社以渔业为副 业的 10 个,个体渔民 307 户,共有渔业人口 19379 人,渔业劳力 3650 人,有 96.07%的渔 户入社。 人民公社 1958 年秋,渔区普遍成立人民公社。市区成立浮山人民公社捕捞队、沧口西 流庄人民公社捕捞队、四方先进人民公社渔业队,台西渔业生产合作社保留原名称。崂山郊 区王哥庄、沙子口、中韩、仙家寨 4 个有渔业的公社,有生产大队 33 个,多数为渔农结合 队,5 个渔业专业队。1959 年上半年,渔业实行以大队为基础的所有制形式。青岛市渔业核 算单位共 213 个:市南 2 个、台西 1 个、四方 1 个、沧口 2 个、胶南县 111 个、即墨县 77 个、崂山郊区 18 个、胶县 1 个。其中以渔业为主的 122 个,渔业为副的 91 个。大部分队实 行渔农统一分配。渔民高于农民 30~50%,一部分队实行渔农纯收入各自分配。浮山公社捕 捞队、台西渔业社、四方先进公社渔业队、西流庄公社捕捞队均实行工资制。1959 年收入 分配比例为:生产费用占 30%,公共积累占 15~23%,社员分配占 40~45%,其他费用占 3~ 8%。1960 年,全市有渔业的公社 30 个,渔业生产队 241 个,渔业经营管理体制实行生产队 渔农各计盈亏和渔农业统一分配两种。 年,渔业管理强调“一大二公”,平均 分配,吃大锅饭,挫伤渔民生产积极性,导致渔业生产下降。1961 年青岛市群众渔业水产 品产量比 1957 年减产 36%,船具减少 20%,渔民收入下降,生活艰苦。 1961 年开始,调整渔业体制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是年 5 月,即墨、胶南、 胶县划出,崂山郊区改为崂山县,增加河套、马哥庄、阴岛、棘洪滩、城阳 5 处公社。年底 102 个渔业大队中有 349 个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拥有渔船 1695 只,占总船数的 77%;实 行渔农结合单独核算的渔业专业队 11 个,有渔船 184 只,占 9%;作大队副业的 41 个,有 船 323 只,占 14%,实行“定工包产超产奖励”的分配制度,多数渔民可从包产内提成 20~ 30%,超产部分提奖 50~60%,并得一部分实物;嗣后多按定额扣除公共积累和生产费用, 余者归船的分配办法。渔业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分配大包干的体制形式,在
年期间基本稳定。 1962 年开始, 渔业生产力开始回升, 船、 网分别回升 2%和 8%, 渔业产量比 1961 年增加 31%。1963 年末,台西渔业社的公共积累 99 万元,银行存款 32 万 元,固定资产 36 万元,社员股金全部付清。1963 年,崂山县仅有 5 个渔业大队恢复到 1957 年水平。1961 年 10 月开始,改变渔民口粮全部由国家供应的办法,实行生产队给渔民分基 本口粮,按出海定量为 45 斤,不出海 35 斤,不足部分由国家补充。 年,青岛 市每年供应渔民粮食 3000 吨左右。1960 年降为 2250 吨。以后逐年下降,到 1963 年仅供应 1535 吨。这期间,渔民口粮不足,成为渔业生产的一大困难。1963 年,市区西流庄公社捕 捞队、浮山公社捕捞队、台西渔业生产合作社,均实行渔业专业生产。崂山县有渔业的公社 9 个,99 个大队,实行渔农结合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的 64 个大队,其余实行渔业专业生产, 单独核算,单独分配,定额向农业队交款等办法。1965 年,郊区有渔业的公社 10 个,89 个大队,绝大部分为渔农结合队,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下设作业组并作为包产单位, 以 3~5 只船为一个组,生产队统一核算分配,推行“三包一奖”制度。超产奖励的比例, 高产工具为 10~20%,低产工具 30~40%,低于 1964 年的比例。这时,渔业体制、管理形式 和收入分配办法基本未变,强调按劳分配,体现互助互济。渔民收入分配高于农民同等劳力 的 20~50%,以工分或出海补贴体现。实行渔农结合,统一分配,体现差别,经营状况逐步 好转。但某些做法却被指责为“靠超产奖吃饭”和“少数船变相单干”等加以限制。1965 年,渔业队归还贷款 118 万元,收入和还贷情况好于往年。 60 年代末,四方、浮山、台西、西流庄 4 个渔业单位先后停止经营或并入国营企业。 崂山县群众渔业这时期继续实行渔农结合,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体制形式。一 般规定渔民收入高于农民同等劳力的 20~50%。1967 年 4 月,对 9 个困难队调查,有 8 个队 资不抵债,500 多只船渔民弃渔就副。 1979 年 1 月,青岛市渔业的公社 32 个,渔业生产大队 342 个,港口渔业专业队 1 个, 县(区)捕捞公司(队)5 个,公社捕捞队 11 个。渔业体制基本有渔农结合队和渔业专业 队两种形式,船网工具属公社或大队所有,实行单独核算,单独分配;船网工具归生产队所 有,自负盈亏。1979 年 6 月统计,渔业集体经济薄弱,经营管理不善,渔业社队和欠银行 贷款达 1081 万元。 渔业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 年以后,青岛市渔业普遍推行生产责任制。生产责任制,不 改变原来的核算方式,劳动分配平均主义弊端仍不能消除。是年,由胡家山、台西头、田横 岛、会场等村渔民对一部分长期亏损的小渔船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将旧船网修复使用, 两三个月每只船收入上千元至数千元,除上交集体管理费外,余者归自己分配,渔民由衷高 兴。1981 年,全市 379 个捕捞渔业基本核算单位,实行“几定奖赔”的占 43.78%,大包干 占 39.12%,余为其他实行纯益提成等形式。“大包干”是集体单位将船网包给渔民,定出 上交数额,余者归己,自负盈亏。即墨县实行大包干的 29 个队,有 27 个队比 1980 年增产 增收。 胶南县海崖捕捞队实行纯益提成制度, 当年获纯益 6.5 万元, 改变长期亏损局面。 1982 年,青岛市沿海渔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以“大包干”为主的占 71.5%;“几定奖赔”、“纯 益提成”各占 16%和 12.5%。责任制趋向完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海洋捕捞总产量 41269 吨,产值 2556 万元,分别比 1981 年提高 14%和 17%。崂山县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渔业产量、 产值比实行“五定一奖”责任制分别增加 37%和 84%,集体收入增加 45%。胶县营海公社渔 业队实行“五定一奖”责任制,1981 年产量、产值比 1980 年分别增加 6.5%和 55%;胶南县 社办渔业捕捞队,实行纯益提成办法,比例有 3∶7、4∶6、5∶5 几种;灵山卫捕捞队实行 “纯益提成”,年产值比 1980 年增加 10.1%,纯效益增加 1 倍多。1983 年青岛市渔业基本 核算单位的生产责任制形式,实行大包干的有 340 个单位,占 96%,少数单位实行收入比例 分成。是年下半年将船网工具折价下放给渔民,年末在 15 个村将 130 只小渔船折价给渔民 所有。船网价款一次或几次交队,实行联户经营,单船核算,按规定向大队上交管理费。是 年全市捕捞总产量 43965 吨,产值 4529 万元,分别比 1982 年增 6.4%和 77.2%。胶南县有 2 户渔民收入过万元。1984 年,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形式的单位占 49.3%,下放船 2641 只,而 渔民自己集资购买的渔船已达 4817 只(机动船 1641 只,非机动船 3176 只) 。“联户经营, 单船核算”已成主要势头。是年全市捕捞总量 52963 吨,产值 5932 万元,分别比 1983 年增 长 20.63%和 31%。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渔业经济形势迅速好转,新的渔业经济联合体迅速出 现。 胶南石板河村渔民王胜东 1984 年与本村 14 名渔民组成联合体, 使用由村里作价下放的 3 只小机动船, 一年捕鱼 5.7 万公斤, 收入 4 万元, 另外运输收入 3 万元, 当年积累资金 2.4 万元。黄岛区北屯村 22 个渔民联合集资买 2 只 135 马力渔船,到年底水产品产量达 16.5 万公斤,产值 17 万元,除去生产费用 8 万元,每人获利 4090 元。1985 年,青岛市群众渔 业原属集体的 5000 多只捕捞渔船,有 95%作价下放给渔民,实行联户经营,按规定向村委 会交管理费。单船核算,三权统一,生产积极性得到调动,渔民自己集资买船比 1984 年增 加 899 只。崂山县河套乡,黄岛区竹岔村,群众买船集资达 600 万元。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 仅占 5%,多系社办捕捞企业。 渔业实行单船核算以后, 渔业乡镇、 村趋向于“集中服务”, 建立经营实体。 后勤设施、 冷藏加工等有较快发展。1985 年全市有乡镇、村办渔业企业 440 个,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 12482 人,拥有固定资产 4333 万元,年总收入 7343 万元,利润 1727 万元,各项数额均相 当于 1981 年的 5 倍。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一章 帆船机帆船捕捞 第五节 捕捞生产贷款 建国后,国家为扶持渔民生产,由银行发放渔业贷款,与发放渔盐并重。1950 年春汛 前,银行发给渔贷 4.07 亿元(当时按实物贷出,折合小米 2.97 万公斤) ,扶持市区和近郊 渔户出海生产,维持生计。1951 年渔业贷款 21.77 亿元,1952 年 21 亿元,用于增船增网和 修复船网 15.61 亿元。 1952 年为扶持扩大加工运销业务贷款 4.47 亿元。
年群众 渔业贷款共 61.3 亿元,用以扶持互助合作社增办渔具,并适当照顾贫苦渔民生活。通过贷 款支持,增加渔船 9 只,添网 392 条,修船 69 只,修补网具 193 条,受益的渔民 1890 户。 1955 年贷款 42.34 万元,其中用于增补船添网 26.40 万元,修补船网 15.94 万元。1955 年 按增添船网价值的 85%贷款扶持,互助组、合作社占 74.75%,贫苦渔民占 25.25%。通过贷 款扶持,修造渔船 35 只,添办各种新网 5565 条,钓钩 1214 筐。 年贷款为 86.7 万元,除大部分用于增船增网外,少量作贫苦渔民合作基金贷款,1956 年崂山郊区此项贷 款 4428 元。 1958 年,群众渔业贷款达 219.4 万元,接近前 8 年贷款总额。 年期间,每 年贷款额均在 100 万元左右。渔业社队对贷款的使用缺乏严格控制,有些渔船效益不好,还 款没有保证,渔业队增加负债,到 1963 年积欠陈贷 200 多万元。 1963 年春汛,共发放渔贷 101.1 万元,其中短期贷款 51.1 万元,长期无息贷款 46.5 万元,无偿投资 3.5 万元。集体渔业只有台西渔业社无贷款,浮山、西流庄捕捞队须重点支 持,崂山县 99 个渔业大队,少量贷款支持的 4 个,一般支持的 70 个,重点支持的 19 个, 特殊困难队 6 个。是年,水产行政部门协同银行对渔民贷款进行监督。以大队为贷款单位的 81 个, 经营管理较好的有 76 个, 贷款使用情况较合理。 无偿投资由银行给困难队专户存款, 控制支付。对 6 个特殊困难队,共计无偿投资 3.5 万元,长期无息贷款 98675 元,短期贷款 22868 元。 年,渔业贷款额分别为 83.9 万元和 106.89 万元。这两年群众渔业经 营管理状况好转,对贷款的使用趋向合理。1964 年银行收回渔贷 93.5 万元。1965 年收回贷 款 118.32 万元,不仅还清当年贷款,且收回陈贷 11.43 万元,渔业经济形势转好。 1967 年,将特殊困难的罗家营大队,上报山东省水产局拨给 7 万元,帮助解决小机动 渔船的资金困难。60 年代后期和 70 年代,渔业贷款一直是解决群众渔业生产资金的重要手 段。增加机动渔船,开展养殖业,春秋汛出海生产,银行多有贷款支持。但因渔业经营体制 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渔业经济薄弱,还款能力低,到 1979 年上半年,青岛市(包括新划县 区)渔业社队积欠银行贷款达 1081 万元。 80 年代初,渔业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银行贷款多为支持渔业联合体增船增网,开发 滩涂养殖。罗家营大队 1981 年实行“大包干”责任制,渔民集资增加船网,人年收和二三 千元者占 70%以上,多年贫队一改旧观。1984 年,用于捕捞渔业贷款 1405 万元;1985 年修 船补网贷款 410 万元,9 号台风遭灾,贷款 290 万元,以恢复生产。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二章 渔轮捕捞 第一节 私营渔轮 1931 年 5 月,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购进渔轮两艘,船名“永安”、“久安”, 年捕鱼量 1 万余箱(每箱约 20 公斤) ,青岛市私营渔轮业由此开始。是时民族资本对购置发 动机渔轮,使用新式渔具颇为提倡。1932 年通过青岛市社会局转报实业部核准登记的渔轮 共 77 艘,由渔业权所有者或代表人申请登记,多为一户 1 船或 2 船,也有一户 3、4 船的, 利盛公司代表人登记的渔轮 10 艘,为最多者。渔轮全部为拖网作业,产销业务委托代理行 办理。这批渔轮 100 马力 2 艘,70 马力 2 艘,60 马力 14 艘,50 马力以下小船 5 艘。捕鱼 海区跨越黄渤两海,所获鱼类在烟台或大连就近销售,每船平均年产万箱。是时烟台黄渤渔 轮业消费合作社在青岛设办事处,办理渔轮产销业务。1936 年青岛港有渔轮 68 艘,居山东 渔轮业之首。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 青岛渔轮业惨遭洗劫。 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渔轮被日军没收; 黄渤渔轮业消费合作社青岛办事处的渔轮,一部分转移烟台、威海,另被日军征用而沉没者 达 35 艘,青岛民用渔轮业几近崩溃。 1945 年 8 月以后,青岛敌伪产业处理局将被日本征用的民营渔轮 20 艘归还原主,青岛 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黄渤渔轮业消费合作社青岛办事处渐次恢复营业。 年期间, 私营渔轮业复苏,新组成渔轮业代理行 7 家。分别代理 2~3 艘或 7~8 艘渔轮的产销业务。 这批船多用手操网,有少量新式拖网。1947 年手操网每船一般年渔获量 6000 箱,新式拖网 船 1 万箱,但不少船不能保持正常出海,或兼营他业或被征服役,经营情况不佳。这一时期 民营渔轮达到 59 艘,振海渔业公司 10 艘,瑞丰渔业公司 7 艘,东海渔业公司 3 艘,青岛渔 业股份公司 2 艘,福兴裕代理行 2 艘,海丰代理行 8 艘,裕康隆代理行 3 艘,益丰代理行 3 艘,个人自理 21 艘。渔轮多为 70~80 马力,吨位 40~50 吨,比 30 年代渔轮马力增大。但 稍后渔轮业营业扼困,处境艰难。1948 年 2 月,青岛渔业界代表条陈市政当局:渔轮业惟 以资材贫乏,物价飞涨,所获鱼类实难抵偿,致亏累甚巨。1948 年 10 月,青岛渔业股份有 限公司代表呼吁,渔轮每航次成本平均为 22075 元,渔获收入仅有 9536 元,经营已至绝境, 纷纷转移港口或卖船歇业。到 1949 年 5 月底,青岛民营渔轮仅有 21 艘,比 1947 年减少近 2/3。 建国以后, 渔轮业渐次恢复生产,烟台、河北、 上海有 10 余艘渔轮转青岛港作业。1950 年 8 月,筹办渔轮联营社,参加渔轮 33 艘,生产方式采取统一组织,各负盈亏。1950 年上 半年, 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5 家渔轮行栈经营的私营渔轮有 31 艘出海。 是年 9~12 月, 有 30 艘船渔获量为 2228 吨,每船平均 4000 箱,接近 1947 年水平。1951 年 8 月,青岛市 人民 Gov 核准“青岛市渔轮业产销联营章程”,倡导发展渔业生产,改进渔业技术,实行原 单位核算,集体联营,改善水产品推销加工。是年 28 艘渔轮产量 8119 吨,船平均产量比 1950 年提高 50%。1952 年下半年,有 19 艘渔轮联合组成私营华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 产销联营,后因业主间利益纷争,时未经年即告解体。上海、河北籍的 3 艘渔轮遂驶返原籍 港,属青岛港籍的私营渔轮此时有 21 艘,由青岛渔业有限公司、青岛洪兴渔轮行、青岛泰 安渔轮行、青岛海兴行、青岛渔轮业生产联营处、烟台裕兴义青庄、振海渔轮生产管理委员 会等 7 家经营。新州号渔轮属青岛港籍,系上海资产由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代理。国家对 私营渔轮业实行贷款扶持,1953 年贷款 28 亿元,1954 年贷款 14 亿元。1954 年 24 艘渔轮 渔获总量 6499 吨,平均船产 337 吨,多数船较上年增产。这一时期私营渔轮业生产状况普 遍好转,渔获销路广,1954 年盈利 85 亿元。但渔轮业主对经营管理大多消极应付,渔轮超 过使用年限,靠银行贷款支付费用。1954 年初,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渔轮业联营处、 振海渔轮行、海兴行等共欠银行贷款 20 多亿元。1955 年末,各渔轮行资产状况大都资不抵 债或资债相抵。 1954 年 1 月,青岛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因原有少量敌产作公股,确定为公私合营性质企 业。是年 12 月正式批准成立公私合营青岛渔业公司,有 6 艘渔轮参加,由国营水产公司实 施生产业务领导。1955 年 1~5 月公司渔轮平均产量 150 吨,生产管理趋于正常,船员工资 收入较有保障。 公私合营企业初显优越性。 1954 年 11 月以后, 各渔轮行相继申请公私合营。 1955 年 11 月,振海、新州等 3 艘渔轮获准加入公私合营青岛渔业公司统一经营。是年公私 合营青岛渔业公司 9 艘渔轮出海 133 船次,渔获量 1848 吨,好于未合营的渔轮。青岛市渔 轮业联营处所属渔轮,有 4 艘资产状况较好,可以组织公私合营;有 5 艘资不抵债,不具备 合营条件,作破产还债处理,船员由国营水产公司酌情录用,职员由劳动局安排,所欠税金 17.5 万元报请豁免。 1956 年 7 月和 1957 年 1 月, 公私合营青岛渔业公司和公私合营青岛市 渔业生产联营处先后并入国营青岛水产公司统一经营。至此,青岛私营渔轮业结束。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二章 渔轮捕捞 第二节 国营渔船 1949 年 6 月,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商合办的黄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鱼市 场、 青岛冷藏股份公司、 青岛渔业善后物资管理分处等单位, 成立清理债权债务委员会。 1950 年 1 月,山东省人民 Gov 实业厅指派李国明等 7 人筹建山东水产公司,共有渔船 16 艘,船 名为华民、华源、复茂盛、源德利等,共 1890 马力。是年,捕捞量 3146 吨,比 1949 年增 长 5 倍。1952 年,国家对山东水产公司投资 182 亿元,渔轮由 1949 年的 16 艘、645 马力, 增至 62 艘、7570 马力,船名均以“山东××号”编排,渔捞产量达 14589 吨,比 1949 年 增长 27 倍;修船、冷藏制冰、水产加工、制绳结网等得到迅速发展。1953 年 6 月,公司所 属的烟台、石岛分公司划出,山东水产运销公司青岛办事处并入,定名为国营山东省青岛水 产公司,隶属山东省水产局。 1956 年,国营山东省青岛水产公司实施对私营渔轮业的管理和经济领导,公私合营青 岛渔业公司和青岛市渔轮业生产联营处共 15 艘渔轮先后并入,青岛水产公司渔轮共达 77 艘,9915 马力,其中 250 马力的大船有 7 艘,渔捞产量增至 26687 吨,比 1952 年增长近 1 倍。从 1958 年开始,国营渔轮分南北两线从事海上生产。1959 年拥有生产渔轮 88 艘,年 渔获量近 4 万吨。250 马力渐次增加到 20 艘,部分船装设自动测向仪。是时,青岛水产公 司统辖青岛渔轮,并综合经营冷藏厂、冻粉厂、修船厂和网厂,水产联合企业已成规模。50 年代末国营水产公司多为 80~115 马力木壳渔轮。1960 年,青岛市水产局以原试验船为基 础成立捕捞队,有 60~80 马力机动渔船 5 艘,1961 年改为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归青岛市 水产局领导,为市属国营渔轮业的开端。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青岛市 Gov 提倡“向大海 要粮”,以补充职工吃粮之不足,机关、企业渔副业应时而生。 年,机关、工 厂企业、驻青部队等四五十个单位独自或联合购买机动渔船出海打鱼,开展生产救灾。这批 船最多时达 52 艘,480 马力、100 马力以上和小马力船各占一半。因生产技术、航海经验不 足,经营管理不善。1962 年上半年,其中 46 只船渔捞量仅 1450 吨,亏损 30 多万元。1963 年 4 月,根据国务院指示,青岛市成立整顿机关企业单位渔副业生产领导小组,除军队系统 外均停止渔副业生产,将 44 艘机动船作价移交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移交后,将不适于经 营的渔轮转卖处理。是年末,市水产捕捞公司的渔船实有 43 艘,4460 马力,职工近 1000 人,年产量达 4000 吨。1964 年 8 月,驻青岛、烟台部队移交 115 马力渔轮 4 艘。1965 年 1 月,烟台捕捞公司并入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累计国家投资 179 万元。先后对接收的渔轮进 行整顿和更新改造,实增 32 艘,4690 马力。1965 年末,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共有船 69 艘, 8930 马力,年渔捞产量 10073 吨,国营水产捕捞企业初具规模。但因经营管理不善,水产 资源衰退,产量下降。自 1964 年后,公司每年亏损 100 万元以上。1961 年 1 月,国营山东 省青岛水产公司将“山东 131”等 18 艘渔轮移交北京渔业公司,仍由青岛代管渔轮生产。 1962 年 6 月,济南市捕捞公司移交渔轮 4 艘,船员 60 人,固定效益 32 万元,由青岛市捕 捞公司统一经营。1963 年共有渔轮 100 艘,船员 1930 人,渔轮大队编为六个中队,下辖 25 个小队,每小队有渔轮 4 艘,生产管理由各级船队掌握。1965 年,青岛水产公司改称青岛 海洋渔业公司。是年,渔轮 101 艘,其中 400 马力船 2 艘,250 马力船 36 艘,115 马力以下 的船渐次减少,渔捞产量 37378 吨,低于 1964 年。60 年代后期,400 马力、600 马力渔轮 作业延伸至舟山、鱼山渔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 青岛国营水产捕捞企业由海军北海舰队实行军管, 维护海上生产 秩序。但生产机构内部派性事端迭起,停船事件时有发生。1967 年,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渔 捞量 2.59 万吨,比 1966 年降低 36.6%。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自 1967 年以后渔捞量均降为 6000 吨左右,比 1966 年下降 40%。1972 年,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接收统一安排的灯光围网 船一组,因经济效益甚差,于 1974 年 3 月移交烟台海洋渔业公司。1975 年 8 月,经中共青 岛市委批准,青岛市水产捕捞公司并入青岛海洋渔业公司,有渔轮 33 艘,编为第三大队, 帐面固定资产额 1229 万元,当年移交完毕。是年末,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实有渔轮 126 艘, 并组建灯光围网船队,编为第四大队,由原第三大队的小型木壳船作灯光船。青岛海洋渔业 公司 1976 年 400 马力渔轮增至 24 艘,450 和 600 马力大渔轮有 13 艘,共 30475 马力,比 1966 年增加 1 万多马力,但渔捞产量仍在 4 万吨以下,低于 1966 年水平。 1977 年以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以发展 600 马力渔轮为主,小马力船逐步淘汰。1985 年,生产渔轮总数为 88 艘,43206 马力,20729 总吨,200 马力以下的船全部淘汰,400 马 力以上的船已有 66 艘,占 75%。这一时期渔轮普遍装有探鱼仪,指挥船、试捕船、围网船 安装 2~3 部,并开始试用声纳探鱼。1983 年 3 月,青岛海洋渔业公司调派船员 39 人赴毛 里塔尼亚冷藏公司实行劳务合作,1984 年 8 月合同期满返回。70 年代后期开始,大马力渔 轮向钓鱼岛渔场发展,尔后闽东、对马海峡亦成主要渔场。80 年代初,青岛海洋渔业公司 有装备 450 马力灯光船、围网船和 600 马力拖网船,从日本引进 1800 马力冷藏运输船,渔 捞产量迅速上升至 4~5 万吨。1985 年渔捞产量 41142 吨,产值 3220 万元,企业年总产值 达 7000 万元,固定资产 13174 万元,职工 7619 人,均超历史最高水平。1985 年渔捞生产 能力在山东省居首位。1984 年 10 月,挪威 Gov 赠送中国“北斗号”渔业资源调查船,交接 仪式在青岛举行,移交黄海水产研究所使用。挪威留 5 名专家合作半年,调查北纬 34°~ 26°东径 124°以东、 水深 80~200 米海区渔业资源。 月, 11 山东远洋渔业公司在青岛成立, 与青岛海洋渔业公司合署办公。 1984 年 9 月和 1985 年 5 月, 青岛海洋渔业公司与美国合作, 先后在阿拉斯加海域进行捕捞加工。青岛渔轮业开始向远洋发展。第二篇 海洋捕捞渔业 第三章 捕捞渔场 第一节 帆船捕捞海域 帆船作业,以青岛近海和海州湾渔场为主。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胶澳渔区内湾以阴岛 为基地,外海以沙子口为汇集点。胶州湾内渔期分春秋两季,春汛 4 月中旬至 6 月中旬,以 投网为主;秋汛 7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以曳网为主。外海渔区以沙子口、姜哥庄为中心, 东越八仙墩而达千里岩,南抵搭连岛、灵山岛。近则沿岸,远则相距六七十海里,大船追捕 鱼群可达海州湾。渔期分为两期,春汛自 2 月下旬至 6 月下旬,秋汛 10 月中旬至翌年 1 月 末,春多用网,秋多用钩。 30 年代后期,近海主要渔场有董家口渔场,春汛渔船上千只,以捕带鱼为主,临时鱼 行六七十家,渔产万吨以上;灵山岛渔场,春汛渔船常有三四百只,渔民沿岸搭棚寄居。以 捕带鱼为大宗,鲅、鲐鱼次之,鳓鱼亦不少;竹岔岛渔场与灵山岛渔场的渔产相似;沙子口 外海,旺汛期有流网、钓钩、挂子网作业,上千只渔船,以产鲅鱼、鲐鱼、鳓鱼、带鱼、虾 类为主,产量多于其他渔场。胶州湾沿岸渔业按渔民聚居点形成作业场所,沙岭庄后湾、女 姑山湾、 阴岛沿岸自然形成渔业港湾, 临近海域即为渔场。 阴岛区有圆网渔船, 春季到海阳、 乳山外海捕带鱼,初以大竹岛为基地,其后在大埠圈、小学友港口作业,延续到 60 年代初。 一年四季渔期可分为“小海市” (惊蛰至谷雨) “大海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子运费元每吨每公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