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是否有佛教净土宗祖庭是佛教寺。

近代净土宗的祖庭――灵岩山寺
  在苏州市郊区的灵岩山上,有一座古朴典雅、雄峻庄严的古刹。近代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就曾经在这里卓锡化众,度过了他一生最灿烂的时光,并在此示寂生西。它,就是近代净土宗的祖庭&&灵岩山寺。
  灵岩山寺原名崇报寺。民国十五年(1926),印公由真达和尚陪同首次上灵岩山,就规划将灵岩山寺创建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民国十九年(1930),印公到苏州报国寺闭关,灵岩山寺妙真和尚常去报国寺叩关请益,仰承印公指导,山寺日就振兴。民国二十一年(1932)夏,经印公亲自题额,仍复灵岩山寺旧称,并为山门撰书对联:&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全收九界,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同时创办念佛堂,订立共住规约及念佛堂功课与每日行持细则,安众念佛。十方衲子景仰印公之道风,多不远千里而来,故灵岩道风亦为之一振。民国二十九年(1940)农历十一月初四日,大师预知时至,端坐念佛生西,被后人共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灵岩山寺则由此成为近代净土宗的祖庭,四方佛子心目中的圣地。
  &文革&时期,寺院罹难,僧众星散。&文革&过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逐步落实,灵岩山寺的建设与弘化工作又翻开了新的篇章。1980年,在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亲切关怀下,灵岩山寺得以恢复。并经赵朴老建议,国务院宗教局审批,在灵岩山寺内,创办了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虽然山寺初复,百废待兴,但灵岩山寺仍然始终把寺院管理与道风建设放在首位。清季以来,汉传佛教某些寺院存在着&三滥&现象,即剃度滥、传戒滥、住持滥。一些僧众热衷于应酬经忏,不注重修学,以致佛教日渐衰微。印公当时针对上述时弊,在创建灵岩净土道场之初,就特地订立了五条规约:&一、住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只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二、住持论次数,不论代数,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后之嫌。三、不传戒,不讲经,以免招摇扰乱正念之嫌。堂中虽日日常讲,但不升座,不招外方来听耳。四、专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五、无论任何人,不得在寺内收剃徒弟。五条有一违者,立即出院。&这五条规约,虽是印祖当时为弘扬净土、振兴佛教、匡正时弊而发,然至今来看,仍具有特殊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十方丛林的清净稳定与海众的安和。所以,在1981年修订灵岩山寺共住规约时,仍将印祖这五条规约放在首位,并坚持实行。
  例如,共住规约中:&专一念佛,除打佛七、随早晚课念普佛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这一规定即能保证日常修持、早晚功课、半月诵戒、堂内念佛,寒暑无间,正常进行。如有施主来寺打佛七,均是全堂诸师同念,不开牌,即无开彼不开我之嫌。不论佛七多少堂,不另请寺外僧人来补充,亦不令佛学院学僧进堂参加。施主念延生、荐亡普佛,只能随早晚课举行,不另外安排时间。坚持这一规定,佛学院上课,堂内念佛,才能保证正常。资、结缘全寺僧众均分,无论首领执事或清众学僧,每人各得一份,任何人不给双份,做到利和同均。灵岩山寺还有一规定,凡是送给住持、当家、知客等执事师的香敬,至今仍按照过去印光大师、妙真和尚的规定,一律交库房入帐,不入私囊。到过年时提出若干分给执事、行单作为犒劳。
  共住规约规定灵岩山寺只传贤,不传法,不收剃度徒弟。真正坚持十方丛林制度,无师徒等私属法眷观念,就能上下团结一致,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避免分成派别或房头等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僧众进单或请当执事,无私属或乡亲观念,做到量才使用,唯德为先。灵岩山寺至今仍坚持如此。
  在修建恢复道场方面,灵岩山寺从民国十五年(1926)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以来,至1980年恢复重修,所须经费均是自筹,虽由国内外佛教信徒捐助,但从不募缘,连大殿内也不设缘簿,这都是遵照印光大师指示:不募缘。这样可以防止有不法之徒冒名在外化缘,欺骗群众,骗取钱财。
  灵岩山寺和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看起来是两块牌子,实际上是血肉并存,相依互助的一个整体。管理也是一套班子,执事法师都是兼职不兼薪,待遇相等,无特殊化。这样,既节约了经费开支,亦利于管理,避免出现差异和不平均现象。由于是丛林办学,佛学院亦是丛林的一个寮口(部门),学僧是常住成员之一,不但要遵守佛学院的纪律,同时也要遵守常住的共住规约。这样统一管理,使彼此工作协调一致,可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本来,佛教办学的目标宗旨,和社会学校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何培养学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掌握佛学知识,激发自度度人的菩提道心,是为最要。灵岩山佛学院就是禀承这一办学宗旨,采用这种佛学院和丛林结合的方式,为培养爱国爱教,学修并进,并能担负起弘扬佛法、住持圣教责任的人才而努力。这种良性结合的结果在于,首先,在规章制度方面相互补益,更趋完善,有利于丛林和学院的运行与管理。更重要的是,除上课学习以外,学僧和常住僧人一样,上殿过堂,诵经拜佛,过的是典型的丛林生活,不脱离佛教气氛。而这种气氛本身是对身心的一种磨炼,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从古以来,多少高僧大德就是在这种严整有序的丛林生活中历练而出。学僧在课堂里学习理论知识,出了课堂就是更完备的&实践基地&,学僧学到的不光是书本上的理论,也能结合实行,亲身实践。如此一来,灵岩山寺和灵岩山分院也就不光是经济上与人事管理上的统一结合,在培养学僧、塑造佛教未来接班人的工作上也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虽然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然而却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不互相夹杂影响。佛学院每天按时上课,念佛堂起香念佛,有条不紊,寒暑无间。每年冬季举行精进佛七,借以策进行者,一心专念。佛学院学僧亦提前考试,共同参加。佛学院今年是第九届,已毕业八届,毕业僧310名,为海内外佛教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全国众多的丛林和佛学院之中,灵岩山寺和灵岩山分院始终保持、继承着印祖道场的原有道风,好的道风引伸出好的校风,而好的校风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才,才能将印祖道风溥被四海,发扬光大。而印祖道场&&灵岩山寺,也必将由此而四海流芳!
作者:传慧 &&来源:法音&&
  日,以“荣融与共30载...通灵佛教网&||||||
--(376)[] newscj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成都大慈寺净土宗研修班学记之四
是佛& ——成都大慈寺净土宗研修班学记之四妙音老人[编者按]:妙音老人方智慧,学佛数十年,现年九十岁,专修专弘净土,带领居士组打佛七,组织助念,讲经弘法,经常在国内佛教刊物发表论文,是受人尊敬学佛的老前辈。前& 言欣逢隆盎积隆萱两位老师,在成都大慈寺净土宗研修班讲述净土五经一沦,很受信众欢迎。日前刚刚讲了《普贤行愿品释义》,对净宗行人理解《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的义理,布下明确的认识后,今又讲述《观无量寿经》。大家对:“是心做佛,”的义理有了明确的理解,受益匪浅。笔者为了共同学修,特写此文以作抛砖引玉耳。末法众生& 根性顿劣释尊当年在讲《大集经》时说:& “末法时期亿万人修行罕成一道,唯有念佛得度生死。”由于末法众生根性顿劣,不能圆悟自性。唯以老实念佛,方能断惑证真。由此,学人就更明白:这句名号功德,涵盖了一切世间和出时间的功德。 为什么?是无量光佛。--光明无量。超越空间。阿弥陀佛又是无量寿佛。--寿命无限,超越时间。故知:阿弥陀佛是真理,是法身,是慧命。因之,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涵盖了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学人老实称念阿弥陀佛,就等于三世一切诸佛统统都念到了。也把自己具有的佛性一齐念出来了。是故印光大师说:& “一句阿弥陀佛念得好,成佛有余。”一代时教& 大法纲宗怎样称念弥陀圣号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说:&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行者全心贯注于佛号,从而心佛如一。以念佛因心,而入弥陀果海;又借弥陀之果觉,而显自性之圆通。正如经云:&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即将妄心转变为佛智了。正是“是佛,是心是佛”。因为阿弥陀佛是法身,入于众生心念中。是故行者心念佛,是心即是阿弥陀。只要心中至诚念佛。即能摄取弥陀的果地觉,而作行者的因地心。只要心地至诚念佛,真信、切愿、求生净工、往生极乐、不退成佛。《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理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彻悟大师& 说:“《观经》云&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唯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 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不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去了妄心& 就是真心怎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一一由于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例如老实念佛的人,无论是称名念佛、观像念佛、还是实相念佛,要与阿弥陀佛心连心。如此,则凡夫的妄心转为佛心。所谓转八识为四智。所以,真诚的念佛人,真诚的念佛,则能显示自己的真心、佛性。从而将无量光、无量寿之一切无量的阿弥陀佛念出来了。这正是“是心作佛”。学人因知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从而真信、切愿、求生极乐,老实念佛一一如此慕果修因,正是是心作佛。有的人心不在佛,心不想佛,就不能彰显佛性。反之,如果念佛人在二六时中,恭敬虔诚地心心在佛,念念在佛,心佛如一的话,去了妄心,就是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更须了知,十万亿佛刹外的阿弥陀佛,与自心中的自性弥陀,乃同一法身佛。又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而且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经云:&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能所不二& 唯是一心由上所述,学佛之人,若不懂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则不专心念佛,不想佛,不学佛,没有佛的影子,则凡夫之妄心,就不能转入佛心。虽然已学佛多年,仍不能出三界,超凡入圣。是故即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唯一前提,念佛必须。念佛,因为,不但统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而且能念的佛,即是本心,所持的佛也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念佛摄心,因为万德具足,乃成佛之心;六度万行,乃菩萨之心;慈心修德和五戒十善,乃天道和人道之心;嫉妒斗争和贪嗔痴慢,乃阿修罗和三恶道之心;如是因,如是果。所以念佛必须摄心。古德云:& “念佛贵在摄心。”悟宗法师说得好:“佛在自性莫远求,自性只在六根头;人人有个自性佛,好向自性佛里修。”印光大师还说:& “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缘之实意。”又云:& “再能发四弘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而不负此生也。”心地清净&&& 安详自若念佛摄心至诚。有的同修,多次在晚上下殿后,回到寝室里睡眠时,耳边还在响起念佛的声音。自己也就在法喜之中安详入睡了。醒来时,耳边还有清清楚楚、寂寂静静的念佛声。还有的人梦见西方极乐世界。有的同修在睡梦中仍念佛,真太好了。因为即能利用白白睡去的时光,更由于人生如梦,人死也如梦;学人若能在睡梦中摄心念佛,临命终时,安详往生。有的同修谈到:在此五浊恶世,真能摄心念佛,不受什么灾难现前,就在共业当中不共业,就在烦恼当中生菩提;就能得到解脱的安乐,而且超凡入圣。有的同修谈到: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很好运用。不管是扫地、洗衣等等。例如在行路时,心中静念“阿弥陀佛”。而且身体放松手足自如;边行步,边念佛;虽然在闹市行走,,车水马龙,两边商品琳琅满目,喧哗闹嚷,由于摄心念佛,远离虚妄,则视而不见,闻而未闻。心地清净,安详自若。学习阿弥陀佛修行那样:& “不起贪嗔痴欲,不着色生香味触法。忆念过去所修善根。”学人果能如此行持,身虽在五浊恶世,心已到极乐世界了。摄心念佛& 圆具万德学者还须了知:摄心念佛,圆具万德。例如见到众生止恶修善时,心生欢喜,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又如见众生灾难当前,而生悲悯心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又如见众生修持圆满,而法喜充满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又如被人欺负、诽谤、而修忍辱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又如被人奉承、夸耀而修下劣想时,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故:摄心念佛,明心见性,就把真如本性念出来了。摄心念佛:心佛如一,从性起修。摄心念佛:终日念佛,终日念心;善根日日长,菩提日日生。摄心念佛: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摄心念佛:佛由心生,心随佛现。摄心念佛:真如本性念出来,诸佛如来都赞叹。摄心念佛:远离虚妄,净化人间。请大家合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日期:2012 年 8 月 31 日
作者:慧净法师
 点击量:2050
当你悲伤时
应知我也在哭泣
当你高兴时
应知我也在欢喜
本愿念佛人
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都在一起
编辑:佛使  
2016年八月 &(51)
2016年七月 &(44)
2016年六月 &(77)
2016年五月 &(68)
2016年四月 &(50)
2016年三月 &(58)
2016年二月 &(69)
2016年一月 &(67)
2015年十二月 &(51)
2015年十一月 &(95)
2015年十月 &(101)
2015年九月 &(90)
2015年八月 &(102)
2015年七月 &(78)
2015年六月 &(107)
2015年五月 &(97)
2015年四月 &(83)
2015年三月 &(72)
2015年二月 &(46)
2015年一月 &(69)
2014年十二月 &(38)
2014年十一月 &(28)
2014年十月 &(35)
2014年九月 &(36)
2014年八月 &(26)
2014年七月 &(27)
2014年六月 &(38)
2014年五月 &(31)
2014年四月 &(36)
2014年三月 &(51)
2014年二月 &(30)
2014年一月 &(38)
2013年十二月 &(29)
2013年十一月 &(24)
2013年十月 &(24)
2013年九月 &(29)
2013年八月 &(22)
2013年七月 &(22)
2013年六月 &(26)
2013年五月 &(22)
2013年四月 &(18)
2013年三月 &(24)
2013年二月 &(16)
2013年一月 &(25)
2012年十二月 &(25)
2012年十一月 &(24)
2012年十月 &(26)
2012年九月 &(25)
2012年八月 &(31)
2012年七月 &(32)
2012年六月 &(2)
2012年五月 &(12)
2012年四月 &(16)
2011年十一月 &(2)
法师值班手机:
(时间09:00-10:30、15:00-15:45)
解答莲友在法义教理方面的疑问。
投稿(微信/网站)
投稿信箱:
电话:、2715272
短信平台:130| 520: 源站返回未知错误
-- Event ID: 2d9d654a79d743a1
如果您是网站管理员,点击查看。如需网站监控,可以使用。
您的浏览器
百度云加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佛教净土宗寺庙 的文章

 

随机推荐